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

2024-09-29

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精选4篇)

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 篇1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建设发展较快的区域, 近几年来, 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对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建筑节能政策进行系统论述, 并对其实施效果与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体系,长三角地区

一、引言

建筑领域的能耗巨大。我国每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城乡建筑中仅有3.2亿m2是节能建筑,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量的1%。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点,推广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建筑规模增幅也位于全国前列。近几年每年新增建筑面积总量都在4000万m2以上 (见图1) 。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建筑能耗已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以上。为有效控制建筑能耗,三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来控制建筑能耗。

二、上海市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上海市的建筑节能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各城市前列。上海市常驻人口超过1700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竣工面积年均超过3000万m2,控制建筑能耗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从1999年开始,上海市各级政府共出台节能规章与规范性文件53项,其中节能地方政府规章1项,节能地方性规范性文件52项,覆盖发展规划、节能管理办法、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评估与检查等相关方面,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上海市建筑节能行政法规初步建立。2005年7月15日上海市出台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标准制定、竣工验收等方面作出规定,并鼓励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建筑,为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根据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政策法规,2002年出台的《上海市节能住宅建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对新建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认证管理。2003年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要求和相关管理措施。2005年4月,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制定实施了《进一步加强上海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结合建筑建材业管理流程的改革,从招标投标、扩初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现场动态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加强了对建筑节能的监管。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加强了对节能评估咨询中介机构的管理。

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也逐步形成。先后编制并发布实施了《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住宅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一批地方性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为建筑节能工作推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以市政府出台的节能规章为核心,节能的监督管理、节能的技术标准、节能财政激励政策等规范性文件为辅助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已在上海市初步建立起来(见图2)。

上海市建筑节能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立起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等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负责对节能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专门对建筑节能实施监督管理,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在横向上,基本形成了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牵头,协调房地等相关委办局和市建筑建材业各职能部门共同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在纵向,基本建立了市区两级属地化推进建筑节能的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

三、江苏、浙江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江苏、浙江两省是经济强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关系节能全局。江苏、浙江两省“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在新建建筑中全面推进50%节能标准,“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推广节能建筑2000万m2左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律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随着近两年新增建筑快速增长,江浙两省都加快了建筑节能的法规出台。目前两省都形成了以节能地方政府规章为核心,节能地方性规范文件为辅助的节能政策体系。

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政府法规,《江苏省建筑节能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于2008年4月出台,在政府行政领域强化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苏州、南京等建筑节能先进地区也较早地出台了各自的《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江苏省建设厅还制定了《关于推进建设系统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了《江苏省“十一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确立了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设计50%、2010年住宅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65%、2010年政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10%的目标,并在《江苏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000万吨标煤的具体目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及各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江苏省建设厅积极推进新型墙材革新工作,联合经贸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意见》、《江苏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了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间的相互配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工作。此外,江苏省政府法制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原《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推广节能建筑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强化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

建筑节能标准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建设厅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相继颁布了《聚氨脂硬泡体屋面防水保温工程技术规程》、《民用建筑外保温RE复合保温材料技术规程》等一大批推荐性技术规程;并率先在国内颁布了《江苏省节能住宅小区评估方法》、《住宅建筑太阳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与验收规程》、《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应用技术标准和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推进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上成立江苏省建设领域“四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一领导和协调江苏省的建筑节能工作。2002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2005年在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试用,又下发了《公共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修编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并组织编辑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文件及技术问答汇编》。其次加强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对下属省市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引发各地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此外,建筑节能政策中也出现经济激励政策。江苏省财政厅、地税局制定了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与建筑节能挂钩,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江苏省科技厅也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建筑节能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省政府、建设厅与相关节能部门的努力下,江苏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支撑体系:

浙江省的建筑节能政策也分为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早在2007年浙江省政府便出台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统一对浙江省内的建筑节能工作进行管理。随后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08年,新建的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推行实施节能65%的标准;到2010年,县级以上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基本完成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务。

