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

2024-09-06

医疗改革(通用8篇)

医疗改革 篇1

两会关于医疗改革提案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医疗改革提案政策(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会关于医疗改革提案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医疗改革提案政策(一)》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两会关于医疗改革提案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医疗改革提案政策

2016年全国两会即将落幕,医卫界的代表委员们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慢病防控、健康服务等话题的讨论热度丝毫不减。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会下也议论风生。本报不但派出记者采访业内专家,听取他们对医改的真知灼见,健康报微信也发出网络调查问卷,得到

众多网友积极回应。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先要明晰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难度较大的任务。在多日的讨论中,代表委员们表示,正确认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必修课。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等同于慈善。这是造成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也会制约公立医院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野指出,医院的公益性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的,是一种向社会提供的各类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享受或从中受益的行为属性。这一行为的本质是通过有偿的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个人简历满足公共利益。

“当前我国有2万多家公立医院,政府没有能力包下来,政府投入仅占每家医院维持运转费用的7%~10%,公立医院的运营发展基本取决于自身的医疗

收入积累,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善。”林野说。

林野说,第二个误区是,很多人认为,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只有通过公立医院来实现,民营医院和市场机制无法保障公益性。事实上,医疗卫生事业的终极目的不是公益性而是促进健康,因此,公益性应该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基本社会属性。

“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的定位对立起来,就造成了政府决策者迟迟不肯开放社会办医大门,甚至拒绝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全国政协委员、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伟表示,营造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环境,能促进一些公立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医疗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腐败,从而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深入。

“公益性体现的是要求以治病救人为责任,积极参与突发灾害事件、心得体会公共卫生事件卫生救援,进行急诊救助,加强对口支援等。”林野说。

关键词:医疗保障

建立多元化医保模式

一个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满足各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监管供方行为,引导患者就医流向、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破除以药补医,助推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代表委员们认为,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亟须提速。

农工党中央提出,当前医保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公立、医院、公益性、社会、委员、医疗机构、医疗、改革等范文相关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医疗改革 篇2

特别的, 在市场化过程中, 政府出现了责任缺失, 没有充分履行引导作用, 对于应该重点扶持的人群和项目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而在市场有效的人群和项目领域上, 政府又干涉过大, 没有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管理上出现瑕疵, 计划和市场化争端不断。针对这样的问题, 本文分析借鉴国外相关政策,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可能对策。

一、针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政策

(一) 为什么针对贫困人群实行不适宜的医疗保险制度

1、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

贫困人口由于生活压力大, 收入低下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 在保险市场上为了用较少的成本换得较大的风险保障, 往往会出现对自身身体状况以及病史的隐瞒, 通过信息的不对称获得额外的效用。另外, 医疗保险的提供单位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贫困人口购买某种保险产品时, 本身就已经预见自己发生这种疾病的概率较高。因此, 针对贫困人口的项目获利能力底下, 这使得商业保险不愿意进驻贫困人口市场。

2、贫困人群购买医疗保险的不可行

在我国, 贫困人口是指那部分年均收入1196元一下的人群, 但在笔者看来, 多大部分偏远地区或者近郊农村人民收入都基本只能维持温饱, 在种情况下, 购买市场化的医疗产品不切实际。另外, 医疗保险的购买一般是基于雇主和雇员的协调出资, 而在我国农村等地, 农民依靠自己的小农舍经营生产, 没有雇主和雇员关系。并且, 我国农民大多数由于地区闭塞或是教育限制, 对于提前购买保险作为预防的思想还不完善, 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因此, 推广市场化的保险没有经济基础以及思想基础。

(二) 针对贫困人群, 借鉴印度———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1、借鉴的基础以及印度模式的优势

印度与我国不但有着较为相同的自然条件, 更在在社会经济条件上相似度极大:印度虽有领先的计算机和金融技术, 但现在的发展模式和我国依旧类似, 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的竞争明显, 同时, 从事农村生产人口占全国2/3, 且贫富差距较大。因为有着这样的相似, 分析印度的医疗制度对于研究我国医疗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印度沿袭了二战以来英国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即是:宪法规定, 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 医疗卫生制度总体特点是:政府在基础医疗这一块对全民免费。特别的, 印度对生活在贫困线下人群的医疗制度值得我们关注。贫困人口占印度总人口总数29%, 大约3.5亿, 为保证他们的健康, 国家通过公立医院提供低水平救助和免费医疗。虽然随着政策的变化, 国家依次减少了对贫困地区医疗的投资, 但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其进行保护, 用以减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和保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例如, 2002年, 印度国家卫生政策制定了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方针政策。政府表示, 希望在2010年, 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从当时的所占GDP的0.9%增加到GDP的2%;也希望把中央财政补助从现在占总医疗支出的15%至少增加到25%。

另外印度政府还通过由卫生部和家庭福利部共同建立的“疾病救助基金”来向贫困人口提供救助。通过核算, 这使得在正规的审批过后, 分摊到每一个病患时, 最多可以获得2.5万卢比的补助。这些保险分担了一部分的经济负担, 切实地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2、印度模式的不足

虽然印度医疗保障实现了公平, 但是, 这种全覆盖、低水平的免费医疗不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我国在采用时, 必须注意避免一下的问题:

第一, 体制是否民主至关重要。在印度, 免费医疗的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心的结构僵化死板, 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和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重投入轻结果, 通常重视政策的实施、支付员工工资和保证最基本设施等方面, 而并不注重对于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绩效的评估, 这造成了以供给为驱动的服务提供方式;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一个长期的定位和规划。所以在借鉴时候, 要考虑到我国现体制是否能够避免这样问题。

第二, 国家大面积的提供保障, 医疗点众多, 效率难以保证。从管理上讲, 难免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况, 委派大量的管理人员不但会产生巨大的成本, 也不能杜绝公饱私囊的腐败事件发生;从经济上讲, 医疗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有利的运用, 也不好统计和预知, 同时, 大量人员排队等候治疗是的医治不能及时进行, 在英国, 有的慢性病甚至要等待半年才能医治。我国在借鉴时, 要考虑到人口巨大的压力。

第三, 机制和管理制约下的服务欠缺。公立机构管理者管理通常过于严格和死板, 没有先进的管理经验, 加上资金制约, 公立医院很难吸引合格的好医生。

第四, 运营网络维持艰难。由于整个医疗机构的运营费用都由政府负责, 医疗设施是否到位、医疗质量的好坏极大地依赖政府财政, 缺乏中间机构操作和监管, 因此存在许多困难。

第五, 全覆盖的医疗保障需要大量的国家拨款, 巨大的支出必然导致国家征收重税以保证收支平衡, 税收是国家通过暴力后盾向每个人定量强行征收的, 但是, 对于各个地区和不同人群而言, 他们生病的概率不同, 消费的医疗资源不同, 同样的税费征收将会导致矛盾, 甚至由于追求“心理平衡”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3、我国借鉴过程中怎样完善印度模式

由此可知, 我国若是要借鉴, 必然要克服以下问题:

首先, 适当引入私人医疗支持。全民医疗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在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这项医疗制度仅仅能都维持在保障基本医疗, 提供基本药物, 兴建基本设施等方面, 对于突发性的, 特殊性的, 不普及的项目和所需的医疗设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对于不能覆盖到的部分则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和私人医疗。以印度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上为例, 在其2002年的改革中, 印度曾对部分手术, 重大疾病提供了商业保险, 虽然由于覆盖角度的问题没有大量推广, 但是在弥补全民医疗不足的情况下, 确实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 资金来源实现多样化, 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拨款, 加大对社会团体捐款资金的引导。例如, 对于捐款的公司企业, 在原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进一步的适当减免, 比方说调高可以抵扣的数额。而为了防止通过机构捐款的一系列问题:针对病人不直接以及资金下达过程中可能的贪污腐败等问题, 可以通过直接面向个体的慈善捐助完成, 由捐助方和受捐助者直接联系核实资金到达情况, 有助于避免之前提及的相关问题。

