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措施

2024-09-24

办学措施(共12篇)

办学措施 篇1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的歌德学院在全球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世界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它们的发展经验值得孔子学院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状况

(一) 发展速度

歌德学院成立于1951年, 目前全国共有144所, 平均每年开办三所。塞万提斯学院创立于1991年, 至今全球只有30所, 平均每年仅开办两所。孔子学院是2004年底成立, 到2013年全球共开办440所。歌德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在进行语言推广时, 并没有急于从数量上在全球扩张。对海外开办分院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考核, 是歌德学院办校质量的保证。

(二) 传播对象

以德国为例, 歌德学院在海外寻找的受众明确定位为社会中的中产阶层, 即受过高等的教育, 在一定的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作者, 他们大多是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大众文化传播者等人群。这样定位的原因是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对于外来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各有不同, 而中产阶层受过很好教育, 他们思想开放、意识先进, 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虽然他们没有很多的财富, 但他们在社会中熟悉某种技能,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最主要的是他们对其他人群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样明确的定位, 是歌德学院高质量文化传播的保证。

(三) 活动策划

以德国为例, 文化活动的策划以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为主要形式。歌德学院在文化周的活动中设计的德国文化推广的内容没有一个策划是德国能独立完成的, 都是中德在合作中完成。 (见表1) 即使是德国歌剧演出, 歌德学院也会请中方的导演来做指导。将中国的文化和德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活动, 有利于在互动中进行对话, 在对话中加深彼此的认识, 最终促成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接纳。这种方式是使德国文化在海外拥有吸引力的保证。

(四) 优势资源的利用

无论是歌德学院还是塞万提斯学院都热衷于推销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产品, 对于推销本国的文化产品表现并不积极。推销的主要内容是于本民族的政治、宗教、经济学、哲学等课程, 这些学校会邀请本国的专家学者到中国传播文化, 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努力营造优势文化的氛围。这是文化传播对语言接受者思想产生影响的保证。

二、改善

德国和西班牙立足于长远的发展, 在办学规模上严格控制开办分院的数量, 积蓄了优质教师的资源, 保证了办学质量;在注册学员的数量上, 没有急于广泛吸收语言爱好者, 而是明确指定接受人群, 把握特定对象进行文化传播, 从而保证了受众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策划活动方面, 也没有追求数量的逐年攀升, 而是侧重与所在国的本土文化的紧密合作, 以慢慢渗透的方式将所传播的文化融入到所在国的民众心中。无论德国还是西班牙, 在文化传播事业中都表现出更为注重质量的倾向, 注重影响的深入及思想的传播。因此, 孔子学院也应立足于本国国情, 积极调整办学理念。

(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

孔子学院在海外的传播要想更深远地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格局, 需要坚持语言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引起注意:1.公益性。任何情况下以服务语言学习为首要任务, 为语言爱好者提供便利。2.独立性。语言文化的传播要以中方的要求为原则, 合作方更多的是配合活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3.控制发展。国家汉办对海外分院建立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申请方的审批资格要进行严格考核, 一经批准, 对每年的考核要规范管理。

(二) 坚持质量办学

语言教学的质量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生存的根本。我们需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海外教师队伍, 他们应该有着双语、双文化的语言教学素质, 同时又学习过专门的对外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优秀的汉语教师是教学的保证。我们还需要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海外开办好的文化活动, 重点在于中方的孔子学院和所在地区的文化团体形成一种联系和互动, 在中外结合的环境下推广中国的文化, 便于得到民众的欢迎和认同。

(三) 坚持品牌建设

品牌的建立体现公众对外来传播文化的一种接纳和认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碰撞和文化认同的现象, 在文化的相互了解中产生出全新的文化, 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品牌建立后更易于说服他国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政治制度, 便于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中因理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同时, 品牌的建立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孔子学院刚刚走过了第一个十年, 成绩是众人瞩目的, 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传播理念的同时, 结合中国自身特有的文化政治背景,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海外文化推广的科学之路, 是当务之急。相信在第二个十年里, 海外孔子学院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孔子学院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林.孔子学院2013年度发展报告.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2013.

[2]央青.试论孔子学院的品牌塑造[J].南昌大学学报, 2011 (9) .

[3]李松林.刘伟.试析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4) .

[4]吴晓萍.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J].外交评论, 2011 (1) .

办学措施 篇2

为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特色学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区及中心校教育发展规划,根据我校办学实际,特拟定邢家小学“2011--2015”期间学校发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教育”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树特色、创品牌为核心,致力打造以德育教育为重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和谐校园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内容的特色教育,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快文化建设,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厚实;教师师德优秀、质量一流;学生习惯良好,素质过硬的一流分校。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人文环境,用文化熏陶人,用环境影响人。促进和谐校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2)德育教育:整合村社、家庭、学校德育资源,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兴校工程”,继续推行质量承诺,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

(4)科研强校:以教育科研研究为抓手,整体推进我校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科研活动力度,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5)优化师资: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6)美化环境:树立文化立校的意识,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

三、保障措施

1、优化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人文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措施。(1)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2)分校长要加强学习,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者和科学管理的促进者。坚持校务公开,增加学校管理透明度,提高分校长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民主管理作用。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4)以规程为向导,以评比为杠杆,努力向管理要质量。

2、提升师资素质。

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教师培养活动为载体,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措施,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从而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适应教育信息化、优质化要求的理论水平高、学科造诣深、业务技能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责任感强、求真务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现代学校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学校管理机制。(2)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具有科学管理能力和民主管理思想的班主任队伍。(3)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批业务上过硬,个性明显,教有所长的专业教师队伍。

4、强化教育科研。

坚持以科研为学校发展动力,勇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1)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3)围绕课题,突出主题,进行常规教研活动,实现教中研、研中教。(4)关注教研网络,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管理,人人有小课题研究。

5、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未来的五年中,我校将强化质量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实行三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优化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提倡激活思维的“启发式”、“探究式”,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新颖性;三是优化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

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6、改善办学条件。

(1)以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使学校达到校园标准化建设标准。

(2)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逐步更新设备,努力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

(3)解决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对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要加强管理,方便使用,提高使用率。

7、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抓好校园环境建设,逐步规划、精心布置,做到净化、绿化、美化;

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做到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共同进步;弘扬校园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内涵,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装饰上墙上栏,让办学理念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学校文化品位,铸造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学校个性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8、关注学生健康。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艺2+1项目”实施方案》,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学校体育要保持特色,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户外活动,体育达标率和合格率要全部达标。(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校能有效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3)关心师生身体健康,积极推广全民健身 活动,用丰富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9、保障校园安全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做到物防、技防、人防三结合,切实保障校园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四、实施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学校规划的实施工作。学校将在每学年初围绕五年规划,制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每学年结束前对规划和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及时总结规划、计划实施成效。对没有落实的项目,要具体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限期加以整改。

