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

2024-06-27

创业研究(通用12篇)

创业研究 篇1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 对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不仅是应对就业困难的策略, 也是实现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大学生创业不仅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出路之一, 更是青年一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担当创新创业重任的重要途径 (刘佰龙, 李林波, 王玉洁, 2012) 。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教高厅[2012]4号) , 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 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是凸显了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一、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精神

在有关创业教育总体问题研究上,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讨论创业教育整体上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 重理论, 轻实践, 实际成效有待提升。虽然各地、各高校在相关政策引导和学生创业内力的驱动下, 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课程, 但多数院校创业课程较大范围仍旧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没有独立设置, 系统安排, 使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流于形式, 停留在创业理论教育层面, 单独设立创业指导的建制不多 (方蕾, 2009) 。 (2) 搭建平台, 实践指导跟进不足。随着政策影响, 政府、各校相应积极, 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形势乐观,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条件和环境, 往往仅是模拟、虚拟化的或孵化型的场所替代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把创业实践平台从创业教育完整体系和创业模块中抽离出来, 独立于创业的真实环境和企业的要素之外 (赵兰芳蔡永铭, 2010) 。 (3) 实践指导经验缺失, 创业导师作用发挥不足。虽然高校开始逐步建立从外引进创业教育导师的机制, 但高校内创业教育课程教师较多缺乏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 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组织等了解不够, 仅从理论上照本阐述, 显得空泛, 以致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同时, 高校专职组建的创业导师队伍在人数上无法满足专注指导的需求。

二、创业实践模式

在有关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中, 已有研究以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分为“社团运行—竞赛牵引—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基地实践”创业实践模式 (张利君, 2010;申维东于利俊, 2010) 、“创业计划竞赛—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创业实践模式 (刘佰龙李林波王玉洁, 2012;林有德, 2012) 、“社会—高校—学生”三位一体创业实践模式 (陈晓郭欲丹李昌祖, 2010;张朝辉张颖颖, 2012) 三种类别。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 以学校、企业或其它社会组织为平台延伸的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身份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模式的特点反映了创业实践总体面貌和自身特点, 也集中反映了构成创业实践系统的因素、结构以及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实践模式合理程度, 决定着创业教育实施成效。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其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合理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 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培育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 (张利君, 2010;王庭陈拥军, 2012) 。

综上研究回顾,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模式的探讨已经在逐步的清晰, 全面普及型研究与以院校为具体实例的特色研究均有所涉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的研究均相对较少, 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模式研究的回顾, 分析已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足, 提炼了已有创业实践模式的种类, 总结已有研究的不足, 提出了后续研究中,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方式、创业教育与实践如何有效的与院校特色结合研究加强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述评

参考文献

[1]刘佰龙, 李林波, 王玉洁.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探讨[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2 (1) :70

[2]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 2009 (6) :19

[3]赵兰芳, 蔡永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4) :162-163

[4]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9) :65-68

[5]申维东, 于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以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72-74

[6]林有德.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22-24

[7]陈晓, 郭欲丹, 李昌祖.试谈"三位一体"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6) :17-19

[8]张朝辉, 张颖颖.“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106-107

[9]王庭, 陈拥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探析——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 2012 (4) :35-38, 55.

创业研究 篇2

# 创业前期资金技术来源

资金来源:

1注册公司,争取大学生创业基金10万元;合伙人资金入股20万元;寻求投资人的资金支持20万元;

合计:50万元

技术来源:创业导师指导;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资料;网络图文资料、视频以及相关案例;

# 创业资金使用及技术完善过程及时间表

创业资金使用:寻找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并签订短期供应合约,首批农产品及合约定金10万元;租赁超市摊位,为产品前期宣传和销售打下基础,租金约3万元/月 ;车费,餐费,住宿等,8人8000元/月;广告宣传及促销活动5万元;

技术完善:

时间表:

2013年12月——1月,创业策划实施,寻找合作方,超市摊位租赁,相关宣传计划;注册公司,申请大学生创业资金,寻求投资;

2014年1月——7月,前期销售和宣传,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稳定中不断扩大大影响,增加销售点;

2014年7月——12月,市场成熟后,在销售情况最好的小区设立便利店式的蔬菜供应点,顺便还可以代收快递;

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不断扩大蔬菜供应点的数量,并不断寻找更好、更多的有机蔬菜供应;

# 资金流动及发展计划

资金流动:前期拉投资,后期有了稳定收入后,收加盟费和其他投资;

发展计划:扩大超市摊位,招收员工;不断发展蔬菜供应点;招收加盟商;

# 创业组织的发展步骤首先组织创业团队,明确创业计划,写出具体策划书;计划书的初步实施,租赁大型超市摊位宣传,进行初步销售;增加各个大型超市摊位,扩大影响;设立社区蔬菜供应点,转变销售模式;

创业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弥补岗位的缺失,同時也能够为其他社会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发达国家目前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造成这一数据差距巨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是比较突出的几个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网上创业兼具了门槛低、成本小、风险小等优势,因而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选择、新趋势。

1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校大学生创业作为提高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水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高校的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其创业缺乏经验和指导,创业现状令人担忧。个体单打独斗创业的多,团队创业的少;利用所学专业开展专业性(技术含量高)的创业实践少,非专业性(技术含量低)的创业居多;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往往在创业中迷失方向;创业者中成功者甚少,失败者居多。

2大学生创业利弊分析

诚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不失为缓解当前高校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一方面,学校提倡和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创业,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指导和服务,开设各类创业讲座和开展创业教育,同时给予在校大学生创业所需场所支持、技术指导等一些必要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也大力支持,并提供政策倾斜与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优惠、减免税收和法律保护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能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但是,在校大学生毕竟年轻,尚未真正走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管理经验缺乏,创业能力、素质不高,经济实力、资金承受能力有限,学业任务重,创业时间、精力难保障,导致大学生创业中成功者不多,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能做大、做强、做成品牌的更是寥寥无几,同时还有部分创业者因此而影响正常的学业,还有的因创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等等。

3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3.1因势利导,促进大学生创业。首先,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促创业。地方高校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党政工作的要点。学校学工处、团委要积极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教务处要改革创业课程教学及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创业实训等。要利用学生宿舍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开辟创业办公场所,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支持等。其次,努力开展校园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向校内外招聘具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教师、企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通过树立创业典型、开展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3.2大学生应审时度势,科学创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创业,创业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不仅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把握得不好则可能既耽误了学习时间,又损失金钱。所以,创业前要权衡利弊,理性做出抉择。另一方面,要全面看待创业,创业需要创业者资金、技术、能力、素质、心态等全方位的准备,要经过长时间实践和磨炼,才能出成果,所以且不可盲目冲动创业;创业有可能成功,更有可能失败,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创业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科学地规划,制定科学的创业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要苦练内功,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具备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创业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知识,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良好的素养和心态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校大学生创业前,要利用图书馆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技能;要利用其他一切有利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做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的运行机制、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同时,创业还需要创业者惊人的胆识和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者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和不断超越自我。

3.3大学生创业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家长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后盾,要多花时间关心、指导大学生创业。要利用家长的社会经验,多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无论创业成功与否,要多肯定和鼓励,为其创业树立信心。同时,家长对于大学生创业不要提太多要求,毕竟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在校创业只不过是大学期间的一次宝贵经历而已。

参考文献:

[1]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

院学报,2012,(08):62-63.

