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精神

2024-08-26

贵州教育精神(通用10篇)

贵州教育精神 篇1

教育投资是指投入教育领域中的最终通过货币表现的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各种投入及消耗的总和。教育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一) 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如前面所述, 教育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具体来说, 教育投资总量由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和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投资投入两部分组成。我们以贵州省1991~2011年贵州省的数据为研究对象, 发现, 自1991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 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不断增加, 2011年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比1991年增加29.10倍, 这个增长率是相当大的。国际上通常以教育投资占G D P的比重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作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的衡量指标。近二十年来, 贵州省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1年同1991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分别增长了19.27倍和42.11倍。可知教育投资的绝对量有明显的增长。同时, 由以上数据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 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11年, 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不断在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教育投资占G D 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也是处于不断增长中的。

(二) 贵州省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投资绝对量不足。

尽管贵州省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在近几十年来是一直在不断增加的, 但是与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相比, 其所占比例还是很小一部分。以2010年为例, 2010年贵州省教育投资为292.06亿元, 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为13490亿元, 贵州省教育投资仅占全国教育投资总量的2.17%。

2. 贵州省教育投资相对量不足。

以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例进行分析, 虽然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近年来是一直不断增长的, 但是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的确是先增后减的趋势, 由增变减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 该年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最大值27.1%, 之后便逐年减少。到2011年, 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8%, 而北京市这一比重为43.6%, 二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 对贵州省教育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育投资不足。

贵州省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 有限的财力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略显拮据,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各方面资金需求量较大, 供应难免不足。教育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部分,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 以至于造成教学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师待遇及工资方面难以提高等问题。

2. 政府投资主渠道不到位。

教育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国家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地位要发生改变, 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仍然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在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体制还未完全建设成功的现阶段, 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 并且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领域。

3.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贵州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 居民生活刚刚能够解决温饱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 没有更多的精力跟财力关注子女的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很难使社会成员对教育进行投资, 教育投资不足, 教育事业就发展缓慢, 教育效果就不显著, 人们对教育就更不重视, 如此恶性循环。

三、政策建议

针对前文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继续加大教育投资

由前面的分析可得, 贵州省教育投资的力度明显不足, 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制约贵州省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教育投资总量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情况下, 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育决策部门要从全局考虑, 从长远考虑,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是一定量的教育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大教育投资的绝对量需要“开源”:一是适时开征教育税, 保证教育投资有固定的来源。二是建设教育投资多元化体制。鼓励、引导企业、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考虑发行教育公债, 以保证财政对教育的稳定支持。

(二)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要从贵州省现阶段的具体省情及贵州省现价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基础教育作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教育, 应该重点对待。尤其是在贵州省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仍不能很好实施的情况下, 就更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投入基础教育, 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

(三)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贵州省整体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下, 农村教育又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具体表现为升学率低、教学设施配备落后、师资水平较差。农村地区作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是最需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地区。农村地区及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贵州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教育投资是用于教育事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本文对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投资,财政支出,GDP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2]储中志.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3]王立军.中国教育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硕士, 2006.

[4]郭迷.宋涛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6) .

[5]樊文汉.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 (5) .

[6]赵妍, 陈刚.赵婕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6) .

[7]沈百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05) .

[8]刘旦.我国教育投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 2009, (2) .

贵州教育精神 篇2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致信研讨会并指出,新时期的贵州精神是全省3900多万各族人民的总体特征,共同理念,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基础和精神动力。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贵州精神的内涵,各级文化宣传系统要大力宣传弘扬新时期的贵州精神,各级党政干部和共产党员要成为贵州精神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她强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软实力。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尤其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塑造“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新时期贵州精神,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培育弘扬贵州精神,领导干部要作出表率,全省宣传文化战线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贵州精神深入人心,成为贵州人的品格特质,成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心得体会 篇3

教师姓名: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学习贵州

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意义深远。通过认真学习,全

校上下凝心聚力,持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坚守教师职

业道 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全体教师在局领导及学校中层班子的组织下学习了《贵

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且定制了学习方案,组织

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全面贯彻文件

精神。并要求各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奋

力推动学校“十二五”各项工作大发展、大跨越,同时写出个

人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

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

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

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

和力量!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常常在想敬业与教师自我价

值的实现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必须具有乐业敬业精神,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乐业敬业,是在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荣誉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是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立志献身教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认为,敬业爱岗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形式的重要基础就在于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二、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育精神:

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贵州教育精神》是我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贵州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精神支撑;《贵州教师誓词》是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信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伦理在师生关系中强调的是教

师天然的教育权威位置。而如今,“为人师者,莫失乎爱”却告诉我们,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直接表现。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爱生,就必须摒弃师尊生卑、师主生仆、师高生低的师生关系,不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起一种民主、合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弟妹、伙伴、战友,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用语言和行动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信任学生能学好功课,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当中的各种困难。

通过学习,我们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不断把学习活动

引向深入,推动学习活动扎实开展,同时,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明确目标,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

贵州教育精神 篇4

红旗小学 杨守相

通过学习《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我的体会如下:

《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是推动“十二五”全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贵州教育精神》是推动贵州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精神支撑;《贵州教师誓词》是教师的职业信守。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坚持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服务学生,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一、通过学习,使我知道了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

“1”是“一优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是“两全面”。全面推进、全面提速。“3”是“三抓好”。一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实施好“4+2”工程;二抓好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三抓好教育教学质量。“4”是“四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大力扩大教育对外开发。“5”是“五加强”。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安全工 1

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创新。

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贵州教育精神

“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推动教育向前发展。

三、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贵州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学习誓词,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学习《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明确了工作目标,要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我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3月28日

学习《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 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的心得体会

红旗小学 杨守相

2012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篇5

2012年1月15日,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当前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十二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副省长孙国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作工作报告,会议由省经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保芳作主持。

会上,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江平首先作了题为“提速转型,砥砺奋进,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增速较快、效益较好、质量较高、贡献较大、位次前移、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贵州全省完成工业投资1820.99亿元,同比增长69.6%,创造了历史新高。王江平指出,总结2011年的工作,有三个亮点和重点,要珍惜成绩,总结经验,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强劲势头,全力推进经济再上新台阶。2012年全省工业发展主要目标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90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投资完成3000亿元,同比增长70%。围绕“三个着力、三个推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着力夯实要素保障能力、强化工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产业能力,有序推进民营经济三年倍增与511园区培育计划,及10+2区域帮扶计划,继续加大对优强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

孙国强副省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2012年是全省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要围绕工业经济十大目标,重点开展10个突破,努力实现“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孙国强强调,2012年全省工业要实施十大突破确保十大目标,持续强力推进全省工业强省战略。十大目标是: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20%。达到219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300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689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保证电煤供应7000万吨,发电1300亿千瓦时;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5%;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4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五位;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10个突破是: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调结构、转方式;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深化改革。

会上,孙国强代表省委、省政府与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签订《2012贵州省工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举行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仪式。毕节市人民政府、遵义市人民政府、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7位代表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省经信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省有关单位负责人,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分管工业工作的副市长(副州长、副专员),各县(市、1区)人民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各市(州、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工业和能源委)主要负责同志;部分省直单位、中央驻黔单位负责同志;部分中央在黔企业、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012铜仁市经济工作会议

大力弘扬“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

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不断开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廖国勋 夏庆丰讲话 雷甘霖 陈达新等出席

□2012年1月6号,要按照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以“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新时代铜仁精神,以新的“铜仁速度”,凝聚精气神,提振自信心,敢拼敢闯敢干,咬紧牙关加速冲刺,不断开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工作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8%、35%、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75%;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0%;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奋斗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9%,力争达到4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 %,突破800亿元

●五大重点工作:紧紧抓住投资需求这个“牛鼻子”,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统筹推动三次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着力强功能、显特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动力、释放活力;坚持民生优先,让群众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玉屏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县委书记王俊铭、县长安孝荣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箫笛名城,新型工业重镇,黔东经济发展极”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开放带动、科技带动”的发展战略,统一思想,精诚团结,同心协力,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抢抓机遇,快干实干,奋力赶超。

