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协调机制

2024-06-14

三方协调机制(共8篇)

三方协调机制 篇1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复杂多样的劳动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方协调机制也不尽合理。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劳动关系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三方协调机制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一、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1、微观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其背后隐藏着某种交换关系:一方付出劳动, 另一方支付相应报酬 (工资、福利等) 。劳动关系是一个商品交易关系, 劳动者付出劳动为了获得工资收入, 资本所有者购买劳动为了获得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增值。双方交易过程中的身份角色不同, 其行为目的当然也不相同, 从经济人角度看,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劳资双方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资本所有者以生产与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劳动者所有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 即谋求工资、福利等的最优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 利润和工资的份额是此消彼长的:利润多了, 工资份额自然会减少;反之, 工资份额增大了, 资本所有者剩余的利润自然就会降低, 即一方收益的最大化必然是以另一方的收益最小化为前提。正是这种利益分配上的相互牵制使得劳动关系双方时常出现矛盾冲突。

劳资矛盾冲突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相当于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作为第三方参与, 其行为能使劳动关系发展更和谐、经济市场运行更有效率。在劳动力价格谈判中, 劳动力价格除受边际产出的影响外, 还受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等的影响, 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提供谈判的规则, 规定最低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会使谈判更有效率。

2、博弈分析

从博弈的角度看, 劳动关系就是劳资双方在权利利益上的合作与对抗, 双方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招工应聘时, 双方对彼此的信息了解不充分, 双方都有自己的待遇 (或协议) 标准或心理底线, 当一方提出一种待遇方案, 另一方会与自己的标准比对, 并提出自己的异议和要求。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 (即几次博弈) 之后, 达成一致。劳动者进入工作岗位后, 还会因要企业兑现待遇承诺, 甚至加薪等和资本所有者进行博弈。劳动关系博弈双方, 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所采取的行动既可能是同时的, 也可能有先后, 既可能是“静态博弈”, 也可能是“动态博弈”;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对彼此的博弈标准和底线了解的全面与否产生了“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当然, 双方得到的信息越多, 博弈会越有利。

但是, 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失衡的, 劳动力供过于求, 劳动者在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在劳资“天平”失衡的一端, 即劳动者方面增加砝码, 以抗衡资本方。

总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在处理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都需要有第三方的介入, 一般情况下, 第三方角色都由政府来承担, 劳动、资本、政府构成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在三方协调机制中, 政府代表国家利益,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调控劳动关系, 促进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期和稳定发展。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正处于历史转型期,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 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还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呈现如下特征。

1、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 我国劳动关系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稳定、静止的状态,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

其一, 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等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 这些劳动关系的形成和法律适用存在差异。

其二, 我国目前劳动者就业形式灵活多样, 存在城市劳动力与进城务工的乡村劳动力、临时工与正式工、全职劳动者与兼职劳动者等就业人员。他们的社会背景、自身素质、享受待遇、适用规章各不相同, 使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样性。

其三, 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 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

其四, 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财团在中国设立企业机构, 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的国际化, 这种涉外劳动关系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劳动关系运作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公认的国际劳工标准及惯例。

2、我国劳动关系存在问题

(1) 劳动关系不均衡。企业劳动关系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所有者有高度自主权, 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被管理、被支配地位, 且工会依附管理方, 自我组织化程度低, 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与资本方的力量悬殊, 无法抗衡, 而本该起到平衡劳资力量作用的政府却基本无所作为。

劳动市场非公平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加剧了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实力对比的不平衡, 资强劳弱的特征明显, 资本作为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增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劳动要素逐渐缺乏竞争力。

政府的天平偏向资本:政府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 不但没有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利益, 甚至还向资本方倾斜。

(2) 三方机制不作为。虽然各个国家劳动关系的具体模式不同, 但在劳资关系的处理上, 总体上都采用了三方协调机制, 避免单方决定, 以此来协调和平衡各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而我国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的建设与运行存在一定缺陷, 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 且多流于表面, 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第一, 雇主组织。在国际劳工领域, 代表企业一方的中国企业联合会作为中国雇主组织的代表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其地位一直未能在国内立法上予以明确。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企联在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中的职能发挥, 也与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很不相称。

第二, 工会组织。由于工会委员会中拥有高比例的高层管理人员, 工会委员会更加倾向于在结构内部协调雇员与管理方的利益分歧, 而不是代表工会成员与管理方谈判;由于工会组织在体制上隶属于企业, 很多企业的工会干部兼任党委和行政职务, 使工会难以保持其应有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第三, 政府。一方面, 由于现有的工会和雇主组织自身的功能及能力较弱, 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管理, 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 政府实际效率很低, 官僚机构膨胀, 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反, 他们还助长了现存的不和谐状况。

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改进

三方协调机制要求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 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 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进行协商对话, 消除误解, 弱化有争议的问题, 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 共同协调劳动关系机制。正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样, 三方协调机制就是要保证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缓和劳资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三方协调机制在立法层面上的体现

复杂的劳动关系对法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完善、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提升立法层次, 在制定、颁布与特定利益主体相关的法律、出台相应的政策时, 应要求利益相关者参与, 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保障其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 为三方协调机制的完善提供制度支撑和规则平台。

国家一级应当体现国际劳动的原则, 从宏观角度平衡三方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地方一级和产业一级应当体现地方的灵活性和产业的特殊性;企业一级应主要由企业、劳动者自行协商, 政府只给予原则性干预。

立法针对力量不均的劳动主体应当“差别”对待:对于劳动者的弱势性, 立法应当适当偏重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给予工会一定的制约资本方与政府的权利;对于资本方的强势性, 立法应当对其权利采取一定限制措施, 并监督防范“官商勾结”;而对于政府的不作为甚至“偏资”行为, 立法应当规范其行为, 限制其权力, 制定更为严格的惩办与监督措施。

2、三方协调机制中的劳动关系主体行为

(1) 雇主组织。一方面, 雇主组织作为三方协调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要与工会进行对话和协商, 也要体现出对政府和劳工政策的态度;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 协调和维护各种所有制下企业的利益, 促进雇主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单一组织很难代表全体雇主利益, 三方协调机构中的雇主代表可以考虑由企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家协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主组织共同组成, 使其更有代表性。