[2]化新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4):

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研究浅析 篇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重要性凸显, 并日益得到人们关注, 而国内关于创业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Davidsson (2001) 指出创业研究存在个体、企业、产业或人口、地区、国家等不同分析层次, 创业活动也可在不同层次进行。目前国内研究, 多集中于企业或公司层面, 且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等实体创业研究。

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 网上购物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再加上就业压力的增加, 而网络创业门槛较低、投入较少, 为不少待业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网络创业有四种形式:网络技术创业、网上开店、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自由职业者创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创业, 尤其网上开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建立新事业的第一步 (葛宝山、王侃, 2010) 。目前, 国内对网店的研究, 多是关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与购买意向, 或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等 (黄镇平, 2008) 。而创业者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方式, 影响其做出创业决策的因素等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二、创业与网络创业研究

1. 概念界定 (1) 创业

学术界对创业未形成统一的完整概念 (朱仁宏, 2004) , 但大致都是从创业者特征、机会识别与获取、新企业建立三方面界定。Gartner主张“创业是新企业创建的过程”, 强调创业具有不同属性, 如创新、独特性、组织创建、价值创造、自主雇佣等 (张玉利, 2010) 。

经济学家柯兹纳在1979年发表的《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一文中首次指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活动, 且创业者对机会往往保持高度警觉性 (苗青, 2006) 。Stevenson等 (1985、1994) 把创业看作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的机会追寻, 是将不同资源组合起来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就是个体或团队搜寻、评价及开发市场机会进而创立新组织的行为过程 (王玉帅, 2008) 。本文借鉴了机会学派的观点, 将创业定义为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创造价值的决策过程。

(2) 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业形式, 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 利用各种资源, 发现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创业方式, 从经营方式看, 网络创业/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 (周常青, 2007) 。网络创业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发现商机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 创业决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决策, 国内外已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从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文化情境、伦理背景和环境观等不同视角考察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 如John W.Mullins和David Forlani (2000) 认为, 新企业决策角色框架包括风险感知、预期的创业回报、决策者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等。陈震红和董俊武 (2005) 指出创业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险倾向、风险感知、创业者禀赋、预期回报及环境因素等。

关于创业决策的研究对象, 主要关注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学生群体等。如Phillip (2002) 和Stein (2004) 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创业意向研究。李自如、黄教文 (2002) 以台湾中小企业为对象探讨其创业决策的关键因素。范巍、王重鸣 (2006) 以民营企业家、一般管理者及MBA学员为调查对象;苗青 (2009) 以企业为样本;马昆姝、覃蓉芳 (2010) 以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学生为研究对象等, 考察了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由于不同类型创业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行为, 即使是同一类型创业者也会因其个人经历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何网络创业会迅速发展, 以往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网络创业者,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虽然有学者以网店创业者为调查对象, 研究了个体特质及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葛宝山、王侃, 2010) 。但是目前关于网络创业决策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少, 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网络创业研究

1. 网络创业——网上开店

对采用网上开店模式的商家来说, 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创建网络商店 (简称“网店”) 门槛较低, 网店成为许多创业者发展新事业的第一步, 尤其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 (葛宝山、王侃, 2010) 。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及空间限制等特点, 使其经营风险明显降低;网上开店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2. 网络创业研究

根据机会派对创业的定义可知, 网络创业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不断发现、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过程。关于网络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店创业者的经营策略 (黄镇平, 2008) 、网络创业者的个体因素、网络创业特征、网络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探讨 (武峰, 2006) 及优劣势分析等, 对于个体为何选择网络创业、怎样识别出这一机会及影响其做出网络创业决策的因素没有太多研究。

2008年, 致富中国网中提到网上创业成败关键在于心态。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特征等主观认知会影响网上创业的成败, 即会影响网上创业行为。应光黎 (2009) 对C2C模式下的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问题进行探讨, 指出大学生群体要网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有:正确的心态和一定的营销技巧等个体条件, 产品供应能力、市场定位等微观基础;并且强调网络创业者不可忽视对经验的积累、网络资源及网络外资源的积累。武峰 (2006) 探讨了个人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因素 (如法规制度、完善的网络平台等) 和内部因素 (如网店信誉、货源渠道、网络营销方法、计算机技能、网络学习能力、成功的信心) 。端木凡义、王芳 (2009) 指出, 影响网络领域创业者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 (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和个人因素 (如捕捉机会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 。除对网商创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外, 还有学者如葛宝山、王侃 (2010) 以网络创业者为对象, 探讨了网店创业者个体特征及个人网络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网上创业进行研究, 但比较笼统、不系统;尤其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网络创业决策, 在机会发现及识别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未给出进一步说明。

四、网络创业决策影响因素

目前, 对网络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且多从成功创业者角度去分析, 同时指出创业行为除受国家、地方给予的政策、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条件支持的影响外, 更多的取决于创业者个体。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将其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方面。

1. 环境因素

(1) 政策支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 推动了连锁经营及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 为网上创业 (如网上开店) 提供了外部条件。

(2) 法律支持。通过出台网络安全法规, 提高了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及产品交付等的安全性, 对交易者隐私的保护程度也有所提高。

(3) 信息技术环境。各种信息技术, 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的发展, 方便了网上营销的进行。

(4) 文化环境。个体周边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其创业倾向。

(5) 经济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会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运用,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可能比边远地区的接触更多, 对网络环境相对熟悉。

2. 个体因素

(1) 心态。创业者心态影响其创业目标的制定。摆正心态后, 还需具备积极的、乐观、不断学习的心态 (应光黎, 2009) 。Ardichvili和Cardozo (2003) 指出乐观性等会影响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发现。陈巍 (2010) 将这种积极、乐观、不断学习的主动性视为内控制源的表现特性。内控制源就是创业者的一种心理特征, 即相信自己的努力, 而不相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命运、运气等外界力量。

(2) 经验和资源。通过大型BBS交易网站等, 为网络创业者提供创业成功案例, 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创业者还需积累网络资源, 特别是社会网络资本等。此外, 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技能、营销渠道、融资支持等资本条件。Shane (1999) 指出先验知识对创业机会识别很关键;Hills (1997) 强调了创业者的网络对机会识别的重要性。钱永红 (2007) 指出, 个体资源水平除了包括是否已经具备创业所需的管理知识、运营团队、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及融资支持等, 还涉及到个体对创业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经验和资源统一为资源水平, 包括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销网络、创业资金及管理知识等和改变这些资源现状的能力。

(3) 风险感知。网络创业所需资金少, 经营风险小, 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认知。Palich和Bagby (1995) 指出创业者需要更高的风险倾向, 以面对创业固有的风险;该观点暗含着个人对风险的感知, 他们之所以着手创建企业, 可能是因为感知到的风险小 (陈震红、董俊武, 2007) 。

(4) 网络知识。网络创业的特殊性, 要求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熟悉网络运行环境和掌握一定网络信息技术。对此, 本文提出个体因素的新维度——网络知识。有网络购物经历的个体可能更了解网络经营的特点, 更有可能引发创业行为。因此, 本文的网络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还包括个体的有无网购经历。

(5) 创业回馈。网上创业投资少, 回报快, 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和积累经营经验;还能够带给创业者一种职业控制感, 不同于受雇于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网上创业的原因之一。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会考虑创业行为带来的预期收益 (门萍, 2009) 。

(6) 创业动机。Shanea (2003) 把创业动机看作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自发性, 认为在发现创业机会、评价创业机会和寻求资源开发机会的过程中都需要这种意愿, 即创业动机。王玉帅 (2008) 认为, 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 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许多人进行网上创业是为摆脱就业困境, 满足生存需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职场白领选择网上创业则是基于成就需求。

综上, 本文将网络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个体因素归纳为:内控制源、风险感知、资源水平、网络知识、创业回馈和创业动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 以网上开店为创业模式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下岗职工、加工型企业职工、网下有实体店铺的店主、刚起步的小公司职员等 (戴维.金等, 2007) 。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群体为主, 如胡桂兰 (2009) 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原因、策略等问题;耿耀敬 (2007) 指出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特点、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关注于职场白领的网上开店行为。

显然, 针对网上创业研究对象仍较窄, 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参与。那些职场人员及非高学历人群为何会投入到网络创业中, 值得我们思考。

除研究对象欠缺外, 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指出网络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 而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创业决策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分析, 缺乏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局限之一。今后研究可以考虑从实证角度探讨网络创业决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利, 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2]苗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3]王玉帅.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创业者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4]周常青.大学生网上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0 (8) :40-41.

