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失语症

2024-07-22

文化失语症(精选12篇)

文化失语症 篇1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这一基本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过分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出,就会造成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继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提高交际主体的文化意识,以此消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Aphasia)最初源自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是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维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如今,失语症具有更多的引申义,其引申义用来描述语言和理论中的缺失现象。南京大学的丛教授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他提到“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流。现如今,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像万圣节、复活节、肯德基等,但当我们向西方人介绍像文房四宝、四大名著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名词时,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就直接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受阻或失败。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成因剖析

1.历史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强势文化,外来文化输入有限。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还有一些其他的文明传到了欧洲。然而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这直接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

2.缺乏文化输出意识。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方面。外语教材着重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却少之又少。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外国的报刊,杂志等,主要涵盖的都是西方文化内容,而教师教学以教材为主,过多的西方文化输入会使教学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经济不够发达。西方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在文化间的碰撞中,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当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解决策略

1.培养文化平等意识。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现如今,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而中国文化属于弱势文化,要想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观念,从思想上培养人们的文化平等意识。因此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2.优化教材。当下大部分的英语教材中都会引入文化方面的内容,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部分只是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学生很少能从教材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所以在教材中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平等性,这有助于克服“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

3.优化教学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当教材中文化部分的设置出现不平等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可以设计一些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中国的唐诗、名著的英文材料,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处于同样的地位,只有在同时掌握两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交际才会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所以,在文化交际平等意识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输入,提高我们的中国文化素养,从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过多地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却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本文首先描述了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剖析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失语

参考文献

[1]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44—46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文化失语症 篇2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文化并不应影响中国文化的地位,而只有树立了端正的语言文化观,才能真正学会理性的看待和吸收英语文化、中国文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高校英语教育中应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将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交流的姿态,并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精髓。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于特定文化历史内的人,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能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接纳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联想、了解、反思本民族文化,进而减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对此,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特殊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中英文化结合在一起。

3、优化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在英语教育中积极渗透本土文化,应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纳入高校英语教育大纲,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应一味选择全英美文化的教材,而是应增加、补充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或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应继续将英美文化类的课文或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搜集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将其作为课文或阅读材料。若现有材料不足,则可组织专家、教师通过编写、翻译等方式丰富中国文化教学素材,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增加其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和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均十分不利,积极剖析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提升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可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文化自觉、优化教学内容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减少和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具备局良好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1(1):216—217。

[2]王德易。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4(3):16—17。

[3]赵葵。探析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应对措施[J]。教学实践。(81):53—56。

文化失语症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中国文化失语症 独立学院 互动

一、引言

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已得到我国外语界普遍认同,但如若在外语教学中过多强调目的语文化学习,忽视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势必会导致在外语教育中文化“逆差”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学生便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为缓解这种割裂中西文化的低效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笔者提出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互动模式研究。通过在东方科技学院近两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互动教学模式,融合了合作学习与跨文化教学多方面积极因素,是在独立学院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探索。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概念

2000年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概念,“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样的学生虽然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显得力不从心。纵观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文献,“中国文化失语症”正是语言学研究重心由单纯研究语言自身转为语言与文化共存背景下,英语教学也经历了文化教学由单纯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到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双向渗透的研究历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理念是系统动态利用小组各因素,采用一系列激励小组策略最大化个人学习的策略体系,它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1.互赖协同性。小组成员处于相同情境、拥有共同目标、共同竞争对象,小组将整体目标细化到人,成员间依赖团队合作更能有效缓解单个学生学习时的焦虑。2.民主平等性。成员间已抛弃高低之分,组员间需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各自资源。3.生成性。通过合作,除完成学习内容,还能提升学生心理品质。既能尊重每位成员的情绪,又学会宽容和欣赏他人。而这些品质是支撑学生有效学习的力量之源。

综上,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组员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大面积改善课堂内学习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解决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既能克服单个学生学习时的焦虑感,又能依靠小组合作解决中西文化对比这一具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它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

立足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实际,提高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强,且多年英语学习专注于目的语,忽视了母语的融合功能,这种单一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纯陌生语言文化,与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并无关系,造成其学习动机不足。此外,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独立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积极性不强。鉴于以上现状,我们强调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教学,她利用小组的协同性和平等性优势,既细化大学英语中融合中国文化的具有挑战的目标,又较大程度上提升小组中单个学生英语学习热情。

立足跨文化交际平等,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跨文化交际会让交际者处于不平衡状态,在交际效果方面必然会大打折扣。Larry A. Samovar 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小组合作的生成性特质促使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的中西文化对比任务时,更能生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现代化跨文化交际优秀品质。

总之,合作学习的互赖协同性、民主平等性和生成性特质更能有效应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这种中西文化对比的宏观学习目标,在教学管理上充分调动教学各元素,是基于独立学院学生情况而采取的意义深远的有效尝试。

五、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互动模式

该教学设计(图1)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制和中西对比法将现有《大学英语》课本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教师监控和教材的发散利用教学三要素,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如下图所示,本模式主要分为四个相互依赖的环节:

第一环节:小组课外自主学习阶段。我院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吴晓真、季佩英等编著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笔者利用暑假吃透该教材,将第一学期所学课文总结为5个话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发散式问题集,并于开学初将话题和相关问题集布置给学生。要求每组选择感兴趣话题,收集相关资料。该阶段教师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分类标准,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参考高考英语成绩按好-中-次成组,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模式。

第二环节:小组自我监控过程。该阶段主要包括小组计划、小组执行任务与讨论和评价与反馈。(1)组长引导组员将前期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纳,形成思路,在集中老师和小组成员意见后即可根据小组分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PPT制作和活动设计。教师将提供一系列监察小组活动进展的表格,组内实行鱼咬尾式相互监督,组长负责收集组员间任务完成情况反馈,并做好详细记录。(2)汇报展示。每组的展示时间并不统一,基本上在完成每单元精读课程教学任务后,安排两组进行同一话题展示,班级其它同学就此展开讨论。(3)评价与反馈。展示后随堂进行四轮评分,如小组自评分、对同展示另一组评分、班上同学评分、教师评分。以上分数的综合得分即为该组最后得分。小组长还需上交“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填写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组员的突出表现、存在的不足以及分析小组表现不佳的原因。该组还需后期整理相关资料,以方便同学课后学习巩固。教师在课外和课内多方面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将反馈意见告之全班,以方便后面同学取得更大进步。

