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2024-09-24

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共9篇)

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篇1

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扩招的展开以及国民素质提升的需要, 现有的高校容量难以满足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由经营到大众化的转变, 不断提升高校的各种硬件及软件水平, 改善居住及办学条件, 广大民办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扩建, 应运而生的就是扩建需要的筹资的问题, 筹资后的专项资金如何应用, 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严谨性就尤为重要, 内部审计时保证专项资金按照原计划进行运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与现状

高校的专项资金主要是由政府拨款, 由高校领导安排的除基本支出外的指定项目的资金, 包括学校扩建、科研、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在内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特点主要是政策性强、专款专用、时效性强。不同性质的专项资金有不同的管理办法, 其时效性很强, 部分项目资金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 否则会被收回, 资金的使用也有很强的政策性, 必须按照申报批复的内容执行, 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资金用途, 有专款专用的特点。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与现状为专项资金的管理带来的管理难度与挑战, 专项资金核算的复杂性加强了审计的难度, 高校资金管理项目各环节执行的真实性与合法合规性直接关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学校发展的利益。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 高校负责人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存在着认识误区, 负责人主要想多申报资金, 同时专项资金的审核和拨付中也存在很大问题, 导致专项资金效益难以发挥。

(一) 没有贯彻专款专用的制度

在高校中没有完全贯彻专款专用的制度, 专项资金的挤占和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许多院校针对专项资金宽泛随意使用, 甚至在项目完成后有剩余的部分也添加到项目中进行核销, 不上交余款, 甚至出现了项目结束后审计发现结余, 学校让审计放缓出报告, 将余款使用完毕的现象。

(二) 不遵守专项资金时效性制度

由于专项资金有时效性特征, 有些高校在项目截止日前, 出现存在资金剩余, 于是往往会采取突击花钱和资金转移的行为来防止专项剩余资金被收回, 更有甚者采取假合同、提前支付等方式来进行突击花钱, 同时也催生了社会中相关的合作单位,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之后的专项资金的监管带来更大困难。

(三) 专项资金重复申报现象突出

由于高校专项资金的来源的行政隶属有所不同, 各自为政, 沟通不畅, 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专项资金, 就会对于同一个项目类型进行重复申报, 造成专项资金的严重浪费, 没有完全用到重要的高校扩建等重要事项, 甚至有高校盲目地想获得资金在申报时并没有详细的计划和调研, 均以本单位的利益为中心, 学校一级并通常没有统筹监控和协调, 申报的专项资金只能够用于局部科室, 例如计算机投影仪、桌椅等多个项目和科室可能都需要, 然而却是各个部门分别上报, 而学校则没有统筹安排, 导致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设备利用率较低, 这种重复申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 高校重复申报还会造成申报与执行不一致的情况, 学习为获得更多的专项资金, 上报计划书往往是项目负责人撰写, 而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并没有参与, 申报成功后也主要由项目负责人支配资金使用, 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 对资金运用和耗费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 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项目负责人由于匆忙申报, 针对项目的招标和工程情况计划不周, 很容易导致修建工程与实际脱节, 严重影响执行的效果, 造成申报与执行相脱节。

(四) 专项资金的监督有待提升

现行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和追踪跟进,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 严重影响的专项资金高效、科学的运用, 财务部门并没有介入到资金的管理中来, 只是简单的进行报销工作和财务报表的基本工作, 专项资金的使用权还是在项目管理者的手中, 审计部门也对其资金利用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标准也不够准确, 有的专项主管单位缺乏细化的考评标准和程序, 考评组队员考评的标准和原则把握不严格, 不能够保证高校专项资金的有效科学利用, 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下面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的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为例。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会计学部于2013年申报广东省省级民办教育高职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 并于2014年成功通过会计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2013年度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 (粤教策函[2014]33号) 、《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通知 (粤财教[2013]189号) 。通过以后, 会计学部迅速制定方案, 具体如下:

1. 成立会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该小组具体构成: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学部正 (副) 部长、校内教学主任、人事主任、学院财务处处长, 并做了各小组成员工作分工。

2. 制订项目建设资金支出原则

严格执行《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粤府[2013]125号) 规定、国家有关和董事会有关财务规章制度, 按照学院项目建设方案, 专款专用、足额投入。

3. 严格划分项目资助资金支出时间

根据《2013年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建设任务书》及我院专业建设实际情况, 本项目建设期为2014年5月-2015年12月, 2014年12月20日前, 项目负责人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包括预算执行进度、建设内容完成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存在问题及解解决办法等, 书面上报省教育厅。

4. 制订项目资金预算支出方案

根据粤教策函[2014]33号文件精神、我院申报2013年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时所填写的《项目立项文本》、《项目建设任务书》的建设任务及我院专业建设实际情况, 经学院领导批准, 在预算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 对建设资金具体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研教改, 项目支出如下表所示:

5. 制订分项预算支出

包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等四项。

6. 各分项项目的具体实施

(单位:万元)

7. 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院财务处的监督作用

从项目的开始到实施、结束, 学院财务处稽核部稽核人员全程参与资金的预算和开支, 并对专项资金做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 期末做内部审计, 出具财务意见。

三、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改善措施

在民办高校顺利通过多元化融资后, 就涉及到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与资金使用监管和审计的问题, 只有做好资金的利用与监管, 才能保证高校扩建与科研办学的顺利进行, 对此, 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

(一) 树立法律意识

高校的资金管理者与负责人要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 对于多元化融资所得资金, 要进行依法使用, 按计划使用, 保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得私自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做到真正的依法用款、合理科学用款。

