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

2024-08-20

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精选8篇)

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 篇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内容?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听取了党课,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像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南宋的文天祥,清末的林则徐,近代的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的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第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包括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和精神,求真务实的意识和精神,讲求效益的意识和精神,奋勇争先的意识和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一个国家依靠创新来发展,一个单位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必须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德问题上,党员、干部无疑应该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因此,我觉得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在各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对我们党员来说,就是一次精神洗礼,增强了自身理论素养。让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牢记宗旨,高举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前进。

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 篇2

伦理学家们很早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竟什么是善。我们只能从某些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讲:“善,吉也,从言从羊”,与“美”同义。在《从语源学的角度看“善”的起源》—文中,宋金兰对欧洲语言中“善”的词源进行过考察,认为善的起源来自欧洲人对财富的意识,善和羊关系密切,因为先民们认为羊肉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对享受美食的需求。在俄汉语言里,“善”也有善良,好的意思。西方人认为“善”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认识性科学性的概念,即完美完善。“善”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意识存在,似乎与“目的”联系着,“善”是选择的归宿,是实践的指向。

2 中西方对“善”的不同理解

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因其自由本身的自律性而尊重道德,道德才得以存在。他从善念与理性的角度理解,“善”是自由的属性,是责任的载体,能够让理性为自己立法,实现在人性自律下的意志,从而形成“人是目的”的道德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把善定义为欲望的满足,他认为如果我们满足理性的欲望,个人能够实现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整体的善。柏拉图则认为:“善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这里说的善是广义的哲学意义上的完美完善,把善看作是自然的的结果,达到善就是最自然最美好的,是一种最高理念的含义,在这里可以和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的观点结合去理解,当我们达到这样的最自然的善,人也就得到了快乐,实现了完美的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的概念早已被提及,不管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佛教,对“善”的概念都有不同阐释,相同的是,他们都承认“善”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文化的“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善”主要以儒家的“善”来理解。

孔子认为“仁”是一切行为准则的根基,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他把这种符合仁与礼的德行和德性的行为当作“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之道,要从“善”。而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提出的“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人性本善,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在孟子看来,人性源于人心,人心的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即善端,“四端”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天生就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四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所以,孟子认为“善”的内涵应该包括仁、义、礼、智四种德性。

3 价值视域下的“善”

价值(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这个词的词根的意思指的是“好的”、“具有体力或者勇猛”等。价值泛指人们认为好的东西,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值得估价的东西,从本质上说是人们所追求的、对自身有用的、感兴趣的东西。“善”是人类普遍价值“真善美”中的一种,它关注的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中每一个生命体。对科学规律、知识、真理的追求是真,对艺术的审美、感官的欣赏是美,而对生命价值、伦理价值的追求则是善。

3.1 满足需要论对“善”的理解

生命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需要性,需要是动物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要素,也是人的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人的一切需要都是社会性需要。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自觉性的需要,是直接依赖于自身活动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人自觉追求的对象,价值追求是为思维所规定的欲望和意志。

马克思对价值的理解,主要有两个论点:一是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价值“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也就是说价值要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完善,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广义的价值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但人们常说的价值,一般是正价值,即狭义价值。价值是个关系范畴,就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在《信仰的意志》一书中提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他认为善指的就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我国价值哲学中的满足需要论也认为价值的本质就在于满足需要。实际上,并非满足任何欲求或需要都有价值,只有满足合理的欲求或需要才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才是善的。

3.2 价值的本质是“善”

