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2024-06-08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精选7篇)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1

一、遂宁在成渝经济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成渝经济区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6.32%、全国总面积的2.1%;人口约9 840.7万,占川渝总人口的89.10%。成渝经济区范围如下:重庆入围的31个区县,包括“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主城9区和涪陵、万盛、双桥、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南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云阳、忠县、垫江和渝东南的石柱;四川行政区划部分,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15个市。重庆市的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虽不是独立的城市,但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与中等城市无异,因此,本文将这些城市都视为中等城市对待。下面,我们分七个方面对上述中等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实力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遂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坐标点。

一个城市的区域定位,不是单凭其经济实力,也不是单凭其工业、交通、区位、金融、教育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实力,而是以该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依据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特定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实际,本文所构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由经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等七个方面31个指标构成。评价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同一层次的指标采用等权值法进行加权计算,逆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评价结果如表1。

数据来源: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和重庆市2010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09年统计公报。

从评价结果来看,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绵阳、德阳、南充、宜宾、泸州、乐山、达州(综合分值60分以上);第二层次是自贡、眉山、内江、涪陵、遂宁、资阳(综合分值50—60分);第三层次是广安、万州、江津、永川、雅安和合川(综合分值50分以下)。遂宁市的分值为50.8分,与资阳并列第12位,在第二层次城市中名列最末,与位于第三层次的广元、万州实力接近。表明遂宁作为一个地级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

从分项竞争力来看,遂宁市排名情况也不理想,只有旅游人数、居民生活质量等少数指标排名比较靠前,整体优势不突出。

1.经济竞争力

从经济竞争力各指标来看,四川省各中等城市在绝对指标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而重庆市各区则在相对指标方面优势突出。遂宁市的这个特征也很明显,几个相对指标值均很低。遂宁市经济竞争力得分11.5分,排名第14位。其中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仅占绵阳市的二分之一左右,人均GDP排在倒数第2位,仅好于南充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排在倒数第3位。

2.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工业总产值、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工业利税总额等指标构成。遂宁市企业竞争力排名第10位,其中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59.63,排在第8位。近年来,遂宁市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十分注重发展地方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油气盐化工产业、高档家纺和服装产业、机械配套产业、电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已成为遂宁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3.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

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中在校中学生数和专利申请数等指标。从教育经费来看,重庆市各区教育经费相对充足,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或超过4%,四川省各城市则相对不足。遂宁市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得分6.4分,排名第14位。其中,人均教育经费排名倒数第4,专利申请数排名倒数第6。表明遂宁市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竞争力较为落后,教育经费和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开发力度不够。

4.对外开放竞争力

对外开放竞争力包括进出口总额、旅游人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客运量、货运量五个指标,遂宁市排名第9位。2009年,遂宁市旅游人数为910万人,排在乐山、宜宾、南充、泸州之后,位列第5。表明遂宁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取得一定成效。从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进出口总额、客运量、货运量等指标绝对值都比较低。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地位的加强,其对外开放程度也会得到提高。遂宁市作为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其对外程度必将得到提高。

5.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

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由建成区面积、铺装道路面积、供水总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邮电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等指标组成。遂宁市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10位,其中铺装道路面积位列第6,排名比较靠前。尽管近年来遂宁市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城市面貌有极大提高,但其综合设施在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中依然比较落后。

6.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

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由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三个指标组成,遂宁市最后一位。2009年,遂宁市地方财政收入为13.14亿元,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3%,均位列最末。表明遂宁市政府管理绩效亟待提高。

7.生活质量竞争力

生活质量竞争力由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组成。遂宁市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第8位,表明遂宁市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尤其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均名列前茅。但是,城市居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数第3,表明遂宁市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看来,影响遂宁市居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遂宁市企业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竞争力有一定优势,但总体看竞争优势不明显,是成渝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中心城市中的第二层次。如果要对遂宁市进行进一步比较清晰的定位,单纯依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比无法实现,必须充分挖掘遂宁市自身发展特色,根据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能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进行定位。

二、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分析

经过长期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逐渐突显,主要表现地以下几个方面:

1.节点区位优势

遂宁市距离成都147公里,距离川东北中心城市南充80公里,距离重庆146公里,位于成渝经济区成(成都)—南(南充)—渝(重庆)三角的核心地带,是重庆、成都、绵阳三大城市和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的结合点,是四川省域城镇体系的放射轴(达成轴)和环状轴(乐山—内江—遂宁—绵阳—雅安)交叉的节点,是东入重庆,西入四川的第一门户。承东连接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庆城市群,启西连接成都平原经济圈,左右传承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起着左传右递、传承辐射的作用,成为成都、重庆两大经济圈的“战略卫星”,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内、中国第一条快速铁路线———成渝新干线上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被誉为跃然升起的巴蜀明珠。遂宁市的发展壮大可以将成渝经济区的成德绵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重庆城市群三大子区域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特殊的成渝经济区中心节点城市。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的规划中,遂宁是唯一一个既进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又列入成渝通道发展轴,而且还纳入了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市州。因此,在成渝经济区所有中等规模的城市中,遂宁市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

2.交通区位优势

遂宁市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拥有“一环八向、七向二十一线”的公铁联运交通网络,达(州)成(都)、遂(宁)渝(重庆)怀(湖南怀化)铁路、川鄂、绵(阳)渝(重庆)公路在境内交汇,达(州)成(都)铁路、遂(宁)渝(重庆)怀(化)铁路、成(都)南(充)高速公路以及318国道、205、206、304省道构成了川中重要的交通网络。随着达成铁路、遂渝怀铁路与规划的内遂铁路以及成南高速、规划建设的遂渝高速、内遂高速将构成遂宁铁路、高速公路重叠的“大”字型交通构架,通过高速公路与快速铁路通道的沟通,把川北、川东、川南联为一体,遂宁正好位于成都、绵阳、南充、重庆和内江五个城市构成的五边形的中心位置,成为全省南北、东西出入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遂宁现代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与周边成都、重庆、绵阳、内江、南充、广安等地时间距离将缩短在1.5小时以内,遂宁将成为成渝经济区交通网络中心、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将推动遂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3.生态环境优势

2006年遂宁市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市”战略,将环境放在核心位置,通过建设发展环境来统筹各项事业,狠抓城市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色经济、节能减排、蓝天碧水、生态绿化、宁静、宣教、环境监管等八大工程,彻底整治水气声环境污染,着力健全环境监管体系。遂宁市环保工作面貌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2007年,遂宁市经济以14%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四川第一位。

