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2024-08-25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精选6篇)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1

2015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3-02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牵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信息化先导区,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5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3万亿元,增长7.2%,利润总额7208.8亿元,增长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994.4亿元,增长17.6%;初步核算单位GDP能耗下降5.7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4%。

一年来,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稳增长实效突出。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稳增长措施。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出台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省市合力培育一批10亿、20亿、50亿元的后备骨干企业。实施大型骨干企业研究机构全覆盖行动,扶持8家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出台骨干企业诉求专项办理办法,解决企业诉求168项。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新水平。积极研究并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18条意见、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15条措施,建成9家政策性担保机构,19个地市建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工程,培训1.57万人次。全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发布服务产品7489项,居全国前列。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门市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中山市小榄镇科技创业中心等5个基地成为国家示范基地。广州、揭阳市在全国4个中小企业中外合作区中占据两席。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博会。扎实推进企业减负。开展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针对企业集中反映的22条困难提出26条建议,推动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深入开展大用户直购电改革,为试点工业企业节约电费约2.3亿元。

二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以普惠为原则,出台事后奖补实施细则,政策宣传覆盖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引导企业备案项目4374个,与12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改造,是近十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这些创新性举措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据对587家2015年技改完工企业的评估,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9.7%,比规上工业高7.4个百分点。

三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狠抓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财政、用地、用海扶持力度,出台加强产业带招商引资指导意见,建立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举办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促成艾默生电气、中国中车珠海基地等项目投产。制定工作母机类制造业财政扶持政策,支持38个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项目。出台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指导领域,奖补支持49个省内首台(套)项目。全年珠江西岸超1亿元的新签约投资项目179个、新动工项目92个、新投产项目86个。

四是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扎实推进。把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作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县域工业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公告的开发区新认定省产业转移工业园11个、独立的产业转移集聚地29个,共达80个,基本实现有条件发展工业的县市全覆盖。下达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64个园区,安排专项用地指标,加大园区建设扶持力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建立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项目数据库。狠抓项目建设,分片召开4场经济运行分析暨项目建设督导会,推动全年新落地工业企业665家、投产351家,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分别有31家、7家。

五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迈出坚实步伐。把智能制造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推动我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中国制造2025》宣贯大会,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分别作重要工作部署。出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省市共建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实现产值8400.8亿元;培育5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2。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购置机器人,带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1.8万台,保有量达4.1万台,增长78.4%,占全国18.8%。加快智能装备科技成果产业化,举办2015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活动,促成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项目签约。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国家级试点企业达84家,25家企业通过国家首批评定,占全国1/8。

六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积极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主动谋划,提请省政府出台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首次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构建全省大容量光缆骨干网,基本建成全省“一网三环”大容量光缆骨干网。加快全光网城市建设,完成210万铜缆用户升级光纤网络。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新增农村光缆3.5万皮长公里。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政务服务等“互联网+”重点行动。编制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省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云浮云谷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省网上办事大厅功能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大厅共进驻行政审批事项72806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分别为96%、85%、73%。

七是超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坚持以铁的手腕推进节能降耗,全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和“十二五”节能目标。加大力度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节能改造,全年完成电机能效提升844万千瓦、注塑机节能改造7623台,可实现年节电约60亿千瓦时,超额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加快循环经济发展,20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新增3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对695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认定“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163家。启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市到企业,按要求全面完成了落后产能设备的拆除、现场验收和公告工作。

