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2024-05-19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精选8篇)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9号公告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经2004年11月23日国家认监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二○○四年十二月三日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检查活动,保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是指由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委派,对获得或者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进行检查的人员。

第三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申请、培训、考核、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实行统一的资格注册制度。

第五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负责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资格注册工作。

第六条 未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活动。

第七条 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应当为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聘用的专职或者兼职人员。

第八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分为检查员和高级检查员。

第九条 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以下简称注册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资历:

(一)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二)大专学历的,具有至少6年全日制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具有至少4年全日制工作经历;

(三)申请检查员资格注册的,具有至少2年相关产品认证的专业经历;

(四)申请高级检查员资格注册的,具有检查员资格3年以上,完成不少于6次完整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或者跟踪检查活动,并担任不少于4次检查组长的经历。

第十条 注册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相应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掌握有关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相关规定;

(三)熟悉相应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

(四)熟悉相应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

(五)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六)掌握检查的标准、方法,能够结合产品特点对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进行检查;

(七)掌握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关知识和规定。

第十一条 申请承担对国外产品生产企业检查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外语能力。

第十二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专业区分应当按照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划分。

对注册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资料审查、笔试、面试、现场验证或者上述方式的组合等形式。

第十三条 对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并经评价合格的注册申请人,应当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第十四条 注册申请人可以自愿参加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的机构开展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

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的机构应当符合有关认证培训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五条 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的人员应当每年完成不少于2次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工作以及8小时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对其进行确认。

第十六条 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制度,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选用、业务培训、考核等进行严格管理,并将上述管理情况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认监委应当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方式可以采取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在检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十九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资格注册,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活动的;

(二)从事本人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检查活动的;

(三)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检查结论的;

(四)未经确认或者确认不合格,继续从事检查活动的;

(五)接受被检查生产企业的礼金等不当利益的;

(六)其他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条 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对不能持续符合资格注册要求或者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行为规范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理,在作出暂停或者撤销资格注册证书决定后,应当及时上报国家认监委,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的,按照有关认证认可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于特定领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资格注册工作,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规定,制定相关补充资格注册规定,报经国家认监委备案后开展相应资格注册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 日起施行。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2

根据《产品质量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已于2006年7月18日发布了2006年第103号公告,对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以单缸柴油机或25马力及以下多缸柴油机为动力)和植物保护机械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根据公告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农机产品,必须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并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自公告发布以来,相关企业已陆续向强制性产品指定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并获得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尚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相关农机产品生产者、制造者和经销者,应尽快申请认证,以便产品顺利出厂和销售。

3月3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业机械强制性认证产品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08年5月1日起,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未获认证证书的农机产品,不得补贴、不再予以登记,不再予以发放号牌、登记证书和行驶证。

“通知”指出,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农业部联合公告(2008年第6号),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做好农业机械强制性认证产品管理工作,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农业机械范围包括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和植物保护机械。其中,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包括单缸柴油机或25马力及以下多缸柴油机为动力的轮式拖拉机;植保机械包括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动力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踏板式喷雾器、烟雾机、担架式(手推车式、车载式)机动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

二、严格农机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管理。为实施好农机强制性认证制度,自2008年5月1日起,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对属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范围而未获得认证证书的产品,不再颁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不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不再享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已经列入《目录》应获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应在获得认证证书后再恢复享受与《目录》有关的政策。对2008年5月1日后生产出厂,且属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范围而未获得认证证书的中小功率轮式拖拉机,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不再予以登记,不再予以发放号牌、登记证书和行驶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3

一、法律依据

我国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的。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于2001年底公布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该目录以原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和安全认证强制监督管理的产品为基础,进行了少量调整。目录涉及安全、EMC、环保要求,包括19大类,132种产品。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未取得3C认证书,未在产品上加施3C标志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营场所中使用。具体目录可在国家认监委网站()上查询。也可向当地质监部门查询。查询电话:成都市质监局认证评审处:87576357

二、申请条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目录》中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进口商可以作为申请人、向指定认证机构提出《目录》中产品认证申请。申请人也可委托国家认监委注册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代理申请机构代为申请。不受理非《目录》内产品的认证申请。

由于国家认监委已经指定了9家认证机构具体承担第一批目录内产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任务,并对各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了指定。申请人可根据产品类别向相应的指定认证机构申请,申请人不可以自由选择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申请。

三.企业申请认证需准备的资料:

申请企业一般应向认证机构提供以下文件:

1.申请人的证明文件

2.总装图、电气原理图、线路图

3.关键元器件和/或主要原材料清单

4.其他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文件

5.申请人为销售者、进口商时,应当向指定认证机构同时提交销售者和生产者或者进口商和生产者订立的相关合同副本

6.申请人委托他人申请《目录》中产品认证的,应当与受委托人订立认证、检测、检查和跟踪检查等事项的合同,受委托人应当同时向指定认证机构提交委托书、委托合同副本和其他相关合同的副本;

具体产品所需提交的技术文件可参见该产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可在国家认监委网站上获取)。