浙江省特别重视新型墙材的综合利用,在国内最早推出了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新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0年开始在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据统计,到2005年全省使用新型墙材的建筑比例达到70%。浙江省通过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了建筑节能的发展。同时为推进浙江省的建筑节能工作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每年举办一次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展会的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理念,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四、长三角地区建筑节能政策建设的效果与经验总结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新增建筑多,在建筑节能政策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实施,建筑节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上海市共落实节能住宅1270万m2。从2005年起,上海市新建住宅项目已全部执行50%节能设计标准。到2010年新建公共建筑将完成从节能50%到节能65%的过渡。与此同时,公共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开始起步。“十一五”期末将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00万m2,同时2010年将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条件的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上海市还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预计到2010年建成太阳能光热系统示范建筑300万m2,建成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太阳能资源、地表水资源、地热资源)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利用等技术示范项目300万m2。

江苏省“十五”期间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8437万m2,“十五”期末全省建筑节能设计初步达到50%标准,已建成的节能建筑共累计节约能耗达到了67.48亿k Wh,相当于节约26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万吨。到2010年江苏省城市(含县城)新建住宅将全部达到节能50%的标准,部分先进乡镇实施节能设计65%的标准。同时实现城市新建建筑太阳能利用率10%以上。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进行政府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建筑节能政策的有效实施,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总结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建筑节能立法,如上海市政府颁布的节能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都是在政府层面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法规。除了这些节能管理办法,还制定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多种节能法规体现了政府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此外,政府部门还主动建立起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如上海市建立的覆盖纵横两个层面的建筑节能管理框架体系,这些部门的设立,保障了建筑节能法规的实施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其次,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从省政府颁布的专门建筑节能政府规章《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到建设厅出台的《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等规范性文件,再到相关部门出台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文件,形成了一个以管理办法为核心,发展规划、设计标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相关财政扶持体系为辅翼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

最后,一些建筑节能经济政策开始出现。如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这些政策的覆盖面还很窄,但作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充分表明这些地区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经济政策将逐步完善起来。

五、结语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三个省市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方面经验总结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建筑节能推广和普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建筑节能法律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层面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相关法规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范,但对违反节能标准的情况没有加以规定,加上目前建筑节能检查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违反节能标准的成本太低,导致目前节能标准并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其次,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开始出现,但还需在范围和广度上有所加强。目前国家对新型建筑材料与新能源都出台了经济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财政补贴政策,但经济政策的覆盖面太窄。借鉴国外经验,今后应该加大国家和地方专项节能基金、建筑节能补贴、建筑节能税收优惠、建筑节能贷款优惠等多项经济政策的力度。

最后,建筑节能标准与标识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上海市已经开始实行建筑节能认证政策,但该政策尚为推荐性,并非强制性。国家层面上与其它大部分地区仍未出台建筑节能的相关认证法律与标准。相关能效标准与标识的缺乏不利于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新华网, http://www3.xinhuannet.com.2006-4-25

[2].涂逢祥.建筑节能——节能的战略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 2005 (10) :10-15.

[3].北大法律信息网[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index.asp.

[4].上海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ciac.sh.cn/news12488.htm.

[5].江苏省“十一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EB/OL].http://www.jscin.gov.cn/web.

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 篇2

随着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施工项目中,且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施工技术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使社会公众对建筑行业的信任度不断降低。针对于此,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节能减排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今后的发展策略展开了具体分析。

1进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研究的意义

进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的探究,首先可以有效地分析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今后的建筑施工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减少建筑项目施工问题的出现;其次,在建筑项目施工与节能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将其科学地应用到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从而推进建筑施工的节能化发展;最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对建筑项目施工与节能管理的发展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推动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促进建筑行业进一步革新。

2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节能减排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业内对建筑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具体包括建筑施工前期准备,包含图纸设计修订、施工流程计划拟定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调度等;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监控,包含混凝土浇筑、钢筋构架等;施工结束后的工程验收技术等。现在业内普遍认可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控。接下来就对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展开具体分析。

2.1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项目初期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项目开展的初期,必然要对施工项目展开详细的施工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数据分析,这些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分析计算。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便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分析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纸质办公,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例如,建筑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设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建筑信息的分享效率,帮助人们更快地掌握到必要的建筑细节。这就说明,在建筑项目施工初期,采用信息化的管理和分析方式,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符合了节能减排的基本理念,有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全新发展。

