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

2024-09-21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通用6篇)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 篇1

作文教学中,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没有内容可写, 二是不知如何去写, 三是不敢大胆去写。第一种情况最多。那么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如同建房必须先准备各种建筑材料一样, 厚积薄发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灵丹妙药。

一.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

1. 阅读与摘要。

仅凭语文课内的阅读, 很难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求, 还应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农村中学书籍缺乏, 为解决书源, 笔者采用如下方法: (1) 每生定期上交至少一本图书, 建立班级“图书角”, 实现“资源共享”。 (2) 利用双休日去书店借阅或阅读。 (3) 利用学校图书室、移动图书馆和读书课阅读。总之,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书源, 保证有丰富的好书可看。解决了书源问题, 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 首先学生要问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概要, 找到想读内容, 快速浏览, 反复诵读, 在读中自悟、自得, 记住要点、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等, 分门别类予以摘抄。读后, 回顾全文内容, 根据要点列成提纲, 整体把握。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消化吸收读书内容, 化知识为能力。

2. 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 当今信息社会, 每天国内外都发生不计其数的重大事件, 但很多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可见, 无材料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就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运用视、听、触、味、嗅等感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并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 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觉得有用信息和感想随时记下来。

3.电视与网络。

电视和网络是双刃剑, 可使人聪明, 也可使人变笨调查显示, 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大多每天看电视1-2小时。虽然电视节目多得眼花缭乱, 但要只要善于选择, 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建议学生最好在家长监督下, 既可博览信息, 又可明辨是非、认清美丑,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此外还应把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相结合, 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 形成体系。网络更是为中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 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只要能正确使用网络信息, 特别是内容丰富的教学信息, 相信, 随着电脑的普及, 网络在中学生写作积累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

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素材, 就为写好作文做好了准备。剩下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即反复多次地进行写作训练。

1.每日一忆, 每周一记。

实践证明, 坚持写日记确实能有效地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但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给自己加重课业负担。每日一忆, 只要求每生在入睡前, 把一天中经历回忆一下, 挑出有意义的事, 想想可以作为写什么作文的素材。第二天和同学交流, 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果有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 就写成周记。

2. 发挥想象, 续编故事。

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 结合教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上《我的叔叔于勒》后, 续写从哲尔赛岛回来后的情形。有学生写道:“两年后的一天, 父亲正要出门, 门口却站着一位衣着整洁的干瘦老头。父亲正在发呆, 老头说到:‘亲爱的菲利普, 终于找到你了, 我回来了!’就在父亲吃惊的时候, 母亲从房里冲出来, 吼道:‘你这个不知羞耻的老流氓, 卖牡蛎的叫花子, 居然还有脸回来, 滚!给我滚!越远越好!’我这才认出眼前的人原来是于勒叔叔, ‘我……我……这个给你……’于勒叔叔把一个很大的纸包递给父亲, 头也不回的走了。清醒过来的大姐赶忙打开纸包, ‘钱!是钱!’大姐惊叫着。‘于勒!于勒!……我的亲弟弟……’父亲追了出去。母亲呆呆地望着飞奔的父亲发呆……”

3. 抓住契机, 抒写心曲。

有的学生对班级管理有意见, 想给老师提建议, 与同学之间有摩擦, 做错事不敢当面承认等, 可通过书信形式畅所欲言, 一吐为快。以书信为媒介, 师生之间真诚交流沟通, 使情感更为融洽, 有利于教育教学;同时, 激发其写作欲, 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而且, 这样写作内容丰富、情感真实, 真情实感溢于言表, 读来令人感动, 正符合我们作文写作的本意, 既了解了学生, 又达到练笔目的, 一举两得。综

注重积累方可厚积薄发 篇2

一、留心观察, 捕捉作文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之后, 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 在生活中观察。

本学期, 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并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 内容长短不限, 但必须是自己耳闻目睹、用心感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时发现身边可写的事情, 我就会立即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如, 课间十分钟, 我见几个男生和女生在玩掷沙包, 猛烈地进攻和灵活地躲闪使游戏显得紧张而又有趣。于是, 我就布置了这几个学生写《开心的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 写完后还要读给全班学生听。因为是学生刚经历过的事情, 记忆犹新, 而且有话可说, 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2. 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 引领学生展开观察。如,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亲手泡黄豆或绿豆, 也可以种大蒜, 写出观察日记。每隔一天, 我都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写到:“一颗颗小绿豆泡在水杯里, 像一只只小眼睛, 它们看着我, 我看着它们。唉, 我失望极了, 小绿豆怎么还没发芽啊?我真想快快看到小绿豆发芽时的样子啊!”“又过了几天, 绿豆的根把皮撑破了, 里面像住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有的绿豆中间破了一个小小的空隙, 从空隙往里面看就能看到一个非常小的嫩绿色的小点。妈妈告诉我, 这就是绿豆的嫩芽。两个星期后, 妈妈把长大了的绿豆芽做成了菜给我吃。我吃着自己发的绿豆芽, 觉得口里香, 心里甜。”这样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生动有趣的文章就诞生了。

