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共11篇)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1
1 工程概况
贵州省民族学院风雨操场使用面积为8458m2, 分为两层, 属于预应力框架结构。一层为乒乓球馆、体育馆、武术馆和健身馆;二层为蓝球馆。总层高为20.5m, 二层楼面预应力梁20根, 屋面预应力梁4根, 梁截面尺寸均为1300×1000, 跨净分别为21m和28m两种类型, 支撑体系采用φ48×3钢管。梁模板采用915×1830×18mm木工板, 梁模背方采用4105木方, 因该处预应力梁荷载较大, 特计算梁的模板及支撑体系, 以确定施工方案。
2 传力方式
荷载→梁底模 (梁侧模) →木方→小横杆 (或侧模立方) →立杆→地面卸载。
3 施工方案初定
定立杆纵距及小横杆纵距为a;立杆横距为b;大横杆步距为s;纵向木方4105横距为c。梁宽1300×1000, 梁底、侧模均为915×1800×18木工板。为节约材料, 梁底配板为915+193×2=1301≈1300。梁侧为700高侧模:
4 荷载取值
4.1 恒载
砼线荷载:2400×a×1×9.8=23520aN/m=23.52aKN/m
砼平方荷载:2400×1×9.8=23520N=23.52KN/m2
钢筋线荷载:1.5×a×1=1.5aKN/m
钢筋平方荷载:1.5×1=1.5KN/m2
模板、木方及支撑自重线荷载:1.5×a×1=1.5a KN/m
模板、木方及支撑自重平方荷载:0.5KN/m2
恒载标准值:
线荷载:25.52a KN/m
平方荷载:25.52KN/m2
4.2 活荷载
砼浇注时, 对水平模板冲击荷载取2.0KN/m2, 换算成线荷载为2a KN/m。
对垂直模板冲击荷载取4KN/m2, 换算成线荷载为4aKN/m
4.3 荷载组合
线荷载标准值:25.52a+2a=27.52aKN/m
线荷载设计值:25.52a×1.2+2a×1.4=33.43aKN/m
平方荷载标准值:25.52KN/m2
平方荷载设计值:25.52×1.2+2×1.4=33.43KN/m2
a为小横杆间距
5 梁底模计算
线荷载设计值:33.43aKN/m
初定沿梁纵向铺设立放的4105木方横向间距为450。
木工板的弹性模量E=9.5×103N/mm2
抗弯强度fm=13N/mm2 (实验数据可达30N/mm2)
抗剪强度fv=1.4N/mm2
梁底板截面为a×18mmI=a×183/12W=a×182/6
当4105木方间距取为450时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如下图
Km=-0.101Kv=-0.617Kw=0.990
M=-0.101×33.43a×0.452=0.68aKN·m
δ=M/w=12.66N/mm2<fm=13N/mm2满足抗弯要求。
V=-0.617×33.43a×0.45=9.28aKN
τ=3v/2bh=3×9.8×a×103/ (2×a×18) =0.77N/mm2<fv=1.4N/mm2满足要求。
W=Kw×qL4/100EI= (0.990×27.52a×4504/1000) / (100×9.5×103×a×183/12) =2.42mm<L/150=3mm刚度满足要求。
通过上述梁底板计算:可确定当4105纵向木方间距为450即C=450时, 可保证梁底板强度及刚度满足要求, 即可确定梁底4105木方间距为450。
6 梁底4105木方计算
先初定小横杆间距为a, 按四跨连续梁计算。
木方立放W=83333mm3弹性模量E=3000N/mm2 (实验数据)
I=4166666mm4
Km=-0.121Kv=-0.620Kw=0.967
强度计算:M=-0.121×15.04×a2=1.82a2KN·m
由δ=M/w≤fm=13N/mm2
可得1.82a2×106/8333≤13解得:a≤0.77M
可确定立杆纵距取为700即a=700
抗剪验算:V=-0.620×15.04×0.702=-4.60KN
τ=3×5.25×103/ (2×50×100) =1.38N/mm<fv=1.40N/mm2
刚度验算:W=0.967×15.04×7004/ (100×3000×4166666) =2.8mm<a/150=4.7mm
综上所述:横杆纵距取为700, 符合木方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7 梁底小横杆计算
已确定小横杆间距700即a=700
小横杆集中荷载33.43×0.7×0.45=10.53KN
小横杆为φ48×3钢管
弹性模量E=2.06×105N/mm2惯性矩I=10.78×104mm4
抵抗矩W=4.49×103mm3
立杆横距b未知
假定横杆为三跨连续, 承受上部梁底板传来荷载 (集中荷载) , 取得不利荷载, 如下图:
Km=0.213Kw=1.615
F=10.53KN=10530N
强度验算:M=0.213×10530×b
由δ=M/W=10530×b/ (4.49×103) ≤fm=215N/mm2
得b≤430mm
取b=450mm时
δ=0.213×10530×450/ (4.49×103) =225N mm2与fm误差在5%以内
刚度验算:W=1.615×10.53×103×4503 (100×2.06×105×10.78×104) =0.7MM<L/400=1.13mm
满足刚度要求。
综上所述可定位杆横距为450即b=450
8 立杆验算
立杆为φ48×3钢管, 立杆纵、横矩为700×450
E=2.06×105N/mm2I=10.78×104mm4
W=4.49×103mm3i=15.9mm
A=424mm2
考虑最不利因素, 取中部受力最大立杆计算。如图所示:
N=33.43×0.45×0.7=10.54KN
立杆与横杆通过直角扣件连接, 偏心距e=53mm
如图所示:
大横杆步距S为未知
强度验算:δ=N/A+M/W=10.54×103/424+10.54×103×53/ (4.49×103) =24.86+124.41=149.27<f=215N/mm2强度满足要求
稳定性验算:
由δ=N/ (βA*A) +M/W≤f
