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精选3篇)
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1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从哲学视角系统而深入论述了旅游研究中切关宏旨的基本问题(如旅游的概念、本质、功能、价值观、伦理、异化等),旨在构筑基于哲学审视的旅游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石。可谓“披沙拣金、聚沙成塔”之作。此书见解独到,理论性强,在旅游本质的探索上竭力发掘原点,将“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这一旅游本质有机贯穿全书,理论自洽。该书堪为当今旅游哲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我们究竟是为了身心自由体验才旅游,还是为了消费和创造经济效益才旅游?这个问题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很显然,正确的答案是前者。旅游是人学的范畴。因为旅游的主体是人。旅游者之所以选择旅游,是为了摆脱日常平庸生活的羁绊或束缚,借助超越于庸常的生活场景达到牧放身心、体验生命自由的目的。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旅游日益异化成经济活动,旅游的本质属性被日益淡化和曲解。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旅游属于少数人的生活方式;但到了工业革命之后,这种生活方式却进入了大众的消费领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自有其时代意义。在当代文明发达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旅游学术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创造经济效益的追索之中,岂不是在犯弃金担麻、买椟还珠的错误?旅游研究应该包含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研究、旅游客体即旅游景点的研究和旅游介体即旅游经营企业的研究这样三个方面才比较全面。当代中国旅游研究,最缺的是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特别是旅游者精神世界的研究。
2008年,曹诗图教授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旅游哲学引论》的著作(我应邀为该书作序),为我们学术界吹进来一股新鲜空气。《旅游哲学引论》一书出版后在旅游学术界引起很好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先后有多篇书评发表,谭传凤教授等学者认为该成果在旅游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曹诗图教授专注于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旅游,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这种研究视角正是我们新世纪的旅游研究所亟需的。近些年,作者一直耕耘在旅游哲学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曹诗图教授新近出版的《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的结题成果)可谓其中的“扛鼎杰作”。该书较《旅游哲学引论》有不少质的提升(如将旅游的本质由旅游者的“异地愉悦体验”提升到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的高度。从哲学的视角和人学的定位深层切入旅游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理论体系更加严谨(将本体论与本质论归并),研究内容更加完善。综观本书,我认为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披沙拣金,聚沙成塔
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等研究上的确存在“混沌”状态和逻辑缺失现象,如中外学者关于“旅游”概念就有数十种之多,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旅游概念不清的问题严重困扰着旅游研究。《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作者曹诗图教授敢于挑战权威,运用哲学思维,通过大量考证、分析、反思、归纳、总结,上下求索,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旅游的概念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主要功能或最大价值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可谓“披沙拣金”。
我国的旅游研究成果眼下虽然很丰富,但总的来讲非常零散,离心变质(去旅游化或去中心化)情况比较突出,研究层次不高,缺乏创新与整合。曹诗图教授独具慧眼,抓住一些最普遍、最基本、最平常但却是最本质或切关宏旨的问题,从平凡中探求非凡,从熟知中寻求真知。从哲学的高度,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伦理论、批判论、矛盾论、认识论的哲学视角,系统论述了旅游研究中切关宏旨的基本问题,构筑了基于哲学审视的旅游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石或旅游哲学研究的理论架构。可谓“聚沙成塔”。
二、见解独到,理论性强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多处充满着作者对旅游深邃的理论思考,敢为人先地阐发了许多精辟见解。现择其有代表性的部分观点如下:
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25。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36。
从哲学上看,旅游是对束缚人类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时空超越,旨在体验自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觅本真的自我40。
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诗意的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61。
“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对象的“精、气、魂”所在,“旅游体验”研究是旅游学科建设“培根壮干”之本,只有抓住了它,加强理论基础,方可避免旅游学科“干弱叶繁”的畸形成长和旅游科学研究“去旅游化”以及迷失方向的现象171。
旅游学科体系构建上可以分为基础层次、应用层次、哲理层次。基础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求真实”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基础旅游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应用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讲效益”或“求功利”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学、旅游开发学(含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等;哲理层次(或形上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明善美”和“探本源”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旅游哲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伦理学等“形而上”的学科169-170。
应将旅游纳入到“人学”的范畴进行研究。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研究对象……有鉴于此,旅游研究应同人的本质相结合,进入哲学视野,进行新的突破6。
旅游哲学是旅游学科中唯一自由的学问,因为它从不服务于任何外在功利性的目的,是为了旅游本质自身而存在。哲学视角的旅游研究应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突破口和哲学学科研究新的生长点之一6。
……如此等等。
应该说,这些见解是很独到的,其中有些观点可谓振聋发聩、高屋建瓴。
