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2024-07-23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共12篇)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1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理论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理论界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从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如王宝庆(2007)认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机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志、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制度等内部与外部多层次的管理控制。于筠、王世玮、袁德万(2013)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是审计关系的三要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委托人三者及其审计关系进行控制。也有很多学者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型应用到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从内部审计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D)探讨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持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措施(高明波,1999;王霞辉,2009;曹群耿,2011;贺彩霞;2012)。杨鸿运(2012)结合内部审计的工作要素,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将PDCA循环进一步应用到项目管理层面、审计功能层面、组织架构层面,构建了多层次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混淆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是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要求,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实现的一般性目标,是完成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如果以此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仅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管理的角度来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忽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和职能发挥,相关管控措施的应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

实质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人员素质提升了,组织设置优化了,工作底稿细致了,审计流程完善了,评价手段更科学了,审计结果更客观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审计主体运营效率和效果就提升了,甚至可能相反,由于过分关注审计工作的细节,关注被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要求,反而降低了被审计主体的运营效率,掩盖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创造。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更要从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出发,研究如何保证组织中充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确保达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已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托完成审计任务,而是更主动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利用科学的监督、检查、评价手段,帮助被审计对象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积极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经营效率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管理,促进组织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价值。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原理,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综合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如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管理工具),从组织、项目功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总结经验,发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计划,改进解决现有的问题,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PDCA不断循环、动态往复,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阶梯式上升。如图1所示。

同时,PDCA循环不仅可以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开展,也可以在每一个子环节中开展,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要素的PDCA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效率的不断提升。各层次的单周期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螺旋上升。如图2所示。

另一方面,PDCA循环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与项目的质量管理,作为促进组织与项目运营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质量控制。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审计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在提升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内部审计既立足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可以更有条件介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充分加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与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中,在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对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促进组织与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而针对组织与项目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将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在组织与项目的审计管理中,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是“死后验尸”,即在组织流程或项目结束后才进场审计评价,检查和发现组织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显然不能有效控制组织与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协助改进组织与项目的运行效率。虽然审计评价对问题的总结,可以促进后续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改善,但由于评价反馈的滞后性,使得对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的促进变得弱化,降低了内部审计评价的促进效率和效果。如图3所示。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要求内部审计要更加深入地参与组织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在计划制订(P)、过程实施(D)、分析检查(C)、整改落实(A)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监督,确保组织与项目高质量、低风险运行。如图4所示。

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综合运营信息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组织与项目计划(P)的可行性、与环境的匹配性、对组织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等,组织与项目运作过程(D)中的内部控制的执行、设计方案的纠偏、合同的履行、关键风险点的控制等,检查评价(C)工作的有效性、经验与问题的总结、处理方案经济有效性等,整改措施(A)的落实情况、执行的效果等,都将成为内部审计计划(P)的制订依据;而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D)将重点加强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各环节风险点的监督与评价,提示风险,方案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组织与项目提高运营效率;内部审计检查(C)阶段,在做好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更是通过对组织与项目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审计监督,分析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和建议,作为组织与项目落实整改的目标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处理(A)在监督检查组织与项目对运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是否充分反映到新的PDCA循环中的基础上,也对内部审计的经验予以总结固化,形成标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订改进措施,输入下一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促进内部审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组织与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也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方向。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目运营效率和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如图5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应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组织管理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持续改进组织与项目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控制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组织的经营效率、效果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因此,将内部审计管理嵌入组织与项目PDCA循环,通过内部审计PDCA质量管理循环与组织和项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层次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相互促进,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改进和组织与项目运营效率、效果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目标。

摘要:只有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与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地开展促进组织经营效率与效果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达成内部审计的目标。本文采用PDCA质量控制模型,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审计PDCA),内化到组织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组织PDCA),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推动,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PDCA循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杨鸿运.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44-47.

[2]于筠,王世玮,袁德万.从管理本质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3(4):46-47.

[3]高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2010(2):53-54.

[4]曹群耿.内部审计的PDCA循环工作法[J].审计广角,2011(7):56-57.

[5]鹿丽.田丽娟.浅谈内部审计控制机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9-61.

[6]高明波.浅谈PDCA循环法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12-13.

[7]王景.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3(10):69-71.

[8]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2

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工具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的工作方法,这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解释PDCA是英语单词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处置)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1、P (plan) 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2、D (Do) 实施:实施过程。3、C (check) 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4、A (act)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绩效。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循环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现代观点P(Planning)--计划职能包括三小部分:目标(goal)、实施计划(plan)、收支预算(budget)。D(design)--设计方案和布局。PDCA循环C(4C)--4C管理:Check(检查)、Communicate(沟通)、Clean (清理应用阶段1、计划阶段。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包括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要因、制定计划。2、设计和执行阶段。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及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3、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4、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折叠编辑本段循环过程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检查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 环去解决。折叠P阶段即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1、择课题、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新产品设计开发所选择的课题范围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企业获利为目标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企业的资源、技术等能力来确定开发方向。课题是本次研究活动的切入点,课题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不进行市场调研,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就可能带来决策上的失误,有可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造成设计开发的失败。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对市场发展动态信息缺少灵敏性,可能花大力气开发的新产品,在另一个企业已经是普通产品,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选择一个合理的`项目课题可以减少研发的失败率,降低新产品投资的风险。选择课题时可以使用调查表、排列图、水平对比等方法,使头脑风暴能够结构化呈现较直观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定目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明确了研究活动的主题后,需要设定一个活动目标,也就是规定活动所要做到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目标可以是定性+定量化的,能够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要尽可能量化,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也要明确。目标是用来衡量实验效果的指标,所以设定应该有依据,要通过充分的现状调查和比较来获得。例如:一种新药的开发必须掌握了解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新药审批政策和标准。制订目标时可以使用关联图、因果图来系统化的揭示各种可能之间的联系,同时使用甘特图来制定计划时间表,从而可以确定研究进度并进行有效的控制。3、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创造的创新产品,还可以包括产品革新、产品改进和产品仿制等。其过程就是设立假说,然后去验证假说,目的是从影响产品特性的一些因素中去寻找出好的原料搭配、好的工艺参数搭配和工艺路线。然而现实条件中不可能把所有想到的实验方案都进行实施,所以提出各种方案后优选并确定出最佳的方案是较有效率的方法。筛选出所需要的最佳方案,统计质量工具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矩阵图都是进行多方案设计中效率高、效果好的工具方法。4、制定对策、制定计划。有了好的方案,其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计划的内容如何完成好,需要将方案步骤具体化,逐一制定对策,明确回答出方案中的“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使用过程决策程序图或流程图,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将会得到分解。折叠D阶段即按照预定的计划、标准,根据已知的内外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法、方案,进行布局。再根据设计方案和布局,进行具体操作,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1、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法、方案,进行布局,采取有效的行动;产品的质量、能耗等是设计出来的,通过对组织内外部信息的利用和处理,作出设计和决策,是当代组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设计和决策水平决定了组织执行力。对策制定完成后就进人了实验、验证阶段也就是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外,还必须要对过程进行测量,确保工作能够按计划进度实施。同时建立起数据采集,收集起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等项目文档。折叠C阶段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1、效果检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完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时,应该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策,如果是,就意味着对策失败,那就要重新进行最佳方案的确定。折叠A阶段1、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制定成工作标准,以便以后的执行和推广。2、问题总结,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折叠编辑本段循环特点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1、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工程项目,也适应于整个企业和企业内的科室、工段、班组以至个人。各级部门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企业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企业上下或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生产的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3、门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进步一步。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品质治理的车轮滚滚向前。PDCA每循环一次,品质水平和治理水平均更进一步。折叠编辑本段缺点随着更多项目管理中应用PDCA,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因为PDCA中不含有人的创造性的内容。他只是让人如何完善现有工作,所以这导致惯性思维的产生,习惯了PDCA的人很容易按流程工管理体系作,因为没有什么压力让他来实现创造性。所以,PDCA在实际的项目中有一些局限。折叠编辑本段国内实践中国成长型企业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把PDCA简化为4Y管理模式,让这一经典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4Y即Y1计划到位、Y2责任到位、Y3检查到位、Y4激励到位。计划到位:好的结果来自于充分的事前准备和有效的协同配合。责任到位:计划的完成需要行动的支撑,责任到人才会有真正的行动,中国成长型企业普遍存在指令不清,责任不明的状况,所以责任到位。检查到位:人们不会做你期望的,只会做你监督和检查的,检查到位激励到位:有反馈必有激励,好报才会有好人,所以激励到位。结果导向:结果决定着企业的有效产出,所以,4Y强调结果导向。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前景PDCA循环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具体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3

