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住宅产业

2024-05-26

养老住宅产业(精选12篇)

养老住宅产业 篇1

一、当前养老问题的焦点

1.存在严重养老概念和定义的认识差异

当前的政策倾向是围绕保障性社会的养老制定的,是解决社会五保户、孤寡失能者、智障者、行动缓慢者的少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大多数的居家养老者、退休老人的健康生活缺乏政策支持。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存在问题,将养老产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混为一谈。

2. 启动养老市场,把重点放在大多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社会问题上

养老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再腾起的关键问题。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狭隘的利益驱动问题,也是缺乏整体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

启动养老地产市场、组建社会服务市场机制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动力。我国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机遇处处存在,我国的企业家和房地产行业也早就看到了无限商机。

3.严重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形成,养老居住缺少支撑点

目前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是养老服务。企业不投入、年轻人不愿意加盟,风险大、收入不高、脏乱差。老年服务被社会看成低档、低地位的职业,服务机构长期未能形成。对开发建设企业而言,老年地产的开发不成问题,而建设以后的老龄化专业服务成为地产行业的拦路虎,没有一定的服务专业水准是难以胜任的。

4. 要放开市场,允许开发商赢取合理的开发利润

开发商是要通过市场获得利润,并藉此得到发展的。只有企业的发展,养老事业才会有更大层面的发展。老年地产与普通地产不一样,一般投入成本都要加大,实际要获利很难。应该规范土地供应,给予老年地产商以政策支持,扶持地产商上路走一程。

上述四大焦点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依靠市场、启动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理顺政策关系,为开发企业排忧解难(赢利和服务),让养老地产商及早进入,才能开启中国养老产业的宏大事业。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于养老居住设施

(1)新建养老居住社区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本是主流模式,但项目建设和落地存在障碍,原因是:找不到养老地产开发的赢利模式;未有适合国情又能满足传统养老观念的居住模式;缺乏承接养老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

解决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把养老配套作为指标落入城市用地(类似现在的幼儿园、小学的土地供应做法),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规定适老化住宅的比例(类似经济适用房配建办法),令投资者在土地拍卖的同时,就已经清晰了解需要配置的养老配套指标及需要配建的适老化住宅比例。其余为商品住宅,以分担投资者控制成的本风险。

(2)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养老改造

目前,国内大量的既有居住社区面临严峻的适老化改造问题,主要涉及到三方面问题:一是适老化住区空间环境和家庭住宅内适老化改造问题;二是适老化设施的活动面积问题;三是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缺乏问题。

由于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涉及钱(资金)、地(土地)和人(人才)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介入作出规划,带头试点示范,寻找商机,逐步实现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

解决方式:从政策层面上推动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改造、家居装修适老化),公共部分建议利用物业维修基金解决资金问题,家居部分推动住房公积金使用。

2.关于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养老服务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规模化系统经营管理经验和手段,尚不具备承接养老地产项目的养老服务条件,缺乏养老服务的成套服务标准规范,突出表现在:

(1)护理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

目前的护理人员90% 来自农村,教育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服务意识较差,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人员流动很大,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政府给予护理行业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参照环卫工人的做法,给与“户口落户、子女随迁”等优惠政策,给与在岗职工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二是保障服务品质和水准,政府需要组织制定各类的管理服务标准,特别是护工人员定级职称,提高护工人员社会地位。

(2)医疗政策未与养老政策挂钩

目前的医疗政策和养老政策是独立运作的两个系统。尽管中央政府有医疗互通共享的政策,但各地的细则尚未出台,运营受阻,异地养老不便,老年地产受阻。建议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制,整合人员设备资源,明确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基本医保体制。

三、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1.制定可持续的养老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方案

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个城市制定《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5-10年或更长周期内适老化住区的规划指标体系,适老化住宅的改造计划目标、考核、监管、评估的运营制度。制定老年用品的发展规划,引导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

2.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9073”政策并进行清晰解读

(1)90%的居家养老实际是社区养老主体对象,是社会养老最需要的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养老已使年轻人不堪重负,妨碍了社会生活经济健康发展。目前的政策语境下,居家养老的利好实际惠及不到,形同虚设和空挂。

(2)7% 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社区照料,目前也因具体条件不具备,仍然迟迟不能落实。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服务人力支持。

(3)97% 的养老问题,其实政府并不能有效落地。社区养老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尽快使开发商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发掘养老产业潜在的商业机会,鼓励开发企业积极投入。

3.深入调研并动态追踪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国家应该拨款专项基金,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需求专项调查研究》,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观念态度、经济收入等进行全面分析调研,得出当前中国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做好发展老年事业的重要基础工作。

4. 建立与商业保险、养老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相配套的养老制度

让养老有资金,服务有酬报。倡导和探索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公益自愿者进入方式方法,鼓励积攒服务时段(养老时间银行),用于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酬报方式。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制度。

5.关于快速启动养老市场问题

目前,中国内地老年消费群体的状况是,30-40年后因养老观念滞后群体庞大,消费欲望不强,50-60年后养老观念开放,但尚未成为市场主力。建议不能消极等待老年消费群体的自然转换和市场自然成熟,政府应从组建养老服务端切入,大量采购养老服务,并将养老补贴直接发放给老年人群,刺激市场供应端养老服务产品的放大做强,促发老年人主动养老消费观的形成。

6.关于养老市场细分与政府功能定位问题

建议政府着力推动和培育中低端养老市场,做好保障型的机构养老产品服务,将高端或中高端养老市场空间留给社会资本和企业,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的各自优势。

四、结论

养老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实际关乎到我国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启动市场,按市场规律做大做强养老服务、养老地产、老年用品开发三大产业,是目前当务之急。

服务是养老之本,在尚未形成之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养老服务业的运营商以轻资产方式更好地进入这一领域,并通过开放养老服务经营权的方式,用市场化手段形成规模化服务机构。

养老住宅产业 篇2

8月19日,世联地产与台湾最大的养老产业集团——恒安照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前的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将养老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地产”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继自住型住宅之外的“隐性刚性需求”,各大房企及险资纷纷试水,但具体的商业开发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世联地产副总裁林蔚指出,养老产业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而不是以开发为核心的,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更多政策的配合与支持。

养老市场规模至少万亿

世联地产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城市42.8%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

作为民生热点,养老产业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扶植的产业。随着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度假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需求多元化,庞大而多样化的养老市场诞生。据了解,目前全国有80家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达百余个。

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预计,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至少万亿以上,以后还会逐年增长。恒安照护集团董事长胡世贤表示,目前大陆人口老龄化状态与20年前的台湾十分类似,但是大陆人口老龄化发展更加快速,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不过,胡世贤认为,内地养老产业存在“山寨化”现象,很多项目只是打着“养老”的幌子,实际上还是在卖房子。

从大型房企养老地产的开发定位来看,主要是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主要开发模式还是以旅游地产为主,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满足健康老年人候鸟式度假与养生养老的需求,真正能提供养老多元化服务的极少。

世联地产顾问业务发展部总监李亚南指出,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是一个“模糊而想当然的市场”,面临营销、盈利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困扰。

“养老产业是一个进入就不能退出的行业。”胡世贤说,养老不是卖房产,而是卖服务,而大陆目前养老产业链尚不完善,相关行业如护工等人才急缺,恒安进入大陆正在做一些前期的事情,比如培养人才以使台湾经验本地化,以及挑选合适的项目“种子”作为试点。

台湾经验可资借鉴

世联地产在研究了美国、日本的养老产业模式之后,认为其在国内并不适合推广。相较之下,台湾的经验可资借鉴。

胡世贤介绍,作为台湾养老产业第一品牌,恒安照护集团目前在台湾拥有700多位员工,照料5500多位老人。服务类型包含机构式照顾、居家式照顾、小区式照顾,服务项目由小区服务、老人住宅、老人安养、老人养护到长期照护等多重模式。世联地产希望借鉴恒安照护集团的经验,通过与之的战略合作来进行公司的转型。

