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注重细节 持之以恒(共3篇)
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注重细节 持之以恒 篇1
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注重细节 持之以恒
能有机会参加这样有价值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尤其能够现场聆听教育大家魏书生的讲座,真的觉得很荣幸。这次培训学习我感觉与以往都不太一样,请来的专家所讲授的东西确实是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一、感想
(一)守住心灵的宁静,守住自己快乐的阵地
曾经一腔热血的走入教育行业,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经历了六年的实践后,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光有热情是不行的,只顾自己埋头苦干也是不行的。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所以,尚在考虑如何将上海培训所学运用自己所带班级之时,又接到“听魏书生讲座”的通知,这对于充满了困惑,且渴望学习、热爱教育的我来说,真是兴奋异常,真的感到“学习(培训)是领导给我最好的奖励、最大的福利。”(田丽霞老师语)的确,曾经因“超负荷的工作”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而困惑过,曾经因几个后进生总是无法转化而彷徨过,也不止一次地羡慕哪些“发”了的同学……魏老师那“守住心灵的宁静,守住自己快乐的阵地",一句朴朴实实的话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谁都可以瞧不起咱,自己不能瞧不起自己”再一次激起了我作为教师的道德底线,干一行应该爱一行,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如此单纯的孩子们呢,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谆谆教导。可是我们怎能因为个人的不满足弃他们于不顾,这是何等的残忍啊!
再退一步想,如果我不做老师了,我可以干什么?我能干的了什么?(我真的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我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珍惜我的工作,好好热爱我的讲台,好好享受属于我的幸福。
(二)做教师真难、真好
尽管所有的专家都讲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我知道这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知道他们每一点成绩都要付出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努力,是的,这就是教育的现实——做教师真难!
我想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对教育的那种热情、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崇高而朴实的教育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别人的命运——做教师真的很好!
(三)重视教书、更重视育人
检讨自己这些年当班主任最大的失误就是“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多少次见了家长后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家孩子最近成绩进步了或退步了”,而不是他懂得尊重别人或宽容别人了,这真是带着孩子和家长一步步走向误区……
通过学习,我再次感到: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任何知识都可能过时,但高尚的人格精神和不懈的人生追求永远不会过时。所以作为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应该是“人生教育”,简言之就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科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高尚品德的现代化人才。
(四)从细节开始,在细节中取胜。
班级细节化管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但这次感受更深刻。田丽霞老师注重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开学时第一个到校的同学、第一个主动问候老师的同学、第一次有同学迟到,第一次有同学讲小话,第一次有同学不做作业……然后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如果不注意学生出现的一些细节,将失去教育的最佳时机,等到问题严重时,再来处理就会很难。魏书生老师更是说“他一辈子最重视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这又何尝不是重视细节呢?
正如一本书里所说的“中国快餐拼不过麦当劳、肯德基,恰恰败在我们做不好细节事”,沃尔玛为什么排名世界500强之首,秘密在于它注重细节,从细节中取胜。例如它的服务有三条基本信条:尊重个人原则,努力做最好;10英尺规则(任何一位职员,在顾客距离你10英尺以内的时候一定要问);太阳落山原则(员工或顾客的任何要求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得到答复)。正是注重这些细节才使得它获得成功。而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企业管理,从细节开始,在细节中取胜。
