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精选5篇)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 篇1
食用菌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中国的食用菌产量程爆发性增长的趋势, 占据了国际食用菌市场的70%以上。在飞速的增长中, 食用菌也经历了经济危机的疲软期, 经历了危机后的回春, 那么, 在未来几年, 食用菌的市场前景又是如何呢?
1 中国食用菌发展现状
中国的食用菌处于一个产量和价格都持续走高的状态, 2013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超过3 000万t, 已经成为国内第六大农业产品。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预测, 2015年中国食用菌产量将进一步攀升至3 200万t。价格方面, 食用菌的价格一直持续走高, 2009初食用菌价格相比2008年增长接近80%, 虽然受经济危机以及产量过剩的影响, 2009年末至2010年初, 食用菌的价格有所下滑, 2010年末食用菌的价格开始逐步回暖。在2010-2013年, 食用菌的产量与价格都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和产量的调整, 2013年食用菌价格已经恢复到缓慢增长的平稳趋势。
2 广东食用菌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食用菌生产与消费的传统大省, 拥有众多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在食用菌出口、工业化生产方面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省内的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食用菌上市的第一股, 也是广东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公司。近几年, 广东省食用菌的出口总量一直位列全国前十, 是食用菌重要集散地, 其中, 食用菌罐头出口和香菇出口都位居前列。2011年前9月份, 食用菌罐头出口总量超过5600万t, 增长迅速。
广东省一直是食用菌技术研发与工厂化生产的前沿阵地, 在珍稀食药用菌、食用菌规范管理、工厂化生产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广东省不仅制定了自己的鲜菌质量标准 (《金针菇》) , 创新了食用菌生产链的质量监控技术, 还针对食用菌做出了一系列的规范。
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以及中国食用菌协会的预测, 预计2014年下半年、2015年的食用菌前景仍然大好。
3 食用菌市场前景看好的主要原因
3.1 食用菌的生产受政策扶持
食用菌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 同时, 食用菌还能带动农业发展, 能够解决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闲置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而目前, 解决群众就业问题, 消除城镇化带来的后遗症正是国家的重要工作。因此, 国家的多项政策都朝着有利于食用菌发展的方向倾斜, 无论是在补助、税收等各个方面, 都为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3.2 经济发展带动食用菌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绿色和健康的概念越来越重视, 食用菌的基本特点就是低糖、低油脂, 且富含高蛋白, 在营养丰富的同时还有鲜美的味道, 因此也成为备受追捧的天然食物。此外, 食用菌不仅是日常的食材, 部分食用菌还有良好的药用功能, 是珍贵的药材, 如灵芝等食用菌是社会公认的高效保健品。食用菌因为其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因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味道畅销国内外。
3.3 现代化的技术经营理念推动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随着食用菌行业的发展, 食用菌的生产已经迈入了现代化生产的大门, 不再依靠个人经验进行作坊式的生产, 而是通过技术全线管理食用菌的质量, 培育食用菌品牌, 进行工厂化生产, 并实现连锁经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引入食用菌行业使得食用菌的生产朝着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4 广东省发展食用菌的建议
4.1 推动生产工业化, 发展产业基础体系
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化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广东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 在产业化建设方面有着优势。目前, 广东省已经有了几家大型的食用菌生产企业, 拥有专门的食用菌培育基地, 成立了食用菌行业协会, 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雏形。同时, 广东省作为中国进出口的门户, 在市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形成“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链条。通过市场来引导生产方向, 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生产规模和质量, 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来衔接各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政府应该强化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实现企业、菌农全线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普及食用菌的机械, 提高广东省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体系。
4.2 完善食用菌质量标准建设, 与国际接轨
广东省很大一部分的食用菌是用来出口的, 尤其是食用菌罐头和香菇等, 如果质量标准不跟国际接轨就很容易造成贸易争端, 成为他国贸易保护的牺牲品。尤其是欧盟等发达国家, 对于本国农业保护严重, 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因此, 建立国际化的质量标准很重要, 目前广东省已经拥有了金针菇质量标准, 在食用菌的栽培、生产、检疫等方面也要逐渐建立严格的标准, 突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
4.3 紧抓地方特色, 培育地方特色品种
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技术水平不同都会影响食用菌的生产与销售, 因此, 必须紧抓地方特色, 培育地方品种。广东省由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在野生真菌资源以及反季节食用菌培育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鉴于其先进的技术, 在食用菌的培育以及工厂化生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 在未来, 广东省食用菌的发展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