(二) 建立资金管理系统

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 在资金使用的预算、决算, 将专项资金的范围、项目合同、支出范围、绩效管理等等设置详细的计划, 并建立好决策、使用控制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 使得资金运用时能够有制度可依。

(三) 强化监督控制体系

高校在利用资金的时候应设立好一套科学的监督控制体系, 加强日常的监督与检查, 在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监督上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针对具体的执行要实行责任到人的措施, 严格按照审计的要求对每一笔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进行、资金是否被挪用进行审查, 对违纪现象进行零容忍, 对于主要责任人实行问责制, 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的, 移交司法部门审理。由此建立起一套全面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保障多元化募集的资金能够真正用在办学与学校扩建上。

强化监督的全程性, 有效保证内部审核的转型, 内部审核的人员应积极参与到申报专项资金中来, 对申报的计划、资金的使用和工程验收都做好全程监督, 真实的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和专项资金的利益效率。真正的做到服务学校, 对学校利用专项资金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 真正的为学校做好风险管理和学校管理。同时, 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当配合相关审计人员做好监督工作。

(四) 发挥内部审核的优点, 做好内部审核的科学定位

内部审核机构作为单位中重要的职能部门, 熟悉本单位中的具体情况, 能够及时发展专项资金中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符合单位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内部审核也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和长效性的特点, 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更加有利于进行全面监管, 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管。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 有目的的展开审计工作, 有效的从制度上揭露分析问题、促进专项资金的支出预算、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将审计终端定位为追踪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交易细节, 全面展开审计工作。

(五) 风险导向性审计, 发挥内部审核的预防功能

风险导向审计时针对审计对象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为导向来确定审计的方向与重点, 这样有利于项目工作者及时发现突出的风险问题, 加强管理、及时防范风险, 有效保证专项资金合规合法有效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针对风险较大的程序加以重点关注, 如项目申报过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支出内容的合法合规性、支出的范围是否超出专项资金范围等等。

总之, 民办高校的专项资金审计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学生的利益、人才强国的计划, 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有效的资金专项管理和监督, 有效保障了民办高校的扩建与办学, 为人才强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艺.高校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2008 (13) .

[2]刘金风.风险导向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 2009, (4) :60-63.

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篇2

1、如果一国的经济萧条时,则一般采用的措施有【ACE】。

A.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B.政府缩小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C.减少税收

D.增加税收

E.加大公共建设

【考题解析】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加大公共建设,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2、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当中,相机抉择的财政工具主要有【ABCD】。

A.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

B.调整税率

C.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

D.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

E.调整商品的限购令

【考题解析】调整商品的限购令并不属于相机抉择的内容。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ACD】等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和差距。

A.个人所得税

B.工资水平限制

C.社会保障费

D.财产税

E.限制售价

【考题解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费和财产税等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和差距。

4、下列关于对转移性支出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CDE】。

A.对生产和流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B.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C.对生产和流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有间接影响

D.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间接影响

E.对生产和流通没有影响,对分配也没有影响

【考题解析】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对生产和流通有间接影响,对分配有直接影响。

5、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包括的因素有【ACE】。

A.经济性因素

B.人为性因素

C.政治性因素

D.微观性因素

E.社会性因素

【考题解析】人为性因素和微观性因素不属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6、关于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BCE】。

A.财政补贴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社会消费性支出

E.捐赠支出

【考题解析】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属于购买性支出的内容,其他四项是属于转移性支出的内容。

7、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的内容有【BCDE】。

A.卫生

B.农业

C.能源

D.通讯

E.交通

【考题解析】卫生是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的内容。

8、短期债多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一般的期限为【ABC】。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1年半

E.2年

【考题解析】选项DE属于中长期债。

9、在我国,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中,正确的有【BCDE】。

A.法律服务

B.一般政府服务

C.社会服务

D.经济服务

E.其他支出

【考题解析】法律服务不属于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的内容。

10、根据征税对象来看,税收可分为【ABCE】。

A.流转税

B.财产税

C.资源税

D.出口退税

E.行为税

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篇3

(一) 专项审计调查体现着科学审计的内涵

专项审计调查是贯彻“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最有效的审计实施方式, 体现了科学审计的内涵。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专项审计调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当前审计工作一些突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效益审计的一种有效形式。一方面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体现了审计援盖面要求, 扩大了审计影响, 能够从面上及时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目标预定与实现的总体概况。同时借助于个别重点部位和少数重点事项的调查解剖, 能够及时发现突出问题防止监督缺位, 避免审计滞后。发现重点疑难问题, 专门立项, 实施审计, 这样, 调查与审计有机衔接。

(二) 专项审计调查契合效益审计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方法灵活, 程序简便, 有利于审计资源经济节约, 优化使用。通过专项审计调查, 快捷有效地取得公共目标情况的资料, 评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与管理质量, 并可灵活依法实施重点检查从而经济有效地发现带有一些共性、倾向性问题获得公共目标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结论或建议并在如何完善监管上形成一整套的制度办法促进公共管理水平提高。在审计资源有限性瓶颈约束下, 专项审计调查使社会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化, 审计效应大。审计效益高。

(三) 专项审计调查便于协调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专项审计调查将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关系协调起来实现微观监督与宏观服务的并重和一致。借助于与各有关调查单位管理层的充分沟通协调, 实现审计目标与管理目标的衔接。以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 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与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深化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在专项审计调查中通过揭示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发挥了微观监督和宏观服务的审计作用。