三、2016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6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发展和提质增效,尽快形成创新型经济新格局,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6.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出台政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进入金融、电信、铁路、资源开发、公共事业等领域,建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超100亿元的民营大型骨干企业。二是深化大型骨干企业培育。提升服务水平,制定大型骨干企业重点支持目录,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直购电全覆盖,在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大型骨干企业绿色通道,抓好后备骨干企业培育工作。三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水平。提请修订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贯彻落实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18条意见,强化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办好第十三届中博会。四是加大有效投资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信息消费,力争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15万亿元。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规模,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超100亿元骨干企业。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提高有效和高端供给。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能力。建设经济形势预测分析数据库,完善PMI指数编发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水平,做好电、油等要素调节和保障。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实施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抓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中央研究院建设,力争至2017年底全省大型工业企业和20%规上工业企业均设立研发机构。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增长产业目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发展,做强“一核两翼”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创建省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联盟。积极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新材料等3个领域申报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泛珠三角科研成果对接会和专题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二是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制定完善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降低扶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门槛,探索设立技改产业基金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落实事后奖补等政策,建立技改工作台帐,用好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摸清技改在建完工项目情况,引导企业积极备案,确保事后奖补政策实现全覆盖,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超过3700亿元,带动完成工业投资1.17万亿元。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制定转型升级产业目录,实施水泥、陶瓷、造纸、蔗糖等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线无人、少人化改造。三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提升建设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争取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广州、佛山、东莞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创新平台建设,省市共建省级机器人产业基地。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支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应用机器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与对标引导,组织4000家以上样本企业在线评估,新增省级试点300家。四是建设珠江两岸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狠抓高端项目引进,办好第二届珠江西岸装洽会,制定产业集聚培育计划,支持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大力推广先进装备省内应用,力争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投资额增长20%。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综合竞争力,实施专项攻坚行动,推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100亿元。五是深化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强化政策引导,推进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梯度转移,建立梯度转移重点行业企业数据库,出台实施意见,办好对接大会,引导形成省内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延伸。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推进园区和商协会合作招商。推进8个对口帮扶示范园建设,全面开展县域产业园区对口帮扶工作。推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特别是示范园建立生产性服务中心,推动县域产业园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专业园区。六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台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办好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暨广东设计周。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和电子信息业培育供应链管理应用试点企业。培育建设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设立生产性服务法人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双总”工程。加快国家、省、市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七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江门市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和6个省级城市示范建设,实施大企业支持“双创”示范推广工程,加强青年创业者、创业基地高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推进成立省创业创新基地联。八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编制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出台军技民用技术目录,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广东数据与应用中心、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建设。

(三)抓好去产能、降成本,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一是实施去产能行动。制订实施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去产能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地市政府主体责任,深入精准摸查企业情况,精准识别建立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分业施策、依法处置、标本兼治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坚持多兼并少破产,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退出机制。多措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针对国家提出的重点行业,制订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和年度目标,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技术准入标准。二是开展企业降本增效行动。摸查企业负担情况,建立企业负担定期评估机制。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扩大直购电市场规模,完善直购电交易规则,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的用电大户;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市场化竞价机制。督查跟进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推动减负政策落到实处。

(四)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培育发展新空间。一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光纤、通信基站、公共区域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三大建设任务,全年新增光纤接入用户510万户,累计1600万户,光纤入户率达54%;新增4G公众移动通信基站16万座,累计49.5万座;新增WLAN热点约3700个,累计10.19万个。二是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召开省“互联网+”推进大会,制定互联网+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政务服务等3项重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珠三角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推进粤港信息化合作。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发展,培育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快产业云、行业云试点建设,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为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试点。三是深化实施大数据战略。出台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推动珠三角地区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成“开放广东”全省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建设省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交易中心,创建国家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市级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四是深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进网上办事“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推广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版、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的应用,建设和部署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力争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均达80%以上。

(五)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目标任务。二是促进能效提升。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继续在水泥、玻璃等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新增电力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继续开展电机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加大对锅炉(窑炉)、配电变压器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加强对高耗能企业能耗监管,推动省、市、企业三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21个地市区域能源管理中心全覆盖。三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开展“万企”清洁生产审核,力争推动20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百园”循环化改造,全年新增20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实施产业园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推进项目投资方与园区开展项目对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2

7月25日,一年一度的广东省省长与专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省长朱小丹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政府领导徐少华、许瑞生、邓海光、李春生、何忠友、蓝佛安、袁宝成、招玉芳、陈云贤出席会议。

专家阵容强大,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等7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广东建立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立足广东实际,出良策、建真言,提出许多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点子、金点子。

