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2024-11-24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篇1

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

发 展 规 划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 东 省 农 业 厅 广 东 省 林 业 局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 言...........................................1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2

(一)主要成效.......................................2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2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2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3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3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

1、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4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5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5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5

(一)面临机遇.......................................5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5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6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6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6

(二)面临挑战.......................................7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7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7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总体目标.......................................9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10

(一)主要任务......................................10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10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1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11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12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2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13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13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14

(二)重点项目......................................14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14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15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16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16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17

(一)加强组织领导...................................17

(二)实行政策扶持...................................18

(三)推进机制创新...................................18

(四)加强宣传培训...................................18

前 言

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省质监局、农业厅、林业局和海洋渔业局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该《规划》作为省政府“十二五”专项规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规划》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

一、“十一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十一五”期间,我省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体系,各级地方农业标准基本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基础管理等农产品生产管理领域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到“十一五”末,全省共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859项,有5个国家农业类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秘书处落户我省,增强了我省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话语权。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用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0个,示范户110余万户,涉及72个县(市、区)、210个乡镇,辐射带动农用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102万户,覆盖了水果、蔬菜、烟草、畜牧、林业、水产等多个产业。据统计,我省实施农业标准化后,农业包括海洋渔业、种植业、林业平均亩产分别提高了11%、13.9%、20%,产品价格提高21.4%左右,亩产纯收入提升20.7%;示范区建成后,农户人均年增收约630元。

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102个农产品主产县(区、市、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每个农产品主产县都建立农产品产地检测站;2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逐步建立起以省、地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中心,县(市、区)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站为依托,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农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应对孔雀石绿、红心鸭蛋、苏丹红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4、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全省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5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49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6个;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50个,无公害农产品246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61个,无公害水产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产品数 量562个,有机农产品498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年总产值达91.4亿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45.6%;农民年平均收入达6281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30.5%,惠及全省农户达64.7万人。全省共有131个农产品办理了采标标志。

5、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

2009年,广东省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37号令)和《关于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9‟337号),自2009年11月1日起,在全省实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进入广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建制镇以上农产品集贸市场经营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按《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进行标识,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标准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省现行农业标准总体水平偏低,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标准数量不多、覆盖面窄、自主创新程度低、重点不突出,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和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一些具有广东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还未能制订统一标准。

2、工作推进机制仍需完善

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各地工作开展不均衡,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核拨农业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1500万元,但各地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仍偏少,个别地方农业标准化“零投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宣贯工作需要不断加强

一些地区农业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比较突出,广大农民的农业标准化知识普及率偏低,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地区由于宣传不够,致使一些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分析

(一)面临机遇

1、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从经济全球化来看,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会受到全球竞争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农业标准化能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迅速推广,指导农业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消费水平。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广东省健全完善相应的农业标 准体系势在必行。

2、政府宏观政策为农业标准化创造有利条件 自2003年以来,国家已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年的“一号文件”都十分强调农业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标准先行,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广东农业标准化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3、农村土地流转提速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近年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为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各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出台财税政策进行扶持。这有利于我省农业向规模化生产转变,降低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提高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4、信息技术助推标准化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正在倡导发展“农超(餐)”对接,通过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直接进超市(餐馆、学校),使标准化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二)面临挑战

1、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农业标准国际化要求提高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健全的体系、领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以保护人体和动植物健康与安全为由,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就客观上要求提高农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给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着手建设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技术支撑、质量监测检验、质量认证、标准化实施和标准化产品营销等六大体系。在六大体系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教育和培训机制的滞后,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3、现有生产规模偏小,农业标准实施和推广难度较大 我省农业目前以小规模农户生产为主,生产加工企业也是以小规模作坊式企业为主,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高,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难度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成为相辅相成的工作。7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科教兴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以地方标准为特色的广东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标准化政策指导和相关社会化服务工作,为农业标准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农产品,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实施产业聚集,集中突破,逐步推进。通过点面结合,推动全省农业标准化发展。

——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和资 源共享,发挥各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国际接轨,促进出口。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建立健全符合WTO/TBT和进口国要求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认证标准体系,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农业标准得到大力推广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广东名牌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目标如下:

——建立满足我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及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50项以上。

——加快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0个;创建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10个。

——强化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培育10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培训5000名以上农业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

——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新增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00个,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争取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以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领域,以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为主要方向,重点组织制修订农产品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地环境标准;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标准化活动,承担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等农业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加快急需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为标准制 订和推广实施奠定基础。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推动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开展以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森林持续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区建设。各地依据本地区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全面启动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示范区的覆盖面。鼓励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高科技园区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快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加强示范区管理,制订绩效考核及激励措施,严格退出制度,形成示范区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完成现有试点建设工作,并适时大力推广。

3、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

围绕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十二五”期间,在生产领域,重点抓 好产地环境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按标准使用和安全控制,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在加工领域,重点组织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畜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重点推动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场地环境卫生、鲜活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等标准的实施。

4、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省级检测机构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加强检测手段、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市级检测机构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检测为重点,完善检测设备,开展系统检测,建成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县级检测机构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品的原则进行建设,重点开展本地市场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生物安全检测。“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形成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企业自检为补充的门类齐全、配臵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5、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执行标准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检测、监测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延伸,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实施源头监督;建立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实施监控制度,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规范产品标识标注。加快自动识别(RFID)关键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6、加快我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创建名优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品牌化,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和全省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着力培育和创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好、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优质品牌。充分挖掘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鼓励、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原产地保护产品,争取全省每个县市都至少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7、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

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耕地质量、灌溉水质、农业投入品和畜禽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开展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和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动植物疫病 诊断技术和防疫措施,以及节水、节地、节材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项农业标准(特别是重大农业标准)进行适用性调查和绩效评价,引导和规范我省农业标准化的顺利推进,提高农业标准制订的科学性。“十二五”期间,争取形成一套适应我省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化理论体系,指导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8、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 整合全省农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农业标准综合数据库,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我省农业标准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交换。充分利用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跟踪我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标准最新信息,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全面的、动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二)重点项目

1、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项目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我省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色林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主要贸易产品、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制修订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如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等),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 量安全标准体系。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农、林、水产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检测标准,主要制修订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对农药、兽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的检测技术标准。

——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涵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先试点再推广的形式,依托规模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区(县)以及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生产追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控制记录;在流通环节上,建立起基于物品编码技术的产品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完善批发市场的业务管理系统、食用农产品加工配送信息系统和出入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等,将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以统一编码的方式逐级传递,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监管机构”可溯数据链,实现食用农副产品全程、全面的即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 专业镇(村)为基本单位,以开展农业标准的集成转化、宣传培训为主要内容,辅以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以及品牌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选择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化前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基础和产业化经营规模的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要项目重点突破。实现示范区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