(四) 专项审计调查有利于和谐审计

专项审计调查便于调整各方利益, 促进行政事业部门法定目标和法定利益的衔接。一是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温和无偏见的天然内涵, 比较容易被各方面接受容易得到被调查各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材料。二是由于调查在面上进行, 比较易于审计结果的平衡把握。通过调查过程中的重点检查, 则发现管理缺陷、潜在隐患和深层次矛盾并侧重于分析研究提出调查意见和建议能够令人信服, 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功能。

►►二、基层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的影响, 对专项审计调查认识不足

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真实、合规、合法为其特点, 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惯性思维的影响, 审计人员对专项审计调查认识没有全面到位, 思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还无法脱离日常审计的微观视角, 不能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涉及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能把握事项全貌或者不能抓住问题要害, 不善于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 从而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也就无法提高调查报告的利用水平, 更谈不上为政府领导层宏观决策服务。

(二) 调查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准确

受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量较少等特点的影响, 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时常常忽视审前调查, 存在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都未确定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的情况。或在同步调查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调查重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没有深刻理解方案的要求, 理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盲目的开始调查, 最终使得报告内容较为空洞。

(三) 不重视审计报告提炼工作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是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最终体现, 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调查成效, 但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部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挖掘不深, 提炼不够, 分析不透, 不能站在宏观层面对查出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的问题, 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不够成熟。

(四) 人员任务矛盾突出

1.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 审计人员大部分精力用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上级同步项目审计。审计人员无法安排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对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进行更深入挖掘, 对专项审计调查疲于应付, 导致审计成效不明显。

2.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基层审计人员长期主要从事财政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仟审计, 绝人多数是熟悉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但同时具备财务、法律、工程造价、经济评估、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等特点。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 对审计人员培训较少且覆盖面不广, 审计人员无法顺利实现转型, 已成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做好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关键因素。

►►三、建议与对策

(一)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应避免以单纯“查错纠弊和追缴罚没”为目标的财务收支审计理念, 树立以绩效审计为主的审计理念, 实现五个转变:从面向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执法型审计, 向面向成果使用者的服务型审计转变;从以查处问题为目标的审计, 向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宏观层而问题的建设性审计转变;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 向关注制度效率、政府管理效能、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用转变;从追求项目数量、查处问题金额的微观数量型审计, 向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效性审计转变;从传统审计管理模式, 向有利于绩效审计发展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转变。

(二) 重视审前调查, 选准切入点

充分重视审前调查工作,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基础, 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有力保证, 组织好审前调查有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经济财务工作深层次问题, 有利于提高审计绩效。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审前调查十分重要, 制定一个好的审计方案, 是搞好项目审计的基础, 而搞好审前调查, 又是制定好审计方案的基础。”

在做好审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 选准调查切入点。在选择审计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社会的期望程度和需要、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 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方面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到位率、挤占挪用率、投入使用率等方面的指标分析评价。定性方面可从考察专项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向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家的产业政策, 投向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 提炼报告, 提高审计质量

在撰写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时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反映。调查中所收集的资料有些与审计目标关联度不大、或所反映的情况不明显、说服力不强的事例不宜在报告中反映, 对精选后有价值的材料再进行归纳整理, 对所描述的问题和现象从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全面分析, 找出其规律所在。二是对策建议。要遵循管理学原理, 针对原因的建议, 侧重于如何解决问题;而针对趋势的建议, 侧重于如何引导和控制现象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要从完善机制和体制入手, 具备可操作性, 切实考虑到政策制定和事物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 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加强审计人才培养

1.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为弥补审计人员不足问题, 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在专项审计调查中实施技术手段的革新。一是改变以详细检查则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基础审计, 积极稳妥地采取制度基础和风险基础审计法下的抽样检查审计, 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数量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统计及非统计抽样等方法, 并设计诸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座谈等切合实际的方法, 确定审计重点, 开展审计取证,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全面推行审计管理系统 (OA) 和审计实施系统 (AO) 在审计中的应用, 把审计人员从庞杂琐碎的数据计算和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核查, 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深度、审计质量及监督效果, 切实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审计人才培养, 充实审计队伍

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 近期内对审计人员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是不现实的, 因此, 应以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为目标, 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 通过培训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 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 增强审计人员创新意识。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在案例研究分析、统计抽样、定量分析、资料收集、评估方案、资料分析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加强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度聘请外部专家协同审计, 以弥补基层审计机关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利用专家对专业问题的职业判断来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

摘要:本文从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与作用入手, 讨论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 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专项审计报告 篇4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公司《XXX》项目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我们审阅了贵公司该项目执行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相关会计账薄、凭证等资料,查阅了该项目的立项申报材料及项目竣工总结、项目投资决算等文件,并通过询问、调查、检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

一、管理层的责任

严格按照四川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批准的项目内容及总投资实施完成该项目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或XXX制度)的规定真实完整地核算项目资金的筹集和支付情况是贵公司管理层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并发表审计意见。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现将审计意见发表如下:

1、公司基本情况

贵公司系经XX批准,由XX发起设立,于XX年XX月XX日在XX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XX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现有注册资本XX元。

本公司属XX行业。经营范围:XX。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XX。

[本公司下设XX、XX等分支机构。]XX

项目基本情况:[此处简要叙述项目情况]

