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2024-09-25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精选12篇)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1

1 引言

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 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但与之伴生的是环境问题, 如土壤退化, 水源枯竭, 大气污染, 物种灭绝, 自然灾害更频繁等。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显示, 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7大水系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IV~V类水占26.5%, 劣V类水占23.6%, 水污染率达到50.1%;酸雨频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有171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只占2.4%;中国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人类的生存。所以, 加强环境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 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企业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能源, 组织工人、厂房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污染。原料、能源的获取过程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生产过程中原料的利用可能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 而且最终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使用后可能生成垃圾。因此, 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控制工业环境污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有很多, 有企业外部因素如政府管制等, 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成本压力、产品竞争压力, 消费者需求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驱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优势, 寻找不足之处, 以便扬长避短, 更好发挥其驱动作用, 实现环境目标。

2 环境问题的经济诱因

环境问题的长期存在, 有其深刻的经济诱因。这些诱因主要是外部性诱因和公共物品特性。这两个特性使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从而长期困扰人类社会。

2.1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诱因

外部性是指未经他人允许或予以补偿, 就进入他人的效用或生产函数, 即对他人的消费和生产产生影响。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企业排污行为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按照外部性的理论, 企业无偿将污染治理成本外溢到社会环境中, 获得额外收益, 而社会因此形成的环境成本却没有得到补偿。这样作为逐利组织的企业便会更多地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

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 也就是解决企业环境成本外溢问题, 需要通过一种环境机制将企业外溢成本内部化, 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庇古税 (pigouvain taxes) 就是解决外溢成本内部化的途径之一。庇古税属于直接环境税, 它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均衡点来确定对污染排放的税率。政府采取征收庇古税的形式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这样就实现“外溢成本的内部化”。

征收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而且其实证效果受到一些学者质疑。征收庇古税, 其前提是政府对外部性有着充分的度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很难对外部性进行测量。因此, 政府征收庇古税的活动可能对市场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会得到比不征收庇古税更糟糕的结果。

2.2 环境问题的公共物品特征

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严格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环境的非竞争性表现在对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使用环境, 而且在一定生产水平下, 增加一家企业使用环境的边际成本为零。环境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一家企业在使用环境资源时无法排除其他企业使用, 或是排除其他企业使用的费用很高。环境的这两个属性将直接导致环境资源的滥用。既然大家都可以用, 都可以在对环境的使用中得到利益, 而且谁用的越多谁获益越多, 那么“公地悲剧”必然会发生。

从公共物品角度来看, 环境资源之所以被滥用,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不清, 塞尼卡等认为“环境质量之所以会恶化, 关键是人们所使用的宝贵资源的所有权规定得不够严密”。如果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产权界定, 理清产权关系, 就可以解决环境资源滥用问题。传统经济学应用科斯定理 (Coase theorem) 创造出一系列相应措施, 排污权交易 (pollution rights trading) 就是其中之一。管理部门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总排污量上限, 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 并且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交易。通过对环境资源使用的产权进行界定, 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使用环境资源, 这样就可以把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并且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排污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实现最低成本的环境治理。

利用排污权交易解决环境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在排污权交易的过程中, 交易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前提条件, 包括环境容量及其价值的有效测定, 排污权的合理配置等, 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多困难。而且进行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中如完全竞争、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以及产权能够明确界定等假设在现实生活中都较难实现。

综上可见, 环境问题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 在理论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中, 不管是征收庇古税还是排污权交易, 都是可行的方法, 但也有其不足。除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法以外, 驱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有很多, 包括政府管制、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外部因素, 也有企业内部因素, 如企业减少成本的需要, 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需要等。

3 政府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从各国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世界各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被要求承担其环境责任, 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承担起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责任。

3.1 政府管制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泊, 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强制力, 迫使企业承担其环境责任, 加强环境管理。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在于两点:第一, 制定合理的处罚额度。政府防范企业环境污染的投机行为必须使处罚额大于企业从中的获益。第二, 严格执法。一个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永远也算不上好的制度。政府在环境执法上严格执行, 并适当结合查处率设置处罚额度, 以有效强制企业进行环境管理。除了加强环境管制强度以外, 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让企业产生长期的心理预期, 避免短期的投机行为。

然而完全依赖政府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存在很多局限性, 进行环境管理, 主体在于企业, 政府无法代替企业的地位。政府作为外部力量促进企业环境管理存在以下缺陷:第一, 政府法规具有滞后性。政府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但这无法改变其总体的滞后性。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提高, 一些原先没有被认识到的污染因素受到人们重视, 而这些因素没有在法律中体现, 这样即使企业完全遵守法律也仍会产生污染。而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先制定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已不符合人们的要求。第二, 政府法规面对社会所有的企业制定, 追求法律广义上的公平, 就很难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 政府的管制对于一些企业会过于严格,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比如对一些处于发展初期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过严的管制会压制该产业的发展, 造成社会总效益的损失。而对于一些企业可能过于宽松, 这样就会降低企业追求更高环境标准的积极性。第三, 政府强制下的企业环境管理大都属于末端治, 不能防污染于未然, 而且僵化的执行政府法规, 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3.2 政府综合措施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现代市场济体系中的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社区、企业、第三部门、国际组织等主体提供。环境作为公共物品, 除了由政府提供外, 还可以发挥其他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调整它在环境管理过程中的角色, 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工业界的支持, 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 建立容纳多元主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 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具体而言, 政府可以采用建立在自愿和多元合作基础上的环保措施。例如, 欧洲议会于1993年发布了《第五环境行动纲领》, 提出欧盟新的环境行动计划建立在结合管制、市场和自愿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将环境考虑全方位纳入各种政策领域、拓宽环境政策措施手段和社会各界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 发挥社会支撑和制衡的作用。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共同基调。通过政府综合措施的运用, 实现更好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 改善环境。

4 企业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外部因素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 只是起到间接作用。若是企业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强环境管理, 减少环境污染,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企业性质而言,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只有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利益相一致, 才能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4.1 企业环境管理的学术论争

企业环境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将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代表性人物Freeman认为环境管理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对立关系。企业为了消除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环境管理就不得不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增加投入, 这样就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加大企业的负担,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同时这样的投资使企业从其他有盈利潜力的项目或活动中转移资金、分派人力和时间, 挤出其他更具潜在效率的投资或是创新途径而损害竞争力,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然而现代最新观点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 认为传统观点是站在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动态分析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时, 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以porter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 降低企业竞争力。但是从长期来看,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以促进企业创新, 使企业获得创新补偿, 部分或近乎全部地弥补企业增加的成本。具体表现在企业可以生产出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 实现“产品补偿”, 提高企业资源生产效率, 实现“过程补偿”。

4.2 企业环境管理的利益分析

对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能否带来利益的争论还在继续, 但是可以看到, 如果环境管理能够与企业利益相一致, 成为一种内部驱动因素, 将极大推动治理污染的效果。根据porter对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的分析,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两个方面。企业环境管理可以在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两个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体来说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在这两个方面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的经济利益。

企业环境管理的直接经济利益包括: (1) 环境管理可以降低能耗, 节约资源。企业通过加大环境管理投资, 改进生产工艺, 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浪费, 从而节约资源; (2) 企业环境管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生产流程设计以及末端回收处理技术, 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并可以变废为宝, 增加企业效益; (3) 企业环境管理, 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生产绿色产品, 可以顺应绿色消费需求趋势,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降低环境风险, 减少因环境问题增加而增加的风险支出, 例如环境污染诉讼费用等。

企业环境管理的间接经济利益包括: (1) 环境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打破环境壁垒, 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对于中国很多外贸企业而言,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把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所以加强环境管理, 消除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 提高产品质量, 就可以打破贸易壁垒, 顺利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 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2)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通过发布环境方针和环境报告等形式, 可以使包括政府、银行、保险、供应链上下游各方、股东, 以及内部员工在内的各相关方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任感和支持, 并使社会公众、消费者了解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 从而打造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在这些企业利益因素的驱动下, 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环境管理。

4.3 企业环境管理的障碍

虽然在企业利益因素的驱动下, 企业能够加强环境管理, 但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因此有效进行环境管理, 单纯依靠企业的自觉性促进环境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在初始阶段必须加大投资。根据加速原理, 企业初始的投资会数倍于当期收益, 企业收回成本需要很长期限, 这样就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而且对于一些资金不足的企业, 即使预见到了环境管理会带来长期收益, 但初期的投资让企业难以负担, 所以这部分企业只能“望利兴叹”。

第二, 对于环境管理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对于不同企业, 效果不同。一些企业 (例如钢铁企业) 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于这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 其潜在的环境成本就很大, 而对于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 潜在环境成本较小。所以加强环境管理, 降低企业成本, 对不同企业的推动作用就会有大有小。此外, 环境管理降低企业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 比如改进工艺流程等。技术创新不但有风险而且对于不同的企业创新的难度及空间都不同。所以依赖于创新来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会让企业有所犹豫。

第三, 企业环境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方面, 也存在不确定性。一个企业的产品性质往往已经决定了该产品在市场上如何竞争。如果是同质的产品, 比如一些初级产品, 竞争基本上就是价格竞争, 产品产异化战略在这些产品上很难适用。此外, 产品差异化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有赖于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对环境特征的关注程度, 决定了这些特征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产品产异化的基础。所以, 在中国绿色消费理念还不是很流行的情况下, 企业绿色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 企业自身因素对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基于成本以及竞争优势的考虑会加强环境管理。但是这种驱动因素有一定不足之处, 其对不同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 甚至对于一些企业而言, 单纯的企业利益驱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所以企业自身驱动因素还需结合外部驱动力。

