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精选12篇)
信息 篇1
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体系中现行的信息处理模式。从实行M PS (System of M 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体系时期到实行SN A (System of N ational A ccounts) 体系时期, 会计信息系统与统计信息系统两者之间都不能协调一致, 存在许多差异, 形成了会计与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 即独立化会计统计信息处理模式。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时代下经济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与统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已经从满足企业信息需求转变为满足社会综合性信息需求, 即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统计信息处理系统不仅要对企业自身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而且要对社会、政府、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证券交易所、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以较低的信息处理成本提供综合性经济信息。因此, 在信息时代下的经济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低成本的综合性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系统, 以适应信息时代下经济环境对信息处理的需求。但是, 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协调会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能力有限, 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对综合经济信息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H D R L技术的应用, 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安全的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如果采用这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将从时间上、空间上有效杜绝虚假信息, 降低综合性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 提高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可比性及使用价值。
一、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独立性的经济信息处理模式破坏了经济活动的整体性。现行的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处理原则是以企业自身为主题进行经济活动的反映, 按照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处理数据信息, 但是就整个经济社会而言, 各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交易行为, 具有明显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关联性。这样, 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统计信息系统就无法反映整体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信息, 使得经济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2) 独立性的经济信息处理模式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的处理模式不符合信息时代下经济社会对综合经济信息的需求, 本质上是以企业自身作为主体封闭地、独立地进行信息处理以满足企业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 这就使得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会尽可能地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并且会尽量隐瞒对自身不利的真实信息甚至会粉饰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这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形成了博弈关系而非协作关系。因此, 在这种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的模式下, 必然会存在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 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现行的信息处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对经济信息真实、可靠、有效的需要。 (3) 信息处理总成本过高, 制约了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必然会导致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各部门信息传递渠道分裂不畅通。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只在某一个领域存在专业信息的需求, 并进行较为独立的经济信息处理。不论在企业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综合经济信息的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经济信息不能共享, 制约了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这种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处理模式程序历经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行, 付出过高的信息处理成本, 完全是一种非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模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统计信息处理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在该模式下, 将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家三个层面联合起来利用现代网络及H D R L技术构建一个信息交流畅通、利于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在该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上可以有效避免现行信息处理模式的滞后性, 全面反映经济活动, 加强了经济信息的关联性, 有效验证信息, 提高经济信息的真实性, 满足社会对综合性经济信息的需求。从图2中可以发现, 该模式克服了现行会计统计信息并行处理模式下以企业自身作为信息处理主体的缺点, 以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为基础, 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和传递宏观经济及社会相关的信息, 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具有全局性、关联性和及时性, 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信息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使国民经济信息的需求始终建立在高效、全面的经济信息网络平台上。一旦这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运行起来, 不论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处理还是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统计监管, 或是对于国家宏观经济信息的分析和决策, 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信息系统的建立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H D R L技术为支撑创建的融合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与统计信息处理系统, 操作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这种模式的信息处理程序完全不同于现行的会计统计信息并行的处理模式, 该模式不仅以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而且以企业外部相关的经营活动为起点获取原始经济信息, 并且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处理, 满足了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家三个层面对于经济信息的不同需求, 实现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使得经济信息在不同信息系统口径一致、可比性强, 提高了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保证经济信息之间的相互验证, 避免了对经济信息的主观粉饰行为, 实现了经济信息资源共享, 降低了综合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
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对经济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与处理成本的比值达到最大, 即以较低的信息处理社会总成本或企业成本发挥更大的经济信息效用, 提供了更为客观、公正的有效经济信息。一方面, 由于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在同一信息处理系统网络平台上, 节约了现行信息处理模式中的大量人力、物力, 降低了经济信息处理的总成本及企业成本, 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优势,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 采用了该种经济信息处理模式的企业可以加速经济信息的流动, 提高经济信息共享能力, 根据信息处理流程精简工作机构,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强度。并且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得获取同行业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经济信息能力增强, 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有效降低了存货成本, 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会计统计信息一体化处理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长期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和统计信息的及时性问题以及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的差异协调及资源共享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莲:《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善星:《网络环境下会统核算一体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李素英、李昕轶:《论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关系及其协调》,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邵建利、刘仲英:《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信息 篇2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成败。对于参加考研的考生来说,考研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院校招生信息、考研动态、参考书目、报考时间等等,都是需要考生们随时关注的,信息不明乃至有误,可能会让你走很多弯路,甚至会满盘皆输。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考研信息收集的注意点,希望能在大家以后的考研准备上派上用场。
一、什么是必须收集的重点信息?