(2) 工会组织。工会是作为与资本相对抗的组织和力量而产生和存在的, 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劳资关系双方的力量, 通过三方协调机制建立社会伙伴关系, 为劳动者谋求经济利益与社会保障。所以工会应当改变当前对企业行政的从属地位和几乎名存实亡的现状, 回到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角色上来:在较大的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施行工会主席直选和工会干部委派制, 以便彻底打破工会干部在经济利益上对企业老板的依附关系, 有利于工会干部充分履行维护职责;对于众多小型非公企业, 工会组织要突破单位限制组建联合基层工会, 由这些工会组织统一吸收难以独立建会企业的职工加入。除此之外, 工会还应当对政府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 对政府职能有一定的制约能力 (当然, 这种制约需要健全合理的法律协调) , 以便促使政府保护劳动者利益。

(3) 政府。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部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立法、组织、服务、监督。所谓立法职能就是要求政府通过立法, 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 为劳资关系的三方协调提供标准和依据;组织职能要求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建设三方协调机制及其组织原则和协商规则等, 在协商过程中确定议题、时间、地点, 组织协商, 并组织议定事项的实施等;政府的服务职能是首先要政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要求, 对参加集体协商、集体谈判的雇主代表和工人代表的身份予以确认, 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 而后, 在劳资双方的合作中给予指导帮助, 提供中介、咨询等信息服务, 给予必要培训, 促进劳资合作;最后, 监督职能是监督劳资双方协议履行情况, 及对劳动争议的处理情况。总的来说, 政府部门就是要沟通三方信息、协调双方利益, 指导三方协调机制的运作与完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只有三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才能实现三方协调稳定, 一旦有一方权力过大、缺乏制约, 就会形成“跷跷板”之势。我国当前正是三方非均衡状态:劳资对比悬殊, 资强劳弱且工会名不副实, 政府权力无人制约, 偏重资本方, 这使得资本与政府处于一端, 把另一端的弱势劳动者高高翘起, 劳动者权利无法真正得到保障。如何限制政府行为应当是解决我国“跷跷板”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 要实现三方稳定的劳动关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仅应当在法律、经济等方面有所改进, 还应当在政治体制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尹辉荣:劳动关系调节、处理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金廉侃: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08.

[3]吴宏洛:转型时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三方协调机制 篇2

(2014-01-07)

日前,由浙江海事局、浙江省海员管理协会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会共同组建的浙江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杭州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浙江在构建和谐海上劳动关系,促进航运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步入了新阶段。

目前,浙江省共有注册海员6.9万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仅舟山就有3.8万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船员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短缺、劳资纠纷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全省数百多家航运企业面临着经营危机,海员也面临着就业和发展的双重困境。

据介绍,成立浙江省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浙江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的重要补充,这既是浙江省航运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打造浙江海员品牌的内在要求。

记者从浙江海事局船员处了解到,下一步,浙江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将在舟山等重点地市铺开;同时挖掘浙江省海员管理协会功能,逐步建成各地的区域分会和专业分会,切实保护海上劳动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浙江省航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

一、我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现状

近期,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开始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展开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第三方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这里的第三方非法律意义的第三方,是指独立于教育举办者和接受教育者之外,与两者有联系的客体,包含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等。第三方评价又称社会评价,它是一种有别于学校内部评估的外部评估形式。①其特点是评价活动由与被评部门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主持和组织实施,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也由主持方拟定,具有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转向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开始致力于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开展由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从以上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已成为关乎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职业院校必须正视第三方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二、目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價目标模糊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第三方评价的目标是合理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多数职业院校认为第三方评价是第一方、第二方评价的延续和补充,导致评价实施过程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第三方评价的价值指向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但多数职业院校发展历史较短,领导者更关注学校规模的发展,忽视内涵建设。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对第三方评价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利益相关方对第三方评价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不统一、评价实施成效游离于第三方评价的价值目标。②从而产生“重评价结果、轻培养过程”的导向作用,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评价标准单一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认为在整个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决策者及其所属的权力机构、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教育者、学习者。这会导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质量的要求和评价是有差异的。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没有等级的合理区分,严格以标准为纲,遵循高度统一的政府标准,形成了以行政导向为绝对力量的评价风潮。既不利于调动,也不利于职业院校间在教育质量方面比学赶超。尽管这种评价模式为教育部门的质量评价工作带来了方便,但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3、评价组织体制简单

第三方评价是一个特殊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第三方评价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环境因素表现出制约性影响时,就成为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需要评价实施者全面了解评价过程可能面临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力,并加以引导和控制,弱化其对第三方评价的制约。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评价过程的协调性需要通过第三方评价实践才能检验出来,并进行制度优化和过程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权责混乱,一些职业院校理念上不注重分析评价的复杂性,操作上没有把握评价的发展性和动态性,过程中不考虑评价实施的信息损耗,使得评价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对策

1、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渐深入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以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全面推进第三方评价。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的始终。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外部督导评价,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2012版的评价标准中更是突出强调“以学员为本”的评价理念,教、学、教学评价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其等级评定直接影响对其他三方面的等级评定。③我们也可以以英国学生评价体系为依托,在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中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存档,用来作为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及时做出反馈,如果学生的建议和诉求反馈有建设性,还应积极采纳,真正落实到行动改进中。

2、构建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标准

科学、系统的评价基准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日本的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体系是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来制定的,但并不是任意设置评价标准,而是严格按照文部科学省的相关条例来编制。这种评价体制能全面反映文部科学省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确保政府对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的宏观把握。我国在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时,可以借鉴日本外部评价的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总体布局与政府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将外部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看法引入评价基准编制。这样能提升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还能通过外部评价机构的参与让职业学校认识到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真实期望,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种类繁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呈现出差异化趋势,这种布局使得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满足所有类型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在保证职业教育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的基础上,还要设置可供自由选择的软指标来激发职业院校自身的活力,确保特色化发展④。通过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标准,使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3、完善评价组织机制

以日本短期大学基准协会为例,它是一个目标统一、分工协作,并在理事会统一领导下展开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组织体制。短期大学基准协会只是日本职业教育承担外部评价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一个缩影,其他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组织机制也是分工明确、职责细化,保证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⑤。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要想顺利地展开,同样需要建立严谨、科学、分工明确的组织体制。各部门之间权责明确,既相互独立,必要时又能进行合作,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按部就班地实施。首先必须对职业教育评价的整个工作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界定,量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所确定的具体目标、任务,使之可以度量。保证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对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达成度给予有效评定,保证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始终围绕切实可行的目标展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陈川雄,安剑.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

② 刘志峰.职业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49-54.