再次, 公费医疗的大面积覆盖难免会出现医疗人员短缺或者是医疗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 这在印度实践中可以明确的看出, 能力强的医生选择待遇高地区好的大型私人医院工作, 而公立医院的医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技术或者是耐心, 人才的单向移动非常明显。针对这样的问题, 就要求加强对医疗人员技能素质的考核, 我认为, 可以借鉴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即是在招收医学学生时提供学费减免的名额, 他们享受国家优惠的代价就是在农村等地方的公立医院为当地人民服务, 服务满一定的时间并且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的方能进行再就业。

最后, 也是从最根本的问题上进行解决的方法, 即是通过较长长时间对制度逐步完善, 提高管理的质量以及医疗效率, 这需要的是从政策制定者到医疗提供者共同的努力。

二、针对相对有保障的城乡居民的医疗政策

(一) 为什么要引入医疗制度

1、经济学角度分析

医疗保险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而开发的一种风险规避机制, 可以集中大量闲置不用的资金, 对突发疾病的购买者进行赔付以使得他们有资金治疗疾病的一种保障体制。

图1中, 横轴表示一定的患病概率, 记P, 纵轴表示在特定概率P下支付医疗费用W (此费用包括了保费成本) , 曲线l为概率下支付费用的点集, 呈现上升趋势。以某人B得某疾病概率为p2为例, 在不购买保险情况下p2对应的B点支付费用w2、而购买保险后, 由于风险被同样购买该保险的其他人分摊, 使得需要费用从w2下降到wd, 即是D点。某人通过购买保险节省一定费用。

2、我国国情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平均社会生产力还到不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 要实现全民医疗必然是痴人说梦, 况且, 就算是在老牌的发达国家英国, 全民医疗的实行也因存在数多问题遭到诟病。另外, 我国人口众多, 就算人均年医疗仅为500元人民币, 14亿人口的总和也达到700亿元。作为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 承担部分医疗费用是必要的。

3、满足人民对医疗效率和质量上一系列要求

我们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 对医疗来说, 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都由国家分配完成显然缺乏效率。拿英国为例, 一个慢性病的预约往往会排到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 这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宗旨显然违背。因此, 我们需要引入更有效率的方式。这就是医疗保险存在的目的。

(二) 为什么不适用彻底的医疗保险制度

之前已经提到,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人民平均收入与国外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无力承受突发疾病带来的对家庭的冲击。而一味学习美国模式追求市场化, 放弃国家在医疗领域的供给, 无异于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同样的, 中国人民自古就习惯于拥有强大的国家支持, 和美国崇尚个人英雄的主流思潮不吻合, 没有借鉴美国模式的基础。

另外, 众所周知, 人们为了规避在不可预见的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会更加倾向于存款而不是消费。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 投资和消费中, 我国的消费本来就占据这较少的份额,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如若进行完全市场化的医疗制度改革, 加剧我国人民的不安全感, 这必然导致我国消费进一步的萎缩, 对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三) 针对相对有保障的城乡居民, 借鉴德国———市场和政府共同参与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1、德国模式以及德国模式的优势

德国模式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的结合。它主要由两大制度体系构成:一是法定保险, 到1998年为止, 法定医疗保险已覆盖90%左右的人口;二是私人保险, 约占8%的人口参保。而另外2%的人口主要是公务员, 其医疗保障主要由政府负责。德国也如英国, 印度一样, 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

不同的是, 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机构是受国家保护的私人公司———疾病基金会, 它们依照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法定义务界限标准, 实行自负盈亏, 自我管理的自主经营, 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为了防止疾病基金会为了利益而排挤有风险的参保人, 也为了引导公平竞争的市场, 国家法律规定如下: (1) 这些基金会不得对参保人进行风险选择, 即是, 各种年龄各种健康状况的公民都有投保权利,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疾病基金会。 (2) 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负担50%, 这就充分体现集体主义和社会义务。德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 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医改的原则是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之上, 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 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3) 缴费标准是根据税前工资收入的变化而浮动, 税前工资有底线, 不到底线的免除缴费义务。 (4) 退休人员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缴纳保险费, 其中养老基金承担50%。

可以说, 德国走的是一种中立的路线, 既不是英国那样的社会性质团体性质强烈, 也不像美国那样由市场占据这主导地位。而是一种中庸的态度, 将计划和市场较为完美的结合起来。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首先, 患者就医方便。投保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 均可就近就医, 享受到基本同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 投保人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可在300多家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选择最满意的保险服务, 这就保证了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 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全面。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几乎支付全部的治疗费用, 对大病和慢性病除医药治疗外还包括其他康复性手段的费用。但是, 为了控制一定的医疗投入, 还是进行了必要的节省, 例如, 取消一些不应由医疗保险支付的项目, 例如, 丧葬费、假牙费、部分眼镜费等, 这使得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更加科学合理。

2、我国城镇可以借鉴德国模式的依据

首先, 我国具备德国模式所要求的政治力量。在德国模式中, 政府扮演的是自由市场中的制度制定者和秩序调控者, 这对于我国是切实可行的。这个模式要求政府尽到到三个方面职责: (1) 详细制定医疗制度运行的大量法律规范和技术参数。 (2) 充当医疗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僵局后的最终裁决者。 (3) 为医疗部门提供主要经费支持, 为医疗进步和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而我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以上要求均可以实现。

其次, 我国城镇居民大多有较为固定的工作岗位, 以定量的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退休人员备录在案, 符合德国模式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的机制, 方便进行保险的购买。而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员也可以通过户籍等手段进行较为统一的管理, 由国家充当雇主一方, 这些条件能够实现管理效率。

三、资产丰厚阶层的医疗制度

(一) 实行医疗市场化的条件———中国的高收入群体

在讨论中国如何借鉴美国模式之前, 我们先要界定什么是中国的“资产丰厚人群”。由经典的洛伦茨曲线 (见图2) 我们可知道, 占有财富的人口比例和占有财富的比例是不对等的。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 但是根据统计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 比警戒线0.4高出20%以上, 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那么针对这占有大量财富比例的富人, 我们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特色划的医疗服务。这些人群通常集中在中国沿海大城市, 从事与房产开发、网络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金融、能源等行业中。他们之中不乏挤入世界富豪排行榜的能人。在我看来, 通过纳税监督的方法, 可以选择出这样的特殊群体。

一方面, 他们拥有大量的资本, 这是实现私人医疗重要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他们对于更好的医疗服务或者就医环境, 医治速度有一定的需求, 他们不愿意或者不必要和广大的工薪阶层争夺普通医疗资源。

(二) 针对资产丰厚阶层, 借鉴美国———市场化的医疗保险运作

1、美国式的医疗保险及其优势

美国的医疗保险模式与英国和德国家都不相同,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实现全民覆盖, 而是拥有世界上市场化最典型的医疗保险制度, 这是因为美国私立和政府提供的两大类医疗保险都有资格限制。到目前, 美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仅仅维持在85%左右。

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以多种私立医疗保险项目为主、政府医疗项目为辅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的。其私立医疗保险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最早于1929年创立的蓝十字 (BlueCross) 和30年代创立的蓝盾 (BlueShield) 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二是私立或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三是健康维持组织 (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s) 等预付型医疗保险计划。

除此之外, 美国先后颁布一些法案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完善。主要包括一下一些政策的出台: (1) 196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照顾计划和针对穷人的医疗补助计划, 这两项计划作为美国医疗保险的辅助项目, 弥补了高度市场化影响下医疗保险领域的某些缺陷。例如保险公司的风险规避型的挑选客户, 这都是的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 (2) 由于美国的保险不是全民覆盖的, 对于相对没有保障的未参保人员提供急诊免费医疗服务很有必要。

美国的医疗保险遵循了自由原则。医疗成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依据保险需求理论, 人们为了防止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就会愿意购买保险;预计的风险率越高, 人民在购买医疗保险上越是积极高;而预计的风险较低是, 人们的行为则相反。这些活动影响着保险的价格, 而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医疗保险提供的内容:有的人只愿意为住院治疗和手术治疗投保, 有的人只为突发疾病和重症疾病投保, 有的人为了得到及时快速以及最好的医疗服务, 愿意支付美元雇佣直升飞机运送病人到达指定医院。这种“无形的手”使得提供方制造出更多贴合需要的保险产品, 更能针对人们的欲求点, 提供特色服务。

