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价值观

2024-08-18

党的价值观(共7篇)

党的价值观 篇1

摘要:在土地革命时期, 因为社会的形式以及需要, 大量的干部需要去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 这就要求干部队伍的理论和政治水平需要不断的提高, 革命前线也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做战略方针的制定, 所以在大环境的驱使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开展干部教育的工作, 初步的形成了党的干部教育体系, 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党的干部教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土地革命,党的干部,教育,当代价值

序言

土地革命时期, 我们党就开始意识到要想建立革命根据地, 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发展壮大人民的军队, 就必须要有大批的干部前往根据地开展工作, 但是当时干部队伍的理论修养和政治水平都有待提高, 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求。所以要加强党的干部的无产阶级意识和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就必须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政治程度, 系统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建立起具有高水平干部队伍, 对我们当代党的干部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内容

1进行阶级教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各级干部学校注重对学员的阶级教育, 让广大干部了解阶级, 阶级斗争, 阶级剥削和压迫, 了解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状态, 懂得革命的意义所在, 懂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意义, 这对于党的干部的阶级教育有着重要的提高作用, 强化了党的干部教育成果, 让党的干部明确了自己肩上的历史使命【3】。

2. 马克思主义教育

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 中国党的干部大部分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党内存在着大量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再加上红军长期是处于流动的状态, 所以怎样培养出有思想, 有才能的党的干部是干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干部教育的问题上, 中国共产党强调的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核心来进行党的干部教育的培训【2】。1929年, 在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红军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方法和原则, 并且在这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同年, 中央组织局也强调必须把加强全党理论的武装当作党的基本任务, 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办法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3.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它对于一个军队, 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土地革命时期, 党用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干部,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邓小平曾经说过, 在土地革命中,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生理的一种精神动力。无论党的力量有多弱小, 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一直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说在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 革命干部没有灰心丧气, 保持高昂的战斗姿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的现代意义

1. 中国现代党的干部教育的基础更加厚重

在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党内的干部教育工作完善, 党内的干部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指导土地革命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将所接受的教育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很多的革命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 在人们日常的行为又都有所表现, 所以对于新时期的中国党的干部教育来说, 教育的内容已经在人们的心里, 只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然后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适当的做出细节上的调整就能够开展干部教育的工作。这都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比较完善的结果, 为我国现代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现代党的干部教育的方向更加的明确

土地革命时期虽然是中国比较特殊的时期, 但是中国从发展到现在, 国情在变, 但是整个大的方针并没有变化, 我们始终是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发展, 所以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 党的干部教育的方向仍然可以对照土地建设时期的方向, 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以马列主义为核心, 不断完善内容, 提高党内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 提高党内的工作效率。

3. 我国现代党的干部教育提供的方法有据可依

在我国土地革命时期,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 我们党采取了很多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 贯彻正确的教育原则, 因地制宜, 由于当时行军打仗条件非常艰苦, 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进行教育;其次是因材施教, 参加培训的干部文化水平不同,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 所以在干部教育中要进行分类, 根据受教育者的水平进行适当的教学;第三项是因需施教, 革命教育就是为了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 所以当时为了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 建立起一系列的部队干部学校进行军事干部的培养【4】。另外在开展干部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开展正规的课堂教育之外, 还会经常性的举办演讲, 唱戏等活动, 帮助革命干部提高工作的能力, 丰富他们的生活。总之, 这些灵活而又渗透到生活中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院能够在教学中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知识。这些都是土地革命时期成功的教学范例, 对于现在新时期的中国来说, 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好,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们需要将党的干部教育放在科技的环境中, 利用科技进行干部教育的工作, 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党的干部教育的工作。

三、总结

在我国土地革命时期, 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 但是我们党的干部却能够排除万难, 指导红四军出色的完成了我国土地革命的工作, 这离不开党的干部的教育【5】。虽然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式非常好, 但是还是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正在不断的朝着发达国家而奋斗, 这时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同样也需要党的干部成为指导的先锋,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所以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 加强党的干部教育仍然是一项重大的工作。由于革命前辈为我们的干部教育工作做出了有效的范例, 我们只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细节上的修改就能够出色的完成党的干部教育工作, 提高我党的干部水平, 促进中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 刘俊卿.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党的干部教育[J].人文科学, 2009 (06)