省政府领导和专家对话热烈,朱小丹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专家们拨冗参会表示欢迎。朱小丹指出,广东较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今年的座谈会主题定为“广东建立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希望借助各位专家学者的经验智慧,深入探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为广东再创发展新优势把脉开方。

朱小丹说,专家们的发言对于广东省率先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智力支持。广东将认真吸收专家意见,更好地做好政府工作,并不断完善省长专家座谈会这一制度安排。

朱小丹强调,下一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全面系统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是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广东已到了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拐点,不仅要进一步完善自主研发、功能平台、协同创新、孵化育成、公共服务等体系,而且要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配套政策、创新生态和指标体系。

第二,强化创新型企业主体地位,是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的根基所在。要加强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培育更多像华为一样的企业“创新巨人”,培育足够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第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是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要把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建设,抢占中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第四,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两个“动力轴”作用,重点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对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制约、对人和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的制约、对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制约、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对科技产业金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制约,全面提升广东创新发展的软环境与软实力。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3

――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丹阳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 魏国荣

2017年1月17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依然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稳中奋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努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积极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较好地完成了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5亿元,同比口径增长3.6%。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努力克服特大洪涝、连续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继续维持在50万吨以上,达50.16

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2.5%,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400亩,农业园区新增规模经营面积5700亩,新增“三品”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20个,吸引工商资本投农12.71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88.3%。工业经济逐步回暖。从总量看,2016年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105亿元,增长8.3%,累计工业用电55.67亿千瓦时,增长6.6%。去除2015年负增长导致的低基数因素,工业应税销售超2014年35亿元,工业用电超2014年2.5亿千瓦时,均创历史新高;从走势看,工业应税销售增幅自2015年8月份探底后,一路小幅攀升,在2016年6月份达到7.02%的增幅后趋于平稳,累计工业用电自2016年3月份实现8.47%的正增长后,4月份以来基本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10.3%。成功举办“中国质造·首届丹阳眼镜文化旅游节”,中国眼镜城、华东灯具市场、汽配城、华东建材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持续兴旺,金鹰、吾悦等城市综合体运营良好,八佰伴建成运营,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增长11%。

2、运行质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更趋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40.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5.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融合发

展深入推进。充分利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这一金字招牌,加快推进我市军民结合产业。全市从事军品配套企业50余家,6家企业取得了军品“三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认证和军品质量体系认证),13家企业通过了保密资格认证。两化融合不断加深,全市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已达70家,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达90%;节能减排加快落实。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将龙江钢铁、天工等6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名单,完成9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龙江钢铁余热综合利用发电等5个节能改造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年节约折合标准煤7万吨;金融环境逐步改善。积极开展“帮扶困难企业、清收逾期欠息、严格风险防控、打击恶意逃废债、处置僵尸企业”五大专项行动,在强化风险管控的同时,加强银企对接,保障融资需求。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70.7亿元,比年初增加102.7亿元,增长11.8%。

3、发展动力持续增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0亿元,增长15%。图南耐高温航空合金构件及爱玛医用智能轮椅机器人2个省级重点项目均已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行。40个镇江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190个我市重点产业项目均按序时有力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41%,新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品57项,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专利授权3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9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5件。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新入驻企业20家,开发区科创园新入驻企业40家;做优做强不断突破。卡威集团引进A股上市企业京威股份10.5亿元股权战略合作,实现强强联手。恒宝股份投资1.5亿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深圳一卡易公司51%的股份,进军互联网金融产业。鱼跃医疗8.6亿收购上海中优医药61.6%的股份已完成交易。花王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我省园林行业首家主板上市企业, 全市累计上市企业9家,挂牌企业39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多评合一”,搭建“并联审批”服务平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正式上线,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7886家,新增各类企业3693家。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组织了香港现代服务业、上海产业转移等系列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深度拓展国际市场,组织境外展会40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5.4亿美元,其中出口21.4亿美元。

4、城乡建设扎实推进。道路交通提档升级。皇蒋线、吕东大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城河路改造、白云街拓宽、中山路延伸等工程全面竣工,城乡综合交通网持续完善。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辆,公交线网布局不断优化。推进

