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2024-12-10

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论文(共12篇)

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篇1

近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六联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在区、镇两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开展了高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活动, 主要体现在:积极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较好地处理并体现了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 有效地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 下面对高效课堂的建构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理念先行, 观念更新

教师要真正贯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以思维为主攻, 以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和保持学生良好的状态,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舞台, 学生合作探究, 互动参与, 展示、交流、检测学习成果。教师要精讲善导, 要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二、制度健全, 常规落实

1. 对教师管理要求

开展“高效课堂”的系列活动。变“一人一课”为“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骨干“同课异构”活动, “有效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 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 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教学模式;开展各级课题研究活动, 加大科研力度, 努力形成研究有效教学的科研氛围。

2. 对学生管理要求

坚持“六项评比”:课前准备评比、课间操评比、眼保健操评比、室内外清洁评比、学生个人卫生评比和学生礼仪规范评比;坚持“六习惯”:早到校、勤读书的习惯, 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同桌讨论的习惯,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3. 对“高效课堂”实施的管理

(1) 学校行政带头深入课堂第一线, 科组开展课堂教学效果的监控, 促使课堂低效的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 改进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认真执行《六联小学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课参考指标》, 对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课堂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六项指标进行打分评价。

三、科学用人, 重视培训

1. 人尽其才

我校常采用大、小循环法, 即仅有个别教师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是教同一个班, 绝大多数教师从一年级至三年级是教一个班, 从四年级至六年级是教另一个班。科任教师所教的课程和年级保持相对稳定。对教学困难较大的新教师而言, 如果在教了一年课以后, 仍然感到吃力, 则应被安排在原年级教一至两年, 然后再教高一级的年级。

2. 分层培训

组织各级、各类的分层次的学习培训, 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如青年教师、级长、骨干教师应分开进行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 通过培训, 开阔教师眼界, 使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任务要求,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优化环节, 改进教法

1. 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

依照“情景创设、先学后教、导学有效、当堂达标”的要求, 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当堂会, 实现高效课堂。鼓励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立足全体, 照顾两头,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鼓励优生解题多元化, 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2.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情绪的变化:是否积极参与, 是否独立思考, 是否主动探索, 是否自由表达, 是否思维活跃。教师要有关注和调控的意识, 并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对学习任务进行修正。

3. 重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反思, 针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撰写课后记或案例分析;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后也要写出详细质量分析报告;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 开展课后评议、课例研讨、主题教研等教学反思活动, 交流互通, 取长补短。

4. 资源共享, 团队合作

制订校本备课制度, 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资源优势, 通过教师互助的学习形式, 达成教师经验和资源的分享, 拓展教学主题的内容, 同时有效提高教师把握主题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

在此提出我校工作设想: (1) 继续深化与细化教学常规与学生学习常规, 培养师生良好的教与学行为习惯; (2)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 加强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 继续做好创建学校特色工作, 提高体艺教育效果; (4) 科技教育是我校的薄弱环节, 我们将在人力、物力上作作调整, 争取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

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篇2

万善初中注重“三力”建设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0-12-22 浏览 49 次

本网讯 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立足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拟更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关注学生的“三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着眼“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成功奠基。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一是关注如何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需求,关注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成分,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3+n活动阵地、阳光大课间展示,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融为一体。

二是引导师生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充分发挥其全面、高效的育人功能,坚决避免其成为某些应试者的又一“利器”。尤其是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但这绝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结合该校具体教学实际,将“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三是课堂的生命感、生活感、生态感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哪怕是做得不对。

四是课程和课堂中的主体、主导关系——通过转变师生角色,调整教学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课堂关注“四个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

五是优化课改大环境,减少课改阻力:通过课改实践活动让课堂进社区,召开家长会,举行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课堂,让“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共育新人。(周冬琼 张旭林 通讯员 王德良)

关注课程实施“三力”

来源:上海教育 2009-06-04近两年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一个热点讨论的话题,与之相关,还提出了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当这些名词不再陌生之时,如何将其真正付诸实践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期我们请来一位校长、一位教育学院院长和一位学科教师,分别来谈他们对于课程领导力、课程指导力、课程执行力的认识,希望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校长·课程领导力】

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文/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季洪旭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多次呼吁校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是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必备素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自主发展、师生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校长要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升课程领导力。

拓展视野,不断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知识革命化的趋势,必须培养学生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许多国家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校长课程领导力自然是题中要义。最近,我到新加坡学习考察,进行中新教育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程改革呈现理念的先进性和课程的多样性;新加坡的教育从“为效率而推动”转向“因材施教”,课程改革呈现多样的课程和层层分流的学校;两国的课程改革都赋予学校发展课程的权利与责任,要求校长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必须以国际视野关注课程领导力内涵的发展。

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是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但两者又有区别:“领导”作为一种民主的、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依赖于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依赖于行政权威和法律法规。因此,校长要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课程领导;特定情境下,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动态平衡,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校长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课程领导力,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把握机遇,不束缚于潜在规则,不屈服于世俗压力,对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和办学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坚守“一线”,始终掌握课程领导主动权

科研先导,掌握引领权。为实施学校课程改革路线图,我领衔上海市教科研项目:“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其分课题“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的研究框架示意图如下:

三年多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编制了学校课程方案(获得上海市教科院课程评比二等奖),确立了“让课程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统整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自助餐式”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分学科、分年级校本课程执行标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出分层选择、任务驱动、问题抛锚等有效教学策略,深化了以改善学习方式为取向的专题研究,正式出版了发行全国的《改善高中教学方式的案例评析》一书。

坚守课堂,用好指挥权。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关键。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特点,坚守“一线”,亲自兼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用好教学指挥权。

我校制定了深入听课制度,我本着“家常课重诊断,公开课重研究,竞赛课重甄别”的原则,采用推门听课和预约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每学期参加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60节左右,力戒浅尝辄止,力求听得出门道、讲得出道道,使被评者心悦诚服。例如,我应用教育学博士顾泠沅的“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的两次反思研究成果,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素养。又如,我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物理组罗清华老师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名人教育资源,对教材进行四度开发。

深入教研、行使指导权。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前哨”。行使校本教研的指导权,把教研组打造成学习、教研、培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一是要指导教研组打造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倡导教师秉承“奉贤力行”的学校传统文化,把“敬业、乐业、专业”作为自觉的追求;倡导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增强“个个是奉贤中学形象,人人是奉贤中学环境”的意识;倡导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优化教研环境,形成“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共同成长。

