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医疗改革

2024-08-12

智慧的医疗改革(共11篇)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1

1. 情境性。

改革实践是多个不可还原、非线性、自组织的复杂场域, 只有善于正确思考的人才能真正把握和驾驭, 具有改革智慧的人就是善于正确反思的人。

2. 道德性。

改革智慧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能力, 因为良好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

3. 个别性。

改革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 而更应通晓个别事物, 因为它的本质是践行, 而践行必须与个别事物打交道。因此, 改革不是机械复制和粘贴的生产过程, 而是自发内化和流变的生成过程。在此意义上, 改革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行为, 而是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决定作用。

4. 缄默性。

智慧是对不可道之大道的亲近。这意味着, 改革智慧很重要的一个表征就是缄默性。必须承认, 实践有一种逻辑, 一种不是逻辑的逻辑, 这样才不至于过多地要求实践给出它所不能给出的逻辑, 从而避免强行向实践索取某种不连贯性, 或把一种牵强的连贯性加给它。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2

——大河镇民润合作社案例

大河镇周家寨社区位于大河镇北部,距市中心城区24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全社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748户2882人。周家寨社区是全省的一类贫困村(社区),是大河镇最边远、交通最落后的社区。2014年之前,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把种包谷、种洋芋看成致富的唯一路子,为改变社区现状,帮助群众增收致富,2014年,由政府“搭桥”,村民任龙勇等致富能手共同组建了民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三变+合作社+基地+扶贫”模式,让所有参与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受益。目前合作社拥有资产1600多万元,种植葡萄2810亩。

一、做法

(一)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金。周家寨社区70户农民以843亩土地20年的经营权入股民润合作社发展葡萄产业,合作社对入股农户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在无效益产生的年份,农户每年可获600元/亩的保底分红;合作社盈利后,可按入股土地面积获30%的实物分红(以每亩种植200株葡萄计算,农户可分得60株葡萄的果实),也可按股参与分红,预计年人均增收1200元,其中贫困群众14户63人可实现脱贫致富。如:村民曹和平,夫妻俩长期在外打工挣钱,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性格孤僻,成绩也不好,民润合作社成立后,他把自家近20亩土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并因为在外地打工时学到一些知识,被聘用到合作社葡萄庄园工作,每月工资收入5000余元,每年11000多元的土地分红和其他收入,一年可获近80000元的收入。

(二)以技术管理入股挣薪金。6名蔬菜种植技术员用技术、5名管理人员用管理才能入股合作社,占合作社0.8%干股,每年保底分红4.8万余元,合作社蔬菜、葡萄效益追加分红1%,分红约为2万元,每个技术或管理人员年底可分红6.8万元左右。如:周家寨二组股东曹天奎,患有慢性病,缺乏劳动力,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现在被聘用在种植基地从事管理,每月工资3000元,加上年底分红,每年可收入10万余元,已于2015年实现脱贫。

(三)以村集体资产入股获股金。周家寨社区将管理粗放、收入不高的200亩茶叶林入股合作社,占股3%,由合作社采摘销售,统一经营管理,社区每年可获保底分红5万元,全部用于27户86名贫困户的帮扶,人均可获分红500余元。

二、成效

一是促进了企业和群众联股连心。群众入股后成为了股东,身份由路人、旁观者变成了合作社的参与者和经营者,与合作社的利益捆绑起来,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双赢利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了合作社扶贫济困责任。用工上优先使用入股农户特别是入股的贫困户,使贫困户就地转化成为工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贫困户收入,还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合作社常年可提供120余个就业岗位。

智慧医疗的现状与思考 篇3

智慧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要求以人为中心,同时关注疾病与健康,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颠覆式地创新健康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展示技术,借助无处不在的强大计算能力,使医疗行业融入更多的人工智慧,实现真正意义的医疗智能化。

智慧医疗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政策引导 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直倍受重视,新医改中就专门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初步提出了智慧医疗的目标和要求,《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发[2015]14号)明确了智慧医疗的技术路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了以“互联网+医疗”为特征的智慧医疗的具体行动纲领。各地相继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很多城市将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需求 我国长期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资源匮乏、分布不均、效率低下是根本原因,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需要应对;自助医疗保健、动态健康评估、随时信息获取等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医疗是一个兼具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要求的特殊领域,专业人员必定稀缺,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永无止境,只有极大地提高效率,才能得到满足。“互联网+医疗”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核心需求,通过融合和颠覆,将蜕变出全新的智慧医疗。

技术支撑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硬件仍呈指数级高速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2014年已达7.2亿人次;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设备已经彻底地颠覆了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方式;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决策分析、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成熟;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形成强大的工业智造能力。这些技术业已成熟,汇集形成“互联网+”思想理念,在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为智慧医疗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行业借鉴 智能物流和搬运机器人,帮助亚马逊保持着领先同行的商业业绩;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和百度,使用知识图谱技术,理解用户搜索的语义,不仅给出相关网页,更能直接给出结果和答案;阿里巴巴的拍立淘能够基于图像进行商品的筛选和推荐,使用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商品介绍进行涉恐、涉黄、涉政的信息鉴别和拦截;微软的Cortana、苹果的Siri以及谷歌Voice能够识别语音和与用户交互。人形机器人Pepper已具备初步的情感交互能力。IBM的超级电脑沃森基于海量数据和逻辑程序,通过推理给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不断突破着人工智能的极限。

总之,智慧医疗受到有利政策的引导,是医疗行业的切实需求,存在坚实的技术支撑,为许多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创新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且有发展“互联网+”的比较优势,智慧医疗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将长期保持加速发展的趋势。

智慧医疗的市场广阔、发展迅猛

市场状况 目前医疗信息化的重点已从在线医疗转向移动医疗,移动医疗将成为智慧医疗的主体,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增长52%,易观智库预计2015-2017年将分别达到48.8、111.5和200.9亿元。患者大众、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均是智慧医疗的服务对象,市场参与行业更是多元化,软件公司、设备制造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保险公司、金融支付等行业,与服务对象都积极投入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

智慧硬件 包括家用的、医疗机构的智能医疗设备、传统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改进、智能医疗服务辅助设备等。2014年我国家用智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大约为6亿元,易观智库预计2015-2017年分别为11、26、90亿元,目前的设备主要包括:便携智能的血糖仪、血压计、心电仪、胎心仪、温度计、体重计、手环、手表等,受中小和初创企业重视,创新不断。目前,最受瞩目的智慧医疗硬件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组织器官3D打印机、医疗亭等。我国目前的智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上端发展。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支撑医疗机构基本工作流程,提供信息服务,是智慧医疗的中枢。我国电子病历渗透率约为50%,达到4级的仅占2%,远低于美国的90%和68%,医疗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仍然较低。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区域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美国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3亿美元,我国2016年预计为25亿元,并将快速增长,这将大大提高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规划、制定和执行行业标准、企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应对移动医疗转型等问题需要重视。