③ 金晶,吴雪萍.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6):21-23.

④ 孙颖,刘红,杨英英,王世斌.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短期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

三方协调机制 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以客户化为导向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和交货期成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核心,也成为了供应链竞争的核心。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来降低供应链总体库存成本,如何通过客户需求变化的快速传递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如何通过供应链之间的有效生产计划控制、物流管理来缩短提前期。这已经成为供应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分析都需要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减少委托--代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供应链的有效协调。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总结以供应商、制造商或零售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的分析研究,提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机制,来进一步提高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改善供应链牛鞭效应。

二、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现状研究

供应链是一条网状结构的链,其结构模型见图1。供应链协调是对于供应链中所有主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之间的协调。目前,理论界未对供应链协调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指为使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供应链的各成员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如果供应链的所有阶段都采取能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提升的行为,显然供应链的协调性就会得到改善。供应链的协调要求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考虑自身的行为对其他阶段的影响。

供应链协调可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协调。宏观层次的协调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相互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集中控制供应链等。而微观层次的协调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各自内部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也就是具体运作的协调。一般认为宏观层次协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微观层次的协调。所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供应链的协调已逐步从微观协调向宏观协调发展。

在宏观协调的过程中,集中控制供应链主要是指核心企业通过采用兼并、购买入股的方式获得他们本来并不拥有的一些能力,如技术、设施、渠道等,从而控制供应——生产——分销整条供应链,信息共享、利益分享,达到优化供应链的目的。此时供应链中只有一个决策者——核心企业,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即为核心企业的最优决策。在一些成功的供应链协调案例中,核心企业往往是制造企业、供应企业或者零售企业,他们通过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知名度或较强的技术等领导整条供应链的发展。

在以生产企业、供应企业或零售企业为核心企业领导供应链过程中,核心企业根据从供应链主体中收集过来的信息进行总的协调和安排,一般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供应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计划、提前期、库存量;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计划、提前期、库存量;销售企业的实际销售量、销售预测、促销计划、库存量;物流企业的运输计划等,同时由于各种信息都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核心企业需要反复的协调,协调工作量比较大。因此核心企业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协调控制供应链中去,势必会影响核心企业本来的优势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供应链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供应链的失败。图2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总体协调过程。

三、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管理

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物流外包,让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其他的物流服务。

供应链协调运作的最初过程是每一个供应链主体企业各自寻找自己的物流合作伙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流合作伙伴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和连接的。随着供应链模型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的进一步加深,由原来的各主体企业各自寻找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到了整条供应链选择一个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见图3。此时在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之间只进行了信息流和资金流,而所有的物料(包括正向物流和逆向退回物流的物料)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运输和储存。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起到了物料或产品汇总的功能。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非常清楚的知道零部件的库存情况,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情况,从而可以发出信号让供应企业供应,生产企业生产。图4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协调控制模型。

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协调控制不仅有助于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供应链其他主体有效合理运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1.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供应链所有物料和产品的仓储和运输,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对相关的库存信息进行合理统计,并可以根据每一个供应链其他主体的送货和取货频率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即可以满足每一个供应链主体顾客的需求又可以降低库存水平。

2.由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所有货物的仓储和运输,因此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每次送货取货的数量、地理位置、货物的时间要求以及性质等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路线安排,提高货物运输的实载率,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单个货物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的价格竞争优势。

3.由于所有的物料流动和相关的信息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从而释放了供应链其他企业对其的协调工作,其他的企业可以致力于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核心企业的释放,使得他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技术的开发,产品的开发或其他方面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增加供应链在行业中的地位。

4.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他各个供应链主体企业的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沟通和物料转移。因此对于每一个供应链主体都只需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沟通,而不需要和其他的供应链主体进行频繁的信息沟通,从而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能力。

5.可以借鉴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进行零配件和产品的运输和储存,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层次,增加营销竞争力。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凭借其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一定可以在供应链协调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总结和展望

随着物流业务外包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崛起。同时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基于第三方物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协调已经成本可能,并可以大大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但是在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链中所有物料的存储、配送和运输,因此要求供应链中所有企业都选择同样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就要求在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以前,供应链各主体企业之间必须达成一致,而这种协调相对比较困难。

2.由于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链中所有物料的存储、配送和运输,所以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网络既要与消费市场接近,又要与生产市场相联接,所以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承担相应的任务。

3.由于供应企业或生产企业生产完产品一般都需要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中进行储存或暂存,所以会增加零配件和产品的储存时间,从而增加库存成本。

总之,随着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及顾客对于产品价格、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亚军,李少江,赵礼强.基于第三方的一类闭环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5):18-22.

三方协调机制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地区工商联《关于开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相关调研的通知》要求,XX县工商联于5月份采取发统计表、听取建议、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必要性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底,全县实际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2457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1%,从业人员3651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89%,注册资金4494.2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78%,新登记个体工商业57 户,从业人员111 人,资金数额380.56万元;全县实际注册登记私营企业103户,其中分支机构52户,注册资金5826万元,从业人员606人,与上年同期分别相比增长18.39%,29.18%,8.99%,新登记私营企业16户,从业人员50人,注册资本1316万元。XX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要参与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

目前XX县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问题有三多:小企业问题多,新建企业问题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多。多数私营企业经营状况不大好,管理不太规范,造成劳动关系难稳定。

一是大多数为新建小企业。截止2010年底,全县实际注册登记私营企业103户,全部为小型企业,并且一大半为新建企业。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95%以上的企业从事加工生产、建筑劳务、一般流通与社会服务,以吸收普通劳动力为主。

三是企业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差,多数为维持型的企业。经营者知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普遍不高,雇员文化程度、工作技能、敬业精神普遍不高。