世联地产认为,三种开发模式的推行,将改善目前养老产业的不足,逐渐实现盈利。其一是隔代亲情社区开发模式,即年轻人群与健康老人混合的社区,北京(楼盘)太阳城、杭州(楼盘)绿城蓝庭社区、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等是这类模式的实践。

李亚南介绍,这类模式下,持有少量物业与销售物业相结合,持有物业规模比例应小于30%,销售比例应大于70%,以保证开发的持续性和养老社区的品牌属性。“销售物业+持有经营+服务输出”是整体的盈利思路,将在保证品牌树立与服务输出水准的同时,实现快速回现,保证现金流,为后续开发回血。针对全持有的养老物业,即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押金制和会员制是国内可行的盈利模式,会员制销售的是服务内容;押金制仅是销售物业使用权。目前国内采取这种方式的项目有北京太阳城水岸香舍、天津(楼盘)宝坻云杉镇等。

世联地产表示,以销售服务(而非物业使用权)为核心,是会员制交易模式的设计前提,而终身类会员、押金类会员和消费类会员的有机组合,将解决企业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流问题。但从财务、盈利效果和经营三个角度来看,相比较传统的押金制模式,会员制运作模式可以较为灵活地计入财务报表,在经营上操作更加便捷,能够更好地实现回现。

第三类是“养生目的地”开发模式,针对具有高保健意识的中高端家庭,盈利模式则是“持有核心设施+物业销售+会员销售”,而“度假养生+交换平台”,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

据悉,针对健康活力老人的“候鸟式养老”的度假交换平台模式,市场上已经开始有所尝试,目前上海(楼盘)亲和源在海南(楼盘)、东北等地已开始试水度假养老项目。

养老产业:“沉睡”的朝阳产业 篇3

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市场规模达万亿元。

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年底前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占中国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用再为养老发愁的广大人口将撬动庞大规模的养老产业。

据专家测算,全国1.59亿老年人口可牵动1万亿元规模的养老产业,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服务层次低等“软肋”,中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国未富,民先老

2006年8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中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这一比率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大陆也像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预计在2015年左右结束。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商机巨大

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朱凤泊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老龄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医疗、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老龄产业,而养老产业即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老龄产业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麻凤利说,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养老产业不仅指服装、拐杖等单个商品,还包括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如美国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厂家有1000多家,一把老年人乘坐的轮椅就有上百种,中国则很少。

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目前全国各地公办养老院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悉,在上海某养老院,一些老人没等到床位就已去世了。

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民办养老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数字表明,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仅在2005-2007年两年期间,民办养老院仅北京市朝阳区就新开了十多家。

据统计,以前民办养老院开业了5-6年,入住率才能达到70%-80%,但是现在开业两年,入住率就能达到70%-80%。

养老机构:政府管得多,服务得少

然而,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却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矛盾相当突出。

据浙江一位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她创办的养老公寓是当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试点,但在创办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婆婆太多”,受计划经济下几十年老习惯的影响,有些部门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不可能社会化,怀疑企业参与这些事是“动机有问题”,因此处处设防。他们办起事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家一家地跑,还常常碰壁。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有的靠租用的民房仓库、对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另外,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银行对养老机构不“感冒”

融资难亦是经营养老院的困难所在。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

据北京圣泽峰老年公寓院长杜士勇说,自己以前的积蓄是他经营养老院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局面直到5年以后才可能好转。因为像他们这样规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提供床位300张)的养老院,一般要经营5-6年才能盈利,目前他们的收入仅够支付员工的工资。

还有就是高风险和无保障。其风险主要是由他们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

所谓无保障,就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据了解,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甚至在有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空白,有时遇到纠纷连律师都不知如何解决。

杜士勇说,有时老人纯属意外事故,但是养老院不得不承担起全部责任,而且这不仅仅是赔钱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养老院的声誉和评比,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在高风险和无保障的重压下,经营养老院一定要小心谨慎、面面俱到。

从业人员缺乏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名护理人员,但是目前中国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可见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不仅从业人员严重缺乏,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养老机构拿地困难

此外,房价的上涨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

2000年,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计划收购南汇镇一家一直无法开业的养老院,结果遭到捐赠者的反对而流产。自此周星增的养老院计划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漫长的找地阶段”。

上海非常鼓励社会力量辦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就遇到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大笔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有税收;批给养老院,什么现成好处都没有。

新型养老经济产业浅析 篇4

人口老龄化指某一国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 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简称人口老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60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大于人口总数7%, 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 则证明该国进入人口老年化。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中国都早已是人口老龄化国家。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出新的考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目前人口一直维系在13亿到14亿之间, 目前丁克家族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享受自由的生活, 但多数是不想负荷过多的生活成本, 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 将来的世界可能会出现用工荒。老龄化社会如何过渡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由于出生率大幅降低。进入21世纪全球平均生育率比20世纪中后期大幅减少, 加之丁克家族越来越多, 及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对生育的影响。人口生育率还将继续减少。二是人均寿命大幅延长。早在1900年,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仅仅是30多岁, 发达国家也不过50岁, 21世纪初前者是67岁, 后者达78岁, 而且还会上升。而号称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竟有80多岁。有迹象表明, 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正在发生全球性的变化, 全球人口增长减速比预测的来得快, 因而全球人口老龄化也比预想的来得快, 几十年后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所带来的老龄化将更为显著。

而其他方面,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养老金的压力。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多了, 对国家财政、财力的要求就更高了。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养老金不足的消息使得很多人对养老失去信心。在美国养老金是入市的, 但中国对于养老金入市存在争议, 毕竟市场有风险。

二是对卫生的要求, 因为老年人是所有群体里面消耗卫生资源最多的。国际上有一个统计, 三分之二的卫生医药资源是被老年人消耗了, 而且一个人一生当中大部分消耗的卫生资源和医药费是在年老以后, 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人。

三是就业的压力。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以后, 就业人口在下降, 年轻的就业人口在下降, 所以, 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 西方的一些重度的老龄化国家, 基本上都是缺劳动力的国家。

四是养老服务的影响。老年人多了, 特别是高龄、有病的老年人多了以后, 对社会服务、养老服务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所以, 社会要适应老龄化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给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提供便捷、多方面的服务。

五是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了以后, 社会有一个怎么样管理老年人的问题。所以, 要有一个老年社会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经济、社会、家庭各个方面。

世界达到人口巅峰后劳动力供应会很快萎缩, 从过剩走向稀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会更为深远, 因为这是一种全球趋势。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全球都面临“用工荒”威胁。截止到2012年, 在世界人口中, 60岁以上者约占11%。25年后这一数字将倍增至将近四分之一, 其中六分之一的老年人将超过80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受此影响, 在南部非洲, 一些国家受到的冲击将尤其巨大。目前,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2%, 20年后将升至28%以上。

用工荒导致廉价劳动力的缺失, 很多大公司已将生产工厂搬离中国, 转投东南亚的小国家, 而最近苹果公司将MAC BOOK的生产线移回美国能解决当地200多人的就业。即便不全是因为是用工荒带来的影响, 也可以看出老龄化社会下, 年轻人已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

二、中国传统养老面临的压力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 中国是在并未在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时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是截然不同的。加之中国的传统的思想模式, 财产多数都用于子女身上, 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对养老的成本支出不太大。这也正是很多专家提出“倒按揭”在中国难以推行的原因, 与我国人民的文化背景相冲突。另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 机制还不健全, 且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处在一个改革转型期间, 成本巨大, 短时间内难以完善。再有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的数量较少、机制和服务的不完善, 资金流向不透明。提供的养老服务单一, 仅能提供饮食, 清洁等基础护理, 其他方面目前还达不到。当前各种社会慈善基金暴露出的问题对于养老都是不利的。这蕴含这大量的商机, 一些人已经在探索的路上了, 例如倒按揭。阳光私募等调动起老年人自己养老的积极性, 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但是新型的养老产业对于知识闭塞的老年人来讲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此时政府的监管就是极其必要的。

三、新型养老产业的萌芽

中国老龄化分布不均, 中国的云南省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世纪初一家名为金曦的公司率先瞄准了养老这一块市场。卧云山素来有“昆明的肾脏”一说, 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去处, 金曦公司将卧云山开发成高级养老会所, 目标是瞄准高收入老年人群。据了解, 金曦公司先是派车在各个高级小区宣传并将老人带到卧云山居进行考察, 后又对其推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当时每年只需3600元即可双老同行, 无论何时入住卧云仙居, 无需其他任何费用生活一周, 使得当时有一定物质基础的老人纷纷加入。之后公司开展一项业务, 总之一句话就是老年人自己养老。金曦公司吸纳老人的资金并以高出银行利息标准的利息进行反馈。短短数年已有上万名老人多达几亿的资金进入金曦公司。在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一位老人说道:“我并不是为了疗养, 而是这里的高回报.”