1、招生专业目录是报考及全部复习计划的依据,一般在每年8月底9月初由各招生单位公布,近几年高校改革,专业调整频繁,更要格外注意,免得你早就瞅准的专业突然改名换姓,不知去向了。所以你必须密切关注招生简章。
2、公共课考试内容与题型是由每年7月份出版的各科《大纲》详细规定的,因此要保持高度关注。考试大纲是考研的指挥棒,为考生指明了复习方向。这个会很容易得到,只要留心平面媒体刊登的考研信息,还有各考研专业网站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就可以了。
3、公共课有大纲,但专业课却需要自己去多方打听,因为教育部禁止招生单位划定复习范围。是否清楚专业课考试内容,对复习影响极大。首先,收集系办印发的说明和专业课试题,但公布试题的单位是很少的,目前一部分的专业课试题可以在各院系考上的研究生处买到;其次,联系导师。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他们的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再次,找在读研究生。和导师相比,在读研究生要好找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要更“实用”,所以尽量找所报院系在读的研究生咨询。这一点也需要你常常登陆校园的各种考研论坛发帖,这样还是能得到前辈们的一些指导。此外,权威的辅导班。权威的考研辅导班往往收集和占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提供给其学员,选择一个好的辅导班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可靠而稳定的信息来源。
二、搜集的`渠道有哪些?
搜集考研信息的渠道一定要多样化,而且在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的信息。渠道不对,不仅信息可能收集不到,就算收集到的,也可能是失真的信息。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考研信息的收集渠道。
1、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这些媒体的传播内容是公开的考研信息,如国家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政策等,当然网络信息的真伪问题也需要考生们自己去用心辨别。
2、招生单位。招生单位包括报考院校的研招办、院系以及一些相关教师等。由于招生单位是专业命题和最终录取的裁决者,他们给出的录取名额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显然是最为权威的。然而从招生单位获取信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时就要讲究一些咨询技巧,建议考生尽量亲自前往招生单位诚恳地进行咨询。外地考生不能亲自去的,可以电话或信件咨询,但有些问题需要处理好。例如函索招生简章,由于多数简章都是有价的,考生在去信的时候要附上钱和贴足邮资、写好回信地址的信封,就能很快收到回信。
3、人际网络。人际网络主要包括刚刚考取该专业研究生的师兄师姐和专业导师等等。考生可以从他们那里多多少少获得有关信息。多咨询几位前辈,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人际网络的开辟一定要胆大,扭扭捏捏是不行的。直接找熟人,或者经由熟人介绍当然最好,但即便是素昧平生,也可以直接上门,自报家门。面对虚心的求教,作为过来人的师兄师姐们是不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信息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I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1-01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2] 张社民,刘敏.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信息 篇4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现以“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
“ 信息及其特征 ”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 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 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自然不会感兴趣。 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
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 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 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 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 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 信息技术课上的Int er net自不必说 , 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
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信息存在于哪儿呢”“ 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 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 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 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
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延伸有两个方向: 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 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 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 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 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
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 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 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
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所接触到的手机及电脑等也都是高科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质的提升。事实上,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表现证实了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从信息、技术向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这个过程中要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信息与信息处理 篇5
信息与信息处理
挖掘试题信息提升信息素养 篇6
一、有机物的合成思维模型
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或补充讲解大学课本中的一些有机信息,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做反而会加深学生的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干扰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最合理的方法或策略是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联想、同化和顺应,延伸概括出新知识新方法。其思维与方法可大致归纳如下模型:
二、有机物的合成典例分析
例敌草胺是一种除草剂。它的合成路线如下:OHNaOHONa
AB
1)CH3CHCOOH,△Cl2)H+OCHCOOHCH3C1)SOCl2,△2)NH(CH2CH3)2,△OCHCCH3ONCH2CH3CH2CH3
D(敌草胺)
已知:RCH2COOHPCl3△RCHCOOHCl,
写出以苯酚和乙醇为原料制备OCH2COOCH2CH3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例如下:H2CCH2HBrCH3CH2BrNaOH溶液△CH3CH2OH
解题策略搜索信息:先将原题中整个合成路线观察一下,搜索信息,目的是了解所要合成的目标产物的类型,出现在原合成路线中的哪一部分,关键部位是如何合成的;然后再去比较题中所给的合成原料与目标产物,先从形式上进行对比,找出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尤其要搜索目标产物中哪些地方碳的主干与所提供的合成原料一致,然后初步得出结论.
