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政改革

2024-05-09

医疗行政改革(共4篇)

医疗行政改革 篇1

医疗服务是我国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 其主要关注于人民医疗服务需求, 倡导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 构建更多医疗服务机构, 通过人才和设备的有效配置, 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为便捷化、高水平、低费用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有效运行, 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维持, 确保其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关制度和规范得以发挥其应有效用。然而, 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仍存在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以及医疗服务制度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当前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 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 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 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 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 医疗设施不完备, 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 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 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 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 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 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 且其服务水平不高, 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 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 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 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 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 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 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 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 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 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 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 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 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 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 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 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 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 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二、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究其原因, 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 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 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 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 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 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 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 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 发展空间较小, 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 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 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 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 待遇较差, 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 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 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 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 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 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 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 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 有效配置医疗资源, 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 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 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 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 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 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 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 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 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 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 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 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 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 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 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 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 加强监督管理, 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社区医疗机构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的约束。为此, 应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 明确其服务规范, 并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 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在有效制度监管下规范发展。同时, 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政策制度仍不健全的问题, 可通过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的方式, 通过市场模式的引入, 激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自我提升, 并有效弥补其当前存在的不足。地方卫生局与其法律合同, 确保其服务质量和法律效力, 为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探究[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11) .

[2]李克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J].求是, 2011, (22) .

[3]张红.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4) .

[4]张洪才.关于基本医疗服务若干问题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2) .

医疗行政改革 篇2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必须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伪造、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

(二)提交材料:

1、卫生许可证申请书;

2、生产经营者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项目及品种、产量等;

3、生产经营场所(包括周围环境)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

4、卫生行政部门对其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认可书(新单位);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

6、用于食品生产的主要工具、设备、容器、包装材料情况;

7、检验设备及人员情况委托检验协议书;

8、食品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情况;

9、主要原料、产品、场所卫生检验报告;

10、法人代表和负责人身份证原件(核实后退回)、复印件。

(三)办理程序

1、向市卫生局办证大厅领取《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2、受理后5个工作日内派两名以上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审查,合格者进入下面程序;对需要整改者提出整改意见;

3、申请单位组织人员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体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申请单位按规定进行样品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4、申请单位组织体检合格人员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卫生知识培训,并准备有关材料;

5、申请单位根据整改意见整改准备完毕后,通知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验收和材料审查;

6、申请单位到市卫生局办证大厅领取《卫生许可证》。

(四)时限

1、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审查;

2、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发放《卫生许可证》。

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一)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1987年4月1日国务院发布)第二章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卫生部门的监督职责: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二)提交材料:

1、卫生许可证申请书;

2、经营场所平面图;

3、卫生行政部门对其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认可书(新单位);

4、直接为顾客服务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

5、场所空气、水质及公共用品用具卫生检验报告;

6、法人代表和负责人身份证原件(核实后退回)、复印件。

(三)办理程序

1、向市卫生局办证大厅领取《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2、受理后5个工作日内派两名以上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审查,合格者进入下面程序;对需要整改者提出整改意见;

3、申请单位组织人员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体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申请单位按规定进行样品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4、申请单位组织体检合格人员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卫生知识培训,并准备有关材料;

5、申请单位根据整改意见整改准备完毕后,通知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验收和材料审查;

6、申请单位到市卫生局办证大厅领取《卫生许可证》。

(四)时限

1、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审查;

2、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发放《卫生许可证》。

三、医疗广告初步审查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四章第三十四条“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1993年9月27日卫生部令第16号发布)第十条:“县(区)级和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在十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并将审查意见和申请提交的证明材料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受理对象:市区一级以上医院(区属医院除外)直接受理,区属医院和门诊部以下医疗机构经所在区卫生局初审后受理,六县(市)和上街区一级以上医院由所在地卫生局初审后受理。

(三)提交材料:

⑴《医疗广告证明》一式三份;

⑵《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审原件、留复印件;

⑶涉及诊疗科目专业人员的《医师执业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身份证审原件、留复印件;

⑷诊疗方法中涉及的医疗器械、药品、技术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办理期限:符合要求的十日内完成初步审查。

四、医师执业注册核准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十三条第二款 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二)受理对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拟在市卫生局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的人员;

(三)提交材料:

1、《医师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一式两份;