5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中外部因素除了政府因素外,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包括消费者、供应商、股东、银行、保险等。内部驱动因素除了企业利益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单纯的某一外部因素或是某一内部因素都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内、外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环境问题。

5.1 政府要制定适当的环境管理政策

政府制定适当的环境法规, 并且严格执行, 防止企业的投机行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要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 给企业一个稳定心理预期。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制定相应的限制或扶持政策, 增强环境管制的弹性, 既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又不影响企业的发展, 实现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

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时还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企业因环境管理而不堪重负, 进而倒闭, 这样将对整个社会不利。没有社会发展空谈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企业环境管理政策要恰到好处, 既能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又不给企业加重负担。

5.2 发挥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诱导作用

政府规制除了直接驱动企业 (例如直接强制性规定) 进行环境管理之外, 还可以作用于内部因素, 从而诱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例如政府通过对企业环境创新进行奖励, 降低企业环境成本, 或者在政府采购中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价格补贴或政策倾斜, 对于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实行贷款、税收优惠等。通过这样一些诱导手段, 激发企业自觉地进行环境管理。

5.3 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教育

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宣传教育, 使广大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也可以带来经济利益, 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环保趋势, 增强企业自觉加强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让企业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 增强紧迫感。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教育, 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使广大消费者增强环保理念, 从而促进绿色消费, 为企业的环境战略创造社会环境。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引起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中, 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 因此改善环境首先就需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在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各种因素中, 既有如政府的管制等外部因素, 也有如减少成本、产品差异化等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推动企业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也有其局限性。通过政府管制及企业自身因素对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分析各个驱动因素优缺点, 寻求各驱动因素的最佳的组合, 促使企业更好地加强环境管理。

关键词:环境管理,驱动因素,政府管制,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章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5.

[2]赵锦辉.“庇古税”理论与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111-112.

[3]郑周胜, 李大玮.“庇古税”、排污权交易与我国污染治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45-146.

[4]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M].姚海鑫,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2-25.

[5]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4, (4) :100-106.

[6]李挚萍.20世纪政府环境管制的三个演进时代[J].学术研究, 2005, (6) :72-78.

[7]曾晓晔, 李小通.国内外企业环境管理综述[J].绿色科技, 2012, (2) :171-172.

[8]乔艳伟.工业企业节能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9]曲如晓.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9) :59-63.

[10]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8:60-100.

[11]谢创丰.企业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发展, 2006, (1) :29-33.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2

关于政府扶持民营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调研分析2010-06-29 18:53:3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政府扶持民营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调研分析关于政府扶持民营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调研分析(2)

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对我市民营企业的项目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就2007年下达资金2400多万元,扶持企业56家。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利转化、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弱势项目的扶持、环保的投入,资金的扶持,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解困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发的变革是现实而深远的。为进一步加强

政府扶持资金的管理,提高扶持资金强大的带动效应, 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我委对2007年以来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项目申报、资金争取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开展了督查和调研。针对政府扶持资金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扶持资金申报、使用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资金的运作,实行的是自下而上逐级上报,资金自上而下逐级审批。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项目计划和财政资金透明度相对较高,发改委作为承上启上的职能部门,承担着项目计划、申报、审批、下达、检查、验收的职能,整个项目和资金的运行都是通过账面上的“数字流动”进行管理的。这些环节毕竟经手的只是计划、指标,监管起来相对容易的多。而作为具体承担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县(市、区)发改局,在项目呈报、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管理监督方面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

环节。从我们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项目的设计不够准确、扎实,致使项目的申报与审批偏离实际,引发计划批复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这一问题贯穿于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编制概预算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在调研的10个县(市、区)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申报不规范、工程预算更改、资金拨付拖延、资金用途改变、账目管理混乱等问题,个别地方由于对市场调研不充分,造成项目还未实施,企业已经倒闭的现象。如**拿口平荣奶牛场,2003年为改善**重点流域水污染,拟建沼气池2100立方米,申报资金45万元,2004年资金到位,但由于长富集团总公司的投资出现失误,引发下属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加上乳业市场疲软,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工程只建设了一半就被迫停工。

2、项目监管体系不完善。项目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出现资金违规,而事后检查、整改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和后遗症。在对10个县(市、区)的项目执法监察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项目申报拼命干,资金争取一头汗,项目到手一边看”的问题,县市发改局对项目的监管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简单,项目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认为发改部门的职责就是争取资金,监管是纪检部门或是业务部门的事,致使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不尽合理。有的县市发改局的纪检部门对本有哪些项目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补助都心中无数。

3、项目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及省预算外资金扶持给我市民营企业的项目组织实施全过程大都是县级发改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拨付、项目实施的过程、项目质量的验收、项目效益的评价都是县发改局说了算。尽管省项目稽查处、市监察室每年都要组织检查

验收,国家发改委也会不定期的进行检查验收,但由于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和竣工以后的科学评价,因此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资金使用出现的偏差难以及时纠正。往往是事过境迁才进行整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由于有些项目是经由业务口下达的,往往是几个部门共同组织和实施,管理主体不明确,也造成项目的责任评价无人过问。

4、项目建设周期不同步。表现在项目跟不上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周期,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致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评价。如对我市生猪标准化企业的补助项目,前几年,市场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养殖场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改行,而去年以来,市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养猪户经济效益倍增,大批的新型养殖场应运而生,而此时,国家才开始补助养殖户,有部分资金至今还未拨付到养殖户手中,从立项到资金投放时间太长,政策明显的滞后,与

项目建设、市场的需求周期间的矛盾,贻误了行情,错过了周期,影响了当年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产出的实际效果。

二、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因、外在的表现。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资金监管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引发的。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3

一、“官助民办、以民为主”模式

这是指“官助民办、以民为主”的创业投资管理模式。国外创业投资发展的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富有的家庭及个人、各种基金组织、银行附属机构、公司战略投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政府主要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担保以及少量的直接投资等。美国创业投资主要以个人和基金组织投资为主,政府投资比重不到10%。而且即使是政府投资的,也主要采取私人管理型基金或注册资本公司形式,政府直接管理型基金比重相当小,仅限于政治目标很强的领域。

政府过多地参与创业投资活动会对民间资本产生极大的“挤出效应”,不能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发展我国创业投资,要推进战略重心转移,立足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创业投资体系,构筑“官助民办,以民为主”的新模式。一方面要启动民间个人投资,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基金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我国现有个人金融资产至少10万亿元,其中包括6.6万亿元个人存款,2万亿元股票,700多亿美元外币及手持现金1.5万亿元,这些钱多集中于少部分有钱人手中,投资倾向较强;改革开放以来,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银行等也已经积累了一笔庞大数量的基金,投资能力增强;国外大量资金雄厚的创业投资机构也在中国寻找项目和市场。要采取得力措施,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引导个人资金流向,培育机构投资者,引进外资;大力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止少数企业和个人借创业投资之名“圈钱”;政府要为创业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信用担保、产品订购等,必要的时候对少数前瞻性、战略性领域进行直接投资。

二、混合型模式

混合型创业投资管理模式是指政策性创业投资和商业性创业投资相结合的运作机制。所谓政策性创业投资,是指由有权代表政府的机构(科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以国有资产、财政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来组建的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资金。商业性创业投资则是指由一些大企业、企业集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公司组建和经营的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混合型创业投资管理具体由政府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以市场机制运作,共同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体系,其中政府不仅充当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资金,参与投资。当前,国内一些地区又开始的新一轮创业投资热潮,多采用这种模式。和上世纪80年代的政府主导型创业投资模式相比,一是规模更大,上海的创业投资基金为6亿元,深圳10亿元,广东3亿元,而且,广东还成立了一个新技术发展基金,到2000年达到4个亿;二是在机制建构上引入了市场机制,由政府出资,按市场来运作。

从混合型创业投资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首先政府是公司的投资者之一,公司的经营成果归股东所有,公司经营者由董事会聘用并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对经营失败承担责任。其次不受政府主管部门干预。一切经营活动依照公司经营战略实施,项目取舍与管理建立在科学论证和规范的制度之上。其三企业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主发展,并且给予经营者(包括员工)以充分的激励。特别是使经营者的利益所得与承担风险和责任相对应,收入高低与经营业绩挂钩。混合型创业投资管理是我国目前发展创业投资所可能采取的模式。这也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创业投资发展初期所采用的做法。

建立政策性创业投资与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并举的混合创业投资基金体系,从国外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实践表明,私营的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因其盈亏与项目的成败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在创业企业治理结构中发挥较大作用,从而有利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和基金获得理想的回报。引导商业性投资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意义在于:

1、大企业、企业集团、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社会信誉好。它们介入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易筹集风险资本,带动民间资金参与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

2、大企业、企业集团业务网络广泛,熟悉市场动态,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在收集科技信息、选择开发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它们介入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利于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扩散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3、大企业集团通过企业投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是发展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在现阶段,由于我们文化传统的因素以及服务环境的不完善,应建立在政府导向下多元主体互补的政府市场混合型模式,最终过渡到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模式。

