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监督机制(精选12篇)
联动监督机制 篇1
摘要:我国现行的国家经济监督系统是以审计为代表的隶属于国家行政系统以内的“行政型”监督体系。实践证明, 这种监督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本文深入探讨了“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动力机制, 以期为政府审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联动审计制,经济监督,动力机制
一、“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概念
党的“十七”大会议明确了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以“大部制”的构建为基本方向, 完善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研究也属于“大部制”改革研究的范畴。一批学者从大部制改革的视角, 探讨监督系统的地位和构建思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石亚军、施正文 (2008) , 倪星、付景涛 (2008) 提出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 政府体系的上下两端为数量较少的决策与监督部门, 中间为根据宏观职能进行分类的数量较多的执行部门。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给出构建国家监督系统的具体思路和方案。
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审计学的视角展开。杨时展 (1989) 、文硕 (1990) 从公共受托责任和民主政治的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 指出民主政治的发展会改变中国国家审计的发展走向, 审计机关作为监督政府对人民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政府行政部门, 应设立在人大下面。
秦荣生 (1994) 、项俊波 (2002) 、廖洪 (2005) 等提出和阐述了“立法论”改革观点, 主张把现行审计的职能和机构完整地从政府系统中全部转移到人大系统。这种体制强化了审计与政府之间的独立性, 克服了现行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但“立法论”改革在消除现行监督体制劣势的同时也湮没了现行监督体制的优势, 既增加改革阻力, 也增大了改革的成本, 缺乏现实可行性。
李齐辉 (2001) 、吴联生 (2002) 等提出“垂直论”改革观点, 认为应该改革地方政府对审计的领导关系, 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垂直领导。这种改革试图切断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行政关系, 以增强审计的独立监督权, 这种观点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领导, 与当前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民主透明政府的改革方向不符。
高存弟 (2003) 等主张“独立论”, 认为审计机关是一个不涉足立法、司法、行政活动的独立存在的监督组织。在我国, 国家监督体制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而且这种改革涉及面广, 国家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重新构建其监管体系, 同样缺乏现实可能性。
杨肃昌 (2004) 提出了审计“双轨制”的观点, 这种观点仅仅从审计一个部门的改革构建国家经济监督系统, 没有将审计、监察、纪检作为国家经济监督部门加以系统考虑, 无法消解现行监督体制中监督资源浪费、动力机制缺乏、监督效力低下的弊端。
上述观点都是把审计独立性和单纯的可行性作为评价和改革国家经济监督体制的出发点或标准。笔者比较倾向于刘世林 (2010) 提出的观点, 即从国家行政治理的视角提出审计应是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监督系统中信息制衡系统的观点。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国家经济监督体制改革, 不仅应将“独立性”、“可行性”作为改革出发点, 尤其是还应将改善监督功能、加强民主监督、提高监督效率作为改革国家经济监督体制的出发点或标准, 打造全社会各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都参与的“联动审计制”。因此, 笔者提出的“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联动的功能整合与权力制衡审计系统。
二、“联动审计制”下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架构
所谓“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是指在不改变国家现行监督部门机构建制和保留现有监督部门功能优势的前提下, 根据功能整合的原则对现有监督部门, 包括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进行功能调整, 组建“国家经济监督委员会” (如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署改为“审计信息署”履行国家经济监督信息生产职能;监察部改为“审计监察署”履行国家经济监督信息应用职能 (纪检委不改变职能, 但要打通其监督信息来源、应用渠道) 。
国家经济监督委员会, 是一个专门协调管理国家经济监督部门的机构, 这个机构隶属于国务院, 由一名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担任该机构的专职主席, 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兼职) 和若干人大代表 (专职代表兼任) 担任领导班子成员, 配备少量的工作部门 (将审计、监察部门的法制司、监察部驻审计署检查局、监察部纠风室等划入) 和人员。其主要职能是: (1) 协调审计、监察、纪检及相关部门等监督系统内在关系; (2) 代表国务院对审计、监察部门实行目标管理, 作为监督系统的决策部门负责制定国家经济监督政策制度、国家经济监督中长期规划和工作目标; (3) 协调国家经济监督部门与国务院各部委的关系; (4) 协调国家监督部门与人大常委会的关系。
审计信息署是履行“监督信息生产”职责和功能的部门。在机构设置上, 除了将原审计署法制司和监察部驻审计署检查局划归“国家经济监督协调委员会”, 原监察部信访室调入审计信息署以外, 其他部门均根据审计署职能转换的需要在内部进行小幅整合与调整。审计信息署仍属于正部级单位, 其功能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监督的需求, 负责监督信息生产。监督信息生产过程包括监督信息输入、监督信息处理、监督信息输出三个环节。
审计监察署是履行监督信息应用职责和功能的部门。在机构设置上, 除了将原监察部“信访室”调入审计信息署以外, 其他部门均根据监察部职能转换的需要在内部进行小幅整合与调整。审计监察署仍属于正部级单位, 其功能主要是根据国家经济监督的需求, 负责监督信息应用。监督信息应用过程包括法规问责信息应用、绩效问责信息应用、犯罪问责信息应用三个部分。
三、“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特色
“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是一个以监督信息系统循环为主体的权力制衡系统, 这一概念是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国家经济监督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建立和完善“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思路和方案是在总结现行监督体制利弊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审计学等学科中的系统论、信息论等相关原理, 在吸收现代民主政治思想营养的前提下完成的。“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表现出与其他相关监督体系所不同的特色。
一是理论上的特色。以控制论的视角分析我国政府治理中的主要矛盾, 提出通过强化监督权力来解决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失衡, 以实现权力平衡的观点;以系统论的理念探索我国监督权力弱化的根本原因, 提出要强化监督权力就必须对监督部门进行系统化的调整, 构建开放透明的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观点;以信息论的思维探索我国监督系统动力不足的主要根源, 提出要构建积极主动的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就必须从构建开放透明的监督信息系统入手的观点。这些观点为“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体现出“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理论创新。
二是体制上的特色。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政府治理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将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的功能进行调整和整合, 构建出权责明确、功能完整、内外信息对称、开放透明、动力充分而高效的适合我国民主政治体制要求的“联动型”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国家经济监督体制改革的整体构想凸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这一特征。
三是技术上的特色。在构建监督信息系统方面, 通过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信息采集、处理、报告的方式、结构和流程, 建立了新型的数据化监督信息模型, 构建出以审计报表 (此概念为首次提出) 为主导的监督信息平台, 实现了监督信息的系统化、数据化、可验证等特征。
四、“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动力机制
“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建立和形成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的执政过程中必须体现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有法不依、决策盲目、缺乏责任感, 一些监督部门监督不到位、缺乏监督动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反应迟钝、查处“不作为”、“难作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 改革现行监督体制, 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 促进政府廉政、勤政建设, 建立和形成权力强势的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需要。
广泛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对政府执政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 借助公众的力量打造权力强势的国家经济监督系统, 这是“联动审计制”监督系统的动力来源。在“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中, 合理调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的权责结构, 搭建民主监督的信息平台, 是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资源配置决策、执行的参与权、知情权的需要, 也是满足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需要。
“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动力来源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监督需求的拉动力。
“联动审计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促进政府执政廉洁、透明、公平、高效而建立的, 这对国家经济监督系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直接运用的手段就是对影响政府执政 (国家公共资源配置决策和执行) 目标实现的相关行为 (包括违反党纪国法、贪污犯罪、懒政庸政等行为) 进行处罚和惩治。这种手段可称为“处罚问责”, 是国家经济监督的终极手段。处罚问责可以使政府执政过程中违反党纪国法、贪腐犯罪、懒政庸政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
政府处罚问责的内容包括法规问责、绩效问责和犯罪问责。法规问责是指对政府执政行为中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行为, 但达不到经济犯罪标准的行为进行追究, 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手段。“绩效问责”是指对政府执政行为中并没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犯罪的行为, 由于责任人“不作为”、“乱作为”给国家造成损失或没有达成绩效目标的行为责任进行追究, 也适用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手段。犯罪问责是指对政府执政行为中的重大经济犯罪行为责任进行追究, 适用刑事处罚手段。
国家对“联动审计制”经济监督系统的问责需求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监督的需求。在问责处罚过程中, 吸收人大代表参与以及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示, 无形中给实施监督信息应用职能的审计监察部门带来了压力, 使监督部门的问责处罚不能也不敢“不作为”、“乱作为”。这种压力就是对国家经济监督系统的监督拉动力。
2. 信息需求的牵引力。
“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包括监督信息生产和监督信息应用两大系统。专施监督信息应用职能的审计监察部门对政府执政过程实施问责处罚, 必须掌握政府执政 (国家公共资源配置决策和执行) 过程中违法违纪、经济犯罪的事实和证据, 了解其决策和执行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 即实现监督部门与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的信息对称。这种手段可称为评价问责, 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信息手段。评价问责可以揭示政府执政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弄虚作假行为、资源配置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绩效实现水平, 为处罚问责提供可靠的证据。