王玉睴先生在《价值哲学》一书中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价值的本质是善:1、从价值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的角度来讲,价值作为人们选择和追求的目标,是善的;2、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别来看,狭义的事实是指价值存在之外的客观存在,作用于主体未与主体发生作用的客观存在,而价值则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反应。所以价值是对事实的超越,是善的;3、从价值的特性来看,价值有利弊、善恶、美丑之分,在知识层面上还包括真假,具有方向性。人们通常说的价值指真善美利。因此,价值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能够使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自我超越,使主体更加完美,从根本上说在于能够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4“善”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精神,还有什么可用之处?我们究竟要坚持些什么?回望什么?我们的内心世界,包括蕴藏在心底的那份传统东西,拿出来了多少?放大了多少?隐藏了多少?又泯灭了多少?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善”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善”字传达的是宇宙的运行和谐不息,天、地、万物有序共守,人为万物之一,顺之则喜,逆之则毁。人类之初,人性本就是善的,虽然可能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性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生存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习性的差异甚至习性的截然相反。因此,人性向善,善在人心。而渴望善良是每个人的心理追求,拥有善良的人际关系跟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于生活的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利他”的意识,而不是总是强调“利己”。因利他而产生的积极向上,最后因利他而取得了属于自己的实惠才是最舒心的。一个国家优秀的文化应该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做好的事情,做善的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关怀。从个人来讲,就是要将“自爱之善”和“爱他之善”结合起来,让我们在自爱的时候不要那么冷漠,不要失去怜悯之心。康德说:“善从来都不会泯灭”。善在人心之中永存,但它有时候会被人世间的灰尘所蒙蔽,我们需要不断的拂去善良之心上的灰尘,使自己能够回归到那个本然的自我,唤醒人们内心中的良知,在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必须“心存善念,施善于人”,用“善”来联结个人与他人,将我们的社会置于“善”的保护之下,追求理想,提升幸福感。

摘要:“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代杨万里《庸言》)。意思是:人做好事,即使做上一百件也还不够;做坏事,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意思是说为善无多,为恶无少。说明人必须坚持为善,切忌为恶。从古至今,“善”可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年代都在提倡和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什么是“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善的本意理解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善也有不同的解读,不同阶层的人对善也持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价值视域,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4,326.

对机械理解价值投资的反思 篇3

显然,当下的宏观经济仍处于调结构主要阶段,想通过宏观环境的变化来把握市场趋势性的节奏恐怕是不容易的。因此,当前市场的特色倒逼投资者选择更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采用行业轮动与政策驱动来踏准热点节奏。所以,我们会看到,随着国家及行业政策的不断变化,每段时间涨停跌停的股票都归属于不同的热点和行业板块,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主题投资”。

的确,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或许是,长期投资A股并不太容易操作。在A股不能机械的照搬国外成熟市场的价值投资经验。比如,完全长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完善的当前A股市场,包括政策、参与者心态及其他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司的基本面变化,因此,要发掘一家能够长期投资的公司其实是不容易的。其次选择能够正常永续经营的公司长期持有更是非常难。这就导致了A股市场缺乏了长期投资的信心和博弈赢面。因此,在A股选择做价值投资者除了对公司未来有前瞻性的把握之外,可能更需要把握时点和价格的优势,便于获取更大安全边际。

今天,我们再对A股市场的趋势做确定性的判断其实比较困难。由于市场对货币政策紧缩的过度担忧,导致市场在春节前的低迷。但现在的市场更多的价值体现在,流动性其实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紧缩,更为客观的结果是,流动性还在,市场从来不缺少流动性,缺少的还是——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信心的来源于赚钱效应。市场机会投资者获得了先人一步的勇气和战略决策能力,所以,他们在多数投资者保持悲观情绪的时候,开始大笔买入自己研究充分的标的物。

另外,从大宗资产配置角度而言,在加息周期开启过程中,股票资产相比大宗商品、房产、债券而言更加具备优势。一方面,股票资产的价格相对低廉,许多周期股都相对与在沪指1600点的位置徘徊;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限购政策出台与按揭优惠政策的取消,包括加息与加税等一系列措施的加快落实,对房地产投机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空消息。尽管目前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下挫,甚至还出现轻微上浮,但事实上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和动力已经在逐步改变,这种累计效应一旦加速强化,必将改变市场参与者的一致预期,那么,负强化效应将导致房价下跌的预期成为事实。

在新兴市场国家,从债券的收益率与实际CPI涨幅对比看,债券收益率长期来看都是没有太大竞争力。在通胀加剧的背景下,债券收益率相对市场平均要求回报率而言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多的人可能宁愿选择在股市搏一把,也不愿配置债券资产。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债券与股票市场既可能是替代品,也可能是两个分割的市场。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债市与股市的两个市场的存量资金往往不会相互流动,而是各自为政。