议明确了201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50%以上,力争达到100%;财政总收入增长确保达到30%以上,力争达到35%,农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在新一年的经济工作中,努力做到“稳、进、快、好”,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更稳;要围绕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国务院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大干快干,实干猛干、与时间赛跑,与效率竞争,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2月23日,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张运祥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安孝荣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县长

全体代表听取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报告(草案)和《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财政预算》报告(草案);听取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大会审议通过了安孝荣同志代表县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财政预算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张运祥同志代表县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关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审议通过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

会上,县委书记王俊铭为新当选的县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运祥颁发当选证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运祥为新当选的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孝荣及新当选的县人

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委员颁发了当选证书。

玉屏侗族自治县简介

区号:0856

位置:铜仁地区南部

人口:人口14.16万

市树:暂无

政府地址:政府驻平溪镇 邮编:55400 面积:面积517平方千米 民族:侗族 市花:暂无

旅游局地址:人民路333号

政府网址:http:///

旅游局网址:暂无

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南部,为黔东门户。地处东经108°47′~109°9′,北纬27°7′~27°31′,面积517平方千米。2003年人口14.1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7.8%。有侗、汉、苗、回等18个民族。玉屏古名平溪。宋置平溪峒。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平溪卫。清雍正五年(1727)改玉屏县。1983年撤玉屏县,建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府驻平溪镇。行政代码:522223,邮编:55400,电话区号:0856。

本规划区域范围涵盖全县四镇两乡和一省级经济开发区,即平溪镇、大龙镇、田坪镇、朱家场镇、新店乡、亚鱼乡和大龙经济开发区,国土总面积517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3万人,农村人口11.9 万人,境内有侗、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

一、地理位置

玉屏侗族自治县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我国西南的贵州省东部,铜仁市南部,东部与湖南新晃自治县相连,西部与本省镇远、岑巩两县比邻。为贵州省的东大门,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中南与西南的交通结合部。县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地处东经108°47′53″—109°9′54″,北纬27°7′43″—27°31′41″之间,海拔315—916米,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二、地形地貌

玉屏县地处贵州高源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属于平坝、丘陵兼有地形,地势东南高高西北低。一般海拔400—600m。最高海拔950 m,最低315 m。

三、气候资源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北纬低纬度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多低温阴雨,夏季降水集中,盛夏多伏旱,无霜期较长,雨热基本同季。但气候垂直差异性大,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全年日照多年平均1232.4小时。气温: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7℃。活动积温6304℃。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最大降水年份降水量1523毫米,最小降水量979.4毫米,无霜期平均290天。

四、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516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708公顷,田面积3990公顷,土面积171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林地18824公顷,其中有林地16216公顷,果园1132公顷,草地4031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2445公顷,荒地2266公顷,其中可利用荒地1696公顷。土地肥沃,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6个土类。土壤有红壤、黄壤、黄棕壤土几种类型,山地灌丛草旬土,潮沙土等,大部分为红黄壤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疏松、质地良好,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五、水利资源

玉屏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干流舞阳河汇集龙江河、车坝河、野鸡河、排坡河、混寨河等30余条河(溪)流。全县河流呈叶脉状展布全境。河流总长574km,河网密度0.53km/km2,舞阳河是县境内最大河流,全长444 km,途经本县境内河段46.6km,总流域面积10334km2,至本县出口处流域面积6486Km2。多年平均流量85.6m3/s,最大流水流量2780 m3/s,最枯流量8.5 m3/s。境内地

贵州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篇6

目前的职业教育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流教育”。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部署,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很大, 但传统观念的改变仍较为困难,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甚了解,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笔者认为, 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需要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加快改革步伐, 提高就业和改善民生, 加快脱贫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结构调整、抓就业。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把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 近5 年投资30 亿元建设清镇职教新城, 建成3 所公办高职院校,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52︰48, 中高职教育实现基本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初步构建。可以预见的是, 职业教育大发展必将有力助推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的实现。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贵州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升学“立交桥”不贯通;督导机制不健全;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同质化办学, 职能交叉等, 基层学校无所适从,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贵州省职业院校已经显现出如下弊病:不能适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行业或部门的调整和裁撤, 一批职业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小而全”,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使用;行业性特殊工种职业院校比重过大, 数量过多, 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发展潜力受到很大制约;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学校办学主体性不强, 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未得到真正落实, 缺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对技术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办学体制上, 由政府主导办学的职业教育格局仍未改观, 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主导、职业院校提供服务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 职业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 如何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并机动灵活运作是贵州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财政投入不足