第三环节:小组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过程。中西文化对比活动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到教师指导每一个步骤都形成运行良好的有机体。教师的指导既有有形的课堂指导,更有课后的反馈修改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跨越有限课时的多方面立体沟通,对于解决当前《大学英语》课时不断压缩的现状更具指导意义。

每组选定话题按照以上四个环节进行,教师在学期末系统填写每组综合表现,并整理一个学期同学们的表现,并将PPT、中西文化对比自主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优点系统总结,寄希望下一学期在小组合作中能更好的默契合作,完成更高质量的系统学习。

纵观以上教学模式,小组课外自主学习是小组最终展示成果和教师监控的基础,而老师的无形指导无不浸润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老师和学生已经摆脱了具体教室的束缚,在老师不断的行为记录、评价、反馈和强化中形成良性互动。

六、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互动模式的启发

中国文化渗入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互动模式一方面在实践的两学期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问卷调查显示92%学生赞成用合作学习于渗透汉语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中,87%学生认为该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值得教育者改进的方面。

1.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该模式充分利用教师、学生、教材课堂三要素,形成课堂内外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但因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明显欠缺,如调查显示51%同学存在小组合作分工配合、选题信息过多,不会整合筛选信息等方面问题。因此,小组合作制更需教师具备统筹全局,合理协调个体间矛盾的能力,这对于拘泥于单纯语言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块短板。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采用该模式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筛选信息等策略、跨文化PPT优秀作品鉴赏、组员默契意识等培养。这些非语言本身能力的培养如同润滑剂将对教学实效产生质的影响。

2.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方面:鉴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比较低,他们受语言能力限制,跨文化对比的许多任务难以完成,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将交际话题着眼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将交际对象设计为在中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如果从这一情景出发,笔者相信教师能设计很多实用、有趣的交际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要成功完成这样的交际任务,学生必须对中外文化多方面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对他们的帮助会更有针对性。由此,学生急需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实现预期交际效果。

3.在编排辅助教材方面:学生在展示给定话题时,容易出现展示环节与精读课程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部分自律性较差学生在展示完成后,容易按旧有学习风格对待精读课。笔者认为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套有机联系精读教材与课内成果展示的辅助教材,这套教材如同架构精读课本与课外收集素材的桥,一旦缺少这座桥,许多跨文化对比活动将流于形式,最终影响精读课程学习效果。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广泛收集资料,可尝试着编写活页式辅助课堂手册,力求既改变依赖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能为精读课增加活力。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下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循环模式,顺应了当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方面激发学生中西文化对比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小组合作方面和辅助教材编订方面出现了值得反思的问题,也为教育者下一步渗入探讨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美]戴维﹒约翰逊,罗格﹒约翰逊.合作学习[M]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3]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M].New York:NY Long man,1983.78.

[4]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语界,2002,(5):17-23.

[5]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2005,8(1):65-68.

[6]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阐释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5).

[7]邹航.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46-14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中国文化失语症”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症解决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外语文化教学

一、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 (aphasia) 源出医学术语, 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 (Trumble, 2004) 。20世纪90年代, 中国文学界针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流失现象, 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这一术语。南京大学学者从丛, 在2000年10月9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在此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

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 遇到中国特色文化就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就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从丛, 2000) 。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跨文化交流中, 中国文化的缺失。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 对中国本土文化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 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2) 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 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语教学大纲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学生的母语的目的语表达能力和母语的文化输出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

二、建立平等交际观念

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文化没有孰优孰劣, 不同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价值。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渗透、文化融合的过程, 文化交际使得各文化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关联。文化的差异性体现了文化的独一无二性, 文化具有内举性特点, 文化是有共性的, 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上出现了断带。这种文化选择是在外强的压迫下, 不得已的选择, 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轨迹。中华民族心态上表现出了失衡的倾向, 在文化和文化理论方面, 有自大和自卑两种极端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 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极端的心里, 在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 出现了“全盘西化”这种错误的主张。长期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文论失语症, 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 导致人们在心理上不认同中国传统文明。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 我国文化的精华应得到我们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三大文论体系之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进化, 形成了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理论话语体系。文化失语症的原因是人们对中国古代的文论解读能力低下, 如大学生读不懂古文, 更不用说用外语表达古文, 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文化失语症导致中国人很长时期用西方的文化和文化价值标准判断中国文化, 从而使人们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平等的, 都有各自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

三、改进跨文化外语教学

首先, 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 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出。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教学, 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能力的教学。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时, 应把语言能力教学和文化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文化教学包括本族语文化教学和目的语文化教学, 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修养的要求, 而且把“中国文化概览”这门课程列入选修课程。由于中国外语教学科研人员对这一要求的片面理解, 忽视了本土文化教学。大部分中国大学生都知道莎士比亚,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古代还有汤显祖。不同种类的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共性, 因此学不好本族语言和文化, 很难学好目的语语言和文化。

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正确文化观念。不仅要学习和传授目的语文化知识, 还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 提高文化输出能力, 真正实现文化的平等、双向交际。

其次, 改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母语文化素质。外语教师是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传播者。教师教学理念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在思想意识上, 教师要树立文化平等和双向交流的意识。在外语教学中, 认识到本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本族文化目的语表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文化对比分析的方法, 不断向学生渗透本族文化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学活动, 如文化讨论、文化交际活动等。调动学生参加文化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平等的。要达到目的语文化认同的目的, 就要把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放在首位。目前, 中国受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较大。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 中国需要输出更多的本土文化, 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 这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需要。多年来, 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神秘和未知的世界。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华的古老文化, 如中国特有的节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国画等。