对比原料OH及CH3CH2OH和目标产物可知,OCH2COOCH2CH3产物应由1 mol苯酚和2 mol乙醇通过一系列变化后合成而来。
联想信息:根据搜索及观察,将目标产物按一定方式拆开,向反应物形式靠拢,在拆之前一定要联想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考虑该官能团是如何形成的,即是通过加成还是通过取代反应形成的。尽管学过的已有的信息较少,但是此类化合物合成时共价键成键或断裂位置基本是不变的,因此在具体拆的步骤中暂先不考虑新信息。具体做法为,若是酯基(或酰胺类)则在羰基碳和氧原子(或其它原子如N、S)处断裂,羰基碳上加羟基,氧原子上加氢。若是醚键应兼顾原料形式即碳的主干形式,然后在碳和氧原子处断裂,碳原子上加羟基,氧原子上加氢。如下所示可将目标产物从虚线处拆开。
OCH2COOCH2CH3
提炼信息:首先要从已有的基础知识中去提炼相关信息,比如什么样的官能团可通过哪些物质间直接反应合成官能团,如此目标产物中的酯基可以通过1 mol乙醇1 mol乙酸合成得到;然后要从原题合成路线中去提炼信息,如此处的醚键的合成则可通过从原题题干中提炼信息获得,所以在合成时要带着这个问题去原题干中搜索、去提炼,这样就很容易发现此过程可通过模拟B转化为C而达目的。
加工信息:题干中给予的信息有时只是提供一种合成的思路,而并非让学生以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因此要善于将获得的信息重新处理、重新加工。如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是ONa与CH3CHCOOHCl发生反应,而本题意图是用ONa与CH2COOHCl发生取代反应,主干上少了一个碳原子,因此要对题干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不能盲目复制。另外还要灵活运用正推法或逆推法,不断地使合成原料发生改变,使其向目标产物过渡。
整合信息:即根据搜索信息、联想信息、提炼信息和加工信息四个阶段后,要对以上推理分析过程进行整合,要把每一步转化用题干提示的流程形式写出来。书写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多碳、少碳、官能团错误、取代基位置错误等不给分;流程图中反应物、产物错,条件错误、缺失、无一定条件等,即为该步反应错,视为合成路线中断,不给分。因此即使对合成某有机物已经心中有数,但在最后整合这个环节还是要强调书写要求,避免过失失分。本题合成路线可示例为:
CH3CH2OHO2Cu,△CH3CHOO2催化剂,△CH3COOHPCl3△ClCH2COOH
OHNaOHONa1)ClCH2COOH,△2)H+OCH2COOHCH3CH2OH浓硫酸,△OCH2COOCH2CH3
信息 篇7
一、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
1.1信息素养的研究
信息素养指的是, 能够识别信息, 并使用、评价、查找信息的一种能力。信息素养可以直接制约信息行为的最后成效, 在一般情况下, 具备两种资源可以完善信息任务, 其一, 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二, 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 即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与信息的掌握程度。
1.2信息行为的研究
信息行为的产生需要拥有一定的背景, 其中所包含的背景因素为:环境特点、工作任务以及当前目标等。与此同时, 人类的信息行为是与信息需求密切相连的, 信息需求所指的是, 个体充分认定的不确定形态, 在个体意识到由于知识不够充足, 但是还需要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解决时, 信息需求就由此而生。在任何企业内部, 信息管理的工作环境以及职位的主要任务, 都会制约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行为与信息需求, 由此所体现的状态则为信息行为特征[1]。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理论依据, 从信息的角度上对一般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特征进行探究, 以期改善此信息管理群体的职业发展与信息保障。
二、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
本章节在研究设计中紧紧围绕访谈的形式, 进行数据的收集, 并通过内容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分析。
2.1访谈框架的设计
在访谈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过程中,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访谈流程: (1) 对工作角色与工作性质的建议; (2) 对职业能力的建议; (3) 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含:专业背景、学历和行业等。
2.2收集数据
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了教育、通信、金融等几家企业, 在每家企业中选择一名信息管理员进行深入访谈, 访谈的途径以网络、电话通讯和面对面沟通为主。被采访人员一般属于一线的信息管理员, 工龄均未达到5年, 学历基本上是硕士或本科, 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 但不从事管理型工作, 并且所有人有着相似的专业背景[2]。
2.3处理数据
其一, 对每个信息管理人员的访谈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其二, 通过Nvivo软件开展编码流程;其三, 统计段落数和样本数, 归纳相应数据。
三、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的数据分析
3.1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地位和职责
在对访谈文本系统细致的分析之后发现,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就是信息化的架构、规划和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信息化需求分析主要包含:系统需求的管理、转化、分析和调查;所谓的架构和规划所指的是, 总体部署信息系统的开发进程, 将需求分析作为根本, 拟定出信息化的策略, 最终将系统的体制框架提出;其他的工作包含:日常的琐碎事务和项目管理等等。
被访者基本上都认为, 为公司内部不同类型信息系统使用者的服务, 是信息管理人员应履行的工作内容;信息管理人员需要让信息系统与使用者实际工作需求相符, 有必要对系统用户的需求有准确的掌握, 与此同时适当的转变成能够为系统开发有所指导的需求报告。即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核心内容就是, 对需求的转化、表达和正确理解。
被访者在回答日常工作中自身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和角色时, 很多信息管理人员都利用了“枢纽”、“桥梁”、“纽带”等词语。对这一系列词语的使用, 说明在任何企业中, 信息管理人员的地位和角色都是较为重要的。企业中的需求在转化与表达时, 就总体过程而言, 属于中间的重要环节, 信息管理人员能够极大加强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 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 有效的传递了信息化建设内部的需求信息[3]。
3.2分析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
3.2.1核心能力的难度需培养