[关键词]PDCA循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73-02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质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本科毕业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1][2]然而,近几年毕业论文的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何改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笔者认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中,既可以不断提高论文的管理水平,又可以加强对论文的监控力度,从而进一步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实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持续提升。[3]

一、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于1950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戴明环”。[4]

(一)PDCA循环的内容

内容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执行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A)。

具体包括:制订目标、方针和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里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滚动向前发展。

2.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循环,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有了新的提高。

二、PDCA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过程

(一)PDCA循环的应用

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5]PDCA循环最初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后来逐渐应用于市场营销、医药等领域,现在已经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该方法既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又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二)PDCA循环法在改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应用

PDCA循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P是基础,D是核心,C是手段,A是根本。[6]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循环能够上升、提高到新的高度。

1.计划阶段

学生毕业论文计划的制订,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不仅要全面部署,而且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和评分标准等各方面工作都要规范,形成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等规范的管理文件和标准;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目前毕业论文的完成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主要原因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措施。

在计划阶段,学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论文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多沟通,在不违反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实习等实际情况。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它是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实施,老师必须在论文管理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一阶段有很多具体的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资料查找、师生见面会、开题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遵循PDCA 循环法,这就是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

通过执行,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的一些研究内容,掌握文献资料查找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解决,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3. 检查阶段

检查是整个PDCA循环的手段。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必须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前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

(1)前期检查

前期检查是学校对毕业论文前期工作的检查,做好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做好选题和开题等环节的工作。检查内容具体包括:

①检查师资力量配备

A.审核指导教师的资格

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工作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应有毕业论文指导经历或设计、生产实践经历。首次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应在具有高级职称、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工作。助教可作为毕业论文辅导教师。

B.审核师生比

为确保指导质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各类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该过高,因此要严格审核 “师生比”。

②审查毕业论文选题

A.毕业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并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

B.选题是否结合了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需要。

C.是否坚持一人一题,数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中是否明确了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③检查指导教师的资料准备情况

A.毕业论文题目申报表、任务书及有关指导文件是否及时下达。

B.任务书中对学生设计的工作计划、分阶段工作要求是否制订。

C.任务书中对学生阅读的参考文献、收集设计所用的资料是否提出了要求。

④其WB 教学环节的准备情况

A.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实验条件是否落实;

B.毕业设计的实习工作进行情况。

(2)中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检查工作。一方面是对指导教师的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检查。对于指导教师的检查,包括教师辅导学生的时间,以及学生遇到问题老师能否及时地予以解决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检查,主要集中于把握学生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后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院、校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组织好毕业论文质量审查和答辩资格审查工作。重点对学生毕业论文各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检查;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合理性等。[4]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PDCA循環的根本阶段。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要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制订一个标准,在下一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作为一个参考,巩固成绩。遗留的问题自动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去,即转到下一届学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毕业论文质量就会螺旋上升,一届更比一届好。

三、结语

总之,将PDCA 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理念和创新探索,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途径。该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性,而且会使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适.PDCA循环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张玉胜,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2012(7).

[3]贝金兰.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4]赵阳,基于PDCA循环的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张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PDCA循环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6]黄宗德.运用PDCA循环提升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5).

[责任编辑:钟岚]

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 篇4

关键词:PDCA循环,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

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企业应用ERP系统后,ERP系统实现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使得业务处理能够跨职能部门进行处理,由生产部门开始,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承载着企业几乎全部的关键业务,涵盖了企业最为关键和最为敏感的信息资源; 与此同时,ERP系统中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大量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高度电子化、无纸化,这些数据等都保存在磁性存储介质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集成的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数据仓库。

在ERP系统下,通过职责分工赋予不同人员不同的权限,他们能在各自的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有关操作活动,而这种途径也很容易出现访问密码泄露,使得舞弊人员通过ERP系统可以快速的访问、窃取企业的客户资源、企业产能、销售渠道、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组成等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并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在此情况下,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企业的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数据都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手工账簿,转向对存储在ERP系统底层数据库的电子数据的审计,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也从单纯的财务数据,扩展到海量的存储在ERP系统底层数据库的电子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审计人员面对的是一个无纸化的审计轨迹,传统的审计线索因ERP系统的使用在形式上变得更加隐蔽,传统手工上的舞弊操作变成了不留任何痕迹的计算机操作,这些都增加了审计的难度,降低了审计线索的可追溯性。因此,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海量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ERP系统数据中获取有用的审计数据,如何从被审计单位的海量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中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并对这些审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查找问题线索和审计疑点,是审计数据分析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如果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加强对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提出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对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质量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模型分析。

一、相关研究

《数据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3号》指出: 数据分析适用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过程,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历史积累数据,以及数据准备阶段形成的基础表,采用适当的组织方式、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高效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发现问题线索、得出审计结论。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的数据分析是广义的概念,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为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避审计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数据分析的研究。

目前,有关审计数据分析的研究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冯国富等( 2009) 在论述审计分析模型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及其审计工作指南,并提供了一种实际的审计案例,用以演示其工作过程,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莉等( 2011)[1]提出在审计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负债表时,依据资产负债表的取数逻辑,采用平行模拟法设计单体公司报表程序,利用关联规则对比分析报表差异项目,结合审计经验,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异常数据,快速锁定不同公司的疑点科目,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可快速发现多家公司的审计线索,降低了因取数滞后造成的审计误受风险; 施永香( 2010)[2]分析了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基于Benford法则的数值分析方法; 赵辉等( 2010)[3]针对非结构化的审计数据问题,提出了关键字检索分析方法在非结构化审计数据分析中的运用,并运用实例进行了相关内容的阐明; 王莘等( 2007)[4]在FP - growth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适用于安全审计数据分析的挖掘频繁模式算法,与FP - growth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在挖掘频繁模式时不生成条件FP - 树,挖掘速度提高了1 倍以上,所需的存储空间减少了一半; 吕新民等( 2007) 针对传统审计数据分析技术的不足,提出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于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挖掘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应用数据挖掘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 岳烈骧( 2008)[5]设计了一种基于社保审计专业知网和社保审计专业分词字典的异构数据语义分析系统,围绕异构社保数据分析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库的构建,对社保专业知识的收集和组织,以及社保审计字段的理解,相似数据项的查找,基于社保审计专业知网的词义消岐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但大多都是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方法、技术以及工具进行的研究,而对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的研究尚不多见。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按 “P ( 计划) ———D ( 实施) ———C ( 检查) ———A ( 总结与处理) ” 的顺序,用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向前的方式,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PDCA每循环一次就要对本次循环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目标,把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次PDCA循环,PDCA的每一次循环都会促进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PDCA循环的应用已从企业质量管理扩展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如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6]、生产工艺安全[7]、高校教学管理[8]、服务绩效管理[9]等各方面。鉴于此,本文将PDCA循环应用于审计数据分析问题,研究如何应用PDCA循环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根据PDCA循环理论以及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的特点,对PDCA循环应用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设计出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并确立合适的审计数据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