四是经营波动性和员工流动性大。受市场波动影响,多数企业经营变化频繁;雇员中农民工比重大,工作稳定性差,员工流动性大。

三、XX县开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现状

据县工商联深入劳动部门和各个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到XX县尚未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原因是XX县的企业少,现有企业规模小,所雇用的员工少。当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不突出,一般为工资问题和福利问题,在没有劳动部门介入的情况下,双方能够在企业内部将矛盾化解,将问题处理好。但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势在必行。

四、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必要性

(一)工商联是主要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民团体,与工会协商劳资关系有历史渊源。1952年政务院第147次政务会议通过的《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规定,工商业联合会是各类商业者联合组成的人民团体,代表私营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政府或有关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并与工会协商有关劳资关系等问题,是工商业联合会的基本任务之一。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中央2006年15号文件提出,“工商联是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人士为主体的,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和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商联既要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又要与工会等人民团体密切配合,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中央2010年1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其他有关企业方代表一道,共同推动劳动关系立法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和调处劳动争议。”多年来,工商联一直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广泛开展工作,其重要作用已经获得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认同。

(二)工商联是会员众多、组织网络健全的人民团体,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全县工商联已发展企业会员、团体会员、个人会员500多个。一大批各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和代表人士加入了工商联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XX县工商联下属10个基层商会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上下贯通、涵盖面广的组织体系。

五、对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几点建议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是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和参与经济、社会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为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反映不同形态企业的诉求和利益,必须建立能够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当前实际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参与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尽快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针对XX县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快,用工形式灵活,人员流动性大,外来工、农民工增多,调整劳动关系难度大的特点,尽快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商联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维护员工合法利益化解矛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而不懈努力。

(二)逐步完善三方协商机制的运作模式

三方机制的组织机构建立后,为适应调整劳动关系工作需求,应逐步完善三方协调机制的运作模式。

一是建立三方机制工作制度。

1、定期会议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和重大问题的处理,可由一方提议召开会议。

2、平等协商制度。三方会议突出的特点是三方的主体地位平等。协商问题时,三方互相尊重,各抒己见,统一认识,达成共识。

3、定期深入企业调查走访,了解企业和员工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4、对有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或重大问题的决议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二是规范三方机制模式。三方应遵循“监督——预警——协调——执行——反馈”的三方机制运作模式。监督是由工会和劳动保障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劳动关系、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状况实行定期检查;同时,三方经常就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及发展趋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对调整劳动关系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预警是三方建立协调劳动关系预警制度,对劳动关系中带有倾向性问题和可能引发社会波动的突出问题,三方互通信息,及时协商解决办法。协调是召开三方会议,就协调劳动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统一认识,明确各方责任,并形成会议决议。执行是依据分工,三方通力合作,确保议定事项的落实。反馈是由三方协商会议办公室协调三方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和有关信息的收集,并向下次三方会议反馈。

(三)将调整劳动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三方协商内容,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后,注重将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三方协商内容,积极探讨,统一认识,适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确保劳动关系稳定和谐。一是面对突发事件对劳动关系造成的影响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意见;二是注重解决调整劳动关系工作的突出矛盾,切实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指导,积极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近年来,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呈持续攀升态势。为积极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应立

足把矛盾化解在用人单位内部,加大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指导。

(五)拓展三方协商机制内容,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三方协调内容。

XX

三方协调机制 篇6

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环境、城市品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以及城市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园林建设应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 通过优秀的园林设计、高标准的施工与精细的管理创造精品工程, 并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

2 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关系的分析

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 它包括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部分。

园林设计属于前期性的工作, 重于设计理念, 突出特色, 彰显效果。园林设计是一个园林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如果园林设计忽略了施工建设与养护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把握不住设计理念的“量”和“度”, 那么就很难与下一道工序或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沟通, 因此也会造成园林设计后期工作的诸多不便, 甚至会导致施工与园林植物植后的养护管理无法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如期进行。

施工建设属于中期的工作, 是园林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 它强调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着重于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它是保证园林施工项目按期完成, 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1]。”

而园林工程质量控制则贯穿于施工各个阶段。但受到人为因素、材料设备因素、施工技术因素和施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也会出现质量管理失控的问题, 譬如工序的混乱性, 施工单位和有关人员在施工前没有和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对于设计人员的创作理念一知半解[2];或是施工人员在按图施工中曲解或误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随意更改设计, 不按照园林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 都会影响到整个园林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乃至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属于后期工作, 它重于在建工程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 追求实际效果。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 种是短暂的, 管是长期的。如果园林设计优秀、园林工程施工优良, 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 也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影响工程质量。只有进行不间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 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 进而使园林设计的理念得以更好地延伸和展现。

3 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相互脱节的主要原因

3.1 设计方面的问题

(1) 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未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只以甲方提供的原始图纸和有关设计说明作为依据, 造成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与基地现有条件和施工现场不符, 导致施工方无法施工。

(2) 园林设计人员有时对工程项目不够重视, 采取随意应付的态度, 造成设计漏洞多、相关绿化指标模糊不清, 容易误导施工方并使其无法施工, 以实现园林设计意图。

(3) 园林设计人员对施工工艺和工序不熟悉, 在园林设计布局时对植物品种的合理搭配考虑不周, 导致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面对施工现场而无法施工, 而施工方按实际调整和多次更改, 使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面目全非。

(4) 用精致的效果图掩盖了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 致使设计图纸与效果图相差较大。

3.2 施工方面的问题

(1) 施工方不熟悉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 或未充分领会和理解设计方案的目的、设计意图, 而急于施工。

(2) 现场施工人员不按照有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3) 现场施工人员不按照园林设计的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如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种植, 设计人员为了使园林设计达到某种效果, 采用过多的珍稀而又价格昻贵的树种或是外来植物, 但当选购遇到困难或有其它可变因素时, 经常被随意替换, 从而使原有的园林艺术效果和园林空间的美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 现场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不熟悉园林工程的每一道工序的施工工艺或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不熟悉在建工程所需要的园林植物, 放样随意、种植不按园林设计的施工图纸, 特别是一些价格昻贵的树种或是外来植物, 而又随意布局并种植, 给人们产生一个错觉。