2、贵公司《XXXX》项目总投资的申报和实际执行情况

贵公司《XXXXXX》项目于200XX年XX月XX日申报、实际执行期为200XX年XX月XX日至200XX年XX月XX日。项目已经于200XX年XX月竣工。项目总投资的申报及实际执行情况如下:

(下表数据单位至少应精确到元)

申XX报XX数

实XX际XX数

差XX异

总投资

其中:企业自筹

财政补助

其中:省财政补助

市县区乡财政补助

投资内容:XX

土建工程

设备购置

研发费用

XX费用

……

……

合XXXX计

XXXX差异情况说明:

XX……

3、《XXXX》项目实施前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XXXX《XXXX》项目于200XX年XX月正式生产销售。根据贵公司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反映的数据显示,截止2XX月,《XXXXXX》项目实施前后的有关经济指标如下:

XXXX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出口等等……

《XXXX》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反映在:

……

4、审计结论

包括:

1、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评价;

2、对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包括财政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纳入专项资金核算、账务处理是否规范、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完整等内容进行评价;

3、对项目建成前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4、……

附送:《XXXX》项目财务报告附注

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注册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

XX月XX日

附: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要求)

1、XX对项目资金的到位和实际支付情况应该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立明细科目逐笔核算。属于研发费用的支出应该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立专项明细科目逐笔核算。

2、XX项目资金的支付凭证应为银行汇兑凭证(企业需提供银行盖章确认对帐单),少量直接支付现金应该符合《现金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3、项目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购置应有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

4、项目土建工程的承建方、设备的供应方均应提供真实合法的增值税发票或普通发票。少量由地方税务部门虚开发票应该符合相关规定。

5、被审计单位应提供设备的详细的入库验收单据。

6、土建工程应提供甲乙双方签字认可的工程结算报告和中介机构出具的工程决算审计报告。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探索 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现状

1.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工作不科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工作, 需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管理, 在进行分配时需要事前进行预测与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功效, 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操作中,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基础工作不到位, 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 这样就使专项资金分配缺乏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很强的随意性, 这也导致了专项资金使用率低。

2.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情况不匹配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 存在着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不匹配现象, 对资金使用的落实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种不匹配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项项目前期经费使用一般在经常性经费列支;对专项资金的来源审计工作没有落实, 专项资金没有收入只有支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筹部分调入专项资金后, 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在项目立项后, 项目施工条件变更, 就引发了专项资金转入其他单位收入, 在项目完工后结算资金没能及时上缴。这些不匹配现象的存在, 就会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带来困难, 引发更严重的专项资金使用问题。

3.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不够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工作中, 支出进度与项目开展进度存在不一致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在项目实施前后, 相关的财政人员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控制作用, 并且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存在落差, 这也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不合理。另外, 对于专项资金支出管理的范围不够明确, 相关文件上并没有明确资金使用原则, 对资金支出管理的流程、方法能都没有完善的规定, 甚至一些决算环节严重缺失, 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使用。

4.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也加大了重视程度, 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的专项资金审计制度, 并规定了一些审计方法, 用来规范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方面,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制度办事, 有些行政单位专项资金的审计方法还沿用传统的习惯性做法。一些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现象, 包括资金挪用、欠拨滞留、虚假套用等。这些现象的存在, 使得行政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得不到落实, 对专项资金审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影响资金的利用率。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效果提高的措施

1. 强化审计工作, 加大审计处罚力度

针对上诉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强化审计工作, 并在审计中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加大对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处罚力度。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中都存在资金挪用、截流等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 要敢于披露审计中发现的不正规现象, 并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对于这些资金挪用、截流等违法乱纪行为, 单位中纪检部门、司法部门、审计部门等联合行动, 不仅要对主要人员实施处罚, 还需要尽量追回被挪用的资金, 保证专项资金回到原来的使用渠道;这就需要在审计之初, 明确各项资金的责权, 对这些责任人员处理时, 要坚持“谁审批, 谁负责, 究其责”原则, 加强处罚措施, 这样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来源情况的汇总审计工作

针对专项资金来源问题, 需要审计人员根据相关的资金记录账目, 对资金来源情况适时汇总, 将汇总的结果与相关的文件进行仔细的对照, 审计专项资金来源是否存在问题, 查看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是否到位, 并审核资金来源汇总中是否存在虚假套用、支付等问题。采用专项资金来源汇总的方式实施审计, 有效的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可靠性, 也能提升审计效率, 对专项资金落实情况实施监督, 保证每一项专项资金落实到实处。

3. 改善专项资金的支付管理审计方法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审计方法使用中,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获得专项资金后, 审计部门要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是否采用专账、专人管理模式;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审计, 落实资金是否用于专项项目;在资金支出管理过程中, 审计部门要对项目支出凭证等证件进行严格的审计, 保证每一份凭证内容真实可靠;对比项目计划与实际支出总额, 如果发现存在较大差距, 要认真分析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4. 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方法使用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 还应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工作, 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项目实施程序进行审计, 对项目设计方案审批情况实施审计, 落实项目招投标、责任制、监理制等情况, 对项目实施中资源利用, 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等进行审计;对项目效益实施严格的审计, 审计专项项目计划的科学性, 并对比项目效益计划与项目真实效益, 审查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中,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是其中关键的环节,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可以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中我们要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而调整改变。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中,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是其中关键的环节,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可以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文章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参考文献

[1]邹晓朋.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J].潍坊学院学报, 2011, (1) :116-118.

