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2024-07-01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精选8篇)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1

安全生产工作是我公司的首要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推动我公司安全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各级管理人员、班组的安全工作有目标、行为有规范、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结合我公司的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目标的制定

根据公司下达的安全目标,结合本企业的生产规模、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全体职工自身素质,特制定本安全目标。

(一)目标

1、工亡事故发生率:0人次/年。

2、重伤事故发生率:0人次/年。

3、全年实现“六为零”。即无工亡事故,重伤事故为零,无重大设备事故为零,无重大火灾事故为零,无重大交通事故为零,职业病发生率为零。

4、本年度轻伤发生率实现比上一年度下降5%。

5、从业人员安全教育率为100%。

(二)实现目标的工作内容

1、公司布置的日常工作、隐患排查治理项目及重大安全工作。

2、安监部门和公司检查中提出的整改事项。

二、目标的实施

1、坚持分层负责原则,公司总经理要自上而下地对安全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安全目标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长及班组成员。

2、安全处要监督各班组的目标完成情况,每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奖优罚劣,制定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3、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牵头,按月检查各班组目标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在安全会上通报各班组目标完成情况,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三、目标的考核

1、各班组长按月总结每个责任人的目标完成情况,建立个人安全目标档案,作为个人平时或年度考核评价的依据。

2、公司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安全处要对各班组和个人每月或全年安全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肯定成绩,提出不足,并写出书面评价意见,作为班组和个人考核评价依据。

3、由安全处负责收集各班组每月安全目标分析、考核情况,由总经理对本企业全年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依据

《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在被调查辖区内, 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 有固定生产场所, 从事传统、工艺简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 其产品销售区域多为本乡镇范围, 产品无包装或简单包装各类食品加工的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列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由省卫生监督所于2008年4月前, 制订食品加工小作坊现况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格;组织开展培训;学习讨论方案, 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2008年4~10月, 参与调查的市、县 (区) 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按照调研要求进行现场调查。2008年11月15日前各市对辖区内县 (区) 上报的调查结果进行书面汇总分析并上报省所。11月底前省卫生监督所汇总各市调查结果, 形成调研报告, 提出监管意见。

1.3 调查内容

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的基本情况、生产加工食品的类型、原料采购索证、原料 (成品) 运输贮存卫生、加工制作工艺及卫生、个人卫生、内外环境卫生、销售区域范围、健康管理等。参与调研的卫生监督人员根据现场状况如实填写食品加工小作坊卫生管理状况调查表, 调查结束后进行汇总统计上报。

1.4 判断依据

添加剂、色素等依据 (GB2760-2007) , 定型包装产品标签标识依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1.5 质量控制

组织相应的食品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前的培训, 在培训基础上对辖区内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拉网式调查, 每个调查组由2名以上食品专业监督员组成;省、市级卫生监督所全程监督控制质量。

2 调查结果

2.1 小作坊的行业分类及分布

调查的6 646户食品小作坊中, 糕点加工1 169户, 占17.6%;豆制品加工945户, 占14.2%;油坊799户, 占12.1%;肉类熟食加工1 578户, 占23.7%;炒货677户, 占10.2%;饮料加工741户, 占11.20%;乳制品加工1户, 占0.01%;酒类加工76户, 占1.2%;其他 (加工酱菜、酱油、糖果、肉皮、粉丝、肠衣、婚丧喜事馍头、粽子、冷热饮等季节性地方特色食品) 共660户, 占9.9%。城市食品加工小作坊主要分布在乡镇、街道城郊结合部;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主要分布在镇郊结合部及农民居住集中区。

2.2 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有情况

在被调查的6 646户加工户中, 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有3 166户, 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47.6%;从业人员18 354人, 持有效健康证明的有11 970人, 有效健康证明持有率为65.2%;每个食品加工小作坊平均拥有从业人员3人。

2.3 环境卫生

在被调查的6 646户小作坊中, 环境卫生符合要求的为3 506户, 占52.7%。其中:较好的分别为乳制品、饮料;最差的分别为酒类、豆制品、炒货、油坊、酱卤肉、酱菜等。

2.4 卫生管理制度

被调查的6 646户中, 制定卫生制度的有2 889户, 占43.5%;制定食品原料进货索 (票) 证制度的有2 837户, 占42.7%;保存购货凭据及登记的仅有848户, 占12.7%。

2.5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料的使用

在检查中发现个别食品加工小作坊使用超出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 有的卤菜加工生产场所食品原料、调味品混放, 现场检查的裱花蛋糕加工场所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及包装材料等着地存放、随意乱放现象严重。绝大多数食品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对所用的食品添加剂剂量及方法了解甚少。食品添加剂外包装无产品名称或不能辨别的情况较多, 有590家使用非食品级添加剂。

2.6 布局和“三防”设施

在被调查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中, 防蝇、防尘、防鼠“三防”设施较完备的仅519户, 占调查总数的7.8%。布局符合食品生产加工基本规范要求的单位不多, 不符合要求的主要问题是功能间不齐全、食品生产加工流程混乱、生熟不分、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无消毒设施、无证生产经营等。更多的小作坊场所与生产者居住区不分, 与生活设施如粪坑、垃圾堆、猪圈相邻。

2.7 食品检验制度落实情况

被调查的6 646户小作坊, 有998户食品检验制度落实, 仅为调查总数的15%。其中:糕点类243家, 占调查总数的20.8%;豆腐类77家, 占调查总数的8.1%;油坊类49家, 占调查总数的6.1%;肉类熟食202家, 占调查总数的12.8%;炒货类24家, 占调查总数的3.5%;饮料类260家, 占调查总数的35.1%;乳制品1家, 占调查总数的100%;酒类2家, 占调查总数的2.6%;其他140家, 占调查总数的21.2%。