“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完成县道安防工程249公里,乡村道安防工程621公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民河流域防洪除涝工程顺利竣工,上新河堤防加固基本完成,已在汛期发挥巨大作用。完成陵口等4个乡镇的自来水管网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水能力。新增天然气管网60公里,管网总长达727公里,年供气量达1.3亿立方米。投运110千伏珥陵、运河单主变改造及110千伏界牌变增容项目,增加变电容量16.3万千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12条、53.26公里。全市新增停车泊位900个,竣工人防工程建筑面积8.75万平方米,城南菜市场改建全面完成,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城乡环境更趋优化。深入实施《丹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大秸秆禁烧、燃煤锅炉整治力度,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为78.4%,PM2.5年均浓度下降7.9%。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共计15公里,实现内城河污水纳管全覆盖,通过物理、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对内城河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78.8%。姜家园、城河北路西侧等片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九曲河风光带改造、凤凰山遗址公园建设全面竣工,推进城区25个道路节点绿化景观提升,打造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城市节点“微景观”。完成1个省级美丽乡村和3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任务。

5、人民生活和谐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实施就业

优先战略,积极推动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谐就业、素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67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06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2元,增长9%;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安排各类民生支出62.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2%。实验小学新建、华南实验学校分校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改扩建等工程顺利竣工,南师大中北学院(丹阳)项目有序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综合测评位居全省前列。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全面实施,精神病防治院迁建如期竣工,完成横塘、荆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市区域影像会诊中心正式运行,双向转诊系统在人民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部署完成。“金保工程”一期上线运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持续推进,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25元,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顺利完工,新建(改建)标准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个,农村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全市193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年共送戏下乡158场,送电影下乡2756场,送书下乡1.5万册。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通过举办“丹阳市业余篮球联赛”、“贺岁杯足球赛”等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实施,大力整治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违章行

为,加大占道经营执法力度,拆除违规户外广告,开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整治工作。推进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对城区14.6平方公里8个区域网格实行全方位的市容环境监管,打造城市优美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实行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部署“七五”普法,组织开展“利剑行动”、“网络诈骗雷霆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公众安全感率达93.8%。

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依然偏紧、各方面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但还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优质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城市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够充分;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等。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之年,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但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发展既有向上的条件,也有下拉的因素。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既体现了可行性,又体现了奋进性。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口径增长4%左右;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45.3%;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43%;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创新转型,坚持产业强市、生态领先,坚持领跑镇江、争先苏南,以“两聚一高”为引领,以提升发展质效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突出监测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加强对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研究,妥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加快政策对接落地。主动对接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政策,在第一时间将政策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信息沟通、问题咨询等方面的帮助支持,以“店小二”精神,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便捷式、精准化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加

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时间压缩、审批提速、办事方便作为衡量简政放权成效的标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打造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办事全渠道、服务全天候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2、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强化项目推进。依据“在建项目抓竣工、在手项目抓开工、在谈项目抓签约”的工作总基调,出台专项重点产业类项目督查推进考核办法,坚持旬跟踪、月督查、双月调度、季度观摩、半年初评、年终考核,力争10月底重点产业类在手项目开工率、在谈项目签约率均达100%;强化项目招引。创新招商体制机制,建立“招商合伙人”制度,聚焦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做好强链、补链文章,捕捉好项目信息,积极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项目、延伸拓展项目和服务配套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强化要素破解。紧抓土地调规机遇,精准对接重点板块、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的土地需求,为重大项目的落户预留土地空间。在积极向上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强基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的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