五.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程序: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型式试验;

3、工厂审查;

4、抽样检测;

5、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6、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各认证机构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的申请程序有所不同。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例:申请人应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网站(.cn)或通过文件(传真或邮寄)的方式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交意向申请和寄送相关的技术文件。意向申请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申请人、制造商、生产者、申请产品等的相关信息。

具体申请流程图如下:

五.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需要的时间:

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指定认证机构负责受理申请人的认证申请,根据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安排型式试验、工厂审查、抽样检测等活动,做出认证决定,向获得认证的产品颁发认证证书。指定认证机构在一般情况下,应当自受理申请人认证申请的90日内,做出认证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六、收费依据:

强制性产品认证费用包括“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证书批准与注册费”、“标志使用费”及“监督复查费”,收费标准由国家计委统一制定(计价格<2002>889号),由认证机构统一收取,认证机构告知申请人应交纳的费用、金额以及银行帐号。认证费用不会因为认证申请人选择了不同的认证机构而导致任何的差异。

七、联系方式:

提交认证申请联系国家认监委指定的9家认证机构(附9家认证机构联系方式和业务范围)。

咨询政策和《目录》、投诉和举报联系国家认监委和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国家认监委投诉举报电话:

国家认监委法律部电话:010-82260841、82262733

国家认监委认证部电话:010-82262674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评审处电话:028-87576357、87571353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投诉举报电话:028-87578502

申请购买3C标志、核准3C标志使用方案联系3C标志发放管理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西街15号,邮编:100020

联系电话:010-85613418 856335***

传真:85633686 85619049 85613833

八、下载申请表格1、3C申请表格

2、购买3C标志申请书

强制性条文执行监督检查制度 篇4

一、总则

1、为实现***工程目标,加强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对本工程质量的要求,特编制本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监督检查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工程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各有关建设(业主项目部)、勘察、设计、施工(调试)、监理、试验和检测等参建单位均应遵守执行。

3、本办法所称强制性条文,包括国家现行有效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且适用于最新版本。

二、编制依据

以下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如经修订,以最新版本为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79 号)

3、《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 81 号令)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5、《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7、《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暂行)(电建质监〔2005〕52号)

8、《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DL/T5434-2009)

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三、管理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规定

1、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勘察、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单位应加强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定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的管理制度,有关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强制性条文。

2、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在招标文件中对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勘察、设计单位评标定标的依据之一。在工程施工招标阶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在招标文件中对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施工单位评标定标的依据之一。

3、工程项目采用的材料、设备等必须符合相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4、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管理文件、勘察设计合同、施工(调试)合同、监理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监理大纲、调试大纲等主要文件均须列入对强制性条文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要求。

5、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建设各方须对强制性条文相关内容进行宣传贯彻和培训并有记录,能及时采用现行标准,建立有效的技术标准清单,有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负责机构及人员,对贯彻强制性条文有相应经费支撑。

6、贯彻执行强制性条文必须从工程开始抓,从规划、勘测、设

计、施工(调试)、监理、验收各阶段全过程抓,从建设、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等各工程责任主体全方位抓,从相关各类强制性条文全方面抓,抓落实,抓贯彻,抓检查、抓整改、抓闭环,凡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及要求均不能违反。

7、工程建设过程中,参建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不符合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应及时整改,并应保存整改记录。未整改合格的,严禁通过验收。

8、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施工(调试)、监理等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勘察设计有不符合强制性条文规定的,应及时向勘察、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9、工程项目投运前,参建各单位应分别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检查记录或报告。

10、《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 和《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基建工程强制性条文执行核查表》 应填写规范、数据真实,记录齐全,签证有效,并按工程项目单独组卷归档。

1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强制性条文。

12、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检举、控告、投诉。

(二)强制性条文实施的准备

1、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前,勘察设计单位应明确本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强制性条文,编制《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经内部审批后,报设计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批准执行。如未委托

设计监理单位,直接报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批准执行,保证工程项目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完整性。

2、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明确本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强制性条文,编制《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表》经内部审批后,报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批准执行,保证工程项目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完整性。

3、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对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和措施进行分解细化,落实至相关责任人,会同监理单位对设备或材料的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实物验收,如有违反、执行偏差、遗漏情况,及时作出退货建议并报建设单位。

(三)强制性条文的执行

1、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勘察设计单位。

2、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按强制性条文进行勘察设计,对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进行分解细化,编制《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并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据实填写入《基建工程设计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中,由监理单位对勘察设计成果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情况进行检查。在施工图会审前,提交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审查备案。

3、工程施工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施工单位。

4、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编制《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相关责任人应根据工程进展按分项工程及时将强制

条文实施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据实记录并填写入《基建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并由监理工程师逐条检查并审核。

(四)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检查

1、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检查主体责任单位为监理单位。

2、监理单位应按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对勘察、设计、施工(调试)单位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据实填入相关设计或施工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中。

3、施工(调试)过程中,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与工程同步对施工(调试)单位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进行逐条检查,如实记录强条执行检查情况并签证。