总之, 在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下, 食用菌行业仍然前景看好。但是, 在产量大于需求的背景下, 各个地区不能盲目发展, 而是要冷静思考, 一方面抓住地方优势另一方面要加紧食用菌生产的技术研发和工厂化建设。抓住市场和生产这两大要素才能抓住食用菌行业的光明前景。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 篇2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县将发展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园区为龙头、采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科技支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先后先后被授予“全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县”、“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和 “全国食用菌产业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菌文化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1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发展迅速,态势良好
灌南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具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2006年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工厂化栽培纯白金针菇获得成功,促发灌南县菌业呈连锁式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拥有食用菌企业近70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近50家。企业集聚度、生产规模均居全国之首,灌南县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全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第一县。
1.2 效益显著,作用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县食用菌产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规模,在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凸显。全县已经有两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被评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并实现了生产设备升级和产能扩大化。2012年一年全县已生产各类食用菌菌包8亿袋,吸收消化农副产品下脚料270000t,产鲜菇300000t,销售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农民工就业人数达2万余人,从业人员年均增收1.8万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1.3 废菌包循环利用,生态作用突出
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灌南县已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和食用菌百亩生产基地6个,创造了就业岗位2万个,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天鲜菇采收后的菌包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每年生产近8亿袋的废菌包。为了充分利用废菌包,灌南县农委以食用菌研发中心为平台,进行了系列研究,已初步总结出几种高效利用途径。一是制作有机肥料。食用菌废菌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质地疏松,经过隧道发酵等特殊的加工工艺,加入畜禽粪便以及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经过造粒装袋,就是优质有机肥料,在蔬菜大棚中施用,不仅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蔬菜品质、增产增效的效果,而且肥效持久,经济实惠;二是开发育苗基质。由于废菌包主要成分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质地疏松,营养丰富,而且经过高温灭菌环节,不含杂菌等有害物质,是优质的水稻、蔬菜、花卉等育苗基质,而且还可以直接做育苗覆土材料,覆盖在种子上可以降低或消除根腐、猝倒等病害。三是作为沼气原料。由于食用菌废菌包中富含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营养物质丰富,纤维素及木质素等难溶性物质被降解,为沼气细菌长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直接利用稻麦秸秆相比,不仅可以缩短投料前的准备时间,还能缩短发酵时间升高换料工作量,原料分解和转化效率更高,大大提高产气率。四是作为灭菌燃料。纯白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等食用菌的废菌包可以直接装入锅炉中,代替煤炭,作为燃料使用,既节约了煤炭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采用先进加工工艺还可以将食用菌废菌包制作成活性炭,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节能环保。
2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特别是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方面已实现跳跃式跨越,正进入一个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新时期。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灌南县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资金投入少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企业需要改进生产工艺和扩大产能,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为食用菌企业都是租赁农业用地,虽然建设标准化厂房设施,但没有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无法独立申请银行贷款,企业往往因为资金限制,先进的生产设施不能一步到位,影响生产效益。
2.2 技术力量薄弱
我县食用菌主要以工厂化栽培为主,科技含量比较高,目前,全县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技术推广与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对生产企业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技术普及不到位,技术服务跟不上企业及基地发展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及效益。食用菌鲜菇产量、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取决于食用菌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以质量效益为主的现代生产模式中,由于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对于食用菌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及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全县每天近500t鲜菇都是直接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农户季节性生产品种,一到出菇旺季,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迫切需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研发与培训,解决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