为实现监督部门与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的信息对称, 必须通过专施监督信息生产的审计信息部门及时提供系统、完整、可靠的监督信息。基于审计监察部门的法规问责、绩效问责、犯罪问责信息的需求, 监督信息生产部门必须在信息的覆盖范围、涉及内容、涉及领域等方面满足处罚问责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需求, 监督信息生产部门的信息采集范围必须扩展, 即将现行的信息采集范围由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扩展到财政财务管理活动、实物资产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 (刘世林, 2011) 。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内容必须延伸, 即从财政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信息延伸至政府决策、执行活动真实可靠信息, 决策、执行活动合法合规信息, 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信息。信息涉及的领域必须拓宽, 既要涉及经济管理领域, 也要涉及行政管理领域。这是因为在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 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往往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交叉并用,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运用不规范导致经济行为结果和行政行为结果界定不清, 这时更需要通过全方位采集监督信息, 以实现监督信息的完整性, 进而满足审计监察部门处罚问责需要。
审计监察部门向审计信息部门提出处罚问责信息需求实质上是监督信息应用对监督信息生产的需求。监督信息生产部门在信息整合处理过程中, 必须按照监督信息应用环节信息需求口径提交信息, 不得自行缩小审计检查范围, 擅自降低信息质量。同时, 它所发布的信息必须经得起社会各界质疑, 这无形中给专施监督信息生产职能的审计信息部门带来了压力, 使审计信息部门输出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更加规范、完整、可靠。这种监督信息应用的“刚性”需求无疑是对监督信息生产的一种牵引力。
3. 公民参与的推动力。
在“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基础上搭建的监督信息生产和监督信息应用的制度设计中,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民众参与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在整个监督过程中必须突出民主监督的形式和内容。公民参与监督最主要的方式是在监督信息的输入环节, 通过扩大信息的来源渠道, 吸收社会各界提供信息, 参与监督;在监督信息的输出环节, 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吸收人大代表和其他民意代表对评价信息进行质询, 参与监督;在监督信息应用环节, 通过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提出处罚问责方案, 公示问责结果, 吸收社会民众力量参与监督。这种手段可称为民主问责, 是国家经济监督的过程手段。民主问责可以疏通民间与政府及其监督部门的信息渠道, 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舞台”。
扩大监督信息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指在监督信息的输入阶段, 即信息采集阶段, 改变传统的只通过常规检查从被审计单位搜集证据的单一手段, 将信息采集方法和渠道拓宽。采取多手段、多渠道的复合信息采集方法, 不仅可以广泛收集社会信息, 也可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拓宽后的信息采集方法和渠道如下:一是汇总采集, 即在监督信息生产部门建立专门公共信息采集部门, 从公共媒体、网络平台、群众信访、公众投诉、举报电话等相关资料中搜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策执行中有关问题的线索、证据和公众评价意见和建议, 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整理, 作为重要的输入信息。二是检查采集, 即建立单位信息采集部门, 派出审计组深入被审计单位, 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管理资料、决策计划方案、预决算资料、制度章程等相关资料进行常规检查, 作为主流输入信息。三是调查采集, 即建立专项信息采集部门, 派出专项审计调查组, 制定和发布单位、行业综合情况调查表、社会调查问卷、专门问题调查表, 例如干部财产申报表、干部任职计划、干部述职报告表等, 并对采集的信息验证确认、加工整理, 作为主要输入信息。
扩大信息公开范围, 是指在审计信息部门将采集的信息经过验证、整合、评价等处理以后, 在向审计监察部门发出审计报告的信息输出环节, 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民意代表参与审计听证会, 就审计信息部门对决策部门、执行部门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资源配置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资源配置过程和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等评价信息进行质询, 从而达到扩大信息公开范围的目的。
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是指在监督信息应用环节, 审计监察部门根据审计信息部门提供的对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评价意见所提出的处罚问责方案, 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质询, 对处罚问责方案及处罚结果向社会公告。
公民广泛参与监督信息的输入, 在监督信息采集方式和内容方面充分反映民意, 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评价质询和问责质询, 在监督程序上注入民主元素, 问责处罚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在监督手段上体现民众要求, 不仅强化了对政府及其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的监督, 也是对监督部门的“再监督”。这种连环式的民主监督机制无疑是对监督过程的强大推动力。
4. 内部制衡的互动力。
“联动审计制”国家经济监督系统在注入民主监督元素的基础上, 将监督系统分为监督信息生产和监督信息应用两大分支系统, 在监督系统内部形成了两大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推动的局面。
注入民主监督元素是促进监督目标实现的原动力, 在民众广泛参与监督的外围压力下, 监督系统的内在动力被激活。监督信息生产部门必须按照处罚问责的信息需求范围采集信息, 按照处罚问责的信息需求结构和内容整合并处理信息, 按照处罚问责的信息需求质量标准输出信息。否则, 将给监督信息使用部门的问责处罚造成重大影响, 甚至导致“处罚问责”无法正常开展, 难以达到监督目标的要求, 无法向公众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监督信息使用部门势必向监督信息生产部门施加压力, 促使监督信息生产部门按照规范向其提交符合问责要求的监督信息。
反过来, 监督信息生产部门保质保量地向监督信息应用部门提交监督信息后, 监督信息应用部门也必须不折不扣地将监督信息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当监督信息没有被充分合理利用, 监督信息应用部门将“问责处罚”结果向社会公开和向审计信息部门反馈之后, 公众首先质疑的就是监督信息生产部门的工作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信息生产部门会想尽办法促进监督信息应用部门充分合理地应用信息, 以保证监督的有效性。由此可见, 监督系统的内部协调、内部制衡是相互的。
联动监督机制 篇2
大部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实行大部体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否与小政府的目标相冲突
可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也许有人说,我们不是一直倡导小政府吗,如果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不是与小政府的目标相冲突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知道,“小政府,大社会”是一个形象的描绘,是人们期盼政府规模不要太大,不要把更多的钱花在政府自身;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大小,必须和它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的新领域需要政府管理。如伴随网络的出现,有了网络犯罪、网络经济、网络传播媒体等,这些对社会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非常大,都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管理。过去政府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功能,现在政府就要配备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引导。所以“小政府,大社会”和大部制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二者都有其特定的范围,不应该简单地等同或者对立。退后一步说,即使在“小政府”内部,也不可能是“一锅粥”,而是要设置必要的部门,各司其职,对社会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这就是说,即使政府规模较小,内部也需要科学分工。而大部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设置部门的管理需求。
大部制改革值得注意的四个问题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笔者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大部制改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我们这样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是我们更值得关注的。比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就更加重要;再比如,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重叠?还比如,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等。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在笔者看来,当前有四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监督大部制的权力,提供保障。在我看来,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这实际类似如国外政府机构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的相分离,执行机构内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弹性管理。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但不是执行机构。执行权交给设在国务院办公厅下、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当然,对大部制的约束监督,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如何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实践证明,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司法、公众、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形成大部制改革的外部监督力量。
第二,大部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比如有人说,目前的发改委就是把若干政府部门整合到一起的“大部”,据观察,很多地方官员现在不跑国务院,只跑发改委,要钱、要物、要政策,使得发改委成了“小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会继续走发改委模式吗?笔者认为,发改委模式不能简单等同于大部制,两者是有差别的。发改委主要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专业部门都有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等,所有这些部门都和发改委的某个处、司相对应。实际上,在我们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发改委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也可以进行广泛的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发改委的运作模式不是大部制的模式,倒是要对这种管理运行模式,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进行相应的改革。举一个例子,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把专门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部门合
并到了发改委,现在看来,这样把整个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部门放在一个机构内,不一定合适,这个部门应该是超越部门利益的,如果放在一个政府部门内,很容易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改革政策的公正和公平。
第三,大部制改革可能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真正的大部制也许很难确立。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最终必然会涉及和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因此是跨党政的,甚至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比如文化部、广电总局与中宣部的关系,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与政法委的关系,中组部与人事部的关系等。过去这些年来,我们把中纪委与检察部合署办公,联动作战,成效显著,如何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也许是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进行调整,也许更具有长远性。