3、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示范品种为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或出口农产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基础设施齐全,产品商品率较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农业标准化监管服务机构健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以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加强示范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手册制订、标准培训与推广、农业投入品选用和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记录。通过实施示范,使示范县的核心示范基地的示范农产品按照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

4、农业标准化技术保障项目

——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重点制修订大宗优 质作物栽培、繁育技术标准,特色蔬菜、水果、林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标准,优质安全畜产品、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技术规程,农产品的病虫害预防测报以及疫病防治标准。

——加强示范区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制修订相关管理标准,对示范区建设实施全程综合标准化管理,节约和利用农业资源,增强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库、农业标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

五、“十二五”时期广东农业标准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研究解决我省农业标准化发展中重大事宜,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举措,从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高度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标准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目标考核的重 要依据。

(二)实行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等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标准化,对投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在政策、信贷和舆论等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市财政要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专项经费,每年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推进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标准化联合推进机制,吸引广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广,形成社会化的标准化推进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标准,组织对关键和重大农业技术标准研制攻关,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公司(或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 农户”等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创新农业标准化实施机制,完善农业标准化实施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覆盖面和实施效率。

(四)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抓培 训、抓示范、抓典型,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在促进广大农业生产者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善标准化工作队伍结构,尤其是对示范基地、企业生产人员开展标准化教育,重点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干部,形成一支既有标准化专业知识,又懂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以适应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篇2

广东是工业强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广东农业与农村经济生产规模和产值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提升。2009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3337.5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农民人均收入达6906.93元,位居全国第四[1]。然而,广东人多地少,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且与科研脱节;加之农业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农业科技储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特别是农业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共性关科技问题的研究,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农业科技贡献率与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力逐步提高,农林牧渔总产值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0%[2]。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0年的1764万千瓦增长到2009年的2085万千瓦,增长了1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6%[4]。单位土地面积粮食作物产出率从2005年的5010公斤/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5175公斤/公顷,增加了165公斤/公顷。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3年的1908.6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337.59亿元,增加了75%,平均增长率为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4054.58元增加到2009年6906.93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2927.35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9.81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3]。

3 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

随着广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地非农化日益严重,耕地资源紧缺状况越来越明显,耕地资源紧缺对土地密集型农业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广东农业发展面临土地等资源刚性约束较全国其它地区更加严峻。截止2009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位,低于国际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人),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耕地的人口承载压力日益加大[3]。

3.2 优异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广东虽已建有许多国家作物种植资源库和多年生作物种质资源库(或资源圃),但许多特色、高抗、优异的种质资源仍散落在不同地方,加之缺乏科学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以及资源鉴定评价方法,大量的优异基因尚未被开发利用。例如,目前广东省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野生稻资源22000多份,占全国稻种资源的1/3;但由于目前对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主要采用常规的方法,主要针对形态及农艺性状,且基本停留在表型上,对性状表型与控制性状的基因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规律尚缺乏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开发利用,对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

3.3 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缺乏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优良品种以及高效的种植技术,。然而,由于我省农户土地规模小,农业经营分散,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的共性关键新技术使用动力不足,导致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缺乏,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水稻为例,由于缺乏适应广东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水稻品种以及相应的高效生产技术,加之水体和土体污染严重,广东土地生产力及品质持续下降[5]。

3.4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

在广东,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类激素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生活垃圾、废水、畜禽粪便和养殖业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再加上工业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全方位恶化趋势,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农业成本,而且也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据统计,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771.15公斤/公顷和34.82公斤/公顷,均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1][3]。

3.5 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繁

一方面,广东背靠亚欧大陆,面临热带海洋,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具有明显的季风性海洋气候,洪、涝、旱、台风、地质灾害频发,农业遭受的灾害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6至2009年广东省农物受灾面积达512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63亿元[3]。另一方面,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温度高、湿度大,病虫害如水稻稻瘟病、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重大疫病发生频繁,而且发生的面积和危害有逐年扩大趋势;很多重大疫病,如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人兽共患病难以用药物有效控制,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据统计,广东粮食自给率仅为45%左右、猪肉自给率不到50%[5]。

3.6 农业装备及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广东农业装备高新技术研究相对薄弱,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缺少适合广东特色农产品的关键生产环节的适用装备,缺少优势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加工装备与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低。目前,广东主要农作物耕整地机械化水平只有53.5%,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8.6%,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5.9%,水稻机械化播栽几乎空白;有20万公顷的池塘尚未安装增氧机,占池塘总面积64.1%,机械投饵机的应用率更低,水质自动监控设备几乎空白[5]。农业劳动力人均农机总动力为0.62千瓦/人,排全国倒数第4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排全国第22位[1]。这种状况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竞争力不强。

3.7 农产品产后加工与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农产品加工的技术相对薄弱,产品品质单一,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和产业配套存在缺陷,农产品流通不顺;农产品产后加工和市场发展滞后。以稻米加工为例,目前广东稻米年产量1400万吨以上,其中碎米占200万吨以上,米糠占140万吨以上,对米糠及碎米中蛋白质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尚未起步。据统计,广东省方便糊、方便面食品产量约2万吨,销售额约为6亿元,发展速度缓慢[5]。

3.8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广东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人民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易接受信息化的新模式;加上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单位处于自身的利益、技术水平等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基层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新信息的软硬件设备和大型实用的数据库;使得这些信息利用的主体无法完全投入到农业这个大市场中去,农业信息化服务市场难以真正形成。

3.9 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

目前,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生猪、油料、糖料等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提高;农产品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例如,我国一些重要粮食产品的到岸价格基本上和国内目前市场价格持平;但是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土地直接抛荒、隐性抛荒。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3.10 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

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经济波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农民财政性收入处于很低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2009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12倍,贫富差距高于江苏、山东、浙江[1]。广东城乡居民差距由2008年的3.08:1扩大为3.12:1(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除收入外,城乡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1][3]。

4 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需求分析

4.1 对优异特色农业动植物品种资源的需求

动植物品种资源是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物质资源,动植物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以及利用品种资源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未来农业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尽管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但有大量资源流失国外,正面临“生物海盗”式的掠夺,因此,保护品种资源已迫在眉睫。广东具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农业具有先天的品种资源优势,然而,广东动植物品种资源分布比较分散,且遭受人为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对一些优异的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粮食作物、果蔬花卉、林木、畜禽动物的种质资源等优异特色资源鉴评与保护与利用、优良农林、园艺作物和畜禽动物的品种创新。

4.2 对农产品高效生产共性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同时,明确要求,“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其首要目标高效、优质,即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然而,就目前而言,农业动植物优良品种较少,良种覆盖率低,“大路货”居多,且良种缺少良法配套。以水稻为例,目前,广东省水稻生产重良种轻良法,因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良种的产量潜力,特别是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高效生产共性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研究。