三、市场主导型模式

市场主导型创业投资管理模式是目前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形式,其特征是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资本市场提供,在投资人、投资管理人、风险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市场机制,保证了创业投资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的职责只是完善市场运行环境、监督市场秩序,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进行调控。从其他国家创业投资发展的历程来看,创业投资业的发展不可能仅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公司来完成,政府的资金也不可能满足市场对资金的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的来源的需要。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最初由政府推动的创业投资业,随后被市场的力量所取代。虽受政府支持的影响,但创业投资业的主体最终不应是政府而是按不同公司形式如股份制、合伙制组建的创业投资公司。

四、政策性模式

政策性创业投资管理模式依然是目前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主要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

——我国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业的扶持刚起步,政策参与有利于增强民众参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业的信心。

——我国的研究开发成果和资源多集中在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部门和管理部门既对这些单位具有领导职能,又掌握有大量的研究开发信息。让这些成果入股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利于推动政府所属研发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

——国有资产管理局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让它参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业,可以为国有资产找到新的投资出路,分享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业的高增值带来的利益,保护国有资产的权益。

——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业公司的决策,对一些特殊项目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其干预经济的职能目标。政策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虽然由政府出资来启动,但不必由政府来经营,可以采取官办商营形式委托给创业投资公司来管理,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自己出钱,自己开店”、政企不分的弊端,又可以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主体的经营活动形成一种制约,保护国有资产的权益。

我国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投资目前尚属初期,仍需发挥政府对社会资金的导引作用。具体而言,可以考虑成立两种类型的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与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两者可以分工不同,分别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作为市场的启动者,主要针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企业投资,而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这样,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制度平台上,共同推动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推动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市场的发育成长,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直接投资的比例将逐步降低。

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经过五年来得实践,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但由政府主导创业投资不仅会受到财政资金有限的限制,而且会出现运行效率低下、代理成本高、道德风险(也就是公共资源利用的公正性)和短期行为等问题。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4

一、政府补助资金的分类

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弥补相关成本费用的形式不同, 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一)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的、用于构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通常划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这类政府补助通常表现为政府向企业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 如拨付用于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企业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相关贷款给予的财政贴息等。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

(二)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收到的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补助视同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 企业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

二、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政府补助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 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政府向企业提供政府补助, 通常是附有条件的。因此, 企业收到的政府补, 应当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才能加以确认。如果不满足一定的确认条件, 则不能加以确认。企业收到正当补助这一事实本身, 并不能表明企业一定能够获得这一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的获得是以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的相关条件为前提的。

(二) 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企业要确认政府补助, 还要能够收到政府补助为前提。如果企业不能获得政府补助, 则不能加以确认。

三、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资本法和收益法

从理论上讲,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和资本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对收到的政府补助应当采用收益法核算。

(一) 资本法

所谓资本法, 是指将政府补助直接贷记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这一方法的理由主要有:

1.政府补助是一种融资手段, 应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处理, 而不应通过利润表去抵消其补偿的费用项目。考虑到企业不需要归还, 因此政府补助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2.在利润表中直接确认政府补助是不恰当的, 因为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不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的, 而是政府给予的与成本无关的奖励。

(二) 收益法

所谓收益法, 是指将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利润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式。采用这一方法的理由主要有:

1.政府补助不是来自所有者投入的资源, 不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而应当在合适的期间确认为利润的组成部分。

2.政府补助很少是无偿的, 企业接受政府补助是有条件的, 因此, 政府补助应当在合适的期间确认为利润的组成部分, 并与将来拟补偿的成本相配比。

3.政府补助作为政府政策的一种延伸, 在利润表中确认是符合逻辑的。其核算的基础在于与有关费用相配比的期间内, 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利润的组成部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能够确定与政府补助有关的费用的确认期间, 从而在确定相关费用的期间内将与特定政府补助有关的补助确认为利润组成部分。同样的道理, 对于与应计提折旧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一般也是按照这些资产的计提折旧比例在相同的期间内确认为利润的组成部分。

四、政府补助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

(一) 政府向企业提供的政府补助, 既有可能是货币性资产, 也有可能是非货币性资产

对于不同的政府补助, 其会计处理基本相同, 即均需要按照政府补助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 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收到或将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2.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照名义金额 (1元) 计量, 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二) 政府向企业提供的补助, 既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也有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对于不同类型的政府补助, 其后续计量是不同的。

1.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损益。但是,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 直接计入2当0期14损益年。第具1体1来期说, 中将旬政府刊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时长期资代产 (的总购第建5与7企0业期正) 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T“i在m建e工s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 (出售、转让、报废等) ?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2.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与相关费用有关的政府补助金额, 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二是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者损失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营业外收入”。

3. 需要返还的政府补助, 根据新准则规定,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是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 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 借记“递延收益”科目, 按照返还的金额超过递延收益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二是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来说, 企业应当按照需返还的政府补助金额, 借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五、政府补助专项的管理

为了积极利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争取尽可能多的政府补助资金弥补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 企业应当规范政府补助、补贴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为企业管理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 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 结合企业管理实际, 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资金管理本办法。

(一) 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资金, 一律汇入专门的指定账户, 企业根据政府补助资金的各项目预算、项目进度以及相关部门签署的金融N拨款申请表的拨款额度对应项目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inance (C um ulativety N O.570) 项目实施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年度预算、项目进度以及表明项目实施费用实际发生的原始凭证审核支付相关款项。

(二) 企业应当根据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各项目的政府补助资金, 对于政府资金的使用要做到以收定支, 量入为出, 严禁超支

对应各该项目取得的政府补助资金, 收入到下拨使用都应与相关项目相对应, 严禁将特定项目的资金截留挪用到其他项目。

(三) 企业应当对政府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1. 主管部门监督。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对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申报依据、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业务监督, 确保政府补助资金项目的合法合规。

2. 评审组监督。

企业应当建立各项目评审组对项目实施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 项目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超支、节约情况进行监督。

3. 财务监督。

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政府补助资金拨款申请的程序的合规性、资金支付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 确保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

4. 审计监督。

企业对政府所安排拨款项目有审计要求的, 应当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审计监督, 对政府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解释, 供符合审计要求的相关资料。同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专项政府补助资金的审计制度, 认真组织实施, 监督使用好政府补助资金, 确保政府补助资金的有效使用。

摘要: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本文就企业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分类、会计核算、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政府补助,特征分类,会计处理,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年版.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5

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的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桂政办[2004]7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重要子企业是指企业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母公司投资超过其净资产10%以上的全资子企业或控股子企业,或投资虽不足母公司净资产的10%,但属从事主营业务、作为母公司核心的全资子企业或控股子公司。

第三条 本 办法所称的投资,是指企业用现金、实物、有价证券或无形资产等实施投资的行为,包括对外投资(含设立全资子企业、控股参股企业、受让或转让股权、收购兼 并、合资合作、对出资企业追加投入等)、固定资产投资(含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金融投资(含证券投资、期货投资、委托理财等)等。

第四条 企 业是投资活动的决策、责任主体,国资委依法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制定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明确相应 的管理机构。企业还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重点是法律、财务方面的风险防范与重大投资活动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预案。

第五条 投资应遵循突出主业,控制非主业的原则。投资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求,符合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及投资计划。

主业是指由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二章 企业投资计划

第六条 企业应当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企业的主要投资活动应当纳入投资计划。企业(包括重要子企业)应在当年2月底前向国资委报送企业当投资计划。

第七条

企业报送的投资计划应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投资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的总投资规模及分项投资规模;

(二)主业与非主业投资规模;

(三)进度安排与保障措施;

(四)投资计划表,包括项目内容、投资额、资金构成、投资预期收益、实施年限等(附表一)

第八条

国 资委受理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报送的投资计划,并依据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和核准管理;国有控股企业(公司),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国资委 报送企业投资计划,投资计划按《公司法》及章程的规定进行审议表决;国有参股企业(公司),参照国有控股公司执行。

第九条

企业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是指按照企业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包括全资子企业和控股子企业投资项目)。

第十条 国资委对企业报送的投资计划,除20个工作日内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书面意见并反馈企业外,一般不再回复。

第三章 备案、核准的标准 第一节 一般性规定

第十一条 企业要切实防范投资风险,维护出资人权益。

(一)企业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进行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投资,确需投资的,必须经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为总经理办公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按国家规定规范运作;

(二)严禁对已经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全资、控股企业增加投资或划转股权。

(三)企业不得与资信不佳、资产质量状况较差或明显缺乏投资能力的企业合作投资。

第十二条 企业要规范担保行为,防范和规避担保风险。

(一)企业不得为股东、非法人单位、自然人或企业高管人员投资的企业(公司)提供担保;

(二)企业原则上按股权比例为投资企业提供担保,一般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企业提供担保;

(三)除国家和自治区另有规定外,企业对投资企业担保累计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合并会计报表企业净资产的50%。

(四)严格控制为非投资企业提供担保以及超出其持股比例对所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确需担保的,必须有相互担保或可靠的反担保,并履行报批程序。

第二节 核准

第十三条 以下投资事项必须报国资委核准:

(一)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

(二)企业用自有资金在证券二级市场进行股票、基金、债券(国债除外)、期货等金融性投资项目;

(三)不属企业主业的投资项目;

(四)全资或控股新公司的设立;

(五)上市公司配股中全部、部分放弃国有股配股权的;

(六)划转或转让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的;

(七)受让上市公司股权的;

(八)企业采用定向增资,吸纳其他非国有资本投资入股等方式,导致企业国有股比例下降的;

(九)为非投资企业担保以及超出其持股比例对所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的(以下简称“对外担保”);