因此,对债券投资者而言,他们相信,在加息周期开启之后,随着市场必要收益率的提高,债券价格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但对众多可以选择投资股票的人而言,则未必相信加息周期会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冲击的逻辑。因此,市场的投资者短期预期仍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A股的上涨更大程度就是流动性与预期推动的结果,与宏观经济的走势相关性不大。

综合来看,在市场预期出现矫正的时候,上证指数继续上涨或反弹是有可能的。但就今年市场而言,以自下而上的投资逻辑来参与市场反弹可能更为合适。因此,建议选好股票,更要选好买卖时点。■

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 篇4

摘要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同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良性变革,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高文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的带来了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失业加剧、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等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引导其发挥积极功能,控制和减少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正向和反向两个价值层面就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展开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

1.科学技术的正向价值 1.1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在这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并向着越来越高的水平进化发展,表明科学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正不断的卓有成效地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工创造的、对实物以及其它类型的材料、能量和信息进行改造的手段。劳动者正式掌握了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劳动者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低,就连一般的自然灾害也不能预测和防备。致使经常遭受台风、旱涝、地震、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既影响生产的发展,又会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受到外来势力侵略和掠夺,造成生产停滞不前,国弱民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批批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脱颖而出,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兴科学技术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未来科学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将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1.2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这样说到:“标志着现代经济的时代创新特征,是科学广泛地应用于解决经济生产的难题。”这种情况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这一方面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界和政府的支持。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在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看来,这是明摆的事实,觉得好象没有必要去论证。问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粗放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低水平技术的重复生产,而集约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进步才有可能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经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的转变。从历史来看,科技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它不但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很显然,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出现;只有在几次技术革命发生之后,现代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发展才成为现实。

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3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质量的功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的事例越来越多。今天从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电视、MP3、笔记本电脑等日用家电产品,到看病时用的B超、X光、CT和PET照相等,无不深深的植根于科技的发展之中。不论是缓解交通紧张,还是解决能源短缺;不论是保证食品安全,还是增进心理健康;不论是治理环境污染,还是规避气候灾害;不论是解决两地通讯,还是解决跨海交通,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科学饮食、科学养生、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等科学技术问题也都更深入地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进入各领域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可以预见,在未来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科学技术成果将会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1.4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对的社会的推动作用,除了直接创造物质文明外,就是创造了新的更多的精神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为多种文化生活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道德和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对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仰有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的普及和发展把人们从传统的观念解放出来,改变了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如电子计算机、电视、电子出版物、信息互联网等等,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骑到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的技术运用将微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以二位、三维数字模拟技术通过图像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接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以互联网技术为例:网络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中国的网民1997年只有62万,到2001年达到2650万,在2005年突破1亿,且每年以超过10%的增长率增长,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了科技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特别是技术交流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个体与他人、本土与国际自由的互动,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事也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

1.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是社会外部因素与科学技术自身进步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的诞生为标志,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对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逐步引发人们在世界观、方法论、思想等领域的变革。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不同领域,系统思维、科学模糊思维和战略思维都正在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新一轮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不仅是挑战,更是契机,是有

利于中国的历史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将复苏的希望寄托在新科技革命上,希望能够提前判断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与部署。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能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道路,从而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2.科学技术的负向价值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但也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2.1科技进步带来物理威害

科学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影响,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巨大的危害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的伟大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可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尖锐,非再生资源的枯竭使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等等。

2.2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价值带有阶级性和主管倾向性

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但是,我们知道,核能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将之运用于战争;石油勘探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立的利益团体或阶级之间的争斗,利用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去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对抗对方;生物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它挑战了人类伦理与道德的界限,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现代工业发展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牺牲了过多的资源代价......发展正从个人趋势走向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而这种追求与依赖正在以一种独特的价值观的形式变成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科技已经变成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方向,一切与之违背的思想都要为之让路。是的,问题只在于科技代表了谁的意愿,只在于科技被谁掌握为谁服务,只在于人类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恶意利用科技的负面力量去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夺对方利益。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既可能带来繁荣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隐患与灾难的未来,人类,尤其是掌控着科技的那少部分人,将如何规范自己,将怎样利用科技,让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非相反。

2.3科学技术反作用于人类

有人说,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科技发展的独立性早已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而反过来主导着人类,甚至某些问题的日益严峻,已经或者即将引发的全球性的重大灾难性后果,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所能够解决的范围。科技被神化,人却被工具化,这个毁灭性的趋势多么可怕!