在培养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方面, 被访者普遍认为:信息管理人员极易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对本职工作的驾驭有一定的难度;与能力相关;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广泛的业务类型, 无法深入到各个领域, 因此很难成为复合型人才。如表2所示:
很多被访者认为核心能力的提升, 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才可以实现对核心能力难度的培养, 充分表示出信息管理职业中较强的实践性。
3.2.2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
在分析访谈文本内容后, 能够归结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构成因素, 分别为:信息技术、业务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善于思考、沟通能力。由此可见, 在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上有着较高的要求, 信息管理人员将管理、业务、系统等知识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并需要从多角度思考信息系统的建设, 此外, 学习与沟通能力也是较为关键的核心能力[4]。
3.3信息交流行为的数据分析
3.3.1交流渠道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通常会应用三种交流渠道, 分别为:网络、电话、面对面交流。从表3中能够看出, 被访者基本上会利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交流的比例是52.5%和85%。与此同时, 被访者普遍认定面对面是最适当的交流方式, 占据的比例为52.5%, 而以网络和电话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比例仅占据23.75%[5]。
3.3.2交流对象
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是以交流为主, 交流的对象包含:企业外部、企业内部、部门内部三个类别。在访谈中所提及的信息中, 大部分信息管理人员重视的是企业内的其他部门。如表4所示:
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和企业内部进行交流时, 面对的是上级领导和技术实现人员。在访问中, 信息管理人员也认为交流的过程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无法明确对象主体[6]。如表5所示:
根据表5能够看出, 信息管理人员不单要明确上级领导的需求, 还需要正确向技术实现人员发出需求。说明信息管理人员是企业需求整合的枢纽。
3.3.3交流内容
在和企业进行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中, 所具备的内容包含技术性问题、需求和项目管理三类。所统计的编码中, 项目管理包含:项目流程、时间控制等;需求包含:工作任务、业务流程等;技术性问题主要是系统的实现。在访谈的数据中频繁出现的是和需求相关联的内容, 如表6所示:
3.4业务信息素养的分析
3.4.1业务信息掌握难度的判定
通过访谈证实,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若想要应付工作需要, 只了解普通的业务即可, 可是想要实现精通各项业务的程度存在较大的难度。大部分被访者认为, 人与人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并在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等方面都会存在制约因素, 因此无法准确判定业务信息的掌握难度。若想要降低判定难度, 需累积项目经验, 将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 从而充分改善信息素养[7]。
3.4.2对业务信息素养的要求
被访者对业务信息素养要求的建议拥有统一性。全部的被访者认为对部门业务流程基本了解就是业务信息素养的要求, 没有必要透彻分析具体原理;针对自身负责的领域要深入了解, 对于其他领域理解即可。
其实则不然,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所有的业务流程准确了解, 要将企业内部与外部所涉及到的系统建设需求, 转变成为符合规定的文档。因为在建设企业信息系统时, 包含的范畴较为广泛, 所以信息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多方面的信息, 提升自身掌握业务信息的能力, 从而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与信息获取[8]。
结语:为了能够培养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并改进工作效果, 通过访谈分析法, 证实了企业需要强化建设知识库与专家网络。也可以邀请专家定期进行现场的指导, 与此同时利用视频会议、交流论坛等手段提升非面对面交流的缺陷。力求创建全方面的培训体系, 从而将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充分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小龙.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构成和培养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3, 12 (09) :123-126
[2]张楚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1 (08) :146-150
[3]汪传雷, 王如正, 刘新妍.转型社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析——基于三个企业的案例分析[J].情报杂志, 2013, 10 (07) :162-170
[4]张义文, 刘伟章, 陈卉馨.信息社会环境下公务员信息素养模型初探[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4 (06) :122-138
[5]张士靖, 魏凤萍.对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J].情报杂志, 2013, 15 (04) :131-134
[6]唐永升, 王晗.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13, 16 (03) :114-125
[7]刘瑞儒, 李期.提升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7 (02) :142-153
信息 篇8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信息 篇9
