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精选12篇)
“多”动 篇1
邹泽宇小朋友是今年上半年转到我园来的一名新生。孩子刚来报名时, 是被他的妈妈“拽”着进来的, 才进办公室还没坐下就自己拿杯子倒了一杯水, 我还没来得及喊水很烫, 水已经撒了一地, 接着就跑出去了, 任由他妈妈在身后叫唤, 都跟没听见似的跑开了。我赶紧叫上一个老师尾随在孩子后面, 生怕一不小心孩子又会闹出什么事情来。接下来邹泽宇的妈妈向我们介绍了一下孩子的情况, 孩子今年四岁, 年纪不大, 却先后换了三所幼儿园了, 不是因为孩子接二连三的摔伤, 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太难管制, 幼儿园都不敢收他了。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利, 我们不能因为难教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而且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我们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孩子。
由于孩子比较特别, 所以我经常到班上去观察孩子的举动。我发现孩子有许多异于同龄孩子的行为:孩子不爱与人交谈, 常常脱离班级一个人活动, 最明显的特征是极其好动, 走路不稳, 狂奔乱跑, 一刻不停, 易摔跤。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从来不按照正常的要求时间坐到小椅子上, 经常站起来随意走动。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 最多注意两分钟就被身边的事物吸引。只是孩子对美术活动还有一点点兴趣, 但兴趣也不持久, 作画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 只构图从不涂色, 绘画随意性较大,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做课间操时, 不会固定站在自己的圆点上, 有时手舞足蹈, 但却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来做, 有时干脆跑到一边, 要么捉蜻蜓要么看蚂蚁。还有一点就是孩子性格很倔强, 不愿意受人约束,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喜欢大叫, 不讲道理。遇到令他着急的事情, 说话还会有点口吃。时常伴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们都不敢和他玩, 因为不知何时又会被他突然袭击。
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后, 我觉得孩子的某些行为和多动症的特征极其相似。事后, 我查阅了各种相关资料, 了解到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过多和学习困难的一种综合症, 又称“轻度脑功能失调”。一般来说, 孩子喜爱活动是生理上的特点, 他们进行的活动总是有动机、有目的, 因而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多动症的动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出现的, 很难自我控制, 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畴, 这就成为一种病态了。由于诊断不一, 各国对多动症发病率的统计结果也差异较大, 美国报道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20%, 而我国的统计结果10%, 其中男孩子大大多于女孩子, 两者的比例为9:1。如果不及时对孩子进行治疗, 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学业。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少年犯曾患有多动症, 对家庭、幼儿园 (学校) 、社会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必须及时防治。
经过对孩子案例的分析及对多动症的了解, 孩子的种种行为都与多动症相吻合。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第一次接触到这么特殊的孩子, 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想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不能因为孩子难以管教而不教, 只要我们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
为了让孩子能尽快克服不良行为, 我先从调查孩子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入手, 分析孩子多动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邹泽宇的父母都是个体户, 一家人由外地迁入长沙两年有余, 父亲经常外出跑业务, 母亲照看门面。平时无暇照顾孩子, 有些放任自流, 根据家长口述, 邹泽宇从小就好动, 不太爱与人交流, 做事不专心, 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教育, 而是一味责骂, 讲不听时就打孩子。
(2) 教师原因。
由于孩子比较难管制, 老师的话总是当耳边风, 而且现在幼儿园的教师一般都比较年轻, 缺乏管教经验, 加之班上孩子比较多, 往往很难照顾到所有孩子, 虽然能意识到孩子"问题"的存在, 但发现解决问题很是棘手, 最后只得放弃这个艰巨的任务, 久而久之, 孩子更加放肆, 问题日趋严重。
矫正策略:
一、用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田
1. 教师的爱
患多动症的幼儿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存在, 尤其需要更多的爱。虽然孩子难以管教, 但是我们并没有给孩子贴上另类的“标签”, 而是更加地关心、爱护他。切记不能歧视和厌烦孩子, 对孩子不能自控的行为以及学习时的小动作需加以理解, 经常与孩子聊聊天, 彼此之间建立感情。和他交谈多了, 孩子慢慢地也能跟我接近, 至少没有排斥我, 偶尔还能与我说上一两句话, 虽然有时讲话还有些口吃, 但我都能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孩子。
2. 同伴的爱
在班上, 我总是让能力较强, 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孩子同他坐在一起, 当他需要帮助时能够和其他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如:手工课学捏水果, 孩子很感兴趣, 但由于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不够完善, 孩子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捏出精美的作品, 正准备发出怪叫声音时, 我马上请班上能干的孩子一起帮他完成手工作品, 让孩子体验同伴的关怀和成功的乐趣。
3. 家长的爱
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建议家长不管生意多忙, 都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管教, 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 并能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 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听取老师的意见。
老师与家长交谈孩子好动的原因, 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 对缺点要反复帮助改正, 对优点要及时表扬巩固。
