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

2024-10-31

贵州遵义(精选10篇)

贵州遵义 篇1

2015年9月17日贵州遵义市官井基地边坡Ⅳ段开挖至坡脚878 m时,泥岩夹层在4#楼内侧边坡坡脚处被揭露,开挖坡沿泥化夹层发生滑移变形,边坡上锚索的外锚头上出现破裂缝。危及官井基地内众多基础设施及158户5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对开挖坡的进一步调查和勘查发现,场区地层中泥岩夹层发育,边坡中上部存在强风化层。在进一步开挖和工程完成条件下,场区边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边坡稳定性问题成为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因此研究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可为研究同类型边坡提供参考借鉴。基于大量的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分析,建立官井边坡变形演化机制的概念模型,对官井边坡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边坡的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官井基地边坡位于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官井路磨刀溪114地质队官井基地内,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多年平均降水量1 094.2 mm,从时空分布上看,降水量多集中于4~10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1]。

边坡所处山地属于大娄山东支。本区相对高差130~140m,属于低中山区。边坡研究段位于场地西侧,其中Ⅰ、Ⅱ、Ⅲ段边坡走向N14°E,而Ⅳ边坡走向N52°W,Ⅴ段走向N65°W。目前,Ⅲ段边坡坡脚开挖至872 m高程,Ⅳ边坡坡脚开挖至877 m高程,Ⅴ段边坡坡脚开挖至882 m高程。4#楼-1F层处已经开挖至底板高程867 m(图1、图2)。

研究区内基岩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2]。东岳庙段(J1zd):灰色厚层灰岩(图3中第17层),为坚硬岩组。马鞍山段(J1zm):青灰色砂岩夹泥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在场区范围内,可以分为16层,具有典型的软硬互层特征。软硬岩界面或硬岩中泥岩夹层,往往发育有层间错动带,经颗粒分析定名为粉质黏土夹角砾,甚至碎石,成份均来自紫红色泥岩。此外,坡表覆盖有残坡积层,多为紫红色粉质黏土夹块碎石。

研究区地处扬子准地台之黔北隆中的遵义断拱构造区,现今构造面貌皆为燕山期地壳运动的产物[3]。斜坡位于南白镇向斜NE端近轴部。场区及周边基岩产状变化较大,但场地NW侧基岩产状较稳定,为58°~63°∠27°~30°,平均产状为60°∠29°。场地中东部发育一NE向延伸的压扭性断层。发育2组陡节理,一组近EW向,另外一组近SN向。

研究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4]。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强风化带夹层(分层5)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中,泥岩中赋存有少量地下水;岩溶水见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在场区内埋深大。

在斜坡形成过程中,发生剥蚀卸荷作用,并且在坡脚附近埋深12~15m之间,沿青灰色中厚层砂岩段发育2~3个强风化带,厚10~50cm。该强风化带两侧分布有一定厚度的弱上风化砂岩,呈灰褐色,由青灰色中厚层砂岩风化形成。在斜坡长期蠕变过程中,斜坡沿泥化夹层会发生滑移变形,导致坡脚薄层砂岩发生轻微弯曲并折断,折断面近于平行岩层走向较密集发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小于0.35 s,动峰值加速度为小于0.05 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2 边坡结构特征

对场区内开挖面进行了详细工程地质测量,绘制出1-1剖面图(图3),将Ⅳ坡附近开挖面揭露地层主要依据岩性组合和风化特征,划分为8个分层,并进行了岩性和岩体结构的细致描述。又根据钻孔信息对开挖面以下马鞍山段划分了8个分层,见图3中的9~16分层。结合地面调查确定最下层为东岳庙段的灰岩,即图3中的第17分层。

根据现场调查,在研究段内,地层产状基本稳定,分层1以东,岩层走向和倾角有较明显变化,但距离研究区段已足够远。场区内的压扭性断层在研究区段的N侧的官井路下通过,距离较远。这样,基于1-1剖面(图3),就可以建立研究区段的三维精细地质结构图,并用于量化分析。

1紫红色块状泥岩;2青灰色中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3紫红色巨厚层粉砂质泥岩;4青灰色中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5强风化砂岩夹层和巨厚层砂岩;6青灰色中厚层砂岩;7紫红色薄层泥岩夹层间错动带;8青灰色中厚层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9紫红色、青灰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10紫红色砂岩;11灰白色厚层砂岩;12青灰色中厚层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13紫红色泥岩;14青灰色砂岩;15紫红色钙质泥岩;16青灰色砂岩;17灰白色厚层灰岩。

综上,根据开挖边坡形态与岩层产状的空间关系,研究区内的开挖边坡,均为中倾软硬互层型斜向倾外高边坡。

3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施工期间,当Ⅳ边坡坡脚开挖至877 m高程时,边坡发生明显的变形破坏。主要的变形破坏现象如下。

(1)预埋垂直混凝土桩开裂。在Ⅳ段坡开挖过程中,当877 m以上坡脚保护层开挖后发现,Ⅲ、Ⅳ段坡相邻段,边坡沿分层7中的泥化夹层发生了小幅滑移变形,并导致多根预埋混凝土桩发生开裂变形。随后,在Ⅳ段坡脚浇筑了素混凝土挡墙(图4),放缓了附近场地的开挖进度,直接影响边坡稳定的临近关键区域,停止了开挖施工并开始进行边坡支护设计变更分析。

(2)坡面喷层开裂。Ⅳ段坡中上部坡面喷层中出现拉剪型裂缝,在其右侧边界附近,集中发育斜列式拉剪缝,但张开度不大,一般在0.5~2mm以内。Ⅲ段坡上部喷层中,也集中分布拉剪型裂缝,张开度在2~5mm,为防止降雨入渗,该处裂缝已经多次被封闭(图5)。坡面喷层开裂范围目前主要集中于Ⅲ、Ⅳ段坡范围内。在上坡方向上的明显变形后缘是开口线外侧的围墙,围墙外由混凝土抹平的排水沟内,未见拉裂。边坡变形监测也显示相同的规律和范围。

(3)Ⅳ段坡中部冠梁上见局部开裂(图5)。该处附近强风化夹层(分层5),上部坡体沿强风化夹层发生较大变形导致外推冠梁显示倾倒。

(4)Ⅳ段坡多个外锚头上见开裂变形,显示预应力锚索受力增大。

(5)监测点变形。在研究段边坡中上部,多处设立了坡表位移观测点,监测资料显示,在坡脚区开挖较大或降雨较大时,有较明显变形。调查期间,对Ⅴ段边坡左侧坡脚进行了工程开挖,监测资料显示Ⅳ段发生了较明显变形,而开挖停止则变形也停止。

综上,官井基地边坡研究段由于开挖而产生的边坡明显变形现象主要集中于Ⅳ段坡和Ⅲ段坡,Ⅴ段坡坡脚由于开挖量少,对边坡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因此Ⅳ段坡右侧变形相对较小。

3.2 边坡变形演化机制分析

官井基地研究段边坡为中倾软硬互层型斜向外高边坡,多处软硬岩界面和硬岩中的泥岩夹层发育成层间错动带,尤其是分层5和分层7中,层间错动带发展为泥化夹层。根据钻孔电视图像,分层9的泥岩中也存在层间错动带发育。此外,分层5为厚度较大的强风化带层。层间错动带、泥化夹层和强风化带层,构成边坡中的控制性弱面。自然条件下,岩层层面倾角大于这些弱面的内摩擦角,由于斜坡高度较大,必然沿这些弱面发生滑移变形,因此导致坡脚附近硬岩中产生顺层方向的应力集中。但由于岩层倾角大于斜坡坡角,硬岩层多以中层、中厚层状结构为主,硬质岩层难以发生弯曲,只有部分薄层砂岩中发育横向张裂缝。

研究段开挖边坡呈尖角指向向坡内的平面折线形,尖角左侧坡由Ⅰ、Ⅱ、Ⅲ段坡构成,坡面平均走向N14°E,与岩层倾向夹角约46°;尖角右侧坡由Ⅳ、Ⅴ段坡构成,Ⅳ段坡走向N52°W,Ⅴ段坡走向N65°W,与层面倾向夹角分别为68°和55°。显然,Ⅳ段坡左右两侧边坡对上部斜坡均具有支撑作用,夹角相对较小的左侧坡支撑效应相对更强,但由于目前Ⅴ段坡脚开挖相对较少,因此边坡变形主要集中于Ⅳ段坡偏左侧,这同时也说明,最终开挖形态下,Ⅴ段坡左侧强力支护,对研究段边坡整体稳定至关重要。

Ⅳ段坡位于斜坡山脊部位,开挖坡临空高度大(超过40 m),已经揭露主要控制性弱面(分层5和分层7);但从边坡上显现的变形现象看,发生滑移变形的范围有限,这显然与Ⅳ段坡两侧边坡的空间支撑效应直接相关。

