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共8篇)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 篇1
国学经典进校园
诗文翻唱歌曲安排表
宁远小学少队部
中午播放
弟子规我中华礼仪邦人之初如玉璞三字经华夏史似长河好儿女细思量
课外活动时间播放
星期一
儿童歌曲-长歌行儿童歌曲-长相思儿童歌曲-出塞 儿童歌曲-出塞儿童歌曲-村居
星期二
儿童歌曲-读唐诗儿童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儿童歌曲-江南儿童歌曲-静夜思儿童歌曲-悯农 星期三
儿童歌曲-明日歌儿童歌曲-七步诗儿童歌曲-清明 儿童歌曲-相思儿童歌曲-晓窗
星期四
儿童歌曲-寻胡隐君儿童歌曲-登鹤雀楼
儿童歌曲-一字歌儿童歌曲-咏鹅儿童歌曲-游子吟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 篇2
一、国墨书香, 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因此我校在环境教育这方面精心构思, 让国学的点点滴滴渗透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教学实践之中, 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 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做文章, 在走廊的墙壁上, 悬挂经典古诗文、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图、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诗文配画、书法、国画、剪纸等作品。书写漂亮的古诗文, 吸引着学生们的脚步, 这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围墙是一条“传统文化长廊”, 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文化精粹、传统节日等, 可谓“上下五千年, 浓缩这一廊”。这百米“传统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 每逢课间, 学生们三三两两驻足观摩、讨论,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
(二)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 可欣赏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宣传“课堂”和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宣传栏里, 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国学启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诵读之星”排行榜, 操场东侧的四个橱窗是“国学小书院”的活动展示阵地, 教学楼通道的三层橱窗分别展示学生的书法、国画、诗配画作品。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 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 使橱窗成为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
(三) 让每一个教室求创新, 展个性
教室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阵地, 我们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都以古代诗人来命名, 并以此诗人为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 领悟诗人的精神品质。班级中除了诗画、诗文, 还辟有诗园来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 如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在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学生们有的轻声朗读, 有的模仿字体, 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 让每一种资源可利用, 显特色
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环境资源彰显我们的国学特色。校门正对面以书本形状展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字样的雕塑, 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的花坛正中心的一块巨石上镶嵌着“博学博爱”的金色大字, 花坛葡萄架下 (我们称之为对诗廊) , 悬挂古诗词名句供学生们课余对诗, 校园的上下课铃声播放古典优雅的古筝演奏曲……在这充满古诗意韵的书香校园里, 国学经典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多种载体, 开展典雅的国学活动
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 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基础,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通过“读经典”“听经典”“看经典”“写经典”“讲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评经典”八条渠道, 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升学生的素养。
读———我们利用早自修、课前、诵读课、课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晨读、路读、夜读。诵读形式多样, 或轮诵, 或配乐朗诵, 或游戏中背诵,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在诵读中欣赏, 在诵读中成长。每当晨读钟声响起时, 我们的学生在国旗下齐诵中华古诗文, 每当经典上课乐曲铃声响起时, 我们的学生会自觉进入教室背起古诗文, 每当下课路过古诗文长廊时, 我们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中华古代美文。
听———利用午间时间, 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古诗文, 供学生欣赏;开设“国学之声”诗文小广播, 由学生朗诵、赏析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古诗文诵读作品, 让学生聆听、模仿,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看———通过文化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电子屏幕每天以滚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周一诗”;教室黑板的一角开设“每日一句”栏目, 学生上课前总要先读一读、看一看栏目中的古诗词名句。就这样, 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写———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 通过“紫竹园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 给学生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 激发学生们创作文学的爱好和欲望, 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讲———让学生交流体会, 辨明道理, 利用“班会课”开设古诗文论坛、讲成语故事、举行古诗接龙赛等, 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学底蕴的舞台。
唱———在诵读的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让他们记得更好, 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等古诗词歌曲,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去唱古诗文, 或请音乐老师给古诗文谱上好听的曲调, 或在游戏中编成歌谣,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三、身正为范, 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面对学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还必须具备民族文化的素养, 如国画、武术、剪纸等艺术。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自觉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 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 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学校不仅请专家来进行指导, 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 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鼓励每位教师练毛笔字, 背古诗文, 参加以“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四、学文约礼, 培养文雅的少年君子
“不学礼, 无以立。”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 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我校强调“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为此学校努力探寻“国学启蒙教育”与学生规范教育的结合点。在常规活动中, 我们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 以儒家文化“仁、礼、信、孝”等思想为内容, 以调动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切入点, 从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言谈举止入手, 运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会、有奖征文、实践活动评比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并积极认真地去实践。同时, 学校还非常重视《国学启蒙教育读本》的教育功能, 设置了固定课时, 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定期进行公开课展示, 切实把读本融入课堂, 充分利用读本中“修身立志”“交友处事”“孝行天下”等古诗词, 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 久读经典, 最易受到熏陶, 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 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 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变得儒雅大方, 学习用心了, 发言积极了, 生活节俭了, 说话文明了, 孝敬长辈了, 尊重老师了。更多的学生把恭敬谦让、宽以待人、孝敬长辈当成了自觉的行为, 真正做到了言有礼、行有规。规范教育得到更多家长和社会群众的首肯, 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我校将继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彰显“国学”特色, 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使浓厚的校园文化成为千石小学亮丽的风景线。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 篇3