二、审计数据分析PDCA循环模型

1. PDCA循环理论用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可行性。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Edwards Deming) 博士提出的。经典的PDCA循环过程由计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总结与处理( Action) 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计划环节( P) 主要是通过对问题现状的调查,分析现状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活动的方针和目标,进行活动计划方案的制定; 实施环节( D) 主要是活动计划方案的具体执行,这一环节是组织完成活动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检查环节( C) 主要是对计划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检查,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总结与处理环节( A) 主要是对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以便执行和推广,对失败的教训要进行总结,以免问题重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轮PDCA循环。因此,可以把任何一项活动都按PDCA循环划分为“计划( P) 、实施( D) 、检查( C) 、总结与处理( A) ”四个环节,通过PDCA循环把活动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循环往复向前转动; 同时,PDCA循环又是一个递归的体系,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又可再细分为另一个PDCA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不停地滚动前进的螺旋上升体系,如图1 所示。每一次PDCA循环都会把活动的目标或标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如此往复不断循环,活动的目标或标准将会不断得到提升[9]。

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围绕审计项目展开,对存储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底层数据库中的海量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找出问题,获取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疑点。在审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或者没有采用必要的控制措施,都会对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以及审计结论的产生。针对审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审计数据分析。有效的审计数据分析是产生可靠、准确的审计结论的前提,而可靠、准确的审计结论又需要有效的审计数据分析。因此,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分析过程是[10]:

首先,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 包括采购流程、产品制造流程、商品销售流程等) 、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部署和电子数据的详细情况,以及企业业务流程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的反映,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以及审计重点,确定审计数据分析方案。

其次,根据审计数据分析方案来采集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清理和转换,搭建分析环境,按照预定的审计目标展开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或者存在的薄弱环节,发现审计线索。

第三,对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审核,编写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审计方法,对未达到审计目标的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在下一个审计项目中进行改进。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达到不断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

由此可见审计数据分析过程在逻辑上与PDCA循环理论存在着一致性,都是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促进过程整体水平或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PDCA循环理论用于解决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是可行的。

2. 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递归模型。 依据PDCA循环理论,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可以分为P、D、C、A四个环节: ( 1) 计划环节主要是编写数据分析方案。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的业务流程,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部署和被审计单位主要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反映,以及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电子数据基本情况,如数据处理流程、数据类型、数据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内控薄弱环节,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制定审计数据分析措施计划,确定审计数据分析方案。( 2)实施环节主要是根据编制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案,对审计项目开展数据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和创建审计中间表等系列数据准备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准备工作,根据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审计分析模型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并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对发现的线索进行延伸,调查取证,核实问题。 ( 3) 检查环节主要是检查审计数据分析方案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编写审计底稿。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数据分析方案是否全面完成,数据选择的是否准确、可靠,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4) 总结与处理环节主要是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将成功的审计方法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中,以便以后的推广; 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薄弱环节和未能达到审计目标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解决措施,交给下一次PDCA循环,在下一个审计项目中予以改进。

如图2 所示描述了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循环向前转动、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状态的闭环系统。审计数据分析按 “P- D - C - A” 的顺序进行数据分析活动,并且周而复始地向前进行,一次PDCA循环结束都要对本次循环进行总结,将成功的审计方法进行制度化、标准化,加以执行和推广,并提出新的目标,然后制定下一次PDCA循环。一般来说,上一次PDCA循环是下一次PDCA循环的依据,而下一次PDCA循环又是上一次PDCA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将会得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图2 描述的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由于PDCA循环是一个递归体系,审计数据分析的总PDCA模型中的P、D、C、A每一环节又可以再细分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即可以用PDCA循环对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模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建模描述,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小环套更小的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由于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模型的实施( D) 环节涉及面比较广,可以利用PDCA循环的递归特性进一步对实施( D) 环节进行递归建模描述,具体环节内容如表1 所示。

由此可见审计数据分析PDCA模型是一个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又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即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循环是D阶段的PDCA循环的母体和依据,而D阶段的PDCA循环又是审计数据分析总PDCA循环的分解和保证。各个小环都紧紧围绕着审计数据分析的预定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滚动,推动着大环不断向前滚动循环,通过PDCA循环把审计数据分析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审计数据分析技术的确立

对审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在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审计分析模型,而构建审计分析模型需要采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技术主要有SQL查询语言、多维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去提取符合条件的数据并获取相应的审计线索。但是,由于现代舞弊手段不断提高,这些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无法获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审计线索。数据挖掘与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不同,数据挖掘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它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11]。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利用分类分析、聚簇分析、关联分析以及序列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企业ERP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与采购、生产、销售等有关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发现蕴含的数据模式和规律的过程,并获取相应的审计线索。因此,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图3 描述了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过程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审计需求。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主要业务流程、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以及业务流程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等具体情况,根据审计数据分析方案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范围的规定进行审计需求分析,明确审计需求,并将审计需求转化为数据挖掘具体问题。

2. 数据采集与清理,此阶段是实现审计数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数据挖掘问题,从被审计单位的ERP系统中采集与审计需求相关的电子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并进行适当的格式转换。当采集的源数据存在值缺失、空值、冗余、错误、数据规范性差等问题时,审计人员必须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清理工作,如重复行数据、列中冗余数据等的识别与处理、空值的处理、字段值缺失数据的处理、数据类型、数据格式的转换、不规范数据的处理等,从而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唯一性以及有效性。通过对数据的一系列转换和清理工作提高了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建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3. 数据挖掘建模分析,此阶段是审计数据分析工作核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审计需求,根据被审计单位各业务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如分类分析、聚簇分析、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并进行相应数据挖掘算法的设计及挖掘参数的设定,从而建立不同的数据挖掘模型对审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如运用聚类技术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相似数据的分组,发现分布模式与数据属性间的关系。

4. 结果评价。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的审计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根据可用性、正确性、可理解性等评价指标对审计知识进行评价。

5. 总结及发布。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根据审计人员的要求,将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的审计知识呈现给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所发现的审计知识进行取证分析,获取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疑点。

以上步骤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如果数据挖掘结果不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将过程回退到之前的某个步骤,如重新选择数据、设定不同的挖掘参数值等。因此,有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并提高,以期达到预定目标,这与PDCA循环理论在逻辑上存在着一致性,如图4所示。因此,通过引进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可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性和质量,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由图4 所示,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将应用数据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按PDCA循环划分为 “P、D、C、A” 四个环节,通过PDCA循环把审计数据分析的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于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某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图4 的每一环节又可再分解为一个更小的PDCA循环,这样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是一个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小环里又套更小的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在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审计数据分析的PDCA循环模型中,小环是大环的分解,而大环又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各个小环都围绕着预定的目标朝着同一方向滚动,推动着大环不断向前滚动,从而保证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统一、有序地进行。每一次循环都会使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提高一步,最终达到审计数据分析工作预定的目标。

四、结论

审计数据分析是计算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本文运用经典的PDCA循环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流程,并确立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审计数据分析是一种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工作模式,目的在于通过对审计数据分析过程的计划、实施、检查及总结与处理环节的PDCA循环建模,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5

作者:许英 栏目:学术探讨 添加时间:2010-8-27 9:30:39

摘 要:随着竞争的加剧,物流服务的提供者需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变化,不断提高和改进物流服务过程的质量,来适应这种改变以保持客户满意。物流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的的持续活动,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并不断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本文将探讨如何将PDCA循环论运用于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PDCA循环法;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Q11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8-0000-02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从质量上求生存,产品和服务上“零缺陷”的思想很快扩展到了物流操作上。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被彼得、杜拉克描述为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这些企业而言,服务质量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第三方物流服务现状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服务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应该具有3cs的观念,即向顾客提供服务,以达到顾客满意直至达到顾客成功。服务应该始终围绕着客户的需求来制定,同时要尽可能的创造顾客需求。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如:运输、存储等)的同时,积极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务。由于基础管理和掌控资源方面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而在物流信息、库存管理、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提供适合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方面能力很差。此外,大部分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无论在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物流设施到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PDCA循环法介绍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纠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运用PDCA循环法改进物流服务质量