(五)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核查

1、分部工程验收时,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核查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

2、分部工程验收时,应由总监组织对施工(调试)单位执行强制性条文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及时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检查表》进行复查汇总,对照经审批的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填写《强制性条文执行核查表》,报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组织核查、确认。

四、罚 则

1、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施工(调试)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以及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单位或者施工(调试)单位违反相关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在公司系统内通报处罚。

2、勘察、设计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责令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按华电集团电力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3、施工(调试)单位存在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行为时,责令其改正,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按华电集团电力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处罚。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5

【发布日期】2007-06-22 【生效日期】2007-06-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工作会议纪要

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

3月29日至30日,国家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TC01)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针对目前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性问题(ODM、工厂检查、关键件变更和检测可追溯管理等)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会议纪要。

现将本次TC01认证技术组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以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发展。

附件: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会议纪要

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会议纪要

为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会议》精神,以认证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影响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的技术性问题、落实CCC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思路,2007年3月29―30日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TC01组的各位委员专家、其他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组长和协调员对ODM、工厂检查、关键件变更、责任机制和检测可追溯管理等目前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根据会议的讨论,形成了会议决议,提出了解决上述技术性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指南,详见附录,请各有关单位参照执行。

附录:

一、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

体系指南

二、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三、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四、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附录一:

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体系指南

――供其他CCC产品实验室参照执行

一、制订本指南的目的

1.明确CCC家电产品检测档案内容和要求;明确家电试验报告及试验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建立试验结果可追溯性要求体系,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2.统一各家电试验室的在可追溯性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无序的竞争。

3.为今后的CCC实验室的专项监督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文件。

二、本指南包含的主要内容

1.样品的档案要求;

2.原始记录要求;

3.实验报告要求。

三、CCC检测结果可追溯性的定义

CCC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是指:建立和保留涉及检测全过程的、并且能够追溯到CCC认证检测结果原始状态的有效的、系统的证明文件。

这些追溯的证明文件分三个部分: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3.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这些证明文件由试验报告、照片、原始测试记录、签字、图表、文字描述、图纸、电路图、说明书、申请书及样品等组成。

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包括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应能追溯到样品接受时间、检测时间、完成时间;并能追溯到哪台样品进行了何种项目的检测。应能够通过样品照片、样品描述、文字描述及检验说明和企业提供的说明书、结构图(爆炸图)及关键元器件、关键原材料清单等文件资料中,重现产品的主要结构和特征。CCC实验室应保留企业提供的这些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应与报告和记录信息一致。

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应能确保(试验报告,原始记录)能追溯(重现)到影响检测的过程,例如:样品的试验状态;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对于影响检测标准中各章节试验结论的关键元件及结构的描述;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测试记录等。

3.检测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

(1)文件应具备可操作的规定:对报告的主检、审核、批准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

(2)报告上应有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应留存审核的必要记录和必要的更改记录。

(3)应对报告的更改、审核、批准的具体责任范围做明确的规定;并确保主检、审核、批准的人员资格能正确、有效的履行职责。应具备可操作的上岗培训及考核机制,确保上述人员的技术能力能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

(4)应保留试验过程中与企业联系、沟通、整改、确认的资料、企业申请方面的资料及企业必要的声明及承诺等。

四、样品检测档案的构成

各CCC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样品检测档案,这些文件包括:

1.试验报告(试验报告通用信息、样品描述、照片、检测标准条款的判定部分、检测过程的必要数据)。

2.试验原始记录。包括:接受样品、样品检测过程的记录、在特定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下取得的测试数据的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试验过程人员的工作记录;对于影响各章节试验结论结构的描述;样品及试验过程的照片;对于关键元器件确认或试验的记录;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的记录;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差异测试记录等。

3.企业提交的资料文件及确认的记录。包括:产品说明书、电路图、原理图、结构图或爆炸图,关键元器件清单,关键原材料清单,技术协议和合同等。

五、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

各CCC实验室应针对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进行确认,并确保准确无误。主要包括:

1.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

2.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1)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名称;

(2)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并具有唯一性;

(3)应具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的必要参数详见附件1。

3.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

4.发证时间。

六、试验报告通用信息要求

1.检测报告号应是唯一的。

2.应具备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详细信息,并与企业的申请书、认证机构的任务书一致。

3.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特别是对于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必须使用标准名称;

●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具有唯一性;

●至少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明示的必要技术参数应符合附件1的要求。

4.应具备所依据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适用时标准偏离的描述。

5.应具备试验的结论。

6.应具备所检样品的收样时间,完成时间,样品数量,样品来源的信息。

7.应具备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及时间。

8.所承担CCC检测的机构盖章。

9.主检型号、覆盖型号应表述清楚;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差异应表述清楚。

10.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试验项目应表述清楚。

七、样品描述

1.样品描述分两个部分:(1)报告格式内的固定描述:应根据样品的特征和标准要求准确的选择所对应的结构,原则上由大到小。

(2)对固定格式中描述的补充和说明:对于固定描述格式中没有的结构(或者不准确的)应在其他处或样品的描述页中进行补充。

八、照片的要求

照片是型式试验报告中最直观地反映被测定产品主要结构的重要证据。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满足完整性、可靠性、清晰性,可追溯性的要求。当照片不能明确表达主题或可能引起歧义时,要在照片下标注照片主题文字名称。

