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2024-09-07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精选7篇)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篇1

一、引言

自2012年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文简称《配套指引》)在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分阶段强制实施,上市公司管理层需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因为内部控制规范的强制实施而逐步提高呢?据初步统计,在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3家主板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中1家为否定意见,2家为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2012年共22家主板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中3家为否定意见,19家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2013年共45家主板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中9家为否定意见,1家为无法表示意见,35家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因此,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上看,《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经过两年的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内部控制非标审计意见数量反而上升了。内部控制是防止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第一道“防线”,内部控制质量存在问题必然会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审计是减少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第二道“防线”,内部控制质量问题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时,审计师将会对财务报表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自2006年起,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体系在我国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内部控制等诸多方面识别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以往诸多研究证明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以及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那么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产生影响呢?本文基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的背景,结合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2012年和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深圳市迪博公司发布的2012年和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从截面视角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同时,内部控制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监管层也在不断强调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进一步将2012年内部控制指数与2011年进行比较、将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与2012年进行比较,从跨期视角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视角,具体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均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产生影响,如Randal等(2009)研究表明,404条款后,审计师首先会选择提高审计收费应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其次会选择发表非标审计意见和辞职,表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会影响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判断。Wei和Jia(2010)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存在公司层面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容易收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同样,Beng等(2013)也发现内部控制否定意见的公司财务报表往往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但Beng由此认为,内部控制否定意见降低了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判断。另外,现有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变化会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产生影响,如Randal等(200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变化与财务报表非标意见的变化正相关;Jacqueline等(2012)研究发现,在连续两个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同缺陷的公司更可能收到财务报表非标意见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国内有关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影响的文献则基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内部控制指数以及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等不同视角进行研究,但是研究样本均为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之前,且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如杨德明和胡婷(2010)基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研究发现,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审计师对盈余管理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下降;肖成民和李茸(2012)基于内部控制指数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财务报表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朱彩婕和韩小伟(2013)只发现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非标意见负相关,而未发现内部控制指数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审计证据。因此,内部控制质量究竟如何影响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到目前为止,虽然有研究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质量及其审计收费的影响(叶建芳等,2012;盖地和盛常艳,2013),但是尚未有研究考虑内部控制质量变化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国内外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关系,但国内目前尚未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国外研究主要针对SOX法案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而国内主要针对内部控制规范自愿实施阶段的研究,存在样本的自选择问题,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本文利用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后2012年和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分别基于截面数据和跨期数据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及其变化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克服内部控制规范自愿实施阶段的样本自选择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弥补现有研究尚未考虑内部控制质量变化的不足。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风险由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注册会计师检查风险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前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个部分。审计师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降低检查风险,最终降低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是影响控制风险的核心因素,也是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机制(PCAOB,2004);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意味着高控制风险,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较大(Ashbaugh-Skaife等,2008)。以往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越低,财务报表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Francis和Krishnan,1999;陈小林和林昕,2011),尤其是Randal(2009)研究发现,签发非标意见是审计师应对内部控制风险的重要方式。2008年,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了堪称中国SOX法案的《基本规范》,2010年又颁布了《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中国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及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实施正式提上日程。内部控制规范的强制实施会影响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运行,进而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表可靠性及其审计意见。因此,本文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以及内部控制规范在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强制实施的背景,提出假设1:

假设1: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更可能收到财务报表非标准审计意见

通过对上市公司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后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后,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都得以显著提高,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反而下降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不仅要求审计师关注本期内部控制,还需要关注内部控制变化,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将会导致公司控制风险的变化,影响公司财务报表可靠性及审计师面临的盈余管理风险,从而最终影响到审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因此,本文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内部控制质量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假设2:

假设2:内部控制质量下降的公司更可能收到财务报表非标准审计意见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内部控制数据来自“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2;2013;2014),在国内内部控制研究中,很多文献利用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张会丽和吴有红,2014;李万福和陈晖丽,2012),内部控制指数越高表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反之内部控制质量越低。本文研究中用到的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以2012年和2013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同类研究的惯例,剔除以下样本观测:金融类公司;IPO当年的公司;内部控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变量缺失的公司。表1报告了样本分布,2012年和2013年的样本总数为2067家上市公司。从内部控制指数变化情况看,内部控制指数值上升的只有861家,而内部控制指数值下降的则有1206家,说明随着内部控制规范的强制实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但是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分布来看,相对2012年,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2013年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并没有因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下降而相应变化。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我们构建回归模型1和模型2,分别如下:

OPINION为被解释变量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是一个指示变量,如果标准审计意见取值为0,非标审计意见则取值为1。ICQ是模型(1)的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本文使用迪博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ICQCG是模型(2)的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变化,本文使用当年内部控制指数相较于上一年度内部控制指数变化的比率进行衡量。此外,根据Francis和Krishnan(1999)、Dopuch等(1987)、Randal等(2009)及章永奎和刘峰(2002)、冯延超和梁莱歆(2010)等文献,控制了CR、LEV、SALEGR、ROA、LOSS、AR、INV、LNTA等公司特征变量;根据陈小林和林昕(2011)、薄仙慧和吴联生(2011)、Carey和Simnett(2006)及De Angelo(1981)等文献,控制了AUDCH、BIG4等事务所特征变量。同时,模型还对行业类型和年份进行了控制。研究模型中相关变量详细定义及说明如表2所示。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全样本来看,ICQ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505和6.520,标准差为0.126,表明不同公司间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而ICQCG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19和-0.020,标准差为1.257,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的差异更为明显,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还存在下降迹象。