当然,这种说法未免危言耸听了。是的,对于未能预料却降临而来的灾难,正如佛教所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只能说人类发现的脚步甚至还落后于未知的世界给人类带来的压力。但科技的负面影响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同时也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是由于人类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对科技负面影响的来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才形成灾难的发端。

3.总结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还需要依靠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科学技术的本质,这也是我们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理论依据。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篇5

[摘要]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借助文化进行管理,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努力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企业 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企业的软实力。时下,很多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声大,雨点小,成为“花瓶”和摆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没有形成具有一种鲜活的精神氛围。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就会无源、无本、无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的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也是对我们党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后,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觉企业的潜能。她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以其新的思想内涵,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调动和组织员工最有效的手段,是员工归属企业的界限和标准,是企业产生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扩张力的源泉,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传统的、我们习惯性的管理多为以“事”为中心,设计企业管理制度以“约束”为出发点,以“管制”为手段,以追求“一致性”为目的,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只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是管理对象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者只注重职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会倡导职工个人的积极能动性,也不会鼓励职工去承担风险。这样,优秀人才的才能和专业技能发挥受到限制,失去了创新发明的激情与动力,往往会感到压抑和排挤。基层管理者、科研人员工作循规蹈矩,每天只会完成职责规定的工作,而不会去关心会发生哪些问题和如何解决,更不会有所创新、创造。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失去活力,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 2 理状态中,发展停滞,甚至走向消亡。

二、文化软件要靠管理硬件作支撑和保障。

一些企业没有将企业文化纳入到管理范畴,往往回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唱着先进文化的高调,却没有扣准制度规则,没有与战略管理、经营管理、施工管理、工序管理等重要环节相连接。这种文化与管理“两张皮”现象,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围绕发挥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的讲就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中,重视人的要求、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始终把人作为宝贵财富放在首要位置予以优先考虑,把人看作可以开发、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有用的资源。一是以战略的眼光,正确处理“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的关系,防止人浮于事。二是运用优胜劣汰机制来进行人员配置。让职工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挥智慧、能力和工作热情,做到“学有所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单位与职工双向选择。一个人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一个单位如果能把合适的人安排在他最恰当的岗位,就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果。四是对于专门人才,要为他们开辟空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人尽其才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以人为本”管理最大的风险是信任危机,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是企业要依法与职工建立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权益。二是要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科学实用、标准规范、上下认同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公开透明,让职工明辨是非。三是要注重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废除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不尊重个人权利的规章制度。四是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岗位劳动特点、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不同的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效绩差别,激励职工争先创优。五是逐步把绩效考核管理延伸到沟通管理,最大程度的解放人的创造性和企业的生产力。

三、加大员工培训,为企业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职工提高素质和能力实施培养和训练,不仅是对职工的知识、技巧、行为或态度的一个再造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一是引导职工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收入靠岗位、岗位靠竞争、竞争靠素质、素质靠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职工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在进行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时,应将企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对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的要求与相关岗位职工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找出差距,以决定谁应该接受培训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等。三是 4 在确定培训范围、内容和目标时,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职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培训与开发的实施阶段,要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采用职工乐于接受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让职工熟知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帮助职工找准差距、制定学习计划,并关注职工学习的全过程。四是在严格考核培训成绩、评估培训效果的同时,体现开发与发展的思想,注重职工训后的岗位安排,给知识和技能获得提高的职工择优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五是在普遍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建立高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让有潜力、有志向的职工成为优秀人才、岗位专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四、营造氛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的工作,从中感受到价值,由此凝聚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一切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成为职工的阳光、空气、水分。否则,职工不会真心对待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使职工安全体面的工作,健康舒适的生活。逐步由“关心日常生活”转变到“促进全面发展”,从“关心冷暖”转变到“关怀身心健康”,从“追求一致性”转变到“尊重个性差异”等。不仅要为职工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要营造团结友爱、和睦共进的团队气氛,禁止恃强欺弱、杜绝冷漠无情。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交流沟通,当职工感到精神紧张或焦虑时,及时进行 5 心理疏导,帮助职工放松情绪;当职工工作压力过大时,注意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给予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帮助他完成工作;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尽可能为他们创造社交、联谊的机会,满足人的社交心理需求,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对于厌倦了工装的职工,允许他们在非特殊场所之外可穿休闲服装,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谐良好的企业氛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紧扣实际。