可得βA≤N/{ (f-M/W) *A}=10.54×103/{ (215-124.41) ×424}=0.274
查表得λ≤161由λ=S/i得S=λ×i
可知:S≤161×15.90=2560mm
即S≤2560mm
取S=1800
因上述偏心受压杆件在梁底处, 即立杆上部, 当大横杆步距S=1800时可满足稳定性要求, 则下部的轴心受压杆件必满足稳定性要求, 故不再作验算。
9 抗滑验算
当单个扣件在扭矩为40N·M~50N·M时, 抗滑力F为9.8KN。若考虑扣件松驰失效, 取单个扣件扣滑力为F=0.7×9.8=6.86KN。
小横杆通过直角扣件把上部荷载传递给立杆, 考虑最不利荷载处, 传力大小为N=10.54KN
N=10.54KN>F=6.86KN
取双扣件2F=13.72>N=10.54KN
故采用双扣件可满足抗滑要求, 双扣件必须紧密相靠近, 不得有空隙, 且在砼浇注前, 要重新再拧紧扣件。
1 0 梁侧模板计算
侧压力计算:砼浇注时气温T=15℃, 1台泵送每小时浇注梁的砼方量为4.5m3/小时。预应力梁总方量为1.3×1×28=36.4≈36m3, 因梁高为1m, 则每米浇注方量为:36m3。
则浇注速度V=4.5/36=0.125m/小时
未加缓凝作用外加剂:β1=1.0
泵送砼塌落度110~150:β2=1.15
取砼自重γc=24KN/M2
由F=0.22γc T0β1β2v1/2得
F=0.22×24×200/ (15+15) ×1.0×1.15×0.1251/2=14.3KN/M2
又F=γc H=24×1=24KN/M2以上两者取小值F=14.30KN/M2
有效压头h=F/γc=14.3/24=0.6M
梁侧模板压力图如图所示:
梁模板验算:
采用三根4105木方支承侧模, 间距350和250, 为便于计算, 把梁侧模侧压力统一为均布压力:14.3KN/M2则木方线荷载:14.3×0.35=5.0KN/M (最不利)
初定4105后背小立杆间距为d则梁侧模线荷载:14.3×d=14.3dKN/M
梁侧模强度验算, 按四跨连续梁:Km=-0.121Kv=0.620Kw=0.967
M=-0.121×14.3d×0.352
由δ=M/W=-0.121×14.3d×0.352/ (1000d×182/6) =3.93N/mm2<fm=13N/mm2
v=-0.620×14.3d×0.35=-3.1dKN
τ=-3.1d×103×3/ (2×1000d×18) =0.29N mm2<fv=1.4N/mm2
W=0.967×14.3d×3504/ (100×9.5×105×1000d×183/12) =0.01mm<350/150
取d=a=700对木方验算
按四跨连续梁计算.
M=-0.121×5×0.72=0.03KN/m
δ=M/W=0.03×106/83333=0.36N/mm2<fm=13N/mm2
v=-0.620×5×0.7=2.17KN
τ=3×103×2.17/ (2×50×100) =1.30<fv=1.4N mm2
W=0.967×5×7004/ (100×3000×50×1000312) ≈0<700/150
可定侧模背方4105间距350, 背方后立杆加固间距内700, 即d=700
11梁模板及支撑体系方案拟订:
立杆纵距a=700立杆横距b=450
小横杆纵距a=700大横杆步距S=1800
纵向木方4105横距C=450侧横背方向距350侧横加固小立杆间距700
参考文献
[1]苏锦中.大跨度高支撑预应力梁模板工程施工工艺[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6-20.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2
编辑部:罗朝汉 回首昨日编辑部同学生会的各个部门度过了难忘的大二学年。一年里,编辑部的工作已经完成。在工作中,各位成员,包括我在内,都十分积极的把马老师分配下来的工作接近全力的去完成,在几次编辑部工作会议上,我们都认真讨论了关于院微博建立情况及发展前景,在各位成员积极配合下,我院微博的普及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获得了我校第一届微博评比第一名。非常感谢一年来编辑部全体成员的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编辑部成员的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1.多次的审稿,让错字、别字没了。
2.文章语句的适当修改,让文章更加通畅,水平得到提高。
3.整个简报及团学快讯取集大家意见,设计简明。
一年里,编辑部经历了教学杯篮球赛,排球赛,辩论赛,技能大赛等等。
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每一次活动的收获,背后都充满了艰辛与感动。作为学生会的一员,做好每一件事对整个团体都有很大的帮
助。团体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感谢我们学生会举办的每一次活动,感谢每一次活动背后老师、学生会成员以及为活动付出的每一个人的艰辛。
一路走来,我们曾为马老师安排的工作没能按期完成叹息过,我们曾为工作上的安排抱怨过。可是,庆幸的是一切都过去了,我们仍然好好地。学生会对我的第一印象也从“亲切,温暖”变成了“负有责任心与积极向上”。在这个群体里,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的对待一些事,一些人。如何在突发事情前临危不惧,沉着应对。
但是,由于有些工作第一次接手,在工作与经历上都缺乏经验。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总是摸不着头绪。然而我们深知,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这个学年转眼即逝,留给我们的只是美好的回忆与前进的动力,但是,我们会更加的期待下个学期的到来。这一次的期待与刚进学生会的期待有所不同,它不再是那么的好奇与懵懂,反之,更多的展望。展望着另一次的磨砺与洗礼。我们相信,只要有一颗跳动的心,你的生活将永远充满热情!