二、运用行为治疗法作为孩子治疗的突破口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法, 目的是修正不良的行为模式。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外显的不良行为, 如攻击、易怒、不遵守纪律、做小动作、说谎等。主要的方法是控制外部行为模式, 进而重建或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进行行为治疗需要进行系统的行为分析, 对可取的行为, 尽可能给予发扬;对不可取的行为, 要尽可能地予以限制。
1. 奖赏
当多动症孩子出现符合规定要求的良好行为时, 立即给予奖赏, 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 这种良好的行为就可以增加并保持下去, 以致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课时, 我要求老师让孩子坐在教室的前排或老师看得见的地方;孩子上课不爱坐到椅子上, 我以奖励小五角星的方式鼓励孩子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孩子能保持坐在座位上五分钟, 我就加赏一颗星星, 如坚持坐十分钟就奖励两颗星星, 如果奖励了十颗星星则可以得到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使孩子懂得奖赏的价值和如何去争取这些有价值的奖赏。同时还规定如果随意下座位则要归还奖励的小星星。此方法可以使孩子巩固和保持符合规定要求的良好行为, 这是一种阳性的强化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各种不良行为, 但要注意开始运用这种方法时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 必须循序渐进地, 让孩子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 从而不断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2. 塑造
这是培养新的符合规定良好行为的一项技术。新行为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 具体做法是: (1) 要选定需要塑造的新行为 (即靶行为) ; (2) 将新行为分成若干步骤, 每一步骤的实施, 确信孩子能完成; (3) 选择对幼儿具有吸引力的有效强化物, 或物质、社会奖赏。当有良好行为出现时, 立即给予强化。孩子对美术活动比较感兴趣, 我就从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入手, 对幼儿进行“塑造”。如:先让孩子欣赏同伴完整的绘画作品, 感受完整的绘画作品的美, 引起幼儿绘画的欲望。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完成作品, 由能安静绘画十分钟不离开座位——不涂抹乱画——能理解教师的指导意图——安静绘画二十分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能保持绘画作品的完整性等, 对于孩子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要给予奖励。同样的办法——奖励小星星, 当达到十颗星星就奖励给孩子一辆小汽车。注意一定要精心安排塑造程序, 训练时间要适当, 避免疲劳, 当前一步骤已经完成后, 方可做下一步的训练。
三、运用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游戏治疗法
1. 利用游戏疏导幼儿多余精力
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愉悦, 容易接受新事物。多动症的孩子之所以多动, 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缺乏耐心又急躁。每次玩游戏时, 我都尽量让他第一个尝试, 他爱玩爱跑就让他当领队, 带领大家运动, 让他多余的精力得以释放。
2.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孩子喜欢游戏, 每次游戏都显得很兴奋, 但也常常伴有攻击性和破坏性, 为培养他的自制力, 我有意让孩子的游戏中担当“重任”。如户外游戏中让他当裁判, 看看哪个小朋友最遵守游戏规则;角色游戏中让他担任“交警”“管理员”等。通过履行角色职责, 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体育游戏中让他担任小动物的“爸爸”的角色, 让他懂得要关心和爱护小动物, 克服自己的冲动行为, 渐渐的, 孩子的自制力有了明显提高。
3. 运用专业游戏疗法
我在一本书上曾经看到过一些专门针对“多动症”幼儿而设置的游戏疗法, 如涂色游戏、球池游戏、拼图及下棋游戏等。经过多次尝试, 孩子由开始不接纳到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由不涂色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满, 由拼图散落到一地完整拼完一幅小图, 会简单的对角棋等, 孩子能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中, 做事的专注力和持久性有了明显提高。
四、家庭治疗与幼儿园治疗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生息的场所, 家庭配合治疗对于消除和减轻孩子不良症状很重要。
首先, 教师要向家长详细介绍孩子的进步之处, 并了解孩子家庭治疗情况。
其次, 建议家长不管多忙, 也要经常与孩子交谈,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实质。如孩子抢玩具是因为不善于协商等, 引导孩子正确判断是非, 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孩子一点点向好的方向转化。当然, 刚开始转换时, 允许孩子暂时性犯一些小错误, 尊重孩子的个性, 实施说服教育。同时要求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 注意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 持之以恒, 反复强化, 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因此, 我们都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耐心等待、积极引导, 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注意巩固, 不断强化, 保持幼儿园与家长协同一致的教育。
五、转化效果及启示
经过近大半年的教育探索, 邹泽宇小朋友的多动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变, 和老师、小朋友之间建立了较深厚的感情, 开始知道去习惯集体生活, 上课能保证15~20分钟不离开座位, 不打扰其他幼儿, 动作协调性有了提高。近半年来, 未发生摔伤、碰伤现象, 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对于喜欢的活动、游戏等能参与进来, 绘画进步大;能完成简单的指令, 规则意识明显增强, 再也没有发生大叫现象。不足的是:孩子运动量还是较大, 做事不够耐心, 任务意识不够强等。孩子的这些进步, 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 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由于多动症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接下来的日子, 我们和家长协同一致, 持之以恒, 针对孩子的情况, 适时调整教育目标, 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我相信,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
启示:
1. 教师如遇这样的幼儿, 应有一定的耐心、爱心、包容心, 持之以恒,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 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的。