3.3 设计、施工双方的问题

不论是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作品, 还是一个优良的园林工程, 必然是设计、施工双方协调、共同合作的结果。若要使园林设计作品或园林工程获得业主的满意, 施工方的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和园林设计人员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会商, 从园林植物的配置、选购、种植等多方面予以介入。但在事实上, 仍有设计、施工双方相互之间不协调、不够合作的问题。

(1) 施工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和园林设计人员未按要求到施工现场进行会商解决相关问题, 或者说技术交底不清晰、不够明确。

(2) 当施工方发现园林设计的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基地现有条件和施工现场有较大的误差时, 仍按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设计方也存在主动性不够、设计变更不及时等问题。

(3)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设计、施工双方缺少沟通, 施工人员只凭经验或主观想法施工, 与园林设计的意图相差甚远。

4 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协调的主要对策

4.1 设计意图应贯穿园林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园林工程的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的园林景观, 所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为了达到园林设计人员的预期效果, 施工方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严格按图施工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或是优良园林工程。如清远市区金海湾豪庭居住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和种植, 设计、施工双方共同参与小区所选用园林植物的采购、放样种植, 严把工程质量关, 确保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同样也要贯彻园林设计的理念, 要正确理解管理重点。要有创新管理模式的潜在意识, 这是打造一个成功园林设计作品和创建优良园林工程的基本条件。又如清远市区某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 有园林植物搭配作景, 也有园林建筑小品点缀衬托, 园林植物的层次感只有通过合理的种植、合理的修剪造型, 科学的养护管理, 才能使居住小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园林景观效果较好地表现出来, 以体现和延续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4.2 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三方要协同工作、互相配合

(1) 对设计方面的要求。

设计单位必须全面、正确了解和熟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和工艺流程, 合理设计, 以充分体现甲方对园林设计的要求;必须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管线分布及地势走向, 合理分布园林植物的种植放样;在技术交底时, 应将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向施工方交代清楚;施工前, 设计单位应指派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多到施工现场, 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要多与施工方进行交流和沟通, 取长补短, 减少误会。

(2) 对施工方面的要求。

在接受设计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时, 施工单位必须了解和熟悉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按图施工若是遇到较大误差, 应及时与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多些交流和沟通, 争取妥善处理。

(3) 对管理方面的要求。

施工单位首先要以科学管理理念的贯穿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要想方设法满足正常的工具类、消耗性材料的供应, 并在施工现场予以严格控制, 以降低工程成本;其次要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方法, 以精湛的技术和采用必要的养护管理措施, 确保各种乔灌木和花草等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 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预期效果。

4.3 合理做好在建园林工程的资金安排

设计、施工双方编制在建园林工程的资金使用计划时, 应将预算管理结合到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资金使用过大或资金使用不足的现象发生, 而且还可以促使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方面的资金使用计划有序、开支清晰明了。

设计是园林工程质量好坏的基本条件。对设计方面的要求:要根据园林工程资金的安排把握好设计档次, 合理选用园林工程所需的材料并做好工程成本控制, 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更改园林设计。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面广, 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程。对施工方面的要求:作为施工方, 要事先做好资金使用计划, 对选购园林工程材料、特别是选购工程所需要的园林植物, 要控制资金使用过大。

5 结语

不论是成功的园林设计作品, 还是优良的园林工程, 除了“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3]”外, 园林设计、施工与养护管理三方还必须相互配合和协调, 任何一方稍有不慎, 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只有精心搞好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合理配置园林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施工建设,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应用, 重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才能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摘要:指出了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园林建设如何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 是当前园林设计人员的新课题。对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及其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策。

关键词: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综述

参考文献

[1]邓泽进.浅谈园林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及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0) :94.

[2]陈剑.浅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2) .

论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之构建 篇7

1 解读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

1.1 服装供应链构成

服装供应链由服装面料供应商、服装制造商、服装分销商、服装零售商、服装物流与配送商及服装消费者组成。服装供应链上各阶段和环节如图一所示。

图一揭示了服装企业的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地分销到目标市场上, 这取决于供应链上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及市场开发状况等, 物流、配送网络是服装供应链存在的基础。而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正是依赖贸易商的强大的供应网络和良好的协调能力, 控制、引导服装供应链的运转。

1.2 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特点

第三方协调性纺织服装供应链 (如图二所示) , 其特点表现为:

1.2.1 贸易商担当供应链核心企业链主职责

在第三方协调型纺织服装供应链中, 服装贸易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 而是在整个服装供应链中充当协调者的角色, 由他们担当供应链链主的角色协调整条供应链:根据他们下游的客户———服装零售商的 (订单) 需求, 借助自身的资源替零售商向上游选择纱线、布料、服装生产供应商, 最终实现向他们的客户———服装零售商提供最终产品的目标。与传统采服装供应链相比, 这些贸易公司尽管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 确能够帮助零售商选择供应商, 并且高效管理包括质量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 甚至还能帮助客户完成服装设计。可以说, 他们实际上是服装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的服务提供商, 是供应链管理的经理人。

1.2.2 贸易商是服装拉动式供应链的主导者

拉式供应链倡导一切从市场需求出发, 根据终端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产品, 借此逆向拉动产品前面工序所需的辅料和零部件加工。在第三方协调型纺织服装供应链中, 贸易商直接面对客户获取终端客户订单, 其供应链中没有中间商和分销商。当客户订单到达时, 生产商、布料商、纱线商的成品库存中并没有顾客所需要的产品, 它们都根据逆向传来的指令进行生产, 因此生产的量也是适当的量, 从而保证企业不会为了满足交货的需求而保持高水平库存产生浪费。此时, 由贸易商主导, 在服装及辅料生产商和客户之间的这个界面上, 存在顾客订购和生产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 共同构成顾客订购循环。由此形成服装产品的供应链两个有效循环, 即顾客订购和面辅料获取高效衔接并良性循环, 最终带动服装供应链的运转。

1.2.3 贸易商是供应链多变共赢的有力推手

多边共赢是供应链得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对于以“时效性”著称的服装业, “新”与“快”是制胜法宝。在第三方协调型纺织服装供应链中, 下游服装分销商专注品牌的开发和营销战略实施, 所希望的是客户的钟爱的品牌和设计能够得到上游生产商的快速生产反应;而上游各个服装生产成熟企业, 则希望能通过获取并完成下游生产订单证明自己生产实力。贸易商正是依靠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协调能力, 将服装及辅料生产商和客户需求整合为一个个完整的服装生产供应链, 并使得上下游企业各自库存最低且专注于各自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实现第三方协调型纺织服装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的共同成长。