二、参加实践活动, 积累作文素材

1. 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寻找素材。

如, 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 使之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起来。如《小木偶的故事》《和氏璧》等内容都适合演课本剧。通过自编自演, 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2. 从家庭活动中寻找素材。

如, 尊敬长辈,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等。我曾经要求学生坚持一星期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 一星期之后学生汇报结果、交流感受。有的学生说出了在为妈妈做事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感动的事, 有的学生则说通过这次活动明白了回报父母的爱, 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是情理之中的, 是理所当然的。……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

三、增加阅读量, 积累素材

1. 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看书。

如, 自然科学、文史地理, 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 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 既可学到写作技巧, 丰富语言积累, 还可陶冶情操, 获得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 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如, 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 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 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

3.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安排好读书时间, 做好读书笔记, 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 整理在笔记本上,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 适时表扬鼓励学生。

对能灵活运用好词、好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从而调动起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

有了广泛的阅读, 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学生产生了语感, 获得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 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厚积才能薄发——写作与积累 篇3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 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 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 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 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 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 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 正确立意。

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 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 如让学生深入到街道、社区, 去寻找改正错别字, 并积累生活中的文化:精彩的店名、广告词、对联及宣传标语等。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语文知识或看到的有价值的事情, 生活中小到一个词语、一个优美语句, 大到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发人警醒的哲理, 这些都是素材, 都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 从而运用到作文中。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一些风景区、山区、农田中、蔬菜大棚里……甚至超市中去参观, 在享受生活中品尝语文学习的盛宴, 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可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二、阅读扩展

阅读包括课内外, 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 知识丰富, 经验纷繁,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 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 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 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 非从阅读始不可。

博览群书, 开卷有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学习的趣事:他在北大读书时, 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 一上课就让他们读, 如果不懂, 还要读。就这样, 一堂课读来读去, 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 多读对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 除了多读课文外, 还读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 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体会其意味、情趣。读时, 让学生带着文后的问题去思考, 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进行积累。如学到《藤野先生》引导学生读《金岳霖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到《我的母亲》引导学生读《人间第一爱》《最深情的哺育》《严母教读》;学到《雪》引导学生读《看月》《影的告别》《阳光的香味》;学到《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读《石涧记》《喜雨亭记》《镜泊湖》……这样, 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才能取得较好的积累效果。另外我还引导学生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经典作品, 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红楼梦》等, 来让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 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页。放假时, 让学生利用好寒暑假, 将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

光读不背还不能保证积累质量, 要保证质量还需引导学生多背。背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 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平时我们要让学生利用晨读或课余时间多背诵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诗词名句、好词好句、精美语段等, 这样时间一长就能极大地扩大语汇量, 使其积累丰厚, 得心应手为其所用。

三、视听积聚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 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 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 更生动活泼有魅力, 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 但往往凭兴趣爱好, 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 老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 我们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 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 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

四、活动拓展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 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 心理活动素材多, 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 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 我们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 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中积累真情实感, 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再现容易, 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 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 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 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 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 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 决不放过, 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 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 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 我们应在对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 结合给予练笔指导, 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阅读练笔、观察练笔、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

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 在阅读欣赏之后, 还必须反复吟诵, 琅琅上口, 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 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 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 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 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我们还应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 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语文学习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踏踏实实, 从一字一句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习的道路上, 如果注意积累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 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 也毫无意义。写文章也是如此, 要想做到内容充实, 有意蕴, 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 写起文章来就不知从何处下手, 真的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所以,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 篇4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要求,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下面三个问题。

一、要解决好积累材料从何而来的问题

1.从课本中积累

入选课本的篇目,大部分都是经典美文,是经过时空考验的华章,清词丽句比比皆是,要鼓励学生多多积累。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精确地阐述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告诉我们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必由之路就是阅读积累,博学广记。光靠学生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让学生多读点课外读物,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精美语言。