1 基于“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既体现着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体现着知识结构体系。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源的特殊性,在其课程体系的实现目标上一直存在着求同和求异两种倾向,CISC2005求同,医学院校IMIS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求异。但是,在多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求大同和存小异,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于一体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方向,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社会科学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人文素质课程群组成。社会科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社会调查;人文素质课程群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管理心理学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军事训练、体育训练、听力练习等;自然科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上机练习、数据建模等。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由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群、学科背景课程群构成。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运筹学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由信息组织与存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系统工程构成的课程群和由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构成的课程群;学科背景课程群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药学概论等。
专业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限选课程群和专业任选课程群构成。专业限选课程群主要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文献主题标引、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医学信息系统、信息计量学、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专业任选课程群主要包括病案信息管理、WEB设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医药知识产权、信息政策与法规、软件开发工具等。
2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层次结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体现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四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源于课程之间的关联和依赖。在课程体系中,要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多元依赖是不同学科之间横向交叉和关联、同一学科内部的课程之间纵向有序的基础。比如《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再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既和《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概论》存在依赖关系,也同《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存在依赖关系,又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课程存在依赖关系。图2是我院该专业基于多元依赖关系的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图。
3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扎实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医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医院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学生培养符合培养目标,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较其它院校增加了医药信息分析与服务、卫生信息资源等课程,增加了医学文献检索、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组织的学时数。
增加了管理学类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它是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管理学应是它的基础学科,该类课程应该加强。本课程体系中,在原有管理学基础和信息管理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专业限修课、专业任选课及公共任选课均有增加,学分分别由上次培养方案的14.5,6.0,2.0增加到现在的37,12.5,5.0。专业选修课共有23门,公共选修课共有24门供学生任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①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医学信息处理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保证每学期至少能开一门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利用的能力。②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数量。共有12门课程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9门专业课程中,有7门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77.8%。③保持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0周不变,明确实习内容,强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应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选择。比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该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但该课程同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再如数据库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其内容应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原理和实现方法外,要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数据库系统于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挥作用进行内容的取舍,以突出医学及信息管理的特点。
摘要:对我国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CISC2005报告,结合济宁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基于“平台+课程群”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整合,突出多学科融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并重。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士靖,胡兆芹.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5):51-54.
