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2024-06-29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精选8篇)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1

术产业化基地。督促指导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及验收准备工作。抓好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节能减排创新型企业和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创建和建设工作,指导江锂公司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2、以技术对接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合作新成效,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与大学、大学、大学、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力争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共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平台。力争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科研成果尽早在我市得到转化。通过合作,建立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努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的合作互动。

3、以载体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筹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是为加快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尽快编制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案。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热点、难点的能力,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上市等方面提供科技服务。指导2家以上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或准备工作。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力度,指导分宜县建设好省级转变经济生产方式科技示范县。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四是做好全市科技奖励大会的相关工作并推荐5项科技成果参加2012年省科技奖的评审。

4、以专利工作为重点,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确保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验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进一步落实专利奖励及资助政策,确保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两项指标均增长20%以上。强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措施

1、优化促进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发展环境。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指导协调力度,对新能源企业在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安排。通过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着力为新能源企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以建设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中心为契机,引导新能源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尽快形成研发能力。鼓励新能源企业建设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开展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引导、鼓励新能源企业引进或共建技术中心,围绕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开展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完善科技政策配套措施。根据国家、省有关科技政策措施,尽快实现市一级层面科技政策配套。做好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规划编制、科技企业孵化器方案、促进产学研结合等规划、政策制定工作,形成完整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

3、进一步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立足我市实际,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省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强跑部进京力度,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省里科技项目扶持政策和相关信息。积极与省科技厅各职能处室沟通联系,争取支持,做到谋划储备一批、上报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着力加强与优势资源转换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相关科技工作。做好科技项目的实施、跟踪、检查和验收工作。

4、深入开展科技大调研活动。掌握我市产业发展的动态,制定相应规划。寻找适合我市发展战略的新项目,推广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专家库、成果库、人才库、技术需求库等。

5、加强省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和人家引进培养。制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发挥我市优势,拓展对外科技合作的新领域,广泛开展科技合作。积极申报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项目来我市落户。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项目支持、进修深造、科技创新等方式,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创新人才团队。

5、加速成果转化推广,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科学技术产品品牌化。尽快促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在高新技术领域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科技查新、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咨询、科技情报服务等工作,加强对科技项目的鉴定、验收,争取涌现出更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

【范文网】

6、协调指导服务科技型企业。组织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其它专项基金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引进与开发,促进企业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竟争力。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2

王吉位秘书长在汇报中指出, 再生资源产业真正规模化和产业化历程较短, 产业科技基础差, 创新空间大;产业中小企业多, 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速度快, 创新需求强;企业主动性强, 创新积极性高。因此, 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在首批18家发起单位基础上, 2010年又有12家单位加入。目前联盟按照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有色金属、废旧电子电器、废旧高分子材料4个领域分别确定了牵头单位和牵头人, 设立了联盟办公室, 成员单位派人积极参与秘书处的工作, 完善了联盟理事会的办事机构, 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按照4个领域制定“十二五”产业技术路线图, 为国家科技计划指南提供依据。二是按照产业技术路线图启动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工作。三是充分发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铝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主导性力量, 研究开发一些原创性技术。四是加快科技攻关平台建设。五是推动联盟各领域内部产学研结合。六是加快联合培养人才步伐。七是建立信息定期传递机制。通过定期联盟工作简报和官方网站, 及时发布联盟成员产学研合作信息及国家科技政策动态, 搭建了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信息平台。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3

编辑点评:近两年,“3D打印”这个时髦的名词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继2012年4月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3D打印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3D打印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概念热潮。这也促使各国政府重视并支持3D打印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也不例外。

3D打印可以为印刷业务增加附加值,它能够使人们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灵活地生产小批量产品,比如印刷品的前期设计、模型或样品制作等,从而使后续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而且,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贺卡和礼品包装市场也有机会大展拳脚。目前国内印刷业也在非常密切地关注3D打印技术的发展。据悉,在包装印刷的印后领域,3D打印技术已经应用在激光模切机的压痕工序,它同模切一道,实现了数字化的印后革命性变革。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4

花都高科技工业产业园是花都集团在我省开办的大型产业基地,是2014年底由花都市政府引进、花都集团承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督办的省市重点项目,位于花都平新产业集聚区。园区总投资预计为60亿元,将在五年内全部建成。