(五)爱与严的艺术
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爱学生就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分担学生的痛苦、分享学生的成功、关注学生的一生。但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藏起一半爱,不等于丢失一半爱,教师的爱既不能完全等于母爱,也不能完全等于父爱,而应该是一种高尚的爱,深沉的爱,理智的爱,科学的爱,恰到好处的爱,富有艺术的爱。教师只有懂得了爱的艺术,才能春风化雨,收获成功。
突然明白,我的学生为何多数都没有“良心”,真的是因为我爱学生爱的“不够深沉、不够高尚、不够理智、不够科学”,是随意的爱,是自以为是的爱,是缺少“严”的爱,是学生不喜欢的爱。
当然,爱与严既是艺术,就不能简单的模仿。但即使是艺术,也需要有一颗对学生、对教育真诚的心。
(六)科学管理与文化熏陶
从上海学习回来,我就开始注意网络学习,特别注意研究这些教育专家的“博客”。我发现,魏书生老师四十年教育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科学”与“民主”,而当了局长的魏老师最近这些年似乎更加重视文化熏陶,比如每个学校都有大型的文化广场,世界地理、历史文化知识一览无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严格的纪律、具体的要求、及时的检查、恰当的评价、严明的奖罚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班级管理就上了轨道,这就是科学管理,依法治班。
工作有了计划性,教师就能从繁琐细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科研和教学之中;因为能够预知下一步的工作内容,学生也摆脱了被动服从的局面,能积极主动地应对每项工作,同时也减少了各种活动带来心理躁动,有利于班级的平稳发展。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用人类精美的文化食粮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播撒文明的种子。当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灵中萌发生长的时候,他们人生起飞的时候就来到了。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把科学管理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这样培养起来的人格精神不易得,也不易失,它会使一个人从灵魂深处高尚起来。一个由高尚者组成的集体,就是一个战无不胜的集体。
(七)家校结合,形成合力
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但也必须注重细节,讲究艺术。
因为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缺乏教子经验,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教师应该担任起“培养”家长的责任,让他们少尝试失败。
对家长,我们不要过多的埋怨,要尊重、要统一思想、要经常保持联系,还要经常为其支招献策。
二、行动
感受再美、收获再多,若不转化实实在在地行动也无济于事,效果只能是零。为此,我在开学尚有20多天的时候打算有如下行动。
1、坚持家校联系,尽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通一次话,督促学生多做教务、学会感恩,完成实践性的和书面的作业。并做好学生参加兴趣班与辅导班的统计工作。
2、草拟新学期的班规和班级计划,制定新的班级目标,争取在开学后第一周的班会上讨论后实施。
3、做好开学第一天的准备工作,做好作业检查与统计工作,卫生清扫与新书发放工作,充分利用好赏识教育。
4、班干部培训与例会固定化。
5、值日班长与值周班长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好晨会与班会课。
6、坚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粉笔头、卫生死角、体育课纪律等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交班干部。
7、重视课间操质量,跟学生一起跑步,以身作则,强调是为班集体,也为自己锻炼身体。(专人管理)
8、从卫生做起,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习惯,努力把卫生打造成44班的班级名片。
9、培养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自习不能有说话声音。
10、重视人格培养。与学生一起定座右铭,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崇敬的一个好人,并努力学习。(如读名人传记等)
11、勤进班,勤听课(每天至少听一节),抓好学困生的思想、学习工作。
12、强调课前纪律,可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唱歌等。
13、让学生做家务、写日记、体育锻炼、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不知不觉地就说的多了,确实,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但我深知,目标定的太多了还不如不定,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始努力吧!加油!