近几年,按照生态、田园、景区化城市的理念,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五大主体功能区和“一湖三岛”生态旅游区建设,将遂宁打造成景区化的宜居之城、高品质的宜业之城、人文化的爱心之城、田园式的生态之城。目前已建成了最大生态环境工程中国观音湖,并与东山、西山绿色屏障和渠河两岸生态长廊遥相呼应,形成了“两山三水拥一城”的山水生态城市景观,并拥有1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遂宁已经成为成渝经济区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一流城市。

4.自然与人力资源优势

遂宁市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46条,河流水量充足。其中涪江纵贯市境,年均流量45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蕴藏量达54.24万千瓦,可开发量34.61万千瓦,城市中心拥有14.8平方公里的湖泊。

遂宁市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井盐、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气和盐卤资源最为丰富。天然气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境内磨溪气田储量为3 000亿立方米,是四川省第二大气田,年生产能力10亿立方米以上。盐卤(水),蕴藏尤为丰富,蓬莱的盐水较多,产量也较稳定。

遂宁市人力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劳力输出大市。全市有劳动力270.5万人,劳动力年输出量110万人次,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另外,遂宁是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全市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在校学生6万人,涉及专业30余个;民间培训机构75个,能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5.产业特色优势

近年来,遂宁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业,培育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以及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遂宁市已引进电子企业210家,形成了27类100余个电子元器件产品制造、电路板、新光源等完整产业链条。

遂宁着力改造提升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机械配套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四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4+3”产业格局。

从上面分析可见,遂宁市区位特殊,是成渝经济区一个特殊的二级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的“战略卫星”;交通区位明显,是成渝经济区次级交通枢纽;自然环境优良,人文环境极具特色,宜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中心、休闲宜居城市、现代田园城市,做为成渝两地的“后花园”;其独特的“4+3”产业发展格局则宜做为成渝经济区物流与商贸中心、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渝产业配套基地。

三、遂宁市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和新的发展思路分析

2011年1月19日,四川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参加遂宁代表团审议工作。他从全省发展大局和区域合作态势的高度,给遂宁提出了五个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即:加快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的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率先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五个新定位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等高度契合,与遂宁“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的发展规划,以及环境立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的发展路径等内容相当一致,是遂宁“十二五”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

遂宁市在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遂宁属于成渝经济区二级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地位、资源、环境、文化和产业格局。但总体而言,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落后,竞争优势不明显。遂宁市若想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完成“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的发展规划,成为成渝经济区交通枢纽和重要中心城市,实现新的五个发展战略定位,就必须深刻认识五个发展战略定位的内涵,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对于位于成渝黄金节点的遂宁而言,正是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优势的机遇选择;加快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则是遂宁主动融入成渝、承接成渝、配套成渝、借势成渝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在四川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大背景下,这是遂宁必然面对的发展主题;加快建设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率先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这不仅是遂宁人的共同愿景,更是遂宁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一)建立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

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对于位于成渝黄金节点的遂宁而言,正是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优势的机遇选择。按照成渝经济区设计者的总体设想,交通建设将成为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在这一交通网络中,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间的交通尤为重要。从重庆到成都有三条可供选择的交通路线,一是从重庆经永川、内江、资阳到成都;二是从重庆经南充、遂宁、到成都;三是从重庆经合川、遂宁到成都。最后一种选择诚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遂宁市没有主动出击的决心,守株待兔,坐等国家规划,那就可能将“四川省第二交通枢纽”这一机会拱手让给其他城市,使遂宁市成为被边缘化的城市。因此,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是今后遂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遂宁市发展交通并不能只限于与重庆、成都、绵阳等大城市和相邻城市道路相通,而应主动打通与川东北经济区、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的交通障碍,进而与成渝经济区所有中等城市建立直接的交通联系。当然,交通业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单靠遂宁市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对话,通过城市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完成交通体系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遂宁要把交通优势作为用好都市资源、配套成渝产业的关键来抓,将全面提速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同时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配套连接;加快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建设,提升物流功能连接;加快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拓展旅游市场连接;加强与成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人才聚集连接等等。(1)

(二)提高城市化水平、实施“环境立市”

加快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是遂宁主动融入成渝、承接成渝、配套成渝、借势成渝的必由之路。落后的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遂宁市在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商贸辐射、物资流通、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同时城市化的发生发展是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三种力量推动的结果,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城市化率明显偏低的结果是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过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2009年,遂宁市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而城市化率仅为38.4%,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9.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遂宁必须把加速城市化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努力把遂宁市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向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靠拢,降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二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调整完善区域城镇结构体系,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体系。三是加快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遂宁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南新型工业区、河东文化旅游产业区、城西现代物流区、观音湖生态体验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已经初步成型,他们的建成还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将全面提升,进一步形成连通山水、串联景区、贯通城乡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以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定位,再造一个遂宁城,要突出人性化服务特色,加强公益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细胞建设,将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与新型城市化建设双向移植,形成“田园在城市中、城市在田园里”的格局。

除了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外,“环境立市”战略更要贯穿始终。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的行动还要提升,要为投资企业做到公开透明、快捷高效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身心服务,实现办事零距离、零障碍、零差错、零投诉服务;更要为已经扎根的企业营造好的环境,还要继续发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优势,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化解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土地、劳动力保障等难题,打造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在四川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大背景下,这是遂宁必然面对的发展主题。从产业布局来看,遂宁市目前已形成“4+3”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遂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遂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4:47.7:27.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则远低于正常值,农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建设现代产业高地,大力发展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建设特色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为此,遂宁市将着力打造电子产业基地、物流集散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高效、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提升之路。农业对遂宁市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特色农业是遂宁市主导产业之一。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新型、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猪、优质肉牛、商品家禽三大现代畜牧业产业带,发展优质专用粮油、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花卉苗木、道地中药材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带,积极培育有机农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服务成渝,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高地,率先建成西部现代畜牧经济强市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2. 努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传统工业提升、新兴产业跨越’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就工业而言,在保持传统产业相对优势的同时,要加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尤其是成渝两地配套产业,如电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近年来,遂宁市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了一定规模,并有为成都相关高新产业做配套的趋势。因而,今后要重点打造西部微电子、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关键元器件生产,建成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加快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为芯片制造、半导体元器件、PCB电路板、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节能灯、太阳能电池等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链,基本建成西部微电子、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化生产基地。(1)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旅突破、以商促工’的服务产业赶超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遂宁是观音故里,也是中国死海所在地,生态环境优良,发展近郊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打造的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进展顺利,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已初具规模,若能合理规划、善加引导,必能深度对接重庆保税区和成都高新保税区,使之成为成渝腹地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在金融方面,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组织,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地方金融业大发展,使遂宁市金融业与成、渝金融发展接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补,融资和服务功能统一,对内对外区位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外,还要支持科技服务业、软件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和以“9区5镇4中心”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投资75亿元的香港健坤国际商贸物流城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总之,无论是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的连接点,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还是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都是为了要努力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为了造福于民,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遂宁追赶跨越的最终目标。

摘要:一个城市的区域定位,不是单凭其经济实力,也不是单凭其工业、交通、区位、金融等某些方面的实力,而是以该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依据的。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区位、交通、能源、特色产业、环境等方面深入挖掘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重新对遂宁市进行较为明确的定位。通过研究发现,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旅突破、以商促工”的服务产业赶超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

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发展特色,中心节点城市

参考文献

[1]林凌.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与行动计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刘莲玉,李雪梅.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研究[J].求索,2007,(10).