表4按财务报表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对主要变量进行了分组描述性统计,分别报告了标准审计意见样本和非标准审计意见样本公司各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及其差异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意见客户的ICQ、ROA、LOSS、INV、LNT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不同于标准审计意见的客户。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低,财务报表质量则越低,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公司规模更小,盈利状况更差,公司风险更高,与假设1一致。虽然非标准审计意见样本ICQCG中位数显著低于标准审计意见样本,但是ICQCG均值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假设2可能不一致。

注:***表示1%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双侧)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双侧)上显著。差异T/Z值指由差异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所得T/Z值。

(二)相关性分析

表5是主要变量的Spearman系数矩阵和Pearson系数矩阵。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上,数据显示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在1%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初步说明内部控制低质量可能导致财务报表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与假设1一致。虽然内部控制质量变化与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假设2不一致。除了CR和LEV以及ROA和LOSS的相关性较高以外,模型解释变量与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超过0.5,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且以VIF检验多重共线性的值都不大于5,进一步表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会影响模型回归结果。

注:表格上半部分为Spearman系数,下半部分为Person系数。***表示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10%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

表6列示了假设1和假设2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1)利用截面数据进行检验,回归结果与假设1一致。在单因素回归中,ICQ对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为负的影响,这表示在未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越差,越容易收到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从多元回归来看,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依然显著为负,这表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越差,越容易收到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此外,控制变量中,总资产报酬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及公司规模与非标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及是否四大审计与非标审计意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销售增长率、公司损失情况以及审计师是否变更,对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同时,本文从跨期视角提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下降存在经济后果,这会导致审计师调整评估风险并发表适当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予以应对,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变量回归还是多元回归,内部控制质量变化与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内部控制质量降低的公司越容易收到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该结果支持了假设2。

注:括号中为Z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以下的显著性水平。

六、结论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规范在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强制实施的背景,结合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实施的现状,从审计师风险应对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及其变化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在出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时,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问题导致的控制风险;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内部控制质量差的公司更可能被出具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同时,内部控制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内部控制质量下降的公司更可能被出具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说明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时,不仅能够从截面数据考虑本期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还能够从跨期角度考虑内部控制质量动态变化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内部控制与独立的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内部控制风险因素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解释力。本文的研究结论既检验了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的初步成效,同时也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提供了证据。

摘要:本文利用内部控制规范强制实施后A股主板上市公司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从截面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表非标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本文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与前一年度进行比较,从跨期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影响,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下降的公司更可能收到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指数,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肖成民、李茸:《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吗?》,《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3]盖地、盛常艳:《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4]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5]张会丽、吴有红:《内部控制、现金持有及经济后果》,《会计研究》2014年第3期。

[6]李万福、陈晖丽:《内部控制与公司实际税负》,《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

[7]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8]Beng Wee,Goh,Krishnan,Jayanthi&Li,Dan.Auditor Reporting under Section 404: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

[9]Jacqueline S.Hammersley,Linda A.Myers,and Jian Zhou.The Failure to Remediate Previously Disclosed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12.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篇2

近几年, 我国资本市场频频发生的审计师变更事件已引起市场监管部门、学术界、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其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原因是可能引致不利的经济后果, 表现为规避不利审计意见或丧失审计师独立性, 这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2 审计师变更涵义及类型

本文据上市公司与前任审计师关系终止的发起方的不同将审计师变更分为两大类:解聘、辞聘。

以上市公司为发起方的变更, 称为“解聘”。根据变更中上市公司是否为主动变更, 可以把“解聘”划分如下:

(1) 自愿变更, 即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原因而提出变更审计师;

(2) 强制变更。如果上市公司由于其它不可控制因素不得不和所聘用审计师终止关系, 称之为“强制变更”。强制变更可能是审计师的原因, 如前任审计师合并重组, 或由于政府的干预等原因导致的。而以审计师为发起方的变更, 称为“辞聘”。

3 审计师变更原因

3.1 外部原因

(1) 市场集中度过低, 竞争性市场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为变更提供了环境基础。市场分散的低层次职业竞争环境, 严重损害了审计独立性, 导致频繁变更, 因此, 过低的市场集中度与不正常的变更形成恶性循环。

(2) 地方保护主义使上市公司倾向选择本地审计师。上市公司所处地域的主管部门为保护本地域内的审计师利益对上市公司施加压力或是希望本地域审计师给予更多的“帮助”等。

(3) 国家监管部门规定, 同一审计师连续承担企业财务决算审计业务不应该超过5年, 达到规定年限的审计师必须实行强制轮换。因为同一审计师连续为相同的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会影响审计师独立性, 并会导致审计师和上市公司“共谋”。

3.2 内部原因

(1) 意见分歧与财务困境。

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披露、审计意见方面意见不一, 导致审计师变更。若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审计师会出具“不清洁”的意见, 使上市公司被ST或PT, 因此上市公司有变更审计师以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

(2) 审计师稳健性及声望。

稳健性可能会形成非标意见, 所以上市公司可能因不赞同审计师保守执业而更换审计师。审计师的声望能提高公司的可信度。反之, 有不利财务信息的公司更青睐低质量的审计师。

(3) 公司管理当局变更与公司股权结构特征。

管理当局更换后更倾向选择其偏好的审计师。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坚持原则、敢于说“不”的审计师也越容易被上市公司变更。

(4) 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审计师面临诉讼风险越大。出于对风险的考虑, 对程度较高的盈余管理, 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 反之亦然。如审计收费过高会导致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 但在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并不明显。

4 自愿性与强制性审计师变更研究

4.1 自愿性审计师变更研究

4.1.1 对审计意见改善的影响

我国审计市场中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导致的经济后果在近年来得到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吴溪、李爽 (2004) 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确实能以变更审计师来改善审计意见, 但意见改善的程度会随出具的非标意见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同时, 有学者通过ARMA模型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潜在原因和实现情况进行研究, 得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变更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购买的结论。还有学者区分审计收费异常升高与降低及审计意见改善与恶化, 并同时考虑异常收费与审计师变更间存在的交互效应, 以研究发生的异常收费与审计师变更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 也得出了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审计意见购买的结论。而吴联生、谭力 (2005) 两次运用修正的Lennox (2000) 审计意见估计模型研究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改善其审计意见的决策行为, 却得出了变更不能显著改善审计意见的结论。

