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精选7篇)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1
国学经典进校园
诗文翻唱歌曲安排表
宁远小学少队部
中午播放
弟子规我中华礼仪邦人之初如玉璞三字经华夏史似长河好儿女细思量
课外活动时间播放
星期一
儿童歌曲-长歌行儿童歌曲-长相思儿童歌曲-出塞 儿童歌曲-出塞儿童歌曲-村居
星期二
儿童歌曲-读唐诗儿童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儿童歌曲-江南儿童歌曲-静夜思儿童歌曲-悯农 星期三
儿童歌曲-明日歌儿童歌曲-七步诗儿童歌曲-清明 儿童歌曲-相思儿童歌曲-晓窗
星期四
儿童歌曲-寻胡隐君儿童歌曲-登鹤雀楼
儿童歌曲-一字歌儿童歌曲-咏鹅儿童歌曲-游子吟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2
一、国墨书香, 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因此我校在环境教育这方面精心构思, 让国学的点点滴滴渗透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教学实践之中, 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 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做文章, 在走廊的墙壁上, 悬挂经典古诗文、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图、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诗文配画、书法、国画、剪纸等作品。书写漂亮的古诗文, 吸引着学生们的脚步, 这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围墙是一条“传统文化长廊”, 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文化精粹、传统节日等, 可谓“上下五千年, 浓缩这一廊”。这百米“传统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 每逢课间, 学生们三三两两驻足观摩、讨论,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
(二)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 可欣赏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宣传“课堂”和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宣传栏里, 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国学启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诵读之星”排行榜, 操场东侧的四个橱窗是“国学小书院”的活动展示阵地, 教学楼通道的三层橱窗分别展示学生的书法、国画、诗配画作品。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 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 使橱窗成为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
(三) 让每一个教室求创新, 展个性
教室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阵地, 我们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都以古代诗人来命名, 并以此诗人为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 领悟诗人的精神品质。班级中除了诗画、诗文, 还辟有诗园来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 如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在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学生们有的轻声朗读, 有的模仿字体, 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 让每一种资源可利用, 显特色
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环境资源彰显我们的国学特色。校门正对面以书本形状展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字样的雕塑, 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的花坛正中心的一块巨石上镶嵌着“博学博爱”的金色大字, 花坛葡萄架下 (我们称之为对诗廊) , 悬挂古诗词名句供学生们课余对诗, 校园的上下课铃声播放古典优雅的古筝演奏曲……在这充满古诗意韵的书香校园里, 国学经典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多种载体, 开展典雅的国学活动
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 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基础,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通过“读经典”“听经典”“看经典”“写经典”“讲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评经典”八条渠道, 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升学生的素养。
读———我们利用早自修、课前、诵读课、课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晨读、路读、夜读。诵读形式多样, 或轮诵, 或配乐朗诵, 或游戏中背诵,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在诵读中欣赏, 在诵读中成长。每当晨读钟声响起时, 我们的学生在国旗下齐诵中华古诗文, 每当经典上课乐曲铃声响起时, 我们的学生会自觉进入教室背起古诗文, 每当下课路过古诗文长廊时, 我们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中华古代美文。
听———利用午间时间, 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古诗文, 供学生欣赏;开设“国学之声”诗文小广播, 由学生朗诵、赏析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古诗文诵读作品, 让学生聆听、模仿,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看———通过文化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电子屏幕每天以滚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周一诗”;教室黑板的一角开设“每日一句”栏目, 学生上课前总要先读一读、看一看栏目中的古诗词名句。就这样, 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写———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 通过“紫竹园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 给学生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 激发学生们创作文学的爱好和欲望, 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讲———让学生交流体会, 辨明道理, 利用“班会课”开设古诗文论坛、讲成语故事、举行古诗接龙赛等, 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学底蕴的舞台。
唱———在诵读的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让他们记得更好, 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等古诗词歌曲,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去唱古诗文, 或请音乐老师给古诗文谱上好听的曲调, 或在游戏中编成歌谣,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三、身正为范, 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面对学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还必须具备民族文化的素养, 如国画、武术、剪纸等艺术。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自觉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 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 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学校不仅请专家来进行指导, 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 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鼓励每位教师练毛笔字, 背古诗文, 参加以“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四、学文约礼, 培养文雅的少年君子