在学生会的一年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组织、沟通协调、表达、决策能力方面提高了很多。意识到在工作中有效地沟通,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解自己的盲点,从别人中看清自己。一年的学习,一年的收获,为学生会,自己付出些许,还是很感谢学生会的所有,是这个团体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年将尽,回眸过去;点点滴滴,充满心中;感动所有,感谢过
去!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3
摘 要 贵州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迁,如不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挖掘、继承和发扬,它们将濒临失传,前景实为堪忧。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观察等方法,对贵州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 贵州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可持续
贵州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本民族生产、生活、军事活动的沉淀,历练成了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大多在各类节庆日或大型聚会中以祭祀、表演、娱乐等方式展现。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被充分发掘,有的项目面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虽然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的成功举办,但是,贵州地处山区,交通闭塞,而且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这些“硬伤”,无疑仍将成为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樊篱。本课题的研究期望为相关部门全面了解贵州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把握工作的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促进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据统计,西南民族地区已探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约470多种,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48%左右。其中贵州就达200余项,从类型上可大致分为技击类、休闲娱乐类两大类,细分可分为竞技、拳械、游戏、棋牌、健舞五小类。从内容上看,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以表演和体育比赛为主,大部分项目均被开发“涌进”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表演项目比被列为竞赛项目所占的比重大,而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从参与的方式和时间看,一般都是在大型的祭祀活动或节假日等集会的时机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很少有人单独进行或与家人共同进行。表明他们比较习惯于喜庆、集会时参加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和依赖性。从组织情况看,主要有政府或体育有关部门牵头、广大群众参与和民间自发组织进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又以自发组织为主。表明了在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群众基础较深,人们对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较强。但也反映了相关部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力,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场所、场地及设施看,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公共场所。以邻近的学校、自家院内、住家周围及田间地头为活动地点的比例不大。民族地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体育(更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它们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载体。据调查反映,除已建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外,很多地方都没有此类专门的场地设施。
二、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政府牵头、民间结合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目前,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很多项目(如高脚竞速、抢花炮、铃铛舞、等)越来越被人们所拥趸。事实证明,竞赛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催化剂,为了发展贵州民族传统体育,除组织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大型民运会外,定期举办各类区市级、县乡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这些基层比赛与各民族传统节日结合起来,这对贵州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与学校体育联姻,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应向学校体育迈进,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传统体育原生态走向规范法、科学法和普及法的必由之路,将民族传统体育编入体育课教学的教材内容,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培养要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就需要一定的传承空间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在学生中间不断传承发展,最终达到其可持续发展。
(三)与旅游事业联姻,搭建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实现“双赢”
贵州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不仅顺应了当代旅游以文化为首位的需要,还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因此,贵州省应积极开发旅游胜地的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体育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外,旅游业在挖掘、利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在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保护,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外文化的交流中,促进民族的融合。
(四)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
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把握全局,对一些有代表性且群众喜闻乐见、健身效果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普及和发展,与现代体育同步进行。另外,还要处理好对民族传统体育人、财、物的投入到其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维护当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当前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出现的困难局面,我们只有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才能推动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编号:10zc117)。
参考文献:
郭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8(6):155-158.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4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 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 直到现在,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 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 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 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 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 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 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 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 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 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 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 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 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 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 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 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 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 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 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 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 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 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 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 拓宽思路, 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 贵州省政府要求把《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 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 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 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 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 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 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 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 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 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 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 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 接下来马马虎虎, 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 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 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 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 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 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 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 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 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 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 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 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 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 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9年大学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DXS018。】
摘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于贵州全省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把贵州省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民族体育具有的乡土性、活态性和传承方式的双重性都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应采取措施力促民族体育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包括优秀体育文化教材化、在校园中多频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开展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与交流等。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篇5
关键词:展溜村;贫困文化;文化扶贫;
一、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
(一)贫困文化
产生贫困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民落后的文化水平是农村文化资源欠缺的关键,加之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于既定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这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适应和自我维护。
(二)文化扶贫
何谓文化扶贫,王俊文的《反贫困必由之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关键解读》中指出“文化扶贫是对贫困人口精神状态或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革命”。徐永平《贫困文化的思考》中指出“文化扶贫的本质就是要以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贫困地区落后的文化价值形态”。3学者们对文化扶贫概念的界定,都是从贫困的主体——“人”的角度入手,走“文化扶贫”的道路,从而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是内生动力。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下,更迫使我们去探索文化扶贫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展溜村“文化扶贫”的现状极其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对南寨乡展溜村文化扶贫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其文化扶贫的现状和文化扶贫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特色,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南寨乡展溜村及其文化扶贫现状