二是要指导教研组建设互助合作的团队。精心遴选和培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领军人物,精心组织课程教学研究项目,使教研组成为教学信息中心、学科资源中心、教研活动中心、教科研 中心。精心指导教学资源研究开发团队、教师梯队培养带教团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善的研究团队、科学创造发明俱乐部团队。鼓励教师在任务驱动中形成团队,在团队中各展所长,在互助合作中增长智慧,在集体专业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是要指导教研组创设互助合作的平台。鼓励著书立说,提供了展示创新才干的平台;开展课例研究,建立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研究实践平台;定期编辑校刊《教研新圃》和校报《奉贤中学报》,提供信息、经验成果的推广平台;建设课程教学信息数字化资源库,建筑现代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和“研究课题”招投标制度,设立积极开展教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平台;还通过《改善高中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校本培训教材,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平台。另外,还积极开展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说课交流、教学比武、课件与网页制作、教师基本功评比等活动,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四是要指导教研组完善互助合作的机制。一是注重抓规范、抓重点、抓常态。要求做到“五备”“五统”、“三定”“三公开”。“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资料、统一测试;“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三公开”:资料公开、信息公开、佳题公开。二是突出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把“协同作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互助合作的指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捆绑式”对学科和班级的教学业绩进行考核,赋予教研组长对教学业务的行政指挥权、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权和教师的评价权,改变了教师工作各自为政,学科教学存在壁垒等现象。

学案导学,保障学习权。学案是教案中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导学方案,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开展学案导学研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不仅保障而且扩大了学习权。2006学年起,我校通过专家系列讲座、理论指导、行为跟进、实践反思、推广辐射五个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实践研究,成效显著——

教研组(备课组)编制学案流程:分工合作,逐课研制→收集资料,撰写初案→集体讨论,试用检验→修改完善,形成学案→交流共享,灵活使用→逐步积累,组成系统。

设计学案的基本流程: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要求和内容→学习重点和关键点(或知识梳理)→导学的内容和过程(专题导读,拓展导读)→学习方法指导(含导学策略)→课内练习与训练→课后作业与提示(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学生作业后的反思和体会。

综合课学案使用程序(学科课型不同,学案的使用程序也不同):发放学案→检查预习→修正学案→使用学案→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纠错→整理错题。

通过学案导学研究,丰富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资源。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案系列,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二轮复习专题已基本完善,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学校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

积极创新,善于行使课程领导力

上海市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起,上海市进入了二期课程改革阶段。各兄弟学校将课程实践过程作为重要环节,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视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开展一系列实验,诸如:上海中学以增强学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为中心,从学生的学力出发,形成了基础型子课程与发展型子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确立“让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构筑“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开设1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校做100 个实验,要求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100%的学生学会游泳,100%的学生在校期间做100课时志愿者,学校全面实现育人为本;晋元中学通过套餐式课程,走班制方式、学分制管理,实现“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兄弟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促使我们反思奉贤中学的课程改革,努力在学情、教情的把握力、课程的组织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支持力上下功夫,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对学情、教情的把握力。目前,我校的生源质量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期望存在巨大落差;青年教师多、外地教师多,与学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明学情、知教情,成为校长行使课程领导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奉贤中学高中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我们把高中生学习方式分为无效、低效、高效三种状态,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学案为抓手、采取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指导高中生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基础全面、优质”“个性鲜明良好”“全面提高与分层发展相统一”的学校课程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制定《奉贤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奉贤中学教师自主发展规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目标,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区市名师等分层目标,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优良师德等五大平台,采取量身定制等五大策略,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等举措,引导教师制定、实施个人规划,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学校课程的组织力。良好的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们推行扁平化质量管理组织,构建了奉贤中学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管理网络。从纵向看,是五大中心机构,即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质量保障中心。课程教学服务中心承担“分管教务管理、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和服务协调年级部”的功能;从横向看,在年级部内部形成多个专项组织(即备课组、班主任等),赋予年级部的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使它处于年级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关系的交织点和连接点上。实行纵横结合,建立了“并联式+交叉式”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高了校长课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因地制宜,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系列化校本课程精品,形成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网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个性化补充。

一是着力于基础型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转化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其中《名人成功情商启示》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奉贤乡土地理》,已由上海市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使用。

二是着力于拓展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近四年来,努力开发和实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拓展型课程132门,初步形成了拓展型课程系列,其中《让思维自由翱翔》等15门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较有质量。

三是着力于研究型课程资源开发优化,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奉贤地区现状,把“自主发展”“人口与资源”“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18个专题,分解为108个研究课题,编制成学生研究性课题指南,提供学生选择,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实际和社会实践,不断生成新的研究课题。

四是着力于学校传统的“贤”文化资源的开发优化,构建以“育贤”为表征的立体生活德育模式,从优化生活德育资源的层面,构建了家庭生活德育系列、社会生活德育系列和学校生活德育系列,从优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层面,分别设立相应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从优化育贤工程资源的层面,高一以“明贤”为主题,开展与学校的对话,由知贤而明贤,高二以“立贤”为主题,开展与名人的对话,由敬贤而立贤,高三以“践贤”为主题,由思贤而践贤,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校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通过编制各学科《课程执行标准》,包括计划、标准、策略和相应的管理程序文件,实行高一英语小班教学,高二理化自主选择走班教学方案,以程序化运行机制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构建测评标准体系,推行基于标准导向的课程教学行为管理:一是抓细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益的测评,二是抓好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的测评,三是抓紧不合格的教育服务及其纠正措施控制和测评,四是抓实持续改进的控制,以规范实施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制订《奉贤中学学生学习规程》和《奉贤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规程》,涵盖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阶段复习、阶段总结的学习全过程,以目标达成检验学校课程执行力。

学校课程评价力。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培养目标的落实。为加强奉贤中学校长课程评价力,我们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以发展性评价为归依,寻求不同评价模式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力优势,既保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绩效的压力,又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校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学业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相结合,在教师评价上采取教师终结性评价和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优质课程评价、优质课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育贤杯比赛评价体系,建立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和教师进行反思性评价,调控教的行为和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课程的支持力。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保障。为加强课程支持力,我们着力改革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实施。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成功者;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制定《奉贤中学课程管理办法》,研制《奉贤中学学分制条例》,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从寄宿制学校特点出发,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

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情况复杂,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涉及学校办学、课程、教学、管理等各种理念的确立;涉及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变革,以及与之相适应并引领变革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适时、适度、适情、适速地推进,不能脱离学校具体实际,急功近利,盲目冒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我们持续地变、稳健地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改变观念,把理念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课程改革就一定能枝繁叶茂,健康成长。

【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夯实专业底蕴 提高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文/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陈 晞

实施新课程、改进课堂教学需要专业支持。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范围内三年级和八年级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80%的教师会参加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事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可以认为教研员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那么,如何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呢? 明确教研重点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根本

教研员要做些什么?上海各区教育学院对此各有表述。通观而知,不外乎研究、培训、指导、评价、服务、管理......事实上,教研员的工作重点是三件事—— 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育学院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的。因此,教育学院要为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教育学院重要的一线队伍,教研员的职责就是开展教学研究,就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等工作。对于学科教研员来说,要灵活运用研究、培训、评价、管理等方法,实实在在地着眼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