移动应用 APP是智慧医疗中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门槛低、投入小、见效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打通了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通道,使信息交互成为可能,充分利用手机和平板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以人为中心,数据和计算无处不在的理念和目标。APP的种类很多,有面向大众、面向专业人员、面向机构的,也有实现信息匹配的;有实现简单功能的,也有构建平台生态的。APP需要后台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支持,云端服务是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 包括通用和健康专用的基础设施,运营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是信息巨头们的专利。谷歌、苹果、微软、三星、阿里、百度、腾讯等国际大公司,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提供健康云服务,打造围绕各自核心业务的健康生态圈。云平台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门槛,提高了安全性,并真正实现可伸缩计算能力随时随地的可及性。

智慧医疗产业链长、市场广阔,需要各行各业积极投入、创新发展,要特别重视集成创新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借鉴成功经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远程医疗就是集成创新的典型。

智慧医疗的思考与展望

智慧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迅猛,有望形成一门生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医学实质上是一门关于健康信息的科学,应当借鉴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经验,做好基础研究,善用包括数理统计、信息论在内的数学工具,以更加科学高效地分析处理健康信息。

智慧医疗的变革在于颠覆式地创新了健康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技术,当数据准确、完整、顺畅地以人为中心汇集时,信息随之而来,对健康的洞察力自然获得,可以说智慧医疗的智慧源于数据。数据的作用在于流通和共享,行业标准是根基,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标准的制定与遵循。

在智慧医疗中,内容和流程同等重要。在内容上,要在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以包容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为其提供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包括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这可能是真正解决医疗效率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在流程上重视优化再造,理解需求的本质,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创新医疗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医疗的效率。在切入点上,要找准医疗的痛点,着眼未来,善用适当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医疗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篇4

如今, 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 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迅速发展。病患不用再赶到医院排队, 通过计算机或手机上网就可挂专家号;打120急救电话后, 120急救可实现自动定位, 缩短救援时间;病人过往病例、诊断情况等材料不用再带着到处跑, 医生通过网络就可调看;病人在家中, 而医院可以通过终端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健康情况;当患者用手机去靠近一个药瓶的时, 手机会告诉他这是治什么病的药, 一天几次, 一次几片, 而靠近另一个药瓶时, 又会被提醒这瓶药和前一瓶药不能同时服用……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正在实现或即将实现的智慧医疗场景。

普适计算推动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正如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才有所述:“智慧医疗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计算机的发展进程是从主机时代到PC机时代, 再到互联网时代, 现在则进入普适计算时代。普适计算时代的特征就是将计算机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 形成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可见”的计算环境。“此时, 人们感受不到计算机的存在, 但计算机却确实在为你服务。信息的获取不是人们主动使用机器进行搜索服务, 而是机器根据人的特定情况提供信息。”王才有表示。

在我国, 由于人口众多、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 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 病人就诊手续繁琐、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等现象普遍存在。归根结底, 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所致, 而要解决该问题, 就需要完善医疗监督机制、加强医疗信息共享等, 智慧医疗就此应用而生。

医疗行业为天然大数据环境

在王才有看来, 整个智慧医疗主要由感知、理解、抉择三部分组成。首先要感知各种身体信息和医疗数据比如血压、血糖、心率等, 这就需要运用各种先进的诊断设备, 包括移动终端;其次, 就需要理解这些信息, 这就涉及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最后就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抉择。

因此, 智慧医疗第一步就是要打造健康档案、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以人为本、以数据为基础,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医疗诊断的智能决策。我国要实现智慧医疗首先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系统, 要求以个人健康档案和医院健康病历建立共享知识库, 并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

任重而道远的智慧医疗 篇5

医疗信息化是智慧医疗的承载

李兰娟认为,医疗信息化是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智慧医疗领域。它涉及医疗的数字化处理,主要包括信息存贮、提取、共享、应用、数据、知识、通信和决策支持相关的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医院依托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流程。例如,医疗设备的智能化使得发药实现了自动化。发药设备侧面直接出药,节约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医疗信息化还推动了精准外科的发展。”李兰娟举例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目前在肝移植时,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对肝脏大小进行测算,还能对肝脏进行三维重建;在肝胆胰外科中,开始引进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该机器人的机器手共有7个关节,可以270°旋转灵活操作,还可以使手术视野放大10倍;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很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大大缩短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

作为智慧医疗信息化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医院,她以我国最早授牌数字化医院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浙大附属一院从1987年开始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1995年,医院有了信息管理系统;从2001年开始,有了门诊医生工作站;2006年,开始使用电子病历;2009年,有了移动医疗;在2014年,已经拥有数据交换平台,有独立的医院知识库、门户网站,并通过网上平台构建了国际医疗团队,与全美排名前三的医学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肝移植中心等著名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它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的智慧医疗整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移动医疗是智慧医疗的前进方向

移动医疗,包含了一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基于无线基础设备开展的医疗卫生实践,涵盖了用于分发医疗卫生信息的各种无线通信及多媒体技术的所有应用。目前,移动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患者教育、诊断与治疗支持、疾病和传染病暴发跟踪、医疗服务的管理、异地数据收集、远程监控、远程医疗和培训、慢病管理等多个领域中。

“移动医疗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数值估量,但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有效性、质量等方面确实表现突出。对于患者来说,移动医疗有利于更方便的健康教育,医院跟踪随访、转诊等服务的组织,特别是对于慢病患者,能够更容易地坚持治疗,在短信提醒和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支持下,患者更易配合治疗;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有利于保持对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最佳医疗实践的知晓,增进与同事的合作、数据分析以及获得诊断支持,方便与患者沟通等。”李兰娟对移动医疗充分肯定。

近几年来,中国的移动医疗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大量的资本蜂拥入场移动医疗,全年共投资超过80个项目,总融资标的接近7亿美金,比前四年的总和还多近1倍。从投资项目分布上看,主要有四个类型:穿戴式设备、医疗服务类、医疗应用类、健康应用类等。李兰娟认为,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里,移动医疗将会越来越受热捧,这将大大促进医疗的临床智能化。

量化健康使智慧医疗“看得见”

所谓量化健康,就是采用传感和可穿戴设备来获取自身各方面的数据,尤其是健康数据,用于提高自我健康认知的方法。目前,可量化的数据主要有食品消耗、摄入卡路里、慢跑距离、走路步数、情绪、血氧水平、血糖水平、睡眠模式、工作效率、健康水平等。

李兰娟主张“能被量化就能被改变”的理念。“人们可以通过各类APP对量化指标进行追踪,并通过可视化展现来促进关注自身健康,从而改善这些指标;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和可穿戴设备将数据以无线的方式传给服务器,在专业医生的辅助下,给与特定的医疗服务等,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医疗。”李兰娟解释说。

