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目

2024-07-25

电影节目(精选6篇)

电影节目 篇1

电影和电视是一对亲兄弟,但电视要比电影迟生四十多年,直到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才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但这位弟弟一出生就显示出强势的力量,对电影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好莱坞一度为了抗衡电视,只好拍摄大场面的宽银幕电影。但最终,哥俩发现这种相争对彼此都是无益的,于是握手言和,开始了各方面的合作。如今,电影和电视都是我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电影看起来是高富帅,电视显得比较低端,但电视其实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比如,电影就经常从选秀节目中寻找灵感。

这几年,在中国涌现出一个开办选秀节目的热潮,包括唱歌、选美、智力竞赛等,形成了一个个貌似战场的舞台,选手身处当中、临阵以待,观众瞩目狂欢、一派热闹。并且很多节目都是移植外国的形式,可见娱乐节目在全球都是很兴盛的。而电影作为生活的反映者,自然不会忽视这个现象。2010年,筷子兄弟创作的微电影《老男孩》就是讲述两个中年男人重拾青春梦想参加歌唱比赛,既迎合了势头正猛的选秀节目热,又以梦想为主题温柔地击中被生活所累的观众,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怀旧热潮。四年之后,筷子兄弟借微电影曾经爆棚的口碑,拍成了大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故事延续了之前参加选秀的主线,上一次,他们在“欢乐男生”比赛中失败,这一次,两个小伙伴进军纽约,参加美国的选秀节目。这种以歌唱比赛为主线的电影,能够很好地把音乐旋律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渲染出一种华丽浓烈的视听气氛,同时又能以沉静处的感伤来打动人。

与《老男孩》的喜剧风格和对正能量的宣扬不同,英国迷你剧《黑镜》展现了选秀节目中被扭曲的人性的残酷。在未来空间里,人要靠赚取消费点数来生活,男主人公Bing被女主角Abi的歌声所打动,拿出自己全部的点数帮她买了一张选秀入场券,但Abi在评委的利诱下背离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做了色情女星。Bing由于花光了点数,无法跳过强制播放的节目,只能一遍遍痛苦地观看Abi的色情表演。于是他从头努力,终于给自己也买了一张入场券,想在舞台上宣泄对节目的愤怒。但是评委们却被他的“表演”所感动,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妥协。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好声音》,汪峰经常问选手参加比赛的梦想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说出几句充满励志语气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他们来此的目的也是想出名,而出名就是为挣钱,挣钱是为了生存。

幸运的是,这种现实中比拼才艺类的选秀还只是利益之争,而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饥饿游戏》中就成了真正的生死之战。影片讲述在未来的北美洲地区建立了一个由十三个区组成的新国家,为了镇压反抗,当局让各个区每年贡献两名青年来参加一个名叫《饥饿游戏》的直播节目,其规则是让选手在竞技场内杀死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死亡版的选秀故事,冠军是最后的幸存者。按常理来说,这种事件势必会给大家带来悲痛的感受,但事实上却成了全国人民的一场狂欢。观众像看娱乐节目一样期待着选手的互相残杀,主持人在台上说着俏皮话,幽默地调戏着选手,而选手在这种氛围中也变得像明星一样迷人,丝毫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就可能是死亡的降临。

这样一来,电影便具有了某种批判性,当局者在乎的是游戏的震慑作用,而不管选手的死活,正如在现实的选秀节目中,电视台看重的是节目收视率,而并不是选手的梦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看到的眼泪和感受到的情感,都只是经过包装的假象。尽管如此,选秀比赛依然是观众非常喜欢的电视节目,选手其实是在代表广大的观众实现梦想,当观众看到他/她一步步从草根走向明星时,自己也似乎获得了成功。而在形式上,选秀节目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赛过程中的戏剧性,暗里的冲突非常激烈;二是悬念性,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当然,由于媒介不同,电影往往能表达出比电视节目更广阔的内容,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只是借用了一个电视节目作为故事切入点,而实质上是想展现整个印度社会在大变革时代的面貌和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的命运变化。