2.2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项目中期的应用

建筑项目施工的中期,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同样需要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的基本效率,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例如,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管,这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现场施工的有序进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安排,保证人力和物力都得到最恰当的安排和使用,从而更加科学地促进工程施工的高效开展。

2.3信息化管理在工程项目后期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后期阶段,信息化管理技术不仅有助于工程质量的验收,还促进了建筑施工节能减排的发展。在工程的验收阶段,要对建筑施工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既包括对建筑质量的科学检测,也需要对建筑施工的资源消耗等进行分析和测评,这样一来,便需要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检测,并对建筑施工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保证建筑项目的合理运行。例如,在最后的验收阶段需要对建筑施工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如果采用人工测量就会造成人力的浪费,但是如果采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施工验收,提高建筑施工节能的效果。

3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3.1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控测量系统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控测量系统。施工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规定和建筑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基于实际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不同工程的具体施工要求,构建健全的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追责机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确保施工效率。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系统,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是管理措施实施的基础,为了解决当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施工单位原本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筑管理人员以及工程质量控制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明确施工信息化管理对工程施工的指导意义,树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建筑施工作业毕竟是一项需要按照一定步骤进行的工作,因此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施工现场更好地进行施工工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一方面,要衡量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结合各方面因素,制订细致的施工信息化管理计划,从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到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以及建筑用材的使用等方面,都应当在计划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实际现场施工中要做到因时而变,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更改,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促进环保建筑的建设与发展。

3.3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我国的建筑行业目前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阶段,人力资源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但是这项优势也会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而逐渐降低。因此,过去通过廉价劳动力实现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对现代建筑企业来说,为了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更加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素养,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是施工技术中关键的部分,为了保障施工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能按照计划完成,就必须使用优秀的施工管理人员,优秀的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质量,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对建筑施工来说,一方面要在招聘时严格把关,提高招聘标准,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4加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由于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环境不同,施工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相关的数据输入,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施工现场。如果遇到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必须要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维护,避免因为缺乏维护而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瘫痪和故障,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升级,不断更新系统的设置程序,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为施工现场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

4结语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发现,信息化管理对建筑施工的施工质量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北方, 不少建筑用能效率并不高, 如何提高建筑用能效率, 促进民用建筑减排节能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日益加快, 城镇建设仍将保持跨越式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标准持续提升, 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 在未来中国社会商品总能耗中, 建筑能耗的比例将不断攀升, 预计35%左右。当前,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建筑用能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与同等气候条件的西欧或者北美国家相比, 消耗的能量多处一至两倍, 而且舒适性较差。同时应当意识到, 我国在保持建筑物单位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 相对比的却是建筑物的舒适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知,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起步较晚, 从全国来看, 建筑节能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建筑节能的规划与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建筑能耗的逐年提高,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促进我国一系列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

为了使民用建筑实现节能, 不能仅在材料和结构方面进行努力, 节能工作应该贯穿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使用全过程, 并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当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 使建筑物的外型合理, 确定窗墙面积比和体型系数, 避免那些浪费能源的所谓“大洞口, 多飘窗, 大固定, 小开启”模式, 前面这几种模式经实践证明, 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物能耗。由此可知, 规划设计是建设节能建筑的首要任务。

1、节能建筑的选址要求

对建筑进行选址时, 地形地貌、风势、日照等因素首先应考虑到。在建筑设计之前, 应先进行现场考察, 将相关地区的周边环境、地形地貌、日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北方的冬季、夏季风向等条件来进行规划。

(1) 避免选择凹地

从节能的角度出发, 建筑不宜选择等凹地, 如山谷、洼地、沟底等。原因在于, 夏季自然风在凹地不利于流通, 而且在低凹处, 建筑物因冬季冷风流易形成“霜洞”效应, 这均会导致建筑物耗能的增加。此外, 在对建筑进行选址时, 要考虑到建筑物“窝风”效应, 这会导致建筑物外表面热量散失加大。