而这种个性化的服务, 正是能被我国发达地区借鉴的。高收入群体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锻炼或者是保养, 本身抗击病害的免于能力较强, 一般的保险产品针对的是大众疾病, 这很满足他们特殊的需求。另外, 通过这些私人服务, 保险公司获得相应数额的利润也使得私人医疗机构得以生存。

2、完善我国保险体制是引进市场化的基础

要借鉴美国的医疗保险机制, 最重要的, 也是我国最欠缺的就是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在我国, 商业医疗保险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 国民对购买保险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是“不吉利”, 这种偏见缩小了医疗保险推广的基础。政府有义务向人民推广这种风险预见下的提前消费, 而不是在突发疾病已经发生的压力下四处奔波求款。这种思想理念上的缺失, 需要的是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 短期上看, 基本难以扭转。

其次, 就是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目前, 政府为社会医疗保险提供可行的优惠政策, 导致了它们的优先发展, 其业务扩张将挤压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针对特定群体, 国家应该引导民众对商业产品的购买方向, 放开部分地区的市场, 让那些有实力有愿望使用更个性医疗服务的人群购买到合适的医疗产品。在这里,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商业保险在我国发达地区的运用, 地区范围较小覆盖人口较少, 可以实现社区医疗后退一步, 私人提供商业医疗进一步, 给后者更多的空间。

再次, 医疗费用赔付的不可控性。一是由于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单一, 缺乏有效的竞争, 同时, 在医疗机构经营效益的利益驱动和缺乏有效监督情况下, 助长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生乱开药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最近更是有动辄几百万的治疗费用被报道出来。这些不合理现象都加重了疾病患者和保险公司的负担, 即使身价千万, 也无力支付这样昂贵的医疗费用。二是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无法进行监控, 因此, 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结果是医疗欺诈和道德风险在所难免。三是投保人的风险逆选择面较大, 带病投保、隐瞒或夸大病情、扩大医疗诊治范围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引入我国高收入地区后, 由于人数较少原因, 可以借鉴我国税收征管的专人专管制度, 进行管理, 避免出现上述影响市场运行的不法行为, 防止出现因病致贫的悲剧发生。

最后, 我国商业保险方面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业务涉及医学专业和保险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专业技术对不同客户指定不同的产品。因此, 建立一支既懂金融保险和法律, 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管理队伍是必要的, 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而这正是我国所欠缺的。

参考文献

[1]、卢传坚, 谢秀丽.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 .

[2]、崔壮, 李长平, 郑纺, 刘晓红, 马骏.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9) .

[3]、胡苏云, 滕文.印度医疗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 2007 (11) .

[4]、钱峰.印度医疗敢与欧美拼[N].环球时报, 2004-11-30.

[5]、于坤, 曹建文.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保障制度国家间的比较和分析[J].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06 (9) .

[6]、高芳英.欧美三大医疗保险模式的历史成因[J].史林, 2010 (6) .

[7]、周洪波, 张春华.国外医疗保障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2) .

[8]、迟宓宓.美国管理化保健对我国医院体制改革的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9) .

[9]、蔡仁华.国际医疗保险制度模式比较研究 (上) [J].中国医院管理, 1997 (1) .

医疗改革 篇3

摘要:医疗保障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对提高公众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的65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不断发展、改革,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但“看病难、看病贵”等公众面对的问题症结依然存在,医疗保障改革已成为重大利益调整的世界性难题。2009年11月安徽首先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了许多新规定新做法,称为“安徽模式”; 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里总结了安徽医疗改革的一些经验,希望给全国医疗保障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安徽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84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16-006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并体现需求差异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由于我国在长达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福利性的医疗制度,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同步进行改革,重建新的制度,并逐步完善。卫生医疗保障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公费医疗制度(1949—1950)、建立劳保医疗制度(1953)、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0)和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进行两江试点、1996年56个城市扩大试点、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试点、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的新医疗改革率先在安徽启动并引领全国,在此大背景下安徽医疗保障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安徽医疗保障工作改革的发展回顾

(一)安徽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情况

1992年1月,全国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开始启动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工作。1997年,全国已经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选取安徽等10个省份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到2005年,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城镇地区建立起来,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按比例分担,统筹缴纳与支付。并对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四险”保障制度进行了制度完善和改革调整。[1]但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主的社会保障,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2]

2007年安徽省为解决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2013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人数达9747635人; 2008—2013年累计达24986.2万参保人员从中受益,大大减轻了医疗费用。2013年,安徽省各县市城镇居民医保的最大支付限额达到了本区域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总限额可达5~21万元,特殊群体补充标准最高达30万元,并将涵盖省内在校大中小学生,大学生医保目录参照城镇职工,根据医院三个等级其统筹支付比例分别确定为80%、75%和70%。[3]

安徽省2010年发布了新版《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参保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均统一执行。新版目录比2007年《药品目录》增加了300多种,涉及甲、乙类药品品种多达2400多个。同时,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了多种常见慢性病。2013年对药品目录进行了少量的增补。

2012年12月15日起,安徽省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省74个县的148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范畴,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管办分开的县级医院体制。二是县级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药品费用明显下降。2013年全省148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后的数据显示:次均门急诊药品费、门急诊费分别下降7.3%和3.5%,住院药品费、住院费下降了17.1%和1.3%,次均CT、MRI检查费分别下降15.6%和23.6%;药品销售总收入下降6.5%,省级财政补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资金2.4亿元,增长34.9%。三是县级医院服务效率明显提升,148家县级公立医院2013年较去年同期门急诊人次、手术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了11.0%、7.0%和7.6%。四是县级医院业务总量保持增长,148家全省县级医院总收入增长8.5%,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等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的收入分别增长了17.6%、33.3%和16.8%。五是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已有143家县级公立医院通过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占县级公立医院总数的97%,采购金额达29.67亿元,采购的药品以国产中、低价药品为主,其中基本用药目录采购比例均高于70%,实际配送率达94.3%。

2013年5月,安徽省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制度医保关系转移及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解决了农民工因进城务工其医保关系于城乡间流动转移接续问题。安徽省还在“长三角”等农民工聚集地区积极开展医保对接管理与经办服务活动,完善了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使省内参保人员能方便地享受省外医保待遇。

(二)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概况

2002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要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规定从2003年起各地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4]安徽省从2003年开始在肥西、望江、岳西、桐城、宁国、广德、天长、凤阳、铜陵县、歙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试点工作,2007推广到73个县(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548.656万人,村办卫生室1005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受益1087.86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8%,略低于全国86.2%的平均水平;2008年更达到100个县(区),覆盖人口达4523.93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0%;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5043.8万人,当年筹资1487169.7万元,全省新农合基金总额1869843.8万元,补偿受益面10070.2万人次,参合率达99.5%,超过全国98.3%的平均水平;2007—2012年全省农民累计补偿受益面达26085.68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endprint

图1显示:至2012年,安徽省从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达236188人,低于山东(530082人)、河南(428508人)、江苏(395961人)。从发展过程来看,1950年安徽省从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为2000人,而山东为31000人,起点明显偏低;1960年起有一定的发展,达66200人,增幅快于山东;1960年到1973保持相对稳定;1973年到2005年每年新增医疗卫生从业人员1000多人;2005年到2012年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年新增人员约1700人,但增速仍低于山东、江苏、河南,与北京、贵州持平,略高于上海。

二、 安徽医疗保障改革的总体水平分析

2009年国家“医疗改革”启动以来,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本次改革以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为重点,改革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找到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新路径,重构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2010年底我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医疗改革五项重点任务,提前一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2]