[3]胡荣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经济经纬,2007,(2).

[4]刘朝明,岳书敬,韩斌.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比较与协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

[5]吴江,毕正操,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6]黄奇.中小城市定位及竞争力提升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8,(5).

[7]姜鑫,余兴厚,罗佳.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7).

[8]赵涛涛,张明举.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J].城镇化研究,2008,(2).

[9]林珊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分析-以南通市为例[J].现代企业,2009,(1).

[10]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M/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1]遂宁统计局.遂宁统计年鉴[M/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经济贸易,专业定位,专业建设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2位,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球总额的8.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制造、商贸、金融、保险、货运等诸多领域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国贸专业人才虽然就业前景广阔, 但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各类大、中专及高职院校的普及,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 已经形成了从博士、 硕士、 本科到高职、 高专不同层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人才供应数量众多, 用人单位处于买方市场, 加之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 就业市场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实用性特征明显。据统计2010年大陆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共792所, 其中学院430多所、大学350多所, 约80%的学校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普遍存在专业建设粗放, 缺乏优势和特色, 毕业生供给与人才需求脱轨等问题, 因此如何依托学校资源, 科学定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 打造“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已成为关系各校国贸专业存续的首要问题。

二、定位内容

专业定位需体现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和示范性才能打造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定位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不仅要找准培养目标, 更要将目标实施到位, 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须适应经济建设需求, 培养方案灵活实用, “软”“硬”条件合理配备, 培养成果得到社会肯定。因此, 专业定位的内容是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及社会评价六大元素组成的综合系统, 如下图所示。整个综合系统具体来看,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灵魂, 各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均为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虽然核心目标明确但缺乏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和特色定位的纲要, 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基本内容。各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近为“宽专业、厚基础”, “重理论、轻实践”的设计, 初衷是为了拓宽就业面和提高升学率, 从实施效果看来, 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低下, 社会和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师资队伍是专业特色化的根本保障,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无法优化, 也就无法现实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是否正确, 培养方案是否科学, 培养质量是否提高须经由教学和社会评价系统进行反馈, 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对专业定位的基本元素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使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凸显人才培养的优势,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美誉度。目前, 各校国贸专业建设在教学及社会评价环节都非常的薄弱, 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并未真正形成专业建设的评价反馈修正机制。这也正是解决国贸专业定位和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定位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选择定位方向, 优化专业建设, 其实现途径可参考以下六个方面, 具体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加以说明。2010 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专业定位上作了初步尝试, 略见成效, 在此抛砖引玉, 以供交流探讨。

(一) 结合行业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

所谓专业特色化, 就是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要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要任务就是摸清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只有以区域经济、区域产业为依托, 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江苏南京,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医药大省, 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2009年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从空间布局看, 江苏省制药行业已形成泰州、苏锡常、南京、连云港四个各具特色的“医药板块”。因此, 国贸专业的定位目标要集中于医药产品经贸人才的培养, 强化其医药特色, 服务江苏医药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 借力学校优势, 实施国际化办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必须强化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 才符合专业设立的目的。专业的建设需要依靠学校的组织支持,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办学,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才能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经贸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是世界卫生组织 ( WHO) 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在校留学生数一直位居江苏省内各高校前列。目前学校与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 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校如此活跃的国际交流氛围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抓住契机, 开展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 比如引进先进国家的教育资源, 聘请外籍教师讲授部分平台课或专业课, 建立学生境外短期学习, 实行境外招生办学等等, 开阔视野, 拓展空间, 创新教学, 这不仅利于塑造国际化经贸人才, 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三) 优化绩效考核, 强化师资队伍。

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控制、保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从制度上激发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目前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定制度普遍存在“重科研, 轻教学”的倾向, 抑制了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只有改革现有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增加考评的弹性, 重视教学成效, 才能为教学团队的优化提供制度保证。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培养定位于医药行业, 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上, 就要有一支校企合作、医药与经济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参加国内外培训、深入企业一线锻炼等途径, 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 既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亦可为学术研究奠定前期经验积累。

(四) 重组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内涵。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体系, 它集中反映专业教学的特性和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基础性、国际性、实用性、多样化。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尝试设立了模块化渐进式的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课程模块,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模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特色辅助课程模块。经济学基础课程模块奠定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基础, 国际贸易学理论课程模块为国际贸易实务提供国际经贸活动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旨在培养从事外贸活动的技能, 特色辅助课程模块重在丰富拓展专业知识, 下设医药商务和国际商务两个套餐式选修课程。医药商务模块意在培养医药贸易交叉复合型人才, 国际商务模块意在培养学术或就业通才。此设计既保持了医药院校的传统优势, 也实现了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增强素质、 提升能力、 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深化课程建设, 通过梳理课程内涵、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程教学向前沿性、实用性、开放性转变。

(五) 构筑产学联盟, 创新实践教学。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使其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热情, 让他们快速适应就业环境, 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 形成实验室实训-实训基地实训-毕业实习-学生就业的产学联合模式, 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在相应的行业地区也占有就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利用学校在医药, 尤其江苏医药行业的传统优势, 先后与康缘药业、苏州华葆药业、南星药业、华佗医疗用品厂、中美史克、拜耳等企业搭建不同层次的合作平台, 并于2010年正式与先声药业合作, 成立先声商学院,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向医药行业输送经贸人才的培养定位通过产学共建的途径落到实处。

(六) 改良教学管理, 构建评估机制。

专业建设的成效, 是否真正实现专业定位的要求, 形成特色与优势, 这是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和评价中, 形成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网络, 通过多层次的教学监控体系, 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 促使整个教学工作不断调整和改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坚持有效运行校、院、系三级教学评估体系, 除了常规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信息渠道的建设上, 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 采用定期调研、座谈会、同行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引入了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仅加强了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使学工和教学工作开展更具声色, 学院在2010~2011年期间获批开展校级教研项目3项, 省级教育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卢国红.焦作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 2011, 4