2.8 食品检验及Q S标志

调查的6 646户食品小作坊中, 产品有QS标志的有967户, 占14.5%;饮料、其他、糕点类较高, 分别为80.8%、19.2%、10.6%。质检部门承担日常卫生监管单位数1 376户, 占20.7%, 主要集中在容易管理的饮料类、其他类的月饼、粽子等季节性强、时间相对短的特色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单位。 (表1)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低

城市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主要存在于城郊结合部, 人群居住环境复杂, 流动性大, 有的产品如卤菜等加工制作场所隐蔽强;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多存在于偏远的地区, 监管难度大, 由于平时监管不到位, 特别是分段管理的质检部门应当承担的日常食品生产监管尚未到位的情况下, 其他部门监督管理这一块也基本是盲区。由于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面积太小, 导致多功能布局不能合理;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 健康意识薄弱, 成为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持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3.2 环境卫生条件差

城市中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人群居住环境复杂, 绝大多数业主来源于埠外或下岗后自谋职业者。由于其经济能力所限, 生产地址大部分选择在房价低的贫民区、杂居人口多、且流动性大的偏僻地区, 以租房为主, 多为平房, 面积大多20m2~60m2。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 基本上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经济基础差, 再加上经营者卫生安全意识不到位, 以至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环境卫生严重不到位。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以家庭生产、传统工艺生产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其共同特点是投入少、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产品销售半径小, 往往在乡村周边地区, 以家庭住宅或租住价格低廉房作为生产厂房, 生产经营条件简陋, 经营场地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 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差[1]。

3.3 制度不健全, 措施不到位

2003年9月, 国家质检总局印发了法规性部门规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确立了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工作体制, 规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内容。凡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企业和组织都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及QS认证标志[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提供了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的依据。然而, QS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至今, 尚未覆盖到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管, 形成了制度“真空”。事实上QS制度所监管的主要是针对大中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而这些企业基本条件比较好, 质量安全隐患就少, 稍加整改, 就可达到申请生产许可证的条件。而经常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小作坊却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据悉目前约有15大类食品已实施市场准入。剩余的13大类155种食品, 恰巧是以生产糕点、豆制品、蜂产品、酱类产品、肉食加工、面食加工、发酵奶产品等工艺比较简单、手工加工较多、业主为小作坊的产业[1]。在这些产业中虽然持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但绝大多数业主的卫生许可证均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颁布之前的延续。依据目前规范要求, 卫生部门很难主动对食品小作坊企业的全面监督管理。食品加工小作坊, 大多是一个家庭在经营, 基本上是自己管自己, 再加上经营者卫生意识不到位, 即使有制度, 也是流于形式。

3.4 食品检验不落实,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特点是小、散、多, 在地方上来说,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也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形式。虽然生产规模小、花色品种单一、经营渠道不宽, 但由于生产加工的是传统食品, 富有地方特色, 既有消费市场, 同时也受地方政府保护, 要想改变其生产环节或增加投入建立实验室和进行产品检测, 难度很大。一是对于经营者来说成本太高, 无法投资也不肯投资;二是业主多为农民或外来打工者, 其文化水平较低, 即便有检验设施也难以开展;三是卫生知识贫乏, 不少从业人员连卫生概念都不太清楚。因此, 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质量应当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3.5 制度缺陷, 认识不一

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监管领域分段管理的规定, 食品加工环节应该由技术监督部门监管, 但是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认识, 各监管部门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比如前店后作坊式的糕点加工, 它的一些加工方式和饮食行业的点心制作比较接近, 有的单位存在兼营点心加工和零售其他食品现象, 对这类单位到底算是消费、流通还是加工环节就比较难以界定, 容易导致有利的监管部门抢着管, 没利的大家都不管, 出了问题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有时基层技术监督部门甚至把非前置条件的卫生许可, 作为放松对食品小作坊管理的理由来推诿。

3.6 监管缺位, 产品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日益提高, 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社会经济大发展, 人员大流通, 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并存, 不法分子的逐利手段复杂多变。例如, 裱花蛋糕行业之所以发展如此多, 除了众所周知的公益性休息和节假日增加, 快餐、方便食品等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用餐时尚。调查中发现: (1) 极少数经营者,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 但很善于把握市场行情, 懂得经营门道, 抓住了不同层次人群消费心理, 他们知道经济条件好、讲究品牌的人以现代消费观都善于购买价格高、上档次的品牌产品, 而对于工薪阶层、下岗职工或外地打工者等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处于弱势的人群来说需要的是价格低的产品, 这就为他们提供了市场。 (2) 获利效应增强, 价格变动随意。裱花蛋糕行业价格如同市场中的商品价格, 只要有市场, 可随时变通商品价位。 (3) 投资成本、原料、包装材料等存在相当大的品质因素, 你大企业、品牌企业用的是天然奶油, 我企业小则用人造的, 你用天然色素, 我用化学色素。 (4) 投资成本及风险小, 转向方便。市场各方加大了监督管理力度和频次, 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或生存时, 他们就主动撤出这个行业[1]。对此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紧贴市场消费趋向, 保障消费者特别是广大弱势群体的日常食品卫生安全, 应成为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4 建议与措施

4.1 界定职责范围, 明确监管责任, 充实监管资源

各级政府应承担食品卫生安全责任, 加强领导, 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质监、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划分责任范围, 并给予各职能部门足够的监管资源。

