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机制实施方案

2024-11-01

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精选8篇)

联动机制实施方案 篇1

文庙发[2011]46号

中共文庙党工委 文庙街道办事处 印发《关于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 考察考核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管理区、村居、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关于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已经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文庙党工委 文庙街道办事处 2011年10月10日

关于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

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客观、及时考察了解各管理区、各村居,部门,企事业单位单位领导干部抓信访、促稳定,履行第一责任、服务第一要务的情况,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推进各种信访问题及时,高效地化解和处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研究,在全街道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机制。现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目的意义

信访工作是党工委、办事处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维稳处突能力的重要标尺。在全街道探索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的联动机制,将信访这一社会管理的内容与组织工作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及时记实地将信访工作情况传递到组织部门,有利于更加真实客观地了解掌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履行维稳第一责任的态度、能力、业绩和表现,更加全面系统地从信访稳定的具体工作中识别干部、考察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确保真正将“事业至上,谁行谁上” 的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把信访工作表现和效果纳入干部管理使用,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大力度抓信访、保稳定,推动各类信访事项的处理和化解,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联动方式

1、建立信访稳定信息动态通报制度。街道信访办及时记实将各村居和单位(包括主要领导、包案领导、信访负责人等)的信访工作情况书面通报街道组织室;半年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作出初步鉴定,提出建议措施,并报送组织部门备案;年终根据信访工作考核办法对各村居、各单位信访工作进行考核评定打分,将考核结果报送街道组织室。

2、建立组织部门参与重大信访事项研究工作制度。街道信访办积极邀请组织部门参加信访稳定的有关会议,参与重大信访事项处理的决策研究;组织部门结合组织工作实际,在全面掌握了解全街道信访工作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

3、建立信访结果综合评价运用制度。街道组织室定期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收集汇总、梳理分析、综合评定,建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处理信访工作的实绩档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综合评定结果科学合理运用。街道组织室、信访办与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对于信访工作实绩突出的,建议党工委予以表彰奖励或优先提拔重用;对信访工作出现较大问题的,给予诫勉谈话;对连续发生重大信访事项的,建议党工委予以组织调整;造成严重结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追究责任。

三、工作要求

1、要提高认识。各管理区、村居、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建立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机制的重要意义,自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做好信访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支持好、配合好联动机制建设的顺利有序开展。

2、要各司其职。街道信访办要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原则,如实及时翔实地向组织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组织部门要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认真仔细地进行分析评判,科学合理地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客观公正地运用综合考评结果;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联动机制运行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信访重大事项处置的督查和调度,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作出严肃处理。

3、要加强领导。街道组织室和信访办要高度重视联动机制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安排.、调度机制运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抽出专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明确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联动机制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附件:

1、文庙街道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制工作领导小组

2、文庙街道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机制工作小组 附件1:

文庙街道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

联动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于师义 党工委书记、人大工作室主任 副组长:张光明 党工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柳 震 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陈 军 党工委委员、计生办主任、武装部部长

马 宁 办事处副主任 刘志强 办事处主任助理

成 员:单开平党政办主任

郝黎兵

纪工委副书记、环保办主任 纪来亮 综治办专职副主任、610专职副主任、信访办主任 孙维杰 财政所所长 陈春玲 经管站站长 丛建红 组织室主任 宁 涛 民政室主任 桑胜常 宣传室主任

杨 勇 经贸办主任、招商办主任 李 勇 城建办主任 孙东臣 城管办主任

王振强 城关管理区总支书记 程海生 南许管理区总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织室,马宁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文庙街道信访事项处理与干部考察考核联动机制