[2].张海燕等.高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3

一、沈阳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环境与政府职能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转轨中,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 经济增长方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沈阳经济区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和典型代表, 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由沈阳经济区来探索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沈阳经济区, 是我国罕见的以工业为主的大中城市密集区。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 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半径100公里范围内 (一小时交通圈) 涵盖了8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16个县;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359万人, 城市化率65%, 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9年, 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 接近1万亿元。沈阳城市经济区还处在起步阶段, 地方政府对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成长及发展潜力巨大。

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和促进社会公平, 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具体到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政府职能, 主要是指为经济发展环境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政策和法律保障, 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健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体系和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为根本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为经济发展环境正常运行提供宏观和微观环境等。理论上, 经济发展环境应该主要由市场来解决, 但是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健全, 而且市场的发展存在经济的外部性, 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的保护。从宏观格局来看,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转型期的市场需要政府的主导,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社会服务职能, 这些客观情况要求政府有效参与和有限干预, 政府代替市场行使一部分资源配置职能,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实现, 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沈阳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府职能偏差及原因解析

下面主要结合沈阳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环境中地方政府出现的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进行分析。

1. 政府代替市场配置主导经济增长的越位行为。

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府职能定位最主要的是要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主导经济增长是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的顺势选择, 对降低转轨的风险和成本, 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却有其无法避免的弊端。政府代替市场主导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政府代替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 过多地介入、参与和干预微观经济社会活动, 在一些重要领域政府仍然掌握了更多的资源配置权, 并能够强有力地控制资源的价格和配置。

2. 地方政府之间目标不明、争夺利益的错位行为。

加快沈阳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环境优化, 更好地发挥沈阳城市经济区对全省的辐射作用, 就必须调动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共同发展。由于政府间考虑得失的立场有差异、思想有分歧, 所以政府之间不但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反而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政府之间的博弈在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合作深度的欠缺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3. 经济发展环境中制度、法规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位行为。

在传统的干部政绩考核和地方政府权力利益竞争中, 各级政府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措施,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在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获胜, 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制定了一系列指标, 旨在将每个地方的发展目标数据化和具体化, 并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头上, 辅之以相应的经济和政治奖惩措施, 鼓励他们完成任务。但是在区域竞争的压力下, 由于过度片面追求GDP增长、财力精力的有限和缺乏有效监督, 造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中的职能缺位。

三、经济发展环境对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与要求

1. 经济发展环境对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经济发展环境中我国地方政府职能重点应该发生变化, 要从发展经济型角色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角色, 从各自为政的封闭型角色转变为分工协作的开放型角色。政府不再是过去的全能型、管理型和经济主导型政府, 而应该把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作为基本职能, 即“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突出以民为本, 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 以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 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生态环境。

2. 经济发展环境对地方政府职能的要求。

在经济发展环境中地方政府依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应该积极发挥指导、协调、干预和服务的作用, 及时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经济发展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地方政府作为一定范围内有自身利益的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主体, 解决城市经济区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尤其是加强区际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减少利益摩擦与冲突。以自身制度优势, 消除市场、个人和社会在各类治理中的失灵现象, 界定边界和均衡制约以达到各组织和各权利之间的动态均势,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要以服务行政为理念, 培育区域合作发展的市场机制, 营造一个成熟、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向城市经济区内的各类群体和组织提供基于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信息等公共服务, 提供完善的区域道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 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网络化和一体化。

四、经济发展环境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政府职能优化即政府部门能够运用新的手段、措施、方法和制度, 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创造性活动。以新的资源观、成本观、产业观、政绩观和政策观创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 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培育资源价格市场机制和需求型经济自主增长模式。

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刺激国内外资源供给, 促进节约, 资源高效利用和鼓励技术创新, 寻找替代品。价格本应该发挥其增产、竞争、节约和创新的功能, 但是由于政府对水、电、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没有建立合理的价格制度, 不少资源价格偏低,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粗放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府最重要的实质步骤就是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纠正被扭曲的要素价格, 让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央政府应该建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 明确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使地方政府职能复位, 扭转一些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换取数据绩效增长的错误做法, 使经济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2. 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

在沈阳城市经济区建设中, 应该加快建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规范, 来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环境。应该建立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和地方政府之间合作机构与合作文件的法律保障。涉及到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 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 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不同规制,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政府引导的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体系。

3. 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建立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在沈阳城市经济区的发展中要突破现有的行政壁垒, 就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机遇, 推动自身改革和创新。健全地方政府管理职能, 有所为有所不为, 引导市场发展, 保障市场机制运行。转变服务理念, 树立“服务行政”意识, 形成城市经济区区域整体服务观念, 调动群众投身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性。中央政府根据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和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 把发展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制约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城市经济区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4. 重塑沈阳城市经济区地方府际关系, 共建经济发展环境。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4

城市电视台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所面临的挑战

城市电视台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和其他节目主持人一样,作为媒体中极为重要的公众形象,是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桥梁,是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起着把控节目进程与节奏、串联整个节目的作用,所代表的是一档栏目甚至是一个频道的形象。而作为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还应有较丰富的经济知识和生活常识,能较好地适应经济服务类节目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然而,近年来,城市电视台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却面临着种种挑战。

首先,随着主持人的“明星化”时代的到来,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公正的形象和理性果断判断的形象,引起了很多商家的兴趣,他们纷纷找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为其产品作代言人。因此,在观众的心目中,往常侃侃而谈的主持人却吃起了方便面,这种行为和内容上的差异,形成了一种落差,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观众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其次,有的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涉足“娱乐圈”,虽然提升了自己的“曝光率”,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但是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拍广告等行为,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娱乐明星的形象,从而却降低了自己的权威性。而观众在收看有关经济服务类节目的时候,还是希望主持人仪态端庄,播读的时候要采用郑重规整的风格。同时,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做商业活动也会受到虚假产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主持人的形象。另外,当今的媒体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变化,观众在节目市场中被定位成“媒介消费者”,节目制作的市场定位发生了变化,受众仅仅意味着市场的规模和消费实力。而通过节目,主持人传递的是一种观点,是节目策划人和主持人自身的观点。因此,在追求趣味化、世俗化、娱乐化的节目内容中更偏向于软新闻,更加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从而导致了经济服务类节目向故事性和文性的新闻上转变。

如何给城市电视台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定位

1.避免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注意保持好主持人的“客观”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一些商业性的广告能够提升主持人的知名度,但是一些失实和浮夸的商业广告会使主持人的形象大跌,增加了负分数,公正果断的形象遭受到了质疑,因此,在受众的心目中,就失去了可信度和权威性。主持人不仅仅是一个电视人,在社会和受众方面来说,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舆论导向。而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沉稳端庄“的形象不但肩负着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也在镜头面前发挥着积极的榜样作用。因此,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要以严格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媒介的素养。主持人是一个品牌节目的直接形象,也是一个品牌的代言人。因此利用节目品牌的效应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一个节目的品牌效应是由主持人个人的魅力和栏目整体的魅力所形成的。当主持人的威信在受众的心目中下降后,主持人的客观形象受到了质疑,从而导致该经济服务类节目的公信力下降,使节目陷入困境中。同时,在节目品牌效应受到冲击以后,受众的注意力流失,节目所引起的“后遗症”可想而知。