2、营造良好氛围,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增强主体意识,积极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生活情况,为全体教师营造一个既心情舒畅又严于律己,既利于扎实工作又利于不断创新的环境,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服务保障,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增强服务意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后勤服务的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的协调发展提供后劲。

4、重视评价引导,认真做好调控监 督。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2012

(1)高标准新建校围墙、新建厕所,通过校园升级改建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使学校达到校园标准化建设标准。

(2)加强微机室建设,使学校具备现代教育需要。

(3)开展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促进教研成果的转化。

2、第二阶段:2013-2014

(1)着重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办学品味;

(2)努力配备班级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校级区级教坛新星1-2名;

(4)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办学水平进入中心校先进行列。

3、第三阶段:2015

(1)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形成邢家小学校的文化特色;

(2)教研成果丰硕,形成具有促进教育教学作用的效益;

(3)师资队伍得到充分的优化,形成名师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育人队伍;

(4)学生的发展体现为基础厚实,素质优良,特长明显;

(5)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为支撑,成为最具有特色的典型村小。

新的学期已开始,美丽的画卷即将展开。为了美丽的事业,为了美好的愿景,邢家小学将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用勤劳的汗水铸就新的辉煌,用不竭的智慧开创新的未来。

办学措施 篇3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化冲突是合作办学项目中常见的矛盾冲突,表现在沟通障碍、管理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文化冲突的原因在于中外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的差异和个人对文化冲突的态度。高校应该从环境建设、加强培训、强化沟通等方面积极应对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化冲突是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矛盾,能否适当应对和处理文化冲突对于办学质量甚至项目的成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文化敏感,学会驾驭文化冲突甚至危机,并把矛盾转化为动力,推进项目开展。

一、文化冲突的含义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未来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不同文化所孕育的不同文明的冲突。随着世界范围的交通、物流、信息、金融日益开放,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事。在此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文化冲突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凌越,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其它文化则被压制。二是折衷,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三是融合,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合一的、新的文化。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同文化主体的出发点都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所以各方都抱有合作与融合的态度。就笔者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观察和了解来看,中外双方在接触时都比较重视和小心文化差异问题。但文化冲突问题依然会出现,有时还会演化为比较激烈的对抗,因为这种冲突是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其积极意义,所以对文化冲突的研究不是要避免和消灭矛盾,而是要找到适当的措施去应对和引导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二、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沟通障碍与误解

沟通障碍是合作办学最普遍的文化冲突。有三个层次的沟通都需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解,第一个层次是合作双方战略层面的对话,第二个层次是双方教师日常交流与合作,第三个层次是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授课过程中的课堂交流。由于这三个层面共同决定着一个项目内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对于其中任何的含混和误解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沟通障碍的影响更重大,危害也更严重。

(二)管理方式冲突

中外管理方式差异巨大,在决策制定、工作分配、争端处理等领域都很难有一致原则。大多外国管理者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正面的措施,就事论事,不留情面,也不计前嫌;而大多中方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则尽量避免使用强调严格遵守和实施的正式的、具体的契约,更常用间接的,旁敲侧击的,意会而非言传的手段,而且重视平衡和事件的累计。因此在具体工作上,无论中方还是外方处理问题时,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使用一致的原则可能引起另一方成员的不满和抵制,而使用不同的原则可能会加大管理协调的困难,在未来可能引起更多的问题。例如在某合作项目中,学期初排课时,由于学校教务部门考虑到多媒体教室对于大量多媒体课程相对不足,便在周六、周日和排上了多媒体教室的课程,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但外教拒绝在周六周日上课,理由是在国外周六周日是不上课的,后来把他们的课与其他中方老师进行了调换,但又引起了一些中方老师的不满。

(三)评价体系冲突

合作项目运行中,中外双方也经常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例如在评价的时间段上,一致的评价时段有助于指导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大多美国管理者倾向于以短期为导向,而欧洲人的视野更长。西方人很难理解和处理與东方人在时间限度上的差异,评价体系也难以达成一致。例如某合作项目中,一位在中方认为很有管理才能、老成持重的中方项目负责人,却总被外方认为“不适合”,而一位在外方认为很合适的管理人员上任后又屡屡引起中方人员的抱怨。

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文化差异,外方教师也陷入了困境。因为适合外国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教法并不能都为中国学生接受,从而引起学生的反馈较差,而如果改变教学方式去适应中国学生,则可能使得原来设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案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

三、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冲突出现的根本原因。文化是特定人群所共享的一种社会环境系统,美国管理学家弗恩斯·特朗皮纳斯曾形象的比喻文化是水,人类是鱼。鱼在水中生活,但察觉不到或不必察觉水的存在,而一旦鱼离开了水,生存便会受到威胁,水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每个接触异于自身文化的人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一种谨慎与戒备的压抑,这种固有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防范心态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办学措施 篇4

关键词:高等专门学校,产学官合作办学,措施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健全, 措施不完善,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 ( 简称 “高专”) 的产学官合作办学比较发达, 值得我国借鉴。产学官合作办学是响应产业界需求出现的, 日本高专和企业社会通过产学官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 主要有以下措施:

1 日本政府提供法律和财政支持

文部省1997 年的报告书 《以新产学协作的构筑为目标》中提出了包括高等专门院校在内的各级院校产学合作、协作方面的基本思路和课题。2000 年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的审议概要 《与 “知的时代”相称的技术转移体系相关方面》中, 对高专等教育科研机构关于合理有效运用专利的问题进行了说明。2006 年日本产学联合委员会专门对促进日本高专院校 “产学官”联合科技研发的发展, 制定了相应的六条基本方针政策。日本政府与高专院校 “产学官”合作创新技术和研发产品, 给予财政支持, 对教育科研事业的资金投入占总数的大部分。

2 企业投入大量的技术研究经费

日本的民间企业与高专院校开展 “产学官”合作, 发展技术研发事业,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 共同研究和受托研究。共同研究是指院校和企业等民间机构双方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活动, 通过高专院校组织, 教师、研究员个人或团队与企业等机构合作, 进行人才、技术的交流, 共同提高研发技术水平, 研制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共同研究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企业等机构的投资。日本高专 “产学官”合作共同研究技术研发成果数量虽然大幅增加, 但单件投资金额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表明日本高专 “产学官”合作共同研究采用的技术、设备、策划等逐渐完善, 在保证单个项目有充足研究经费的前提下, 预留出更多的资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受托研究是指高职院校单方面受民间企业等机构的委托, 由高专组织, 教师、研究员个人或团队对受托项目进行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测试。受托研究的研究经费基本上来源于提出委托的民间企业。日本企业和高专共同收获颇多的技术研发成果, 共同推进日本高专 “产学官”合作。