从现象上来看这与非法集资十分相像, 不免让人担忧, 2009年一次震荡差点使公司倒闭, 那一年卧云山归昆明市政府管辖, 而金曦公司并未取得该地的使用权, 属非法建筑, 非法集资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老年人也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是要求撤资, 另一方是与公司共存亡。央视记者后来采访时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这样说:“公司现在本身缺钱, 如果撤资必然损失惨重, 不如团结起来撑过这段时间, 才能保证公司的运行, 避免出现非法集资的后果。”

当地有关部门预见到事件的严重性特开绿灯, 帮助金曦公司完成转型。这件事情才告一段落, 不难看出相关的监管还是存在缺失的。但金曦公司已然成为云南最大的养老企业。并于2006年进军北京, 并将目光锁定白洋淀国家4A级景区。不久, 金曦企业的白洋淀项目“在水一方”即将完成。金曦的目标是:不断深拓旅游地产业的发展道路, 做中国旅游地产和健康养生第一品牌, 实现社会、客户、员工、企业的多方共赢, 终成“百年老店”。

有关调查显示, 存款大于实际养老支出的老年人比例很高, 也就是说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却无投资途径, 只能把钱存放在银行里, 所以阳光私募形式的养老产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只要监管得力, 会是一条好出路。

四、新型养老模式的特殊监管制度

首先, 对于其行为不能单纯视为社保类别而应视为企业, 虽然是为养老之用但是根据保监会旗下公司来看, 一般性企业不具备从业资格。这笔资金的流入不能算作保险因此不宜用于保监会进行监管, 而应适用于企业监管, 由工商局监管。由于养老产业可能只是企业业务的一部分, 更倾向于投资, 因此对于企业规范要有一定的刚性需求, 我们可以借鉴一般阳光私募的监管办法来进行监管。而对于其监管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立法, 针对其业务由《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相关规定由证监会来进行监管。

其次, 由于其特殊性对于其投资项目需求相关政府进行考核, 一方面增加相关法律的建设, 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其保障有一定的把握。针对养老型阳光私募政府应给予扶持, 并加大监管力度, 避免非法集资的出现。毕竟可以解决政府养老压力, 应给予一定的指引及享受到国家内部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对于其投资对象政府应进行详实考察, 由证监会和保监会及工商局分别监管资金流动过程, 这样资金流动的每一环都有相对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管, 能对风险提前加以预期。

私募与阳光私募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第三方责任人的风险补偿制度, 应确立这样的制度, 并完善相关法律, 避免出现责任人出逃而第三方免责的尴尬情况出现, 对于其第三方责任人的能力评估应比信托公司级别更高, 或由政府提供相应机构, 这样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更能起到监管恪尽职守的作用。但投资必然有风险, 对于补偿制度具体内容的制定应全面考核三方利益。目前信托基金及阳光私募刚刚进入我国, 对于其出现种种的负面报道也是屡见不鲜, 证监会加大了对其管理的力度。现在将养老产业附加在阳光私募上压力是巨大的, 但这确实是中国养老的新出路, 有必要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竞成.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 (01) .

[2]吴炜.新型养老产业:正在到来的商业蓝海?[J].中关村, 2011 (02) .

[3]郑岩.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瞭望, 2011 (07) .

[4]郑家悦.建立综合性养老产业基地研究与探索[J].中国外资, 2011 (14) .

[5]李思扬, 张希曦.打开“私募基金”之门[J].中国外汇, 2009 (20) .

养老产业地产解读 篇5

每栋大楼都有不同颜色,老人可以根据颜色辨别自己家在哪个门栋,每位老年人佩戴着紧急呼叫的胸卡,无障碍设计遍布居屋和小区。十多栋大楼都用连廊连接,做到风雨无阻,每栋楼还配有多名管家,遇到紧急

情况,可以随时向管家求助。

这是一个新兴老年社区,与其独特功能相应的是,由于这类产品的前景之大,引发了保险公司、民营资本敏锐的投资目光。

保险公司谋建“养老网络”

泰康人寿在四川先后援建了4个养老院,这是泰康人寿试水养老地产的一步而已。而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泰康人寿将整合国内的一些疗养院和寻觅新的地产项目,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养老网络。在北京昌平的一家非常高规格的疗养中心就有泰康人寿的进入。其中的颐养中心采用了会员制的方式,有20万-60万不等的会员资格,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成为会员后,可以在这个风景如画的疗养院享有居住权。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人士也表示:目前养老公寓是泰康人寿进行直投的一个重点业务,养老院作为建立养老体系过程的一个渠道,其可以和补充养老、保险等完全结合起来,是一种固定资产,可以作为行业的一种延伸。而且该人士认为,就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养老业在中国将是一个朝阳行业,因此也是目前泰康人寿的一个战略方向。泰康人寿今后将成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养老院的运营公司来运作。

除此之外,事实上,他们已经自开炉灶,泰康人寿旗下的泰康置地是泰康人寿进入地产领域的另一平台。其一直将养老地产作为投资写字楼之外的一个重要业务模块。泰康置地在北京、上海开发养老社区,同时还在一些核心城市寻找土地资源。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其公司成立的战略目标就是成为中国最大的以养老社区业务为核心的专业地产开发运营公司。但这家公司从成立至今,都一直对媒体保持缄默。除却2006年完成北京金融街及CBD两栋甲级写字楼的投资交易之外,鲜有

媒体关注这家公司。

但我们了解的情况,泰康人寿在北京投资的老年公寓项目属于泰康人寿直投的项目,并没交给泰康置地。

泰康人寿进入养老地产的野心从来就没有掩饰,其董事长陈东升就曾表示,进入养老产业,投资设立养老院已成为泰康人寿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另据透露,保监会有关方面也在做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实体的相关规划设

计。

想投身于养老地产不仅是泰康人寿一家保险公司,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就提交了《《关于大力支持

养老社区建设的提案》。民间资本觊觎“养老”蛋糕 看上养老行业这块巨大蛋糕的不仅仅是陈东升,而一家名为亲和源的老年社区也出现了民营资本的身影,而文章开头描述的就是这个小区的模

样。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的俞小姐告诉记者,目前这家社区的投资已投资约6亿,大部分都来自股东的投资。记者了解到,俞小姐所说的股东之一就是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建桥集团是一家投资矿山、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公司,而周星增就是温州人在上海经商的典范。“亲和源老年公寓”社区坐落于浦东康桥,首期占地125亩,共包括910套老年住宅。周星增还曾表示,要将这种老年社区连锁化,在两三

年内谋求海外上市。

据介绍,亲和源已有100多位老人购买了居住权。目前,已有60多户入住,居住权需60多万元。但即便这样不菲的俱乐部资格式购买,粗略地计算下,回收这个投资依然需要很长时间。

我们了解到,因为银行认为养老行业的利润率一般,不会轻易贷款给老年产业,而这家老年社区的投资也鲜有银行参与。周星增曾表示亲和源

要多年才能收回投资。

老龄化问题

一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深人士是这么畅谈其对该类项目的认识:中国的第一次人口高峰出现在50年代,第二次是1963-1974年,第三次是1989-1996年,但从1991年开始,综合生育率已经低于2.1,但在1963年,这个数字是7.5。按照中国目前人口出生态势,到2018年,会出现1000万的用工缺口。