2.3 地方行业标准亟待制定
我县以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为主,生产环节相对规范,但由于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也存在着交叉污染的隐患,生产上必须要求标准化管理,在控制企业内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还要严格保护生产大环境的清潔无害。目前,我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和生产工艺也多种多样,虽然部分企业也获得无公害、绿色品牌,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特定菌菇地方标准还相对不足。应积极打造优质地方品牌,确保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全县40余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中,纯白金针菇、杏鲍菇生产企业占了近70%,需要引进海鲜菇、白灵菇、珊瑚菇等珍稀的生产品种。食用菌生产多采用福建食用菌生产工艺,和国内外先进的瓶栽自动化生产工艺相比还有差距,市场主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县食用菌企业、生产基地生产所需的棉籽壳、玉米芯、麸皮、塑料袋、消毒药品等生产原料大多需要从外地调入,成本较高,如何开发本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产品的流通体系是全县食用菌产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县比较薄弱的环节,缺少规范的食用菌批发、物流市场。
nlc202309020445
3 灌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应对措施
作为食用菌主产县,我县要在稳定当前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坚持生产设施高端化、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提升全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科技含量,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精深加工
积极培育和扶持1~2家食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化经营企业,加强龙头企业同生产基地及菇农的衔接与合作。同时,要在食用菌深加工上寻找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渗透,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经济”。 主要解决初级产品居多,深加工产品开发少,制约附加值提升和市场调节能力的问题。
3.2 加大食用菌科技研发,增强技术支撑
以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研究院建设项目为契机,强化灌南县食用菌科技研发力度,重点开展菌种良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控制技术、配方配比优化、废菌包的综合利用、代料新资源的开发、深度加工、提高生物转化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和应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食用菌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资源,建立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联手互动机制,合力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3.3 强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食用菌标准化进程,是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食用菌生產技术操作规程,不断提高生产企业、菇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3.4 强化协会职能,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帮助
进一步发挥灌南县食用菌协会、灌南县菜菌协会和灌南县农产品安全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与服务职能,密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反映生产企业经营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为企业、菇农排忧解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食用菌供需信息平台以及灌南县食用菌信息网页,向各地推介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及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全县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参与省、市、县乃至全国性交流与合作,把握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与行情。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 篇3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食用菌适宜自然生长气温一般在5~30℃, 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南方夏季高温, 难以正常生产。而互助县夏季气候冷凉, 正好是反季节生产, 市场需求量大。加上食用菌生产是以小麦秸秆、各种畜禽类粪等作为生产原料, 既可变废为宝, 又可以净化环境。发展食用菌产业, 打无公害品牌争取国内市场, 是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亮点, 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互助县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晚, 近年来, 在互助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全县已建成食用菌温棚1532栋, 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 种植者对菌种质量的认识程度不高, 缺乏对菌种质量的识别能力, 片面追求价格。另外, 某些小菌种厂生产菌种时, 配套设施不齐全, 操作技术不规范, 致使在逐级转接扩大生产的过程中, 感染病毒、病菌或老化, 退化现象严重, 在栽培时, 造成产量低、产品品质差、抗性差, 并且农户分散经营, 行不成规模, 缺乏市场竞争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者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生产方式落后,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目前, 互助县食用菌生产以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 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投资成本低, 但承受自然风险能力弱, 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生产技术不易规范, 产品质量也很难控制。同时, 在这种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 食用菌种植户只能是生产的主体, 而不能成为市场主体, 因为分散的种植模式无法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更无能力去抵御市场风险。近几年来, 双孢菇种植“增产不增收”和“卖菇难”的现象不断发生,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发展缓慢
