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2024-06-19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精选6篇)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篇1

我们试图通过对核心网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用户的业务需求、技术的发展、运营模式的变化以及影响投资收益的略本等多个方面的分析,以求发现边缘网络的价值所在。

以太网承载的IP和E1承载的TDM(时分复用)业务将是边缘网络的最主要的业务

EverythingoverIP公认代表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城域网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基于IP技术,面向宽带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应用的网络。但目前它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还远不能满足许多业务的服务质量和用户的要求(如实时性、安全性等)。同时尽管吉比特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上不会成为主流技术,而从网络边缘的最后一段和用户驻地网的技术上看,以太网技术以它优异的扩展性能和低廉的成本,无可争议地成为提供宽带业务的主流技术。

基于TDM的网络虽然在传输突发性数据时效率低下,但是它的业务质量和安全性为企业用户所普遍认同,使传统运营商再度认识到其庞大的TDM网络资源,特别是丰富的2M电路(E1)价值所在,现在许多运营商都在利用运营成本更低的TDM传输网络(而不是DDN网络)为集团用户提供专线服务,解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通信。运营商对投资收益的关注必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TDM网络与宽带IP网络长期共存。

混合或综合的光纤传送接入方案是边缘网的必由之路

运营商的核心网络大都是重叠建设的多种业务网路,如基于TDM的业务网络、ATM/FR和IP网络。ATM技术刚出现时,曾被寄予希望:依赖它建成一个宽带的综合业务网络,但是其自身完美技术的复杂性,在互联网和光纤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化为泡影。同时随着经典IP技术在运营服务上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宽带城域网的多业务处理和传送网络正成为新的技术热点,只是技术成熟和形成网络规模尚需时日。而连接众多用户的边缘网络对于成本更加敏感,采用重叠方式的网络建设显然不合理,技术上更趋向多种网络和业务的混合/综合提供能力和统一的管理能力。

边缘网络多样化的运营管理要求

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元素批租和业务外包等多种经营模式的出现给运营商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由于边缘网络接入用户的多样性,对网络的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所有者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运营管理要求,还要为网络承租者提供“可运营、可管理”的能力。不仅要考虑传输链路、端口的管理,根据用户的要求不同,还要考虑业务带宽、用户接入控制、网络安全、流量检测、计费等与运营有关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也为其他运营商提供网络解决方案和更多的业务解决方案,同时带来更多的增值业务和收入。

采用混合网技术的边缘网络建设思路

目前运营商为大用户提供的网络,由于历史的原因比较复杂,几乎覆盖了X.25、DDN、FR、ATM、Ethernet各种技术,以及SDH、PDH、各种业务复用器,甚至大量的“光猫”,连接用户的传输线路也是重复很多,管理上更是问题多多。现在运营商开始规划和设计面向大用户的边缘网络。在对边缘网络进行

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提出:以用户的实际业务为驱动,现有网络为资源,快速地提供有价值的用户接入服务,在末端网络上采取成本优势突出的光纤混合网解决方案建设边缘网络。

对于网络边缘或接入网来说,由于网络要延伸到所有用户驻地,网络接入的成本在每线的分摊问题上十分突出,人们都在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包容各种业务的综合网络解决方案。基于ATM的宽带接入网曾是一个被ITU-T定位为综合业务的理想解决方案,并先后通过了VB5.1/VB5.2接口协议建议,但是随着ATM技术的被否定,而很快退出综合接入的领域,随后,综合业务的宽带接入网几乎没有人再提了。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在技术上,如果在交换和路由层面(二层和三层)上考虑业务(如TDM业务和IP业务)的综合,既要追求统一的交换技术和集中的业务节点,又要保证全程全网的互联互通和端到端服务质量,使得协议和控制复杂化,投资巨大,没有可行性。因此利用SDH的可靠时钟、低时延保证和快速保护倒换机制的多业务城域传输技术成为了新的技术热点。

在提供业务汇聚和接入的边缘网络的问题上,人们更关心业务中的承载复用,而非交换或路由选择,因此,如何有效地提供多业务传输和接入手段是边缘网络最有价值的部分。与业务综合技术相比,混合网技术不考虑在网络高层上的业务适配,而只是通过简单的复用技术实现多种不同的业务在共享的物理媒介(光纤)中混合传输。这种与功能相匹配的技术配置可以使节点设备的成本优势非常突出,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光纤资源,统一的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手段。