而计划生育之后,中国很多家庭都是一对夫妻赡养4位老人,现在50年代出生的人正步入60岁,到了2018年,人力成本也不再低廉,请保姆也不便宜,如果一对夫妻养四位老人,就意味着还要巨大的房子。这些情况一综合,学习国外的居家养老和产业养老结合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眼前的事。一般的养老院不能满足中高档需求,一些老人需要的是完整的居住街坊,一个适老和宜老的社区,有园林,有活动场所,有朋友聚会这样以优化老年生活为前提的优质养老场所。所以他现在很看好老年社区的项目。记者也听到多位私募股权投资人士谈论这个问题。养老产业的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陶立群也告诉记者,养老地产的投资需要很长时间,一般的年投资回报不过10%,但目前因为市场广阔,前景巨大,所以才有很多资本愿意进入。

正因为这个市场前景巨大,在昆明还出现了一种集资方式。有家金曦集团。在昆明开发了一个养老的地产项目——卧云仙居。而这家公司现在向社会募资的方式是:1万元入会,按不同投资年限,承诺年投资回报8%-9%。每年还可以去他们的别墅群休闲几天。该公司称,15亿在白洋淀收购了一个风景资源,要建立一个旅游加养老模式的地产项目,在云南的石林也收购了另一个土地项目。现在投资养老地产的各式资本热潮涌动,实际上,北京在2000年左右就出现过老年居住为主打概念的社区,最后还是将房子卖给了高薪白领。老年社区必须有很多资源(地理位置,公交,医院)等与之匹配,而老年社区的服务也需要专业的机构参与,并非一日之功。而亲和源就请了国外的一些专业服务机构来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加入,譬如专业经营老人社区的美国艾玛客公司、提供餐饮服务的法国索迪斯公司。专家认为,这套老年社区的体系完善需要逐步学习借鉴和再创造的过程。上海、大连等城市养老院已经一床难求,但高档的养老项目,一般老人会觉得收费偏高。另外,行业人士认为,投资养老地产还存在政策不够优惠、银行资金和地方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怎样既能实现盈利又有社会效益,这都是专家热衷讨论的问题。养老地产前景虽好,但道路

养老产业呼唤春天 篇6

李宏今年61岁,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中心福利院的五保老人,酒厂老板给院长2000元钱,将李宏带来做厂工。他个头不高,瘦脸薄唇,但眼睛有神,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在竹山县福利院,五保老人被派出打工被称为请“院工”。“院工”分零工和长工两种,给附近村民种地养牛等做杂活的叫零工,按天计算;被派往外地砖厂、工地等长年劳动的叫长工,一般每年做10个月,工钱4000至6000元不等,由雇主直接交给院里。

而对福利院来说,去世的老人仍有“价值”。他们不注销去世老人的名单,是为了领取每人每年1800元供养费。

不仅如此,“去世不销户”的做法也得到了县民政部门的默许。县民政局对此的解释是:“以延长供养时间的方法解决五保老人的安葬费。”

事实上,社会福利机构不善待老人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湖北竹山。前不久,河南郑州一家名叫畅乐园的老年公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是护工虐待老人,电视台蹲守暗拍的视频中,护工辱骂、殴打、捆绑老人,甚至逼老人喝尿的暴行触目惊心。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断加快的老龄化

2011年4月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766万,占总人口的12.3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04106人,占总人口的9.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78个百分点。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高龄化进程加快。

当前武汉城市圈老龄化趋势愈加突出,相对的另一组数据是: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4.7万人,这意味着每7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武汉老龄化程度正在加快,从2006年起每年增加约5万人,60岁以上老人增长速度超过武汉总人口增长速度6倍多。随着武汉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数量还会增加。同时,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个生育高峰期)的人,即将跨过老年门槛。这两个方面因素叠加,武汉市老龄化趋势还将加剧,到2015年可能达到最高峰值。

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未富先老”、家庭“少子化”、“空巢家庭”等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在考验着每一个家庭———未来我们靠谁来养老?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当老龄化社会大踏步走来时,传统的居家养老形式正迅速被解构和被分化,社会养老形式在家庭和社会的排斥和接纳中应运而生。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独生子女将承担起赡养他们的重任。未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这种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赡养老人的能力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已在时代变迁中悄然发生变化。

家庭供养资源不足,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急需社会养老补充,但目前社会化养老准备不够充分。养老机构、养老条件等都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有预测说,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市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届时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如果大家都去福利机构养老,政府哪怕投入再多,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也追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据了解,武汉市平均每百位城市老人仅有1.28个养老床位。大多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现代养老需求。两类机构相比,公办养老机构硬件、环境、人员数量和素质都明显优于民营。以养老机构总人数算,公办平均每人管3.77张床位,老人入住率91.70%;民营机构平均每人管8张床位,入住率56.65%。

因此,发展养老服务业必将成为一种新型产业。社会养老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供需矛盾呼唤养老产业化。

公办进不去,民办费用高

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徐青推着自己78岁的父亲走进了江汉区养老院。工作人员接过他手中的轮椅,他长长的叹了口气,从他们打电话预约到现在已经有两年了,他为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感到庆幸。

“公办的养老院费用低,因为收入有限,再高的我们付不起,所以一直等了两年。”其实徐青还算是幸运的,据江汉区的负责人介绍,每天接咨询预约电话就有上百个,但回答的结果总是遥遥无期。

江汉区养老院有被湖北省民政厅评定为“省一级社会福利机构”,是“武汉市示范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武汉市来说算是比较好的,总床位有800多个,实际入住的已经超过。

武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处一负责人介绍,截止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6000多个,床位226.2万张,65岁以上老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3.5张,而发达国家是50~70张。而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存在很大缺口,全省养老机构有床位19.6万张,其中城市仅有床位4万张,养老设施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几乎都满了,要入住需要排队。江汉区福利院软硬件设施、服务态度、医疗环境都比较好,这样的福利院比较容易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当老龄化以迅猛的速度袭来时,单靠政府的力量已难以解决养老的问题,这就为社会力量介入养老领域开启了大门。但如果仅仅以商业的视角去探讨养老这一命题,则必定难以承载“颐养天年”、“传承孝道”的使命。

从2005年至2010年3月止,武汉市共新增民办养老院56个,达到128家,床位数1.36万张,比2005年的72家,4913张,提高了77.7%和177%;半数以上为近五年新增,初现井喷行情。

今年30岁的徐青是家里的独生子,有一双让人羡慕的双胞胎儿子,但是同时让他无法承受的是家里还有四个老人,父亲已经失忆不能自理,每天需要有人陪护照料。平时下班要照顾小孩,一个月微薄的工资再加上父亲的一点退休金勉强维持生计,但是照顾孩子和老人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由于公办的养老机构进不去,曾找过好几家民办的养老院,住宿费最便宜的就是800元,父亲还不能自理需要护工费,医疗费等等算下来每月至少也要3000元,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5000多,还有两个小孩哪里够呢,没办法只有在家里凑合着。”徐清无奈说。

武汉最豪华的养老机构——侨亚置业集团投资的蔡甸侨亚老人村,提供集体休闲、旅游、康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健康老人每月收费从1200-3000元每人不等。另一些只拥有30余张床位的小型养老院为吸引老人入住,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最高收费也不足千元。

侨亚每周都会派专车到社区接老人到养老公寓参观,据侨亚统计,有70%的老人愿意到养老公寓住,但只有20%的老人住得起。

此外,养老机构面临的并不仅仅是资源短缺问题,还有供需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床位难求,另一方面却还存在大量的闲置床位。

正在公办养老机构掏空心思来安置老人之时,殊不知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民营投入成本大

夏日的阳光依然灿烂,伴随着一缕缕微风,两位老人坐在静静流淌着绿色的水波边钓鱼。这是位于武汉蔡甸南湖之滨的侨亚颐乐园养老公寓。这些看似普通的老人,他们拥有一平凡的身份,大多都是文、教、卫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老人和老红军、归国人士,以及省市离退休领导干部。

侨亚颐乐园2004年投入运营,侨亚颐乐园养老区建有集中供养型的高档老年公寓,拥有床位1000张,目前入住的老人有500多位。侨亚颐乐园为了方便老人和子女亲情交流,还配有接待能力达200人的酒店、会所和别墅。侨亚属于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养老公寓,一直是武汉民政局,国家民政部的重点关注单位、全国养老示范单位。