其实,选秀节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蜂拥而起的同质化的选秀扎堆。《非诚勿扰》走红时,各个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相亲热;《中国好声音》走红时,又紧跟着是唱歌热。其中很多节目的制作比较粗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电影也常用喜剧化的夸张手法来对这些现象进行讽刺,如《隋朝来客》《河东狮吼》等,都是借用古人来嘲弄现代人。所以,当电视中的选秀节目进入电影后,它的目的就不在于呈现比赛的过程和结果,而是成为电影反思大众文化的例证,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给观众敲一记警钟。

电影节目 篇2

影片改编自安·布拉谢尔(Ann Brashares)于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该书一直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进而成为席卷全美国的文化热潮,赢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该片讲述了四个闺中密友的故事,这四个小姑娘第一次没有在一起过夏天,将她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条会魔法的牛仔裤,尽管这四个女孩体形、个头和欣赏力各不相同,但这条神奇的牛仔裤却总能适合她们。在接下来的一个夏天,在分开的日子里,会飞的牛仔裤给身处不同的地方的她们带来了不同的奇遇,让她们都经历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推荐理由:亲情也许是与生俱来的,爱情因有强烈的占有欲而往往不能长久,只有友情,给彼此足够的空间,但那牵动彼此的线却总也不会断,相比前两者,它更美好,更长久。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是一部2004年出品的电影,由美国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剧本由沙查·盖华斯,谢夫·内森逊根据安德鲁·尼高尔和沙查·盖华斯的原著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推荐理由: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某一些瞬间可能都会有一点像维克多,迷茫,不知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寻找。这个世界难以征服,但是你已经身处其中,你所能做的只有努力改变现状,改变心态,为自己挣一个好生活”。一句话影评:Life is waiting.最后的假期 Last Holiday

如果生命已经面临了倒数的状态,你最想做些什么?胡吃海塞、尽情地享受一下生活?片中的主角奎恩·拉蒂法是一个勤恳的烹饪用具推销员,自发觉来日无多后,她便决定来一场此生了无遗憾的捷克豪华游,吃大餐、住海景别墅,找一找富贵的感觉,在畅享人生的同时,其乐观的天性也时刻感染着周遭行色各异的住客。

推荐理由: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生活。积极的态度往往能让事情由悲转喜。

《忠犬八公的故事》 Hachi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该片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2009年12月,该片的美国版本上映,由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每天在火车站门口等他的主人,殊不知,这样一等便是十年。

《电影传奇》的节目内核分析 篇3

从《电影传奇》到《新电影传奇》, 节目内核始终是:挖掘故事, 彰显传奇。对任何一部电影的介绍都不是简单地讲述表面, 而是与电影幕后的故事与传说、影人的奋斗与感悟、社会背景等相结合, 对电影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示。通过对电影人的采访将他们对电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节目中来, 在保证节目观赏性的前提下, 提升节目的知识性和文化品位。节目融合了戏里戏外的故事, 同时运用全知型第三人称视角和限制性视角, 既有画外音解说词向观众叙述影片内容、独特背景等, 还有被访问者的口述带观众进入个人的回忆和感悟中, 这就增强了节目的叙述功能, 使节目生动、丰富, 可看性强。