目前对于大多数企业用户,如果同时提供以太网和E1电路业务,既可以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突发性业务如宽带上网的需求,从运营商的角度看,这两种业务不仅有很好的互补性,两种网络资源也有很好的过渡互补性。随着宽带城域网逐渐形成规模,IP和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太网会逐渐成为主流业务,但是也不可能完全代替TDM业务。因此,在边缘网络中采用以太网和E1混合业务的光纤传送接入解决方案――网络光端机是很经济和有效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业务以太网PON(MS-EPON)将成为边缘网络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MS-EPON不仅继承了EPONN的特点,如:点到多点共享媒介的网络不仅与边缘网络结构非常符合,无需供电的无源光纤分配网络、免除电磁干扰;节省光纤资源;更突出的优势在于MS-EPON采用E1OverEthernet的技术,在以太网帧上高效地解决了TDM业务的适配问题,使得EPON实现多业务的传送与接入。同时MS-EPON向以太网用户提供可承诺的带宽保证(一般EPON系统中OLT与ONU之间的,共享带宽争用,造成用户带宽实际是没有保证的)。真正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可管理的、有QoS保证的多业务以太网接入系统。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篇2

·网络校本教研, 对传统校本教研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提倡网络校本教研并不是要摒弃传统教研方式, 而是在传统教研方式的基础上, 将校本教研进行补充和完善。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以学校为基地, 通过解决、研究学校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教研活动, 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校园网站的建设, 使校本教研融入老师们的生活之中, 它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以新的关系来相互帮助;它使得学习能够在任何地方进行;它也使得传统的教研组织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传统的校本教研一般都是由学校组织, 教师集体参加, 教师被动地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 大大降低了教师教研的主动性, 同时由于集体活动时间上的限制, 很多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并不能及时地、有效地解决。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例, 他们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往往很难聚集在一起。到学校调研时, 信息技术教师都反映在学校要身兼数职, 上完课, 要在办公室和同事一起讨论一下课堂上的一些环节, 结果一会儿一个电话叫走一位教师, 最后的讨论不了了之。以上只是谈到了一个特殊的学科, 其实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 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教研方式的特长, 在校本教研中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例如, 听评课是我们学校经常组织的教研方式, 一般是组织学科教师听一节, 然后集中评议。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问题可以达成共识, 有的问题可能存在分歧, 需要我们再经过课堂的实践验证。而这个过程往往是需要反复多次的。但是我们实际的教学时间安排是不可能经常搞这种集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校本教研就可以登场了。比如, 可以让讲课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 结合自己的认识, 把修改后的教案传到网上, 每位教师可以就此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也可以根据修改后的教案, 自己去上一节实践课, 把授课效果发表在平台上。而我们的思想, 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 不断地进步。这些意见与改进, 见证着教师们的成长, 也将成为以后校本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育教学的发展, 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在传统校本教研中, 一般一个学期, 学校只能组织为数不多的几次集体理论学习。而学习过后, 时间的关系, 无法组织学习交流。所以, 通常情况下都是我们教师各自为战, 基于自己的理解, 去将理论付诸实践。而这种“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如果借助网络平台, 在网站上开设理论专题, 可以让老师们发帖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博采众长, 提炼精华。这样既提倡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又鼓励不同思想的碰撞, 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 允许具有不同意见的观点以及探索性课例的出现,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校本教研, 丰富更新着教学资源·

校园网建设初期, 学校也认识到教学资源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校都购买了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库一般以网站为平台, 所有的资源通过网页的形式展现。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账户登入资源库, 查找、下载各种教学资源。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 教学资源库虽然资源丰富, 大部分的资源库都不提供免费的更新服务, 更新的价格也很高, 而学校的预算有限, 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将钱花在这方面。这些情况, 造成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都是几年前的教学资源。随着新课改的开展, 教育教学发展日新月异, 教材、教学办法等近几年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教学资源库很难及时更新, 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校本教研就更彰显了它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积累优势资源, 充实学校的资源库。

在借助网络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学校要注意资源的积累。有的课例是经教师们反复修改、实践形成的经典;有的课件是教师们精心制作的, 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通过网络平台把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中, 方便教师们以后学习借鉴。

其二, 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

现在广大教师都意识到网络资源对个人学习及教学活动的优势, 他们都会根据需要, 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这类应用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师们的计算机里, 通常都积累了非常多的资源。但教师们常常忽略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造成资源搜索重复劳动, 如有的教师已经找到的资源, 其他教师可能还在继续查找。所以学校可在校园网站上给教师开设资源上传的权限, 让教师们把查到的有价值的资源共享出来, 避免重复性劳动, 以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价值。

·教育博客群,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最理想的状态是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给出了一个简洁公式, 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成长的核心问题。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在这方面, 以教育博客为形式的教师自我反思平台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能唤起教师从内心需求的层面主动思考、乐于参与和展现自我。引导教师逐渐养成思考与研究习惯, 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 博客群也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一个平台。在这里, 教师可以开展理论的研讨、课例的分析、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写博客的过程中成长, 从而使网络校本教研更具成效,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陶继新老师在他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中提到: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教师在读博与写博的过程中日积月累, 在这份积淀中成长!