展溜村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寨乡。全寨苗族同胞祖祖辈辈形成了“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独特生活方式。
目前,展溜人口处于平稳发展状态。2015年,展溜村总户数为135户,总人口为536人,其中农业人口531人,占总人口的99%.人口男女比例为1.2比1。
展溜村村民绝大多数是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58%。在小学文化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达86%,6%的文盲人口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达76%,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可以遇见将来初中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将稳步提高。
据调查,2009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溜成立了“社区文化保护协会”。协会成员包括有特殊的技艺锡绣传承人、木工、歌师、芦笙队队长、妇女主任共10人。青年团是展溜的民间青年社团组织。
(二)展溜村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健全
第一,展溜村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展溜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经常停电,尤其是恶劣天气情况下更是长时间停电。第二,展溜村现代媒体、通信、网络色设施依然薄弱。展溜村可以用移动电话,但是不能使用固定电话,不能使用手机上网,导致带来了诸多的不变,甚至消息闭塞。第三,展溜村交通不便。从剑河到县城,因为沿途都是盘山公路,道路崎岖,所以开车大约需要3个小时。总体上看展溜因为地理位置限制所以交通非常不便,村民出行较为困难。
基础设施不健全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在资金上,因为农民增收慢,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多年来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够,同时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逆流;在组织管理上,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缺乏管理主体,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从制度保障上看,尚未制订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法规,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建设比较普遍。
2.传统锡绣不流行
锡绣是展溜村的传统手工艺,在织布、绣、染色、做衣服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其民族特征、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的技艺和步骤。随着社会的发展,穿锡绣的社会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对年轻女孩子来说,锡绣确实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现在的女孩子也仅限于放假回家的时候才绣,平常上学的时候是不绣的。
不可否认,展溜锡绣这一传统的技艺越来约收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尤其是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一辈人逐渐去世,村民对锡绣这一传统技艺没有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这一瑰宝确实面临失传的危险。
3.教育资源的缺乏
第一,教育设施不完善。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拆点并校政策后,展溜小学被并入白路小学,因此目前展溜村没有任何教育机构。白路小学距离展溜村大约有1.5公里,每天学生都是步行去上学。第二,师资力量薄弱。白路小学目前一共有在校生92人,这些学生中38人来自展溜村。白路小学现有专职教师4人,每个老师一天要完成6节正课,加上一节学前班课程,一天共七节课的工作量。第三,教学环境有待改善。学校校舍为一栋2003年修建的三层木结构楼房,外表看上去较为破旧。
主要原因分析:第一,教育经费短缺。作为农村小学,直接进入学校的教育经费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制约和阻碍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二,培训与教学脱节。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第三,学校领导意识滞后,思维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意识上,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目标加以强化实施。
三、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思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进步。面对惠及十几亿农村人口的大国,要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就必须着眼农村的实际,加大文化扶贫力度,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科学制定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法规。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尽快制定出符合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其次,农村基础设施法规需要政府尽快建设、加快出台,同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开招标提供了可靠保障。按照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共建城乡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互联网和有限电视网的覆盖率,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二)加强锡绣的传承和保护。第一,重视教育传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多所中小学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传承培训活动。第二,扩大学习群体的范围,让男性学生们正视锡绣,正视自己家乡的珍贵瑰宝,从而达到全民学习的效果.第三,传播认识态度,宣传扩大锡绣的对外影响,提高展溜村农民对锡绣的认识,并在客观上扩大锡绣制品的社会需求,增加民众对锡绣的文化价值认识。
(三)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投入,广开社会投资渠道。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尽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增加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第二,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鼓励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培训,与时俱进,开阔眼界。第三,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帮助所有农村学校完善电脑网络设施,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教育类报刊杂志订阅上给予补助,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扶贫建设。文化扶贫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支持和关注,它是一项需要多方介入的长期性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注:
王文俊.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成因及反贫困战略选择[J].农业考古.2007:295-299.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理论研究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与传承平台,是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体育教学改革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强大教育功能来完成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高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体育教学的不足,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节日的完整保存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丰富,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发展平台。贵州的多民族文化孕育出了嬉戏娱乐、竞技能力、配合节庆习俗的三大民族体育项群,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反映出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环境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发展平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加剧,已经成为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2)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项目单一发展模式,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形式和体育项目格局的形成。就民族体育来说,体育全球化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抢救和整理,不仅有利于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特色体育项目及文化的形成。(3)高校公共体育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互补性。高校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还促进了传统体育项目地区的体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2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大纲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原则
2.1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大纲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内容形式多彩,文化内涵丰富,场地器材要求简单,这些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优势,也符合体育课程的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校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确定了体育课程的五个教学目标,给大学体育课程提供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是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2.2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大纲确定的原则
2.2.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健康第一”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重视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的体育文化含量。
2.2.2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课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确定课程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并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
2.2.3科学性和民族性相结合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体育学科的发展相适应,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吸取我国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3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筛选与确立
将贵州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依据性质分为球类、棋牌类、武术类、较力类、跑跳掷类、骑射类等。根据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分类,运用德尔非法,筛选和确立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专家意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地域、器械限制,建议筛除龙舟竞速、马术、独竹漂等;(2)秋千项目属于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出于难度和安全方面考虑,专业类院校建议开设,普通高校不建议开设此项目;(3)高校体育课程象棋、围棋、桥牌等项目较少开设,不建议开设少数民族棋牌类课程;(4)少数民族武术方面,建议根据少数民族区域特征,开设拳术类课程1~2项,器械类项目1~2项。在此基础上确立贵州省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见表1)
4贵州高校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课程大纲的初步构建—以板鞋项目为例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课程评价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校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制定体育课程大纲的依据,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众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选取板鞋竞速项目大纲进行设计,分别制定板鞋项目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见表2)、板鞋项目课程内容(见表3)、学时分配(见表4)以及板鞋课程评价(见表5),对少数民族体育板鞋项目进行课程建设。
5结语
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是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因地因校制宜,依据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和地方传统体育,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体育,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88-91.
[2]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94-99.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7
1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共获批15个,第一批有三个是综合性训练基地,第二批有12个都是单项训练基地。各高校训练基地结合学校的实际场地现状、现有师资力量等综合条件在现有的16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中选择了部分项目作为基地重点训练项目,各基地单位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论证,高校训练基地分布于贵州省所有的地、市、州,布局合理,各单项基地申报项目涉及除了“马术、独竹漂、龙舟、摔跤”以外的12个竞赛项目,项目数量占全部竞赛项目的75%,各综合训练基地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训练。总体而言符合贵州省备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基本需求。
2贵州省高校训练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2 . 1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开展训练项目与申报项目存在偏差, 但总体趋势很好