建设区域学科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区域内各校学科教师的素养并不相同。此外,还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不均衡、水平发展不均衡,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教研员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教研员要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教学培训等活动,要利用好优质教师资源(特级教师、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名师后备人选、学科带头人等),还要利用好区域内相关的学校资源(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学校、教育学院实验基地、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等),以点及面,辐射全区;通过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评优活动,搭建舞台,促进各层各类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打造区域学科特色品牌。《中国教师报》今年2月有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研员也应专业发展”,我很认同。然而,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研员不仅是千里马,更应该是伯乐。发现并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并发扬区域学科特色,也是教研员的主要工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提出:“听懂的东西要能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能说出来。”很多做得很好的基层老师,还没能把“做出来”的“说出来”。这就需要教研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专业的水平,去发现并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去发现并帮助教师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同时还能使之成为区域内外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是教研员提升课程指导力的前提

教育学院是教研员学习与工作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为此,教育学院要让教研员有“三感”——安全感、危机感、幸福感。

安全感——“饭碗”、做事、人际关系的安全感。首先是 “饭碗”的安全感。动辄用“饭碗”来威胁,伤人尊严,自不可取。何况还有《劳动法》等法律条文限制这种行为。其次是“做事”的安全感。教研员工作是创造性的,而创造性的工作难免有差错。因此,教研员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做事氛围。最后是“人际关系”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安全的环境里,教研员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刻意奉承别人,也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搞小团体,就可以把时间精力多些投入学习与工作。有了“饭碗”的安全感、“做事”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就易于被激发。

危机感——持久责任心的危机感。人们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会有危机感。其一,危机真的来临时。其二,则是源自持久的责任心。后者为较高层次。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的指导力有危机感。教研员有了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指导力”的危机感,就会激励自己钻研业务、发展专业,就会激励自己拥有“四会”去做“三事”。

幸福感——帮助教师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对工作而言,有成就感就有幸福感。教师的成功源自于学生的成功,而教研员的成功则更多源自于帮助教师获得成功。教研员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不同,后者侧重于累积文献类的研究成果,而前者更侧重于本学科教师教学的成功。“会做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就需要教研员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识和心态,有能“为她人作嫁衣裳”的能力和水平。教研员的“伯乐工作”、“创学科特色品牌工作”一定会有力促进本学科队伍的建 设、有效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应该给予会作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的教研员成就感,随之,这个教研员也就获得了幸福感。

持有良好的教研心态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基础

教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研员。良好的教研心态,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的课程指导力。我想,教研员的好心态有“三大”——大梦、大爱、大气。

大梦——在追求上,视本份工作为人生大事。梦是理想,是追求。但这追求的是做事,而不是名声名望。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有所作为,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做好一件大事就不容易了。大事不一定就是丰功伟绩惊天动地,能把自己的本份本职工作做到专业、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那就是一件大事。“大梦”,就是想让每一位教研员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可以当作既能成就自己又能成就他人的一件大事来做的。

大爱——在情感上,坚信人人都希望被尊重、有作为。我们搞教育的,不同于医生、警察。医生知道凡人都会生病,他要治病救人,找毛病、开药方;警察确认人都可能犯法,他要维护秩序,抓违规、开罚单。而教育者则坚信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好人、成为受人敬重的人、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每个人都有潜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助人自我完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大爱”,就是对人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就是去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不是去刻意膨胀、放大人性中的假、恶、丑。进而激发出每个人人性中光明的积极因素。“大爱”,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猜忌和防范,多一些信任和尊重;少一些误会和苛求,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使教研员能遵循教育规律安心教研。教研员也能以“大爱”的精神对待他工作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仅能发现问题提醒改善,还要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更要善于发现并指导教师去总结、提炼其教学风格与特色。

大气——在学术上,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今天,教育学院也是一个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机构,也应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育原本就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研员之间可以有各自的学术见解,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大气”,就是要教研员拓宽视野,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与己不同的“异见”不能小家子气,更不能搞学术霸权,甚至“封杀”别人。要有“大气”的心态,摒弃“学科本位”、“门户之争”,可以不赞成但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专业自主权,要让“异见”有发表的时空平台。这样,教研员才能组建出一支优秀的学科专业团队。

练就教研扎实功力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必备条件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层学校、教师对专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教研员就要从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把握课程理念,为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此,教研员需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做到“四会”——会沟通、会上课、会研训、会评价。

会沟通——会与教师、管理者、专家沟通。有人提出,教研员要进得了四个门:“教师的门、校长的门、高校的门、教育管理机构的门”。这里的“进得了”意味着教研员受欢迎、被需要。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倪闽景处长在一次讲座中还提到“教研员要处理好三种人力资源:市教研员和专家、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学校校长。”这里的“处理好”还意味着为教研员所用。无论是“进门”还是“处理”,都需要会沟通。通过沟通,以人所有,为己所用;通过沟通,以己所有,为人所用。不论是为己所用,还是为人所用,最终都是为了本学科教研,都是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会上课——会上家常课、会上研究课。会上课,也应该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理由有二:其一,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角度看,教研员要会上课。虽然绝大多数在职教研员都来自于一线,在其日常教研工作中又能广泛接触一线,因此获取的信息多大于一线教师。但是,也有些老教研员离开一线已久,一些新教研员是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他们会不会上二期课改的课?”、“他们的指导是否贴近课堂教学?”所以,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来看,教研员有必要“会上课”,有机会还要自主地“去上上课”。其二,从走近教师的情感上看,也需要教研员会上课。有中学教师在网上谈了对教研员提出了“十盼”的要求和“十怕”的担忧。十怕中有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另有一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官员、仲裁者都可能让自己没面子。如果教师都怕了教研员,甚至抵触教研,那么教研员还谈什么课程指导力呢?如果教研员也能上上研究课、上上家常课,也自自然然地让教师们评议评议,那么教师、教研员就成了同仁。既是同仁,也就不会抵触了。

会研训——会选用合适的研训方式,会确定合适的研训内容。教研员的本份工作是做教育教学研究,但不是做上位的、原创的、基础性的研究,而是要做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此外,教研员的本事不在于自己弄懂了什么,而在于让教师弄懂了什么,在于研究的东西能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所以,教研员不仅要会研究,还要会培训,研究和培训是结合在一起的。研训的内容要适切、研训的方式要适切。要做到研训的内容适切,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至于目前的研训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现场研训、远程研训(比如网络研训)。常见的现场研训方式有课例式研训、讲座式研训、微格式研训、课题研究式研训等。