[2]倪用心, 薛小玲.浅谈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J].历史纵横, 2011 (15)

[3]谢王山, 文彩云.我国新时期的党的干部教育[J].历史信息.2009 (26)

[4]张宏伟, 李建.中国党的干部教育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 2012 (09)

[5]果红然, 蔡建红.中国党的干部教育的依据[J].人文科学, 2009 (15)

党的价值观 篇2

值观

DDBHDjI3BHI6H0A4>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高度的严格性。”是的,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所以才有了邱少云的故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邱少云和战友们执行潜伏任务时,熊熊烈火让邱少云的身体成了一个火球,他的身后几米远有一条水沟,只要他翻身一跃就是一条生路。然而,为了严守党的纪律,邱少云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党的纪律。当老师在党课上将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结合共产党员的纪律要求来加以讲述时,我们的眼眶湿润了。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呼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党的纪律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无条件服从党纪党规,这体现着党纪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讨论贪污腐化的问题,这也是时下比较敏感的话题。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谋一己之私,损害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利家族化,权大真理多等的现象都是我们所感到痛恨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权力关系方面是很重要的。一个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做法,往往就代表党的形象与做法。群众没有那么深远地认识并了解党的基本政策与宗旨,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实证。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关系、坚持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权力错位是每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

党的价值观 篇3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 价值目标 实践路径

一、引言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党的性质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着党在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准则。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党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根本力量。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价值目标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党在分析目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展时,发现我党的执政基础以及执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寄予执政党的厚望也越来越高。这种厚望能不能得到满足,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高低,而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又影响到党与国家能不能稳定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以此来获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赢定人民群众最发自内心的肯定。通过这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党的执行力以及增强党的创造力与决策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2013年4 月 19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从目前开始到2020年为止,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如期而至,则需要党各方面的路线的保障。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思想路线是相互辅助的。同时,二者也是作为党的组织路线以及政治路线。首先,党内干部是由人民代表选举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其次,党内干部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层,查探民情(到群众中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从实践中来);最后,再依法推行该方案,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检验(实践中去)。这样一个循环模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问题上,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然而,如何顺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把当前的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条文化、固定化。同时,多方位围绕党的核心目标展开实践活动,让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仅仅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落实党各项工作的核心监督力量。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路径

1.抓重点,树立并坚持群众路线观点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党员干部各方面都受到了的影响。它不仅牢固和加強了党员干部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群众观念。然而,在群众路线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及新的情况。首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与之前的计划经济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同时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也变得复杂多样。其次,站在执政党的角度分析问题。继改革开放国家各项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后,我党内部成员开始沾沾自喜,飘飘然然,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甚至摈弃了群众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壁垒,缩短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各种花费。然而,群众与官员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官员的身份端得很高,官腔打得很溜。人民的仆人渐渐变成人民财产的掌控者。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动摇党的执政根本。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此时的党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及时又有效地帮助党内部成员端正心态,克服不良官员作风,增强党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不断提升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2.广传播,号召群众全体总动员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缔造并推动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因此,要想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需要群众的参与和推动。首先,党员干部端正思想和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让人民群众有对党各项工作安排、政策实施的基本知情权。其次,采取由大机构——小机构——各社区,官员——党员——群众的传播方式,务必把群众意识渗透到每个阶层中。同时,让人民群众真正领悟到其社会地位以及清晰该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所在,全面投入和全力支持。最后,各市区官员对其管辖地进行亲自走访询问,调研等方式,并把办公放到阳光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接受群众的监督。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及实施,都要能够真正的是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对于评价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好坏,关键就在于是否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打心底接受。

3.重效率,抓主要问题

在此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这既不靠谱,又不实际。因此,需要分清主次,抓主要问题。其中,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深入群众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说实话、干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想民所想、解民所急。一方面,解决党内部成员的突出的问题。首先从信念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着手,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力,牢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摈弃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问题。其次,加强党风建设,端正官员思想,树立廉洁之风。另一方面是解决那些出自民口,体现民情的问题。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民生这四个字上面。由政府出台的每项政策,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调整方针政策。像解决就业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总之,就是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能力,让群众从认可到放心,从放心到满意,从满意到爱戴,从爱戴到拥护。