互助县虽然把食用菌上升到了新兴产业的高度来认识, 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上, 还远远不能满足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龙头企业实力单薄, 带动效应较弱
在互助县食用菌生产发展过程中, 食用菌企业是以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为主, 经营规模不大, 品种也较单一, 主要就是双孢菇鲜菇, 它与各乡镇分散的种植户在市场中是激烈的竞争关系, 种植农户往往成为市场与商家的牺牲品。食用菌企业带动作用和对市场与生产的调控能力薄弱。
4. 科技投入不足, 产业支撑脆弱
在互助县农业科研的布局与结构中, 食用菌科研正处于一个不断下滑和弱势的位置。技术人员较少,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科研工作无法满足生产和产品优质化标准化的需求, 更滞后于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5. 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民增产不能增收
目前, 互助县的食用菌产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生产部门, 生产结构与市场主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既没有统一的市场交易原则和规范, 也没有准确、快速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网络, 生产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滞后市场的变化, 生产盲目性大, 生产被发动起来, 但市场在哪里还没有方向。全县虽然有一支数量不算庞大的食用菌产销队伍, 但并没有形成合力, 而且各自为政, 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发展。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1. 气候优势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海拔高 (种植业带海拔2100~3200米, 其中浅脑山属海拔2600~3000米的地带) , 气候冷凉 (年平均温度3.40C) ,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具有高寒独特的气候优势, 本地正常季节生产的双孢菇 (4~10月) , 在南方夏季高温地区无法种植 (南方地区一般在10月至次年3月种植) , 是高温地区的反季节蔬菜。
2. 生产原料优势
互助县每年有大量的麦秸被廉价卖给宁夏的造纸企业, 或被白白焚烧。同时, 畜禽粪也较多。发展食用菌产业, 既可充分利用麦秸、畜禽粪, 变废为宝, 净化环境, 同时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廉价的劳动力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所在, 利用“公司+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 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 可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 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4. 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般每户栽培食用菌0.0266平方公里, 可年产鲜菇2000千克, 每千克按5.00元计, 每户年收入10000元。扣除生产总成本2550元, 每户纯收入7450元。
四、建议
充分发挥高原冷凉气候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食用菌菌种生产,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根本, 加快加工工业平台建设, 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把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科研诸环节有机联结起来, 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决定着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投资扶持、技术扶持、信贷扶持,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产业链的推动作用, 真正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2.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构建强大的生产基地
政府应在产业整体布局的基础上, 运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具体措施, 加大对基地建设扶持的力度。运用“公司+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合作, 建立生产基地。引导和扶持种植户向基地集中, 推行标准化科学种植, 使其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采取统一管理、分户种植、集中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方式。由公司负责收购、技术咨询、病虫防治、品种改良、技术服务等工作, 提高产业化水平, 使企业与农户结盟, 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在产业链中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组织系统, 保证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降低经营风险, 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3.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食用菌生产需要掌握全面的技术, 这是发展的关键。因此, 要定期组织培训, 通过专家讲课、外出参观等形式, 真正把技术送到菇农民手中, 同时要鼓励农民之间互相学习, 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4. 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因地制宜, 让所有生产户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去生产, 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衍山、吕作舟、蔡耿新《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
[3]《青海省建设厅2004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估算基价表》.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 篇4