[5]葛宝山, 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 2010, 7 (12) :1819-1824、1830.

[6]李自如, 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8 (2) :154-158.

[7]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37 (4) :144-152.

[8]武峰.个体网商创业成功的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3) :78-79.

[9]端木凡义, 王芳.影响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创业的成功因素——以邵亦波和丁磊为案例分析[J].内江科技, 2009, 30 (2) :65.

[10]王若蕙.C2C电子商务创业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1]陈震红, 董俊武.中国创业者的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以武汉“中国光谷”的创业者为例[J].当代财经, 2007, {9}:10-16.

创业研究 篇5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背景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其次,让年轻人做好“创客”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创业者不仅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断熟悉商业模式,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创业点是否有创新性。然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相关性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的深入推广,各行各类的创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综合素质,那么他们是否对自己创业有更加强烈的欲望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究其原因,症结在于双创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数据进行分析。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政策虽出,大学生们的反应却平平。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大。其中,合肥地区的五所高校中,对这一政策比较了解的仅有31人,占调查总数的10.69%,52.76%的学生仅听说过这一政策,且有自主创业打算的仅有10人(见表1)。而集各项优势于一身的北京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也仅为4.44%。这表明,双创政策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并对其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程度

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成功率的绝佳途径。调查显示(见表2),大多数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因双创政策的出台而发生变化。在调研的八所大学中,仅有2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设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方面的教育,其中211和985大学占43.5%。

这表明,各个大学普遍对双创政策响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2.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性分析

将“对双创政策实行时间的长短”与“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数据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见表3),Pearson相关性为0.038且显著性P=0.514>0.05,这说明双创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弱的相关性甚至不相关。但是理论上,随着政策的推行,其逐步趋于成熟,各大高校应当逐渐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即两者应当是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校并未将此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本次调研发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真正深入大学教育和学生内心: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生求稳的传统就业思想并未改变,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怎样改变当下的情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知识、才能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3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改进高校教育模式

紧随时代潮流,鼓励创新创业,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必须以合适的步伐,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从而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

3.1高校加强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校应加强该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重视政策的实施。首先让大学生了解该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对创业者的支持与保障力度,让他们体会创新创业能带来的益处,激发他们的热情。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校创业社团的作用,通过试点发展、以点带面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宣传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以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准备创业者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3.2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高校仅做好宣传号召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政策落到实处还需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一方面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想突出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广泛的招贤纳士,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对于本高校教师而言,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3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大展拳脚。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活动中涌现的相对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和项目,学校可以和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努力促进校园创新氛围的形成。此外,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的创业信息跟踪系统。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并组织创新创业学生的经验交流,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3.4加快并完善创业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场所,也是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尤为重视的环节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各大高校应及时为准备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同时,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国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担保、贴息扶持、税收减免等缓解学生的创业压力。

4结语

创业研究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0年4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同年5月教育部再次下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以上文件可见国家对创业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8词,位列第一,“创客”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创业教育,根据2013届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重庆市2013年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占3.4%,本科生占76.9%,专科生占19.7%。文学和工学类研究生创业比较较高,艺术学类本科生创业毕业较高,电子信息大类专科生创业比例较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

根据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年终就业方案数据显示,院校2014届毕业生创业人数12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9%,根据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初次就业率就业方案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5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学生创办微型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54家,未注册12家。目前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但是缺乏创新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创业”、“创新”和“创意”,对创业精神理解不到位。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班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仅仅开设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大三年级。目前学校每年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数十场,平均每一个月一场,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且能够请到的讲座老师一般都是理论派的教师,或者是刚刚开设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员派,要么是理论派,要么是实践派,没有理论派和实践派结合的专家。

(三)创业氛围的营造。

目前学校拥有SYB培训师2人次,创业指导师6人次,并先后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学校每年投入10万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大约为16600余人,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教师人数和教师素质、教学课程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2012年到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共组织近5000人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创业大赛,学校曾两次获得省部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我校麦藕动漫创业团队在2012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主命题组团体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为鼓励我校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知识,老师只是协助同学完成。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进行“翻转课堂”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小班制教学,课堂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这样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创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年级。二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公共选修课,针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才是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三是把创业课程改成网学课程,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教室教师不足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等组成,SYB培训师并未在我校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其他的创业教师都基本上是兼职构成。所以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学校成立创业课程教研室,把全校所有的创业课程纳入该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设计。二是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这几类教师不能进行通篇的创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师就专门针对这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关心创业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拓展和保持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它成为创业教育的铺垫。二是在大二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思维的过程,参观学校的孵化基地、合川当地的创业园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思维方式和技巧。三是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去相关的公司实习或见习,了解创业的过程。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不能无目的性、无系统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通过文化、创业榜样、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影响力,制定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等,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以创新意识带动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基地条件和环境,优化创业资源,着力提供一个多功能创业平台。在基地运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大厦,形成一个综合性服务型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孵化区,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收益性,打造示范性创业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授予徐州创业园“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N].中国教育报,2010,4,27.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

创业研究 篇7

对于大多数的初创业企业来说, 他们还往往只是有一个创业构想和计划, 但是这些构想能否在创业实践中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因而在现实的市场活动过程中, 虽然有大量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 但是这些创业企业的失败比例也通常是比较高的。因此, 适应环境也就往往成为初创业企业颇为关键的问题。德鲁克通过对许多创业企业的观察, 指出创业者在经营中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创业过程的模糊性。在创业过程中, 由于一切经营与市场活动都是从零开始, 因而创业过程中充满着模糊性。比如, 创业中的问题不明确, 并且与其他诸多问题相纠缠;收集到的信息不可靠, 尤其是创业中的问题常常显得含糊不清晰;对于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而创业初期有往往还没有建立各方面的绩效标准, 导致对执行效果难以有效判断。创业的模糊性也促使创业者更依赖于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更加依赖于创业中的学习。

第二, 创业者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大多数的创业者在初创业时期, 缺乏对于所经营项目的实践经历, 导致他们在创业初期不能完全理性对待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过度依赖于创业前的经营计划安排, 而会忽视其所拥有的资源与其创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而且, 随着创业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创业者原有的资源、知识和经验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创业者必须不断对创业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个过程也就是创业学习的过程。