·合理机制, 助网络校本教研良性发展·

其一, 硬件保障, 网络平台畅通无阻。

学校领导首先要为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 提供前题保障。建立校园网, 为教师提供网络办公条件。

其二, 激励措施要到位。

学校要针对每个教研组的网络校本教研情况, 做跟踪调查, 表扬推广形之有效的措施。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优秀个人博客。

其三, 质量重于数量。

在推动教师积极投入网络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学校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求数量。避免很多学校在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时候, 搞面子工程, 片面追求数量。结果教师为追求发表评论数或文章数而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其四, 走出去, 请进来。

推广网络校本教研, 并不是杜绝外来资源, 所以学校要注意有效地引进外来资源, 作为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补充。比如, 可以定期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教学研讨, 或者派骨干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 再针对本校实际, 领导教师开展实践工作。

边缘的价值 篇3

不久后我真收到了卢先生寄过来的新书《边缘的言说》,心中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三年前,我刚大学毕业不久,到一家很不景气的部门报纸当见习记者。报社布置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采访一些经济学家,谈谈对某一项新出台产业政策的看法。我手头没有任何经济学家的资料,只好找一位在一家名刊当记者的师姐要来了几位经济学家的联系方式。当我诚惶诚恐地拨通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电话后,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对方极其粗暴地说:“你那个什么报纸我没有看过,我也不愿意接受采访”。然后就撂下了电话。我硬着头皮拨了另外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电话后,遭遇同样的“礼遇”,对方吐出四个字“我没有空”之后,电话中就是忙音。

我又气又急,不知如何办,报纸这个栏目明天早上就要拼版,我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否则可能饭碗不保。情急之下我再找师姐帮忙。她沉默了一会说:“你找卢周来吧。尽管他不是搞产业的,但他说出的想法总是有他的道理。最主要的他不会摆架子。”

我那时已经看过卢周来的《穷人经济学》一书以及其他一些文章,在我的脑子里,他是被视为“非主流经济学家”的,而当时“非主流经济学家”尽管在社会上影响不小,但在学界圈内似乎并不讨人喜欢。我在课堂上就听过一位“海归”先生批他们是“民粹主义”,说他们不讲学术规范云云。可我当时没有别的选择了,还是拨了卢周来先生的电话。由于前两次的遭遇,我心中很有些忐忑。电话接通后,卢先生先是很耐心地听完了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陈述,后来很亲切但却是很坚决地说:“对不起。我不懂产业,我是搞经济思想史的,所以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否则会说外行话。”

我急了,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事后想想大概是卢先生的平和的声音使我比较放松,颇有些无理地对卢先生说:“你一定要帮帮我。否则我今天完成不了任务。”他听了很奇怪,问我理由。我说我是一个实习期记者,很发愁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并且已经遭遇了两次拒绝,而明天一早就要发稿。卢先生听完后笑了笑让我留下电子邮箱地址,说他愿意帮忙,但对这个问题毫无研究不能随口乱说,要先加班研究一下相关材料,然后再将回答了的问题发给我,最晚第二天早上可以收到。

第二天我果然收到了卢先生的邮件。卢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受到编辑部上下一致的肯定。在发稿时,因为激动与感谢,我坚持在卢先生名字前面加上了“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头。两天后,看到报纸的卢先生给我来电话,极其严肃地说:“我从来不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我一向认为我仅仅是个经济学者!”

当时,“非主流经济学家”中不少人在争经济学界话语权、为自己“是不是经济学家”而急眼,我便有些奇怪卢先生为何反而不高兴。直到这次翻阅《边缘的盲说》的“后记”,我才对卢先生的旨趣有所了解。卢先生在后记中这样写道:“说自己是‘边缘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诚然,学术是冷性的,但其实当下中国的‘学术圈’未必‘冷性’,也是十分热闹:相互‘抬轿’与相互‘砍杀’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十分搞笑的是,这个圈子中甚至总有人带着他们的‘弟子’在为‘什么人算经济学家,什么人不算经济学家’这样幼稚的问题上刀光剑影,并发出‘清理学术门户’这样的叫嚷声。所以,过去的一年中,我尽量主动保持与各式各样的圈子、场所、聚会、沙龙等等的距离,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思考与写作。因此,在同样是‘人来人往、鸟来鸟去’的‘学术江湖’,我也是一个无门无派的边缘人。”