与普通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需要配备必需的实训设备, 因此培养学生的成本会更高、投入更大。近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截至2014年底, 仍然有十二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九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 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贵州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能力有限, 许多学校仅能维持正常运转, 无力改善办学条件, 由于资金紧张, 一些职业院校校园校舍和实训场地狭小, 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严重制约贵州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受贵州经济落后影响, 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加之学校自身创造收益的能力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 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新教学设施设备, 实训实验教学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以黔南州为例, 2014 年, 黔南州财政收入151.11 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264.62 亿元, 大部分需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当年, 黔南州财政教育投入53.10亿元, 职业教育投入只有4.09 亿元, 仅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7.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院校助学标准虽然提高到每生每年2 000元, 但与每生每年在校期间的实际花费近4 000 元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而差额的支出给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带来很大压力。

四、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专业教学环境开发与专业教学场所建设严重滞后, 专业教学始终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面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 职业院校始终难以找到匹配的校企合作机制支持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由此可见, 没有充足的专业能力支持,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无从谈起。目前, 贵州很多职业院校办学缺少职业性, 体现在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办什么, 缺少专业底蕴与内涵积淀, 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基础性的人才供给, 例如铸造、热处理相关专业因为就业环境差、待遇低, 很多学校不得不改名招生或干脆停招。开设的专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涉及第三产业的领域不够广, 学习时间比较短, 对第一产业的作用只能是间接影响, 且专业适应面窄, 行业间专业重复设置多, 无法形成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市场竞争力不强。贵州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卫生、幼教、汽修等传统专业, 而适应新型工业、体现当地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等需求的专业少, 办学效益低下, 社会适应性差,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师资力量薄弱

贵州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普遍存在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 多地区职业院校生师比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 的标准,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紧缺。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却因为比例偏小且质量尚待提高, 制约贵州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目前人事制度限制, 职业院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困难重重。其次是职业院校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社会地位不高, 不能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来校任教。很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的技术人才不愿到职业院校任教, 一些新兴紧缺专业很难引进所需人才, 高水平教师引不进、留不住,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是在现有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 专业水平不足。有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后从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 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足;有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 实践经验缺乏, 不能与专业课教学的需要相适应, 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课堂教学能力不强, 教学质量不高, 遑论生产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

六、政产教融合不够

现代学徒制是有效协同政、产、教三方力量的利器。在制度层面, 贵州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企业和学徒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企业层面, 企业要为学徒安排实习岗位、提供培训, 并支付相应薪酬, 增加了直接成本, 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学徒, 学成后的流动性很大, 增加了间接成本。出于这些顾虑, 企业出工不出力, 选派的指导教师往往不是骨干员工, 且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缺乏有效沟通, 学生所受教育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学校方面, 贵州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在贵州的有效实施。比如,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 缺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学生和教师管理、课程设置、考核评价、资源统筹等方面缺乏经验和系统研究, 实施效果不佳。同时,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师傅传授技艺的积极性, 能让师傅把自己的看家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徒, 让师傅愿教、敢教、会教, 打消其“教会一个徒弟砸了自己饭碗”的顾虑, 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脱离市场实际和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要着重解决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要贴近市场, 以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对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说, 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支持政策, 落实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对相关激励政策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 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七、就业服务不到位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培训和就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开发培训是为了推进其更好地就业, 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热情的催化剂。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 目前贵州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很不到位, 教育和就业相脱节, 已经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不少职业院校非但没有成为人才输送基地, 反而成为攫取钱财的中介) , 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职业培训和鉴定上面, 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职业组织管理机构, 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执行不力, 部分学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 加之贵州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 一般从事生产一线工作, 学生就业仍在低水平徘徊, 如果晋升渠道不畅则前途渺茫。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发展, 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贵州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投在招生环节, 每年的10月份之前处于招生状态, 春季分流入学, 秋季入学已成为常态, 其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跟踪服务难以保证在就业服务方面投入不足造成其就业服务不到位, 就业质量较低。