“不学礼, 无以立。”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 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我校强调“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为此学校努力探寻“国学启蒙教育”与学生规范教育的结合点。在常规活动中, 我们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 以儒家文化“仁、礼、信、孝”等思想为内容, 以调动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切入点, 从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言谈举止入手, 运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会、有奖征文、实践活动评比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并积极认真地去实践。同时, 学校还非常重视《国学启蒙教育读本》的教育功能, 设置了固定课时, 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定期进行公开课展示, 切实把读本融入课堂, 充分利用读本中“修身立志”“交友处事”“孝行天下”等古诗词, 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 久读经典, 最易受到熏陶, 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 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 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变得儒雅大方, 学习用心了, 发言积极了, 生活节俭了, 说话文明了, 孝敬长辈了, 尊重老师了。更多的学生把恭敬谦让、宽以待人、孝敬长辈当成了自觉的行为, 真正做到了言有礼、行有规。规范教育得到更多家长和社会群众的首肯, 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我校将继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彰显“国学”特色, 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使浓厚的校园文化成为千石小学亮丽的风景线。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3
走进新桥小学,阵阵传统文化的熏风扑面而来,国学课堂书声朗朗,小学生人人会说《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会背诵古诗文;学校校园、教学楼墙壁上悬挂了精心制作的竹简式圣贤、先烈的名言警句、唐宋诗词100多条,还挂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中国结、文房四宝等艺术作品。让学生举步移目都能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言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如入芝兰之室,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行为受到规范。在这里传统文化已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凸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因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集体、“自治区教科研基地”;海区“创一流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自编校本课“国学”教材
新桥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有1——6年级24个教学班,65名教职员工,1160名学生。该校近年来,在“依法办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争创一流”的思想指导下,除努力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外,大力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国学”教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其中圣贤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国学”进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在一味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育的今天是十分需要的。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需要。“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论述,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是一致的;与开展“三好、四不、五个做”教育活动也是一致的。它是当代青少年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人存身立世、修身养性的不二准则,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好启蒙教材。
编写校本课“国学”教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又刻不容缓。2004年寒假期间,学校责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编写组,根据1——5年级(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始从浩瀚的经典中选编教材进行试行。后每年一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剔除糙粕,补充精萃,终于于07年秋修订完善,一套(1——5年级)装祯一新、图文并茂的“国学”教材与师生见面了。教材除附有注释外,还在每节课后安排了“我会朗读了、我会背诵了、我明白意思了、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四个自我评价板块,做到层层推进,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倡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国学”的内容各册不同,一年级本以《三字经》为主,二年级本以《论语》《道德经》为主,三年级本选编《宋词》,四年级本选用《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五年级本则从《诗经》、《中庸》、《楚词》中节选,(6年级本正在编写中)。六个年级在学习以上述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古诗词160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读、会背,尽量作到能够理解。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和作法
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对象是学生,但更重要是需要一支过得硬的语文教师队伍。为此他们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为“国学”进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学”进校园,教师需先行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学习“国学”,用以闻道修身,教师应率先从自身学起,作起。所以打造一支志趣高雅肯于学习、善于学习、发挥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的首要目标: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为此,他们首先抓了教师的读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国学”经典及当前的教育理论专著、书刊、杂志和中央的教育政策,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坚持写读书笔记,仅2007年教师共撰写“国学”教学体会、扎记等文章达540多篇。有的老师在读书感悟中写到:“当我浸沉在经典名著中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长期形成的职业倦怠在请新的诗情画意中得以消除。”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他们还重点抓了“两字”“一画”的基本功训练和“诗词教学备课比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教师中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儒雅风”的氛围。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风格,在语文课教学中做到了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生动活泼,成了最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之一语文老师狄文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我上大学时就已学过,当时只是背诵而已。但今天为了教好学生,就要重读细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为人师表的我就应‘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要把学生的困难、问题放在首位,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国学”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学校规定,每两周上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按校本课教材授课。鼓励学生创造各种诵读形式,形成师生互动。有的将古诗词配上古筝、歌曲、舞蹈,有的与琴棋书画结合,利用一切可增强记忆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学校定为学“国学”活动月,用不同方式进行集中展示。朗读中可一人读,也可两人、三人或全班集体诵读,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每年举办一次古诗文、名言诵读大赛。还倡导学生自办“国学”手抄报、诗文配图,5——6年级则倡导学生自编诗集,或选编或自撰,或一个人办,也可几个同学合办,充分展现小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写作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达到文道结合,以文引道的目的。他们还开展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活动:如“走进贤人,了解历史”“学历代贤人,作最好自己”等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不尚空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校坚持“四有”“四不”“三保证”的原则:即国学课有课时安排,有教学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验收;不免强,不做硬性要求,不留作业,不考试;保证诵读时间,保证篇目落实,保证形式多样。但总的原则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首先是重读,以后在学习成长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实践。虽然采用“四不”原则,但对平常所积累的知识,可以进行单项检测,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一时间诵读古诗文成了学校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国学”魅力无穷, “国学”培育当今英才