3.从生活中积累

日常生活中各种人物或幽默,或有哲理,或鲜活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影视作品中的精彩对白,歌曲中的经典歌词,甚至广告词、对联等,都可以积累吸收。“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永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源头活水。

二、要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积累兴趣的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勤于积累,就要调动他们的兴趣。

1.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有的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单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就要用动态分析的方法,例如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后与原句原段比较,或是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联系实际来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对意境优美的文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具体方法有图文对照想象、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体会语言的艺术美,但只要读一读就可以体会,如节奏美、音韵美等,甚至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这样,通过比较、想象和朗读,学生可以充分领略语言之美,并因此产生积累的欲望。

2.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的方法。我教给学生的积累方法主要有两种:(1)熟读成诵法。熟读和背诵是完成语言积累和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所以,我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背诵数量,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文章或片断,古代佳作、现代散文诗歌甚至歌词都提倡学生多熟读背诵一些。⑵摘记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读书笔记非常重要,所以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优美词句和美文摘记在本子上,还可作适当评点,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

3.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

对学生积累的语言,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交流的方法有:(1)每日交流。在黑板上开辟“励志妙语”专栏,每天由一位同学写一句自己积累的文质兼美的好句供大家摘抄和赏析,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每个人积累的名言警句就非常可观了。(2)读书笔记交流。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3)读书笔记精华展示。即把学生读书笔记中的精彩片段集中起来,打印分发给全体学生。近两年,我把学生的部分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分别编辑了名为《文笔精华》和《文海拾贝》的专辑,发给学生交流和欣赏。这一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

三、要解决好如何开采学生语言积累的问题

如果说,积累的材料是一座宝藏,那么,运用就是开采积累的过程。解决如何开采学生语言积累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增加作文密度,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指导学生通过引用“他山之石”来攻“作文之玉”,以巧妙的直引或化用来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作文中引用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和肯定。学生会在这样的指导下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从某个角度来看,作文既是对积累的开采,又是更高层次的积累。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在这样的反复强化中,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即指导学生把课本上规范的语言文字,教师教学中规范、生动的语言,以及其他作品(书刊、戏剧、广播等)中规范的语言文字变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词汇、规范的语句来进行语言交际,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做法可操作性强,随时随地都可使用,效果也很不错。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 篇5

一、用丰厚的阅读积累来砥砺思想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 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一般来说, 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但中学生阅历太少, 最好的办法是阅读积累。读过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等作家文章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能加快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作文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了。因此, 阅读积累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学习, 积累为本。阅读积累, 功夫在平时。笔者梳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积累课文, 含英咀华

课本中的名家精品用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文学世界, 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名家的精华, 学有所得, 每学完一篇课文, 笔者便提倡学生做这样的积累: (1) 开心辞典。主要积累生字, 解释词语并造句。 (2) 群英荟萃。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精华语段,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积累一些文章的结构方式, 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感受领悟。 (3) 独具慧眼。提炼从本课中获得的阅读技巧或写作技巧。 (4) 快乐练笔。让学生写写学完本文后的感悟收获, 或者就某一段或全篇做仿写练习。期末看着桌上这一本本厚厚的阅读笔记, 你会切实地感受到丰富的课内积累让学生的头脑日益充盈起来, 我相信这样做是带领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正道上跋涉。

2. 积累名著, 博采众长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每教一届初一新生, 笔者总会在开学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大工程———“班级图书漂流”。根据班级人数, 推荐相应数量的书籍。人手一本, 交互享用。书名在墙上张贴, 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 借阅情况自主登记。有了书后, 动员孩子们每天“抢”时间读, 课堂任务提前完成的同学, 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等。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 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 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读书报告可以是概括性的, 也可以是专题性的。如《水浒传》的英雄性格探究, 《海底两万里》的想象艺术等。

3. 读背诗文, 涵养性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古诗文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 对塑造学生的心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诵读篇目, 笔者按照教学进度, 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背下来。另外, 还选定孙立权老师主编的《中学生古典诗词300篇》作为实验读本, 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和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每个月在班级墙上张贴“古诗词背诵进度表”, 显示每个同学的背诵进度。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古诗词分组背诵擂台赛, 以此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一年下来, 笔者所教班级背得最快的同学背完了150篇, 背得最少的同学也背了50篇。古诗文背诵不仅涵养了学生的性情,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也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总之,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如果缺少阅读这一味营养, 势必造成学生作文的“面黄肌瘦”。