(一)以综合改革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然会引起一场涉及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安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在保障制度、基本药物、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综合改革,建立新的机制和体制,从根本上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安徽省在核定基层医疗机构任务和收支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绩效考核补助的实施细则。政府财政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支出与经常性收入不足的差额部分,并根据居民健康改善状况、患者满意程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拨付。[5]安徽省自2010年元月1日起,32个试点县市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通过省药品招标采购中心平台统一采购药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由县级国库集中收付管理。2013年,安徽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18条政策措施,细化了补偿政策。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40%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行政村常住人口数补助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省财政按农业户籍人口每人每年补助5元。县级财政负责补助村卫生室公用支出,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金额不低于3600元。

(三)安徽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县级医院药品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2012年12月30日,全省首次统一招标工作完成,中标的7000多个品规的药品价格,在保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比国家指导价下降36.6%。

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全面推开,并于2013年1月1日起,集中招标的药品将及时配送至县级医院。全省74个县(市)148家县级医院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在县级医院补偿机制方面安徽也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和收取医疗技术服务费,补偿因执行“零差率”减少收入的县级医院,始终遵循“社会稳定有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不减少医院收入、能降低群众负担”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宗旨。

三、 安徽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工作成效

2009年11月,安徽建立以体现公益性的基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重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在48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主要包括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分配、人事、药品采购配送改革。2010年7月试点任务完成,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基层百姓及医务人员满意度高达90%以上。安徽医疗保障改革取得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如下[6]:

(一)全面确立公益性定位,新机制目前顺利转轨运行。改革调整后,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更加明确,加强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编制管理,由政府财政保障其运行经费。

(二)优化了医务人员结构,建立起灵活的人事制度。安徽省的医疗机构实行新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核定编制、确定岗位、合理分流等办法,竞争选拔了基层医疗中心主任、乡村医院院长,并增招了一万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优化了医务人员结构,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比达90.8%,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到87.2%以上,提高了11.1%,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21.2%,分流人员达2万多人,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三)大幅度降低了药品价格,群众满意度显著上升。[7]2009年实施新医疗改革试点以来,实行了基层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制度,基本药物目录涉及的所有药品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2013年全年安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中标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省内7000万参保城乡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

(四)顺利开展分配政策调整,较好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制定并调整绩效工资相关政策,构建以服务品质、患者满意度和医治效果为核心的基层医疗考核细则,初步构建按工作业绩取酬、按岗定酬的分级考核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8]

(五)构建了政府财政保障制度,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随着收支核定等核心工作的完成,实行收支分渠道操作,统一由省级国库支付中心集中收支,由财政根据核算支付医疗机构运行经费,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安徽医疗改革试点对全国医疗改革工作的启示

安徽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与调整,实施了制度创新。北京大学李玲教授追踪了安徽医疗改革的全过程,她认为“安徽医改最突出的亮点是完全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利用发挥新制度优势特点,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医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仅是靠政府投钱这一简单举措”。安徽省基层医疗改革的整体思路为“一主、三辅、五配套”,“一主”就是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皖政〔2010〕66号),“三辅”即村卫生医务室、社区卫生所、乡村医院等三个改革试点方案,“五配套”即运行补偿试点办法、机构编制标准、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采购配送试点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分流人员安置办法。笔者认为应当总结安徽医疗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推进其他非试点地区医疗改革实施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endprint

(一)遵循由政府主导的思想,着力“保证基本群体需求”。[9]安徽新医疗改革是一次由政府主导、去“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回归,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导向的制度变革,一把手挂帅负总责,在组织上保证医疗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其借鉴之处在于:一是坚持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的改革思路。政府应主导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享有”的目标。三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医疗改革工作的推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还要建立高效严密的督查工作制度,两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医疗改革进程,确保医疗改革各项工作落实。[10]

(二)着眼“强化基础”,加大政府财力投入。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于70%的人口在基层,且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主要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基础医疗卫生等基层基础性工作建设非常重要。对此,安徽提出了实施标准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政府应在社区、乡镇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同级政府财政承担运行费用。安徽的经验表明,政府要舍得花钱,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同时还应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医疗 机构全科医技人员培养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尽快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准。

(三)着力“建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安徽医疗改革模式提供一种新体制与新机制密切交互的联动运行模式,其核心机制在于既能有效保障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方向,又能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安徽模式采用政府补偿机制,保证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持续性;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地防止了“吃大锅饭”现象;全员竞岗的灵活人事机制,解决了优胜劣汰问题;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统一招标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产生“医药同谋”等腐败问题的根源。由安徽模式构建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新体制与新机制,维护了新型公益性体制,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的布局与实施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11]

(四)基本药物政策为医疗改革实施的突破口,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疗改革循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医疗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没有改变,医患关系有没有改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其核心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药物政策能使公众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在整体上控制医药费用,减少药品浪费和不合理用药,是医疗改革实施的突破口。从安徽省的医疗改革实践来看,建立以省为单位采用“双信封制”基本药物招标形式充分考虑到了药品技术、质量因素,成为其他各省基本药物招标的主流模式,可以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药品招标价格。[4]

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工作循序实施的必要保障。安徽省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负责制定出台基本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落实用人自主权,对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简化程序招聘、引进,积极推进县级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明确县级公立医院、乡村医院定位,并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异性住院起付标准、支付比例等医疗保障差别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分流,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12]

参考文献:

[1]刘文先.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1,(06):42-46.

[2]刘玮,张正军.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的主体模式:社会保险抑或家庭保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103-110.

[3]高开焰,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及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2,(01):4-8.

[4]张时玲.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商业时代,2007,(23):55-56.

[5]刘文先.破除“以药补医” 实现“三个回归”[J].中国经济导报,2011-12-3.

[6]李继学,朱艾勇,陈中楼.安徽基层医改率先覆盖全省[N].中国财经报,2010-9-21(6).

[7]赖志杰.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发展的助推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40-46.

[8]冯立中,陈旭.安徽基层医改任务基本完成[J].健康报,2011-2-1(4).

[9]韩斌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54-55.

[10]陈天天.基于社会福利水平的中国城乡差距[J].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刘俊霞.对突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瓶颈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26-130.

[12]魏洪秀.农民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J].齐 鲁 学刊,2012,(03):96-99.

申论热点:医疗改革 篇4

一、现象罗列

1、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R*$o,^"

2、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3、据卫生部最新统计,目前每位中国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79元,住院则需花费2891元。与过去相比,医疗费用仍在上涨。去年此时公布的统计数据是:病人在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接受门诊或急诊服务,平均每人每次花费不到70元,住院费用约为2600元。在这两项费用中,药费分别占约60%和47%,这说明医疗费用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药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事实上,近年来药价的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人甚至发出“吃不起药”的抱怨。统计表明,不同医院的医疗费用也相差甚远。如在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卫生部直属医院,平均每一门诊、急诊人次医疗费用为163元,住院费用为7961元,而在普通县级医院,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9元和1508元。目前中国“以药养医”现象严重。一些医院为获得高额的药品销售回扣,向患者滥开药、开贵药或做不必要的检查,导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腐败现象滋生。4、1993、1998和2004年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被调查者中无任何医疗保险者1993年占27.9%、1998年占44.1%、2004年占44.8%农村无任何医疗保险者的比例高达79.1%。

5、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亿,不到农民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保障能力非常有限,每个人只有30元钱。

二、原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一、措施对策

具体措施:

一是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

二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在城市,要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运行机制。

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

五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六是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综合措施:

1、健全网底,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倾斜支持,加大基层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3、采取措施,降低药品及医用材料价格。

4、规范管理,改进医疗服务工作。要加强和规范医院管理,合理布局科室,简化就诊手续。

四、参考文章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很佩服这位葛副部长和《中国青年报》,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承认“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要冒否定改革的风险,在现阶段否定改革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风险一般人是不敢担的。

如果始终不正视现实,捂着鼻子哄眼睛,任由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让医改走进死胡同,这才是真正地害了改革。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越是不敢承认失败,这个失败就越大越彻底。发现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揭开了这个盖子,坦承医改出了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价格上涨的巅峰是药品。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一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涨幅不但大大高于工资上扬的水平,而且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元钱,现在竟达到四五千元。开一次刀就得“出一次血”,看一个大病就得倾家荡产。这充分说明医改出了毛病。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考察医改的重点,无外乎医院和农村,这也是难处所在。设医院之目的,在荟萃名医,治病救人而已,可现而今,医院自身竟不能健康生存,难以为继,又如何担当保障、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得先为医院“输血”、“降压”,是为急务。毫无疑问,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而不仅仅是其卫生部门。因为说到底,在目前条块利益分割、冲突、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单单一卫生部门根本无法应对此种局面。而对于农村,原本底子更薄,困难更大,需要花的心思、下的工夫就更多,非政府莫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来主导医疗体制改革,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小康”!