深入宣汉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天生—七里产业示范区、黄金—新华黑木耳产业带、君塘滴水香菇专业合作社, 通过现场实地查看、组织业主和农户座谈、听取专业技术部门介绍等多种形式, 开展调查分析, 力求全面了解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1 宣汉县概况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幅员面积4271 km2, 辖53个乡镇、491个村、77个社区。截至2014年, 宣汉县户籍总人口132.26万, 其中农业人口109万, 劳动力资源78.85万。全县拥有林地面积25.2万hm2, 耕地面积6.03万hm2, 其中水田面积3.75万hm2。全县平均海拔780 m, 最低海拔277 m, 最高2458 m,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总体地貌特征明显。年均气温16.7℃, 历年年均降雨量1238 mm, 年均相对湿度78%, 年均日照数1449 h, 无霜期296 d。宣汉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为两类:川东岭谷中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谷地和平坝, 属中国中亚热带四川气候区, 光热水充沛, 冬暖、春早、夏热、秋凉, 无霜期长;县北部属中国北亚热带秦巴气候区, 海拔高差大, 垂直气候明显。光、水充足, 热量不足, 春迟、秋早、夏凉、冬长, 无霜期短。独特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 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富足的劳动力资源, 为宣汉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1 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立足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 突出引领示范作用。宣汉县食用菌生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仅在君塘镇、红岭乡、明月乡等零星分布, 规模小、品种单一、品质较差。自2007年起, 宣汉县抢抓发展机遇, 努力打造“示范带动型、科技创新型、休闲观光型”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目前, 宣汉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已入驻业主13家, 建成食用菌种植标准小区10个, 设施栽培区面积70 hm2, 带动面积140 hm2。现代食用菌产业园提档升级实现了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孵化功能、管理规范和规模效益五大提升。宣汉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已经成为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中心和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 初步成为“产业兴旺、设施配套、技术领先、体制机制创新”的产值超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立足食用菌核心区建设, 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宣汉县以黄金镇为核心, 规划建立黄金黑木耳生产基地, 规划面积800 hm2, 建成核心面积100 hm2, 避雨短袋栽培面积33.33 hm2, 辐射带动周边厂溪、新华、石铁等乡镇大力发展黄金黑木耳种植;以老君乡为核心, 规划建设高山高品质香菇基地, 规划面积733.33 hm2, 建成核心面积73.33 hm2, 辐射带动周边凤林、南坪、峰城等乡镇大力发展高山高品质香菇;以天生镇、七里乡为核心的粮经高效复合“稻-菇”模式种植基地, 规划面积666.67 hm2, 现已落实核心区面积近66.67 hm2, 辐射带动周边的东乡、柏树、天宝、庙安等乡镇。
立足做强食用菌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兴旺促发展。宣汉县注重“筑巢引凤、招大引强、实干创业”, 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真创业、引领强的业主, 实现了投机型业主向稳定型业主的重大转变。成功引进四川佳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宣汉成立四川汉佳林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3500万在宣汉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成年产5万t菌渣有机肥生产厂, 即将投产。富力达公司顺利完成3期扩建, 并实现震动刺激出菇技术创新, 单产提高10%以上, 日产规模从原来的1.2万袋4.2 t扩大到3.6万袋15 t, 日产值13万元以上, 年产值4200万元以上。同时, 利用杏鲍菇下脚料试种草菇并获得成功, 有效提升富力达的生产效益和解决菌渣废弃物利用问题。
2.2 食用菌栽培模式呈现多元化
宣汉县的食用菌栽培从初期使用段木栽培的传统模式, 迄今已经发展为段木栽培、袋料栽培并存的新模式。新模式更能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物, 节约更多林木资源。香菇生产创建了越夏的覆土栽培、秋冬春适用的斜插式栽培、节约空间的层架式栽培等多种出菇模式, 实现周年出菇。推广“稻-菇”、“稻-耳”轮作, “玉-芝”、“玉-菇”套作, “果-菌”套作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粮菌复合模式。投资1.5亿元、占地17.33 hm2的川东地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备最好、技术最精的集工厂化、智能化于一体日产达到2万袋杏鲍菇的宣汉县富力达生物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标志着宣汉食用菌产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2.3 食用菌生产逐步实现标准化
宣汉县在系统总结并集成了大面积种植香菇、木耳、大球盖菇、鹿角灵芝、双孢蘑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包括堆料、采菇等全过程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技术标准化;通过大力培训食用菌产业工人, 严格执行原料采用、合格菌种、标准菌袋等, 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科技园区规范化管理制度, 把产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休闲观光的体验区, 建设食用菌快速检测中心, 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逐步实现管理标准化。
2.4 食用菌产业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宣汉县经过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立了食用菌产业相关专业合作社30余家。已经形成了以“一耳两菇” (黄金木耳、老君香菇、其他珍稀菇) 为主导的10多个品种, 种植数量在全县食用菌种植中占有绝对优势, 种植栽培品种基本实现主推化。其中, 香菇5000万袋, 黑木耳1000万袋, 大球盖菇133.33 hm2, 杏鲍菇1000万袋, 双孢蘑菇33.33 hm2, 鲍鱼菇500万袋, 灵芝500万袋, 姬菇500万袋, 羊肚菌33.33 hm2, 其他菌菇类500万袋。食用菌年总产量 (鲜品) 达15余万t, 产值近10亿元。这种梯次发展格局为全县食用菌的品种建设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 食用菌营销实现品牌化