3、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活力。构筑产业高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五金工具、视光学、木业、家纺等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全力提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农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规模化水平。提升发展文化创意、高端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制造业非核心模块外包、新型金融及其衍生品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着力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贯彻落实“丹凤朝阳”人才计划,围绕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工作体系,完善人才服务,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才引进效率。有效落实各级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小巨人”。推广鱼跃、堂皇、淘镜等公司的成功做法,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扶持眼镜、家纺、皮鞋等终端消费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构建协同创新基地,发挥市高新技术创新园、开发区科创园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市“6+1”产业园区的各类载体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4、强化开放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战略合作。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和层次,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出口竞争优势,拓宽发展渠道。对有技术、有市场,但自身资金不足的企业,吸引基金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参股,优化企业股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顺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加大产业转移,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实施业态融合。鼓励制造企业由提供设备向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建立“产品+服务”盈利新模式。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开发制造新产品、新装备,带动产品与服务供给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深化军民融合。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的优势,鼓励企业加大与军工集团的合作,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利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扶持科技型、成长型军民结合企业的发展,推进军民结合深度发展,做大军民结合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小镇。聚焦我市传统特色产业集群,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推进开发区眼镜小镇、高新区科技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5、着力抓好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以人为本发展民生事业。改善就业环境,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引领计划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计划,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深入开展“扶村帮户”达新标活动,落实各项精准帮扶措施,加大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和结对挂钩帮扶力度,不断完善扶贫长效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落地,加快“金保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历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保障水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校安工程,推进中北学院、原技工学校改建中小学等工程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有序推进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访仙卫生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统筹协调建设美丽城乡。加大骨架路网建设力度,完成通港公路延伸、北二环路改造等工程,启动S122花王至全州段改扩建、开界公路丹桂路至胡桥互通拓宽改造等工程,完善路网结构。争创省级“四好农路示范市”,完成丹延线、丹界线、埤导线等县道大修,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九曲河整治、开发区水系改造、新孟河拓浚延伸、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城市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推动城河路二期三期、鑫隆纺织片区、丹棉片区、姜家园五期、职中片区、迎宾路片区、丹桂路片区、玉泉路片区、迎春路片区、眼镜城片区、云阳大桥及南二环大桥东侧房屋征收和改造工作。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建成2个省级美丽乡村和1个省级康居村庄,3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和1个镇江市美丽宜居镇。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4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全市各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积极实施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各项举措,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

(一)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水平提升,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

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55亿元,增长36.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00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0亿元,增长18%;外贸进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2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86亿元,分别增长20%和27.7%。新增就业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21元,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200元,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速,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滨海新区生产总值6200亿元,增长23.8%左右,主要指标增幅好于全市水平。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计划启动,国务院批准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和创新政策全国领先,累计注册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及管理机构2400家,成功举办第五届“融洽会”,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等领域改革有序实施。功能区开发和产业项目同步推进,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投入使用,东疆保税港区二期具备封关条件,未来科技城落户滨海高新区,中心商务区60余栋楼宇气势初显,临港10万吨级航道通航。南港国家原油储备基地、鸿富锦电子等项目开工,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高银117大厦等建设进展顺利,中航直升机、长城汽车一期、中粮佳悦等建成投产。天津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内陆“无水港”发展到21家,港口、口岸和保税功能不断向腹地延伸。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工业保持强劲支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工业利润超过1400亿元。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保持在90%以上,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调整提速,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投产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完成

1淘汰炼钢、焦炭、水泥、印染等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

服务业发展提速。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批发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增长33%,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7%。大悦城、水游城、佛罗伦萨小镇、红星国际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旅游设施建成运营,“邮轮经济”、“假日经济”效应凸显,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20%。金融创新比较活跃,全市73家小额贷款公司稳健运营,渤海商品交易所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港口货物吞吐量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50万标准箱。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创意产业、科技服务、商务租赁等新兴服务业后劲十足。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内外科技资源加速集聚,首批90个863计划项目签约落户,新增国家级、部委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1家。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87个子项实现产业化,累计开发新产品760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到19个。全年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8500家,累计达到2.1万家,其中“小巨人”超过1000家,新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92家。全市有效专利突破4万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6%。

(四)投资消费持续扩大,需求拉动更加均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连续4年超千亿元,装备制造、新兴服务业、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新推出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340项,累计达到1280项,全年完成投资3300亿元,年内竣工200项,累计达到700项。70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82项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有一半实现当年开工。消费市场比较活跃,城乡便民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家电下乡产品销售25.5万台(件),增长30%;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2辆,增长27.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以上。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增幅的离差收窄,对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30%以上。