第三, 创业资源往往不足。初创业企业在面临困难的创业环境的同时, 往往自身的资源也总是不足, 使得创业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更难以立足。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客户资源:谁来购买;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经营管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等等。创业资源的缺乏, 也促使创业者一方面尽力开发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 另一反面也注重与外界相联系, 探索并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而创业学习, 在资源开发与探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问题, 说明了初创业企业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在经营过程中的极大的不确定性, 也将对初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创业者及企业在创业起步阶段中关键的不是单纯追求成长与利润, 更为重要的是首先必须确保企业适应并生存, 因此, 创业适应就成为初创业企业的首要任务。大量的创业实践与理论研究表明, 创业者及其企业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是初创业企业适应的关键要素。

二、创业企业学习的特征与内涵

Ravasi等 (2004) 认为创业学习是创业行为中的学习过程, 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并不断提升, 改善其创业经验。创业学习能够帮助创业者更好的识别机遇和把握市场机会, 以创造价值的方式整合资源、技能和需要, 并组织和管理企业, 更有效的开展创业活动。

1、创业学习的特征

1) 创业学习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是创业活动的本质, 在创业活动的开始阶段, 不确定性通常都非常高:产品概念是新的, 市场是新的, 顾客是新的, 企业也是新建立的, 等等。当创业者努力理解不同的技术子系统、产品功能、客户偏好、市场结构之间的联系时, 学习就发生了。而创业学习也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降低创业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不断明确创业企业的经营产品和经营模式的过程。

2) 创业学习具有路径依赖性。创业学习是一个建立在以往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过程, 以往知识经验对于创业企业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创业学习可以分为两个时间阶段:创业前的学习、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这两个阶段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创业前的学习和准备为日后创业过程中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创业准备开始, 一直到后来的创业过程, 都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

3) 创业学习中关键事件的作用。大量研究认为, 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若干个关键事件组成的非线性和不连续的过程, 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关键性的“事件”或“情节”, “关键学习事件”被认为是影响创业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或“情节”会触发创业者反思以前的各种认识和行为, 从而提出新的目标、行动策略, 帮助创业者的认识和行动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当创业者经历这些关键事件的时候, 更能促进创业者的反思。

4) 创业学习具有社会性。由于创业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 创业者不断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交往互动, 并进而展开自己的创业活动。因此, 创业学习是在创业企业与其社会网络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 这个创业社会网络包括:顾客、供应商、相关的科研机构、合作方、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等。

2、基于经验的创业学习过程与内容

创业者在初创业时期, 往往面临着全新的、没有先例可循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经营活动, 因而通常是“从干中学”。也就是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大多是行动导向的, 因此, 他们的创业学习也通常是基于创业行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的, 体现了经验学习的特征。

1) 创业学习的过程分析。根据Kolb (1984) 的观点, 经验学习在本质上是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经验的理解和转换, 不断创造和获得经验知识的过程, 在他看来, 经验学习的核心是将学习看成是对自身以往经验的理解、表征和转换过程, 其结果是学习者建构了新的知识。

而在创业行动过程中, 创业者必须时刻面临并处理新的工作任务情境和市场环境的任务, 因此在这个行动过程中, 创业者不断获得对于创业实践过程中事件的经验和体会, 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个过程, 创业者能够不断获得某些不同于先前知识经验的、内隐的行为和知识, 也就是发生了创业学习的过程。

2) 创业学习的内容模式。对于学习是如何进行的, March提出了开发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两种学习模式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开发式学习是组织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承受风险, 往往会选择已经被实践证实为有效的知识、方案进行加工和利用, 并对它们进行持续改进。探索式学习是组织或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发现现有的技术、知识、和行动策略无法帮助自身适应环境的要求的时候, 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对新的技术和商业机会进行搜索、尝试。总的来说, 开发式学习注重聚焦以往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强调对已有的经营流程和规则进行改进和修改应用;而探索式学习注重变革和创新, 强调对于新技术、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的尝试和探索, 其具体形式有搜索和识别新的机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等等。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在其创业过程中的学习既表现为开发式学习, 同时又表现出探索式学习的特征。

首先在初创业过程中, 创业者为了适应环境, 推动创业经营活动的展开, 通常注重采用开发式学习的模式。他们常常会选择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案, 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业行动后, 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和修正, 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方案, 使得在该方案的行动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提升创业企业的短期绩效。

另一方面, 变化性、复杂性和对抗性是新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的环境特点, 由于创业者初创业时期是在为尚未明确定义好的问题与方案寻找解决办法, 或者由于他们是在探索使用新的尚未完全开发的新技术, 也或者是由于他们需要猜测哪个机会更值得追寻。总之, 创业者总是经历着一个高度不确定和模糊性。为了能使企业在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创业者及企业必须要具有强的适应这种环境的能力, 而要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就需要创业者和企业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因此, 在初创业时期创业学习具有显著的探索式学习的特征。

在创业过程中, 创业企业需要在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和对己有知识的开发利用中进行权衡, 也即是创业企业的学习既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利用和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探索与创新。根据创业企业所面临的任务情景的变化, 两种学习间发生动态的转换, 在动态的转换过程中提高创业企业的适应和成长。

三、创业学习对创业企业适应的促进作用

新创企业的适应性隐含着需要持续地发现与确认机会, 并获取、动员、组合、组织与重新配置资源。这个过程对于初创业企业的生存极为重要, 而创业学习就成为促进初创业企业适应市场与环境的关键要素。

1、促进市场机会的识别与开发

创业过程就是围绕着机会进行识别、开发、利用的过程。但是创业初期的市场机会和创业计划是否与实践相一致, 通常还有待创业学习来进一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以进一步对原有的市场机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 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不断对已有的创业计划和市场机会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了对原有市场机会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探索式的学习, 对新建立的市场机会进行探索和创新。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反复学习、调整与实践的过程中, 创业者才能更好地识别与把握动态中的市场机会, 并进行市场开发, 从而获得创业企业的市场适应与生存。

2、创业学习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

如何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就成为创业企业适应的紧要问题。Chandler等将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以往大量相关研究指出了创业胜任力的结构主要包括了企业组织管理胜任力、市场开发胜任力和个体素质等内容, 而这些内容与企业家所面临的任务及其解决密切相关, 因此, 要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 创业学习就成为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通过创业实践中任务的执行和学习, 创业者可以显著提升其创业胜任力, 这种创业胜任力包括不仅包括了个体层面的知识、素质和技能, 也包括了在组织层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等。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创业学习是创业者知识、技能得以提升, 精神得以倡导的途径。可以说, 创业者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不断学习, 使他们管理企业的各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就使他们能更好的去管理和经营他们的企业, 以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创业学习推动企业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发展

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 越来越表现为企业能力的竞争。而创业企业的学习, 一方面通过创业企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 能推动创业企业的知识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 也促使企业通过创业学习的过程, 不断进行组织中的协作与实践、反思, 从而提升创业企业的动态竞争能力。

在创业的开发式学习中, 创业企业的经验编码化有利于积累知识和建立企业的惯例。这些经验由于允许成员迅速从先前经验汲取知识, 经验编码化能够提高组织知识的传播, 提升企业的经验效率。因此, 经验编码化可以促进惯例的迅速建立, 并且可以实现针对快速竞争和环境动态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同时创业学习推动创业中的重复实践活动, 反复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机制, 有助于企业开发更好的运作方式以及支持学习曲线的发展。因此, 反复实践有利于企业内隐和外显知识的积累, 提高新创企业的绩效表现。

4、创业学习推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是创业企业与其相关利益者, 包括顾客、供应商、渠道商、相关科研院所等建立的联系。社会网络是创业企业寻求外部知识与资源,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创业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而创业学习又是创业企业建立其稳固可靠、高效社会网络的重要手段。

创业企业面临着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动性、复杂性与人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有限性以及利益偏好性之间的矛盾, 使得创业企业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其社会网络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既包括探索式的学习, 也就是通过反复不断的与不同的网络中的企业互动, 并在不断尝试中总结经验, 也包括了根据创业者在总结以往的对社会网络相关者交往所得经验基础上, 反复利用该经验并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 创业者正是通过不断的创业学习过程, 建立并发展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效的社会网络, 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创业企业由于其资源、能力的不足, 使得初创业时期的适应并生存成为创业企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创业学习的内涵与过程的分析, 指出了创业学习对于创业企业适应的重要促进作用。这也该创业企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创业学习在创业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初创业企业应该建立并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 强化资源整合的动态能力, 以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求得生存适应并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著, 张炜译.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玉利, 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24, 18-23.