1.确保完整性:安全报告中应有以下照片:

①外观照片:报告中主检产品的外观至少有两个方位的照片表现产品的整体结构。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明确地表明产品的外观结构,特别是要体现可能引起触电危险的部位。优先推荐外部照片两张以上。

?照片上要能清晰地看到所测器具的型号,此标志可放在器具上或器具旁。

?器具旁要摆放标尺,且在照片上可辨认标尺的刻度,以确认产品的大小。

?标志和铭牌信息。

?所有控制和显示灯的标识。

?对于报告中覆盖的机型要有外观照片及差异照片,并与报告中的描述进行对应(特殊情况下可用文字或表格描述,如颜色;压缩机的安装支架差异;多联体的多个室内机等)。

?以上照片每页不要多于2张。

②结构性照片。

主检产品要具备反映其主要、关键、产品特点的照片,应能清楚地看到器具的外导线连接方式、关键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及结构、内部布线、接地连接、PCB板的电路部分/元件面、内部结构,必要时要局部放大要表示部位的关键结构。

③数据性照片

?器具的铭牌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照片,铭牌内容等方式体现在报告上)。

?建议对产品的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元器件的技术数据尽可能通过照片体现,如温控器、热熔断体、电机主要电容器等元器件的位置及参数通过照片记录下来,与报告中元器表相对应。

?安全警告性的标志应在照片中体现。

④EMC报告中的照片

EMC报告中应有主检样品的测试状态照片(照片中应有被测样品的设置、连线、被测样品的型号和所用的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谐波电流、连续骚扰电压、断续骚扰电压、连续骚扰功率。

2.保证清晰性

?照片中器具必须清晰可辨,避免模糊及焦距不准。

?调整灯光布置使阴影最小化,优先推荐使用彩色照片。

?避免多次复印,造成模糊不清。

?照片的背景要简单,避免使用复杂的混乱的背景;避免其它非测试器具或仪器仪表在照片中,影响被测器具结构的可辨性。

?建议拍照时利用三角架固定相机。

?避免照片中器具过小,不能清晰地表现器具的安全特征。建议照片中器具应占照片比例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3.保证可靠性

?器具的照片应来源于试验室工程师对器具的拍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的同一产品的信息应是一致的,应有再现性。(企业更改了产品除外)

?若报告的照片取自企业工程师所拍摄,测试工程师必须结合器具并依据以上要求对照片进行确认,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补拍。

?避免照片张冠李戴。

九、试验报告和原始记录检测信息的要求(供参考)

1.对试验报告内容的要求如下:

(1)按检测标准中章节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2)描述内容应完整、充分,且应能够使得报告的审定者判定该项实验是否为正确完成。必要时,附有照片或数据的支持。

2.对原始记录内容的要求如下:

(1)原始记录应按实验项目进行描述。

(2)原始记录的内容信息应能够充分反映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3)原始记录应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状态(静止的或动态的)

进行记录。

十、证书扩展及变更的要求

1.扩展、变更型号应在同一单元内进行,不允许跨单元变更。

2.变更和扩展必须在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

3.变更和扩展应针对原报告及原证书的内容进行核实,暂停和注销的证书不能进行变更和扩展。

4.变更和扩展时要详细描述产品差异,并根据产品差异进行补充差异项目的试验(要求依照上面要求进行记录)。产品差异应由企业确认。

5.对企业提交的声明进行确认,并保留企业的资料。

6.保留必要的与企业沟通和确认的资料。

附录二:

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工厂检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获证产品停产或产品无库存),各CCC指定认证机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工厂检查的行为不一致。为了保证工厂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统一各认证机构的操作行为,加强对CCC生产厂的管理力度,本着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合法、合理且具备可操作的目标和原则,现对特殊情况下的工厂检查实施提出如下指导建议,请各指定认证机构参照执行。

1.当所有获证产品停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所有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2.当工厂的初次申请的申证产品无生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及时安排检查。

3.认证机构在进行正常监督任务时,应与工厂确认监督日期,工厂应负责确认保证在监督时生产正常进行,并有获证产品。监督时,如工厂处于获证产品无生产、无库存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4.当获证工厂存在未全部生产获证产品、和/或库存获证产品的种类和状态不能完全满足工厂检查要求时,认证机构应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与企业充分沟通,确认实际生产时间,合理调整监督检查计划,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和补充抽样检测,以充分满足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检查的要求。

为切实保证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真实性,认证机构可根据企业的诚信表现,采取从市场/企业销售网点现场抽取产品的方式,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规定对证书进行暂停或撤销处理。