4.3 对保障食品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需求

由于广东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石油农业的大力发展,广东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广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广东农用化学品的高投入、粗放管理、低利用效率现象较为普遍,,结果导致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饲料添加剂与食品添加剂等环境友好型新型替代性材料研发的共性基础理论与关键的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农业环境复合污染防控理论和生态修复共性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利用共性关键技术、农产品全程检测监控与追溯关键技术、农产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对该方面基础科学问题的揭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崭新的途径。

4.4 对重大自然灾害与重大病虫害防控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需求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台风、洪涝、干旱、低温、阴雨、寒露风、霜冻、冰雹、滑坡、泥石流、病虫鼠草害和畜禽疫病等灾害众多且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灾害发生规律、成灾过程与发生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对各类灾害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将是保障农业稳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与长期的重大需求。

4.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基础研究的需求

全球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和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世界各国进行环境外交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筹码。农业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全球气候变化可导致飓风、暴雨、山洪、干旱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病虫害发病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的加剧、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农业动植物产量的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对农业而言,就必须走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道路,这也将是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因此,加强该方面的科技创新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4.6 对农业集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

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即所谓的“八化”)是世界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的必由途径,也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与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广东农业生产与上述的“八化”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广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工业的装备水平及智能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相距甚远;适合广东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运保鲜的关键的机械装备和关键技术还十分缺乏;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信息化程度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农业生态化生产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生产尚不普及。因此,开展农业集约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智能化生产等方面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将是现阶段广东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实际需求,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保证广东农业率先实现代化,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万忠,易海风,林伟君,等.2010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4

[3]《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李玉琪.农机补贴对水稻收获机械的促进研究.现代农业装备[J].2010(9):60-61

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篇3

一、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步实践与成效

(一)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2001年以来,我省在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整治基本农田、修建陂头和排灌渠道、建设机电泵站,累计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和灌溉除涝面积353万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增加耕地63.06万亩,其中通过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建成了一批“田块方格化、灌溉硬底化、耕种机械化、环境园林化”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002年启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在近年来抗旱抗洪、防风防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全省年交易额1亿元以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97家,10亿元以上有30家,深圳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华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等已成为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晴雨表。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镇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使全省三分之二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实现了全省城乡同网同价。经过多年建设,全省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计划用8年时间,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研和推广体系、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促使我省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963万千瓦,比实施议案前增加了22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7.33万台,增加了1.04万台,全省机耕水平达到65.17%,增长了10.73%;二是水稻生产机械化跃上了新台阶,全省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9793台,比实施议案前增加了5842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9%,增长了11.11%;三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四是农机化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新突破,形成“市场拉动、政策推动、效益驱动、机制带动”的运行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成为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全省已建立村级以上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75.5万个,农机户75.1万户;五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例如科利亚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产品,改变了广东原来只有国外品牌高端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历史。

(三)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为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我省以省农科院为核心,以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程,完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努力促进全省农业增长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资源扩展型向资源节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产业化经营型的四个重大转变。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形成了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2006年,全省有9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首批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二是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专院校、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新的工作载体和抓手,集中培训农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左右。三是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产能和品质。2002年以来,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品系)3019个,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配套先进适用技术1225项。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良种猪为95%,良种鸡为85%。四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创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7个;124家企业的27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1个基地、7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五是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省建立了6个部级农产品和投入品检测中心、21个市级检测中心以及一批产地和市场检测站,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02年以来,通过加强动物防疫,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

(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并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全省“十大民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至目前为止,全省共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8645个,带动农户514.3万户。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56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12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4家,带动户均增收3579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园艺、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全省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水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荔枝、龙眼、香蕉位居全国第一)。

(五)以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林业生态建设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全省林业用地达到110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9%(新口径),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建立534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立自然保护区312个,陆地管护面积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6.18%,被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与此同时,省级财政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沼气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22.3万个,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年创经济效益3.43亿元,年处理污水890万吨,保护了113万亩山林免遭砍伐。农村沼气已成为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实施小水电议案和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农村小水电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全省已建成小水电站8603座,总装机537万千瓦,十年间增加303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小水电装机已占到全省电力总装机的15%,占全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的99%以上。在2004年特枯水年,全省小水电发电量仍达105亿度,相当于节省369万吨标准煤,年减少森林砍伐160多万亩,实现了“以电保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良性循环。

(六)以农业现代化园区为载体,丰富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在1995年就提出了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理论与政策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1999年制订了珠江三角洲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省府办文件印发各地。该指标体系涉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八个方面,简称“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从1998年开始,我省启动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完成建设项目828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多亩,安装现代化农业设施10万多亩,共引进新品种1080多个,制定市级以上行业标准57个,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31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新增产值约24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400元以上(其中深圳、东莞、佛山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辐射带动乡镇1019个、农户150万多户,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22万人次,示范区初步实现了“五高六化”的现代化目标。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2003年决定在东西两翼和粤北欠发达地区再建立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新增产值8.3亿元,示范区建设初具雏型,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其“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建设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一)优化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园艺业和养殖业,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养和发展一批大型、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使全省农业由单一食品生产功能,向食品生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维护等多功能并重转变。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全面落实省人大小型水库议案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加快基本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加强现代渔港建设,提高渔港安全保障功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林、生物防火林、沿海防护林及农田防风林带建设,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专业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继续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依靠科学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水平。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争每年培训达100万人以上。加强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水平以及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创新农村现代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采购等现代交易方式和市场营销形式,提高农产品流通加工附加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农产品标签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化管理系统,发展农产品网上贸易与电子商务。

(六)扩大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现状与发展 篇4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产业(主要设施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代表),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及作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类系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我省,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致富的优势产业,搞好设施农业将在我省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设施农业装备,即用于设施农业中的作业机械、环境控制设备、卷帘卷膜装置等,作为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研制与推广应用必将推动设施农业上台阶、上档次。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的升级一定包含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化。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要在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及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应对我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就必须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设施农业的“装备化”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

一、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中、小型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的蔬菜栽培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基地,为丰富山东乃至全国的“菜篮子”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潍坊、泰安、日照、枣庄、烟台、临沂等地,特别是寿光、昌乐、莒县等县市,已基本建立起了产、供、销的设施栽培服务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13万hm2,而设施栽培面积达73万hm2,约占34%,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 %。山东省已成为全国冬春设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前后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山东红旗机械厂、博兴华兴机械集团、常林集团等单位先后开始开发研制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及配套作业机具。1997年,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在全省第一次机械化设施农业现场会会后,根据冬暖大棚构造和材料不合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等情况,提出了大棚改造五项措施,即: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加保温层;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五项措施的推行,为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几年,山东省加快了设施农业装备开发研制、生产与推广应用的步伐,把其作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措施之一,省农机管理部门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全省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之中。两年来,全省共建设省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示范基地5处,市级创新示范点28处。据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省日光温室卷帘机械、田园耕作机械、微灌设备等装备保有量达到32万台(套),经测算,平均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7亿元。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由单项向多功能过渡,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不断提高,产品品种结构逐步得到了改善。