3 完善技术研发成果管理活用体制

3. 1 统一的管理机构

日本55 所国立高专在政府的支持下, 共同合作组建了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专门院校机构”, 实现了向法人化的迈进。该机构规定了高专对技术研发成果管理和活用的基本方针, 对技术研发成果的管理和活用进行了统一指导, 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成果管理活用体制。该高专机构下设了 “产学合作和地域联合委员会”、“知识财产委员会”等, 对科技研发成果管理活用基本方针、规定等进行审议, 对国立高专创造出的技术研发成果进行统一管理, 还设立了 “地域联合技术中心”, 它促进提高教育研究和地域产业合作灵活化, 有共同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功能, 提供共同研究的空间, 实施企业参与型共同研究体制。

3. 2 灵活运用技术成果

技术研发成果是日本高专院校教师及研究人员认真钻研实验的研究结果。日本高专院校规模不大, 但是成果数量很多。为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技术研发成果能广泛地被活用到社会经济中, 日本各高专的地域共同技术中心,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相关的技术刊物, 像长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 ( 简称 “长野高专”) 发行的 《长野高专技术基础集》, 内容包括学术性论文以及对科技研发成果技术和适用范围的介绍。长野工业高专2007 年总共开展了5 次知识财产研究会议, 每次约25 位相关人员参加。

4 发展 “产学官” 合作地域网络

日本21 世纪初, 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相继出台了与形成“产业集群” 和 “知识集群” 相关的政策。不少高专致力于地域“产学官”合作的发展也自发组织建立了一些地域联盟。高专活用校园规模优势广泛地开展合作活动, 例如融合高专机构和长冈丰桥两所大学的 “技术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 和 “地区网络力”广泛地开展合作活动, 以各个地区为核心进行全国性的支援, 致力于加速地区改革。同时, 近年日本对高专的要求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教育, 促使技术研发成果回馈到社会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日本高专发展 “产学官”合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目的是为振兴地域经济, 让地域资源再生, 活用各高专具有独创性的科技研发成果, 回馈到社会经济中。

参考文献

[1]森下竜一.踊り場脱却に向けた産学官連携活動の重要性[EB/OL].https://sangakukan.jp/journal/journal_contents/2006/05/articles/0605-01/0605-01_article.html, 2016-3-15.

[2]五十嵐一男.発見!国立高専の産学連携地域連携活動の新展開[EB/OL].https://sangakukan.jp/journal/journal_contents/2010/05/articles/1005-04-1/1005-04-1_article.html, 2016-3-15.

办学措施 篇5

提升办学水平

——路口中学工作总结

本期来我校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精神。立足本校实际,以“务实、团结、开拓、高效”为工作基调,以“德育树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教研强校”为工作准则,以“文化校园”、“活力校园”、“魅力校园”及“和谐校园”“四园共建”为载体,进一步提高精致管理水平,切实落实内涵发展的科学质量观,努力实现各项教育教学目标。使我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地开展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以人本管理为导向,积极创建和谐校园

1、本期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理顺管理流程;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教代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评仪各项制度的可行性和落实情况。修改了学校教职工考核方案,整理、充实、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符合学校实际。

2、强化教师“岗位”意识,大力实施“师德建设计划”,紧锣密鼓开展“铸师魂、正教风、树形象”系列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反映我校教育教学新动态和教职工敬业爱岗,创新奉献的良好形象。

3、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努力营 造校园环境人文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如教职工的乒乓球赛、篮球赛,以及与兄弟学校的球类友谊赛,大大丰富了教职工的生活。初步形成了“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深化关爱教师工程 本期学校以校本培训为着力点,以输送更多的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为辅助,利用好各类优秀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围绕“校本培训与新教育实践”这一主题中,利用远教资源,指定专人担任《如何抓好初三教学与复习》、《让理想之帆伴你远航》、《日常教育研究实践》主讲,为加快教师梯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学校推荐的贺海岗、苏雄兵两位教师,在全县教学研讨课中均获一等奖,邓兴国老师获市级二等奖。

三、以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本期学校继续深化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重点加强过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长效教学管理机制。特别是初三毕业班以质量分析为抓手,充分发挥月考评价的功能,以促进教师不断的反思,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了教学实效。

2、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个环节做到规范落实。教务处组织领导随堂听课,深入课堂检查教学,落实 以听课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教学、作业、教研活动),学生评价,效果评价等四个环节来进行。坚持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并及时进行教学情况通报,这样对教师平时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3、加强教学研究,引导广大教师合理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拓宽教师视野,让他们感受新教法带来的益处,以完善我校教学模式。着重强调教研组建设以“研”为主,把活动地点从办公室移向课堂,落实教案改革文案,明确基础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具体研讨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难点分解落实,思考问题难易设置,教学手段有效运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授课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等。逐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源头上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也使教师钻研、探究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切实追求工作实效 本期学校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开展了文明礼仪校园、进课堂活动。第一阶段各班利用班训集中学习了《路口中学学生礼仪规范》,第二阶段各班礼仪教育为专题办了一期黑板报,第三阶段在行 动中、学习中、生活中落实文明礼仪教育。

2、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法纪校规教育。

3、分年级组织召开了女生生活心理辅导会,突出“心理健康”、“正确交往”、“洁身自好”这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4、每月各班办一期黑板报,政教处办一期墙报专栏。充实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5、卫生保洁工作长抓不懈,重点突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划分区域,确定范围,实行班级负责制,政教处每日检查,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并以班为保洁单位制定 保洁方案,定时间、定岗位、定学生在全校号召,开展这项工作。

6、重视安全教育,全力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我校实践,制订了《值日制度》、《路队护送制度》、《治安管理制度》,并与各班主任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做到了安全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防患未然。校内设立24小时值班室,加强了安全保卫巡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五、以后勤建设为保障,提升学校服务质量

1、本期学校认真落实助学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 现象。

2、严格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以及审批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不违规收费。

3、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加强了对设备的添置、维修和财产保管工作力度。

4、加强了对饮食卫生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检查服务部的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探索食堂管理新路子,努力把食堂办得更好,把报务做得更周到。