4.2 创新监管制度, 提高监管绩效

在现有QS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统一规范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办法,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有监管制度。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 从总体上要立足整顿规范, 科学引导发展。建议: (1) 对于无证无照 (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 、少数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督促其尽快取得证照;对于无法取得证照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由工商部门予以取缔。 (2) 对于少数证照齐全, 条件较好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协调, 帮助他们通过联合或独自申请, 取得许可证照。 (3) 对于多数工商、卫生证照齐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但不能在短期内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查, 符合基本安全要求后, 准许其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域范围内生产销售, 以满足当地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

4.3 政府进行投入, 采取堵疏结合管理方式

鉴于一些传统特色食品, 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应该由政府出面有组织的进行疏导。对有一定实力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特别是具有传统工艺、地方特色食品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重点帮扶,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小作坊食品的保护, 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逐步走上联营、联合发展道路, 摆脱分散生产经营、技术薄弱、管理不高的局面, 引导他们走上合法经营的道路。

4.4 实行强制检验与产品监督抽查制度

食品加工小作坊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和能力, 并有相应的专业检验人员, 做好原 (辅) 料、产成品基本项目的常规检验。同一类产品食品加工小作坊、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统一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检验室, 或由政府协调指定当地富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承担, 对产品进行强制检验。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大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的监督抽查,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检结果, 让公众和消费者及时掌握信息, 自觉予以抵制。

4.5 加强对经营者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应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保证上岗从业人员掌握与食品安全卫生有关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掌握食品加工中容易发生卫生问题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控制方法。促使他们法律意识、卫生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5 结论

结果表明, 江苏省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实际状况是小、多、散。生产加工的食品产品类型、品种结构、销售范围、经营模式、两证持有率、从业人员数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以及卫生监督颇次等苏北、苏中、苏南存在一定差异。食品加工小作坊卫生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卫生监督机构应严格依照《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按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 对已发证单位进行全面整顿。对整改不到位及新申请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原则上不予许可。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审查、日常监管应由政府明确规定的主要职能部门承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从维护公共卫生利益角度, 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监管和从业人员培训。建议由政府部门组织协调, 将食品加工小作坊纳入行业协会工作内容, 通过综合措施的强化管理, 使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现状逐步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董鹤群.江苏省裱花蛋糕卫生专项检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23.1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小作坊;摊贩;监管制度;法规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小摊贩数量众多,分布十分广泛,由它们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目前,许多省级人大常委会还没有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有关部门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的理念、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监管效果不太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制度和监管方法研究。

一、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制度情况

2005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200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之后,许多地方相继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方面的政策法规。

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目前,只有山西、吉林、河南、湖南、宁夏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内蒙古、江苏、江西、山东、广西、海南、甘肃等由当地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浙江等由当地质检部门印发,安徽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印发,天津由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印发。

(一)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界定

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没有界定。从22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政策法规来看,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界定虽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不少差别。

1、食品小作坊的界定

根据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由7人以下(属个体工商户)组成的,有固定场所,以手工制作为主或者有少量简单的生产加工工具和简易生产设施,其产品无预包装或者简易包装,直接销售给本村或者本乡消费者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根据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固定从业人员较少,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的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或个人。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中小作坊监管工作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年销售额50万元左右,从业人员10人以下,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中小作坊的基本范畴。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云南、陕西、宁夏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界定不完全一样,如表1所示。

可见,食品小作坊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7或10人以下),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无预包装或者有简易包装,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食品生产许可要求,主要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一般是个体工商户或微型企业。从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关系来看,食品小作坊包括制售分离、现场制售和前店后坊三种类型。从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服务环节的关系来看,食品小作坊包括餐饮服务类和非餐饮服务类两种类型。

2、食品摊贩的界定

目前,国家还没有对食品摊贩进行界定,天津、山西、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和宁夏对食品摊贩进行了界定,如表2所示。

可见,食品摊贩的主要特征包括:没有固定店铺,一般在街头或其他公共场所营业,主要从事食品销售、现场制售散装或简易预包装食品,或者提供餐饮服务。从有无固定经营场所来看,食品摊贩分为固定摊贩和流动摊贩。从业务类型来看,食品摊贩分为流通类摊贩和餐饮类摊贩。

(二)监管职责分工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立以前,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采用“分段监管”方式,按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三个环节来划分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质监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食药监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成立以后,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统一由食药监部门负责监管。对占道经营的食品摊贩,一般由城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市场准入要求

对于食品小作坊,北京、吉林、河南、海南、云南、宁夏等地要求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即按个体工商户要求),河北、山西、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河南等地要求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明。天津、广东等地实行登记证管理。河北、安徽、河南等地实行备案管理。山西、吉林、上海、浙江、湖南、陕西、宁夏等地实行许可制度。

对于食品摊贩,天津、广东等地实行登记卡管理,陕西等地实行备案管理。山西、吉林、广东、陕西、宁夏等地要求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明。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问题分析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许多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生产条件简陋、管理水平不高、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监管难度大。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毒豆芽”、“毒腐竹”、“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对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监管不力[1]。

nlc202309030832

2012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在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了44.8万家食品企业,其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就有35.3万家,约占总数的78.8%;证照不全的有22.3万家,约占总数的36.6%。2013年食品小作坊的抽检合格率仅为20-30%,近年来一半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是食品小作坊造成的[2]。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先进、执法人员数量少、资金得不到保障、监管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监管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3]。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和《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第三十七条都明确规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依照《食品安全法》制定。但截至201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山西、吉林、河南、湖南、宁夏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的地方性法规。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食品安全检验资源少。以陕西省为例,2012年全省食品企业和小作坊有2.4万家,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编制为183人,人均监管131家。全省106个县,其中81人县建立了食品检验实验室,但只有两个县的食品检验实验室经过了认证。[4]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数量巨大,对每家抽检一个样品,按照每个样品每次检测花费500元计算,一年下来抽检费用是个不小的数目。2008年,广东省安排用于加工食品抽查的经费仅为2000万元,不足实际需求的三分之一。[5]