2、聘用单位《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或副本)复印件,申请性病专业还须提供《性病医疗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3、《医师资格证书》原件、复印件(加盖聘用单位公章并注明复印件与原件相符);

4、聘用单位人事聘用手续(或合同)和拟聘用证明;

5、身份证复印件(加盖聘用单位公章并注明复印件与原件相符); 6、6个月内的身体健康证明;

7、同底版近期2寸免冠彩色照片3张(含《医师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2张);

8、获得《医师资格证书》2年内未申请首次注册或中止执业时间超过2年者,还须提供由省卫生厅指定医疗机构出具的3-6个月的医师执业培训及培训考核合格证明;

9、拟申请注册机构与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单位不相符者,须提供由原获得医师资格单位出具的未注册证明并加盖注册机关公章;

10、在外地(市)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向我局申请注册还须提供原发证单位出具的《医师资格证书》真实证明及注册机关出具的未注册证明;

11、凡属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须提交《授予医师资格审核表》,未参加考试而通过医师资格认定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须提交《医师资格认定申请审核表》复印件。

(四)办理期限:符合要求的30日完成注册;

五、《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三十二条 医疗保健机构依照本法规定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接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但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

(二)受理范围郑州市开展婚前医学检查、接生、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审批。

(三)办证条件申请婚前医学检查、接生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郑州市医疗保健机构设置规划;

2、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符合《郑州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4、符合郑州市卫生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提交材料:

1、《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登记表》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及副本

3、有关医师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相关材料。

(五)办理程序

1、医疗保健机构提出申请;

2、市卫生局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交的有关执业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受理申请后,按照《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进行审查和核实。

3、对考核合格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的单位,颁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含副本)并进行登记。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继续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六)、期限:20个工作日

(七)承办人:郑州市卫生局基妇处

六、《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三十三条 从事本法规定的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的人员,必须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从事本法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施行接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以及从事家庭接生的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二)、受理范围郑州市凡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和《河南省母婴保健条例》规定的婚前医学检查、助产技术、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人员《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审批。

(三)、基本条件

1、具有相应执业资格和相关专业要求的技术职称。

2、经过郑州市卫生局组织的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规范的培训,并培训合格。

(四)提交材料:

1、医疗保健机构对拟申报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初审合格后,填写《母婴保健技术人员考核审批表》;

2、申请人提交照片及身份、学历、职称、执业医师资格等证件及复印件。

(五)办理程序

1、医疗保健机构对拟申报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进行初审,并向郑州市卫生局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母婴保健技术人员考核审批表》;

2、对申请人员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报主管领导审批。

3、向申请人员颁发《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并进行登记。注:《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继续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应当按照郑州市卫生局的有关规定,换发新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六)、期限:20个工作日

重大医疗纠纷早期行政干预探讨 篇3

1 纠纷经过

2010年5月31日17时13分, 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接到医院求助电话, 在该院急诊科出现严重的医闹行为, 局面失控, 希望卫生监督部门给予协调处理。根据《世博期间重大医患纠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 到达该院参与调解。当时该院工作人员正和患方协调, 气氛紧张。详细了解纠纷经过:2010年5月30日15时55分, 患者在2名家属陪同下来该院内科急诊救助, 急诊医师在了解患者病史和进行必要的体检后, 初步考虑“腹痛待查, 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塞?”后即让患者急诊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脂肪酶、心肌酶、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电图及上腹部CT平扫。16时40分患者从放射科返回急诊科, 神志清晰, 主诉腹痛未缓解, 医生告知待化验结果出来后进一步处理。约5分钟后, 患者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全身抽搐及意识不清症状, 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但虽经一小时的抢救, 患者仍于17时45分宣告临床死亡。患者家属拒绝尸体解剖。

2 纠纷解决

2.1 医患观点

2.1.1 院方专家甄别后观点

(1) 患者为猝死, 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型; (2) 医疗行为符合诊疗常规, 无原则性的错误; (3) 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突然, 当事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严重性估计不足, 但是与患者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4) 建议尸检, 并行医疗事故鉴定。

2.1.2 患方观点

(1) 患者死亡是因医方未积极治疗, 故不尸检, 尸体置于急诊观察室, 拒绝挪移; (2) 患者急诊至抢救前约40余分钟, 医方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3) 不给予患者止痛治疗。