近年来,我们感到这些传统的研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研训需要了。为此,我区积极研究、探索、推进一种新型的研训方式——“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这种研训方式与课例研训不同——聚焦性强;这种研训方式与微格研训不同——关注生成性事件;这种研训方式与讲座研训不同——参与度、开放度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研中“上传下达”功能逐步弱化。其二,我们培训的新教材尚未实现由专家课程向师生个性化课程的转变,而研训主体又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其三,只有在研训主体即课程执行力的主体充分理解了教育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创造性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同的研训目的、研训内容,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分析新教材”、“解读课程标准”来说,讲座式研训、网络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对“课时、单元的设计及实施”来说,课例研训、微格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不同的研训主体,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同质群体”(都是“职初教师”或者都是“骨干教师”)来说,课题研究式研训方式、讲座式研训都比较适切。对于“异质群体”(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而言,“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比较适切。

会评价——会评课、会命题。教研员上课也许没有一流,但评课一定要一流;教研员解题也许没有一流,但命题一定要一流。事实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教研员研究评价,还要善于运用评价去指导教学、去改善教学行为。要做到会评价,教研员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评课、命题是教研员评价行为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大家对怎样评课谈得比较多。至于命题,应该包括中考命题、高考命题,也包括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类型的评价考试,及高一层次学校招生考试。前两年,上海有些区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施操作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指导与反馈系统”,今年,上海地区又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这些考试与 评价项目,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教研员要对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敏感性。了解信息、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国内外评价动态,获得启示,及时指导教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尽管教研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是,对课堂教学的体验尚欠“感同身受”,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事件还需悉心研究。总之,驾驭复杂多变的课堂,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应对课改中的诸多难题,需要足够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掌握但不垄断学科教研的话语权,如何保持但不独霸专业指导的权威性,教研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与研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苦练教学内功、夯实专业底蕴,教研员才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升课程专业指导力。

【教师·课程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 文/上海市吴淞中学张 治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课程建设更加注重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和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师定课程”,将普通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推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从过去教师教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和情景创造课程,一下子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静态的知识储备、动态的问题解决和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上适应课改要求,需要将法定的文本的课程标准转变为师定的课堂中的实践性课程,很多教师一下子无法适应课改要求,要么还穿新鞋走老路,要么裹足不前,无所适从,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渐成课改推进的瓶颈。

毋庸置疑,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其核心是创造力。面对课改,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和学校的课程领导下明确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并思考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和经验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以及我怎样评估才能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三个基本问题。传统的学科结构性课程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程序甚至细节都是现成,而面对新课改,缺乏可以借鉴的现有模式,惟有创造性才是寻求提高的最佳途径。课程执行的创造性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资源

二期课改的教材应该是有限的、典型化的课程资源,其内容往往注重普适性,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具有针对性,而教师面对的可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子套给所有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情和环境决定着教师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决定着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可拓展的、可重构的,教师可以根据目标和活动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地删减或重组,这种资源的重构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要牢记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准备需要创造性预设和组织资源,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新资源,降低学生的理解阈,创造教学的认知情景、活动情景和训练情景,创造资源的呈现情景,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方法。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共性的达标要求,没有创造性,教师可能寸步难行。

创造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一直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面对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和心理环境变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用老办法以不变应万变肯定行不通。在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课堂内,学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这本身就是充满挑战的命题。在新课改之前,我们基本上习惯于根据考纲来教书,考什么就教什么,二期课改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 辩证统一,教师预设往往非常细致,但有时会忽略学生的体会,和实际需求,缺乏机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首先想清楚我是在 “教课”还是 “教学生”,是以预设的课程计划的落实为核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及时把握教学中每一个生成性资源,创造性执行预设的课程计划。二期课改强调三维目标,其中特别富有新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经历使人无比富有,缺乏经历的丰富性,学生即使大脑中记忆了很多知识,智慧仍然是贫乏的,创造情景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是个忠实于“教案”的泥瓦匠,教学方式的丰富性需要教师的创造。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训练和评价问题

应该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洗牌,课改使所有的教师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大量的做题训练,评价简单化为上级出题,学生考试,考得好教师就觉得很得意,感觉自己是个成功者,其实二期课改有很多隐性教育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多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到成效,如何确保这些目标得到落实?什么样的训练系统更适合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知道我们达到了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发展,如何让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如何顾及全体又照顾个别?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教学所没有预料的,也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教师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需要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全体教师一起想办法总比几个教育领导的办法多。

提高课程执行的创造能力需要克服两种思想

法不责众随大溜,墨守成规走着瞧

众所周知,没有课程的执行力,再美好的课改愿望也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少教师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期待一切都尘埃落定再行动不迟的思想,等着别人找到成熟的模式再出手,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说的也是老一套,有的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反正法不责众,缺乏实施的紧迫性,不以学生发展为重,其实这是在误人子弟。

抵触改革不行动,不学不信不应用

有的老师总觉得所有的改革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换汤不患药,觉得改革没有触及到升学率,一切都是假的,坚持育分为主,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自觉不再自觉维护者应试教育的体系。这类教师往往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基本上对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不重视,喜欢反复考试来促进教学,其实,“猪不因多次称量而肥壮”,将教学评价等同于考试是非常肤浅的教育评价观。有的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能力反正没办法考核,实验操作能力也很难搬到高考中,死记硬背反而考试能得高分,所以,管他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余毒在作怪,是对党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体现,也是师德缺失的具体表现。的确,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存在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老百姓具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老百姓也缺乏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观念,但是,作为教师忠于党的教育方针是基本师德要求,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先问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抱着不考教它干什么的思想,这是教育的可怕未来。

注重教学细节,构建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细节;高效课堂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有效的教学首先应关注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用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就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诗意。教师应密切关注教学中的细节,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创造。

一、多一个预设,生成精彩课堂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要求教师思考周密,力争将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它虽然不是精彩课堂的全部要素,却是决定因素。它不是浮于表象的形式化写教案,而是一种隐性的、一种最大的预设、全方位的预设,是教师教学功夫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关注“预设”,并能掌握一些有效预设的策略方法,才能营造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彩课堂。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第三框“尊重隐私、保守秘密”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制作了5个前后呼应的教学片断,围绕“初中女生蓝灵灵的烦心事”这一条主线展开,不仅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而且体现了政治课堂布局的结构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一处质疑,激发思维灵动之光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把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激发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点燃他们思维火花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时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冷场,学生没有问题提,常使场面变得尴尬无比;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海阔天空,无奇不有,常令老师无所适从。其实,对于学生的这些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些细节,采取“热处理”,通过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例如在教“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寻找父母印记”的活动,让学生思考“子女与父母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相似的地方?”,以引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在这一活动中,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很大声地说:“老师,我与父母长得一点都不像。”我听了开始一愣,随即对他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做了肯定,然后从有关生命的内容、生命起源、血缘、基因、遗传、生育等方面的知识做了简要的说明,使该生明白即使不在相貌上相似,在性格特征、习惯动作等方面总能找到相似之处,是血缘关系把父母与子女的生命牢牢地拴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感受父母子女之间的浓浓亲情。