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对策研究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可以促进社会就业,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应予以保留,但要加强监管。针对上述问题,今后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应做好如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立法和修法,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方面,还没有通过人大立法的地方,应在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尽快组织制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办法,并报当地人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后获得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已经制定相关法规的地方,应在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尽快组织力量对原法规进行修订。

在区分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前提下,地方法规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把握处罚标准和力度,重点加大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生产经营行为,而对属于卫生标准不合格或生产经营设施达不到要求的行为等,可通过加强引导和适当的处罚,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数量多,分布广,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人员有限,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和人海战术肯定监管不过来,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创新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模式。

加强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建档工作,建立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数据库。数据库应包含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负责人身份信息、主营业务信息、行政处罚记录信息、投诉举报记录信息、信用记录信息等。

建立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系统。以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数据库为基础,建立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系统。该系统应具有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网上投诉、网上咨询等功能。

组织开发一个方便让社会公众参与监督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5.8%。许多消费者都有智能手机。通过App,消费者一旦发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违法犯罪行为,就可以马上进行在线举报,方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图索骥地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三)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开展综合执法。

监管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主要靠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数量巨大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员有限这一现实,应重点打击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不法分子。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大对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制售病死猪肉及其制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的查处力度。而对于不卫生、生产经营设施不达标、没有办理证照等但生产经营安全食品的行为,予以从宽处理。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实现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负责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食药监部门与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加强执法合作,开展综合执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开展执法检查。

(四)实行连带责任制度,从源头控制。

对于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经常非法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工业火碱、双氧水、“AB粉”、“无根素”、罂粟壳等。为此,要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监管,加强源头控制。对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销售给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者,要承担连带责任。

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黑作坊”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人员多来自外地,生产加工场地基本上都是租赁的,而且位置普遍比较隐蔽。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另一方面,把场地出租给“黑作坊”的出租户要承担连带责任。另外一些“黑作坊”主要集中在集贸市场,为这些“黑作坊”提供场地的集贸市场经营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督促出租户和集贸市场经营者对小作坊进行监控。

(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于抽检费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各地食品安全罚没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付抽检费用。

参考文献

[1]谢素芳.监管食品小作坊小摊贩须用法律手段——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J].中国人大,2012(03):9-11.

[2]刘录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许显辉.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法治化[J].行政法学研究,2013(02):78-84.

[4]刘江,钟圣荣,魏琳.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难点及对策[N].中国工商报,2011-08-24.

[5]刘亚平.走向监管国家:以食品安全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韦文英1,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营销、区域价值及现实问题研究。金江军2,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姚卫浩3,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界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固定从业人员较少,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含现做现卖的食品摊点、食堂、饭店等餐饮行业),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单位或个人。

第三条 凡在临沧市境内从事以销售为目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对其生产加工的食品安全负责,不得生产加工不安全的食品。所生产的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质量安全规定,满足保障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不危及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五条 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商务、食药监等管理部门应依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监督部门举报。

第二章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设立条件,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

第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与所在地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在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原辅材料、人员健康、产品包装等方面满足相应的条件。

(一)环境卫生要求。小作坊周围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灰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生产场所具备基本的清洗、消毒、采光、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等卫生条件;生产过程应当防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及原料与半成品、成品的交叉污染。

(二)生产设备、设施要求。小作坊应当具备与产品质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包括: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等厂房或场所,原料处理、贮存与加工、包装场所应分开。

(三)原辅材料要求。食品生产加工所用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不得使用非食品用原辅材料生产食品;不得使用过期、失效、变质、污秽不洁、回收或受到其他污染的原辅材料生产食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

(四)人员健康要求。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证明,从业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五)产品包装及标识要求。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并符合食品包装和相应的标准要求;食品包装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三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遵守的规定 第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建立原辅材料采购记录、生产记录、销售记录、检验记录等台帐,其保存期限应不得低于3年。在采购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时,应当验明标识,向供货单位索取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

第十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事生产与原材料产地密切相关且直接关系原料产地农民增产增收的食品,具有地方特色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食品以及少数民族食品,所生产的食品应使用简单包装,仅限在本县内销售且必须符合卫生条件。第十一条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物质使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到所在地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备案。

第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应实行自行检验或委托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得出厂销售。

第十三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反国家标准规定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产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以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以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生产食品;生产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伪造食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

(六)生产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

第四章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县(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辖区范围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所生产的食品实施监督抽查,监督抽查的次数每年不得少于两次以上。

第十五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结合本辖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特点,摸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数量、生产品种、生产条件、质量安全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档案,实施动态监管。

第十六条 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商务、食药监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小作坊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了解食品生产加工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了解食品生产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知道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

第十七条 实行开业、歇业“两申报”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歇业的,除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歇业手续外,还应向所在地的县(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对开业或重新开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须经当地县(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其生产必备条件检查合格后方能开业或重新开业。第十八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小作坊的监管纳入食品安全监管区域责任制,落实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的监管,充分发挥乡镇食品安全员的作用,将监管任务落实到位。采用巡查、监督抽查、委托检验等监管措施,督促小作坊规范生产经营,加强小作坊监管。