2.2 卫生监督部门观点

在仔细分析治疗经过, 并和医方讨论后认为:⑴医方虽然考虑到心肌梗塞的可能, 但由于客观原因未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而是在抽血送检后, 行上腹部CT检查;⑵未预见到疾病的严重性, 医方的失误行为和患者的死亡存在联系;⑶未发出病危通知单。

2.3 行政介入

患方在纠纷解决的过程中, 情绪激动, 并表示在纠纷解决之前, 尸体必须停在急诊室, 挟尸威胁。同时由于有社会医闹人员的介入, 医闹行为逐渐升级, 出现在急诊区域拉横幅、点蜡烛、推搡医生、并冲上道路堵塞交通现象。经尽最大努力与患方进行沟通和调解, 做了大量的政策宣传, 向患方说明目前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任由事态恶化, 相关参与人员必将受到处罚, 并告知处罚将实施的时间节点。同时告知解决医疗纠纷的三种途径: (1) 自行协商解决; (2) 行政途径解决; (3) 司法途径解决。患方对行政干预的态度由抵触到逐渐缓和, 最终完全信任, 并表示接下来的纠纷处理, 行政部门也必须参与。最终在公安部门的干预下, 顺利将尸体移至停尸房, 维护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为纠纷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在调解的过程中分别与医患双方进行协调。首先, 向患方说明患者本身病情发展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导致医方对病情发展预计不足。通过分析病情发展过程, 讲解法律法规和大量实例, 让患方将最初提出的巨额补偿数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使成功解决成为可能;其次, 向医方指出, 医师对患者病情发展预计不足, 对其剧烈持续腹痛和大汗淋漓的症状视而不见,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未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 未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未开具病危通知书负有一定责任。

经过积极的、反复的和艰苦的行政斡旋, 在患者死亡的第三天, 医患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见证下, 平静地签署了补偿协议书。

2.4 行政建议

此事件中院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⑴医院应当切实提高急诊科医师的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学习诊疗常规, 常态宣传医疗法律法规;⑵增加就诊高峰期间医生配置, 增添急诊科便携式心电图机;⑶对重症患者建立绿色通道;⑷应当加强内部保安力量, 在出现医闹的早期, 及早汇报、快速介入, 以免因患方人数俱增给后续处理平添压力。医院医疗安全分管领导表示完全接受并立即整改。

3 经验总结

3.1 第三方的身份

往往纠纷激化时, 医患双方对立情绪明显, 患者对医方极不信任, 故自行协商的效果可想而知。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具备医疗常识和一定的社会公信力, 又对医疗机构有行业和专业管理职能, 快速、客观、公正的居间调解, 能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优势, 缓解纠纷程度, 促进纠纷解决[2]。

3.2 行政执法着装

医疗事故处理办工作人员前往调解时, 着卫生监督服装, 并向患方出示《卫生监督员证》, 这两点极其重要。这对患方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会产生信任感, 对调解会有奇效。

3.3 丰富处置经验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从事医疗机构纠纷来电来信来访的统计上报, 患方的来电来信来访, 医疗纠纷鉴定的受理审核, 发生医疗事故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以及平时对医疗质量的监控, 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纠纷接待处理经验以及和医患双方的沟通技巧, 能设身处地地替患方考虑, 工作将变得容易开展。调解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需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3.4 经验来自积累

对本医患纠纷处理的行政调解人员, 都有临床一线的工作经验以及中级以上的医师职称, 并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知识, 这样在行政调解过程中有理有据, 不慌不忙, 尽量做到“问不倒”。

3.5 局部服从大局

在纠纷的调解中要有大局观念。国家对医疗事业有“和谐社会、和谐医疗”的号召, 尤其是世博会期间, 维护稳定是首要任务。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和医患纠纷尖锐的纠纷, 应以第一时间快速处理为原则。如医疗机构确实存在过失, 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放宽赔偿额度。医院对医疗事故定义条件的争议, 应该本着诚信主动认定, 不应该推拖, 诚恳地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条款予以赔偿[3]。否则矛盾激化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等隐性损失, 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3.6 细节决定成败