[3]、夏清华.新创企业的成长:产业机会、行为资源与创业学习.经济管理, 2008, 03:36-41

创业研究 篇8

1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对创业意愿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诸多解释。Krueger等人认为意愿指引导一个人的注意力朝向某个具体目标或路径以取得特定结果的思想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意愿是指个人对于创业的思考、计划以及将该种想法付诸实施的心理强度。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可以通过调查显示出来,大体上来说,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主要由微观的个体因素和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组成。

1.1 微观的个体因素

1.1.1 个体微异质性因素

刘月秀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及社会兼职经历等。比如,男女因性别差异创业思维也不一样,男生创业思维比女生发达,创业意愿显得更加强烈。而在受教育学历方面,那些最高学历越高、具有交叉学科背景、进行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员创业意愿相对概率也越大。

1.1.2 实践经历因素

从相关国内研究结论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与其今后的创业表现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有多元实践经历的学生更能处理好复杂的情况,创业意愿更高。但对比国内外大学生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教育还有不少空间有待提升,应逐年加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活动比例。

1.1.3 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因素

浙江大学对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具有创业的潜在特质,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控制力的运用、冒险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纵欲。学者郭洪等认为,创业知识对创业意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仅通过创业能力间接发挥作用。

1.1.4 心理行为特征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包含大学生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研究表明,风险承担能力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息息相关,如果个体是风险规避型的,其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就低,反之,其创业意愿更高。

1.2 宏观的环境因素

De Pillis和Reardon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比较显著,那么两个国家的创业者在创业意愿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优良,越有利于创业,经济环境越好,有助于企业家信心建立,创业意愿就更加明显。Audet用创业活动模型(SEE模型)通过对加拿大大学商科学生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金钱、自由、机会识别等因素呈正相关。而公司取向和现实震动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

当前的文献大部分认为创业意愿能够导致创业行为,但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般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能出现“认知失调”。有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之间存在界沟,创业行为不可预测。即使有强烈的创业意愿,也不一定能够创业成功。对意愿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项元分析显示实际上意愿只能解释行为28% 的变异。意愿需要辅以其他更近的可能促进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变量。

2 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评述

目前,创业行为无统一的定义。Penrose认为,创业行为是指在引入并接受新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特定的具体活动,以此对创业作出相应贡献,具体的特定活动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市场定位、组织变革等方面。Mc Mullen与Shepherd认为,创业行为通常是指创业者基于已有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意愿,为实现最终的创业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国内学者池雷丹认为,创业行为指的是在创业主客观影响因素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在校大学生为创业所做的准备行为。总之,目前有关创业行为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大多属于实务领域的创业指导或咨询。通过文献整理,笔者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含社会实践素质、家庭环境、个人自身素质、个人价值观念、创业经验、社会责任感、社会环境及校园环境等。

本文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①相关研究领域需要拓展,有关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思路不够宽泛;②北美和欧洲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多,国内相关研究比较缺乏,需要加大力度在这个领域的投入;③宏观分析居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需要更翔实的数据支持宏观分析结论。

摘要: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归纳和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相关的后续研究应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研究视角的拓展,注重本土化研究,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宾幕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旬刊,2015(10).

创业研究 篇9

受外界因素的刺激, 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往往比较高, 但创业技能却相对比较缺乏, 最终真正进行创业的人很少, 失败的案例比较多。鉴于此, 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个性特质及高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文献综述

先前的研究者认为, 某些特定的个性特质是创业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是识别创业机会必需的素质[2]。拥有这些个性特质的创业者, 往往都具备识别市场供需失衡而形成的创业机会的独特能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通过创业活动改变这种不平衡的想法[3]。创业者往往具有突出的想象力、灵活性、创造力和创新力以及与生俱来的系统思考能力。他们视各种变化为商机, 敢于冒险、事业心强, 拥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极大自信和渴望独立的远大理想。

有学者对个性特质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某些个性特质只是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 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才是创业行为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4]。按照这种观点, 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教育。创业态度是创业意向形成的基础, 创业态度包括个人独立性、风险承担能力、工作努力度和收入等要素。因此, 为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态度的积极引导。如果学生对上述因素持积极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走向创业之路并愿意承担创业活动带来的风险。创业意向对创业者来说很重要, 先前的研究者们已建立了多种创业意向研究模型。这些研究模型大都采用态度和行为相关理论, 把创业前期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先于行为, 并认定意向是产生行为的前因, 只有行为指向的某种态度才能促成这种行为的发生[5]。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需求认知和可行认知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较大[6]。自我效能理论解释了创业者对自己能力所能达到效果的信赖程度[7]。创业意向结构模型表达了创业意向与创业态度及环境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 包含冒险意向和内控能力两个最为重要的个性特质, 同时还强调高校在创业意向培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8]。对于高校来说, 则要重点研究和培养开发创业型人才最为核心的技能或能力。

基于上述态度和行为有关理论, 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通过调查, 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 重点探讨了成人高校在校学生的个性特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就成人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测量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以及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意见和建议。问卷由两部分构成: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年龄、专业和学历层次;影响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个性特质等调查题项。每个题项均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价, 即:5为完全同意, 4为同意, 3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2为不同意, 1为完全不同意。题项内容主要是借鉴先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提出的比较成熟的指标, 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生的特点, 咨询有关创业教育专家和部分创业成功人士, 形成最初调查问卷。为检测最初问卷各指标的合理性, 我们进行了初始问卷预调查。对预调查回收的4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筛选确定了本研究的最终问卷。

2.调查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了浙江某三所成人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400份,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46份。通过统计数据, 分析判断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与其个性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成人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三、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初步掌握了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其个人基本特质, 对创业时间的预期和意欲创业的最初动机。我们还了解到被调查者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期望。

1.创业态度与创业意向。

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 要求被调查者就他们是否已创立企业或是正在创办企业或是打算创业等相关问题表达意见。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创业持积极态度——67%的被调查者曾想过创业, 6.7%的被调查者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近2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创业的意向, 2.8%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办过公司但现在已不干了。表1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创业意向基本情况。

如果综合调查时被调查者已有创业想法或已经创业的情况来看, 年龄20-30岁的学生对创业表现得更为乐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态度更为强烈一些, 他们更具有在近期内就打算创业的意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并没有在近期内创业的打算和准备, 有36%的被调查者还不确定他们将来是否会去创业。总体来讲, 近25%的被调查者表示近期内会创业,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将在未来某个时间里创业。从调查数据统计情况看, 大多数学生尽管对创业持积极态度, 但并未打算在近期内即刻着手创业, 这可能与个性特质和商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关。