综上可建立研究段边坡变形演化机制模型,将边坡变形演化机制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8]]。

(1)岩层顺层滑移、坡脚应力相对集中阶段:研究段斜坡总体为陡倾型中倾外软硬互层斜坡,岩层倾角相对较大。在斜坡形成过程中,岩体会沿顺层弱面发生滑移变形,导致坡脚附近硬岩中应力集中。由于硬岩层多以中层、中厚层状结构为主,难以发生弯曲变形,只有部分薄层砂岩中发育横向张裂缝。

(2)边坡开挖过程中卸荷回弹变形阶段:场地位于坡脚,且边坡高陡,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必然发生卸荷回弹变形。在没有较大范围揭露控制性顺层弱面,及时设置边坡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开挖边坡卸荷变形范围有限。

(3)边坡深切,坡体中顺层“压力拱”形成阶段:研究段边坡以Ⅳ段左侧拐角为界,为相对的中倾软硬互层型斜向倾外高边坡。边坡深切,边坡中主要控制顺层弱面分层7揭露于Ⅳ段坡和Ⅲ段坡右侧坡脚,即位于研究段边坡中部、指向坡内的尖角附近,在其两侧,分层7均斜向延伸入坡体中,埋深逐渐加大。因此Ⅳ段坡两侧、分层7上覆岩体对边坡上部潜在滑体形成空间支撑效应,并在现状条件下维持边坡整体稳定。由于Ⅳ段坡两侧的空间支撑效应,研究段边坡中以Ⅳ段坡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顺层向的“压力拱”结构。根据普氏理论估算压力拱拱高约12~15m,这个范围与目前Ⅳ段坡显现的变形破坏范围基本一致。

由于边坡中岩体相对完整,长大的切层结构面发育较少,因此边坡中没有发现陡倾控制性侧向切割面;另外,在边坡开挖过程已经实施了多排预应力锚索,在Ⅳ段坡890 m高程实施了整体性较好的冠梁,在Ⅳ段坡坡脚紧急实施了素混凝土挡墙等,临近的场地开挖也基本停止,这些有利条件和工程措施确保了边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根据规划设计,场地开挖尚未最终完成。在场区特殊的不利边坡结构特征条件及工程完成后长期运行条件(流变效应)下,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支护加固,必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由于压力拱的存在,结构维持整体稳定,无法直接采用常规稳定性分析方法来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及支护设计参数。

4 边坡变形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基于前述分析,官井基地边坡为中倾软硬互层型倾外斜向坡,Ⅳ段坡两侧岩体对Ⅳ段坡具有空间支撑效应。因此,采用ANSY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Fl AC3D进行分析计算,研究其边坡变形机制。

4.1 计算模型

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斜坡结构特征及开挖形态特征和过程,确定了模型方位和范围。三维模型建立的笛卡尔坐标系是E为x轴方向,N为y轴方向,垂直向上为z轴方向,与实际方位一致。模型EW向(x轴线方向)长319 m,SN向长396 m,模型底面高程800 m,模型中最高点高程1 009 m,开挖区最低点高程858 m。由于计算模型结构复杂,对开挖形态特征及过程进行了适当概化,将开挖过程分为8步,开挖过程说明见表1。三维模型的侧边界均采用水平0位移约束,底边界采用垂向0位移约束。离散化后,计算模型共有71 242个节点,373 223个单元。

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1 应力场特征及拱效应分析

(1)最大主应力特征分析。随着开挖的继续和边坡演化,开挖面附近应力重分布,Ⅳ段坡右侧坡脚附近应力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当开挖完成时(图6),Ⅲ、Ⅳ段坡中,分层9的控制作用明显增强。878 m高程,分层9中的应力低于分层7,在相对较硬的分层8和分层6中则为应力集中带。在868 m高程,分层9控制作用更明显,导致Ⅳ、Ⅴ段坡内应力分异强烈。对于Ⅳ段坡中的图切剖图,由于第8步开挖距离较远,第6步和第8步开挖后最大主应力特征几乎无变化,相对较软的分层7和分层9中,最大主应力偏低。

(2)最小主应力特征分析。随开挖继续,临空面附近应力重分布,Ⅳ段坡脚和拐角处最小主应力有较明显集中,尤其是接近Ⅴ段坡侧。平切图上(图7),可见边坡中最小主应力特征受软硬互层结构控制,尤其是受强度很低的分层7和分层9控制明显。在开挖完成后,由于第6步之后的开挖主要集中于Ⅴ段和地下三层开挖,明显弱化了Ⅴ段坡的支撑能力,使得Ⅳ段坡应力松弛范围加大,并发生相应的变形。Ⅳ段坡图切剖面中应力特征基本一致,相对较软的分层7和分层9中,最小主应力相对偏高。

(3)最大剪应力特征分析。随开挖进行,坡脚及拐角附近最大剪应力集中,分层7和分层9明显控制斜坡中最大剪应力分布。第8步开挖完成,877 m平切图上(图8),分层6中最大剪应力相对较高,但低于第6步计算结果,这是由于Ⅴ段坡外侧开挖,降低了支撑效应,导致应力集中程度降低。868高程平切图上,分层8、分层6中最大剪应力相对较高,对比发现也低于第6步计算结果,这也是Ⅴ段坡外侧开挖,降低了支撑效应的结果。

(4)主应力迹线特征及拱效应分析。边坡开挖过程中,边坡附近岩体中应力重分布,主应力方向也发生相应的调整。以Ⅳ段坡为中心的典型平切图见图9。从不同高程、不同开挖阶段平切图可见,Ⅳ段坡左侧及临近的Ⅲ段坡附近,最大主应力总体方向均为NW向,大致与临空面平行,直接作用于坡面上的应力为最小主应力;Ⅳ段坡右侧及临近的Ⅴ段坡,最大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NE~SN向,但对于Ⅴ段坡而言,最大主应力指向开挖面;Ⅳ段坡范围内,近坡面附近,应力较低,最小主应力甚至为拉应力,向坡体深处一定范围内,应力快速增加,自左侧向右侧,最大主应力方位为渐变过渡,由此显示在Ⅳ段坡内,形成了一个“压力拱”,拱内岩体卸荷松弛明显,从平切图分析,压力拱最大拱高一般不超过拱跨的一半,为9~15m。

4.2.2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1)位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变形特征明显受控于边坡结构特征(图10),具有明显的顺层滑移变形特征层。从图10可见,边坡变形主要受控于相对较软的分层7和分层9,其次是分层5。由于分层9以下岩体变形很小,所以综合判断,分层7为主控弱面。边坡变形特征与边坡中形成的“压力拱”结构密切相关。从整体计算模型上的位移云图可见,变形较大的区域集中于Ⅳ段坡坡面附近,cm级位移等值线近似呈拱形,拱以上(外),变形逐渐小,向上坡方向(反倾向方向),位移减小速率相对最小,沿走向方向,变形影响宽度很大,尤其是右侧的Ⅴ段区,明显影响宽度达到2~3倍Ⅳ段宽,约50~80 m。但Ⅲ段和Ⅴ段坡坡脚区变形很小,局部显示推挤式滑移变形特征。相应的剖面图,也清楚显示变形集中于开挖面附近,而不是整体滑移。即Ⅲ段和Ⅴ段坡变形是主要由于Ⅳ段开挖导致,这是压力拱形成后必然的变形特征。而Ⅴ段坡坡脚继续开挖,会明显降低Ⅴ段坡支撑能力,导致其变形明显增加,Ⅲ段侧边坡变形也有较明显增加。这与压力拱效应不对称弱化直接相关。如果在Ⅳ段场地完成后系统施加抗滑桩,则可明显弱化后期开挖的不利影响。

(2)位移矢量图。从位移矢量上可见,第6步开挖完成,Ⅳ段和Ⅲ段坡临空面附近的岩体位移方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图11),分层7以外的岩体位移较大,分层8和分层9的位移相对较小;临空条件相对充分的Ⅲ段坡位移相对较大;Ⅴ段坡侧的位移方向主要受控于临空面控制,而与岩层倾向间的夹角较大。868 m高程,Ⅳ段坡脚以下最大变形发生于外侧的临空面附近;Ⅲ段坡的位移方向从岩层倾向方向向临空面倾向方向有明显偏转;而Ⅴ段坡外侧位移方向显示向坡内和Ⅳ段坡侧,Ⅴ段坡内侧向坡外,显示挤压式变形特征。