创新办学理念 突出办学特色 篇6

我校领导班子遵循中国朝鲜族教育的特点和朝鲜族民族文化实质,在审视、总结学校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提炼,提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的办学理念:植根朝鲜族民族文化,立足双语教育改革,为学生发展奠基。“奠基”一词,肯定了学校基础教育的特性,凸显了学校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的根本归旨,指出了学校办学的任务,那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后备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朝鲜族民族文化”指传承优良的民族教育传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还可促使学生树立爱民族、爱家乡的责任感,也是给学生创造在多元化时代,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持之以恒地生存和发展所需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学校根据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在继承学校原有优良传统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1继续加强汉授班试验改革。我校汉授班试验改革是原安图一小2001年开始实施的,至今已有10年。汉授班改革是全部课程采用汉语授课的同时加授朝鲜语文课,朝鲜语文与现行普通班朝鲜语文教材同步。此项实验改革自实施以来,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州委 、州政府、州人大等领导多次来我校听课、调研,省委副书记全哲珠、州委书记田学仁也曾亲临我校听课,并对“双语“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极大的鼓舞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县人大也十分关注我校的实验改革情况,为此专门成立了民族教育科,县领导也多次来我校听课调研,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意见。县进修学校每学期都派各科的教研员来我校听课指导,使实验改革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样以来,缓解了当时我校的生源危机,减少了生源外流,同时也吸引了部分汉族学生到我校就学,朝、汉、英,三种语言的掌握,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双语”型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双语”型教师培训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朝鲜族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教育的质量,而双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型教师的质量。开展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是提高朝鲜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继续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力保民族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为教育实验开路,从而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我校把培养“双语”型教师作为此项实验改革的一个重点,制定了“双语型”教师培训计划,成立了“双语”教师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培训目标及培训措施。为便培训任务落到实处,每学期选派汉语水平较好的朝文班班主任到三中、三小、二小学习一周,学习当中还要上台讲课、评课。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训“双语”型教师队伍;选几名朝文班班主任和汉授班班主任结对子,朝文班班主任到汉授班讲课,并共同评课讨论,以此来提高汉语水平,五月末,各教研组、学年组选派一名教师出一节公开课;为了提高每位朝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朝族教师每月要写两篇下水文,每学期要用汉语写一至两篇教学后记;学期初开始组织汉族教师深入班级进行朝文听课,学会朝鲜语言、文字。规定每天学会两个单词,每周会说三句日常用语,学期末进行考核,在办公室,鼓励汉族教师和朝族教师多进行交流,一年之内,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简单的对话。

办学措施 篇7

1 课改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必然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校企合作办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课程改革则是大势所趋, 其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都应贴近合作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其次, 中等职业教育本质是市场化的灵活教育, 必须通过灵活的课堂来实现。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受教育的目的上均存在差异, 正视和正确处理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 也必须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加以解决。

2 课改的依据

课程改革必须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及专业学科的特点, 选择真正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模式。课改应依据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时, 应结合行业的现状, 认真分析行业的发展形势与趋势, 符合合作企业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最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分解出各学期的阶段性目标并应让授课教师和学生明确, 这样教师能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 课改才能正真出效果。

3 课改的参与人员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及教师对于课改的参与人员存在误区, 认为课程改革必然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情, 忽略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相关岗位技术人员的作用。而校企合作单位相关岗位技术人员对于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应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课改的成功。

4 课改的内容

组织课改的教师应明确课程改革内容要点, 每学期都应选择相应课程进行改革。如此, 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4.1 改革授课内容

目前, 我校的特色班均为校企合作班, 有相对应的企业, 课改相对其他平行班级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教学内容不宜太宽泛, 应针对对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选择课程的讲授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相关理论知识, 同时突出态度目标,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2 改革授课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对授课方法进行改革, 教师需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即: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特色、授课教师特长。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力求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授课方式上应做到师生互动, 形式多样;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多样, 但任何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目的, 坚持有效性原则, 不同的课程具备不同的特色, 授课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组织教学, 这样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每位教师各有所长, 在开展课改时应充分结合授课教师的特长, 改革效果才能成倍增长。例如, 2015 年至2016 年下学期2015 中和店长班项目组决定选择郭老师的专业课《商品陈列与展示》进行课改, 主要是考虑郭老师擅长软件开发, 可借助郭老师此特长改变市场营销课程一贯的授课方式, 开发一系列的课程小游戏,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授课方法改革内容包括授课形式和授课手段的改革。授课形式要区分理论课和实训课, 授课教师应巧妙地设计理论课, 合理地组织实训课;教师应巧妙运用现代化信息教学工具, 合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多媒体课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开发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 课改的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应遵循“以点带面”的总体原则, 即以一门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 以一位教师参与课改促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例如, 2015 至2016 上学期, 2015 中和店长班项目组选择了熊老师的《数学》作为打响课改的第一枪。在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厌恶、抵触情绪, 如果照搬初中教学模式, 选择高中数学内容去教授, 效果肯定极差。且中和店长班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相应的要求, 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熟练掌握16 个计算公式。根据学校及企业的要求, 熊老师对数学课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尝试, 第1 个月针对学生数学底子薄弱, 重点强化学生对于分数及百分数加减乘除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 熊老师再结合专业知识来讲授店铺数学, 教学效果很好, 数学课再也没出现全班“趴倒”的现象。

6 课改的保障

6.1 建立培训机制

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实施以工作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这两者也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 因此要重视对校内教师普及先进的课改教育理念, 帮助课改教师改变教育观念, 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顺利转变角色,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爱, 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培训, 积极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 鼓励教师下合作企业顶岗锻炼或开展实践调研。

6.2 制定奖励措施及评价机制

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劳动, 同时需要面对课改带来的转变教育观念、补充新的行业企业知识、学习新技能等各种压力, 中等职业学校对积极参加课改的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并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评价实践中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整体化、评价过程全面化, 才能激励和带动其他教师积极投入课改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J].教育科学, 2005 (07) .

[2]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12) .

[3]张克敏, 张进良.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2) .