怎样找到行之有效的文化输出途径?首先应把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放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培养中国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正确认识, 建立独立、平等和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培养中国学生正确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客观和正确地展示本土文化, 赢得对方对本土文化尊重和兴趣。培养中国学者在文化交流中的平等意识。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达到平等, 才能真正地在跨文化交流和实践中实现平等, 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

不容忽视的“职场失语症”[1] 篇5

太忙了,厌倦了,有点想逃避了?……说不清为什么,就是不爱说话了?想过没有,你很有可能患上了“职场失语症”,看似小小症状也许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致命的影响,

每天工作极度繁忙,回到家后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对公司混乱的架构又失望又无力,索性缩在办公桌后,什么事也不想听,不想理。心中有很多烦闷的话想要说出来,但又懒得去说,或者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当你忙碌的职业生涯中开始高频度地出现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时,请别轻描淡写的以为它仅仅是小事一桩。事实上,“职场失语症”的.阴云早已静静地飘在你的头顶。

个案:就是不想说话

赵影,29岁,人力资源专员

算起来,我来到这间公司已经是第三年了。前两年,我还有兴趣做点自以为能对公司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水平有大幅提高的事。但现在,我不过是坐在座位上混日子。这间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有话不能乱说,否则就容易祸从口出。枪打的就是出头鸟,HR部门里好几位前同事都是这样牺牲掉的。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两位亲兄弟副总正在争权,稍微提个什么反对意见,别人都会拿你当死敌。所以,我打定了主意,少开口,少做事。每天呆在公司里上上网看看贴就OK——反正也没什们电话找我,

常常是从进公司到出公司,一天三句话都说不到……

话讲得太少,近来都觉得自己笨口拙舌。就连回家看到先生,也足一副懒懒不想开口的态度前段时间,有个久未联络的老朋友打电话找我,让我有空回个电话,等我忙完了,却不想回电话,不知聊什么好,于是一拖再拖,电话还没打出去。

我似乎对与人交流有种抗拒感,不到非说不可的地步我都不想多说。每天只有下班坐车这段时间我感觉十分轻松,不需要跟任何人说话,不需要笑脸。还有躲在家里足不出户,感觉也挺好。时间长了,我担心再这样下去会和社会脱节,该如何是好呢?

What——什么叫职场失语症?

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及其它原因(例如沟通技巧较差、生活圈子狭窄)而引起的与倾诉能力严重缺失有关的各种相关症状,因为多发在都市白领中,因此也称为“职场失语症”。

倾诉实际上是倾倒心理垃圾,为心灵减压的最好方。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倾诉的能力,或是倾诉的意愿在短期内大幅度降低,那么就会造成心理垃圾在心里积存太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对未来更会失去信心。

Who——最易中招人群

工作环境不佳而引起的隐性压力,让原来就不善于沟通的办公室女性自主地选择减少交流,常此以往形成倾诉的惰性。这种失语症状最易在下列女性中出现:

A、工作性质枯燥,重复性较高的女性。例如:秘书、助理、客服等等。

B、性格懦弱,喜欢逃避现实的女性。

C、自尊心较强,觉得倾诉丢面子,或者倾诉被拒绝的女性。

失语是种病!

80%以上将患抑郁症

文化失语症 篇6

【关键词】文化传承;英语教材;教材出版;问题

【作者单位】徐若梦,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外语学部。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多元化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嫁接价值研究”中期成果,课题编号:2014A142;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多元化时代推广大学跨文化通识教育的可实施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G187。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性的教学,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仅是语言的传播,而且是文化的传播,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仍存在不足,如:文化内容过于简单、文化体系零散以及文化传承偏离等,而这些也一度导致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文化失语”现象。

一、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1.“中国文化失语”及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失语症”最初出自医学,属于医学术语的范畴,主要是指由于受伤或者是疾病引起大脑损伤导致思想表达、话语及书面理解等能力的部分或者全部缺失。随着南京大学教授从丛的相关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失语症”这个概念在英语教学领域中被不断关注。从丛发现,我国有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学者,在国际交流中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对西方文化进行表达,却不能够用英语来对本国的母语文化进行表达,在交流中无法显现其作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应有的文化素养以及独立的文化风范。在英语教学中,不管是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教材编写出版相关政策的制定,国家和个人都开始重视文化意识。但据一些研究者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依然无法流利地使用英语来介绍本国的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依然存在。

2.“中国文化失语”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很早就存在了,这不仅不利于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而且也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学生能够在双向交流中克服“失语症”,流利地使用英语介绍本国的文化,不仅能激发出他们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中国文化失语”与英语教材出版的关系解读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要材料与工具;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教师实现英语教学的关键部分,是文化传播的直接载体。因此,想要探究并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英语教学的不良影响,提高英语教材的质量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1.教材出版的“工具”观念导致文化内容单薄

虽然人们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英语教学及其教材出版过程中,仍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理论语言学的限制。正是由于“将语言本身的教学当作是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将‘工具性’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教材蕴含的文化内容单薄甚至缺失。在现今的各种英语教材中,虽可看到一些反映我国文化的内容,但把这些内容放在整个教材的框架体系中来看,内容显得过于简单,这些涉及我国文化的内容也大多为英语的教学服务,很难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总的来说,英语教材出版的“工具”观念导致教材文化内容过于简单,这是“中国文化失语”原因之一。

2.教材出版的“厚此薄彼”导致文化体系零散

对任何一种文化来说,文化体系的构建都十分重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同英语教材中文化体系的结构零散紧密相关。从目前英语教材的出版情况来看,虽然教材中会涉及我国文化的内容,但大多都是被零散地割裂、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并没有遵循系统性思路,自然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反观英语教材中对西方文化的排布和处理,却有着比较完善的体系,在英语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所体现。西方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处理方式,不管是篇幅还是深度都优于我国文化,这也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并被学习者所熟知的一个主要原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本,与英语教材出版中“厚此薄彼”的观念有关——英语教材在编写出版过程中注重对西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对我国文化挖掘不够,体系也呈零散状态。