2.避免经济服务类节目空洞浮夸,保持住主持人的形象

现代的传播把受众看成了主动和理性的,把受众作为了真正传播的中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无知的消费者。经济服务类电视节目的目的是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经济信息。因此,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不是靠广告词去蒙惑观众,而是以经济知识来打动观众。因此,经济服务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具有专业的经济知识,还要具有标准、纯正的发音和音色,也要成为相关知识的内行,充分地了解本栏目的内容。如:做商务节目的要了解商品的新卖点,了解商家和厂家的需求,了解科研单位的需求;做证?节目的,要懂得股市的行情,知道股市的基本知识。另外,经济服务类节目的受众有一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因此,城市电视台经济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也要具有起码的经济类专业知识,注重自己的专业态度,充分的了解经济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在看节目的时候,能够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保证节目的收视率。如:中央电视台的《商务电视》栏目中,栏目的内容具有专业特色,因此就需要主持人要以专业的“内行人”去诠释。另外,节目中的主持人具有浓厚的商味、理性的语言、深蓝色的职业套装。因此,使观众感受到了主持人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

还比如,有的节目内容往往涉及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想主持好这类内容的节目,不闹笑话,不出洋相,就需要具备较丰富的生活常识。当然,生活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主持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显然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现实的。然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该善于积累和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这样才能使自己所主持的节目真正做到以知识性、服务性为主,以实用性、贴近性为特色。

总结

基于地域文化的南京城市意象分析 篇5

一、城市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印象。早在《周易·系辞》中, 就有关于意象的理论, 确立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 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城市意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是市民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也是对城市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城市环境能带给人们独特的体验、记忆、感受, 或美观舒适、或生态和谐、或儒雅秀美、或安全有序等, 是人心理中的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重要特征的城市意象,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 由于地域特征、文脉的弱化甚至消失, 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同倾向。因此, 构建城市意象已成为当今各城市建设关注的新课题,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综合景观设计, 意象的把握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个性表达。

二、南京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抽象、综合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由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决定的, 历史发展中遗存与积淀下来的某种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它往往通过历史传承和空间限位这两种方式来体现, 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时间对应着历史性, 代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空间则标志着区域性, 代表了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的写照。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据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进行地域划分, 如“四方”、“五方”、“九域”、“九州”等传统地理划分的概念, 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空间格局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彩多样的文化形式, 造成了各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进一步促成了各地城市的形象特色, 如杭州城的水墨淡彩意蕴。因此, 城市地域文化是探寻一个城市根本特色的依据, 从地域文化角度明确城市意象的特征, 是构建城市意象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一) 天然气息

城市的天然气息, 是其自然地貌和区域地理文化的一个直观的展现, 也是我们在对其进行城市意象分析时最基础的参考因素, 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要素。南京的地理位置, 在我国的东部, 长江下游, 地跨大江南北, 地貌特征以低山缓岗为主。南京城中, 分布着紫金山、钟山、栖霞山、幕府山、清凉山等众多山岭, 有滚滚长江穿城而过, 有十里秦淮流淌不息, 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点缀于城的南部和北部, 有山有水, 自古以来被诸朝奉为宝地。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的建立起算, 南京已经有大致2500年的历史。纵观这2500年, 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龙盘虎踞”经常被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 几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 而且确实当之无愧。南京市四季分明, 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7℃, 最高气温43℃, 最低气温-16.9℃。年平均降雨117天, 降雨量1106.5毫米, 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每秒。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常见植物、花卉品种繁多, 有香樟树、梅花、桂花、悬铃木、樱花、荷花、竹、白玉兰、绣球、迎春、杜鹃、雪松、红枫、垂柳、松柏、榆树、海棠、银杏等。早在2004年, 南京市政府就已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居民对未来南京城市色彩的意见, 自然的浅绿色成为赞成比例最高的城市色彩基调。由此不难看出, 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被接受的, 被认为是美的, 这是由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城市的天然色彩应尽量和自然环境色彩协调, 进而提升地域文化境界。南京城市自然风景优美, 从审美意象角度来看既可令人感受到几分儒雅之气, 又带有一股豪杰之风, 还略有一些斯文秀美之感。

(二) 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通过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积淀而来的, 而且对这个城市的意象而言, 能最深层次地体现出其历史痕迹, 也最能凸显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是逐步与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的, 它所具有的形态、肌理和表情, 都是由人们在不断的塑造中形成的。例如清素典雅的徽派建筑, 青灰色的瓦片, 白色的墙面, 高耸的马头墙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不仅传达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 也很好地与青山绿水完美地融合。再如身为历史名城和政治中心的北京, 它的形成更多的有了一份政治色彩, 与城市周围的自然地貌无关。纵观皇城的庄严威武和富丽堂皇, 和江浙一带的青瓦白墙俨然相对照, 这恰恰是人文历史文化作用的结果。

南京作为中国古都之一,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各类遗存众多, 历史名人辈出, 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古到今, 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了城市传承和演变的重要部分。南京传统文化蕴涵着多元化和很大的包容性, 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风格迥异, 如皇家的陵墓、神道、碑塔, 以及历史悠久的庙宇。杜牧在《江南春》诗中勾勒出了南京城市山青水绿的自然风貌, 并揉进寺庙这一深厚文化载体, 增添了宏伟气魄、扑朔迷离之美感。民国时期, 也出现了西欧风格的建筑, 它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些政府建筑大多采用石料为主材, 木料为辅材, 石青、斑白蓝的建筑物色彩, 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民居则以青砖、粉墙、黛瓦为主, 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 体现出南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现代高科技建筑紫峰大厦, 体现了南京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的融合与沉淀。由此可见, 城市文化内涵的明确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资源, 从宏观上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依据, 进而来准确定位城市的文化意象。

(三) 城市生活

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自然地理因素, 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 营造出来的城市生活具有非常鲜明的差异性。它与城市本身具有的特定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形成了各城市迥异的城市印象。总体上看, 城市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所不同。人们的生活状态、当地的民俗、生活节奏直接反映着该城市的生活文化特色, 组成其生活的形象和状态。所以, 尊重城市现状,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探寻出微观的城市形象, 有效地寻找到城市地域性的特征, 以及相关的特点, 为研究者构建城市意象提供直接的帮助和直观的理解。