随后王春飞 (2006) 也使用修正的Lennox (2000) 模型, 对有扭亏行为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意见购买的关系以及变更后的审计意见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发现, 扭亏与审计师变更正相关;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意见改善负相关。

4.1.2 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自愿变更主要是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目的在于:上市公司希望审计师能提供更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见。任迎伟、缪丹 (2003)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变更前后的审计意见及净资产收益率 (ROE) 的变化, 发现上市公司能通过变更实现盈余操纵, 且无论是审计师规模变小或审计意见改善, 都将损害审计师独立性。刘伟、刘星 (2007) 也对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变更与前任审计师稳健性有关, 且变更损害了后任审计师独立性。

陈武朝、张泓 (2004) 采用修正后的Jones模型来估计每一变更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结果表明, 公司没有达到变更的预期目的;前、后任审计师独立性都相当强。可能是因为事务所脱钩改制和有关部门有效的监管措施。

4.1.3 与审计师稳健主义的关系

储一昀, 王妍玲 (2007) 使用调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为衡量指标, 对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师稳健性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发现审计师越稳健越会被上市公司解聘。

4.1.4 市场的反映

李爽、李辉等 (2001) 建立CAMP单指模型估计股票市场均衡收益率, 得出审计师变更是否存在显著市场反映, 主要是基于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实质和后果, 及市场对变更经济实质与后果的获取和理解的程度和手段。

4.2 强制性审计师变更研究

我国已经发生的强制性审计师变更主要是审计监管的结果, 与国外在形式上有差异。张立民、黄旸杨 (2004) 对我国强制性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出了强制性变更只能微弱地提高后任审计师发现异常情况的能力, 而强制性变更使后任审计师选择以出具更严格审计意见类型的方式来报告发现的问题。而且, 强制性变更后, 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小规模事务所, 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反映出强制性变更在促进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无效性。但强制性变更对规范审计师报告行为、约束审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能产生积极影响。

4.3 强制性与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对比研究

郑国坚、吴立扬 (2005) 通过各种描述性统计和线性回归, 得出强制性变更公司相对于自愿性变更来说, 在财务状况和审计意见等特征上都明显好于后者, 并且, 自愿性变更公司的“意见购买”动机更显著, 其实现方式更为隐蔽。

5 审计师变更监管对策

根据上述各方面研究结论, 我们对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 完善审计师的聘任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不介入审计师的聘任, 公司在制度上进行必要的安排, 如《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择和监督审计师, 并决定审计师的付费标准。适当增加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名额, 发挥审计委员会在保证审计独立性方面的作用。

(2) 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事务所不顾风险、不计后果“接下家”的行为, 加强对个案进行跟踪调查, 防止少数审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扩大行业互查的范围, 必要时对一些风险较大的上市公司推行强制性的互查机制。重视审计师变更相关信息的披露的监管。同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以约束审计师变更行为。再者应加强审计师的道德诚信建设

(3) 市场要发挥积极作用, 需要依靠市场主体。培育寡占型的上市公司以增强审计师抵御上市公司以变更为借口而对其施加压力的能力。。

(4) 其他方式, 如:各省级审计师协会应定期报告审计质量的检查结果;重视新闻媒体在审计师变更监管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等。

参考文献

[1]谢香兵.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购买与政策监管——研究评述与中国的实践[J].2009, (7) :64-66.

[2]涂国前.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意见分歧[J].中大管理研究, 2008, (4) :53-68.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理论分析 篇3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连续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欺诈、作为公司审计师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事件, 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动摇了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并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安然事件的爆发还直接导致具有近90年历史、声誉卓著的安达信会计公司黯然退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世界历史舞台。人们在剖析和反思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从而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 时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是, 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过长导致审计质量低下。据此, 一些人认为, 应强制实行审计师的定期轮换制度, 即每隔几年必须更换审计某一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 指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为某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年限做出一定的限制, 一般为三年至九年。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则是对注册会计师为某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并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年限做出限制。在这样的制度下, 会计师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为某一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之后, 上市公司必须更换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这种审计师变更有别于由审计师或上市公司发起的审计师自愿性变更, 亦不同于会计师事务所因违反执业规则, 存在执业质量问题, 或涉嫌欺诈舞弊案件等被吊销或暂停执业资格, 导致这些事务所的原有客户被迫重新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被迫变更。

二、国外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的经验

国际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对实施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必要性的争论已持续几十年之久。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已被某些国家政府或市场监管者所采纳, 并延续至今;有些则在实施之后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或上市公司的极力反对而“半途而废”;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没有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的实践经验。在美国安然、世通等会计丑闻发生之后, 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倍加关注, 不少国家设立了特别部门专门研究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美国, 注册会计师公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1978年建议审计合同应规定定期更换审计人员和合伙人。1992年则试图通过颁布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立场公告来消除国内对会计界的抨击。1994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考虑了上述立场公告的草案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而美国参议院接着便草拟了一份法规, 要求所有的通讯公司进行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美国参议院的这一法规旨在提高审计独立性, 后来由于会计职业界的强烈游说而撤消) 。2002年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负责某公司审计项目的合伙人或负责复核该审计项目的合伙人须以五年为限进行轮换 (a mandatory five-year-on, five-year-off rotation) 。而会计师事务所仍拒绝SEC颁布的公司治理法规 (Cod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关于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条款, 认为这一规定并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并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虽然Sarbanes-Oxley法案没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做出规定, 但是, 美国国会已要求国家会计总署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针对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可能对上市公司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研究。该研究表明, 这一制度将为上市公司带来额外的财务成本, 而且新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前任事务所积累下来的关于上市公司内部制度方面的资料, 因而,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并非能够增强审计独立性进而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政策。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同样未曾在英国和爱尔兰实施。在英国, 政府建立了审计与会计合作小组 (Coordinating Group on Audit and Accountancy) , 其职能是制订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应对由美国安然等会计丑闻引起的公众信任度的降低。2003年1月, 该小组建议将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任期延长到五年, 但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强制轮换制度的实施不是必要的。在爱尔兰, 国会公共会计委员会 (Irish Parliament’s 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 提出一系列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相关的建议。由企业、贸易和就业部 (Department of Enterprise, Trade&Employment) 设立的审计复核小组 (Review Group on Auditing) 对这些建议进行复核, 并于2000年提出反对意见, 随后这一意见被爱尔兰政府所采纳。