党的价值观 篇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也强调,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巩固全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关键。

共同的思想基础, 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 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讲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 强调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 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仍然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当前,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 党内也存在不少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 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 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 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 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 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有的软弱涣散, 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 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不讲原则、不负责任, 言行不一、弄虚作假, 铺张浪费、奢靡享乐, 个人主义突出,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 对于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我们党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 干部应该先行一步。孔子说“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为什么古人要将官员的伦理道德要求提高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高度呢?这与官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分不开。自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以后, 社会的管理者, 或者说社会制度、社会原则、社会运行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就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面对人民大众。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值体系, 众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否则, 既不服, 又效之。因此, 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今天,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执政的更高价值追求, 这就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 日日照、时时省,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 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就会引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风尚。

1.3 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防止“西化”、“分化”重要的思想武器。

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交融与冲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 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 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 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 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我们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 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 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 精神支柱崩塌。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主流文化失落、核心价值理念崩塌是其重要原因。特别要看到, 苏东剧变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把思想文化渗透的重点指向中国, 这种渗透并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我党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 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 因此, 我们党必须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 是当前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因此, 在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强调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而且是党中央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2 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在于抓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筑牢思想防线。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⒉2必须加大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人说:论先后, 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 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宣传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使每个党员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 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被广大党员干部所接受, 必须改进教育方式, 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要把宣传当作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采取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 融合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等各种日常生活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 如升国旗仪式、入党仪式等, 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 传播主流价值理念, 增强人们的认同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党员学习教育的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在这些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总之,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搭建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 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落实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让他们在参与中获益, 在娱乐中感受, 在生活中实践,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特别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真正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3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提高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深度和践行水平。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绝非一日之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伴随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 脚踏实地加以推进。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关系我们党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灵魂工程, 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 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保证这项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建设能够一代一代地抓下去。要把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才能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居安思危、忧国忧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党的思想建设, 关键在于加大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实践养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强化机制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

党的价值观 篇5

党的十八大立足实际,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目标,再一次强化、凸显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倍感做好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有两点体会:

一、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理念,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体现和升华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将基本道德规范 转变成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条件达到的小康,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思想文化达到小康。建设精神小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因此,我们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把握道德建设的深刻内涵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

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要求,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价值目标。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也是实现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基础。教育公民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正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在巩固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以往开展道德教育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载体;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认真贯彻和加强落实十八大精神,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任务。

党的价值观 篇6

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所蕴含的党建思想

1、鲜明指出共产党员修养的目的是“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

“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 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 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因此, 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 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 是完全必需的, 决不可少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前进性的, 是代表中国发展的希望和前途的, 但不可否认, 它产生于旧社会, “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可是有些党员没有政治定力, 禁受不住现实中的实质性的诱惑, “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 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 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针对党内这种现象, 应该引起我们党员的警醒。再者说, 我们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 “它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 来和一切腐化、堕落的现象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不断地从党内和国家机关中清洗那些已经腐化、堕落的分子而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纯洁”。为此, “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 这不是侮辱自己, 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为此, 刘少奇认为, 现在讲讲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 对于党的建设和巩固, 不是没有益处的。基于变化发展着的中国革命实际的需要, 每一位共产党员加紧自己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与锻炼, 始终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 切实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 这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向好的局势发展十分必要。

2、详细阐释共产党员修养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 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呢?文中刘少奇阐释了共产党员需要着重学习的“八大修养”, 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 这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1) 加强理论修养, 坚定政治立场, 保证思想纯洁

思想是党员保持纯洁性的导向, 是灵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 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我们每一位党员不注重或者不在乎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的话, 我们“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为此, 每一个党员都要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理论品质, 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 不间断地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 从而保证思想纯洁、坚定我们的政治立场。

