对价值观的思考

2024-06-19

对价值观的思考(通用12篇)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1

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

前几天,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老师为我们截取了一个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片段,一位从哈佛、牛津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的男嘉宾过五关斩六将有幸到达了最后一个环节,眼看就要牵手成功(有两位女嘉宾为其留灯),在最后一关,主持人孟非让男嘉宾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询问两位女嘉宾,男嘉宾最后的问题是,“如果彩票中了大奖,该如何分配”,面对这样的提问,两位女嘉宾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一位说把钱存起来,留着必要时再用; 一位则是带着父母去旅行,面对两位这样的回答,男嘉宾出乎意料地放弃了对两位女嘉宾的选择,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中个小钱,可以自己享受,可是这是大奖,需要为人民服务,可开设个基金会,为社会谋福利,而不是只想着自己。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有些自愧不如。抛开这个相亲节目,我们看看如今的社会价值取向,不要说为人民服务了,就连学雷锋的人都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只有在每年的3月份才会刮起学雷锋的热潮.难道这真的只是一阵风么?其实,孟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是正确的,每个人出生下来都怀有恻隐之心,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善念却越来越少呢?就拿彭宇事件来说吧,是老人自己摔倒讹上扶自己起来的好心人彭宇还是彭宇把老人撞倒,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而相关部门并没有为大众做出合理的解释,慢慢地,大家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越发地不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也就促成了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其实,并非那些路人内心冷漠,如果换作我们,可能也会再三考虑行事的。

另一方面,就拿一些路上要饭的乞丐来说吧,有些人确实是身体残疾,很是可怜,可能只是靠这种方式存活,可是也不乏一些利用人们同情人骗取钱财的人,甚至有些人才十几岁,这些年轻人可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啊,这种人,将来怎么能担负大任呢?

然而,社会上还是有些人大公无私甚至是舍己为人,比如感动中国的一个人物丛飞,他本是一个不算太著名的歌手,他却把每次演出的钱捐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就这样,他捐助了上百个孩子,而家里却越发地穷了起来,到最后,不幸患了癌症却没有钱治疗,他病故后,几位孩子的家长不仅没有悼念却写信说,孩子上学钱又不够了,需要再拿出些。这多么令人寒心啊,应该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应该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怀有感恩之心,然后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别人,而不只是一味地索取。还有个例子是长江大学学生英勇救落水儿童不幸身亡的,其实这些都是社会上的活雷锋,有了他们,社会才不是人心冷漠,变得越发温暖,和谐。不过,还要说明的是,学雷锋做好事当然是可取的,可我们的确要量力而行,我们可用恰当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而不是要搭上我们自己的性命,这样的一命换一命,也不是值得肯定的。

不论社会环境怎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内心保持纯净,不要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教育的预期都逐渐趋于理性,不仅要求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而且要锻炼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笔者所在学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素以关注学生的舒展成长和培养综合素质而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多元价值理念,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大众所倡导的要想办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作为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怎样在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想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理念。

1.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被需求 。 我的父母需要我,我的丈夫需要我,我的孩子需要我,我的这一群学生和家长需要我。

2. 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 , 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 当我们辛勤付出之后,当我们与家长深切交谈之后,当我们说的让孩子掉下感动的泪珠之后,我们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杂志读到那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故事之时,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被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事感动得流泪之时,我们也是在享受人生,享受人生不只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追求。

3. 每一天的心情决定人的生命质量 。 生命由无数个每一天组成,一个平凡的我们难以有惊天动地之举,过好每一天就是提高了我们生命的质量。我们在为祖国工作的同时, 也是为自己工作,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他们学会做人、 做事,教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我们也丰富了自己。延长自己的生命走出教室走向操场,我们组织学生让他们认真做操,锻炼体魄,我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年轻不觉晓,年老终受益。

二、珍惜今天,做幸福的教师

作为教师很辛苦,但我们又尝到了许多其他工作不能享受到的乐趣。每天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着他们逐渐长大、成熟,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回顾过去的半年,多少次我们为自己、为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欢欣不已。假期中当听到学生一个又一个高考中考的好成绩时,我们作为班主任,享受着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快乐。

也许多年的教师生涯让我们一些人多少出现浮躁、倦怠、困顿、偏激。但回过头看看周围那么多老师,像一条“渐行渐宽”的河,在平和从容的自我超越中,在真诚宽厚的爱中,微笑着默默行走,他们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爱心赢得了许多家长与学生的爱戴。他们所拥有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相信我们也将会努力向前。

三、教师是幸福的传递者,教学生做幸福的学生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学校,建造漂亮的教学大楼,创建优雅的校园环境并不难,但要有“大师”却很不容易,有一群“大器”的教师更是一种极致。

只有大器的教师才能教养出大器的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我常常想: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也许对于班级来说,学生只是几十分之一,对于年级来说,学生只是几百分之一,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只是几千分之一,但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他们都是家长的希望所在。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因为暂时的成绩不好就漠视他们,不能因为暂时的行为习惯较差就歧视他们,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就放弃他们。他们必须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同学、社会的公正待遇,接受公平的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明白:孩子们只有成长、发展的先后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别,要相信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在世界上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他都能在这个位置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如果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拥有这种幸福满足的和谐心态,那这个校园必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其乐融融的校园。