当我们找到“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些病症时,才能对症开方,开出“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这样一些药方。有了好的药方,再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医疗“疾病”才有可能好转,老百姓才有救,普通群众才有希望看得起病,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章2

药价频降,板子是否打对了“地方”?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扭转过往“不成功的”医改、医治“以药养医”痹症,又何尝不是如此?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调整188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此次降价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为16%,降价幅度最大的为52%。按照2006年市场销售金额匡算,预计降价金额16亿元左右。屈指算来,这已是今年第3次药品统一降价,也是国家发改委第23次发布药品降价令。可是,面对药品频频降价、“今年全年药品降价金额将超过200亿元”,人们的反应却从最初的期待和欣喜,变为淡然与平静。最讲究“精打细算”的老百姓,何以对药品降价产生“疲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降价令频频,“以药为纲”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经销商、医院怎能对利润节节“缩水”坐视不理?纵观其惯用的“变通”手法,不是改药名、改包装以“新瓶装旧酒”;就是改剂型、改规格来规避“僵化条文”;实在没有“油水”可榨的药,干脆停产了事。由此,老百姓得到的降价实惠“大打折扣”,某些“相对便宜又管用”的药消失无踪,某些所谓的“新药”往往是“药效不涨、价格涨”,由于“新药”没有纳入报销范围,部分患者的自费支出反而还提高了!医疗负担并未减轻多少,后顾之忧依旧,老百姓怎能舒眉开颜?

值得注意的是,3月1日,在发改委发出第22次药品降价令的第二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同140多家国内大型医药企业联合“上书”,呼吁停止单纯的药品降价。尽管人们对“医药企业已经到了亏损边缘”之说无从考察,但根据我国去年注册的6500多种新药,除16种中药、3种生物制药外,其余全是仿制药和重复生产的事实,我国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已是显而易见。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落马”,更暴露出药品审批与监管环节的潜在漏洞。在一些药品的出厂价格已不“离谱”的情况下,各级药品经销商与医院却“层层加价”、“回扣交易”依旧,有关部门的板子是否真的打对了“地方”?倘若药厂的合理利润真的受到挤压,又将对药品的研发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若想药到病除,必须对症下药。纵观如今医疗行业的几大“症结”,一是某些地方实行“卖光式”医改、地方财政在“甩包袱”思维下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医疗行业大步迈向“市场化”,但本应与之相配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却“滞后脱节”;三是面对物质大潮猛烈冲击,某些“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变淡,逐利与金钱思维却日渐浓厚。由此,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滋生蔓延”。在“医生也是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等大言不惭下,某些“公立医院”甚至沦为“灰色交易”与“金钱至上”的场所。

农村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篇5

作者:马吉

参与人员: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2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

调查对象:海龙村当地居民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家乡湛江市太平镇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太平镇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开展“十二五”计划,推进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医疗问题这一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生命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旧的医疗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经济逐渐脱轨,呈现出不适应的现象,医疗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展这次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也是了解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在一份课题组调查报告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问题,这可以称之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义: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一

本问卷共发放50份,采用现场填写机制,实际回收份数为50份,发放对象为海王村当地居民。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年龄阶层

统计结果显示村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年,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历史地理背景调查,基本符合情况,由于调查总样份数限制可能出现少量偏差

2.是否参加医保

根据分析统计得出参与调查的人群,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参加了各类医保,可以得出当地医保参保工作落实十分到位

3.就诊场所选择

大部分人选择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约占总调查人数比的百分之六十,有约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到私立诊所,只有约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对此表示持无所谓态度,这表示了国立大型医院在群众心中仍然具有权威性,但仍然需要改善加强

4.对医保的减负作用的认识

所有人都选择了认为医保对于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有作用

5.是否到过定点医院看病

令人失望的是这一条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人选择了是,结合后面的建议和意见栏分析原因得出,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定点医院总量太少,分布太散,相隔聚居地太远,往返车费等成本太高所造成的6.关于医疗报销

只有少部分约百分之三十的人表示知道并曾到过定点医院进行医疗报销,大部分的人表示不清楚报销的具体流程,不知道该如何报销。这说明了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具体落实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好让广大群众了解、认识的工作

7.关于当地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医疗设备少且落后,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说明了我过农村地区医疗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8.医疗机构数目及距离

当地医疗机构数目为2家,定点医院距离当地一百公里以内,相对于一个村级单位来说,目前比较乐观

9.建议与意见

关于医疗改革,群众们关心最多的仍然是关于医疗费用、报销以及医疗水准。当地群众普遍希望看病费用有所下调,报销途径多样化,增加定点医院数量,提高当地的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

四、思考

A.目前农村医疗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新农合”制度目前在全国尚处于试点阶段,也出现不少难以避免的问题,并严重滞后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的步伐,亟待加以解决。据调查,目前有六大因素,致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步履维艰”。

1.基金筹集难以快速到位

“新农合”制度规定,农民以户为单位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并以户为单位给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颁发《合作医疗证》。但是在农村户籍统计中,普遍存在着婚嫁没有及时迁转户口,出生、死亡没有及时报户、销户等问题,登记人数与实际人数出入较大,影响了基金筹集的具体操作,造成中央、省、市财政补贴难以快速到位。

2.部分边远地区参合率偏低

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存有疑虑,主要表现在投资观念、风险观念和共济意识淡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合作医疗提供的保证低、补偿中手续繁琐,以及前些年乡村干部乱收费、乱摊派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医疗

政策持怀疑态度。据统计,富平县梅家坪镇参合率仅为73%,全县倒数第一。参合率偏低,统筹资金到账少,必然影响农民的医疗赔付率标准。

3.参保期限制约新生婴儿享受

按政策规定,一年一保,中途不接收新的参合人员。因此,在“新农合”医疗资金缴费期限后出生的婴儿,就不能参加“新农合”,这就意味着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不能得到大病医疗的保障,而此时新生婴儿患大病的机率是最高的。

4.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报销金额对于大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患病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6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不能有效满足参合农民的需求。

另外,对大病患者来说,报销的封顶线太低也使得“新农合”缺乏保障力度。例如临潼区报销封顶线为1.5万元,而农民大病治疗费往往高达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50%的被访者认为“新农合”封顶线太低。

5.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

区县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目前,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但是“新农合”医疗规定区县外就医报销起付线远远高于本地,而且报销手续繁杂,使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感受“新农合”政策的优惠。如临潼区西泉镇三园村农民宣云英反映,她在西安开元商场上班已经5年了,平时看病都是在西安,年初自己与家人一起参加临潼区的新型合作医疗,3月份因胆结石急性发作在西安就近入院做了手术,花费6000多元,至今报销不了。

6.定点医院数量稀少

因“新农合”定点医院数量少,医疗价格贵,服务态度差,导致农民在一般小病的治疗上更倾向于就近原则。临潼区定点二级医疗机构仅有5家,农民日常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或个体医生,且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难以承担“新农合”医疗患者就诊的重任,往往耽误病情。此外,目前县级“合疗办”工作人员来源于本系统基层单位,多为临时抽调人员,队伍不稳定,办公条件简陋,县乡两级办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

B.改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建议在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运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资机制,使合作医疗成为“低水平,广覆盖”的人人能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制度。简化区外就医报销手续,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农民能够感受“新农合”的现实利益,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机制。此外,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五、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2003年经过全国部分地区试点、2005年开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初步检验和证明它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它在施行的开始阶段

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致谢

在本次实践调查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政府以及其部分村民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表