在调解过程中, 感觉到患方家属来自外省市, 在上海的食宿交通很成问题, 有些则请假期限有限, 主观上希望能迅速解决。考虑到以上患方的困难, 首先保证患方家属食宿;并和患方代表积极接触;而对医闹人员则给予严正警告。这些措施都为调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3.7 原则结合现实

根据经验, 患方在调解之初往往提出的补偿要求是“天价”, 这给纠纷的解决设置了巨大障碍。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将赔偿中所涉及的项目: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一一罗列, 赔偿金额一目了然。同时也考虑到患者年纪轻, 有父母和孩子需抚养, 死亡后家庭的影响较大, 故适当的采取了赔偿额度的上限。在给患方充分的考虑时间后, 患方也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多方了解, 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方提出的合理的赔偿方案。

3.8 坚决打击医闹

目前有12种行为被列为“医闹”范畴。包括:⑴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⑵故意损坏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财物;⑶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⑷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⑸冲击或占据办公、诊疗场所;⑹在医疗机构内摆设灵堂;⑺围堵医疗机构大门和诊疗场所;⑻陈尸要挟或抬尸游街闹事;⑼抢夺、偷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财物;⑽无理占据病床拒不出院;⑾胁迫医务人员索要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⑿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上述“医闹”行为主要涉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40条、42条、44条、55条和《刑法》第239条、246条、274条、290条、293条的相关规定。院方应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及时对监控和照片进行取证, 拨打110报警。在本纠纷处理的过程中, 自称患者朋友的社会人员曾导致缓和的局面一度失控, 及时发现后, 安排医院工作人员迅速取证, 并汇报卫生局和公安部门备案, 对于他们的煽动行为给予严正警告。帮助患者家属分析了后果的严重性, 并希望他们回到正规解决医疗纠纷的道路上来。医闹人员慑于法律的威严, 经极力劝导, 停止了医闹行为, 未参与之后的调解工作, 使调解得以顺利进行。这是纠纷解决的关键因素。

4 常态工作

4.1 加强日常监管, 进行安全培训

为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增强医疗安全意识, 防范医疗事故, 提高医疗质量, 徐汇区卫生局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每年两次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新进的、未取得相关执业证书以及发生过重大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执业行为、防范医疗纠纷”的培训会议。介绍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主要内容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及《处方管理办法》等。培训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医患关系, 处理好医患矛盾, 医疗纠纷处理的三条途径、基本原则和适用主体以及医方在病历书写、工作态度、技术层面上容易忽略的方面, 并例举了实际案例和处罚结果, 收到很好的现场效果, 受到医方的欢迎。

4.2召开安全例会, 探讨工作经验

每年召开两次医疗安全工作例会, 参加人员为各医院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的主任。会议内容是介绍各医院的医疗安全工作现状和动向, 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医疗纠纷处置经验的介绍, 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也搭建了一个信息互换、互相学习、相得益彰的平台。

4.3 制订应急预案, 理论联系实际

4.3.1 制定依据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及《徐汇区卫生监督所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的规定,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实际情况, 制订应急预案。

4.3.2 制定目的

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 规范工作程序, 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及处置能力, 为预防和控制突发的、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危害医疗安全的重大事件, 做好相关措施的督查工作。

4.3.3 处理原则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4.3.4 处置程序

一旦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后, 预案即刻启动。 (1) 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按照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处理流程进行行政处理;如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 除责令医疗机构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 必要时组织调查, 做出行政处理; (2) 对于以医疗事故为由, 寻衅滋事、抢夺病历资料、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 应积极联系公安部门会同处理; (3) 对于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故意伤害行为或者属于非法行医案件,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 不属于医疗事故;如有触犯刑律的, 积极联系公安部门, 由其立案处理。

4.3.5 信息报告

接到医疗事故突发事件报告或举报后, 接报人应立即报告主任及卫生监督所的相关领导, 由其视情况报告区卫生局或市卫生局, 必要时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处理。处理人员在处理过程中, 应将进展情况随时报告所领导, 处理结束后, 撰写报告经所领导审核认可后报相关部门。

4.3.6 保障措施

相关人员保证个人通讯24小时通畅, 离开上海市必须汇报及备案。

综上所述, 重大医疗纠纷的早期行政干预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纠纷的几率并不高, 有时数年发生一次, 在发生时会不知所措, 未采用合理的方法, 往往效果事倍功半。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既能解决问题, 也能帮助医疗机构形成正确的解决纠纷工作思路, 而不是产生依赖思想, 并能发现医疗质量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医疗秩序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强.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2]郑力, 金克, 颜雪, 等.111例医疗纠纷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250-252.