在节目风格上, 《新电影传奇》延续了《电影传奇》的特色, 在娱乐和教化之间实现平衡。

《电影传奇》中, 节目的娱乐性主要来自于情景再现, 包括专业演员的扮演、主持人崔永元的扮演以及当今名人、老电影人本人或其后代的扮演。崔永元在节目中同时担当主持与演员的工作, 他本身的幽默气质和主持风格很容易让熟悉他的观众会心一笑, 加之他时有的戏谑式的评论给节目带来间离性的幽默气氛。央视知名主持人的客串表演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如罗京为《英雄儿女》担任独白, 王小丫扮演金花等, 给观众带来惊喜。节目还邀请老电影人重现当年的角色, 如王润身重演杨子荣;或邀请老电影人的后代扮演父辈当年的角色, 如老演员方化的儿子方志丹在节目中扮演了父亲当年的经典角色松井, 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既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又让观众感动于他们的真情流露,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在《新电影传奇》中, 崔永元不再出镜扮演, 节目本省隐去了主持人, 只由解说和画面串起, 那么节目的娱乐性从何处来呢?首先, 节目宣扬关注新电影, 制造新传奇, 节目中大多选题都是时下人们热议的电影或话题, 这本身就是一个娱乐点。绝大多数院线电影就是为娱乐大众而生, 对于观众来说, 追赶潮流、了解时下热门电影的幕后制作和花絮轶事本身就是一个乐子。《新电影传奇》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种心态, 与院线电影紧密连结, 紧跟时尚电影话题, 努力做到更深更广地挖掘电影幕后的传奇故事, 以此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其次,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节目中的许多采访对象都是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导演和演员, 如导演姜文、周星驰、徐克, 演员桂纶镁、甄子丹、范冰冰等等, 《新电影传奇》号称“一对一形式的绝对独家专访”无疑是接近和了解偶像的绝佳途径, 并且观众可以发现节目对这些明星偶像的访问与大多数娱乐节目不同, 他们更多地讲述的是自己内心深层次的东西, 而非浮华的表面或娱乐圈的热闹绯闻。正是这些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 这样, 名人偶像本身的吸引力就给节目带来了很大的娱乐性, 也成为节目的制胜要素之一。最后, 节目在电视语言上的处理也使观众感到轻松愉悦, 这一点在上一节中已作分析, 就不再赘述。

从制作一档严肃认真的专业电视电影类节目的初衷出发, 《新电影传奇》并不滥用娱乐元素, 制作方强调节目与其他同类节目的不同, “我们拒绝低级、八卦、媚俗的娱乐形式, 也不会趋同于那些电影探班、发布会通告之类的节目。” (1) 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这一点。目前多家电视台都设有电影栏目, 但它们在节目形式上都大同小异, 这些栏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布影讯的新闻快报式, 二是欣赏类的电影展映式。大多数节目只是浅层次地报道电影资讯、片场探班、电影开机、首映之类的简单动态, 而《新电影传奇》深度挖掘报道电影背后的故事, 坚决摒弃了能够赢得观众眼球的娱乐界花边新闻和八卦炒作, 而把注意力和落脚点放在电影文化本身上来。即便是节目中最具娱乐性的明星访谈也不流俗, 不同于一般娱乐节目中对明星私生活或花边新闻的穷追不舍, 《新电影传奇》中, 明星回归到最朴素和专业的职业状态———仅仅作为一个演员来与观众分享自己关于电影的故事和体悟。