走进新桥小学,阵阵传统文化的熏风扑面而来,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小学生人人会说《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会背诵古诗文;学校校园、教学楼墙壁上悬挂了精心制作的竹简式圣贤、先烈的名言警句、唐宋诗词100多条,还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文房四宝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如入芝兰之室,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行为受到规范。在这里传统文化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凸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因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集体、“自治区教科研基地”;海区“创一流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自编校本课“国学”教材
新桥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有1——6年级24个教学班,65名教职员工,1160名学生。该校近年来,在“依法办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争创一流”的思想指导下,除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外,大力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国学”教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国学”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在一味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育的今天是十分需要的。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需要。“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论述,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是一致的;与开展“三好、四不、五个做”教育活动也是一致的。它是当代青少年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人存身立世、修身养性的不二准则,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好启蒙教材。
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又刻不容缓。2004年寒假期间,学校责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编写组,根据1——5年级(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始从浩瀚的经典中选编教材进行试行。后每年一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剔除糙粕,补充精萃,终于于07年秋修订完善,一套(1——5年级)装祯一新、图文并茂的“国学”教材与师生见面了。教材除附有注释外,还在每节课后安排了“我会朗读了、我会背诵了、我明白意思了、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四个自我评价板块,做到层层推进,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倡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国学”的内容各册不同,一年级本以《三字经》为主,二年级本以《论语》《道德经》为主,三年级本选编《宋词》,四年级本选用《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五年级本则从《诗经》、《中庸》、《楚词》中节选,(6年级本正在编写中)。六个年级在学习以上述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古诗词160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读、会背,尽量作到能够理解。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和作法
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更重要是需要一支过得硬的语文教师队伍。为此他们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为“国学”进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学”进校园,教师需先行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学习“国学”,用以闻道修身,教师应率先从自身学起,作起。所以打造一支志趣高雅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发挥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的首要目标: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为此,他们首先抓了教师的读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国学”经典及当前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杂志和中央的教育政策,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坚持写读书笔记,仅2007年教师共撰写“国学”教学体会、扎记等文章达540多篇。有的老师在读书感悟中写到:“当我浸沉在经典名著中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长期形成的职业倦怠在请新的诗情画意中得以消除。”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他们还重点抓了“两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和“诗词教学备课比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教师中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儒雅风”的氛围。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风格,在语文课教学中做到了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生动活泼,成了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之一语文老师狄文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我上大学时就已学过,当时只是背诵而已。但今天为了教好学生,就要重读细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为人师表的我就应‘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要把学生的困难、问题放在首位,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国学”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学校规定,每两周上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按校本课教材授课。鼓励学生创造各种诵读形式,形成师生互动。有的将古诗词配上古筝、歌曲、舞蹈,有的与琴棋书画结合,利用一切可增强记忆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学校定为学“国学”活动月,用不同方式进行集中展示。朗读中可一人读,也可两人、三人或全班集体诵读,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举办一次古诗文、名言诵读大赛。还倡导学生自办“国学”手抄报、诗文配图,5——6年级则倡导学生自编诗集,或选编或自撰,或一个人办,也可几个同学合办,充分展现小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写作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达到文道结合,以文引道的目的。他们还开展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活动:如“走进贤人,了解历史”“学历代贤人,作最好自己”等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不尚空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校坚持“四有”“四不”“三保证”的原则:即国学课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不免强,不做硬性要求,不留作业,不考试;保证诵读时间,保证篇目落实,保证形式多样。但总的原则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首先是重读,以后在学习成长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实践。虽然采用“四不”原则,但对平常所积累的知识,可以进行单项检测,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一时间诵读古诗文成了学校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国学”魅力无穷, “国学”培育当今英才
通过将近四年校本课“国学”教材的研发、授课,达到了师生双受益的目的。学校的语文教师通过编写、设计、实施评价“国学”课教学的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自身文化素养、教学风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一本教材套牢你,课堂教学是唯一,一种模式教到底”的陈旧观念,校本课“国学”教材的开发,让教师都参与了进来。
六年级狄文莲老师说:“通过‘国学课的教学,我对道家、儒家派关于做人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关切的心情,道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用我的感悟教学生在学习中从中感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的受益将是终生的。”六年级王冬梅老师说:“我共组织了三次古诗文大赛,都是自己亲手编排而且每次都有提高,并取得满意的成绩,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古典文学水平,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称道。”五年三班韩艳玲老师说:“古文、古诗词艰涩难懂,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很受学生欢迎。几年来,我总结出了‘国学授课的体会是:首先让学生走进‘国学可暂不理解,但应会背诵;尔后是体验‘国学,经过不断学习,温故而知新;再就是实践‘国学,教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是受益‘国学,不但自己理解,还能举一反三,用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作文能力。”刘晶老师说:“初中生普遍认为古文最难学,我们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校本课,让学生先接触、到感兴趣,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古文学习打好了基础。”