园区一期智联研发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亿元,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型号固网智能终端系列、无线(WIFI)终端系列和移动(3G、LTE)终端系列等,并以固网智能终端为龙头形成全产业链,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园区二期花都科技园目前已开工建设,建设规模1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产品,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30亿元左右;园区三期将大力推动跨境产业、新能源汽车板块及数据中心和环保技术等项目。

一、园区围绕如下六点统筹规划:

1、量大:园区计划总投资预计为60亿元,将在五年内全部建成。规划占地面积约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米, 达到设计产能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年知识产权突破500件,其中PCT专利不少于20%。园区划分为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商务办公、孵化和产业转化器、配套服务五个主要区域,吸收稳定就业员工约3万人。

2、齐全:体现在园区的配套设施上。食宿、洗理、商超、医疗、娱乐、健身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满足3万人的生活生产需要,并以最优惠的方式提供给入园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

3、织网:产业园区将要抓好几大龙头:智能终端、数据中心、环保技术、新能源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院等几大龙头,并围绕这几大龙头进行布局,最终形成多个完整的产业链。

4、窗口:指的是展示体验中心,也是城市科技馆。以实物、多媒体、仿真、模型,声光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智慧展示花都集团高新技术和产品,供参观人员切身体验,并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给需求者。

5、优惠:指政策优惠。园区积极协助入园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定,并将入园企业列为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单位,对其国内专利申请费给予资助,并在生产用房、居住用房和水电费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

6、环保:园区必须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园区中水需循环使用,园区各种垃圾须经处理后方可外排,生产废料需在园区内加工利用;设计时尽量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以节省能源。

二、园区划分为以下版块:

1、园区总部

功能:指挥调度、展示体验、总部办公、综合商务中心。占地:75亩;建筑面积:8.1万平米

2、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功能:以固网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完整生产链。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7万平米

3、新能源产业区

功能:以汽车无线充电设备为核心的完整生产链及运营、服务。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6万平米

4、生态环保产业区 功能: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设备生产、技术服务。占地:145亩;建筑面积:16.5万平米

5、孵化中心

功能:设立孵化基金,开展投融资。联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针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创业企业三种类型进行孵化。

占地:80亩;建筑面积:7.2万平米

6、产业转化中心

功能: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并将技术、知识产权、服务为支撑的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财富。

占地:90亩;建筑面积:8.6万平米

7、测试中心

功能:园区公共测试中心,为园区所有企业提供服务。占地:10亩;建筑面积:0.7万平米

8、创客空间

功能:创客空间就是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万平米

9、互联网+ 功能: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互联网金融。占地:55亩;建筑面积:5.5万平米

10、研发中心

功能:设立生态环保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院、通讯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智造技术研究院等六大科研机构。占地:100亩;建筑面积:9.0万平米

11、数据中心

功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中心,提供空间服务、数据产品等。

占地:40亩;建筑面积:13万平米

12、综合服务中心

功能:食宿、洗理、医疗、文体、培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5.8万平米

13、智慧产业中心

功能:智能可穿戴产品、网络安全产品的生产,智慧技术和智造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2.9万平米

三、园区招商政策

1、园区精心规划几个产业链,开展针对性招商,先引进最末端项目,再沿链条逐步向上,直到最上游。以最终端产品为龙头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多个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终端产品以花都通讯为依托,由其提供订单。

2、为入园企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在同等条件下,由园区内企业为其配套,吸引众多企业入园投资,大大拓宽招商通道。

3、根据园区规划,园区10万多平米的孵化楼要联合省、市科技和工信部门在园区内成立孵化中心,吸引100家左右的小微企业入园孵化。和风险投资或天使资金签订协议,在园区内共同设立风险投资资金,用于孵化小微企业。

4、和花都省的本科以上高校签订孵化协议,吸引其科研成果入园孵化,定期发起大学生创业大赛,选择项目入园孵化;

5、利用花都当地资源,提前做好园区配套服务,如物流、食宿、招工培训、物业、风投、法务、财税等基本工作,鼓励这样的服务企业提前入园。

四、科技服务业规划

1、科技服务化

1)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研发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使得研发成为一个产业。

2)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科技服务业贯穿于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研发链和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将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管理系统化