三、多一次倾听,彰显课堂本色魅力

古人云:“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倾听,是一种教学习惯,也是一种思考状态。它可以让教师把握课堂的生成,在生成中追寻政治课堂的曼妙,领悟教学机智的灵动与智慧;也可以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师生在相互倾听中交流、思考、发现。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中乐于和教师接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精彩,处处弥漫着成功的喜悦。

例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课中,我安排了如下三个主题活动:

主题一(给自己画张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主题二(认识自己的潜能):通过身边的故事、奥运冠军刘翔,以及农民和儿子的故事,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知道每个人都有潜能,但必须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主题三(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先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并组织学生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体会。

通过上述三个主题活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从而彰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且,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轻松愉快,更彰显出课堂本色的魅力所在。

四、多一句赏识,造就高效课堂

《课标》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进步,都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老师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主动思考、积极合作、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运用多种方式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你思考问题很周密!”、“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们合作的很成功!”等等,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许举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灵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能。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再对其指出答案的不正确性或不完整性,努力做到既要让学生踊跃地站起来,更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总之,细节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举轻若重。关注教学细节,构建理想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细心地捕捉稍纵即逝的课堂细节,秉承“以学生人格发展,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理念,才能在细节之处展现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滴水可藏海,细节亦智慧[J].教市家教,2011,9:82-83

[2]关注教学细节,让思品课缩放别样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11,6:60-61

注重课堂细节,构建高效课堂 篇4

一、教学情境中,精心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课堂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因素。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的、能指向目标的、目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情境。

1. 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挖深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创设实验情境,动手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做不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有奇妙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敏锐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

1. 深挖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又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创设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2. 关注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

关注学生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能够随机应变,是预设性课堂向生成性课堂转变的关键,也是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应该是带引号的,我总是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甚至还会有意创造这种认知碰撞。教师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

三、教学方式中,深入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活力

1. 倾听,尽显细节之美。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倾听也是教师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细节处理更是如此,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发现更多精彩的细节。它具体体现在尊重学生的思考,观察学生的发言,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中得到反馈信息。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有一次,在探究一道题目的解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最优的,当时我就发现有一位学生默默地皱着眉头,一副不赞同的样子。于是我主动叫他起来阐述了观点,果然他的方法是最优的解法,比我自己讲出最优的解法要高效得多。

教师除了要学会倾听学生之外,更应多多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与学生谈话时,要试着倾听一下自己的声音,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真正学会倾听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也会及时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及时反思有助于移情的产生与共鸣的出现。

2. 讨论,催生细节亮点。

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情绪反馈中察觉到。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中,恰当注意细节,让课堂充满动力

课堂上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学生回答问题,他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

(1)站起来回答,说了一大堆,却没说到点子上;

(2)站起来,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3)站起来,说话结结巴巴,用了很长时间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4)知道结果,却不晓得怎样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把别人的答案重复一遍,或者把别人的意思换种表达方式。

当然这样的回答自然不令人满意。有些时候我们会按捺不住,忍不住数落学生几句甚至当众批评学生。这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评价细节,换成下列说法,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

(1)你很勇敢,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是还不够具体,谁来帮帮他呢?

(2)说得好像不是很完整,不过声音很好听,谁再来试试?

(3)你真了不起,能把某某同学的意思更具体地告诉我们,谢谢你。

(4)我觉得你能说好的,是不是,再想想吧!

(5)你很善于动脑筋,这次说的不如以前好,多想想,好吗?请坐!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将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让他们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见,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相当小的问题,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是举足轻重的。

注重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篇5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细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时刻影响着师生互动过程的情境。课堂教学细节渗透着课堂智慧,其处理方式得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标实施后,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又一个展现。在此理念下,笔者从预设问题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优化教学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巧用错误细节,追求教学新资源;关注评价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四方面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正确处理,才能打造出精彩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细节;语文;优化;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29

有效课堂的营造,除了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改变之外,更需要教师将内化的教学理念外化为常态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活动包含着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它可能是对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看似不起眼、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包含着智慧的火种,能成为思维的创新点,可以成就一个个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纵观名师的课堂,教学的大智慧正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它是教师智慧和理念的呈现。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效果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预设问题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因为文本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来把握全文。

笔者在教学《老王》时,认识到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精段品析,分析老王的形象;让学生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为了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笔者引导学生着重品味了文章中“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中,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片段?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地方?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比如:这个片段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老王身体极度消瘦与不灵活;“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既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的矛盾心理„„

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采撷文本细节,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

二、优化教学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好的教学细节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一方面,它有助于师生之间知识共建、情感交流,有助于师生对文本意义更深入细致地把握;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并根据自己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引领、促进精彩有效的细节生成;学生则在某些教学细节中得到教师的理解、认同;另一方面,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能够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促使师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笔者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提问: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冷场,课堂上没有学生举手。)笔者巡视后指名一位学生回答。学生若有所悟,又犹豫不决,踌躇再三,还是不言语。笔者微笑着说:“是不是意有了,言还在酝酿中呀?那你先坐下,跟小组其他同学讨论一下,你也许就会理解作者为什么前后人称不同。”小组讨论,我继续巡视。两三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原先不言语的那位同学也举起了手。

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该如何处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地做法是:先用微笑来缓解学生紧张、尴尬的情绪,再鼓励他继续思考。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却有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再害怕答不出问题,不再害怕出错,并以高度的热情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三、巧用错误细节,追求教学新资源

课堂教学中,“错误”时常充斥着课堂。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一个表现。面对错误,教师应怀有豁达、宽容的心境,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历练,是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

笔者在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在讲到我们为母亲做一些事时,不少学生都回答得很好。有的学生回答为母亲泡杯茶,有的学生回答星期天做家务等,但接下来有位学生说“我为母亲读书”。出乎意料的答案,让笔者惊愕不已。全班同学轰然大笑。这说明有的学生对读书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笔者想不如将错就错,就势将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直面和关注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在辩论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

四、关注评价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

如今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探究合作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如何引导、调控学生的言行,教师的课堂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言行细节,适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生成即?r评价,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丰富教学资源,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记得在学习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学生纷纷发言,热情很高。笔者顺势鼓励:“大家都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把握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践谈谈。”就在学生认真思考之时,笔者偶然发现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投向自己,低头又抬头。我猜想她一定有话要说而又担心说错。于是叫她发言。她说:“我觉得文章流露出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向往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这的确是创新的认识!”笔者把握时机适时表扬鼓励:“这位同学有着一颗敏锐的心,且能够主动发言表现自己,有很大进步!希望以后更大胆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后来,该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大了。

课堂上,教学的客观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注入兴奋剂,释放学生潜能,而且弘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