电视节目在给大众带来娱乐的同时, 也对观众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教育作用, 文化类电视节目尤其如此, 如何在娱乐性与教化性之间实现平衡、使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获成为电视人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电影传奇》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难题, 所述节目内容虽然是向中国老电影致敬, 但形式上并不枯燥无趣, 而是在轻松氛围中给观众带来文化、历史、人性等方面深层次的收获, 这正体现了节目的教化意义。《电影传奇》对经典老电影的回顾并非简单的浏览, 而是以现在的目光重新审视电影、电影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节目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制作电影的相关知识、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也使现代人看到老电影人当年的艰苦卓绝和对艺术的卓越追求。笔者认为, 《电影传奇》最为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意义在于其对历史的尊重和抢救, 它就像是为百年中国电影拍摄的一部长片, 无论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影帝影后, 还是寂寂无名的灯光道具等场工师傅, 他们一起走到崔永元的镜头前扮演了一个共同的角色:历史的见证人。透过电视荧屏, 他们将往日的创痛与辉煌告诉我们, 将关于逝去时代的记忆与我们分享。没有《电影传奇》, 我们大多数人, 尤其是年轻人便只知道《桃花扇》是偶尔听闻的昆曲片段、是高中课本上的几段词曲, 却不知还存在这样一部被禁多年的优秀黑白电影, 更不知电影本身与影片中所讲述的儿女情长、文人节操、家国剧变竟是那样的动人心魄、令人唏嘘。正是因为《电影传奇》, 历史中的许多片段才不至于湮灭无闻、成为空白, 它所挖掘、拯救、传播的, 不仅仅是老电影人的个人记忆, 是文化的创伤记忆, 是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如果说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电影传奇》是一种历史消费, 那么《新电影传奇》就是一种时尚消费。与前者着眼于过去不同, 后继者将目光聚焦在当下, 没有前者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电影传奇》教化意义的缺失, 事实上, 观众仍然可以从新的节目中获得不小的收获。首先, 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对电影制作的具体过程有所了解, 例如在针对动画片《功夫熊猫2》制作的一期节目中, 观众可以看到影片中的打斗动作如何设计完成, 音效师如何获得理想的声音效果来完美的配合电影画面。第二, 通过对电影人的访问, 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电影的内涵及隐藏其间的创作人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 在对导演贾樟柯的采访中, 他这样说到:“如果都只是一种全部风靡于金钱的这样一种全民的心态, 那我对这个社会毫无好感……我觉得我是一个变色龙, 每当这个社会便向一方时, 我很下意识会偏向反方向。”这样的表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电影, 也给观众带来一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启迪;以电影导演黑泽明为主题的一期节目中更是全面介绍了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历程和人生起伏, 犹如一部浓缩的传记片, 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艺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追求。第三, 《新电影传奇》的目光广大而深远, 节目不仅讲述电影和电影幕后故事, 还融入了许多电影之外的知识, 以电影为中心进行文化扩展阅读。在以日本忍者为主题的一期节目中, 观众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日本史、日本民间传说、忍者的发展史和派别等知识, 帮助观众开阔了眼界, 也纠正了许多人对于忍者的错误理解。基于以上三点, 《新电影传奇》以娱乐的方式消费电影, 传播文化, 让观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有所学习和收获。

从《电影传奇》走到《新电影传奇》, 从过去走到现在, 从历史的尘埃走入当下的繁华, 带着过去五年半的经验, 崔永元和他的团队继续以电影来谱写电视传奇, 给中国的电影和电视观众带来一场影视融合的盛宴, 不管是回顾过去还是关注当下, 这种热忱必定会为未来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带去光亮。

摘要:从2004年到2009年, 《电影传奇》走过了五年半的路程, 五年的热忱和坚持为百年中国电影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也为中国电视带来了明亮的一笔, 给电视人以启发。如今, 接过《电影传奇》的接力棒, 崔永元和他的团队重新投入一场新的事业:为中国新电影摇旗呐喊, 以新电影谱写新的电视传奇。

关键词:崔永元,电影传奇,新电影传奇

注释

《电影说》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案 篇4

一.节目背景

随着电影院、网络、新媒体等的日渐普遍化,人们对于电影的关注度越来越膨胀。对于荧幕艺术文化也越来越有兴趣,不管业内人士还是业余人士都对电影能说上自己的见解。电影的商业化趋势也日渐显著,甚至可以带动一些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在电影院对于电影中的艺术、技术、场景等都会有所记忆。

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给影迷带来文化的熏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在观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具有分量的精神文化食量。节目给观众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给观众带来更细致的艺术剖析,体验电影带给我们的内在的艺术文化氛围。

二、导演阐述

《电影说》对当下被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电影业进行深度的剖析分享。每期都会分享推荐一部电影。学习老一辈带来的经典作品供大家学习,也会有年轻导演带来的最新的作品作为激励。让每一个心怀电影梦的人找到心灵的归属地,让每一位观众找到分享心得的聚集地。剖析电影的前期中期后期的构思与制作,打开每一部电影主创人员的心扉,毫不保留的把内心的心声分享给观众。

使电影的艺术光芒更加绚丽,让经典的作品得到更好的保存,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更加坚固。让年轻导演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所知晓。使电影的艺术从赋予商业的荧幕上搬下来去研究去分享,使得电影的真正的艺术所彰显。

使每个怀有电影梦的人有更坚定的信念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让业余人士更加热爱电影,不仅热爱电影的视觉更享受电影所带来的艺术与文化,让不热爱电影的人关注电影并对电影产生强烈的兴趣。三.节目定位