(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进行核准的其他投资项目。

第三节 备案

第十四条 企业投资符合以下条件的,报国资委备案:

(一)已列入企业投资计划,属企业主业,单项投资额达到或超过企业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10%或者对外投资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列入企业投资计划,但属企业主业,不属于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事项的。

(三)国资委认为应当备案的其他投资事项。

第四章 备案、核准的程序及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一节 备案、核准程序的一般性规定

第十五条 核准程序如下:

(一)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在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做出决议后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至国资委。

如核准事项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章程规定须报其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的,国有控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在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做出决议后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国资委。

如核准事项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章程规定不须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 在核准事项提交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审议前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国资委。

(二)国资委职能处室负责对提交的投资、对外担保事项进行预审。

(三)预审通过后,报国资委领导审定,必要时征询自治区国资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意见。

(四)国资委签发审核意见。企业上报的核准事项,申报资料齐全的,国资委原则上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书。对于确需延长审核时间的,国资委应及时通告企业。超过时限未出具审核意见书,又未通告需延长时间的,视为无异议,企业可自行实施。

专家委员会工作方案由国资委另行制订。第十六条 备案程序如下:

(一)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在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做出决议后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至国资委。

如备案事项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章程规定须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在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做出决议后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国资委。

如备案事项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章程规定不须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在备案事项提交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前7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材料报送国资委。

(二)国资委职能处室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报国资委领导审定。(三)对实行备案管理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对存在问题提出书面意见并反馈企业外,一般不再回复。国资委自收到备案项目的完整材料20个工作日内未予回复的视为备案通过。

对于报送的投资备案事项,国资委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再论证。

第二节 备案、核准需提交的材料

第十七条 投资事项申请备案需提交的材料:

(一)备案申请书;

(二)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或股东会决议;

(三)投资事项基本情况说明;

(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

(五)合作方的基本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项目相关协议;

(七)项目投资概算;

(八)投资财务顾问意见书和法律意见书;

(九)国资委认为需要提供的相关材料。第十八条 投资事项申请核准需提交的材料:

(一)核准申请书;

(二)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或股东会决议;

(三)投资事项基本情况说明;

(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五)合作方的基本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项目相关协议;

(七)项目投资概算;

(八)投资财务顾问意见书和法律意见书;

(九)项目涉及的其他专业报告(如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等);

(十)国资委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第十九条 对外担保事项申请核准需提交的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企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或股东会决议;

(三)被担保单位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

(四)被担保单位资信情况说明;

(五)被担保债务基本情况的说明;

(六)国资委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节 其它

第二十条 如投资、对外担保事项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章程规定不须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批准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在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时根据国资委备案或核准的意见进行表决,并在相关决议做出后7个工作日内将表决结果报送国资委。

第二十一条 已经国资委备案或核准的投资、对外担保事项提交股东会(股东大会)审议时,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须按国资委对投资、对外担保事项的备案或核准意见进行表决。第二十二条

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尚需取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企业应在取得国资委的备案或核准后向有关部门报送申请。

第二十三条

国有参股企业投资计划外的投资项目,由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人员及时向国资委报告,依法向企业董事会、股东会陈述出资人意见。

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投资、对外担保都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企业要加强投资、对外担保的合同管理。

第五章 投资、对外担保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国资委对已备案或核准的投资、对外担保事项的执行情况采取不定期巡回检查的方式进行动态检查。

第二十六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存在问题的,国资委可以约见企业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

第二十七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存在重大问题的,或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后未整改或整改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国资委向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

企业须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后按通知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国资委。

第二十八条

检查结果和整改结果作为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已备案或核准的投资项目在执行过程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及时向国资委做出书面报告:

(一)对投资额、资金来源及构成进行较大调整;

(二)参、控股比例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控制权转移;

(三)投资合作方严重违约,出现损害出资人利益的情况;

(四)项目不能按计划要求完成的;

(五)项目实际投资额超过投资计划该项目预计投资额10%以上的;

(六)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标的金额达企业净资产10%(含10%)以上或标的额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诉讼、仲裁事项或被行政处罚的情形;

(七)其他重大事项。

第三十条 对外担保执行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及时向国资委做出书面报告:

(一)担保对象的资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担保的债务履行出现重大困难或超过履行期限仍未履行的;

(三)企业须承担担保责任的。

第三十一条 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监事会,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监事应按季度向国资委报告已备案或核准的投资、对外担保事项的执行监督情况。

第六章 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后评估

第三十二条 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公司)中国资委推荐、建议任命的企业负责人应当在每个会计企业财务决算完成后,根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有关情况将企业投资、对外担保完成情况和分析材料报送国资委。

投资、对外担保完成情况和分析材料应全面纪录企业上一投资计划的完成情况(附表二),已备案、核准的投资、对外担保事项的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经验与教训的综合分析、投资项目回报情况等内容。部分重点项目按季度报送完成情况并附简要分析材料。

第三十三条 投资项目完成(竣工)一年后,企业应当组织投资决策后评估工作,重大投资评估报告应及时上报国资委备案。

国资委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企业已完成的投资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第七章 问责及追究

第三十四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和其投资决策程序规定的,国资委应当责令其改正;企业投资、对外担保事项出现以下行为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情节严重、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规定上报核准的;

(二)未按规定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进行决策,擅自决定重大投资事项的;

(三)对明确规定不得投资或担保的项目进行投资或担保的;

(四)对应备案和报告的事项未及时备案和报告的;

(五)上报时谎报、隐瞒重要情况的;

(六)与投资合作方恶意串通或进行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的;

(七)通过漏报、瞒报、“化整为零”等方式故意逃避核准(审批)的;

(八)干预中介机构独立执业并发表意见的;

(九)因投资事项涉及的合同实施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

(十)经国资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估,投资、对外担保实施效果或单项投资实施效果差的;

(十一)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的;

(十二)有损害国有出资人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其他自治区直属企业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让企业的归企业,政府的归政府 篇6

即便作为国有企业“大老板”的政府,也必须坚守自己作为中立的社会裁判者角色

12月12日,《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束,据说,民众通过网络、传真、信件等方式反馈各类意见共48643条。由于采取的不具任何程序约束力的“征求意见”的方式,民众的意见融入最终的改革方案的可能性尚无制度保证。

与国与民均有利的燃油税说了十几年了,始终无法开征,原因在于诸多既得利益群体作祟。政府终于在月初拿出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一出台就遭到批评:公众没有看到燃油降价的信号。

有关部门自以为聪明,把燃油价格调整、税费改革、甚至燃油价格机制改革等几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混在一起,并“欣喜地”告诉公众,这一次成功地提高燃油税,不会导致成品油价提高。

但是,公众和舆论并不领情。消费者的期望显然不是成品油价格不变,而是降价。而且,按照此前的定价制度,这一期望是完全合理的。既然前两年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迅猛上涨的时候,国内燃油价格同样迅猛上涨,现在当然也应当随着国际油价下跌同步回调。

相关部门没有敏锐地感觉到民众对于降价的这种明确期待,而是在民众觉得资产应当享受油价下降之利的时候,突然改变了游戏规则。出于民众与舆论反应强烈,燃油定价部门才出面承诺,在燃油税改革后将会下调燃油价格。

回顾这一周,不能不承认,相关部门对于社会情势、民众诉求缺乏足够敏感性和回应性。

如先哲所言,政府要想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就必须以人民的“意见”为本。政府必须对人民的愿望足够敏感,一旦人民表达了某种意见,表达了某种诉求、呼声,政府就必须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当然,政府不必做应声虫,而应当在其政策、法律中注入理性因素。但无论如何,敏于回应人民的愿望,却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人会反对中国走节约能源的增长之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者,也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某种特定的税收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燃油税。现在很多专家引用欧洲的例子强调这一点。他们主张,中国不应模仿美国的低油价——其实是低燃油税——模式,而应走高燃油税之路。

但是,实施这样的燃油消费税制度是要有条件的:即人民的代表机构同意征收这样一笔高额税收;政府能够有效地清理道路、交通领域的各种乱收费;公共财政制度能够确保政府将这样一笔财政收入用于生态、环境、教育、脱贫等领域。

最重要的是,调整成品油价格与提高燃油消费税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务,前者涉及政府定价问题,后者涉及税制改革问题,其所适用之程序也理应大不相同。调整价格的程序相对简易,而大幅度提高燃油税,即便不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行政系统内部决策,也是应当慎重一些的。总之,实在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将两者混在一起。混在一起的结果是,民众对价格的不满,让本来具有充分正当性的燃油税受到拖累。

相关部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案?或许是因为,政府同时承担着三个角色:公共管理者、燃油定价者、国有垄断企业的“大老板”。这三个角色经常是相互冲突的。而某种不恰当安排,会让舆论产生一种印象:相关部门太多考虑石油垄断企业的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比如,专家说,政府之所以选择先征燃油税后调价,是怕企业囤油。但是相关部门本来也应该想到,先征税后降价,将使石油垄断企业多赚几个月的钱。

构建企业与政府关系管理中的沟通 篇7

1、政企关系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政企关系面临的宏观环境在逐渐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为社会主义市场计划体制所代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政府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并产生多种类型,如外资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新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加入WTO,也要求按照国外的游戏规则来管理企业,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政府干预。 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原来的国有企业也逐步进行政企分离,权力下放到企业。