通过将近四年校本课“国学”教材的研发、授课,达到了师生双受益的目的。学校的语文教师通过编写、设计、实施评价“国学”课教学的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自身文化素养、教学风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一本教材套牢你,课堂教学是唯一,一种模式教到底”的陈旧观念,校本课“国学”教材的开发,让教师都参与了进来。
六年级狄文莲老师说:“通过‘国学课的教学,我对道家、儒家派关于做人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关切的心情,道出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用我的感悟教学生在学习中从中感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的受益将是终生的。”六年级王冬梅老师说:“我共组织了三次古诗文大赛,都是自己亲手编排而且每次都有提高,并取得满意的成绩,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古典文学水平,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称道。”五年三班韩艳玲老师说:“古文、古诗词艰涩难懂,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很受学生欢迎。几年来,我总结出了‘国学授课的体会是:首先让学生走进‘国学可暂不理解,但应会背诵;尔后是体验‘国学,经过不断学习,温故而知新;再就是实践‘国学,教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是受益‘国学,不但自己理解,还能举一反三,用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作文能力。”刘晶老师说:“初中生普遍认为古文最难学,我们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校本课,让学生先接触、到感兴趣,为升入初中阶段的古文学习打好了基础。”
通过“国学”学习,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迅速提升,知识面逐步扩大,自信心明显增强。该校五年三班同学潘鹏宇现在己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和部分古诗文,他与丁文会同学现场为大家熟练的背诵了“岳阳楼记”“陋宝铭”及“悯农”等诗词赋。他说:“以前自己贪玩,心思没用在学习上。但从上了‘国学课,我懂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从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五年级学生赵硕说:“我读了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我坚定了向前辈学习,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六年四班的王金重同学说:“我学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后,又看到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党中央,并得到来自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学生,国家有难应做出贡献,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六年三班侯广文同学说:“通过‘国学的学习增强了我对‘国学的兴趣,我办了《闪烁的诗篇》诗集,收编了今古童谣、手抄报的内容,诗集图文并茂,增加了我的知识和制作能力。”还有不少同学都用不同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孩子们从小掌握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国学”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顽皮的孩子变得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乐于助人、孝敬师长和父母。许多同学语文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已能写文言文作文,作文水平明显进步,也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通过与家长一同学习、诵读古诗文,还起到了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品味的作用。
在三中任教的学生家长李老师说:“学校开展‘国学课是教给孩子怎样做人的道理,我的孩子没学‘国学前有空就去上网,学了国学课后有空就念、背,还自己写诗,帮我们干家务活,我觉得您们教孩子走上了正路,我举双手赞成。”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国学”课最大受益者是教师,而实施后的终生受益者则是学生。
有诗曰:
尘封古籍卧龙蟠,国学今朝进校园。
稚口声声《论语》吐,素垣处处《子规》言。
潜心闻道顽劣少,克己恭行仁礼蕃。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4
为了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的成果,本学期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弟子规》,诵读《三字经》。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现将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国学经典进课堂领导小组 组长:毕勋 副组长:刘艳 成员:各班主任
二、做法经验
(一)提高认识,制定方案。
为了切实抓好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学校在成立了国学经典进校园领导小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城关八小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实施。
(二)拓宽领域,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学校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要完成《三字经》的背诵。
2、践行《弟子规》。把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友爱,礼貌待人,提高修养。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教育,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通过宣传板报、班级素质园地等形式要体现出国学经典的内容,使学生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
3、为了把国学经典教育与学校日常德育相结合,学校举办了“学习经典文化,感悟人生哲理”的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诲之义,以及如何立身处世,修身治学,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遵守礼仪的好学生。
4、为把国学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在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课,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并排入课表。利用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集中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同时注重平时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教育的方式尽量多样化,既可以熟读成诵,又可以灵活处理,增强趣味。比如把《三字经》《弟子规》设计成手抄报,把一些国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回报父母,感恩家庭等,这样使经典教育活动生活化、生动化、趣味化,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
充分挖掘国学资源,每学期每班召开两次以学习国学经典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9月份:要求学生在读熟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经文意思。
10月份: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一篇读书笔记。
11月份:举办一次国学板报展览。