组 长:柳副组长:马成 员:纪来亮 震 宁刘志强 丛建红 孟潘臣 倪 民 李思国 陶 金 郑 燕 工 作 小 组

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办事处副主任

办事处主任助理

综治办专职副主任、610专职副主任、信访办主任

组织室主任 信访办副主任

610办公室副主任、信访办副主任 综治办副主任、信访办副主任 司法所所长 信访办专职人员

联动机制实施方案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及竞争激烈化等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构造各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为贯彻广东省提出的以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战略,广东电网公司制定了以省内五个标杆供电局带动四个协同发展区的区域联动计划,以点带面,推动三个梯队供电局协同发展,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公司协调发展、整体先进,推动公司率先实现深化创先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公司区域联动相关要求,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基于协同学理论,立足东北区各项工作实际,开展了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工作。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协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enn·Haken)在吸收了平衡相变理论、激光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与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的交流而创立起来的。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

协同概念在管理学中的最早出现是由英国学者伊戈尔·安索夫于1965年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为此,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协同与协同效应

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第一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其解释比较强调经济学含义,即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亦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一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可表述为2+2=5。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对公司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是公司战略的本质内容。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伊丹敬之(Itami Hir。yuki,1987)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并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他认为协同效应是靠品牌、商誉、管理经验等隐形资产来实现的。

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Buzzell&Gale,1987)认为协同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罗莎贝丝·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提到多元化公司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协同,亦即通过奇妙的业务组合使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高于企业各自为政时的状况。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Harn,el&Prahalad,C.K.,1990)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不同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即协同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吻霍夫和斯卡奈德尔(Hofer&Schendel)认为,所谓协同就是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汇总后产生的“共同效应”(Jointeffects)。查可若瓦泽和洛伦茨(Chakravarth&Lorange,1991)认为协同是指如何通过合作实体之间的共享能力来巩固合作者彼此之间的竞争地位。迈克尔·古尔德和安德鲁一坎贝尔(Miehael Goold&Andrew Campb ell,1998)认为协同在商业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部门或公司联合起来比各部分单独能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业务协同可选择采取共享技术知识、协调战略、共享有形资源、纵向一体化、集中谈判力量、联合创建业务这六种形式。Eisenhardt,K.M.和Galunie,D.C.(2000)指出协同效应即通过资源共享或者资源的重新组合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马克·L·赛罗沃(Mark.L.Sirower,2000)从并购的角度研究了协同效应,他定义协同效应为竞争能力增强,导致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各自预期达到的水平。Johnwens利用PIMs数据库对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资本、技术、营销或产业集中度方面具有相关性的公司的表现确实优于业务非相关的公司,但是那些处于高增长市场和极其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公司的表现却不如业务非相关的公司。

以上学者对协同以及协同效应的概念界定、实现条件等作了重要的探索与拓展,总结以上关于协同效应的理论,得到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定义:母子公司通过母子公司间、子子公司问、职能部门间的联系、协作、整合,使得母子公司整体所取得的价值大于各部门所取得的价值,或是母子公司整体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各部门所付出的成本,即取得整体2+2﹥5的效果。

(二)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1)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2)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2.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3)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情况,以实现东北区域协同发展。在研究中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对象,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今后研究者提供实践和理论价值,达到战略协同学理论的升华。本文研究者对东北区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获取性,尽可能地保证了案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四、案例分析

(一)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背景

1.省公司“抓落实、见实效”的新要求

省公司将2014年定位为区域联动“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对区域联动的业务协同和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各区域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也进行了优化、规范、细化等改变。中山局作为公司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推进实施主体,有责任率先根据省公司相关要求,探索优化区域联动发展联动常态工作机制并向区域联动其他单位进行推广,促进发展东北区形成常态区域联动提升机制。

2.东北区各地市局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2013年,发展东北区四局为实现区域联动做了不懈努力,制定了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相关领域专项方案,签订了区域联动协议,并在安全、可靠、服务等维度进行了经验分享及交流等。但是与公司其他联动区域相比,东北区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综合排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指标协调度方面,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原因,系统总结经验,针对各局管理现状及资源状况,组织制定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目标及公司整体先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中山局作为推进实施主体的责任