2、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加强

协会在开展企业交流、组织听证会方面有很大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通过更多的企业结成联盟,自然比单个企业的影响力更大,因此可以促进政府的相关工作,甚至能够影响到产业政策。 据悉,到200年,我国共有全国性行业协会362个,其中综合性协会15个,工业协会206个,商业协会109个,其他协会32个。 共有5000名左右的专职人员服务于这些机构,还有2000名兼职人员为协会工作。 所有这些人员中,有大量离退休政府官员、行业专家、有影响的企业人士。[1]

3、各种监督作用明显加强

媒体的传播作用和舆论的监督作用明显加强对权力形成了影响。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也逐渐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相关利益者就可以借助舆论的力量表达自己的利益。 同时公众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随着公众法制观念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民告官”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迫使企业必须诚信经营、政府必须公正为民。 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执政党不断严肃党风党纪,带来了政府机构廉政建设的加强,从而为企业建立透明的政府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政府关系沟通方法

1、沟通渠道

沟通有多种渠道,我们暂且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行为沟通。 当沟通渠道尚未建立或没有打通时,企业的品牌、市场地位和口碑对能否尽快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意义重大。 这时候,企业的行为,包括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制定符合政府政策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策略、兑现对政府所作的承诺、参加或举办各种公益活动等, 都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为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正式渠道的沟通。 与政府的沟通主要通过正式渠道,如会见、会谈、书面报告、参观访问等。 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政府关系部门, 负责与政府进行日常的沟通工作以及让公司的最高首脑定期来访等。

(3)非正式渠道的沟通 。 当企业的政府关系雇员同政府部门的相关官员已相互熟悉甚至已建立信任关系时,或当前者可以通过第三方与后者进行沟通或关系协调时, 非正式沟通渠道便可开通,如电话、Email、社交等。

几种沟通方式要并用, 关键是要运用得当,向政府说明自己的立场为什么最符合政府所代表的公众利益。

2、全方位沟通模型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维护,如图:

(1)企业与政府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通过成立专门组织作为政府关系管理的核心也是比较规范的做法。 具体可以通过资助政府项目、 帮助政府解决诸如就业等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协助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维持行业竞争秩序等。 这种方式常见于各种跨国企业,如摩托罗拉、安利(中国)、洛克菲勒等。 他们往往都是由企业的高层直接负责政府沟通的管理。

(2)人际关系。 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主要通过企业中的某个关键的人与政府维持良好的关系;二是与政府中某个官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来进行政府关系管理;三是借助于政府中某个人与政府中某个官员之间的关系。 例如,企业可以聘请有深厚关系背景的人担任企业要职等。 但这种沟通方式不正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众所周知,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尤其对于很多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关系甚至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因此当关系(包括政府关系、客户关系等)资源由个人控制时,一旦该人辞职离开,原来的关系将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常见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企业的招聘广告中看到他们对招聘人员的要求就是要有政府背景。

(3)上层路线。 针对中国的实际,可以通过与高层或上级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与地方政府或下级部门的关系也就很容易沟通。 黄铁鹰老师在讲授《中国MBA实战案例》课程时认为,“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至关重要。[2]

(4)借助外部组织的力量 。 公关公司起到非常好的中介的作用, 他们往往有很深的政府背景,对政府的运作流程和人事关系非常熟悉,聘请他们作为企业进行政府沟通的外部力量, 往往事半功倍而这些公关公司由于专业在于政府关系,实际上也大大降低了关系维护的成本。 另外,行业协会往往承担部分政府的职能,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沟通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虽然我国行业协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这些弊端正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例如,中国政府对协会干预过多,也就意味着政府与协会关系密切,有利于企业通过协会发展与政府的关系。 再如,很多行业协会的人员熟悉政府运作方式,与政府有着各种联系,这同样有利于企业通过协会发展与政府关系。[3]三鹿在处理阜阳毒奶粉事件中, 其所聘请的普天同盛策划公司功不可没;安利(中国)在1998年的危机中,借助了世界直销联盟的力量;在最近的我国邮政法草案出台的过程中,国外的速递公司请出了亚太速递业协会。

(5)通过公众、媒体等。 借助媒体等公众力量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政府从公众渠道了解企业的信息, 对企业产生好感,这是行为沟通的一部分;另一个目的是媒体的报导一旦为公众所知,就会对不合理的一方产生舆论压力,作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这些意见。 例如,2002年“五四运动”纪念日,蒙牛作为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 的典型企业 , 被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选播。 蒙牛作为内蒙古唯一入选的企业参加, 也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2003年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到蒙牛视察工作。 这些都为蒙牛成功解决2004年的武汉毒奶风波奠定了基础。[4]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8

一、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国有企业在对政府还贷高速公路进行管理时,仍然需要受到政府的政策影响、导向影响,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首先,从高速公路的建设来看,需要由政府进行规划与决定,国有企业负责具体的高速公路建设事项。其次,从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来看,国有企业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其设立的目的在于满足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主动性较弱。

(2)具有一定的代位性。建设政府还贷高速公路,有可能是由于国家财政投入有限,通过灵活地方式引入资金完成高速公路的建设,其中一种引入资金的方式则是设立相关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运行需要根据政府的政策,其企业设立的前提决定了国有企业在进行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管理实质上是代表了政府的态度与行为,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代位性。

(3)具有灵活发展性。国有企业进行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管理,其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企业的形式实现融资缓解政府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从这个层面看,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也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灵活发展性,且其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小,企业最终的风险承担人是政府或国家,给予了企业灵活发展的可能性。

二、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预算现状

(1)重视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监督。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发生的经营项目进行预算管理。预算要得到有效的实施离不开监督,许多国有企业为了确保预算的执行,也建立的相应的监督制度,使得预算的执行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会计处理中存在规定不清的问题。国有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依据《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来进行,该项制度为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可供参考性的规定。但由于我国财政管理模式采取的是收支两条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逐渐难以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如在预算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难以通过该项制度得到有效的解决。在预算管理中,会计利润这一会计科目在近年来不断被提起,而由于制度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对于收费公路是否需要计提折旧的问题,已逐渐影响了国有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甚至成了制约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预算发展的障碍。

(3)预算执行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诚然,企业已提高了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影响着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由于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用是政府性的基金,在会计科目收入计算时,应当纳入财政公共预算管理中,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应当是收付实现制。而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使得预算的执行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收入与支出,将通行费收入资金纳入错误的会计科目,影响了整个预算制度的执行。

三、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预算管理的措施

(1)实现预算制度的规范化。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具有政府主导性、代位性及灵活性的特点,其预算制度的编制,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政策下完成。国有企业应当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使得预算制度的编制有政府出台的统一文件,实现预算制度编制的规范化。首先,作

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收入资金应当作为财政的预算资金,这一部分应当行政性收入,不应当作为企业的经营性收入,国有企业在这部分资金中所发挥的仅是代收的作用,在预算编制时应当加以注意。其次,在进行预算管理制度的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本省的要求,建立与通行费收支管理相匹配的预算管理制度。即使当前没有涉及这类型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的具体制度,可以参照事业单位中预算的编制,结合高速公路的特点,对预算编制中的资产配置和费用定额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

(2)完善会计处理。对于当前会计处理中不清的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完善会计处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一,根据规定,严格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当前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通过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将预算管理纳入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范畴。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成本,且需要的时间较长。其二,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上,进行会计科目的微调,使得预算管理能更为符合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发展的要求。如对于高速公路路产的这就,若根据当前国有企业所执行的规定,对于高速公路中的路面、桥梁等应当纳入固定资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在进行计提折旧时,通过工作量来进行。而在具体的预算过程中,许多建成的高速公路,实现移交后并不会再计提折旧,导致了预算处理与实际情况出现了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可对其采取不同的折旧方式,如以折旧年限进行计提,或者将其作为无形资产,以政府部门批准的期限进行摊销。

(3)加强监督,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其收入纳入财政专项户头,支出执行政府的预算批复制度。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所管理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最终的收入应当纳入地方性收入,为了提高对国有企业预算的执行力度,可以引入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

政府监管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预算审批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对于资金的流通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定,其收入确实地纳入了财政专项。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察,对国有企业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及时指出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问题。

摘要: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管理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把握这类国有企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前预算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特点及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就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的预算管理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措施。

关键词: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特点,预算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永宏.国有企业管理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预算管理有关问题探讨.交通财会,2015(12).

[2] .徐芳,刘国庆.政府收费还贷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探讨.交通财会,2014(7).