(3)塑性区分布特征。从剖面图上(图12),塑性区主要集中于相对较软的分层5、分层7和分层9中。其中,在Ⅳ段坡范围内,分层7和分层9中的塑性区几乎全贯通至坡顶;Ⅴ段坡中,分层7和分层9分布较深,随开挖进行,在开挖坡脚部位塑性区逐步发展,无支挡条件下,到第7层不开挖,坡脚塑性区贯通至分层7的范围比较小,到开挖完成,坡脚塑性区贯通至分层7的范围较大,具有较大范围失稳的可能;如坡脚抗滑支挡,则明显减小坡脚塑性区,使之不能观察至分层7。

5 结论

通过对官井基地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基本特征及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对官井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进行定性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1)官井基地边坡为中倾软硬互层型斜向倾外高边坡。发育多层泥岩和薄层泥岩夹层,发育层间错动带,甚至有泥化夹层。其中起主控作用的不利弱面有Ⅳ段坡脚发育的泥化夹层(分层7中)和坡体中上部的强风化带。

(2)建立官井基地边坡变形演化机制的概念模型,将边坡变形演化机制划分为3个阶段:(1)岩层顺层滑移、坡脚应力相对集中阶段;(2)边坡开挖过程中卸荷回弹变形阶段;(3)边坡深切,坡体中顺层“压力拱”形成阶段。

(3)三维数值模拟表明,边坡在开挖形成过程中,逐步在Ⅳ段坡中形成利于边坡整体稳定的压力拱结构,拱座位于Ⅳ段坡左右两侧,左侧拱座为Ⅲ段坡左段和Ⅱ段坡右段,通过压力拱传来的压力方向近于平行临空面;右侧拱座为Ⅴ段坡中左段,通过压力拱传来的主应力方向与坡向基本一致。边坡变形以分层7和分层5为主控软弱结构面,形成具有沿弱面整体滑移式变形特征,因此,压力拱结构为顺层分布。压力拱结构的形成,使得坡体上部变形受到Ⅳ段两侧边坡的支撑,由此提高了边坡整体稳定性,而Ⅳ段坡内压力拱内的岩体不受两侧拱座岩体约束,可能继续变形、甚至失稳。场地继续开挖,会进一步弱化Ⅴ段坡支撑能力,因此,右侧拱座的有效支撑是防治工程设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地理丛书委员会.贵州省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Geography Series.Guizhou Geography.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4

[2]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Guizhou Province.Stratigraphy(Lithostratic)of Guizhou Province.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997

[3]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Guizhou Province.Regional geological of Guizhou province.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7

[4] 韩至均,金占省.贵州省水文地质志.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Han Zhijun,Jin Zhansheng.Hydroge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1996

[5]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Zhang Zhuoyuan,Wang Shitian,Wang Lansheng,et al.Principl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08

[6] 黄润秋.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第四纪研究,2003;23(6):640—647Huang Runqiu.Mechanism of large scale landslides in western China.Quaternary Sciences,2003;23(6):640—647

[7] 邹宗兴,唐辉明,熊承仁,等.大型顺层岩质滑坡渐进破坏地质力学模型与稳定性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11):2222—2231Zou Zongxing,Tang Huiming,Xiong Chengren,et al.Geomechanical model of progressive failure for large consequent bedding rockslide and its stability analysis.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2,31(11):2222—2231

[8] 白云峰,周德培,王科,等.顺层滑坡的发育环境及发布特征.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39—43Bai Yunfeng,Zhou Depei,Wang Ke,et al.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dding plane landslides.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4;13(3):39—43

贵州遵义 篇2

贵州有一座举世瞩目的城市——遵义,遵义因为一次著名的历史性会议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就是被誉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今天我们便是重走长征路、重拾长征精神,一同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黔北重镇之称的“遵义”,去感受红军长征文化的神韵,去倾听革命圣地转折历史的庄严回音。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红花岗老城子尹路东侧96号,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门楼上的大匾。这块大匾上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是毛泽东的手书。在诸多革命旧址中,能获得毛泽东题写址名殊荣的,遵义会议会址是唯一的一处。1964年遵义会议会址进行大维修时,省、地有关领导检查维修工程,议论到会址维修后,如果能有毛泽东主席的题字,那就更完美了,当即责成有关部门写报告向中央请示。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接到贵州省委办公厅的报告后,立即转呈毛主席。11月一天毛主席愉快地挥毫写下“遵义会议会址”这六个大字。遵义会议纪念馆按毛主席手书六字放大,用优质木料精工制成大匾。1964年底,会址大维修工程结束后,这块大匾高悬在会址大门上。

进入会址大门,穿过门厅,迎面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砖砌山水花鸟牌坊,牌坊定额外用彩色碎瓷片镶嵌着“慰庐”二字,背面嵌的是“慎笃”。“庐”,指房舍。“慰庐”据说在封建社会,武官卸去军职,卸甲归田或文官弃职隐居后,在家乡修建一幢既不豪华,但又比一般民居气派的房子,安度晚年。使人进门一见“慰庐”二字,就大致知道这户主人家的身份、地位。1935年1月初,红军渡过乌江即将占领遵义的前夕,柏家闻风而逃,整幢房子变成空楼。红军进城后,设营队看中这里房间宽大、集中,便于警卫,就把司令部机关设在这里。总部首长和前来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部分军团长、政委也住在这幢楼里。

沿着主楼南边的走廊向东,便到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会场。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保留着当年挂在东墙上的壁钟和一张褐色长方卓,桌子四周围着20张木架藤条折叠背靠椅。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这六人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从会议室东门出来,经过一小段走廊,便是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的住室,他的夫人康克清当时任总部作战局的政治指导员,也住在这里。室内放置着一张古老木床,上面铺着白布垫单,一床灰色夹被,一条毛毯和一个白布包袱皮的枕头。靠窗边,有一张红漆办公桌,桌上放着铜墨盒和瓷质笔筒,插着红蓝两用铅笔;还有一个外面罩着灰布套的三磅暖小瓶,和一个白色搪瓷缸,朱德和康克清在这里住了十天左右。朱德住室的隔壁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住室。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由于秦邦宪拱手将指挥大权交给了李德,而李德既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又刚愎自用,作为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实际上已无事可做。长征开始时还被撤掉总参谋长职务,降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黎平会议后,中央恢复了他总参谋长职务,并兼任军委纵队总司令员。沿着东边的转角楼梯下来,便到了会址大楼的东厢房,这里是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室,由两间长方形房间组成,中间原有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正中放置两张黑漆方木桌,桌上放着铁座马灯、订书机等办公用品;东窗下有两张三抽桌,桌上放着几部皮包手摇电话机,桌下立着几个电线拐子,西窗下是一对铁皮公文箱,南壁上挂着一幅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二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图上用红、蓝色三角小旗,标志着遵义会议期间敌我双方态势。

贵州遵义 篇3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邓健在会上结合“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情况,充分肯定了我省音乐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肯定了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所做的大量和积极的工作。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崔文玉结合“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举办,对我省音乐创作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做了充分的说明,他指出,贵州的音乐创作走到今天,成绩是主要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我们写了东西,最害怕的就是没有人演唱,更谈不上流传,这极大的挫伤了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成功举办,是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的,这为大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从各级乡镇到县市,再到全省乃至全国,只要你的作品优秀,就有这么大的舞台给你机会展示。而且通过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举办,也使各级政府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建设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自然也就对文化事业(这也就包括了音乐创作)发展更加的重视与支持。音乐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动,要耐得住寂寞,坚守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和执着,可喜的是在我们贵州,还有着那么一批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的人们,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从我们的笔下流出,唱响贵州,传向全国。

此次会议是我省音乐界对今年各地音乐创作活动的一个小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同时对我省音乐创作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困难,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地的音乐创作活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为当地政府和其它部门主办的各类活动、节庆组织创作,为省里组织的“五个一工程”、“多彩贵州”等歌曲征集活动组织创作,推荐作品:二是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歌曲征集活动并获奖。各地组织一些省内外的作者到当地采风创作,有的还出版了歌集或CD。在去年的凝冻灾害和5.12大地震期间,各地音协积极组织创作,充分展现了音乐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贵州遵义探明1.7亿吨大型煤矿 篇4

贵州省地矿局106队在贵州遵义县山盆镇新探明一处大型煤矿。由贵州106队承担的《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落炉木康煤矿(扩界)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项目,矿业权面积为10.6km2。通过专家评审的勘探报告显示,矿区可采煤层5层,平均厚度8.2m,求获煤炭资源总量1.7亿多吨,达大型煤矿规模。区内资源量能满足年产45万t的矿山生产133年,先期开采地段资源量能满足年产45万t的矿山生产57年,投资收益率高,经济效果好。

贵州遵义 篇5

在黑暗中,我们呼唤光明;在酷暑中,我们呼唤甘霖;在生活中,我们呼唤理解、呼唤诚信、呼唤亲情┅┅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呼唤民主、呼唤和谐、呼唤文明┅┅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片作文。