从理论上讲, 积极的创业态度是促成创业意向和行为的关键因素。我们透过获得自由的意欲度、自我实现欲望和其他促动因素等创业动机分析评价被调查者所持的创业态度。从调查结果数据总体情况看, 有创业意向的被调查者, 创业动机表现更为强烈;从未想过要创业的被调查者, 创业动机则表现得比较弱 (详见表2) 。从专业角度看, 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 拥有自由度和自我实现更为重要,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则认为实现个人的创新性思想和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从年龄角度, 20-25岁年龄段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侧重于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的收入, 而30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26-3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则兼而有之。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受其他促动因素影响比较大, 其原因可能在于成人高校学生都是在职学习, 他们不愿意放弃现有工作带来的安全感和现有稳定的收入。我们根据调查数据对影响创业的动机进行了排序, 排在前五位的为:获得更大自由度;挣更多钱;做自己的主人;自我尝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被调查者对通过创业获得更大自由度的动机最为强烈, 自我实现排第二, 最强烈的促动因素则是找机会赚更多的钱。

同时, 我们还对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时间意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与创业意向在创业时间分布上相关程度较为紧密。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越强烈, 则在近期内创业的意向越明确;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越弱, 则近期内创业的意向越不明确, 创业的时间预期也越模糊。

2.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

为深入了解创业者及其在创业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相关的问题作出回答, 表3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认为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最大的四个个性特质为:开创事业的雄心、成就事业的决心、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事业的坚强毅力。此外, 被调查者还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充沛的精力以及自我掌控力等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很重要的因素。后者则强调其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的重要性而非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性。被调查者认为, 成就事业的决心、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样是创业者所应具有的个性特点, 他们还列出了创业者共有的一些重要个性特质, 如成就事业的雄心大、个人的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较为突出等。

调查结果还显示, 不管被调查者在我们做问卷调查时是否已有创业意向或者是否在创业或已创业, 他们对个性特质和个人行为习惯对创业产生影响所持的态度差异比较明显。比方说, 没有创业意向的被调查者对创业者共有的个性特质的评价比较低, 那些已放弃创业想法或是已经创业的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给出的评价同样很低。更为有趣的是, 三年以前已创业的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的评价还要低, 但所占比例非常较低不具有代表性。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总体上讲, 由个性特质激发出创业激情的人, 其创业意向更加强烈。我们以被调查者对创业的时间预期来评价分析被调查者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如被调查者有意向在近期内创业, 则其创造性个性特质表现就超强;如被调查者打算在未来某时段内创业, 则其创造性个性特质表现就比较弱。

由此可见, 个性特质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创业意向的形成受高校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因此, 我们应该对成人高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 要看其是否适合或满足学生创业行为培养的需要,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向。

3.成人高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方面的作用。

先前有研究表明, 高校在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 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就成人高校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给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认为, 学校开设的商务管理类课程对他们的创业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影响最大, 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今后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超过半数 (57%) 被调查者表示, 参加学校组织的带有创业性质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业兴趣和热情。高达64%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的被调查者认为, 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对创业帮助最大。相比较而言, 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调查者则表现得更中立一些, 这可能是由于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比较少的缘故。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 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专业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 对创业有较大影响的课程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商务交际、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和物流管理等。被调查者认为更能刺激他们产生创业动机的课程包括商务计划、商法、应用会计学和外语等。除此之外, 被调查者也表示, 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前都缺少创业实践、创业经验和足够的创业自信。他们期望了解更多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创业操作流程。所有被调查者均表示, 如果创业, 他们在创业第一年里都需要创业方面的咨询。但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 成人高校缺乏他们期望的创业类课程和培养创业意识的活动, 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普通高校全日制教学的模式, 不能满足成人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方面, 成人高校很有必要改进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形成。

本文主要探讨了成人高校学生的创业态度、创业意向和个性特质以及学校在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形成方面的作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考虑在毕业之后某一时段内进行创业, 这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特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商业环境等影响因素有关。

我们通过分析被调查者的创业动机进而评价了他们的创业态度。研究发现, 获得更大自由度和自我实现被调查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创业动机, 寻找更好的赚钱机会则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促动因素。被调查者所持创业态度与创业时间意向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即创业动机越强, 近期创业的意向越强。被调查者认为, 创业者个性特质与其创业意向之间呈紧密正相关, 即创业意向越强, 个性特质表现程度也越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被调查者个性特质越强、创业意向也越强, 则其在未来某个时间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 我们也发现, 因学生的现状、所学专业和学历层次不同, 也存在一些例外。

成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等因素是被调查者提到最多的创业障碍, 这可能与他们对创业、商业机会评估技能和其他必需的创业知识的缺乏有关。尽管他们对成人高校在创业态度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 但他们认为学校还应该加强商业计划、商法、应用会计学和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 同时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专家建议和帮助。

加强成人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学校要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 寻找和评估商务机会, 教授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一些实用操作知识。同时, 成人高校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个性特质的开发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促使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

参考文献

[1]朱泽民, 熊飞.发展创业教育对促进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 :75-80.

[2]韦雪艳.中国背景下农民工创业成长的过程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 :197-207.

[3]李雪灵, 景涛, 任月峰.创业者信息资源的形成及对机会识别的作用[J].情报科学, 2009, (7) :1089-1093.

[4]刘旭明.成功创业者的关键性特质[J].中国就业, 2009, (3) :56-57.

[5]段文婷, 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 :315-320.

[6]Kuehn, Kermit W.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8, (11) :87-89.

[7]丁明磊, 杨芳, 王云峰.试析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5) :1-7.

创业研究 篇10

关键词:创业类竞赛,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际创业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下,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最初的起步阶段, 历经自主探索阶段和试点阶段逐步迈入如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 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创业中心和创业实习基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不断深化, 各高校也逐步摸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诸多创业教育模式之中, 基于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被许多高校所尝试。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优势, 也有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一、什么是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 其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其他教育一样, 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 创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组合方式及运作模式, 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方法体系, 是高校的课程、师资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共同运作的方法体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根据创业教育实施对象和传播方式, 有的学者将创业教育模式分为聚焦模式和全校模式。根据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 我们也可以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划分。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从创业教育实施手段这一层面来说, 它是指高校以培养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和主要手段, 整合课程、师资、孵化基地、企业等其他各种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重心在培养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 在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 提升学生的开拓性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随后,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这一竞赛掀起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比赛的浪潮。除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外, 国内陆续出现了各种创业类竞赛, 一些创业类竞赛与特定的学科、专业相结合, 各具特色。例如, 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8年批准资助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也在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大赛由金蝶软件 (中国) 有限公司承办, 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 采用“电子对抗系统”结合“ERP管理软件”为信息化环境的竞赛平台。近几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得到了迅速发展, 种类繁多, 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展示提供了广阔平台。随着创业类竞赛的发展, 国内许多高校也在培养学生参赛的过程中, 逐步摸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 形成了以创业类竞赛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以培养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 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 引入相关课程、指导老师和企业人士的指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实践环节深入体会和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

二、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对这一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 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的“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 渴望展示自己, 功利心较重, 讲究实际。推动学生参加竞赛, 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 锻炼自身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这种方式相较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来说, 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们所接收。根据调查, 有6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比赛, 有43%的学生参加过竞赛。调查还发现, 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比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更愿意创业, 并且在创业能力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可见, 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并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能力培养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2. 能够为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 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和推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在竞赛的过程中, 一些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以脱颖而出, 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也会凸显出来。竞赛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也为学校和社会发现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平台。学校可以对一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工作, 帮助这些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实现创业。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风投公司也可以找到较好的创业计划, 帮助这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合作共赢。