第四,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也至关重要。应该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比如在今年两会期间,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将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为一个“人口与健康委员会”,但真的要这样整合恐怕难度还是很大的。不管这个动议能否被采纳,但这明显是一种大部制的思维。另外,“大部”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如何设置,权力如何划分?我们过去毕竟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在我看来,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对象广泛,外部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的结合。建议中编办在设计机构改革方案时,要建立一个直属于中央编制委员会的高层专家委员会,借助专家力量,加上民众的讨论,使整合性的大部制方案经过充分论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领导者个人喜好的因素,也能够坚持科学性,立足长远,用智慧和制度规范大部制的改革。
铜鼓县以便民、高效、公正为文化市场管理的目标,着力文化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场分级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制度的落实,做到用制度规范行政管理、执法工作,确保文化市场服务对象的满意。
二是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在部门协作与配合仍存协调瓶颈的情况下,铜鼓县率先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联动领导小组”,为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责作用,组建执法联动大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政出多门的联席会议改成了简单统一的快速行动队,部门联络、信息共享、队伍集结、执法协作、案件处理都快速简便,不断加强了联合执法力度,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节省了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投入,一致认可。
三是完善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在发挥“五老”人员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热情的基础上,增加了团县委开展的“守望者”行动的力量,由10名家长组成了联动执法的守望者监督员队伍。利用文化市场举报监督电话,发动群众全面快速打击文化市场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得到市民好评。
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的行业自律意识,充分落实“五五普法”普及行业法规知识的要求,建立一年一度的“文化市场经营法人行业法规培训班”制度,帮助建立行业服务平台,建立经营场所专设安全巡查员制度,提高业主的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行业引导、行业协调、行业宣传等工作水平,也确保文化市场竞争有序。
各方拷问煤电联动机制 篇3
华夏证券电力行业高级分析师殷亦峰表示:“现在市场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煤炭企业到底敢不敢在这个时候要价?”
殷亦峰表示,一般的电煤合同都留有余地,并非是完全定死的条文,很多可以在电煤之间进行协商。所以,这次煤炭订货会煤炭企业是留有余地的。
华夏证券煤炭行业研究员韩永表示:“煤电联动针对计划内的电煤是有效的,因为这部分煤炭的运输是由国家来解决运力问题,但是计划外的就不能保证了。”
煤价将怎么走?
按照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时,将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在此基础上,将上网电价随煤炭价格变化调整。上网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所以煤电联动机制的关键就落在了煤炭价格上。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表示,“电煤价格之争,煤电价格联动的做法我很赞成,但我觉得关键在于煤炭价格怎么确定。”
但是对已经疯涨一年的煤炭价格业内看法不一。有业内专家认为,“煤炭经过涨价已经处于高位,到底是盘整还是调头向下还要观察,煤炭还有一部分已经被炒煤团囤积在产煤地,只要价格一下降,这部分囤积煤就会套现,更加促使煤价下跌。”
而华夏证券的韩永表示:“2005年煤炭价格肯定还是上涨的。煤炭价格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家强调的安全生产,一个是运输能力。这两个因素决定煤价还是上涨。”
韩永表示,2004年底权威部门的数据中,19.5亿吨的煤炭产能,12亿吨是有安全保证的,5亿吨左右是煤矿安全生产必须改善的,其余都是要关停并转的小煤窑生产的。就新增产能来看,2004年上半年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是未来3~4年在建产能4亿吨,也就是说每年增产1亿吨,同时每年还要淘汰3000万吨的产能。产能上存在较大的缺口。另外铁路运力建设周期长,一般要10年左右,短期内解决电煤运输只能靠政府协调,所以2005年煤炭还是涨价。发改委8%的涨幅恐怕难以限制煤炭企业。
煤电联动还是电煤联动?
电力企业的缺煤,不单单指电力企业发电用煤紧缺,还包括缺“计划煤”。这些“计划煤”是电力企业长期以来利用其在电煤定价中的强势地位要来的,而如今“市场煤”的价格高于“计划煤”时,电力企业就利用其“讨价”能力发声音,要求政府保证供应更多的“计划煤”。
华夏证券的韩永表示:“五大电力集团公关能力非常强,煤电联动算是设立一个制度性的东西。煤电联动出台后,电力公司比较满意,因为2004年火电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就是因为煤价上涨,现在有控制了。而煤炭集团不很满意,因为存在两个顾虑,一个是担心如果电价不能及时调整,那么只有压低煤价来保证电力公司的利益;另外一个是煤电联动相当于把舆论压力转嫁到煤炭企业头上,只要电力涨价,就说是煤炭涨价,这未必合理。”
而电力专家朱成章则表示,让发电公司自身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这一规定不一定合理。他表示,煤价涨则电价涨,煤价降则电价降,只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式将煤电之间的价格测算出来就可以达到平衡。
“煤电联动意味着电价随着煤价波动,现在是电价必须控制,煤价只能跟着电价走,到底是煤电联动还是电煤联动?”华夏证券的殷亦峰说。
煤电联动存在根本缺陷
业内专家表示,发改委的“煤电价格联动”本身就存在致命缺陷:定价的基点不是上游的原材料——煤炭的价格,而是产成品——电力的价格。不解决煤炭价格确定问题,又怎能让煤炭企业接受?所谓的煤电联动不仅对解决当前的煤电之争毫无意义,而且将背离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竞价上网,是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而不是由政府卡住一头限定另一头的联动方式。这样煤电联动变成煤电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华夏证券的殷亦峰表示:“现在电力竞价上网根本不具备条件,在不具备电力竞价上网的情况下推行煤电联动不是真正的煤电联动。反过来,2005年煤价下跌,难道电价也会煤电联动,会下降?对电力公司来说恐怕不可能。”
联动监督机制 篇4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新颖性、开放性、交互性、创造性吸引着大批的人群,由于信息更新及时和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微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
●高校微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为寻求标新立异,导致信息的病毒性传播;二是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通过微博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三是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成为“微博控”,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四是部分微博内容侵犯个人的隐私,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潜在问题;能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基于网络和现实的层次性监督与反应系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因思想政治工作的迟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建立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
1.设立联动中心
为保证联动机制发挥作用,应首先建立联动中心,此联动中心由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并由分管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成员主要由学生处处长、保卫处处长、学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宣传部部长、后勤服务处处长以及各个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协调分配、参与指挥,并根据需要配备既有基本互联网操作技能,又掌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专职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级管理的办法,办公地点可设在学生处。
该中心能使各部门之间保持时时互动、适时交流,实现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在搜集到危机信息或面对危机情况时,联动中心可根据相关事实性质和实际需要从各院系或者班级召集相关人员处理当前问题,事后应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给予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建立预警组织
在各二级院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预警组织,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办公地点设在学院办公室,他们在联动中心的指挥和协调下执行。这些学院预警组织应通过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将全院学生都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护圈,实现全面覆盖。他们可以在微博环境下实现以下职能。
(1)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高校微博实名机制和建立针对高校微博事件的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规则进行自动信息识别,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信息搜集渠道;利用敏感信息检测技术和软件及时对相应微博信息进行检测和筛选,增强微博舆情的预见性,有效防范校园危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检测和校正,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网络舆情主动预防机制。努力实现微博信息过滤及筛选的智能化,从源头上切断垃圾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微博生态系统”。
(2)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它在信息发布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教学通知、文件,自习室开放楼层及空余座位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社会就业信息,图书借阅提示和信息咨询、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均可借助微博传递。
(3)危情应对
由于信息零散且庞大,首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的不良信息,这属于较轻微的危机信息。只需要掌握信息者的思想波动并对其进行网上互动回应,网下配有解答等手段进行有效处理。二是重大舆情信息,这类信息必须报告给学院党委书记,必要时要求联动中心协助。三是紧急、突发的危机信息,需要联动中心调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功能的最强化。
3.协调其他联动部门
在处理危机事件中,保卫部门负责校园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负责配合联动中心的安排,避免处理不当导致恶劣后果。宣传部门要向学生宣传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危机意识,保证信息正面力量,掌握校园舆论主动权。后勤部门应积极配合联动中心的工作,保证联动机制的正常运作。
4.设置评估机构
聘请权威机构、行内具有公信力的学术专家或成立评估小组对各运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内容可包括“粉丝”的数量,与“粉丝”互动的情况,解决学生求助、学生投诉、不良舆情问题次数和应急处理的速度和效果,政治思想教育模块的宣传形式、点击率、参与度,微博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反馈数量等指标,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要方式,网上评价与网下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5.应解决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1)规范管理体制,明晰主体职责
目前高校中“信息堡垒”“信息断层”的现象严重,联动机制建设要在促进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每个相关单位或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各单位或部门应通过网上协作交流平台和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保证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各单位或部门的统一行动。