通过“国学”学习,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迅速提升,知识面逐步扩大,自信心明显增强。该校五年三班同学潘鹏宇现在己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和部分古诗文,他与丁文会同学现场为大家熟练的背诵了“岳阳楼记”“陋宝铭”及“悯农”等诗词赋。他说:“以前自己贪玩,心思没用在学习上。但从上了‘国学课,我懂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从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五年级学生赵硕说:“我读了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我坚定了向前辈学习,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六年四班的王金重同学说:“我学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后,又看到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党中央,并得到来自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学生,国家有难应做出贡献,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六年三班侯广文同学说:“通过‘国学的学习增强了我对‘国学的兴趣,我办了《闪烁的诗篇》诗集,收编了今古童谣、手抄报的内容,诗集图文并茂,增加了我的知识和制作能力。”还有不少同学都用不同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孩子们从小掌握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国学”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顽皮的孩子变得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乐于助人、孝敬师长和父母。许多同学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已能写文言文作文,作文水平明显进步,也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通过与家长一同学习、诵读古诗文,还起到了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品味的作用。
在三中任教的学生家长李老师说:“学校开展‘国学课是教给孩子怎样做人的道理,我的孩子没学‘国学前有空就去上网,学了国学课后有空就念、背,还自己写诗,帮我们干家务活,我觉得您们教孩子走上了正路,我举双手赞成。”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国学”课最大受益者是教师,而实施后的终生受益者则是学生。
有诗曰:
尘封古籍卧龙蟠,国学今朝进校园。
稚口声声《论语》吐,素垣处处《子规》言。
潜心闻道顽劣少,克己恭行仁礼蕃。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 篇4
为了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的成果,本学期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弟子规》,诵读《三字经》。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现将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国学经典进课堂领导小组 组长:毕勋 副组长:刘艳 成员:各班主任
二、做法经验
(一)提高认识,制定方案。
为了切实抓好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学校在成立了国学经典进校园领导小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城关八小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实施。
(二)拓宽领域,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学校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要完成《三字经》的背诵。
2、践行《弟子规》。把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友爱,礼貌待人,提高修养。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教育,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通过宣传板报、班级素质园地等形式要体现出国学经典的内容,使学生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
3、为了把国学经典教育与学校日常德育相结合,学校举办了“学习经典文化,感悟人生哲理”的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诲之义,以及如何立身处世,修身治学,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遵守礼仪的好学生。
4、为把国学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在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课,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并排入课表。利用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集中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同时注重平时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教育的方式尽量多样化,既可以熟读成诵,又可以灵活处理,增强趣味。比如把《三字经》《弟子规》设计成手抄报,把一些国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回报父母,感恩家庭等,这样使经典教育活动生活化、生动化、趣味化,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
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召开两次以学习国学经典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9月份:要求学生在读熟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经文意思。
10月份: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
11月份:举办一次国学板报展览。
12月份:根据学习内容,开展一次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活动结果 学校把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落实、实施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平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检查、总结、评比,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五、活动意义
1、通过采取多种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增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国学教育进校园”方案 篇5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祁阳县教育局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文件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及践行活动,现制定长虹街道明德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以弘扬国学经典、有效育人为核心,以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切实提高我校的中小学生道德人文素质。
二、工作安排与措施(一)诵读三字经
1.每日一读:每天安排15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或学习新篇目,或温习旧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2.每周安排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3.师生读、亲子同读:以家校联系方式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同步诵读相同内容,为学生做表率,达到同读同悟。
(二)践行《弟子规》
广泛在学生中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把《弟子规》内化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老师、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措施:
1.营造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
以弟子规文化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形成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利用班级宣传栏、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宣讲《弟子规》。每班要在教室宣传栏布置国学内容,每天中午利用明德校园之声诵读《弟子规》。
2.在学习研究中践行
学生在读熟、背熟的基础上开展践行活动。
①让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②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在日常生活、主题教育中实践(1)开展四个教育:
感恩教育: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礼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
诚信教育:通过评选“道德诚信好少年”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三、工作原则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 2.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 3.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 4.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6.与德育、教研、科研相结合 7.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1.成立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监督指导
2.全面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积累过程性材料。迎接区教育局对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检查调研。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依照此方案,抓好落实。2.按照方案,完成各项工作
七、组织机构 组长:林启辉 副组长:郑敦奇
组员:林寿通 林浩 谭巧如 郑淑云 方纯娟 潘明珠 姚少凤 柳瑞贤 黄云珍
潮阳区海门第三学校
传统国学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6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区边缘的民工子弟学校,学生100﹪来自农村。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学困生人数多。学生学习基础差,阅读量少,知识面窄,文化底子薄。