第十九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生产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

第二十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每季度向政府报告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情况,对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级质监、工商、卫生、商务、农业、食药监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互通信息,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履行好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食品的,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

(一)、(二)、(三)项生产食品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罚。第二十三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处罚。

第二十四条 在生产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 产品标识不符合要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原辅材料、人员健康、产品包装等方面不能持续保持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八十九条规定处罚。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歇业期间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按国家有关对无营业执照经营的法规进行处罚。对获得营业执照放松生产经营管理导致生产经营条件达不到要求的,由质监、卫生等部门责令整改,拒绝整改的,由工商部门依法注销登记。第二十九条 监督抽查不合格的食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5

《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已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 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 2010年 1月 16日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公布之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六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2010年 1月 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管 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 全法的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食品小 作坊和食品摊贩,以及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小作坊,是指固定从业人员较少、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生产 条件简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或者个人。

本办法所称食品摊贩,是指在街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从事食品销售或者食品现场制售的 个人。

第四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 产经营活动,对食品质量、安全承担责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支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展的同时,对食品小作坊和 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 统一领导、组织、协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 工作。

第六条 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下 列规定依法履行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承担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二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小作坊准许生产证的核发以及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以外 的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小作坊工商营业执照的核发以及商场、超市、集贸市 场内的食品小作坊和餐饮类以外的食品摊贩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类食品摊贩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 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日常监督管 理和宣传指导工作。

第七条 鼓励学校、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 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 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章 生产经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 贩的发展列入本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或者民生计划, 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 支持,保障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简化审批、办证等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食品小作 坊和食品摊贩提供便利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集 中场所、街区,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鼓励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第九条 食品小作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 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和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生产加工场所应当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二具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 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三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 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四从业人员应当持有健康证明。

第十条 对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

食品小作坊业主应当持符合第九条规定要求的相关材料,向所在地的县(市、区质量 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 颁发食品小作坊准许生产证;对不符合规 定条件的,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说明理由。

食品小作坊业主持食品小作坊准许生产证依法申领工商营业执照。食品小作坊未取得准许生产证、工商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 食品摊贩从事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摊点应当具有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食品制作和售货的亭、棚、车、台,具有防雨、防晒、防尘、防蝇、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二接触食品的器具、工作台面以及货架、橱柜符合食品卫生条件;(三从业人员应当持有健康证明。

第十二条 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法取得清真食品准 许经营证和清真标牌。

第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在食品生产经营中应当执行下列规定:(一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应当无毒、无害,洗净、消毒,保持清洁;(二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包装材料;不得使用书刊纸张、报纸和其他不 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材料包装直接入口食品;(三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不得 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四从业人员从事生产经营食品活动,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佩戴口罩,保持 个人卫生;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五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六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杀虫剂、灭鼠剂等应当妥善保管, 防止对食品污染。

食品小作坊应当在明显位置张挂准许生产证、健康证、工商营业执照等证件,从业人员 应当与证件记载人员相符。

食品摊贩应当遵守城市市容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明显位置张挂健康证。第十四条 禁止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 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 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 异常的食品;(四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五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品、洗涤剂清洗处理动物的头、蹄、内脏,用于食品生 产加工;(六使用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加工的食品;(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九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十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第十五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不得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如实记录购进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内容。

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 于一年。

第十六条 食品小作坊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购货者名称及联系 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 于一年。

第十七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 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第十八条 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集中经营区的开办者或者食品柜台的出租者应当协 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监督管理义务:(一查验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准许生产证、健康证、工商营业执照,明确食品小 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责任;(二检查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 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三指导并督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建立生产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等与保 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四)督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采取下架、销毁等措施处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 品。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集中经营区的开办者或者食品柜台的出租者应当配备专职食品 安全管理人员,监控本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集中经营区的开办者或者食品柜台的出租者未履行本条规定义 务,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十九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 当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责令其召回已经售出的食品,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 录相关情况。食品小作坊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 向所在地县(市、区)质量监督部门报告。第二十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予以处置,及时救治 食物中毒人员,封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防止事故扩大。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以及收治食品中毒人员的医疗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向上一级行 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不得毁灭有关证据。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同级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措施防止、减轻社 会危害。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履行规定的报告义 务。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对食品小 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内容。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制定本部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 督管理工作计划。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履行食品 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帐薄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 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不得妨碍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正 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第二十四条 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 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当事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检。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所

需费用由自 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列支。第二十五条 对食品小作坊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实行备案制度。食品小作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当向所在地的县(市、区)质量监督部门备案,使用的 食品添加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变更备案。食品小作坊不得超出备案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制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食品小作 坊和食品摊贩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七条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和 食品摊贩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 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加强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检查和 整改指导。第二十八条 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食品小作坊和食 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组织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通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经综合分 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第二十九条 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没有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的,应当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公众免费查阅提供便利条件。第三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幼儿园、中小学 校周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制止有影响儿童、中小学生安全、身体健康的食 品生产经营行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现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有权 制止,并及时告知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查处的,乡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协助。第三十一条 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本 部门的电子邮箱地址、单位地址或者举报电话,接受公民、组织和法人的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 围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对咨询、投诉、举报和核实、处理、答复的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并保存。第三十二条 食品安

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属实、为 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第四章 法律责任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 篇6