对现代编校价值观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编校合一;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现如今,校对从业者很有些慌乱,因为这个工种似乎在价值、功能、管理上不断遭到“弱化”打击。编校合一、以编代校,乃至以机器代校的情况到处发生,于是“论校对的弱化”甚至“论校对的消亡”之声也不绝于耳。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猜测的意义不大,呼吁的效果有限。假如用哲学的思维想一想,仅就校对这个专业来说,情况不应该这样糟糕,前景不会是那么悲观。

哲学是万学之学,人人都想弄懂它,太难。它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实际上一直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因此,要做好校对工作,不妨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不断地研究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探索解决的途径,推动出版事业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思考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校对的“命运”

校对这个活儿历史久远,即使从“校雠”开始算,怎么也得追溯到西汉时代。若从“校”字上考,则更加遥远。

一切具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校对”是由“校雠”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变过程与出版生产力发展过程同步。2800多年前,先有了“校”;到西汉成帝时代,“校”被“校雠”所取代。在长期的实践中,“校雠”的内涵不断扩大,除了文字比勘订正外,还兼及版本、目录、典藏。到南北朝时,学者们将“校雠”分为“广义校雠”与“狭义校雠”,并用“校勘”这个词来表示“狭义校雠”,专指文字比勘订正。随着出版生产力的发展,校勘工作又出现分工,写样之后的第二次校勘,被称做“校对”。

由“校”而“校雠”而“校勘”再演变为“校对”,反映的是我国出版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现代校对的特征是编校分离,“编辑清源,校对净后”,共同构筑出版质量保障体系。这种体系是与出版生产现代化相适应的。

如果将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进行比较,分析校雠的历史演变过程,不难发现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完全相同,“都是以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物出版之前,为读者提供优质(善本)出版物为终极目的,都是以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职业责任”。

如此比较,就很清楚地知道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可以说,和“编”一样,因为有了“书”,于是有了“校”。在“图书”这个整体中,存在着编和校这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整体由部分组成,而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样,没有部分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整体。

书在,校就在;没有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于是,校对工作会贯穿在出版行业的始终,校对工作者与图书共生。

思考二: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为编校的矛盾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必然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从工作关系上看,编辑和校对始终是一对矛盾体,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

我们可将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关系概括为八个字,即“同根,分工,合作,归一”。从历史的考察已经得知,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一起出现的,校对工作一直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古代时期,编校是合一的。

编校分离是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出版物生产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表现。编校的分离,既导致了编辑业务的飞跃,也促进了校对技术的发展。现代校对的“三校一读”“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以及定额管理和质量量化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更是全新的进步。

同时,自从编校分离,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也产生了新的矛盾,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不可否认,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面临着新的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校对工作相对编辑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趋势,“重编轻校”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轻重变化达成的平衡结果是,书出得快了,错出得多了;效益似乎上去了,质量肯定下来了。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应当是暂时的结果。

追求“量”不能以牺牲“质”为代价,尤其是对图书这个文化产品而言。

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出来了,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校对工作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同编辑工作一样,它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

于友先先生说:“如果把保障图书质量比作阻击战,那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他们以作者为原创对象,通过组稿后的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第二道防线由校对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改正发排文本中遗漏的差错。”

编辑业务和校对业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替代,不可或缺。

思考三:对立统一性制约着校对的功能

清代校雠大家段玉裁将校雠的两大功能概括成:“校异同,校是非”。前者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后者为“定本子之是非”。“校异同”和“校是非”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功能。

近年来,业内人士清晰地感觉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技术条件下,纸介质书稿逐渐被磁、电子介质书稿取代。校对客体的这种改变,使得校对的两大功能发生易位:“校是非”的地位逐渐提升,而“校异同”则相对下降。与之相伴的是,“校对专家化”“校对全能化”“校对编审化”等等呼声日渐高涨。对此我们须保持足够的冷静。

“校异同”和“校是非”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有内部本质的联系。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两者“地位的变化”是相对的,也是有限度的——“校异同”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加显示出其必要性和不可忽略性,绝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弱化”。

自古以来,随着出版方式的发展变化,校对的主体和客体就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中,也未引发校对主体回到编校合一的状态。功能如何变化,也不会影响到“校异同”的生命。因为编辑错改、排版人员漏改、版式转换时的丢失和错乱屡见不鲜;在核红、整理、对片过程中仍然需要校异同,即使是“校是非”过程中也离不开“校异同”,比如前后互证、文注比照、图文对照、引文核对等等。

至于为应对“校是非”而发出的“校对专家化、全能化、编审化”呼声,更需要加以警惕,那完全可能是一个“陷阱”——全面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没有错,但是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行业细分、技术尖端的今天,作为综合出版社的校对从业者,靠自己的能力“校是非”既不切实际,也是危险的。

最近,笔者同行们校对了几本较为专业的书,如《境外上市融资外汇管理实务》《司法考试指南》等,共同的经验是我们离“校是非”的距离还很远。笔者在责校一本少儿图书《小学奥数思维训练教程》时,挑选了几道题进行运算,居然发现了编校错误;那些大部分未被挑选的题,据说能答对者可以参加数学大赛。