[2]李后卿.中国高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84-87.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_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2003(4):507-510.
信息 篇10
1 从信息的视角审视创新过程
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人们是通过获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 而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的——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解释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新的联系、修正旧的“定律”、总结出新的规律等等, 就是通过试验、观测、统计、分析, 而获得了此前人们未知的新信息。
同样, 人们也是通过生发出的关于未曾有过的新事物的信息, 而创造出新事物的——首先要在头脑中生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信息和能使该新事物得以实现的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关于新事物的信息, 在物质世界中使新事物的出现成为现实。
可见, 不论是提出新的发现, 还是搞出新的发明, 或是做出新的改进, 任何创新活动都伴随着相应的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
因此, 研究创新过程、创新方法, 很有必要再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信息的视角。运用该视角, 可以从信息的层面揭示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的规律, 通过研究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传递、转化、增殖的规律, 梳理现有的各种创新方法、构筑创新方法框架, 为创造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研究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2 创新过程是信息的增值过程
无论是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6], 还是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知识创新, 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 创新活动所得出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决策、新方案、新产品 (不仅限于物质产品, 同样包括文化产品)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机构、新机制、新体系、新组织、新途径、新改进等等, 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它们的出现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本文上一段所述, 任何事物与反映该事物属性的信息之间都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因此, 上述事物所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必然对应着关于上述新事物的信息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信息的从无到有的增殖过程。任何创新都对应着信息的增殖, 且由信息的增殖作为先导。
只要是创新活动 (不论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是个体或群体的, 即使是有计算机辅助的) , 就都贯穿着在参与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系列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
产生创意是创新过程的开端。创意是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头脑中产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新的念头、新的设想, 它们都是创新参与者头脑中的信息加工厂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殖出的新信息。
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得以生发出有创意的新信息的智力活动过程就是信息的加工生产过程, 这个过程贯穿于创新过程的始终。不仅创意产生于信息的增殖, 而且创意也落实于信息的增殖。创意所包含的仅仅是新念头、新设想的信息, 仅有这些信息尚不足以使之得到落实, 尚不足以实现一项“创造”。所谓创造, 是要制造出有形的物质实体 (或具体的事物) 以体现和承载新设想的灵魂。创造的进一步落实, 就是让创造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目标。为此, 需要有伴随着从创意到创造、从创造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一系列信息增殖过程作为落实创意的保证。