意大利、巴西、新加坡、希腊、加拿大和奥地利等国家至今仍在实施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在意大利,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从1974年开始实施。上市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新闻出版社、政府所有的企业以及得到政府资助的企业均应实行审计师的定期更换。这些企业聘任某一事务所的最长任期为九年。2002年, 米兰Bocconi大学的研究指出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不足之处。而为美国会计丑闻而设立的Galgano委员会的研究则表明这一制度应当持续下去。在巴西, 1999年证券监管者规定非金融公司每五年更换一次会计师事务所, 近期一项新的政策又规定银行和金融机构每四年更换一次事务所。新加坡中心银行于2002年要求国内的股份制银行至少每五年应更换一次会计师事务所。希腊则要求公共事业实体每六年一换会计师事务所。加拿大从2003年7月起开始考虑对所有公众公司的审计合伙人实施强制轮换。在奥地利, 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规定最长任期不得超过六年。日本也从2004年4月起要求实施审计合伙人和复核合伙人轮换。

在以下国家中,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都曾经被采纳, 但最终在反对势力的呼声中被废止。在西班牙, 1988年《审计法》规定了事务所最长任期为九年, 且公众公司重新选择的审计师在过去三年内应该未曾为该公司提供过审计服务。但这一政策已于1995年被取消。在以色列, 国有企业适用审计师强制轮换政策, 审计任期为三年。但这一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挑战。在捷克, 财政部于1989年6月规定审计师最长为客户服务期限为四年, 但很快于1992年11月即废止该政策。在斯洛伐克, 1996年10月《审计法》引进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审计师最长任期为三年, 且之后必须有五年的“冷却期”, 也就是说, 只有在上一次审计业务委托关系结束至少五年之后, 审计师才可以再次为同一客户提供服务。但这一规定在2000年中期被撤消。在拉脱维亚, 起先规定为银行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年。但该法规也于2001年9月被废除, 原因是该国两家最大的银行提出, 这一政策为其聘任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增加了困难。

三、我国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的制度规定

我国至今没有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 而对于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监管政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2年6月25日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 第十五条规定, “在承办具体鉴证业务时,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维护其独立性。”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包括:“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及签字注册会计师”。

而中国证监会2003年10月8日颁布的《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 (证监会计字[2003]13号) , 进一步明确了签字注册会计师具体的轮换方式。规定, 自2004年1月1日起, 签字注册会计师、审计项目负责人连续为某一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证券及期货经营机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及其管理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 不得超过五年。为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签字注册会计师, 在该公司上市后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 不得超过两个完整会计年度。且签字注册会计师由于工作单位变动, 在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为同一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应当合并计算。签字注册会计师已连续为同一相关机构提供五年审计服务并被轮换后, 在两年以内, 不得重新为该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

财政部于2004年1月17日颁布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特殊行业企业以外的各类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非金融企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管理的若干规定》, 其中第十四条规定, “为同一企业连续执业5年的签字注册会计师, 企业应当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予以更换”。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信息, 我国已明文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予以披露。2003年1月6日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02年修订稿) 》第四十九条规定, 公司应在“重要事项”中“披露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 及目前的审计机构已为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连续年限 (年限从审计机构与公司首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日开始计算) ”。据此, 上市公司年报自2002年开始披露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资料。

四、对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相关讨论

Joy Hoyle (1978) 对美国历史上关于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的支持与反对观点进行综述, 并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 对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而言, 获得审计师已经恰当地履行他们应有职责的具体保证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 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不是保证审计鉴证服务质量的最佳政策。Anthony等 (1999) 提出了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详细分析框架,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Anthony等将审计质量视为两个行为模型 (能力和职业行为) 的函数。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经验、适应性和技术熟练程度。职业行为则指审计独立性、客观性、诚信度、应有的职业谨慎、利益冲突处理与职业判断。审计师任期与这两者分别产生相互影响, 进而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该框架进一步从微观上讨论经济诱因分别与审计师任期、两个行为模型的相互影响, 又从宏观上讨论市场结构分别与审计师任期、两个行为模型的相互影响。经济诱因除了指普通意义上的审计收费、成本与收益外, 还包括管理咨询服务和诉讼危险等。市场结构则包含了竞争度 (市场份额、集中度等) 、需求和供给、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分散化) 、职业规范机制 (监管政策) 。这样, 审计师任期又通过经济诱因、市场结构这两个经济因素的作用对审计质量和效率产生间接影响。

在国内, 余玉苗、李琳 (2003) 则在理论上分析了审计任期长短分别对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认为审计任期既可能提高审计质量, 也可能降低审计质量, 不能简单得出任期的延长会提高或降低审计质量的结论。

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发展阶段, 对审计师无论是强制轮换或强制续聘制度, 都缺乏基本的实施条件。而在自主性审计师聘任模式上, 监管部门应把监管重点放在抑制公司管理当局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能力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充分披露上。

参考文献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篇4

2003年10月8日, 证监会与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 将签字注册会计师连续为某一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最长年限限定为五年, 而且签字注册会计师被强制轮换后, 在两年以内不得重新为该机构提供审计服务。但是, 近些年来我国审计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趋势, 即上市公司往往临近年报披露日才匆忙更换审计师。在目前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更换审计师却越来越频繁、更换审计师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那么这样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吗?因此, 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呢?