校对工作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容易,实则艰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阐述矛盾的特殊性时指出,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个矛盾都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作用来自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校对工作要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必须正确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校异同”是校对工作的基础,“校是非”则是不断建设的楼宇,基础不存,楼宇也无从谈起。今天,对多数校对从业者来说,抓基础仍然是主要的工作。

编辑归编辑,校对归校对。即使现代出版业产生了编校一体化,这也不是纯粹的谁吞了谁的“编校合一”问题,两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交叉重叠,但业务性质上各自独立。用哲学眼光审视现代校对工作,认识矛盾的实质,捋清思路,对做好本职工作将大有裨益。

对人保公司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篇4

企业核心竞争力差异的背后掩藏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企业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核心竞争力竞争的背后却往往是公司和管理者价值观的竞争。世界上的百年老字号之所以能存续下来,发展成富可敌国的企业,也无不因为它的价值观跟上了时代进步的步伐,符合了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因此,不解决核心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企业不可能“真正”成长,这个“本”不治,其它“标”的手段是难以起到长远和最终作用的。

作为与国家共成长的企业,中国人保财险在六十多年的卓越历程里,以“人民保险、服务人民”为使命,秉承“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价值至上、永续经营”的经营理念,弘扬“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坚持“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履行优秀企业公民责任,为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保险保障。同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客户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市场领先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是立业之本,也是人性之本,企业经营要诚实,要坦诚相待,信守承诺。要诚心待客,恪守信用,严格履约。失去信用会使企业失去市场,最终失去根本依托。人保多年以来以培养诚信的员工队伍为宗

旨,利用多渠道着力提供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经营中加快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与创新为基础、形成特色的业务发展战略和策略。业务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与创新为基础。坚持不懈地创新传统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发展新兴业务,满足客户发展的要求。通过做强做大传统渠道业务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通过创新和大力发展新兴渠道业务完善和拓展保险功能,实现业务收入的较大增长和盈利模式转变。

对正常价值确定方法的思考 篇5

012027046 刘军

[内容概要] 按照GATT1994第6条,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三种: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出口国向第三国的出口价格;结构价格,但前提是出口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由于中国被欧美国家认为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只是处在向完全的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从而采取替代国制度和生产要素价值法。这种制度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中很不公平,不过中国在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诉讼中屡遭失败的原因主要不是正常价值确定方法本身,而是中国企业包括中国政府的原因。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6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作 者:李顺万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WUPL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B81-05 关键词:事实   事实认识   价值认识   价值评价   新闻监督  

★ 法律学下的社会事实概念

★ 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

★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对科研档案情报价值的思考 篇7

一、科研档案价值特点

1. 科研档案是企业最可靠的科研信息。

科研活动既是产品研制过程,也是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知道,科研档案所记载的内容是科研人员为实现其科研目的,将相关技术活动记录下来,保存其有参考价值的那部分信息。这些技术文件把技术研究成果通过科研档案这一物质载体记录并保存下来,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个别人任意更改造成的数据不真实,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确保科研活动真实、有效。因此,科研档案信息质量高,不同于一般文献资料因其杂乱无序、虚假成分较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识别、分析、研究,它也比零散的技术文件中杂乱堆积的、简单叠加的信息更有利用价值。科研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体现的是最准确、最完整的科研活动信息,传递的是真实可靠的、高质量的科研信息。

2. 科研档案是科研企业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

我们知道,原始的信息记录(如现行的技术文件)必须经过人们的识别和加工才能成为档案。识别,即根据档案信息形式或内容特征、相互联系、不同价值等因素,以特定的方式揭示和固定下来,使无序的档案信息有序化;加工,即根据特定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归纳、综合、扩充和浓缩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处理。科研企业内部形成的科研档案通常包括方案论证报告、方案设计报告、设计图纸、试验报告、技术总结、结构及工艺文件,这些文件记录了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是一种与技术开发有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信息记录,它高度浓缩了该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独特的科研信息,集中反映企业内部知识特点,由此形成的科研档案“是知识贮存的一种载体”,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往往借助科研档案被传递和利用。从科研档案利用情况来看,利用者绝大多数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利用目的或是为了解决技术开发过程中对某一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或是分享别人先进的设计理念,完善、丰富自身知识构架,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是通过科研档案这种形式记录下来,其信息是企业内部知识的源泉。

3. 科研档案是企业内部重要的情报。

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往往不是体现于它的载体形式上,而是其有用性,它能够帮助企业记忆从事某一科研项目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它内含的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凸现出其他科技文献无法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获取外部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一个企业拥有该企业自主开发的技术的知识产权,其他企业或行业是难以复制的。由于科研档案信息是一种用文字、图表、声像等方式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固定的技术开发信息,是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重现,它反映的是该企业最真实、最完整的产品研制程序,获取这些档案无疑能够直接生产出一套功能完整、性能良好的高科技产品。而科研档案凝聚了该企业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科研人员的智慧,即使现行价值已消失,但它反映的是企业特有信息,其内容知识性强,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一个知识交流平台。因此,企业要对其内部形成的技术含量高、可利用文件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档案对于人们从事各种科研活动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即具有情报价值,它是企业内部一种与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情报。