2. 要多从正面引导教育孩子, 家园协同一致,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 此个案教育探索只是对于处理这类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 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教师们去发现并运用。
“多”动 篇2
(1)对个人的危害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在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控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危害多动症儿童学习不仅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批评,使家长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有的高价请家庭教师,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也无济于事;有的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3)对学校的危害在学校里,多动症儿童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他们开除。
(4)对社会的危害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措施
1.陪伴孩子
多动症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进行自控力训练时需要以成人的行为影响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画画或做作业,爸爸或妈妈最好能陪伴在身边,父母的主要任务不是辅导也不是批评,而是督促他专心致志,防止边干边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质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状况。
2.安排时间
多动症儿童做事没有头绪,父母每天要帮助孩子安排游戏、活动和学习的内容,合理分配好时间,使孩子意识到每天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3.注意力延长训练
多动症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持续时间短。父母最好依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对一的时间表,并随着其症状的改善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孩子不到6岁,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父母不妨给他拟定一个“10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搭积木、画画还是看故事书,都必须坚持10分钟;如果孩子6岁上小学一年级了,看书写字能坚持10分钟,父母就给他定个“15分钟计划”。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应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长几分钟,使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都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对训练不利。
当然要说话算数,别临时延长时间,不让他感到这一训练计划对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父母可借助定时器:在上面设定好相应的时间长度,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4.为孩子立规矩
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些在家里和在幼儿园、学校的行为准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些规则一旦向孩子提出,就要坚持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需要说明的是,规则定得越细致具体越好。培养规则意识,有助于“多动”孩子症状的逐步改善。
规矩是立了,但提醒还需坚持到底,因为多动症儿童的自觉性比较差。提醒可以是直的,对孩子身上的毛病及时纠正;也可以是暗示的,比如在客厅或孩子房间的醒目位臵立一块小黑板、留言板,将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该做的事情或画或写在上面;也可干脆将一天的计划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冰箱上或柜子上,使孩子能多次看到,以此督促自己。如果孩子上一年级了,妈妈不妨给他准备个小本子,告诉他记下各科老师指定的作业,回家以后及时完成。
5.借助药物
少数学龄前儿童有多动症的征兆,如果病情不太严重,可采用适当引导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多动的倾向比较明显,或上学以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仍然很短、无法静坐、扰乱课堂秩序、学习成绩不稳定、存在学习困难及行为障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对有突出症状孩子的药物治疗越早越好,因为治疗越迟,越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提示:
1、培养多动症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2、加强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都不集中,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每天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让集中注意力,并且专心听你讲。可能刚开始不会太顺利,只是这是个过程,每天能延长一点时间,说明就很成功了。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他们在集中注意力方面也会逐渐的进步,这时家长也要及时鼓励和奖励孩子,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3、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要过于严格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4、把多动症孩子的多余精力利用起来
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他们活动多,精力旺盛,所以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充分利用起来。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妈妈擦擦桌子、洗洗菜、扫扫地等,让他们把多余的力量释放出来。作为爸爸,可以带儿子去踢球,打球等消耗能量。
5、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
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6、父母要恰当的对待多动症的孩子
儿童多动要重视 篇3
