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儿童科普教育

2024-07-30

注重儿童科普教育(共5篇)

注重儿童科普教育 篇1

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以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它一般是独立于成人的文学作品的。这些作品适合少年儿童们的心理发展和审美观点的,能够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的最佳文学作品。它具有趣味性、启蒙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越来占的比例越大了。所以,能否提供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效益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提高,我们要深入研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求有效教学能够实现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谈谈自己的感触。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塌糊涂的学习,学生只能是枯燥乏味地听讲着,没有动机的学习只能是徒劳的。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学习的兴趣感。因小学生们的心理不是太成熟,他们自然就会喜欢那些新奇幻想、离奇古怪、诙谐风趣的作品。由此,孩子们对那些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比较多一些。特别是那些童话非常适应孩子们的口味,因为这些童话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不断地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首先选择童话这类的作品,给孩子们做导引阅读兴趣素材,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阅读引导,能够使孩子们积累更多而丰富的语汇,提高识字量,潜移默化地领略着写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审美感,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走上了喜欢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

二、以审美促进儿童文学教学

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征,它也被称为儿童文学的第一个属性。所以,每个儿童文学作家都本着赋予孩子们以美感的任务来进行儿童问题的创造,审美的属性称为儿童文学创造的内在基本要求,无形地指挥着文学创作的方向和本质。只有符合这一要求才能得到孩子们的接受和认可,儿童文学的作家们也由此得到真正的创作启迪。作家曹文轩曾提到过“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这种认识,作为儿童文学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目标。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能知道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是最基本的审美特质以及艺术品行。它与成人文学比较,突出的美学特点就是儿童文学带有更多的情趣性。孩子们是一张白纸,没有那些复杂的思想意识,他们比较纯真自然,比较单纯和独到的思想品行有着洁白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情趣就是这些想象和思想的象征。鉴于这些原因,我们给孩子们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筛选那些能够激发孩子们感情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精神食粮,使他们的成长得以受益,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挖掘儿童情趣,老师应该主动从课文中发掘学生情趣,从而将儿童情趣更好地渗透到教材内容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儿童心理、神态、语言、处事方式表现,也可以通过生活细节、故事情节表现,有的则通过纯真的情感表现。

三、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科学地引导儿童文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我们本着通过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动机。我们可以先以孩子们喜欢的读唱形式来引领他们爱上儿童文学作品,如把那些儿歌、绕口令、比较好的歌曲以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对话等搬到课堂教学上来,通过这些做法极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去思考,提出各种问题,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调动他们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儿童作品的阅读让他们学到写作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写作意识,达到“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注重儿童科普教育 篇2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

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 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 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 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 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 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 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 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 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 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 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 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 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 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 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 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 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 象征。牛虽然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 和情感的颠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 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 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很多教师不理解这一点,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孩子,或是指导他们搞一些时代,政治需要而应景之作,更甚者为了参赛获 奖的功利目的而临摹抄袭,或是成人为他构思代笔。不少家长的功利性也太强,我花钱送孩子学绘画,就是为 了将来考美术大学当画家,于是为孩子制订了目标,若感觉没有达到或是太慢,就会横

加指责。这样给孩子造 成了压力和痛苦,孩子学习,作画完全是为了成人的功利目的,丧失了自我,成了被动的工具,“为地主干活 的长工”哪里还有半点审美愉悦。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 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 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 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 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 象,为他们营造一个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 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 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 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 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人。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什么叫自我感觉呢?

自我感觉包括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 自己还不错,有能力,自我感觉良好。儿童由于不能对自己进行评判,所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和 家长的评价,认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还行。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说他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甚 至破罐子破摔而无所作为。有的教师和家长不懂得这一点,轻易指责儿童,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而且往往 以成人的标准和过高的要求去错误地评判他们,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说严重一些甚至会毁了他们的 前途。所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 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 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不切 实际地乱表扬,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要把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 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所谓独立意识就是不依赖别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气,由于家长爱之殷,忧之太勤,寸步不离,就 象忠实的奴仆侍侯皇帝,干什么都巴不得为他代劳。这样,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没有大人在身边就像丢了魂,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要求他们不依赖别人,独立完 成自己的作业。要即时表扬那些勇敢的,不要家长帮助的孩子,让那些娇气的孩子有学习的榜样。有目的地训 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

自主意识也叫主体意识。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和有独特的个性。儿童由于幼稚,所以往往 处于被动(受体)的地位,而我国长期的以“听话”为乖娃娃的教育也是将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进行的。孩子总 是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无条件,无选择

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采用机械的填鸭式教 育,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 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 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 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注重儿童科普教育 篇3