我国道学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厚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以弘扬道学经典、有效育人为核心,以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阅读、诵读、故事、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道德人文素质。
1、开展道学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道学进校园的氛围。
2、开展走进道学活动,使师生理解道学思想内涵,了解道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品。
3、组织开展以学易筋经、练易筋经为主要内容的正身教育。
4、开展道学名言诵读活动,初步感受道学思想教益人生的价值。2013学年,我们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1.营造道学进校园的浓厚氛围。
以道学内容来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学校形成学习、践行道学的浓厚氛围。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标语等宣传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育人氛围。以道学内容布教室、走廊、通道,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无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2.在学习诵读中践行。
师生在学习、诵读道学经典的基础上开展践行活动。
① 师生同读。老师与学生同步诵读道学经典。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②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后。组织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③适度讲解。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文意和词句教师可适度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必要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对经典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即可视为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
④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结合道学名言,在日常生活、主题教育中开展四个教育。感恩教育:让每位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师长的养育、培养之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礼仪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礼仪素养和文明水平。诚信教育:通过评选“道德诚信好少年”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 篇7
活 动 方 案 XX小学“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优秀文化成为县三个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国学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结合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仁爱、阳光的心性,知礼明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进一步提升,着力推动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铜盂建设步伐。
二、组织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
三、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
四、活动实施步骤:
1.部署动员阶段(4月份)。召开德育工作会议明确“国学进校园” 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全面实施阶段(4月—12月上旬)。结合实际,做好《国学进校园》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开展“国学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1)4月份,营造活动氛围,制定悬挂国学文化宣传标语(牌)。(2)5月上旬,组织开展“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优秀主题班会评比活动。
(3)5月中旬,组织开展“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或板报比赛。
(4)9月至12月,结合感恩教育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主题系列比赛活动。一是开展“感恩,因为有你”主题书信比赛活动;二是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讲故事比赛活动;三是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演讲比赛活动。
3.总结表彰阶段(12月上旬)。总结交流国学教育的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下一阶段任务。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要高度重视国学进校园活动。要把深入学习践行国学经典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动,逐步深化。成立“国学进校园”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二)全面动员,广泛宣传。
要充分利用教师会议、校会、班队会等,通过讲座、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或手抄报、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学进校园”的内容和意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习培训,切实领会内涵。
要通过举办国学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观看教学光盘、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师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
(四)抓好“五个”结合,推进国学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常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学教育的思想,在国学教育中解读常规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安排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保证师生每天诵读学习活动时间达15分钟以上。要将国学有机渗透于语文、政治和其他各学科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学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觉诵读国学,帮助学生理解国学内涵、引导感悟国学经典,带动学生践行国学优良传统美德。国学教育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
2.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中小学生时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找准切入点,从学生最基本的做人、处事、礼仪、学习等日常小节开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
3.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要借助《国学进校园》活动,不断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带头参与,带头学习,带头实践,提升师德水平。
4.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在新一轮的普遍性的国学教育中,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使国学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构建书香校园,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学习形式。
传承国学经典_营造书香校园 篇8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品牌;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开展了以“传承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发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我们遵循边实践、边改进、边丰富、边完善的工作思路,课程开发小组在省教委提出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我校实际编写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此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册教材包括:近现代诗词、启蒙经典、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其中启蒙经典这部分内容,从低到高年段依次确定为:《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诵读内容。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背诵接龙法”、“简笔画情境创设法”、“以快带慢优化组合法”、“肢体语言演示法”等等。同时,中心校还不定期组织全乡师生进行诵读比赛,大大调动了全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典型课例引领、示范。我们本着全员参与、评选典型、引领示范的原则,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乡性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研讨课活动,评选并推荐典型在全乡上示范课,几年来,涌现出刘丽颖、张显娟等十余名优秀教师,她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使教师授课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盲目效仿,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灵活多样,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纳入语文教学成绩评价。我校校本教材均由班主任兼课,学校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评价验收,将验收成绩按15%的权重,纳入班主任教师语文教学成绩之中,这样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与教《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五、校园文化彰显国学主题。在校园文化方面,我校大力渲染和倡导了国学经典文化,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班级教室和学校走廊都以国学内容为主题,并以手抄报、诗配画、粘贴、书法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学国学、爱国学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几年来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整体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学校办学品位也有了很大地提升,具体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学生们已经能够声情并茂地背诵二百多首古诗词和部分启蒙经典,远远超过了预期的目标,深受家长们的喜爱。二是促进了学校的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学校的特色办学得到彰显,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效果显著。2009年9月21日“农安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在我校成功召开,会上我校王丽娟校长做了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介绍。张显娟、刘丽颖两位教师在会上分别上了校本教材汇报课、展示课,并得到进修张靖华所长和教育局曲晓光局长的一致好评以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打造了学校的品牌,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基础教育改革示范校”、“校本课程改革示范校”、“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