1、P—策划阶段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在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收集物流服务质量信息,确定服务质量目标、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实措施。物流质量因不同用户而要求各异,比如:配送额度、间隔期及交货期的保证程度;成本水平及物流费用的满足程度;运输方式的满足程度等。提供者必须要了解需求,通过访问、市场调查、了解国家计划指示等方式,搜集服务质量信息。搞清楚用户的要求和标准,即用户需要什么类型的物流服务及相应的水平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服务质量现状,找出质量差异;分析影响质量产生差异的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及影响程度,要客观准确,有数量分析。针对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结合企业资源实际,制定出提高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即制定出计划,并要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地点和完成方法等。总之,计划和措施要求具体、准确、可行、明确。

2、D—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以上P阶段所规定的内容,按既定计划、目标、措施及其分工,严格组织计划实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补充和调整。物流活动涉及相关环节,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企业物流质量的变化。加强物流质量管理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物流质量的现状、运行过程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物流服务与管理质量。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可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物流过程,同时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质量改进决策必需的各种信息,能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比如,通过物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计量顾客对物流质量的期望,实时监控物流质量状况等。此外,该阶段涉及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要注意全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性。

3、C—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物流服务提供者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如果实际与预定目标偏离,分析原因。这一阶段可建立一些具体的指标考核方法,比如:物流服务关键绩效考核方法—KPI,以下为某物流企业的KPI:服务时间:360*24;单据处理及时率:≥98%;单据处理百分率:接近100%;公路运输准点率:≥98%;铁路运输准点率:≥95%;配送及时率:≥98%;运输货损率:≤0.3%;仓储货损率:接近零;以外处理及时率:100%;投诉处理及时率100%。

4、A—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制定有关标准,质量工作制度,防止问题再发生。必要时还应查出和排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拟订措施和对策。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中去,继续解决。该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使质量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指出此次循环的不足,推动下一循环的进行。以上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不是在同一水平原地循环,每循环一次,工作就上升一个台阶,到下一循环,又有新的内容。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的改进,采用这一科学程序指导,伴随着这种循环,服务质量改进的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PDCA循环法各阶段在实际中的运用离不开直方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等质量控制技术。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6

关键词:PDCA循环;房产测绘;质量

1、QC小组简介

我公司于2013年11月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于此同时成立质量QC小组,从建组起,小组就坚持不懈地开展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和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活动,针对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和技术问题,运用PDCA循环,确保每一个房产测绘项目测绘成果的质量,并屡创佳绩(不仅受到房产测绘委托单位的一致好评,而且在同行业中我单位一直处于技术领先、质量领先,并多次获得省、市测绘与地理信息优秀工程奖二等奖)。小组由公司法人兼总经理直接担任组长,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担任副组长,各生产室、质检室、办公室和经营室等共同参与,实现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活动。

2、对策措施(见表1)

3、D阶段(执行阶段)

3.1对测量人员进行多次教育、引导,使测绘人员充分认识质量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质量与每个职工自身利益的关系。同时不断改进质量工作的管理方法,对测绘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实行工序交接制度,严格做到自检和互检、部门初审、质监部复审;

3.2实行签字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实现质量责任追究制,“谁负责测量、谁负责质量”,并制定阶段性质量目标,质量与考核相结合,并专门设立了质量奖。对于坚持质量第一,工作上精益求精,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质量意识淡薄,操作技能低下的,经教育、帮助,仍未能达到要求和目的的,实行质量奖扣罚、警告甚至劝退。

3.3坚持质量例会制度。今年测绘部门的周例会和公司的月例会制度已经成为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例会是着重学习房地产测绘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规范和部署本周或本月的质量管理工作,分析质量现状,掌握质量动态,对测绘成果质量进行予测予控,落实技术措施,明确质量要求。会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实际遇到的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问题,通过讨论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

4、C阶段(检查阶段)

各级检查都必须从最原始的外测数据核查起,在检查中发现有不符合相关技术规定的,应及时做好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严重不符合技术操作规程的一律退回,要求返工重测;对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外测人员确实难以解决的,由各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复测、核查,再作商讨决定,总之,把各种错误和遗漏消灭在测绘的生产过程当中,并且各个工序相对独立进行。

经过实施,房产测绘产品各主要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测绘成果的質量自然达到预定的目标。

5、A阶段(处理阶段)

5.1根据检查结果从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总结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单位标准,进行标准化。

5.1.1测量人员工作责任心和相互配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相当重要。

5.1.2外业数据采集方法和精度是测绘生产的最重要节点,多余观测必不可少。

5.1.3内业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作业效力,但适量的手工计算校核也是需要的。

5.1.4房屋各功能区和权属的认定,多级分摊方法纳入标准化。

6、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6.1如何保证测绘人员持续的责任心。

6.2加强产生测绘产品质量的理论研究。

6.3积极开发新型高精度的房产测绘生产工艺,如尝试应用室内摄影测量技术。

我单位各生产室、质检室、办公室、生产班组,直至个人的工作,均需按照PDCA循环,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循环又是上一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通过PDCA不断的循环,把单位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纳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使单位的质量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7

为了解某医院医疗收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医院某日的门急诊患者进行了随机走访,了解其对医院医疗收费服务的满意度和最不满意的地方,发现患者满意指数最低的为静脉采血环节收费问题,我们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分析解决。

1计划阶段(P阶段)

1.1发现的问题

我们对医疗收费服务中发现的静脉采血收费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情况: 在患者就诊卡没有余额的情况下,患者需要交纳的化验费在收费处按医生开单金额交费后,到静脉采血室采血时还会被告知需要缴纳采血费,患者需要再次到收费处交费,造成患者的不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医院门诊部、静脉采血室、信息处等相关科室进行了咨询,并与他们进行了沟通讨论, 现场查看,了解了实际情况: 患者未采血之前医生开具的只是某项目的化验费,到静脉采血室采血时才会收取采血费,在患者不愿就诊卡中多充值的情况下,收费员根据患者的开单金额收取费用,但收费员在采血之前只能看到医生开具的化验费金额 ( 不包括采血费) ,导致患者采血时还需要再次交纳采血相关费用,造成来回排队奔波的麻烦。

1.2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成立了CQI小组,组织全员开展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对该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 “机”方面主要是系统不完善,针对必需的配套收费项目未设置收费提示功能,患者不能方便地实时查询自己应交的总费用;

( 2) “人”的方面主要是科室人员之间及科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到位,部分人员未全面了解收费流程或了解了流程而未及时提醒患者交费情况,或因忙碌而忽视了收费的细节,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 3) “环”指环境方面由于患者较多医院不能面面俱到,或医院科室之间未站在医院整体的角度考虑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相互之间协作衔接不到位; 另外,由于患者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焦急的心态加上不了解医院的流程,增加了不满意和投诉的风险;

( 4) “法”方面主要是流程不完善,未从制度建设上规范该项医疗服务流程,让患者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1.3针对以上原因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

( 1) 在现有信息系统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督促各科室人员强化收费操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减少费用的多收、少收或错收,并履行好提醒义务,避免给患者带来麻烦。

( 2) 加强科室人员的培训和不同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使其对医院的收费流程熟知于心,对检验类等类似项目能及时提醒患者是否还有其他收费或大致的费用情况, 让患者决定是否需要多充值,以方便就诊。还要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方便患者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3) 优化医疗收费服务工作流程。针对检验类或其他需要不同科室同时开单才能执行的项目,开单科室对自己收费外的配套项目有告知患者需要另行交费的义务,收费员也要了解医疗收费情况,实时告知患者要足额充值。