5.当获证产品属订单产品或季节性产品性质时,工厂应提前提供认证机构生产计划,认证机构可合理调整检查实施时间,在获证产品生产时进行监督检查,但当获证产品连续一年不生产时,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应证书。

对于执行境外工厂检查时,考虑到非计划性因素较多,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认证机构在征得申请人/持证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执行相应内容的工厂检查,对于未能检查的其他内容,可以委托境外合作机构执行检查。

6.在一个自然年内(即一个监督检查周期内),产品的一致性检查应覆盖所有的获证产品种类。

7.监督检查周期的起始点,按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的对应时间计算。实施监督检查的具体日期对监督周期的计算没有影响。如: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时间为2007年6月1日,则第一次监督检查的最晚时间为2008年6月1日,从2007年6月1日到2008年6月1日期间,均可实施第一次的监督检查。第二次监督检查的期间为2008年6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

注:库存产品应为上一次工厂检查日期之后,获证工厂实际生产的合格品。

附录三:

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获证产品的关键部件的变更与控制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现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请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及各CCC技术专家组参照执行。

一、当前认证工作中,关键件变更、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键件界定需进一步清晰。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原则上是以产品大类的形式给予规定,关键件清单中所列内容针对的是大类产品,对应目录内小类产品有些关键部件适用、有些关键部件不适用,造成界定上的不一致。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新的形态的产品的关键件也需要界定和明确。

2.企业向认证机构申报关键件时,存在少报和多报的情况。

申请人在申请认证时,由于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认识理解上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少报或者多报的情况。此外部分CB证书转CCC认证的产品,由于CB报告对关键件界定与CCC认证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尽一致,也是导致申请人少报或多报的原因之一。3.认证受理和型式试验时对关键件核对不够充分。

指定认证机构在受理时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够充分,指定实验室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全面,导致对关键件控制的缺位。

部分实验室的工程师在检测报告中直接引用申请人提供的关键件清单,缺少必要的核对工作。检验报告的关键件清单对关键件有关信息描述不完整,不能唯一界定样品所使用的部件。另一方面,检验报告缺少必要的关键件的照片或者照片不够清晰。

4.CCC实验室间对关键件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够清晰、申请人对关键件的少报或者多报、各类产品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等原因,造成检测工程师对关键件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由于现在从事同一类产品检测的实验室都是两家或两家以上,各个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对关键件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5.企业对关键件变更的备案重视不够。

申请人、制造商和生产厂对获证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备案工作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重视不够,对于关键件的变更没有及时向认证机构备案。客观上由于测试费用和测试周期的原因,个别企业甚至根本就不备案,存在侥幸心理。

二、关键件变更、控制的措施

(一)细化和界定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件清单。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对关键件按产品小类加以界定,比如对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按产品小类0701--0718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对于室内加热器、液体加热器等产品形态较多的产品,还应当考虑每类产品中的不同产品形态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在选择关键件时应适当考虑对列入关键件清单中的元部件进行控制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本项工作由各产品技术专家组负责实施。

(二)CCC指定机构应把关键件的要求告知申请人。

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将最新有效的各类产品的关键件的界定(包括专家组的决议等)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告知申请人。同时规范申请人对关键件的申报行为,指定机构应提示申请人正确申报关键件,并对照实施规则对申报的关键件加以核对。指定机构应对关键件变更提出具体的报备要求和控制要求。

(三)CCC指定机构应规范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描述。

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规范和统一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清单列表,规范关键件列表的完整性,做到不少列也不多列。加强对型式试验样品中所使用的关键件的核对。关键件清单中对关键件的有关信息的描述应当能够保证对关键件的唯一识别,必要时检验报告应配有关键件的照片。对于型号扩展、ODM/OEM产品,以及关键部件变更的检验报告,应当出具该产品完整的关键件列表清单。

(四)CCC指定机构应加强对关键件变更的控制。

1.具体控制措施:有下列关于关键件变更情形之一的,认证委托人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的变更,由认证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获证产品的关键元器件、规格和型号,以及涉及整机安全或者电磁兼容的设计、结构、工艺和材料或者原材料生产企业(厂)等发生变更的,经认证机构重新检测合格后,变更认证证书。

2.各产品技术专家组应针对不同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进行研究,对变更关键件所需的试验项目进行明确和界定,及时修订认证实施规则等相关文件,以便申请人方便的获得关键件的变更试验项目、样品数量、测试周期和参考费用等信息。持证人变更关键件应及时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认证机构应对符合要求的关键件变更做出予以备案的决定。3.工厂检查工作中,工厂检查组应当重点核查获证产品关键件的一致性。

附录四:

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1.目的

规范ODM认证活动,维护合法ODM认证申请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控制非法利用ODM方式获得认证结果,减小认证风险,提高认证有效性。

2.ODM概念

生产厂负责设计加工和控制产品的制造、检验全过程,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生产产品。

3.ODM现状

由于生产厂作为持证人/制造商获得CCC认证后,其他制造商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不需要通过产品检测和工厂检查等认证环节,仅经过认证申请及文件审核就可获得证书,成为CCC认证证书的持证人及制造商。目前,以ODM模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商务合作,制造商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委托生产厂贴牌生产;