由表2可能知:各高校训练基地在实际开展训练中,多数基地是按照申报项目进行训练,有的基地甚至开展了更多的训练项目, 也有少部分基地没有完全按照申报项目进行训练,而是更换了一些训练项目,基本上都超越申报训练项目数量。实际开展训练项目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上述资料显得大部分基地学校申报项目与开展项目存在差异。访谈得知:主要原因在于申报时一是为了申报成功,避开和较强学校对手重复,防止被PK下来;二是学校以现有开展的教学师资和条件资源为依托进行申报;三是凑数和应付差事而随意申报。而在实际开展训练中基地单位一是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队参加在贵州开展的部分项目的邀请赛,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差事或者就是为了尝试而参加了一些比赛,因此留下了现有项目;二是为了应付全省比赛,并希望在全省比赛中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而又不会付出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代价,而选择了参赛人数少,金牌数量多的项目;三是通过学校实际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发现本校有开展潜力项目而更换原有申报计划项目。
从贵州各高校申报的情况来看项目并不完全,而实际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贵州组队情况来看,高校承担重要夺牌任务,占有较大比重,且很多是基地高校并未申报的项目。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细致考察各学校实际,结合各学校条件以及现有平台重点部署各基地学校开展项目。使各学校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很强的训练。也便于整体考虑、布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和监督检查。如很多高校训练基地申报并进行了武术训练, 实际在全国比赛中贵州武术都不能与外省高水平选手相比,此项目在高校训练基地中若一定需要布局,就应该优先考虑有特招生和单独招生资格的基地学校,只有如此才能招到全国高水平的运动员,才有可能与全国高水平选手竞争的实力。当然并非是其它学校不应该开展,而是要重点布局。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黔族发[2008]54号文件》。
注:数据来源于《黔族发[2008]54号文件》和实地考察与访谈。
2 . 2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建立后训练成果喜人
贵州省自从高校训练基地建立后各基地都按照自身申报的项目和结合本校、本省实际选择了一些训练项目进行训练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10年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各高校训练基地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相应的满意成绩,各地、市、州高校训练基地分别代表当地参赛都取得了好成绩,且大部分的奖牌都被高校基地获得。2011年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很多项目的运动员都是高校训练基地推荐和选拔的,且获得骄人的战绩。
2 . 3高校训练基地训练频度及安排与基地建立初衷存在较大差距
训练频度是反映训练量的重要指标,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分析, 训练的频度高可以使运动员的运动量增加,按照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通过训练使人体受到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身体机能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通往提高运动成绩这一终极目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训练频度又是反映各高校训练基地在人力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训练频度高,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物力都必然要增加。可见训练频度的安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馈出高校训练基地的投入和可能取得的成绩。
访谈得知各高校训练基地在训练的时间及频率安排上大部分都是采用赛前集中训练,在赛前1个月左右临时选拔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在平时根本就不训练。只有1~2所高校训练基地设有所谓的“训练队”进行平时训练,有的是学校要求训练而不给任何报酬和工作量兑换。因此,老师为了应付差事就找一些学生让其自己练习,偶尔进行指导,效果不好是必然的。有一些学校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行介绍,但是这也仅限于介绍,与竞赛训练仍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校在常规机制中规定每周训练3~4次也成为一纸空文。
由此可知:各高校训练基地的训练安排事实是与当初建立常态化训练基地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贯彻落实训练基地主管理部门“抓平常,平常抓”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与体育训练规律也是相违背的。依据体育训练竞赛规律,竞赛成绩的取得必须把一个大周期规划内的每一个年、月、周等中小周期训练有效落实,使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呈平稳上升趋势,而贵州各高校训练基地却几乎都要在赛前才去临时选拔运动员进行短期集中训练, 有的运动项目就运动技术也不可能在1个月左右掌握好,更不用说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2 . 4各高校训练基地经费配套及补助总体滞后
黔族发[2008]54号文件《贵州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我省第二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通知》明确说明列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单位,每年从民族经费和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适当的基地建设补助经费专用款用于基地建设。从已经划拨兑现给各高校训练基地的经费来看确实难以完成训练和基地建设的需要。调查显示基地学校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配套经费,只是有的学校没有专款专用。训练补助见表3:教练训练补助费用大部分学校是按照本校每次1~2学时课时费进行发放,共8~30元不等,学生0~15元不等;有的学校直接根据上给主管部门划拨费用与学校配套费用费用总额分配发放教练员和运动员及工作管理人员费用。这类学校相对发放的费用要高出许多,教练员每次训练可补助50~120元不等,学生每次训练可补助30元左右,按照实际训练次数发放。
访谈得知:补助多的高校训练基地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生运动员其训练的积极性相对于补助低的高校训练基地普遍要高,也有一些补助很低的甚至没有补助的基地因其思想工作、人文关怀做得到位,其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性也非常高,同样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成绩。这一结果表明:训练补助的多少并不是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信心的唯一途径,也不能决定训练成绩的优劣。更多受访者认为领导重视并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做好思想工作,合理配套相关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系统训练,多管齐下才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
2 . 5各高校训练基地场馆基本能满足申报项目训练要求
目前贵州各高校训练基地申报的训练项目都是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行申报的,几乎没有需要大量投入经费新建场馆和购买设备的训练项目,只有贵州师范大学申报的秋千项目需要较高的经费来新建场地和购买器材,最终得到主管部门支持而成功建成秋千训练场地。而其它高校申报的项目都是目前学校现有场馆完全能够满足的。因此,开展申报项目的训练在场馆保证方面完全能够满足训练要求。
2 . 6各高校训练基地相应的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严
为加强基地建设的规范管理,贵州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和《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评估标准》等文件,要求做到年初安排有计划、半年进度有汇报、年底工作有总结;每年对基地建设进行一次检查评估,依据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各高校训练基地单位也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基地建设方案。但多数建立的制度和方案都成为摆设,实际并非按照此制度和方案执行。主要表现在只有的少量基本制度条款,多数条款都显得很大和不具体,成立的基地机构成为空设,管理办法、训练制度不完善,教练员、运动员的选拔办法和奖惩制度以及汇报、问责和督促检查制度缺失,经费配套、开支和补助费用制度不明确等。基地建设方案多数只说明训练工作开展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程序,对于基地的建设规划,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以及预案、保障措施等并不明确。由此说明制度很不健全, 更谈不上规范管理。平常不抓训练,只抓集训表明执行上级部门制度和监管不严格。
2 . 7各高校训练基地运动员选材来源较多, 但运动员在校时间很短, 项目选择受限
高校训练基地运动员选材来源主要是学生,其中有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贵州15个高校训练基地中有13个基地有体育专业生源,有2个高校有体育特招生和单独招生生源。运动员选材的渠道来源相对较多,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有4年,除了学习、上课、集体活动时间,训练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项目选择的面就受到限制。要想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头奖,对于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如高脚竞速等就必须要有体育专业的高校才能选择开展训练,有些项目如武术要想获得冠军,那必须要有特招高水平运动员才有可能。否则训练也是徒劳或者只能偶尔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性,但技术要求并不高,训练出成绩周期短的项目,如传统民间武术等。
2 . 8各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队伍能力相对较弱, 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力度存在不足
由于贵州高校第一批训练基地只有3个,其中有的也是同第二批一起于2008年才开始开展训练工作,大部分教练员都是现有教师临时接触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从接触训练到现在才短短的几年时间,而真正参加比赛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教练员真正带队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太少,技术和心理训练方法、手段积淀不足,比赛战略战术及取舍和相关经验积累欠缺。同时由于各高校管理层面在经费配套、对教练和运动员政策支持及人文关怀的支持力度存在严重不足,管理及奖惩制度不健全等。导致贵州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外出学习交流和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教练员自学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不足。大部分的教练员都摸着石头过河,自学并现学现用来指导学生运动员训练,有的教练员甚至连器材规格和基本技术要点都搞不清楚。教练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训练学生, 表现出不同教练带的运动员技术特点不规范、不成体系,差异非常大。不同教练员对规则的理解不同,对器材制定和技术处理差距太大。相对于开展训练较早的基地,贵州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队伍的能力显得相对较弱。
3结语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8
贵州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四十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为游客提供户外运动、野营、登山等丰富的体育旅游。同时48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也成为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耀眼明珠。那么, 是否应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当地秀丽山水相结合, 达到促进贵州的旅游业发展, 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 仍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
(一) 贵州省少数民族优势
贵州省总人口3725万, 其中汉族人口2273万, 占总人口的61.03%;少数民族人口1452万, 占总人口的38.97%。共有49个民族, 48个少数民族, 其中17个是世居少数民族。从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中了解到,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 比重排第五位。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 这5个民族人口合计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82.09%。此外, 贵州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黔东南有苗族、布依族、侗族, 黔西北有水族、白族, 黔中有白族、彝族, 黔中、黔西北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
(二)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
决定一个民族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地域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及心理意识, 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而文化的差异正是区别各民族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贵州一年中有大小民族节日、集会有1400多个, 素有“千节之省”的光荣称号, 加上本省特殊的地理环境, 很多民族依旧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这使他们完好无损的沿袭着千百年来原始、古朴、神秘特色的民风习俗, 如我国惟一一个可以保留枪支的岜沙族, 有独特的“岜沙斗牛”项目, 苗族在苗年、四月八、舟溪芦笙节、龙舟节等节庆中, 会开展赛马、秋千、射弩、苗拳、蚩尤拳等传统体育项目;仡佬族在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 举行打鸡毛球、跳筋舞、篾鸡蛋等项目, 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同时便于唤起游客的参与性, 在亲自体验中感受民族风情活动。所以, 贵州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充分挖掘“该地区”民族的丰富节日庆典, 将其固定长期地开展下去, 以逐渐形成贵州省体育旅游的“精品牌”。
(三) 贵州入境游客偏好度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 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的首要条件, 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是维持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动力。国家旅游局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饮食烹调、医疗保健、旅游购物和节庆活动八大类。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我国入境游客的消费偏好中, 到2007年为止主要以山水风光为主为54.5%, 排在八类旅游资源的首位。而贵州省, 山水风光偏好度平均排名在全国第二位, 说明贵州省独特的山水风貌并不亚于其他省份, 是贵州旅游的主要支柱之一。以表1可得, 我省最有利的旅游资源是节庆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 在全国的排名中名列第一, 高于全国平均偏好度20.8个百分点。节庆活动、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是游客对贵州省消费偏好度最高的三项旅游资源, 在全国的排名也高于发达城市。因此, 贵州省应充分认识到本省的资源优势, 不断开发、挖掘打造出本省的旅游特色。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本省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本省旅游业的促进