智慧医疗任重而道远

李兰娟表示,智慧医疗发展的终极理想,是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包括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动和操作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来实现智能诊疗、疾病评估预测、药物监控、手术辅助等。而中国的智慧医疗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制定医疗大数据的国家标准。实现智慧医疗终极理想的基础,是大数据。要让大数据真正地得到应用,需要解决语义的融合。即拥有大数据功能的各种设备,需要有统一的大数据标准和接口,否则,杂乱的数据将无法统一运用。例如,在需要跨机构集成数据时,从单个医院的情况来看很好,但是,医院和医院之间如果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就无法连接起来,大数据就无法运行。所以,要加快研究医疗大数据的国家标准,这将对社交媒体、个人卫生、个性化医疗等健康安全的管理甚至居家的健康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需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医疗健康“互联网+”。中国现行医改的核心内容,是从院前预防、院中治疗和院后保健三个角度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通过区域卫生数字化、数字化医院、个人健康服务的三位一体,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个人云”服务。这就需要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体系”来实现医疗、药物、设备服务;通过“互联网+保障体系”来实现支付、社保、安全与隐私等服务;通过智能防御体系,来实现公共卫生防预测以及个性化预防。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6

智慧医疗概述

*何谓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的基础上、跨部门、面向患者的信息体系, 它让一切有用的信息“活”起来, 这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 而医生也可以因此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医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药品及医疗耗材的供应商也能因实现及时和准确的配送而节省大量成本, 保险公司更可因对患者情况的有效跟踪而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流程发展, 使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智慧医疗的功能

整合现有卫生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调查研究, 摸清家底, 进行整合。

启动建设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构建省或市级卫生系统网络平台、办公业务和增值服务平台, 功能包括区域内各类卫生数据库管理、数据交换、预警预报、医疗救治、实时监控、指挥调度、分析决策、远程视频诊疗会议、信息发布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城互认”、信息共享、远程医疗、双向转诊。

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推进健康档案的共享和居民健康服务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实现全市联网管理, 重点做好健康档案的计算机动态管理, 逐步实现“多档合一”,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与医疗保健信息无缝对接。与此同时, 与发改委、劳动局、社会保障局协同实行“一卡通”, 统一制卡、统一格式、统一票据等基础性工作, 推进居民健康服务工作。

1~2.智慧医疗可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基础设施

1~2.智慧医疗可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 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 重点做好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数据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系统, 建立市、区县二级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系统平台, 实现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 提高医疗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智慧医疗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 人口与健康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针对慢性病的挑战, 智慧医疗的主要策略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 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同时加强重点研究与开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等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策略, 改革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为医疗技术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未来的医院将会以“数字医院”和“智慧医院”为核心和方向。而未来发展的“泛在网”将通过各种基础网络,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按需获取、传递信息等服务。在不久的将来, 将会实现医疗的无线化和医疗的数字化, 那时人类将会享有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的生活体验。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特征

智慧医院的特征可概括为“三无”、“四化”。“三无”, 即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四化”, 即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我们认为所谓智慧化就是智能化加信息化。

3.智慧医院的特征可概括为“三无”、“四化”。“三无”, 即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四化”, 即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

*智慧医院模式

智慧医院的模式是:生病不用住院, 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监控器让医生了解到患者的情况, 医疗模式会更合理, 使疾病变得可防可控。由此, 未来医学模式也将由原来的“3P”模式, 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 即Predictive (预测性) 、Preventive (预防性) 、Personalized (个性化) 和Participatory (参与性) 。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 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 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 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智慧医疗社区

*智慧医疗社区的任务和功能

慢性病的特点是治疗和康复周期长, 单靠阶段性住院治疗往往花费大且效果不佳, 必须辅以长期的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刚好填补了医院专业治疗与个人日常保健之间的空白, 这就是智慧医疗社区的功能。智慧医疗社区的任务就是通过持续性教育和定期检查, 实现慢性病的人群预防与疾病管理。

*智慧医疗社区的建设

目前, 家庭医生制度和医疗社区为全程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千家万户的智慧医疗社区, 将通过干预生活的方式, 让居民从注重疾病治疗逐步转向预防发病, 有效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个人健康数据库、个人电子病历手机一机通。

*医疗健康监护服务

该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社区健康小屋。通过多种通信协议连接各种即时检测医疗设备, 包括基于Continua标准的家用医疗设备。社区选取半专业/专业级设备, 如心电仪、心脏超声、心血管系统功能分析仪等。

第二, 人体局域网络。通过手机无线连接人体穿戴的或植入于人体的各种健康监测设备, 如穿戴式脉冲血氧仪、腕表式血糖仪、腕表式睡眠品质测量仪等等。

4.智慧化就是智能化加信息化

智慧医疗应用

医院是一个动态的、流动性强的场所, 一所普通的三甲医院年门急诊量近200万人次, 日均超过5000多人次, 甚至在某些就诊高峰日, 就诊量有超过1万人次的现象。医务人员作为服务患者的主体, 面对如此大量的患者, 要始终保持很高的工作效率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对于医患比例严重失衡的大部分医院而言往往力不从心。医疗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赋予医院以“智慧”, 使医院既能有效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进行人员管理, 让人员繁杂的医院既能保持良好的就诊次序和诊疗环境, 同时又保证所有医务工作者能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服务, 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诊疗环境。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7

智慧医疗是在物联网时代下形成的新型医疗形态,物联网的发展促成了智慧医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末,物联网概念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所有物品通过网络无限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及互联网联系起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工信部等均在研究和制定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扶植政策,推动了中国物联网建设概念的推广及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智慧医疗就是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产物。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均认为数字医疗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并强调各成员国可逐步实现数字医疗的规划。3年后,IBM推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真正实现了医疗信息的互联和共享,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进行整合。

智慧医疗是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外尚无具体描述智慧医疗的体系。目前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均根据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同时瞄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孤立的医院信息化子系统进行整合,规范了智慧医疗的部件模型,并制定出了智慧医疗的制成框架及操作标准,构建了面向智慧医疗的集成构架体系[1]。目前,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主要包括应用层、云计算层、数据传输层、智慧传感层及数据整合层5个方面[2]。

2 云计算在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部分自身条件较好的医院已经建立的完整的信息化建设系统,但是绝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十分落后。医疗卫生业务系统数据分散、操作独立,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随着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数据量不断增加,大量信息孤岛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的性能,甚至可造成系统的瘫痪,对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并成为困扰数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障碍。云计算在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医院各业务平台的设备均为独立的孤岛,运营成本较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且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部分设备耗电量较大,采用智能调节技术及设备自我管理实现节能异常困难。将云计算运用到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可有效降低资源利用的成本,极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3]。