享受电影艺术的心灵归属地

四、节目受众

电影人、电影热爱者、老少皆宜

五、节目结构

第一部分、本期电影经典片段现场重现 此部分作为开场,引导观众对本期的节目有所了解,使观众瞬间知道本期的 主题与相关的嘉宾。电影的经典片段通过演员不一定是原演员重现的形式展现。音乐一响起,造型一出现观众便知,瞬间把观众带到拍摄现场的感觉,更进一步的让观众体验到电影院体验不到的氛围,营造一种豁然开朗,蜂拥而至的效果。

第二部分、主持人等出场

开场再现结束后,主持人出场,谈本片段的感受,介绍本片段的一个背景,想毕观众肯定知道是什么电影了。再请出本期最主要的嘉宾之前先请出本节目的固定嘉宾,一名著名影评人,对于电影有着独特的见解,每次电影的背后都是他们在默默的给观众解疑答惑,给电影进行剖析。主持人介绍影评人的简介。第二位固定嘉宾是知名的电影人,主持人对电影人简介介绍。最后请出本期电影的导演就做。

第三部分、四个人的电影艺术交流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以主持人为中心,提出话题进行聊天式的交流,主持人占了很核心的角色。这个部分主要剖析电影的每个细节。包括导演的发展史,从最初到现在的发展一路走来。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得到导演内心对自己的电影作品的剖析更能享受到知名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的解析。通过聊天的形式使动态的荧幕影像变成更加细致的艺术语言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第四部分、本期电影导演的专场与观众的交流

导演对于电影的自己的内心的短小精致的演讲。接下来观众的福利到了,观众可以对导演进行提问题,导演进行细致的解答。

六、谈话的路径设计

选题既然是电影那么就要用故事的形式去谈论电影的每个细节,根据主持人的话题平稳进行。

1.节目开场导视。提出一个吸引观众的话题以提高收视率。例如导演在制作过程中最难忘最有趣的一件事。

2.主持人开场语。对于本期导演做一个综合的象征话语。

3.谈话的基本结构和谈话进程。提出话题,对于电影制作初期的一些最让人想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题材,想要去拍摄这样的一部作品。电影制作初期对于一部完整的成品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剧本的确定与修改,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兴趣点,不仅可以学习到电影制作的知识,更能吸引更多的热爱电影的人去关注本谈话节目。每一个话题在导演讲述的同时两位固定嘉宾都会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艺术交流,收益最大的还是咱们的观众,这样一来本节目的忠实观众会越来越多。

接下来谈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的有趣的故事。这是在电影院得不到的一线消息。老一辈的导演值得新的一代导演去学习,新的一代导演值得在电影路上奋力前行的电影爱好者学习。交谈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麻烦,最让导演难忘的事情,这无疑也是一个亮点。

谈论电影后期的宣传推广,以及一些矛盾点。自己对于自己的电影推广的一些心得。相信每个电影导演都会对自己的电影注入自己最鲜明的符号。对自己的电影有一个很好的票房期待。那么这么一个问题就来了,在艺术与票房上是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你是为了拍给大众看赢得一个好的票房的还是献身艺术泥沼不掺杂任何影响电影艺术的元素的。在这个问题上两位固定嘉宾也会给出很权威的见解。

谈话的最后也是一个很大的兴趣点,就是谈论导演的发展史。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接下来该怎么走自己的电影道路。谈话的整个过程必须平稳顺畅,富有故事性,不乏兴趣。

4.兴趣点或者具体故事。不仅能享受到本期电影的艺术,更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还能八卦的了解到导演的生活。

5、结语

电影节目 篇5

关键词:电视节目,颁奖晚会,金鸡奖,奥斯卡金像奖

电视颁奖晚会作为一种较为新鲜的屏幕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渐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为广大观众所认同。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形式,颁奖晚会因具有新闻性、规模性、周期性和非常规性而备受关注。当这样一种有节目表演、汇集众多明星的晚会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时,就成了一种可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节目类型,能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收视人群,有效帮助电视频道塑造品牌、提升广告收入。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颁奖晚会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以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以下简称“奥斯卡”和“金鸡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颁奖晚会作为对象,对比分析它们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一、节目制作意识与主题内容把握