“每个星期都有省内外知名企业领导人到这里视察,也希望建立养老公寓,但后来都不了了之。”总经理介绍,办养老院“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自2004年运营,当时只有十几个老人,但工作人员都达到五六十人,投入资金是5000万元当时亏损很严重,直到2008年,我们侨亚工作人员开着豪华车大巴到社区做宣传,邀请要人到侨亚来体验,后来人数增加到了100多人,才刚刚保持持平,三年亏损达到2000万元。

目前侨亚养老公寓人数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500多人,每年的利润达到20%,已经开始扭亏为盈,带领侨亚一路走过来的总经理对《鄂商》记者说,由于养老事业属于微利产业,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免费办公大楼、人员事业编制、国家财政补贴的得天独厚优势,民办养老院可谓生存艰难。在融资方面,投资者只能自筹资金,自找场地,银行对于养老事业并不看好,几乎没有向个人发放经营养老产业方面的贷款;政府对前期开办费用也没有相应的优惠和补贴。

“民营生存确实不容易,如果提高价格一般老人住不起,如果不提高我们自己无法生存。”一民营养老院的一负责人无奈的告诉记者。

目前武汉市民办养老院床位数大多在30张左右,超过150张床位的只有12家,超过500张床位仅1家,没有一家达到1000张床位。而且生活设施简陋、活动场地狭小、配套服务不到位,普遍经营档次较低,目前还没有一家称得上“国家二级福利院”。

据记者了解的28家民办养老院,入住率普遍超过70%,但开业时间不足三年的基本都处于亏本和保本维持状态。一方面养老院在发展初级阶段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还要面临老人入住后的房屋修缮、设备维修、设施新增更换等必要开支,大部分投资者显得发展后劲不足。

“其实现在很多大企业想投资养老产业,但风险很大。”一养老公寓的负责人跟记者介绍,目前武汉市的养老服务工作缺乏规范的约束机制,特别是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很不完善。民办养老院代养的老人患心脑血管疾病、老龄痴呆和腿脚不便的居多,没有保险公司愿意给有病在身的高龄老人办理一位伤害保险,这些都给民办养老院增添经营风险。

2009年8月,江岸区花桥孝心养老院有一位入住仅三个月的高龄老人半夜摔倒导致腿部骨折,为此家属向养老院索赔6万元。院长张月娥觉得委屈,老人摔伤属于意外事故,即便是住在家中也是难免的,养老院每月只收取了几百元的护理费,难以承受六万元的索赔。病人家属却认为老人既然入住到养老院,那么发生事故的所有责任都应由养老院负责。张院长为此很伤心,决定关闭开办六年已处于盈利中的养老院,但其他入住老人和家属极力劝阻,养老院得以幸存。

“如果民营养老机构不出台相关的条约办法出台,来完善养老市场管理机制,这个养老市场就不能规范的发展下去。”张月娥说。

“银发产业”大有作为

据湖北省老龄委主任王建楷介绍,我省虽然是老龄人口大省,但养老服务产业却刚刚起步,尤其是养老机构的发展,更是处于低层次水平,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落后很多。

“虽然湖北省养老产业起步晚,但是也做出过不少努力。”王建楷告诉《鄂商》记者,2008年开办了爱心银行,如果一个老人需要照料,照料他的人义务服务,然后在各自的本子上记下照料的时间,这样服务人员如果老了需要照料,拿着小本子给有关部门,可按同等时间给予照料。

2009年为了空巢老人在家的安全,湖北省实行了爱心门铃,即把有老人的家里装上门铃,联通到邻居家,如果老人有紧急情况,可以按门铃,以便邻居及时发现。

“虽然这些政策都实施过,但是总是没有执行下去,前不久我去一个试点社区,发现门铃都不响,上面落了一层灰。”王建楷说。

目前湖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岁左右,到2050年将达77岁左右。2050年,全省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由2005年的67.4万人,增加到459万人,占总人口的7.6%,江城“银色市场”潜力巨大。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武汉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有65%因主观选择或客观限制选择自住或独居,“空巢”家庭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整个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房及其所带动的整个养老产业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老年产业不仅仅局限在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它的产业链是很长的,比如说老年康复产品、老年大学、老年文化娱乐等将大有作为。

专家建言,老年产业应是独立运作、无缝整合的全新产业,是经济转型中的内需产业,产业链长,增值空间大。养老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仅仅依靠民间资本也不行,要在政府的监管下,联合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来共同打造养老产业,让社会福利社会化。

养老住宅产业 篇7

我们国家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 这两种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子女的养老需求,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居住, 但一些服务比如医疗、康复中心, 文化活动等由社会机构或所在社区提供。这种养老模式既可以不让老年人离开熟悉的住房, 又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而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 就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家里已有的资源进行养老, 既可以节约家庭开支又可以让老人不离开原来的社交网络。

1 住房适老改造的必要性

在初次购买住房时, 很多人在选择房子时是为了孩子上学和夫妻俩人上班, 很少会考虑所购买的房子是不是适合我们老了以后居住, 当然这和买房者买房时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 我们国家初次置业者的平均年龄在25岁至35岁, 在这样的年龄段买房子时一般不会考虑5至6层的多层住房带不带电梯, 也不会在装修时考虑到蹲式便池和坐式马桶有多大的差异等等问题, 因为一般在年轻时, 不会考虑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现在国外一些很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比如日本、英国提出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 都应该考虑居住者在不同的生理年龄或生活阶段都能方便居住在原来的住宅, 这也是满足居家养老的条件之一。理想的养老居住建筑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 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而这种协助可以来自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服务等。但是对很多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来说, 不需要一切包办, 否则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因此, 改造后温暖舒适、大小合适、价格合适的住房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生活时独立自理的能力, 而不适合的住房则将加重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这也是对现有住宅进行适老改造的必要性所在。

2 住房适老改造的方向

居家养老模式中, 老年人很多时间都会在家里活动和生活, 就会对居住的内部空间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这些要求也是住宅适老改造的目标, 具体为:安全性、独立性、舒适性。

这里安全性是首要的,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老小孩”, 这句话不仅说明老年人从心理上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依赖, 在生理机能上的老化也让老年人要求自己居住的环境有很好的安全性, 比如插座的高度, 房间地面的高差经过适当的改造后都可以易于使用, 从而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独立性是个相对的概念, 它是在社区服务健全的前提下, 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独立生活, 独立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身体, 减缓身体机能的老化, 而独立性的前提就是房间改造后能让老人无障碍的安全使用和居住。

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对住房的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里住得舒适, 除了考虑安全外, 在房间的装饰和娱乐设施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研究表明, 色彩明亮的房间可以减缓人的压力, 而对老年人来说装饰明亮有生气的房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3 多层住宅的适老改造设计

有了对住房内部生活环境的要求, 对养老住宅的改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电梯

现在的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是没有装电梯的, 对于有些需要借助轮椅行动的老年人来说不装电梯会大大减少他们外出活动的时间, 即使现在可以走楼梯的老年人,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 电梯也会成为必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对用以居家养老的住宅安装电梯, 费用可以由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分担。

3.2 门

在现有的小区单元门口台阶旁边铺设坡道以便轮椅通行, 如果现有的入户大门和房间门的宽度不够的话, 应适当加宽, 以便轮椅通过。同时降低门把手和入户门“猫眼”的高度。

3.3 卫生间

卫生间地面应防滑, 可以在整个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地板。原来的蹲式便池改为坐式马桶, 马桶旁边增设扶手, 便于起身。卫生间如果放洗衣机, 应降低插座的高度。

3.4 厨房

厨房地面应该防滑, 降低燃气灶和洗涤池的高度, 同时操作台应有凹进的空间, 以便坐轮椅的老年人方便做饭。

3.5 卧室

卧室是老年人在房间待的时间相对较多的房间, 除了原有的床、衣柜、书桌等基本家具外, 可以增加娱乐设施比如电脑, 有些老年人喜欢观看或收听戏剧, 有些喜欢下棋, 这些都可以通过上网进行, 在老人不出门时也可以自娱自乐。

4 结语

对居家养老住宅的改造方向, 老年人的感受最重要, 因为老年人对周围环境依赖性比较强, 因此在对住宅内部空间适老改造后, 还要注重与社区环境的结合, 比如社区应有不露天的老年活动场所, 医疗保健中心等, 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 这些场所的设计必须可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居家养老的住宅改造更具有有价值和实用性。

摘要: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 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而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 对现有的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在安全和舒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该文以多层老年住宅为例, 指出了现有适老住宅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从养老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独立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居家养老住宅改造的方向, 和多层住宅内部空间改造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住房改造

参考文献

[1]张雅.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 2010 (5) :59-62.