(2) 加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修养, 保证党的作风纯洁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重要法宝。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 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品质, 用事实求是、艰苦奋斗的诚恳态度践行党的作风纯洁、作风正派。为此, 刘少奇指出, 其一,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 ——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 “刘少奇不能担保, 在党员内部没有抱着升官发财等浮夸想法的人”。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其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 共产党人坚决“不能欺骗自己, 不能欺骗人民”。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夸夸奇谈、纸上谈兵。其二, 党内不少同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等不良思想意识。“有这种思想的人, 他计较个人在党内地位的高低, 喜别人奉承他、抬举他……不能经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历史经验表明, 只有真正养成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也才能因此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党的组织纪律修养, 保持组织纯洁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 增强组织纪律性”, 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可见, 组织纪律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党内出现的无规则斗争, 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搞派别斗争、闹宗派主义的人常常会有意识的破坏组织纪律, 故意或者无原则地打压某些人, 并在利益诉求中,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结识一些人“互不得罪, 互相示好”。为此, 刘少奇坚决反对党内斗争所存在的机械过火、同情包庇等错误倾向;坚决反对因私心大搞党派斗争、党内斗争的错误趋势。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争得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是建设美丽、幸福、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推动党的巩固和发展, 刘少奇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 必须正确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正确的进行党内斗争, 来反对和抵制这种恶劣、坏的影响, 这样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 保证党内组织的纯洁。”

3、科学阐释共产党员修养的实质和践行路径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 刘少奇认为, 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 基本上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而这种斗争的结果“应该是无产阶级意识克服以致肃清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 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克服以致肃清其他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是党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般利益和目的的思想, 克服以致肃清个人主义的思想。”以上的论述, 实际上就为我们解答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实质问题。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全党、教育每一位共产党员, 这对于党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每一位党员通过践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共产党员的修养理论, 在学习、再学习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更加自觉拥护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实施。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 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为此, 变化发展着的革命实践是每一位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现实基础, 也是共产党员修养的最根本的践行路径。“而且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 为了革命的实践。”因此, 善于联系群众, 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推进革命进程的重要动力以及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方法。顾名思义, 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则是共产党员以群众的利益为基础并通过群众的实践来完成无产阶级意识修养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因为只有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共产党员才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启示

1、践行思想建党, 形成党员风采新气象

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是随着中国实践发展阶段性需要而不断修炼、提高自己的过程。每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都应该时时刻刻坚持自身的修养锻炼, 做到与时俱进。可是现实遗憾的告诉我们, “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化, 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等不断发生”。习近平指出, 这些官员沉沦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和思想道德修养, 背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忆往昔, 岁月峥嵘, 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没有实现, 这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使命神圣, 任务艰巨。古语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为此, 党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能掉以轻心。“保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 亦是保证党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导向, 是灵魂”。因此, 各级党校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过程中, 践行思想建党、保持党员思想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着重加强对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改造教育力度, 洗涤党员干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意识, 使之坚定政治立场和态度, 矢志不渝的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五个必须”,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展现出新世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新气象、真风采。

2、创新党性教育内容形式, 形成多维互动的新的逻辑体系

现阶段的党内党性教育的内容仍然遵循了组织、思想、作风以及纪律等几个思维维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 新时期的党性教育内容在某些方面却又不乏独到的创新之处。“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措施方面, 习近平的思想从宏观的政治方面, 到具体的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 形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新的逻辑体系。”无论在认识的深度和践行的程度上, 这个新的逻辑互动体系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教育的创新之举。

新时期新阶段, 党中央特别强调思想建党, 着重加强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认识程度决定了对它的坚定程度。认识越深刻, 意志越坚定, 行动就越自觉。因此, 党员要恪守党性教育的精神, “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作用的理解”。内化到行动, 创新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形式, 补充党员精神上的“钙”物质, 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得“软骨症”的风险。

3、践行求真务实新的工作作风, 加强党性情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 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这体现出国家对于党性教育的重视以及建设廉洁政治的态度。历史实践表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个践行路径能不断使党在复杂变化着的中国实际中, 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旧问题、新旧情况的纠缠、叠加, 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 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善于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践行路径是为了维系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所在, 而当时共产党员的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则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践行路径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革命实际需要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理论需要, 而在新时期, 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践行路径则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

新时期“三大优良作风”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理念。党员干部漠视群众的生活和需求, 自以为是, 就会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 这显然不利于新阶段事业的开展。习近平指出:“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 共产党人从来都不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敢于对问题讲真话、说实话, 始终以虚怀若谷的从容坚持实事求是。与此同时, 实事求是也被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的重要尺度。此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诞辰110 周年的座谈会上强调, 号召党员干部学习陈云求真务实作风, 加强党性情怀, 为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党只有认真做好当前该做的任务、自觉承担起当前该承担的责任,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认真务实, 定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适应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性需要孕育而出的, 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需要。文中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内容、目的、实质以及践行方式等对于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党的价值观 篇7