小伟,6岁,上小学一年级,由妈妈带着来到了心理咨询门诊。在诊室内,小伟根本就坐不住,随便翻动桌上的办公用品,搬动椅子,弄得叮当乱响,妈妈的管教毫无作用。看着多动的孩子,媽妈皱着眉头讲开了:小伟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史,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异,会走路后往往以跑代步,而且跑得很快。自幼顽皮好动,好破坏玩具和家中物品。在5岁上学前班时,老师对他意见颇多,家长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甚至老师要求家长到学校陪读。小伟上课的小动作不断,手里总不停地玩铅笔或尺子、橡皮等,有时把书撕成一条一条的,坐在椅子上来回扭动,仿佛有小虫子在咬他。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老师提醒才能认真听一会儿课。上课时嘴里常发出怪声,弄得同学哈哈大笑,还乱仍书本,扰乱课堂秩序,弄得老师常把他安排单独坐。小伟做事情丢三落四的,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家庭作业得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考试经常是六七十分,交卷子最快,从不检查,有时甚至被老师叫到讲台上才能完成试卷。平时爱与同学打闹,摸人一下或碰掉同学的铅笔盒。情绪经常不稳定,爱发脾气,不顺心就生气摔东西,特别高兴时喜欢尖声喊叫。
经过检查,确诊小伟患了儿童多动症。很明显,小伟的患病程度已经影响到学习,妨碍了班级正常的学习秩序。他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寻方面是药物治疗,每天早晨上学前和下午上学前给予相应药物,明显减轻了小伟的多动症状。这类治疗药物长期服用不会成瘾,假期不用服药。另一方面,同样也很重要,即心理治疗,辅以教育。首先,是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病,像小伟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大人心中的“坏小孩”,不要歧视他,更不能粗暴打骂他。要有耐心,改变纯惩罚的教育方法,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提高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内在自制力。同时,指导小伟妈妈在乎时实行奖惩疗法,用协议的方式,当小伟坚持埋头做事的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后,可以得到奖励。循序渐进,半年下来,小伟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老师反映这孩子懂事多了,家长也有信心继续努力,耐心教育。
从小伟的例子可以看到,儿童多动症虽然外治,但通过医生和家长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会有收益的。经过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症状,纠正行为,部分孩子仍可获得较好成绩,使“多动、伤肺筋”的孩子转变过来。
解放军常州第一0二院心理咨询热线:(0519)8108568(8:00~22:00)
多动的课堂 篇4
一、激发学生的情与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就必须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要想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展现教学的魅力和联系学生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时, 播放这样一个片段:中国“母亲”屡次遭受到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而遭人蔑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清朝统治的腐朽、懦弱。在讲到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及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时,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国家富强了中国人民才能扬眉吐气。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努力学习, 将来报效祖国。
二、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参与, 强调“活动”, 强调“操作”, 强调“实践”, 强调“经历”。从教学角度看, 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领路人的新课程理念。如:有些相关联的历史知识内容杂而散, 不易联系到一起, 让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把内容按时间顺序联到一起并表演出来。再如:讲解建国后关于农村改革的问题,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一名学生讲解, 三名学生表演当时的场景, 通过这种方式就让一部分同学动了起来。另一部分同学可以一边听一边看, “听”讲解人讲解的内容对不对, “看”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与理解。
新课程、新理念, 每一个人对于其理解虽不尽相同, 但主旨都是一个: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以上是我工作以来自己对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盼望广大教育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摘要:教师应彻底放弃旧的教学理念, 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力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 “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多动症智商高 篇5
但我们更愿意去相信多动症孩子只是因为运动细胞太发达,活动就是他们的生命,静下来就等于扼制了他们的命脉。
一般这类孩子,动手人能力、实践能力都不错,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若加以培养,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里还要进行纠正一下:不是所有“多动症”都是病,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多动症”都是宝宝聪明的表现。
多动症的表现
如果孩子经常做这些事,他可能正在被多动症困扰着:
1. 行为自我:无法判断别人的情感和需求。
2. 打断别人:喜欢插话,突然闯入别人的游戏中,打断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3. 缺乏耐心:在做游戏或参与活动时不遵守纪律,经常插队或提前行动。
4. 情绪失控:无法控制情绪,经常不分场合地发火。幼儿表现为爱打滚撒泼。
5. 多动过动:无法静坐,在必须静坐时不断乱动、乱跑,或在座位上扭动。
6. 大喊大叫:在参与游戏甚至休闲时不能保持安静。
7. 完成困难:虽然与正常孩子一样,兴趣较多,但是无法按部就班完成一个后再进行下一个活动。
8. 注意缺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在谈话时走神。常表现为能听到对话,但是无法重复内容。
9. 不爱动脑:不愿参与长时间需要脑力的活动,比如认真听课、做作业。
10. 粗心大意:无法听从计划事件、实施活动时的指令,经常因为粗心犯错。
11. 经常神游:参与活动时十分安静,不投入,时常盯着某处神游。
12. 杂乱无章:无法有序地完成多项活动,经常主次不分,不清楚轻重缓急。
13. 健忘粗心:日常活动中非常健忘,经常忘做作业或家务,易丢东西。
老来锻炼多动腿 篇6
腿部锻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干洗腿 稍用力从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后再从踝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这样可使关节灵活、腿肌与步行能力增强,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及肌肉萎缩等。
揉腿肚 旋转揉动,每侧揉动20~30次为一节,共做6节。此法能疏通血脉,增强腿的力量。
甩小腿 先向前甩小腿,使脚尖向前向上翘起,然后向后甩动,一次甩80~100次为宜。此法可预防下肢萎缩、软弱无力或麻木、小腿抽筋等症。