八、普职沟通不畅

目前贵州职业院校毕业生整体技术技能水平和社会要求差距较大, 要想成为技术过硬的高级蓝领, 再教育至关重要。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普遍向普高生倾斜, 中高职学生升学受限, 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进一步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 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贵州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首先, 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完全脱节, 职业教育基本未进入义务教育的视野;第二, 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及就业后教育基本脱节, 职业教育和社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 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不到位;第三, 职后教育培训也属职业教育范畴,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关系未能理顺, 职业院校的职后教育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综上, 贵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综合实力不佳, 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整体办学模式跟不上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能适应贵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速。例如, 政府行动力迟缓、制度和法律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投入时间不足和就业服务不到位等, 致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职业院校生源参差不齐, 流失率居高不下, 这些都给贵州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和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EB/OL].[2013-09-10].http://www.gzsjyt.gov.cn/Item/29718.aspx.

[2]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 2014-08-07.

贵州教育精神 篇7

铜仁市 11月19日,铜仁市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由市关工委主任田建高主持,市关工委副主任郑大明、张嗣军、刘瑛、蔡文坤、杨志成、田必涛、任明海、彭爱华,秘书长龚国桥和办公室同志参加学习。(杨聪训)

黔西南州 11月14日,黔西南州委离退局组织局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就全州离退休干部工作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安排部署。(黔西南州委离退局)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11月11日,是贵州省委党研究室离退休党支部政治学习的时间,该室87岁高龄的离休老党员刘光帜为及时学习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老伴的搀扶下,带病坚持到单位按时参加支部学习。(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周跃辉)

凤冈县 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凤冈县委离退局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通过电视、网络,认真阅读全会相关新闻报道。在学习会上,与会人员集体学习了会议公报,并进行了交流发言。(凤冈县委离退局 朱书刚)

六枝特区 11月20日,六枝特区区委离退局组织全区老干部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老干部们及时了解了国家的大事,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新政策、新动态,更好地为该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六枝特区区委离退局 胡健)

赫章县 11月15日,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全县离退休干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全县所有离退休干部要以此次集中学习为起点,进一步加强对全会精神实质的领会,自觉当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动者。(赫章县委离退局 丁庚)

麻江县 11月15日,麻江县委离退局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含享受待遇)共20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体老干部表示,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身体力行,积极支持中央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麻江县委离退局 罗嘉琴)

贵定县 11月18日,贵定县委离退局组织离休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40余人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决定》的主要内容向老干部作了讲解,并组织了讨论。(贵定县委离退局 雷作胜 陈永芬)

贵州教育精神 篇8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是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伟大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指引长征一步一步走向了胜利。“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重温党的历史特别是长征、遵义会议的这段特殊历史,对于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一个革命政党和革命队伍,遭遇如此困境,如果没有赤诚的革命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是绝难度过难关的。长征路上,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信仰始终坚如磐石。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要不忘为什么出发的初心,永远保持对信仰信念的坚定执着,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以把准政治方向坚定初心使命。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拨云除雾、求真务实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以奋力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战争和自身组织关键问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的领导集体和决策核心由此初步形成。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定攻坚克难、敢于斗争的决心,大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着力育新机、开新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增强宗旨意识不忘初心使命。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民同苦、为民而战、唤醒和解放民众的伟大史诗。遵义会议前后,党中央和党领导的红军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主张,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翻身解放的目标努力奋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民众不光欢迎红军、拥护红军,还帮助筹集军费、充实物资,积极加入红军队伍,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后来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贵州教育精神 篇9

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答: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果断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主题,科学回答了“把一个什么样的贵州带入科学发展新阶段”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两大问题,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发出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和冲锋号。一年多来,贵州上下认真贯彻工业强省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工业强省,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把握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奋力把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大格局中,贵州工业仍然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工业落后是贵州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

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要广泛宣传,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贵州教育精神 篇10