二、理论分析

审计质量是由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师独立性共同决定的, 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由此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 审计任期的增加能提高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 过长的审计任期会对审计师独立性造成威胁。因此, 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不同方向作用的均衡, 两者既可能正相关, 也可能负相关, 甚至呈非线性关系。

1、从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角度分析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包含必要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审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高度的职业谨慎, 而且还包含熟悉客户的行业和经营特点、运作流程和会计规则等。当任期较短时, 审计师有可能因对审计客户的营运状况和特定产业知识缺乏了解而难以发现审计客户的错弊;当任期增加时, 审计师的专业技能随其对客户了解的不断深入及审计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步提高, 越容易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和舞弊, 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2、从审计师独立性角度分析

当任期较长时, 审计师容易受到客观性的威胁, 审计质量可能受到损害。因为审计师作为现实中的人, 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固有局限的影响。过长的审计任期使得审计师过于熟悉或信任客户, 从而造成对审计独立性的威胁。具体来说, 审计任期过长, 审计师将过于相信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 倾向于预期审计结果, 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产生自满心理, 从而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同时, 在目前的审计市场中, 上市公司收买审计师这种行为被监管的风险较小, 审计市场的竞争却十分激烈, 加之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较低, 因此上市公司找到能与自己配合的审计师的可能性较大, 导致这类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普遍较低。

因此, 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江伟、李斌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任期的经验研究结果说明,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的年数增长, 审计师独立性受到的不利影响占优于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受到的有利影响, 从而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 审计师因此越不愿意出具非无保留审计意见, 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已实施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政策的合理性提供了经验支持。

三、审计师频繁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上市公司管理层意见分歧引起的变更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通常, 上市公司在当年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且对其当年经营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之后, 因为与前任审计师对重大会计政策产生意见分歧, 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形下, 公司才会考虑更换审计师。但是, 上市公司与后任审计师也应该需要更多审计时间来解决这些意见分歧, 所以财务报表披露时间相应也会推迟。同时, 较晚更换审计师的举动本身也间接向后任审计师传递了公司具有不利审计情况的信息。作为后任的审计师, 需要更多的审计时间熟悉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状况, 这就会使审计时间相对较长, 尽管其具有形式上的独立, 但其实质上已有为其接任的客户出具减缓审计意见的主观动机, 可谓其实质上的独立性已被削弱。因此, 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不仅向公众传递了公司财务状况有问题的信号, 而且后任审计师无论在专业胜任能力上, 还是在审计独立性上, 都无疑影响了审计质量。

2、审计收费引起的变更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对于处于较严重的财务困境与破产危机的公司会考虑降低审计收费而改聘小规模客户审计师, 从而变更审计师。审计服务具有行业特性, 初次审计需要花费较其收入更高的成本, 这些成本将通过以后年度的服务收费逐步回收, 未来年度的收费就是审计师相对于客户的准租金, 相当于给客户的“定价折扣”。降低审计收费并期望能在未来审计年度中得以补偿的现象, 将可能导致审计师与客户之间产生不当的利益关系, 从而有损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同时,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呈现出后任审计师规模比前任审计师规模小的现象说明我国目前审计师变更使得审计意见趋向缓和。因此, 审计收费引起的变更审计师会使审计质量下降, 影响审计效率。

3、购买审计意见引起的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代表了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 正常情况下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较高, 操纵性应计利润也就较低。审计报告的类型按照严重程度依次为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无保留意见。非无保留意见的三个类型在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属于严重“不干净”的意见类型, 而保留意见属于次严重的类型, 如果是由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变为保留意见, 则认为变更审计师使非无保留意见类型有所缓解, 从而使审计质量也可能有所降低。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审计市场, 一方面上市公司收买审计师的行为被监管的风险较小, 而另一方面审计市场的竞争却十分激烈, 低价揽客等恶性行为时有发生, 加之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较低。因此, 如果公司在更换审计师后收到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可以认为后任审计师与公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谋, 或者后任审计师屈服于上市公司的压力, 从而使审计质量降低。特别是在报告年度12月31日后发生的更换, 审计时间则更不充分, 不充分的审计时间是难以保证高质量审计需求的。

4、市场集中度过低引起的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由于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过低, 竞争性市场难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为审计师变更提供了环境基础。市场集中度指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客户的数量、客户资产、客户主营业务收入等反映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客户资源的规模, 这一指标可用以反映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过低, 审计市场中的无序竞争是审计师频繁变更的原因之一, 这种过度竞争损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而有信誉、高质量的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远没有脱颖而出。这种市场分散的低层次的竞争职业环境, 严重的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导致了频繁的会计师的变更。因此, 审计市场的集中度过低与不正常的会计师变更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审计质量的严重降低。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 提高审计质量

虽然2001年下半年以来, 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 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而被提出, 但是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可能并不是加强审计师独立性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的现象日益普遍, 而频繁变更审计师对审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导致审计质量越来越差。因此监管部门在对审计师变更行为进行监管时, 不仅要考虑审计任期较长时, 审计师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会超过其专业胜任能力的有利方面, 而且还要考虑审计任期较短, 频繁更换审计师对审计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师更换原因的信息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审计师更换动机的信息披露要求;同时, 监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将审计任期的最短年限、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的选择应予适当限制, 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和保证必要的审计时间, 抑制被审计单位随意变更注册会计师购买审计意见, 从而保证年报的质量, 防止上市公司管理层因经营不善或财务舞弊等原因与审计师产生分歧而变更审计师。