农安镇第一中心校 冷焕辉
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宜昌市东山小学确立“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的办学目标,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生动载体,打造魅力学校、魅力教师、魅力
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沐浴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深挖学校文化内涵,找准学校发展优势,围绕“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为办学目标,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认知、提升人文道德修养的目的,广泛开展了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确立了鲜明的特色办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不断提升了师生的国学素养,享受了成长的快乐。学校已初显“国学教育”特色。现就创建特色校以来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汇报如下:
一、明晰思想 以校为本 定位特色
我校在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找准了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优势及基础。多年来,学校被授予“宜昌市示范学校”、“宜昌市名校”、“科研名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等多种荣誉称号。自2003年起,学校就开始了打造“书香校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4年春季,学校凭借开学典礼正式启动“打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系列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东山小学这所具有五十年传统的名校已逐渐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东山小学,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地书香校园,成为一个读书胜地。二是挖掘了“国学经典”特色内涵: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诸多经典,都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中小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基于以上对学校特色办校的认识与国学内涵思考,学校将结合区教育局的特色办学举措,围绕“在稳定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的办学思路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确立为我校办学特色。并通过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打造魅力学校、魅力教师、魅力学生,形成特色学校。
二、内化理念 经典育人 形成特色
1、完善学校特色管理常规 让经典育人“有章可循”
教育局正式发文后,学校迅速成立了特色创建领导小组,制定特色学校实施方案,使学校工作有序的开展。学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对特色学校创建方案,经过反复的修改,认识到特色学校的创建要实现学校教育价值的提升,培养目标的重建,也意识到了如何来进行环境的重建,制度的创新,越修改认识越深刻,越修改方法、策略也越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向教育局申报。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为了实现特色办学目标,学校还结合特色项目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教育科研五年规划、国学教育管理规程、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从学校管理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效益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把特色办学思想实到教育管理中,学校让教师根据学校总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形成了共同发展愿景、共同价值追求。
2、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一是学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了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不同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即:
一、二年: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
三、四年: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情读成诵。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各班还利用每周一至五夕会课时间进行诵读,师生们拿着各自喜欢的经文静静地读,轻轻地吟,朗朗地诵,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二是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和思品社会学科的教师挖掘经典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重点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位三年级语文老师在执教《孔子拜师》一课时,这样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结合阅读过的经典材料,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觉得孔子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已经非常有名了,还向七岁的项橐学习,《三字经》里说“昔仲尼,师项橐”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学生马上接着说,孔子还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是最好的证明吗?第三个学生马上道:孔子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次,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另一个学生抢着说,还有,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引经据典,不仅证明他们理解了经文的内容,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学会运用美德经文进行价值判断了。
经典走进课堂,让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变成了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学生们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高尚,品味着正直,润育着纯洁……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 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共分四大块。既有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浮雕展示区、又有反映学校特色办学目标的橱窗展示区、还有反映国学教育实践的展示长廊和极具赏读的吸引力的教学楼。学校在设计时采用了黄色和绿色两个主色调,黄色不仅视觉上给人轻盈明快、温暖愉悦的效果,而且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进步、文明的理念。绿色象征着一种生机昂然、清新宁静的生命力和自然力。整个校园设计,采用了暖色系与冷色系并用的方案,既有明快、热烈、粗犷的气氛,又有柔和、淡雅、恬静的意境。八个古黄色的大字“国学经典 古韵东山”与铜黄色的浮雕、绿色的竹简,构成一种和谐关系的色彩群。如茵的草坪与红色的田径跑道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4、拓展“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在实践活动之中,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有常规国学教育学科活动,有结合养成教育的系列月主题教育,还有一年一届的大型阅读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动师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一是经典操表演。根据第八套小学生广播体操的节律和动作,配上《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经文,利用大课间,让学生边做操、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二是经典游戏表演。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三是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能够理解经文的含义,学生还自发成立了社团,由各班诵经的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教师们也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理想,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师生社团共同组成了我校“诵经”活动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是经典故事表演。在熟读、熟背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尝试深入理解经文的内容,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头悬梁、椎刺骨》、《孟母三迁》等都成了同学们进行再想象、再创造的基石。