[2]周春发, 付予光.居家养老:住房与社区照顾的联结[J].城市问题, 2008 (1) :68-72.

[3]李忠.住得近分得开叫得应长来往 (一) [J].住宅产业, 2009 (4) .

[4]刘庆顺, 付琳琳.居家养老型住宅改造与设计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0 (2) :87-89.

养老住宅产业 篇8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业

近年来, 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就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 不仅是家庭子女的愿望和责任,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 国家也有相关政策, 大力支持改善原有的养老环境和服务体系, 完善功能, 扩大规模, 使城乡养老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阶段"4+2+1"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得越来越多, 这使得原来的养老基础发生了变化, 居家养老的现状逐渐弱化, 要更好地解决现存的养老问题, 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寻求更好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政府需要合理利用一些社会资源, 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市场和养老的三者之间, 找到最有力的平衡点, 充分挖掘出社区在养老产业中的价值, 同时带动我国整个的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

一、养老产业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情况不甚乐观, 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 原来的养老体系与社会资源、养老现状之间需在较多的不符。

(一)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 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人们的整体健康情况和寿命都有相应的提高和延长, 人均寿命高达75岁以上,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12亿, 居全球首位;而且现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是处于第一阶段, 是一个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的阶段, 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在整年攀升着。这一庞大的老年人群, 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照顾的群体,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二) 养老模式的转变带来的困境。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 即为大多的养老活动都是在家里完成的, 因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老年人多有行动不便, 需要有家人对其进行陪伴照顾, 对于患有疾病的老年人, 对家庭的依赖性就更强, 对家庭成员带来了更多生活上的困难;而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老人子女在其身边陪伺, 老人的状况或许会稍好些, 然而没有亲人贴身陪护的状况, 很有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更多的影响, 不管是生活、健康还是心理上。

另一方面,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计划生育, 就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所以现今我国“4+2+1”结构的家庭相当普遍, 这就意味着两个年轻人要承担起四个老年的养老问题和一个小孩的抚养问题, 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的构成为老年人多, 年轻人少, 这使得居家养老已经不再适用了, 因为年轻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责任, 这样的生活压力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在老人身边亲自照顾, 更多的是选择请保姆等服务人员代其陪护, 或者是将家里的老人送去养老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医疗和服务等体系都逐渐完整, 又由于家庭成员架构, 子女没有充足的时间留在家中照顾老人, 所以要维持原有的居家养老就有着很大的难度, 这就使养老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带来的困境。

(三) 居家养老难以形成养老产业化

由于居家养老, 老年人都是在各自的家庭中养老, 这种相对分散的情况, 不利于养老体系的形成, 养老产业服务由于规模经营的需要而难以开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口增长、家庭趋于小型化等多种社会因素, 居家养老这种发展缓慢的养老方式, 对我国现有的养老压力没有起到很好的解决作用。

二、以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构建起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 可以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不影响其原有的生活习惯, 也就是在原有的居家养老很多功能依然具备的前提下, 构建起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需求状况的养老产业体系, 并且更具地方、老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最终实现老男人在社区养老的目标;同时对发展这一养老服务产业的路径方式, 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一) 建立起较为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

目前有很多社区企业机构, 结合企业自身以及社区、和老人的一些特长和她点, 在社区内设立起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常见的比如老年人看护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理中心等, 其中大多具备医疗康复、娱乐、餐饮等服务项目, 很好地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压力, 也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现有的一些社会资源, 在适当的投入下, 缓解或解决养老问题。

(二) 社区养老机构服务项目的合理开展

社会养老机构服务的内容比较多, 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以老人为中心, 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项目设置。一般情况下, 要从资金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着手进行设置, 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机构内, 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娱活动空间。

要实现更好的社区养老机构服务, 首先要做到集中看护, 将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打破, 长期在家养老的老年人走出家门, 集中在一起, 有社区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统一看护,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成员由于上班忙碌而无法看管老人的情况;另外同样年龄层次的人聚集在一起, 会有更多交流的话题, 也有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其次是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 既然养老就一定要在基本的生活方面有良好的照顾看护, 一般有饮食、起居, 出行有人陪伴以保证其安全, 陪老人聊天说话, 为老人读报纸等, 包括对老年的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应对等, 从多方面保证老人的日常安全和生活。

然后再医疗保健方面, 社区要具备优质的社区医院, 方便老年人日常检查和就医、咨询等,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疗工作站, 为老年人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完整医疗体系。社区医院也要与当地的大型医院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 动用一些相关资源, 鼓励医学老专家为社区医院做志愿者服务, 使得老年人在一些重大疾病或特殊情况下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另外在精神慰藉方面也要做到全方位的服务, 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很多时候比较脆弱和敏感, 在诸多方面都有着需求, 比如工作需求、陪伴需求、存在需求、尊重需求等等。这就要求社区对各个老人的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工作时间、经验、曾任职的岗位级别、身体状况等方面, 做好老人的心理辅导工作, 这样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对寿命的延长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社区内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 社区养老机构也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讲座、文娱活动、私人心理问询等对老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情感上的沟通, 更进一步地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最后文娱活动也是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任何人都需要有合理的娱乐休闲时间, 更何况是同一年龄层次的老年人, 更容易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爱好;大力开展社区养老机构的文娱活动, 不仅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更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随着社区老人的不断增加, 活动的项目和范围需要不断的扩大, 以兼顾到更多人能参与其中, 帮助老人培养更多的娱乐兴趣, 在活动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这需要街道和社区进行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 同时也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才能更好的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三) 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对于社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改善:一是使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 保证服务质量, 根据社区养老服务的是需求招聘相应的人员, 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主要包括医疗保健、老年心理、餐饮、日常照料、医疗等方面, 全方面考虑, 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二是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因为老年人具有行动不便, 反应迟缓等情况, 这就要求服务人员也有一定的耐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高的亲和力, 去完成对老年人的照顾等服务;社区养老机构可以定期开展内部员工的培训或指导, 针对服务态度、思想道德等, 使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具备更高的服务素养。三是讲求以人为本, 有较高的人文情怀, 即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针对性服务;对老年人的情绪、性格、消费水平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为其提供相对个性的人文服务。四是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让老人有较强的归属感;经常与老人聊天、沟通, 开展与老人爱好相符或相近的娱乐活动, 愉悦身心, 丰富生活, 使社区养老机构成为老人的精神家园。五是社区养老机构一定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以保证服务质量, 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操作的规范化,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进而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构建与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 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现有的养老压力, 合理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 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 解决了养老问题, 也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发展作用, 而且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参与的多元化, 是养老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屈昌辉.建立以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5 (11) .

[2]高峰.养老市场不谈模式[J].现代物业, 2014 (11) :28-35.