作者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提出的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旅游结构的“冰山理论”,旅游层次的“金字塔理论”等,令人耳目一新。目前旅游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大多是别的学科理论的照搬或嫁接,引用西方学者的旅游理论很多,中国学者自己提出和创立的理论或内生理论极少。曹诗图教授以敢于挑战格局的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力提出上述旅游理论,实在难能可贵。
三、发掘原点,融汇贯通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研究理路是:以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哲学领域,系统研究旅游的概念与本质、旅游的功能与效应、旅游伦理、旅游异化、旅游发展观、旅游研究方法论、旅游学科体系构建等有关旅游学研究中基本的、切关宏旨的问题。其关键是找到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以哲学眼光洞悉到了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认为“自由”是旅游者的精神本质和最大价值所在,是旅游须臾不可或缺的灵魂,无论是旅游的目的、前提条件,还是旅游的过程、结果,都离不开用“自由”解释。“自由”是旅游的本源。求索旅游本质的逻辑路径应是“自由——身心自由——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著名学者、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对上述观点非常赞赏。她在该书序言中说:“曹老师关于旅游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一点我很欣赏。抓住旅游研究中的‘自由’问题,也就抓住了旅游的本质。”对此,我也非常赞同。体验是贯穿于旅游现象的本质核心,无论在何种旅游行为层面,都有“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一“共核”。这一观点,对于旅游学科的构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哲学追求终极实在的“始基论”,即在现实中注重探求和设定终极实体,在人则始终追求和设定真理,这种始终追求和设定真理乃是本体思维方式所执意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旦发现和设定了它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解释一切。看来,曹诗图教授已经基本求索到了旅游本质研究的终极实在的“始基”或“原点”。而且,他将发掘出的旅游哲学研究的“始基”或“原点”,将旅游研究的诸多问题融会贯通,用一根红线将全书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了。该书以求索旅游真谛为要旨,可谓论述“旅游是什么”的正本清源之作。
从《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架构来看,全书共分为7章,每章都是用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予以贯穿。例如“导论”一章阐明了旅游哲学研究抓住逻辑原点(旅游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的意义;“旅游本体论——旅游的概念与本质”通篇都是围绕“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展开论述的;“旅游价值论——旅游的功能与效应”一章,论述了由旅游本质衍生的价值功能(充盈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社会效应(构建和谐社会或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等);“旅游伦理论——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一章,论述了由旅游本质衍生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认为对“自由”是相对的,应对旅游者“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从伦理道德层面加以约束,并阐述了由此衍生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问题;“旅游批判论——对旅游异化和旅游功利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一章,对背离旅游本质和旅游业本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如此等等,可谓“红线串珠”,融会贯通,理论自洽。这反映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力与写作驾驭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旅游本质研究的真知求索所在。
此外,该书还有不少其他特点。如写作上,不少地方的论述文笔清新活泼,笔调甚至富有诗意,这在第三章旅游价值论等表现较为突出。第五章旅游批判论则笔锋雄健犀利。其他章节则文笔凝练、平实,娓娓叙来。可读性强。书的封面设计艺术性强,风格淡雅清新,富有文化内涵和构图艺术感,色彩素净和谐,颇有书卷韵味。该书封面文字采用竖列排版,题目“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排成单人旁,寓意旅游是一门“人学”。正面的背景图案为淡雅的山水画,背面的背景图案为自由飞翔的鸟儿,旨在体现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自由的体验)。“哲学视野”的图案为点状艺术化组成的眼睛,眼球为太极图案,具有哲学涵义,构图引人入胜(见下图)。
当然,该书也存有缺憾或值得可商榷的地方。例如,《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中的“旅游批判论”这个标题,建议改为“旅游异化论”。因为旅游批判论跟旅游异化论、旅游矛盾论、旅游本质论等不宜等量齐观。撇开旅游,本质论、价值论、异化论、矛盾论等词汇不会引起理解的分歧,但批判论我的理解似乎不如异化论确切。而就《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中旅游批判论那一部分看,内容大多是讲异化的。因此,将“旅游批判论”这个标题改为“旅游异化论”可能更具有逻辑的一致性。此外,旅游伦理论一章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深度相对薄弱一些,有待加强。但这些都是大醇小疵,不足为病。
综上所述,《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是当今旅游哲学研究领域“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的扛鼎之作。该书的问世是对旅游学术领域知识的杰出贡献,在旅游研究领域具有新的标杆意义。
我觉得,我们今后的旅游研究,应该像曹诗图教授这样在旅游哲学这个领域里多做做文章,多产出一些“形而上”的研究成果,多对旅游学科贡献一些“内生理论”91知识。
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2
内心强大的人应当具备4个素质:
1、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2、有毅力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3、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
4、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已经做错的事。当然,有时间去做那些联络感情的事,也是很必要的,就像此刻的我,正在给无聊的你,发着带有暖意的信息,愿你快乐。
硕士毕业社会哲学论文 篇3
关键词:承认理论;批判理论;社会哲学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和批判理论的前辈们一样,力图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霍耐特在他的《权力的批判》一书中,在《批判理论--从思想传统的中心到边缘》的论文中,对于批判理论关于时代问题的诊断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①
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战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促使霍耐特从各方面寻找合理的支持,因而在理论渊源上显得十分复杂: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承认学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米德主我-客我关系理论,当代纷繁复杂的自由主义等等……这些理论学说、思想观点对霍耐特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他借鉴的对象,也有他批判的对象,这些都影响了霍耐特构建自己的理论。