中山局作为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的推进实施主体,应积极争取网省公司给予第一梯队“五星”单位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凸显特色,典型示范,率先发展。并在保持自身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将自身的优秀实践和先进经验与韶关、梅州、河源局进行分享和交流,积极协商、深入探讨,创新观念与管理方法,锁定优势互补领域,借助资源支持、人才交流、工作互推等手段,探索局内部区域联动发展评估机制,着实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计划的实施,带动韶关、河源和梅州局夯实管理基础,力促区域和电网协调发展。

(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思路

以省公司关于推动区域联动创先指导意见为指引,遵循局深化创先实施方案及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模型,以现状诊断为起点,系统回顾2013年区域联动现状,明确区域联动工作成效及提升空间,为下一阶段区域联动工作指明方向;以机制建设为核心,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形成常态管控机制;以促提升为工作目标,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详见图1)。

(三)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过程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进行区域联动现状诊断,二是建立区域联动常态机制,三是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1.区域联动现状诊断

以省公司区域联动考核结果与发展东北区各局管理现状分析报告为基础,对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中的亮点和提升空间进行系统总结与提炼,深入挖掘区域联动工作关键影响因素,明确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起点及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提升建议及举措,形成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现状诊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地市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局层面区域联动管理现状分析模板,规范化区域内各地市局区域联动管理现状诊断工作。

2.区域联动机制建设

以现状诊断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优化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计划,制定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季度工作简报等模板及工具,建立局内部区域联动考核体系,常态化推动区域联动工作有序开展。

(1)调整区域联动工作方案与计划。设计区域联动资料需求清单模板,在现状诊断及系统梳理各方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省公司区域联动工作总体部署、局深化创先工作相关要求以及2014年度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年度区域联动提升思路、目标及重点,重点优化完善各联动地市局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目标值,促进指标协调度及发展度稳步提升。

(2)优化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以现有区域联动指标看板为基础,结合省公司关于区域联动指标协调度及提升度计算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便于各地市局自行统计、自行监控、自行分析的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

(3)完善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管理报告。以现有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简报为基础,结合现状诊断相关内容,以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为核心,监控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提升措施或滚动修订工作计划,编制《东北区区域联动季度管理报告》,保障区域联动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见图2)

(4)制定东北区及中山局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以省公司对区域联动考核要求为指导,结合东北区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和“体现整体进步”的原则,制定《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评价主体及对象、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应用三部分。评价工作由东北区区域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评价对象为中山局、韶关局、梅州局、河源局。评价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具体评价标准详见方案。

以《广东电网公司发展东北区深化创先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为指导,结合中山局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原则制定《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2014年度区域联动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应用三部分。考核对象为设备部、市场部、人资部,考核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考核标准详见方案。

(5)形成区域联动结果反馈机制。一方面以年度区域联动现状诊断报告为手段,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对局内部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整体效果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以管理论坛、年度班子研讨为平台,积极开展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结果应用展示工作,发动东北区联动四局共同总结、评价区域联动年度计划实施结果,定期根据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供区域内部各地市局掌握自身和东北区区域联动任务完成情况,优化调整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中山局作为东北区区域联动推进实施主体角色,开展管理对标活动,促进中山供电局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对标机制建设总体思路为:深入贯彻落实网省公司战略和创先要求,结合中山局各项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原则,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以利于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管理对标活动与区域联动工作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促进东北区联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见图3)

(四)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总结

通过本次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按照“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思路,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有效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了中山局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目标。

五、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为研究对象,为了给企业的内部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措施,提出了“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东北区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模型。在理论上基于原有企业管理协同学理论模型基础,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对原有理论进行突破,其实用性和体系化均有所改善。在实践上,本案例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延伸性,可拓展到其他企业或行业,为企业协同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研究局限性。研究结果依赖于对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的相关资料,对象相对单一,所涉及的行业及地域也是有限的,但某种程度上也获得较深度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德国.Hermenn·Haken.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3]H.lgor.AnsoeorporateSrrategy:AnAnalytieApproaehtoBusinessPolie yforGrowthandExpansion[M].NewYOrk.,NY:MeGraw-Hill,1965.