养老产业化模式探究 篇9

关键词:养老产业化,养老,城市养老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 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由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通常会继续停留在劳动力市场, 并且由于其成本较低, 而更受厂商青睐, 因此基本不存在养老问题。为子女做家庭保姆也算入劳动力范围内, 只是这部分劳动力获得的报酬不仅仅是用钱来衡量。所以, 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区分为仍然留在劳动力市场的老人和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人。本文将重点讨论对于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人的养老问题。

1 为什么要养老

以往的文章, 对养老问题的重要性的分析都是从老龄化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但是, 这些分析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除了老龄化的影响外, 养老问题的紧迫性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 对于现有劳动者而言, 父母的老年保障可以减少劳动者的负担,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其次, 对于退休劳动者而言, 虽然他们不再创造价值, 但是良好的养老环境是对他们年轻时期辛苦工作的一种补偿;再次, 对于企业而言, 保证对员工的养老保障, 有利于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典型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 由于其实行终身雇佣制, 大大刺激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因此终身雇佣制也成为日本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 居住在城市里的老人会对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 在老人出行的时候, 会给公交车带来不必要的拥挤, 并且会带来疲惫的年轻人对占据座位的道德谴责。

2 养老产业化的模式

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这样的成本高, 并且效益并不好。家庭养老中, 由于各方面的养老资源缺乏、家人对照顾老人尤其是生病老人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而这种养老环境并不够好。而社会养老本身具有正外部性, 政府的补贴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费用, 因而会削弱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降低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因此, 应该开辟一条养老产业化的道路。

2.1 养老产业化

“养老产业化是把社会养老从过去单纯的养老金发放转向服务产业经营的一种方式。其运作机制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组建社会养老服务经营单位 (企业建制) , 建立各种养老设施, 对老年人集中供养。养老资金由个人交纳, 国家适当补贴 (或政策倾斜) , 经营单位有一定限度的赢利。”实行养老产业化, 一方面由于集中供养, 可以带来养老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 由于一部分养老资金由个人缴纳 (通常是自己的养老金和子女补给) , 能够带来经营单位的部分赢利, 因此可以提高经营单位改善经营条件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产业, 会吸引大批劳动力 (尤其是中年妇女) 进入该产业, 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2.2 养老产业化的其中一种模式构想——近郊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 在近郊地区修建大型养老机构, 并且在此养老机构附近配备足够的养老设施以及消费环境, 将城区的老人批量地接到近郊的养老机构进行集中的居住和接受服务。并且,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老年人, 可以进行分层次的运作。根据老年人愿意花钱的多少制定不同的养老服务等级。比如对消费水平较高的老年群体, 可以进行高质量住房服务、高质量医疗护理和其他增值服务等。

3 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 可行性

(1) 近郊天然具有中心城区所不具备的资源。

近郊的空气质量高, 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尤其是夏天, 近郊的温度普遍比中心城区的气温低, 因此, 有利于减少对于降低气温所消耗的费用。在近郊使用土地的成本比使用中心城区土地的成本更低, 一方面, 养老设施占地费用较低, 另一方面可以开辟其他特色养老活动, 如让老年人重新体验下地种菜的生活等。

(2) 近郊有其他条件保证养老服务的正常进行。

近郊的基础设施一般建设得比较齐全, 并且大多数老年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并不高。比如,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 日常不需要上网。另外, 近郊离中心城区较近, 交通通常比较方便。因此子女去探访老人的成本不会太高。而且, 周末去探访老人的子女还可以顺便在郊区旅游, 休息一下, 一举多得。

3.2 好处

(1) 可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

老年人在中心城区生活, 难免会对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拥挤。比如占据了公交车空间或延长了超市排队的时间等。而相对于年轻人而言, 老人在中心城区以外居住的成本要小得多。因为老年人不比每天赶去位于中心城区的某个地方进行工作。因此, 将老年人合理迁出中心城区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各个功能的压力。

(2) 有助于形成产业链, 带动近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除了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日常的老年生活照料、生病老人康复护理、老人专用产品开发这些功能以外, 在养老服务机构周围会衍生出旅游产业、消费产业等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从而形成产业链, 带动整个近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以上只是对这种模式的理论化设想, 可能会存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问题, 比如在批准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的时候出现某些企业搭便车的现象等, 所以, 这种模式还存在着更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民政部科研课题湖北课题组.社会养老产业化问题探讨[J].决策与信息, 2010 (11) .

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篇10

一、融资渠道概述

融资渠道按投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国家、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民企和家庭三个:

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包括: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还有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基金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国家财政资金中社会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项目大致分为五类:城市福利事业项目、乡镇福利事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福利企业项目、其他公益项目。很显然,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围。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贷投资公司。首先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向导。200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2010 年9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到“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由此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正式开闸;其次,由于国家政策对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暂时限于私募基金,同时私募基金具有投资标的物灵活这一特性,也符合中国刚刚起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多样性要求;最后近几年由于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放贷,这就使信贷投资公司成为了融资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未来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同时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不论从经济收益或是传统美德上来说都是私募基金与信贷投资公司值得重点投资的领域。

民营企业和家庭的资金属于民间资本。早在2010 年国务院公布的鼓励民间资本“新36 条”中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随后,2012 年民政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二、融资渠道资金量分析

社会福利基金的收入构成包括:销售彩票总额扣除兑奖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时实行按比例分级留成使用的原则:中央级留成比例为彩票销售总额的5%、省地两级的留成比例不得超过彩票销售总额的5%、县级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销售总额的20%。截至2011 年10 月23 日,中国福利彩票年销量突破1 000 亿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将有350 亿的资金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考虑到当前以及未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服务产业将出现巨大的需求,为及时快速地解决这种需求,因此建议加大社会福利基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提高社会福利基金中用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比例,从而保证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

中国到2012 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到达6.85 万亿人民币,尽管保监会对保险金投资比例有要求,比如说建立养老社区的资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大数字。6 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 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调动资金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既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也足以可见民间闲置资金数量的客观性。据新闻报道,仅仅温州一座城市在2010 年上半年闲置资金就达到了8 000 亿,相当于天津市2009 年全年GDP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央企2009 年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广东省2010 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额。

三、各融资渠道适用范围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方式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和对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制度的支出两种,这两种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显然,国家投入是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质,具备廉价优势的。另外,养老服务产业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规模大、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占有主导地位,从各国经验来看,养老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要求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润收益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更要做到专业、深入、多维,如各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养老社区。社区会在老年人入住时适当地收取费用,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也满足入住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几年泰康人寿保险专门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的泰康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民间资本的投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受到养老产业盈利周期比较长的影响,使得民间资本较难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严重地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积极性。为了增大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对其服务的购买力度,同时减少各项费用的收取、实行税收优惠、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中来。相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更加灵活,可投入领域更广阔,但鉴于养老产业的特殊性,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才能保证民间资本有其可发展的平台。

外资布局中国养老产业 篇11

2015年5月6日,来自美、英、德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展团在北京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不仅展示特色服务和产品,更冀望在中国开拓养老服务市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已成为投资新热点。近年来,外资企业开始发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法国四大养老院品牌之一的高利泽集团表示,未来5年将在中国建50家养老院,并在老年住宅、老年护理员培训以及失能失智老年养老机构管理等领域重点发展。而美国南加州大学老龄科学与应用研究院将与中国企业合作,推出针对中国老年人的远程护理培训课程,方便护理人员足不出户进行专业学习。

近年来,外资进入中国养老市场的动作已愈加频繁。2012年,上海凯健华鹏老年服务有限公司在浦东成立,与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上海凯健华展老年护理有限公司一起进行养老业务经营和推广。据称,目前上海凯健华鹏在上海和北京共有三家养老机构,未来几年还将在中国各地陆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

近段时间,有不少外资来重庆探路,欲在重庆试水高端养老。一家来自美国的知名养老机构最近与重庆南川正式签约,宣布将打造国内首个以养老护理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社区。据悉,这个养老社区落户重庆南川木凉乡,占地约3000亩,计划配套建设亲子活动中心、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一期,全部工程将在8年后建成。

而重庆巴南区也已与丹麦维堡市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建造一家有3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该中心投用后,重庆市民有望实现半年重庆养老,半年丹麦养老。

2014年12月,大连市首家外资养老护理日托中心开业,该中心由大连市与日本维斯福祉有限公司合办,采取公建民营方式。该合作重在引入国外日间照料机构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服务理念,未来将继续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大连市养老产业。

不久前,美国著名养老服务公司CSC写意健康咨询公司抢滩布点杭州。这次,CSC计划在杭州开设一家“养生福邸”,这是一个高端、营利性的老年护理服务项目,分五星专业护理型养生福邸和五星老年公寓等两期项目,床位数为140张。