1、田园管理机械

该机械作业于温室大棚或其它小地块经济作物,具有旋耕、扶垅、培土、开沟等功能,配套动力为2.2-4.5kw,以风冷柴油机为主,个别为汽油机。该机具操作方便、移动灵活,配套性好,目前在潍坊、济宁等地区的温室大棚中已得到较好地示范、推广。田园管理机械最早由日本、韩国引进,近几年,我国许多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如山东华兴机械集团,引进消化吸收韩国亚细亚机型,目前,零部件已完全国产化,机械性能接近国外产品,售价在3000元~5000元,若配套旋耕、开沟、扶垅等机具,售价在5000元~8000元。潍坊杰农机械厂,为台商合资企业,是我国较早的田园管理机械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映良好,近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因素,产品已较少生产。寿光亚细亚农业机械公司,为韩国独资企业,产品在韩国加工,在我国组装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仅在潍坊等某些县市有市场。有些企业生产简易型田园管理机,由于操作及配套作业性能相对较低,成本及售价较低,仅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如山东红旗机械厂、山东诸城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田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柳州蓝天机电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农丰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上述机型一般比国外的同类机型价格低一半,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农村的购买力水平,但总的看,产品性能不高,功能不尽完善,又由于其利用率较低,全省推广使用田园管理机总量不多,约占作业量的3%。田园管理机在日、韩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且产品的技术、质量和配套性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2.施肥机械与装置

温室大棚内的追施肥,因受作业空间的限制及种植作物品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温室还配有营养液配置设备。

施底肥:常以农家肥为主,铺以化肥。两者搅拌均匀后撒于地表,然后使用小型翻耕机械将底肥埋入土层中。

追肥:一般采用化肥专用深施器进行追肥。

液肥混施:将化肥或其他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溶入水中,随灌水作业浇灌到作物的根部,达到补肥的目的。

二氧化碳增施技术,就是补充增加棚室CO2含量,满足光合作用需要,以利蔬菜增产和提高品质。山东理工大学和解放军二炮北京长缨机电设备厂研制的燃煤式温室气肥增施装置(CO2发生器)氯量可调,安全可靠,成本较低,使用也较普遍。

3、微量灌溉设施

近几年我省温室大棚中采用微量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灌溉管理设施与自动化技术有所发展。微量灌溉以滴灌、喷灌、渗灌、微喷灌等为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控制水量准确、灌水流量小,土壤水分变幅小,并有可兼施液体如可溶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功用,节水、增产、降湿、提温、省工、高效。微量灌溉几种方式的输、配水方法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有:压力水源、过滤装置、干支线输水网、灌水器、旋肥缸等。在山东省设施蔬菜生产中滴灌技术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一个标准日光温室的滴灌设备(国产)在1000元左右。我省莱芜塑料总厂、潍坊润泽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以及北京、郑州产的产品我省均有,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所以得到了推广,有些经济条件好的还购置了以色列、荷兰等国外产品,每套设备2000多元。

4、环境监控设备及温室供暖热风炉

目前棚室内的环境条件监控,仍然依靠生产者的经验、感觉或一些简单工具如:测温室的温度,用温度计;测水分的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测CO2浓度用CO2 浓度计等,显然只能粗略测试了解一些环境大概情况,但这些控制完全靠人工进行,不准确。

温室供暖热风炉多为燃煤式,因其非常适合温室大棚内特殊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温室大棚。如莒县农机局研制的PF-2型燃煤热风炉供热面积800m2,热效率为70%,每台价格为2000元左右。温室热风炉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热风炉产生的清净热风,由离心风机送入温室大棚内的风筒,而烟道废气经烟囱排出室外。风筒上有φ10~φ15mm的小孔,热空气以射流形式进入室内,并可通过风湿调节装备和大棚内的进风、排风设施调节热风湿度。

5、卷帘机械

日光温室卷帘机是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卷帘机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工时,而且延长了温室光照时间,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现有日光温室卷帘机主要有三种型式:

(1)机械式导链卷帘机,它将起重机导链安装在卷轴的一端,拉动导链,卷起或铺放草苫。该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与人工卷铺相比,省力不省功。

(2)卷轴固定式卷帘机,它将卷轴固定在温室后墙上,电动减速机带动卷轴旋转,使草苫卷起或放下。该装置需在温室后墙安装专用的支撑装置,对后墙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

(3)撑杆式卷帘机,该机构卷轴在转动的同时,随着草苫移动,结构相对简单,对温室墙壁无特殊要求,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日光温室卷帘机。

我省生产卷帘机的企业有十几个,主要有山东省农机研究所试制工厂、山东常林集团、莒县农机局推广站等单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产品价格相对于农民的购买能力高些,加之使用可靠性不高,目前推广效果不太理想。

6、植保机械与常温烟雾机

大棚内植保机械目前采用的是一些大田用的手动喷雾器移植品,这些手动喷雾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雾化差、农药残留量大。现个别地区有采用超低量喷雾机和烟雾机,如南韩生产的2U-2000型手提式烟雾杀虫灭菌器,国内生产的脉冲式烟雾机,效果良好,但我省均无生产。

二、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设施建造水平较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设施就是塑料大棚,按其结构可分为拱圆形大棚和单栋或连栋的双层面及拱形的温室。目前除少数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采用了连栋大棚和较高标准的温室外,有80%以上大棚为结构简易的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规格、结构随意性较大,档次低,谈不上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调节,也难适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这些大棚稳定性、可靠性较差,防冻、防病虫害能力较弱。

2、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且发展比较缓慢,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相比存在差距,机具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尚满足不了使用要求,这与我省农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从总体上看,全国的设施农业装备水平都较低,设施农业的栽培、管理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按人均管理面积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1/

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如种植机械,目前真正能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蔬菜播种的条播机、精密播种机,以及按蔬菜栽培要求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在我省均处空白,在全国也是廖廖无几,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国外工厂化育种、育苗技术以及与之适宜的机械已普遍推广。

分析其原因: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差,购买力低,是目前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经营利润微薄,企业很难抉择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较大投入,同时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又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现多数企业只在低端产品上进行竞争,使得一些建设起点较高的日光温室,难以选到合适的设施农业装备,而只能引进国外的产品。

三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农机专业户购买大量农机具,以收费的方式为农户服务,而我国的机具购买者是温室大棚业户,自购自用,严重限制了机具的作业使用效率,阻碍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

三、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推广重点与方向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优化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的设计结构,合理选择配套动力,注意人机工效结合。作为目前机型的换代产品,新机型应具有质量轻、动力足、性能好、操作舒适的特点,特别是噪声、振动、排放能得到有效改善,操作手柄设计尽可能使机具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动力为以2.2-5.8kw为宜,柴油机与汽油机均有配置。

(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适应设施农业的农艺要求,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作业装置便捷。能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作业。

(3)开发与小型管理机配套的精播机,以及用于蔬菜栽培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填补省内设施农业发展所需装备的空白。