(2)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素养
广东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及时排除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联动机制建设上,应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吸纳师生的集体智慧,凭借科学设计、过程控制、任务制约,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化,通过联动机制运行中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前瞻务实,保证联动覆盖
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与各部门工作结合,要广泛征求参与单位和学生的意见,使机制设计既有前瞻性又要可操作、易执行。必须关注建设执行效果的量化指标确立,务实推进,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结论
微博,以及时、快捷、无屏障性、多平台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发展十分迅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云县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篇5
发布时间:2012-07-13
来源:庆云县
为全面整合我县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建立统一、完善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使各部门、各社会救援力量在处置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确保完成各类应急救援任务,制定本机制。
一、建立健全县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一)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县各有关部门开展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主要职责是: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预警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2.掌握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突发事件情况,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联合演练。
3.协调专业、专家、志愿者、企(事)业应急救援队伍,将其纳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动员、训练、调度、救援体系。
4.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训练、演练及管理。
5.组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配备和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置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制度,统筹各类应急物资日常准备和应急状态时的生产、调配、供应,并建立全县范围内的应急物资调剂供应渠道。
6.整合应急指挥资源,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整合应急物资储备资源,建立便捷、快速的保障渠道,防止应急物资资源储备浪费。
7.组织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8.及时收集、核实、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根据灾情需要及时调度、指挥相关力量进行处置。
9.依照相关规定,发布应急救援信息。
(二)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应急办,负责组织、协调各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具体履行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职责。办公室主任由县应急办主任兼任。总指挥长由分管应急救援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必要时由县长担任),指挥长由相关副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及县应急办、安监、公安、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和突发事件主管单位负责人担任,承担应急救援职责的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二、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7〕53号)、省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救援队伍协调运行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31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的通知》(德政办发〔2011〕28号)、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庆云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庆政办发〔2008〕2号),在对全县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以县消防大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一)县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应急办、发改局、经信局、商务局、住建局、规划办、城管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人防办、环保局、财政局、文广新局、教育局、卫生局(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管局、科技局、旅游局、人社局、民政局、安监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公安局、人武部、武警中队、团县委、消防大队、交警大队、质监局、气象局、电业公司、漳卫南运河庆云河务局。
(二)县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共同职责。
1.组织制定和完善本单位应急救援方案、操作手册、制度,明确人员职责。
2.加强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的管理、训练,不断提高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技能。
3.督促检查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装备、物资,按要求落实值班备勤制度。
4.落实上级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指示和措施;参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统一组织的联合训练、演练和应急救援。
5.及时调整应急救援联动单位通讯录,定期更换本单位应急救援物资,充实应急救援人员和力量。
6.突发事件主管单位在接到突发事件情况报告后,必须第一时间向县应急指挥中心报告(电话:3321062),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决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救援。
7.接到应急救援的命令后,指挥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迅速出动,按要求到达现场,完成所分配的处置任务。
8.突发事件主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原因、基本情况、施救措施及结果,根据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的安排,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县领导准备新闻发布会相关材料。
(三)各应急救援联动单位职责。
县委宣传部:督促县电视台、庆云报等新闻媒体做好经常性应急救援宣传报道工作;接到气象、科技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后,安排新闻媒体按要求及时发布;发生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新闻媒体赶赴现场,开展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宣传报道应急救援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负责对来庆记者的接待联系和陪同服务。
县政府办公室:在事故现场附近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工作小组、救援专家等来庆人员的接待安排;组织有关部门处理死亡人员的善后工作;视事故情况向市政府汇报,请求有 关县(市)政府帮助做好伤亡人员的救治及善后工作;协调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的涉外事务;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县应急办:负责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县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综合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报送县领导,上报市政府,向社会公布;组织协调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急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和应急专家参与救援。
县发改局: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县经信局:协调邮政、电业等骨干企业开展抢险救灾;组织安排应急物资的生产运输;督促协调各通信公司做好应急通讯保障工作,并按要求及时发布部门提供的气象、地震等灾害预警信息。
县商务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应急救援物资供应和保障工作;协助做好事故现场需转移的受困人员的临时安置工作。
县住建局、规划办:参与震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鉴定,开展震后工程调查,指导灾区制定和实施重建规划;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调集施工工程车辆和大型机械到现场参与抢险救援;负责提供事故现场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的设计资料,对事故现场损毁建筑物进行必要的遮掩保护。负责指挥供热、供气经营单位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抢险物资保障工作;定期检查隐患,避免事故灾害发生;及时上报供热、供气突发事件信息;负责联系供热、供气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提出相应意见。
县城管执法局:负责组织城区防汛、除冰扫雪工作;负责组织因灾被损毁的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抢险、排险和修复工作;协助相关部门执行交通管制和现场秩序维护。
县交通运输局:建立应急救援运输队伍(运输救灾物资卡车10辆、运送救援人员客车5辆,建立数据库,组织演练,发生突发事件时征用);修复被毁损的干线公路、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干线公路畅通;协调、组织营运车辆,运送抢险救援人员、伤病员和救灾物资等。
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技术力量、有关专家迅速做好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组织灾情监测和评估,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对策;做好恢复重建中用地规划和供地保障工作。
县人防办:利用人民防空指挥、信息系统,为防灾救灾提供指挥场所和指挥手段;利用人防工程及疏散体系,为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利用人防专业队伍,参与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利用防空警报系统,发布灾情警报信号;利用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体系,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县环保局:承担灾害和事故救援现场对环境的监测工作;发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火灾等次生灾害后,为现场处置提供技术和专业人员支持;发生危化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后,为现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危化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泄漏、燃烧、爆炸事故等抢险救援任务完成后,协同消防大队对现场进行洗消和清理,清除环境危害隐患。根据实际,储备洗消和清理危化物品的特种救援物资。
县财政局:安排县级灾害事故救济支出预算;会同县民政局申请救灾应急资金,管理、分配、拨付救灾资金;对救灾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县文广新局:负责组织、领导、指挥大型赛事或大众文体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制定预案,组织演练。
县教育局: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应急逃生知识,经常组织中小学生紧急疏散演练,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收集、汇总因灾害事故导致的学校校舍损毁情况;协助灾区政府转移被困师生,组建临时校舍,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指导灾后校舍恢复重建。负责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置,同学校一起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件处置。