企业文化是“知”与“行”的统一体,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而且要切切实实的予以践行。恰恰是在“行”这个层面上,一些企业仅停滞在贴标语、办报刊、出画册、建网站、发手册、办展板、稿演讲等表面形式上。外观宣传华丽时尚、热烈响亮,但不注重企业文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出现了只重视表层外观而忽视实质内涵的现象,这种缺乏根基的企业文化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企业文化要准确把握企业的特点。我们基层单位管理施工项目多,项目专业性强,承包商技术、操作水平差异大。同时管理现场安全、质量、进度交叉点多,在工作中既要有缜密的脑力劳动又要有完成不定时工作制的体力劳动。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因此,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同时,企业文化要有简捷实用和可操作性,要让职工群众好记、好用,体 6 现自身特点。企业文化定位应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质量为生命,以安全为保障,以效益最佳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理念。它贯穿始终的是:让职工都了解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富含人情味和个性魅力,为职工所认知和熟悉,通过文化感染传播,让职工感受到幸福、进步、自豪与发展的空间。最终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将遵守规章制度变成职工的个人准则,把文化力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结语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篇6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信仰、价值观、原则等一系列要素的总称。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在于:

1、在市场经济开化的初期,企业的信仰很难建立。

2、由于环境规则的不健全,企业中的不同角色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都专注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单个主体的利益是最高的追求目标。由于环境规则的建立,企业的竞争平台越来越完善,而企业的经营者则逐渐从投机转向长期和诚信上来,竞争的着眼点也从产品、服务逐渐上升至管理和文化的竞争,可以说,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间竞争最高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系统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是没有企业文化的。事实上,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人们总可以了解到它到底追求什么,什么样的行为为该企业所认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企业里会获得嘉奖,企业有什么样的管理风格,以及如何对待客户和员工,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统一员工思想,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在大家都接受企业的目标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工作,获得较高的生产率,而较差的企业文化则表现为: ①员工并不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只是因为谋生的需要而不得不委屈求全,稍有机会便会弃之而去;

②缺乏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漠视企业的利益;

③管理风格和分配体系使团队协作难以建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尔虞我诈。

3、如某公司在十二年的经营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文化,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这些企业文化中的要素既有积极的成份,也有消极成份,由于没有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系统的建设,这些因素是杂乱无章,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企业发展而言,我们认为某公司目前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既包括战略上的,也包括业务和管理上的,当然,伴随着以上诸多的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反思和重建也是当务之急,这种重建工作必须基于以下前提条件:

①战略调整规划;

②基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③对现有文化要素的深刻反思;

④从决策者到一般员工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创建过程的参与。

4、对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有这样两种:即过于狭窄和过于宽泛。狭隘的理解将企业文化限定于企业的一些文娱活动,企业的口号之类,而宽泛的理解则导致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过大,难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进行运用和操作。因此,在构建某公司企业文化系统时,应从企业文化的含义出发,结合某公司的具体情况,落实到操作的层次上来。使企业文化系统的建设对某公司的发展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为了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必须要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行为准则以及相适应的机构和制度,否则企业就是一盘散沙。而企业文化的任务就

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所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看,企业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垂直层次上,企业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在每一个层次上还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在表现形态上,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化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在构成要素上,企业文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理念,组织目标、管理风格、组织结构与制度、组织行为、组织形象等,由此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复合网络图,如下图:表现形态

构成要素

结构 层次

2.塑造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①强化员工认同

一旦选择和确立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之后,就应把基本认可的方案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方法使其深入人心,具体做法包括: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

②树立典型人物。典型榜样和英雄人物是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的人格化身与形象缩影,组织成员也正是从英雄人物和典型榜样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言行表现之中深刻理解到组织文化的实质和意义。

③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与教育,能够使组织成员系统接受和强化认同组织所倡导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培训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中恰如其分地揉进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往往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④精心分析。在经过群众性的初步认同实践之后,应当将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详细分析和仔细比较实践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差距,必要时可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化意见。