二、基于情报价值的几点思考

1. 对科技文件实行有序化管理。

科研人员根据用户需求,结合科研程序,把对科研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据等信息用各种载体形式记录下来,以便为下一步或今后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启示。但是,科研人员编制这些科研文件的原始目的往往是为正在开展着的科研活动提供依据,并不是直接用来保存。当某项科研活动告一段落或结束后,只有人们认为其中一些技术文件对同类项目能够提供借鉴或参考价值时,才会对重要的、有用的技术文件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并遵循该项目研制特点,按照档案特有的管理方式将其保存下来,这时,这些技术文件才转变成科研档案。因此,如果要保存有价值的文件,应及时将其纳入“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以免这些文件被随意“处置”。因此,文件跟踪应与项目进度实施同步管理,以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研制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发现其中有用的部分。

2. 使科研活动技术状态固化。

每一项科研活动往往又是一次独立的项目开发过程,它是在一定环境下,结合当时的人、物发生的,当这项科研活动完成后,相关活动也就随之消失,因而具有临时性、偶然性。但是科研活动每一个步骤均有严格的要求,上一个环节是下一个环节的前提,任何一个环节被颠倒或被破坏,项目研发活动都无法开展下去,更不可能取得科研成果。每次项目开发往往利用企业原有知识基础,“沿着企业原有的技术优势路径进行”。这些知识原本储藏在科研人员的“头脑”中,表现为企业的“隐性知识”,如果要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保留下来,作为一个企业,只有通过科研档案这一科研活动原始记录的物质载体,将其知识显性化。这不仅能减少科研人员的学习成本,而且能固化其技术状态,使这些技术文件为研制、生产性能良好的产品提供有效、完整、准确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指导项目科研、生产活动。

3. 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

科研档案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知识性强的情报源,是传递具有利用价值的知识、数据、消息和事实的物质载体,科研人员利用科研档案实际上就是对其企业内部情报的利用。在科研活动中,为了在一定时间内解决某一技术难题,科研人员需要从本单位内部获取与之相关的知识,往往就是通过科研档案得到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并对其消化吸收将其转化成自身科研活动所需知识,从而激发自身的思维潜力,开发、研制出新的技术和产品。而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利用科研档案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能生产出性能良好的高科技产品。管理科研档案事实上是企业及时、准确地保存科研活动成果,对其实施有序管理,使之成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的活动。

4.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知识交流平台。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8

问题的提出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托,具有那些优秀的职业品质、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新闻行业乃至新闻团队的形象,也关系到能否凝心聚力共创佳绩。毋庸讳言,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建设一支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的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探索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的课题,也正逢其时,很有必要。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包括职业品质、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素养。长期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把党和人民深情的寄托转化为无穷的巨大动力,在一次次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一次次突发事件现场采访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练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品质、职业精神、职业操守,提升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他们用忠于人民,恪尽职守,服务大局,善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实践着新闻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忠于人民,恪尽职守,服务大局,善于创新,就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创立的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是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两个根本的支点。

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多年来,党对新闻事业高度重视,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厚望,倍加关怀。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用”理念地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历史重任,确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品质、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形成了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之源。为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方向明;路子正,才能植根于党和人民宏伟的事业中。

核心价值观的体系

核心价值观体系应包括社会价值观、人格价值观、人才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四个主要方面。用真诚奉献创造社会价值,用诚实守信创造人格价值,用优良素养创造人才价值,用卓越的业绩创造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应有之义。唯其如此,才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因此,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必须大力倡导默默耕耘,乐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良好的口碑。

——人格价值观。人格价值观即道德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职业品质及人格魅力。诚实守信是市场不变的法则,也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人格品质。虚假新闻既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也经不起人心的检验。即便一时获得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可一旦东窗事发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名利俱损,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人才价值观。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新闻事业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财富,是新闻事业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智力支撑和素质保证。爱才、聚才、用才,新闻事业便会无往而不胜。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机制和考评机制,使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并不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佳绩。

——人生价值观。通常而言,人生价值是指人生的业绩或成就。就其新闻工作者的人生价值而言,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新闻工作者作品获奖的等级和数量。多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作品无数次获得各级政府奖,同时也有无数名新闻工作者走上领奖台,受到各级政府和新闻主管单位的表彰。获奖作品的多与少,奖励级别的高与低,是新闻工作者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志。换言之,也是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的旗帜,催人奋进的动力,规范人行的座佑铭。它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长期实践的结晶。

我的价值观思考 篇9

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有家庭的负担,理想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了理想我们就在探索的方向上有了前进的方向。所以说,理想确实很重要,但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单单是“努力”、“财富”、“健康”等等,最关键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事物、对生活的热爱!