党的十八大精神将是未来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指导方针和思想武器。如何领会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将其联系高等教育实际,抓好落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十八大在建党方面提出了很多战略新思维,值得我们关注和领会。就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言,党的十八大精神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将科学发展观第一次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层面;二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思路;三是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的要求[1]。如果将建设善于学习的党、服务的党和创新型的党作为目标、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来理解,那么,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就是我们的党会以什么样的气质出现在世界政坛之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用“充满自信”来展望我们党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状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也第一次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幸福未来的发展信心。

高等教育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是领会和关联。笔者认为可以从三句话来理解:一是有一定规模基础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有质量的就业;三是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新特点。这就是说,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模式。那么,什么是“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具备哪些特点,如何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以及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将会带来哪些历史性变化,都是高等教育界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现实基础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即什么是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我国在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方面有无足够的现实基础?

(一)何谓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

这可以从品质和影响力来分析。

1. 品质。

一个自信的高等教育,一定是以品质为基础的。品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生命线。没有品质的高,就不会有自信。品质的外显特征之一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是看多大程度上为全人类的知识大厦做出贡献。而影响力,则是高等教育自信的最直接的内涵反映。

2. 影响力。

影响力的大小,从总体上讲,取决于我们对外国同行高校的影响的程度。当我们对外国同行高校的影响力大于外国同行(所谓外国,不是外国的全部,而是外国的单体国家,或指任何单个国家)对于我国高校的影响力,则为正影响;否则,则为负影响。自信与正影响成高相关。影响力,具体分为三因素:思想、制度和自然人。一个自信的高等教育必然有影响他人(国)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制度以及活跃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学者和专家[2]。因此,要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就必须努力准备好三件事:有越来越多的思想走出国门,影响他人(国);有越来越多的办学制度,为他人(他国)所借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为外国同行高校出谋划策和建言献策。这就是自信的高等教育最集中的浓缩。

(二)为什么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

归纳起来,有如下三大理由:

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三个自信”,我们党就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就能做到理想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前进道路上不懈怠、不动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伟大的科学实践、辉煌的建设成就和不懈的探索创新。自信的党,将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道路自信”;自信的党,体现在理论的先进性和不断发展上;自信的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坚定性”,即“制度自信”[3]。建设自信的党,为我们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目标源泉。我们要不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似乎是无须论证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建设。

二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胡锦涛曾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指出,我国要尽快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尽快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4]。与此相似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原则;确定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5]。《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了到2020年,让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6]。总之,两大规划纲要,互为支撑,目标具有高度相关性。强国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一脉相承。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高等教育能否自信起来。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自信,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才有希望实现。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要建设人才强国,归结其根本,就是我国高等教育,要出思想,要多出思想,要多出影响全球的思想;要更多创新和探索,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学制度,要有更多影响世界同行的办学制度;要有更多的自然人,身在国内,却能活跃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这不仅是落实两大规划纲要中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更是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使命所使然。

三是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一直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等学校拥有规模最大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双高”的专家队伍;二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发挥公共外交作用方面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三是高等学校因为广招国际学生而存在着密切的“师徒”关系,这些非官方的情感纽带,往往能够起到政府外交所难以替代的作用。结合“自信”的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来谈,自信,意味着有思想影响他人(他国),有制度供他人(他国)借鉴,有专家为他人提供智力服务(自然人流动)。那么,公共外交职能的更好发挥,不仅可以依靠高校,而且必须依靠高校。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能做好公共外交的全部工作,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或舍得浪费高校所拥有的丰富的公共外交资源。一个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必然对公共外交职能的发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有没有足够的现实基础

我们姑且从知识生产、大学排行、合作交流三个视角做一分析。

1. 科学研究。

我国过去十年的科技论文数已经跻身世界前二,论文引用率稳步提升,位居世界前列。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创造已经具备了较为强劲的实力,自信有了较大的提高。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相关统计:2001年至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年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排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世界第7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世界第6;热点论文数为196篇,排世界第5位[7]。