⑤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出表及里的方法,删除那些落后的、不为员工所认可的内容与形式,保留那些进步的、卓有成效的、为广大员上所接受的形式与内容。⑥精炼定格。把经过科学论证的和实践检验的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予以条理化、完善化、格式化,再加以必要的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建构完善的组织文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充分的时间、广泛的发动、认真的提炼、严肃的定格是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所不可缺少的。⑦巩固落实

必要的制度保障。在企业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组织文化中组织精神的标准去行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有—定的必要性。

⑧领导的率先垂范。组织领导者在塑造组织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模范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导向,对广大员工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组织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要想培育和巩固优秀的组织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组织领导者观念更新、作风正派,真正肩负起带领组织成员共建优秀组织文化的重任。⑨丰富发展

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 篇7

一、“分数乘分数”算法探究的价值在哪里?

探究计算法则的过程,其实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厘清计算过程中相应程序背后所依据的数学运算意义的过程。因此,“分数乘分数"的算法虽然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学生识记和应用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但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分母乘分母作分母,分子乘分子作分子"这些运算程序蕴含着怎样的意义?这却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分数乘分数”这节内容时必须要解决的内容。

学习“分数乘分数”时,“如何算”是一个基本问题。当我们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便会直面“分母乘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分子乘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这两个算法探究及算理理解的本质问题。

例如,在计算时,分子乘分子等于6,分母乘分母等于20,所以计算结果是。

如果单纯从计算结果看,学生知道了这样的算法,教师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学生同样会熟练地进行相关的运算。但这种机械的、接受式的过程,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考的价值不大。而当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两个问题时,其教学的价值则显得完全不同了。

计算时,其运算过程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第一个因数,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其中2份的数。而,又可以理解为把看作单位“1”,再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的数。此时,即把原来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了20份,最终的6份是20份中的6份。所以结果应该是。用图式可以这样来表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计算“分数乘分数”的过程中,学生说理时有“分数意义”的理解作支撑。这是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的必要过程。同时,当学生分析时,借助数形结合来说明的话,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立体”的数学。因此,在“分数乘分数”的算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算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则会提升算法教学的价值指向。这样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指向于掌握计算法则,更多是借助对计算法则的探究,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帮助学生找到理解“分数乘分数”算法支点的同时,促其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结构。

二、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分数”算法可行吗?

当然,以上算理的理解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借助情境解读和采用数形结合去分析,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分数”算法的基本策略。

与传统教材的编写相比,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写“分数乘分数”这节内容时,其优势表现为对算式引出的开放性。

教材提供了“粉刷墙壁”的情境后,算式引出既可以由“求一个数的几倍”引出,也可以由“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引出,还可以结合图式及“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来引出。即把图式不仅仅像传统教材那样,作为理解算理的工具,而是提前到理解题中分数意义的环节中。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情境与图式进行分析,直观形象,自然会降低学生对运算意义、计算方法以及算理理解的难度。我们来看例题,计算表示的意义是把“整面墙”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面墙的。接着把整面墙的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也就是这面墙的。这样的思路用图式表示则更为直观。

方法一:线段图分析

,也就是整面墙(单位“1”)的。

方法二:方格图分析(见下图)

涂出:

课堂上,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虽然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一部分学生在表述或画图时不够清晰,但还是会有部分学生能够想到这样的一些方法。显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某个具体分数的意义时,结合情境或图式来进行分析,还是可行的。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画图分析的学习能力。

三、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分数”的算法?

综上所述,“分数乘分数”的算法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当然,在实践中,其探究过程的设计需要把握三个层次:

层次一: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分数意义的解读,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知经验。

师:信息中的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即把要粉刷的整面墙壁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1份就是这面墙壁的。

(2)“蜂鸟每分钟可飞行千米”。把1千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就是千米。

层次二:探究算式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与“运算程序”之间的联系。

在解读第一个信息后,呈现两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1) 3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小时又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后,教师引导解读第一题的算式:。课中呈现了三种思路:一是根据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得出;二是可以理解为是求的3倍;三是结合图式(如下图)理解为3个相加,如下图:

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算式:。解读时,学生呈现了两条思路:一是同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得出;二是是多少?