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发展, 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 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的满足身体的健康。国家在经历经济危机中也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的发展。此时, 旅游业应运而生, 成为了带动GDP增长的“朝阳产业”, 也成为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但随着人们消费的理性化, 旅游风景的大同小异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 游客的消费倾向已由传统的自然观光转向求新、求乐、求知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观念转变, 在旅游产品中更注重精神性和娱乐性相融合。2007年西藏凭借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地方文化成为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增幅最快的省份。古人云:“山水无绿不成景, 风景无文没有情”, 只有当天然风景披上民族的外衣, 把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加大民族特色的开发, 凸显本区的文化个性与差异, 才是吸引现代游客的有利手段和方法。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刚好符合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 将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 以少数民族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传统体育为载体, 充分发挥出贵州省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其一,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在对抗自然、谋求生存、膜拜神灵的祭祀等活动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下来的, 充分展现了其特有的传统文化, 同时具有娱乐、观赏、健身等功效。其二, 体育活动中, 人们的情感更易得到宣泄、抒发, 获得快乐情感体验。而民族体育着重依靠群众的参与来展现, 只有具备娱乐性和参与性的项目才可以得到传承。从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类比赛的结果来看, 贵州省民族体育活动深受评委的一致好评, 说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 贵州省旅游业应充分利用其优势, 将名胜景区与民族体育活动相结合, 将得到更好的效果。如“黄果树瀑布”举办的“黄果树瀑布节”“六月六”的项目;“织金洞”名胜景区开展的苗族射驽、跳花、芦笙舞表演。
(二) 贵州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项目进行开发, 带动了民族体育器材、服装、装饰品的生产与加工。根据1999到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游客对贵州省纪念品的偏好度平均为67.7%, 居于全国第二。游客在旅游胜地带走的这些文物字画、瓷器、工艺品等纪念品, 无形中也使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了传播。近几年,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使更多的游客了解、认识了贵州少数民族, 也引来了大量的学者, 他们长居在少数民族村寨中, 挖掘、整理、研究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文化内涵, 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三、结论与建议
贵州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 不仅顺应了当代旅游以文化为首位的需要, 还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 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因此, 贵州省应积极开发旅游胜地的传统体育项目, 使民族体育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外, 旅游业在挖掘、利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 也在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保护, 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热爱贵州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内外文化的交流中, 促进民族的融合。贵州旅游业应充分将本地的传统体育资源与风景名胜区有效结合, 使两者相互促进, 互为推动, 发挥出各自优势达到“1+1>2”的效益, 使贵州旅游业腾达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h/2011/1201/c25408-3120018477.htmll.
[2]肖潜辉, 张雯强, 索灵浇.中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行为 (1998-2007)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12.
[3]李康林.西部地区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探究[J].商务时代, 2011.13.
[4]郑勇华, 夏五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分类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0.4月, 第607期.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9
关键词:民族和谐,民族传统体育,和谐
民族地区的民族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民族和谐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 融入、交织着各民族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 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 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有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历史, 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生活着49个民族, 其中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就有17个, 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 为贵州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 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加强民族团结, 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发提炼贵州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不仅有利于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活动, 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从而促进民族和谐, 社会稳定。
1 贵州民族体育的内容和特点
1.1 贵州民族体育的内容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与民族习俗紧密相联, 与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相关, 多为欢庆民族节日的活动内容, 粗犷、淳朴, 充满着酽酽的生活情趣, 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众多, 范围广泛。其部分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
1.2 贵州民族体育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 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也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 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这些特性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2]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展现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
1.2.1 民俗性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 [3]它表现在民族生活的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 互相渗透, 形成了传统体育的民俗性特点。传统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起秋”等节期间广泛进行。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 多姿多彩,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个民族的体育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1.2.2 传统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 交通不发达, 使得一定地域内的民族生产方式相对稳定, 而且这种固定的生产方式又在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难以改变。这种在一定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固定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沿袭, 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生产方式一样被沿袭下来。形成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正月初一水族赛马;初五羌族的射击比武;十五毛南族的踩风车等等。
1.2.3 交融性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性和传统性, 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伴随着各族人民的迁徙、移动和异族之间的战争, 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使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互相交融。不同文化模式与类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发展。各民族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相互交融, 共同学习, 最终达成共识。每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最初总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中首先发展起来, 而后随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逐渐被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民族接受和改造, 这一项目也因此丰富、成熟起来。从表1可以看出, 如上刀梯是苗族、白族共有的体育项目, 射箭、射弩为苗族和瑶族共享等等。可以说, 各民族体育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丰富了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这种交融, 才使得各民族的传统体育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 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1.2.4 娱乐性
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例如, 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苗族的跳芦笙、彝族的打磨秋、瑶族的跳八音、壮族的月牙刀等运动项目就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 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的价值。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 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 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 扩大欢快的氛围。如苗族有斗马节、龙船节;侗族有花炮节、斗牛节、摔跤节;瑶族有游泳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 游戏项目大大多于竞赛项目, 充分说明了民族体育重在娱乐的特点。这些具有娱乐健身效果的集体活动, 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调节了民族的感情, 促使悠久的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2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和谐的关系
和谐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有序的表现, 和谐则系统就会运行平稳。民族和谐就是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处于一种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序状态。而真正的“和”是动态的, 是各种矛盾和关系协调统一, 使之相生相长, 共同平稳发展。是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相互碰撞、交汇的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状态。[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反映出多元一体、和不同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民俗性和传统性表现了民族体育的多元化, 体现的是民族之间, 民族体育之间的碰撞和对立。民族体育交融性的特点反映的是民族体育文化交汇状态, 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统一性因此, 民族体育特点决定了它和民族和谐之间是对立统一, 相互促进的关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促进民族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依靠自己的心灵智慧创造出来的灿烂民族文化, 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形成了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等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能带给人类一种观赏的魅力和一种精神的动力, 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为民族和谐提供了思想精神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它鼓励和引导着各族人民和睦共处, 共同发展。在特定的节日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参加节日体育活动来加强各民族成员的交往, 强化民族的文化特征, 唤起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有助于改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增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大大增强了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统一和繁荣昌盛。作为一个媒介和一种方式, 它以其特殊的娱乐、健身、竞技形式, 为民族和谐发挥了民族间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2 民族和谐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受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制约。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民族传统体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一样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它同样受到政治、经济的制约。多年来的历史证明, 哪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振兴, 那么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得到发展, 反之就受到影响。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提就在于民族和谐。民族体育只有在和谐的民族关系下才能顺利开展并持续发展, 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才能被保护和传承。