2 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构建

供应链的构建关键点在于核心企业的确定, 它是供应链运转的指挥棒, 而难点则在于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的实现, 他是供应链运转的保障。第三方协调型纺织服装供应链中贸易商既不生产服装又不实质性销售服装, 如何破解者两个障碍是重点。

2.1.2贸易商核心竞争力构筑

服装供应链“因需而变”的特征十分突出。在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中, 贸易商作为供应链主导者, 将自身功能定位为上下游企业服务集成商, 通过服务网络的构建完成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并提升为服装供应链链主核心竞争力。

纵观目前第三方协调性服装供应链中贸易商, 大都是从原来服装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 熟悉上游面辅料及服装生产商的生产环节、配送过程、成本及库存控制要点, 同时又充分了解下游服装销售商销售心理、分销战略、向上游订货策略。贸易商主要通过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向上下游既相互独立又互有需求的实体释放出可靠性服务功能而实现上下游链接, 并成为上下游运作的依靠。

贸易商的信息平台构建, 应该逐步从作业层面升级为战术层面、战略层面、直至宏观层面。信息平台不仅具备强大信息处理功能, 更具备柔性, 能有效地根据下游客户需求 (如品牌生产或式样生产) 快速带动上游生产企业的市场反应, 事现灵活相应和规模经济。构建和谐的上下游依存关系。

2.2.2贸易商整合资源, 遴选伙伴

贸易商依据供应链上资源控制能力, 以下游服装订货需求为出发点, 随时整合资源, 将遴选出的伙伴无缝对接, 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贸易商应当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遴选机制。

对上游生产企业, 贸易商实施供应商评价体系, 对供应商按提供材料成本、质量、交期、合作积极度等考核标准进行ABC分类管理, 一般向A类供应商下单, B类做备选。对生产企业的订单执行进度跟踪, 如跟踪采购状态, 应采未采、已采未到、已到未到齐、已到齐有瑕疵等情况;再如物料需求状态, 面辅料需求是否齐全?面辅料是否订齐到齐等。由此掌握第一手上游生产性企业资料。

对下游服装需求企业则广泛收集整理需求信息:品牌生产需求、面料需求、到货时间需求, 同时掌握下游的资金流作出。

2.2.3通过横向协议强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虚拟的企业联盟, 独立的企业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合作诉求, 为保障供应链成员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链条中所有成员需要通过贸易商引导彼此间签订横向协议, 保持、巩固长期合作关系, 从最初的简单合作和信息共享提升至思想共享, 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3 结束语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经说过:“21世纪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快节奏的服装行业, 有效的成本控制、高效的运作效率、良好的服务品质更是依赖于供应链作为支撑平台, 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的供应链快速反应市场需求, 获取生存与发展机遇。

三方协调机制 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废旧产品越来越多,回收再制造压力逐渐增大,单个企业特别是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通常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起完善的回收渠道,因此常常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第三方回收商的加盟虽可以减轻单个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系统的投资压力和保证再制造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再制造材料来源[1,2],但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系统优化与协调的难度。正因如此,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优化和协调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Savaskan R C et al.[3]在线性市场需求下,将第三方回收渠道下闭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决策及利润与其它回收渠道下的决策和利润进行了比较;黄祖庆等[2]研究了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决策结构效率问题,比较了分散决策情形下制造商主导与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效率;陈菊红等[4]考察了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问题,设计了能增加产品销售量、废旧品回收量、节点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收入费用共享契约;Shen-Lian Chung et al.[5]构建了闭环供应链库存模型,设计了能实现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契约;聂佳佳等[6]则基于信息视角研究了零售商预测信息分享模式对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影响;Zheng Yingfei et al.[7]对夏普里值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方法解决了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收益分配问题;Wei Jie et al.[8]利用博弈理论和模糊理论研究了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最优决策,并设计了能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收益费用共享契约;史成东等[9]研究了有下行风险特性零售商加盟的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问题,证明了在Downside-Risk约束下收益费用共享契约不能协调供应链,设计了能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风险共享契约。

上述文献中,[2,3,4,5,6,7,8]研究了节点企业风险中性情况下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未考虑节点企业的风险规避特性;[9]则只考虑了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特性,未考虑制造商的风险规避特性。然而现实中,诸如市场需求、废旧品回收数量与质量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制造商也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规避特性,制造商会因为害怕风险而选择规避风险的行为[10]。因此,本文拟利用条件风险值(CVaR)探讨随机需求下制造商与零售商均具有风险规避特性时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通过在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下建立基于负收益的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和闭环供应链的条件风险值模型,研究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对最优订购决策、最优定价决策及供应链协调决策的影响。

1 问题的描述与假设

本文研究由单个风险规避制造商、单个风险规避零售商和单个风险中性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三阶闭环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制造商生产单一的短生命周期产品,用cm表示采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生产成本,crm表示单位再造成本,w表示单位产品批发价格,p表示单位产品零售价格,q为零售商的订货量,v为销售季节过后剩余产品的清空价格,b3p为第三方回收商面向消费者的单位废旧品回收价格,b1为制造商面向第三方回收商的单位废旧品回收价格,X表示随机市场需求(其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分别为F(x)与f(x)),β1为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β2为制造商的风险规避水平。

假设:(1)废旧品回收量L=τβ3pq,其中τ是回收量对回收价格与市场销量交互作用的敏感系数,0<τ≤1/b3p,表示回收量不可能大于市场销售量[11];

(2)不考虑顾客的产品退货、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3)0≤β2<β1<1,其它情况可作类似讨论;

(4)制造商、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是理性的,均按照使自身条件风险值最小的原则进行决策;

(5)闭环供应链运作过程为:销售季节开始前,制造商向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提供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T(w*,b*1,φ1,φ2,q,b3p)(φ1为零售商与制造商均能接受的零售商的收益共享比率,φ2为第三方回收商与制造商均能接受的第三方回收商的费用分担比率),然后零售商在自身风险规避水平下确定最优订购量q*,第三方回收商确定面向消费者的最优废旧品回收价格b*3p;