摘要:2003年证监会与财政部要求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作为一种可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手段, 但是近年来上市公司频繁更换注册会计师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的可行性, 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对上市公司频繁更换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得出这种现象会导致审计质量越来越差, 从而认为监管机构应完善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将审计任期的最短年限也考虑进去, 以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变更审计师

参考文献

[1]、刘琨.审计师变更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及其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2]、伍利娜, 束晓晖.审计师更换时机对年报及时性和审计质量的影响.会计研究.2006 (, 11)

对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思考 篇5

一,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理论依据

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最基本的目的是为有效地解决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下面就从决策有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进行解释。

(一)决策有用性理论。

信息披露的目标应当是服务于投资者的,也就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可能并不需要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因为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以直接从财务报告上获得,相对于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来说,投资者更加关注结果的表达即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和内部控制的有无、强弱有很大的关联,内部控制的完整、合理、有效,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真实、正确。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关注,获悉内部控制的情况来判断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着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的信号。越来越多的理性的投资者认为,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获取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就应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投资者通过了解到的内部控制情况来判断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而评价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内部控制信息作为决策有用的信息,股东想要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信息间接地获悉,而经营者由于控制公司资产的运转则有充分接近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经营者比股东了解更多的内部控制情况,可能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缓解。对于股东而言,内部控制信息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和经营活动的情况,披露这类信息无疑将有利于股东考察经营者的业绩,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而对于经营者而言,隐瞒信息将会使其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最终被逐出市场,因为信息使用者因信息不足导致决策失误,可能会使股东对经营者进行否决,同时还会使债权人不再与经营者签订贷款协议,因此经营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如实向股东反映管理责任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可见,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股东和经营者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共同需要,经营者通过将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充分地公开,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对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思考

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可以增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不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充分越好,在规定内部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范围和数量时,应该考虑以下的几个因素.

(一)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成本与效果的分析。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有成本的,并且该项成本会随着内部信息披露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披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披露的产生、鉴证、发布、处理和解释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包括关于竞争优势、政府管制和法律责任披露的负面影响。披露成本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减小公司价值,那么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于投资者收益的影响就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投资者通过公司更多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以提高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披露会影响公司价值,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增加又有可能减小投资者的最终收益。由此,从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并非越多越好。

(二)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关系及适用范围。

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可以向市场或投资者传递公司的某种信息,从而减小公司的筹资成本;而一旦将自愿披露变为强制披露之后,这种信号作用将被大大削弱,使得某些质地优良的公司无法脱颖而出,会造成证券市场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现象,而投资不足将会极大地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此外,与强制性披露相比,自愿性披露还拥有披露更为及时、更能符合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更能把握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原则等优势。因此,在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给与内部控制的自愿性披露以更大的空间,即将更多地强制性披露项目改为自愿披露项目。

(三)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使用效率。

在设计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时,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公司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而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被投资者使用后,才能真正转化为投资者的某种收益。当面临一项决策时,人们总会首先决定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会自觉地忽略许多的相关信息。且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符合“倒U型”的规律,即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决策的准确度呈现出现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因此如果不对投资者处理内部控制信息的能力加以研究,一味强制性地增加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于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将是毫无意义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四)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密切相关。

在公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已脱离企业单独存在,股权交易使股东处于变动状态,难以辨明公司的股东是哪些人,最终形成所谓的委托者的“虚位”。为公司的股东有权获得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信息已经演变为“公共产品”。因此,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征。也就是说,一个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另外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使用的效用,另外的投资者可免费使用内部控制信息,即所谓的“搭便车”行为。因此,随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的不断扩充,如何保护商业秘密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应合理地判断什么是自己的商业秘密。一般来说诸如重大投资方向、产品研发费用、产品成本等属商业秘密,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度。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篇6

1 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控规编制中对区块的功能定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具体常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直接套用上位规划对区块的功能要求, 功能定位不明确;

2) 功能定位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 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3) 功能定位没有体现公众市民的意愿, 造成定位的片面性。

2 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的思路[2]

针对当前控规编制中对区块的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本位重新审视和梳理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的原则和出发点, 结合控规的一些实践情况, 总结出控规编制中的功能定位的新思路。

2.1 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的出发点

2.1.1 考虑各类利益主体对区块发展意愿要求

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利益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估及监督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主要分为四大类, 即代表国际利益的主体地方政府、代表市场利益主体的各类开发商等各种利益团体、代表民众利益的市民公众及具备规划专业知识发言权的城市规划师。充分了解和综合各类主体对区块功能定位的要求, 使控规编制的功能定位更公正、更合理。[3]

2.1.2 充分了解区块周边发展情况的变化, 发掘区块的有利条件, 就势发展

实现区块周边发展情况的变化对区块的功能定位有较大的影响, 充分了解研究区块周边发展情况的变化, 分析区块发展的优势, 针对性地对区块的功能进行功能定位对推动促进区块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1.3 功能定位具体落实到区块的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上, 而不是笼统的功能定位

由于分区规划和总体规划与控规的侧重点和层次不同, 分区规划和总体规划往往对区块的功能定位比较笼统。控规需要把功能具体落实各个地块的用地性质上, 需要对区块的功能定位具体明确。

2.2 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的思路

落实控规编制中功能定位的出发点, 即参考各类利益主体对区块发展意愿要求;充分了解区块周边发展情况的变化, 发掘区块的有利条件;具体落实到区块的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上, 而不是笼统的功能定位。归纳起来, 控规功能定位主要依据有5个方面:区块的上位规划、城市结构、政府对区块的发展意愿、市民对区块的发展意愿和区块的资源禀赋。