颁奖晚会是一个聚合社会正向价值的媒介仪式,它所承载的远非一般的娱乐性功能。长期以来,电视颁奖晚会形成了标准化的固有程序,这种程式化的形式代表了颁奖晚会的庄重、典雅,强化了颁奖晚会的仪式感。奥斯卡和金鸡奖在这点上都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整个节目的制作意识理念与对内容主题的把握上,二者存在很大的区别。

在我国,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颁奖晚会在某种程度上亦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金鸡奖将艺术与宣传教育生拼硬凑,导致整个晚会气氛四平八稳,毫无激情澎湃之感,削弱了晚会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了些许变化,不过还是“换汤不换药”,晚会中的节目表演仍与“电影”这一主题脱节,造成整个晚会气氛散漫,主题不一,很难建立起适当的情境氛围被大众所接受。文艺节目作为晚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晚会结构的串接、节奏的变化、娱乐性的增强等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要在合适的时间安排适当的节目,否则将适得其反。

相比之下,奥斯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它紧扣“为电影而电影”的主题,整体风格完整统一,每一个环节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性。无论是节目编排还是个人发言,节目设置完全围绕“颁奖”“电影”这两个词进行,“电影”的主题通过晚会的节目表演和作品的艺术内容来表达。在长达3小时的节目内容中,文艺演出较少,即使出现也与颁奖有密切关系,或是以再现提名作品为中心,抑或是唤醒人们对某部电影的回忆,都能很好地呈现美感,顺应主题,从而吸引观众。美国的实用主义观念也决定了奥斯卡注重“颁奖”这一行为本身,不做与颁奖无关的事,以展示本年度的优秀电影为宗旨、围绕颁奖做精心的设计,体现出强大的专业意识。

二、整体风格

中西方的颁奖晚会在整体风格与形式效果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外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文化自古受儒学影响,讲究礼仪,以中庸、含蓄、谦逊为美;而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在此碰撞,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强,形成了自由、开放的特点。

金鸡奖晚会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讲究气势磅礴,主题鲜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导基调为严肃刻板,缺乏娱乐性。宏大的歌舞演出,刻板的获奖感言,耳熟能详的主持人讲稿,评委、演员形式上的亮相和谢幕,这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形式无法调动起现场嘉宾和电视机前观众的热情。

而奥斯卡因其主题的单纯明确使得晚会风格完整统一,只求做得好看、感动人、娱乐人。每一届都在承袭历届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以全球化的包装吸引全世界观众的目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轻松幽默的风格基调。尽管有时尺度过大,充斥着性、辱骂等不雅元素,但晚会中主持人和嘉宾幽默机智的表现的确能让人忍俊不禁。现场此起彼伏的哄笑声让场外观众仿佛被带到了现场,在极具真实感的娱乐氛围中打造一种清新时尚的风格,产生了电视与观众的互动效应。

三、主持人的形象与地位

主持人是“穿针引线者”,对节目的气氛营造、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由于民族间个性的差异,外国颁奖晚会的主持人幽默有度,恰到好处,强调舞台上下的互动效果,而中国的则严肃庄重、个性不强,因此在节目气氛的营造上呈现出热情火爆与严肃单一的不同特点。

奥斯卡的历届主持人班底基本是美国本土脱口秀主持人或谐星,他们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人魅力,善于控制舞台,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让嘉宾出糗甚至拿自己开涮。机智幽默、热情潇洒的他们让现场笑声连连,惊喜不断。在第86届奥斯卡典礼上,节目一开始主持人艾伦只身出现,用亲和轻松的口吻问候大家,以天气、往届获奖人、本届提名人等元素为内容进行调侃。主持节目期间,她多次更换服装,在舞台上下四处走动,与嘉宾适时交流,形成了台上台下一出戏的局面。

而金鸡奖的主持人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新意。他们较为端庄平实,但缺少幽默感,更像单纯的报幕员,而非具有能动性的主持人。站在布满鲜花的主持台上时,他们位置固定,身着正式礼服,尽管言辞优美到位,但缺乏肢体语言,相对单调。在特定的语境下,主持人自由发挥的空间狭小,更谈不上把握节奏、调动气氛。