揉双膝 屈膝微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顺时针方向揉动数十次,然后逆时针方向揉动数十次。此法能疏通血脉,治下肢无力、膝关节疼痛。
扳足趾 两腿伸直,低头,身体向前弯,用双手扳足趾20~30次。此法能强腰腿、增脚力。
搓脚心 用手掌搓脚心,各100次。此法具有降虚火、舒肝明目之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压、晕眩、耳鸣、失眠等症。
“多动”儿童的教育方式探讨 篇7
本文中的“多动”不同于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评定量表、注意划消测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本统视觉保持测验及智力测验等心理评定项目中, 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表明, 多动症儿童的智商较正常幼儿偏低。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也常伴有过激行为, 不良行为明显高于一般儿童, 症状类似于多动症儿童, 但并未接受正式的鉴别与诊断, 且其智商正常, 从笔者观察以及主配班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 行行甚至较一般的儿童更为聪明。5岁半的行行读幼儿园大班,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工作有点忙, 行行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幼儿园时, 行行从早到晚动个不停, 不好好吃饭, 以至于营养缺乏, 身体素质比较差, 容易生病, 经常因为生病而旷课。
二、“多动”儿童的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英语课上, 当英语老师手拿卡通图片、头戴卡通头饰, 给小朋友们讲英语游戏规则时, 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听着, 饶有兴趣。而这时的行行管不住自己, 他手拿手工课上的材料毛线球, 将毛线拉得老长, 在英语老师讲课的中心位置玩耍, 只见毛线眼看就要绊倒英语老师了, 他却傻傻地乐着, 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刚准备上前去制止他这种扰乱课堂的行为, 已经来不及了, 英语老师发怒了, 把他关在了教室门外。
笔者全程观察了行行, 当他激怒英语老师时, 露出了呆住的表情, 似乎不懂老师为何生气;当他被英语老师赶出门外时, 他开始愤怒、狂躁起来, 嘴巴里也乱骂脏话, 一边骂一边哭一边用脚使劲踢门。
[分析]英语老师这种粗暴的解决问题方式也许对一般儿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行行这个多动到无法管住自己, 又天真到不怕任何权威的儿童来说, 则起到了相反作用。不仅未能使行行弄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何在, 甚至将行行逼成失控的状态, 也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当然, 笔者理解这位英语老师, 他不容许任何儿童无视他的威信。毕竟是行行搞破坏在先, 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 接下来行行会更加肆无忌惮。“多动”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表现出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之后, 其实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只是由于内心已滋生出叛逆的情绪, 不容许他们低头认错。这时, 教师应采取软化的教育方式来诱导他们, 用爱心感化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感受到自己在被关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三、教育建议
据笔者观察, 由于行行好动、对事物缺乏持久的注意力, 往往会扰乱课程秩序。教师不恰当的批评、惩罚或放纵使得“多动”儿童丧失自尊而自暴自弃, 容易形成或强化不良行为, 如违纪、攻击等行为。因此, 必须为“多动”儿童提供一个外部秩序, 以弥补其内部秩序的不稳定。但是, 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的最大兴趣爱好是玩植物大战僵尸, 在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不和他玩, 在家里, 家长又不准他玩。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用“代币强化”法来干预和矫正行行的消极行为。“代币强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小星星、盖章、卡通贴纸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儿童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 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一段时间后, 儿童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所喜欢的奖励物或活动。适合行行的奖励是给予他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机会。笔者建议教师与其家长沟通,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 利用代币强化法来逐渐矫正行行的违纪行为, 慢慢培养其自制力和纪律性。强化的频率最初可以是固定比率强化, 比如, 只要行行表现出了教师指定的3种良好行为, 就和其家长协商, 准许其在家玩植物大战僵尸1小时, 逐次递增。
笔者观察发现, 行行和同伴之间的相处是有规律可循的。行行喜欢欺负男孩, 从不欺负小女孩, 甚至经常帮助、保护小女孩, 玩玩具时也会让着小女孩。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行行的这一个性特点, 在安排座位和分小组时, 将行行和小女孩们分到一个组, 这个组的位置最好离教师近一些。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行表现出更多教师期待的良好行为。
教师还可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来促进其他小朋友积极接纳“多动”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人际融合在幼儿园里主要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有效接纳和彼此认同。实现人际融合离不开人际交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贯彻平等原则。针对“多动”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多动”儿童安排在普通班里, 只有当“多动”儿童能够在班级中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接纳, 才算真正的融合。针对班里的“多动”儿童, 教师要了解他们的人格特点, 真正使他们在班级产生安全感、能够被教师和同伴尊重和接受,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教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看待“多动”儿童, 弄清他们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奖励、惩罚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并从关爱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参考文献
[1]陈伟伟.多动与多动症的鉴别:由一个多动症案例引发的思考[J].心灵港湾, 2009.