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不求每个细节都是完美的,但是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优化课堂教学细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因细节生成而更深刻、更精彩,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注重主体特性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风风火火地开展了十多年,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推成出新,给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这众多理念中的重要一条,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面对新的形势,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观念先行,并将此理念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促进参与,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思”,大胆地“说”,积极地“做”。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呈现别样的精彩,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有益的见解。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不少高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物理这门课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横在他们面前让其无法逾越。同时,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物理课堂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打磨得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与点播,从而导致物理课堂缺乏应有的互动和求知的氛围。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现状,就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究神奇物理世界的兴趣,从而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索行为,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向学生提问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即在大雪天经常可以看见环卫工人往湿滑的路面上泼撒一些沙土或碳渣等,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车辆或行人出现打滑的状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生对于这个生活中的物理“小窍门”必然兴趣十足,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知积极性。有了兴趣作保证,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猜想、思考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也能在自我释疑中感受到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和学习物理的价值。

二、活用提问技巧,促进思维参与

高中物理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投入程度、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知识的消化程度,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和手段,使教学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推动下主动思维、积极参与,将教学的难点问题一一击破,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也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也可以活用层递式提问,还可以运用假设式提问,只要运用得当,同时注重目的性和科学性就能实现问题的价值,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功效,为物理教学锦上添花。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这一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几个熟知的场景:降落的飞机、投掷的铅球、砂轮打磨出的炽热微粒等,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而有的是曲线运动的。待学生们从直观生活中对曲线运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和转弯的汽车,二者的运动有和差异?各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分析和总结就能很快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这样一个问题也迅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还处于松弛状态的学生立马进入到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系统学习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倡导合作探究,引导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走进物理课堂,被广大教师所采用。这不仅是因为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物理课堂不再那么单调乏味,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潜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适宜学生探究的知识点,如验证机械能守恒、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等,教师可以把主动权给予学生,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民主讨论与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探索物理原理的严谨度,体验学习成果带来的满足感。同时,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其职责更加灵活,既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科学分工,还需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之中,从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达到对知识的构建,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当然,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的最终结果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的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答案,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价值取向。可以说,只有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时,他们才更加富有激情与活力,从而与教师一起高质量的完成一堂圆满的物理课。

四、结语

總之,在推进物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物理教师我们要扬新课程之帆,尊学生之本,强化改革与创新,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精神乐园,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郝云侠.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考试周刊,2011,(23).

[2]雷燕翡.高中物理课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20).

坚持“七注重”,打造高效课堂 篇7

1. 注重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在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推动教师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实现的问题。

2. 注重以学课标、钻考纲,研课本、定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教师对课标、考纲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 注重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4. 注重课堂提问或练习的研究与设计。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着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练习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 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与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低。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着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尽量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并尝试“教与评”。

6. 注重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制度的建立。

实践证明,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而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合作互助机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增强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 注重完善作业分层布置。

我们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少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切实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这样才能给每个学生都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关注教学细节 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关注课堂氛围, 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氛围就像是空气一样, 看不到, 摸不到, 但是能感觉得到。离开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效率就很难得到提高。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对于小学数学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当中, 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与教师进行配合, 更好地表现自我。教师要重视教学细节,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 教师还要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 以较好的教学技巧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 在进行“认识钟表”的讲解之时, 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 与学生就钟表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 多多表扬与肯定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的引入:“同学们, 老师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 总是认错钟表, 你们谁有认识钟表的好方法, 可以教老师一下吗?”

这样的课堂交流会使课堂氛围得到极大的改善, 学生会认识到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可以作为平等的对象进行交流。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十分有利。

二、关注课堂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

所谓的课堂设计, 笔者认为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设计。教学细节并不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随时处理的。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整体设计之时,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节问题进行思考与预设。只有经过琢磨各种教学细节, 才是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也只有这样, 教学设计才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为基础的, 才能与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与目标相符合。因此,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设计之时, 教师要进行大胆想象与创造。

比如, 在进行“认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之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的形态与意义。其次, 教师要明确教学方法。举例来说明, 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时, 利用数字卡片或者模型加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这时, 教师可以预设引导学生动手的教学细节, 让学生自己制作数学卡片或者模型。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成果的增加具有一定意义。

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与教学细节的预设, 是教师的教学技巧, 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关注课堂主体, 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是当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接受与认可的一个重要教育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细节。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 对于教学进度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学生思想的关注。一些教师担心学生意外的答案会扰乱设定好的课堂秩序。关注课堂主体细节, 就是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乐于倾听学生的数学观点与解题思路, 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 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极为不利。

比如, 在讲解“时、分、秒”的时候, 学生可能在三个时间单位的转换方面存在困难。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转换想法, 积极地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 而不能为了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 搪塞学生。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分与秒间的转换单位不是一百呢”这样的问题之时, 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回答。

在教师认真地倾听之下,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肯定, 其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关注课堂重点, 打造高效课堂

对于课堂重点的关注, 也就是对于教学内容重点的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点, 是学生要进行突破与掌握的数学知识, 它们是教学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正确分析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其次, 教师要明确重点知识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设计好教学的顺序,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比如, 在讲解“24小时记时法”之时, 教师要对24小时记时法的概念与方法进行讲解, 而教学的重点在于12小时记时法与24小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教师可以利用时间的分配差异来突出转换内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15分钟, 对概念与方法内容进行讲解, 其余的25分钟则进行转换方法的讲解与相应的练习。

加强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关注, 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激增。

关注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细节,高效课堂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学的生命, 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所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影响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设计能否落实。细节看似简单却孕育着深刻, 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智慧。重视教学细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流露, 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 是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示。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 我越来越觉得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设计与落实。下面就我在历史与社会课如何从教学细节入手, 打造智慧、愉悦课堂,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关注常规细节, 深思熟虑, 决胜课堂, 奠基课堂之高效。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就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就是备好课:需要认真分析学情, 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较为清楚的认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 明确重点难点及拓展延伸;需要联系学情与知识, 预设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另外, 我认为注重以下几个教学常规细节, 能使课堂锦上添花, 有力地促进有效性的生成。

1. 面对学生的问好要积极回应。

每当老师进入教室, 学生都会起立致意, 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好”, 遗憾的是很少有老师热情回应。这些敷衍的做法会打击学生对老师的热情, 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亲密关系, 继而影响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接受。教师应热情地对待学生的礼仪, 利用每一个机会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保证有效课堂的生产。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2. 课堂导入要精彩, 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 好的开头可以成功导入教学, 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使教师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 使其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提高教学效率。在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 我就引用《一九九七, 我走近你》来渲染气氛, 创设出比较好的教学情境。

3. 问题设置要合理, 照顾全体, 体现分层优化。

不论是在自学质疑环节的学生自学, 还是在训练拓展中的试题演练, 问题的设置都一定要合理, 体现学生差异的区别;问题的设置要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要解决重难点, 帮助学生分析易混知识点, 切忌问题肤浅与离题万里。