县卫生局(红十字会):组织救治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员,安置好遇难人员;发挥应急信息快捷的优势,保持与县应急指挥中心的联动机制,为组织救援赢得时间;做好灾区伤病员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组织专家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要求,组织社会捐款、捐物,申请市红十字会援助,支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依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县科技局:向社会普及地震灾害逃生知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及时对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研究利用人防等警报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报送县应急办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发布;参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组织地震现场监视;组织有关部门对次生灾害进行预测,提供震情发展趋势分析会商情况;组织地震现场灾害调查、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并协调市地震灾害评定委员会审定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县旅游局:配合有关部门,尽快妥善疏散滞留游客,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县人社局:表彰在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县民政局: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与经销商签订合同,足额储备,定期更新,保证供应;准确掌握社会应急物资的存有状况,及时征用;组织、协调抗灾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并统一发布灾情;指导灾区实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实施救灾捐款、捐物;开展应急救助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储备、调拨救灾物资。
县安监局:排查安全生产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参与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处置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时,为现场处置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并调集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到场;执行现场处置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协同各救援单位完成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置任务;参与安全生产事故原因调查;指导灾区企业做 好恢复生产中的安全生产工作。
县农业局:对农作物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参与农作物灾害的灾情评估;指导灾区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指导开展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配合财政部门落实灾害减免政策。
县畜牧局:组织处置动物灾害事件,制定预案,组织演练;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的综合防控措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实施封锁的建议,组织调拨疫苗、消毒药品等应急防疫物资等。
县林业局:参与相关灾害评估;指导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治理。
县水务局:成立防汛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备足应急救援物资,组织协调防汛抢险;负责水情、汛情、旱情监测;参与旱灾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搞好水源调度;组织实施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负责指挥供水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做好抢险物资保障工作;及时上报供水突发事件信息;负责联系供水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提出相应意见。
县公安局:组织公安干警参与灾区紧急救援;指导灾区治安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参与责任事故的调查,控制可疑人员;指导做好灾区党政机关、重点要害部位、救灾物资等安全保卫工作。
县人武部: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时,根据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指挥辖区内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
县武警中队:根据现场指挥部的决策,进行救援现场的警戒、疏散群众和抢救物资;协助执行道路交通管制或者现场管制;对聚众妨碍救援行动和救援现场秩序、危害救援力量、物资和对象安全的,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驱散。
团县委:建立50人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演练;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要求,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县消防大队:组织指挥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工作;组织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核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县交警大队: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严格执法管理,增强群众法律意识,避免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辖区内发生交通事故和其他灾害事故时,迅速掌握事故和灾害情况,全力抢救人员,维护现场交通,疏散事故区人员和车辆,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救援;根据现场救援工作的需要,制定交通管制,维护救援现场秩序,确保安全;调集事故清障车辆,清理事故现场,利用先进装备,提高救援速度和水平。
县质监局:负责调查处理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相关技术鉴定。
县气象局:准确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或预警信息,及时向各乡镇(街道办)、县应急办及有关单位、新闻媒体、通信公司通报,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正,研究制定公众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发生较大以上自然灾害事故和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时,向现场处置指挥部提供气象信息,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县电业公司:定期检查电力基础设施,排查企业、居民用电安全隐患,及时维修,避免事故灾害发生;突发事件发生后,承担电力基础设施维护、事故应急抢修;发生电力火灾事故后,为现场处置提供技术、抢险队伍支持;在可能引发电击事故的火灾、建筑倒塌、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随时排除险情,确保电力设施、设备安全;完成应急救援现场断电、紧急供电任务;组织调度全县电力专业技术力量协助各乡镇(街道办)和有关部门对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实施紧急处置;协助消防部门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事故调查。
漳卫南运河庆云河务局:对漳卫新河进行监测预报,掌握防汛动态,对重大险情抢护、蓄滞洪区运用等提出建议意见,参与漳卫新河防汛和抢险。
三、应急救援工作制度
(一)应急救援联络员工作制度。
1.县应急办和应急救援联动单位要确定1名联络员。联络员一般由负责安全管理和保卫工作的负责人担任。联络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书面报县应急办备案。
2.联络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变更,须及时将变更情况书面报县应急办。
3.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收集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反馈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落实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应急救援工作督查制度。
1.重要节日、重要活动、特殊季节期间,县应急办会同有关单位对各乡镇(街道办)、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2.工作督查实行指定成员单位带队负责制,可采取联合督查、分片包干督查和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应急工作督查等形式进行。工作督查主要对督查对象落实应急工作责任制及专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3.每次督查结束后,写出督查情况报告,并及时通报,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意见。
4.县应急办要及时对督查情况进行收集,并形成总结材料报县政府。
(三)应急救援值班工作制度。
1.各应急救援联动单位制定日常值班制度,设置值班专用电话,安排专门值班人员。
2.值班人员要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
3.接到县应急办的调集命令后,值班人员应迅速向本单位主管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汇报,并按要求调集相关人员、器材装备迅速出动,赶赴现场。
4.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出动后,值班人员应随时保持与救援人员的前后方通信联络。
5.县应急办根据需要,不定期对各单位值班和通信联络工作进行抽查。
6.各联动单位值班人员、联系方式有变化时,应在第一时间向县应急办报告并备案。
四、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体系
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据事故类型和事故等级迅速成立现场总指挥部。
总指挥:现场最高政府首长。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长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 应急救援。
副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应急办、各应急救援联动单位负责人。
指挥部职责: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根据需要调集相关联动单位参与救援。
指挥部下设6个工作组:
(一)应急救援组。
组长:县消防大队负责人。
成员:县消防大队、事故主管单位负责人,参与控制险情、处置事故联动单位负责人,事故单位负责人等。
职责:迅速掌握现场险情、灾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和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现场总指挥部的决策,有效控制现场局势和险情,防止事态和险情扩大及次生灾害的发生;做好不可避免的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救援;将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救援专家组。
组长:突发事件主管单位分管负责人。
成员:按照现场指挥部的命令调集到现场的应急救援专家组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
职责:对现场险情、灾情和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现场应急救援处置措施,指导救援力量安全、科学处置突发事件,针对现场出现的突发事件随时进行研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险情进一步恶化,避免不应有的损失发生。
(三)应急救援现场警戒组。
组长:县公安局分管负责人。
成员:县交警大队、武警中队、消防大队负责人,调集到现场的交警、驻军、派出所等警力。
职责:维护城区主要道路、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确保参战各单位力量及时、迅速、安全到达现场;按现场指挥部命令,在事故区域内设置警戒线,疏散警戒区内的人员,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四)应急救援宣传报道组。
组长:县委宣传部分管负责人。
成员:突发事件主管单位、县文广新局负责人。
职责:组织新闻媒体赶赴现场进行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
(五)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组。
组长:突发事件主管单位分管负责人。
成员:各参与救援单位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职责:按照现场总指挥的命令,保障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物资。保证现场救援单位和人员的饮食及各项物资供应,并及时向现场调运。
(六)应急救援善后工作组。
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成员:突发事件主管单位、县法制办、民政局、各社会保险单位负责人。
职责:完成突发事件中受伤、死亡人员及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和善后处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内容保障 | 网站地图
庆云县人民政府主办 庆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保护儿童,需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 篇6
本刊:当前校园儿童性侵事件频繁发生,除了家庭原因之外,您认为导致这些悲剧的其它原因有哪些?