四、镜头画面的运用

一档好的节目除了要有好的内容,也需要有好的形式来配合,镜头的拍摄、画面的组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在场观众的收看感受。利用交叉剪辑、对比剪辑、平行剪辑等蒙太奇手法来增加记录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突出胜利者的喜悦、失败者的悲伤、观看者的好恶等,这些真人秀元素都可以成为颁奖晚会节目中绝佳的看点。

颁奖晚会的“可视点”很大部分来自颁奖之前的悬念和神秘感、揭奖后的“几家欢乐几家愁”,还有那种演艺界人士济济一堂角逐奖项的联欢气氛,以及明星们光彩照人的形象和魅力。在镜头画面运用上,金鸡奖和奥斯卡都有较好的表现。例如,综合运用各机位和各景别对晚会进行全程摄像;开(颁)奖嘉宾出场时使用推镜头、摇镜头制造隆重推出的效果;对台下的嘉宾进行特写拍摄,着重记录他们丰富真实的表情;对舞台和观众席运用一些全景或者远景拍摄,展示宏大的场面;在某些重要奖项开奖的一刹那,几个摄像机镜头跟踪搜索开奖前各候选人紧张而期待的表情,并在舞台的屏幕上进行平行对比展现,开奖那一瞬间,既有欢呼雀跃也有懊丧失望,每个人的反应都极为真实,给节目增添了紧张刺激感,让观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加了可视度。

五、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美国讲究实用主义,重视经济效益,奥斯卡奖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及其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让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评选总是能够办得规模宏大、热闹非凡,十分吸人眼球。奥斯卡的经济受益者除了主办方之外,这个平台还带动了美国电影、电视、旅游、时装等一整条庞大的产业链。相对于奥斯卡巨大的商业效应,我国的晚会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电影奖项的激励效能与电影市场的良性循环相脱节,奢谈国内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的商业价值仍是一种梦想。目前,金鸡奖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能把电影主题和商业化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主办方和承办城市实现双赢。

正如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产业的双重属性,成功的电影节和电影奖项也应该是艺术的权威性和商业效应的有机结合体。电影业设置了电影奖项,电影奖项把荣耀反射给电影产业自身,并转化为活跃的生产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电影奖项如何能给电影产业带来直接的生产力。

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下运作的颁奖晚会节目存在着诸多差异。每一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的受众基础,除了与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关,也离不开它独特的节目设置、审美特征、艺术样式等给观众带来的满足感。电影、明星、技术、舞台和亦庄亦谐的语言,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体,多维度展现了节目的巨大艺术价值。尽管它是带有美国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它走向世界。而我国的金鸡奖颁奖典礼则像是一个简单的过场,内容生拼硬凑,不能引起大众的观赏兴趣,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心灵的共鸣。

尽管面临着不同的国情和体制,奥斯卡仍可以给我国以金鸡奖为代表的电影奖颁奖典礼的举办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但绝不是一味地模仿。我们的颁奖晚会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强大的社会正效益,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有喜爱它的受众群。虽然与国外颁奖晚会节目成熟的运作机制相比,金鸡奖还略显稚嫩,但只要解决好制作观念的革新问题,在节目制作上做得更精致一些,娱乐性和艺术性都更高一点,使它更符合当今受众的心理需求,做到既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又在形式上更为轻松活泼,挖掘自身的娱乐潜能,总会为华语电视颁奖晚会节目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红.浅谈奥斯卡金像奖的商业效应[J].电影新作,2006(5):47-51.

[2]吴秋雅.颁奖?晚会?——析颁奖典礼的中西差异[J].中国电视,1999(4):47-49.