(4)机具能兼顾在露地蔬菜、果园、小块山地大田作业使用,提高机具的利用率。

(5)产品档次可高、低并存,逐步由单机向成套过渡,向系列化和智能化发展。

四、措施与建议

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产品质量次、附加值低的现状已刻不容缓。发展设施农业,走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的路子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条件,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必须加快步伐。根据我省提出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目前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

1.根据山东省的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在明确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和有一定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上档次、上水平,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可配以档次较高、较齐全的机械设施装备;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在巩固中求发展,逐步对现有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更新,设施装备的配置也要相应提高水平。总之,发展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当地特色,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集中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2.科研开发部门与生产企业应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制、开发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可靠耐用,与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宜、农民需求的技术与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应走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注重与设施农业特殊农艺的结合。同时把握发展趋势,跟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的未来需求,有目标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储备。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给予立项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3.加大推广力度,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省里要建立一批 省级创新示范基地,各级部门要共同努力,下功夫把这些已建的和待建的示范基地建设好,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装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的工作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推动作用,抓好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引导和指导农民搞好设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要推动农民建立完善设施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并创新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其走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农业装备的使用效益。

5.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设备农业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在普及推广中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农民和社会投入,鼓励实施招商引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6.加强部门配合,发挥联动互效作用。设施农业是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工程有机结合,需生产与服务、市场齐开拓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应明确方向,找准位子,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实施同一个规划。在各负其职的同时,注意加强配合与协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追求职能效益最大化。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篇5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发展生态农业初探

从所在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生态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及途径,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探明了方向.

作 者:苗锁成 林卫强 张立刚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局,山东,聊城,25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7(3)分类号:X3关键词:生态 农业 发展 聊城市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篇6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农科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 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 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丰收糖业有限公司 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大华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新华海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翼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康辉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海大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锦丰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长江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 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广州花卉博览园有限公司 广州从玉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市江丰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农牧实业公司 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

深圳旭联海洋生物养殖有限公司 汕头大洋(集团)公司 汕头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 汕头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 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 东莞沙田顺发畜禽实业有限公司 东莞市太粮米业有限公司 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 珠海市铭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阳江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 湛江金岭糖业有限公司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茂名金信米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1家

广州市(15家)

1、广州花卉博览园有限公司(国家重点、花卉种植)

2、广州从玉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重点、蔬菜种植加工)

3、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家禽养殖加工)

4、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饲料加工)

5、广州市畜牧总公司(畜禽养殖)

6、广东东升农场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加工)

7、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农产品批发市场)

8、广州市从化顺昌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

9、广州市珍奇味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

10、广州市百兴畜牧饲料有限公司(畜禽养殖加工)

11、广州市花卉科技园有限公司(花卉种植)

12、广州力智农业有限公司(畜禽养殖)

13、广州市恒发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

14、从化市友生园林有限公司(花卉种植)

15、广州市宝生园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

深圳市(11家)

1、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2、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加工)

3、深圳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

4、深圳市农牧实业公司(国家重点、畜禽养殖)

5、深圳旭联海洋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养殖)

6、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销售)

7、深圳市水产公司(水产品加工)

8、深圳市永桦农产品有限公司(水果加工销售)

9、深圳市源兴果品有限公司(水果加工销售)

10、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棉花种植)

11、深圳市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加工)

珠海市(6家)

1、珠海市铭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2、广东省珠海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农产品加工)

3、珠海市世海饲料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4、珠海市斗门区海源水产贸易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

5、珠海农丰进出口有限公司(粮食加工)

6、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农产品种植)

汕头市(6家)

1、汕头大洋(集团)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加工)

2、汕头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粮食加工)

3、汕头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养殖加工)

4、广东省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

5、汕头市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汕头龙锋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佛山市(10家)

1、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国家重点、花卉批发市场)

2、广东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3、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4、佛山市南海区富山饲料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5、广东佛山高明新广农牧有限公司(禽产品生产加工)

6、佛山市顺德区甘竹罐头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7、佛山市南海科达恒生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品批发)

8、佛山市南海创贸投资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

9、佛山市中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

10、佛山市南海盐步环球水产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水产品批发)

韶关市(6家)

1、广东翠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2、广东联益马坝米业(曲江)有限公司(粮食生产加工)

3、始兴县金兴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蚕桑生产加工)

4、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5、广东五联木业集团有限公司(林产品生产加工)

6、翁源县仙鹤花卉种植基地有限公司(花卉生产)

河源市(10家)

1、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养殖加工)

2、广东聪明人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河源市三友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4、广东雄达实业发展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5、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粮食生产加工)

6、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水果生产加工)

7、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河源市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加工)

9、龙川县联生畜牧水产养殖场(畜产品生产加工)

10、河源市丹仙湖茶叶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加工)

梅州市(13家):

1、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木制品加工)

2、广东客家邨农牧业有限公司(原梅州市客家邨金柚产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加工)

4、梅县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加工)

5、广东梅雁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6、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7、广东富农食品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广东梅县雁球食品有限公司(粮食加工)

9、广东金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粮食生产加工)

10、广东鸿利丰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林产品生产加工)

11、广东健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12、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13、梅县客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惠州市(9家):

1、广东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养殖加工)

2、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惠州市顺兴食品有限公司(禽产品生产加工)

4、惠州市广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5、惠州市兴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惠州市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7、惠东县广兴农贸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8、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粮食生产加工)

9、惠州市盈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汕尾市(4家):

1、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加工)

2、海丰县海发食品贸易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3、广东中大海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4、汕尾市五丰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东莞市(4家):

1、东莞市沙田顺发畜禽实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养殖加工)

2、东莞市太粮米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粮食加工)

3、东莞市江南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

4、东莞市穗丰食品有限公司(粮食加工)

中山市(6家):

1、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养殖加工)

2、中山市潮兴家禽发展有限公司(禽产品生产加工)

3、广东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水果生产加工)

4、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苗木生产)

5、中山粤海饲料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6、广东省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江门市(7家):

1、广东长江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养殖加工)

2、江门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江门市新会区水果食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农产品批发)

4、开平市玉林参皇养殖有限公司(禽产品生产加工)

5、恩平市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广东新粮实业有限公司(粮食加工)

7、台山市粮食购销总公司(粮食加工)阳江市(8家):

1、阳江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加工)

2、阳西县粤富水产养殖鱼粉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3、广东羽威羽绒实业有限公司(原阳江市羽威实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4、阳江市百盛园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5、广东大洋食品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阳西县金凤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7、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8、阳东县绿源人造板有限公司(林产品生产加工)

湛江市(19家):

1、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养殖加工)

2、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养殖加工)

3、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甘蔗种植加工)

4、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甘蔗种植加工)

5、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甘蔗种植加工)

6、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甘蔗种植加工)

7、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8、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蔗生产加工)