(2) 避风向阳

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首先, 风能够通过门窗进入建筑物, 这种现象叫做冷风渗透。其主要动力来自于风力作用和室内外温差导致的热力效应。此外, 风能够使对流传热系数升高, 从而使外表面的散热量增加。北方冬季建筑设计的通风道必然会带来热损失。所以, 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形态、北方的风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通风道, 同时尽可能为争取日照创造条件。

2、节能建筑的布局要求

(1) 日照条件的改善

人的生存、卫生、工作效率都与日照关系密切。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 人们需要更多的日照。太阳辐射到玻璃窗上能供给室内热量;屋顶的太阳辐射则升高围护温度, 降低了建筑物内的热损失。围护结构储存的能量可以减缓夜晚温度下降。因此, 建筑基地为改善日照条件, 应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段, 加大建筑物与空气的热交换。

(2) 风环境的改善

(1) 避开不利风向

冬季, 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 建筑规划应封闭西北向。比较合理的选择为南偏东150左右。

(2) 降低风速, 阻隔冷风

建筑群的布局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要注意紧凑, 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之比应遵循相关规定, 保持在1:2左右, 避免寒风低层建筑的影响。

(3) 避免局地疾风

防止下冲气流、风洞效应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3、节能的形体要求

(1) 体形系数要求

所谓物体形系数指的是表面与其包围体积的比值, 高层公寓最小, 多层次之, 独立式别墅最大。体形系数与其建筑使用能耗成正比, 设计节能建筑时, 不应选择凹凸过多的建筑物外立面, 并尽力将体形系数应控制在0.30-0.35。

(2) 窗墙面积比要求

在《公共节能建筑设计标准》中, 窗墙面积的含义是:“建筑物每个朝向的窗户 (包括透明幕墙) 与外墙体的总面积之比”。建筑的三大围护部件分别包括外窗、墙体、屋面, 其中热工性最差的是窗, 窗影响建筑能耗和室内热环境质量。与外墙相比, 普通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比较差, 比外墙低许多, 可见, 窗墙面积越大, 采暖和空调能耗也就越高。因此, 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 来降低建筑能耗。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窗墙面积比, 最主要的是北方地区冬、夏季日照情况、室外空气的温度、室内采光要求等因素。

4、节能建筑的密度要求

我国的城市用地是十分紧张的, 从客观条件上讲, 建造大规模低密度的城市建筑群是不符合实际的。根据“保证节能、提高建筑密度”要求, 应该使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之比保持在1:2内。建筑群中公建设施所占比重和设置问题同样能够造成提高建筑密度的提升。公建设施面积在一般北方的居住小区中的只占总面积的10%-15%。而其占地的面积却达到了25%-30%, 这对于节能减排是十分不合理的。公建设施多以低层, 分散的方式布置造成了这种状况。所以, 本文建议改成利用临街低层的方式布置或以集中、多层、多功能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因此, 应适当加大建筑间距并尽量保持原建筑密度不变, 从而更好的节能。

5、节能建筑的环境要求

建筑物绿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物外立面, 二是屋面。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夏季, 叶片遮阳, 减少辐射, 达到节能目的;冬季, 减小风压, 起到屏蔽作用, 实现节能。环境绿化包括草坪、花坛、树木等, 是指建筑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绿化。环境绿化应能形成室外场地的立体绿化景观, 以大面积的草坪间以灌木为主, 道路两侧及广场周边以乔木为主。以上这种绿化模式的优点在于:道路两边的乔灌木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行驶噪音对建筑的影响, 草坪满足了人们在林立的楼群之间需要开阔场地的心理需求。考虑到风向的影响, 应在东北方向以常绿树木为主种植防风带, 以提高冬季防风效果, 西侧种植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树可遮阳。

三、结束语

民用建筑的节能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 从而减轻大气污染的负担, 使坏境质量得到好转, 对于传统建筑业而言, 是核心竞争力的改造和提升, 进而能够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国的北方地区具有气候环境的审计局情况, 广泛开展建筑物的节能理论研究和实践, 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很明显的。本文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要求, 通过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 按实际的气候条件进行建筑的选址, 确定体形系数, 并同时考虑到建筑密度和建筑环境绿化, 以满足人居的舒适度, 减轻能耗消耗。