[4]美国.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22-332,336-349.

舱位预售联动机制 篇3

关键词集装箱海运;舱位预售;联动机制;客户信用级别

0引言

随着集装箱航运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推行更加有效的营销模式,在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使企业效益最大化,成为集装箱班轮运输公司未来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班轮公司追求的目标是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作为降低成本的途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应运而生;但是,船舶大型化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实现理想的舱位利用率的问题。

对班轮公司来说,舱位是一种“库存”,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舱位未被利用,该舱位当天的收益即为零。为规避风险,可以考虑舱位预售的销售模式,通过舱位分配、定价和预售功能,实现大型集装箱船舶舱位的有效利用,从而扩大利润。

舱位预售是一种现货远期合约的成交方式,是航运市场出现的新型交易方式。班轮公司根据市场走势估算合理运价,按航线挂牌预售一定时期内的舱位。客户、货运代理人或无船承运人根据出运计划和备货情况选择价格、时间适宜的航次,采取支付保证金或出具银行担保的交易形式取得舱位所有权。另外,客户、货运代理人或无船承运人也可根据自己的心理价位进行还盘,双方对话、协商至满意后成交。

舱位预售这种交易方式的推行,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船货双方的合法利益,减少市场风险,班轮公司、客户、货运代理人等都可从舱位预售的交易过程中获益:(1)有利于班轮公司合理配置运力,保证正常收益;(2)有利于客户了解运价,锁定成本和舱位;(3)有利于货运代理人把握商机,提高市场运作效率。

不容忽视的是,舱位预售在我国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各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思考、研究并加以完善。

(1)航运市场运力过剩制约舱位预售的实施。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如果市场呈现供大于求、运力过剩的态势,托运人会对舱位预售是否于己有利产生怀疑,有可能放弃使用舱位预售这种方式。

(2)参加舱位预售交易的航线种类较少。目前只有上海——日本(1个月后至3个月内)和上海——欧洲(1个月后至6个月内)2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实施舱位预售,难以吸引托运人踊跃参与,导致舱位预售的市场规模无法扩大。

(3)投机行为危害舱位预售交易的正常秩序。部分人利用舱位预售法规尚不健全的空子投机牟利,如将某一航线一定时期内的舱位全部买断,然后转手高价卖出,或者因为交割时市场运价低于舱位预售成交价,以免责条款为由拒绝履约和赔偿。这些投机行为严重扰乱了舱位预售交易的市场秩序,降低了客户对舱位预售机制的信任度。

联动机制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和工商联协调联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意识,提高法律服务质量,着力做好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商业部门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参与企业防范和化解债务危机、矛盾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我县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适时开展“企业法律体检”活动

积极与经济综合部门联系,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为企业服务,向全县企业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和“法律服务咨询函”,了解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分析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为企业出具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律风险提示函”,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认真疏理、总结、分析企业“法律体检”的总体情况,对具有共性的法律问题进行归纳,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及时上报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解决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当好法律参谋。(责任单位和科室:工商联办公室、司法局基层科、各律师事务所、**县公证处、各法律服务所)。

(二)推进企业调解委员会建设

指导和帮助企业成立调委会。企业调委会一般由企业负责人、人事、工会、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及员工代表组成,共3一5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司法局基层科和各司法所要指导企业调委会调处企业内部各类矛盾纠纷,形成预防和化解企业人民内部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责任单位和科室:县工商联办公室、司法局基层科、各司法所)

(三)开展企业经营人员专题法律宣讲活动

不定期的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免费对企业的领导、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分别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宣讲,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责任科室:县工商联办公室、司法局办公室、司法局宣传教育科)