按照“管理有规、发展有序、引导有方、服务有效”的原则,全面系统协调的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工作。

1)管理有规,就是要完善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能乱作为。

2)发展有序,就是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管理导向,避免无序竞争、市场垄断等不良现象。

3)引导有方,就是制定实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采取政策规范、标准制定、项目扶持等方式,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有力引导。

4)服务有效,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5 科技服务业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见效果,帮助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能力。

五、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1、加速推进园区科技服务业向“产学研金政”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探索多种合作与联合的模式,积极支持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体系。此外,要注重培育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考核、选拔机制,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的吸引力,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科技服务业,从而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促进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5

各位领导:

下面,我把我们金港镇的科技创新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取得的成绩:

1.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金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这个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港的实施意见》,使得全镇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我镇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博士后研究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家。近三年来,我镇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只,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5只,申请专利3423件,国际专利8件,获市级以上各类经费资助3700余万元,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占全镇销售收入的29.5%,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约6000余万元,镇财政支出科技创新奖励600余万元。2009年,我镇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44亿元,享受减免所得税优惠达4000余万元。

2.科技创新人才高度集聚

我镇坚持科研合作与招才引智并重,在引导企业寻求高校院所进行科技合作的同时,大力加强培养与引进人才。镇政府积极帮助中集圣达因等企业联系博士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积极帮助灿勤电子等企业联系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积极帮助天霸集团、仟禧坊家具、金陵纺织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积极帮助张化机、中集圣达因、圣汇气体、欣欣化纤等企业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借助科技镇长团的力量,常州大学、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圣汇气体、金陵纺织、张化机等企业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企业充分使用学校的人才。通过认真做好江苏省企业博士基金及苏州市、张家港市的人才政策的宣传工作和及时协助解决企业引进人才过程中遇到困难,方便应聘人才了解张家港金港镇企业状况、政策支持和人才的创业环境,使金港镇企业

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二、我镇科技创新工作特点:

1.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今年以来,我镇把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为更好地为我镇企业进行科技服务,我镇与常州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镇长团的协助下,去年以来,常州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先后与我镇十余家企业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和技术开发合同。其中在市第四届科技节上,我镇即有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合同,合同金额达到500余万元。校企之间互访活动频繁、企业科技工作热情高涨。

2.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持续增强。

一是绝大部分规模骨干企业逐渐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过渡到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扩展经营领域等手段使企业发展,企业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装备制造行业是我镇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张化机、中集圣达因、圣汇气体、安远物流装备、华菱化机等企业,近年来不再满足于来图加工,而开始在了解工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产品。如张化机准备开始研发核电装备、圣汇气体研发海洋采气平台配套的LNG运输船、安远物流装备筹建研究所攻关起重船技术。纺织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也是我国竞争程度最激烈、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我镇金陵纺织、天一纺织、欣欣化纤等企业面临国内外的价格战加剧的现状,不约而同地加强新品的研发,组建了独具特色的色织研究所、特种纤维研究所,去年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保持我镇“纺织强镇”的地位做出和重要贡献。可以预见,我镇传统行业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对我镇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掌握行业科技进展的需求、拓宽合作开发新技术的渠道的需求和深入了解相关科技政策的需求。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效益,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于科技平台、载体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如,我镇的化工、新材料、电子、制药企业由于行业内技术竞争激烈,且认识到高新技术产品的效益附加值高,其科技创新意识较强。国泰华荣、华盛化学开发的产品在锂电池电解液、硅烷偶联剂衍生品方面享有盛誉,浩波科技的AK糖产品销售量全球第一,灿勤电子开发的产品在航空航天、3G、4G通讯领域中独树一帜。

这些企业普遍科技创新意识浓厚,研发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科技管理制度较为成熟,有专人负责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目前这些企业大都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但是研究力量仍然以本企业员工为主,科研能力不够强,亟需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引进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品的开发。

3.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科技项目的申报上,华菱化机、港腾机械等企业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原制管等9家企业申报了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中集圣达因参与的第二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已获批准,张化机、圣汇装备等7家企业申报了省级科技支撑项目,金陵纺织、张化机、灿勤电子等企业正在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泰华荣申报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华盛化学等企业积极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与专利。今年,我镇中集圣达因的施才兴总经理、浩波科技的陈小萍总经理获张家港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施:企业家奖,陈:专业人才奖)