( 4) 针对患者需求的逐步提高和我院门诊量较大的情况,要求员工注重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注重工作细节的改进,站在医院整体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大减少患者不满意或投诉的概率。

2实施阶段(D阶段)

( 1) 针对患者静脉采血环节的收费问题与医院门诊部、静脉采血室、信息处、收费处等科室进行沟通协调, 按方案执行,理顺了工作思路,优化了工作流程,增强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 2) 对医院收费人员进行了培训督导。使收费人员了解了部分特殊项目的收费问题,并能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协调,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引,方便患者; 强化了收费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要求收费员关注工作细节,对工作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收费服务。

( 3) 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收费处实行了弹性工作制,针对不同时间段和患者就诊人数的变化调整收费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能适时满足患者交费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

( 4) 为减少患者就诊过程中多次交费的麻烦,在收费处醒目位置设置了温馨提示,提示患者办卡、收费、退费流程和首次就诊建议充值金额等,大大方便了患者。

3检查阶段(C阶段)

由科室相关人员组成督导检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医疗收费质量进行督导检查。采取流程测试,现场观察和患者走访的方式,检查了各个医疗收费环节的收费情况, 患者对静脉采血环节收费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除其他工作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外,其他运行情况较好,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4处理阶段(A阶段)

( 1) 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收费人员责任意识提高,收费流程得到优化,患者的满意度上升,医院的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改善,改进措施颇显成效,已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 2) 在督导检查过程中,从工作细节等方面发现了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分析解决,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乎现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医院建设和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文章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提高医疗收费服务质量,针对医疗收费服务中存在的静脉采血环节收费患者满意度低的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患者的满意度上升,医院的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提高,PDCA循环对于提高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8

1 方法与步骤

1.1 制定计划

提供学习资料、护理技术操作练习平台及相关资格考试信息, 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鼓励护理人员抓紧业务学习, 尽快让各年资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并通过预期资格考试, 从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开始, 严格要求在原基础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合理安排每班工作量, 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与护师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任务同时, 能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一帮一”、“一对红”的帮扶工作, 或设每班把关的具体带教老师, 责任到人, 确保每班、每项工作, 护理质量都能达标, 为尽快进入护理管理PDCA循环中的计划阶段, 具体工作步奏宜如下进行。

1.1.1 分析每班护理记录质量

结合每个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如:护理记录是否合乎标准, 专业技术操作是否熟练, 分析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中的欠缺, 针对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又如:出现护理记录时眉栏填写不齐, 医学术语欠精确, 字迹欠清晰, 语句欠简明扼要, 护理操作具体哪个环节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由上级带教老师及时督促本人修改, 以便其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及护理服务质量, 总结经验, 警钟长鸣, 提醒同事切勿出现类似问题。

1.1.2 查出导致护理服务欠满意, 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专业知识欠缺还是操作技能欠熟练, 是服务态度问题还是服务方法不当, 上级带教老师针对问题及时指导其改善工作直至满意, 总结经验并提示同事, 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1.1.3 找出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的客观因素

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或精神欠佳, 应让其及时诊治及休息调整, 选择合适人选替班。如因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欠缺, 可提供相关学习资料供其阅读并及时讲解相关知识, 提供练习护理操作的用品及场所, 并有带教老师指导其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确保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

1.1.4 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完成方法

针对护理服务欠满意的原因制定出具体的计划措施、实施方案、预计效果、时间进度, 负责者, 执行者和完成方法等内容。如:及时检查每班护理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让当班者纠正, 找出每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加强, 定期进行科内及院内学习讲座, 配备相关学习资料, 护理技术操作练习用品及场所, 增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技术操作熟练度, 总结工作中的疏漏欠缺, 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 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2 实施阶段

严格按照计划规定内容执行具体措施, 如:负责督查护理质量须从每班做起, 督查者应人尽其责, 每班、每日执行, 分级管理常抓不懈,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适时考核, 考核时须严格参照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 须有专人进行要点讲解、难点指导及操作点评且记录在案, 以便作下一循环参照评比, 建立奖罚制度并实施, 鼓励在护理专业上争强好胜, 力求人人过关、人人达标, 这样, 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素质。

1.3 检查阶段

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 检查预定目标执行情况, 以认真、负责、科学的态度找出欠缺在哪里,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分析其原因, 指导下一步工作。如:欠缺处改进后仍有不足, 应督促其继续完善, 不断总结所存的欠缺及杜绝欠缺发生的经验, 做到班班、天天、周周、月月、每季度、每年有检查;有记录;有信息反馈;有总结;有改善。

1.4 处理阶段

制度严明, 以不定期抽查或无记名答卷所得护理服务合格率及满意率为依据, 科学判断, 奖罚分明。

(1) 肯定成功的经验并将之形成标准并坚持巩固, 以后坚决按此标准完成工作并奖励兑现, 以利成功经验发扬光大。

(2) 整理失败教训, 记录在案以作前车之鉴并严惩不怠, 在科内警示栏及时作醒目提示, 防止以后类似情况发生, 根据情况上报护理部以便全院引以为戒。

(3) 把不成功和遗留的问题在下一循环中继续解决, 如此循环不止, 尽快使每人每班的护理工作质量达标并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2 结果与讨论

在科室护理工作检查实行三班制, 即早班-下午班-晚班, 班班跟进, 在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实行分级管理, 即带教老师-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督查组-护理部, 级级督查, 层层把关, 环环相扣, 步步促进, 护理管理工作贵在坚持不懈, 护理管理PDCA循环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实施后, 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素质及护理工作质量, 在“三乙”评审中, 其护理记录书写及护理技术操作获得甘肃省卫生厅“三乙”评审团一致好评, 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也获双赢, 其中内科两名主管护师、一名护师、四名护士、及四名护理人员均顺利考取上一级任职资格, 其他各科护理人员也同护理科一样成绩显著, 经过同事们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 共同使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乙”评审, 荣获“三级乙等医院”级别荣誉, 这是省卫生厅“三乙”评审团对医院各方面工作的肯定, 也是护理管理坚持PDCA循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素质的有力见证。如今, 护理科由1个内科发展为6个科室, 分别是:普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和重症监护中心。血液科和神经内科也正在筹备之中, 护理人员亦由原来的17人增加至100人。当然, 这与医院其他领域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骨科由原来一个科室发展为3个科室, 脑系科发展为2个科室, 外科发展为4个科室, 心肾科发展为2个科室, 儿科发展为2个科室还有感染科、手术室、病理科、检验科等科室都有相应的发展, 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在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时, 护理管理只有严格坚持PDCA循环, 才能使护理质量稳步提升, 护理服务合格率及满意率提高, 患者受益度增加, 医院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并逐渐扩大规模。综上所诉, 护理管理坚持PDCA循环, 确实是稳速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淑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 2005, 40 (4) :243.