2016年03月30日 发布

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

(2016年3月29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和其他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生产条件简单、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小餐饮,是指有固定门店,条件简单、从业人员少,从事餐饮服务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摊点(以下简称小摊点),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或者在相对固定区域,从事食品销售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推进综合执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监督管理工作,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计生、公安、教育、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民族宗教、农业、林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自觉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与食品有关的行业组织应当推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规范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依法生产经营,促进本行业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消费者协会和新闻媒体应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尚德守法的先进典型,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鼓励集中经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业务培训、资金扶持、场地租金优惠、就业帮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规范操作,改进生产经营条件和工艺技术,创建品牌。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或者举报,依法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和管理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十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从事生产经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

(二)制作食品时生熟隔离;

(三)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无害、清洁;

(四)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五)加工、贮存、运输、装卸和销售食品的环境、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害并保持清洁,有密闭的餐厨废弃物存放设备,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存放、运输;

(六)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应当专区(柜)存放,专人保管;

(七)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八)小餐饮、小摊点无专用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的,应当使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餐饮具或者采用集中式消毒餐饮具;

(九)小作坊、小餐饮经营场所与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保持二十五米以上距离,并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口罩、手套;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器具。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有效健康证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二条 小作坊、小餐饮实行登记证管理,小摊点实行备案卡管理。核发登记证、备案卡不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登记证、备案卡。

第十三条 小作坊、小餐饮登记证应当载明经营者姓名、商号名称、地址、经营项目、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小摊点备案卡应当载明经营者姓名、经营项目、区域、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不得超出登记证、备案卡载明的经营项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小摊点经营活动不得超出备案卡载明的区域。

小作坊、小餐饮登记证有效期三年,小摊点备案卡有效期一年。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可以向发证部门办理临时登记证或者备案卡,有效期六个月。登记证、备案卡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登记证或者备案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小作坊、小餐饮还应当公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购入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查验生产许可证、登记证、备案卡和产品合格证明,如实记录供货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采购数量、采购时间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进货查验记录、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食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六条 在登记证有效期内,小作坊、小餐饮停止经营超过六个月需要恢复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经原发证部门核查批准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第十七条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审查其食品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第三章 小作坊

第十八条 开办小作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独立的生产加工场所,场所面积与生产加工能力相适应,布局符合工艺流程要求;

(二)具备与生产加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和处理废水、油烟以及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设施;

(三)场所的地面、墙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五)具备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 小作坊应当向经营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申请领取小作坊登记证:

(一)申请书;

(二)开办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四)主要食品原辅材料清单;

(五)拟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说明;

(六)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复印件,无食品安全标准的提供生产工艺流程图;

(七)生产加工场所的卫生与安全情况说明;

(八)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在十个工作日内颁发小作坊登记证,并将登记信息通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审核登记中获知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第二十一条 小作坊不得生产加工乳制品、速冻食品、酒类(白酒、啤酒、葡萄酒及果酒等)、罐头、饮料、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果冻、食品添加剂等产品,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加工的其他产品。

第二十二条 小作坊对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预包装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食品名称、地址、配料、生产加工者、生产日期、食品贮存条件、保质期、登记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标签标明的内容应当清晰、易于识别。

第二十三条 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首次出厂前经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在登记证有效期内,小作坊应当每年对其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检验,并保存相关凭证。

第四章 小餐饮

第二十四条 开办小餐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经营门店,场所面积与生产经营面积相适应,各功能区布局合理;

(二)采光、通风、照明、噪音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三)厨房粗加工、烹饪、餐具用具清洗消毒、食品原辅料贮存区域等场所分区明确,防止食品存放、操作产生交叉污染;操作间与就餐场所、卫生间有效隔离;

(四)配备有效的冷藏、洗涤、消毒、油烟净化、防蝇、防尘、防鼠、防虫设施,以及处理废水、存放餐厨废弃物的容器或者设施。

第二十五条 小餐饮应当向经营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申请领取小餐饮登记证:

(一)申请书;

(二)开办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四)经营场所平面图、设备布局、卫生设施等示意图;

(五)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在十个工作日内颁发小餐饮登记证,并将登记信息通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二十七条 小餐饮不得经营裱花蛋糕、生食水产品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五章 小摊点

第二十八条 从事小摊点经营活动,应当有与其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工具、容器、工作台面以及防蝇、防雨、防尘等设备设施。

第二十九条 小摊点领取备案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三)经营范围。

第三十条 小摊点应当向经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并领取小摊点备案卡(以下简称备案卡)。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向符合条件的小摊点发放备案卡,并将小摊点的备案信息报告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小摊点不得销售散装白酒、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等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高风险食品。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交通、噪声、市容、周边环境、历史沿革、群众需求等因素,按照方便生活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经营区域并及时公布。

适宜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开办早市夜市或者集中生产、交易市场的区域,应当统筹建设,集中管理,并配备检验、供电、给水、排污等设备设施。

学校、幼儿园门口一百米范围内禁止小摊点经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存在的区域性、普遍性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综合治理。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第三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加强现场巡查,督促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规范生产经营,发现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将小摊点的统计信息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协助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食品安全违法情况。

第三十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在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登记、备案、允许经营区域、工商注册等方面实现网上申请、信息共享、联动审批。

第三十七条 集中生产、交易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场地房屋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博览会等举办者,应当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协助履行下列义务:

(一)查验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相关证明及信息;

(二)检查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

(三)建立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档案及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条 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目录或者禁止生产加工目录,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对消费者反映较多和本行政区域内消费量大的食品,应当重点抽样检验。

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依法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不得向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

第四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或者广播、电视、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的监督管理信息。涉及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统一发布,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公布的信息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单位地址、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接受咨询、投诉、举报。

对投诉、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和处理并予以记录保存。受理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为投诉人、举报人保密,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提供违法行为线索并查证属实的举报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奖励应当及时审批和发放。