丛主任:最近在校园里接二连三发生性侵事件,这样的事件不是偶发的,它透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这是一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表现,校园不是一座孤岛,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某些社会上不良的歪风邪气就进入到了校园里。使孩子被动的接触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个别教师做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第二,儿童保护理念没有被真正落实。儿童保护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大家都知道在《儿童权利公约》里提出了儿童有受保护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很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现在学校还是很重视应试教育,重成绩、轻道德,这一点不仅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上,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上。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标准还是概念性的,并没有从具体要求上落到实处,并且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监管不力,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师德的建设。
第四,由于儿童自身保护能力弱,很多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系统的性教育,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学校的一些教师利用其特殊身份,利用学生对他们的信任,大施淫威。遭受到性侵的孩子迫于施暴教师的威吓,不敢反抗,不敢告诉家长,也助长了这些人的有恃无恐。
另外,就是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这样的行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明确规定:各国应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包括性侵犯。很多国家对这类问题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对此类犯罪实行严厉的惩罚,但我们国家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鉴定、处理、制裁等一系列方案。法制上缺乏威慑力,这样就使不法分子产生侥幸心理,使他们有机可乘。
从观念到实践,全社会行动起来
本刊:您提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您认为我们应当营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采取哪些举措来预防儿童性侵事件?
丛主任:从儿童保护理念宣传上来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我国“儿童优先”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儿童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儿童权利保护的舆论氛围。
在儿童保护的实践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应在儿童保护的问题上进一步强化,把对儿童的保护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环节上。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法律要严明,条文清晰,树立权威性。在性侵这一点上,西方的法律是非常严厉的,性侵者经常被判无期或终身监禁。只有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使不法分子产生敬畏心。
从教育层面上,要严格教师考评制度,严把师德关。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应该为儿童做出榜样。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要有教师的准入制度,应该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入职以后应该加强教师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对于儿童主体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要把对孩子的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除了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相应的性教育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尤其是从小要对孩子进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等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以使孩子增强抵御社会侵染的能力。
从家长角度来说,对于孩子,家长除了要做到基本的陪护、监管等事情外,还有几点要注意。家长要关心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身体、行为习惯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和孩子谈心,和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和家长分享。还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尊自爱自立的价值观。另外也不能对孩子实行过度的保护,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总之,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全社会联动机制,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一张保护网。当儿童受到伤害和遇到困境的时候,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需要更多的机构来对儿童提供援助和支持。不仅是与儿童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每一个成年人都肩负着这个义务,都应对他所接触到的儿童负起保护责任。
对孩子的性教育要科学化
本刊:性侵事件让我们反思儿童性教育的缺失,您认为开展性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丛主任:儿童性教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总是把它神秘化、禁区化,这样就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在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时,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和他们的生长发育阶段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科学、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幼儿阶段时,可以通过图画、穿衣等方式让孩子对性器官有初步的认识,知道性别差异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逐步认识到两性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对于学龄的孩子,可以通过生活中家长的引导,通过相关书籍、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等方式让他们获得科学的性教育。另外,性教育的内容分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部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只讲性知识,忽视了孩子性心理的辅导和人格层面的教育都会导致性教育的失败。从海南发生的性侵事件来看,对于儿童,尤期是女孩子,教育她们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是她们免受性侵的很重要的一道防线。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过分亲昵的行为。
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和焦虑
本刊:频繁的性侵事件后,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安全过于担忧和焦虑,您对这些家长有哪些建议?
丛主任:儿童性侵事件陆续曝光,一些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这种忧虑我们能够理解,但也不要草木皆兵,还应理智地看待。道德败坏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优秀的教师还是绝大多数的。一方面家长要有相关的防范措施,同时也应树立对学校的信心,相信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学校必然会重视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儿童免受侵害。
另外家长的焦虑情绪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日常的言行中,焦虑会“传染”,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孩子无异于承受着另一种伤害。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未雨绸缪,家长要把无谓的担忧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切实有效地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高校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 篇7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些论述奠定了党团关系的本质。
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在我们党、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有光辉的成就。革命战争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 保持了党的队伍团结统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国家建设初期, 根据建设新中国的要求,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农联盟教育、主人翁责任感教育, 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的精神, 调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利益出现分化, 新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不同主体对社会认知出现差异, 原先的社会共识被打破, 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 那么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否已无必要, 可以束之高阁了呢?恰恰相反,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更加表明了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经济建设中搞好高校党团联动机制
首先完善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凸显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要承认现代社会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是常态, 但多元化不意味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席。良性的意识形态体系必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干和中心, 各亚意识形态与之并行不悖而形成的网络系统。我国处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 多元意识形态已具雏形, 但社会特色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不巩固,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任重道远。
其次, 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天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党团联动机制工作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在组织化生活的现代社会, 高校是数量最为广泛、地位及其重要的组织之一, 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成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公民是社会稳定运行的条件, 而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的道德和高超的技能素质更能促进高校党团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也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改革开放后, 生产方式的变迁导致经济多元发展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这个问题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 而是会不断演变和发展。多元价值观给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困难。社会现实复杂多样, 部分丑恶现象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极大冲击。现实与道德的冲突、多元价值观的激荡竞争无形中给学生思想带来了压力, 造成人生、工作中的困惑和迷茫。因此, 高校做好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也成为企业党群工作的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此, 江泽民同志才称“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群部是在党委领导下负责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职能部门。新时期、新形势下, 党群工作部门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有效开展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以凝聚人心、团结队伍, 增强战斗力, 为高校迅速发展插上思想的翅膀。
三、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 在目前的学生党建工作中, 存在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入党教育辅导不到位、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团支部开展党建工作被动化、学生党员入党的程序及各项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 是党团联动工作成败的关键。
1. 强化学生党员的作用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团联动机制发挥的重要生力军, 他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只要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感, 让他们负有使命感, 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 学生党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的培养, 树立他们“传帮带”的服务理念, 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于学生党员中, 确保学生党员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 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直接负责所在班级的团建、党建工作的指导工作, 我们不只是要在政治理论水平上要求辅导员达到一定的水平, 更多的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在高校中, 很多辅导员常常是基层最忙的, 学校各个部门都能给辅导员布置工作, 使得辅导员们的核心工作——政治思想教育被忽视。所以, 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有相应的改革, 并加大对辅导员党团工作的指导力度, 保证党团联动机制的顺利运作。要把高校党建与团建工作统一化, 统一研究, 统一部署。
任何工作要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必由之路。因此要建立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位的齐抓共管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成效如何关键要通过考核来验证, 因此还要形成考核机制, 将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自评和群众考评等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评估工作效果, 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从而提高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效率。机制形成后, 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具体工作, 总结经验、教训, 形成和完善各种具体工作制度, 以机制牵引制度, 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宁.高校共青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思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 (4)
[2]高瑞春.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澄城构建社会综合治税联动机制 篇8
澄城县财税部门积极转变思想, 加强沟通协调, 完善税收保障管理办法, 形成了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以及涉税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社会综合治税联动机制, 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该县为了加强税收征管, 保障税收收入, 切实规范税收征收行为, 构建了“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事前管理、社会参与、法制保障、信息化支撑”的税收保障新格局, 实现税收保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县政府先后专门出台了《澄城县税收保障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 对全县社会综合治税进行了统一部署。成立了澄城县税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领导全县税收保障工作, 协调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督促核查各部门和单位开展综合治税工作的情况。大力宣传税收征管、综合治税相关政策, 让群众进一步了解政策、熟悉政策, 使得纳税人对税法能理解透彻、能有深度的掌握, 不会因不懂政策而出现申报的漏洞。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实行多措并举、奖惩结合、强化监督、加强管理, 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实绩, 促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较好地调动了各单位参与、支持综合治税工作的积极性, 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机制浅析 篇9