(6)信息是完全的;

(7)为保证研究问题有意义,假设φ1p>w,Cm≥v,cm>crm+b1>b1>b3p。

2 闭环供应链及成员的CVaR模型

2.1 CVaR简介

CVaR即条件风险值,是一种满足单调性、次可加性、正齐次性和平移不变性的一致性风险度量模型,它衡量的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给定的时间段内损失的概率超过风险规避水平β的损失的条件期望值[12,13,14]。若Z为描述损失的随机变量,H(z)是其概率分布函数,则条件风险值可表示为[15]:

CVaRβ=E{z|Η(z)β}(1)

若设g(x,y)为决策损失函数,y为决策变量向量,x为随机向量,R为实数集,则风险规避水平为β的条件风险值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16,17]:

CVaRβg(xy)=minαR{α+(1-β)-1E[g(xy)-α)+}(2)

其中[·]+=max{0,·}。

2.2 CVaR模型的建立

在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T(w*,β*1,φ1,φ2,q,b3p)下,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回收商与闭环供应链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mrs=(1-φ1)p(q^x)+(1-φ1)v(q-q^x)+(w-cm)q+[Δ-b1-(1-φ2)b3p]τb3pq (3)

πrrs=φ1p(q^x)+φ1v(q-q^x)-wq (4)

π3prs=(b1-φ2b3p)τb3pq (5)

π=(p-v)(q^x)+(v-cm)q+(Δ-b3p)τb3pq (6)

由公式(2)可得零售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为:

CVaRβ1[-πrrs(q)]=minα1R{α1+(1-β1)-10q[-φ1px-φ1vq+φ1vx+wq-α1]+f(x)dx+(1-β1)-1q+[-φ1pq+wq-α1]+f(x)dx}(7)

当α1≤-φ1pq+wq时,

CVaRβ1[-πrrs(q)]=minα1R{α1+(1-β1)-1(-φ1pq+wq-α1)-(1-β1)-1(-φ1p+φ1v)0qF(x)dx}=minα1RGr(qα1)(8)

dGr(qα1)dα1=1-(1-β1)-10

当-φ1pq+wq<α1≤-φ1px-φ1vq+φ1vx+wq时,

q1=wq-φ1vq-α1φ1(p-v)q(9)

CVaRβ1[-πrrs(q)]=minα1R{α1+(1-β1))-1φ1(p-v)0q1F(x)dx}=minα1RGr(qα1)(10)

dG(qα1)dα1=1-(1-β1)-1F(q1)=0q1*=F-1(1-β1)α1*=-φ1(p-v)F-1(1-β1)+qw-φ1vq

当α1>-φ1px-φ1vq+φ1vx+wq时,

CVaRβ1[-πrrs(q)]=minα1R{α1}=minα1RGr(qα1)(11)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

当q<F-1(1-β1)时,α*1=-φ1pq+qw,

CVaRβ1[-πrrs(q)]=minα1RGr(qα1*)=-φ1pq+qw+(1-β1)-1φ1(p-v)0qF(x)dx (12)

当q≥F-1(1-β1)时,

α*1=-φ1(p-v)F-1(1-β1)+qw-φ1vq,

CVaRβ1[-πrrs(q)]=Gr(q,α*1)=-φ1(p-v)F-1(1-β1)+qw-φ1vq+(1-β1)-1φ1(p-v)∫0F-1(1-β1)F(x)dx (13)

同理可求得制造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为:

当q<F-1(1-β2)时

CVaRβ2[-πmrs(w,b1)]=-(1-φ1)pq-(Δ-b1)τb3pq+(1-φ2)τb3p2q-qw+qcm+(1-β2)-1(1-φ1)(p-v)∫0qF(x)dx (14)

当q≥F-1(1-β2)时

CVaRβ2[-πmrs(w,b1)]=-(1-φ1)(p-v)F-1(1-β2)-(1-φ1)vq-(Δ-b1)τb3pq+(1-φ2)τb3p2q-qw+qcm+(1-β2)-1(1-φ1)(p-v) ∫0F-1(1-β2)F(x)dx (15)

对第三方回收商而言,其利润函数在研究假设条件下是一个不包含任何随机变量的确定性函数,因此其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可表示为:

CVaR0[-π3prs(b3p)]=-(b1-φ2b3p)τb3pq (16)

因为条件风险值模型CVaR是一个一致性风险度量模型,具有次可加性[16],所以整个闭环供应链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为:

CVaRβ[-π(q,b3p)]=CVaRβ1[-πrrs(q)]+CVaRβ2[-πmrs(w,b1)]+CVaR0[-π3prs(b3p)]

因为β1>β2≥0,所以F-1(1-β2)>F-1(1-β1),当q<F-1(1-β1)时,

CVaRβ[-π(q,b3p)]=-pq-(Δ-b3p)τb3pq+qcm+(p-v)*[φ1(1-β1)-1+(1-φ1)(1-β2)-1]∫0qF(x)dx (17)

当F-1(1-β1)≤q≤F-1(1-β2)时,

CVaRβ[-π(q,b3p)]=-φ1(p-v)F-1(1-β1)-(1-φ1)pq-φ1vq-(Δ-b3p)τb3pq+(1-β1)-1φ1(p-v)*∫F-1(1-β1)F(x)dx+(1-β2)-1(1-φ1)(p-v)*∫0qF(x)dx+qcm (18)

当q>F-1(1-β2)时,

CVaRβ[-π(q,b3p)]=-φ1(p-v)F-1(1-β1)-(1-φ1)(p-v)*F-1(1-β2)-vq-(Δ-b3p)τb3pq+qcm+(1-β1)-1φ1(p-v)∫0F-1(1-β1)F(x)dx+(1-β2)-1(1-φ1)(p-v)∫0F-1(1-β2)F(x)dx (19)

3 基于CVaR的闭环供应链优化与协调决策模型

3.1 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基于CVaR的优化决策模型

为了求得使零售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最小的订购量,求CVaRβ1[-πrrs(q)]对q的一阶偏导数得:

CVaRβ1[-πrrs(q)]q={-φ1p+q+(1-β1)-1φ1*(p-v)F(q)qF-1(1-β1)-φ1v+wqF-1(1-β1)(20)