当然, 在研究中, 我们也发现了这一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和问题, 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创业类竞赛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自身局限。当前, 我国的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许多竞赛与实际创业相距甚远, 竞赛的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委大多来源于学校, 而学校中的许多老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对作品的指导和评价有一定的局限, 学生对于社会了解不足, 往往只是依赖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想象闭门造车, 许多参赛作品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大问题。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指导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许多高校都将获奖的多少和获奖的层次作为办学能力的体现, 难免陷入功利化的怪圈, 偏离教育的初衷, 从而出现过分追求学生的获奖率, 而忽视学生真正能力培养的情况。在此种模式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也容易产生为比赛而比赛, 为拿奖而拿奖的思想, 学习浮于表面, 功利心强。在比赛结束后, 许多学生的作品就束之高阁, 学生们也并未进一步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进行创业实践。

2.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不足, 缺乏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机制。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 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是不系统的。他们是在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吸收和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这种模式虽然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却忽视了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 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关注较多, 对指导教师的关注较少。学校将大量资金都用于组织、激励学生参加比赛, 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和激励却缺乏重视。指导教师是整个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是否真正获得锻炼和提升, 学生的作品是否真正得到完善和提高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是在模式的实际运行中, 指导教师并没有专门的甄选机制, 大多是学生团队自己寻找而来的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 出于义务帮助和指导学生。对于指导教师, 学校也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良莠不齐, 对学生的指导投入也不一样。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1.建立和健全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 高校不能忽视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实际创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设立相应的课程, 让学生全面修习。学生在学习了系统化的课程之后, 在竞赛的过程中进一步演练和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重视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高校应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在对指导教师的甄选上应严格把关, 加大对指导教师培养的投入,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应走向社会, 与企业合作, 整合资源, 甄选一些优秀的企业人士和校友加入到创业教育的指导之中。同时, 高校自身的一些MBA、EMBA课程班里的学员资源也可以投入到创业教育中, 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 走出功利化误区, 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当前, 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 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参加比赛时应该注意对创业类竞赛的甄选, 推进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创业类竞赛。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 高校要注意对学生的“去功利化”的引导, 改变传统的应试性的培养方法, 让学生在竞赛中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同时,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积极邀请企业人士和成功校友参加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 了解创业的实际环境, 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万兆, 西凤茹, 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4) :96-100.

[2]竞赛模拟视角下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北京教育, 2014, (10) :14-17.

创业研究 篇11

关键字:实践模式;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G647.38

近年来,各个部门越来越重视各大高校的创业课程教育,创业课程教育以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高各校在创业教学中取得显著发展,然而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教学“实境”环境的重要性,以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更合格的新型人才。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针对我国目前险峻的就业形势,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长期存在着劳動力供大于求的社会矛盾。各大高校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方式,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遇。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才能顺应时代的新要求,勇于创造符合时代的创新思维、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对策和创新个性,是开拓时代的创业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业通过创新基础、创业实践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这在学校中涉及多个部门,如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质监办以及科研等部门,在专业教育以及行业发展的前沿课程方面出现不足的情况,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模式和专业教育方面出现了不紧密结合的问题,在创新创业中脱离了教育理论以及专业教育实际情况,难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还需要把创新创业的模式更好地融入其中,提升高校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需要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对教学质量有提升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不仅能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还能经过实践去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通过实践活动,可在实践活动中查漏补缺,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理解创业流程,懂得如果创业,利用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创业的理解。

(二)促进创业课程教学持续发展

为促进创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设置高校大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一起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从而使得创业课程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符合高校教育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重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定期派学生到企业里学习,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同时学校成立产业园区,学生的部分实践活动在那里开展,让学生接触到本专业的创业点,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三、实践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让学生了解到创业相关信息,并且带领本专业的新生参观本学院的创业园区,让学生认识到学院有哪些创业项目。在课堂创业教学中,可在班会、兴趣社团将创业知识穿插于此,还可举办创业大赛,为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业比赛活动,或者是开展专题访问,邀请本院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题演讲,期间还可请本专业优秀的创业团队与其他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进而激发学生进取心,创业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韧、独立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针对创业教育教学,要不断的强化文化建设教学,进行创业宣传,比如,可通过校报、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积极的组织就业以及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起帮助其成长,激发其团队力量,增加学生自信心。实践创业过程中实践培训的开展,学生可以自行申请项目,根据自身团队的资源开展创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指导老师要给予指导,适时的参与创业活动,积极的为学生营造创业气氛,协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流。

(三)完善创业课程

高职学校要不断的完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比如(:)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课程,还可开展品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辅助课程。高职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熟悉运用创业常识,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还要了解创业心理,本行业的从业情况,了解市场经济方向,有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还可参加企业工作重点而开展培训,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效率,胜任岗位工作,积累职场经验,增加创业体会,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利益。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在高职学校中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部分学校和企业未能将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实际开展。学校没能从社会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创业实践基本项目少,或者是难度太大,不适宜在校园中开展,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学生创业受挫,院校创业园区开展不顺利,学校就要加大力度积极的为学生寻找更多的资源,增加学生实践创业安排,加强校企合作,不断的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是引导学生创业的主要力量,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优秀合格的创业新型人才。

(五)刺激学生创业动力

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刺激学生创业动力,要让学生明白,创业不单单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社会做贡献,是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不能轻易放弃。教育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各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调动其创业情感,激发其创业欲望,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为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职高教育行业的从事者也要积极主动调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指导,增加学生自主创业的动力,并通过表彰和演讲,对学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事例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树立“以创业为荣的”观念。

(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训,发展职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职高学生一旦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就能激发自身创新动力和创业热情,会主动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有助于促进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企业在市场上拥有产品竞争力的基础,自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因此,职高学校要以客观性、正确性、科学性的新型创业观念指导学生培训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战略和创业规划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实施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企业产品创新规律的创业计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创业过程中,其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得到一个显著提升。对于职高学生而言,其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刺激职高学生创业动力、发展学生穿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职高老师对创业精神培训的重视力度以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自主创业、获取成功的光明大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专业性。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重视培养职业人才,并不断的鼓励其创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均有机会接受企业实训,提前体验企业运转模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同时创业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为社会争取更多的利益,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淑娟.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分析及教学模式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0-62.

[2]莫振达.基于实践模式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15,5(03):74-75.

[3]侯永雄,黄子健,颜求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4:102-106. 职高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

创业研究 篇12

1 文献综述

创业能力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由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需求, 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内涵做了不同的解释。De Noble等[1]认为创业能力包含六个维度, (1) 风险管理维度 (2) 创新维度 (3) 人际关系维度 (4) 机会识别维度 (5) 处理和配置关键资源维度 (6) 培育创新环境维度。Chandler G N.[2]和Man T W Y.[3]利用自我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们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创建新组织的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认为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承诺能力;Chandler G N.[4]提出个体在创业过程中要扮演3个角色, 即创业角色、管理角色、技术角色, 为完成这3个角色的工作需要具备6方面能力, 分别为 (1) 机会能力 (2) 驱动企业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 (3) 概念性能力 (4) 人力能力 (5) 政策性能力 (6) 技术能力。从机会角度, 学者们[5,6,7]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发现、识别、利用机会的能力。