解析医疗事故行政法律责任详解 篇4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5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这就是医疗事故的行政法律责任。该条例中所述的行政处理包括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总述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处罚是由行政机关对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作出的具有惩罚性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行政处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相对人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如影响相对人的声誉等。

2.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处罚主体即为卫生行政部门。

3.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规范行为的相对人,包括所有的公民和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行政处罚的措施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吊销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亦属于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方式,其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医方的责任程度等作出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的决定。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分述

□◆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罚的种类

在实际生活中,行政处罚种类很多,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有120多种。造成行政处罚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对行政管理的诸多手段及其运用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各自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行政处罚。这些行政处罚有的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则显得不规范、不统一。例如,《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对持证单位不按许可证核准的工作区、任务、工作性质、规定期限进行工作的违法行为,创设了核减工作区范围的处罚。因此,行政处罚有的是法律设定,有的是法规设定,有的是规章设定。按照行政处罚的性质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人身自由罚、行为能力罚、财产罚、申诫罚四大类。

(一)人身自由罚

这为行政处罚主要是剥夺当事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例如行政拘留的处罚,就是以剥夺行为人的人身自由为处罚手段。人身自由罚只通适用于公民,由于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如果没有人身自由,那么其他任何权利,如财产权、名誉权、专利权等,都失去行使的基础。因此,以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罚的有8个法律和7个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规定了行政拘留的人身自由罚。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未能》、《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

在适用人身自由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一要区别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关系,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拘留的限制人身自由处罚;对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比较严重,构成刑事犯罪的,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再给予行政处罚。

二是对于已经被逮捕或者司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不能给予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当经过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根据情节的轻重,决定是否追究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

(二)行为能力罚

行为能力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义务的行为人采取责令其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停止某种行为、取消某种资格的处罚。这类处罚包括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等,通过取消当事人的经营活动的资格,达到惩戒的目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没有烟草专卖批发业务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中规定,对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停止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对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可以给予吊销执照的处罚。

这些处罚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责令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为某种行为;一种是取消或者中止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或者能力。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责令行为人追回出售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条例》中责令行粉限期改正的处罚等。后者如《股票发生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撤销经营者证券经营许可证,取消其经营证券的资格;《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吊扣驾驶证;《矿山安全法》中规定的吊销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访办法的护士可以给予中止注册、取消注册的处罚等。

在适用行为能力行政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行为能力处罚的力度要大于财产罚,小于人身自由罚,因此,对于行为能力处罚的条件要严于财产处罚而宽于人身自由处罚。

2.行为能力处罚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能够用财产罚处理不要用行为能力罚处理。因为行为能力罚是剥夺了当事人取得财产的资格或者能力,而财产罚仅仅是收缴当事人现有的财产,不影响当事人再利用法律赋予的资格去获取利益。

3.不同的行为能力处罚之间要注意互相的协调。例如,给予当事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则当事人就失去了继续经营的资格。相应地,当事人从其他行政机关颁布的许可证为前提的话,则该许可被取消后,其经营范围也应作相应的变更。

(三)财产罚

财产罚是比较普遍而且量比较大的一种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没收财产等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处罚。给予财产罚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于行为能力罚。一般情况下,对一种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要确立几种不同的行政处罚,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由行政机关选择具体的处罚内容。例如,《矿山安全条例》规定,对违反矿山安全的行为可以给予罚款、通报、停产整顿、封闭等处罚。这里列了四种处罚情况。究竟要采取哪一种,则要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性质确定。

(四)申诫罚

申诫罚是行政下罚中最轻的一个,是以违法行为人名誉、声誉权利造成损害为处罚标的方式,也可以称为精神罚,这类处罚如警告。作业一种正式的行政处罚方式,警告应当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保证政令畅通、协通统一、调控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其基本要求是权力统一、机构精简、富有效率。不改革分散性的执法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二,现行立法中“办一件事,设一个机制,立一个法,多一道办事手续,增加一项收费、罚款”的现象,实际上是现行行政执法法制在立法上的反映。如果不采取措施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就会削弱法制建设,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第三,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国家行政权力都属于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只是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履生某一方面的专门职能。第四,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建立综合执法制度,使行政执法相对集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行政处罚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的原则,是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重大改革,也为进一步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利于精兵简政,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交叉,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符合政治体制改某的方向。