外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进驻,注定目标客户是少数高端消费群体。据称,上海的外资养老机构的目标人群为家庭管理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富裕家庭,上海的华侨、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父母和跨国企业外籍主管人士的父母。据估算,住进这样的高端养老场所,一年的花费需数十万元人民币。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养老服务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技术,更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培训和服务理念。如CSC公司就计划下一步在中国建立老年护理培训学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建立老年护理管理公司,开发及应用老年护理软件系统等。

养老产业潜能待释放

中国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中国人口比例达到了14.9%,预计这一比例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高龄人口以年均5%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资源严重匮乏,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极大挑战。

现阶段,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除了依靠老伴、子女、保姆,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养老院。说起去养老院,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也有心存疑虑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老人走进了养老院,而对养老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就物质条件来说,现阶段的很多养老院已经能够满足老年人生活护理的基本需求。但养老院和所有消费品一样,还有一个高低层次之分,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要。

随着对养老认识的深入,人们也对养老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院不仅应该有优美的环境,完备的护理设施,细致耐心的服务,更应该从心理上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这一标准,中国至少需要1000万张养老床位。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是,中国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500万,仍有500万张养老床位的巨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经表示,中国老年人市场消费的年需求已达到1万亿元,但实际供给却不足10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服务业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巨大的养老需求将引致养老产业相关领域爆发性增长;同时,相关政策的不断加码也有助于养老产业打开成长空间,万亿级的养老产业成为投资新蓝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养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2014年以来,中国官方已就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出多项政策,其中包括为保险、养老服务业等提供财政金融支持。

2014年年底,中国商务部、民政部发布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资或与中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合作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发展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开发优质养老机构品牌。

分析人士表示,鼓励外商投资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方面是更加明确地开发了高端养老服务业,同时也给市场一个信号,中国养老市场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外资面临中国式难题

养老机构是个特殊行业,既有营利性,又有福利性,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管理又比较复杂,难以吸引大的资本投入。因此,办养老院是一件蚀本的事情,外资养老院将面临中国式难题。

早在1998年,美国假日退休集团在上海郊区兴建了一座退休社区,但终因为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该项目于2006年终止运营,其后该设施变成经济型酒店。近10年来投资于上海的外资养老项目并不少,但多是败北而归。2006年,号称国内首家顶级外资养老院的上海奥古新诺颐养中心因在上海拿地受阻而中途夭折。2007年,日本爱思文化交流公司组织30多家养老机构高管到青岛考察投资,这不是第一批看中青岛养老市场的外资机构。但时至今日,青岛尚未出现一家外资养老院。

分析人士表示,当时赢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政策和体制上还是空白,究竟由哪些部门来具体管理均无明确规定。此外,外资养老机构的创设动辄需要上百亩土地,政府对土地的规划审批又十分谨慎,难度可想而知。

据称,外资养老院注定目标客户是少数高端消费群体,如收入高思想也比较开化的老人、儿女均不在国内的老人、来中国工作或学习的外籍人士的父母。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养老院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应该具有很强的营利能力。然而,外资养老院面临高端客源难觅的困惑,一些消费者对外资顶级养老院表现出了一定的冷淡。有关专家强调,外资养老院要自觉地选择适应中国市场的营销和推广策略,比如价格定位、客户群定位等方面,如何吸引习惯居家养老的中国人,仍将是外资养老院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外资养老院进入中国市场还将面临很多挑战。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而房价的不断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据称,一些地方政府非常鼓励外资办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外国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遇到困难。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大笔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有稅收;批成养老院,什么现成好处都没有。

按规定,投资养老院,国家有许多扶持政策,如免缴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费用,免缴煤气增容费和城市供排水设施费用;免收营业税,对所得税减免照顾等。但具体到营利性养老院,这些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近年来,外资养老服务机构陆续试水中国,但市场占有率极低。很多外资养老院已经嗅到中国养老市场的巨大潜力,但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相关规定及政策无法落实等问题,使得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外资并不多。

(责编 孙礼勇)

乡村养老旅游产业模式探讨 篇12

目前, 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和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 而乡村养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乡村游和养老游二者的结合, 它不同于普通的乡村旅游活动, 主要旅游目的不是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 而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 选择到更加适合于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风光秀美, 环境、气候宜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异地养老, 在疗养、养老的同时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风俗风景。因此, 本文认为乡村养老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疗养的目的而发生到异地乡村进行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和。

二、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目前,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4 年底, 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 242 万人, 占总人口的15.5%,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13, 755 万人, 占总人口的10.1%,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 个, 拥有养老床位577.8 万张”。从数据能够看出同, 我国老龄人口总量相比, 社会养老机构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 年轻人赡养压力增大, 家庭养老功能将不断弱化, 社会养老模式必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 可以进一步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无疑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二) 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 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 而是怀旧、求美和寻求疗养健康, 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 对乡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国内很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秀美, 气候宜人, 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养生, 而且老年人在户外亲近大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养花、种菜等适当的体力劳动健康体魄,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单纯娱乐更有意义,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满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

(三) 有利于实现旅游扶贫, 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国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 未来国家旅游局将继续推动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发挥乡村旅游的扶贫作用, 计划每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带动全国2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新增就业岗位180 个。

三、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乡村养老旅游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薄弱。乡村养老旅游不是一两天的旅游活动, 需要长期疗养, 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的养老度假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 配套设施和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要建设乡村养老旅游地, 政府应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 建立适合老年疗养居住的公寓、社区或养老机构, 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逐步形成完整的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完善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 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使老年人能够在乡村旅游地颐养天年。

(二) 乡村旅游地医疗体系。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较为薄弱, 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需要政府引导, 充实乡村医疗力量, 建立乡村旅游地医疗点, 应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 同时鼓励民间医疗机构加入, 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 解决老年人在乡村旅游地养老的看病问题。此外, 还应尽快解决异地医疗保险报销问题, 为在乡村旅游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三) 专业的养老旅游人才缺口还很大。乡村养老旅游服务不同于普通旅游服务, 要求服务人员在拥有旅游服务能力的同时, 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 能够为老年游客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超过1, 350 万, 但是可以直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多, 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 加上旅游行业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困扰, 旅游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员工队伍不稳定, 专业服务人员的不足很难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 政府应牵头或者引导行业组织制定养老旅游服务专业人才中长期规划, 逐步确定各地养老服务人员薪酬标准, 提高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社会保险待遇, 努力改善工作条件。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制定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只有让养老旅游服务人才有一定职业规划和从业保障, 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

四、乡村养老旅游业发展模式探索

(一) 乡村养老旅游小区。发展乡村养老旅游, 政府可以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 引导房地产企业与有实力的社会养老机构、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乡村养老旅游小区、老年养老公寓。选址应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适合于疗养的乡村旅游地, 小区或公寓整体建筑风格应古朴典雅, 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同。但养老小区或公寓的设计与硬件配置应该更加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楼梯电梯更注重人性化, 应设置安全抓杆, 小区内道路、楼层通道便于轮椅通行, 房间内的设备设施取用更加方便, 房间应设有呼救报警设备, 小区、公寓内设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和自助劳动等场所, 老年人还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 如送餐、护理等服务。

(二) 乡村养老院。乡村养老院是在乡村旅游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旅游的另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宾馆式房间, 房间类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分为自理、半自理、医护型三种不同类型, 房间规格类似于宾馆的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等房间, 各房间配套设施完整, 老年人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消费能力自主选择。乡村养老院内配备医疗、保健、康乐、文化设施, 由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住“养”、“学”、“乐”等综合服务。

(三) 乡村宅院养老。2013 年底, 全国农家乐总数已超过150 万家, 年接待游客9 亿人次, 每年都有一些城市的老年人前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乡村度假疗养,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 农家乐、乡村旅游地农户可以把自有住宅出租或出售给来疗养旅游的城市老年人, 供他们短期或长期居住。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 2015.8.21.

[2]李振海.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为旅游业发展绘制前进路标[J].旅游时代, 2015.2.

上一篇:燃气供热下一篇:战略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