办学措施 篇8

一、突出重点, 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二是严格规范教育教学活动。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不挤占体育、艺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占用法定节假日、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集体补课, 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补习班;中小学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

三是严格教辅材料管理。

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 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 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 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或变相推荐教辅材料。

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

市、县教育部门要对初中升学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形式的统一考试加以科学规范, 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和次数;不以中高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学校、班级的荣誉排名和奖惩, 教师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和编排座位。

五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不准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市、县教育部门要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及时合理调整学区范围, 并向社会公布;实施阳光分班合理排座, 不设置重点班、快慢班等;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不招收规定区域外的学生, 不违背“三限”政策招收择校生。

六是坚决制止违规招生和违规收费行为。

量化明晰《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相关指标;禁止通过办升学培训班方式招生和收费行为;禁止跨区域招生和收费行为;禁止通过任何考试方式招生和收费行为;禁止通过招收特长生方式的收费行为;禁止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行为。

七是严禁炒作中考、高考成绩。

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对外提供教育服务信息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考试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考生的成绩、名次及中、高考录取信息;不得宣传炒作所谓的中、高考“状元”及高分数学生等。

二、标本兼治, 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把教学改革成效作为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二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师德首位, 推进师风建设, 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严把教师入口, 教职工编制调整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 确保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培训,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进一步探索改革高考招生办法,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从2014年起, 取消奥赛、省优秀学生干部等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逐步探索在部分高职院校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开展免试注册入学试点。

四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普及程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学校、区域性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三、强化责任,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成立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分级管理, 分工负责, 建立责任追究制。

二是签订工作责任书。

省教育厅要求5月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本地区和各类学校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层层签订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责任书, 落实工作责任。

三是集中查处违规行为。

从5月份开始, 全省集中曝光一批违规办学典型事件和案例, 查处一批责任单位和个人, 并要求各地及时将查处整顿情况向社会公布, 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办学措施 篇9

为此,2016年3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上海远播教育集团协办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文采撷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主持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龙岗天誉实验学校校长王飞、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张丽清参与的校长圆桌论坛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办学自主权的赋权与分配

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本质上是在讨论学校自主权问题,如何分配、赋予及运用,才能将学校办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各位校长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认识与思考及他们的办学经验吧。

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不是纯粹的公办学校,也不是纯粹的私立学校。它是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改革学校,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它并不是对教育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不是委托教育中介机构或刚刚退休的知名校长办学,而是由企业来办学,将学校和企业、社会等各种资源联系起来。

所谓体制机制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的问题,是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学校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权力是核心。如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分配,二是赋权,三是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能不能很好地使用权力,既高效又规范。分权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赋权的关键在于明确社会中介机构的边界,用权的关键在于明确校长的权力边界。因此,程序建制、明确权力边界很关键。

我的一个教育口号就是要把学校打开。只有把学校打开,才能真正办好学校。在明德实验学校,各个委员会是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的一个优势在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办学自主—经费自主、用钱自主、用人自主(契约型教师)……此外,校长有课程领导权,才能真正实行职权改革,改革课程结构。

曾晓东:其实,教育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就是学校。

卢志文:我比较提倡教育家办学。教育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改革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公办学校本质上是“教育局办学”,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获得源于体制;民办学校中,学校的办学制度是一种法律,校长作为经理进行考察。中国经济的繁荣奇迹,是从解放企业和企业家开始的,中国教育的繁荣也将从解放学校和校长开始。只有每个细节都被激活了,机体的生命力才会旺盛。体制是一种结构,变革体制是以结构谋功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所以体制创新是一种结构创新,尽管都是碳原子,但彼此的组合方式不同,形成的物质也千差万别。

教育性质有三种力量。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是内部的力量;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结构的力量;教育技术的创新,是外部的力量。三种力量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以结构的力量最为强大。体制改革和分配管理的意义,首先是要松开民办学校非营利属性对办校者的道德绑架;其次是要借助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政策扶持,让更多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要素聚集;再次是通过多种途径的体制改革创新,使教育家办学成为可能。民办教育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大国崛起需要教育支撑,中国创造需要教育转型,社会进步需要教育助推,民生改革需要教育服务。

温州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翔宇教育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旗下有10余所学校,这一多样化的道路生存需要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王飞:深圳市龙岗区实施政府资助学校这一新的办学体制,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它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学校。在这种顶层设计下,校长办学有很大的权力,特别是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办学校不是一两年就能办好的,是百年大计,必须建立一个非常好的管理体制。真正实行委员会制度,就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民主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对校长权力形成监督和制衡,实现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张丽清:华中师范大学C100计划,主要是通过联盟、合作、创新,依托大学教育的特色发展优势,广泛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合作区域内教育的高位均衡、多元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在合作办学方面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基础教育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华中师范大学和政府合作办学,与地方政府、大集团合作,还有就是实现三方合作,政府、机构和大学一起成立学校董事会,培训职业校长,同时管理合办学校。

学校管理采取更多的是一种混合型管理模式。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同形成一个管理团队,大学主要负责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提升及课程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中的一种模式,即正向合作模式,通过龙岗区人民政府与大学合作实现公对公的办学。它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建立的一所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诊断评估,目前运作良好。

此外,龙岗区政府在这所学校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上给予很大支持,形成了专家治学、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基本架构,华中师范大学每月会派出专家进行教学督导。

校长遇到的限制与约束

作为一名校长,他所面临的角色和功能其实在许多方面和教育局局长所面临的有很大不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一名校长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权力、权力分配、民主和权力的分享等,他还要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如师资培养、课程、教学、家校沟通等。那么,处于校长的位置,他们会遇到哪些限制与约束呢?

程红兵: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非常年轻,80%的教师是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生,所以对校长来说,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我想第一阶段是地毯式听课,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好,还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时间非常紧迫,对我而言,作为一名校长,站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我想把我30多年的想法付诸行动,思考如何将这支队伍带出来,它可能会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改革到底能成就多少。

曾晓东:对程校长来说,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还是一个老大哥,带这么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对他的智力和耐心肯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卢志文:中国校长会遭遇方方面面的限制,但最大的限制主要来自自身及其团队。我们希望他者来改变,但我们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做一些改变,才会变得更好。学校在变成教育集团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不同形态的办学样式。这个过程很有意义,因为我们每天遭遇的困惑和他人有相同的一面,当我们尝试去解决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时,已经在为他人探路,每做一件事其实都是一种摸索,可以叫“实践的思考”和“思考的实践”。大体上,这几乎是所有校长职业生涯道路中的常态,我们必须在道路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每个人都不埋怨,把脚下的路走好。

王飞:现在,学校大体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教务处、总务处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各个部门有一名主任。5个委员会是为学校董事会和学校做出最终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咨询机构,并不是行政机构。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监督,必须成为学校的体制给予固定下来。它的确会给学校增加很大的负担,但却可以保证学校能够健康发展,这是我的一种想法。

曾晓东:王飞校长到这所学校仅数十天,但是他对行政体制是非常有见解的。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也会到各个学校挂职当校长,我的问题是:有时大学教师来学校做督导、评估,当其提的问题与学校提的有矛盾时,校长站在哪一边?