理想与现实区别:当你抛弃理想,只有现实的时候,你一定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死胡同。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人类不是完全活在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明天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后天可以更有名。可是,更多的钱能够做什么?更有名能够做什么呢?但是当你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的时候,你会变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英雄,很快你就牺牲了,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诚恳的,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在人生的整个路上,你只有把持着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到现实,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你的整个人生才可以做出自己要做的事,走出自己要走的路。

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才学和能力被社会认可是远远不够的,用品德的魅力感染别人,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便赢得了资源和机遇。品德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前进的力量。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坚守道德的底线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在心的责任,那也是我们每一个为文明稳定的社会贡献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有的品质。因此,在以后的两年中我一定要着重自己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时刻记得我是一个工大人,都绝对不会让我们工大人的形象受损。

做个善良的人,因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做个智慧的人,因为那是一种悟性,一种灵气,不是高智商所能替代的;做个包容的人,因为人不是零件,无法整齐划一,有包容一起的魄力、才会获得心之所向的成功;做个乐观的人,因为社会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生活也不会像希望的那样顺利;做个感恩和知足的人,因为人最值得珍惜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拥有。如果我们真的学会了做人,那么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职业生涯,我们都离成功不远了!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团队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都需要 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10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企业实践中探索、提炼、感悟出来的。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不动产”,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

现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企业文化的经济性,也是我们为什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电厂是一个有着48年历史的老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电厂就着手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形象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3个阶段。其中形象文化建设以“双达标”为切入点,使**电厂从此摆脱了“脏、乱、差”的局面,历史性地跨入了文明、安全生产阶段;制度文化建设以“创一流”为切入点,告别了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精神文化建设以“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为切入点,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束缚,进入了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阶段。企业也由此实现了3步实质性的跨越。从2001年开始,**电厂企业文化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总结、提炼出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厂区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以美学为核心的家庭文化”的“三维立体”企业文化体系构架,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三维立体”的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有两项重点工程,一是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两项工作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才算搞好,文化管理的形态才能形成。目前**电厂完成了第一项工程,企业文化的第二大工程,也就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问题,既是所有企业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也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看目前**电厂的现状,从外部环境看,电力企业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抢市场、抢能源、扩规模、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电厂在发展空间、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已不占优势。煤炭紧缺、煤价上扬、环保成本逐年增加,企业在负重前行。再看企业内部,7炉8机,设备老化,运行多年的设备健康状况差,安全生产压力大;人员严重超编。同时,作为一个老企业历史的包袱还很沉重,5、6号机组的上网价在全国一直都是最低的,造成了连年亏损。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这个物质基础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安全生产,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工作都做不好,这是企业文化的根。在稳定住安全生产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就是要“纲举目张”,要发展。我们的思路是先对机组进行设备置换,以大代小,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然后争取济阳项目,分流人员,解决企业人员超编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电厂的企业文化来,靠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支撑企业发展。

首先要普及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核心团队身体力行、全体员工都信奉的精神准则,它的培育和形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电厂自建厂第一天起,就坚持“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48年来,不论企业处于什么时期,这一理念始终是全体干部职工笃定恪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听许多老职工讲,**电厂的职工对安全生产是最为关心的,那时候,职工在家里不管干什么,一听到安全门放汽,就自觉往厂里跑。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职工。到目前,每逢遇到恶劣天气,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不管白天黑夜都往厂里跑,很多家住市里的职工也趟着水往厂里赶。作为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基础,但不是为安全而安全,安全生产的目的是经济效益,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外,其他理念我们也要大力普及,如“效益论英雄,结果定成败”的企业理念,“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认真办正确的事,努力正确的办事”的工作理念,“安全是最基本的福祉”的职工福利观,“安全记录处于动态,要时刻如履薄冰”的安全成绩观等等。这些理念一旦被广大职工认同并附诸于工作实践中,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加快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形成,要靠制度、靠政策。企业共同价值观来自于企业的管理政策,尤其是企业的用人分配制度。试想,如果企业用人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员工离心离德,还有什么共同价值观可言?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我们厂的很多制度都很好地体现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念,但是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永无止境,尤其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说明对我们的企业文化

进行完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一种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大多数职工的认同,没有职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形式主义。而在企业共同价值观上有所进展,就必须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大量的企业文化工作,是在企业的管理方针、政策、制度中体现的,它既是一种宏观文化意识,又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方式。因此,下一步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要逐渐适应用文化

管理的思路和手段进行管理。

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后,企业文化建设还不能停止,还要把它变成职工的自觉行为。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被我们的职工感动着。第一件事是最近我们进行的检修系统人力资源整合,干部调整范围之广、人员变动之大,在**电厂可以说是空前的,是建厂48年来最大的一次,但是我们的干部职工都以企业发展的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都积极服从调整,听从安排。第二件事就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大批职工走出去,到目前已达500多人。这些职工不管家庭多么困难,都不提任何要求,义无反顾地向外走,而且在外边积极维护企业的荣誉,为企业争光。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在发挥作用,而且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我们**电厂所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我们企业的根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企业文化也必须围绕这一工作开展。就是要求我们用事业统一思想,用工作统一行动,用文化凝聚人心。我们有了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有了文化核心;有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职工队伍,就有了核心队伍,企业发展也就有了所依靠的核心力量。但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还需要大力普及,我们的核心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壮大。这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即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作者为**电厂厂长胡福存)

对价值观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中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它是全体中国人的价值目标,更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它统领并支配所有价值目标的实现,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2]。当代中职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劳动力的主力军,实现中职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重大。因此,在中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贯穿于教育实践。