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篇6

(一) 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 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 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 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 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 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 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 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 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 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 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 (刘家义, 2004) 。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 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 (刘家义, 2004) 。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 (Funk H ouser, 2000;秦荣生, 2007) , 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 (杨妍, 2006;戚振东、吴清华, 2008) , 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M c Crae and V ada, 1997) , 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 (H atherly and Parker, 1988;Johnsen and M eklin, 2001) 。

(二)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 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 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 关系国计民生, 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鉴于此, 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 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 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 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 (1) “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 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 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 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 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 (2) “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 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 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 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 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 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3) “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 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 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 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 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4) “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 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 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 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 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 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 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 “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 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 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 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 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审计模型及其比较

(一) 模型假设和建模思想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 (简称“生效资金”) , 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 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 模型基于以下假设: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 “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审计缺失”模式下, 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 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 从项目建设起, 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 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 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 构建第k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Tk, 与审计模式i (i=1代表“审计缺失”模式, i=2代表“财务整改”模式, i=3代表“财务防范”模式, i=4代表“绩效改进”模式, i=5代表“绩效飞跃”模式) 、审计抽样比例α (0<α<1) 、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 (0燮ω燮1) 、专项资金流失率η0 (0燮η0燮1) 、潜在效益系数Q0 (Q0叟0) 的数量关系, 以及不同模式下整体审计贡献T*i与各期审计贡献Tki和建设周期K的关系。其中, i、α和ω是与审计工作特性有关的内部参数变量;η0、Q0和K是与财政专项资金特性有关的外部参数变量。ηki (0燮ηki燮η0) 、Qki (0燮Qki燮Q0) 为过渡变量, 分别表示i模式下, 第k期专项资金审计前的资金流失率和潜在效益系数。

(二) 贡献模型的构建

(1) “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审计缺失”模式下,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η0比例的流失资金, 又因为未经审计, 资金流失率η0恒定不变, 即:ηlk=η0。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η。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Tlk恒定,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Tl*=1-η0。 (2) “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整改”模式下, 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α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αη2k, 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 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 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 仍然存在η0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 即:η2k=η0。因为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αη2k比例的流失资金,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η0+αη0。因为T2k恒定不变,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T2*=1-η0+αη0。 (3) “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防范”模式下, 审计机关在第k期挽回了αη3k比例的流失资金, 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 故第k+1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η3k+1为η3k-αη3k, 即:η3k= (1-α) k-1η0。由于该模式下, 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 (1-α) k-1η0, 通过审计挽回了α (1-α) k-1η0比例的流失资金,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3k=1- (1-α) kη0。该模式下, 第k期的审计贡献T3k随着k不断变化, 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 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K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 (4) “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绩效改进”模式下, 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 发现第k期专项资金中存在ωQ4k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 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 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 所以, 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Q4k+1与Q 4k保持一致, 即Q 4k=Q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ωQ4k, 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 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4k= (1+ωQ0) [1- (1-α) kη0]。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 (5) “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绩效飞跃”模式, 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k期发现并改进了ωQ5k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 制度化后, 该改进措施将在第k+1期得到有效落实, 故第k+1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Q 5k+1较之Q 5k减少了ωQ5k, 即:Q 5k= (1-ω) k-1Q0。该模式下, 第k期的审计贡献是前k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5k=[1- (1-α) kη0]{1+[1- (1-ω) kQ0]}。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 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 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i、审计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三个内部参数变量, 与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η0、潜在效益系数Q0、建设周期K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 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 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 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 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 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10, 资金流失率η0=0.4、潜在效益系数Q0=2, 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 每年随机抽样比例α=0.2、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0.1。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 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如 (表1) 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 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 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 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 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 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 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 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 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 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 整体审计贡献为1.03, 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 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 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 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 整体审计贡献为1.6, 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 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 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 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 但其增长边际 (审计贡献增速) 却逐渐放缓。可见,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 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 呈正相关关系, 即内部参数变量α和ω越大, 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

进一步地, 进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在此, 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资金流失率η0、潜在效益系数Q0, 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 分别调整K=5、η0=0.2、Q0=1, 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 见 (表2) 。分析、对比 (表1) 和 (表2) 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建设周期K由10减少至5时, 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 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 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资金流失率η0由0.4减少至0.2时, 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 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 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潜在效益系数Q0由2减少至1时,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 “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 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 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 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 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 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 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 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 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 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 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 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 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 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 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

(二) 启示

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 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 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 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 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 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 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 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 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 (详见表3) 。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 所以, 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 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 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 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 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 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 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 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 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 明确审计目标, 突出审计重点, 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 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 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 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 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 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 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 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 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 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 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 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 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前文分析可知, 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 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 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 评估相关制度、标准, 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 要继续严格执行, 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 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 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 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 尽快出台有关制度, 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 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 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 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 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 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 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 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 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 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 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 《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 《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 《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 《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8]McCrae M and Vada H..Performance audit scop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auditor General.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 1997.[8]McCrae M and Vada H..Performance audit scop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auditor General.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 1997.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探讨 篇7

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农业专项资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专项支出, 既包括预算安排的农业专项支出, 又包括预算外农业专用资金, 还包括政策性农业专项贷款和外资用于农业项目的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具有源头多、环节多, 多面广、主体分散, 政策性强, 收效慢, 效果表现出多样性等特点, 使用管理难度较大。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有关的法规或标准, 对政府及其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 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分析