(2)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的新业务系统从设备采购、安装到上线,周期十分漫长。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等硬件频繁出现故障,业务OoS成本较高。云计算建设及部署周期较短,客户端要求较低,可轻松实现数据共享。

(3)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不一,要求智慧医疗集成平台具有安全、灵活、开放等特点。作为信息孤岛的医疗机构,不方便实现资源的独立共享,因此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存储平台,以利于信息资源的流通及共享。云计算可对医疗网络上分布的高性能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服务,使用户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服务。建立高效的任务调度及资源管理机制对各计算资源及智慧医疗应用进行协调,以满足智慧医疗集成平台对计算能力的巨大需求。

3 云计算在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应用

构建云计算为基础的医疗信息化平台,需构建以区域为中心的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通过Push方式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各级医院的医疗数据资源集中存放,并提供卫生监管部门及个人家庭用户的信息查询功能,方便医疗数据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应用即服务及平台即服务[4]。基础设施即服务可提供虚拟的基础设施资源形式,如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网络设施等;应用即服务主要指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应用软件,只需按需租用,无需购买;平台即服务指采用应用平台为资源的形式提供服务,如虚拟操作系统及应用引擎等。

因客户种类较多,应用存在同一时刻被大量使用的情况,云计算解决方案可对资源处理业务进行很好的调度。对使用者来说,后端部署的具体内容非终端用户所关心问题,只需满足应用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即可。业务运行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忙闲交错的特征,各业务之间存在峰谷交错的现象。可采用峰谷交错及业务忙闲的特点,将闲即处于谷底的业务进行迁徙,以腾出部分资源,节约成本。针对客户的临时性及突发性存储资源需求,可为企业客户提供虚拟的弹性计算集群环境,实现用户动态的扩展。完全采用动态分配管理是事件或项目形式促发整个系统的行为,迅速、高效地调动资源,整合系统的计算资源,使其符合客户业务的弹性要求。在业务运行平台中,相关事件的触发、部署及管理等操作均可实现智能化,无需进行大量的人工操作。

另外,在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医疗集成平台时,可通过整合服务器,减少和控制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提高CPU及物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以降低整个系统的硬件成本。加快新服务器的应用部署,降低服务器的重建及加载时间,提前规划资源的增长,以响应客户及应用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使集中存储网络资源成为可能。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慧医疗集成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以云计算为支撑,可通过网络有机连接系统及设备,减少医疗运行的成本,促进医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云计算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其在智慧医疗集成平台中的应用,可将医疗行业带进科学发展及创新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立春,梁建,黄国东.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2):12-14.

[2]邹丽萍,查佳凌,吴韬,等.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服务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5):51-53.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8

关键词:急救,智慧城市,智慧化

0 引言

在最新的韩剧《Golden Time》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场景:

(1)场景一:当救护车接到急救病人,急救人员不断的询问各个医院,哪个医院愿意接收,如果碰到棘手的患者医院还要互相推诿;

(2)场景二:当患者送到医院急救室,医生不断向急救人员询问患者的情况,如受伤部位、血压等等情况,但是一般情况下急救人员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回答大概;

(3)场景三:急救医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一般难以得到准备信息;

(4)场景四:当医院同意接收急救病人但发现手术室不够时,需要不断和既定手术人员或者手术医生协调。

(5)场景五:有车祸患者被送到了小医院,但是小医院花了半小时给患者做了CT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虽然以上场景不能完全反应急救中的各种情况,但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目前急救领域仍然有各种矛盾存在,正是由于这些矛盾造成的抢救时间浪费不断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基于此,同时基于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医疗系统不断将智慧技术应用到本领域。笔者希望通过对医疗系统智慧化的预期,结合智慧城市技术及社群智能技术,对宁波智慧医疗中的一个点—急救医疗系统的智慧化做一前期研究。

1 宁波急救医疗及各大医院信息化现状

(1)120指挥系统:宁波市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县联网,系统实现了5项功能,分别为:对手机报警的实时定位(仅限于移动公司手机);基础数据实时上传、事件预警信息上传审核与数据分析统计;地方120对市120固定电话三字段信息、手机定位信息的资源共享;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在应急情况下实现调度单转发。

(2)宁波市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市各大医院的网上挂号;有实时的门诊人数统计、住院床位统计;正在建立患者的诊疗系统,记录患者的诊疗信息,但目前情况看并没有完全实现;对各种急救信息目前仍为空白[1]。

(3)各大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间的参差不齐,也有医院本身重视程度造成的水平不一:笔者调查了一市大型私立医院,发现医院的信息系统互相独立,如住院系统、化验系统等等都是独立运行,没有做到统一数据库,更不用说这些数据能实时保存到市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作为病人以后诊疗或急救的参考。

2 智慧宁波下的急救系统

2.1 120指挥系统智能化

120指挥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要负责急救车辆、急救医院的指挥、沟通及数据交互,同时也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急救辅助数据,因而需更加智能[2]。

2.1.1 120指挥系统智能化

目前120指挥中心的接警仍采用传统的电话方式,在智慧城市下,这种单一且效率、准确度都较低的方式应该修正,多种接警方式应该普及,如开发相应的手机APP报警方式,网络报警方式等等。对于手机APP或者网络应用程序,可以设置一键式报警方式:个人可以事先设置个人信息、病史、过敏源、家人联系方式或者地址等信息;为了客户误报警,APP等应用程序还可以设置报警的同时预付120出车费用,以免造成资源滥用。

2.1.2 120出车系统智能化

通过社群智能技术,通过患者的GPS信息或地址信息,同时查询急救医院的现实条件和急救车辆的位置、使用信息,120指挥中心自动向选定急救车辆发出指令。如图2:

2.2 急救车辆

目前宁波的急救车辆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化能力,比如鄞州区的急救车辆就配备了GPS车载系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获得求救病人的相关信息和地址信息。当然,对于智慧化来说,还很不够。急救车辆可以使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和3G/4G无线通讯技术,在急救车辆上获得必要的基础信息:如能通过120指挥中心平台获得公路实况信息,避开拥堵道路;或遇到昏迷且无人照看的病人,可以通过车载指纹识别系统通过120指挥中心查询公安户籍系统中的指纹库查询患者信息,如能查询到,120指挥中心可以联系患者家属,同时反馈给急救车辆、医院既往病史[3]。

2.3 医院

医院医生对于棘手病患,可以通过120指挥系统转交相应值班专家或者通过专家信息系统,获得相同病症病人以往治疗方案进行施救。

3 总结

本文结合急救医疗和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智能技术对智慧城市下的急救医疗未来建设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技术的发展,能够减少或消除本文开头的几个急救场景,让更多的人在更迅捷的急救医疗下挽回宝贵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宁波市急救中心[EB/OL].[2012-10-4].http://www.ningbo120.net/jgzn.aspx/.