3.教材出版的“功利”观念导致文化传承的偏离

很早以来,我国对英语教学就已非常重视,偶有出版单位受到功利思维的影响,在英语教材的出版中,被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将英语学习行为过分地符号化、功利化,以分数与证书代替语言文化的自身意义。英语教材本应是传授学生更多的学习技巧、应试知识,但不能只是语言技能学习中的机械操作训练工具,这只会使整个教材体系中文化内涵越来越淡薄,文化传播、传承的功能越来越弱。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疲于应付各类考试,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感受语言学科中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现有英语教材内容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传递与渗透,使“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并使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阻碍。

三、文化传承导向下英语教材的出版策略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能否从英语教材出版的角度出发,以文化传承为导向,解决好其“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1.将文化传承融入出版理念,丰富教材内涵

nlc202309021042

英语教材的出版要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以跨文化交流为出版的主要目标,以教材为媒介进行本国文化的传播,让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具备了扎实语言功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本国文化修养,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指在英语教材出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英语教材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传承融入出版理念。例如,在教材的出版过程中,编者可从对英语文章的文学欣赏角度出发,加强对教材课文的选择。这期间,编者应以传统的文化为基础,以整套教材为对象,系统化地设计、制定涵盖我国古今文化的课题,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2.制定双重文化对比大纲,搭建文化体系

英语课程在我国教学中的设置,不仅是为了让我国的学生学习到西方的语言与文化,而且还让我国的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能够在文化上实现与西方的对接。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而非简单的单向交流。因此,在英语教材的出版中,针对以往教材中“厚此薄彼”的情况,我们需要制定以双重文化为基础的教材对比大纲,完善教材的文化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英语教材的出版中,将我国本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放到并重的位置上。针对部分双语学校,教材大纲还可以在设计内容时,以对比分析为手法讲述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向学习者展示一个饱满的文化王国。

同时,英语教材的编者可以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增加类似“文化点滴”模块,围绕课文主题,进行我国本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和对比,由此可使学习者在教材的阅读与学习中逐渐学习、接受并传播我国文化,进而让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快地远离“文化失语”。

3.明确英语教学终极目标,实现文化传承

在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里所谓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英语教材的学习,能自如地运用英语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根,是魂,是最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精神面貌与精神实质的凝结体。就我国英语教学而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在今后解决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时,需重视教材的出版工作,并以此为出发点,在丰富英语教材文化内涵、完善文化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进而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向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2]金海萍.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

[3]田颖. 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李秀娟. 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编辑之友,2012(3).

[5]肖英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材出版研究[J]. 出版广角,2015(12).

文化失语症 篇7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从丛[1]教授提出来的, 他指出许多英文程度相当高的中国青年学者,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 显示不出来自文明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他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关注, 不少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2]分别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 内容包含中国事务、民俗及历史名胜古迹等。集美大学的刘世文[3]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进行了类似测试, 其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使用英语表达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失语现象普遍存在, 非英语专业受试者失语现象更为明显。

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增加外语教学的文化内容, 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语教学大都改变了以灌输语法知识为重心的传统教学体系, 采用注重实际交际能力的体系。但是, 从丛同时指出英语教学在增加文化内容的输入上存在共通的片面性, 即仅仅加强英语文化内容的介绍, 而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 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的必要性

1. 文化全球化的需求。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 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 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 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 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 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百余年来, 中国学会了拿来主义, 往往是全盘地“拿”。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十余万册著作, 而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的著作仅仅几百册, 这种巨大的文化交流逆差理应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因为翻译传播的不仅仅是文本, 同样包括文本原产国的语言、文化和精神, 翻译逆差背后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化形象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应注意西方文明的输入, 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将我国优秀文化输出。使用英语这一媒介来传播中华文明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 更需要我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使中国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 语言教学的需求。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 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成人学习外语很难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 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难以与目的与为母语者一样。实际上,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标是要成为沟通母语文化与外语国家文化的“桥梁”, 起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际的媒介作用 (毕继万, 2009)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5]指出大学英语以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时代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外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的技能型教学转变到重视文化知识实践型教学。但似乎大家仅仅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学习与传播。这种一边倒的文化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有关目的语的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避免文化冲突, 这是一种双向行为, 而非单向的文化输入, 缺失了母语文化的交际必然是失败的交际行为。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然而一些人却没有很好地继承, 比如一些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兴趣甚浓, 谈及中国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某些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有所减弱, 都是值得重视的现象。

四、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 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更新文化教学之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主要由语文这门学科来完成, 英语教学主要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因此英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而忽略了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的学习。随着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引入和兴起, 英语教师应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不仅要融入西方文化的介绍, 还要教授本民族的文化, 不能厚此薄彼, 轻视中国文化的英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工具, 还需要利用这门语言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走向世界。

2. 改革教材和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大学为数不多, 而且多为选修和中文授课, 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几乎没有。而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也很少, 相关内容一般都是零星地出现在不同种类的书籍中, 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此,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把中国文化之英文表达纳入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之中, 并编写与之配套的英语教材, 使教师和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教授和学习。

3. 拓宽学习和实践渠道。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提供的语言也并非真实的语言材料, 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 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 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因此,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进行学习, 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 组织不同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

4. 加强中国文化的测试。

测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通过测试来促进中国文化之英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考题中, 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 可以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正确的导向,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诊断, 同时能激起学生学习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

5.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担起中国文化传播的责任。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钻研专业的同时, 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才能客观、辩证地讲解和传播中西方文化。

五、结语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 未来还将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实证研究。正如束定芳[6]教授所言:“大学英语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 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 还肩负着本土文化的输出作用。因此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入中国文化内容的元素,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2]张为民, 朱红梅.大学英语叫许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 2002 (1) .