1亲爱的朋友,欢迎参加调查问卷活动,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合适的选项下打√,谢谢您的合作!(可以多项选择)

1、您的年龄

A、老年B、中年C、青少年

2、您有没有参加医保

A、有B、没有

3、请问您生病时一般会选择到何种医疗机构就诊

A、大型公立医院B、私人诊所C、无所谓

4、您觉得医保对于医疗负担有减轻作用吗

A、有B、没有

5、您是否到定点医院看过病

A、有B、没有C、其他

6、看病后是在定点医院报销还是去其他地方报销

A、定点医院

B、没有报销过C、没地方报销D、其他地方

E、不知道报销这回事

7、当地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有哪些不足

A、条件差,设备少B、技术水平低C、缺少医药D、没有

8、你认为如何改革农村医疗比较好

A、降低药价B、多引进优秀人才资源C、加强管理D、增加医疗器械E、健全医疗制度

9、你所在的村有几家医疗机构

A、没有B、1到2家C、3家及以上

10、定点医院离村子有多远

A、十公里以内B、五十公里以内C、一百公里以内D、一百公里以上 对于医疗改革,您还有何意见和建议:

关于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篇6

调查时间:

调查人:

班级:

指导老师:

调查地点:2011年2月13日

内容摘要:

2010年3月举行的两会推出了十大热点问题,而医疗改革则是其中之一。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医疗制度下,强调出医疗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医疗改革现状和现存的一些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人员的地位下降”等,并把人们真实的一些对医疗改革的看法和建议反映出来。

一、调查的背景

2009年相关部门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3年内医改将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从而新医改凸显出不少新变化,但我们小组认为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等问题都需要拭目以待。于是对医疗改革的情况在安徽亳州市做的一次寒假社会调查,此次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社会人士参与。

二、2010年两会下的医改

医改方案四项重点内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两会中提到医改,“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

1、政府报告首提“尊严论”,医疗改革提到尊严论,重塑文化精神。

2、增加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增加5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

3、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

4、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

5、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投入1197亿元加以推进和落实。到年底,有超过12亿的中国公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三、医改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了困扰我国老百姓的一大难题,并引发了学界关于我国20年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大讨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被传统经济体制约束造成严重短缺,属于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之

一。医疗卫生产业十分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必然凸显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许多矛盾,譬如看病难、医疗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等等。但医疗卫生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医改可通过民生途径,即社会建设,作用于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成功的医改通过完善医疗制度,能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阻止城镇贫困居民与大部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势头,减少医患纠纷,遏制医患冲突,杜绝假药的泛滥,防止医疗机构的趋利现象,树立良好的社会风

气。这一切都能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增强执政党的合法性,稳定政治体制。

四、医改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医改:民众的期望

医改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民众对医改抱有一定的期望以及持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但目前民众在医改中的参与程度还很低,对目前医改动向能正确知晓的人也极少。本次调查共有152位不同年龄层的社会人士参与,其中50%以上的人都对医疗体制了解的较少,也证明了医改的推广还有待提高。但是共有83.8%的人表示对医改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有31.4%的人认为医改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55.5%的人持怀疑态度,另有13.1%的人持否定态度。多数人对目前医改有很大的期待,他们期望政府主导新一轮医改,切实改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让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和谐。

(二)依然“看病难”

虽然医疗改革使人们看病时减少了挂号排长队等问题,但是人们还是认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本次的调查数据看目前“看病难”的三个最突出表现依次是:医院药价太高、住院费太高和医护人员态度差。其中有73.7%的人认为药价太高,63.2%的人认为住院费太高,52.6%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态度差。调查还表明有七成以上的人假如得了小病并且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百姓们多数自己买药在家休养。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有病也不去医院,还有小部分人则是无论大病小病都上医院,特别是有些老人有种想法“生不进医院,死不进棺材”。因此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医改!

(三)大药房成主流

百姓普遍反应医院的药价仍然偏高,从而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大药房的药物价格。这方面在此次调查也有显示,百姓在购买药品时,有六成以上人士倾向于在大药房,有13.7%的人选择在医院药房购买,还有22.5%的人则选择在就近的小药店购买。另一方面,约三成人对现在的药价不能承受,而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药价还可以承受,但还是希望能降低药价;余下的少数人表示能够承受。但问到药价为何虚高不下时,36.8%以及23.3%的人认为是医院为了利润凭空加价和医生为了抽回扣开大药单所导致的,而31.6%的人则认为是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大部分人建议要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四)医护人员的地位下降

在我们小组的问卷中提到医护人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近九成的人都说医护人员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大部分人认为出现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医护人员的医风医德不如从前。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是没

有人对我国目前医疗体制是感到满意的!50%的人感觉是一般般,另外的50%则认为不满意!那医护人员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规范呢?

五、人们对医改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对于医疗改革,一直是我们百姓关注的焦点,因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直是亿万普通百姓的希望,所以医改一度成为舆论焦点。这并不奇怪。政府出台的医保,的确是老百姓的一大福音,能给患者看病减少负担,但是政策到各地是否落实到位?

有位中年人说:“我是一名乡镇医院医生,看了医改的相关内容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医改只管患者的利益,那管你医生的利益和权力?漠视医生的利益,谈什么医改都是空话。新医改要保证医生的工资,让医生能全心全意地看好病,而不是看好病人的钱!”有村民反映,医保中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现象确实严重。还有人指出,医生要认真看病,治病救人,药店根据医生处方给卖药,从而避免医生为了自己收入提成多开药,造成浪费。

落实医改方案却造成人们有以上想法,这可以侧面反映出医改的落实不怎么到位。然而想改革医疗,我们认为最实质的问题不仅是投入加大的问题那么简单,毕竟不论是政府责任,还是考虑到百姓利益,还有目前意料腐败体制的弊端上,我们都必须认识到医疗改革实质上其实是一种观念和体制的冲撞,所以对于百姓看病“难、贵”的问题,要多听听不同社会层次人士真正的意见。

在这一方面,我们也调查,例如人们认为今后要在哪方面进行医改的改进?72.5%的人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76.7%的人则认为该改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改进医疗保险,药品看病等价格高的问题或者政府的制度和职能等措施也均有一半以上的人赞成。

当然还有其他看法。有人说,“应该将诊断治疗和药品彻底分开,医院只是负责诊断治疗疾病,不销售药品,在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药品由医生开出清单,病人到外面的药店自己买,从而减少费用的支出。在药品的销售方面,每个销售环节的利润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定”。

也有人建议,“成立一个‘治疗评估机构’来评估那些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病人的治疗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在采用小病大治或者做没有必要的检查等手段来骗取国家财产等”。

有的人还大胆的提到:“全国实行医疗费用一卡通很好,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举措,适应全国人员流动性大的普遍性,希望能够早日实现。”

此外,网民们还就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等提出许多具体建议。

河南医疗改革回顾与反思 篇7

一、河南省医疗改革回顾:措施与成绩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 促使政策体现人民利益

最近几年,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指导下, 制定“先后出台‘五年百亿工程’”、“新农合跨区域直补”、“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居民健康卡制度”等一系列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群众就医简便, 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等措施, 保证了医疗改革能够依照既定的方针路线顺利实施, 从源头上保障了群众利益。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 河南省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5%, [1]卫生机构病床新增11万张, 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着力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成效明显。

(二) 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龙头, 降低患者负担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2010年河南省洛阳市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以后, 积极推动区内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2012年底召开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会, 鼓励40个试点县全面铺开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重点, 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 试点县 (市) 的县级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 同时合理调整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 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不增加群众就医负担。调价补偿不足部分, 由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通过改革, 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加, 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适度提高, 药品价格的适度下降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经过改革, 河南省县级改革公立医院收入中药占比由67%降到30%左右, 患者自付比例下降10%, 住院日期平均缩短0.5天, 出院后两周内住院率为0%, 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2]