[2]杨李松.120联网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建设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160.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9

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月13日组织召开的会议上, 专家预计这类行动很快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目前190个城市正在升级数字网络并构建智慧城市。对中国而言, 推广“智慧医疗”的意义尤为重大, 因为公共卫生体系已经遭遇瓶颈, 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 而大医院的医生人数相对不足。

据全球性IT调研公司IDC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在中国大约有1/6的大医院已经安装了某种类型的移动医疗系统, 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查看数字医疗文件等基础功能。IDC指出, 鉴于许多医疗机构都大大加强了其移动医疗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这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在2014年大幅提升。

Wi-Fi和可穿戴设备

IDC称, 移动健康行动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推动大医院无线网络的构建。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 (Leon Xiao) 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 (Pharm Asia News) 的采访时说:“许多大型三级医院预计将在2014年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 并且将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整合。”随着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 医生和护士将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带移动设备” (BYOD) 技术,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以及药物使用和不良事件信息。

这份IDC报告称, 对于中国医院而言, 通过完善临床数据中心来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也是当务之急。政府之前启动了国家电子健康档案 (EMR) 系统, 储存个人医疗记录以及医疗费用和报销范围信息 ("China's Residents Health Card Offers Potential For Massive Data Mining"—Pharm Asia News, Aug.30, 2011 12:00 PM GMT) 。肖先生说, 尽管该系统获取了大量的患者数据, 但从数据挖掘的角度来看还需提高其粒度。“现有的EMR系统需要更加细化, 包括按照治疗领域才采集数据, 比如胃病、呼吸道疾病等等, 因为现有数据缺乏具体细节, 不同疾病类型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可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的逐渐普及也会进一步推动我们迈向“大数据 (big data) ”时代的步伐。在中国, 年轻一代的“科技通”已经开始使用各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来监测自己的体重指数、心率甚至压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电信最近与瑞士企业Life Watch Corp.签署了合作协议, 开始在中国出售Lifewatch V智能手机。这种手机可以监测体温、血糖等生命体征, 并且能安全地共享和储存数据。

肖先生说:“对于这种能监测生命体征的智能手机, 中国市场的需求很大, 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环境和食品安全。”

预计2014年智能手机还将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据IT咨询公司高德纳 (Gartner) 预测, 今年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将达到4亿台, 占中国所有手机销量的90%左右。

政策激励

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法规鼓励发展民营医院, 并且允许医生多点执业, 这也进一步扩大了移动医疗的需求。

2013年10月, 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求医院加大医疗信息技术投资。措施包括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和便携式数据采集设备的使用。此外, 还要求整合无线和有线网络以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China Opens The Door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s It Lifts Investment Ban"—Pharm Asia News, Oct.28, 2013 6:58 AM GMT) 。

中国也可以借鉴亚洲邻国的经验。例如, 日本总务省正在率先尝试使用医务人员提供的大数据来促进预防性卫生保健 ("Japanese Government to Tackle Preventative Health Care Using Big Data"—Pharm Asia News, Sep.23, 2013 4:30 PM GMT) 。

IBM将东南亚视为收集大医院或公共卫生机构各类数据的沃土, 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其超级计算机以此来控制医疗成本并且生成有助于诊断的链接 ("IBM Pitches“Dr.”Watson In Asia To Leapfrog Into Big Data Management:An Interview With Pharm Asia News (Part 2 of 2) "—Pharm Asia News, Jun.3, 2013 4:59 PM GMT) 。

IDC的肖先生说, 医院移动健康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移动护理、针对医生的应用程序、移动数据管理以及针对患者的应用程序。目前发展最不足的应该是针对患者的应用程序。

他补充道, 除了政策激励之外, 中国公众对于便利的、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的强烈需求也将推动移动健康业的可持续发展。

投资热潮

随着“智慧医疗”行动的展开, 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渗透, Wi-Fi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 再加之公众的强烈需求, 许多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开发商都试图抓住这一机遇。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的开发商同样也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美柚 (Meet You) ”是一款专为女性开发的应用程序, 用于帮助女性管理其月经周期。自2013年4月上线以来, 美柚已经拥有了2000万名注册用户。其开发商厦门美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Meet Y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于1月15日宣布完成1, 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此轮融资由经纬创投 (Matrix Partners China) 领投。

另一款名为“大姨吗”的经期管理应用程序于2013年9月完成了超过1, 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次是由红杉资本 (Sequoia Capital) 领投, A轮投资机构贝塔斯曼 (Bertelsmann) 继续跟投。

与此同时, 位于四川成都的民营妇女儿童医院运营机构安琪儿医疗控股集团 (Angel Group) 在2013年12月的B轮融资中也获得了红杉资本超过1亿元人民币 (约合1, 600万美元) 的投资。

智慧医疗新趋势 篇10

健康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优化健康成果,需要对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智慧医疗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智慧医疗可以说是医疗保健体系的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积极做法,它采取整体全面的方法,找出所有与决定健康的因素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临床的,从而提供高效、整合的服务和个性化医疗,改善医疗效果,降低医疗整体成本。可以说,智慧医疗超越了临床环境,将医疗保健扩散到医院围墙之外的社区,推动健康和社区活力。

智慧医疗的好处

医疗保健不仅仅是医生的办公室或重症监护病房,也不仅仅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它包括影响患者的一切,从年龄,工作历史,到邻里和社会关系。有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保健在健康变化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0%~25%,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最多可达30%),健康行为(30%~40%),社会和经济因素(15%~40%),以及物理环境因素(5%)。但通常,系统中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医疗保健,也就是看自己收集的数据以及他们所能提供的干预。例如医生想要确定症状并进行治疗;医院想要让病人进入能治愈他们的疗程中;制药公司想要找到可能会因其药物治疗而受益的人;公共卫生专家想要减少早产的发生率或糖尿病人的人数;社会工作者想要改变有害行为。但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和部门,因而很难对患者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智慧医疗就是要创建一个包含各种组织的医疗保健生态系统,让这些组织能够一起支持患者。对于一名患者来说,他/她的医护人员应该要了解所有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方案、用药、社会决定因素和其他任何相关信息,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医护计划。