令式(20)等于零可得:

当q<F-1(1-β1)时,

F(q)=φ1p-wφ1(p-v)(1-β1)(1-β1)q*=F-1(φ1p-wφ1(p-v)(1-β1))(21)

同理式(16)对b3p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求解可得:

b*3p=b1/2φ2 (22)

利用函数极值判定方法可知,q*与b*3p分别为使闭环供应链中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最小的最优决策。

3.2 闭环供应链基于CVaR的优化决策模型

为了求得使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最小的订购量和废旧品回收价格,分别求CVaRβ[-π(q,b3p)]对b3p与q的一阶偏导数。

CVaRβ[-π(qb3p)]b3p=-τq(Δ-2b3p)(23)

考虑到零售商只有在q<F-1(1-β1)的情况下才有最优订购量,所以此处亦只在q<F-1(1-β1)情况下求CVaRβ[-π(q,b3p)]对q的一阶偏导数。

CVaRβ[-π(qb3p)]q=-p-(Δ-b3p)τb3p+cm+(p-v)[φ1(1-β1)-1+(1-φ1)(1-β2)-1]F(q)(24)

由式(23)和(24)等于零可得

b3p**=Δ2

F(q)=p+τΔ2/4-cm(p-v)[φ1(1-β1)-1+(1-φ1)(1-β2)-1]1-β1

q**=F-1(p+τΔ2/4-cm(p-v)[φ1(1-β1)-1+(1-φ1)(1-β2)-1])=F-1(Μ)F-1(1-β1)(25)

由二元函数极值判别法可知,(b3p**,q**)是使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系统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最小的最优决策集。

3.3 闭环供应链基于CVaR的协调决策模型

为了实现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必须使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基于自身条件风险值最小的订货决策和回收价格决策分别等于闭环供应链基于自身条件风险值最小的最优决策。由b*3p=b3p**与q*=q**可得:

b1rs=φ2Δ (26)

wrs=φ1p-φ1(p+τΔ2/4-cm)[φ1+(1-φ1)(1-β1)(1-β2)-1](27)

s.t.

p+τΔ2/4-cm(p-v)[φ1(1-β1)-1+(1-φ1)(1-β2)-1]1-β1

综上所述,(b1rs,wrs)是q<F-1(1-β1)条件下制造商使闭环供应链实现完美协调的最优决策集。

由前文讨论可得命题:

命题1 在F-1(1-β1)≥q≤F-1(1-β2)和q>F-1(1-β2)条件下,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无法实现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在文中假设条件下,由b*3p与b1rs可得:

命题2 第三方回收商面向消费者与制造商面向第三方回收商的废旧品回收价格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无关。

命题2可作如下解释:因为零售商的订货量大于废旧品回收量,而cm>crm+b1>b1>b3p,所以无论是零售商、制造商,还是第三方回收商,其收益均与废旧品回收数量呈正比,即废旧品回收数量越大,它们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越小。因此,第三方回收商面向消费者与制造商面向第三方回收商的废旧品回收价格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无关。

求协调参数wrs对β1与β2的偏导数得:

wrsβ1=-φ1Ω(1-φ1)(1-β2)-1Γ20(28)

wrsβ2=φ1Ω(1-φ1)(1-β1)Γ2(1-β2)20(29)

其中Γ=[φ1+(1-φ1)(1-β1)(1-β2)-1],

Ω=p+τΔ2/4-cm。

于是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3 发挥协调作用的产品批发价格随着零售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增大。

另外,在协调状态下,分别求最优订购量q*=q**对β1与β2偏导数可得:

q*β1=q*Μ-Ωφ1(p-v)Γ20(30)

q*β2=q*Μ-Ω(1-φ1)(p-v)[φ1(1-β1)-1(1-β2)+1-φ1]20(31)

于是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4 最优订购量随着零售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减小,亦随着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减小。

同理可得:

命题5 在协调状态下,零售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随着自身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制造商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随着自身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零售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增大;第三方回收商与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条件风险值均随着零售商或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大而增大。

4 数值算例分析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与一个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假定市场需求D服从均匀分布(110,1110),p=90,cm=55,crm=25,φ1=0.30,φ2=0.55,v=20,τ=0.06。将上述参数取值代入相关模型,可得b1rs=16.5,b3p**=15。不同风险组合下的最优批发价格、最优订购量以及零售商、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和闭环供应链的条件风险值分别如表1~表6所示。其中表1验证了命题3,表2验证了命题4,表3~表6验证了命题5。

由表1~表6可知:(1)随着零售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加,其采用了降低订货量的策略;在q<F-1(1-β1)条件下,主导制造商为了激励零售商多订货、增加废旧品回收量和实现供应链协调,采取了降低批发价格的策略;批发价格的降低并没有改变零售商降低订货量的趋势,这说明订货量的下降对零售商条件风险值的减小影响更大;零售商订货量的下降直接导致废旧品回收量的下降以及第三方回收商条件风险值的变大;订货量和回收量的降低使制造商与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条件风险值增大。(2)随着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加,其采取提高批发价格的策略虽导致了订货量、废旧品回收量的下降,但却使其条件风险值减小,这说明批发价格的提高对制造商条件风险值的减小影响更大。(3)表6表明制造商与零售商任何一方风险规避水平的增加均对供应链系统利润存在负面影响,因此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和保持成员间彼此的信任非常重要。

5 结 论

本文基于废旧品回收量受回收价格与销售量共同影响的假设,以由风险规避制造商、风险规避零售商和风险中性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三阶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利用条件风险值理论研究了其基于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的优化和协调问题,建立了随机市场需求下闭环供应链基于负收益的条件风险值模型、最优订购量模型和最优定价模型,揭示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对定价决策、订货决策、条件风险值及供应链协调的影响。未来可基于CVaR对随机回收下或竞争环境下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协调契约进行研究。

摘要:利用条件风险值理论研究了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在随机需求与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下,建立了由单个风险规避零售商、单个风险规避制造商和单个风险中性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三阶闭环供应链的条件风险值模型和基于条件风险值的最优订购与定价决策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对最优订购量、最优定价、条件风险值及闭环供应链协调性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研究结论。

上一篇:预报数据下一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