[2]胡艳宁.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余珍华, 曾梅玉.PDCA循环在ICU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 .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9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1]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双语课程的选择、中英文使用比例、教材的选择三个方面。文[2]主要从师资力量、学生层次和教材选用分析双语教学的现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差异化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文[3]针对双语人才稀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较低及双语教学规范化教学计划的欠缺等问题,提出了合理选择教材、培训双语人才、控制英语使用比例以及开展合作交流等建议。文[4]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多层次设计,形成多层次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文[5-6]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外文版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和相关性。文[7]认为师生英语能力欠缺、教材选取困难、课程定位不清和教学质量差,从而提出选用适当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建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采取循序渐进和渗透式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和实施语言分流教学等。文[8]认为考核体系不健全、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双方互动交流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是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9]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渗透式、过渡式、选修课、穿插式、多元化、阶梯式、示范型、混合型、沉浸式、体验式,并从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材选择、学生英语水平方面提出建议。一些学者也结合课程开展双语研究,如文[10]考虑材料化学、文[11]结合金融专业、文[12]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等等。

上述文献对双语课程目前的现状分析较为透彻,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大部分问题还是停留在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的内容偏少。论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在调查相关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双语教学课程的需求了解不足。基于多年来的实践,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方案。但是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发展下的产物,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课程框架设计。而众多高校仍然沿袭过去的思路,在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且没有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

(2)双语教学考核同一化。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都设置了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一些定性指标。双语课程教学尽管与一般课程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对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工作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很多高校将双语教学的系数设定为1.1或1,难以体现双语课程的工作强度。双语课程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课件和授课内容,母语非英语等语言的情况下,教师备课和授课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量变化不显著直接导致教师丧失授课的积极性。

(4)课程设置的层次感不强。双语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学校按照专业分别设置1~2门双语课程,集中性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收到新鲜事物,最终导致效果不理想。

2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其中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行动,共有8大步骤。借鉴戴明循环的基本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第一步:基于该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现状,可以从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南京某高校的双语教学的调查,其主要问题包括上述四个方面。

第二步: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调研,该工科院校双语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双语教学在该校开设才几年时间,还没有积累经验;教师的积极性不强;没有进行需求调研,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有一部分双语课程难度太大。

第三步:找出主次要原因。运用鱼骨图分析方法,列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表1。

第四步:制定计划。针对该工科学校办学特色,作者进行深入调研,借鉴双语教学的几种模式,制定如下计划。

(1)对学生实行分层,可以依据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聚类,借助于库存管理中的ABC分类思想,分成好中差三类,实行差异化的教学;

(2)一般而言,双语课程均在大学三年级或以后开设,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对各类学生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点,进而设置相关课程体系;

(3)考虑到学生出国和读研的需要,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某些课程增加双语教学学分,为高年级的双语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4)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调研,科学核算双语教学工作量,针对这些课程,合理计算相应的工作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五步:执行环节。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初次分配不同,如少年班、培优班、零零班或者分类为A类学生,可以借助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先对这些学生进行试点,可以多开设几门课程。学校要组织专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完成该项工作。

第六步:检查和评估环节。检查主要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反映并合理评估。应区别于现有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着重从内容上加以考核,着重考核教学内容与学生类型和其需求的匹配程度、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运用外语掌握相关知识体系的效果,注重质量,弱化数量。

第七步:标准化环节。良好的模式加以推广,可以借助于标杆管理理论,树立典型并给予奖励。现有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奖励制度是整体化,不考虑课程。为了加强双语教学的激励力度,全校每年可以设置1~2个名额,专门留给双语教学先进的教师,通过标杆带动一批老师进入到双语教学之中。

第八步:相关遗留项目处理。任何工作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双语教学也不例外。针对考核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着带动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对教学质量非常差的教师,不允许继续双语教学,对中等水平的教师,要重新审核计划或者执行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改进。

摘要: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论文指出了双语教学中存在四个突出问题,即对双语教学课程的需求了解不足、双语教学考核同一化、工作量差异不显著、课程设置的层次感不强。结合PDCA循环理论的8个基本步骤,研究了双语教学质量改进的核心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10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 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包括P (plan) —计划、D (do) —执行、C (check) —检查、A (action) —总结4个阶段。PDCA循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各个关键环节, 并周而复始不停顿地运转。每一个循环都会促使关键环节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3]。其应用原理符合认知规律的“实践认知→再实践→识别”。这是上升规律的科学总结[4]。

PDCA循环的有效应用, 可促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5]。把PDCA运用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 可去除不必要的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应用PDCA循环, 通过定期业务学习、运行病历抽查、及时反馈整改、优秀病历展示等方法综合控制病历质量, 使该科的病历质量维持了较好水平[6]。王向云将PDCA循环运用到病案归档管理中, 明显提高了出院病案归档率[7]。赵玉娟应用循环法对医护人员洗手行为进行循环管理, 在短期内医护人员洗手执行率、洗手正确率、手细菌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质量[8]。

1 第一轮PDCA循环

1.1 计划阶段 (plan)

1.1.1 现状分析。

组建电子病历质控工作组, 由医务处质控管理员、信息中心工程师及各临床科室质控员组成。工作组定期就医院住院病历书写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会议讨论、总结分析, 并就其原因进行深度探讨, 并用鱼骨图说明病历书写不规范的因素。见图1。

1.1.1. 1 盲目复制和粘贴, 导致书写内容与实际病情不相符合。

临床医生为了提高电子病历的书写速度, 常常依赖电子病历的模板和复制粘贴功能, 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患者的情况及病情变化, 导致入院记录、病程内容千篇一律, 甚至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

1.1.1. 2 病历时效性得不到保障。

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要求: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但医生常常不能按时限要求完成各项病历记录, 存在超时或提前现象, 甚至在病人转科、出院才发现某些记录未完成, 这样往往会埋下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

1.1.1. 3 病历未能反映出临床医疗行为是否合理规范。

患者某项辅助检查的结果没有被充分用于治疗方案中, 对是否一定需要采用某种治疗方案没有进行描述。

1.1.1. 4 病历内涵质量不高, 病历记录不能反映出三级查房的内涵。

部分查房记录多是把症状、体征罗列,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和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内容过于相似, 体现不出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诊断分析能力的差别, 使病历失去了临床、教学、科研的价值。

1.1.1. 5 病历存在错项、缺项。

因医师书写病历记录时的马虎大意, 导致病历信息错误或漏缺等情况。如遗漏重要阳性体征、缺少重要检查结果、会诊记录等。

1.1.2 原因分析。

1.1.2. 1 医生责任心不强或对病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历不仅是对患者诊治全过程的文字记载, 也是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 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部分医生片面理解医疗质量, 认为只要重视临床医疗和手术操作的质量就行, 在工作中只注重做, 不注重书写, 特别是在患者多、工作繁忙时, 容易忽视病历质量, 引起缺项、漏项, 甚至遗漏重要的病史[9]。

1.1.2. 2 电子病历系统设置有缺陷。

电子病历系统允许对病程记录等信息进行复制和粘贴, 这是电子病历的一大特点, 也是从书写方式上对传统手写的巨大改变。客观的讲, 信息复制粘贴对于提高医生的病历书写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功能是典型的“双刃剑”[10], 书写过程的复制与粘贴, 会造成内容失真, 使病历记录的真实性存在隐患[11], 实践中它已经成为影响电子病历记录质量乃至临床医疗质量突出的问题。

1.1.2. 3 医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薄弱。

医院大部分病历书写工作由研究生、实习生、进修人员承担, 由于这部分人员接触临床工作和病历书写时间较短, 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足, 容易出现病历记录不完善、缺项、错项、病历内涵质量不高等病历书写缺陷。再加上上级医师疏于指导, 易出现病历书写不规范现象。

1.1.2. 4 医院电子病历质控体系不健全。

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 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病历书写质量的重视。对此, 2013年11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2013年版) 》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质量定期检查、评估与反馈制度。医疗机构医务部门负责病历的质量管理[12]。

1.1.2. 5 医生工作负荷大。

作为北京市三甲医院, 患者数量多, 病床周转快, 医生工作量大, 再加上科研、教学任务, 致使医生精力不足, 导致病历书写疏漏。

1.1.2. 6 入院流程设置的缺陷及病人在院管理不到位。

部分病人在入院过程中存在办理完入院手续, 延迟入住病房情况, 导致医生不能及时查看病人, 甚至部分病人还存在擅自离院现象。

1.1.3 制定计划。

制定第一轮PDCA循环周期为1年, 本轮重点就上述影响病历质量的原因进行改进。

1.2 实施阶段 (do)

1.2.1 制定措施。

针对临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1.2.1. 1 电子病历实时质量控制模式。

运行病历的监控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1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每一份运行病历的实时动态监控, 依据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设立明确时限, 对病历文书、记录进行全面时限监控。如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