以上是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国内研究者唐靖、姜彦福[8]概括出一个两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概念, 并实证检验了创业能力概念的信度和效度。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 机会能力可以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与机会开发能力, 管理运营能力被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承诺能力、关系能力。创业能力是创造性、分析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组合[9]。基于特质视角, 张霞等[10]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创业主体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个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并提出创业能力不同于创业者的能力, 创业能力不同于创业胜任力。梅德强, 龙勇[11]认为机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一部分, 包括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创业者特质、机会、管理、关系等四个维度来定义创业能力。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创业活动嵌入于社会网络中, 因此研究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需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同时, 在创业初期, 由于科技企业长期受困于内部资源的严重缺乏, 其成长所需的资源更经常地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12]、创业环境[13,14]及制度机制的引导[15],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与创业资源获取问题[16,17]。

2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概念

社会网络由网络成员及成员间的关系组成。Granovetter[18]从互惠交换、亲密程度、互动频率和情感力量四方面, 将联系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 并提出“弱联系力量”假说。前者网络成员间同质性程度高, 科技创业者得到的信息有重复性;后者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 信息异质性高, 重复性小。弱联系意味着创业者要增加创业活动范围, 拓展社会网络, 接触多种多样的信息源。

社会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网络异质性。美国学者Burt[19]提出了结构洞理论 (Structural Holes) , 当一个企业所联结的两个企业没有直接联系, 企业占据结构洞位置。此时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信息优势指个体获得的信息是增加的而非重叠的。由于上述两个企业没有直接的信息交流渠道, 跨越结构洞个体获得的信息重复性低。控制优势是指主体有选择地影响信息流动的方向, 即第三方优势。结构洞位置上个体行使“信息桥”职能, 它决定信息是否在两个体间流通。因此科技创业者为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 需要在网络中争取优势位置。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者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有效途径, 创业活动进行需要创业资源的支撑。基于社会网络, 本文认为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是科技创业者在现有社会网络基础上, 持续不断地完善社会网络并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

3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构成要素

创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概念。科技创业者一方面要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另一方面要进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即处理好社会网络资源的输入和输出。本研究认为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创业网络构建能力和创业行动能力两方面, 创业网络构建能力分为网络维系能力和网络开拓能力;创业行动能力划分为机会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吸收能力、承诺能力、战略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

3.1 网络构建能力

网络构建能力是指科技创业者建立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能力。社会网络带来创业机会;社会网络提供创业资源。因此, 科技创业者通过不断提高网络构建能力, 可为创业活动的进行营造良好环境, 提升企业绩效。彭华涛[20]认为创业者通过自身学习能力、固化能力、维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带来外在行为的优异表现, 从而影响社会网络的构建。本研究认为网络构建能力包括网络维系能力和网络开拓能力。

3.1.1 网络维系能力。

网络维系能力是指科技创业者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维持不同组织或个体间联系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 企业间关系由竞争转化为合作与竞争并存, 并依托此社会关系进行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企业凭借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合作, 优势互补、风险分担, 实现共赢。在这种背景下, 科技创业者对社会网络的维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创业者通过与网络成员的沟通与交流, 包括处理内部员工、外部顾客、政府部门、供应商、经销商、同行业竞争者、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的关系, 得以维持网络成员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他们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网络成员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协同发展。

3.1.2 网络开拓能力。

网络开拓能力是指科技创业者在已有网络基础上, 扩大网络规模和成员数量的能力。随着创业活动不断深入, 现有社会网络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科技创业者必须对现有社会网络规模进行拓展和延伸, 形成更加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企业初创时资金缺乏, 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缺失, 已有社会网络内成员提供的资源种类和形式有限。而网络外部的成员利用自身优势及过去的成功经验, 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建议、传授技能、帮助企业制定战略方向、选择人才等, 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形成科技企业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2 创业行动能力

创业活动充满不确定性。波云诡谲的市场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但环境、市场、技术的不确定性影响科技创业者的创业意愿。科技创业者创业意愿降低, 很可能放弃创业行动。创业行动能力指科技创业者利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发现机会, 将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实践的能力。创业过程是一个发现机会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复杂过程。创业行动能力包括机会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吸收能力、承诺能力、战略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3.2.1 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开端。机会能力指在变化的环境中, 科技创业者识别机会并进行机会评估和机会开发的能力。机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机会开发能力。具体表现为:科技创业者通过学习探索、搜寻信息和观察环境变化来识别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机会, 选取满足市场需求和有未来发展空间的机会;利用创业机会, 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进入新市场, 实现创业机会价值。

3.2.2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科技创业者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各方面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尤其是上下级之间以及同行业领导者间的沟通。在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中, 下属和上司轻松地对话、通话。科技创业者与下属建立融洽的关系, 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拥护和支持。同时, 科技创业者也同其他组织的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方便企业间的合作, 形成战略联盟。如果组织内部的沟通不畅, 则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如果企业与外部组织缺少合作, 则提高在市场竞争中淘汰的概率, 对企业而言是莫大的损失。因此沟通能力是科技创业者必备的一项能力。

3.2.3 学习能力。

学习是提高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习能力是科技创业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并进行存储、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学习能力与科技创业者成长及科技企业绩效提高有着紧密联系。创业学习有助于科技创业者应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创业学习贯彻整个创业过程, 在创业行动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业者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借鉴, 为提升创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3.2.4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指科技创业者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 然后消化、吸收, 将外部知识融合到科技企业内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从社会网络中获取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实现隐性知识等资源的顺利传递, 深入学习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企业员工一起学习新知识, 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中, 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 即知识的获取—消化—转化—利用过程。

3.2.5 承诺能力。

承诺能力指科技创业者通过持续经营企业来履行其向上下游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承诺的能力。供应商、分销商和中介机构是科技创业者社会网络的重要成员, 各组织在科技企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保证了创业活动顺利进行。例如供应生产材料、销售科技企业产品、提供科技企业发展建议等。他们各司其职,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企业的未来。科技创业者履行承诺, 有利于提高科技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从而吸引更多的相关创业资源和信息, 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具体为:在创业过程中不畏艰难, 将创业活动进行下去;在创业过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努力工作。

3.2.6 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指科技创业者对企业具有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协调, 规避风险, 抓住机会, 制定科技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既定创业目标的能力。战略能力是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实现不断成长与发展的源泉。正确的战略定位对科技企业成长起决定作用。战略是一种选择,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只有明确目标, 才能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科技创业者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现状, 初步制定发展方案, 然后经过多方讨论、论证, 得出最终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 最后依照计划, 团结全体员工, 上下一心, 有效地跨部门整合资源, 保证创业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3.2.7 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指科技创业者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 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科技创业者明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并结合市场和企业情况分析问题, 然后提出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 最后对形成的方案进行筛选, 选出最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方案, 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选择方案。

3.2.8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业者即是“创新者”。创业者任务是“创造性地破坏”。创新能力是科技创业者对生产要素形成新组合方式的能力。科技创业者带领企业研发团队, 在原有知识、技术基础上有所突破, 形成科技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模式, 提高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创新”是科技企业进步的灵魂。科技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 走创新驱动之路。

4 结论

科技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进行, 在此过程中, 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受到社会网络的制约和影响。研究表明:

(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科技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是科技创业者在现有社会网络基础上, 持续不断地完善社会网络并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

(2)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它对科技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机会识别、知识吸收、产片, 有助于提高科技创业者的机会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 社会网络帮助创业者获得创业融资, 促成网络成员间的合作关系, 彼此风险分担, 利益共享, 实现双赢, 有助于增强科技创业者的沟通能力、战略能力、决策能力和承诺能力;最后社会网络成员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增强科技创业者创业成功的自信心, 帮助科技创业者走过创业艰难岁月。

上一篇:施工课程下一篇:环境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