(2)生产厂在异地注册一个新公司,从事产品的销售,而在注册地没有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由于产品包装上印有制造商的名字,因此其目的就是利用制造商注册地的市场影响来从事产品销售活动;

(3)认证申请人/制造商为了节省认证费用,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而获得自己的证书,但实际上制造商是自行生产认证产品。

4.目前ODM认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制造商利用ODM生产厂认证结果获得认证证书,而ODM生产厂无相关法律责任。认证管理过程中对于ODM生产厂无相关控制要求,造成ODM生产厂从转让认证结果中获利,而不承担认证风险和法律责任。

当前,对ODM生产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的认证管理要求缺位。认证机构不了解ODM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制造产品的实际情况。

在认证具体操作层面上,建议采取如下5―10条的认证管理措施。

5.有关受理及资料审核的要求

(1)ODM申请有两种方式:

A.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完全一致(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不变,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改变);

B.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基本一致(仅外观改变,不影响安全及电磁兼容性能)。

如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不能按ODM方式受理。

(2)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原获证产品的型式试验报告。该报告须是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否则按新申请处理。

(3)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ODM协议及相关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A.相关各方的安全质量责任,包括原持证人及相关方同意申请人/制造商利用其认证结果的承诺;

B.合作的期限(也可用产品数量表示);

C.所有相关方对此协议的确认签章;

D.注册商标的使用授权;

E.以ODM方式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的具体型号规格对照表; F.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

G.生产厂要声明为ODM持证人/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的各项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的供应商及型号规格、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检验试验等)与自己的获证条件完全一致。

6.有关产品检测要求

(1)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ODM样品,进行一致性核查,并出具报告。

(2)ODM产品的检测报告至少应当包括样品描述,铭牌,差异说明(包括与原获证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以及本次申证的各个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必要的照片(对于外观有变化等),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原获证产品的信息(证书编号,检测报告编号等)。

7.有关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针对一些高危产品或有足够证据怀疑其ODM产品质量的企业,增加对ODM产品申请认证时实施工厂检查(现场核查)、飞行检查及封样的要求。

(1)对ODM生产厂进行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A.核查ODM合作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B.对ODM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

C.检查ODM生产厂供货情况及供货产品质量反馈情况。

(2)对ODM产品实施封样的要求(有以下两种方案):

A.现场核查时,对符合一致性要求的ODM产品现场签封,交ODM生产厂保存,以备需要时以此签封样品为比对的样本;

B.要求申请人将ODM产品的样品送指定实验室进行一致性核查,指定实验室将符合一致性要求的样品签封,送交ODM生产厂保存。

8.有关监督检查的要求

认证机构应在ODM工厂监督检查中增加对ODM生产厂的核查内容,包括ODM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认证标志管理、顾客产品管理、生产销售管理、ODM生产厂为其他制造商生产认证产品的实际情况等。

在进行一致性检查时应特别关注ODM产品的一致性。

9.有关变更及扩展的要求

原获证产品的关键项目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时,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也应随之变更并办理变更手续。

原获证产品关键项目未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未变更),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的相同关键项目也不应变更。但不涉及安全和电磁兼容内容(如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方式等变更)的除外。

若ODM申请的产品在原获证产品(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基础上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等变更),此时ODM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已不是ODM关系,不能按ODM方式处理认证申请。

不允许以ODM方式生产的获证产品为基础进行扩展申请。扩展申请须在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获证产品的基础上扩展,并按相关规定办理。

10.有关证书及证书暂停、注销、撤销的要求

当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因产品不符合认证要求的检测不符合标准要求原因,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应采取同样处理方式。

当由于其他原因,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可采取同样处理方式。(注:本款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当持证人/制造商1年内未委托ODM厂生产认证产品,应暂停ODM持证人/制造商认证证书。

11.其他控制措施

(1)各指定认证机构可对ODM产品的变更次数和ODM的数量做出规定。

(2)各指定认证机构应成立ODM模式管理办法研究工作小组,研究制定ODM模式具体管理措施及控制要求。

(3)认监委可结合CCC执法检查,组织对ODM工厂的专项调查,以使下一步制定ODM产品认证的政策更准确和有针对性。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6

我国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的火灾事故所引发的问题, 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外墙保温事业的发展。从认证的角度看, 建筑构造设计、保温材料质量、单个材料与外保温系统的匹配性、施工作业规范性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目前,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以入场前提交合格检测报告、入场后实施见证检验的质量控制手段为主, 这种模式事实上存在较大风险, 即委托检验“仅对来样负责”、抽样检验是“仅对抽样批次负责”, 很难避免不合格产品用于建筑工程。产品认证是国际通行的由第三方通过检验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样品型式试验来确认企业的产品、过程或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 是否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能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产品认证制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7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燃油箱产品

1.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产品。

2.认证模式

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3.2型式试验

3.3初始工厂审查

3.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获证后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认证的单元划分