2005年11月7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强调,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但是, 和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相比,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远远不够, 很多合作还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就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为背景, 分析校企联动的必要性, 找出校企联动的实施途径, 并且配以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的必要性
(一) 校企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区域板块、区域经济带、区域经济区之间的竞争。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近两三年来, 国务院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而要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推器。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更新, 各产业的生产活动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此时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由熟练劳动者转化为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 必须依靠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而使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校企联动是必行之道。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 知识的传播、应用及创新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校企联动是缩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此外, 高等职业教育还能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不同需求,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企业培训, 为区域各产业提供技能操作型人才。
(二) 校企联动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主要看他们是否具有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高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行业、企业, 服务于他们并争取得到社会和企业的支持, 培养出受欢迎的操作型技能人才。以校企联动为基石, 由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合作, 建立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联动, 其本质特征是产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通过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 从而将教育培训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 校企联动也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加油站
对企业来说, 管理质量的核心思想是符合产品的标准。而对人才的管理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想, 那就是需要符合人才的标准。学校可以根据行业或企业的需求设定专业, 根据他们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 以此来引导人才的发展。
每年11月份, 大量的毕业生涌入招聘市场, 而大部分企业在这人人茫海中却找不到几个“中意”的毕业生, 出现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学科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岗位实际需求不相匹配;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与学校技能培养的能力不相匹配。
若能做到高等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零距离的“无缝对接”, 即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 那么企业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收获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效益。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的实施途径
(一)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其实就是“人才定制”,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招生时, 高职院校就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在教学上, 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需要从实际出发, 不应针对企业, 而是应该针对行业。因为管理类岗位多是分散的, 某一企业往往不需要大批的管理人员,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行业的标准, 分析行业需求, 联合行业协会等部门进行订单式培养。
(二) 建设校企实习基地
校企实习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 又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实习基地, 能够满足专业课程的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需要, 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带队老师及校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使学生从校内的模拟实训到校外实习基地真实环境中的实践锻炼, 为培养高素质操作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同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起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协议。让学生在入学时就能进行认知实习, 在平时学习时进行生产实践学习, 在毕业时进行毕业实习, 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 不仅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需要, 同时为企业和学生都提供了对口招聘和就业的机会。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还能将教学与创收统一起来, 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 既能提高专业技能又能生产产品、创造经济价值, 两者合二为一就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 在创收中育人, 也真正解决了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问题。
(三)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高职院校组织成立由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长期的职业实践环境, 搭建紧密型基地;联合培养师资, 通过企业人员作为师资, 或者学校师资到企业实际环境接受训练, 从而提高师资的整体技能水平。
合作过程上, 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开展活动, 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计划, 调整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 调整教材内容。在考核及成绩评定上, 学校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组织学生参加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技能鉴定, 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推荐就业。
(四) 校企互动
学校联合企业共建实践实习基地,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学校也邀请一些企业的老总、部门经理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报告, 让学生尽早的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 明确自己学习和就业的目标。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场所, 同样也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教师可以按照不同专业, 到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去挂职锻炼, 参与管理与产品开发, 提升自己实践技能水平,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保障。企业也可以将学校作为他们提高员工素质、技能的培训基地。
四、校企联动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 调研行业市场, 确定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根据来源于市场需求。市场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是社会、行业、企业所需求的, 对于市场不需要的专业应及时撤销。调研主要是针对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 剖析现有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调整和确定专业方向、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等。调研的主要内容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专业人才需求及分析、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年龄和学历分布、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需求调研、专业目前教学情况分析等。
(二) 分析岗位需求, 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为导向的, 其核心是培养技能操作能力。应用型操作人才必须从本行业领域的岗位需求中去探索, 也就是对本专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 针对岗位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 设置专业课程。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培养目标。具体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通常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 拓展新技能的能力等。职业能力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 不同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岗位的不同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能的培养。
(三) 完善实践教学, 培养职能素质
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拥有一流水平的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才能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带上一个新台阶, 才能大大缩短学生上岗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校内实训场所可以以“仿真模拟”或是“校企联办”实训室为模式建立,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 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工作氛围, 既可以提高专业技能, 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同时也解决建设资金上的空缺,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面向社会、企业, 甚至可以与兄弟院校共享, 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 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实习基地除了进行实践教学、职能训练等活动外, 还应该能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产学研”结合的场所。
(四) 建设师资队伍, 提升教学质量
既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 培养的应该是一批具有行业、企业所要求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应拥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些教师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 同时也有一定教学水平。但是由于现有师资大部分都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因此, “双师型”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 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本专业的实际技能。
此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需要, 在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 聘请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水平。
五、结束语
在高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 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若能和企业良好联动起来, 那么这样既能体现职业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 又是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创新模式、教学改革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主动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主动到社会里去、到企业里去, 建立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发展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10
[2]梁绿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联动监督机制 篇10
加强审计监察部门协调配合是推动资产规范化管理的有效路径。财政部门要建立与审计、监察部门的联系制度, 会同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监督检查。应逐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有、使用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 对资产浪费、损失的现象进行曝光, 加大对行政事业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方面信访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
财政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体系。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从投入、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会同审计、监察等职能机构开展行政事业资产专项审计, 把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作为对政府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 要将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违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定, 隐藏、私分国有资产, 或坐收、挪用国有资产收益以及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流失的, 要依法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财政部门要会同审计部门推动资产财务的全面审计, 促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经营收益的审计力度, 任何部门、单位不得隐瞒、截留、坐收坐支, 单位应及时将收益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不流失。
加强政府执法部门协调配合是推进各个环节控管的有效手段。财政部门要积极加强同发改委 (局) 、法院、公安、建设、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 逐步建立与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办制度, 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 共同担负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财政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 做好政策宣传, 形成各部门既各司其职, 又通力合作, 切实履行职责, 齐抓共管的局面。做到从程序上规范, 从源头上控制, 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财政部门在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兴建办公用房资金预算时, 应主动与发改委共同审核, 确定建设等级、建筑面积和投资规模等;在资产变动的各个环节, 财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 由部门全力协助财政部门履行其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办理车辆入户上牌手续, 办理土地、房屋转让、划拨、对外捐赠、报废、报损和担保手续, 公安、建设、房产、国土部门必须凭财政部门资产处置批复予以办理;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举办企业等经济实体, 工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企业营业执照;事业单位办理对外投资或兴办企业等经济实体, 工商部门要凭财政部门相关批复等方可办理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登记手续。尤其在公务车、房屋、土地等资产的管理上, 没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的资产, 土地部门不予办证, 房产部门不予过户, 工商部门不予注册, 严把资产管理出口关。
联动监督机制 篇11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其毕业时候的就业问题,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难题,高校建立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探究该如何在高校构建一个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提高毕业生素质,实现高校招生就业联动。