二、捕捉价值细节, 巧拨精引, 化腐朽为神奇, 实现课堂之高效。

教学活动是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 两者都是有着主观意识的主体, 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有临场性、随机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因而, 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并不能全部预设, 并且有创意、精彩的教育细节更是无法预设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和“误点”, 或拨乱反正, 或启发引导, 深入挖掘, 寓教育于无痕, 在节外生枝处生成精彩, 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 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新知识构建高效的历史社会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抓住学生的疑问, 善诱精导,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他们敢想, 敢于怀疑, 敢于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是处理学生问题细节的原则。譬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学生在讨论探究时提出假想: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是光绪帝能实行而不实行吗?如果光绪帝、康有为等人刺杀慈禧太后成功了, 变法结果就会怎样?面对这一超越教学预设的一系列问题, 我看到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 热情已被点燃, 感到教学成功的火花在闪烁, 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 把问题向全班同学提出, 并精引巧诱, 紧紧追问:“如果维新派变法成功了, 那么中国是否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今天的中国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问题一经提出, 全体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 积极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 引导中教师不代替学生进行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所以, 许多老师都注意在学案中或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尽如人意, 多数老师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 过度引导, 过多地设置阶梯, 使本来很有探究价值、很有深度的问题变得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比如在听《郑和下西洋》时, 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后来停止了?”本来这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分析:比如从远航的目的来看, 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 只是为了宣扬国力, 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从统治者的角度, 当时的清朝皇帝没有进取的精神, 没有开放的世界意识……但美中不足的是, 这位老师在提出问题后, 在没有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 就直接进行引导:“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 还有没有持续远航的动力?”等等, 这样一个细节上的处理, 使本来很有深度的探究性问题变成没有探究价值的填空题或判断题了, 更别谈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观点的迸发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有效性又怎能实现?

3.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演示的空间, 必定收获精彩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学生也不例外。一名好老师, 在教学中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借助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演示的空间, 把学生的成功欲望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学习《秦王统一六合》后, 我随口问了一句“谁能评价一下秦始皇?”学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从功过两方面评价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作用。我反思细节的预设着重体现了教师的导, 忽视了学生的学, 而舍去问题的引导, 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收获超越意料的良好效果。之后我将人物评论, 历史再现会和辩论等开放式教育引入课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述说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样学生间相互启发, 信息频繁交流, 学生的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散, 也增加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热情度, 亲其课, 信其事, 教学实效自然不是虚言。

三、抓住关键细节, 优化课堂结构, 收获课堂之高效。

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细节不可缺少, 这就是关键性细节, 这些处于教学过程关节点上的行为, 对教学具有推动和连接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关键性教学细节去突破, 去生成。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 可以使我们的课

WENJIAOZILIAO

堂教学更加合理化、精确化、智慧化。

1. 教学案例紧扣课本, 拓展课外, 有序选择, 突出典型。

分析材料、案例、图片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中考中常常考查学生对图片事件、材料案例等分析考查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量使用各种图片、材料和案例, 借此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面对需要的图片、材料和案例, 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紧扣课本, 适当拓展课外资源,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有目的性地选择, 突出历史事件的典型图片、材料和案例为首选。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鸦片战争》时, 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图片, 制作出精美的课件, 向学生展示, 但由于事先没有进行细致的排序和挑选, 图片显示的事件出现时间上的错乱, 导致教学知识杂乱无章, 学生更是因为繁杂的图片, 注意力转移, 丧失了思维的积极性, 变老师期待的“启迪”为学生喜爱的“欣赏”, 正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犬”。所以, 作为合格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 需要准确的判断力, 以课本上的图片和案例、材料为中心, 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筛选, 只求典型, 不求繁多, 才能服务于与有效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实效。

2. 积极评价激励, 在师生互动中实现高效课堂。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有利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把握住课堂及时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进行激励评价。在教师语言鼓励和精神奖励之下,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会更顺利, 学习效率会更高, 学生会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评价可以用语言的鼓励, 如“你们合作得很成功!”“你的想法真有创见!”等;还可以评选本节课的表演家、展示家等名誉称号。在老师真诚的鼓励和期待中, 学生内心深处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学生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 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高。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 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 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 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细节问题, 巧妙、精确、发人深省地给学生以指导、启发和教育, 在润物“细“无声中,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2004.

[2]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3]刘华明.教学应关注细节——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4.

关注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重视精彩开讲, 成就良好开端

通过对我校7至9年级语文课堂导入的调研发现, 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开堂的几分钟导言。多数教师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有的教师虽有导言, 可因方式的不妥、科学性的欠缺、美学原理的不足等适得其反, 既浪费了课时, 破坏了教学环节, 又影响了教学目标顺利有效的完成。所以, 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初中语文导入特点和方法的小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得出应抓住课堂导入多样性、导向性、知识性、优雅性、简洁性等特点, 采用不同方法, 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设置情境氛围, 明确目标, 提示重点等, 吸引学生, 成就良好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若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精彩的开讲大有必要。

二、精心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热情

1.注意把握声速语调。讲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讲课时声音的大小, 语速的快慢, 语调的轻重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声音太小, 学生听不见;语速太快, 听不清;语调平平, 没有重音, 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课堂组织得再严谨, 内容设计得再充实, 知识再渊博, 其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课堂上, 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 语言要幽默、风趣, 态度要和蔼可亲, 使课堂生动活泼, 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2.注意把握神态举止。教师上课时应做到举止端庄、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充满信心,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好感, 并由此对课堂内容增加兴趣。

3.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因此, 在教学中应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时, 态度应温婉随和,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神情应真诚, 面带微笑,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爱护;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给予肯定, 并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内容难的问题, 而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只要回答正确, 就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对学生来说, 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健康情绪可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善于见缝插针, 及时恰切评价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有锐利的眼光、聪慧的大脑, 还要有灵敏的双耳。学生在问题回答中, 小到一个字音不准, 一句话表达不规范, 大到推论错误, 思想认识上出错, 老师都要及时纠错指正。我有一节公开课被录制成了光碟, 因为是第一次, 紧张是自然的, 我反复听了几遍后, 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因忙于完成板书, 对学生说出的病句竟然未加指正。因为没有指正, 也许学生以为自己的回答完全正确, 这样错误就会延续。另外, 听过一位同事的公开课, 对学生的评点基本上是两个字:“很好”、“很棒”、“不对”、“错了”, 我以为老师有必要见缝插针, 哪怕一句话, 也得让学生明白, 他 (她) 的回答“好”在哪里, “错”在什么地方。虽然这一环节不大被人关注, 但我从自己的教学中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实在, 有指导性, 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要让好的学生享受自己的成功, 让差的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给迷茫中的学生指明方向, 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施展个性风格, 提高课堂效率