二、用生活化的素材积累来记录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启示我们:生活是文章的源泉, 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 没有生活积淀, 没有积累, 也就难以表达。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让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超级链接”,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 但他们没有观察生活、积累提炼生活素材进行写作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能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每接一个新班级, 笔者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随笔本。要求每周写好三篇生活随笔, 每篇300~400字。内容自由抒写, 体裁不拘一格。用老师们的话说, 就是给写作增“氧”, 这“氧”就是自由的写作空间。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们“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

每个假期, 提倡学生“为自己的花季出一本书”, 将自己一个学期的精品随笔选出来, 自己取个别致的书名, 请自己尊重的人写序, 自己写跋, 按照版块设计写作内容, 如“生活五味瓶”“奇思妙想”“校园七色光”“走进大自然”“跟踪追击”等。同学们自主选择不同的版块, 编好目录和页码, 排版并打印出来, 开学初在全年级展出。当一本本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随笔集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时候, 充盈每个作者心间的除了幸福的成就感, 还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对随笔发自内心的感激与爱。三年六学期, 六本随笔本, 就是学生三年作文训练的历程, 是学生作文的成长轨迹, 是学生初中生活的缩影。

在我们班, 最受大家欢迎的是写小组轮流日记。先按班级人数分成6~8个小组, 小组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 每日按学号写日记, 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 要求真实地记录生活。下一位同学在写之前, 先点评前一位同学写的日记, 或谈感受或提建议。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主题的甚至是同一题目的, 也可以是辩论式的, 接龙连载式的, 每月评出“优秀日记小组”和“优秀日记小能手”。在这种切磋砥砺、互相启发的氛围中, 日记的“形式病”症状大大地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

当然, 即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也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只要教师指导得法, 学生就能把所读所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 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 言之有物。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论文 篇6

一、加强朗读, 丰富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品析中学习和积累语言, 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 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 将范文中的语句进行内化。这样,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 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心。在语言积累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 大量地阅读, 主动地积累,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得到永久储存。

二、品评分析, 深化积累

汉语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 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可以采取语言动态分析法, 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 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 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体会文中意境之美, 采取图文对照想象, 联系实际想象, 拓展延伸想象等;有的文章用眼看, 不一定能充分体会它语言的艺术美, 而只要读一读则可比较细致地体会到节奏、音韵、意境、思想之美。

三、多说多演, 沉淀积累

多说多演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 其终端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多说多演会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 并不断前行, 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 让学生按座位顺序, 每人一次, 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 让学生将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 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 活动中, 人人必讲, 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 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 要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设计说话情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 有条理地说, 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谈收获, 议看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 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 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 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 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四、学以致用, 深化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 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往往是直觉的, 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 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 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如:到中高年级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心理描写的课文, 这时可让学生写这方面的文章, 如有一个同学写的《伤情的芬芳》:

如水的流年, 带去的是我盈盈的泪光, 如花的笑容, 飘散的是伤情的芬芳。

那是一个清风水秀的一天, 这一天有一些事让我心酸。人生有着酸甜苦辣, 人生有着永远的真诚。

我和大姨正在大街上快乐地购物, 走着走着, 可怕的事情降临在我的身边, 因为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而又骨折的中年叔叔, 爬向路人乞讨, 他的破碗里只有几毛钱, 世界上的好心人真的不多了!因为我是一本平装书, 很多事情让我变得脆弱, 使我别无选择。

我连忙跑过去, 摸摸我的口袋, 只剩妈妈给我的三十元钱, 我把其中的二十元钱投到了碗里, 顿时, 那个叔叔, 泪水夺眶而出。

回到学校, 我喜滋滋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同学, 而同学们都说他是个骗子, 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我, 不相信我?平淡无奇的人生难到这么悲惨?

放学了, 我听到了铃声, 我立即跑回了家, 将这件难忘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了以后, 眼眶湿润了, 她对我说你的善良点燃了另一个生命的希望, 值得!那一刻, 我脸上笑开了花。

一位诗人说, 心头的苦雨是抹不去的泪水, 总会在你神伤时催开生命的花朵。

五、课外拓展, 勤于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 “世界是学生的课本”, 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 在课外阅读中增强阅读兴趣, 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学生身边的课外读物多而杂, 如果不加以选择的话, 势必会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教师有义务为学生选择、推荐适宜的优秀课外读物。要推荐与年龄特点相宜的书籍, 推荐赋有时代气息的书籍, 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推广示范下一篇:校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