张丽清:对于督导小组和专家小组所提的意见,我会站在学校层面思考,看其是否适合这所学校,再进行相应的消化和处理。

IB课程看课改

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现在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那么,在当前中国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IB课程能够实施下去吗?课程改革会有怎样的走向?我们拭目以待。

王飞:中国学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高考时要考两门语言,一是语文,一是英文。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学生要考两种语言。怎样减负,当时我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取消英语课。说实在的,增加一门语言课对学生的智慧发展有何作用,答案未必就是肯定的。IB课程发展主要集中在资金较为充足的学校,是为学生今后出国准备的课程。其实,IB课程也就是一门语言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什么时候学都能学好。我认为,办IB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卢志文:不管学校是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其中一个内容是要有特色,满足选择性需求,这是底线加选择的一种思路。在管理中,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叫“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公办校本质上是一种均衡教育,课程教育要整合全国力量,而民办校应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追求极致,在市场中竞争,IB课程在这一体制下诞生,在中国这个环境中还不够好,假以时日一定会好起来。校长领导力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变革领导力,这对校长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校长要为变革而生,如果不想变革,肯定不是一位好校长。

程红兵: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有共同规定,这一共同规定要基于学校、基于实践、基于问题而改革。IB课程,简单地拿过来,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也就是说,有时照搬国外的优势教育资源是可以的,但完全复制就不是自己的了。在中国办教育,可以或者必须引进先进的课程资源,但要整合到我们的课程系统中。我们第一要把学校打开,把课堂打开,结合自身特点做一些课堂结构或者学科结构上的变革,慢慢地走向完善。

张丽清: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需要,其次要看学生自己想要发展成什么样。在这一课程改革方面,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真正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的高中校并不多,到底是课程设计出了问题,还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没有为课程改变提供配套的体制和机制。现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高考改革、用人制度改革、评价改革等,也期待高中课改能够解放校长,最终解放学生。

办学措施 篇10

一、学院办学的宗旨及特点

1. 宗旨:构建公平、优质、多元的教育生态

2000年3月, 时任教育部长的大卫·布伦基特在题为“改革中等教育”的演讲中宣布设立“学院计划”, 即把薄弱学校改造成学院, 或者在教育成绩长期不达标的地区建立学院。继布伦基特的提议之后, 英格兰于2002年正式建立了三所学院。这些学院担负着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使命:改善薄弱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为此, 学院设立了三大终期目标:

(1) 提高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 打破教育落后地区长期以来成绩不良与人们对其期望值低之间的恶性循环, 从而促进周边学校乃至整个社区学校的学业发展, 提升全国中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2) 在学校管理、教学及课程设置、学年及学时安排、教师岗位及待遇设计、信息交流技术 (ICT) 的使用等等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成为地方教育选择性与多样性的范式策略。

(3) 将具有不同能力、不同背景的学生都纳入教育范围, 建设成全纳性的办学范式。

以上目标表明, 在英国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中, “学院”的宗旨不仅仅在办学形式的创新, 更在于其为建构公平、优质之教育生态开启了一种新思路与新向度。

2. 特点:公立身份与高度自治

由于担负着特殊的教育使命, 学院一开始就有了其鲜明的“身份”特征, 主要体现在学院性质、运行机制两个层面。

从性质来看, 学院具有三大特征:首先, 它是高度自治的公立学校, 可自主制定招生政策、自主管理、设置特色课程、和商业机构及其他团体组织进行合作, 教师则可自主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其次, 它是全纳性、非选拔性的学校, 对于各类不同能力和不同背景的学生, 都必须予以接纳, 但每所学校拥有10%的招生名额来挑选符合本校特色学科学习要求的学生;再次, 它的定位是中等教育学校, 教育对象为中学生。

而就学院运行机制层面来看也具有三个特点:学院必须要有赞助者, 并由其行使学院的经营权;学院的校长由管理委员会选出, 日常事务由管理委员会和校长共同管理;学院的经费主要是由教育部直接发放的, 赞助者需拿出资助金额的10% (约200万英镑) 来资助学院的建设, 而学院日常运作的经费、则由教育部直接拨款。

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其实际运行情势的波动, 学院也呈现出其他一些特征, 但基本特点则是一致的。

二、新政府对学院办学的推进

2010年5月新政府执政后, 加快了学校机制改革的步伐, 其目标指向是:创建世界一流的办学体制, 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好学校;缩小家庭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成绩差距, 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

英国的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工党执政期间, 曾试图通过强化对公立学校的行政干预与管制来推动学校的发展。诚然, 政府的积极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英国学校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某些问题, 比如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及待遇获得较好的保障。但强力行政干预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学校管理、运作的各个环节, 从招生政策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再到测试手段、成绩排名等等, 无一不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当局的严格管制与干预。在这种钳制之下, 最优秀的学校也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活力, 而大量的学校更处于不达标的状态中。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问题也在加剧, 而且, 落后学生占的比率还越来越大。这是新政府推行基础教育改革首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历史教训。而“学院计划”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探索实践与经验积累, 在新政府看来, 它是解决上述困境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 新政府以大力发展学院这一基础教育办学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并对学院的性质、准入条件、运行机制、转化程序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范。

在性质的界定方面, 新学院不再要求为全纳性学校, 现有学校转型为学院时, 不改变其原有的特性, 也不扩大学院的选拔性, 但允许原先就具有选拔性或半选拔性的学校保留其相应的权利;学院扩展为整个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 不再属于单纯的中等教育学校类型, 小学和特殊学校也享有转型为学院的权利。

在学院准入条件方面: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权申请成为学院, 但目前只有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为优秀且没有超过10万英镑财政赤字的那部分学校, 才具有首批学院计划的申请资格。

关于学院的运行机制, 新政府也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1) 优秀学校申请成为学院时, 不再硬性规定必须有外部赞助者, 但鼓励学校与其合作; (2) 学院的经营权属于学院信托, 学院信托由现任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建立, 后者也代表学院信托成员行使学院的管理权; (3) 由教育部直接拨款, 学院将会获得和其他公立学校相应的拨款额, 而且还会获得原本被地方教育当局所扣除的那部分资金, 同时学院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自行分配这些资金, 且允许保留学校的财政余额。

此外, 在学院申请程序方面:政府不再要求在申请前咨询地方教育当局以及学生家长, 但申请者还须获得现任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同时, 优秀学校在申请时, 必须与教育部负责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探讨关于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成绩的计划, 并签署相关协议。

英国新政府的这一方案设计, 从总体上勾勒出了学院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路径:进一步开放学院办学类型, 将中学、小学及特殊学校等各个教育层次都涵盖在内;从政策上支持学院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强化学院办学的公共性、常规性, 彰显其对英国基础教育走向的示范意义。