12月份:根据学习内容,开展一次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活动结果 学校把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的落实、实施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平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检查、总结、评比,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推广。
五、活动意义
1、通过采取多种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增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国学经典进课堂教案设计 篇5
《国学经典》进课堂教案三年级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2.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规》后还有“经典解说”,请你试着向它求解!……(学生读书自学)[建议]
在这个画面中,学生质疑提问,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新的精神。
(3)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
(交流王安石的成就)
(4)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建议]
故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故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小节后配备王安石不讲卫生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样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链接
“经典故事”《不讲卫生的王安石》(见《弟子规》第51页)4.“经典拓展”(见《弟子规》第51页)(1)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交流)
(2)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完成习题,交流)(3)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齐背这两句!
5.自由创编(1)《弟子规》是清代的儿童蒙学教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是新时期的弟子,在理解这几句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改一改、编一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弟子规》。(配乐、独立创编)
(2)编好了吗?在四人小组内好好交流交流,把你的大作读给伙伴们听,大家都要洗耳恭听!(四人小组交流)
(3)你觉得谁创作得最好,推荐他代表你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听。我们来评评看谁编得最好,谁是我们班的“大学士”。(小组交流后推荐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4)还有许多同学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在你就可以去找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全班交流)
[评析]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是诵读、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联系个人经验,创编具有时代特点的《弟子规》,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以真正继承中华经典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6.总结延伸
(1)到这里,这一章就全部读完了。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自由背)(2)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分男女生比赛)[评析]
这节课只是一个“驿站”或“加油站”。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受到熏陶,获得方法,所以课堂是以“还准备读什么经典书籍”而结束的。给学生打开的是读经典的大门,读经典的广阔天空。让学生一直走下去,读下去……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2.答疑解惑(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①
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②
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③
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无论是何种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学经典著作也不例外。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自己才有探究、解决的兴趣。但《论语》这部经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自己解决问题,势必要借助外力。好的是,我们的这套丛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每一则都标有拼音,每一则后都有“经典注释”和“经典解说”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读和理解的障碍,所以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消除了理解的顾虑,这样为放开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自学奠定了基础。
(3)交流汇报
① 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
② 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建议]
除了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则的意思外,文字训练也可以适当地贯穿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达到知识的迁移。
③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④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面:
师: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嗯,有道理。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文字本身的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才能为学生所吸收,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⑤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建议]
本书每篇后都有相应短小而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学生接受。[链接]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建议]
既然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就有和本则《论语》教学相关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随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强化学生的认知。
(5)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
3.总结延伸
(1)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建议]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联系实际,自我提炼,说明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能被学生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样经典才能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教学随感】
我们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少儿读国学经典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所争论。综观近年来网络及主流媒体对少儿读经典一事的评论,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反对少儿读经典的代表性观点是,历史已经证明,四书五经救不了中国,让孩子们背诵经典完全是在开历史倒车,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万一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百无一用的书生,于私不能养家糊口,于公不能报效国家,只怕悔之晚矣。
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亲身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的智力、他们的眼界在不断地发展,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更高。可是,他们却不爱学习,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而在我们那一部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精髓都蕴含于此:其中有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对学生审美的熏陶。所以,我觉得国学经典教学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读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诫子书》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 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五、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修身宁 泊静 明治学致 志惜时远。