那次与卢先生交往过后,我很长时间没有与他再联系。后来一次与媒体朋友聚会,一个朋友为我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请卢周来写随笔专栏!朋友认为经济学随笔很“火”,而学界有三个人随笔写得好:梁小民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使经济学原理通俗化,汪丁丁擅长经济学哲学,而卢周来的随笔则充满了人文关怀。后来主编同意了这个主意。我又与卢先生联系,他非常忙,只答应有空会给我们报纸写,但不要开专栏。事后,他陆续给过我几篇稿子。其中有一篇关于社会公正方面的稿子发表后,一个重庆某国企老工人还来电话要卢先生的地址。

后来在我下决心离开那家报纸时,我给卢先生去了一封信,说了一些关于认识我们这个转型期社会的很苦闷的话。他给我回了一封邮件,这封邮件我至今保存着。他开导我说:一定要学会平常心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因为中国社会正处于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实际已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点一定要看到。不要误会真正的新“左”派与“非主流”只是一味批评,他们其实是看到我们社会面临的矛盾仍然是马克思当年揭示的矛盾:为了获得生产力发展,你必然要经历“用人头骨当酒杯”的残酷而痛苦的过程。而新“左”派与“非主流”以边缘的状态出现,其实就是想尽个人极其有限的力量,试图减轻或延缓被历史车轮碾轧的弱者的苦难,并提醒这个社会的强者应该有所忌惮。

也是在这封信中,他说他力求做一个边缘人。《边缘的言说》“后记”中有一段话,在他给我的邮件中写过:“学者要使自己的思想清醒、并使其学术能被证明更具生命力,最好是保持与纷繁喧嚣的现实世界的距离,做一个边缘人。”除此之外,他还给出了另外一条很“经济学”的理由。他说:“制度变迁是从边际上改起,所有人推动社会朝着善的方向的努力也只能从边际上做起,所以我认为我的言说的价值也体现在边缘上:从小事情说起。”

在做“自由小商人”的两年中,我一直关注着卢周来先生的文字。在我网上建立的“博客”中,将他的文字放在一起。我的确感到他经济学随笔的文字中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来自于他的知识,还来源于他与别的“非主流”不一样的现代经济学精神,和他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这两年我也在业余写一些文字,其中,有很多直接引用他的观点或看法。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在网络而是在纸质媒体,我肯定是侵权了。

我真正见到卢周来先生,是去年在一个极其偶然的场合。当时我正与一位朋友在一家宾馆谈“生意”,碰巧见到过去一位媒体朋友,这位朋友很神秘地说,二楼正有一个高层次的会议,集中了中国学界的最顶尖“牛人”,但可惜不让采访。我跟着他到二楼会议室,果然被拦在门外。于是朋友与工作人员“套词”,试图得到一些信息。他的收获是看到了“签名册”:与会者大概二十人左右,其中,经济学家中有吴敬琏、钱颖一、张维迎、汪丁丁、温铁军,还有卢周来。我在一楼一直等到会议结束,主要就是想见一下卢周来先生。尽管我知道他是1970年代的人,但因为他的文字给我的印象过于老成,所以见到他还是很惊讶于他的年轻。

最近的交往就是这次“书缘”。在他北航演讲的提问阶段,我问了一个问题:“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舒尔茨的话说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三年前你就写了一本《穷人的经济学》,当时还有人还攻击你。现在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他淡然地说:“温总理讲的穷人经济学,是针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感而发的。如果说一定要找关系,我只是很高兴于‘穷人经济学’这个说法可能因此获得了‘合法性’,不会再有人找学术讨论以外的岔子。”

几天后,我在《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上看到了他对于温总理“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提法的解读;看到了他发表在《环球》上那篇被各大门户网站、媒体广泛转载的文字:《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首先不能歧视穷人》;后来又看到了《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转载的他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关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讨论。我很兴奋地打电话给他,他说知道了,接着有点奇怪地问我:“这有什么问题吗?”这时我想起他说过的“我是一个边缘人”。

收到《边缘的言说》后,我给他打电话表示感谢。他说这本书很薄,内容也不够丰富,但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本。而满意的原因正在于书名。他说,其实他去年出版的那本随笔集,就想用《边缘的言说》作书名,但编辑出于别的考虑让他改名,于是改成了《游戏着经济学》。今年编辑这本髓笔集,与编辑的合作特别愉快,编辑不仅让他使用了《边缘的言说》这个名字,而且非常尊重他本人对这本书的定位:绝不仅仅是想使深奥的经济学道理通俗化——这件事已经有更多的经济学家在做了,现在更重要的是强调在转型期中国,经济学者不仅仅要以知识贡献,更要以清醒的道德良知参与社会建设。