要在保证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 才能使各民族地区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 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在民族和谐的背景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 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发扬。党的16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和谐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有利于民族和谐的建设, 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结语
本文以贵州民族传统体育为例, 通过对贵州省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调查, 总结了贵州省传统体育的内容和特点, 并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和地区民族和谐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的必然联系。发展建设地区民族和谐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相同的内涵, 是相互促进、殊途同归的关系。因此, 应加强立法, 鼓励、扶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 建立完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遗产保护机制。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和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表演和比赛, 提升其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促进民族间交往, 形成民族地区和谐的良好氛围。应注重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品牌, 与旅游相结合,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 使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和谐建设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田伟, 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体育学刊, 2009, 16 (9) :98~101.
[2]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7,14 (5) :78~81.
[3]徐宜芬.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26 (5) :114~117.
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近几年来,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1999 年5 月24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作出《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0 年7 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这些决定和意见为贵州民族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较以往历史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且差距在不断加大。从民族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来看,仍面临着发展滞后、创新乏力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威宁县民族职业教育为例,分析民族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努力探索新时期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子,从而加快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步伐。
一、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威宁县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相对落后,是全省88 个县中唯一一个没有通过“两基国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检查验收)的县,是一个约有128 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每年都要有大批劳务输出,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本县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学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让他们脱贫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懂理论、会动手的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技能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采取校与校、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先后与四川仁寿新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商业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11 所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校与校联办形式一般是前一年在本校学习,第二三年到联办学校学习,利用联办学校实习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优势来弥补本校的缺陷。毕业后由联办学校负责推荐就业。联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县职中招生困难设备设施不齐的矛盾,同时又能更好地发挥骨干职业中学的优势,提高县职业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校与企业联办形式,学校可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解决学校无实习场地的困难。同时可以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就业问题。企业可以直接招收专业对口的熟练工人,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这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增强了办学活力。
(二)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简陋,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在农村人人都说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而职校则不然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学楼建于七十年代、办公楼建于六十年代、实训楼建于八十年代、学生宿舍建于2006年,建筑面积8337.4 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招生规模却不断扩大,从2003 年的不足100 人,发展到2007 年9 月秋季招生665 人,2008 年3 月春季招生255 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737人。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2.实训设备的匮乏,无法满足技能教学的要求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然而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依然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 倍左右,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比普通教育更高,需要更多的实习实训方面的投入,但我国的职业中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比普通高中要少。由于经费的不足,造成实训场所不够,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技能教学的要求,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市场导向性不强,硬件建设远未达到办学要求,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结构不合理
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教师紧缺,一些专业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双师型”教师急缺,特别是高级技师严重缺乏。许多教师拘泥于传统普通高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欠缺,有悖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特点。
(1)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职业中学不同于普通中学,专业课是职业中学的根本。职业中学所设的某些专业没有一个相应的专任专业课教师,这些专业课程教学通常依靠相关专业的教师来代理。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甚至危及学校及其专业的生存。
(2)教学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课,轻实验课
不合理的结构造成“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之间权重失衡。因此,即要提高对理论基础课教学在中学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又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课程结构中,使专业技能课程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所在。
二、新时期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有55 个,人口1 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可以说,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威宁县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彝族、苗族、回族),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许多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推广普及一些初级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这些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对于大多数较为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尤其具有重大价值,它能有效地推动民族社会经济振兴和改革。现阶段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和落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低效性的缺陷,表现为:一方面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制定若干扶持优惠政策发展民族教育,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仍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其结果是民族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受到了制约。民族教育由于长期以学校教育为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忽视了学生走向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民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少数民族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获取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能迅速进入当地生产力系统,从而增强民族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当地的经济结构改革
我国民族地区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但人才资源则相对匮乏。现行的民族教育体制在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上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返乡率仍然较低,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又使大多数中小学毕业生不具备就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民族地区技术性人才资源的短缺。民族职业教育则可以立足当地需要,服务民族经济,培养急需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较大程度地弥补应用性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职业教育将直接推进农牧科教的结合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传统农牧业、手工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其他产业,有助于调整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科技素质,有助于少数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科技素质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系统讲授科技知识,重视实践训练和实证学习,能有效地显示科技的实际功用,培养少数民族崇尚科学、应用科技的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观念的现代化是一切变革的思想条件,职业教育针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讲授现代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和态度,使受教育者进入现代化实践,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三、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把扶贫资金用于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由于贵州省经济欠发达,多数县市级政府财政实力薄弱,而学校每年学杂费收入只能维持正常办公支出,要靠政府财政经费办学,显然是不适应职校的发展。因而,改善办学条件迫在眉睫,就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如把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把校舍建设好,以适应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同时,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搞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并且,要对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高标准制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以满足和保证教学计划、大纲的真正实施。职业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为受教育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提供条件。