电影节目 篇6

“窥视癖”的概念来源于“窥淫癖”。窥淫癖是指通过窥视异性裸体、阴部或别人的性交过程而获得性快感, 是一种性变态。戈达尔在1963年的影片《轻蔑》的片头, 引用了安德烈·巴赞的一句话:“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

满足欲望成为形成“窥视癖”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性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 于是人们就通过另外的渠道来追求性欲的满足——电影为其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麦茨认为电影通过视听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性欲, 窥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要保持距离, 所以被窥视者和窥视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 窥视者会变得不知所措。

基于麦茨精神分析方法, 本文将其推广到电视领域当中, 探寻电视节目是如何利用观众的“窥视癖”, 近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电视与“窥视癖”:窥视文化的出现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在随处充满“窥视癖”的社会里, 随着“过度分享”这一新词的出现, 我们无疑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窥视文化的年代。当媒介也过度使用窥视时, 我们的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每天都有几十亿的观众在观看, 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 电视一定会是一个开放的文本, 允许各种文化群体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属于自己文化体验的身份认同。

所以, 如果想了解窥视文化, 不妨打开电视。据不完全的统计表明, 北美电视台有几百个节目属于这种性质, 至少有三个电视频道完全致力于播放窥视文化。这些节目包括有奖游戏节目《真是谎言》、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烹饪节目《地狱厨房》等。在国内, 这样的电视栏目在近今年大受吹捧, 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东方卫视明星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大型真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等。这样的电视节目占据了我们的眼球, 可见, 窥视已成为主流文化。

二、真人秀节目的功能:观众“窥视癖”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 越来越多的节目都在试图通过展示人和社会中的隐私来提高收视率。如果说窥视是对人们无意识当中的性欲望的满足, 那么更大范围的“窥视癖”还能给观众带来优越感。

人们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 尤其是那些反应别人弱点的秘密而得到内心的满足, 因为发现自己没有这些弱点, 会让人从本能中滋生出一种优越感。

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大真人秀节目中屡见不鲜, 如天津卫视制作的真人求职栏目《非你莫属》, 在这当中基本上选取的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为选手, 自然而然地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心理上产生平等感, 也产生出可以比较的心理, 在发现选手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产生了优越感。这些选手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属于他们的秘密, 电视把这种隐私都展示出来, 就会给人以窥视的快感, 并在这种窥视下形成优越感。

在《非诚勿扰》中, 我们可以看到, 该真人秀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窥视手段, 而且在看女嘉宾和男嘉宾的言语对抗中, 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嘉宾在互相责难和批评中的缺点暴露。观众作为旁观者, 在男女嘉宾相互品头论足时得到一种快感, 以俯视他人缺点的心态来获得自我满足。

《康熙来了》《超级女声》节目中, 这种优越感是同样存在的, 那就是“我因为不上电视, 而避免了那种窘迫和被羞辱”。

三、“窥视癖”对于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启示

由于观众与生俱来的“窥视癖”, 许多真人秀节目便会在创作过程中迎合观众的这种窥视欲望。过度的迎合当然不可, 适当的满足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向

具体来说, 节目创作者为了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做到对“情节点”的创作。真人秀节目在创作时, 可以融入叙事原则, 在节目中给予戏剧性的前提, 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理,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 真人秀节目便可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 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满足观众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欲望。

但对于节目来说, 既要吸引观众, 又不能超越舆论的鸿沟的确很难。关于节目中常常与真实不符, 编造虚假的故事以博人眼球, 需要引起注重, 在做到节目戏剧性、可视性的同时把握好尺度, 话题和内容不能超出舆论的敏感范围。

第二, 引入“悬念”色彩, 挖掘“秘密”来吸引观众, 以放大观众“窥视癖”的欲望, 这样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其吸引。

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追求高收视率的方法要得当, 不能以出卖嘉宾隐私作为换取高收视率的砝码。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 而没有底线的将只能供于私人小范围交流的个人隐私放大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他们, 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透露嘉宾的隐私。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开始利用窥视机制来适应观众后, 作为观看者的观众和电视节目就变成了一对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电视节目想利用窥视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窥视机制的过度使用又使电视节目丧失了媒介责任, 使之不能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必须看到“窥视癖”带来了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效应, 只有辩证的利用这一机制, 才能使电视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斯.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187-189.

上一篇:整体壁板成形下一篇:用电检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