[3]刘世文.对中过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1) .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语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4-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文化失语症 篇8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新生,跨文化视角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语言教学既有工具性, 也有人文性, 外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 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应用和文化教学。语言的习得可以帮助学生文化的习得, 同样, 文化习得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文化知识的积累,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杨路晴 (2010) 等认为, 语言和文化是统一的, 而统一的途径便是交流。交流实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跨文化交流则使外语使用与异文化间的交流得以融合。跨文化交流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在其经典名著《无声的语言》 (1959) 中提出的。康淑敏 (2010) 指出, 对本族文化熟悉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准确传播信息;对他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接受对方所传递信息。从这一层面讲, 外语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Lee (2012) 认为,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文化和目的语国家文化, 还应了解世界文化。对本国和他国家文化的共同了解有助交际者国际视野的形成, 知己知彼, 有助交际者发现不同文化间理解交流的契合点。王守仁 (2016) 认为, 改革开放之初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习外语, 除了当初的目的, 还要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 开拓世界市场。

然而,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致力于西方文化的熏陶, 过分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和输出, 导致我们自己的文化被忽略而出现了“失语”现象。失语症, 本是医学术语, 指的是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缺失 (Thompson)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 (2000) 用“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术语来代表这一现象, 认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 中国的青年学者在国际交流中, “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肖龙福等人于2010年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检测老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和翻译能力, 发现受试的中国文化知识失语现象普遍明显, 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失语情况更是普遍存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首先, 本研究通过检测某大学新生在大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后对中国文化的掌握情况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相关问卷调查, 意在掌握研究主体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初步情况。第二, 假若中国文化失语症确实存在, 我们试图寻找原因并且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最后, 本研究在于引起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视, 意识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平衡优化发展, 在跨文化交流中拥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操守。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某大学一年级两个班共96名非英语专业生为样本, 完成两份测试卷及问卷, 调查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对中国文化教学的看法。回收有效测试卷和问卷各96份。

2.3 研究内容及工具

96名受试35分钟内完成两份测试卷及问卷。试卷一测试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 包括20道选择题 (2分/题) 和10道填空题 (1分/题) , 涵盖习俗、艺术、历史、文学和地理5个方面。试卷二检测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能力, 由25个词和短语组成, 总分50分, 每题2分。问卷调查由5个问题组成, 以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教学的看法, 寻求中国文化失语症主客观原因及建议。数据使用SPSS 22整理并加以分析。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试卷一情况

试卷一情况如表1:

根据表1中96份有效试卷中, 标准差接近6, 证明了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 也说明了学生分数的差别大, 最高分有42分, 最低分只有14分。平均分低于30分的及格线。总之, 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理想。

3.2 试卷二情况

试卷二情况如表2:

测试二平均分为11.91, 标准差6.4, 显示学生的得分离散程度很大, 最高分36分, 最低分0分。96人中仅有2人通过及格线30分, 说明受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差。

3.3 测试总体情况如下表:

试卷总情况如表3:

两份试卷的平均分为41.91, 标准差大于9, 学生的成绩差距很大, 最高分是72分, 最低分只有14分, 仅有4名学生通过了及格线60分。

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说, 大一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掌握不够, 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确存在, 且较严重。

3.4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们普遍认为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比例低于10%, 这点和于兰 (2011) 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她们研究了国内的权威英语教材, 发现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 (3篇) 仅占全部课文 (120篇) 的2.5%, 并且纯粹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几乎没有, 仅集中于中西文化的对比。84%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输入低于30%。考卷中出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就更少了, 所有受试认为低于30%。学生平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摄取也不多, 95%的人低于总学习时间的30%。然而96%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中国文化教学融入英语学习中, 说明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观愿望是很强烈的。

从调查可以看出, 中西文化在英语的教与学中是非常不平衡的。一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很感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薄弱。另一方面, 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测试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极度不重视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下面详细分析个中缘由。

4 测试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有失偏颇

教学大纲是权威的教学指导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张红玲 (2007) 指出,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各类有关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 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进行全面的论述, 也没有说明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更不用提加强中国文化教学了。

4.2 课程及教材内容设置失衡

因为教学大纲制定的偏颇, 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即使是中国文化的课程, 老师上课一般也只是点到为止, 因此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数学生选择该课程只是为了学分。再者, 现有的英语教材大都突出语言技能的培养, 基于文化的教材极少见, 更不用说加强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教材了。

4.3 教学和考核中过度的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不应该只是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应该是利用目的语来传递和表达本族文化的过程。多数英语教师课堂中的文化内容仅限于英美文化, 并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遵守英语国家的语用规则。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输入和输出不够, 即过度的文化移情, “否定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性和平等性” (姚静) , 导致很难完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英语教育在测试手段上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内容也都以语言能力测试为主, 不能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反拨作用, 导致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原动力。

4.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时间不多, 没有坚实的本土文化知识, 何谈用英语来表达之?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都被英美影视、英文课外书报所占据, 没有意识或时间来关注和加强中国文化。

5 策略和建议

5.1 教学大纲加强中国文化取向

各个学校或学院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加强英语课程的中国文化取向, 明确地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 从宏观上指导教学, 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 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5.2 教材编排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内容。课本里不但应该增加相关的地理、历史、文学、习俗、艺术等的文章和单元, 还有中国出现的一批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 如林语堂、钱钟书等, 一些旅居海外的华裔作家如谭恩美、张爱玲的佳作, 或是英译的中国文学作品, 完全可以选入英语教材。课后练习也应该设计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中国文化内容。

5.3 增加中国文化相关课程

郑欢 (2014) 等认为, 英语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校本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设置是个有效的办法, 可以让专注于中国文化的老师开设中西方文化整合的课程, 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

5.4 教学上中西文化并重

教师本身应该要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 在课堂上也应有意识地将渗透中国文化,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比如讲到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时候, 可以引申到中国古代神话的体系、建构和发展, 可以聊聊《山海经》, 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以上资料并比较中西神话的异同。

5.5 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

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形成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习惯。充分利用方便快捷全面的网络资源, 实现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网络链接、电影、电视等渠道中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导带进语言教室, 增强教室环境的交互性与真实性。

6 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理论的角度, 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培养本民族文化意识、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性, 提出了跨文化教学策略和建议。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教育管理者, 都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Thompson, Della.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7.

[2]Lee, Kang-Young.Teaching intercultural English learning/teaching in world Englishes:Some classroom activities inSouth Korea[J].English Teaching, 2012 (11) :4.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4]康淑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 2010 (8) :85-89.