研究区块上位规划对区块的功能要求, 但上位规划往往对区块的功能定位不够具体或影响区块发展的背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 如区块的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或者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时, 区块的功能定位就需要进一步梳理。区块功能定位最主要的是依据区块自身的“资源禀赋”, 从城市结构的不同层面去分析区块所要承担的功能, 再结合政府的发展意愿和市民的意愿, 综合确定区块的功能定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功能定位的思路, 如图1所示。

3 永靖县古城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

3.1 古城新区概况

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 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 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 素称“河州北乡”, 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县份之一,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点移民县, 已被纳入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和兰白经济区。永靖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优越, 是黄河三峡所属地, 贴近欧亚大陆桥,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刘家峡水库、黄河湿地以及百年枣林是兰州市近郊著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如图2所示, 2008年6月13日, 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所属的五市 (州) 共同签署《三省五地旅游合作书》拟建无障碍旅游区, 打造旅游经济黄金圈。《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构建了省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2009年7月, 兰州提出了“136”旅游经济圈, 以兰州为起点, 重点发展六条旅游主线, 永靖作为“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是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的新亮点, 应紧抓旅游发展机遇促进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

古城新区位于县城西北部, 北接刘化厂, 东接折达公路, 南临湿地、黄河、红崖赤壁, 西至黑水沟、湿地及枣林。该区向东距旧城小川区商业中心2.5km, 向东南距河南滨河广场约3.2km, 沿黄旅游公路在规划区南部沿黄河接太极南路, 折达公路沿规划区东界穿过。区位、景观、交通优势明显。

为更好地引导古城新区的发展, 规划在区块功能定位中, 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基本原则基础上, 从城市结构分析区块所承担的功能, 同时结合政府发展意愿和市民意愿, 综合确定区块的功能。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古城新区的功能定位

3.2.1 上位规划对古城新区的功能定位[4]

上位规划主要是《永靖县城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 对永靖县城市性质进行了定位, 即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及绿色能源基地, 兰州的后花园和卫星城市,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山水生态休闲宜居城市;对永靖县城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安排, 即“一主两副、一带一轴、一片区三组团”。对古城新区组团定位为:“未来古城新区将承载行政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科教中心、高端居住等职能, 是未来实现永靖县城旅游服务、教育产业、高端房地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域”。

3.2.2 从城市结构分析古城新区的功能定位[5]

现状永靖县城市结构形成以黄河为轴的“一河两岸、三大片区”这一格局, 其中小川片区、河南片区是城市的老城区, 现状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居住为主要功能。由于地形地貌、用地规模的影响, 对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公共服务水平、景观环境等造成了较大影响。

从用地现状来看, 古城新区是永靖县城的新发展区域, 其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 地形地貌相对较开阔、平坦, 用地充足, 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有较大余地[6]。

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 随着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折达公路、沿黄公路及兰合铁路的建设, 交通优势明显, 有较强的承受大城市经济辐射的能力, 可以作为城市的政治及商业中心。

从城市中观层面来看, 古城新区周边有着太极岛黄河湿地、百年枣林等景区, 作为与旅游地毗连的新区, 其将作为承接旅游服务的核心点, 发展旅游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发展为永靖县城的旅游服务中心。

从城市结构分析古城新区所要承担的功能, 古城新区是永靖县未来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为满足县城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区的迁移及因旅游吸引而在本地购房需求, 城区将形成中档居住区在内, 高端居住区沿黄河及景区布置的发展型式。

从古城新区层面来考虑, 其作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核心, 起着带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为提高城市品位, 提高居住的商业设施配套, 提高居住整体品质, 新区应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3.2.3 从政府发展意愿了解古城新区的功能定位

经过与永靖县城各部门管理单位多长衔接沟通, 了解政府对永靖县古城新区的发展意愿, 政府希望通过古城新区的发展, 带动整个永靖县城的发展, 并与东部老城区等设施联系起来, 进一步完善永靖县古城新区的功能定位。

3.2.4 古城新区最终功能定位

古城新区建设成为永靖县行政、商业、旅游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环境友好、山水秀丽、旅游休闲、生态宜居型城区。

4 结论

本研究是对控规编制中的功能定位的一次尝试。可以看出, 控规编制中的功能定位应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 依据自身“资源禀赋”[7], 着重从城市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块所能承担的功能, 并应考虑各类利益主体对区块的发展要求, 综合确定区块的功能定位。

目前, 永靖县古城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功能定位在项目征询上已经得到了有关各方的一致肯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此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并在发展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功能定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理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思路, 即在上位规划的框架下, 从多个层次对城市结构进行梳理, 分析区块适合发展的功能, 同时, 结合政府的发展意愿, 并通过调查问卷, 了解市民的发展意愿, 综合确定区块的功能定位。拟结合永靖县城古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就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进行探讨。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定位,资源禀赋

参考文献

[1]彭琼, 斯克纲.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定位探讨[G].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9.

[2]高宜程, 申玉铭, 王茂军, 等.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J].城市规划, 2008, 16 (10) :21-25.

[3]张琼.试论功能定位思维方法[J].新课程研究, 2008, 20 (9) :103-104.

[4]永靖县城总体规划 (2010—2030年) [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

[5]永靖县古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S].