一、加强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加强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社会发展看,在互联网+充斥各个领域的时代,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尤其突出,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激荡和各种思想的跨界交流,促使价值取向多元化、复杂化。中职学生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价值多元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从个体特征看,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价值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判标准尚不稳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势必造成学生在选择上的矛盾与对立。

加强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明确青年学生德育教育的育人目标,不仅有利于引导青年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伪与善,美与丑,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理论知识内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的脚步却未跟上。而如今的中职学生,缺失理想信念,缺少人生信仰,突出表现为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倾向,凡事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其本质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少提升精神境界的内在需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校园文化不能流于形式,老调重弹,而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为载体,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置身于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品质。

3、加强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我们国家索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也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对中职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以德育课堂教学为基础,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范围。

德育课是学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方式,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涉及取向、目标、准则三个价值观及公民个人、社会、国家三个价值观层面。虽然内容精炼,但对中职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宏观,即使是他们懂得定位了这些词语的涵义,也并不能说明他们能够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增强指导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为中职学生提供其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的指导,让德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德育课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应尽的职责,只有全员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并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从小处着手,增强学生爱校爱国情感。

首先,利用校园环境布置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说话。”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实现的。学校主管部门应结合学生特点,设置主题,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美术作品比赛、微电影比赛等,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将新颖的活动形式和抽象的内容结合起来。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推进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路、进社团、进公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网路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工具弘扬、培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细化的制度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社团巡礼等大型文体活动和系部、班集体活动有机结合,尤其要通过社团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中职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共同努力。[3]中职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拓宽教育路径,丰富教育内容,深入、全面地引导中职学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2012,(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董雪峰,丁晓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提高中职学生德育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批判的思考 篇12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世界各国。2008年这场金融海啸演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从金融业延伸到了实体经济。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等多家投资银行的财务危机, 以及后来美国国际公司 (AIG) 、花旗集团的财务困难都深深地动摇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恪守的金融原则。英国多家银行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苏格兰银行等股票市值一落千丈, 甚至出现了门前挤兑的现象, 整个西方世界笼罩在一种大萧条的现象之中。银行家 (Banker) 一词一时间成了臭名昭著的代名词。银行家们为转移公众视线, 将矛头直指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 银行家联合会都心有灵犀地责请废止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计量中的运用, 在银行家眼中, 正是公允价值的运用, 使得其账面数字螺旋式的减少, 企业资产缩水。似乎银行家煞费苦心地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 都被公允价值无情的否定了。但这究竟是事情的真相还是别有用心的指控,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揭开公允价值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提出一些改善公允价值的建议。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受到的质疑

(一) 公允价值的输入数据

对公允价值的批评主要来自公允价值的计量。FASB的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提出了三种获取公允价值的方法:市场法、收入法以及重置成本法。其中市场法是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 重置成本法是用市场参与者在相应的计量日期给出的销售价格进行计量, 这两种计量方式都是可以被相关信息使用者直接观察到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关键在于收入法。这种方法是运用了折现模型的估值技术, 涉及到了估计或预期。在涉及到期权的估值过程, 一些输入数据对最后估值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FASB对于输入数据又有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说明输入数据需要分为三个层次, 当不具备运用先前输入数据的条件时, 次一级的数据才可以用于估值, 而这种计量方法恰恰是根据有价证券特有的特点而设计的。第一层次的数据为在活跃的市场中, 在测量日, 拥有估值能力的报告主体对明确的资产和负债提出的未经过调整的市场价格。第二层次的数据为除了市场价格以外的可供观测到的数据, 这些数据必须是在整个资产存续期间对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数据, 这包括:在活跃市场中类似的资产或负债价格;在不活跃市场中确定的或相似的资产负债价格;其他数据, 如利率, 收益率曲线, 波动率, 信用风险, 违约风险等;或是被市场证实了的数据。第三层次的数据为不可直接观测到的数据, 是最不建议的数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对此也做了类似的规定。而这种谨慎的规范方法竟成了银行家联合会攻讦的目标。

(二) 公允价值受到的质疑

2008年, 在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之后, 金融危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国国会通过救市一揽子计划, 除总值高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外, 还包括在必要或适合的情况下可以暂停实施SFAS157号, 并要求SEC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及相应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这一法案反映的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美国证监会 (SEC) 前首席会计师莱恩·特纳指出, 一方是美国银行家联合会和按揭贷款银行家联合会对公允价值进行攻击, 而在银行家的反方则是投资者、消费者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无独有偶, 在大西洋的彼岸, 2008年英国银行家联合会要求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考虑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银行家抱怨, 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真正反映 (金融) 资产的价值, 因而在当前的背景下通过夸大了对资产的减值, 加深了银行业的负担。而银行家为何要对公允价值进行攻击, Wolosky (2008) 一语中的, 公允价值会计并没有造成当下的危机, 它仅仅是通过反映客观的经济实质加速了这一不可避免的结果。如果说这场信用危机真的是由公允价值造成的话, 那么暂停使用这一准则即可, 何必需要美国7000亿美元以及英国350亿英镑的救市计划呢?事实上是这些银行家自己造成了巨额的坏账, 即使没有公允价值会计, 仍然需要巨额的救市计划 (赖恩·特纳, 2008) 。