[5]肖龙福, 肖迪.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39-46.

[6]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 2016 (3) :2-10.

[7]孙有中.跨文化研究前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414-425.

[8]姚静.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与文化移情适度原则.贾玉新 (ed.) .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93-300.

[9]于兰, 王晓辉.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 2011 (5) :132-134.

[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214.

文化失语症 篇9

外语教学应该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标准》)[1]明确指出,高中情感态度目标是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存在的根本。然而,高中生对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2]第二单元主题为“Healthy eating”,教师经常会提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食物。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粉丝、馒头、豆浆、豆腐花、油条、烧饼”等中国的食物。根据《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目标,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案例,本文研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从丛(2000)定义为[3]:

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笔者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形成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可纳入教师、学生、教材编写以及评价制度导向四个维度。本文从教师维度,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文化意识缺乏

不少专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了研究。田颖(2009:110)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往往一味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单向一边倒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忽略母语文化的英语教学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造成民族自卑心理。

这种中国文化意识的缺乏不仅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而且也广泛存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罗递敏(2011:154)根据测试和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高中学生中存在的程度及原因。问卷显示,75.61%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在课堂中介绍西方文化,而极少介绍中国文化。换句话说,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和教师缺乏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相关。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作为一门文化主课,其成绩影响到高中升大学的录取情况。英语成绩的好坏影响到能否考人大学。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高中英语教师基本处于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状态,很少意识到传授中国文化对培养高中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二)教学理念偏误

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跟教师的教学理念偏误有极大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等,因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但是,教师过于强调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讲授不足,文化移情过度就会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

(三)教材内容灵活,使用难度大

在江淑玲和郑志恋(2009:58)以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为对象的研究结果中,8.6%的教师认为,教材在选择语篇时顾及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符合使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提高文化意识的原则;42.8%的教师认为比较符合这一原则,34.3%的教师认为基本符合这一原则,14.3%教师认为不太符合这一原则;当问及使用该教材困难程度时,71.4%的教师认为班级人数过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48.6%的教师提到缺少教学需要的背景资料,40%的教师认为教材与当前的考试制度不适应。可见,教师在使用教材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灵活地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就更加困难。

(四)文化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单一。由于高中英语的课文篇幅长,词汇多,难度大,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主要采用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对比。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教师的中国文化意识、改进文化教学策略

《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主题为“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第一篇阅读文章“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包括499个英文单词,但是提及中国文化的总共四个句子,57个英文单词。本单元第一句“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China honours the famous ancient poet,Qu Yuan.”摘自“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部分。这部分讨论了中国、美国、印度纪念名人的节日。由于课文较长,难度大,教师一般会减少对国内纪念名人节日的介绍,影响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乐趣。因此,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断增加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例如,准备主题为“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下面的一些民间习俗与文化名人的关系:端午节吃粽子与屈原,冬至吃“捏冻耳朵”(饺子)与医圣张仲景,元宵节吃汤圆与东方朔,中秋节吃月饼与嫦娥,等等。在课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与他们喜爱的食物相关的人物。

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该让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通过实践学习等(Dello-lacovo2009:241),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相关的著名人物、事件和物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指令:“Do you like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For example,zongzi.What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do you know and who are related to these food?You can discuss in English with your partner with the help of your dictionary.”

对于本单元的第二句话“China and Japan have mid-autumn festivals,when people admire the moon and in China,enjoy moon cakes.”及第三、四句话“At th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people eat dumplings,fish and meat and may give children lucky money in red paper.There are dragon dances and carnivals,and families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together.”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讲授,可以让学生对这几句话进行讨论。但是,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没有引导学生学习及讨论中国文化的意识,他们就很难引导并融入学生的讨论,也不可能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增强教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提升自身的英文素养。有很多涉及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可以阅读,例如,叶朗和朱良志(2008)、李霞和董玉国(2007)、李萍(1998)、丁往道(2001)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种类繁多的视听节目来锻炼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如CCTV-9,该频道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宗旨,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介绍中国文化,是学习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用英语告诉学生学习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这样,教师能够寓教于乐,学生也能够寓学于乐。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转变教学观念,而不是“一边倒”,只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忽视中文文化知识。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它建立在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顺应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交际双方是不平等的(罗苏秦、李璇2009:85)。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过多地讲授西方文化就会导致母语文化讲授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平等对待中西文化。平等对待中西文化就是要在文化移情时既不完全固守,也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的立场。平等对待中西文化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理解目的语文化与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觉和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是丢弃自己已有的社会文化身份,假扮是英语母语者(Kramsch 2006:81)。

笔者在金华某高中听了三位教师对于《英语必修4》第三单元一个课时的讲授。该单元“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Warming Up部分探讨了各种幽默形式及相应的中英幽默大师人物。对于这部分内容,两位教师只讨论了英语国家的幽默大师人物,第三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课前找到的有关中国幽默大师的资料,最后让各小组学生给出讨论的结果。虽然三位教师都完成了Warming Up的任务,引入该课的主题:幽默大师卓别林。但是,完成了教学步骤不代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和实现了教学目标。前两位教师的课堂井然有序,但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第三位教师不放弃关于中国幽默大师的讨论。鉴于课堂时间有限,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寻找资料(见表1)。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比中西文化幽默差异,他的课堂不仅井然有序,而且自然地导入新课主题,实现了文化教学目标。无声课堂变有声、有声课堂变有序正是《标准》要求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理念。

(三)灵活使用教材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文化教学的内容时,要结合教科书教学。对于教材的补充可以选择鲜活的阅读材料,阅读教材必须长度适中,生词量要控制在3%~5%以内,如不符合要求,在不影响文化内容和语言特色的前提下可作适当修改(宗兆宏2010:29)。

中西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单靠英语课教学不能囊括所有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国文化。因此,教师选择文化教学内容时,要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相关文化知识,融入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同时,文化教学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增加学生科学思考文化问题的能力(Chen et al.2011:4306)。