参考文献

[1]王连广、陈维杰、王德选:《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3.58-72。

[2]李湘州:《我国墙材改革的战略目标与分阶段的任务》, 《建材工业信息》, 2005 (03) 5-15。

[3]谢尧生:《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墙材中的应用》,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4 (02) 20-31。

[4]方来福:《论粉煤灰综合利用与贵州墙材革新途径》,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6 (03) 16-28。

[5]戎培康、张福来、赵军:《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动向》,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8 (03) 39-48。

建筑节能管理实证研究 篇4

通过技术实现节能改造,节能效果可以量化(回收期可预测),但管理节能比较困难。实际上,智能建筑运行能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运行、管理及维护水平的高低。本文以智能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为对象,对智能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研究。

2 运行管理能耗高的原因

事实上,管理的节能是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节能手段。好的管理模式可以为技术层面上的节能工作创造便利条件。与智能建筑的运行直接相关的是其物业管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业管理水平较低,观念还相对落后,设备管理的技术含量低,这些都是目前智能建筑运行能耗偏高的重要而直接的原因。

2.1 智能建筑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经营人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范,按照合同或契约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化管理科学和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以经济手段对物业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并为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

智能建筑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其节能情况与业主、物业、用户三方的利益关系密切,而在这三者中业主和物业的相互关系又对节能运行起着主导作用。目前,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自主经营的物业管理公司,公司有独立的专业人员,管理自己开发的物业。第二种是由社会建立的物业管理公司承包建筑的暖通空调运行管理,业主与公司之间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的“责权利”、设备系统的产权关系、服务质量标准等。第三种是物业设施管理公司带资参建,成为业主的合作伙伴。公司投入的是空调系统,取得的回报是运行阶段的物业管理费、设备折旧费等[2,2]。

目前,社会化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模式是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中,业主给予物业方的管理权限较小,只要求物业公司保证建筑功能的正常使用。物业的收入水平、运行费用支出均不与管理效益挂钩,这就造成物业管理人员的节能主动性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方都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如果节能运行不能给某一方带来经济上的效益,那么这一方一般不会主动实施节能,节能工作也就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如果物业方有较大的权限,在保证建筑日常使用性能的基础上,需要自负盈亏即物业的收入、开支都需要关心。那么物业公司自然会关心经营效果,关心节能,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2.2 节能运行管理中的责权利

事实上,运行阶段的智能建筑,其节能工作与业主、物业、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责权利”关系的体现。

责——物业管理方应该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服务效果,而业主、用户方应尽量明确这些要求,这是节能运行基本的要求。

权——对于业主和物业方,应该协商并明确物业管理的权限。权限太小,必然无法实施有效的节能运行。对于业主方,应尽量抓“结果”而不究“细节过程”,尽量将运行、管理的权限放给物业方,当然实施一定的监控管理也是必要的。

利——这是节能运行工作有生命力的关键点。如果“责”、“权”的问题都解决好了,但节能运行不能给各方带来经济上的利益,节能工作是没有活力的。一般情况下,能耗成本由业主支出,因此节能工作可以给业主带来利益。但节能运行这项工作的实施关键在于物业管理,只有业主认可了物业方的节能管理工作并给予合适的利益分配,物业方才会真正有节能的动力[2]。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智能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存在困难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的得利方不明确,即上述提到的“利”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因此,“得利方不明”是制约节能运行的最根本因素,下文提到导致不节能运行的其他原因,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这一原因引发产生的。

2.3 其他原因分析

(1)设备管理的观念落后

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设施繁多,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设施管理。在设施管理中,建筑、楼宇设施是一个“本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商业经营的原则、建筑学、行为学、工程学融合起来[2,2]。此处观念上的落后,具体表现在为以下几点:

◆在施工建设阶段往往没有考虑后期运行的节约与便利,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节省一次投资;

◆设备供应商往往较少考虑系统集成的协调和匹配。这给后期的能耗计量、节能改造、能耗诊断都留下较大的隐患。

(2)服务对象不明

不仅是业主,有的物业方还停留在这样的认识阶段,只要设备无故障、能够开启使用就是物业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实际上,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应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如空调的人体舒适度、照明效果等;另一方面是合理控制运行成本。