1.2.1. 2 建立以《医疗质控周报》为核心的院级医疗质控体系。

《医疗质控周报》是院级医疗质控体系的核心部分, 由10大模块组成:病历书写质控、会诊质控、合理用药质控、临床路径质控、ICD诊断填写质控、死亡质控、输血质控、癌痛规范化治疗质控、手术等待时间控制、个体纠错培训。在每个模块内又包含各自的质控指标, 如病历书写质控内容包括11个质控指标:入院24小时内未完成入院记录, 入院8小时内未完成首次病程, 入院48小时内未完成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入院72小时内未完成副主任以上医师首次查房记录, 入院前3天未完成每日病程记录, 提前完成手术记录 (即手术未结束书写) , 超时完成手术记录, 未按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未按时完成术后3天每日病程记录, 终末不合格病历, 病案召回。院级质控部门通过信息化监控及专家评定, 每周对运行病历及终末病历进行监控、检查, 实现信息化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人工检查覆盖率达到10%左右。《医疗质控周报》每周以邮件形式向各科室发布, 并在全院院周会上点评;重点质控指标出现的问题每日以短信及《医疗质控日报》的形式发给科室质控员及科室主任。

1.2.1. 3 病历质控结果与科室效益、个人利益及职称晋升挂钩。

每月运营处根据病历质控结果, 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扣除出现问题的科室及责任人奖金。在职称评审中丙级病历做为单否项, 即任职期间内平均丙级病历数≥1份/年, 延迟申报职称1年;任职期间内平均丙级病历数<1份/年, 每1份不合格丙级病历扣职称综合量化评估分5分 (医疗总分45分) 。

1.2.1. 4 建立病历书写者的培训制度。

(1) 医院由医务处、教育处、继教处共同建立临床医师岗前培训制度, 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医生应知应会内容, 并编撰《应知应会手册》、《住院医生手册》等下发各科。 (2) 个体纠错及培训。每周对问题病历的责任医师进行个体纠错、培训及考试。 (3) 定期召集科级质控员对质控检查结果进行讨论, 形成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科室, 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培训。指导临床科室利用鱼骨图、控制图等管理工具分析病历书写过程中的问题, 在病历形成过程中规范病历书写, 确保病历质量。

1.2.1. 5 完善电子病历功能设置。

(1) 电子病历系统中实行保存修改痕迹技术, 质控人员可查看病历修改记录, 保证病历信息的原始性; (2) 关闭复制粘贴功能, 开发同一病人的病程记录、检查结果拖拽功能; (3) 入院记录中必填项目未填写或未填写完全时显示红色提示; (4) 启用疾病书写模板技术, 良好的模板设计不仅起到了辅助、简化和规范病历书写的作用, 还具有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的功能[14]。

1.2.1. 6 完善入院流程管理。

(1) 制定下发《住院患者首次腕带扫描时间的管理规定》, 文件规定患者办理入院登记手续后, 到病房护士站, 护士扫描患者腕带的时间视为首次腕带扫描时间, 即为患者入科时间。通过规范患者入院首次腕带扫描时间, 统一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的开始时间。 (2) 制定下发《取消住院规章与流程》, 针对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的特殊情况进行规范, 完善了住院病历管理制度。 (3) 在《患者出院规章与流程》中明确当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擅自离院后的处理及上报措施。

1.2.2 制定目标。

通过1年的PDCA循环管理, 目标能使全院病历书写差错率明显降低。

1.3 效果评定 (check)

选取2012年全年《医疗质控周报》中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前4项指标, 即未按时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首次主治医师查房记录、首次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记录的数据对本轮PDCA进行效果评定。见表1。

1.4 结果讨论 (action)

由2012年病历书写超时限曲线 (图2) 可以看出, 通过1年病历质量持续改进后, 4项质控指标缺陷率有明显下降, 下降率均超过90%以上, 可见通过本轮PDCA循环管理, 医院的电子病历质量有明显提高。但在病历质量管理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很多环节上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我们就需要再进行下一轮的PDCA循环。

2 第二轮PDCA循环

2.1 计划阶段 (plan) 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2012年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4项指标监控曲线 (图2) 可以看出, 1~6月不规范率呈平稳下降趋势, 7~8月呈反弹现象。分析其原因:7~8月为新一批学生、实习生、进修生进入临床的高峰期, 还不熟悉临床工作和病历书写, 容易出现病历记录不完善、缺项、错项、病历内涵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个反弹期在10月, 分析原因:10月为国家法定假期, 假期时间较长, 科室执行值班制, 值班医生会因工作负荷大, 疏忽病历书写。经过在医生群体中的调查发现,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提醒。

2.2 实施阶段 (do)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 新一轮PDCA循环在执行原规章制度及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入科人员的培训、科室节假日排班的管理, 增设电子病历提醒功能。

2.2.1 建立医院规章制度综合考试体系, 提高医院规章制度的适宜性及执行程度。

该体系将人事处、教育处、继教处的人员名单作为人事字典纳入其中, 各类人员进入医院首先都要进行规章制度、病案、模拟现场等考试, 从而提高了规章制度的知晓率及执行力。

2.2.2 增设病历系统的报警提示功能:

对有时限要求的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提示功能, 以提高按时完成率。如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 在规定时限当日进行“小喇叭”闪烁提醒;在距规定时限2小时内橙色报警, 超过规定时限红色报警, 完成记录后报警消失。

2.2.3 加大对科室节假日、周末工作的监管力度, 降低节假日、周末差错率。

见表2、图3。

2.3 效果评定 (check)

从2013年《医疗质控周报》病历书写质控模块中前4项指标数据看出, 在开展新的管理措施后病历书写差错率又有了进一步的下降。

(单位:人次)

2.4 结果讨论 (action)

在上一轮PDCA循环的基础上, 通过2013年PDCA循环管理后, 病历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项质控指标缺陷率继续下降, 下降率均超过50%。

3 总结

连续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质量管理, 能有效地促进电子病历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所面临问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改善, 有效降低电子病历指标缺陷率, 建立电子病历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阶梯式地提高了电子病历的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医院电子病历质量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建立医院电子病历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电子病历质量。方法:对医院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 运用连续的PDCA循环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制定计划、实施执行、反馈效果并总结。结果:运用连续PDCA循环后, 医院电子病历缺陷率明显下降。结论:连续PDCA循环管理模式用于改善电子病历质量效果显著, 可在医院质量管理中推广使用。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11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38-01

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1]。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循环方法,对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及效率十分重要。我科自2009年1月开始通过运用PDCA循环实施护士长量化考核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的循环过程[2]。

2 PDCA循环的基本内容

2.1 计划(P):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标;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2.2 实施(D):

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切实有效地实施。

2.3 检查(C):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

2.4 处理(A):

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上述4个阶段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衔接。

3 我们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3.1计划阶段

首先是完善组织建设,在医院三级护理质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病房整体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由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逐级监控的定责循环管理网络。其次是制定管理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最后是通过环节质量控制,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信息源于自评、同事他评、病员反馈、病房质控小组抽查、片区质控小组抽查及,护理部质控小组抽查;查找病房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制定整改措施的计划。

3.2实施阶段

组织全体科室护理人员学习PDCA循环的相关知识,使全科室每一位成员都明确质量控制得标准以及考核的方法,形成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的良好氛围。护士要熟悉各自的管理职责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计划 ,以便更加及时、准确、高效地实施整改计划。组织质控组组长认真学习质控标准及考核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检查的能力;引进激励机制 ,进行考核奖罚。采取组长对责任护士实行定位循环管理;护士长对组长实行定项循环管理,形成大环套小环,一环套一环的相互制约机制。对质控问题整改计划定项定位切实执行。