三、南京城市意象的提炼

城市意象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涉及内容非常复杂。它是基于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结合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愿, 经过高度抽象提炼出来的一种本质性的概括, 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实质。对南京城市意象的探索和分析, 需要应用合理、客观的调研方法和分析方法, 通过市民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综合其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南京城市意象基本描述, 进而总结意象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形成统一而完整的城市意象。

首先, 城市意象中包含的视觉审美信息与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紧密相连。地域自然特色营造出的城市和谐环境, 能带给人连续性的城市空间感受, 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完整理解。例如南京城市中绿色植物覆盖率非常高, 这个天然的色彩是大自然馈赠的最宝贵的财富,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这是城市意象中最需要细心呵护、深刻记忆的自然信息, 能给人以秀美之感。

其次, 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人为景观的归纳和提取从物质层面来看, 可以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个方面来展现。这些不同的要素彼此连接, 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 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城市的意象或者形象。以标志物为例, 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以此为载体, 集中表达一座城市的意象。但是, 作为城市意象的精神实质而言, 要全面表现不太现实, 只能选择重点突出表现。这就涉及抽象手法的应用, 以凝聚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丰富人文信息。意象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 是社会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对南京城市的建筑群落和名胜古迹的样本调研来看, 它们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就城市色彩而言, 南京从六朝开始到近现代, 所遗留下来的建筑群落大多数都保留着石材本身固有的颜色肌理, 即灰色系, 里面分为暖灰色系和冷灰色系。进入到现代时期, 建筑大多数也是以明快清爽的冷色系为主。而从自然景观的色彩角度来看, 南京城市的园林拥有2400余年的历史, 植被种类丰富, 植被所具有的色系也是成百上千。在此基础上, 能使我们能很好地得出南京城市主色调的色彩趋向。通过研究南京城市意象调查报告, 发现人们对于“民国建筑”、“历史名城”这些特有风貌的印象很深, 它们不但展示了南京的发展历程, 也体现了南京的文化传统, 凝聚着南京市民内心深厚的亲地情结。保护好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 营造一种城市归属感也是城市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不仅是历史名城, 也是经济中心, 不但要保存本身城市遗留下来的地貌色彩, 更要让城市具有现代气息, 体现出儒雅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

最后, 城市意象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 起着重要的统领和指引作用。对于城市意象的提炼应该是基于城市物质形态和城市精神形态的综合体。建立城市意象形态一方面要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 着眼于城市的总体景观, 建立表象化的城市, 同时也要强调城市个性的差异性, 尊重城市居民的活动方式, 发掘特色活动的场所, 从而建立城市面貌特色设计的框架和确实可为公众所感知的意象性城市形态。城市意象研究作为“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 是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种高效而利于实施的手段, 有助于城市规划者真正了解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本质, 体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结语

城市意象是在各异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差别性的文化传统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表现为顺应其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相对稳定的形象风格和生活面貌。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城市意象承载并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整个城市的肌体也是对于城市意象的诠释和拓展。建构城市意象的形态元素必须遵循动态发展、生态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 收集其自然资源、历史变迁、名胜古迹、城市交通、功能场所等相关环境资料, 梳理其可意象性。最后从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特色场所等物质层面以及深度的文化精神层面对城市形象、城市认知的特色元素加以组合, 建构起引导和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整体城市意象。

参考文献

[1]张彤军.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81-84.

[2]宋伟轩, 吕陈, 徐.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J].地理研究, 2011, 30, (04) :709-722.

[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田逢军, 汪忠列.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 (01) :84-92.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6

20世纪后期中国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 各个城市经历了物质空间的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特色慢慢消失, 城市风格日渐趋同[10]。其次, 随着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 鲜明而有特色的城市意象对于吸引投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地方领导和规划者极力促使城市拥有具有吸引力的意象[11]。南京作为十朝古都,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也没有幸免于1990年经济浪潮的冲击, 而之前并没学者对南京的城市意象进行相关分析, 因此对南京意象空间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内容

对城市意象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建成区[12], 本文研究范围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30) 》中的都市区的范围, 包括四个主城区、雨花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和六合区大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各个要素的意象水平, 进而分析其意象空间布局和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采集

将林奇所注重的实质环境元素转化为地点场所的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意象调查表格和开放性问题三部分。其中, 问卷主体为意象要素调查表格, 包括区域、标志物、节点和道路要素四方面, 共包含108个意象要素, 将边界要素作为开放性问题进行调查。

1.2.2 分析方法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估计的方法探讨以下自变量对意象水平的影响:性别、年龄、身份、在南京生活时间、生活地点、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交通工具。T检验利用来自两总体的独立样本, 推断两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检验两个及以上样本均值是否相等, 分析不同水平的控制变量是否对结果产生了显著影响。单因素方差要求观测变量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而且各样本满足方差齐性。如果观测变量各总体的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假设, 采用非参数估计的方法进行检验。

2 结果分析

2.1 调研对象概况

2013年10月至11月在新街口、下马坊、玄武湖、河西、雨花、江宁、江北进行调研, 共收到325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270份。被调查者基本资料如表1所列。其中, 男女人数基本相同, 生活超过5年的人数达到57.5%, 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本地人, 居住各个区的人数较一致, 被调查者教育水平比较高, 77.1%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一半左右被调查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铁。

2.2 南京城市意象水平

2.2.1 数据处理

结果表明, 中山陵意象平均水平最高为0.89, 亚青村和灵岩山意象平均水平最低为0.09。采用等距分级的方法, 将要素意象水平分为[0.70—0.90]、[0.50—0.70]、[0.30—0.50]、[0.09—0.3]四级。将意象要素按照该标准进行分级, 如表2所列, 其中, A、B、C、D分别代表区域、标志物、节点和道路。借助GIS软件, 以调查数据为基础, 在对南京行政区图和交通旅游地图配准数字化的基础上, 得到南京市意象图, 如图1所示。

2.2.2 城市意象要素分析

1) 区域与边界。南京区域要素主要集中在以绕城公路和长江为界的主城区范围内, 且以新街口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拓展, 形成了东南西北分别以钟山风景区、雨花台、莫愁湖和玄武湖为中心的第二圈层, 向江宁和江北发展的第三圈层。可见, 新街口商业区是市民心理城市的中心。随着交通的便利, 江宁区域要素意象水平发展很快, 比较而言, 江北成了意象空白区域, 可能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最后, 奥体中心的意象水平达到0.56, 成为近年来新兴的意象要素。其中主城区部分放大如图2所示。

边界意象与区域意象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有40.4%的被调查者认为南京边界为长江和绕城公路, 与区域要素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调查结果相同。另外分别有20%、23%的被调查者认为南京的边界为本文的研究范围、南京的行政边界, 表明市民心目中南京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 这可能与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有关。