(三) 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的让步

会计准则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做出了让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美国出台了关于SFAS 157的指引, 同时IASB在2008年10月提交了关于金融工具在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意见, 建议对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SFAS 157的指引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一定的让步:第一, 在原本活跃市场的流动性缺失的情况下, 较低等级的估值技术允许被采用;第二, 在无序交易中的成交价格不足以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 即否定了在大规模套现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的公允性;第三, 只存在少量买家, 或存在较宽买卖价差的市场被看作是不活跃市场, 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次级债券的成交量非常小, 就是这种情况;第四, 规定了确定减值的4个因素:可能的价值下降程度以及期间、预期被偿付的时间长度、债券发行者的财务状况以及债券持有者的意图和能力。这些规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弹性。首先,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债券市场可被认为是不活跃的市场, 银行家可以采用不可观测到的数据来进行估值, 因为在不活跃的市场上, 任何可观测的数据都可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这样对资产的披露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除了银行家本身, 公众无法一窥究竟, 而银行的账面价值得以保全。其次, 这一指引否定了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的功能, 认为当前市场所反映的价格信息均非公允价值, 这就让银行家重新估值有了回旋的余地, 即可以运用自己的估值模型对现有不良资产进行估值。最后, 减值准备方面, 指引对银行业资产的减值也放宽了要求, 虽然市场价格可能低于债券的成本, 但由于债券持有者有能力以及意愿持有该债券至到期, 或者债券的发行方财务状况允许其偿付相应的债券, 那么债券可以不计提减值准备。指引前三条的规定, 已经可以使得各银行的账面价值趋于稳定, 因为各银行可运用自己认为合理的估值技术来对自己的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其财务状况从账面上可相应好转, 而各银行又是相应债券的发行方, 相应资产或负债的减值准备可以免于计提。这样银行业又再一次受到了保护。果然, 在这一指引出台后, 欧美各银行危机得到了暂时缓解。但这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渠道, 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三、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公允价值

(一) 金融危机的根源和会计的社会性

在陈宗胜 (2009) 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做了全面剖析:首先, 金融危机起源于克林顿时期的低利率政策, 使得大规模借贷资金进入房市以及后来的证券市场。后来, 为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 大规模的贷款流向了偿还能力不佳的人群, 贷款的风险日趋扩大, 但是由于国家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很少人去考虑市场中的风险。之后, 这些贷款被证券化, 风险被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 同时评级公司以及保险公司 (如美国国际公司) 又为这些风险提供了保驾护航的帮助, 使得泡沫愈演愈烈, 情况岌岌可危。在随之而来的利息变动中, 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 如同链式反应一样, 各个环节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二) 会计的社会性和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

可以发现, 在金融危机根源的逻辑分析中, 并没有夹杂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作扮演的角色以及公允价值所带来的危害, 为什么银行家会指责公允价值。刘峰等 (2009) 在研究会计的社会功用时指出:“会计信息的广泛经济后果和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大量主观因素, 导致会计坦然具有了这种‘替罪羊’的身份特征, 以及会计方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的负面经济效果, 也增加了事后会计被指责的风险。”确实, 对于公允价值的批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1972~1973的熊市市场中, 保险业经历了大规模的坏账, 在这时保险业界开始攻讦公允价值。到了20世纪80年中期, 由于储蓄贷款证券化 (S&Ls) 的失败, 银行家们也曾通过政治手段向SEC施压。但在牛市行情中, 银行家们却对公允价值的弊端只字不提。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可以说明银行家们对公允价值既爱又恨:SFAS 159允许金融机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期权合约, 很多银行明明打算执行合约, 而却用公允价值计量手中的期权, 而对于那些市场价格低于期权价值的合约来说, 银行家们争相运用估值模型对期权合约进行计量, 原因只有一个:在上涨的期间中, 公允价值可以为利润表做出“贡献”。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银行家们只希望公允价值给自己带来利润, 而不愿承担公允价值计量会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莱恩·特纳, 2008) 。可见, 银行家们厌恶的并不是公允价值, 而是在市场不景气时,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如果说在市场不景气时, 废止公允价值, 不确认相应的损失, 那么在之前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所带来的利得是否也应该调整为零呢?相信, 这又是银行家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可惜, 不幸的是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会计计量属性 (葛家澍, 2001;常勋, 2004) 并不为银行家们服务, 而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不应该因为银行家们以及被银行家所影响的政客们的决议而废止。银行家们的喜好也不应该作为制定以及修改财务会计准则的标准。