强制润滑电机内部进油原因分析 篇7

一期甲醇装置停车检修时, 电机检修人员对使用强制润滑油站的隔爆型三相异步电机进行常规检查, 发现电机电缆接线端盖内有油, 电机内部也发现大量积油, 故对电机进行转子抽芯检查, 并请电机厂家人员协同分析进油原因。经厂家技术人员分析, 电机强制润滑油站额定供油压力0.4MPa, 进油总管压力也是0.4MPa, 油进入轴承座前没有任何节流措施, 电机轴承进油压力过大, 轴承回油管配形成倒坡度, 造成回油不畅, 导致电机内大量进油, 幸好发现及时, 未对转子、定子绝缘层造成破坏, 经电气相关试验合格, 电机可以正常使用。

二、轴承、油封结构分析

所用电机型号YB710M-2W, 功率1400kW, 电压10kV, 电流93.6A。电机轴承为水平剖分铸面滑动轴承, 轴承两端为油封, 一端阻止向电机内泄漏, 一端阻止向轴承座外泄漏, 电机轴承结构见图1。电机油封外观见图2, 为两半梳齿密封结构, 并用弹簧将两半油封固定, 在轴上形成浮动结构。然而随着电机运行推移或振动影响, 油封逐渐磨损, 间隙过大易造成泄漏。

三、电机内进油原因分析

(1) 电机强制润滑油站供油压力为0.4MPa, 润滑油站出口总管为Φ32mm, 仅在总管上有一个球阀控制油压, 无法精确控制电机轴承的进油压力。

(2) 进轴承前油管压力设置在0.4MPa, 远高于厂家规定0.01~0.05MPa的机油压力, 加上电机原回油管配管形成倒坡度, 造成回油不畅, 轴承座内润滑油液位高于油封所能密封的位置, 形成泄漏后油被吸入电机。

(3) 驱动泵运行不稳定, 随着系统负荷的变化, 驱动电机的负荷也随之变化, 振动增大, 电机轴承油封逐渐磨损造成泄漏, 油被吸入电机。

(4) 强制润滑油的油气被吸入电机。这是目前此种电机结构所无法避免的, 因为电机内部转子上附带一冷却风叶, 用来对转子线圈进行冷却, 风叶旋转时必然在电机轴承座一端形成负压。电机的强制润滑油产生的油气, 在轴承座油封磨损后, 被吸入电机内部逐渐沉积。

四、油管改进

(1) 改进进油管。电机油站进油总管为Φ32mm, 两端进轴承座油管为Φ22mm, 进轴承前油管增加针型阀, 便于精确调整进油压力, 阀后安装压力表, 可观察进轴承座润滑油压力。经过改进, 可以方便调整润滑油压力和流量, 可防止轴承座内润滑油液位高于油封所能密封的位置。

(2) 回油管改进。回油总管Φ57mm, 修正原有倒坡度, 润滑油站设置为回油管下游, 坡度>5/1000, 使得回油顺畅, 润滑油无法在轴承座内形成高液位。

五、电机调试

油管改进后, 进行电机空试准备。首先开启电机润滑油站, 保持润滑油温度在20℃左右, 调整润滑油站进油总管压力为0.4MPa, 逐渐开启两个轴承座进油针阀, 调整轴承座进油压力为0.08MPa, 略高于厂家要求值, 同时做好应急准备, 后台DCS监测轴承温度变化, 一旦出现超温现象即停机。准备就绪后启动电机, 但发现电机转动时, 轴承进油压力瞬间为零, 即刻调整针阀, 维持进油压力在0.08MPa, 电机空试10min后, 各项指标检测正常。停机检查轴承, 发现轴承上瓦和下瓦都因电机启动瞬间缺油而出现磨损。

对轴承上下瓦进行修配后重新安装, 再次对电机进行空试。此次电机启动油压调整为0.2MPa。润滑油站则将油温加热到轴承的工作温度, 但电机启动瞬间, 轴承润滑油压力仍下降 (接近0.1MPa) , 调整润滑油压力维持在0.1MPa左右, 继续空试2h, 各项指标检测正常。此后, 又对电机和泵进行多次联合试验, 润滑油压力会因润滑油温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降幅, 最大降幅接近0.1MPa, 但未出现电机启动瞬间轴承缺油现象。

六、强制润滑电机润滑油压力设定建议

强制润滑电机的润滑油压力设置, 可根据厂家要求或依据不同电机的轴承类型来设置, 但最终应以形成良好的润滑为标准。此外, 电机启动前润滑油站的油温至关重要, 一定要加热到轴承正常工作温度或略低于工作温度, 电机启动瞬间轴承进油压力突然下降与油温低有关。油温越高, 油压降幅就越小, 油温越接近轴承工作温度, 进轴承前的油压则越稳定, 有利于保护轴承。

强制润滑电机也可根据回油管回油量来调整润滑油进油压力, 因为进油压力大则润滑油流量大, 但必须保证回油管回油畅通, 从回油管视窗观察回油液位在1/3~1/2为宜。轴承座上设置油窗的强制润滑电机回油管的设置, 可根据轴承座内需要满足的润滑油液位来调整。

七、强制润滑电机存在的隐患

电机使用强制润滑油站就存在进油的风险, 尤其是油管的安装或油压的设置缺陷时。另外, 电机内部转子上的风叶形成的负压, 必然决定了这种结构的强制润滑电机存在进油隐患。目前只能做好定期检查, 及时更换易损件, 控制好进回油量, 来杜绝润滑油的直接吸入。

八、预防措施

根据电机不同的滑动轴承结构, 来决定回油管的配置及进油量的控制, 防止单纯因为润滑油的泄漏, 造成电机内被吸入润滑油。电机油封需定期检查或更换, 防止因为油封磨损, 间隙过大造成泄漏。

强制润滑电机在运行几年后就需对内部进行检查, 及时烘干和清理。润滑油油气的吸入是目前无法避免的, 除非对现有轴承结构进行改进, 增加隔离气封来阻止油气的吸入

摘要:以一起强制润滑电机内部进油事故为例, 从电机轴承、油封结构入手, 分析润滑油进入电机内的原因, 并针对强制润滑电机存在的内部进油隐患, 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

上一篇:回归自然之境下一篇:胜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