(二)重视民族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需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要以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突破口,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培训实效,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方法,而且要拓宽视野,提高专业和整体素质,有计划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深造,使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注重对民族职业学校所缺专业教师的招聘,通过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来补充专业教师的不足。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稳定教师队伍。为了保证民族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统筹规划多渠道解决职教师资的来源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任务,注重对民族职校所缺专业教师的招聘,通过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来补充专业教师的急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专家或能工巧匠的力量,组成一支专职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力量;要开拓多种渠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中聘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2.按不同层次各形式培训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统一安排教师进修,和有关院校主要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和师范院校培养培训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师资;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主要培养培训短线专业和通用专业的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重视加强对教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业务培训,包括专业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方法的培训及专业实践技能培训。
3.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考核晋升制度,稳定专职教师资队伍
专业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要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从事专业工作年限和实际工作成绩作为重要条件。此外,特殊专业教师可适当补助津贴。实习指导教师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等方面,享受专业课教师的同等待遇,在职业技术教育岗位上从事技术工作的工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
(三)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学生,就能使一个家庭脱贫,不仅为农民脱贫致富出力,还让一大批的农民子弟谋生就业学到了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人生。还有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威宁县以职校为主要培训基地,对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县内外、省内外输出劳动力12万多人,每年可创收6亿至亿元。目前,全县还有152413 名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外地务工。对于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劳务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张进清.贵州省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于红旗.构筑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探究人才资源开发新亮点[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贵州高校,必要性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并创造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贵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应积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校园, 不仅中、小学, 大学更应该依托大量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人员及教师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1、贵州高校学校体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1.1、贵州省少数民族成份及人口情况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共有49个民族成份, 个数仅次于云南, 居全国第二位。除汉族外, 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幺佬、满和羌等17个。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贵州省常住人口中, 汉族人口为22198485人, 占63.89%,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人, 占36.11%, 2010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379万人, 贵州占全国的11.03%, 按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排序, 贵州在全国居第四位。无论从少数民族的种类还是人口总量来看,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较为浓郁, 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情况
少数民族在贵州许多地方都有分布, 尤其是在交通落后、经济条件欠缺的边远山区也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 正因未被过度开发,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保持着原始、纯朴的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 同时, 在贵州这一特殊的地理、人文等影响下, 在历史变迁及长期的生活实践及习俗中逐渐演变出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形式, 具有各民族独特而深厚文化特色形成少数民族浓郁的体育文化, 如苗族的反排木鼓舞、独木龙舟、摔跤、射弩、跳芦笙、游方等;布依族的赛马、射箭、摔跤、武术、划龙船、秋千、磨秋、打陀螺、丢花包、划竹排、抵杠等;仡佬族的高台舞狮、打蔑鸡蛋、荡秋千、跳芦笙舞等;侗族的摔跤、舞龙、抢花炮、打陀螺、陀螺、射弩、蹴球、手拍鸡毛毽、丢糠包、毽球、荡秋千等;瑶族的长鼓舞、板凳舞、打猎操、芦笙舞等。其他民族也有着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较多, 体育活动多是在当地民族的宗教、节日等活动中进行, 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 既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 又有较好的健身价值, 其中贵州省丹寨县芦笙舞·锦鸡舞、贵定县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纳雍县芦笙舞·滚山珠、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平塘县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荔波县瑶族猴鼓舞、赫章县彝族铃铛舞、铜仁市、镇远县的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打篾鸡蛋与高台舞狮、苗族射弩、瑶族民间陀螺及瑶族猴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仡佬族踩堂舞等30余项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贵州高校学校体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体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 是促进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第一思想的大好时机, 利用高校学校体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从学校体育方面来看, 不仅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从而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地域性, 形成贵州高校体育特色课程资源;而且, 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来看, 贵州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较为丰富, 在贵州高校学校体育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尤其是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学校, 例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等, 可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设置, 让高校这一成熟的青年学子能能深层次的理解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 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后备军, 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为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促进贵州高校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与利用,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形成贵州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贵州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水平远远赶不上发达的城市, 学校体育经费总体较低, 尤其是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方面欠缺, 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贵州高校必须重视的任务, 在不具备经济发达地区条件优越的贵州高校, 不能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及价值, 学生的体质健康仍然是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之一, 从而积极地挖掘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独特优势,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切实体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从而促进体育教学传授体育理论知识, 技术、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道德情操, 发展学生个性, 形成良好的情商等方面的目标达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了解到目前贵州省本科院校共18所, 其中的12所高校的体育课中已经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但是仅有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6所高校是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以选修课或选项课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中医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等对体育相关专业进行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 另外的学校体育教学没有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但是课外体育训练有民运会比赛的项目, 例如: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毕业学院等在课外体育训练或课外体育锻炼中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从调查中显示出, 贵州有体育相关专业的学校是15所, 占贵州高校的83.3%, 体育相关专业对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学校有10所, 占贵州高校的55.6%, 占贵州有体育专业高校的66.7%, 公共体育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学生有6所, 占贵州高校的33.3%, 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贵州高校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例比公共体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例高,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课教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较少, 各高校应积极的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 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促进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
2.2、贵州高校学校体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 使得多数起源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萎缩甚至失传的现象。要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 首要的任务是要积极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高校可以作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体育方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后会获得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 是对民族传体育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贵州高校根据所在少数民族地区及自身条件, 将适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 不仅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少数, 而且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促进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高校学校体育引入该资源还需要许多教学科研、教学的专家和基础教师深层次的进行研究, 从内容上需要考虑贵州各高校的实际场地、器材、师资、学生等情况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教材化, 将学校体育内容更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的实情;从形式上根据项目的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可考虑分别在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中进行, 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阳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
[2]胡玖英, 尹冬竟, 刘进彬.民族高校体育课开设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 2012, (10) .
[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2) .
【贵州民族学院体育馆】推荐阅读: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1-2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06-16
贵州民族地区11-20
贵州民族高校论文06-27
贵州民族风情12-14
贵州少数民族12-24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11-27
论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05-31
贵州少数民族酒文化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