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汽车燃油箱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1)燃油箱体的材料(金属、塑料);

2)燃油箱基本结构、形状和固定方式;

3)燃油箱加工工艺;

4)燃油箱额定容量:按额定容量<95L和额定容量≥95L划分。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4.2 型式试验

4.2.1型式试验的送样

4.2.1.1型式试验送样的原则

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本型号的样品。

以多于一个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委托认证时,应由认证机构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型号,其他型号需要时作差异试验。

4.2.1.2送样数量

对于金属材料燃油箱,每种样品送燃油箱及附件3套;对于塑料燃油箱,每种样品送燃油箱及附件5套。同时提供用于实车安装状态的支架(燃油箱直接与车身连接,应提供与燃油箱相连的切割车身底板)和紧固附件各1套,如无法提供实车安装支架和底板,可提供模拟安装支架,但必须经检测机构认可。

4.2.1.3型式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型式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

4.2.2检测标准、项目及依据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见附件2.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初始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6个人日。

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

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3)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

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标识(如:名称、规格、型号和商标等)应与型式试验报告上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型式试验时的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件,应与型式试验时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4)现场指定试验:试验项目应从例行检验或确认检验项目中选取(见附件3)。

产品一致性检查出现问题时,认证机构应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重新型式试验、中止本次认证的处理。

4.3.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负责对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的,由认证机构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认证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产品型式试验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型式试验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型式试验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价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4.4.2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型式试验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型式试验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20个工作日。

工厂审查后提交报告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以检查员完成现场审查,收到并确认生产厂递交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果评和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4.5 获证后监督

4.5.1 监督的频次

4.5.1.1一般情况下,获证后进行首次监督检查的时间不应超过12个月。以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监督。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制造商、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5.2 监督的内容

获证后的监督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产品抽样检测。

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认检验的结果。

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由认证机构根据《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3),对工厂进行监督复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的第3,4,5,9条是每次监督复查的必查项目,其他项目可以选查,每4年内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审查的时间一般为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监督时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检查内容见4.3.2.2.4.5.2.3 产品抽样检测

1)抽样

在监督时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取典型单元,抽样检测的数量参见4.2.1.2.2)检测

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依据本规则中的4.2.2条。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对监督复查时发现产品本身存在不符合的,视情况作出暂停或撤销认证的决定,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对质量保证能力有不符合项的,应在3个月内完成纠正措施,逾期将撤销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不规定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

5.2认证证书的变更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如果其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1)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2)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发生变化;

3)获证产品的商标,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认证机构应核查以上变更情况,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需要时,针对差异进行补充检测和/或工厂保证能力审查;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换发认证证书。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在认证证书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消后,产品不得出厂、进口。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的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

6.3 加施方式

可以采用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和印刷、模压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种。

采用印刷、模压认证标志时,还应在标志周边适当位置注明产品的工厂代码。标志使用方案应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发放与管理机构核准。

6.4 加施位置

应将认证标志加施在部件主体的适当位置上。

7.收费

CCC认证收费涉及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具体费用由认证、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件1: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产品描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1产品型号;

1.2商标;

1.3产品适用车型;

1.4燃油箱结构特征;

1.5形状;

1.6外形尺寸(长×宽×高);

1.7燃油箱的额定容量;

1.8燃油箱体的材料;

1.9燃油箱通气装置;

1.10燃油箱安全阀;

1.11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足以识别产品主要特征的照片。

3.足以识别该型式燃油箱结构的图纸。

4.产品关键零部件、材料清单:

4.1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材料为:燃油箱体、箱盖、安全阀、进气阀、排气阀、汽油箱控制燃油蒸发的排气口、油位传感器、直接安装于燃油箱体上的燃油泵、耐油橡胶和燃油加注管等。

4.2 清单中至少要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和进厂检验项目等内容。

5.工厂概况:

5.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生产规模、能力及生产历史);

5.2 工厂的关键生产设备清单;

5.3 工厂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等);

5.4 与附件3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等。

6.必要的认证产品检测报告。

7.委托人、工厂的注册证明材料。

8.指定认证机构需要的其他文件。

附件2: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1.检测标准:

GB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2.检测项目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依据的标准条款 安全阀装置、排气口检查 第3.1、3.2条

燃油箱盖的密封性 第3.3条

安全阀开启压力 第3.4条 燃油箱的振动耐久性 第3.5条

金属燃油箱的耐压性能 第3.6条

塑料燃油箱的耐压性能 第3.7条 塑料燃油箱的低温耐冲击性 第3.8条

塑料燃油箱的耐热性 第3.9条

塑料燃油箱的耐火性 第3.10条

注: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的版本。

附件3: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所有班次的生产操作,应指定确保产品质量的人员。

负责产品质量的人员,为了纠正质量问题,应有权停止生产。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实施规则要求。

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

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对关键零部件或材料供应商实行产品和制造过程批准的要求,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

3.2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方法、频次和判定准则,以确保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零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过程准备