我笑他可能有逻辑上的毛病:作一个边缘人,却要参与社会建设,似乎是想回归主流。他想了一会儿让我注意书中“后记”中另外一段话,即他承认他也曾经受到各种诱惑,一度想走出书斋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但他最终还是确认了在这个分工和被分工所异化了的世界上自己的位置:安心作一个边缘位置的学者。他说: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个很无能为力的人。

这使我想起北航那次演讲后,我陪他走出校园,晚十点多,一位盲人还在过街天桥上拉着把破琴乞讨。卢先生到街道的对面,说是要找一家商店,我陪他沿着街道走了许久,找到一家正准备关门的小店。他买了几袋方便面、饼干还有几瓶矿泉水,用一个大塑料袋装着,然后折回天桥,放在盲人手中。离开乞讨的盲人后他对我连说了几句“真不好意思”。说他刚才做这件事情其实很虚伪,坐出租车回去的费用足够这个盲人吃一天饭;说他对这个世界很无力,惟一能聊以自慰的大概就是他还具备这种反省能力;但他也不知道这种能力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没有用。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篇4

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p经济p文化甚至军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经济的飞速发展o综合国力的增强o奠定了中国国际新闻传媒从边缘地带走向国际新闻传播中心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回顾o分析了已经颇具规模的中国对外传媒在全球化下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的挑战o提出了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新闻与传播竞争、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s国际新闻传播p中国对外传媒p全球化p传播策略

ABSTRACT

China tod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gure o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ven military stages. The increase of the nation’s overall strength and the fast growth of its economy have alread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media to march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iphery.

This article analyses both the historic opportunities and harsh challenge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are fac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China’s media to compete effectively in the world information market have been suggested.

Keywords: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ina’s international media,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壹、绪言

汉朝时o西南边陲有一个名叫夜郎的小国o国王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o也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他问汉朝的使臣s“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o哪个大t” 即使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资讯手段异常落後的时代o仍然被人笑为井底之蛙、妄自尊大。

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o信息社会的曙光已经普照寰宇o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 已初具雏形。今天o世界上某一地点发生的事件o顷刻之间便会传遍整个“村落” o最显着的一个例子便是s海湾战争爆发後不到一分钟o新闻消息已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现在o我们恐怕再难以找到“不知有汉o无论魏、晋” 的世外桃源了。人际传播有句名言s人与人之间不能不传播。而在全球一村的当今世界o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套用到国际传播层面s国家之间不能不传播u

传播既是权力的工具o又是经济力量o还是教育手段;既可为自由所用o也可成为奴役之法;既可以使受众张扬个性o也可以使受众循规蹈矩 (MacBrideo1980),因此o历来倍受政治家、新闻工作者、社会科学家等的重视。而传播媒介在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承担的重大责任亦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o国际传播逐渐发展为传播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o其研究成果已蔚为大观o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理论与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o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o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紧密o中国的传媒机构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o无论是在国际新闻传播理念、传播策略制订、还是在对外传播理论研讨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o至今仍未形成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传播局面。

笔者相信s追溯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历程o归纳和总结该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o研讨中国对外传播的不足及对策o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清醒地认识不断变化的国际传播格局o切实有效地制订传播策略,在全球化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o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贰、相关文献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日新月异。首先, 学生拥有计算机的量越来越大, 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其次, 校园网络各种应用不断增多, 如校园一卡通、数字安防监控、VOD点播、IPTV、数字广播、数字资源等;再次, 个人上网业务越来越丰富, 如P2P、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规模越来越大, 网络流量越来越大, 网络威胁越来越严重, 网络安全性越来越差[1]。高校校园网络结构将不得不调整, 必然由核心智能网络向边缘智能网络转化。

1. 核心智能网络

传统的高校校园网络都是按“三层”结构来部署的, 即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 采用以网络核心智能设备为主导的核心智能网络架构[2]。在这种结构中, 核心智能设备是整个网络的重中之重, 承担所有的网络策略和控制, 边缘设备只是进行简单的用户接入、数据交换和转发。

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初期, 网络结构简单, 用户数不多, 网络业务单一, 网络流量较小, 对网络决策和控制要求不高, 核心智能网络还能负担。但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扩大, 用户数的增多, 网络业务的丰富、网络流量的激增, 数据的传输和控制越来越复杂, 核心智能网络越来越力不从心, 种种弊端就渐渐的显露出来了。

1.1 性能和服务质量 (QOS) 低

在核心智能网络中, 对网络是否能有效的控制和整个网络的性能取决于核心设备的智能和决策能力。随着网络业务和技术的发展, 大量的数据流量和多样化的业务对核心设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如果核心设备出现高负荷运转或其它问题, 将影响其对整个网络的决策和控制, 从而降低整个网络的性能。同时, 网络的策略和控制是由核心设备来承担的, 而各种业务是在边缘网络接入的, 不可避免这种服务质量是较低的。