第四十三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信用档案,记录登记信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黑名单制度,将有下列行为之一且拒不改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列入黑名单:

(一)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二)生产、经营变质、过期、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黑名单应当依法予以公布。列入黑名单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三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当事人对被列入黑名单有异议的,有权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黑名单期限届满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应当将其从黑名单中删除。

第四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户外公共场所未取得备案卡的小摊点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依照前款规定执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文明执法,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非法利益。

第四十六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发现所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相关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销售,并向经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四十七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事故发生单位、个人和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受理投诉、举报后不及时处理的;

(二)泄露举报人信息或者举报内容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登记的;

(四)未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影响联动审批的;

(五)未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或者方案的;

(六)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及时报告、处理的;

(七)应当建立黑名单而未建立的;

(八)违法实施检查、强制等执法措施的;

(九)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添加剂、原辅材料,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并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

第五十一条 小作坊、小餐饮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未取得登记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用于违法生产加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

小摊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未取得备案卡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城市户外公共场所未取得备案卡的小摊点,由城市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进行处罚。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小作坊、小餐饮处三百元罚款,对小摊点处一百元罚款:

(一)没有健康证明的;

(二)未悬挂登记证(备案卡)或者健康证明的;

(三)使用未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的。

第五十三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

第五十四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小作坊、小餐饮处五百元以上一千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小摊点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小作坊、小餐饮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集中生产、交易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场地房屋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博览会等举办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允许未依法取得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进入市场生产经营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给予处罚。

第五十八条 被吊销登记证或者注销备案卡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三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十九条 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以外处罚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由县(市、区)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挠、干涉有关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登记证、注销备案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中小学生校外托餐场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餐厅、农村宴席聚餐等其他餐饮服务业态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食品加工作坊管理制度 篇7

1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几十万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这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普遍存在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缺乏、质量卫生控制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政府有效监管小作坊也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9月1日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国家标准标准不能从食品的内在质量上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保障, 更不能有效扼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 与固定实验室相比, 移动实验室在加强食品小作坊安全监管中的优势和作用

2.1 移动实验室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2005年松花江水事件中, 移动实验室则发挥了无以比拟的作用, 它可以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对松花江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 为保证人民喝上安全无毒的饮用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现在有些小作坊的生产者无科学依据的任意在食品中添加各种物质也随时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避免的要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事故发生后抽取样品, 然后再送到当地的质检所实验去检验,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 而移动实验室则可以随时随地赶到事发现场进行现场检测, 及时找到事故的源头, 能够有效扼制食源性疾病的蔓延, 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2.2 移动实验室在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县级各质监部门对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前还主要以抽样检验为主, 最频的也只能一个季度检验一个批次, 而小作坊受生产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进行原材料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 生产者往往连自己生产的食品什么质量都不十分清楚, 而将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和成品批批送法定检验部门检验, 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要负担沉重的检验费用,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解决了检验费用的问题, 而移动实验室则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快捷的检验检测服务, 通过对原材料、生产过程的检测更能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 维护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2.3 移动实验室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供

可靠的检验检测数据, 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节能降耗。节能降耗, 简言之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加以改变, 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强度这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企业使用电能、油等能源, 势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这就需要我们从降低成本, 节约能耗上下功夫。传统的燃煤, 热利用率45%, 存在着大量的浪费, 在这个问题上移动实验室—煤质检验实验室, 则可以用其科学的检测数据为企业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提供科学的依据。

2.4 移动实验室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起来, 可

以将服务与整治工作统一到技术监督实际工作中来。食品企业的安全监管一直都是质监部门不断研究探讨的主题, 黑龙江省质监局的“四位一体”监管, 是独具特色的监管模式, 是专业执法与技术执法相结合, 并充分利用“两个前移”的成果, 移动实验室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通过现场抽样, 能充分展现监督检查的力度, 现场检测, 体现出质监技术执法的透明度, 同时体现了监督执法和检验检测的融合性, 解决了过去执法主体周期长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 并展现了食品监管的权威和震慑力, 形成了综合监管的一种合力, 并可以形成监管的长效机制。

2.5 移动实验室可以利用其流动性强的特点, 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使食品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移动实验室的移动性不仅为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便利, 同时, 也可以利用其移动的特点作为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媒介, 不仅可使小作坊主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也可以促使其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促使其将理论上的东西应用到现实工作中,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加强质量管理, 在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同时将企业作大作强。

3 移动实验室在保障食品小作坊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移动实验室和固定实验室相比什么都不缺, 而移动实验室并不是“孤兵作战”, 通讯和信息化系统可对移动实验室实施远程监控和适时指导, 无线网络则可以使检测数据采集、计算、分析、传输和报告打印自动完成。因此, 建立一个移动实验室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在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众多, 移动实验室的普及面临着巨大困难。

移动实验室的操作比固定实验室的操作更加复杂, 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无法正确操作, 也不能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精确, 也就不能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出具正确的参考数据, 因此, 建立一个移动实验室需要培训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不仅要耗大量的培训费用, 而且还要从各基层部门调动大量的检验主力人员, 而质检部门检验人员的缺乏也是移动实验室普及面临的又一重大困难。

为了能使移动实验室在提升食品小作坊安全保障水平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各种制度, 以保证食品小作坊的健康发展:

3.1 加大资金的投入, 完善检验仪器设备, 在基层普及装备齐全、功能多样的移动实验室。

健康的食物, 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而由于社会的发展, 农药化肥等物质的添加与应用, 使人类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 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 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而食品的生产从原材料来讲就很难达到完全合格, 人类必须加大对所食用食品的检验力度, 尤其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其许多的生产工艺都是传统流传下来的, 或许在口感或者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其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却无从考证, 所以, 只有配备了先进的移动实验室, 才能现场对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及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的检测。