心灵的呼唤

早晨,因为公共汽车改道外环路,一辆辆挤得快关不上门的公共汽车可以说是桃溪路口的一道风景。售票员看着车下犹豫的老人,招呼说:“上吧,再过两站就有座位了。”

于是老人带着他的小孙女,使劲地拉着栏杆才迈了上来。

小女孩夹在大人中间似乎连呼吸都很困难,但是周围坐着的人没有站起来让座的。售票员似乎深知这种现象,所以动了动嘴,却没有说出话来鼓励大家给老人和小孩让座。

其实对于这种冷漠,我早已司空见惯了。按说,车上的人大都是些在写字楼里办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用时髦的话说,是“白领”阶层。但是那副漠然的表情与身上那高档的衣服,似乎都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

车过了两站,终于有一个孕妇要下车,这时售票员示意让孩子过去等着座位。我想,这孩子终于不用再被挤来挤去了。但是,当我牵过小女孩的手挤过去时,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坐在孕妇旁边的那位妇女往里面空出来的座位上一挪,一个胖男人便一屁股坐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见。小女孩无奈的神色一闪而过。

我当时的表情只能用惊愕来形容。这个看上去没有丝毫病状和身体不适的胖男人,竟然就这么抢了一个小女孩的座位!看到他那心安理得的架势,谁还会说什么呢?

我不想知道这个胖男人有没有必须坐下的理由,但很想知道这件事对于那个小女孩的心灵会有什么影响。她以后也许会成为这些所谓“白领”阶层中的一员,也许她以后会乐于给别人让座,也许她不会再给任何人让座。

无论她将来怎样,人们对她都很难指责什么,因为是现实社会在左右着每一个人的成长。

贵州遵义 篇6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县城北西直距约26km, 行政区划属遵义县所辖。其位于东经106°35′49″~106°37′24″, 北纬27°50′56″~27°51′59″, 研究区范围面积1.07km2。

1.1 自然地理

1.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 总体属侵蚀型低中山岩溶地貌, 研究区及外围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沟谷纵横交错。区内最高点海拔1 349.1m, 最低点海拔885.0m, 最大高差464.1m, 一般相对高差200.0~300.0m。区内地形坡度较陡, 一般20°~30°, 植被覆盖率约30%。

1.1.2 气象、水文。

研究区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 最低气温-7℃, 常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93d, 多年平均降水量1 378.3mm。区内无规模溪流发育, 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溪沟, 地表水属乌江水系。

1.2 地质

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复杂构造变形区之场坪背斜西翼近轴部, 区域上主要出露寒武系 (∈) 、奥陶系 (O) 、志留系 (S) 、二叠系 (P) 、三叠系 (T) 及第四系 (Q) 地层。以NE向纵断裂为主, 褶皱构造主要发育有场坪背斜, 背斜轴走向北北西, 为一宽缓背斜, 核部地层为上寒武统金顶山组, 两翼出露三叠系 (T) 、二叠系 (P) 、志留系 (S) 、奥陶系 (O) 及寒武系地层, 背斜东翼倾向约354°, 倾角30°~35°, 西翼倾向由南至北从280°~320°逐渐变化, 倾角25°~40°, 研究区位于西翼近轴部, 地层倾向295°, 平均倾角约35°。普查区位于场坪背斜西翼近轴部, 区内及附近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 (S1l)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P1q)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和第四系 (Q) 。方解石矿层赋存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地层的层间裂隙中。

2 技术方法

由于方解石矿山无相应国家及行业规范, 本次参照矿床《重晶石、毒晶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1-2002) 来划分普查区方解石勘查类型。区内方解石以2号矿体资源量规模大, 矿石质量较好, 则以2号矿体作为主矿体, 依据矿体延展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及岩脉发育程度、有用组分的均匀程度等4个地质因素来确定勘查类型的划分[2], 具体是:沿走向延伸约400m, 沿倾向延伸最大45m, 矿体规模小。矿体呈似层状产出, 矿层厚度1.48~9.26m, 平均厚度4.11m;厚度稳定程度较稳定,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产状较稳定, 与地层产状基本相反, 倾向135°, 倾角74°~78°, 平均75°, 总体内部结构简单, 含少量不连续夹层, 无分支复合现象;勘查中未见断距大于10m以上的断层对2号矿体进行破坏。综上, 普查区方解石矿构造及岩脉发育程度不发育。Ca O含量54.14%~58.93%, 平均值为55.13%;白度64.70~87.40, 平均80.07;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均匀。综上, 普查区方解石矿体延展规模小,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 构造及岩脉发育程度不发育, 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均匀, 结合地勘工作“就大不就小”的原则, 将普查区方解石勘查类型划分为第Ⅲ类型[3]。依据确定的矿床勘查类型及规范要求, 选用控制的勘查网度为100m×50m。各勘探工程均按前述网度规定的间距原则进行布置, 各条勘探线的布置, 相互平行, 并尽量垂直矿层的平均走向和主要构造线方向。采用钻探工程揭露其深部矿体[4]。钻孔按相应的储量级别网度, 尽量布置在各勘探线上。1号矿体共施工2个样坎、11个钻孔, 其中有2个样坎、7个钻孔揭露该矿体, 对该矿体形态进行控制。2号矿体施工共13个工程控制, 其中有7个探槽、4个钻孔揭露该矿体, 共11个工程对该矿体空间形态进行控制。普查揭露的最低深度为1 088m。

3 研究结果

3.1 矿体特征

3.1.1 1 号矿体。

地表出露于矿区南部, 长度约160m, 呈似层状产出,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倾向295°, 倾角33°~40°, 平均35°, 沿倾向延伸35~80m, 矿体分布标高1 184~1 254m, 分布面积4 332m2, 矿层厚度2.05~5.82m, 平均厚度3.91m, 厚度变化系数35.96%;Ca O含量54.67%~58.40%, 平均值为55.94%, Ca O含量变化系数0.48%;白度78.44~86.13, 平均84.41, 白度变化系数3.65%。

3.1.22号矿体。地表出露于矿区北部, 长度约400m, 呈似层状产出,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相反, 倾向135°, 倾角74°~78°, 平均75°, 沿倾向延伸25~45m, 矿体分布标高1 088~1 158m, 分布面积8 458m2, 矿层厚度1.48~9.26m, 平均厚度4.11m, 厚度变化系数56.66%;Ca O含量54.14%~58.93%, 平均值为55.13%, Ca O含量变化系数0.70%;白度64.70~87.40, 平均80.07, 白度变化系数8.79%。

3.2 矿石特征

矿石呈白色, 矿石具重结晶结构, 块状构造。菱面体晶形发育, 晶面玻璃光泽, 三组解理完全。脉石矿物主要为石灰石及微量石英等。矿石白度较高, 杂质少。据样品分析, Ca O含量均值55.53%, Mg O含量均值0.40%, Fe2O3含量均值0.04%, Si O2含量均值为0.57%, 酸不溶物含量均值0.09%, 白度平均82.21。矿石自然类型按方解石矿石单晶体粒度和矿石 (主要) 白度归为纯白色类型方解石矿。

3.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区内方解石矿床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为碳酸盐岩经后期成矿作用改造, 使得岩石中的方解石矿物重结晶而成。矿体的形状、规模受断裂构或层间裂隙造控制明显, 多呈脉状, 少数呈透镜状。区内方解石露头出露较连续, 是指示矿层存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志, 并且还是指示矿层存在的位置。

3.4 资源量估算

资源量估算范围即1号、2号矿体范围, 1号矿体资源量估算标高1 184~1 254m, 估算面积4 332m2, 2号矿体资源量估算标高1 088~1 158m, 估算面积8 458m2, 全区资源量估算标高1 088~1 254m, 分布面积12 790m2。截至2015年12月31日, 累计查明研究区 (+1 088~1 254m标高内) 方解石矿石资源量 (332+333) 15.29万t。其中,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2) 3.47万t,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11.81万t。

4 结语

方解石用途极为广泛, 国内市场对方解石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因此, 遵义县芝麻镇高原方解石矿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并且外部建设条件较好, 对其开发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

参考文献

[1]周圣华, 鄢云飞, 李艳军.矿产勘查中的物化探技术应用与地质效果[J].地质与勘探, 2007 (6) :58-62.

[2]张善明, 冯罡, 张建, 等.运用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的原理及方法[J].地质与勘探, 2011 (6) :1114-1123.

[3]高云升.关于地质勘查中物、化探勘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5) :25.

[4]朱大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个旧高松矿田成矿预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2.