1.2 安全性和稳定性差

在核心智能网络中, 所有的策略和控制都集中在网络核心, 边缘网络只负责简单的接入功能, 用户在核心网络对其进行审核和授予访问权限之前, 就已经接入网络, 这给网络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

1.3 灵活性和扩展性差

在核心智能网络中, 核心设备的能力和扩展性决定着整个网络的能力和扩展性。如果核心设备无法支持过多的流量和新的应用, 就必须升级甚至更换核心设备, 这将大大增加校园网络建设的成本, 降低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同时, 由于整个网络的决策和控制依赖于单一的核心设备, 导致无法对一些特定的应用和网络行为做出个性化的决策和控制, 从而使得网络的灵活性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 核心智能网络不仅影响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降低了网络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还增加了高校面对新的需求时付出的成本和投资, 于是边缘组网理念开始出现, 并引发了从“核心网络”到“边缘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革命。

2. 边缘智能网络

近几年来, 高校校园网络的智能不仅体现在网络核心, 更是推到贴近用户的边缘层, 从而形成端到端的边缘智能网络[3,4]。与核心智能网络相比, 由于加强了网络边缘设备的智能和决策能力, 使整个网络在可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控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边缘智能网络的优点如下:

2.1 接入点的可控性

边缘智能设备能够在接入点做出决策, 在流量进入网络之前执行访问和安全策略, 减少了核心设备的负荷。此外, 智能边缘设备可以为每个用户、每个会话进行动态、自动配置。对于访问网络的个人, 边缘智能设备能够根据其特定的访问权限, 准许或限制其访问。这些配置功能使网络更具动态性、安全性和适应性, 同时能够满足用户的独特需求。

2.2 边缘设备的可管理性

智能边缘设备具备管理功能, 支持远程对边缘设备进行各项配置和监控, 同时支持802.1p、VLAN划分、端口链路聚合和端口镜像功能, 支持配置文件的备份下载和上传, 等等。

2.3 边缘设备的安全性

在网络边缘使用智能边缘设备后, 安全性得到增强, 从整体上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

2.4 集中控制网络配置

通过具有动态策略控制功能的网络管理软件及确保安全性、移动性和融合的模块实现中心命令后, 高校将集中控制网络配置, 因而更便于在校园网络内实施新的应用和支持新的流量类型。这种方法不仅使校园网络可以提高安全性, 实现移动边缘, 充分利用新技术, 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成本。

2.5 摆脱网络对核心的过度依赖

当网络边缘智能大幅提高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摆脱对网络核心设备的过度依赖, 降低频繁地升级和重新部署核心设备的高投入。

3. 网络边缘智能的实现

高校校园网络边缘智能的实现, 一方面, 是部署智能边缘交换机;另一方面, 是部署常规的边缘安全策略。

3.1 边缘智能交换机的选购

智能边缘交换机是部署智能网络的基础, 怎样选购边缘智能交换机呢?由于现在的智能边缘交换机都将QoS、速率限制、ACL、PBR及sFlow集成到硬件芯片上, 使得这些智能不致影响到基本的线速转发性能, 因此在选购时,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 交换机的可靠性。如果边缘交换机出现故障, 将会影响到大量接入层用户。所以要充分考虑冗余配置。其次, 交换机的智能。即执行QoS的能力、提供指定接入速率的能力、ACL (访问控制列表) 的安全屏蔽能力、网络流量统计与监控能力以及策略路由 (PBR) 的支持能力。它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可控制性和效率。

3.2 部署常规的边缘安全策略

在网络的安全策略部署中, 除了在网络核心部署传统的防火墙、IDS等安全产品外, 在边缘接入层还应该部署常规的安全策略。常规的安全策略有: (1) 、边缘用户接入安全认证。在校园网中引入用户认证技术, 有两个目的, 一是可以有效的识别上网用户身份, 第二是便于对用户的接入权限、业务权限、用户行为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包括提供灵活的计费手段。 (2) 、虚拟局域网 (VLAN) 。采用VLAN技术, 有利于减少网络设备移动、添加和修改的管理开销, 同时可以控制广播活动, 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 、端口与用户绑定。将交换机的端口与用户的IP地址或MAC地址绑定, 阻止非法用户访问网络, 有利于网络的安全。 (4) 、流量控制。一方面, 对单个的用户或交换机端口实施流量控制;另一方面, 基于应用层协议分析为基础的流量控制, 针对不同的应用, 采用不同的策略, 让关键的应用得到关键的保障, 让重要的应用得到优先的服务。 (5) 、ACL访问控制技术。通过控制与检查进出关键服务器中的访问, 保护服务器中的关键数据。它是一种主机防护技术, 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