2. 大学排行中我国大学的进步快。

相比之下,世界大学排行中我国高校的排名情况变化较大。首先是中国(两岸三地)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200名的大学数量在稳步增加。2009年和2012年间,在泰晤士报的排行中,中国大学进入前200名的,由6所增加到了13所。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中,中国大学也由1所,增加到了7所(数据的由来见下页注释 (1) )。其次,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的位次,也在逐年递升。同时,在世界大学排行中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居于400-500名的排名变化是,每当美国一个高校出局,则往往由中国的大学补充上[8]。

3. 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广且有深度。

近十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几乎没有未来到过中国的。他们与中国同行的交流之频繁、探讨之深刻,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些著名大学校长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支招。对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这些一流大学的掌门人几乎异口同声,充满信心。斯坦福大学亨利森校长称,中国将在未来20年出现世界一流大学[9],耶鲁大学莱文校长则称,“越来越多的顶尖学者将会被北京、上海等地的职位所吸引”;相比之下,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高等教育大国却不得已不削减高教经费[9]。同样,这些年来中国访问的国际一流学者,可谓车水马龙。他们或来参加评估,或提供讲学,或指导合作科研,访问的频繁程度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我国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丰富与深化,也体现在留学生规模的增长上。2011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总人数达29万人[10],留学生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以上三方面,固然不能反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但是至少由此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即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自信的基础。

三、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举措与对策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是需要解决目标和方向问题;二是需要解决途径和保障问题。

(一)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亚洲阵营中冲出去,跻身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条件有三:有一流水平的学者队伍;有一流水平的知识产出;有高等教育的辐射力,即影响别人的意愿和能力。三者互为关联,没有一流学者队伍,则没有一流水平知识的产出。没有一流学者、没有一流知识产出,影响他人、他国的能力也就是奢谈了。如果加上有能力影响,再加上有服务他人(他国)的意愿,那么,进入世界高等教育一流方阵的基础也就具备了。

(二)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途径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要为凤凰筑好巢;要为大学车轮前进添好油;要为制度创新培好土。

1. 要为凤凰筑好巢。

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没有大师的荟萃,资金再充裕,也堆不出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大师有可能荟萃吗?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氛围怎样?具不具备荟萃一流大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高教界同行回答。英国从事国际大学排行的专家,感叹中国大学在国际位次上的上升。他们认为,之所以中国的高校进步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强力投资。为什么这样说?问题是最近十年英国高教拨款不增而减。他们的意图也许只是要影响英国政府如何切蛋糕,他们也许没有看到中国的实力,中国为大师提供了英国大学所给予不了的尊重和条件。条件相等情况下,尊重是一重要的砝码。在这一方面,我国有特殊优势。回到那句老话:筑好巢,方能引来凤。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工作虽然可圈可点,但也有不尽人如意之处。在吸引国际学者和大家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错,这得益于我们的制度灵活;然而,我们在留住人才的方面,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确保大师们“来得了,留得住”。与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相关的还有,我们也要关注我们的学者和专家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努力让我们的本土专家学者“出得去,回得来”。

2. 要为大学之车添好油。

这实际是一个财政投入问题。大学财政按自主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自主性的(如拨款等);一类是自主性的(募捐和基金投资收益)。大学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私立大学,如二战时期及以后一段时间MIT的腾飞与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受财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好的时候,政府财政宽裕,大学可能获得更多拨款;市场不好的时候,政府财政紧缩,大学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能否持续辉煌,或者说能否追赶上一流,关键是大学的财政自主能力。财政自主能力强,是大学千秋万代持续辉煌的根本。那么,财政自主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大学经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大学基金(募捐所得)。有人称,拥有多少基金与大学排名成高相关[11]。而对大学基金的投资以及因投资所产生的回报,是大学财政自主能力的秘密武器。当大学基金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大学的基金效应就会显现出来。试想哈佛大学拥有基金300亿美金之多,年投资收益率为16%以上[12]。因此,当美国大学拥有中国国内的基金投资权(QFII)时,我们的大学何时获得?应不应该获得?