我们还把经典诵读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如各班级在制定班规班法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研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精选其中符合现代要求的内容,编入班规班法中,进一步细化了规范标准,使学生深刻感受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与和谐。在“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把国学精华与荣辱观对比,加深认识,例如让学生把“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等经典精华,与现代荣辱观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并总结出了“东山小学学生荣辱观”。我们还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每逢“重阳节”少先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爱国主义德育教育基地——老干部活动中心对孤寡病残老人举行慰问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也赋予了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涵。创新的形式赋予经典鲜活的灵气,经典的深刻内涵赋予了师生君子的气质……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三、不断丰富 初见成效 彰显特色
1、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课一操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由此,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一年来,学校有70余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有4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科技节先进集体、区教科研先进单位。如今校园里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自动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例如:204班的一个同学以前跟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经常放学后不回家,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明白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和“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变好了,出门也知道跟父母打招呼了。
孩子的变化让家长为之感动。如:201班的一位家长介绍到,有一天晚上,8岁的孩子突然跑到她身边说:“《三字经》里写„香九龄,能温席‟,妈妈,今晚我也要为您暖被窝。”当时我被女儿突如其来的言行感动得流了泪。这位母亲说,诵读道德经典后,她发现年幼的孩子突然长大了许多,已经能够体恤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了。据介绍,其实起先部分家长并不赞成孩子背诵“古董”,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但孩子们的变化改变了家长的观点,现在普遍认为《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其实也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最终目的,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可见经典教育已深入到课内,渗透了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3、加大宣传力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有关国学教育特色论文“国学经典 新韵校园”在湖北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上发表,获得国家级论文评比三等奖。有关新闻分别发表在各大报刊及新闻杂志“九州掠影”、《平顶山晚报》、宁夏网、新华网、《河北日报》、《桂林日报》、《中国青年报》、《三峡日报》。
如今,在东山小学校园里,一个个翩翩少年,文质彬彬,礼仪有加,就像初升的太阳喷薄而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正在积蓄着力量,时刻准备着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登上世界的舞台。
传承国学经典 构建书香校园
发布人:富邦小学信息管理员
传承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特色则是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富邦小学自2008年末揭牌成立开始,学校就确立了“成长的摇篮,快乐的家园”这一温馨、向上的办学理念。确立“传承国学经典,构建书香校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旨在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实现传承中华文化,用经典的国学思想陶冶师生情操,在不断的与先贤对话中,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从而开阔师生的视野,启迪师生心灵,让师生在国学经典的滋养下,与圣贤相约,与好书为伴,提高品味和修养,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几年来,我们在不断的思考中摸索,不断的实践中改进,在不断的改进中前行,积极探索着特色创建之路。
一、与经典对话,走近传统文化
我校为了落实自己的办学理念,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使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植根中华文化这块沃土,在丰厚的文化营养滋润下茁壮成长。首先以严谨的态度审视传统,确定了以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为依托,在充分的研讨孔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寻找出其优秀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交叉点,并且力求用师生可以接受的形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师生与经典面对面,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将经典的思想内化为个体的需求,真正落实教育的实效性。我校以经典国学思想作为特色建设的灵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将国学思想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建设是主体,具有良好氛围的环境文化是无声的教科书,对校园中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将国学经典思想与校园环境建设巧妙融合。整个校园装饰的设计以孔子的“仁”“礼”思想贯穿始终,以木雕作为呈现形式,装饰在整个教学楼的主轴上,成为校园装饰思想的核心。每个楼层的布局又以根据《论语》中“学而”篇编撰而成的《弟子规》作为主要内容。我们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细化处理,将这一古代蒙学经典篇目与现代小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采用原文加故事,原文加提示语,原文加名人名言等形式,配以充满儿童气息的卡通图画,不但使孩子们喜闻乐见,而且拉近了古今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还融入了浓浓的书香,旨在利用国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新生入学时学校要带领学生参观整个校园并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孩子们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思想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而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一幅幅、一篇篇的细细揣摩,不断的入眼、入心。
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建设是核心,教师文化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和特色建设的成败。为此确定学校特色办学目标之后,学校即将教师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行动起来,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教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将国学思想融入教师文化建设。倡导教师读国学经典,领悟国学经典内涵,不但将其作为提升自身修养的准则,而且将国学思想精髓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让每一个教师个体都深刻领会、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自觉在工作实践中实施。努力创设以国学思想为灵魂的校园文化氛围。
2、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为了使教育活动深入实际,真正实现教育目的,我校将经典国学名篇《弟子规》、优秀古诗文两项内容纳入校本课程。选派喜爱国学,善于钻研的优秀教师担任校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运作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研究管理制度化,学校领导定期带领校本课程教师进行研讨活动,并且在深入课堂听课,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教师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摸索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3、将深化国学活动与课题研究工作密切结合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这一独立运作课题,就是在学校特色创建目标指引下确立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以国学思想为依托,统领学校的整体研究工作。从校园建设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我校的特色创建活动不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在特色创建的路上,走的更加稳健。
4、将经典国学思想融入教育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真正接纳国学思想,自觉的诵读经典,真正将国学经典所传递的优秀素养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我们不但从校园装饰,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等层面进行了探索,而且将经典国学思想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导处、大队部紧密配合,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古诗文、弟子规”诵读评优活动:旨在了解学生诵读情况,表彰优秀学生和优秀的班级,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使其自觉的参与诵读活动,不断积累,深厚文化底蕴。