2.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为更好的支持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2001年至今中共中央连续发布多了多份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其中农业专项资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 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投入在2008年为3563926万元, 以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5%左右, 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在10%以上, 可见农业专项资金在扶持“三农”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不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也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展开审计, 其中在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外资运用等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和审计调查, 查处了大量的问题, 有效的降低了损失浪费, 促进增收节支。可见在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提高决策水平, 减少损失浪费, 节省能源资源, 提升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1994年《审计法》和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国家审计署先后制定了《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等17项具体的审计准则, 但并没有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全国各个省也缺少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法律规范的缺失, 保证不了绩效审计工作高效、深入地开展和审计的独立性,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难以落实。绩效审计结果主要体现为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成败, 目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转化率低、审计结果落实时间较长。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很难被社会监督。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当前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 半数以上的审计机关都采用的是同级审, 上审下和交叉审的比重较小, 主要原因是后者的成本较高, 审计人员接受意愿较低;此外多数审计仍然是事后审计, 事前、事中审计较少;再就是在审计方法上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 网络技术、GPS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应用较少。

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历, 多数为大学生, 高层次人才缺乏;二是专业上多数为财会专业, 精通经济学、计算机、数学、统计、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缺乏。

缺乏行之有效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当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不健全, 绩效评价标准缺乏, 制约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3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3.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 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必须依法进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首要任务。当前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国际最高审计组织等国家或组织都制定了专门的审计准则、手册、指南等对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进行规范和指导。我国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明确规定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准则和指南, 做到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有法可依, 并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提供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3.2 做好审计结果的使用及后续的审计整改

当前国外绩效审计都有对审计结果的后续追踪调查, 重视绩效审计结果的落实。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审计结构, 将其同行政监督相结合, 并建立奖惩制度, 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

3.3 选择合适的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

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具有多样性, 因此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具体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审计方式, 如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等不同方式可灵活选用。在审计技术上, 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信息数据的准确度。

3.4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除具备财会、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对“三农”问题有深入了解, 复合型审计人才除具有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 还要学习工程、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门工程技术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3.5 建立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从国外绩效审计经验看, 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这是绩效审计的核心。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情况多样化, 建立这一评价体系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 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 同时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在指标体系设计上注意经济性、公平性与社会责任并重, 评价指标需要既有经济效益指标, 又有社会效益指标, 还有生态效益指标, 这样才能够确保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农业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唐运飞.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

[2]刑文龙.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

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综述 篇8

2008 年汶川地震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 而一直处于公益产业链条显著地位的基金会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基金会受国务院民政部门和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统计, 截止2015 年11 月25 日, 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 万家, 其中慈善基金会数量已达4696 家。截至2014 年底, 我国慈善基金会行业净资产已超过1000 亿元, 当年公益支出超过300 亿元。公益行业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凸显, 推动良好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实现国家2020 发展目标的重要一步。

2011 年以来, 中国的慈善基金会备受打击与各方质疑。先是2011 年6 月爆发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受此影响, 2011 年6 月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款大降五成, 2011 年7 月捐款较6 月份再降五成。紧接着媒体又爆出某些地方的红十字会“强制”中小学生入会并收取会费问题, 再度引发广泛质疑。

从中国红十字会和河南宋基金发生的事件中可以看到, 慈善基金会的账目必须接受社会监督, 这也是维护其在人们心中神圣地位的必要方式。基于此, 2011 年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 进一步强化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要求基金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领导离任审计、理事会换届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

为配合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施,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指导, 保证执业质量, 中注协于2012 年11 月30日印发了《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 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和专项信息审核业务进行了规范, 并于2013 年1 月1 日起施行。注册会计师开展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等业务, 是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公信力和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的发布及施行, 将进一步提升基金会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和运营的透明度,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公益事业的重要制度安排。

该审计指引针对基金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特性和业务活动特点, 以风险为导向, 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在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 作出详尽指导。同时, 还针对民政部门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专项信息, 规范了对基金会当年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度总收入比例、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当年总支出比例等信息的审核和报告工作, 以满足相关各方对特殊信息的需求。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积极探索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程序和方法, 尤其是对慈善基金会所涉及到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家重大政策执行过程等要积极探索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由政府主导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必要向会计师事务所主导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过渡, 政府可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基础上抽查监督, 以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缓解政府监管资源瓶颈, 以政府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质量。对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可采取不同公告形式, 如阶段性审计情况定期公告、重大问题随时公告、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结果公告, 通过动态审计公告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调动公众监督的巨大潜力, 从而提高基金会专项审计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质量。

二、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法人进行监督, 是20 世纪以来各国社会发展的趋势。Fama&Jensen (1983) 认为, 尽管慈善基金会不像公司那样存在公司治理问题, 但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依然存在, 他们认为委托人被捐赠人所代替, 慈善基金会的捐赠人期望得到回报, 这种回报是非营利性的, 由此会引发捐赠人与慈善基金会目标不一致的代理问题, 各国对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法人监督的情形, 与各该国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从发达国家来看 (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 申请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需要接受税务机关的严格审查, 免税非营利组织需要每年向联邦税务机关报送该组织的年度报告。各州 ( 省) 检察长负责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并对其违法行为提起诉讼。各级提供公共服务项目招标的政府部门也会对承担项目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 防止非营利组织通过政府资助项目牟取私利。非营利组织在接受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同时, 亦要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审计。捐赠者出于掌握资金赠与权利的需要也有权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 如他们可以要求查看捐赠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受赠组织的财务情况, 从而监督受赠组织是否按照捐赠要求使用捐款。同时, 非营利组织内部也自发地组成行业协会, 例如美国基金会理事会和国家基金募集协会组织交流活动, 并公开信息, 增进组织的透明度。也有一些机构如美国全国慈善信息局和慈善导航, 专门对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具有免税资格的组织进行评估, 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公布评估结果, 帮助公众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和工作绩效。