三、存在不足:

一是部分中小型、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仍有待培育。主要体现在:我镇的部分中小型氨纶纱制造企业、标准件装备制造企业、普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满足于当前的经营状况,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虽然重视科技,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没有配备专职、较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员,或者尽管配备了专职科技管理人员,但是没有制订科技管理制度和形成科技管理体制,造成“人人关注科技创新、谁都不做科技创新”的现象。

三是部分企业由于资金不充裕,而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不愿意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资金,而只想引进现成的成果。

四、下一步工作:突出五个“抓”。

一是抓好规模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营造创新氛围,带动全镇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再上新台阶。建立重点服务企业情况月报制度,完善企业工作联系人,及时掌握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产品)申报、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动态,为落实科技政策尽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借助科技镇

长团协助企业做好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紧紧围绕产学研合作这个主旋律,结合市“科技镇长团”的优势,推动我镇企业与常州大学的战略合作,积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高校高技术项目与人才团队,推进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借助外“智”,不断提升自己开发新品的能力并形成自有的拳头产品,把企业的研发水准推向新的高度。

三是抓科技项目的培育与申报。围绕市科技局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扶优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延伸发展项目、投资新建一批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研发培育一批成果中试攻关潜力项目、洽谈引进一批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招商项目、跟踪调研一批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热点项目。这方面,我镇企业大有文章可做,如张化机的国内首套20万吨离子膜烧碱浓缩蒸发站、圣汇气体的不锈钢低温球罐、华盛化学的锂动力电池防爆溶剂、灿勤电子的4G通讯项目等。

四是抓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抓好专利申请与授权及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专利申请在完成总量任务的前提下,要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为重点,这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及其他科技项目的必备条件,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更需要专利的保护,这方面要帮助企业多多“挖掘”,同一产品要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申请、保护。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标准是质量的前提,只有抓住了标准这个根本,企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抓科技政策宣传。持之以恒地到各类企业了解科技需求,宣传科技政策。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投入资金或借助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以上就是我镇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工作,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最后,预祝这次对接会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篇6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就业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出口和投资,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时拉动了就业的快速增长。但人们也意识到,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在发展初期虽然具有一定成效,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且其弊端已经开始初步显现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了就业的稳定。而集约式的发展要求我国对当前的产业进行升级,尤其是要利用创新来推动我国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在当前经济持续低迷,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形势下,这样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推动产业升级,利用创新代替要素和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进而保持就业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并从就业发展的视角为推动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长期备受关注。从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看,一方面表现出对就业影响作用的双重性,即所谓的 “破坏作用”与 “补偿和创造作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也各不相同,这使得科技创新对就业影响的最终效应并不明确。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学者认为科技创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如李从容( 2010) ,刘悦( 2012) 等。当然也有相反的观点,如唐国华( 2011) 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揭示了科技创新与就业增长率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尤其是在短期内,就业的 “破坏作用”占主导地位。朱轶和熊思敏( 2009) ,方建国和尹丽波( 2012)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从长期来看科技创新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样不能一概而论。相关文献大多把产业升级概念理解为一种结构变化,即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协调的方向发展。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如李文星( 2012) ,段敏芳( 2011) ,樊秀峰( 2012) 等。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变迁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甚至会产生负效应,如朱轶和熊思敏( 2009) 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我国就业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邹一南( 2012) 等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就总就业效应来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为负。此外,张浩然和衣保中( 2011) 认为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与此同时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就业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对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这两个因素纳入到同一个计量经济模型,综合分析它们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并结合了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后续部分的内容安排为: 第二部分是模型与数据,第三部分为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1 模型与数据

1. 1 计量模型的设定

假定生产函数为扩展的Cobb - Douglas函数:

其中Y为实际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TS代表产业升级,本文的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微观概念,而是指结构变化,即产业结构升级。参数A为全要素生产率,α、β、γ 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产出弹性系数。考虑到科技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本文借鉴吴延兵( 2008) 的做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

上式B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ZL代表科技创新。ε 为随机误差项。将( 2) 式中的f( ZL)设定为f( ZL) = Фln ZL。

基于厂商的最优雇佣原则,在竞争条件下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由此可以推出:

上式中ln( w /p) 表示实际工资率的对数形式,然后将模型( 3) 应用到面板数据:

其中i指第i个省市区,t指第t年,β0为截距项,ε 为随机误差项,β1、β2、β3、β4为待估系数。

1. 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上述( 4) 式中的被解释变量( ln L) 采用各地区年底就业人员的对数值。涉及的解释变量包括资本存量( K) 、工资水平( w /p) 、科技创新因素( ZL) 以及产业升级因素( TS) ,均采用对数形式。其中资本存量采用张军等人( 2004) 的做法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工资水平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职工实际平均工资( 在此用aw代替) ,即名义平均工资除以消费价格指数,基年为1990 年。对科技创新的度量,可以从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采用适当的指标衡量,其中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一般常采用专利数作为衡量,本文采用专利授权量来表示。产业升级的度量,本文借鉴干春晖等( 2011) 的做法,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度量。干春晖等( 2011) 认为这是对产业升级的一个更好度量,它反映了产业结构 “服务化”发展的趋向,该指标值越大就说明经济就越向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表明产业结构在升级。

文中采用的数据为1990 ~ 2012 年中国29 个省级面板数据,由于部分地区数据缺失,本文将四川和重庆合并,西藏没有纳入分析样本。除部分数据从各省统计年鉴补充外,其余主要数据均来源于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表1 是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2. 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保证估计结果有效,首先对各面板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一般可以使用LLC、IPS、Breintung、ADF - Fisher和PP - Fisher等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为了方便,有时只采用少数几种方法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本文仅列出了LLC、IPS和ADF - Fisher 3 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即服从I ( 1) 过程,其它检验方法也支持这一结果。

注: 原假设为存在单位根。括号内为该统计量值相应的伴随概率。D表示该变量的一阶差分。

2. 2 协整检验

如果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则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考察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面板数据协整通常采用的是Pedroni、Kao、Johansen的方法。

从Pedroni方法的检验结果看有4 个统计量拒绝原假设。根据Pedroni ( 2003) 的观点,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第4 个面板t—参数和第7 个组t—参数统计量有较高的效能,而其他几个统计量的效能较低。所以根据上述结果,在1% 显著性水平上这两个统计量均拒绝原假释,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此外,KAO检验结果和Johanse Fisher面板协整检验结果也同样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注: 零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注: 零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2. 3 面板修正标准差( PCSE) 估计

尽管单位根检验表明各变量并非平稳,但通过协整检验可以看到,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通常有3 种形式: 即混合估计模型( Pooled Regression Model) 、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和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究竟选择何种估计方法,一般是采用F检验和豪斯曼( Hausman) 检验来确定。最终豪斯曼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看,不仅有主要变量的估计值不显著,而且平均工资的就业弹性值大于零,与相关经济理论不符合。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受到自相关、异方差等的影响。本文采用PCSE ( Panel Corrected Standard Errors,面板校正标准误) 方法重新进行估计。PCSE估计方法对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如同步相关,异方差,序列相关等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处理。模型Ⅱ是对面板数据模型( 4) 采用面板修正的标准差估计( PCSE) 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拟合结果明显优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

注: ***表示1% 的显著性水平。* 的显著水平为7% 。

从估计结果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就业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相符,也与理论结论相符合。但它们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与产业升级相比,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科技创新的代理变量专利授权量每增加1% ,带来的就业总量增加0. 062% 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也随之增强,从而对劳动力的吸纳产生了正的效应,同时因科技创新而诞生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也会对市场形成新的劳动力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 057,这主要因为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各产业劳动力分配也在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在吸纳就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从而形成吸纳和排挤双重效应。现阶段,由于传统重化工业倾向的影响还未消除,导致排挤作用的存在大大削弱了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吸纳作用。

2. 4 地区差异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就业效应各不相同。为了对这种区域差异进行检验,本文将29 个省市区按照东、中、西划分为3 个子样本,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和琼等11 个省( 直辖市) ; 中部地区有8 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晋、吉、黑、皖、赣、豫、鄂、湘;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桂、蜀( 含重庆) 、黔、滇、陕、甘、青、宁和新等10 个省级行政区。并运用和上文相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7 是面板数据模型( 4) 的分地区的估计结果。