贵州遵义 篇7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共青湖锰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与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接合部之南白紧密褶皱带核桃窝背斜北端。区域出露地层有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奥陶统、下志留统、下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地层。

区域上构造以以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发育为主, 在轴、翼部伴生有断裂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三叠系, 分布于桃窝背斜两翼, 由新到老简述如下。

(1) 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 (T1m)

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厚度大于150米。

(2)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灰绿、灰紫色钙质泥岩、钙质、粉砂质泥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石灰岩夹1~数层鲕状灰岩, 下部为黄绿、黄褐色泥岩、钙质泥岩, 厚度330~410米。

(3)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至至致密石灰岩、含燧石团块、燧石条带灰岩, 层间常夹有机质条带。厚度40m~65m。

1-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5-二叠系中统茅口组;6-地层界线;7-背斜;8-正断层;9-逆断层;10-勘查线及编号;11-地层产状 (倾角) ;12-见矿钻孔;13-末见矿钻孔;14-矿区范围

(4)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为矿区含矿地层, 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钙质泥岩、泥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煤线, 不含煤, 底部为浅灰色、灰绿色粘土岩及含锰粘土岩。厚度76m~85m。

(5)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

出露于矿区南部新庄锰矿勘查区20线以南背斜轴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薄层及中厚层状硅质灰岩、灰岩夹燧石层或条带。厚度大于50m。

2.2 构造

矿区地处南北向紧密褶皱带核桃窝背斜北端倾没部位, 总体上轴部附近断层发育, 以走向断层为主, 两翼构造较简单。

2.2.1 褶皱

核桃窝背斜:为矿区主体褶皱构造, 轴线走向北东~南西, 背斜向北缓缓倾没, 轴部因断层局部被破坏。背斜两翼不对称, 地层走向一般为15°~35°, 具东翼缓 (倾角30°~45°) , 西翼陡 (倾角45°~60°左右) 。核部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 向两翼过渡为下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至下三叠统茅草铺组, 总体上该背斜两翼开阔, 构造形态简单。

2.2.2 断层

核查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在背斜轴部, 以走向断层为主, 断层走向与区域断裂带走向和背斜走向近一致, 主要断层以F3、F5为代表, 现简述于下。

F3逆断层:位于背斜轴部, 断层走向北北东, 出露长度大于6000米, 断层面倾向北西300°~310°, 倾角70°~76°, 断距16~20米, 断层在32~50线间于标高470~430米错断矿层, 使西翼地层上逆重复。

F5正断层:为一条与F3近于平行的走向正断层, 位于F3之东, 南起38线附近, 向北延长约1600m, 于57线以北陷伏于地下, 深部由ZK3802、ZK4401、ZK5001和ZK5701控制, 断层面倾向南东, 倾角61°~65°, 断层面上盘下落, 破坏了矿层 (含矿层) 的边续性。

3 矿体 (层) 特征

矿区锰矿层为一层, 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底部, 假整合覆盖于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之上, 层位稳定, 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其含矿岩系剖面特征如下。

(6) 灰色、深灰色、灰黑色薄至中厚层致密生物灰岩, 含硅质及星点状黄铁矿, 局部相变为泥岩, 全矿区稳定, 为重要的标志层。厚0.69m~3.89m。

(5) 黑色粉状或块状光亮~半光亮无烟煤 (C1) 。厚0.10m~0.30m。

(4) 灰白、浅灰、灰色含高岭石水云母粘土岩, 局部含少量钙菱锰矿和菱锰矿, 普遍含黄铁矿和炭泥质, 偶见炭化植物化石屑。厚0.16m~3.29m, 一般2.00m左右 (矿层直接顶板) 。

(3) 锰矿层, 灰~深灰, 褐黑色碎屑~球粒状粘土质钙菱锰矿层, 厚0.30m~1.33m。

(2) 灰、灰绿色含锰含炭 (锰) 质粘土岩, 含锰2.01%~5.79%。厚0m~0.24m (南部地表探槽揭露厚0.01m~0.02m) 。

(1) 黑色薄层状碳硅质灰岩, 顶部常有一层黑色炭质泥岩 (厚0.21m~0.50m) 。

矿区现有工程控制矿层长2700m, 斜面宽110~900m。从矿区施工的15个钻孔看, 因构造落空末见矿钻孔3个 (ZK3802、ZK4401、ZK5001) , 其余12个钻矿钻孔均见矿。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厚度0.56m~1.33m, 一般0.80m~-1.10m。厚度变化小, 较稳定。矿层直接顶板为含高岭石锰 (铁) 质粘土岩, 直接底板为含锰含炭 (锰) 质黏土岩。

矿层的空间形态受褶皱和断层控制, 与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 东翼缓, 西翼陡。西翼F3在450m~600m标高切错矿体, 造成近20m的重复带;东翼F5在500m~700m标高切矿, 使矿层错断跌落90m。以上断层和褶曲, 控制了矿层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 其他小断层也使矿层产生局部重复和缺失。

4 矿石的结构、构造

4.1 结构

碳酸锰矿石的原生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碎屑结构:由泥晶菱锰矿组成0.1mm~0.4mm次园状碎屑, 大部分重结晶为钙菱锰矿, 呈单晶或复晶粒聚合成砂—砂屑。其中部分碎屑呈园、椭园、棱形、柱粒等形状。

球粒结构:由结晶钙菱锰矿组成0.06mm~0.8mm似园形颗粒, 具十字或放射状消光, 分布与水云母、高岭石胶结物中。

放射状鲕粒结构:由结晶粒状具放射状消光的钙菱锰矿组成鲕粒, 粒径0.5mm~2mm, 具1~2圈同心园。

假角烁状结构:矿石因受外力作用产生裂缝, 互相穿插切割, 而无位移现象, 但具角烁状外形。

4.2 构造

锰矿石构造单一, 仅见层状和微层状构造 (黏土岩中) , 矿石中偶见迭锥状构造, 由钙菱锰矿重结晶或细条住状聚集排列而成。

5 矿石物质组分

5.1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成份简单, 主要为钙菱锰矿, 次为菱锰矿及少量锰方解石。伴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高岭石、黄铁矿及碳泥质, 少量石英、石髓、绿泥石、含铁锰方解石, 微量氢氧铝石, 硬铝石, 锐钛矿等。

5.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由Mn、Fe、Si、Al、Ca、Mg、S组成。

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锰、铁、氧化钙 (Cao) 、氧化镁 (Mgo) , 其含量Mn 9.15%~22.51%, Cao7.19%~.52%, Mgo:1.61%~2.30%。Fe203 4.67%~17.23%。锰与铁之比多数小于2。

矿石的有害组份包括磷、硫、砷, 磷含量较高0.04%~0.27%, 硫主要是黄铁矿硫, 含量3.94%~10.91%, 平均7.96%。砷仅作组合分析, 含量0.0029%。

矿石的造渣组份主要有二氧化硅 (Si O2) 和三氧化二铝 (Al2O3) 。Si O2含量12.40%~28.96%, Al2O3的含量一般6%~9%。

5.3 矿石类型

矿区现有的钻探工程控制的矿体埋藏深度在标高400m以上, 依据矿石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 矿石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属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矿床。矿石工业类型属高磷低铁贫猛型碳酸锰矿石。

6 找矿远景分析

截至2009年12月底, 经核实共青湖锰矿区实际保有资源储量200多万吨, 为一中型锰矿床, 锰矿层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底部, 是黔北地区锰矿主要的赋矿层位, 层位稳定,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体厚度、品位较稳定, 矿石类型为碳酸锰矿石, 属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矿床。

总体上, 矿区内核桃窝背斜为矿区主体褶皱构造, 轴线走向北东~南西, 背斜轴在57线向北缓缓倾没, 两翼渐形开阔, 构造形态简单。矿区内矿层的空间形态受褶皱和断层控制, 在26线以北, 矿体变为隐伏矿床, 矿体埋深逐建增大, 加之矿区锰矿的现有工程控制的埋藏深度在标高400m以上, 因此, 在矿区深部和外围仍有一定找矿远景, 特别应加强对57线向北区域, 背斜缓缓倾没, 产状渐缓, 两翼渐形开阔, 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掌握和了解矿体深部的变化、延长情况, 有望找到大至特大型矿床, 为今后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黔北共青湖锰矿矿床为层控型海相沉积锰碳酸锰矿床。本文从矿床所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石物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在矿区北东侧深部有较大找矿前景。

关键词:锰矿,矿床特征,找矿前景,遵义,贵州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2]刘巽锋, 王庆生, 高兴基等.贵州锰矿地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3]林贵生, 李斌.遵义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中国锰业, 2006 (3) :24-27