3. 要为制度创新培好土。

浇水培土是园丁的基本职责。而园丁长就是政府。中国高校孕育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固然在产生新思想的时候,也有不成功的教训,甚至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若不鼓励新制度的探索,就无法形成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制度特色。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这些舶来品做出过历史贡献,但离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还有距离。在追赶一流高等教育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与狼共舞”;但我们在跻身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时候,就必须“狼豹共舞”,即你是狼,我是豹,你有你的实力,我有我的爆发力。如此,才有特色;如此,才能最终不被“狼”所看轻。一句话,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以狼为参照,却不能跟在狼后面亦步亦趋。园丁长即政府,应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要创造条件,允许大学主动探索,放手让他们探索,让他们探索无忧虑,让他们探索过后有积极回报。

四、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效益预判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效益是难以穷尽的,择其要者大致可以有三,即因为要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的自信,有可能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确立远景目标提供哲学思路;有可能为提炼、包装和输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有可能为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做出贡献。

第一,发展标杆。对于我国来说,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两大标杆:一是亚洲标杆(以东亚为主,但不局限于东亚);二是英美(不仅仅指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标杆。无论我们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必须从亚洲的方阵中脱颖而出。超越了亚洲方阵,意味着进入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进入第一方阵以后,能否能够持续留在此方阵,或者说,在亚洲第一方阵中是否能够进入有利地位,则又要看天时、地利和我们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如此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线图也就基本清晰了。路线图既表明方向,也确定阶段性目标;有方向,有阶段性目标,远景目标就已经被置于可操作性的层面。一句话,冲出亚洲方阵是自信的开始,进入并持续留在英美第一方阵之中,毫无疑问,是充满自信的基础。

第二,由借鉴到输出。世界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独守其善的,大学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未来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35年,从来没有在“借鉴”上松懈过。尽管不能说我们已经学到,且已经学好了世界上高等教育的最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但是我们学习先进的方向依然不变,我们的学习热情依然不减,即便是当代我国的重要立法和重大规划纲要,无不在吸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而综合研究统盘考量后做出的。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重大目标的确定和《教育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无不体现着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子。

然而,我们要不要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贡献,我们已经为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贡献,甚至追问,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更好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贡献,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另一层面的重要问题。假以时日,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冲出亚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代的实践和探索,能够成为我国,乃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援助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主要的参考模式;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为部分或者很多国家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睿智思想和可操作性制度;如果我国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为其他国家建言献策,那么,这是不是我国高等教育自信的展现呢?当然是。当充满自信作为一种“气质”形成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气场”就会出现,这就是自信,准确地说,是充满了自信。

第三,服务政治外交的主要推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我国国家政治外交的一枚重要棋子。当然是否能成为,需要看态度的不同。概括而言,有两个态度,一是意识“被引导”,二是“自然而然”。所谓被引导,就是说,当政府发现了高等教育的外交功能而巧妙利用之,高等院校被推着走,有外部“驱力”,但主动性不求强。所谓“自然而然”,则是指大学愿意且主动将自身的外交功能加以充分发挥。大学拓展其外交功能,说得保守一点,就是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说的积极一点,就是大学展现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的公共外交功能成为大学的自然追求,就是国家外交与大学发展的一次辉煌的交汇。如此,可以设想:我国的公共外交将会自然而然地解决三大问题:实现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融合;调动公共外交最庞大的人力资源群(高校教师);让高校有机会介入我国的国际援助事业上,这也就是说,将我国政府的对外援助,特别是经济援助的发展的可持续,找到了信得过的智力基础。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发展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政治外交中获得自信。

参考文献

[1]琪琪.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当以“三个自信”为纲.[EB/OL].[2012-11-23]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9875848/1.html.

[2]洪成文.建设影响世界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12-02-20.

[3]本报评论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EB/OL]. (2012-11-23)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2-11/23/content_647033.htm?div=-1.

[4]李亚杰, 谭浩.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0-05-2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6/c_12145780.htm.

[5]郑树山.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8) .

[6]蒋凯.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部分的分析[J].大学:学术版, 2011 (03) .

[7]赵永新.国际论文发表数全球第二[EB/OL]. (2011-12-0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2/03/content_970994.htm.

[8]洪成文.外国同行如何看中国高教[N].光明日报, 2012-10-30.

[9]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EB/OL]. (2010-05-04)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5/04/1481169_0.shtml.

[10]教育部.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2012-02-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2/131117.html.

[11]佟婧, 洪成文.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成功运作之道[J].高教探索, 20012 (03) .

上一篇:空间组织结构形式下一篇:风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