(四)应用多种文化教学方法

在国外,由于文化教学开始得比较早,所以体系比较成熟。在国内,文化教学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如杨文芳(2011)等人对文化教学中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对比法、纵横交错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教学方法,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课文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对比中西方文化,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3. 组织课外相关活动,引起学生对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4. 创设目的语文化氛围,注意文化呈现的时机和方式。

5. 以文学作品、电影等作为学习文化的载体。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喜爱。

四、结语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调查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大量出现在外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然而,在文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母语文化基本上是处于被忽略状态。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呈现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同本族文化却渐行渐远,知之甚少,甚至在跨文化交际中当需要用外语介绍中国特色文化时就不知如何准确地用所学外语进行表达了,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教授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几近空白所带来严重后果表示担忧。“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发生,并因此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尤其在需要用外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这无疑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输入而造成的。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失语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我们统计分析了近十年的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的论文,加以初步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文化失语”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以从2001—2010年为时间段,最终共检索到96篇,在检索出的论文中剔除与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研究无关的文章,共获得符合本文研究范畴的文章有83篇,其中期刊论文67篇,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论文1篇。统计显示,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随着外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对于外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重视,尤其从2006年以来,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角度也显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论文主题的分类和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 分析文化失语原因

此类论文共有45篇,占总数比例为54.2%。这些论文所分析出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三个方面:首先,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际。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停留在单纯提高语言能力上,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语言,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少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际,以为有能力理解并吸收目的语文化就算是跨文化交际了,本族文化则被完全忽视。其次,片面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常常被外语教师理解为在教学中单纯地导入外国文化,甚至被更狭义地解读为西方文化的输入甚至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输入,本土文化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在所有论文中,作者都认识到了我国外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重视目的语文化传授、轻视中华文化学习的倾向。外语教育所造成的文化输入失衡导致了使用外语对中华文化表达的能力严重不足。最后,片面理解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对学生来说,用母语讲解词汇和课文时,显然要自然得多,因为母语在翻译时通常比较明晰、简洁和熟悉。借用母语实施外语教学的方法并非过时,在外语教学中灵活和适当地利用母语,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增强其语言敏感和领悟能力,达到尽快掌握外语的目的,这是由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决定的。

2. 量性调查研究

此类论文共有9篇,占总数比例为10.8%。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2002)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含中国食物、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刘世文于2002年对厦门集美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157名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朱肖一(2005)对浙江工商大学非英语专业的01、02级大学生和03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发现研究生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正确率不高,而本科生的正确率则更低。姬京彤、宋莉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参加测试的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文化的水平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余小华(2004)发现学生在上翻译课中碰到的难题与出现的问题一大半竟是在母语及其文化方面。这些研究最终都指向了以应试为中心,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的我国的英语教育。

3. 探索解决方法

此类论文共有29篇,占总数比例为35%。总结论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法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修改教学大纲,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份量,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使学习者在涉及本国文化表达时能够得到更多指导;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增加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针对学习者的目标,在多层次上将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加以对比;改变传统外语教学观念,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输出,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而且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三、现有研究的缺失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已经有了快速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理论研究欠缺

在理论研究的宽度上和理论实践上,文化失语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归纳如下。

(1)外语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成功案例总结较少,只谈失语与缺失,不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2)国内的理论研究主要参照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缺乏借鉴国外研究成果。(3)文化失语问题的探讨范围较为集中,但没有系统性。探讨较多的问题是文化失语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没有从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角度进一步探讨。(4)关于外语教学融入我国文化教学的评估体系研究较少,造成在办学实践中失去了重要的指导。

2.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关于文化失语的论文数量上不多。CSSCI核心期刊上只检索到8篇此类文章。但是,可以看到国内教育研究者与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着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这必然会引发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则显得十分必要,能为将来的外语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论文类型上看,相关研究的交流和总结不够系统,缺乏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与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由于操作手段缺乏,导致许多研究没能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四、结语

外语教学改革仍然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现阶段对现有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就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文化的介绍和教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不利于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同样应重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平衡,注重引导学生输入中国文化。让大学生们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交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这些目标的实现始终离不开理论支持,离不开对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借鉴,这就要求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1) .

[2]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29-32.

[3]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8) :339-341.

文化失语症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民族文化;“失语”现象

就目前我國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来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明显不够,这也就使得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清楚地认识,进而使得其无法正确地使用英语来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表述,使得交际活动难以开展,这样一来,将会使得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程度出现偏差,这也使得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缺乏了民族文化的底蕴,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延续。在本文中,通过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结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失语”现象进行解决。

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失语”体现以及产生原因分析

1.现象分析

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除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之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教育课程较少,进而使得对于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的体现为:一是对比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于注重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介绍,使得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二是针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生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进而使得对于英语的学习拘于表面,难以深入。

2.原因分析

教学观念老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于中国文化应当如何实现在西方的有效传播,应当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大学生来说,作为推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文化的了解是实现该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发展模式存在着由于教学观念的老旧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难以实现这样的现象。

二、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当主动融合中国文化

1.在英语教材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就目前,我国大学的英语教材内容来看,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对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介绍的较少,使得西方的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风土人情能够实现在我国的有效传播,而我国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显得束手无策。针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系统的学习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使得其英语表达能够顺畅,最终,促使中西方文化能够实现更好地融合。

2.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纳入教学大纲中去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的,因此,想要使得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与认可度能够进一步发展,将这一要求纳入教学大纲中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注重于对词汇的比较,实现传统文化的教材融合

对于词汇的有效记忆,能够推动中西方文化的具体结合,其结合方向不仅局限于对表达形式、发音不同,文化所指也不尽相同:西方人提到早饭,头脑中想到的是牛奶、鸡蛋和面包;而中国人提起早饭,头脑中想到的是稀饭、包子、馒头、豆浆、油条、鸡蛋和咸菜。在教学中,如果遇到英文“breakfast”这个词,教师就可以同时让学生知道豆浆、油条、包子、馒头和咸菜的英语表达形式,并融入东西方饮食文化习惯。