□◆行政处分

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可依责任大小比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对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当根据其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一级医效事故: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效事故: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效事故: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1条规定:对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政处分;对情节严重的,也应当依照本办法第20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但行政机关是凭借何种权利而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处分的,这有待商榷。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等级、情节、本人态度,除责令其病员或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处一年以内的停业或者吊销其开业执照。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医疗单位承担行政责任的案例不多,且主要是针对个体行医,这与医疗单位管理水平不高,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程序

(一)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调查

1、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立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

2、参加调查人员应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医学专家;

3、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证核实后,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对于因医学科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应当交由市医学会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二)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医疗事故进行审核并逐级报告

1、医疗事故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向其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 部门报告,报告时限可以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也可以按年度报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当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医疗过失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

②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人以上(含3人)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

③卫生部或本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后果(死亡、残废、器官损伤、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人身损害后果等);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死亡患者是否尸检、尸检结果;初步处理意见等。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十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

行政处罚法管辖权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处罚实施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进行划分,明确其分工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行政处罚主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主要依据。明确规定行政处罚主体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有利于防止处罚主体越权处罚或者重复处罚,同时也可以对哪些有管辖权而不认真行使职责的处罚主体进行约束。使行政机关和其他委托或者授的组织能够尽职尽责任行使权力,使行政违法行为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从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佥权益。管辖问题是规范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才能有效地对行政违法行为给以制裁,同时有利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处罚的管辖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在的问题,因此《行政处罚法》第20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用以解决行政处罚过程中由于管辖权不清而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一规定包涵了行政处罚管辖权的多项原则,也包括了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职能管辖以及级别管辖等几方面的内容。

确立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是以有利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权,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是以行区划为基础的,因此在行政处罚管辖问题上,我们首先考虑到地域管辖问题,规定了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同时为了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有效地、及时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又对级别管辖问题作出了规定,即:在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辖。这样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及时地发现违法行为并便于对违法行为的进一步调查和取证,作出处罚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政处罚对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为了使行政处罚更准确,体现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职的精神,行政处罚法还作出了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的规定。这实际上对对职能管辖作出的规定。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管理权。我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各行政机关都是在法律赋予的职权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行政处罚权是的行使行政权的一部分,它具有行政权的特征,因此,行政处罚权利的行使也必须依职权进行。但需要指出的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又有的不同,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不一定都有行政处罚权,同时对此种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就不一定有处罚权,因此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有利于行政机关管理,有利行政处罚的准确,同时更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确定管辖的原则,是指研究管辖或者立法中确定管辖时所遵循的一般准则。行政处罚管辖错综复杂,与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活动程序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明确反映行政处罚管辖的行政目标和基本价值,即行政处罚管辖的原则的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使行政管辖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的实践来看,确定行政处罚管辖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率原则。效率应该是行政的蛭训价值,没有效率就没有行政。行政处罚作为与行政权相联系的一种制裁措施,而对大量的、经常性的违法行为,必须合法、高效才能一挥其能。讲究效率应是行政处罚中应有之举。从总体上看,保证行政处罚实现效率的环节很多,如程序、时效等,但管辖也是重要方面。我们这里讲的效率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管辖的确定,应当便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迅速、及时发现并制裁违法行为。迅速、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是指实施处罚的机关或者组织能很快掌握违法行为的信息,既要使检举方便、及时,也要使日常的行政管理有关情况能及时反馈。因此,根据这一原则,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应主要根据行为发生地来确定。

2.兼顾行政机关的分工与案件性质的原则。我国的行政机关是按层级组成的,不同级的行政机关分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行政机关层次越高,其职能中中的决策、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内容就越多,行政机关层次越低,其职能中的执行内容就越多,处理具体案件和其他事务的任务就越重。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行政处罚的实施就应由级别较低(如县级)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来管辖。同时,考虑到案件简单和繁杂,大案和小案,以及案件性质不尽一致,因此,应规定一些行政机关分工的均衡。

上一篇:行为艺术身体叙事研究下一篇:成果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