(四)做深做实法律顾问工作

企业应当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一是企业聘请法律顾问是企业开展法治化管理和有效化解纠纷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利于企业及时得到有效法律服务,有利于律师充分、全面了解企业的状况,使其提供的法律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二是要引导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提倡合理收费,同时在标准的顾问费、代理费、服务费等基础上给予困难企业最大程度的优惠,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律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实现服务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责任单位和科室:县工商联办公室、司法局公律科、各律师事务所)

三、组织保障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重要职能,强化法律服务职能作用,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司法行政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全力抓好法律服务经济建设、开展企业法律帮扶工作。

(二)落实到位。责任单位、相关科室和下属单位要根据上级及本方案要求,制定可行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切实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把开展企业法律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导。司法局和县工商联将适时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更好地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加强领导

为确保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经司法局、工商联共同研究,成立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领导小组。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工商联,由谢家柱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或业务的对接联系)。

联动机制实施方案 篇5

企综治办„2010‟1号

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村(居)委会、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所:

为了贯彻落实好广东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民间纠纷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原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和调解难度大、易激化等特点。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很难有效化解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就地化解,一旦激化或聚合,容易酿成治安刑事案件,诱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 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各部门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

二、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将矛盾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我省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结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明显增强,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引导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原则。坚持镇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二是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当事人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当事人遵循公序良俗,引导和启发当事人自觉达成和解。三是坚持自愿调解与引导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在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强迫当 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三、关于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

(一)诉前告知人民调解

人民法院在接待当事人申请立案时,向其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对未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且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均在同一个辖区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宜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告知或介绍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依职权直接委托调解。调解成功的,应以人民调解组织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未果的,再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也应当及时将案件转移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调解息诉工作。诉前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支付令条件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二)诉中委托人民调解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可在调解组织的参与下共同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调解时根据案情需要,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对于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后庭审前或审理中,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在征得当 事人的同意后,依职权可将案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调解,调解期限不计入审限。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由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依此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被害人愿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调解结果送达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或者起诉后从轻、减轻判处;如双方未达成协议,则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依法处理。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经人民法院审查做出调解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具有给付内容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医疗纠纷、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增设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网络。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吸 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具有专业身份的人民调解员可介入特殊、疑难、复杂案件的调解。基层法院应发挥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建立定员、定点、定期联系制度,对人民调解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扎根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提高诉讼调解效率。根据需要,我镇人民调解组织可选派优秀人民调解员到法院或法庭立案调解室参与纠纷的诉前调解工作。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受阻,需要人民调解组织协助的,人民调解组织应积极支持配合。

四、关于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

(一)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

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纠纷的,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或介绍当事人由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应当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人员应与当事人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或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将纠纷交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二)符合治安调解范围的案件可委托人民调解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符合治安调解范围的案件,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予以处罚的,但被侵害人表示愿意放弃追究对方当事人的治安管理处罚责任,且双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委托调解书或口头委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转 交相关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督促协调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履行完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或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各留档一份。根据需要,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可在派出所内共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介入公安机关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调解可参照此项执行。

(三)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解。

发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和我镇、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共同调处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切实使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和保障机制,确保“三调联动”健康有序运行

(一)切实加强对联动机制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分管政法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镇“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镇综治办负责对全镇“三调联动”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并可就相关工作、相关人员提出奖惩建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负责日常工作。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和《意见》精神,制定“三调联动”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我镇要充分发挥综治办和综治工作中心的领导、协调作用,以镇综治办为平台,整合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所、信访等部门力量,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跨区域、跨行业的重大矛盾纠纷,由综治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调处。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协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提高行政调解成功率。

(二)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

联席会议由综治办牵头,根据实际,适时召开,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司法所、派出所、边防派出所、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司法所、综治办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调解该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组织,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三)落实“三调联动”工作责任制