(3)物业设施管理技术含量低

物业设施管理的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人才匮乏。凭经验运行还是目前物业设施管理的主流,一般只把重点放在设备维护上,主要忙于“跑冒滴漏”、设备失灵等故障的维护[2]。

3 节能运行管理的对策分析

实际的建筑运行能耗,直接取决于其使用情况,受用户实际活动的影响很大,并且运行能耗的高低与物业管理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由于我国的基础研究不够,如不同气候分区功能建筑的基础能耗数据统计、不同类型的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计量体系、运行能耗的定额管理指标等研究都只是刚刚起步,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及运行能耗值作为参照标准。

3.1 节能运行要从管理节能入手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运行阶段的节能问题,应该开展以下两个阶段的工作:

(1)引导各方建立有利于节能运行的合作机制,建立良好的社会节能环境。

2007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这是第一次对公共建筑这类用能大户实施强制性的节能控制标准,其中规定了除特殊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的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的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意义重大[4]。

分析可知,实际的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需要业主、物业管理方、用户三方共同协作。因此应该首先解决节能运行得利方不明的问题。从各方的实际利益出发,引导建立有利于节能运行的合作机制。但无论何种关系,物业的收入均应与节能管理水平挂钩,这样才能保证有节能的动力。

(2)建立针对实际运行的建筑能耗评估办法、能耗参照标准。

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客观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的制约:业主不知道智能建筑目前的能耗水平现状、是否存在着节能潜力,节能潜力有多大;业主不了解各种可能的节能方案及各方案的改造力度(投资需求)、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如投资回收期、收益情况等);业主不清楚如何从利益上、工作内容上要求和规范物业管理单位,在保证运行效果的同时尽可能促进物业的主动节能。因此,实现智能建筑节能运行的工作思路如下:

第一步:理顺“责权利”关系,引导各方建立有利于建筑节能运行的合作模式,这是节能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第二步:建立能耗评估方法,制定运行标准(针对实际运行阶段),这是解决节能工作可行性的问题[2]。

3.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EMC模式解决方案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经济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基于这种节能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公司称为节能服务公司EMC (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当前,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MC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

EMC是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它集前期工程诊断、中期融资、采购、安装,后期节能测定及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系统化服务公司。其实质是以减少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投资方式,这样一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用于设备改造和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5]。

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改造时采用EMC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由EMC对建筑运行系统进行诊断,确定节能改造方案,然后由EMC投资或融资,按照改造方案进行施工,再从节能收益的逐年分成中回收节能改造时投入的资金并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业主对节能改造的顾虑和资金负担;同时,由于节能服务公司只能从节能效益中获得收益,从而促进了以节能效果为导向的节能改造工作长期执行。在此,给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EMC模式解决方案,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首先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立项通过,则对建筑能耗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能耗诊断和节能评估。其次,实施项目洽谈,业主和EMC公司只有先明确建设合同和节能效益合同,才能开展实际的合同能源管理。最后,进入施工改造和项目维护阶段。EMC负责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及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后,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这期间必须进行节能检验,确认改造前后的节能量,在这一环节能耗分项计量将起决定作用。如果节能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则继续实施改造,直到业主与EMC公司对节能量的认可达成一致。在项目维护阶段,EMC提供节能培训,建筑设备维护、建筑环境监测等后期服务,确保节能运行的连续性。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智能建筑的运行管理模式,从“责权利”问题入手,研究得出“得利方不明”是制约节能运行的最根本因素,引出节能运行要从管理节能入手:引导各方建立有利于节能运行的合作机制,并给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EMC模式解决方案,明确了智能建筑节能运行必须走可持续、市场化的道路。

摘要:对于建筑节能, 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技术层面上采用节能技术实现节能的目的, 却往往忽略了管理层面的节能潜力。本文以智能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为对象, 对智能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智能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世联.物业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4

[2]龙惟定.物业设施管理与暖通空调.暖通空调, 1998, 28 (4) :25-29

[2]陈海波.运行阶段的建筑节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2004

[4]http://www.cin.gov.cn/fdcwwj/gwywj/200706/t20070604_112043.htm

上一篇:古典诗文教学下一篇:全球资本市场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