在学校组织开展的“三美教育”活动中,紧紧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将德育行为规范,一日生活常规内容采用儿歌、童谣的形式教给学生,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熟记乐背、使教育规范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真正让“美行”教育落到实处,效果事半功倍,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贯彻日常行为规范,采用儿歌记忆,将大目标化为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更具操作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贯彻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熟知规范内容,并初步落实到行动上,是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由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大多是六岁左右的儿童,理解能力极有限,而形象记忆力强,此时运用琅琅上口的儿歌教育他们,效果出奇地好。如贯彻课堂常规,我就用下面这首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老师提问题,快快把手举,声音清楚又响亮,好像百灵把歌唱。”对于课堂常规,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朗诵时生动直观的表演,形象的注入儿童的大脑中,使该要求生动地停留在儿童的记忆深处,从而规范他们课堂行为,长期训练,便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较之空洞说教如“课堂上要积极发言,大胆回答问题”等等,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儿歌、童谣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其审美情趣,将德育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低年级的孩子,最适宜在活动中加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是能否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重要因素,结合班级开展的说写日记实践活动,为了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我让学生多搜集儿歌、童谣,摘抄在日记本上,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朗读或背诵自己的佳作,学生们的表现欲都极强,同时又让他们将所学的教给其他的同学,一句一句地领读,直至所有同学都会背诵,学生们积极投入,兴致高昂,周原同学摘抄了一首有关爱护地球妈妈的小诗,我便立即让她教给其余的孩子,孩子们边读边演,不仅领会了儿歌内容,而且还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呢:“小飞鱼/你是会飞的花吗/开放在蔚蓝的大海里川、飞鱼/快飞下来和我们玩玩吧/和小鸟一起拍翅膀/跟小兔、小鹿一起做游戏/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不管生活在海洋/还是陆地/地球妈妈就装在我们心里。”同时为了教育学生爱护校园里的小树,我又教他们一首儿歌:校园的小树刚刚栽好/有个小朋友把树摇/别摇别摇快别摇/好孩子要爱护小树苗。长期的不间断的努力,终于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爱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训练学生德育规范行为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及良好的语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主要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唤起生命的激情,诱发创造的天赋。大量地诵读儿歌、童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感悟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如教学生《讲究卫生》一课时,学完课文,补充学习了下面这首儿歌:“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上低/弄的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澡/他装没听见他就跑/哥哥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咯咯地笑/姐姐抱来小花猫/弟弟伸手把猫抱川、猫连连把头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动作表演,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儿歌结尾,弟弟会怎样做了?从此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做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多糟糕呀,连小花猫都不爱跟他玩。由此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必须讲究卫生,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美国家教:注重教育过程 篇4

有留美归来的人谈到美国人的家教。美国有条件的家庭,总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支起蓝球架和单双杆等体育游戏设施,供孩子们进行锻炼,培养孩子们勇敢竞争和冒险精神。有的家庭则有全部木工或汽车修理的工具,训练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这与我们十几岁孩子大人还要接送、升入大学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家庭对孩子将来是否升入重点学校完全不像我们这样强烈,非其不可。

这位留美人士说,在家庭教育中,美国人注重过程,而我们则过分注重结果。这源于我们的思维,源于我们古老的东方哲学。东方哲学是注重结果的哲学,事事当前总是先考虑其结果,因而只想着其结果,行动上难免急躁冒进,以致欲速则不达。表现在家教中甚至出现了因为考试分数低,母亲打死亲生儿子的悲剧。而西方哲学则注重过程,一事当前只管程序,一步一步去干,那结果也就功到自然成了。表现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平时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脚踏实地,不担心其将来的出路。

注重儿童科普教育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甚至部分中老年的农民纷纷走入城市打工,这样在广大农村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收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给他们的天伦之乐,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很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一些少年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已有2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的后备军。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父母在远离家乡的外地打工,由于忙于工作和回家困难,很少回家与孩子团聚,他们不了解自己小孩的成长情况,更说不上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一两个月才有可能与孩子通上一次电话,在这次难得的通话中,绝大多数家长往往都是根据临时监护人或学校老师电话反应过去的情况对自己的小孩关心的话少,粗暴训斥孩子的话多。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可能还要种田。他们无法和孩子在生活、文化、娱乐、习惯上进行沟通,也不理解孙子辈的内心想法;有的还采取“棍棒出孝子”做法、有的又过于溺爱;甚至有极少数的因为儿女不孝,把怨愤施加给孙子身上;有部分临时监护人是孩子的叔、姨,他们认为只要给他们吃饱就尽到责任了,放任其自流……,如果让打工在外的父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往往选择前者,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家庭教育能力的下降或缺失是孩子们的身心全面发展时常处于失控状态下,这样就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许多问题:

(1)个性心理出现问题。 这个特殊群体由于缺少家庭长期的正确教育,时间长了,他们中不少人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与老师、同学、代理监护人交流,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攻击性强等等。

(2)行为修养发生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都会觉得有些对不住孩子,为弥补他们的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以经济补偿,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孩子好逸恶劳、行为习惯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电脑游戏;有的甚至因钱不够用而产生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这些孩子自私自利无爱心、自我管束不严、不能自理生活,有的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产生很坏的影响力。

(3)厌学情绪严重。在这个群体中,部分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管理,回到家里无人监督,这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慢慢的他们对学习就会丧失兴趣,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有极少数学生由于晚上沉迷于上网,白天在课堂上睡觉,作业不按时完成,有的根本不做,影响很坏,严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班主任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才能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就需要其他方面的教育来弥补,班级管理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阵地。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教育管理方法,如:谈心、家访、班级开展“我们是一家”的主题班会,每逢重大节假日都把留守儿童带回家,在学校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般的温暖。

(1)建立信息化的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前对本班“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由班主任分工领头和任课教师进行逐一家访,填写“留守儿童信息表”,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全面掌握其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及留守代管情况。班级所有老师与留守儿童挂钩,采取包干制,随时注意留守儿童的不良动态。

(2)建立亲情培养制度。班级设立亲情角,让每位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上一次电话,有可能的还可以进行视频聊天。

3建立心理咨询制度 班级可以設立心理咨询角,安排一名任课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的苦恼,生活中的烦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4)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可以广泛开展“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最大限度的发挥班级教育功能,通过家校互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使班级管理责任从班主任延伸到家庭。

上一篇:书籍装帧的创意设计下一篇:全经济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