《孔子家语》
【教材分析】
《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重点】,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像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像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使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像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从军行
(二)》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感悟诗情
(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岳:指西岳华山。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王师:指南宋军队。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赏析
同《示儿》诗一样,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是一篇很富有爱国感情的作品。
作者两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是诗人对南宋饱含强烈愤怒的控诉。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6
1、下面哪个不是《易传》的内容:()A、彖传 B、穀梁传 C、象传 D、文言传
2、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选自曾被称为唐绝句“压卷之作”的诗:()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下面哪位维新志士,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并称“戊戌六君子”?()A、梁启超 B、谭嗣同 C、徐致靖 D、康有为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A、《孟子》 B、《论语》 C、《史记》 D、《左传》
5、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杜甫 B、王勃 C、李白 D、王之涣
6、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物晚唐诗”的说法,魏晋人物的风度一直为后世人企慕。魏晋是士大夫的时代,士大夫们崇尚清谈,清谈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清谈又立足于三部著作,它们被称为“三玄”,请问“三玄”是指:()A、《老子》《庄子》《周易》 B、《太玄》《离骚》《庄子》 C、《论语》《周易》《老子》 D、《太玄》《庄子》《老子》
7、中国最早的书肆“槐市”出现在()的长安。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8、龚自珍《咏史》“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中,“团扇才人”是指()A、名妓 B、高官 C、文人 D、盐商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该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比喻 B、夸张 C、拟人 0
10、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武松所为?()A、倒拔垂杨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D、智取生辰纲
11、周密《观潮》一文选自他的()A、《武林旧事》 B、《齐东野语》 C、《蘋洲渔笛谱》 D、《浩然斋雅谈》
1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歌咏的是何种植物?()A、梅 B、松 C、菊 D、竹
1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4、严羽《沧浪诗话》提出的著名诗论观点是()。A、以俗为雅 B、别材别趣 C、点铁成金 D、别是一家
15、神话“夸父追日”出自哪部书?()A、《山海经》 B、《世说说语》 C、《封神榜》 D、《诗经》
16、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鸡
17、《道德经》的作者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9、“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A、朱淑真 B、秦良玉 C、李清照 D、蔡琰
20、《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21、《学记》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2、从陶渊明的赋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喜爱什么花?()A、梅花 B、桃花 C、荷花 D、菊花
23、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24、下列语句中出自《史记》的是()A、吾日三省吾身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一言以蔽之 D、士不可不弘毅
25、《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上古 B、崇尚 C、官名 0
2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门外楼头,悲恨相继”,当时韩擒虎统兵伐陈,是先到达金陵的()外。A、朝阳门 B、朱雀门 C、玄武门 D、仪凤门
27、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哪个不属于三乐?()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人生得一知己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0
29、《封神榜》是属于()故事。A、历史故事 B、神话故事 C、民间故事 D、童话故事
30、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A、《大学》 B、《论语》 C、《庄子》 D、《老子》
32、下列诗人、诗题、名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B、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王冕——《墨梅》——不要人看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D、王之涣——《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3、唐宋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在两眉之间点一朵(),是最为时尚的装扮,相传此妆始于寿阳公主。A、桃花 B、梨花 C、荷花 D、梅花
34、《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首诗? A、两万多首 B、三万多首 C、四万多首 D、五万多首
3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哪位诗人?()A、陆游 B、王勃 C、李白 D、王之涣
36、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 D、《论语》
37、“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出自《礼记》中的()A、《儒行》 B、《大学》 C、《中庸》 D、《冠义》
38、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A、生 B、净 C、末 D、丑
39、《水经注》的作者是谁?()A、郦道元 B、郭守敬 C、葛洪 D、冯梦龙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 篇7
第10期
(总第七十期)
城东明德小学主办
2015年12月31日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掠影 12月31日下午,学校精心组织了第五届读书节暨迎元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全校1300余名师生及各班家长代表分别在学校多功能厅和教室采取现场观看和校园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收看。
展示活动在《金色梦想 明德启航》校歌小合唱中拉开了帷幕。接着
由各年级经典诵读一等奖获得班级进行展示,同学们优美悦耳的声音,充满节奏感诵读,把《中华少年》《我的梦 中国梦》《祖国赞歌》《我深深爱恋的祖国》等国学经典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展示活动在校长的闭幕词中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国学经典进校园简报】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进校园观后感10-15
闫庄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实施计划07-13
国学进校园10-09
国学进校园活动的意义10-29
国学经典10-06
国学经典积累07-13
国学经典书籍06-19
国学经典与07-04
国学经典学习07-30
走近国学经典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