9、广东省湛江农垦畜牧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10、广东湛大集团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11、湛江市国溢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12、廉江市罗氏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13、亚洲海产(湛江)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14、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饲料加工)

15、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16、湛江市伊齐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17、湛江市粤水渔业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18、廉江市华南糖业有限公司(甘蔗生产加工)

19、湛江市霞山粮食企业集团公司(粮食加工)

茂名市(7家):

1、茂名市金信米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粮食加工)

2、高州市杨氏农业有限公司(禽蛋生产)

3、高州市顺达猪场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4、茂名市佳辉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5、化州市耀明糖业有限公司(甘蔗生产加工)

6、茂名长兴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7、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肇庆市(8家):

1、四会市华贡农科集团公司(水果生产加工)

2、德庆县金福绿色家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畜禽产品生产加工)

3、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4、高要市联发工艺有限公司(藤制品生产加工)

5、广东鼎丰纸业有限公司(木制品生产加工)

6、肇庆科茂树脂有限公司(林产品生产加工)

7、肇庆市华雄农牧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德庆县银龙实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清远市(7家):

1、清远市凤中皇清远麻鸡发展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2、清远根本农业科技扶贫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清远震兴农产品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4、英德市五联人造板有限公司(木制品生产加工)

5、广东和润堂保健品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6、广东省佛冈金鲜美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粮食加工)

7、广东林中宝食用菌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潮州市(10家):

1、新华海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水产品加工)

2、广东翼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茶叶生产加工)

3、广东康辉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

4、广东国宾集团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加工)

5、广东真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蔡叶生产加工)

7、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饶平县之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

9、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10、潮州市信发畜牧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揭阳市(5家):

1、广东锦丰实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粮食加工)

2、广东帝浓酒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揭东试验区宏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4、广东佳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5、揭东县黑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云浮市(11家):

1、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禽养殖加工)

2、新兴县东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3、新兴县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4、罗定市联兴玉桂有限公司(原罗定市玉桂有限责任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5、新兴县多威实业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6、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7、郁南县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广东省罗定市食品企业集团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9、郁南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蚕桑生产加工)

10、罗定市真丽丝丝绸有限公司(蚕桑生产加工)

11、广东省新兴县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省直企业(9家):

1、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生产加工)

2、广东省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生产加工)

3、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国家重点、畜产品养殖)

4、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重点、橡胶种植加工)

5、广东广远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水产品捕捞加工)

6、广东省广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产品生产加工)

7、广东智威畜牧水产有限公司(畜产品生产加工)

8、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水稻种植)

广东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2010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达到452万hm2,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253万hm2。目前广东省支持建设40个产粮大县,创建63个国家级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提高粮食重点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40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省的65%,增产量占全省粮食增产总量的81%。冬种生产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效益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在广东这样一个较发达的省份,农业显然不是其经济主要增长点。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27亿元,对GDP贡献率为2.5%;第二产业增加值19270.48亿元,对GDP贡献率为48.4%;第三产业增加值17805.09亿元,对GDP贡献率为49.1%。1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占5.14%。但是广东农业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较多,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发展较快。2009年,国家和省财政在支持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投入1.19亿元,用于开展水稻、生猪、岭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5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及22个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和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的启动建设。22009年广东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6%,提高6.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77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48家,达到232家(其中国家级42家),带动农户245万户,年户均增收3189元;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07个,增长138%。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出于对广东农业较快增长原因的思考,以农业增加值为衡量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拟用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评价指标,探究这3个指标对广东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个指标对广东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先通过协整分析,确立农业增加值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格兰杰检验,验证农业增加值与其他要素的因果关系。采用的研究工具为Eviews6.0软件。

3 数据收集整理及指标的选取

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1991年到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年份为1990年到2010年。

考虑到论文研究目的,主要选择4类数据作为研究对象:(1)农业增加值,采用以1990年为基期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数将农业增加值的现价化成可比价;(2)农业劳动力,采用乡镇从业人员中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并以1990年为基期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价化成可比价(因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只能找到2000年以后的,故采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替代);(4)农业机械总动力。统计数据见表1。

为了利于消除异方差性以及便于用线性趋势描述模型,模型中所采用的数据都经过对数处理。

数据来源:1991-2011年广东统计年鉴,其中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经过指数化处理化成了1990年的可比价格。

4 实证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先对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然后检验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即关注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1 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分别对取对数后的广东省农业增加值(lny)、农业劳动力(lnx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nx2)和农业机械总动力(lnx3)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lny、lnx1、lnx2、lnx3各指标中,除lnx1在10%的显著水平下平稳外,其余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在一阶差分情况下,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且在二阶差分情况下,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平稳。

注:检验类型中,c代表截距项(值为0表示无截距项,c表示有截距项),t代表趋势项(值为0表示无趋势项,c表示有趋势项),d代表差分阶数,p代表滞后阶数;*、**、***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水平。

4.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常用的方法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采用E-G两步法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协整理论上讲,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所估计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1]。因此,先采用OLS估计对农业增加值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再依据回归方程定义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E-G两步法:

第一步:采用OLS估计lny、lnx1、lnx2、lnx3之间的方程,得到协整方程:

考虑去掉lnx2后建立回归方程,并引入ma(1)得到回归模型:

定义残差序列为EMC。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即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仍采用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协整回归的残差序列通过了1%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即证明农业增加值与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质是格兰杰非因果检验。对广东省农业增加值与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5 结论

通过文章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到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业增加值(lny)、农业劳动力(lnx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nx2)和农业机械总动力(lnx3)的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条件下是平稳的。农业增加值(lny)、农业劳动力(lnx1)、和农业机械总动力(lnx3)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对农业增加值(lny)、农业劳动力(lnx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nx2)和农业机械总动力(lnx3)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研究认为广东省农业增加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并不是完全源于农业劳动力(lnx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nx2)和农业机械总动力(lnx3)等因素,或者还有其他因素对广东农业增加值产生影响。

摘要:应用Eviews6.0软件对1990年到2009年期间广东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分析影响广东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广东农业劳动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农业增加值的增加。

关键词:广东农业,农业增加值,协整检验,ADF检验

参考文献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 广东 ;热区 ;社会经济 ;农业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25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dat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tropical area in 2013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 mode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researched, too.