具体来说,几十年来,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医疗保健和社会系统相互依存,并深刻地影响着对方。然而,相关各方形成的复杂矩阵目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存在的,向公民提供独立的、不同的医疗服务。例如,有一个老奶奶患有疾病,造成了残疾,那么,她的家庭健康助理了解关于她的病的最新疗法吗?社会服务工作者是否了解她残疾背后存在的医疗问题?社会保障机构了解在她生命的现阶段,其利益应如何确定吗?药店的药剂师是否意识到,她的医生开给她的新的血液稀释剂样例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虽然这些医护人员、机构和社会支持服务组织都在关注她的健康,但很多时候(或许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他们缺乏合作,无法全面了解患者。那么,智慧医疗将能实现的情况是,能够让个人了解自身一生的健康情况,让他/她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协助医疗和社会服务生态系统知道到底在做什么。在个人生命的每个阶段,智慧医疗的目标就是要知道何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护理,从而降低风险和医疗开支,最终能够有更健康的公民,更繁荣的社区。

下面一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也更能说明智慧医疗的好处: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但在传统上,精神健康总是与身体健康脱节;全球医疗健康和社会项目的成本高达8兆美元以上,但当前的医疗护理模式提供响应式的照料及与其不成比例的成本;到2050年,全球人口中将有22%超过60岁,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会增加4倍;在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以及每三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两个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其花费占医疗费用的93%。因此,要应对不断升级的医疗开支危机,需要与医疗保健相关的各方跨界合作,围绕整个人构建解决方案。一个更全面更综合的医疗保健方法,或者说智慧医疗,可以对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向高风险、高需求的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服务,可以让医院避免56%的再住院情况的发生;80%的医生表示,解决社会需求能够改善健康;80%的早发性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解决当前系统的效率低下问题,可以节约30%的医疗保健费用。

智慧医疗保健系统具有如下五个共同属性(见表1)。

此外,相比于现在的医疗系统,智慧医疗具有几项显著优势。首先,智慧医疗能够促进协作,它能改善跨职能团队的协作(比如社会工作者、医生、治疗师和其他人),以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智慧医疗以人为中心,它不仅关注临床决定因素,而是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帮助创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计划,满足患者的复杂需求;再次,智慧医疗从多个来源提取信息,并将得到的信息汇集起来(包括电子病历),提供360度的全面的患者信息;最后,智慧医疗能够从非结构化内容中提供深刻见解,以支持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使用数据实现智慧医疗

在医疗保健中使用大数据对提供医疗保健模式来说很关键。对于一个一直以来是被动反应式的环境而言,这是一种模式的转变。这一方法正是通过科学的创新来让医疗保健体系更积极主动。使用数据有助于更充分的了解个人,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和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通过应用分析在整个医护周期中的每个点产生的数据,就有机会能够大大改善医疗服务生态系统,使其更有效率。也就是说,大数据将能更全面的了解个人,以及影响其社会和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现在,欧洲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医疗保健组织已经开始构建更智慧的医疗保健系统。

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Catalonia),6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65%患有慢性疾病,占用了该地区70%的医疗保健资源。在一个试验项目中,加泰罗尼亚医疗保健机构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通过更协作的慢性疾病管理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加泰罗尼亚医疗保健机构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患者门户网站,其中将显示目前存在多个不同部门的20个数据库中的与健康有关的数据。有了这些信息,医护人员将能够确定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怎样,以及如何进行改变。

nlc202309010757

在丹麦已经有广泛的识别和治疗慢性疾病患者的方案,例如在丹麦南部地区,有22%的公民患有某种形式的慢性疾病,其中有大约7万人有心脏病。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地区与IBM合作,开展了一项试验计划,促进患者、医生、药剂师、精神健康专家之间的实时沟通协作,从而让所有各方都了解患者的医疗护理方案。

意大利的博尔扎诺是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城市。为此,该市试行了“健康传感器”方案,以监测家庭环境,改善居民健康。传感器监测的信息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烟气、甲烷、温度、湿度、水和运动等。这些被从各家收集来的信息共同用于创建一个“正常行为”文件,从而当数据偏离标准规范时,系统就会提出警报。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安装了相关装置的家庭成员知道他们正在被监视,但是却可以提供给他们仍旧提供平和的环境,让日常生活照常进行。此外,这些参与的家庭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查看自己的数据流。通过项目的实施,2/3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博尔扎诺市议会对老人医疗保健的相关费用节省了31%;80%的参与者认为更安全,并希望在系统中保持成员资格。

智慧医疗的体现之mHealth

手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全世界,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有手机。大量的初创企业开发应用程序和插件,从而让手机或掌上电脑发展成了一种高端医疗设备。除了它更便宜、更时尚、功能更全面,它就像是在人体中开发出来的新器官。智能手机已经可以跟踪卡路里消耗情况,记录跑步或走路的距离,衡量睡眠模式,甚至是检测到不稳定心跳或是帕金森病中的震颤。在医疗保健中使用移动技术,被称为“mHealth”。专家们预测,随着智能手机变得更智能,加上医疗保健的高成本,患者对医疗问题的耐心大打折扣,因此未来十年mHealth市场将会飙升。到时候,病人为什么要选择花1000美元去做测试,仅为了得到一个心率图?他完全可以去药店为他的智能手机购买一个心电图传感器,来完成同样的检查。

现在很多企业巨头都投身于mHealth: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投资于一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初创公司Zeo开发的睡眠监测技术;百思买(Best Buy)融资可以监测心率的耳塞;AT&T帮助发展WellDoc开发的员工健康方案,其应用程序能帮助用户管理糖尿病;著名的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Qualcomm)的一个子公司正在协助开发各种mHealth设备。

mHealth所带来的移动性和“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战略转变了医疗保健体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提高了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者的医护服务水平,也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其有利的方面可谓令人印象深刻:速度快、反应灵敏、方案灵活,简化医疗工作流程,并能利用大数据来提供更智慧的医疗保健和更个性化的医疗护理。通过让供应商使用首选设备和移动云计算软件,移动性可以帮助超越电子医疗记录(EMR)所捕获、访问和查看的界限。甚至有人会问,在未来,智慧手机是否就是智慧医疗保健机构?

然而,这些工具是否能够真的让我们更健康,实际上最终将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们。现在,很多设备都可以记录我们的各种数据,它们可以记录我们吃的零食,我们的休息情况、运动情况甚至更多,但这并不保证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比如,你会真的因为手机提醒你说糖吃的有点儿多就停止吃含糖食物吗?因此,我们需要对数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智慧医疗案例:苹果与IBM的合作

2015年4月,苹果公司与IBM要共同开发更智慧的健康追踪iPhone应用程序。苹果要帮助IBM创造一种服务,该服务可以分析收集自iPhone应用程序的医疗数据,并提出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建议。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个性化医疗咨询建议或许可以帮助许多人管理他们的自身健康,而苹果公司通过iPhone追踪健康的愿景也正在扩大。