宣汉县在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成了菌研所、食用菌质量检测室、秦巴菇菌文化园、科普科研观光园、瑞芝园、观菌亭和四川旅游学院食用菌原创菜品研发 (宣汉) 基地, 通过菜品推动产品销售。“黄金木耳”和“老君香菇”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获西博会“最畅销产品奖”, 增强了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方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方斗”牌商标, 黄金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树肉”商标。宣汉还申请注册了“宣品天下”农业公用品牌。食用菌源源不断进入重庆、西安、武汉、万州、达州等市场销售。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 食用菌产业化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调查中发现, 宣汉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核心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相对缓慢, 建成生产经营面积相对较小, 一般仅占规划布局面积的10%左右。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的集群效应还未完全凸显, 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支柱作用还不够突出。势必对品牌开发、市场拓展、基地带动、鼓励发动农民及助农增收等方面的发展形成制约。
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 多渠道吸纳资金, 积极稳妥投入使用资金、强化技术和企业的引进, 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化规模, 逐步引导“做大食用菌栽培, 做精、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
3.2 食用菌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中发现, 宣汉县食用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 但是由于部分农户生产标准化程度不够, 生产技术掌握和应用、标准化规程执行不到位, 基层技术人员指导存在一定疏忽, 直接导致食用菌品质参差不齐、价格差距大、收益不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影响了食用菌品牌的创建、产业的正常发展和产业链后续部分的完善。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食用菌标准化程度, 不断完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流程, 加强技术指导, 尤其要加强对散户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指导。
3.3 食用菌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
调查中发现, 宣汉县食用菌生产起步晚、发展快, 但食用菌销售、加工环节还相对滞后, 尤其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缓慢。食用菌初加工企业很少, 精加工、深加工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食用菌基本上都是以鲜品出售,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条件的限制, 难以长途运输销售。同时, 由于受市场、季节和周边地区影响, 鲜品销售的食用菌价格波动较大。如七里乡新芽村张亚军讲的那样, “以我们销售大球盖菇鲜品为例, 要是赶上大家都集中出菇的时候就不值钱了, 价格悬殊4~5倍。还有就是由于没有储藏设备, 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短期内保存一些鲜品”。
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科学规划, 充分预见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后, 随着产量的增加、其他地方同类产品的竞争, 随之而来的储藏、销售问题。目前食用菌鲜货和干货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而这些货主要是经过盐渍后运往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 进行深加工后包装销往国内外。因此, 在食用菌产业形成稳定规模后, 如果能引进一些资深的深加工企业, 使食用菌生产种植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相结合, 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在当地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既可以减少企业成本, 又可以扩大食用菌销售市场, 将促进现代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应该进一步延伸食用菌产业链, 建一批食用菌精加工、深加工企业, 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种植户一般都是自行从外面购买菌种, 基本没有签订质量保障合同, 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获得赔偿。应该以现有的食用菌研究所为依托, 跳出停留在研究种植模式的局限, 建设菌种生产企业, 实现菌种“本土化”, 确保生产安全。同时建立起有一定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公司, 切实给予农民技术指导, 保证质量、产量及销售问题, 引导并带动农民, 进一步扩大生产。
3.4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中发现, 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存有疑虑: (1) 担忧租期满后重新土地划界难。土地流转以后, 一般投资方都会对土地进行整理改造, 势必要打破地块界限, 使原有土地界线不清, 部分投资者甚至会毁坏原有的道路或水利设施。对此, 农民担忧流转土地出租到期后, 若投资方不再续租, 势必对重新划定各家地块和恢复农业基础设施造成困难。 (2) 补偿金额不足以负担生活开销。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家务农的多为留守老人。据他们反映, 利用现有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自给自足, 维持日常生活, 使养老有保障。而土地流转后, 仅仅依靠每667 m2地几百元的租金, 根本无法负担整年的各项生活开销。 (3) 土地流转事先未充分听取农民意见, 部分流转项目上存在政府“先规划招商, 再做农民工作”的情况。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政府应以引导为主, 应着力为土地流转双方搭建平台, 提供保障措施, 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 不能强制加以推动。
3.5 阻滞农民发展食用菌的原因不容忽视
调查中发现, 先进技术缺乏, 劳动力和资金不足, 成为阻滞农民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因素。虽然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 但多以示范园区发展为主。从带动农民栽培食用菌这方面看, 因长期以来大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当地可用劳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先进技术的缺乏, 不能够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种植风险较高;另外, 种植食用菌成本较高, 如新建1个5 m×30 m的大棚, 建大棚需要经费8000元左右, 菌棒需要5400元左右, 合计共需13400元左右, 对普通农户来说成本较高, 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民个体种植难成气候。