[3] .周国光.公路经营企业管理政府还贷公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探索.交通财会,2014(17).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9

关键词:温州,环境成本管理,绿色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温州模式”也面临高耗能、强污染的挑战。时至今日,温州许多企业仍然选择“先污染,再治理”、“实污染,虚治理”和“点治理,面污染”的恶性循环模式,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薄弱,致使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同时,社会成本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今后一定时期,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和谐、保护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一、温州企业推行环境成本管理的困境

1、环境污染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无动力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水系下游,上游的部分污染逐步集中到温州,加上位置靠海,温州企业污水处理监管压力小,废水处理比例较小,造成温州市主要河流和6190平方公里的监测近海海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总监测海域面积约15%,达到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除了废水污染,还有固废污染(生活固废、工业固废和农业固废)。造成危机生态环境的另一因素是废气,一是排放总量较大、利率较低的工业废;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温州中小企业却无环境成本管理的动力,直接原因是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里不包括环境成本项目,环境的污染短期内遭到的惩罚较小甚至没有惩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企业没有推行环境成本管理的直接动力。

2、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觉醒与环境成本管理无能力矛盾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管理的加强,部分企业环保意思觉醒,但由于经济、技术、人才等原因,无法推行环境成本管理。对于许多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如果将环境保护因素作为产品过程的成本费用之一,很多中小企业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杠杆提高,经营风险增大。另外,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相对短缺。

二、环境成本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1、超生态阈值的污染排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依据生态学理论,污染是由于人类生存系统排放的废物总量超过了生态系统消化废物的生态阈值而产生的,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污染的概念是相对于生态系统整体而言的,被许多环境学家普遍接受和使用,这说明废弃物并不是污染。只有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生态系统自身处理废物量的生态阈值时,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污染。

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系统对废物的自我消化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废物的排放量长期超越生态阈值,就可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

2、外部性导致企业进行环境投入无动力

“外部性”是相对于市场体系而言的,是指部分经济活动产生了副产品或副作用,但没有在价格体系中得到体现,没有承担或没有全部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制度不完善或技术达不到造成的污染的成本没有计入生产成本,生产者只关心自己承担的生产成本,对于未计入生产成本的环境污染成本不予关心,虽然这样的经济行为会损害了社会总福利,但由于生产者个人得到的收益大于自己损失的福利,所以污染环境的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无内在动力。

3、环境产权不明晰导致环境资源的滥用

公地悲剧就是关于产权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著名论断。所有权的缺乏,公共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和透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温州地区环境资源的滥用,环境产权不明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融资难、经营风险的增加导致企业没能力进行环境投入

温州98%为中小企业,资金量小,融资难,特别是目前,许多微利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如果将环境成本内化到产品成本中,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即便是经营能力尚可的企业,环保设备的投入也会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这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杠杆提高,经营风险增加,而这部分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甚至存在正的外部性,所以企业不愿进行环保投资。

5、企业分布松散,监管困难,也不便于政府提供环保公共产品

温州产业布局是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而来的,许多仍是家庭式小作坊,企业多分布于各乡镇自然村,对其污染排放难以监管,也不便于政府集中提供环保公共产品。

综上,环境污染问题是我们现在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环境产权不明晰导致环境资源的滥用,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无人愿意为之买单,融资难、经营困难使企业却步于环境成本管理,松散的分布不便于政府的服务和监管,因此,政府需要担当起环境保护的主导责任。

三、构建绿色政府促进温州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1、政府以绿色行动对企业进行环保示范

政府应先通过自身的绿色变身,对企业和民众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具体可通过政府绿色考核来完成政府的自身绿色转变,对社会起到带头作用;通过绿色文化的倡导,使政府在社会价值导向中形成绿色价值观标杆作用。如图1所示,一方面,通过政府绿色考核体系,考核、监督政府的绿色行为。通过考核体系的绿色化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型,由原来的以推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化职能转型为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平衡职能。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文化绿色化倡导,逐步推动绿色行政、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为企业和民众的绿色文化标杆。

2、制定绿色的政策制度,引导和监督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1)绿化宏观政策,促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做好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在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绿色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评估考核体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并定期进行考核、评议和工作总结。先列出一批绿色项目进行建设,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通过对绿色经济行为的激励和对危害环境经济活动的惩罚,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统一。

(2)绿化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和法律工具,通过“责任—权利—义务”机制依法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做好新政策的宣传指导工作,确保企业及时了解政府制定的政策;同时要制定适宜的监督制度,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按制度进行处理,以儆效尤。对企业来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加大环境成本管理的投入,淘汰低技术、资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环境成本管理水平,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提高绿色监管水平,促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环境监管是政府环境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政府环境监督的重点和难点。提高环境监管要从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变重“堵”轻“疏”的思路。以往的监管重事后罚款,轻事前宣传引导、轻事中监督管理。绿色的政府环境监管应该加强事前的项目审批和政策宣传,让危害环境的项目不能立项,避免资源浪费;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监督,对未按事前规划执行的项目要立马停止甚至取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对于事后要进行不间断监督,让污染无可逃遁。另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不断革新监管手段。利用监控、网络、甚至卫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环境监测,全天候及时发现问题。监管达到了全覆盖,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3、引导民众绿色消费并参与环保监督

经济学角度上,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存在的重要原因,政府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公平的政策并确保执行,为市场的有效运行保驾护航,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样,引导社会建立环境保护观念这一公共产品同样需要政府提供,政府应一手通过自身的绿色文化建设对民众进行引导,一手对不适宜的消费倾向也应及时制止疏导。当社会民众都培养起环保意识时,再引导民众加入环保监督中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全社会加入环保中来。

四、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政策建议

1、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借助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绿色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政策,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展开产业构建和组织。大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等无害产业,严格控制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对不符合经济规模要求、经济效率差而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加以限制或停止建设,助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和质量效益型的产业体系。

2、完善环境产权制度,明晰环境产权,降低交易成本

借助混合所有制工具,尽量设法使原有的“公共领域”确权或部分确权,避免发生“公地悲剧”。可以尝试利用产权的可分性,从不同的指标对产权进行分割重构。从我国的实践表明,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明晰化生态环境的产权。同样,在讨论环境资源产权明晰的问题时,也不必然说要私有化,只是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的不同调整而已。这样的调整都将有利于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3、借助金改东风,制定绿色金融政策,解决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资金之忧

2012年,温州被设为金融改革试验区;2015年,温州取得地方立法权,随着条件的成熟,尽快建立温州新型的环境保护金融机构或组织,加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绿色指标对信贷项目进行排序,利用信贷条件和利率杠杆工具,促使资金流向环保型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资金之忧,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可以考虑制定行业环保标准,作为行业准入门槛,时机成熟讨论立法,为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以“营改增”为契机,推进绿色税制改革,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

首先,构建和完善环境与资源税收体系。对工业三废等排放物进行征收环境税,可逐步实践环境税的征收对象、计算和征收方法等方案,将环境成本内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去,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达到绿色生产。其次,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和产品特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或项目进行鼓励,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或项目进行增税,致使其自动退出市场。第三,可以实施有差别的税率,对损害环境资源的产业发实施较高的税率,比如技术落后的造纸、化工、皮革等产业,征收比较高的环境税,同样可以达到增加其成本,促使其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目的。对诸如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应执行零税率,鼓励其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工程。

总之,通过政府进行绿色的产业政策制定等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产权、环保法律等制度;以国家的金融改革、税制改革为契机,一方面引导企业关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内化环境成本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去,倒逼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投入,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习元、陆根发、袁增伟:我国绿色政府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5(6).

[2]高有福:环境保护中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及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

[3]刘家明:绿色政府建设的模型构建[J].当代经济,2009(3)下.

[4]王琦、鞠美亭等:绿色政府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实践[J].生态经济,2011(7).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10

一、财政部门的“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

此调查是国家财政部编制和国家统计局批准, 由各地财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所有查账征收的法人企业。调查时间为年度。调查文本为《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表》, 分为《基本财务状况表》 (01表) 、《收入成本费用表》 (02表) 、《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表》 (03表) 、《涉税项目明细表》 (04表) 和《相关情况表》 (05表) 。被调查企业根据报告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附表以及财务账目的数据填写或分析填写。有些表格项目注明了内在含义, 在填写时应满足其条件, 保证表内、表与表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正确 (以下《全国企业税收调查表》和《出口样本贸易信贷企业申报表》类同) 。

启示1:构建科学的企业账务体系

《调查表》反映了企业账务的一般规律, 体现了税务理论与企业财务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外贸企业的账务体系是由《企业会计准则》决定的, 但是企业还有部分自定义的空间, 如子、细目的设置等。外贸企业可以按照《调查表》的框架来完善自己的账务体系, 用表内5个层级 (如一、 (一) 、1、 (1) 、 (1) ) 项内金额的勾稽关系来规范账务项目的属性, 使其与政策规定趋同。将《调查表》项目作为企业账务的子、细目名称, 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企业重点考量的对象, 需要进行专门的监督、管控, 另一方面它们的累计数直接就能填入《调查表》有关项目的金额栏, 而无须进行合并或剔除某些数据的计算了。

启示2:在政策引导下营运与管理

02表项目经过“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终而见底。表格的关键之处都注明了现行政策条文。平时外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纷繁琐碎, 遇到什么抓什么, 考虑难免狭隘、片面。对照02表项目, 企业填写了, 说明自己做了;企业保留空白, 说明自己可以做但没有做或不知道怎么做, 从中发现了差距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固定资产为例:02表“其他业务收入小计”项下的“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意味着企业闲置的固定资产 (如房屋) 可以对外出租, 充分挖掘其增值作用。02表“营业外收入”项下的“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和“营业外支出”项下的“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企业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清查1次, 发现损益及时查明原因并在年底前完成账务调整。

启示3:找准企业所得税节税切入口

03表、04表项目描述了“利润总额—所得税计算—所得税减免—应缴所得税”的演变步骤和计算结果, 把允许税前列支的金额、各种纳税调增、调减金额及其纳税优惠项目金额全面系统地列举了出来。外贸企业进行未来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可以此为起点, 认真研究本企业所得税涉税项目, 采取有意识的变通措施和操作技巧, 在遵从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纳税金额、递延纳税时间和规避纳税风险。03表显示的税基优惠 (包括投资收益) 、低税率、减免所得税的项目, 外贸企业要尽量创造、靠拢条件, 从而合法受益。04表显示的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如工资薪金支出、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业务招待费等, 不能“用了算”而要“算了用”, 在限额内充分列支。04表准予计提、摊销的项目金额如坏账准备金、折旧、长期摊销费用等, 要按照上限比例提足。04表“工会经费支出”项下“税法允许扣除的工会经费支出”的“填报说明”栏, 指明“税法允许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金额乘以2%减去没有工会专用凭据列支的工会经费”, 外贸企业解缴工会经费后务必取得正规收据, 否则只得全额缴纳税款。