(三)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让步带来的影响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SEC为保全公允价值不被彻底取缔, 对银行家们做出了让步, 但是这无形中削弱了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这是因为在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 同过了一系列的包装组合, 其中的资产具体到实体经济当中已经模糊不清了, 这也是美国银行业缺乏监管造成的 (陈宗胜, 2009) 。这样一来, 让银行家们自己来取得输入数据, 银行家们无疑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作为估值依据。另一方面, 在美国债券的价值并非单纯只受未来的现金流入的影响, 往往在债券中嵌套期权一类的衍生工具。那么在估值过程当中模型的选择对于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影响相对提高了。而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 获得数据已经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掌握相应的估值技术更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 从这一方面讲, 对于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来说, 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大大的下降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银行业中, 各个银行之间的金融资产表面上都是一份合约, 但是其背后所隐藏的资产组合并不为人所知, 各个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估值模型对自身的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那么在同一个行业当中, 各个机构间财务信息的可比较性也无疑被大大削减了。从这两点看, 通过SEC的妥协, 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折扣, 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因此, 笔者建议, 若允许银行业采用各自的估值方式, 首先, SEC应对金融资产的估值模型进行规范, 避免多种估值模型标准的存在, 使财务报告可以互相比较。同时, 要求各银行对数据收集渠道进行披露, 以便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很明确地追踪到数据来源, 这样才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不被削弱。另外, 这样也有利于证券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加强监管。

(四) SEC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12月30日SEC给出了公允价值对这次金融危机影响的报告。研究报告指出, 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更有利于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同时, 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相反,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日益增长的信用损失及对资产质量的担心所引发的,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挫伤了贷款人及投资者的信心, 从而导致了市场功能的缺失。鉴于这些发现, 报告具体提出了如下八项建议:改进而非暂停采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不应暂停现行公允价值及市价会计要求;应采取额外措施, 以改进现行公允价值会计要求的应用;应重新评估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为进一步运用合理判断, 提供更多的指南;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继续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为目标;应采取其他的正式措施, 以解决现行会计准则在实务中的执行问题;简化金融资产投资会计要求。该报告虽然不建议暂停采用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但就如何应用以及改进这些准则又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第一, 制定额外的指南及其他工具, 为不活跃市场条件下或相关市场信息不可获得时, 如何计量公允价值提供指南。同时, 有必要考虑制定相关指南以协助公司及审计师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判定市场不再活跃, 或如何判定某项交易或某组交易是强制交易或廉价抛售交易;如何估计信用风险的变动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影响;何时用可观察的市场信息补充或替代管理层估计中的不可观察信息;如何确定所使用的前提假设是所有市场参与者而非特定主体所采用的。第二, 改进与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影响有关的现行披露和列报要求;第三, 加强教育和培训, 包括在估计公允价值时提高对管理层判断的需求;第四, FASB应评估流动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包括是否需要更充分的应用和 (或) 披露指南;第五, FASB应评估在计量金融负债时考虑信用风险是否能增进透明度, 是否给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所以说, FASB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同时, 特别关注了这些改进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 特别对于经济衰退、市场功能缺失的过程中, 如何获取公允价值作了充分的考虑。虽然这样的改动看似没有损害投资人及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但是却给银行家们切身的利益。按照FASB提供的改进建议, 银行家们既可以享受市场景气时, 价格攀升带来的高额利润, 同时, 在市场低迷的时期, 银行家们又可以不承受价格暴跌所带来的损失。

鉴于此, 笔者认为, 对于同一金融资产应采用一致的计量方式, 即对于可供出售且并非意于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 一经采用以市价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 就一直采用该种计量方式, 如出现重大的决策变更而需要改变计量方式为模型估值技术获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 则需要做出相应的披露。同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也应做出调整, 将先前高出估值技术给出价格的部分调整为综合收益, 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信息;另一方面, 对于原本就准备持有至到期的资产, 不应当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由于公司经营决策而导致持有资产的目的变为意欲出售的资产, 则需于报表中披露相应的资产, 以及对该项资产计量变化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金融危机的根源。可以看出, 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世界过度扩张的贷款, 导致风险不断的被放大, 以至于当这一链条断裂时, 所带来的信用缺失和随之的经济亏损。而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一手造成的。 (2) 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需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应当反映经济实质, 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市场状况, 避免财务报表中的数字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 市场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应当被考虑进计价方式当中。所以FASB所做出对公允价值的建议值得进一步推敲, 而并非全盘接受。 (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对于我国会计准则来讲, 在会计计量方面, 对于资产类项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仍需报有谨慎的态度, 而非盲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会计准则。此外, 这场金融危机也让我国对公允价值体系的采用有所警醒。会计目标虽然是反映经济实质, 但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经济状况变化对于报表数字的影响。比如, 如果以模型估计出的资产价值为公允价值, 那么市场上各方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导致该项资产价格的波动则应单独列示, 如若与资产本身合并在一起进行报告, 那么便会给投资者造成迷惑。鉴于此, 公允价值概念的运用也需持有谨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 《上海会计》2001年第1期。

[2]刘峰、司世阳、路之光:《会计的社会功用:基于非历史成本研究的回顾》, 《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3]陈宗胜:《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机理》, 《国际融资》2009年第2期。

[4]Lynn Turner.HowBanks AimtoObscure Their Losses.Multinational Monitor, 2008.

[5]Howaid WWolosky.Creatingand MaintainingTrust.The Practical Accountant, 2008.

[6]FASB.Statement of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 No.157:Fair Value Measurment, 2008.

[7]Stephen Barlas.SECGuidance on Fair Value Discounted[Ed].Strategic Financ, 2008.

[8]IASB.Measuring and Disclosing the Fair Valu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Markets that are No Longer Acitve.IASB Expert AdvisoryPanel, 2008.

上一篇:理综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机器人概论》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