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注重细节 持之以恒 篇2
一、德养为先, 人格魅力的基础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这八方面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这些素质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 有的是显性的, 有的是隐性的。良好的师德内涵是服务, 表现为以人为本、时代精神、平等合作和为人师表四个关键用语。集中体现在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包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素质的根本, 崇高的教品是师德的灵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 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机智的支撑, 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也就不可能具有教师机智。
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魅力就是要有深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 以及更细致、耐心的品性。教育是大爱小事。
二、学养为本, 做研究型教师
信息时代, 人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 不断地整理、分析信息。知识时代, 知识比信息重要,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当今时代, 教育将转向重视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 以及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从简单记忆的知识教学转向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具备职业道德的专业化, 教师知识的专业化, 教师技能、方法的专业化, 教师能力的专业化 (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课堂文化重视的内容是与社会吻合的, 注重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就是对未知问题的探索, 从发现问题开始, 然后提出研究假设, 并不断对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过程:选择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解决问题。教师要以公平的视野对待学生, 发言机会均匀分配给每位学生, 体现出教育的公平观。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发现问题, 找到研究的课题。有教育公平观的教师, 不找先举手的学生发言, 因为他们容易打断别人的思路, 影响研究效果。在实践中研究,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
例如, 听课发现, 老师讲到20分钟左右时, 学生会有点儿疲惫, 精神开始涣散。这就促使教者思考,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呢?假设是: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有新鲜感, 注意力集中, 但到中间就会很疲惫。验证这个假设方法可以有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及文献综述。最后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即学生学习效率的变化曲线:第一高效期 (授课) , 低沉期 (练习) , 第二高效期 (总结) 。
这个研究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过程, 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面对新课程改革, 新知识技能不断涌现,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我们不能不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成为研究型教师, 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有兴趣时, 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 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 对教师充满信任与热爱时。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目的明—知识新—信息多—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气氛和—方法新—效益高。
课程改革的走向:关注发展个性;关注发展集成知识和综合能力;关注发展实践能力;关注发展创业能力;关注发展非智力因素;关注发展创新精神;关注提高道德品质。
科研就是工作的态度, 以研究的心态去工作, 把自己做的事提高技术含量, 才能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
三、塑造性格, 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表现出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态度;“怎么做”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方式。所谓性格, 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我们说性格是指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 被称为性格的心理特点是稳定地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中的, 偶然的表现不说明人的性格。比如, 急性子的人在心事重重的时候也会一改心直口快的习惯, 而变得沉默寡言;而慢性子的人平时慢条斯理, 但是如果被惹火了也会急不择言的。
很多人对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都比较认同, 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可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知识和升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那么, 靠什么来改变呢?凭兴趣, 靠成就。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孔子把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不用教就好;一类是经过教能好;一类是教也不好。教师要了解各类学生的特点, 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现代教师必须强调独立自尊性和民主利他性这两个人格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人的需要层次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缺失需要, 一是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缺失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一定要获得满足;成长需要是可有可无的。压堂就违背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孩子学习不好, 说他笨, 说他傻, 这就违背了自尊的需要。有的孩子, 你说他不爱学习, 他没意见;你说他不聪明, 他不乐意。甚至有些求知欲强的孩子, 说他勤奋, 他不爱听;说他聪明, 他高兴。因为知识的多少对一些人来说无所谓, 这也符合成长需要的理论。因此, 教师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基本需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 教育孩子挺直腰杆做人, 教师独立自尊的人格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民主利他性实际上就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学校教育属于合作项目, 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合作、班科人之间的合作, 每一方都能替另一方考虑, 就能双赢。
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智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容易成功。周杰伦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能做最好的自己, 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这可能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 在成长过程中, 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 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 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做的, 哪些事情是自己绝对不能做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的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们没有超人的智商, 事实上, 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显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另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关键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 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老师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学习的方向, 而这些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东西。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看他属于哪种智能类型, 用孩子的优势做桥梁, 找到与学习的联系, 把优势变成一种学习的方式, 帮助他成功。