注: 括号内为标准误,***表示1% 显著性水平,**为5% ,估计方法采用PCSE估计。

从表7 的估计结果来看,科技创新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均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它们的弹性系数也差别不大,且和全部样本所估计的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这说明,不管在哪个地区,不管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什么样的差异,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各地区就业增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在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估计结果还说明,越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科技创新对就业增长的积极作用越加强。此外,产业升级对各地区就业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别,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极为显著, 其弹性系数为0. 1798,但在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则均不显著。考虑到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这一结果也可以说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积极作用会愈加显著。

3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我国1990 ~ 2012 年29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创新对我国就业起到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 产业升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也产生了正效应,但相比之下,科技创新对就业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别: 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强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产业结构变迁对各地区就业增长的影响则表现为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 1)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政策举措具有相容性,也就是说,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对扩大就业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 2) 基于创新对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的积极意义,政府应该把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把创新作为打开当前我国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这扇大门的钥匙。此外,促进科技创新,基础在人才、在教育、在制度创新,因此,持续加强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并通过制度变革,在全社会营造和培养一个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基于1990~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型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扩大我国就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科技创新对就业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同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存在差别。论文在最后阐述了上述结论背后重要的政策含义。

科技创新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篇8

福建古田,是一个早在殷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古城。这里四季常青、绿树葱茏,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每当雨过天晴的时候,森林里充满了清新空气,树根下,草旁边,一排排蘑菇破土而出。这种采天地间灵气而生的美好物种,深深吸引了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从小时起,他就痴迷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的物产;长大后,他成为了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和营养学家。

高益槐教授,将半生的痴情投给了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也爱滋养于天地间的万物。怀揣着对生物产业的热情,他频繁奔走于大江南北。不久前,本刊记者在北京专访了这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新西兰国立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听他讲述了他与生物经济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对“十二五”时期生物产业发展的看法。

高益槐告诉记者,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特色生物资源品种繁多,蕴藏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商机。生物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方位地部署和实施中国特色的多学科结合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把“生物经济”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产业,并成为长远性战略。

生物产业:“十二五”备受重视的战略新兴产业

几千年中国发展史,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人文和产业文化,如中医药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菇菌文化等等。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中国的生物经济整体水平一直停留在简单、粗放、低级的栽培、加工和利用上,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近两百年来,西方经济高速发展,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生物经济领域(农、林、牧、副、渔等)应用了先进文明的科技,把生物经济推向了高潮。

著名的经济预言家保罗•皮尔泽曾经说过:“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科学颠覆了人类的生活形态。这些发明打造了许多企业王国,抢占了先机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今天21世纪的重大事件正在酝酿发酵,同样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并在今后10年创造庞大的兆亿商机,那就是生物和健康革命。”

在生物和健康革命领域,中国先天资源丰富,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生物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方向。据记者了解,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是生物产业的三大发展重心。生物医药是传统发展重点,而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方面有望在政策的扶持下,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生物工程事业将大有可为。

长年致力于生物工程和生物经济研究的高益槐教授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他分析说,随着信息科学、电子、机械等科技的进步,农业工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势必引领着这场生物革命”。

在“生物革命”领域,高益槐教授是一位先行者,他自幼与绿水青山结下深厚的情缘,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生物科学。高益槐所出生的福建古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全世界90%的银耳产于这里,被誉为“中国的食用菌之都”。高益槐还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带着他去采集蘑菇,那时,山间、田野、果园中到处都是风味独特、甜滑可口的牛肝菌以及清爽脆口的银耳等菇类。从上中学起,高益槐就痴心白木耳、香菇、竹荪这些真菌的人工种植研究。1977年高考恢复了,当时高益槐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有很多热门专业可以选择,可他却果断地选择了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茶专业。1982年他被留校任教。教师,是一个平稳又令人称羡的职业,但是,高益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走下讲台,“停薪留职”回到家乡培育食用菌新品种。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对此,他无怨无悔。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来源于一个人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动力。“我始终有一种动力,我很明确我在做什么,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他对记者说。

高益槐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了他的成功。也许,在他看来,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从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和创新的喜悦。

上世纪80年代,高益槐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取得全面突破,他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全国18个省、市、县政府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他的香菇、竹荪、白木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委和省里的“星火计划”,他被当地农民誉为“财神爷”。