要将“三调联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积极推动全镇“三调联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调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因组织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要及时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减灾国际联动机制 篇6

自然灾害以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式袭击着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全球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所居住地区,自1980年以来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地震、热带风暴、洪水或旱灾。斐济认为建立全球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是从根本上推进全球统一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和政府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建立起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对于落实《兵库宣言》中提出的2005-2015年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在2008年,缅甸遭受的强热带风暴袭击,导致13.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此外,欧洲、美国、南亚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也遭受了洪水、飓风或热带风暴的袭击,损失惨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总数的90%。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影响。在冲突地区或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受南亚地震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100亿美元,2006年约250亿美元,2007年约740多亿美元。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近十年来,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使24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更深的贫穷,更易受到未来自然灾害的伤害。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快努力,减少脆弱性。”中国和亚洲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球将近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减灾防灾的任务更为艰巨。

防灾减灾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已经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并制定了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机制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经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国减灾战略及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联合国的救援和减灾机构

防灾减灾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92年,为了加强联合国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合国体系内和其他方面的人道主义活动,联合国设立了“人道主义事务部”,并在1998年将其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际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行动,减轻人类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面临的痛苦,保证人权,促进灾害的防备和预防,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该机构还负责协调联合国业务机构外地特派团发出的需求评估;发布机构间呼吁,为人道主义援助筹资;组织捐助者会议和后续安排;监测对呼吁的捐助反应;发表捐助报告和了解进展情况,等等。

主管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负责对协调处的领导,并兼任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人道主义协调处的决策机构是由联合国各救援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等重要的非政府人道救援组织也参与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道救援政策,进行机构间协调,解决各机构间出现的分歧。此外,联合国还设有“国际减少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在“紧急救援司”之下设有灾害评估协调小组,由各国救灾专家组成,随时待命,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小组专家便可应有关国家要求在数小时内赶赴灾区,对灾情和急需的帮助进行评估,并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紧急救援司”还设立了应对环境灾害、城市搜救及协调军队和民防力量的救灾部门。此外,在许多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建立了由驻地协调员领导的联合国各机构国家一级代表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就地协调救济活动。联合国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国和其他方面的自愿捐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建立了一项“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CERF)”,以便对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联合国的紧急救援通报机制、人道主义募捐“联合呼吁程序(“The 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CAP”)以及“中央应急基金”等,是联合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了应对灾害的机制,每当世界各地有紧急灾难发生时,联合国救援机构都能迅速介入,展开积极的救援工作。长期以来,联合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汇集了全球的专业人力与资源,这些资本使联合国能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联合国系统拥有许多人道救援专门机构,救灾架构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具备的。”。

(二)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与目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制定和推动减灾战略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十年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提高国家能力,减少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减灾十年还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混乱。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减灾世界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有10项原则,其要点包括: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是至关重要的;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做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好效果;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度。

1989年12月,联合国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6~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学校抓起”(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设立这一

2008~200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学校要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校舍的安全性。的主题是“让医院免于灾害(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秘书长在2008年的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在自然灾害格外严重的一年里,在适逢南亚地震三周年之际,在我们对那次灾害以及今年汶川地震和缅甸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仍然记忆犹新之际,我们纪念2008年国际减灾日。这个时刻“更适宜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秘书长敦促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加强落实《兵库行动框架》,共同致力于减灾防灾“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在经历了2008年巨大灾

(三)联合国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救灾援助是多方面的,资金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一部分便是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募集救援资金。联合国的中央应急基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三年时间里,为6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约9.7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基金援助。在2008年(9月截止),77个会员国、一个观察员国和6个民间组织承诺提供4.32亿美元的中央应急基金。在这一年里,中央应急基金已为47个国家提供了2.477亿美元的快速应急捐助,为19个资金不足的国家提供了1.19亿美元援助,一共资助了30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