4.1.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过程)进行识别并确认;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1.2对关键的生产过程进行过程研究,以验证过程能力并为过程控制提供输入。

4.1.3以适当方式进行作业准备验证。

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生产工装管理系统和关键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4.6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产品的可追溯系统。

适当时,确定并应用统计技术。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汽车燃油箱产品的例行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和燃油箱箱体密封性。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汽车燃油箱产品的确认检验项目为附件2所要求的全部项目。确认检验项目最小频次为每单元1次/年。

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

6.2 测量系统分析

为分析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异,工厂应进行适当的测量系统分析,保存相应的记录,适当时,可选用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R R)分析,小样法分析。

6.3 实验室管理

工厂应定义内部实验室实验范围,包括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

为工厂提供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实验室应有定义的范围,包括有能力进行的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

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工厂应制定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内容应包括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需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

未经确定或可疑状态的产品,应列为不合格品。

废旧产品必须以对待不合格品的类似方法进行控制。

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内部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信息输入。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审核每个制造过程,以决定其有效性。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其产品进行审核,以验证符合所有规定的要求。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件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篇8

发改价格[2009]1034号

关于重新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标准的通知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你委《关于报请重新核定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标准的函》(国认财函[2009]11号)收悉。为进一步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现就重新核定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一)申请费。认证机构在受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申请时向申请认证企业收取申请费。申请费收费标准由每个申请单元600元降为500元。申请资料为非中文的,另收资料翻译费。资料翻译费收费标准由认证机构根据实际费用支出情况确定,但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二)产品检测费。产品检测机构按照产品认证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时,向申请认证企业收取产品检测费。产品检测费收费标准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10%,即按发改价格[2006]1979号文件规定收费标准的90%收取。

(三)工厂审查费。认证机构按照认证产品的工厂审查要求,对申请认证企业进行文件审查、现场审核并出具工厂审查报告时,向申请认证企业收取工厂审查费。

工厂审查费标准由每个监督审核员每个工作日3000元降为2500元,收取工厂审查费的审核员的人数和审查天数(人.日数)详见附件。

按照国际惯例,审核人员往返交通费用由申请认证的企业负担,食宿费用由认证机构负担,不得向申请认证企业收取食宿费。

(四)批准与注册费。认证机构在对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进行评定并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时,向申请认证企业收取批准与注册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收费标准为每个认证单元800元。

(五)监督复查费。根据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规定的复查内容,认证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分别在对获得认证证书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样检测时收取监督复查费。

认证机构按照监督审核员每个工作日收费标准和附件规定的监督复查人日数收取;产品检测机构按照不超过产品检测费的25%收取。其中,产品检测机构抽查产品检测项目在3个及以下的,按以下规定收费:检测项目为1个的,按产品检测费的100%计收;检测项目为2个的,按产品检测费的50%计收;检测项目为3个的,按产品检测费的33%计收。

(六)年金。降低认证机构向获证企业收取的年金标准。即对同一申请企业获得的证书(包括从不同的指定认证机构获得的证书),统一按每张证书100元收取年金。

(七)认证标志收费。认证标志机构向获得认证证书企业发放认证标志或批准使用标志时,向获证企业收取认证标志费。

对按规定直接使用认证标志的,8毫米标志每枚由0.06元降为0.03元,15毫米标志每枚由0.12元降为0.06元,30毫米标志每枚由0.20降为0.10元,45毫米标志每枚由0.30元降为0.15元,60毫米标志每枚由0.40元降为0.30元。

对经认证标志机构批准在产品或包装上自行印刷或模压认证标志的,每一种标志使用形式第一年由900元降为450元,第二年起由600元降为300元。

二、下列情况免收相关费用

(一)获证企业在证书有效期内,申请下列变更时,免收申请费:

1、变更企业名称或地址(不包括企业迁址或改组、改制);

2、变更认证申请人;

3、变更商标;

4、在规定的产品单元内和同一设计型号基础上扩展产品销售型号和产品商标等;

5、仅为更换证书,无需对认证企业和产品进行合格评定的。(二)对已经获得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产品,免收相同检测项目的产品检测费。(三)在企业获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内,应免于对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质量保证能力相同部分的管理体系的审查,并免收相应的工厂审查费。

(四)认证产品不涉及单元变化的扩展或者不涉及产品变化的变更,不得收取批准与注册费。按规定无需对认证产品进行合格评定,只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只能收取证书工本费。证书工本费由认证机构根据证书印制成本据实收取,但每个证书不得超过10元。

(五)整机使用已经认证的零部件,不得重复认证并收费;关键零部件报备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认证机构受申请人要求,赴境外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费用,通过与申请人签订合同的方式协商确定。

四、收费单位收取上述费用应依法纳税。各收费单位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并自觉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你委应加强对认证机构、检测机构和标志受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认证、检测和收费行为。同时,要科学合理划分产品认证单元,优化认证、检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六、本通知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300字:寻秋下一篇:基于LabVIEW的气垫船模试验平台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