1992年,为了新的科学探索,高益槐只身奔赴新西兰,从零做起,从栽培育种转入天然生物医学营养的研究。很多人对他在盛名之下却放弃一切奔走他乡不理解,但是高益槐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时,国内没有先进的研究真菌医学营养的设备和科学,我只能选择出去。”他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由此揭开了他科研生涯的另一页新篇章。

1994年,高益槐正式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1999年升为高级研究员、真菌学家;2002年调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作物和食品研究所任首席科学家兼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和教授;之后兼任新西兰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9年,转任梅西大学Riddet Institute 研究总监。2005年,他被聘为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聘于中国科协海智专家。

高益槐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真菌学、医学营养学、天然药物学、药动学等。共著有英中(韩)等专著10部,发表国际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两次获国际发明奖,获得国际原创性专利4个,发明药物产品23个。他的发明专利“一种高活性灵芝多糖和高含量灵芝酸的水提取工艺方法”、“灵芝活性多糖的低温提取技术”,分别获中国专利;“多种生物活性多糖复合配方之规律和科学比例之计算方法”、“多重生化分离天然活性物质之方法”、“奇异果活性成分之研究和提取工艺”三项发明均获新西兰专利。这些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赞誉。

“需求无限,市场无限,商机无限。前程无限。”高益槐告诉记者,现代工业诉求的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会慢慢地冲淡合成工业。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天然药物的制造国和市场,植物(包括水果)将成为人类食品和药品的基础物质,动物(包括海洋生物)是生命中营养和医学营养的补体,食“药”用菌将成为天然药物的神圣来源。

“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在山、水、海、田上做文章。这是一片富裕而不贫瘠的土地。地上地下,海里海上,江河流水,大好河山,无尽的宝库,只要我们抓住区域特色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会让我们保持稳定的富裕。”高益槐如是说。

生物经济:将成为重要的“三农”新产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十二五”伊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怎么发展?毫无疑问,“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当前情况及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安排。《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

那么,农民的收入怎样才能持续较快增长呢?在高益槐看来,应该大力发展“三农”新产业。他认为,发展“三农”新产业可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可解决生物资源的应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解决环保生态问题以及生物产业链及工业的多层次加工增值等问题。

高益槐认为,“三农”问题,是中国民生和全面奔小康的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源问题,还有战略、理念和创新方法手段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把“生物经济”当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产业。全方位地部署和实施中国特色的多学科结合的生物经济战略,应该是“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6年,高益槐教授与福建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签订了生物制药科技项目,投资2000万美元在东侨开发区建设安发国际(福建)生物科技园,研究开发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生物活性成分,制造天然药物。他时时牵挂家乡农民的致富问题。他对记者说:“福建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突出山海资源,搞好农副产品的高科技深加工,使之成为重点产业。当前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让我们这些海外乡亲备受鼓舞。我很愿意为家乡出一份力!”

高益槐一直积极推动其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于家乡的经济建设,高益槐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应抓住福建地理和生物资源特色,走生物经济发展之路。就拿福建当地的蘑菇种植来说吧,现代化的蘑菇生产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值得投入的绿色环保产业。

高益槐在福建省投资建设生物科技园也是为了助力“三农”经济。把专利技术移回家乡,可以为祖国生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献力。高益槐认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应加快农业生物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新技术,应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高益槐确信,生物经济和生物工程将成为重要的“三农”新产业。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容量大,市场前景广阔。他预测,未来大多数农民将成为科技型的新时代农民,成为农业工业化的产业大军。而且,该产业的资源完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他还认为,该产业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方能创造特色经济。该产业应以追求消费的功能性内涵为基础,满足人类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诉求,成为永久不衰的产业。

生物科学:将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小的时候,高益槐曾经对一个古老的传说念念不忘,那就是《白蛇传》的故事。他记得故事里有一个细节,白娘子曾经冒险盗得灵芝仙草,使夫君许仙起死回生。

灵芝仙草拥有这样神奇的药用功能吗?由于对灵芝仙草的传说念念不忘,高益槐对灵芝的研究颇有建树。较早以前,他就研发出了竹笙和灵芝的仿生栽培新技术,并在“菇类菌丝体多级发酵生物工程”的研究中成功提取了银耳多糖与香菇多糖两种重要成分。1995年春,高益槐把自己十年来对灵芝的研究推向了顶峰,成功地发现灵芝中最珍贵的药用成分—多糖D6,并用低温水醇酶提取法提取获得成功,获国家专利。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孕育出了自己的“国粹”— 中医中药,这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文化遗产和医药宝库,这是一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历史揣摩、验证和总结的一门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文化。