Keywords Guangdong ; tropical area ; social economy ; agricultural industry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省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位于北纬20°09′~25°31′,东经109°45′~117°20′,属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区域,跨越了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3个气侯区,土地总面积17.8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1.85%,其中,全省丘陵山地面积为11.0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43%,平原盆谷地面积为4.171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44%,丘陵山地与平原盆谷地之间的台岗地为2.4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5%;陆地水域面积0.1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88%,多样化土地类型有利于广东省建立齐全农业体系,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多种农村副产品出口需要。

根据南亚办发布的区划划分标准,广东省热区包括17个市超过6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如下: 1.广州市(5个: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2.深圳市(2个:宝安区、龙岗区),3.珠海市(2个:斗门区、金湾区),4.汕头市(7个: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5.佛山市(4个: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6.湛江市(9个: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遂溪县、徐闻县、廉江市、雷州市、吴川市),7.茂名市(5个:茂南区、电白县、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8.肇庆市(4个:鼎湖区、德庆县、高要市、四会市),9.惠州市(3个: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10.汕尾市(4个:城区、海丰县、陆河县、陆丰市),11.阳江市(4个:江城区、阳西县、阳东县、阳春市),12.清远市(3个:清城区、佛冈县、阳山县),13.潮州市(2个:潮安县、饶平县),14.揭阳市(5个: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普宁市),15.云浮市,(5个: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罗定市),16.东莞,17.中山。

1 广东省热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1.1 热区基本经济发展情况

据统计,广东热区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 63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597.49亿元,增长8.84%;第二产业增加值28 532.91亿元,增长9.93%;第三产业增加值31 508.62亿元,增长12.7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5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30%。全省热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 540元,比上年增长8.2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广东省热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11%。全年热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 755.697 0亿元,增长12.77%;公共财政支出3 030.869 0亿元,增长10.55%[1-3]。

全年热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7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3%[1-2]。

2013年热区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较2012年增长2.98%,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长了50.84%,农村第一产业劳动者下降0.94%,热区各市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5 382.47万人,热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 966.9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 944.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 512.1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4 916.5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 071.45万人[1-3]。

热区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699.96元,各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 087.17元,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 465.72元,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 520.40元。热区城市恩格尔系数3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 638.64亿元,物价总指数101,全省热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 453.93亿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3 601.71万人,基金征缴率95.66%,2013年热区各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 162.94万人[1-3]。

2013年,农村调查户中,热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3.00 m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57 m2。2013年热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物品年末拥有量:彩电117.80台,固定电话部63.75部,手机247.05部,电脑40.35台,摩托车108.42辆,生活用汽车6.93辆,空调60.43台,电冰箱72.33台,洗衣机60.55台[1-3]。

nlc202309080856

2013年,广东热区主要农业机械动力19 592 649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3 693 244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 528 140千瓦,电动机动力4 267 180千瓦,其他机械动力104 085千瓦。主要农业机械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渔业机械、运输机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 949台、小型拖拉机208 264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3 983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2 253台、农用排灌柴油机331 068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3 504台、农用水泵538 303台、节水灌溉机械74 085套、联合收割机9 365台。另外还有自走式机动割晒机1 650台、机动脱粒机330 175台、渔用机动船57 355艘、农用运输车97 698辆、机电井1 115 788座(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11 810座,规模以下机电井1 103 978座),灌溉面积152.11万hm2,耕地灌溉面积128.53万hm2,节水灌溉面积20.05万hm2,机电灌溉面积140.20万hm2,机耕面积264.61万hm2,机收面积109.81万hm2。水库数量5 670个,其中大中型水库265个,小型水库5 405个,乡镇、村办水电站2 962个,装机容量1 404 552千瓦,农村用电量11 550 327万瓦时。化肥实际施用量(实物量)6 314 880 t,其中氮肥2 030 225 t,磷肥1 670 066 t,钾肥906 227 t,复合肥1 708 362 t。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1 961 724 t,其中氮肥792 162 t,磷肥182 580 t,钾肥399 012 t,复合肥587 970 t。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1 256 t,其中地膜使用量15 986 t,农药使用量89 572 t[3]。

1.2 热区社会文化发展

2013年,全年热区各市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经费支出708 215万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热区生产总值0.11%。热区公共图书馆有103个,文化馆有11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广播电台0座,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电视台3座,100瓦及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3座,县、市 广播电视台54座;医院2 284个,有行医资格证书卫生技术人员381 17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41.752 4万人,在校生122.806 1万人,毕业生41.263 5万人;普通中学招生(高中、初中)174.749 2万人,在校生536.562 8万人,毕业生190.398 2万人,其中,热区普通高中在校生185.798 4万人,毕业生60.741 7万人,热区普通初中在校生350.764 4万人,毕业生129.656 5万人。热区普通小学招生130.906 3万人,在校生703.931 3万人,毕业生120.205 3万人。学龄儿童人数671.002 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超过670.773 0万人[1-3]。

2013年末,热区总面积12.03万km2,热区常住人口密度593人/km2,户籍人口密度488人/km2,城镇化率达到67.8%。热区常住人口共有9 170.51万人,户籍人口7 152.5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占7.43%,热区少数民族户籍总人口16.33万人,占热区户籍人口比例0.23%;热区人口年龄结构(户籍人口)为男性比例51.63%,女性比例48.37%,非農业人口57.42%,热区农业人口42.25%。0~14岁人口比例14.6%,15~64岁人口比例77.2%,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8.2%[1-3]。

2 热区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2.1 种植业

2013年,广东热区各市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薯类、大豆、甘蔗、糖蔗、油料、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水果(柑、桔、橙、香(大)蕉、菠萝、荔枝、龙眼等)及桑叶和茶叶等。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780 916 hm2,总产量9 286 294 t;稻谷播种面积1 304 261hm2,总产量7 044 329 t;晚稻播种面积681 841 hm2,总产量3 467 448 t;旱粮播种面积159 476 hm2,总产量726 853 t;小麦播种面积922 hm2,总产量786 t;薯类播种面积283 916 hm2,总产量1 432 336 t;大豆播种面积32 339 hm2,总产量79 633 t;甘蔗播种面积162 356 hm2,总产量14 578 242 t;糖蔗播种面积147 675 hm2,总产量13 166 613 t;油料播种面积262 921 hm2,总产量735 390 t;花生播种面积259 899 hm2,总产量730 969 t;麻类播种面积157 hm2,总产量371 t;烟叶播种面积4 496 hm2,总产量11 756 t;木薯播种面积1 447 hm2,总产量1 325 256 t;药材播种面积14 073 hm2;蔬菜播种面积1 054 718 hm2,总产量25 503 243 t;瓜类播种面积30 423 hm2,总产量814 734 t;青饲料播种面积38 882 hm2;绿肥播种面积21 520 hm2;水果播种面积947 927 hm2,总产量11 384 369 t;桑叶播种面积29 487 hm2,总产量962 389 t;茶叶播种面积23 926 hm2,总产量47 784 t;柑、桔、橙播种面积222 321 hm2,总产量3 218 541 t;香(大)蕉播种面积118 130 hm2,总产量3 998 987 t;菠萝播种面积34 297 hm2,总产量886 688 t;荔枝播种面积258 112 hm2,总产量1070 909 t;龙眼播种面积117 405 hm2,总产量642 243 t;梨播种面积5 981 hm2,总产量61 359 t;柿子播种面积8 382 hm2,总产量74 269 t;李子播种面积30 210 hm2,总产量276 300 t[3]。

nlc202309080856

2.2 林业

2013年,广东热区各市森林资源:林业用地面积638.2万hm2,有林地571.44万hm2、疏林地1.7万hm2、灌木林地43.81万hm2、未成林地9.53万hm2、无林地11.45万hm2、活立木总蓄积30 683.4万m3、林木总生长量1 452.7万m3、林木总消耗量618.7万m3、森林覆盖率47.34%.各市全部林业生产:当年造林、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共128 208 hm2、荒山造林(人工造林)67 806 hm2、迹地更新36 934 hm2、低产林改造23 468 hm2、封山育林面积119 889 hm2、林木种子采集量30 t、育苗面积3 216 hm2、未成林抚育作业面积75 012 hm2、中幼龄林抚育205 416 hm2、义务植树7 880.15万株[3]。