审计作为外部监督机制, 对基金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对于捐赠人来说有“信号”作用, 对于基金会自身来说, 如何进行事务所选择呢?不同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Fama (1983) 等认为, 慈善组织有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 此外, 慈善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 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 并且慈善组织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 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慈善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 也会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例如有研究发现慈善组织会对自己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 并且存在操纵或者粉饰业务活动成本的行为。Trussel (2003) 认为, 慈善组织会对自己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 在模型中使用了六个可以被管理的财务指标 (结余、待摊费用比、收入增长率、折旧率、递延收益比、业务活动费用率) 进行预测, 发现六个指标在模型中都非常显著, 都能够成功地预测慈善组织是否操纵了财务报告。Jones&Roberts (2006) 关注慈善机构管理层是否会利用联合成本来管理业务活动费用率, 使得业务活动成本费用率在每年都保持稳定, 实证结果证明慈善机构的管理层确实是利用联合成本来操纵业务活动成本费用率。

综上所述,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外部审计监督作为对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法人监督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特别强调对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法人在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审计, 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私人基金会的运行和年报要进行严格审查, 防止有人借此谋私, 公共慈善组织由于很多人捐款, 所以能够自动形成公众监督的机制, 但是私人基金会的透明度就没有那么高, 所以需要通过税法和外部审计来加强管理。美国政府还特别强调公众监督, 纳税人权利法案规定, 任何人只要以书面形式向非营利织请求, 该非营利组织即应提供基本资料、财务资料的影印本。不过, 私人基金会不受此资讯揭露的规范, 而是由申请人亲自到该非营利组织翻阅资料。

(二) 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 我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慈善基金会作为一支主要的慈善力量贡献突出。据民政部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0 年, 全国共有基金会2200 个, 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203.9 亿元。2004 年以来, 《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先后实施, 慈善基金会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健全。与此相对, 社会对于慈善基金会的关注与要求不断增加。外部审计作为慈善基金会外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树慈善基金会公信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实务工作者严少斌 (2008) 根据其对基金会审计的实务经验, 认为对基金会年报的常规审计应当要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工作、要吃透基金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精神、了解基金会现场审计时应注意的审计方法, 切实为基金会的年报审计服务, 同时还要加强对基金会疑难问题的延伸审计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审计。国内学者张立民 (2009, 2011, 2012) 从非营利性组织的信息披露与审计的角度出发, 认为在非营利行业, 相比公立医院、学校而言, 基金会的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建设走在前列, 对其进行案例研究有助于提升整个非营利行业的治理水平, 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和需求供给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审计进行论证, 基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抗震救灾审计的案例研究, 提出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的审计理念及制度安排与创新。此外, 张立民等还以2005 年至2009 年中国全国基金会为样本, 研究基金会捐赠收入与外部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 即在中国慈善市场上, 外部监督机制之一的外部审计是否具有治理效应及治理职能如何有效实现。实证结果表明:当基金会选择百强事务所审计时, 能够有效实现审计的治理职能, 吸引更多的捐赠者进行捐赠;当基金会选择民政部中标事务所审计时, 不能有效实现审计的治理职能, 从而不能显著增加捐赠收入。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在慈善市场中, 外部审计具有治理效应, 其有效治理效应依赖于高质量的审计。学者赵明 (2012) 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了慈善基金会的利益输送问题, 即利益冲突问题, 美国采取对公共慈善组织和私有基金会分别规制的手段, 相比之下, 中国在基金会分类管理、关联交易行为的划定、基金会审计等方面都未能作出充分的规定, 导致中国在基金会监管方面漏洞频出, 中国应加大对慈善基金会的规制, 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 完善中国的相关立法。而边地 (2012) 则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 对其2005~2010 年度审计报告中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认为随着我国慈善基金会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健全, 基金会等级评估不断深化, 非营利性水平、筹资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成为衡量基金会整体实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 我国2012 年11 月30 日发布的《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提出, 基金会应当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信息进行审计, 并依法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审计内容包括年度审计、离任和换届审计、专项审计等。而审计的经费来源包括基金会自行承担、财政资金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公益审计。并提出基金会及其登记管理机关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自行选聘中注协公布的上一年度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选前100 名中的1 家会计师事务所;其中, 使用财政资金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 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制度有关规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说, 只有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上一年度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100 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才有资格实施针对基金会的审计。《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还要求, 参与基金会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法律法规和委托方要求, 组织具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 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的规定, 认真完成各项审计工作, 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综上所述, 国内外相关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从基本面的某个切入点探讨了基金会审计的要点, 但还不能全面系统地对基金会专项审计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而《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则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 针对基金会审计的特点, 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涵盖整个业务过程的详细指导。