二、国税部门的“全国企业税收调查”

此调查是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表, 国家统计局备案, 由各地国税部门组织实施调查。以增值税纳税人或营业税纳税人为填报对象。调查时间为年度。调查文本为《全国企业税收调查表》, 具体分为3张表, 《信息表》调查企业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税种缴纳方式等情况;《企业表》 (01表) 调查企业在调查所属期各种税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 的形成过程及财务明细数据, 结构复杂, 项目繁多, 共有442行;《货物劳务表》 (02表) 调查企业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以及销售收入和实际成本指标。

启示1:保证增值税月度纳税申报资料完整准确

调查网络系统链接了国税部门主管的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 企业每年12月月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各项累计金额自动转入01表“增值税指标”栏下的主要项目, 无论正确与否, 外贸企业已无法更改了。外贸企业办税人员每月认真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 就是为填写01表“增值税指标”栏打好基础。要想确保01表“增值税指标”栏下主要项目的填报质量, 平时增值税纳税申报就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毛病, 做到无遗漏、无差错。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与增值税开票软件系统捆绑在一起, 进项增值税发票必须论证并储存数据, 看上去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自行纠错功能强大, 但是仍然不排除张冠李戴录入或误操作的可能。应把握的要点是, 每月将各种增值税的正本或复印的备案单据收集齐全, 开具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开具其他发票的销售额、销项税额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表1) 不同项目对号入座, 内销和不退税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录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 (表2) “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栏, 将原始单据《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进口货物进项税额及相关内容导入申报系统的《增值税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明细表》对应项内。

启示2:按期足额缴纳各种法定税款

除了调查增值税、所得税情况外, 01表排出了不同企业应缴纳的其他税种和政府性基金, 如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等。外贸企业在与自身经营业务有关联的税种栏填入数据。经过上一年度的填表, 外贸企业清晰地知道了本企业在各个方面分布的税种以及税基、计税方式、适用税率、减免税政策条款、税额。由于其他税种和政府性基金名目多, 金额小, 计税方法差异大, 规定纳税时间不一, 外贸企业可能会忽略或遗忘。针对这一问题, 外贸企业不妨以已填报的01表为参考样本, 在以后的纳税申报期浏览其他税种的缴纳数据, 了解本企业现时应税项目及数据发生了哪些增减变化?哪些应税税款已缴纳?哪些应税税款未缴纳、待缴纳或欠缴纳?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 能够熟记其他税种的纳税条款, 不漏计税款一分钱, 不超越缴纳期一天。

三、外汇管理部门的贸易信贷样本调查

调查文本为《出口样本贸易信贷企业申报表》。调查时间为季度。调查内容主要为企业“期末账面出口应收款余额”, 包括“银行信用项下出口应收款余额”和“贸易信贷项下出口应收款余额”, 以及“出口应收款周期”等。

启示1:谨慎选用出口收汇结算方式

让渡出口货物所有权后, 外贸企业在账面“应收外汇账款”科目借方登记销售货值, 报告期期末账面余额为应收未收的外汇折人民币金额。《申报表》将应收外汇账款余额分解为银行信用项下出口应收款余额和贸易信贷项下出口应收款余额, 用于考察、解剖不同收汇方式对我国银行外汇贷款或融资安全的影响。银行信用项下出口应收款的收回最顺当, 国内银行收回外贸企业的专项信用证打包贷款基本无障碍。因为进口商已把货款准备金存入境外银行, 境外银行以银行信用出具了书面文书。贸易信贷项下出口应收款是境外进口商直接付款, 分为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T/T (后) 电汇等。D/P比D/A收汇稳妥, 银行收回前者的押汇融资资金比后者容易, 区别在于D/P是境外银行在进口商付款后交其正本提单, D/A是境外银行在进口商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付款后交其正本提单。T/T (后) 的付款约束最少, 进口商在取得货物后如何付款完全依赖自己的信用, 国内银行对外贸企业的此类出口业务发放贷款慎之又慎。外贸企业同外商磋商出口业务时, 要积极落实外汇管理部门稳妥收汇的要求, 善于综合权衡厉害得失, 选用最佳收汇结算方式。首先主张使用信用证收汇结算方式, 其次尽量采用D/P收汇结算方式, 再次在经过对进口商考验或有信心时开展D/A收汇结算方式, 最后在特殊交易背景下采用T/T (后) 收汇结算方式。

启示2:抓紧回笼逾期应收外汇资金

《申报表》“贸易信贷项下出口应收款余额 (仍未从境外进口商处收汇的出口应收款余额) 其中一年以上”项目的涵义, 是自本调查期末倒推12个月或更早的出口, 截至本调查期末仍未收回的应收款余额。强调了应当及时清理逾期应收外汇资金余额。贸易信贷调查季报, 在时间上正好适合外贸企业定期弄清逾期应收外汇资金变化状态的间隔。外贸企业可因势利导, 以填报相关数据为契机, 对逾期应收外汇资金逐笔过堂论证, 探索刚刚露头的新账及形成原因, 跟踪追讨陈年老账的进度。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智慧, 以国际通用法则和惯例为武器, 依靠进口所在国法律部门、商业机构和国内结汇银行的帮助, 努力回笼外汇资金。如果进口商因销路不畅而拖延付款的, 要进行密集的函电往来, 不吝上门催款, 借助进口商在我国国内关联企业的经济关系化解债权危机。如果进口商认为货物质量出现瑕疵、不达标的, 要搜集证据, 还原事实真相, 妥善制定处理方案, 与对方或者据理力争, 或者协商退货、退回加工复出口、让价。随着一次次的贸易信贷申报, 外贸企业的逾期应收外汇余额要逐渐减少, 直至归零。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年检”

调查文本为《企业法人年检报告书》。年检时间为年度。主要调查内容为企业出资人的出资额、主要经营实绩等。上交的纸质《报告书》附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由其查证企业填写《报告书》有关财务数据是客观公允的。企业年检自查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会计决算审计可以作为一种另类的调查。

启示1:全力以赴扭转无经营困局

《报告书》的“全年业务收入”项内的数值微乎其微, 披露了企业在年检所属期内发展速度缓慢和经营规模萎缩。企业对此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陈述没有经营业绩的理由、承诺实现较多经营业绩的时限和请求保留营业执照。如果下一年度年检时, 企业的经营情况仍未好转, 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可能将其视为自行停业, 或者由企业自行办理注销手续, 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开展出口业务是外贸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没有经营业绩就没有收入, 企业生存就失去了依托, 即使外贸企业还想再赌赌运气,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亮出了“红牌”。面对困局, 外贸企业财务人员要化压力为动力, 想方设法推动、配合业务部门提高出口核心竞争力, 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 争分夺秒, 寸土不让, 不能放弃薄利多销的生意, 一笔两笔不嫌少, 几笔数十笔不嫌多, 坚决避免“交白卷”。

启示2:在扭亏增盈上狠下功夫

《报告书》“所有者权益合计”金额大于等于注册资本或企业账上的“实收资本”金额, 表示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小于注册资本或企业账上的“实收资本”金额, 表示企业资本减值。企业报告期经营亏损, 通常实行资本保全原则, 在“亏损”项内填写数据, 仍可通过年检。有限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连年滑坡、资不抵债或扭亏无望,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责成企业调减注册资本登记金额, 甚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破产清算, 用公司的全部财产来承担责任, 使债权人的权益得到公平补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眼睛是盯住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不放的, 而净利润是资本金的基础, 净利润流失很可能使资本金虚置。效益本来就是外贸企业奋斗的目标。外贸企业财务部门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的角度, 深刻体验到了亏损的切肤之痛。一旦发现亏损苗头, 外贸企业财务部门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一定要把扭亏增盈摆上议事日程, 采取果断的战略对策, 施展自身优势和高招,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增收节支活动, 降低成本费用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多的产出成果, 力求企业积累金额节节攀升。

参考文献

[1]国家财政部.2012年度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表[Z].

[2]国家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度全国企业税收调查表Z].