苹果于2014年6月发布了HealthKit,并于当年9月在iPhone的新操作系统中推出。它创建了一个来自于个人iPhone的信息库,整理个人来自苹果或其他应用程序及医疗设备上的健康数据。目前,一些医院和电子病历公司已开始使用苹果公司的软件平台HealthKit来向患者文件中添加更多的细节信息。例如,病人可以选择将其血糖监护仪上的读数自动共享给使用软件的供应商。而IBM公司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名为沃特森健康云(Watson Health Cloud)的在线服务,用于分析通过HealthKit筛选的数据。该服务的目的是要帮助公司和研究人员在从苹果的平台收集来的数据中找到医学上有用的模式,并构建工具,让其可基于个人的HealthKit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咨询建议。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个人年龄、过去的情况和行为来告诉使用者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比如可以告知使用者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是要少吃红肉。IBM计划利用其平台和HealthKit向那些想要给员工提供健康咨询的公司提供应用程序。

与IBM的合作是苹果的第一个公开宣布的纯粹把重点放在分析HealthKit数据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沃特森健康云也会在设计上与ResearchKit兼容,而ResearchKit是一个苹果软件平台,它可以让医学研究人员通过iPhone收集数据。虽然与HealthKit和ResearchKit的兼容性是沃特森健康云的一个主要卖点,但实际上它是被设计成能与任何数据源共同合作的。将外部数据源与HealthKit相结合,并提供自动化的分析,将会非常强大。例如,它可能会发现群体中的有共同症状的一些人对相同的治疗手段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数据能让相关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

为了在智慧医疗方面有更进一步发展,2015年4月,IBM宣布收购了一家名为Explorys的公司,该公司拥有包含5千万条医疗记录的数据库,用于探索患者护理模式。

智慧医疗面临的挑战

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是防止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由于保护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必须,确定所有由手机或随身设备产生、访问、存储或是传送的受监管数据。要确定最佳的安全访问级别,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必须在有关机构制定的相应的方针指导下工作,例如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制定的方针(该办公室测试并确定受监管数据必须如何进行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建议采取多方面的办法来处理受管制的数据,其中很可能包括对设备上、服务器上或者是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此外,这种安全部署可以确保受监管的数据和个人数据不被混淆。同时,还需要有可靠的数据泄露防护(Data leakage protection,DLP)。变更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另外,在自带设备环境中要成功,需要让部署的解决方案能够监控、跟踪和控制对所有自带设备的访问权限。

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传感器可以扫描人体,并与能够使用大规模医疗保健数据来进行信息分析的医护人员进行远程通信。在此基础上,高度个性化的日常用药可能通过3D打印成一颗药丸便于随身携带。这种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医疗系统的配置。技术公司、制药和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医护人员之间将出现新的合作关系,并且这些合作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

数字技术不仅是创造新的医疗保健产品,其智慧能够促进改变我们如何管理自身健康的方式。智慧医疗将重点从治疗转向一种更广泛的健康管理和健康生活,它不仅有可能改善治疗,而且有可能控制医疗保健中看似势不可挡的开支增加。因此,智慧医疗不仅是为经济做正确的事,也是为社会做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这是对个人做正确的事。不论是对私人还是公共组织而言, 智慧医疗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智慧的医疗改革 篇11

2015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使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并明确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医疗服务,如通过诊室内记账、诊间结算、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1]。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2]。

2015年8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具体明确了大数据10项工程,其中,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优先在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利用大数据创新服务模式,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3]。

2015年8月,《南京市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宁政办发[2015]91号)明确提出:在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框架下,实现智慧医疗与人社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交互,为南京市民提供智能化医疗信息服务。创新医保服务模式,探索与智慧医疗平台身份识别互认,逐步开放医保多渠道查询、结算等功能。

医保移动支付主要是手机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推动医保诊间结算、边诊疗边结算、先诊疗后结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医院就诊环境和患者就医体验,缓解“看病难”。但是,医保手机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目前国内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南京市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智慧医疗项目,市发改委、市卫计局、市人社局、市紫金投资集团等多部门联合沟通后,确定开展南京市医保手机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试点。项目试点由市智慧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联合高淳区卫计局、人社局,在智慧南京总体框架下和智慧医疗整体规划下,选择高淳人民医院示范应用。

1 系统服务对象

用户使用医保手机在线支付功能,需要注册“我的南京”服务和实名认证,并且到线下自助机通过身份证、医保卡、手机号实体认证,方可开通激活。在使用医保在线支付时,需要先进行订单支付授权认证(手机动态密码方式),授权通过后,方可进行在线支付功能。系统服务对象包括城镇市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4]。

1.1 城镇市民

城镇市民手机端在线支付医疗服务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在线办理医院就诊业务:在线挂号,在线缴费,在线查询LIS报告并打印、预约挂号等;减少看病等待时间。

(2)享受7×24小时的便捷医疗服务等。

城镇市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可及的、优质的卫生服务;获取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1.2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在线支付医疗服务系统能够帮助医疗服务机构实现目标:

(1)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2)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减少患者排队现象,改善患者就诊环境。

(3)缓解人工挂号压力,替代手工发放LIS报告单,有效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如何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就诊体验,减少医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方面的需求。

1.3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各地政府专管卫生的职能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明确,发展卫生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卫生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自身的利益,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服务,满足群众的卫生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省卫计委和市政府的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全市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和公共卫生管理政策,引导和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医保接口的接入方式

2.1 常用医保接口接入方式

由于各地医保政策不同,数据要求不同,软件开发商不同等各种情况,导致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医保系统,而医院根据医保中心提供的数据接入方案,在原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医保接口的开发,医保接口也出现了不同的接入方式[5],目前主要有以下4种:

1)医院HIS系统通过写数据访问共享区来实现医保业务的交互

数据共享区可以是文本文件、数据库中对象等。HIS在做二次开发时获取接口要求中数据,并按数据访问共享区要求进行写入操作,也即如果为文本文件则按要求格式写入文本文件,如果为数据库中表则按数据库中语法和格式要求写入数据等,HIS读取时一样按照共享区语法或格式要求完成,以实现业务处理中读、写、更改的交互。

2)配置前置机服务器,安装数据库和自动FTP传输程序来进行数据交互

医保患者在医院HIS中办理挂号登记、出院结算等业务的同时,通过接口程序将产生的数据写入前置机服务器数据库中,每日设置4个时段自动通过FTP程序连接医保中心服务器,上传前置机数据库更新数据,同时下载医保中心端更新的数据并写入前置机数据库。

3)医院HIS系统通过调用嵌入式DLL连接库完成医保业务的办理

HIS在做二次开发时不需考虑相关系统交互细节,需要根据DLL要求传入相关参数信息,然后根据返回信息完成相关业务。

4)医院HIS系统通过医保支付平台与Web服务对接,使外部系统使用Web服务,通过医保支付平台完成业务流程的数据交互

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在广域网上进行通信,首先进行服务定位,经过认证后,根据接口规范传入参数,调用Web服务,然后根据接口规范解析传出参数,以实现相互通信。医保系统可以通过医保支付平台将相关业务发布,医保系统中涉及大量关键信息的设计,将医保的功能模块做成一个医保支付平台,向外提供医保功能,以供社保体系中或互联网上其他系统调用。