[2]晖亮.怎样识别孩子是否患多动症[J].医疗保健, 2004.
[3]许莉娟.请不要漠视我:关注课堂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J].基础教育月刊, 2008.
[4]辛涛.儿童多动症的矫正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5]张瑶, 宋维真, 崔秋耕.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评定和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86.
[6]杨凌燕.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7]董奇.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
[8]石茂林.情绪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我患多动症了吗 篇8
一般来说, 很多人上初中之前, 或多或少会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出现, 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并经常挨训。对此, 大家不必过于紧张,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即“多动症”, 是因为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且比较缺乏耐心造成的。KL小编
其实, 大部分人犯的“多动症”, 会随年龄的增长或兴趣的转移而消失, 就像“小不领情”这“过来人”一样。“木槿花儿”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兴趣很关键, 如果能够培养起自己对某个东西的兴趣, 便有利于培养专注力。我相信, “糊里糊涂”同学肯定有自己喜欢的活动, 不妨从自己喜欢的事上找突破口来培养耐心。如果这样还调整不过来的话, 可以找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咨询一下。
其实, 每一个想改变坏习惯的小朋友, 都是有上进心的。有志者, 事竟成, 就像“三羊开泰”谈到的同桌一样, 只要你有信心, 选好一种方法并持之以恒, 一定能改掉你的坏习惯。
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综述 篇9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定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亦称儿童多动综合征 (Hyperkinetic syndrome) ,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 注意广度缩小, 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 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注意力缺损多动症或 (ADHD) , 描述的是那些表现出持续的、与年龄不相符的、并不足以导致破坏其主要生活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多动和冲动症状的儿童 (美国心理协会, APA, 2000) 。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历史沿革
1845年德国神经病学家Heinrich Hoffmann在一本儿童故事书中, 最早记录了多动症。1902年英国医生George Still首先把多动描述为一种障碍, 他认为这些行为是意志缺乏和道德控制缺乏导致的。1917-1918年脑炎流行, 很多幸存的儿童出现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控制差及多动等症状。他们被称为“儿童脑损伤综合征”。20世纪40、50年代Strauss&Lehtinen用“轻微脑功能障碍”来形容这一障碍, 即Minimal Brain Damage简称MBD。20世纪50年代后期, ADHD被指为“运动过度 (hyperkinesis) ”, 认为是缺乏对进入脑部的刺激进行过滤而导致的。 (Laufer, Denhoff&Solomons, 1957) 20世纪70年代, Virginia Douglas提出除多动外, 注意及对冲动的控制缺陷也是ADHD的主要症状。1980年DSM-Ⅲ认为本症主要是注意障碍, 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如果同时伴有多动, 定名为“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诊断是强调必须具备多动、冲动及注意障碍三大症状。1987年DSM-Ⅲ-R根据注意障碍经常与多动症状同时存在这一事实, 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1991年美国将其列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出现率
大约3%-6%的学龄前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 (Robison, Sclar, Skaer&Galin, 1999) 。一般每个普通班级中至少有1-2名患有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Taylor等跨文化研究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中均有ADHD发生, 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中, 其患病率有差异。男孩的发生率比女孩的发生率高。据估计, 6-12岁年龄段中, 2%-3%为女孩, 6%-9%为男孩;青少年中, 总的比例大大降低, 但男孩和女孩的比例依然保持在2:1到3:1。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特征
美国精神病学会鉴定注意缺陷多动症的三种类型:以注意缺陷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两者兼有型。
4.1 以注意缺陷为主型。