总之, 创新的过程贯穿着利用已知信息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信息的过程, 贯穿着对那些尚不掌握其全部信息但要把它创造出来的事物, 进行信息求解的过程。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头脑加工厂增殖出新的信息 (新的知识) 破解未知事物的规律, 设想出新事物应具备的新的属性, 并设想出让具备新属性的事物得以实现的方法。
3 信息增殖在信息运动中实现
信息是可以流通、传递的, 是可以组合、融合的, 也是可以分解和转化的。信息的流通、传递、组合、融合、分解、转化, 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实现信息的增殖。信息在静止的状态是不可能实现增殖的。
信息的运动路线既有看上去是连贯的, 也有看上去是跳跃或间断的;既有沿直线行进的, 也有沿曲线行进的;既有单向的, 有多向的;既有正向的, 也有反向的。既有多路向单路的汇合, 又有单路向多路的分叉。既有单一的一种形式的运动路线, 又有上述多种路线的组合。
信息运动路线的多样性, 确定了信息增值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既确定了创新方法的多样性, 也确定了创新成果的多样性。
因此, 研究信息的增殖必须研究信息的运动方式、方向、路线, 以及不同方向路线间的衔接、转化和匹配。
4 信息运动依信息空间而拓展
在创新过程中, 从某已知事物的信息作为信息运动的起点, 将该已知信息向其他已知信息延伸搭接交汇, 交合增殖为新的信息, 并形成新的信息通路, 从而使得原先看上去走不通的路走通, 原先看上去做不成的事做成, 原先不存在的事物诞生。
在一维空间, 在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只能“跑直趟”;在二维空间, 头脑的信息加工厂中所加工的信息便能突破“跑直趟”的束缚, 可以在两个关注因素之间作平面曲线运动, 但仍然受到局限——那些在三维空间本来可以连贯通畅的信息运动路线, 对于二维的空间平面而言, 则只能是间断的、跳跃性的, 不通畅的。
在创新过程中, 人们视野的拓展、学科领域界限的突破、对旧有陈规陋习的突破、增加可借鉴事物所属领域的跨度等等, 无疑都属于对信息运动空间维度的拓展。信息运动的自由度依信息空间维度的拓展而增加。信息运动的自由度大了, 信息增殖的途径就会增多, 进而信息增殖的品种就会增多, 从众多信息增殖产品中择优的质量就会更高——创新成果的产量和质量都会提高。
5 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
基于信息的视角, 在多维信息空间, 研究信息沿不同路线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增殖过程, 有利于对现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创新方法加以梳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创新方法体系框架, 有利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学习、掌握、运用、发挥, 并进一步进行创新方法的创新。
目前分别发表于各种书刊杂志、会议论文集中的创新方法有数十种, 它们分属于发明原理、思维方法、操作技法和技巧、工作过程或步骤、个案成功经验总结、群体的组织管理方法等不同范畴、领域、层面;其中有的是着眼于从事创新的人, 有的则又是着眼于被变革的事物, 且不同名称的方法之间出现内容或案例的重叠交叉。这对于学习创新方法的人们而言, 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在信息空间中梳理创新方法, 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7]。
笔者曾于2008年在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举办的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上, 对于从信息视角梳理出的创新方法分类脉络, 以及在此分类脉络基础上构筑的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雏形, 曾作过简要介绍[8]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 本文则是着重于从理论基础层面进一步阐述研究创新方法的信息视角及其意义、阐述信息在信息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及信息运动路线对信息增值的影响, 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信息增值方法体系框架, 为派生出针对产品设计创新的方法体系框架, 在产品设计创新领域推广应用, 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形式及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3-18.
[2]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Z].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56.
[3]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J].中国社会科学, 1980 (6) :66.
[4]庄寿强.论行为创造学中的新观点[J].发明与创新 (综合版) , 2007 (11) :19-21.
[5]庄寿强.行为学派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形成[J].发明与创新, 2004 (6) :10-11.
[6]许家梁.开发信息资源为技术创新服务[J].津图学刊, 2001 (1) :22-25.
[7]许翰锐.关于在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创造学会等合编.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34-236.