3.2 加强质检部门人员的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

未来的社会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是社会发展, 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小作坊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人员少, 人员素质一般都比较低, 无法也无能力去学习更多的检验知识和技能, 而移动实验室的推广, 弥补了小作坊这方面的缺陷, 质检部门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培训大量的专业检验检测人员, 配备到移动实验室中, 这些专业的检验检测人员可以从原材料、生产过程、产成品等方面为小作坊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一方面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也为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社会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改革检验制度, 创新检测技术方法。

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实验室主要忙于日常检测, 无暇对新商品、新项目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检验工作也是一项有代价的技术性工作, 适当科学的检验方法可以降低检验费用和成本, 为实验工作节省资金, 同时, 适当科学的检验方法也可以提高检验的效率, 为监管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3.4 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为检验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是顺利开展检验检测工作的依据, 移动实验室是固定实验室的衍生和发展, 是创新的最直接体现, 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为移动实验室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 与固定实验室相比, 移动实验室对小作坊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移动实验室的完善与推广, 将进一步提升小作坊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使小作坊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责任编辑:许克艳

摘要:现重点讨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从作坊的现状, 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

广东立法管理小摊贩小作坊 篇8

城管与小贩 似乎是解不开的死结

2007年之前发生过许多城管与小贩纠纷的案例,而2007年发生的城管打死小贩一事,更是小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升级扩大而导致的惨剧。最近的一个事件是今年6月28日发生的郑州管城区的小贩与执法人员产生冲突。事情很“纠结”:受伤城管在医院躺着,同样受伤的小贩也在反映情况;城管说小贩“违法占道”,还拿刀威胁,最后动砖头伤人;小贩说三个城管打他一个,城管“暴力执法”。双方都做了伤情鉴定,结果孰是孰非?至今还没有定论。

似乎只要还存在小贩,就一定会有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小贩之所以影响市容,占道设摊,主要原因是想多挣点儿钱,让自己生活得好一点,或者是让自己的孩子上得起学,让自己的老婆在别人面前能够抬得起头。城管则是因为上级的任务要完成,市民反映路不好走,来清理道路。这样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与摩擦,甚至发生伤亡惨剧。

小贩与城管之间的“游击战”不仅耗费了政府部门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也影响了小贩谋生,同时还不方便市民消费。尽管多年前舆论就呼吁,城市管理与其“堵”不如“疏”,但并没有多少地方真正听取这一人性化的建议,也有城市曾经立法允许路边设摊,可是效果似乎不佳。

南京:第一个立法允许路边摆摊的城市

2012年,南京市出台了管理小贩路边设摊的有关条例,条例规定了小贩可以在不影响市容、交通和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下,在政府规定的地段摆摊设点,当然也规定了小贩的经营时间。当时南京就为1万多个“规范”后的摊点发临时摆摊许可,而这些摊点除少量搭建大棚的成本费及卫生费外,原则上不收费。南京因此规定被认为是第一个立法允许路边摆摊的城市。

那么它的效果如何呢?

2013年9月,南京曝出有小贩暴力抗法;2013年9月25日,南京发生过一起小贩因为争抢地盘致人死亡的恶性刑事案件;2014年2月,南京为迎接“青奥会”下一步重点清理内容就有一点:集中整治占道经营,其中窗口地区、旅游景区、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以及商贸中心周边道路的占道违法经营更为严重。从中不难看出,这是南京划定地段允许路边摆摊的有关条例带来的间接后果。

可见允许路边摆摊的条例实施后,流动设摊屡禁不止,反复、回潮现象十分明显,小贩之间的矛盾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小贩与城管的“猫鼠游戏”仍在南京存在,有时更会导致死亡悲剧的产生。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南京市的有关规定不够完善,条例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当然,南京的经验和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

广东《草案》条例不断完善

目前,广东约有80万人依靠小作坊和小摊就业,因此制定有关条例势在必行。

广东省提出的《草案》共有六章68条,规定的条例较南京有所细化。《草案》除了规定了基层的属地管理责任外,还就确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定义、是不是要采用划定或临时指定区域允许经营的方式来管理、是不是要采取给经营者许可发证等规定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卖桃子的王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听说《草案》后脱口而出:“固定就好!”王姨坦言,自己和城管打了几十年游击战,“怕城管掀东西”。每天早上4点多她就去市场,批发100多斤的桃子,但每次看到城管来,只能逃。因此,她每个月都会换个地方做生意,但仍躲不过城管的来访。

南京在赋予小贩们“路边摆摊权”迈出了第一步,广东也将在此基础之上迈出一大步,如果此“条例”得以通过,使小贩摆摊合法化,对于广东摊贩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政策开一个“小口”,许多人的生计就多了一条路。小贩要想取得合法经营的登记卡,必须满足相关卫生条件。这对广大市民的健康是一种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城管从“人治”转向“法治”,让城管执法与小贩经营都走向规范化、固定化。小贩不用到处躲,城管也不用到处追,这样才能真正让小贩和城管和谐共处。

我们期待着,在依法管摊的模式下,城管和小贩的关系能够逐渐正常化、平淡化,不再成为新闻富矿,不再成为媒体首页的“常客”,不再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焦点。祈望广东能够尽快探索出依法管摊的成型经验,并能把这种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

(编辑:古筝)

上一篇:特研会工作计划下一篇:船务单证部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