(五)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区县经济竞相发展

农村“三区”联动发展。粮食生产连续第8年增产丰收。31个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建设全面启动,累计签约项目1335项、总投资超过4300亿元。新增设施农业11.6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现代畜牧养殖示范园区和55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全年新开工农民安置住宅1000万平方米,累计有40万农民迁入新居。“三改一化”试点基本完成。新建文明生态村139个。中心城区加快高端服务载体建设,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梅江会展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封顶,泰安道综合开发部分项目投入使用。全市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67座,新引进企业1500余家。预计全年,区县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3.4%。

(六)城市载体功能提升,市容面貌发生更大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天津西站、南站与京沪高铁同步投入运行,天津站地下交通枢纽工程收尾。地铁9号线试运行,2、3号线装修调试,5、6号线启动建设。塘承、津宁和112国道等高速公路竣工,新增通车里程100公里。南水北调天津境内干线工程全面建成。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高标准整修建筑5239栋、整治道路571条、改善社区350个、新建和改造公园22座,新建和提升绿地2427万平方米,海河夜景灯光体系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生态市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综合治理河道38条,新建污水处理厂14座、铺设配套管网397公里,第一热电厂关停、供热转换工作圆满完成,陈塘庄热电厂搬迁改燃工程启动。全年植树造林27.3万亩。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320天。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年内新建和改扩建53所幼儿园,提升改造432所乡镇和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工程。海河教育园区一期7所职业院校入驻,二期工程启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卫生资源加快调整。肿瘤医院防治综合楼投入使用,南开医院扩建工程主体完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5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发布完成。人口出生率为

8.5%。,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市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成,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设立了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功举办中国天津演艺产业博览会。基本建成100个乡镇文体中心,农家书屋覆盖全市3706个行政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创作推出《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华子良》作为唯一京剧作品参加“五个一工程”全国巡演。天津女排实现联赛“五连冠”,泰达足球队勇夺全国足协杯冠军。承办了世界女子水球联赛总决赛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赛事。成功获得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承办权。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有新进步,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物保护、档案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八)民计民生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高标准完成20项民心工程。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1.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9.3%,人均增长16.5%,比上年加快4.2个和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医保,参保率超过90%;养老保险覆盖55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走在前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00万平方米、23.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增发放租房补贴1.03万户。“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9%,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价补联动机制“扩面调标”,33.7万低收入群众纳入补贴范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九)改革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行政审批效率提高。现场集中审批率超过95%,综合审批效率累计提高80%,向滨海新区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10项,率先实现了区县行政审批统一规范。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实施二轻与飞鸽等7家集团重组,改制国有企业58户,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6.8%。全年发行企业债券87亿元,比上年增长81.3%。落实提高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2亿元。民营经济实力增强,全市民营企业达到16.7万家,注册资本1.1万亿元,实现税收增长35%。

对内对外经贸合作势头较好。411家外资企业增资额增长78%,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占全市的77%,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累计达到150家,国内500强优势企业达到187家。成功举办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国际矿业大会、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津洽会”等大型会展活动165场。我国首部3D动漫电影走出国门,天津钢管公司赴美投资建厂。新一轮援疆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对口支援西藏、青海、甘肃等工作扎实推进。

“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历时半年的活动中,各级服务工作组共协调解决基层各类急难问题5629个,解决率达到93%;24小时开门服务电话解决企业群众诉求24.91万个,解决率达到98.7%;30条帮扶政策基本落实,有效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5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清理线路通道,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在一无资金、二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分公司领导想千方设百计,经过春、秋检共砍伐5097棵,但由于无砍伐资金,作业人员经常受到围攻,目前仍有7378棵树木需砍伐。

2、加强工程管理力度。按市公司工程管理要求,及时、准确的完成了标准、非标、技改、2010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的物资计划上报,工程竣工结算工作,2010年设施农业工程已竣工。

3、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业整合延续工程的衔接工作。专业整合后,及时对66KV碱新2线、66KV新开岭变电所改造工程、66KV汤神庙送变电工程、66KV八杨线新建工程、10KV温杖子2线新建工程进行监管。