4.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纳入对英语水平能力的考核中去

通过测试的方式来实现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考查,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得以进一步发展,将其纳入对其具体考核内容是极为有效的。为此,应对评价订体系进行改革,将中国文化纳入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价体系之中,制定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的文化测试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够消除原有测试与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使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解决的是其在大学英语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对于其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想要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大学教育机构以及工作在一线,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得我国大学生的自身文化素质实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文化失语症 篇12

1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 更是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借助语言让学生了解西方, 懂得如何和外国人交际, 还要让学生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精髓, 让对方进一步了解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认识等方面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十分严重。

1.1 中西交际上中国文化的落寞

许力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 即使是使用其中一方的母语为交际媒介 (如英语民族的人与非英语民族的人用英语交往) , 也并不意味着双方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要符合那一方文化的语用适当性。比如到中国来的美国商人在一定程度山应该尊重中国的语用习俗。然而很多情况下, 学生遵从西方文化和礼仪, 即使是在中国校园内和外教打交到时更多顺应对方的社交规则而放弃自我规则。见面会谈论天气而不是问吃过饭了吗。受到赞美时很自然的说“谢谢”而不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甚至是本民族内部的交际也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上一辈的中国人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等价值观, 而受过英语教育的新一代青年越来越西化, 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 热衷过圣诞节和情人节, 迷恋看好莱坞大片, 嘴里常唱的是Hip-hop, 并且深他们内心的是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价值观。我们十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 而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的力度却很不够, 使得中国文化显得落寞。电影《刮痧》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赤裸裸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寞, 中国传统中医的精髓在西方人眼里却变成了虐待儿童。

1.2 课程设置上中文类课的冷落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 语文课从小学开始到高中为止, 进入大学后除文科相关的专业外一般都不设语文课。并且语文课一直不受学校、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在他们看来, 只要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自然就懂中文。相比之下, 英语课程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博士阶段, 是所有课程中开设时间最长, 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生、老师和社会对英语的重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许多领域和场合英语具有至上权利, 如英语四级与学位挂钩, 考研录取有英语底线, 评职称要通过职称外语考试等。这种状况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文化的地位。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弱化了对汉语言的学习。他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80.8%的人确认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受访者中, 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 国人的汉语日渐退化,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1.3 教材配置上缺乏本族文化表达

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而当前的英语教材明显缺乏中国性、民族性。无论是市场上的书店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 我们发现从国外引进的原汁原味的教材、辅助读物和配套视听所占比重很大, 而真正反映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却鲜见。从丛认为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 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 (主要是“理解障碍”) , 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 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英语教材缺少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相关内容, 使得英语语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在课堂上, 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很多学生支支吾吾了半天也答不上来。我们也不难理解此现象, 因为教材中很找到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回答“煎饼、油条、包子”。如果让学生介绍爱吃的中国菜, 更是个大难题, 因为诸如鱼香肉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or 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腐汤 (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等菜品, 也是教材中很少见的。

2 跨文化交际中本族文化失语现象的教学应对

我国重视英语的地位,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偏重西方文化有其客观性。强势经济推动着强势文化,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仅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母语, 也是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更是100多个国家优先学习的第二语言。因此我们在英语语教学中不自觉地承载大量的西方文化是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但是, 我们应也该看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外国人对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样充满着向往。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导入西方文化外, 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传播我们中华民族文化。

2.1 开设一些的中国文化英语课

培养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可行的办法是开设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课程, 即把外语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工具, 是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一种。这种课程既可以作为中英文专业的必修课业也可以作为全校性选修课。在英语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扩大知识面, 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关注本族文化、反思本族文化。这种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学贯中西、精通双语文化的跨文化教师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另外, 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日常生活背景,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一些口头陈述、角色扮演、面对面的交流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可以是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 也可以是关于我国的民族和风俗。比如, 可以让学生事先查找相关中英资料然后扮演中国的导游, 向英语国家的旅游者介绍北京名胜古迹、中国的端午节、春节或红楼梦等文学典籍。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到相关文化英语的表达也在实际的操练中训练了口语, 并且这些话题与日常生活相关性很大他们还能从把握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巧。

2.2 外语教材中增加本土文化内容

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这种状况与学生所用教材状况密切相关。学生接触的英语大部分来自课堂, 而教材又是课堂教学的媒介。因此有必要在外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内容, 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重视向学生传授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教材中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用英语谈论耳濡目染的中国事物, 既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改善学习效果, 也可避免在学生在交际中不知如何用外语准确表达本国文化现象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无知。这样使英语教材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中英文化应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英语教材大部分应反映目的语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导入也应占一部分比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他们不是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 而是不会用英语表达。因此只要对反映中国核心文化的英语有所涉及, 教给学生一些中国文化的翻译技能, 让他们学会自己表达中国文化。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 决不是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 而是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深化。

2.3 提高英语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素养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随着不同国家间沟通和交流的频繁, 社会对外语交际人才的需求增多, 外语教师承担着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 教师不但应具备较高的中西方文化的素养, 还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从而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我们的教师应该改变对文化教学理解的偏差, 在文化导入时不仅要对西方文化背景做相应的介绍, 也要对本族文化作适当的引用。由于长期以来外语教材缺乏对中国文化表达的介绍, 加上之前学者对之重视的不够, 目前许多外语教师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 外语教师可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解双重文化的能力以及用外语准确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针对没有配套教材供教师直接使用的这一情况, 外语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供教学之用, 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好的资料有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21st Century、CCTV-9、上海外语频道等中国人创办的反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实事的英语报刊杂志以及电视频道。

3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顺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满足英语教学服务社会的需要。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以开阔的胸怀接纳多种的文化的同时, 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当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虽然以上几个应对措施实施起来面对诸多难题, 但笔者真切的希望英语教师能够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 也希望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西方文化, 也学好本民族的文化, 会用英语表达本土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向外国人展示本民族的精粹。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17-21.

[2]张树华."英语热"耗费大量教育资源教学陷怪圈[EB/OL].[2013-3-11].http://news.china.com.cn/2013lianghui/2013-03/11/content_28208256.htm

上一篇:浙江省县域下一篇:胶质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