这类儿童在通常表现为没有生气、冷漠或活动性较弱。他们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世界, 而不是外部世界。他们的思维可能十分活跃--不停地思考, 而且常十分具有创造性--但他们的身体却似乎懒洋洋的。这类孩子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健忘和分神, 通常没有患有多动-冲动型的孩子有破坏性, 容易被老师忽略。
4.2 以多动-冲动为主型。
Mc Burnett (1995) 认为这类儿童多被发现与学前阶段。这类学生时常表现出坐不安稳, 话过多, 而且很难安静地活动。这类孩子难养育, 比患注意缺乏障碍的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 他么通常更容易又尿床、睡眠问题, 更执拗也更易发脾气。同时, 他们还容易出事故, 常易受重伤或意外受伤。
4.3 两者兼有型。
注意缺乏和多动-冲动兼有, 常指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85%的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属于第三类 (Barkley, 1998) 。
4.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积极地特征。
哈洛韦尔强调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也有很多长处。一方面, 他们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直觉。可以直接触及事物的关键点, 而不是依照一步步推理得到, 但也会无缘由的放弃。他们会通过触摸和感觉来学习、认知和行动的孩子。另一方面, 一个惊人的优点是他们超集中能力, 当危机到来时, 带来的新奇感、兴趣或学习的觉悟, 很快投入工作, 完全忘记外界的一切。当然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功, 可能是以牺牲家庭、朋友和个人健康为代价的。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症状
5.1 认知缺陷。
执行功能差、注意广度狭窄、不成熟的自我言语 (内部言语) 、较低的自我评价、学习困难和学业成绩不良。
5.2 言语和语言障碍。
大约30%-60%的AD-HD儿童有言语和语言能力的损害。除了有较高的言语和语言障碍外, 他们通常在日常用语方面有困难, 如会过于大声地说话、话题不断跳跃、没有倾听、打断他人等。他们也较少使用代词和连词, 使听者难以明白他们所讲的是什么。
5.3 医疗和身体方面的问题。
研究表明患有ADHD的儿童遗尿的比例更高, 而睡眠紊乱在ADHD儿童中也较普遍, 且患有ADHD的儿童, 在青春期中期会表现出轻微的身高增长缓慢, 到青春后期恢复正常, 同时也表现出运动协调困难, 如笨手笨脚、缺少运动才能或者写字难看等。由于冲动、运动抑制以及缺乏事前思考和计划性等, 高达50%的ADHD儿童具有发生意外事故的倾向, 他们经历的严重事故损伤比其他儿童多两倍以上, 如骨折、割破、撞伤、中毒或头部受伤。
5.4 人际关系问题。
患有ADHD的儿童和青少年比其他儿童表现较少的给予、合作、分享和分担等特征, 因而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
6.1 生物学理论。
遗传假设ADHD儿童具有遗传性的气质特征, 尤其是过度多动, 这些气质特征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症状;组织结构缺陷理论产前子宫内环境导致轻微大脑损伤, 从而产生神经组织缺陷, 导致ADHD;神经递质失调理论AD-HD是由于大脑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失调, 和去甲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失调导致的;过敏假设ADHD是对食物不可耐受性作出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食品添加剂等) ;唤醒水平过低假设ADHD儿童对于信号刺激的反应性较低, 在对任务保持注意的过程总需要给予大量的刺激。同样, 他们的多动也反映了一种寻求刺激的行为。
6.2 系统理论。
社会心理理论强调家庭系统或者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在ADHD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家庭问题包括:家长的心理问题 (抑郁、攻击行为、酗酒) 、婚姻关系不和谐、婴儿期过分严格的管教、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社会因素包括: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机构抚养、同伴关系与学校老师关系问题等。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
药物治疗和行为本位干预是两种得到广泛使用的针对ADHD儿童的治疗方法。
7.1 药物治疗。
处方兴奋药物是最常见的针对ADHD儿童的干预方法。哌甲酯-利他林目前运用最多的。非兴奋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 杂环类:安非他酮;选择性5-羟色胺:舍曲林;中枢去甲肾上腺调节物:可乐定。
7.2 行为干预。
应用性行为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特别是对期待行为的正强化, 调整作业和教学活动来促进成功及系统, 逐步自我控制, 为家长提供对ADHD儿童进行教学以及与这些儿童相处的使用策略。
20世纪90年,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 (NIMH) 发起了对多动症儿童综合治疗的课题研究--儿童、家长、医院、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徐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3) .
[2]艾里克·J·马施, 大卫·A·沃尔夫 (著) , 孟宪璋等译, 儿童异常心理学 (第三版)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郑毅,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4]路得·特恩布尔, 安·特恩布尔 (著) , 方俊明, 汪海萍译, 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 (第三版) 上册, 2004.