(三)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拓展和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医改的关键环节, 深化医改, 必须把这项制度作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内容。河南省从人民群众就医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断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医保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做到基本医保和大病救助的有效衔接;加快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扩大覆盖人群, 提高了服务质量。经过不断调整, 河南省直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 在职和退休职工的报销比例分别调为85%和90%, 门诊慢性病报销病种由原来的15种, 调整到20种;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80%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以上, 明显缩小了参保 (合) 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 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救治工作病种达到22个, 重要癌症和精神病以及艾滋病等都被包含在内, 实行患者限额付费;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 方便了群众就医,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增进了医患和谐, 实施过程中还未出现恶意欠费病人, 而患者满意率达到98%[3]。

(四) 强化政府投入, 建立合理的医务激励补偿机制

医疗卫生改革会触动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 增加改革的阻力和成本。河南省政府从实际出发, 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长效的多渠道激励补偿机制, 顺利推动了医疗改革事业的进展。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将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资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 近三年累计投入82亿元;完善并落实对村医的补助政策, 将30%~40%的公共卫生经费拨付村卫生室, 明确一般诊疗费标准为5元, 其中医保支付4.5元, 并按每l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5000元的标准定额补助村卫生室;医保机构和医院经过谈判确定价格并签订服务合同, 按照绩效支付, 如有结余, 则奖励给责任医护人员, 结余费用占病种总费用4%~6%, “费用包干、超支不补, 结余归己”, 医护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综合改革以来, 河南省基层医疗机构运转良好, 医务人员工资普遍提高20%~30%, 不仅是患者, 医务人员也切实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4]

(五) 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整合, 提高人民群众就医的可及性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难题。河南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严重问题,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郑州、洛阳等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城市, 且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例随有所提高, 但仍然比较落后, 阻碍了群众就医的可及性和便宜性。基于此, 河南省采取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措施。采取免费培养、薪级上浮等激励措施面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选拔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补贴力度, 鼓励基层医务人员扎根农村,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尽快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基础能力建设, 改造列入国家规划的18所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 推进包括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的实施, 加快建设一批省辖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鼓励高水平医院在市、区、县等设立分支机构,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中心的下移;继续推进跨省、地区的医保结算合作, 并加大统筹地区医保报销的比例, 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可能的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通过上述措施, 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无论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得以快速推进,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顺利, 以药养医得到遏制, 群众个人负担降低;医疗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理顺, 管理效率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提升。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河南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仍相对薄弱, 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承上启下, 承担着预防、保健、防疫、健康教育、医疗和计划生育等诸多具体任务,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利用率, 能够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 全省人口70%以上是农村人口, 提高这部分人的健康水平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政府的努力, 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从业人员的水平上, 虽然都得到提升, 但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不能满足本省人民群众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河南省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其中70%又集中在大医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相对较少和优质医疗服务的缺失, 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门诊患者人满为患。

(二) 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流向不合理

从总体看, 河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但总量仍显不足。由于河南基础条件薄弱, 贫困人口多,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略有增长, 却仍低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 (3.1%) , 这说明河南省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体不足。从卫生投入领域看, 政府支出主要侧重于医疗机构, 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传统的重治轻防观念没有转变, 即使是公共卫生领域, 分配也不尽合理, 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相对较多, 但是对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的投入不足, 未建立起规范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从城乡卫生投入比例看, 公共财政对城市的投入明显高于农村;在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方面, 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乡镇医疗机构卫生投入较少, 越到基层, 经费投入越是不足。

(三) 监管体系不完善, 管理效率较低

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管理机构重叠, 部门间职能分散, 监管效率不高。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不规范诊疗行为, 管理机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不到位;对地方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从宏观上来看, 监管体系已基本存在, 但监管机构对微观性的问题深入不够, 比如对有的地区少数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回款周期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四) 不同人群间享受医保待遇的水平仍存在差距, 公平性有待改进

医疗保险的“碎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家和政府在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医疗待遇问题上一直采取有力措施, 比如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等。河南省最近几年来, 出台多项规定, 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报销比例和加大对其筹资的补贴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人群和职业之间的医疗服务待遇的差别。比如自2014年起, 降低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补偿起付标准;降低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补偿分段标准;进一步提高住院补偿封顶线, 住院补偿封顶线以当年实际获得的大病统筹补偿金额累计计算, 全省统一由2013年的1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0万元;进一步扩大门诊慢性病病种范围, 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门诊治疗费用纳入门诊慢性病保障范围, 慢性病的门诊治疗费用按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 与低费用段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相衔接。这些措施的实施, 会进一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待遇的差别。但从整体上来看, 医疗保险在不同人群之间的报销比例的差别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河南省直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 在职和退休职工的报销比例分别为85%和90%;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80%,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 虽然从比例上来看, 报销比例差别不是很大, 但不同医保之间的起付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者结合, 不同群体间的享受的报销比例和数额之间的差距就存在了比较大的差别。

三、河南医疗改革发展思路

(一) 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优化财政投入规模和方向

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等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持, 提高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在整体财政支出的比例, 考虑到河南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 应该使比例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优化财政投入的方向, 向基层医疗、农村地区作适当的倾斜, 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落后现状, 使城乡间和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逐渐达到合理水平,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二) 整合医保管理机构, 提高管理的效率

管理的低效率在于管理机构过多, 部门间缺乏相应的横向联系体系, 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参考国内外经验, 河南省可以试点整合医保管理机构的方式, 将现有的卫生、民政等相关管理部门统一整合为省级医保管理中心, 统筹全省医保业务, 在此基础上, 各地市设立管理分局或分支, 负责具体事务, 各地市分局或分支对省级医保管理中心直接负责, 实施垂直管理, 各地市分局之间实施横向关联, 加强横向合作, 以利于地区间医保关系的转移等。

(三) 统筹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医保待遇, 体现公平性和均等性

从“全民皆保”到“全民医保”, 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 更有着质量上的内涵, 之间的核心差异就在于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是否享有平等的医保待遇。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医保待遇的不均衡问题, 不仅仅存在于河南, 而是我国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遗留问题和亟须解决的课题。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享有的公平和均等, 除了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比例之外, 还要统合医保待遇, 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及居民医保的给付比例, 措施之一是可以试行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先期整合, 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 最终将全体公民纳入到单一的医保体系之内。在这一点上, 周边国家和地区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 比如韩国, 在1998年统合了227个劳动组合医疗保险和公务员、教职员工团体医疗保险工团, 建立了统一的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工团, 结束“碎片化”, 实施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5]

四、结语

医疗改革是一个负责的系统性问题, 涉及到政府、医院、个人等三方面的利益, 但河南省相关的实践证明, 合理的改革, 可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今后, 我们应该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方面, 研究如何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和效率, 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面。

摘要:近年来, 河南省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但河南省医疗卫生体系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 应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优化财政投入方向、整合医保管理机构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上进行改革。

关键词:医疗改革,回顾,反思

参考文献

[1]2013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G].2013-1-12.

[2]李红梅.医生一旦乱开药医保坚决不买单[N].人民日报, 2012-12-13 (19) .

[3]黄亮.访谈:省卫生厅谈我省“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N].河南省卫生厅, 2013-02-20.

[4]李克.河南省: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2 (16) :1.