欧洲发达国家是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主要捐助者。截止到2008年9月,向联合国捐助最多的前20个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排第22位。美国捐助了5万美元,排第41位。中国既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受援国,也是捐助国。在四川大地震后,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灾害发生后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里调拨的8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在防灾减灾领域,国际援助是多渠道的,联合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援助是通过双边和其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进行的。联合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联合国紧急募捐呼吁就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例如,联合国为援助缅甸发起了紧急募捐呼吁,但有接近50%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联合国为防灾减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减灾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减灾平台,联合国在减灾防灾的宣传、动员、教育和交流方面,在灾害评估、监测、通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除了发起大规模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减灾培训、建立国际灾害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活动。

高校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 篇7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些论述奠定了党团关系的本质。

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在我们党、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有光辉的成就。革命战争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 保持了党的队伍团结统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国家建设初期, 根据建设新中国的要求,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农联盟教育、主人翁责任感教育, 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的精神, 调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利益出现分化, 新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不同主体对社会认知出现差异, 原先的社会共识被打破, 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 那么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否已无必要, 可以束之高阁了呢?恰恰相反,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更加表明了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经济建设中搞好高校党团联动机制

首先完善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凸显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要承认现代社会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是常态, 但多元化不意味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席。良性的意识形态体系必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干和中心, 各亚意识形态与之并行不悖而形成的网络系统。我国处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 多元意识形态已具雏形, 但社会特色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不巩固,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任重道远。

其次, 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天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党团联动机制工作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在组织化生活的现代社会, 高校是数量最为广泛、地位及其重要的组织之一, 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成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公民是社会稳定运行的条件, 而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的道德和高超的技能素质更能促进高校党团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也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改革开放后, 生产方式的变迁导致经济多元发展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这个问题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 而是会不断演变和发展。多元价值观给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困难。社会现实复杂多样, 部分丑恶现象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极大冲击。现实与道德的冲突、多元价值观的激荡竞争无形中给学生思想带来了压力, 造成人生、工作中的困惑和迷茫。因此, 高校做好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也成为企业党群工作的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此, 江泽民同志才称“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群部是在党委领导下负责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职能部门。新时期、新形势下, 党群工作部门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有效开展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以凝聚人心、团结队伍, 增强战斗力, 为高校迅速发展插上思想的翅膀。

三、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 在目前的学生党建工作中, 存在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入党教育辅导不到位、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团支部开展党建工作被动化、学生党员入党的程序及各项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 是党团联动工作成败的关键。

1. 强化学生党员的作用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团联动机制发挥的重要生力军, 他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只要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感, 让他们负有使命感, 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 学生党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的培养, 树立他们“传帮带”的服务理念, 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于学生党员中, 确保学生党员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 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直接负责所在班级的团建、党建工作的指导工作, 我们不只是要在政治理论水平上要求辅导员达到一定的水平, 更多的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在高校中, 很多辅导员常常是基层最忙的, 学校各个部门都能给辅导员布置工作, 使得辅导员们的核心工作——政治思想教育被忽视。所以, 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有相应的改革, 并加大对辅导员党团工作的指导力度, 保证党团联动机制的顺利运作。要把高校党建与团建工作统一化, 统一研究, 统一部署。

任何工作要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必由之路。因此要建立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位的齐抓共管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成效如何关键要通过考核来验证, 因此还要形成考核机制, 将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自评和群众考评等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评估工作效果, 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从而提高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效率。机制形成后, 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具体工作, 总结经验、教训, 形成和完善各种具体工作制度, 以机制牵引制度, 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宁.高校共青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思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 (4)

[2]高瑞春.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保护儿童,需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 篇8

本刊:当前校园儿童性侵事件频繁发生,除了家庭原因之外,您认为导致这些悲剧的其它原因有哪些?