摘要:近年来, 四川省宣汉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 积极探索多种高效粮菌复合模式, 立足核心区建设辐射带动, 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概述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扩大产业化规模, 提高标准化生产程度,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完善土地流转工作, 解决农户个体种植的技术、劳动力、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 篇5
一、岷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岷县从1985年开始引进栽培食用菌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食用菌栽培主要经历了两个历程, 1985年~2004年间为食用菌初试验和探索阶段, 食用菌栽培品种为单一的平菇。由于当时受技术限制, 产量低, 加之当时市场消费水平低, 所以效益低发展速度慢。以后经过不断探索栽培技术逐步提高, 食用菌产品品质和产量都有所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 食用菌生产效益逐渐明显, 每年以20%的速度向前发展, 市场日趋成熟。2004年~2010年为食用菌初级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阶段, 此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 从外地引进技术人员和白灵菇、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姬菇、平菇等中高低档食用菌品种。根据本县气候特点对不同品种, 不同季节, 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均已获得了成功, 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其中白灵菇在今年平均单袋出菇产量达到0.5公斤, 杏鲍菇墙式覆土出菇个别单袋产量达到1公斤, 双孢菇2006年平均每平方米产量达到21公斤。同时为本县食用菌主打种类平菇筛选出了9745, 8105等高产优质的当家品种。为了加快岷县食用菌产业迈上快车道,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 岷县在2010年~2011年间先后注册了两个食用菌生产合作社, 并成立了岷县食用菌研发中心, 这样既为岷县食用菌事业统一了战线, 又为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组建了一支先行兵。
二、关于对岷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制定合理的生产布局。因为食用菌生产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所以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制定出适合岷县的生产战略, 规划和实施方案。绝不可盲目的学习外地的经验, 以免对食用菌技术推广造成错觉, 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首先是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和营销技术, 然后由相关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进行统一严格管理, 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政策措施, 使他们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三是大力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产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 为使岷县食用菌生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更快更稳的发展, 首先必须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懂经营、会管理、能从专业角度为我县食用菌生产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专业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有了这样一支强硬干练的专业队伍, 才能使我县的食用菌生产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菇农“种什么、怎样种、卖给谁”的难题。
四是健全和完善食用菌生产网络体系。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食用菌栽培面积的扩大, 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务工工资提高, 发展工厂化栽培一次性固定投资数目较大, 很容易造成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 影响农民种菇积极性。所以应该通过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把生产地点建设到千家万户中, 在生产中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组织农户互助生产。同时由专业营销队伍组建相对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 从原材料调购、品种布局、生产进度安排、技术指导、产品收购销售、资金回拢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五是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由于食用菌生产专业性很强, 在生产过程中技术难度大、管理精细、市场化程度高, 但岷县属于贫困地区,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在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要选择勤劳、心细的农民进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经常化技术培训, 使农民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的技术。
六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如果要使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必须在苗期对它进行浇水, 施肥。同样要发展一个产业也少不了前期的鼎力扶持, 因食用菌生产本身是一个高投入, 高产出, 高风险的行业, 加之岷县农民普遍贫困, 一时难以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食用菌生产。所以建议岷县应该仿效其它地方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同时要始终保持食用菌研发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命力, 以促进岷县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
【广东省食用菌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08-23
广东发展09-0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法(粤府〔2008〕49号)07-20
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07-02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07-24
广东汽车产业蓬勃发展06-08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09-27
广东:政协委员建议公务员应全国统一招考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