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解释第二种思路。有学生结合图形进行了解释:

层次三:梳理算法,追寻算法的本义,凸显算法探究与算理理解之间的关系。

最后请学生计算结果。

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计算过程中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思。学生会与图形结合起来说理。

中5×4表示单位“1”平均分成了20份,即图中平均分成的总的份数;1×1表示的是小时粉刷了整面墙的,即图中两种斜线重叠的部分。

据此得出结论:分母乘分母的积作分母,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表示其中几份的数。

四、实践后的思考

检验学生对这一个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看三个方面:一是对“分数乘分数”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会计算分数乘分数的式题;三是能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实践后,班中97%的学生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乘分数”的式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后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知识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如学生在解答人教版教材p.18练习四第5题时,全班44位学生中,41位学生能够正确列式:36×,达到全班人数的93%。在说理时,学生能够理解,是以全班人数为单位“1”的,而乘以时,则又是以想当老师的人数为单位“1”了。

另外,在隐性层面,很多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看到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分数,会想到数量之间的联系。如从“看了一本书的”这个信息中的,可以理解为把整本书的页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7份,已经看了的页数是5份,占总页数的;没有看的页数是2份,占了总页数的。

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 篇8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习总书记提出“两个着力”后,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在纷纷热议中,多有真知灼见,尤其是企业家的理解和提出的落实举措,更贴近实际,也就更令人信服。日前读到全国政协常委、“新温州模式”的探索者正泰董事长南存辉先生畅谈“供给侧”的感悟,发人深思,颇有启迪。

南存辉开门见山地指出:“马桶盖事件”的隐忧,反映的不是我国需求不足,而是消费者对高品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无奈之举,企业转型升级不力,导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像苹果手机就是重视“供给侧”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他们不但摸准了市场需求,而且提供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从而引领手机消费潮流。

正泰用实际行动落实“供给侧”改革。过去,每年春节前后,考虑职工回家过节,公司以往的做法是,年底拼命生产,库存塞满备用。但今年公司一反常态,不再积压产品,主动去库存,降产能。为什么敢如此打破常规?只因正泰昆仑系列新产品要上市发力了!400多名核心研发人员参与新产品开发,累计申请360余项专利,进行了7860项可靠性测试,实现了产品技术创新和满足智能制造之适应性,保证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就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要求落到了实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企业家解读“供给侧”用的是行动。

正泰对国家非公经济政策的坚定信念是落实“供给侧”的动力。今年两会期间,南存辉有幸代表民企发言,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指示。嗣后他在接受采访时道出心声:习总书记用“亲”“清”两字概括政商关系,要求干部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民营企业则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这番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解开了基层干部不敢作为,惧与民营企业接触的心理疙瘩,也打消了民营企业的种种顾虑,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习总书记形象地用“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比喻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让民营企业家动容,习总书记了解“民情”,深知“民难”,为民指路,赢得“民心”。

“三句话不离本行”是企业家“术业专攻”难能可贵的务实品格。南存辉认为,从制造业角度看,民营企业在大变革大变迁时代,如何更好推动“供给侧”改革、激发新动能,要有四个具备。一是,关键是要树立发展的信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经济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乃至发生危机时,都会出现并购重组的新机会,都会出现新技术、新产业的革命,进而促进新一轮的发展。唯有信心坚定,找准定位,做好规划,机遇一定大于挑战,未来一定比现在好。二是,坚定不移地围绕实体创新驱动不动摇。以人为本、价值分享,机制搞活,重视创客,让优秀的人才都能成为企业的创新主体,把每个细胞的活力都调动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三是,胸怀全局实施“三大”战略,即全球化、智能制造和并购整合战略。四是,要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将“技术工艺水平高,质量可靠性能好,服务优且成本低”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让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创造需求乃至引领消费潮流。对民营企业而言,在“供给侧”改革中,尤其要坚持创新驱动,提高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新动能,更好发挥“供给侧”改革这个“衣领子”“牛鼻子”在创造需求引领消费上的巨大潜能作用。简言之,南存辉带领正泰践行“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就是翻越“三座大山”坚持“质量、品种和效益”的永恒主题。

上一篇:函授本科的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