丛主任:最近在校园里接二连三发生性侵事件,这样的事件不是偶发的,它透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这是一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表现,校园不是一座孤岛,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某些社会上不良的歪风邪气就进入到了校园里。使孩子被动的接触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个别教师做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第二,儿童保护理念没有被真正落实。儿童保护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大家都知道在《儿童权利公约》里提出了儿童有受保护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很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现在学校还是很重视应试教育,重成绩、轻道德,这一点不仅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上,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上。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标准还是概念性的,并没有从具体要求上落到实处,并且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监管不力,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师德的建设。

第四,由于儿童自身保护能力弱,很多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系统的性教育,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学校的一些教师利用其特殊身份,利用学生对他们的信任,大施淫威。遭受到性侵的孩子迫于施暴教师的威吓,不敢反抗,不敢告诉家长,也助长了这些人的有恃无恐。

另外,就是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这样的行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明确规定:各国应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包括性侵犯。很多国家对这类问题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对此类犯罪实行严厉的惩罚,但我们国家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鉴定、处理、制裁等一系列方案。法制上缺乏威慑力,这样就使不法分子产生侥幸心理,使他们有机可乘。

从观念到实践,全社会行动起来

本刊:您提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您认为我们应当营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采取哪些举措来预防儿童性侵事件?

丛主任:从儿童保护理念宣传上来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我国“儿童优先”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儿童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儿童权利保护的舆论氛围。

在儿童保护的实践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应在儿童保护的问题上进一步强化,把对儿童的保护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环节上。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法律要严明,条文清晰,树立权威性。在性侵这一点上,西方的法律是非常严厉的,性侵者经常被判无期或终身监禁。只有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使不法分子产生敬畏心。

从教育层面上,要严格教师考评制度,严把师德关。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应该为儿童做出榜样。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要有教师的准入制度,应该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入职以后应该加强教师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对于儿童主体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要把对孩子的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除了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相应的性教育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尤其是从小要对孩子进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等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以使孩子增强抵御社会侵染的能力。

从家长角度来说,对于孩子,家长除了要做到基本的陪护、监管等事情外,还有几点要注意。家长要关心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身体、行为习惯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和孩子谈心,和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和家长分享。还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尊自爱自立的价值观。另外也不能对孩子实行过度的保护,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总之,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全社会联动机制,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一张保护网。当儿童受到伤害和遇到困境的时候,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需要更多的机构来对儿童提供援助和支持。不仅是与儿童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每一个成年人都肩负着这个义务,都应对他所接触到的儿童负起保护责任。

对孩子的性教育要科学化

本刊:性侵事件让我们反思儿童性教育的缺失,您认为开展性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丛主任:儿童性教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总是把它神秘化、禁区化,这样就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在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时,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和他们的生长发育阶段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科学、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幼儿阶段时,可以通过图画、穿衣等方式让孩子对性器官有初步的认识,知道性别差异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逐步认识到两性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对于学龄的孩子,可以通过生活中家长的引导,通过相关书籍、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等方式让他们获得科学的性教育。另外,性教育的内容分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部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只讲性知识,忽视了孩子性心理的辅导和人格层面的教育都会导致性教育的失败。从海南发生的性侵事件来看,对于儿童,尤期是女孩子,教育她们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是她们免受性侵的很重要的一道防线。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过分亲昵的行为。

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和焦虑

本刊:频繁的性侵事件后,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安全过于担忧和焦虑,您对这些家长有哪些建议?

丛主任:儿童性侵事件陆续曝光,一些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这种忧虑我们能够理解,但也不要草木皆兵,还应理智地看待。道德败坏的教师毕竟是少数,优秀的教师还是绝大多数的。一方面家长要有相关的防范措施,同时也应树立对学校的信心,相信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学校必然会重视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儿童免受侵害。

另外家长的焦虑情绪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日常的言行中,焦虑会“传染”,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孩子无异于承受着另一种伤害。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未雨绸缪,家长要把无谓的担忧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切实有效地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上一篇:暑假实践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车辆抵押借款合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