关键字:贵州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3-02

一、创刊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近代化开始在中国逐步推行,相比其他省份,贵州省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贵州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教育思想,如李端棻、严修、周恭寿等。他们对贵州教育的研究主要为办学方案和新学堂的规章制度上,也对贵州省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的教育报刊杂志开始出现。近代创办最早的贵州教育报刊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贵州教育官报》(月刊),但很快就停办。民国时期,由于学术界对教育的关注,大批的教育杂志应运而生。贵州省教育司、教育厅等机构都先后办过一些刊物。如贵州省教育司编辑、贵州官书局发行的《贵州教育公报》( 半月刊)(1913—1924)、贵州省教育厅秘书处编辑的《教育公报》(月刊)(1935年)、贵州省文献征辑馆编辑出版的《贵州文献季刊》(1938—1947)等。贵州省各地区、各学术团体及学校也办过一些刊物,来宣传教育思想,但这些刊物存在的时间都不长。贵阳达德学校创办的《达德周刊》,除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外,也发表政治时事评论,鼓励留洋,提倡汉、苗文化交流等。在这些刊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就是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贵州教育》(月刊)。

《贵州教育》于1938年创刊,是贵州省政府教育厅在调整了《贵州义教》的组织机构、办刊宗旨、刊物内容、对象范围后,在此基础上创办的,并由中华书局公开出版发行。1939年2月,贵阳遭到了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位于贵州省教育厅的《贵州教育》编审室在轰炸中损失惨重,许多资料、稿件付之一炬,期刊的正常出版受到了严重影响。之后出版的师范教育、民族教育专号等,都改为合刊。1939年10月,《贵州教育》正式改为月刊,直到1948年6月停刊。《贵州教育》既刊载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法令、方针,也刊登了大量贵州教育方面的文章,对研究贵州教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贵州教育》中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论述

《贵州教育》作为民国时期贵州省教育刊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杂志月刊,其在办刊期间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对贵州省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贵州教育》不仅刊载了学者们对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也刊登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资料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这些文章指出了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必要性、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实质性的见解和意见。