热区林业产值199.33亿元,林业产值指数115.5、主要林产品产量包括油桐籽、油茶籽、棕片、松脂、竹笋干、板栗、商品材、大径竹等。其中油桐籽4 127 t、油茶籽26 956 t、棕片2 544 t、松脂195 158 t、竹笋干31 904 t、板栗10 279 t、商品材总产量4 988 549 m3、大径竹总产量121 230 343根;林产工业主要产品:锯材731 734 m3、木片木粒加工963 112 m3、人造板7 819 052 m3、实木地板17 158 284 m3、实木复合木地板11 870 263 m3[3]。

2.3 渔业

2013年,广东热区渔业产值877.02 亿元,渔业产值指数103.11;水产品产值8 603 533万元,增加值3 525 154万元;水产品总产量7 155 081 t,其中,海洋捕捞1 445 106 t,海水养殖2 637 990 t,淡水捕捞103 433 t,淡水养殖2 968 552 t;水产养殖面积452 620 hm2,海水养殖面积169 628 hm2,淡水养殖面积282 992 hm2;捕捞种类主要为鱼类、甲壳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头足类[3]。

2.4 畜牧业

2013年,广东热区牧业产值890.23亿元,牧业产值指数96.17,各市畜牧业生产情况: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190.59万头,牛年末存栏头数190.57万头,山羊年末存栏头数28.86万头,猪年末存栏头数1 765.69万头,家禽年末存栏只数26 260.14万只(其中鸡58 743.18万只。鸭17 767.87万只,鹅1 541.2万只),兔年末存栏只数77.38万只[3]。

热区各市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当年出栏肉猪头数2 964.86万头,当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47.57万头,肉用羊37.79万头,肉用狗180.99万只,兔189.52万只,家禽85 981.21万只,(其中鸡58 743.18万只。鸭17 767.87万只,鹅4 606.55万只,鸽4 202.41万只,其他家禽661.2万只)。肉类产量3 511 958 t,猪肉产量2 198 767 t,牛肉产量56 911 t,羊肉产量6 620 t,家禽肉产量1 199 689 t,兔肉产量6 043 t,其他肉产量43 928 t,奶类产量137 374 t,蜂蜜产量10 280 t,蜂蜡产量3 022 t,禽蛋产量250 124 t,蚕茧产量93 482 t[3]。

3 广东热区农业产业概况

3.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 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4]。农业产业化是根据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择优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有效的推广机制,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5]。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质是通过扩展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及专业化生产水平,增加农业收人环节,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农业生产经营能取得社会平均利润,从而促使农业良性发展。

3.2 广东热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运行模式

3.2.1 发展过程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广东是一个农业资源型大省,农业历来在全国就有较大的影响[6]。广东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的探索和实践,探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产业化新路子—— 江高模式”,出现了各种农工商公司,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与农户合作属自发行为,主要集中在家禽养殖行业。20 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各地相继建起了一批“两高一优”(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行业覆盖领域拓展、联结机制趋于完善等特点,“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从家禽养殖业推广到种植业。20 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东农业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广东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订单农业”得到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明显[7]。

3.2.2 运行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较高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质上是在选择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机制。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广东热区各地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大致可划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四大区域运行模式:(1)珠江三角洲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为主,重点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开发、引进和培育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特、稀品种,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运行模式。(2)东翼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初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成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方面,以“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基地+市场”和“市场+基地”等模式为主。(3)西翼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西翼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湛江糖蔗、茂名荔枝和龙眼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为“生产基地+加工”的糖蔗模式、“生产基地+市场”、“市场+基地”的北运菜模式。(4)粤北山区在农业生产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地位,但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市场”、“生产基地+市场”、“生产基地+社会化服务”、“生产基地+加工”等模式为主[8]。

nlc202309080856

3.3 广东热区农业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3.3.1 较为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立足于地区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框架初步形成

中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农户、龙头企业、政府和农业合作组织4个不同的主体,只有四者相互合作与协调才能保证协调机制有效地运转[9]。广东热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扶持较多,目前广东省已经形成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用地、外贸等的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政策扶持体系,除财政扶持外,当前面向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还包括暂免征收初級农产品加工的所得税、提高免税农产品的进项税额抵扣率以及农产品出口退税,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参照有关规定享受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另外,国有商业银行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信贷倾斜政策,科技部门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科技创新中心等[4]。广东热区立足于地区资源优势,初步形成具有广东热区农业特色的生产区域布局,各地区形成各具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挥企业的组织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与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10]。目前,广东已培育扶持4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9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在全省建成了22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累计扶持建设13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或示范区,示范带动提高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为实施“公司 + 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11]。

3.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不平衡

由于全省各地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条件差异,从整体上看,广东热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农业产业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与产业结构、组织类型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沿海和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大,经营水平高,带动农户的能力强,而山区则相对落后。从产业结构看,种植业的水果、蔬菜,畜牧业的养猪、养鸡,水产业的养殖加工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而粮食、蔗糖等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从组织类型结构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组织较多,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6]。另外,广东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资金不足还是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资金有效地运作起来,农户能够有充足的生产资金,是实现广东热区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前提[12]。同时,产业化的基础是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全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始终把农户利益作为重点保护战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县,采取对口帮扶政策,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带动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13]。

参考文献

[1] 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广东统计信息网. [http://www.gdstats.gov.cn/].[2015-10-11].

[3] 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等.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 闫玉科. 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600-604.

[5] 李朝庭. 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况、问题与对策[J]. 广东科技,2012(23):10-11.

[6] 孙雄松. 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品牌战略[J]. 南方农村,2005(4):43-45.

[7] 蓝志文,胡学冬. 创新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研究[J]. 南方农村,2011(1):32-36.

[8] 刘 炜,万 忠. 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 农业科技管理,2001(1):20-24.

[9] 吴 晨.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08-111.

[10] 李朝庭. 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模式[J]. 广东科技,2013(8):1-2.

[11] 曾 艳. 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 787-1 789.

[12] 梁 荣. 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与特点[J]. 农村研究,2000(Z1):48-51,54.

[13] 陈 永. 浅析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4):28-30.

上一篇:幼儿园近期工作总结下一篇:防火求生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