要警惕语文课堂的多动症 篇10
其一, 声色电光, 扑面而来。一教师讲朱自清名篇《春》, 使用音效和幻灯结合多媒体教学, 演示幻灯片三十几张, 显示屏上一会儿春草萌发, 一会儿春花绽放, 一会儿春风抚柳, 一会儿春雨潇潇, “图然”而至, “动画”空袭, 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 声色电光扑面而来。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所干扰, 感官刺激太多, 抑制深层思维活动, 难以集中到文本深处。
究其原因, 教师将新教学手段与新教法混淆一团, 认为大量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就是新教法。课堂上黑板上不着一个字, 全部用声、光、电组合多媒体武装, 教师成了课件操作员, 学生成了多媒体的奴隶, 注意力为声色所牵, 为光彩所累, 为热闹所扰, 师生情感交流趋于空白, 文本知识弱化, 学生思维发展显“卡通化”。
语文高效课堂首先是先进理念指导下高效行动的课堂, 在于教法的科学新颖而非教学手段的简单创新。因此, 多媒体使用应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 不可不用, 不可多用, 更不可滥用。语文传统的“满堂灌”要不得, 当前的“满堂电”亦不可取。
其二, 表热内虚, 只作不合。还是这堂课, 在讨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各自特点时, 教师共安排七八次小组合作学习。只听老师一声令下, 学生匆忙分组讨论, 热热闹闹是有了, 沉静地思索却看不到了。小组讨论时虽气氛热烈, 却是东拉西扯, 有的干脆说笑玩耍。小组学习表面上沸沸扬扬, 但在排场热闹、喧嚣沸腾背后, 却是随意和低效——或只作不合, 或只议不思, 或只说不听, 甚或不说也不听。
出现此种现象, 一方面, 一些教师认为, 学生讨论时气氛热烈, 人人参与, 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对小组学习的成效尚未重视, 对讨论引导和调控没有及时跟进。课堂上, 如果只重视学生前后左右参和的热闹, 把时间花在不断地让学生前后左右扭动, 以拼凑成形式上的“活动”, 那么, 语文小组活动的高效又如何体现?
判断语文课学生是否真的动起来, 关键是否有高质量的教学互动生成。讨论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讨论的进程, 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 应适时、适度地介入讨论, 指出其偏颇与不足, 对讨论偏离目标的小组要及时帮助和调整, 防止游离主题, 走过场。教师还应适宜地进行简短的阶段小结, 明确面临的共性问题, 讨论后的评价更是不可或缺, 进而引导讨论有效地向纵深开掘。
其三, 追问逼供, 疲于应答。“盼望着, 盼望着”, 请思考这里为什么要重复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 请想想为什么本段要以写“风筝”开头呢……设问一个接一个, 一环套一环, 小问题成山, 大问题成串, 把师生间的互动理解成简单的对话, 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事实上, 有些问题无疑却问, 有些问题浅显易答, 有些问题空而无答, 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一味不断地追问学生, 疲于应答, 使课堂互动演变成“十万个为什么”, 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激活度、教学的参与度以及互动的高效度。
“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追求形式上的问, 博取表层式的答———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虚假、表象的课堂“繁荣”。没有精心的预设, 无视沉静的思索, 缺乏睿智的生成, 如此穷追逼供下的盲动, 这到底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语文课堂上的“活”, 既不是浅层的、单纯的师生间一问一答, 更不是表面上的热闹非凡。课堂上, 恰当的提问是调动学生思考的有效形式, 但真正动起来的课堂, 应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和思考空间, 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多层面、多结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关注多动症儿童 篇11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
专家支招:
1.与老师交朋友。老师经常给予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3.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地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地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典型案例:
奇奇,调皮淘气中透着可爱,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我行我素,爱惹事生非,许多同学是他的"猎物",经常受到他的攻击。但我观察了解,这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
具体表现:
1、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很严肃的时候,他总是自言自语地在说话,好像周围什么也没有,自己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中。
2、对学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视无睹,从来不戴红领巾、小黄帽,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
3、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4、经常打人、骂人,常常把同学的本子和书撕坏。
5、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
多动症特征的遗传风险评估 篇12
该项研究基于发现的儿童多动症个案对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计算父母和儿童Avon纵向研究 (ALSPAC) 人群样本 (N=8229) 的多基因危险评分。使用回归分析, 评估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否可以预测ALSPAC样本中的多动症特征和与ASD有关的症状 (实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同时, 在签署的多动症项目中, 比较男孩和女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研究结果显示, 多动症多基因风险评分与多动症特征呈正相关。多动症多基因风险评分与实际语言能力呈负相关, 但是不涉及社会认知。在多动症特征评级≥1的儿童中, 女孩较男孩相比, 多基因风险评分更高。
【“多”动】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