[3]魏泽权, 熊敏.遵义地区锰矿成矿模式及找矿前景分析[J].贵州地质, 2011 (2) :104-107

贵州遵义 篇8

在农业发展规划中及许多茶叶产区都要求建设无公害标准茶园,积极推动无公害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和各种农药残留,籍此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茶树害虫强调综合防治,如何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逐步达到不用化学农药治虫、防病、除草,开展生态控制病虫害是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求在了解茶园这种特定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茶树、茶树害虫及其天敌、其他生物以及茶园周围环境的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茶园环境有益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全面协调各种措施的防治效果,实现对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有研究者在1982年就提出了减少茶园化学农药施用次数,随后提出生态控制茶园害虫,并深入实践,以常发性假眼小绿叶蝉为主,进行多品种、多地块的田间比较试验,取得明显成效。喷施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可以杀死许多天敌,而且污染生态环境,有农药残留等弊端。今后茶园害虫的防治逐步提倡不施用化学农药,合理使用生物农药,配合优化的农业种植和农业防治措施,既保健,又安全,符合开发有机茶与准备开发有机茶的茶园要求。而且逐步停用化学农药,积极开展生物防治,使用安全有效的生物农药,保护自然天敌,是生态控制茶园虫、病、杂草的必由之路。该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市田坝茶园为例,对其害虫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防控技术,旨在为同类茶园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茶树品种

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茶园基地提供的福鼎大白茶薹茶。

1.1.2 供试害虫

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茶园里的茶树害虫。

1.1.3 供试化学药剂

240 g/L帕力特悬浮剂(虫螨腈),广东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1.4 试验工具

禾锄、皮尺、黑色棉布、捕虫网、背负式喷雾器、镊子、天平、放大镜、显微镜、毒瓶、标本箱、昆虫针、镰刀及修剪刀等。

1.2 方法

1.2.1 常见害虫种类的全面普查

1.2.1. 1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当地往年相关资料,咨询当地茶农,再结合实地调查方法,将田坝茶园的害虫种群进行分类鉴定并汇总。根据当地茶园的面积特征和茶树种植特点,调查时采用定期定点调查和田间全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

(1)检叶数虫法。

该法适合于假眼小绿叶蝉、粉虱之类。根据当地茶园的特点,从4月中旬开始,每7 d调查1次,调查时采用棋盘式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定点统计调查,每个定点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顺序随机抽取100片叶子,分别记录其上各类害虫总数,并根据每次调查的所有点总虫口数计算出茶园的各种害虫平均虫口密度,从而统计得出该茶园的主要害虫优势种群,为后来的防治方案奠定基础[1]。每次调查最好选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开展调查,此时害虫大多不易飞动,既便于调查统计,又提高了调查的准确率。阴雨天则全天均可进行。在新芽叶长出之前,查上年留下的叶片;芽叶生长季节,查当年生长的嫩叶(查芽下第2叶或对夹第2叶)。采茶结束后,查当年留下的新叶。在选定的调查点上,先查看叶片正面是否有成虫和若虫,再轻轻翻转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2]。调查时动作要轻、快,特别对于具有假死性的茶叶甲之类,一般采取目测法即可,按照规则选定叶片后,直接对叶片正反面的害虫进行观察计数,能不伸手向前就尽量不要伸手上前,以防止害虫逃脱而影响计数,同时避免重数和漏数,还要详细记录每次调查的总叶片数和成、若虫数及天气情况等。

(2)振落棉布承接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地块,每小样点用长1.0 m、宽0.5 m的黑色棉布,置于同样面积的树冠之下,再从棉布上方重击树冠3~5下,将虫体振落于棉布上,分别详细记录害虫种数[3]。

1.2.1. 2 鉴定整理

通过调查,经过鉴定田坝茶园害虫种类名录[4]如下:(1)直翅目Orthopter。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Westwood)、黑斑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es(Le Guiilon)、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Lichtenstein)、油葫芦G.testaceus Walker、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东方蝼蛄)。(2)缨翅目Thysanopter。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3)半翅目Hemiptera。茶盾蝽Poecilocoris latus Dallas、茶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4)同翅目Homoptera。假眼小绿叶蝉E.vitis(Gothe)、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角蜡蚧Ceroplastes ceriferus(Anderson)。(5)鞘翅目Coleoptera。毛股沟臀叶甲C.femordalis Lefevre(茶叶甲)、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铜绿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6)鳞翅目Lepicloptera。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snetzov、茶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小白尺蠖Tea silvery geometrid、桑褐刺蛾Thosea haibarana Matsumura。(7)双翅目Diptera。茶潜叶蝇Chlorops theae Lefroy。(8)蜱螨目Acarina。茶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Nietner)、茶橙瘿螨Acaphyua theae(Watt)、茶叶瘿螨Calacarus carinatus(Green)[5,6]。

1.2.1. 3 分析处理

通过从4月中旬到6月底2个多月的调查统计,初步分析出该茶园主要危害的害虫种类。

1.2.2 茶园害虫防治试验设计

1.2.2. 1 小区设计

针对茶园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假眼小绿叶蝉、蓟马和粉虱3种害虫设计该试验,设4个处理[7],不设重复,每个试验区面积约667 m2,小区之间相距500 m。处理(1),化学防治处理区(在处理区内用240 g/L帕力特悬浮剂375~450 m L/hm2喷雾1次)。处理(2),农业防治措施管理区(在冬季进行冬耕除草、整枝修剪、春季及时采摘等农事操作)。处理(3),农业和化学措施综合管理区[在冬季进行冬耕除草、整枝修剪、春季及时采摘,在害虫发生期用240 g/L帕力特(虫螨腈)悬浮剂375~450 ml/hm2喷雾1次]。处理(4),对照区(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1.2.2. 2 施药前虫口基数调查

在化学药剂防治处理区及农业和化学措施的综合管理区施药前1 d,须对所有处理的假眼小绿叶蝉、蓟马和粉虱进行一次完整的药前虫口基数调查。通常采用百叶虫数来进行统计。调查时间选在清晨露水未干之时,因为此时它们不易飞动和跳动,便于调查统计。

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取5个调查点,每点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顺序随机取百叶,先记录叶片正面的害虫数,然后再用手轻轻翻开叶背进行观察,动作要轻,记录好其上各类害虫的虫数,根据同处理所有的调查点总虫口数来计算茶园不同处理内的害虫虫口密度,计算方法如下:

虫口密度(头/百叶)=同一处理的害虫总数/5

1.2.2. 3 施药后虫口密度调查

施药后分别于第2、7、15、30、40天对所有处理进行同样方法的虫口密度调查并详细记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坝茶园害虫种类

通过调查,已基本摸清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茶园主要发生和为害的害虫、害螨种类。包括小白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叶甲、茶叶瘿螨、茶蚜、茶盲蝽、茶黄蓟马、黑刺粉虱、茶盾蝽、茶褐刺蛾及丽纹象甲。其中以蓟马、假眼小绿叶蝉、象甲、蝽类、刺蛾、粉虱类和叶甲类发生最多且最普遍。

2.2 不同害虫种群密度

由表1可知,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茶园害虫种群密度最大的为茶黄蓟马,其虫口密度达到500头/百叶,其次为茶白粉虱,其虫口密度达到250头/百叶,最低的为茶褐刺蛾,其虫口密度只有3头/百叶。

2.3 不同害虫为害情况及防治效果

通过调查,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茶园主要发生和为害的害虫种类中,以蓟马、假眼小绿叶蝉、象甲、蝽类、刺蛾、粉虱类和叶甲类发生最多且最普遍,为当前该茶园的主要优势种群,同时针对当前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种群进行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明确了各种处理对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影响。各处理害虫种群密度变化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种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农业防治试验区和农业、化学综合处理区由于在冬季进行了整枝修剪、冬耕除草、清除枯枝败叶、及时采摘嫩梢等处理,第二春季该试验区的虫口密度偏低且变化趋于稳定,表明冬季的农事操作消灭了部分越冬虫源,从而降低了虫口基数,对控制来年害虫的大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过程中,化学药剂防治也表现出了它的许多特点。化学药剂防治害虫效率高,防治彻底,见效快,短时间内的效果非常好,但持效期不长,持效期过后害虫反弹的速度很快[8],并且还有大发生的趋势,导致化学农药的施用次数不断增加,或者下次使用同一种农药时不得不加大剂量,于是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还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及农药残留问题,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农业防治措施持久稳定、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既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又能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9]。但单一的农业防治方案见效慢,劳心劳力,损时费工,有时效果也不是很好,当遇到害虫大发生时效果不佳。4—6月,随着气温的升高,茶园害虫的危害程度也日趋严重。进行了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试验区害虫虫口密度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是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因此,茶园害虫的防治要灵活多变,不能只依靠单一的防治方案,强调综合防治,不提倡防治彻底,只要将害虫的危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在害虫大发生时期,根据情况可以选用高效低毒、持效期较长的化学药剂喷施,同时随时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对贵州山区茶园害虫的控制效果较好。