4. 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络从核心智能向边缘智能扩散, 是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必然。在边缘网络采用智能设备和相应的策略、控制, 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网络的效率、安全和可扩展性,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传统的“三层”核心智能网络结构越来越力不从心, 它不仅影响了网络的性能, 同时降低了网络的灵活性、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控性。针对此问题, 提出高校校园网络体系架构从“核心”向“边缘”转变, 实现边缘网络智能化, 从而克服传统组网方式的重重束缚, 提供一种更通畅、高效、高扩展性的高校校园网络。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三层核心智能网络,边缘智能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杨晴.关于构建高效安全的校园网络系统的思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5)

[2]刘正勇.构建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设计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 (03)

[3]胡敏.挖掘网络边缘的潜力.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 (29)

边缘网络价值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边缘国家;现代化;世界体系

中图分类号:D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011-03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它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主义早已说过的东西,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旧观点上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被超越,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还没有被超越。苏东剧变并没有终结也没有改变历史,我们今天生存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由资本扩张主导的,全人类利益被迫服从于资本意志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的研究范式,而且可以说自从马克思理论产生以来,当今世界是最符合马克思的理论描述和理论预期的世界。如果说马克思当年论证的如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取得相对于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等只是他由资本积累本性推断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那么这一趋势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这一现实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当今世界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在一个最接近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却被宣布过时;在一个最需要也最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时代,我们却面临着一场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在这场悲剧里,十月革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决定着人类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十月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尝试,无论我们对十月革命的发生时机,十月革命所缔造的国家苏联持何种态度,只要我们还没有被犬儒主义的风气所侵蚀,只要我们还没有丧失改造世界的信念和勇气,我们就无法也不该告别十月革命及其带给我们的一切。无论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是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十月革命都必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进入我们的视野。不了解十月革命和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此时此刻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就会盲目地跟从资本的意志,从而在历史终结论的叫嚣中迷失我们的方向。

苏东剧变后,我们已经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对十月革命的指责之声:十月革命是通向奴役之路,十月革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十月革命所代表的人为改造社会的乌托邦实践已经以它的失败为人类的历史画上了句点,不是人类要选择资本主义,而是人类除了资本主义之外别无选择。“别无选择”,这一看似为资本主义胜利欢呼的词语,实际上掩盖了资产阶级对替代资本主义的恐惧,掩盖了人们对资本统治世界的不满,掩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制。它不是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有多么美好,而是告诉人们要对不公平的现状保持无可奈何的忍耐;它不是赋予人们自由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而是要人们放弃选择,放弃对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与资本主义刚诞生时那种踌躇满志要开创未来的自信已经相去甚远,它表现的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惶恐不安。

如果我们能察觉到资本世界的不安,我们就不应该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应该通过研究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去发现它前所未有的进步价值,去发现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面临着两大主要矛盾:第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中心国家与落后的边缘国家的矛盾。前者是资本主义在每一个国家内部制造的阶级分化,后者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制造的结构性地区分化。对于前者,资产阶级理论家一直回避不提,对于后者资产阶级理论家却用现代化理论对其进行了误导性分析。现代化理论以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作为自身理论延伸的基石,在它看来,落后国家的欠发达状态不过是现代化起飞之前的传统状态,是落后国家的与世隔绝和闭关保守造成了其欠发达的局面,只要落后国家能够向西方开放,接纳西方的现代经济政治制度,就可以逐步从后起到腾飞,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现代化理论不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掩盖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而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事实上,落后国家的欠发展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产物,资本扩张在其所到之处同时表现为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边缘地区的经济欠发展的辩证过程。欠发展不是一种原始的传统状态,也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目前发达国家经历过未发展状态,但决没有经历过欠发展状态。未发展,展示的是世界史产生之前各个国家经历过的原始传统状态,而欠发展,则是资本主义塑造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产物。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中心国家的发展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主性发展,而边缘地区的发展则是一种中心国家强加的,以中心地区的需求和利益为转移的依附性发展。

长期以来,边缘国家为了摆脱中心国家的剥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然而,在十月革命以前,边缘国家的反抗斗争只是造反而不是真正的革命运动,因为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并没有寻求重新改组阶级关系或力图破坏现存的世界结构,不构成对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革命性挑战。十月革命改变了边缘国家的反抗方式,在此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提出了反抗现存世界体制的问题。