教师不要以权威的姿态出现, 给孩子多种路径, 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能承担后果的责任感, 知道他想要什么。帮助孩子获得自信, 帮助孩子挑战自信。习惯的养成必须日积月累, 督促、鼓励、检查, 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这对孩子来说, 容易获得成就感。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激发, 都是为了孩子养成好习惯, 为他们的前途发展负责。以心灵赢得心灵, 以人格塑造人格。
四、有效工作, 提升生命质量
世界上没有理想的教育,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向理想教育而努力。给知识注入生命, 知识因此而鲜活;让生命融入知识, 生命因此而厚重。教育的神圣就是培养人的崇高, 是生命的教育, 任重而道远。但是, 教师不是神, 而是人。既有精神需要, 也有物质需求。我非常佩服刚刚离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他在任内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一名女记者提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普京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 马上回答说,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教育事业。我们的高级领导在教育问题上也能这样当机立断该有多好。想法是想法, 工作是工作, 我们还得面对现实。人生成长的根基是工作, 把工作当做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 把它做到极致。有效的工作, 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效率、有意义。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世界的眼光、问题的眼光、研究的能力, 改变自我, 拒绝平庸, 打造成功。
最后奉上一道美味——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 好肚肠二寸, 正气三分, 宽容四钱, 孝顺无数, 老实适量, 奉献不拘, 回报不求。用这道美味滋养心灵, 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当今时代, 教育将转向重视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 以及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从简单记忆的知识教学转向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做一名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 篇3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现在冠之以各种名称的教育繁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种‘无名’教育。”教育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崇高的。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应当要让学校回归本真,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教育规律出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尽管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在一部分人中盛行,但它不应该感染在教师的身上。作为教师应当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教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彰显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被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传承创新大学文化,才有可能形成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的不断涌现、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对教师来说已成为时代使命。
一、静心教书,化“敬业”为“乐业”
“静心”就是使内心平静,从浮躁中解脱出来。当代教师压力不断增大、负担过于沉重。工作量大、科研业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压力都存在,还有学生安全、家长认识偏差等问题,都使得不少教师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激化了浮躁心理。要做到“静心”,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学习时代楷模张丽莉、宋玉刚和众多的教学名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无私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能静得下心来教书。
叶澜教授说:“不实现教师的精神解放,不激活教师精神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的、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实践的转型。”解放教师精神,首先要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减少急功近利的考核,减少无效的劳动,让教师从疲于应付中解脱出来,给教师以思考的时间,让教师在反思中自主工作、开拓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应当从复杂而精细的近于机械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关心教师的工作质量上来。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追求片面化的数据转向综合全面的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从标准化模式转向注重基于需求与能力导向的培养;在教师专业成长上,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更应注重教师的教育境界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在教育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更加注重思想领导与专业引领上。通过教育文化的哺育调动教师的内驱力,让教师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教育本身带来的幸福;让教师在快乐中工作。只有教师幸福了,才能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将“敬业”转变为“乐业”。
二、潜心育人,化“职业”为“事业”
“潜心”就是专注而深入,从肤浅中解放出来,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如果说“静心”可以通过外在条件改善而实现,那么“潜心”则更需要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周总理曾说过:“要为工作而生活,不要为生活而工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应当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当教育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时,教师便能自觉地将激情和热爱融入其中,才能体验到育人过程的自我满足感和愉悦感。当我们化谋生的“职业”为用生命托付的“事业”时,才能从中寻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潜心育人首先要有爱与责任。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指出人们工作不快乐的深层原因———没有从工作中和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快乐感,仅仅只是把工作作为谋生的工具。因为“职业”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事业才是自己奋斗的对象。“最美教师”张丽莉正是因为有爱与责任才能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陶行知先生曾在1928年纪念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建校一周年的演讲中有一段特别震撼心灵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叶圣陶到魏书生,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无一不诠释了正是爱与责任成就了教育事业的崇高。
潜心育人需要坚定与执著。“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教育是一个很漫长而不能很快见成效的事业,需要我们耐住寂寞,执著坚守。在今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中涌现出众多在艰苦条件下甘于清贫,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他们用坚定与执著诠释了潜心育人的深刻内涵。汉族教师宋玉刚正是用他的执著坚持,才能15年来深深扎根于海拔4500米的藏区,为大山里的藏族孩子打开了一扇扇窗。正如他的人生箴言所说:“我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什么样的待遇都无法取代的。”“80后”乡村教师吴金成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份执著与坚持才能放弃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潜心育人还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的工作可谓烦琐而劳心,而花样繁多的评价、考核等的出现,压力会时刻相随。唯有调整好心态,学会坦然面对一切,学会感恩,学会满足,才能真正潜下心来育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遇到不公平、不如意时,若能换一种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若能时时不忘播种一份乐观开朗的微笑,让快乐溢满生命的花篮,便能从育人中寻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