三、学院办学的启示

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这与国家倡导的教育优质化和教育公平性的战略目标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些现实问题, 《纲要》提出,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并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可见, 英国新政府在基础教育改革上的一些理念和举措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有一定的可比性, 其“先行先试”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可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制度上保障公立学校办学的独立性和自治权

英国新政府允许学院面向所有的公立学校开放。其学院议案明确表态:“公立学校越来越受到过多的约束和管制, 这大大限制和阻碍了学校发展。因此政府更大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的公立学校从不必要的官僚体制中解放出来。”在议案中, 政府还再次强调了学院办学的自治权, 并从政策及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学院组织、管理、运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为“办学活力”、“办学特色”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树立典范, 引领发展方向

英国新政府的议案提出以优秀学校作为首批新学院的建设对象, 在其教育改革构想与发展规划里, 学院办学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它还致力于从根本上使英国基础教育摆脱现有官僚机制的束缚, 培植公立学校的内在发展活力。显然, 它具有打造学院“品牌”, 确立学院办学典范的用意, 从而为后来者开辟路径, 并总结成功经验。

3. 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议案还要求, 若优秀学校要申请转型为学院, 须与政府签署帮扶薄弱学校改进成绩的相关协议。这也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强弱校之间合作的有效进行。凭借优秀学校在学院办学中的示范、牵引作用, 缩小教育质量两极分化的窘迫现状, 从整体上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

4. 多方合作而又保持公共性、公益性

在坚持学院办学性质公共性、公益性的前提下, 英国新政府积极鼓励学院与慈善机构、商业机构合作。这样, 既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而又避免了教育资源配置上的私立化、集团化。

两地办学的民办学院办学特色初探 篇11

关键词:两地办学;民办学院;办学特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发[199312]号文)就曾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但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能够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不是很多。特色是一所高校之所以能办得持久的根本所在,也是能够服务社会、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当前,各所高校负责人都很注重办学特色建设,尤其是民办学院。

一、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办学特色的概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本科层次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提议下,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学院创办之初,就继承了母体高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意在弘扬“树木树人”精神。

学院目前实行的2+2办学模式,即一、二学年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学年在南京校区学习。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南方学院生源的实际情况,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较为扎实、适应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品牌专业建设

南方学院选择母体高校的部分特色专业与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专业进行开设。目前学院设有13个系,43个专业(方向),其中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纸浆造纸装备与控制)等大部分专业都与其他民办高校有区别。在学院招生过程中,这些专业也是考生关注很高的热点专业。在新机制下运行的民办高校得以生存,必须依靠稳定的生源,不仅是要设置好专业,更要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专业培养,提高学院自身教学质量。南方学院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学院品牌效果已经越来越显著,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很高的声誉。

以园林专业为例,在培养上重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知识,毕业能胜任在园林相关行业或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培等领域工作。由于专业的特色建设,从而有着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供不应求。

2.课程体系特色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与创新教学体系。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0~180分,其中课内总学时各专业一般不超130分,理工科实践类学分不少于专业总学分的30%,这体现了“重实践能力”的特色。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扩大选择空间,各专业在选修课程模块上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

课程体系建设力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一个特色就是素质拓展与创新体系的学分要求。其中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学术报告讲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

3.教学运行特色

2+2的办学模式是学院最大的特色,虽然两地办学给独立的教学运行带来很大困难,但是打破了学院发展空间的困局,同时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两个校区,学院教师都是以母体高校教师、自聘教师教学为主,外聘教师只作为必要的补充。淮安校区和南京校区相距185公里,各自教学管理者已经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教学运行的管理方法,并且目前运行良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特点,教学基本建设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之中。

二、特色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推动,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南方学院尽管受到了淮安市政府和南京林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坚持特色办学的道路上依旧是困难重重。

1.教学资源存在短缺

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教学场地和宿舍及其他配套措施只能保障正常的基本教学、生活需求。而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多数仍在规划之中,尤其是前两个年级搬迁至淮安后,一些实习实训基地需要重新建设。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脱离母体高校,一些本来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不能共享,此外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硬件因素给学院将学生培养基础较为扎实、适应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带来了不利影响。

2.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民办学院为了节约成本,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工作量较大。这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无法细化,辅导员忙于具体事务,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反而懈怠,整体的学习风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民办学院自聘的教师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在业务能力上还有些欠缺;外聘教师在校时间短又难以管理,无法和学生作更多的沟通交流,民办学院又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南方学院努力增加母体高校教师比例来解决这一困难。

3.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公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都使得生源越来越紧张。由于公办高校本身就比民办学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不断的扩招必然使得民办学院生源质量下降。职业技术学院近年也得到政府很大的鼓励和财政支持,其毕业生就业市场宽广且学费低廉,学习周期短,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优质生源。事实上,民办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并且学习态度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学生比重偏大。生源因素对坚持办学特色必产生影响。

三、办学特色发展趋势

民办学院脱离母体高校独立运行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办学特色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南方学院入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方学院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必然成为另一办学特色。一方面,地方需求大量的人才,需要人才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需要更好的就业。两者的需求必然也使得办学特色向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向倾斜。

办学措施 篇12

一、主题文化的确定

温泉小学的主题文化是:泉韵书香。这一主题文化的确定,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 面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思考。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应该尊重生命、尊重成长、尊重规律、尊重个性。而我们的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搞题海,抓分数,整齐划一,呈现出“教师为分苦教、学生为分苦学、家长为分苦工”的三苦状态。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家。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你是怎样把一块石头变成狮子的呢?”父亲说:“石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头中间,我只是唤醒他,把他从石头的牢笼里解放出来。”其实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点燃、激励、唤醒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应该是阳光的、温暖的、科学的、自然的、灵动的和有规律的,是闪现着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二) 面对学校办学现状的思变。

温泉小学是一所大校,更是一所名校,素以“管理严格、作风扎实、成绩前茅”而著称。但新的格局、新的办学思潮告诉我们:温泉小学再像过去那样,眼睛盯着成绩,师生为“分”而教的老守田园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落伍,它必须向更高、更深、更远的内涵发展上定位。如何让温泉小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让教育更厚重、灵动?