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还是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生存发展之争,十月革命都凸显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十月革命不是由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强加给俄国的,而是资本主义两大主要矛盾的产物。由于战争激化了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主要矛盾在俄国当时显得异常的尖锐,因而,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也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起点。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摆脱自身依附地位,改变束缚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抗方式。正因为如此,判断它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决于它是否对束缚边缘国家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它是否帮助边缘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是否对中心国家的资本强势实现了遏制。

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之前或建构过程中,落后国家可以借助国家力量,通过贸易保护和产业革命赶上先进国家,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后来居上的国家;然而在现代世界体系完全确立之后,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居上的例子(除了冷战时期,美国为对付苏联和中国而努力扶持的样板台湾和南韩),一百年前的世界强国是美、英、法、德、日,现在的世界强国还是美、英、法、德、日;相反,在这一百年里却崛起了两个社会主义强国——苏联和中国。我们不能因为苏联解体就忘记其从一个被战争破坏的千疮百孔的落后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我们更不应忘记,其由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一个靠卖资源、吃老本为生的三流国家,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波利雅科夫所言:“苏联的解体对俄罗斯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时的危机,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危机。它中断了几个世纪来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命脉和潜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看不到国家恢复的前景”①。

对于边缘国家而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是一种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的现代化理念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它们把边缘国家的不发展归结为其处于现代化前的蒙昧状态,需要靠输入西方的现代性及资本主义理念去完成其现代化过程,而事实上,边缘国家本身即是西方现代化在边缘国家的反应,中心国家的发达与边缘国家的不发达是整个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一个硬币的两面,边缘国家的发展不可能通过现代性的现代化而只能通过反现代性的现代化得以实现。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成长便依赖于对边缘国家的控制和掠夺,时至今日,西方仍以其金融、科技和军事优势维持着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和生产结构,从边缘国家源源不断地汲取超额利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边缘国家而言是无法复制的,边缘国家发展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矛盾无法向外转移,只能在本国内部消化和解决,这决定了边缘国家的发展路径一定而且必须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现有的世界体系范围内,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边缘国家摆脱中心国家控制,实现自身独立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评价斯大林时讲过这样一句名言:斯大林接手的俄国是一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在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是卫星上天的强国了。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两个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奠定了完整的工业化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毛泽东时代取得的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更是息息相关的。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时代,它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远远高于其对苏联自身的影响。尽管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并不尽如人意,但仍然作为一种威慑和替代资本主义的力量遏制住了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工人采取妥协的劳资互利方针,正是十月革命维护了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为社会民主党创造了执政的条件。资本的本性是进行无限度的积累,增加工人的福利是其被迫做出的妥协,资产阶级从来就把福利国家作为一个包袱,一旦时机成熟,是不会放弃向工人反攻的机会的。没有什么能比丘吉尔1949年在一次讲话中发的牢骚更能证明十月革命的价值:“未能扼杀布尔什维主义于摇篮中,未能用某种方式把俄国引向并且使其屈服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失败使我们今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②。苏东剧变后,在告别革命的叫嚣声中,资产阶级终于得以甩掉这一包袱,在全世界开始了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十月革命缔造的苏联的灭亡,不仅没有帮助人类实现全世界的自由民主,反而使劫贫济富的放任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人类再次陷入到资本规范的强制统治之中。忘却十月意味着告别革命,告别革命其实也就告别了改良。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反攻还是美帝国主义的复兴,都没有向我们展现出改良主义的正面成果,在告别革命后,至今还没有发生过一次有利于劳工阶层的改良,改良已成为资产阶级向劳工阶级福利进攻的工具。一方面宣布告别革命,一方面制造革命形势;一方面宣布历史终结,一方面复兴帝国主义,人类历史在经过资本和劳动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妥协之后竟然又回到了起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森堡、希法亭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当时的世界有一个共同的描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金融资本战胜实体资本获得了统治地位。今天,我们的世界与20世纪初是多么的相似,实体经济停滞,国际金融投机成为中心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收益的绝对途径,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通过金融市场的票据交易无声息地转移到发达国家手中。马克思早就说过,金融资本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的泛滥使我们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自从人类历史在资本扩张的动力下发展为世界史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面临着两大主要矛盾:第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第二,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中心国家与落后的边缘国家的矛盾。至今,这两个矛盾不但没有因为苏东剧变而得到解决,反而因为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的衰落而得到激化。只要这两个矛盾依然存在,十月革命就不会被历史否定和遗忘。社会主义在经历过苏东剧变的低潮后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由资本主义造成的两大基本社会矛盾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人类世界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还存在着资本与劳工、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分化和对立,社会主义就永远不会过时,十月革命就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注释:

① 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

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20页。

上一篇:高达模型配色表下一篇:初三春节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