凭借多年的经验, 善于钻研的精神, 敢于创新的意识, 我雷打不动地保留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教学环节:课前三分钟“语文分享”。我所在的农村中学学生自律性较差, 加之客观因素, 一周仅有的两节早读难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我让学生坚持一天记三个知识点。“知识点”的内容包括:课内所学字词、名家名作、文体常识、名篇、段、句、简答题等;课外指名言警句、歇后语、俗语、谚语、成语接龙、短小诗文、时代名人简介、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每一节课必抽查, 且有要求和限制。一月内知识点不得重复;如果学现代文可以积累课外知识, 至少保留一个课内知识;若学文言文当周之内全部积累文言知识点。能背诵下一个自然的也算一个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日积月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个人认为若要扎实学好语文必须重视积累;另一方面, 在检查中必然会出现重复或新鲜的东西, 这样在反复的抽查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也可以扩大自己的见闻。虽然只是短暂三分钟的展示, 一学期下来学生真的收获巨大。这个教学环节犹如调味剂, 不时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活力和生机, 为我的语文教学助了一臂之力。

“泰山不拒细壤, 故不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不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教育成败, 细节决定课堂效果高低。身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更多的方面关注教学细节, 让它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

摘要: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 学校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 教材、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组成一个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便是无数个细节, 无数个细节构成了课堂。老子说:“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可见细节之重要, 关注教学中多种细节方可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细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篇11

那么如何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所提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应该怎样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应怎样处理?……只有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比如说实施新课程以来较为关注的探究活动。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空間及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二、“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是造就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以下三种形式值得尝试:

1.师生共批。教师把一份学生作业在投影上放映出,然后师生共同批改。如一些概念的判断题,可先让学生析题后判断正误,然后师生共同对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引导和参与,允许他们保留意见。

2.组内互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但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对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同时要注意复批。另外,过一段时间也应调整小组成员,防止作弊。

3.随堂批改。一些课堂练习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即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作巡回辅导,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即批阅。这样做的效果相当好,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解题的正误,又可以提高做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批改作业时间。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力量源泉。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老师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任课老师的为人处事、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生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老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改进教法,勇为楷模。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激励,催化学习动机。

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精彩的教学细节会给我们以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从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从细节入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12

一.深究文本细节, 巧妙设疑, 追求课堂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 而教学细节的预设又来源于教者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因为文本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 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 解读教材, 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深浅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 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充分挖掘文本, 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 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 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文本这一载体, 使教学落到实处。

我在教学《雷雨》时, 认识到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深入研讨课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以及剧本是如何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大问题:在周朴园鲁侍萍相认的对话中, 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与语气各有变化。试找出并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情感及其变化的。在学生顺利找出这四处语句后, 我想还得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在周朴园的第一次发问“你———你贵姓”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为什么略显迟疑?让学生体会到:他与侍萍三十年前的这场纠葛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很容易勾起其回忆。在周朴园的第二次发问“你姓什么”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周朴园为什么要再次询问侍萍姓什么?让学生领悟到人物情感上的第一次波澜。在周朴园的第三次发问“你是谁”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周朴园这次发问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探讨文本得出里面包含着的显而易见的潜台词:“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在周朴园的第四次发问“哦, 你, 你, 你是———”后, 我是这样设计的:周朴园是怎么认出鲁侍萍的?在第三次追问侍萍的真实身份时, 探讨后学生一致认为:“你, 你, 你是———”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人物语言, 标志着人物内心深处奔腾不已的第三次感情波澜。他不敢正视这一现实,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又多么希望眼前的这一切不是现实。在此基础上, 学生很容易感知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感情世界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入木三分。

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学生涵咏在语言文字中, 采撷文本细节, 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 很容易把握住周朴园由怀疑到追探到终于认出鲁侍萍的过程, 揭示出周朴园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而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

二.优化教学细节, 形成课堂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好的教学细节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一方面, 它有助于师生之间知识共建、情感交流, 有助于师生对文本意义的更深入细致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 并根据自己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引领、促进精彩有效的细节生成;学生则在某些教学细节中得到教师的理解、认同, 学会质疑、探索, 并形成新的认知和体验, 得到情感熏陶、品德培养。另一方面, 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能够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这种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促使师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 课堂生成更为精彩。

如《雷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是假的讨论。学生各执己见, 争论不下。有同学说:这种情感肯定是假的。理由是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惊恐不安, 怕鲁侍萍说出真相, 还用五千元的支票想了结此事。如果怀念之情是真的话, 为什么恐慌?有同学说:这种情感是真的, 过了三十年, 搬了几次家, 依然还保留着家中原来的摆设, 还保留着鲁侍萍因生孩子怕风要关窗的习惯, 还清楚地记着衣服袖子上绣有梅花。说明周朴园时时刻刻也没有忘记三十年前的那段感情。特别是人老了, 肯定就更加怀旧了。针对这两种观点, 我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让他们展开辩论, 没有哪一方认输的。大家都从文本中寻求帮助, 寻求答案, 积极参与, 深入思考, 据“理”力争。在双方辩论争执不之时, 我让学生们停下来, 谈了自己的看法:其实,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但如果能全面地分析就更好了, 周朴园这样一个老爷, 他蹂躏女性, 糟蹋下人, 是不会引以为咎的。但在当年, 他的确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 而现在, 他已走向老年, 妻子繁漪又是个桀骜不驯的女人, 他时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 时感孤独和寂寞, 对侍萍的怀念、留恋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这既可弥补他孤独的心灵, 又可显示他的高贵多情。这一丝儿怀念之情既是廉价的, 在本质上又是极端自私的, 他爱的其实只是他自己和他的门第。这一细节设计让学生对周朴园的性格又有了细致深入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到:曹禺先生没有把人物概念化、简单化、脸谱化, 而是真实深刻地描画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性格特征。正因为这样, 把这同其凶恶的行动相对照, 便愈显示出这个人物灵魂卑下、肮脏, 对作品的主题揭示也更有深意。

三.巧妙生成教学细节, 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成熟的教师, 课堂上要有娴熟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有些细节稍纵即逝, 很容易被忽视, 而一旦逝去便失去一个突破目标、落实重难点的机会。教学细节能够体现一位教师的内在素质, 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一个教师能在看似寻常的细节中有独特的发现, 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深化它, 足以显示这位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所以, 教师要学会让某些教学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使灵动的细节充盈课堂, 用教师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比如在课堂上巧妙追问, 引起有效对话。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往往浅尝辄止。这时就需要教师“该出口时就出口”, 追问一句, 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在《雷雨》的教学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 我问学生:他们的相认过程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周朴园的四次发问很容易知道: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 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在这个基础上我追问:那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份?当学生思考片刻后, 我继续追问:她为什么不当面斥责周朴园对自己的迫害和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 而是以诉说别人故事的口吻来诉说自己的遭遇呢?这几个提问让学生在感知周朴园的情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了解剧本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优化设计课后作业, 在巩固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作业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 丰富课余生活, 促进个性发展。我们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设计语文作业, 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语文素养的提高, 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 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布置课本剧的排演, 《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片段。让学生在排演中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 体会作品的语言魅力。

上一篇:燃气企业技术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结核病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