头/百叶

3 结论与讨论

(1)茶树是多年生常绿经济作物,茶园是以茶树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害虫发生具有以下特点:茶园生态系统较稳定,生物群落丰富,病虫(螨)同时发生,病虫种群结构与茶树资源发育相适应,茶园生态条件及培管技术(剪、采、耕、铺草)有利于生态控制[10]。近几年由于化学农药的泛滥使用等因素的影响,茶园害虫呈现出由多食性害虫向寡食性害虫、由寡食性害虫向专食性害虫、由发生不整齐向繁殖力高、由栖息叶面或裸露型向栖息隐蔽或体被蜡质和介壳、由体型大向体型小、由咀嚼型向吸汁型的转变,给人们的防控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一个茶园通常有主要的优势种群和次要种群之分,主要优势种群一般有1~2或3~4种[12],所以防治茶树害虫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前几年,田坝茶园的主要害虫优势种群有茶毛虫、茶叶甲等,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化学农药的泛滥施用,而今发展有机茶,完全不施用化学农药,现演变为假眼小绿叶蝉、粉虱和蓟马之类,危害程度更凶猛和猖獗。

(2)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对比试验中,发现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彻底,效率很高,见效快,短时间内的效果非常好,但持效期不长,并且使用后害虫可能有突发性的猖獗[13]。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时,也会杀死多数害虫天敌,破坏生态稳定,破坏茶园生态环境的自动调控机制[14]。农业防治措施具有长期稳定、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能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一定水平,但见效慢,效果不如化学药剂好,而且劳心劳力,损时费工。因此,在害虫的防治过程中,要灵活多变,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其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定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茶树、茶树害虫及其天敌、其他生物以及茶园周围环境的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生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茶园环境有益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全面协调各种措施的防治效果,实现对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15]。

贵州遵义 篇9

在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这个过程中,贵州省遵义市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发展经验的不足,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通过总结成就和不足,找出问题的成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不断进步。

1.1 总体概况

贵州省遵义区的农业正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方法,即用工业理念调动现代农业,从农业产业的生产、管理、流通方面引入组织和管理的概念,从而让传统农业小而分散的特点发生质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无论从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成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数据显示,2010年遵义县农林牧渔的总产值达到了46亿元,数十万的农民实现了稳健的增收,农民纯收入达到了5400余元,这一数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接近50%。这样鼓舞人心的数字仅仅是遵义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遵义区已经形成了极其良好的基础。

首先,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已经初步形成了中路、东路和西路等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实现了农业的区域规划。从农业层次上来看,遵义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39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1家,市级13家。2010年,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5亿元高位。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上来看,仅在遵义县,目前已有的专业合作营销组织117家,各类专业合作社134家,仅仅在2010年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62家。入社会员方面达到了8000余户,吸纳了“田专家”、“土秀才”近1000余人,农副产品经纪人3000余人,带动农户3.46万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了。这一数据标志着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在贵州省遵义区的普及和扩张,农户们已经意识到了组织的作用,并且积极加入、推动组织的发展,形成了集体的力量,走向高效经营的道路。

1.2 发展特点———多种途径实现新型合作

(1)科技园中体现工业理念。科技园作为良种的培育基地,为普及良种和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遵义地区从源头上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并且很快的提高了全县各类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全省的前面。2006~2010年期间,杂交水稻覆盖率提高到98.6%,杂交玉米提高到98.7%,蔬菜提高到85%,辣椒提高到90%。畜禽良种提高到88.6%。

(2)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通过土地流转,适度的将生产资料集中,也成为贵州省遵义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新民镇的农民王正全租赁和承包了66.67hm2土地种植烤烟,从而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探索出了“双赢合作经营“的模式。在他的带动下,100多户农民与他一起实现了共同致富,每亩的收入都要比以往高出300多元,无疑成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好方法。

(3)组织环节不断创新。通过出台政策,遵义地区鼓励干部和农技特长人员加入合作组织,为农业发展出谋划策。作为支撑,县财政还拿出每年1000多万元的预算用于干部带领创办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奖励和扶持。2010年,遵义县蔬菜办的王国生就在枫香镇土坝村建立了13.33hm2的西红柿基地,而这个已经是他领导的第三个农业基地了。每个基地,都能够带动50户以上的农民,形成了极大的规模效益。各种组织环节的创新,让传统农业松散无序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和工业在组织上和生产上不断走向融合。

2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应对国际竞争,亦或是持续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以娄山合作社为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贵州省遵义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

2.1 资金筹集困难

农民是弱势群体之一,而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注册资本不多,生产经营中筹集资本困难。没有足够的资本,就无法在购买农资、收购产品和临时周转方面有所作为,也就阻碍了农业标准化、服务设施改善等进程。

2.2 扶持政策不足

在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中,也多次提出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财政扶持资金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并且覆盖面比较小,仅够用于社员的培训、信息服务等资金投入较少的环节,很难在生产加工设备等投入较大的环节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尽管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现实的运作中却不尽如人意,许多的承诺并没有得到兑现。

2.3 机构支持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无论是在融资、用地、担保还是保险方面,现存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无法被金融机构认可,很多合作社没有把那从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得到足够的贷款,融资渠道极其不通畅。

2.4 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农民是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而这个组织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联合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的影响,许多农民对于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对其发展前景存在极大忧虑,而且无法适应这种模式。而且农民一般资本不足,对于投入的东西有着急于要求回报的心理。而且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人寄希望于得到利益,却不想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特别是承担风险的时候相互推诿甚至临阵脱逃。

2.5 人才瓶颈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长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员的素质和结构。贵州省遵义区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且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农民的观点落后,诚意不足,并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缺乏有影响力和实力的大企业家以个人魅力来带动群体。

由于长期经济状况的制约,贵州省遵义区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是偏低的,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从而让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无法扩展。

2.6 运行与分配机制不完善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达150多年的历史,而对于我国来说,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成长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成熟。这种突出的表现,就是运行和分配机制的极不完善。

在组织和管理上,产权关系不够清晰。除了一些比较大型的、规范的组织之外,特别在一些较小性的合作组织中,大多数是在“能人效益”下成长起来的。

3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坚持农民为主体的原则

以农民为主体是新型农业合作经济住址的本质特征,也是在保证其健康发展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通过集体联合从而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是大多数小农户选择合作经济模式的初衷。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免不了去依赖非农民阶层的农村基层干部、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等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在与农民的对比中无疑是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的。这虽然和发展的初衷有些背离,但是,也是中国现阶段想要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不可跨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循序渐进,才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博得更多的前景。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三个基本的原则,从而来规范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行为。

防止“外部人侵权”和“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从外部来说,任何的行政组织都不能够以任何借口来截留和挪用财政部门给予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也不允许任何人以非法的方式去干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的目标应该是让所有或者多数成员受益,而不仅仅是领导者去受益。在服务内部社员和提供非营利性服务的前提下,对外参与必要的市场竞争。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盈余和积累都应该是全体成员所共有的,除了定期的分配和保留一定的公共积累后,要按照交易的金额实现二次返还。真正让农民朋友们体会到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带来的实际的利益,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3.2 加强政府指导的原则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是相当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政府要在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有效的发挥领导作用。在对待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这种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发展必然性的趋势方面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已经组织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出现了制度、政策和环境方面支持滞后的局面。而在现有的国情和制度框架之内,需要我们的政府行为与宏观和微观环境保持一致,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要明确管理的主体,强化政府部门的综合服务职能,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理清楚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的体制问题。建立起有效的财政、金融、税务、科技和交通等单位和部门成员所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遵循科学的协商机制,为支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简洁和高效的团队和程序。有专门的针对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管部门,并且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专门负责针对合作组织的情况调研、政策制定、组织建设、审核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对于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中国的各级地方部门来说,发展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在经济领域意味着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之下,取得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点,正是和贵州省遵义地区的发展思想不 (下转P98)(上接P118)谋而合的。

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个内在原则。坚持公平性,即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维护普遍公民的权利,赋予农民们横向的、代内的公平,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无论与何种地位、何种身份的人相比,都是平等的,具有公平的享有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以及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利。其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衡量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道路,不能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盲目的、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要追求环境友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争取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必须由全体的公民一起努力。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面的利益,又能够保护环境和发展的协议,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之下,为我们的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尽管各个地区、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但是本着可持续的原则,也要追求一种共同性的合作,维持一种内在的平衡,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芳,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探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

[2]缪建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 2005, (09) .

[3]杨善民, 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五个原则[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5) :15—16.

[4]遵义市统计局编《遵义市统计年鉴》.