2.2 不同接入方式的特点

不同的接口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对运行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医保管理机构可以依据实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等综合考虑按一种或多种方式提供给医院,医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并结合医保系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接口设计方案。

(1)第3种和第4种方式在进行系统信息交互时,更具有实时性,医院客户端调用等待时间很短,可能1~2秒,基本可以认为零等待,效率比较高,在操作上较为方便。而第1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需要医保客户端的干预才能生成所需的共享区数据,对医院来说,没有第3种和第4种方式方便。而第2种方式数据每日分时段传送,数据传输完整性高,但费用不能及时计算,实时性差。

(2)在医院HIS与医保系统的物理连接上,前3种方式一般通过电信、网通或其他通信部门的专线进行解决。而第4种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处理,访问医保支付平台进行业务处理。

第2种每日分时段传送,对网络和程序的稳定性要求没有其他3种方式高。

(3)前3种方式都要根据医保系统提供的系统平台、编程语言或数据格式等来开发接口,应用程序不能实现跨平台的使用,构建在不同系统中的服务无法进行数据交换。第2种方式还需增加前置机服务器,成本较高。而第4种方式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能使其他任何平台上的系统、以任何语言开发的客户端,以一种统一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4)第1种方式在进行数据交互处理时,是含有一定风险的。通过目前一些医保软件接口开发的案例发现,大家在写共享区时基本上是没有经过加密处理的,如果在交互过程中对共享区手工进行数据修改,很可能导致结果的不一致,从而引起医保中心、医院或患者对接口的不信任。而其他3种方式一般会进行登录校验,并且交互的数据对医保中心、医院来讲是不可见的,在安全性方面要更安全。

目前,高淳运行的医保系统接口采用第1种和第3种方式,即将上线的高淳人民医院医保在线支付采用第4种方式。南京市医保在线支付医疗服务系统的建设,是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降低医疗成本及医疗风险,已经成为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解决的重要任务。

3 系统实现

在智慧南京的总体框架下,基于南京市智慧医疗整体规划,集成卫生、人社等多方力量,创新医保支付模式,构建线下线上的智能化医疗服务与应用系统,实现自费、医保、农保等多种支付方式相融合的线下线上医疗支付结算功能。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全市乃至全国医保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提供示范。智慧南京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确保医保资金的安全是医保手机支付模式创新应用的前提。因此,项目的实施重点在于新型医保手机支付模式的申请开通、支付确认等核心环节的安全认证和授权许可。接入“我的南京”统一的实名认证和信用管理体系,确保医保线上支付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同时,相关智能化医疗服务内容统一推送至“我的南京”,扩大南京智慧医疗的服务途径。

3.1 申请开通医保线上支付服务的流程

申请开通医保线上支付服务的流程如图2所示。

医保线上支付功能的申请开通采用了以下多重安全认证机制:

(1)实体医保卡和身份证的认证:患者通过自助医疗智能服务终端,自动识别、比对身份证和医保卡的身份信息,并实时与医疗一卡通的患者主索引系统(EMPI)比对核实,确保患者身份的一致性。

(2)“我的南京”身份认证:通过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再次认证患者的身份。

(3)电子签约:采用“我的南京”一致的、经公证确认的用户服务协议,通过用户电子签约方式,植入法律威慑力量,明确用户权利义务。

(4)短信动态密码验证:患者必须预留手机号码,进行短信动态密码验证。

3.2 医保线上支付确认的流程

医保线上支付确认的流程如图3所示。

医保线上支付确认的授权许可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医保卡就诊报到:每次就诊时,患者必须在自助医疗智能服务终端或人工窗口刷实体卡,确认线上服务患者身份与实体卡身份的一致性。

(2)“我的南京”支付授权认证:只有通过“我的南京”的安全体系认证的患者,才允许访问医保订单支付授权服务接口。患者支付记录进入医保在线支付交易数据仓库,并纳入全市统一的诚信体系。

(3)短信动态验证码:患者确认医保费用的线上支付时,通过对患者预留的身份信息和手机,再次进行动态密码验证,身份信息校验,订单提交授权认证,防止患者医保资金被他人盗用。

3.3 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1)访问和数据安全:实施各方(“我的南京”、人社、卫生)系统之间通信在现有防火墙等相关安全防护基础上,使用HTTP协议、RSA非对称加密方式数据加密传输,并且增加访问权限限制,以保障访问和数据安全。

(2)网络安全:内网通过南京市政务专网方式,外网出口通过网闸、防火墙、服务白名单、访问权限限制等软硬件措施,进行安全防范。

(3)手机实名的可追溯性:随着手机实名制的强制实施,可以通过手机信息和定位等功能,进一步验证患者身份,一旦发生盗用他人医保卡支付或骗保行为,可方便快速进行相关责任人的追溯。

3.4 医院智能化医疗服务与应用

通过医疗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构建面向患者的线下线上智能化医疗服务系统,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时,建立基于微信平台或手机客户端的互联网医疗应用示范,方便居民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共享检验检查结果、诊间付费以及医保费用的即时结算,并实现与健康南京APP和南京卫生12320微信的整合。

4 结束语

医保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是南京市智慧医疗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南京模式智慧医疗体系的亮点工程。线下线上医保支付结算试点计划2015年底完成高淳人民医院的上线试点,并完成一家三级医院的试点方案。2016年逐步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为南京市民提供公平可及、智能化的便捷医疗卫生服务。高淳人民医院具有良好的医院信息化基础,是第一批接入全市医疗一卡通、预约挂号、自助医疗智能服务、医检结果共享等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的医疗机构,其预约挂号、自助医疗智能服务、医检结果共享的使用量位居全市各区(县)医疗机构的首位。2015年8月,高淳人民医院正式开通微信服务,提供基于互联网医疗的门急诊和住院的全流程医疗服务,实现预约挂号、当日挂号、缴费、候排队查询、医检查询、住院服务等功能,并在高淳区智慧办的规划部署下,与高淳区人社部门合作,尝试开展了基于自助医疗服务的医保线下线上支付模式的创新应用测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钱圣哲.“手机医保”解乡村难题[J].中国社会保障,2013(06):26-27.

[2]孙涵.医保在线支付“破冰”[J].中国药店,2015(03):18.

[3]黄柳.广州破冰医保个人账户在线支付[J].中国医院院长,2015(19):35.

[4]庄青,陈亮,王露.南京市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方案设计[J].信息化研究,2012(01):75-78.

上一篇:桥梁防腐下一篇:10G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