“我与弟子规”故事征集活动、“我与弟子规”故事演讲活动、《弟子规》实践等活动:旨在考察孩子们实践《弟子规》所倡导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过程中的收获。
古诗配画竞赛、古诗知识手抄报、我最喜欢的诗人演讲、古诗考级等项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孩子们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不但要领会古诗凝练的美,更要使学生在了解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
此外,我们将《弟子规》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的载体,在家长中积极开展“亲子同读《弟子规》”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设想,与我们形成教育的合力,开展教育活动。
“每月一事”是教育局倡导的主要德育活动形式,其目的是将德育目标缩小、拉近,让孩子们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最终达到规范言行,塑造健康人格的大目标。这与弟子规中从细小处规范言行的做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将《弟子规》所倡导的要求与“每月一事”相结合,积极的开展了各种德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晦涩的文字变成了有色彩、有温度的场景、画面,将我校的特色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领悟经典内涵,积淀传统文化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传承国学经典,构建书香校园”这一特色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认可。目前我校三年以上的学生80%能够完整的背诵弟子规。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有意识的提示和帮助同学,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孩子们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实践着《弟子规》,许多孩子走在了同学的前列,成为:“校园小雷锋”、“节水小能手”;获得“孝敬父母”、“拾金不昧”等奖章,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中涌现了许多“古诗文诵读小明星”,这些孩子不但能够熟练的背诵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而且还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以及课外自学掌握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不断的诵读中提升了自己的气质,积淀了文化。师生个体的成长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师生的读书热情渐浓,幽幽的书香已荡漾在校园;师生的素养在悄然改变,无论何时来到我校迎接您的都是洁净、有序的环境,亲切有礼的问候和让你倍感温暖的微笑。
三、传承经典文化,探索更新之路
可以说,我校的特色创建之路才刚刚起步,这一点点成绩的取得还远远不够,在经典国学的传承中,我们不满足于孩子们只背诵一篇《弟子规》等典籍,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不满足教师诵读几篇国学经典。我们的目标是:将国学经典的传承,书香校园的打造与学校的整体工作密切相连,让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等项工作的依托,让师生在经典国学的思想影响下,将不断塑造健康人格作为一种终生的习惯和需求。
虽然知道实现目标很难,但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走在路上,而且步履坚定
沐浴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
[来源:本站 | 作者:李非非 | 日期:2011年6月23日 | 浏览564 次] 字
体:[大 中 小]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赣榆县班庄中学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深挖学校文化内涵,找准学校发展优势,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围绕“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为办学目标,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认知、提升人文道德修养的目的,广泛开展了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活动。现就创建特色校以来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汇报如下:
一、明晰思想
以校为本
定位特色
我校在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找准了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优势及基础。多年来,学校被授予“连云港市教学常规管理达标校”、“ 市级绿色学校”、“ 连云港市平安校园”、“ 连云港市文明单位”、“ 连云港市规范管理示范校”、并在2011年被授予连云港市中学振兴阅读活动“书香校园”称号等多种荣誉称号。自2007年起,学校就开始了打造“书香校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8年春季,学校凭借开学典礼正式启动“打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系列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班庄中学这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已逐渐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班庄中学,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地书香校园,成为一个读书胜地。
二是挖掘了“国学经典”特色内涵: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中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学生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学生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学生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内化理念
经典育人
形成特色
1、完善学校特色管理常规,让经典育人“有章可循”。学校结合特色项目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教育科研五年规划、国学教育管理规程、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从学校管理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效益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把特色办学思想实到了教育管理中,学校让教师根据学校总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形成了共同发展愿景、共同价值追求。
2、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一是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各班还利用每周一班会课时间进行诵读,师生们拿着各自喜欢的经文静静地读,轻轻地吟,朗朗地诵,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二是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和思品社会学科的教师挖掘经典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重点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引经据典,不仅证明他们理解了经文的内容,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学会运用美德经文进行价值判断了。
经典走进课堂,让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变成了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学生们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高尚,品味着正直,润育着纯洁„„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
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体现着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的原则,努力彰显学校特色。学校请来全国知名画家宋厚清老师和全国书法协会会员、赣榆书法协会施新宇主席,为班庄中学制作了美丽的书画墙,内容包括名言警句、催人奋发的文章等为主,给学生以很大的启发鼓舞,形式上图文并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教学区、宿舍区、住家区等处处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4、拓展“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在实践活动之中,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有常规国学教育学科活动,有结合养成教育的系列月主题教育,还有一年一届的大型阅读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动师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一是经典操表演。根据第八套中学生广播体操的节律和动作,配上古典经文,利用大课间,让学生边做操、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二是经典游戏表演。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中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三是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能够理解经文的含义,学生还自发成立了社团,由各班诵经的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教师们也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理想,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师生社团共同组成了我校“诵经”活动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是经典故事表演。在熟读、熟背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尝试深入理解经文的内容,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头悬梁、椎刺骨》、《孟母三迁》等都成了同学们进行再想象、再创造的基石。