(三) 从“泉”中获得的灵感。

泉,乃万物之本源,有清澈碧透之美,又有灵动鲜活之气。它乐观向上、向善向美。温泉小学取名于泉,又坐落在温泉河畔,温泉人所需要的正是泉的精神、泉的品味、泉的灵性、泉的能量。

书,是人类进步之梯。书卷里所蕴藏、渗透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泉携手,共同滋养着学生,滋养着生命,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基于这三点的原因,我们确定了学校主题文化:泉韵书香。植养泉之气韵,浸润书之芳香,实现温泉小学向更高、更远、更深的目标迈进。

二、办学理念的确定

基于学校主题文化的内涵,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生命因教育而阳光般灿烂。

校园文化:植养泉之气韵,浸润书之芳香 (简称:泉韵书香)。

学校精神:孜孜以求,盈而不竭。

校训:思源感恩,开源创新。

校风:求知若渴,行则有序。

教风:诲人不倦,润泽无痕。

学风:自主自立,尚美尚乐。

办学目标:走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塑有活力、有特色、有品味、有质量的现代学校。

培养目标:厚德,乐学,博识,雅趣。

管理理念:易知易行,精心精致,尊重遵循,同和同进。

三、办学思想的阐释

1.“让生命因教育而阳光般灿烂”既是“以人为本”引申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又是充满生命温暖、生命智慧的办学目标。它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关注点,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在发展中享受生命幸福,提升生命价值,追求阳光般灿烂,凸显生命之重。

2.学校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朝气的“生命场”,又是一个充满温暖、充满情谊的阳光地带。学校通过泉韵书香人文环境的构建,让师生在浓郁的水香书香氛围中,健体长慧、生成发展,享受自然的、无痕的、温暖的教育,使生命之花在校园中勃勃绽放。

四、办学思想的践行和实施

为了切实把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整体思想落到实处,我们从整体入手,分解实施。突出一个中心:以全面实施校园文化“泉韵书香”教育为中心;务实两条主线:德育工作主线,课堂教学主线;抓好四个特色:读书活动特色,艺体活动特色,科技活动特色,英语活动特色;优化两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家长队伍建设;依靠四大支柱:文化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

(一) 两条主线的践行。

第一,德育工作:厚重性———营造浓浓的书香。主要从十个角度抓起,力求做到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

1.抓养成教育,用习惯规范人;2.抓主题教育,用思想影响人;3.抓课外活动,用特长提升人;4.抓家校结合,用合力培养人;5.抓常规阵地,用氛围感召人;6.抓课堂渗透,用学科教育人;7.抓环境建设,用文化熏陶人;8.抓心理沟通,用情感疏导人。9.抓读书工程,用知识丰富人;10.抓基地体验,用践行塑造人。

在环境建设上,充分发挥其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养成教育上,尽力做到小步伐、小角度、小细节、小尺度、耐心细致的引导;在活动的开展上,力求有主题、有内涵、精构思,巧创意,有品位,讲实效;在阵地利用上,达到影声文共鸣的立体文化氛围。总之,用丰富的德育文化滋养学生大德、大志、大才、大行、大慧,真正达到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第二,课堂教学:灵动性———散发清鲜的书香。我们提倡真实的、情感的、互动的、个性的、高效的课堂,构建“书声琅琅”“情谊满满”的精彩,提出“情动六环”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四情:情景的创设、情趣的激发、情感的渗透、情商的培养,也就是“课堂德育、课堂美育、课堂文化”的润泽;动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活动;六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的六个环节,温故创境明标———独学自思自悟———分组互助探究———汇报评议精导———小练总结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我们对课堂的要求:1.体现回归———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2.体现培养———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参与、会倾听、会思考、会表达的能力;3.体现训练———读的训练、说的训练、写的训练,思的训练,在训练中提升文化素养,提升做人品味;4.体现个性———让学生学有个性,教师教有个性,每节课都心心相印,个性释放,全员参与。

我们对教师的备课提出四项要求:抓住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坚持两个原则:“启发式”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做到三个追问: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提炼五个基本点:知识点、训练点、生成点、拓展点、点拨点。

通过精心打造,我们的课堂变得阳光、温暖、快乐,智慧,课堂真正变成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书香乐园。

(二) 四个特色活动的践行。

特色之一:读书活动特色———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书香文化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来实施:

1.加强书香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增设读书吧、图书墙,使校园成为大家天然的图书馆。

2.制定完善读书制度。规定学生课外读物每学期不少于两本,每周保证两节读书时间,晚上留适当的读书作业。

3.发挥电子图书功能。完善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在校中午时间或晚上在家时间走进网络图书城。

4.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 (1) 每年一次“读书节”。 (2) 每年两次“小书虫”评选。 (3) “才情展示”活动,开设“小荷露角”“读书感言”“文海拾贝”等栏目。 (4)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号召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评选出“书香家庭”。

5.鼓励教师参与读书。教师也要读书,学名篇、赏经典、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坚持发展“泉涌”文学社,创办《书香月报》,发表教师学生作品。

特色之二:科技活动特色———努力构建富有创意的科技文化。

科普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们据此开展了系列活动:

1.成立校科技活动小组,每周五下午活动。

2.编制七巧板校本教材,全面使用。

3.定期组织学生远足参观,参观飞机场、果树研究所等地,与科学家近距离的接触。

4.围绕科技创新,班班有特色。涉及内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意、小论文、科幻画、七巧板、植物栽培等。

5.开辟校内植物园,组织学生定期培育种植,此外还开展了“科技小报展”等系列活动。

特色之三:艺体活动特色———努力构建健体美智的雅趣文化。

以开展“2+1”工程为契机,在原有的三队两组的基础上,增设古筝、二胡、提琴、口琴、想象画、版画、粘贴画、剪纸等项目;体育开设篮球、乒乓球、踢毽、花式跳绳、棋类小组等课程;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艺术节、体育节。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智健体,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性情。

特色之四:英语活动特色———努力构建情趣盎然的英语言文化。

构建了英语活动小组,班班组队,人人参与。设立课本剧、讲故事、英语书法、唱英文歌活动项目,鼓舞学生学习外文的热情,努力构建情趣盎然的英语氛围。

(三) 建设两个队伍。

书香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培养打造一支“身心健康、有责有爱、举止文雅、明理守纪、乐观智慧、乐于学习、崇尚知识”的教师队伍。

1.建章立制,规范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让教师自觉做文明守纪,举止文雅、有责有爱的教师。

2.以情育情,温暖教师。通过艺体活动、登山远足、温馨小憩、健康讲座、守住美丽交流等形式,培育教师情感,舒展教师心灵,释放教师压力,让教师愉快工作、幸福工作,从而提升工作的激情。

3.搭建平台,丰厚教师。搭建读书平台、练功平台,每周一次三笔字,每月一篇教育随笔,每学期一篇教育论文。搭建培训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展示平台,定期开展活动,给每个老师登台表现的机会。

上一篇:计算机取代核算下一篇:内部控制专项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