“承认理论”的核心原型就是黑格尔在耶拿时期阐发的“为承认而斗争”的思想,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直接来源于耶拿时期黑格尔对承认问题所做的阐释,“黑格尔逐渐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首先要克服桎梏了整个现代自然法权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原子主义迷误。把彼此孤立的主体被假定为人的社会化的自然基础,这样它们就不再能够阐发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统一状态。”②黑格尔所阐发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为霍耐特的社会规范理论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资源。但是,霍耐特并没有对黑格尔相互承认观点的简单再现,而是再次挖掘和改造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黑格尔承认理论中的危机,即以一种交往理论的丧失为代价,以至后来是按照精神的自我关系模型来思考承认理论的实质内容。
霍耐特将目光聚焦在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说,通过“主我一客我”理论来改造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主体间性学说,实现了经验主义转向,为自己的承认理论奠定了基础。霍耐特通过经验研究与规范阐释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主体间三种相互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
霍耐特看到了交往行动理论所存在的致命缺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缺乏主体的道德体验,因此他并没有满足于其师哈贝马斯所建立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把世界交往合理化的过程视为主体之间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相互理解并且知晓社会规范准则的过程,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社会规范视角就根植于解放过程,并没有根植于主体的道德体验当中。霍耐特却认为在社会中主体所遭受的对社会承认诉求的伤害使主体体验到自身尊严、荣誉、完整性遭到破坏和正义期待遭到歧视。霍耐特克服了哈贝马斯交往范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实现从语言理论中承认理论的转向。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扬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思想使之发生唯物主义转向,他以一定的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为依据,建立自己的社会承认理论。他所建立的社会承认理论中相互承认形式可以阐释为:以爱和关心为主导的家庭亲密关系;以权力义务规范为主导的法权关系;以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尊重关系。
1、爱的承认形式
霍耐特认为主体互动伙伴之间相互承认的第一种形式是“爱”。他提到的爱不仅指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包括父母和子女关系、友谊关系,这些都是基于主体之间的情感需要所建立的相互承认关系。霍耐特把“爱”作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的第一种形式,是因为只有在爱的过程中,才能够彼此了解对方的需要,把对方当作一个有需要的存在而彼此承认。霍耐特的独创性恰恰在于他能够采用一定心理分析原理来为爱的承认关系给予经验支持。
2、法权的承认形式
在法律的承认关系中,黑格尔和米德都将其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之上,“只有当我们反过来认识到必须对他者承担规范义务时,才能把自己理解为权利的承担者”。③霍耐特说:“由于自我和他人对这些规范有共同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范,他们所参与的特殊的共同体确保他们赋有权利和义务。于是他们相互之间承认对方为合法的主体。”④霍耐特认为,黑格尔和米德的法律承认思想都局限在前现代社会的法律承认语境上来进行阐述的,在前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合法性诉求还不能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原则相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地位将会导致分配的不公的权利与义务,而法律承认也只是按照个体的社会地位来划分不同的等级。但是在现代社会,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特权存在的,每个社会共同体成员均是享有平等法律地位的个体,因此主体也能在道德规范上能够自主的作出决定。
3、团结的承认模式
霍耐特在法律的承认关系中提到,在传统社会法律向现代社会法律的转变过程中,“尊重”概念延伸为两种涵义,分别是对人普遍个性的尊重和对个人特殊能力的尊重,其中第一种涵义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一般特性,其中心问题是确定人作为法律上的人的普遍特征;第二种涵义是在社会重视层面上对人的特殊性能力的尊重,关注的是个人区别于他者的特征,其中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评价体系来衡量人的个体性格特征和价值。霍耐特认为:“只有进一步把主体间共有的价值视域之存在假设为必要条件,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这种承认模型。因为,只有自我和他者共有一种价值和目标取向,彼此显示出他们的品质对他者生活的意义和贡献,他们才作为个体化的人相互重视。”⑤故此,社会重视承认要求一种新的交往媒介,必须能够以一种普遍的、主体间强制的方式表达着人类主体的个性差异,突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分裂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第2页。
[2]王风才著.蔑视与反抗一霍耐特承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抬伦理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版,第185页。
注解:
①[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分裂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版,第2页。
②王风才著.蔑视与反抗一霍耐特承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抬伦理转向”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版,第185页。
③[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 译,曹卫东 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第115页。
④Axel Honneth: The Fragmented World of The Social:Essay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tate Unive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254.
【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05-19
企业管理哲学研究论文08-13
哲学物质意识研究05-15
语言意义哲学研究08-03
科学哲学主义比较研究05-22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07-04
心事哲学分析研究10-13
经济学发展哲学研究07-14
语义研究的哲学观06-06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研究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