三、总结

汶川地震中, 审计署对可开展捐赠活动的16 家全国性基金会均实施了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其公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中, 有4 份公告涉及16 家全国性基金会社会捐赠款物的接收、划拨、使用和结存情况。同时,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也首次尝试邀请中维会计师事务所全过程跟踪审计并定期公告审计结果。对基金会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在保障基金会公信力和民众知情权、维护灾民利益、捍卫社会道德伦理、激发民众慈善热情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 基金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显示的公共突发事件审计能力, 跟踪审计的流程规范性、投入产出效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审计公告的时效性和信息含量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但是, 在基金会审计中, 尤其是慈善基金会审计中运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既要求政府、捐赠者、受益者和慈善组织自身等利益相关者在此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也能更好地保护政府、捐赠者、受益者和慈善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作者希望借《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发布的契机, 针对2011 年以来一系列丑闻事件反映出了慈善基金会存在的严重代理问题, 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的现象, 说明慈善基金会亟需外部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 作者将秉承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利用相关实验、创新实践教育中心与全省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友好关系, 通过实地调研, 切身参与基金会专项审计工作, 并与省内外多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过基金会专项审计的审计人员进行深入访谈, 深刻了解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然后聘请资深实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学者一起分析、探讨问题, 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务经验和理论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规范基金会的行为, 提高基金会的治理水平和财务工作透明度,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 为维护基金会、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做出贡献。

摘要:2011年以来一系列慈善基金会丑闻事件反映了慈善基金会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 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说明慈善基金会亟需外部监督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的研究现状, 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针对慈善基金会施行全过程动态跟踪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关键词: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专项审计

参考文献

[1]Fama, E.F., M.C.Jenso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02) .

[2]Jones, C.L., A.A.Roberts.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Joint-Cost Allocations.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 (01) .

[3]Trussel, J..Assessing Potential Accounting Manipulation:Th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with Higher than Expected Program-Spending Ratio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03 (04) .

[4]边地.我国公募基金会筹资与运营能力分析——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J].会计师, 2012 (07) .

[5]严少斌.基金会审计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12) .

[6]张立民, 李晗.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基于汶川地震中16家全国性基金会的案例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 (03) .

[7]张立民, 曹丽梅, 李晗.审计在基金会治理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吗[J].南开管理评论, 2012 (02) .

[8]赵明, 褚蓥.美国慈善基金会利益输送禁止规则探析——兼与中国相关规定之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2 (01) .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初探 篇9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专项资金拨付不到位, 个别单位不按预算执行, 挪用挤占专项资金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守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 由于自身财政资金紧张, 滞留部分未拨专项资金以供周转, 致使本应拨付的专项资金并没有及时足额的拨付到位。个别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并未按预算执行, 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自身资金的周转以及弥补行政办公经费不足或其他开支,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致使造成单位公用经费挤占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用途被迫改变。

(二) 在对待专项资金的观念和态度上认识不清, 重申报、轻落实, 从而致使项目不能按照原定的进度开展工作, 项目进展迟缓

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存在观念上的认知错误, 抱着“项目越多越好, 数额越大越好”的态度, 重申报, 轻落实, 甚至一些部门为了成功争取到专项资金的拨款,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专项申报工作上面, 并且在申报材料中存在着有夸大项目实施后的经济预期的成分, 造成同一个项目出现重复申报的现象, 由此造成项目资金的大量浪费。同时, 由于专项资金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而有些资金可能下拨给单位的时间较晚, 上级部门对支出进度又存在要求, 如果超过了预算年度, 结余的资金则会被财政收回, 等来年再进行重新的批复, 致使部分项目资金结存。

(三) 资金预算不够全面, 项目的拟定较随意, 影响资金的有效使用

从财政的角度来分析, 希望每一笔预算够全面, 越细化越好, 这样便于掌控预算、加强财政监督,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站在申报单位的立场来看, 却恰恰希望预算编制粗点更好, 不要那么细分化, 这样他们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才会存在更大自由幅度空间, 不会受到过多的预算约束, 这样, 预示着在预算层面上两种相对立的立场存在。而最终致使申报单位会先根据全年预算的资金量来拟定项目, 再视上级批复专项资金量的多少来确定项目实施的规模。这很难从根本上把一个项目真正做好。

(四) 没有建立单独的专项资金核算体系, 资金项目核算不清

对于专项资金的核算, 一些单位专项金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 而是跟其他资金混淆在一起, 这根本不能直观准确地反映某个专项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 甚至有些单位将大量专项资金随意地放在往来款项中核算, 分不清账目中哪些支出属于专项资金支出, 而哪些账目又属于其他资金的支出, 从而没有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

(五)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内控制度的不健全

一方面, 财务审批人员并没有真正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申报进行审核把关;另一方面, 项目审批往往只注重申报的材料与审批的程序, 却并没有通过健全的机制去督促项目实施过程的进度, 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去惩处那些没能按照申报时所保证实施的项目相关责任人。

二、如何改进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争取实现专项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一) 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 加大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

单位应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 加大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的力度, 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着手跟踪监督, 及时发现专项资金在整个管理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旦发现有不按相关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等行为, 及时进行整改纠正, 从而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以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地开展, 实现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二)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相关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的审核把关, 除了需要对专项资金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专项资金效益性的审计,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 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确保专项资金审计的质量。与此同时, 在审计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由于决策失误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资金效率使用低下以及资金的损失浪费,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估, 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确保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化。

(三)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制度的推行, 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对于违反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制度的行为, 应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 对其项目的相关责任人员, 理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并将问责制度贯穿于从专项资金申报立项到使用的全过程, 一旦发现有任何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需责令及时改正并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并调整相关的会计账目, 及时追回其有关的财政资金。

三、结语

总之,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机关必须予以重视,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查与监督, 不断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力度, 规范专项资金审计的工作程序, 保证各项专项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从而争取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国家对各个行业及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不断增强在资金的投入及其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从而确保我国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最优化。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是在阐述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 发现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办学措施下一篇:医疗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