2) 标志物。中山陵意象水平最高为0.89, 亚青村水平最低为0.09, 平均意象水平为0.42, 其中各个级别分别有2、8、14、8个要素。标志物作为空间中比较突出的意象要素, 其意象水平一般高于区域要素。本次调查显示, 标志物平均意象水平0.42高于区域平均意象水平0.37。中山陵意象水平最高, 在开放性问题中, 中山陵也被95次提到为南京的标志, 位居第一。其次, 夫子庙、总统府、明孝陵、玄武湖、梅花山、中华门意象水平也非常高, 与南京六朝古都的形象吻合。

3) 节点。新街口广场是全市范围的中心, 影响范围很大, 认知度极高。其次, 河西万达广场、弘阳广场、凤凰广场虽然整体得分不高, 但在河西、浦口和江宁三个调查点的意象水平都达到0.65, 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其次, 南京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凭借在市民生活中重要的功能, 认知度也很高, 为城市中强烈的意象要素。立交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 周围独特的景观对其意象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新庄立交就是如此。

4) 道路。道路意象在主城各区呈“经六纬九”的网格状, 外围呈放射状向周边城市辐射, 二者交界处为环状的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本文对主城区范围内的道路意象进行直接调查, 主城区之外的道路意象通过对节点的调查间接获得。结果表明, 意象程度高的道路或者本身具有特色, 或者连接着重要的交通节点。南京建都得益于西北走向的天堑长江和秦淮河的经济生产作用, 二者具有很高的认知度, 其意象水平分别为0.65和0.63。其次, 电子一条街珠江路、美食步行街湖南路、民国建筑群长江路、法国梧桐瞻园路也具有很高的意象水平, 得益于极具特色的景观。最后, 连接重要交通节点的道路通常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2.2.3 城市总体意象分析

南京区域意象水平为0.37, 道路意象水平为0.45, 但是主城区之外的道路意象通过节点的意象水平间接获得, 而与道路相关的节点意象水平仅为0.23。因此, 认为, 按照阿普莱亚德分类标准, 南京市的居民感知空间为区位主导型。

意象要素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范围内, 多数被调查者通过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 道路系统为主要骨架, 其间分布中山陵、紫峰大厦、火车站和万达广场等标志物和节点, 各要素共同作用, 支撑并丰富南京城市意象。

2.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T检验检验性别对意象水平的影响, 表明性别仅仅对于道路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男性的道路印象平均水平高于女性, 可能由于男女的社会角色不同, 而且男性的方向感和认路能力普遍比女性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其余自变量对于印象程度的影响时, 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对不满足单因素方差分析要求的样本, 进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列各个因素对边界意象均不产生影响。

通过检验得知, 被调查者的年龄、身份、生活时间、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交通工具对南京城市总体意象以及区域、标志物、节点和道路意象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年龄段处于30~5岁、生活时间位于15~35年、以及本地人的意象水平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该年龄段和生活时间的样本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和时间最多最长, 因此对城市认知水平更高。随着年龄增加, 出行受到的限制, 阻碍了与城市的接触。随着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意象水平也得到提高。受过良好教育及收入水平较高的人活动范围可能扩大, 接触城市的机会提高, 从而导致其意象范围更广, 意象水平更高。对于交通工具, 具体哪种交通方式或者哪几种交通方式的结合最有利于城市意象的形成并不十分明确。

职业不同只对节点和道路的意象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公司职员和商人的节点和道路意象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的意象程度, 可能由于这两种职业外出机会多, 有利于对道路和节点要素的认知。结果显示, 居住地点对总体和各要素意象水平均不产生显著影响。

注:*表示P≤5%;**表示P≤1%;***表示P≤0.1%。

3 讨论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 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 相对而言东吴、明朝和民国三个朝代对其意象的影响较大。凭借着龙盘虎踞之势, 东吴首次在南京建都, 一直以来, 紫金山、石头山及长江都具有高度的认知。明朝的繁华和规划水平超过了以往各代, 后期修建的白鹭洲公园、瞻园、莫愁湖, 也成为有名的意象要素。民国期间有些建设影响着南京的基本布局, 当时修建的中山大道, 成为如今的城市轴线, 中山大道的修建使鼓楼至新街口一带成为南京城的中心。其余朝代对南京意象的影响没有很深刻。当然, 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也形成了新的认知度很高的意象要素, 如奥体中心、紫峰大厦。

之前有学者对城市意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李郇[13]、冯健[14]的研究表明居民的文化程度、居住时间长短、年龄、性别、交通工具、居住地均对意象水平产生。研究认为, 除居住地之外对城市意象或五要素均产生显著影响, 这与先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有所不同。这可能由于交通的便利, 方便了市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 从而使得居住地对城市意象不具显著影响。

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 城市意象的研究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加强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搜集数据, 通过ArcGIS和SPSS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南京城市意象空间布局及意象水平的影响要素。南京城市意象要素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范围内, 随着交通的便利, 主城区以外的意象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长江的阻隔, 江北仍为意象缺失区域。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身份、生活时间、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交通工具、职业对南京城市总体意象或某个要素意象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而居住地一向要素均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城市意象,要素,影响因素,南京市

参考文献

南京城市经济定位分析 篇7

现今旅游产业蒸蒸日上, 自助游作为旅游市场中极具潜力的一个细分市场,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内外相关学者就此进行了很多专门研究, 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助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二是自助游的监管问题;三是自助旅游安全及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四是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从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 从利用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角度来研究自助游及其游客需求的尚不多见。

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外的很多大城市, 如欧洲的巴黎、科隆等, 都出售地铁“天票”或“周票”供外地游客方便的运用地铁完成自助游。但是, 目前国内城市地铁系统大多针对本地居民出行, 较少的被旅游者所使用, 相关的研究与实践都比较薄弱。在提倡低碳出行的今天, 如何让地铁能够被外地游客方便地使用, 对于游客旅游体验的提高, 促进当地旅游市场的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全国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同时也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地铁的城市, 地铁已经成为南京城市的一张名片, 展现了其作为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活力和魅力, 同时也为地铁自助游市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南京地铁项目规划工作于1984年启动, 先后历经多次调整修改。新确定的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17条线, 总长度达到了617公里。目前地铁一号线, 二号线都已顺利竣工并投入运营, 地铁三号线正在进行紧张地施工工作, 预计2014年青奥会前夕即可投入使用。这17条地铁线预计到2030年将全线建成通车, 将覆盖南京主城区及其周边的卫星城, 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使利用地铁完成南京城市自助游成为可能。本文以南京为例, 通过对南京自助游游客的问卷调查, 深入了解地铁自助游市场的需求, 为今后完善城市地铁系统和旅游功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数据对地铁自助游市场需求进行统计与分析。由于地铁自助游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本文在借鉴自助游市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南京地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问卷内容的设计。问卷由四部分组成:自助游游客对南京地铁及地铁自助游的态度、旅游景区到地铁站点间衔接交通的需求、对是否需要“地铁自助游出行指南”的态度, 以及游客基本特征方面的问题。2012年10月是南京的旅游旺季, 在各大旅游景区门口对自助游游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工作,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10份, 其中有效问卷191份, 有效率达90.95%。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游客基本特征