(一)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必要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贵州省地处西南的交通枢纽,陪都重庆的屏障,自然为国民政府所重视,建设贵州、开发贵州,使之安定繁荣,成为支援抗战的大后方,成为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多聚居或杂居在偏远山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落后,甚至有些少数民族群众不知国家为何物。抗战形势严峻,对于树立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调动他们参加抗战的积极性,是边疆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学者们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陈国均在《贵州省的边疆教育》一文中提到:当值抗日战争时期,需储备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充实国力,凡是我国同胞,应不分地域,共同努力,完成到抗战建国的使命。“然国力培育,尤贵激发民众自动,欲激发民众自动,端赖教育力量之引导。 ”贵州苗夷人口约占贵州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抗战建国大业是苗夷同胞不可推卸之责任,然以往苗夷教育不普及,汉苗之间至今仍存在分歧,为了保家卫国,抵御敌人入侵,“故本省苗夷教育之推进,实为当前要务。”王盈川在《贵州省边民教育之设施》一文中也指出:“抗战以来,本省作为西南文化经济交通重心,拥有边民三百余万之众,在这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的全面全民神圣抗战中,需要全国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人民都担负起这一任务,也需要用进一步的教育来引导他们走向抗战建国的大道。”可见,为了团结贵州省的各族人民,支持抗战建国,必须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二)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也有不少论述。陈国均在《贵州省的边疆教育》中详细介绍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从晚晴至抗战时期的发展历程,认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最早发源于安顺基督教内地会开办的苗夷学校,此后,教会还在石门坎地区开办了学校,并逐步扩大其在石门坎地区的教育势力。陈国均认为教会在石门坎办教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其弊端。“在教会势力下,沾染宗教的气味太浓厚,很少有国家、民族意识的灌输”,教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在进行文化侵略。陈赤子在《石门坎的苗民教育》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基督教会在石门坎的传教、办学过程,认为教会教育的成功应该引起国民政府的深思,“亟盼我们贤明当局切实办理苗夷教育,以挽回失却了的教育权。”教会教育虽是一种文化侵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取得的成绩。与之相反的是,在国民政府控制贵州前,贵州省长期处于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环境中,民族教育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时人多有记述和介绍。吴修勤在《贵州边民教育的检讨与改进》一文中,肯定了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费困难,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组织,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没有一个具体、系统的规划,“执行者各行其是,没有联系,没有互动,工作效率低下”;高调跟风者多,办实事的少;师资缺乏,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教育师资的学校只有3所,其培养的师资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从事边教事业的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因语言、文化习俗问题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陈国均认为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开展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苗夷子弟及其父母不乐于入校读书,“一是读书后恐强逼改易妆束,尤其是剪发,谓发剪去,其人必被虎吃,”二是读书后恐被逼当兵当差,三是有较开化者认为读书后,必会被送到外省或外国,不能再回家乡,“因有此种心理,苗夷视读书为畏途,若勒令入学,往往出资请他人代替或携家远避,”因此苗夷学生难招是苗夷教育的根本大问题;2.苗夷子弟对汉字不感兴趣;3.苗夷学校很少,多位于镇上,“但苗夷居处偏僻,离镇甚遥,又为经济所不许,故入学不易”;4.各地尚有不明事理之官绅,把持教育,对苗夷教育推行,采取不合作态度,致阻力大于助力,苗夷教育便根本无从着手;5.对少数民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不清楚,致使制定的少数民族教育方案和政策难以施行;6.师资缺乏,经费不足,筹款不易;7.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由此可见,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经济比较落后,即使集一省之力发展民族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也是很有限的,师资的缺乏也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汉苗之间的隔阂、政府对民族教育的宣传不够等问题也影响了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關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意见和见解。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陈国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进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1.广招苗夷青年,就地选择师资,其薪资从优支给;2.应呈请中央政府拨款,以补充苗夷教育经费;3.改编教科书,取材多用苗夷的风俗习惯内的事实,“以易于了解及对于智慧有所取为主”;4.施行巡回教导,实施二部制度,达到因地、因时、因人施教的目的;5.在个苗夷集中大寨,就地设学校;6.规划苗夷学生的出路,以消除学生家长怀疑教育之错误心理;7.发扬苗夷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神话、传说、歌谣、音乐、舞蹈、刺绣、工艺等,改良一切陋习;8.介绍新的生产方法,生产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陈国均在《边民教育之借鉴》一文将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广西、广东两省的少数民族教育做比较,认为贵州可以借鉴粤、桂两省的一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措施,在本省现有的人力、财力范围内,应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机、监督机制,做好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调查,逐年增设苗夷小学,积极在全省推广少数民族教育。针对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吴修勤的改进方案是:增拨培育师资经费,使教育机构有足够的资金来培养师资,以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健全督核组织,充实行政机构;增设培育边教师资机关;须政教切实联系进而到政教合一,以便于推进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5.严格统制师资,“师范毕业生必须切实依照规定服务,绝对不许自由改业,政府必须严格统制,”对于违反规定,擅自改业的师范生给予严惩。

三、对当今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贵州教育》关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中,学者们对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都做了论述,也对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具有实践性的意见。这些研究对现今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有所启示:1.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过程中,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要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于汉族。由于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各民族在长期的隔阂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时,必须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推行少数民族教育时可以实行双语教育、编订特殊教材,使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教育。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时,既不能把现代教育当成游离于少数民族民族社会之外的事物,也不能剥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去单纯地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和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2.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机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从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费的缺乏一直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要顺利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就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在使用教育经费时,要将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教育政策、法令不能有效的推行。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在推进少数民族教育过程中,要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监督,使少数民族教育的推进工作能顺利进行。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师资队伍质量。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很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但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僻、落后的山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师的生活往往没有保障,致使边教师资大量流失。吴修勤认为边教师资缺乏有以下原因:对边民社会情形不了解者,不敢做边教师资;迷恋繁华,过不惯边民清苦生活者,不愿做边教师资;不谙熟边民语言习性,与不认识边教本质者,不敢做边教师资。因此,师资缺乏成为民国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教育、愿意为其献身的教育人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提高边教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边教师资的生活条件,对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予以政策上的照顾。

参考文献:

[1]张羽琼.从边缘到中心—贵州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回顾[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林怀闽、肖劲松.贵州教育·杂志沿革[J].贵阳:贵州教育,1998年第12期.

[3]吴泽霖、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篇: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下一篇:六一 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