关于医疗改革的建议 篇8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医疗问题与健康问题紧密相关,所以,当今医疗问题是最突出,最受人民关注的焦点。解决这问题主要是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我的建议,只是表达我的看法,敞开我的思路。

建议一

政府为病人找到一门最好医学

现行医学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蒙医,藏医,壮医等多门医学。这些医学各有长处,也有短处。各家各说,各立门户。但至于哪一门医学医治哪一种病效果最好,却从来没有人作过科学对照鉴定,说好说坏都是人言,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病人只好根据宣传,广告,专家指点,有关部门指定去投医。结果钱花光了,病反而拖重了。当务之急,是政府用科学的临床对照方法为病人找到一门好的医学。

要知道那种医学医哪种病最好,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临床对照,才能找到最好的医学。临床对照的方法应该是: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有专人专职负责。为了减少人为因素,有人大设立专门监督机构,一监到底。然后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测确定病情。从常见疑难病中,每一种病找出一百或几百个,体质基本相同、病情相同的病人,分配给各门医学的最高水平的医生或医院进行医治。医治过程中,由政府专门机构派出专人专职作临床记录。临床记录应包括:医治前后及治疗期间病人的自我感觉,体质状况,检验结果,录音录象等。期限为:十天,二十天,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对照内容:一、患者的自我感觉;二、生存生活质量;三、检验结果;四、医疗费用。经过严格的临床对照,比较哪门医学能用最短时间,最低费用医治疾病,政府就向病人推荐那门医学医那种病,为各种病人指明投医方向。

临床对照的另一种方式,是擂台式,由全国各种医学中的医生请缨,政府指定地点,指定病人,各医学里系统的医生用本医学的方法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二

不管哪门医学的医院,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固定资产、医务人员的多少是评判医院大小的科学依据,而医院的高低级别应以医术高低为标准。医院医生的医术高低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临床对照才能分辨出来。医学的临床对照是医学对医学,医院的临床对照是医院对医院。上到国家大医院,下到农村诊所都是国家医疗机构,都要通过临床对照来定高低级。各个大小医疗机构有其特长才能生存。以临床对照的结果作为科学依据,才能对大小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分类,指明病人投医的方向和对象,以避免病急乱投医的社会混乱现象。

建议三

好的医生,好的医院,是由医术高的医生和善管理的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是医生的临床水平。学历资历只是成为医生的条件,不能作为医生水平高低的依据和标准。谁能治好患者的病,谁就是好医生。谁能用最短时间,最低费用,最彻底地把病人的恶疾治好,谁就是最优秀的医生。评价医生的科学标准是治好病人的病,而不是看学历多高,资历多深,发表了多少论文。治病为了救人,如果人治残了或治死了,就失去了治病的意义。将军的指挥水平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医生的水平则表现在临床上。从临床上录取的医生才是真正能治病救人的医生。要想将医院、医生分级,首先要把常见病进行分类。医生能治好哪一级的病就是哪一级的医生。病人的病,是鉴别医生级别的唯一科学依据。每个医生都有所长,但也有不足。要真正知道这个医生所长,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临床对照才能评出医生的级别,找出哪个医生医治哪个病最恰当。这样就能为病人找到最好的医生。现在已有执业医师证的医生,都必须来一次临床对照,进行考核。而且这个医生能治哪种病就发给哪种病的医师证,其他病不能诊治。凡是学校出来的学生和医师招收的学徒,未能通过临床对照鉴定合格成为医师的,一律只发给临床学习证。想获得医师资格,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学习临床,直到能独立。医疗改革的问题,医生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医生临床对照时,只记录病人情况,可不记录药物和医疗方法。

建议四

药对症,则药到病除,药不对症,药入病重,甚至死人。药是否对症,决定因素还是医生。医生治病是靠药物的作用。药对医生对病人来说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药的好坏不在于成份和科技含量高低,而在于治病效果。那种药物治那种病最好,由专家鉴定,含的人为因素太多,鉴不出真正的好药。要找到真正的好药,就必须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对照。通过临床的对照方法鉴别出哪种药治那种病最好,然后向医生向病人推荐。

现在的药物比繁星还多,而且每种药只要一上广告都是好药。但是这些“好药”却不一定经过严格的临床对照,不一定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出厂的药,必须要通过临床对照才能鉴别出药物的优劣。找到药好坏的科学依据。西药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中药从临床走向实验室。然后又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这样做是科学之举吗?今后的中药、西药或蒙药只要通过临床对照,才能定优劣。西药是从实验室出来的,中药是从临床总结出来的,一步到位,中药一申报即可作临床对照,对照成功,即可出厂上市,使药物及时应用。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最有效的措施。中药经过几千年临床使用,如果像西药那样申报,把配方完全上送,是多此一举,而且违反了知识产权法。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中药申报不应该上报配方。由于中药和西药有质的不同,中医药管理与西医药管理也应不同,片面强调相同是不科学的管理。药物的优劣只有通过临床对照才能辨别,临床对照的结果,就是药物优劣的科学依据。国家批准药物应以临床对照作为一锤定音的科学依据。

严格的临床对照方法,是鉴定医学,医院、医生和药物优劣的科学方法。临床对照是打击庸医,庸药,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最科学、最有力的措施,政府只有通过临床对照,才能真正找到为民治病的好医学、好医院、好医生、好药物。只有通过临床对照,政府才能真正掌握到医药情况的科学依据。只有真正掌握了科学依据,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医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病人,为病人找到一门好医学,好医院,好医生,好药物。当务之急是政府应该自上而下成立专门机构和监督机构并全面进行严格临床对照。其实临床对照工作看来似乎很难,但实际并不难,退一步说,就是难也应该这样做。因为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利,是科学之举,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物。

医药操纵着生死,医药容不得半分虚伪和人为因素,必须用事实说话。在医药行业里,立项,医院、医生、药物的优劣应是以专家鉴定为科学依据。建议今后医学界的鉴定以临床对照的结果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认识医药卫生改革。

公费医疗之不公是医药界腐败的主要根源。多开乱开大开药物以贿赂领导,都是因为公费医疗。米饭吃多了也成病,药物用多了自然会致命。乱开大开药物,实际是害了病人,也害了国家,集体。只有利于有权指定定点医院的领导和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因为不愁没有病人,经济待遇好,于是产生惰性,不利于医药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建议取消定点医院,还公费医疗的病人选择医院,医生的自主权,还医疗界的一个公平。要改善医药界的内部环境,首先要改善医药界的外环境。外因是促使内因变化的作用力。外因不改革,内因就无法改,即使改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董草原的癌症研究成果面临埋设

董草原从1966年开始研究癌症,到1990年治好第一个临近死亡的肝癌病人到现在,经董草原治好和消除痛苦,延长使命的各种癌症病人已有6千多个,深得患者的信任。

董草原1995年从一个30平方米的小诊所,发展成为今天已拥有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300个床位,一台B超,一套加工中药设备,6个医生,两名护士,三个药工,八个管理人员以及一百亩抗癌中药种植研究加工基地的医疗机构。住院医和门诊病人保持100号以上。董草原研究创造的纯中药“复方消癌根”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生化教研室谭宇惠教授博士作血青药理实验,消癌根一次用药能杀灭32.8%癌细胞,存留下来的癌细胞也处于凋亡状态。毒理实验,日用剂量131倍,无毒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科博士张绪慧和陈达理教授用西药环磷酰胺与消癌根作对照实验,结果是:西药抑癌率为45.6%,消癌根为35.2%,消癌根对肿瘤血管的破坏力是西药的十倍,对癌细胞转移因子的抑制力消癌根是西药的2倍。这个实验证明,中药消癌根能全面抑杀癌细胞。在临床使用中消癌根能在三两天内全部消除癌痛和癌出血。消癌根既能全面抑杀癌细胞,又无毒副作用,是现代世界医学界迫切希望找到的治癌药物。两大学的实验报告在《医疗保健器具》杂志发表后,《中国中医药报》,《科技日报》全部转载。董草原治好的各种癌症病人,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人们的眼前,但是政府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却视而不见,不但不支持,还打着“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幌子,进行封杀。

1999年从他的诊所升格为中医肿瘤防治所。2003年9月有关部门以种种借口取消了防治所,董草原失去了治病救人的机会。但各种癌症病人依然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2004年1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化州市人大、茂名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举办了董草原中草药治癌研讨会。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专家教授22人高度肯定了董草原的治癌研究成果。会后在化州市人大领导的多方面努力下,化州市有关部门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同意批准董草原建立中医诊所,但不准他收留医病人。癌症不是一般的病,没有住院,只靠看门诊成功率很低,何况投医者都是远道而来?为了治病救人,董草原也只好违规收治住院病人。董草原多次向有关部门要求批个能住院的农村中医院,或者恢复原来的中医肿瘤防治所,但主管部门一直未有答复。在这种情况下董草原就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这样下去董草原的研究成果必将被埋没。

上一篇:进修学习的个人鉴定下一篇:写一件小事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