关键词: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大学生培养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新鲜人才的一个重要地点,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了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共同突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方方面面,也同时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值得被重视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单位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和努力。然而,如今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将招生和就业直接联系起来,从招生开始就立下保障,一改以往招生就业分离的现象,高校从内部开始调整,改变专业教学的结构,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走上工作岗位,最后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完成就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减少了大学生毕业的压力,解决一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招生是高校人才输入的基础,就业时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质量的高低,人才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一个学校的每年的就业率都会直接影响当年的招生,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在教育界已经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从高校的招生来看,影响招生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如果能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其就业质量,那么不仅仅会提升自身学校的招生情况,还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建设,也同时解决了高校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难,是一种带有持续性良性循环的一种发展。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是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的良性机制,相互互动并且相互联系起来,对未来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用优秀的就业率来吸引新的一届优秀学生,高素质的生源能够带动学校的培养,实现循环往复,协调发展,并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够稳定大学生的迷茫飘忽的内心,让他们有更坚定的就业方向,能够更加安心的在校园里面学习。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毕业困难问题仍在逐步上升,从2000年的107万直到如今2016年突破770万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毕业率却并没有相应的提升,每一年都成了“最难毕业季”,大学生毕业生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这时候高校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着慢慢地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这一些小小的改革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整个机制的研究尚为完全成型,还未深入的去研究去构建一种完善的招生就业的体制系统,还需要高校和各方面的不断协商,不断做出创新和改革,慢慢的培养大学生,并且提出招生就业联动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具体实施。
二、如何构建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如今不得不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坚持四大不变的原则下,通过专家研究,通过实践调研,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协商调整,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共同去构建一个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而这四大不变的原则分别是:
(一)坚持科学用人、科学管理、科学实施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最初的创想和实际应用都应该遵守科学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做到科学用人,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到科学管理,对于在高校内学习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不能过分放松也不能过分苛刻,不能让其因为最后的就业保障从而放弃学习。做到科学实施,在实施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过程中要确保科学的实施,正确看待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分析整个机制运行的可行性,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做到高素质招收高质量毕业。
(二)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来做出随时的变化
每一年的市场走向和市场需求都各不相同,掌握市场的变化,随时根据市场的走向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能和市场社会有正确的接轨,将其作为招生时专业设置和教学中调整的依据,这样就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的新专业人才。
(三)组建共同协作的统一战线联盟
学校、用人单位、政府、社会等都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各个相关部门,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学校为基点,优势互补,校内做到团结互惠互利,校外做到强强联合,这样提供给大学生毕业生的机会就将会更多,通过合作来帮助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四)加强创新的培养人才模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如何培养大学生是陷进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能力是如今大学生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灵活变通,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做出相应的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样的毕业生将会收到社会的喜欢,能够好的融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才是学有所成。当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时,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确实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必须要按照科学的指导,随时根据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学校和社会各种单位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循环、良性的互动,多层次立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要具体的去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要做到三个保障。
那就是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无论是学校或者是用人单位, 就应该做到建立专业的评估检查制度,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作为保障,对于无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学校,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落后被淘汰的专业可以直接停办,不光是要确保就业率的提升,更应该注重的是大学生的高质量培养。确定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制度,绩效考评或者奖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的作用,能更好的保证向外输出的人才的质量。
然后针对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整个机制的实施要有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招生办或者是职能管理机构,是为了确保生源学生流入的质量控制,后还要设立专门的就业办公室或者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的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一前一后两种组织部门相互配合工作,保证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完善,共同来构建出招生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
而最后需要做到的是人才保障。学校要强化自己的专业学科,努力建设出优秀的专业培养人才体系,然后为了确保生源的稳定和高素质,可以建立相对应的生源来源基地,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让中学教育的培养和大学的人才培养相对接,让学校能够被学生注意到,从而吸引大批的优秀高中生,还能树立学校的形象,从生源上保证人才输出的高质量。
四、结语
大学生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如今重要的一个机制,招生和就业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建立一个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单位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然而毕业生的就业还是一项复杂困难的艰巨任务,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法,不断的去完善联动机制,使大学生的未来拥有更多的保障,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学校也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努力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确保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好的就业,探究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保林,孙志强,刘文涛. 简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82-83.
[2]王英.高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46-147.
物流竞赛与物流教学联动机制初探 篇12
1竞赛特点解析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展示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成果, 同时也是交流、学习的平台。2010 ~ 2013 年, 全国职业院校 ( 高职组) “中诺思”杯“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 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主要以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竞赛, 在强化物流管理控制和物流成本控制的前提下, 要求选手进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从2013 年开始, 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1 - 2020 年) 》, 湖北省决定从2013 年开始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举办全省技能大赛。可以看出, 想要推进物流教育的改革发展, 物流技能竞赛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现将历年全国现代物流大赛 ( 高职组) 有关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概括和解读。
1以设计方案为主线, 以实践为中心。
从2010 年到2013 年的比赛可以看出物流大赛的考点丰富, 2010 年主要考查组托、储位指派、订单有效性分析, 2011年新增了零散货物库区软硬件操作及配送线路优化的知识点, 到了2013 年又新增了重型货架散货区软硬件操作及配送线路优化软件操作等内容, 从考点变迁中我们发现竞赛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围绕物流企业储备工作需要设计竞赛环节, 强调综合储备方案的设计能力。要求参赛团队熟悉储备的整个工作, 同时有很强的团队协作性和对方案的驾驭能力, 通过实操展示设计方案的可实践性。
2采用先进设施设备。
为适应现代化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竞赛项目中为选手提供了标准的设施设备, 2010 年只安排了重型货架区, 到2013年的硬件已经比较完备了, 主要包括: “中诺思”软件、重型货架、立体库、电子标签和阁楼货架及B to C电子标签等, 要求选手熟练掌握以上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强调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
比赛同时要求选手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譬如在物流理论知识考核阶段, 要求选手熟练掌握储备必备的相关理论知识; 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以及最后打印成册, 需要选手熟练掌握办公软件 ( word、excel) 以及打印机的操作; 在指导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 如出现突发问题, 需要选手自行解决, 要求竞赛者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极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物流竞赛与物流教学联合机制
1重视物流信息化教学。
随着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加上物联网的兴起, 信息管理应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技能大赛中, “中诺思”软件在整个储备环节的实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选手必须准确迅速的使用系统完成订单、入库、出库等一系列信息化操作, 它是完成拣货、堆码等后续实操的基础。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信息化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如何紧跟时代需要, 加强信息化教学, 提高学生毕业的竞争力, 是高职院校应该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 深入企业了解现实中信息化的要求, 选择企业精简版本, 既可以与现实接轨, 也考虑到学校的实际经费情况。国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已经走的很远了, 应多关注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课堂上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强化学生系统操作能力, 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工学结合, 将技能竞赛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
技能大赛的项目是以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来设计开发的, 可以看出工学结合越来越具有时效性。当前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变革是落后与行业发展速度的。以物流专业为例, 书本上关于堆码搬运器械还停留在手动液压托盘, 半自动堆高机, 而先进的物流中心如联想都已经实现全自动立体仓库。造成书上讲的和实际工作脱轨。技能大赛就一个标志, 指导你注重实际教学, 不断扩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引导下, 课程应为竞赛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和提高,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举例来说, 物流大赛2014 年预测的赛点有运输优化问题。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上以及课外作业的布置上, 都可以将“一对一”配送的最短路线问题, “一对多”配送节约里程法, “多对多”配送的破圈法等技能竞赛的知识点融入进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所需要的技能, 也为竞赛打下基础。高职院校以项目实践、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深入行业, 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 共同建立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 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学项目。
3将比赛从校外引入校内, 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
从这几年的国赛或省赛中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 竞赛者通过比赛不管在能力上还是学习能动性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于是觉得全国或者地区的比赛涉及的规模过小, 因为都只能让很小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走出去, 开阔视野, 得到锻炼。为了能让整个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力提高, 我们尝试将校外的比赛引入校内。以学分的形式, 开设一门竞赛单元课程保证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比赛中来。教师和企业合作,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课程设置, 设计一系列技能竞赛项目, 也可模拟国赛省赛任务。比赛过程, 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评委, 按照省级竞赛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作为校级的要求和标准, 统一竞赛的标准性、质量性, 同时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竞赛做好准备。竞赛活动过程由学生自行组织, 宣传、报名、培训、比赛、颁奖等事物性工作, 锻炼业务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大可能的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3 结束语
物流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推动高技能人才又好又快发展是其根本目标。从纯理论教学, 到现在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大赛具有很好的引导性、激发力和推动力。高职院校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 不断汲取经验, 获得启发, 在物流专业教育体系上大胆改革创新, 校内外竞赛、学习更好的融合, 推进物流竞赛和物流教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2) :79-80.
[2]李定清.论中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151.
【联动监督机制】推荐阅读:
政企联动机制07-19
区域联动机制05-18
联动机制模型06-25
协调联动机制08-06
干预联动机制10-08
党群联动工作机制08-27
全科专科联动机制09-22
岗位联动响应服务机制06-03
联动机制协议书07-22
对财政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的调研思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