[3]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用服务平台.出口样本贸易信贷企业申报表[Z].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11

与 会 人 员

吴光耀上海市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袁 军上海市黄浦区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王国龙上海龙祥电脑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顺喜上海赛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韶真上海富杰乐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厚朴上海强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练丽华上海彩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洪兵《科技创业》杂志社 记者

徐 国《科技创业》杂志社 记者

政府、园区、企业形成互动,实现联动发展

吴光耀:上海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战略,但市里更多是抓基础工作,产业化需要落实到区县一级,因此,区县政府必须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提供优质环境,使其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

这里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黄浦区适合哪些专业方向的科技企业?广东某些地方实行“一镇一业”,这是政府培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结果,黄浦区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寻找适合在黄浦区发展的企业。其次是我自己做科技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感受:黄浦区应该提供哪些支持来推动科技企业的发展?另外,黄浦区高校较少,这和科技企业对高校的技术需求产生了矛盾,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过去常说的“产、学、研、政、经、商”六位一体应该如何沟通,如何形成联动机制,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我们举办这次沙龙活动,其实是向各位老总取经和讨教,为黄浦区产业规划的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各位都是走南闯北的人,可以交流一下在各地获得的经验。我们的目的不是总结过去,而是为了规划黄浦区科技事业的下一步发展,希望各位能够敞开地、毫无保留地谈谈你们的看法,例如从企业需求角度看,黄浦区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王国龙:我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主要从事计算机配件和网络工程,一开始没有知名度。筹建时得到了黄浦区科委和区创业中心的支持,公司销售额从2000年的300万到2004年达到一个亿,并成为英特尔公司的华东代理商,在业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对区科委的支持感受特别深刻,比如退税、低房租等,很多领导也都到我们公司来过。2004年宏观调控,企业资金出现困难,创业中心袁主任提供了短期资金支持,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所以我们心里一直非常感激。

我的几点看法是,创业中心的各个企业之间产品不同,区科委可以在各企业间牵头、介绍,牵针引线,看他们能不能在产业之间形成互补,做到资源共享。或者做一个网络,企业之间可以经常有沟通,另外还可以组织企业之间的参观交流,比如展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有效的管理模式等。

黄浦区有很多工业楼宇,能不能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比如由区科委出面申请一栋楼宇,给它一个概念,如电动玩具产品,然后利用企业的资金力量进行重新包装,实现工业楼宇的改建。卢湾区的8号桥,在卢湾区经委的主持操作下,成立了文化休闲中心,赋予它创意设计的概念。黄浦区也可以学习借鉴这种模式。如果政府有这种意愿,大楼的设计包装等,我个人非常愿意参与筹划。虽然我的房产在卢湾,但公司永远不会离开黄浦,因为我的起步是在这里,并且得到了很多帮助,这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吴光耀:你提到这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实际。构想还可以再大一些,例如企业之间可以购买服务,创业中心也可以向企业购买服务。

至于工业楼宇的改建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反而行不通,而企业间进行招揽相对容易,通过各种业务联系,以及现身说法,各种力量容易聚集起来。

袁军:对,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先要搞活,再拓展到园区之外,形成更强大的产业力量。

因地制宜,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科技产业

余韶真:我刚进黄浦科技创业中心的时候,没有王总扎根在黄浦的坚定信念。上海有两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2001年我创办了奥力健公司,公司先在黄浦,后来搬迁到了张江。我发现作为小企业,到大型科技园区较少有人过问,因为大企业太多了,小企业是锦上添花,不影响整体形象。

离开张江后,我回到黄浦,得到了科委的很多关注和关心。后来我整合广东的原有资源,组建成一个总公司,就是现在的富杰乐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还是选择了黄浦。

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入驻上海,上海的吸引力在哪里?现在也在讲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我原来在广东各方面也都很不错,为什么还是会选择上海呢?我是奔科技政策而来,而在黄浦区的一进一出之间,我发现区里非常关心企业成长之后的去留问题。

黄浦创业中心注重抓服务,但各地都在提升服务的时候,黄浦区如何吸引小企业?广州有“一镇一业”,上海或许业可以尝试这种模式,“一区一业”,甚至“一楼一业”,缺少科技资源的黄浦区,关键就在于实施怎么样的科技措施,比如一些工业楼盘,是用来做科技产业化还是单纯把它卖掉?企业发展有各阶段的需求,是去还是留,关键要看黄浦区怎么做。

袁军:现在的孵化器已经在朝专业孵化器的方向发展,对核心企业提供核心服务、专业服务,再吸引相关企业进来。

吴光耀:对,当初长宁区为留住联想,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虽然联想为长宁区创造的税收并不多,但却吸引了很多上下游的企业进来,形成了集聚效应,由他们为长宁区创造了税收。就比如广东的花木镇,为什么某一个镇的花木卖的特别好?因为它有了名气,而这名气最初是靠几家企业打造出的。现在讲国家竞争力,这也主要是看国家的一些核心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余韶真:很多概念必须在市中心做,在郊县就不太合适。比如我们公司下一步准备进入体育服务业,体育作为新产业,延伸服务很多,比如衰落中的芯片公司,他可以将芯片植入运动鞋,从而赋予两者新的概念。另外比如电子体育,可以将静态的电脑游戏和动态运动相结合,通过各种神经元件、传感器等装置调动人体感受。这些概念,在郊县做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市中心才容易找到合适的资源。

多角度理解科技产业

黄顺喜:我个人经历了从国营企业到合资企业再到民营企业的工作经验,所以会有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科技不一定要走时髦的道路,比如一窝蜂去搞IT,这样导致竞争十分激烈,无益于企业的发展。

作为科技企业,平常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发上面,较少关注科技政策。比如我们企业的主导产品,用了2年时间做研发,其间相当困难。作为区科委和创业中心,我想可以每年组织各企业老总开一到两次会议,介绍一些新的科技政策,以及区里对企业的看法和建议。

吴光耀:黄浦区“十一五”规划将对产业布局作出大的调整,将现代服务业摆在了第一位,其中主要是信息服务业。首先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调整,即从南京路的商铺、商业向楼宇经济发展。因为商业已经逐渐趋于饱和,而且随着流通的发达,南京路的优势将逐渐减少。另外,将科技融合于商业中,让商业在巩固中提升,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物流手段、支付手段,甚至商业内容的科技化,这些都是从黄浦区商业的强势地位出发,结合科技手段,从而提升其整体竞争能力。

林厚朴:我在黄浦创业中心待的时间最久,和黄浦区科委的接触已经有18年之久,知道黄浦区科委在外省市享受相当的知名度,作为企业,这也是可以利用的一个资本,通过与其他省市科委及创业中心的合作,从中也许能发现商机。

我个人专门发明各种和工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专利产品,最近的发明是一项新型的麻袋生产工艺,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麻袋不过是用来装粮食,或者抗洪时做沙包,科技含量算不上很高,但这项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是非常惊人的。由此我觉得,黄浦区发展科技产业,是不是可以有更广阔的眼光?作为科技企业,不能只盯着产品有多么高的科技含量,还要有独到的眼光,看到产品蕴藏的市场潜力,因为盈利能力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练丽华:我的公司1月底刚刚成立,做信息服务业。服务是实业的终端,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对很多信息,或者对国内一些很成功的销售模式不懂得如何整合,这就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黄浦区现在已经有很多信息产业,但还是留下很多空白点。商业作为黄浦区的主业,通过信息服务可以带动它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发展也会对信息服务业产生推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创业者来说,蕴藏了商机。

现有科技产业格局再思考

练丽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黄浦区科技规划中战略地位的提升,对我们企业当然是带来好处的。作为中心城区,人流、资金、知识等方面的高密集度,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我选择离个人专业相距甚远的信息服务业,也有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从黄浦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凭空给它一些概念然后打造一条产业链,这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考虑现有的基础和特点,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在我看来,这个基础也许首先是在商业上面。我们可以围绕商业做文章,思考它需要怎么样的信息服务,这可能会为企业找到新的盈利点。

林厚朴:以我在黄浦区这么多年的经验,见识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产业、新的产品,但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却不多,为什么?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有产品产业本身的原因,也可能它不合时宜,不符合黄浦区的实际情况。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篇12

一、“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网络化”管理需要依托于统一化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 将管理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 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 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理相互分离的形式。这一管理服务模式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运用了当下的信息网络技术, 其运行模型需要建立在数字化的管理平台之上, 通过运用数字化、网络信息化的手段, 从而有效的加强对社会服务内容的管理, 这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可以有效的做到系统的治理, 合理的增加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进社会的治理方式, 及时的反映和协调人们群众各方面以及各个层次的利益诉求,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发展的道路上, 走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而具体到政府推行的“网络化”企业管理服务来说, 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尝试, 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首先, 是针对当下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在利益诉求方面无法调和的矛盾, 可以看出我们的地方政府在企业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这也要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做到推陈出新, 告别过去那种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 从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的新模式中去, 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企业服务, 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有效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进步。而“网络化”企业管理服务是一种科学闭环的管理服务方式, 需要我们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 需要从管理标准和流程、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等一系列的内容上贯彻落实每一项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企业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整个地区的大联动和资源信息的管理新模式。

二、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真正走进企业

要想让“网络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真正的为地方政府所用, 那么就必须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真正走进企业。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的城市之间发展并不平衡, 各个地区之间的企业规模、类型以及所涉及的领域差异性较大。因此, 要想让“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真正走进企业,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的了解山东各个地区企业发展的需求所在, 有效的建立地区之间的联系, 结合自身的客观情况, 就如何有效的展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制定合理的、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调查、构建统计分析平台和考核评比平台, 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 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动向, 有效的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形成服务和监督管理的合力, 让企业在强大的信息发布、监督评议管理中更好的发展。

三、用“网格化”管理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政府采用“网格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有怎样的效果, 能够取得怎样的作用呢?其归根究底来说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企业的进步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 “网格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可以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在信息获取方面, 企业能够比过去更为的及时, 能够有一个可靠的、专业的、官方的信息数字平台能够完成信息共享;其次, 在企业的利益诉求方面, 企业能够告别过去那种求告无门的窘境, 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 “网络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不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也能够更好的使得政府做好企业管理监督方面的工作, 可谓是双向的, 比过去的管理服务模式更为的公开、公平、透明;而这些“网格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所带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促进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网格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水土不服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目标, 做出相应的调整,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网格化”企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郑士元, 徐辉, 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3) :1-7.

[2]闫耀辉.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和启发[J].城市问题, 2006, (2) :76-79.

上一篇:软件工程数据下一篇:联合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