下表是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变量统计表。其中男性占44.5%, 女性占55.5%, 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大多数被调查者 (75.4.%) 的年龄在19-30岁之间。样本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以年轻人为主, 综合年龄层次和职业类别, 被调查者应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这样的样本结构可能是由于便利抽样所导致的, 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到南京自助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为主。

2. 游客对南京地铁及地铁自助游的态度

游客对于南京地铁的态度和满意度是决定未来是否可以开辟专门的地铁自助游线路, 以及如何开辟地铁自助游线路的关键。有85.9%的被调查自助游游客表示乘坐过南京的地铁;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地铁自助游感兴趣或比较有兴趣。调查显示, 36.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铁快捷方便, 34%的被调查者认为乘坐地铁舒适安全, 3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方便的情况下首选地铁。虽然仍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出行时会首选公交, 但是可以看出, 更多的自助游游客对于利用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完成自助游还是持积极的态度, 这充分证明地铁自助线的开发拥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当被问及在乘坐南京地铁出行时有没有感觉到哪些不便之处时,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对所处或所要去往的地铁站点不熟悉” (35.4%) 和“排队买票的等候时间过长” (33.8%) 。另外, 还有18.7%的乘坐过南京地铁的被调查自助游可中表示“难以忍受的地铁站点或车厢内乞讨行为”。另外, 还有12.5%的人认为“地铁标识不清楚, 容易走错”。因此, 被调查者在乘坐南京地铁出行时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对地铁线路的不熟悉和购票不便利性是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南京地铁系统标识的可读性不高, 另一方面也和被调查者自身出游次数、文化背景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南京要开辟地铁自助游线路, 则需要在地铁系统标识的可读性上加以完善。

3. 旅游景区到地铁站点间衔接交通的需求

从南京各旅游景区与地铁站点之间的距离来看, 两点之间的衔接交通是否方便是决定地铁自助游能否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地铁站点与景区距离比较近 (如“南京站”到“玄武湖”) , 游客多数选择从地铁站点直接步行至景区所在地。而地铁站点与景区距离相对较远 (如“马群”到“中山陵”) 时, 游客会选择一定的代步工具缩短从地铁站点至旅游景区的时间。统计结果显示, 有20%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5分钟以内的步行时间;37.5%的受调查者能够接受10分钟以内的步行时间;25%的受调查者能够接受15分钟以内的步行时间;仅有17.5%的受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15分钟及其以上的步行时间。而当地铁站点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步行时间超过游客的可承受范围时, 在选择何种交通工具作为代步方式的问题上, 有44%的被调查者选择乘坐公交, 30%的被调查者选择乘坐出租车。

此外, 在实际调查中还发现, 许多被调查者都针对某些站点 (如鼓楼、珠江路、新街口等) 因人流量大而拥堵不便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 很多人表示能够接受在这些重要站点设置城市的自行车租赁点以缓解交通紧张的状态。在设计地铁自助游线路时可以采纳这种地铁站点与旅游景区见的衔接交通方式。

4. 对《地铁自助游出行指南》的态度

在欧美一些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都会出版一些自助游手册供外地游客参考。这些手册有的可免费获取, 有的价格低廉, 有的十分精美有收藏价值。考虑许多游客对南京地理情况和交通状况相对陌生,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出版一些地铁自助游手册。基于此, 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地铁自助游出行指南》 (以下简称《出行指南》) 的题项。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取用指南的必要性和需求度;是否要免费取用;有偿购买的定价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出对此类《出行指南》较高兴趣与需求度, 表示如果有一定会取阅;49.5%的调查者则表示在方便的情况下可能会去取阅;23.5%的被调查者则采取了较为中立的态度;只有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去取阅。对于《出行指南》的获取方式问题, 76%的被调查者选择免费发放, 无偿取用, 而仅有24%的受调查者愿意选择有偿购买。当继续问及这类《出行指南》的定价问题时, 42.2%的被调查者接受简洁明了的平价版本;只有18.8%的被调查者接受价格较高但相对详细的精装版本;另有13%的被调查者接受价格更高的珍藏版本。

四、结论

随着自助游的兴起, 自助游研究逐渐增多, 但从利用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角度来研究地铁自助游及其游客需求的尚不多见。本文以地铁城市南京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分析了地铁自助游市场的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 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自助游游客表示在方便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考虑用地铁作为他们城市自助游的交通工具, 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地铁自助游感兴趣或比较有兴趣。由此可以看出, 自助游游客对于利用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完成自助游还是持积极的态度, 这充分证明地铁自助游线路的开发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第二, 被调查者反映了他们在乘坐南京地铁出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中对地铁线路的不熟悉和购票不便利性是反映最多的问题。因此, 如果南京要开辟地铁自助游线路, 则需要在地铁系统标识的可读性上加以完善。

第三, 地铁站点和景区直接的距离是自助游游客是否选择地铁出行的主要因素。地铁站点和景区之间的路程大约在1500米之内, 即能保证步行15分钟抵达旅游景区, 大多数的游客是比较能接受的。但当步行时间超过15分钟时, 多数被调查自助游游客会选择采用公交或出租车作为其代步工具以缩短抵达时间。此外, 被调查者也表示能够接受在一些重要地铁站点以及旅游景区门口设置城市的自行车租赁点以缓解公共交通紧张的状态。

第四, 出版一些自助游手册供外地游客使用, 基本上是受自助游客欢迎的, 但是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选择免费发放。

参考文献

[1]何小勤.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消费经济, 2011, 27 (5) :56-58

[2]周晓梅.高铁时代自助游的空间结构和消费行为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1) :56-58

[3]杨俭波, 肖顺金.当前我国自助游监管“空心化”的成因、根源及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 2007 (3) :87-91

[4]李映洲, 房亮.自助旅游安全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家, 2008 (7) :89-92

[5]童俊.论自助游当事人的安全注意义务[J].特区经济, 2012 (11) :110-113

[6]徐祖林.论自助游意外事故中的民事法律责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2 (2) :146-150

[7]孙丽坤.我国自助旅游的市场前景及开发对策[J].企业经济, 2009 (4) :137-139

上一篇:地域文化城市设计下一篇: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