贵州遵义 篇10

全国农民运动会是在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业体协的统一部署下而筹办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 与奥运会彼此, 都是每隔四年举办一届, 农运会在五大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中算其中之一。我国自从1988年以来, 一共成功举办了七届全国农运会。

在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基础上, 经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省体委研究决定于2007年开始筹办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省农民运动会。2008年7月, 贵州省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在贵阳市成功举办。借助贵州省首届农运会成功举办留下的宝贵经验, 在省委、省政府、省体委的统一部署下, 2012年, 遵义市委、市政府、市体委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开始筹办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 本届农运会于2012年6月29日至7月3日在遵义汇川体育馆成功召开。此届农运会以“多彩贵州、红色遵义、绿色家园”为主题, 旨在展示贵州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展现“农村、农业、农民”的新风貌。通过举办省农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 可以全面反映出遵义城市的风貌, 而遵义城市的发展也会随着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而逐渐发展、壮大。本届农民运动会在遵义的成功举办, 对遵义的知名度来说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对促进遵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开展群众体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农运会的举办对遵义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 遵义市又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 农运会的成功举办, 即使不能从实质上改变贵州省农村体育事业整体落后的现实, 但它给广大农民群众增加了解农村体育现状、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和提高人们健身意识的机会。然而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了, 必然会使体育用品销售厂商抓住机遇, 这对鼓励各厂商自觉投资体育事业和集中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对遵义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遵义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布置为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和广大人农民群众观看各种类型的体育项目比赛提供了场地。为促进遵义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软件和基础设施;其二, 根据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文明办资料参考得出, 本届农民运动会的召开, 以全省各市、州为代表团组团参赛, 参赛人数达2000多人, 项目设置和参加人数都超过首届农运会。各运动队代表和观众人之数多, 造成社会影响很大, 会引起遵义广大市民对体育运动的高度关注, 对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和对体育人口数的扩大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把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数作为增加体育市场消费的活力, 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以体育为基础, 以政治经济贸易的投资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助力器, 这样一来, 势必会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驱动;其三, 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为各种大型体育运动比赛和民众观看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提供运动场所, 它还可以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就其农运会的成功举办而言, 它将会给举办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带来一定影响。

2.2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遵义是贵州面积和人口大市、经济大市, 旅游资源丰富, 独具特色, 又是贵州红色旅游城市的前锋,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它具有景点多、面积广阔、旅游线长等特点, 如果以农运会作为动力, 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就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遵义是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大城市, 遵义是历史名城、转折之城。长征的历程给遵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 包括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旧址、四渡赤水旧址等等。除此之外, 遵义还汇集了自然、人文和历史等方方面面的旅游资源。众所周知, 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好了, 相应地这个城市的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

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对促进遵义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基于三个优越条件。一是遵义在2004年一度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这对遵义红色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有了巨大的提高, 使各参赛代表团、外来游者和广大观众充满向往。二是很多景区分别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3A、2A级景区。三是有较好的交通条件。铁路、公路四通八达, 水路也是重要的旅游通道, 可也说接待条件是好的。另外再加上四条高速公路, 习水到遵义到马家坪有一条, 同仁到大方横贯遵义有一条, 贵阳至遵义以及遵义至重庆这四条高速公路。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游客、各代参赛表团以及来观看运动会的观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基于遵义城市环境的改善, 交通的便利和知名度的提高, 此次遵义农运会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随着农运会宣传工作的到位, 农运会的成功举办带来遵义城市知名度的上升, 人们对遵义旅游的热情会不断增加。遵义旅行社、遵义市主要的旅游景点将会获得巨大的商机。

2.3 拉动餐馆饮食服务业的发展

农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够有效地拉动举办城市宾馆业的发展, 一方面, 来自全省各市、州的运动员、教练员、和旅游者在遵义农运会举办期间以及逗留期间将大幅度提高宾馆的入住率, 为遵义增加服务业收入。另一方面, 遵义现有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仅有几家, 农运会的举办将会提高遵义宾馆的建设标准, 提高宾馆的服务水平。农运会举办也会给当地商业部门带来很大商机。一方面, 参赛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的采购, 举办大型活动所用物品的采购给很多商家带来机会, 将会为各厂商带来一笔巨大的额外收入。另一方面, 农运会赛事旅游者的采购必然为商家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如农运会吉祥物、纪念品、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等。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 古往今来, 遵义市就有“黔北粮仓”的美誉, 这里的“烟、酒、茶”在省内来说都是很有名气的。而且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占据贵州省全省的1/4至1/3。在农运会举办期间, 遵义绥阳县的朝天辣、鸡蛋糕、百合粉等产品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力宣传。在结合遵义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 遵义市一些农产品销售厂商举办了一系列的农业宣传推广活动, 其中主要包括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展销。以农运会来搭台, 为促进遵义市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活力。

2.4 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

举办这样大型的体育运动会最大的受益者是举办地的广大农民群众。他们可以直接从激烈的比赛中观赏到农运会竞赛的运动美, 还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农运会的“农味”, 如农运会田径比赛项目设置里最典型的竞赛项目抗旱提水保苗、原地抛掷秧苗、插秧、抢种抢收粮食、搬运粮食、担运粮食等项目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有趣的比赛项目激发了他们对农运会的极大观赏兴趣, 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对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开展群众体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参与体育, 即通过观看电视机直播体育频道或是到现场去观看体育比赛, 都不是直接的参与到比赛当中去, 而农运会的举办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观赏平台。农运会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竞争性、多样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这将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观看比赛, 人们通过亲身观看比赛之后, 他们会深受体育运动的感染, 这对他们以后自觉从事体育锻炼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哲学角度来说,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这个社会向前进步了、体育事业发展起来了, 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们多了, 必然会使那部分未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们进入到体育运动这个潮流。生命在于运动, 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了体育的价值所在, 亲身体会到了体育运动的快乐, 他们才会自觉从事体育锻炼。

2.5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龙”早就是一种图腾的象征。在本届农运会的开幕式上, 舞龙、舞狮是一个重要的表演节目, 它不仅带给人们的是一次精彩的表演, 而更是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除了农运会应设置的项目外, 划龙舟、武术、中国象棋、赤水的独竹漂等项目在本次农运会上也得到了精彩的展现, 这些都见证了此届农运会的举办具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同时也让人们回想起历史, 看到今天和展望未来。从文化层面来讲, 这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可谓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

2.6 塑造遵义城市的整体形象

本届农运会在遵义举办, 对遵义市委、市政府、市体委以及广大市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但这却又是一次展示遵义城市风貌的好机会。一个城市的整体良好形象可以说是它的综合竞争力, 也是这个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农运会在遵义成功举办期间, 值得肯定的是遵义市民、志愿者们用他们真诚的微笑和热情去迎接每一位客人, 遵义城市的环境卫生保持得干干净净, 城区道路交通整理得井井有条, 宾馆的餐饮做的多滋多味, 特色农产品的展销丰富多彩, 这些极大地树立了遵义城市的整体良好形象, 遵义的知名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为遵义未来的持续发展增添了色彩、注入了活力、增强了生命力。

3 贵州省第二届农运会的举办自身存在着一定缺陷

3.1“农民”这一概念在农运会中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对促进遵义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不可抹灭的作用, 但我们都知道农运会的举办并没有真正的反映到农民身上, 尤其是参与农运会的运动员大多是来自我们的各个体育学校的学生和业余的体育运动者, 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的、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虽然本届农运会以三个“N”作为会徽, 分别来代表“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风貌, 表面上看农运会会徽也极大地反映了农运会的内涵, 但实质上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到广大农民身上。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 举办农运会的目的是为了拉动举办地的经济增长, 发展当地的体育事业。但在获取高额商业利益的背后农民体育的发展并不理想。总之, 农运会的举办有它的意义所在, 同时也有它的缺陷。

3.2 农运会举办期间给举办地带来诸多的不便

由于来自全省各市、州的运动员、教练员、拉拉队以及外来参观者人数的增加, 在农运会举办期间会给举办城市造成交通的堵塞、人员混乱、以及制造更多的垃圾, 这给遵义市政府、交通秩序部门以及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在农运会举办期间产生的噪音、垃圾等方面也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 一方面, 通过探讨此届农运会对举办地产生的效应, 可以为下一届农运会的的举办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对促进贵州省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除了要正视农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举办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要承认农运会的举办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来支撑, 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动, 相信在这个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农运会的举办会更具特色, 农民体育的发展会得到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2][3]王晓琴.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简介[EB/OL].《遵义文明网—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http://www.zy.wenming.cn/[2012-07-05].

[4][5]付国庆.发展我市经济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2) :2—3.

[6]王晓琴.贵州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助力遵义农业发展[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zg.xinwen.cn/[2012-07-05].

[7]曾静.2012年农运会对南阳经济发展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9) :89—94.

[8]陈立欣.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对南阳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2 (8) :111—112.

上一篇: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下一篇:安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