3.3检查阶段

按照制定的质量监控计划,每周定项检查1—2项质量控制检查的内容,对前期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强化进入再实施再评价阶段。每月对本周期所有质控内容进行评价。

3.4 处理阶段

护士长定期(每周、每月)组织整体质量考评小组会议,将各级检查考评结果汇总公布,每件问题明确到具体时间,具体人员,同时将质量改进措施和建议反馈给科室工作人员,保证当事人明白,人人知晓,形成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反馈系统。具体处理如下:分级分层采用不同的方式,抽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每月总结1次,讨论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奖惩措施及力度,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4结果

5 讨论

5.1应用“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对做好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形成了实效性的管理文化通过导入PDCA循环[3] 。 PDCA的运用,使护理人员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进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换位思考,让护理人员主动站在病人的角度替病人着想,在工作流程上护士自觉考虑病人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要求,解决病人的问题。在PDCA循环运用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往看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管理模式,在质控中不但重视护士工作完成的质量,也重视护士完成工作的过程,只有将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与有形的框架和无形的群体质量意识相结合,才能形成提升护理质量最有效的合力,逐渐形成查与不查一个样,轻形式,重实效性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方法能有效发挥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各人所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使病人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5.2 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强调建立透明的质量管理网络,使得人人都是检查者,同时又是被检查者,促进了护士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使得各项管理制度更趋完善;通过不断循环的信息反馈环,形成了人人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局面,持续促进了护士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高[4]。

5.3 PDCA循环的运用规范了护士的护理工作流程,制定和落实监控措施,增加护理管理途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改进是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突破[5]。

参考文献

[1]叶政书,朱名媛。创建等级医院的程序:现代医院分级管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6.

[2]朱敖荣,戴志澄,毛磊.管理学基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79.

[3]赵 京.PDCA循环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1998,11(4):487-488.

[4]徐秀月.导入PDCA循环,提高整体护理管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1,7(2):155-156.

PDCA循环法审计质量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GMP规定注射剂、滴眼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条件下生产, 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检查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临用前, 也在自然光下目视检查 (避免阳光直射) , 如有可见异物, 不得使用[3]。

可见异物主要包括:玻璃块或玻璃屑、白点或白块、烟雾状微粒柱、纤维等[4]。可见异物不合格的注射剂可造成肌体的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血管血栓, 严重者可产生水肿和静脉炎等医疗事故[5]。

可见异物的检查方法参照2010版药典附录IXH。

2 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

2.1 P阶段-计划阶段

2.1.1 现状分析

现以5ml规格的产品为例, 统计某单位2012年10~12月份产品可见异物合格率及残次品中的玻屑比例 (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产品可见异物合格率很低平均为61.73%, 残次品中的玻屑比例占90.0%。可见, 残次品中玻屑比例占着主导地位。要提高产品可见异物合格率, 最好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残次品中的玻屑比例。

2.1.2 确定目标值

依据产品的要求, 计划将可见异物合格率由原来的61.73%提高到80.0%残次品中的玻屑比例由来的90.0%下降到60.0%。

2.1.3 分析原因

通过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 针对玻屑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绘制了系统图。

通过分析论证, 确认主要原因有部分零部件老化、灌封机上针尖不统一、清除玻屑方法不当、热高效过滤头穿孔、安瓿质量存在缺陷。

2.1.3. 1 部分零部件老化

经调查, 生产设备由于长时间运作, 部分零件磨损现象严重。

从表2中看出:部分零部件磨损严重, 导致生产过程中故障停机次数较频繁。

2.1.3. 2 灌封机上针尖不统一

现场考察设备所使用的所有灌封针尖长短不一致, 粗细不均一。经调查, 采购员不是从相同的制造单位购买的。

2.1.3. 3 热高效过滤头穿孔

化验室对小容量注射剂洗烘和灌封局部百级区进行尘埃粒子测试, 检查结果不合格。

2.1.3. 4 安瓿质量存在缺陷

自12年下半年以来, 注射剂车间使用安瓿均为南通A厂所生产, 车间内定安瓿不合格率应不超过2‰。

而从表3可以看出, 瓶子口径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 口径偏小的安瓿, 在洗烘和灌封时都会导致针尖戳坏瓶子而产生玻屑;另外, 瓶体高度不一和瓶底不平现象也占一定比例, 这些次瓶在洗瓶时出现坏瓶、倒瓶、翻瓶等而产生玻屑。

2.1.3. 5 清除玻屑方法不当

a烘箱壁上有玻屑;b网带上有玻屑

2.2 D阶段—实施阶段

针对产生的原因, 制订了对策实施表。

2.2.1 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

措施实施后, 设备管理员每天对洗烘机和灌封机进行日常保养, 并进行了一次中修, 更换了洗烘机上的部分磨损严重的针尖、推瓶头、灌封机进瓶螺杆、火焰芯、开关钳等零部件。设备故障停机次数已明显减少!

a超声波电线短路

2.2.2 统一针尖粗细和针管长度

车间设备管理员将库存、备用和现用的所有5ml灌封针尖重新进行加工, 统一各针管长度, 并由灌封班长将针尖按粗、细进行分类, 便于使用或更换针尖时分类使用。

另外, 车间核算员已联系物供部采购员, 明确了灌封针尖的采购质量要求, 即厂家固定、长度一致、粗细均匀。

连续三天对灌封现场进行考察, 发现统一针尖粗细和针管长度后, 灌封过程中基本无针尖戳瓶现象。

2.2.3 改进清除玻屑的方法

重新规范洗烘班组人员清洁网带的方法:每天生产结束后, 先用吸尘器吸除设备表面的玻屑, 然后用钢丝刷刷净网带上的玻屑, 再用醮有注射水的丝光毛巾进行擦拭, 最后用醮有75%乙醇的洁净抹布进行擦拭消毒。每班清场结束后先由灌封班长进行检查, 合格后再由质监员进行检查。由表7可见新的清洁方式实施后, 设备清洁合格率为100%。

2.2.4 更换高效过滤器

车间设备管理员配合辅助车间更换了洗烘和灌封机上的高效过滤器, 并且经化验室检查其尘埃粒子数,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8。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烘干、灌封局部百级区的尘埃粒子数均合格, 表明高效过滤头完好。

2.2.5改进安瓿采购质量

2013年4月中旬, 车间与物供部沟通, 请南通玻璃瓶厂的负责人到现场察看不合格安瓿实样, 对方承诺进一步强化安瓿质量, 杜绝不合格的安瓿投放至制药企业。

从使用情况来看, 不合格的安瓿比例大大下降, 安瓿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 洗瓶和灌封过程中的坏瓶、倒瓶等现象也基本不存在。

2.3 C阶段-检查阶段

措施实施后对相应的措施效果进行了检查。对连续生产的12批产品玻屑比例和可见异物将行了检查, 合格率情况见表9。

2.4 A阶段-处理阶段

(1) 修订洗、烘、灌联动线维护保养计划, 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2) 再连续收集三个月的玻屑比例和产品可见异物合格率数据, 验证攻关成果;

(3) 将改进措施应用于其它规格 (即1ml、2ml、10ml) 的生产中, 提高小容量注射剂各产品的可见异物合格率;

(4) 完善灌封机清洁规程将设备上的玻屑清除方法列入文件中。

3 结果

通过PDCA循环管理, 残次品中的玻屑比例由原先的80.0%下降到59.2%, 产品可见异物合格率由原来的61.73%上升到88.8%。

4 讨论

影响可见异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我们要综合考虑加强每个环节的管理, 提高技术水平,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郑造乾, 黄萍, 袁雍等.PDCA循环在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2;29 (1) :79~84

[2] 李爱民, 方世源, 吴鸣镝, PDCA法在装备维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四川兵工学报.2011;32 (1) :13~16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第二部)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附录IXH:76~77

[4] 梁颖.药物检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10~111

上一篇:聚类准则研究下一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