4、防汛工作。为保证2011年安全度汛,建昌供电分公司成立了以经理为组长的防汛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责任制,有针对性地编制防汛、防雷预案,对防汛物资进行清点贮备,对数量不足或严重短缺的防汛物资及时进行上报,及时完成10KV线路重点防洪地段加固及复查工作,在上级领导正确领导和供电分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从容应对“三次”预警,圆满完成今年防汛任务。

5、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春、秋”检开展伊始,开展生产管理人员和“三种人”安全培训,特别是专业整合后,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培训,强化了安全意识,整个作业中,各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为确保作业人员人身及设备安全奠定基础。

6、积极配合政府作好新区电力安装工程,如;雨润集团、福波斯葡萄酒厂、汇源果汁等电力配套工程中,打开绿色通道,及时到现场设计用电方案,兑现服务承诺时间,得到了县政府的好评。

7、超前谋划,对建昌供电分公司配电网进行科学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计划资金1.3亿。

8、按照市公司资产清查工作要求,生技部负责资产盘点、核查工作,在时间节点内完成资产清查工作,并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9、圆满完成高考、中考、中秋节及重要节假日保供电任务,得到了县政府的好评。

二、工作思路

1、巩固安全生产良好局面,落实省、市公司“1”号文件及职代会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开展“两抓一建”活动,结合省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和《生产作业风险管控规范实施细则》,大力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深入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加强线路巡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作业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杜绝误操作事故发生,以“三查四防”为主线,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3、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工程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工程开工、施工、竣工相关手续,严格审批程序,对批复的工程量与可研进行校核,坚决杜绝出现“三边”工程。

4、不断深化同业对标工作,分公司对市公司指标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每月召开同业对标分析会,查找不足,吸取教训,每季度对同业对标指标情况进行总结。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篇6

境工作情况汇报

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交易、水利工程交易、房地产交易等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所有公共资源交易实行网上公开招标投标,确保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平公正、规范有序。这是今年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中明确由市发改委牵头的一项工作。责任单位分别为市政务中心、市政府信息化办、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房产局、市优化办。我们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后,市发改委党组明确此项工作由纪检组长李大年负责,市招标办、审批科具体经办,并制定了《郴州市发改委2010 年反腐倡廉建设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对这项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一是调查摸底。我们对市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水利工程交易中心、地产交易所、房地产办证交易中心、契税征收中心的机构设置、运行情况,采取走访的形式进行了摸底。提出如地产交易所、房地产办证交易中心、契税征收中心等不具备公共交易职能的机构,不需要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范围的意见,并建议由市纪委组织市直机关具有招标投标职能单位的领导,前往株洲、长沙及外省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成功经验,结合郴州的实际进情况进行移植。二是考察学习。5月24日至28日,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光跃带队,率市纪委、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以及市政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对长沙市、四川省眉山市、浙江省杭州市三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与运行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三是出台方案。市发改委、市政务中心撰写了《考察报告》和《关于组建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问题的建议》。我们提出:郴州市将按照“平台统一建设、项目统一进场、信息统一发布、流程统一设置、业务部门负责、交易集中监管”的框架模式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成立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与市政务中心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参照外地做法,管理办公室内设若干科室,配置相应的人员编制。在市政务中心建设市本级及北湖、苏仙两区的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各部门现有交易平台停止运行。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公共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一期: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矿产、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国有产权交易;二期:其他公共资源交易。各类公共资源的交易的信息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发布。各类公共资源的交易流程按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设置的交易流程实施。各业务主管部门在统一的交易平台按照业务管理分工履行对相关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职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体平台与网络交易平台同步建设,以后的公共资源交易逐步过渡到网上交易为主。对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类交易活动的日常管理,由拟成立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办公室承担,市纪委监察局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目前,《关于组建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问题的建议》已经上报市纪委领导初步审核,待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再进行部署,争取在下半年实施。

郴州市发改委纪检组

上一篇:《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会计反审核作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