在高益槐看来,随着华人的海外侨迁和外国人的来华交流,中国传统医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对天然药物和各国传统医学的研发利用,发展他们的生物经济,抢占国际市场,目标越来越清楚,步伐越来越快。这为“中华国粹”的振兴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益槐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世纪,国药兴邦、济世、腾飞、走向世界,已是最好的时机。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高益槐取得了很多创新突破与成就。1998年,高教授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三效关系”理论和生化提取技术,分别获得美国爱因斯坦发明委员会和“国际科技贸易和发明产品博览会”两项国际金奖。高教授还把从数百种真菌多糖中筛选出的活性中、小分子真菌多糖等十余种精华成分,与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来的碱性壳聚多糖进行科学复合,在全球首创实现了不同多糖成分的药性兼容和互补,其功效已证明超越单方单一生化成分产品,可迅速而全面地调节人体的免疫能力。高益槐对生物应用科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活性成分及复合配比的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在高益槐看来,中国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西方科学有根本不同的源和流,因此具有诸多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特性。近二百年来,当西方科学文明发展异军突起的时候,历史遗留下来的各国传统医学就逐渐地被边缘化,同时面临着“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挑战,因此,传统中药文明面临传承和创新的新使命。

高益槐对记者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命价值的提升,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疾病治疗为主要目的,转为预防、保健、康复和治疗并重的综合防治为目标。人们渴望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传统医药学“生物、社会、心理、自然”的医学模式优势凸显。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医药,特别是整体调节、扶正固本的治疗体系和手段更适应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医的辩证施治方法对亚健康人群会起到全面协调、整治、保护和根治的目的。

“传统药物是从我国固有资源发展而来的固有传统文化的产业。传统药物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这个‘综合性产业’现代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尽快用高新科技改造和提升其优势和本质。”高益槐对记者说:“我常在国际上作报告,外国人和西药研究者对中医药褒贬不一,有的甚至起哄攻击,我很生气。不是中医药没有本事,中医药有5000年的历史,问题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开发不够。”

高益槐把自己的科研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仿生栽培—杂交和基因育种—医学营养。高益槐目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尽快把自己对医学营养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从广泛的草本植物、海洋生物、菌物三大类生物的天然产物中,提取活性多糖的方法带回中国。同时,他还希望为祖国培养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材生。年过半百的他工作依然勤奋。直到现在,高益槐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对于自己依旧很苛刻,没有一点休闲娱乐的时间。

“高益槐是新西兰华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天才真菌学家及医学营养学家之一。我以与他为友而感到骄傲……他的未为人知的故事发人深思,他的成功激励斗志,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启迪后进,他对工作、家国的承诺及对未来的信念更令人感动。”前新西兰总理珍妮•薛普莉为一本讲述高益槐教授的传记作序时这样评价高益槐。

“梅冲霜雪偏舒芷,兰杂篷蒿不碍香。”这是高益槐的外祖父送给高益槐的两句话。高益槐一直把外祖父对他的期望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高益槐生长在中医世家,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作为福建古田人,他对祖国的生物资源也非常迷恋。在研究生命科学、拓展生物经济以及发扬传统医学方面,高益槐矢志不渝,兢兢业业。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科技与自然,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在高益槐心里和谐相融。“人类总是和医药科学共生共长,相辅相成,凡从政治国者,凡从医济世者,凡创业大成者,凡慈心为善者,无不以医药、医政、医德、医生为重,把人类的健康平安、和谐生存看作是最大福祉”。高益槐如是说。

为完成报效祖国的心愿,高益槐教授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担负着“中国—新西兰经济科技促进会”会长等社会职务。短短几年间,他为中新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两国在科技领域十几个项目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科技界及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他被选为中国政协第十一届海外特邀代表,福建政协委员和宁德政协常委。现还兼任新西兰福建同乡会会长和中国各级海外交流协会的各种职务。

上一篇:曹庙小学20132014第二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区业主委员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