我们还把经典诵读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如各班级在制定班规班法的过程中,发动学生研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文,精选其中符合现代要求的内容,编入班规班法中,进一步细化了规范标准,使学生深刻感受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与和谐。在“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把国学精华与荣辱观对比,加深认识,例如让学生把“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等经典精华,与现代荣辱观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并总结出了“班庄中学学生荣辱观”。我们还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每逢“重阳节”少先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爱国主义德育教育基地——老干部活动中心对孤寡病残老人举行慰问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找到了民族的根,获得了民族的源动力,也赋予了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涵。创新的形式赋予经典鲜活的灵气,经典的深刻内涵赋予了师生君子的气质„„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三、不断丰富
初见成效
彰显特色
1、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课一操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由此,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如今校园里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自动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近几年来,我校倾力打造的振兴书香校园、沐浴国学经典,已经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确立了鲜明的特色办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不断提升了师生的国学素养,享受了成长的快乐。在以后的过程中,班庄中学将继续努力,把国学这一祖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品味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
[日期:2011-12-14] 来源:成寿寺小学 作者:殷正芳 [字体:大 中 小]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国学经典被人们传承咏唱,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基于此理念和目的,在我区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校掀起诵读国学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的高潮。并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帮助学生积淀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我校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由吴新升校长亲自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导主任及所有班主任老师。由教导主任具体抓该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由授课教师和所有班主任老师齐抓共管。
二、培训辅导教师。
为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序开展,增强诵读活动的实效,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辅导教师培训班。通过培训使辅导教师掌握国学经典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这是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关键。
三、诵读内容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年级段选择不同的诵读内容,低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年级:古诗文必背、古代名句选读、声律启蒙、二十四孝故事、朱子家训、增广贤文;高年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课堂是诵读活动的主阵地
学校以《国学启蒙》教科书为突破口,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选派有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来授课。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浓郁校园书香文化氛围。
五、营造氛围,活动引领,持久深入
1、针对青少年的记忆特点,各校将名言、警句、格言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楼梯口、围墙上……随处可看到经典名句,随处可听到琅琅上口的经典美文,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的墨香。
2、诵读形式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我校要求各班根据实际把国学经典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快板、拍手歌等形式结合起来,将诵读内容科学地融入学生课间游戏。学校还开展了唐诗新唱、校园剧表演、经典美文诵读会、绘画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觉愉悦地诵读经典。
3、开展教师诵读竞赛。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师生同诵读、共吟唱,教学共长,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演绎得丰富多彩,课堂中、校园内呈现出浓郁的诵读氛围。
4、建设班级国学小书柜。将学校集中配备、学生自备与班级经典诵读内容有机结合,丰富国学经典藏书,拓宽经典诵读学习范围,增厚学生国学知识的积淀。
5、为了不断将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我校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评价、激励活动,如“文明之星”和“孝德标兵”评比、“我爱记诗词”知识竞赛、国学手抄报比赛等,做到以赛激趣,以赛促诵。师生们不仅诵国学,用国学,而且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大都能自得其乐地参与诵读。
6、师生积极参加区组织的国学知识及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我校创编的《鹬蚌相争新编》一剧,在上届国学才艺展示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今年,我校在参加区国学知识竞赛和国学剧展示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六、正视不足,努力改进
我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过程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诵读过程中,对把握律感进行诵读的要求掌握不够,学生读得生硬,有些还口齿不清;在品味经典,汲取涵养上钻研不够,对用传统美德规范学生常规行为指导欠具体。实践中的不足,更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将以更高的立足点,更宽泛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经典诵读实践:
1、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校本规划,规范、统一思想认识,采取互动交流研讨举措,切实提升指导老师的业务技能;
2、进一步科学设计经典诵读的考评激励实施细则,逐步使师生达到由量到质的提升。
3、精心组织具有导向意义的各类诵读实践活动,使得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能乐在其中,受益无穷。
“国学经典诵读”不是一次活动,更不是一次运动,而是一种浸润;此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将遵循不硬性灌输,不急功近利,不做统一的量化指标要求,一如既往开展好国学诵读活动,并形成一种常态化、浸润式、重落实、有特色、求实效的良好局面。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0
顶一下 传承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大名县北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及实践
大名县北峰中学校长 付学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响应教育局文件精神,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丰富办学文化内涵,提升师生人文素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以国学为主题,以校本课程开发、人文景观建设、课外文体活动为切入点,将国学教育与学校“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
一、依托校本课程,渗透传统教育。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500人,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乏读书的兴趣,身上少了书卷气,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及卫生习惯。我们认为,中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展国学特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将《三字经》等优秀的启蒙读物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读本,用中华经典文化培育人,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净化人。
二、构建儒学景观,浸润国学经典
三、弘扬儒家文化,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为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我校定期举办以“跨越时空,走进经典,弘扬儒家文化”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师生书画作品展,诵读儒家经典名句比赛。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激发学生研究儒家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文化的品位。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12-01
闫庄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实施计划07-13
国学经典讲座听后感06-09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10-21
国学进校园10-09
国学进校园活动的意义10-29
国学经典10-06
国学经典积累07-13
国学经典书籍06-19
国学经典与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