浅谈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从内容上讲,应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建立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讲,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模式,使会计信息系统向着网络信息时代发展。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简单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因此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信息时代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1.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思考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治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大幅度的提高,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创建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思考
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系统知识,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同时,信息时代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非常灵敏,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治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3.会计信息系统多元化构建的思考
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以会计事项为核心,会计原始信息以多重标准进行处理,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构建完成的,最终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事项会计为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处于核心地位。这要求构建的数据库基本元素能够面向对象,具有独立性、集约性、共享性和多维性,能够配合多元化会计理论体系。然而这一数据库的基本结构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之中,要将其变为现实,还需要会计事项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完美结合。而且,会计事项是要挂接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会计政策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让信息使用者自行组合和分析原始数据,但是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并不是会计专家,因此要想按照不同的规范提供多维的数据,这就要求在统一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会计规范进行多维分类,同一会计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即要求会计政策呈多元化体系。这是目前会计研究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构架将充分基于开放的网络,带给会计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将会使自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泄密。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不授权人员非法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秘密,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二是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将使网络系统遭到攻击引起崩溃、陷于瘫痪。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复杂的,它涉及到技术、道德、立法等方面,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多方面的配合。
三、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网络信息时代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以势不可挡之势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会计作为评价、反映、监督、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工具与手段,必然受到信息时代发展的深刻影响,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会计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间交流和应用,并在系统的开放性方面给予全面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与创新,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网络信息时代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从事后转向适时
传统方式的会计核算,可以称之为“静态会计核算”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会计人员根据一定的会计核算程序,将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并定期写出报表,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是以静态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信息从业务部门传递到会计部门客观上需要经历一定时间,企业管理者根据这样的会计信息难以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而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已经按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提供了适时的会计报告,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的每一项变动都可以适时反映。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获得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企业的业务活动适时转化为会计的信息,有关部门能及时部署具体的经营活动和会计安排,实现各种经营和财务指令的在线管理。
2.网络信息时代促进企业之间会计信息传递与交流加强
随着网络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依托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内部网、外部网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中,完全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适时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设计信息时代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3.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
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即要求有一批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研讨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多出、快出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审计专业,既掌握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又能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使会计工作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
总之,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对目前的会计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可以让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随时构建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同时系统也会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向着企业管理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如何向管理层提供最新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分析、预测、决策,提高经营效率,将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试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作者:张晚军.
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 篇12
1.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社会发展的能力限制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经济的时代下, 知识、创意和技术人才都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缺乏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需要处理的信息也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 需要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就要正确处理各种信息。
1.2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增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和管理质量已经得到了增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社会知识型员工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社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和服务开始进入一个递减的状态, 开始朝着知识技术型人才。例如在美国, 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 蓝领工人已经从1995年的20%缩小到10%。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 非专业白领比例已经从目前的大约40%降至20%-30%以内。其余的60%—70%的劳动力大都不是知识型员工组成的。与此同时, 生产力、生产标准和生活质量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美国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1.3信息储量大幅提升。随着互联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信息处理量大幅增加。从总体上来进行分析, 当前国内外市场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市场, 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但从当前买方市场来进行分析, 将会出现过剩的产品和产能。为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一些特殊的名称和新产品在市场上都是非常畅销。这就要求人们始终坚持管理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市场。
二、信息经济时代下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建立信息资源整合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必须在不同的载体、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信息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系统的建设;第二, 在集成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使用整合分布式数字信息资源, 包括打开链接、跨数据库检索、一站式检索等。其中还包括如何有效整合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和工作人员。
2.2提供新型的参考咨询服务。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升级更新, 新的参考咨询服务以机构产生了。主要是指数据库服务从已经的被动服务转变到主动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能够让人们了解人力资源的信息, 可以为人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在进行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给人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让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2.3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所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就是将数据库资源允许用户进行定制。在理论上来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数据库机制, 支持资源的自助服务。这些信息的推荐不仅是基于数据的智能推荐, 还能够依靠客观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方法。
2.4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网络条件下, 信息资源的共享已经突破传统的地区、时间和其他的限制, 使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全面共享。在目前的情况下, 数据库是一种公共的资源, 需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 促进资源能够实现共享, 使得资源共享系统的紧密性更强, 还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2.5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信息系统,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当中。研究使用网络技术来不断提高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和发布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更加系统的保障,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形式有很多。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了系统的管理, 促进资源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摘要:信息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信息经济时代进行信息管理, 人们需要充分注意将一些技术和组织进行有机的集成, 强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到系统的动态优化。在进行数据库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做到服务社会, 并要求改善信息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发现的方向,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经济时代,信息管理,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何金.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
【信息】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信息失真强化会计信息08-17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09-18
医院信息与信息管理09-20
信息工作化人员信息06-19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审计信息化信息系统05-1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07-03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