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流行趋势(精选8篇)
结核病流行趋势 篇1
湟中县牛存栏量达到21万余头,其中适龄奶牛有10万余头,占到牛存栏量的50%左右,每年奶牛产奶量达到6万余吨。多年来,湟中县十分重视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虽然采取了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等有效预防措施,使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疫情有所遏制;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牲畜流动和交易的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疫情又有所上升趋势,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净化,不仅会给奶牛饲养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1 材料与方法
1.1 被检材料
从湟中县15个乡镇大小牛场及散养户(均未进行过“两病”免疫)随机无菌采牛血若干份,室温凝固分离血清备检。
1.2 供试材料
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抗原:规格15mL;冻干布鲁氏阴性血清:规格1mL;冻干布鲁氏阳性血清:规格1mL;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结核菌素:规格5mL/瓶,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布病检测。
布病按试管凝集反应和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被检血清的稀释:每份血清用2支试管,做1∶50、1∶100倍的稀释,即第1管加入2.4mL 0.9%生理盐水,第2管加入0.5mL 0.9%生理盐水,用1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1mL加入第1管混合均匀,吸出0.5mL加入第2管,同时弃去1.5mL,第1管余0.5mL,然后将第2管混合均匀,吸出0.5mL弃去。 (2) 加入抗原:首先把抗原用0.9%盐水作1∶20倍稀释,在每个试管中加入0.5mL已被稀释的抗原,混合均匀,置37℃温箱18~24h,然后检查并记录反应结果。 (3) 设阴性血清对照、阳性血清对照,方法同被检血清相同。
1.3.2 结核病检测。
按说明书操做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在5年奶牛布病检测中,共检测7 259份,其中在2008年布病检验中检出3份阳性,前4年未检出阳性(见表1)。
在奶牛结核病检测中,共检测7 259份,其中在2004年和2007年结核病检测中各检出3份阳性,另外3年未检出阳性(见表2)。
布病检出阳性的是汉东马生录牛场的3头奶牛;结核病检出阳性的是西堡牛场的奶牛。经调查,出现奶牛“两病”的原因主要是近些年牲畜流动频繁,疏于检疫和检测的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对发现的“两病”病牛或检测阳性牛,要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两病”病牛、检测阳性牛扑杀无害化处理前生产的牛乳及“两病”可疑牛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牛乳,均需经过高温等无害化处理。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均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防止人畜感染发病。
湟中地区的奶牛布病虽然已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但是2008年仍检出3份阳性血清,虽然阳性率很低,但说明布病在湟中县又出现了反弹,主要是多渠道私自引进奶牛带入的病菌。
为了巩固奶牛布病、结核病的防治效果,防止疫情回升,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消除疫情隐患。做好联防,群防群治;搞好畜间检疫,淘汰病畜,消灭传染源,以加快布病净化的进程,使布病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
摘要:对湟中县近5年奶牛布病、结核病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20042007年未检出奶牛布病, 2008年检出3份阳性;2004年、2007年结核病各检出3份阳性, 说明奶牛布病在湟中地区呈上升趋势, 要加强监测防治。
关键词:奶牛布病,结核病,检测,流行趋势,青海湟中
参考文献
[1]陈亮友, 奶牛“两病”阳性畜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畜牧养殖业, 2009 (6) :25-26.
[2]李国中, 孟银, 胡瑛英, 等.奶牛布鲁菌病和结核病的检测[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3) :90-91.
[3]周凯强, 孙莉华, 赵琼.奶牛布氏菌病和结核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4) :40-41.
[4]王伟忠, 杨莉萍, 杨晓芳, 等.奶牛布鲁氏菌病与结核病的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3) :88-90.
[5]杨齐, 谢芳.喀什地区奶牛两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及防制措施[]].中国动物检疫, 2008 (9) :36-37.
[6]潘志刚, 韩庆千, 樊国忠.我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检疫规范[J].医学动物防制, 2008 (4) :313-314.
结核病流行趋势 篇2
【摘 要】目的:分析我市某校一起结核病暴发的原因,查找传染源。方法:PPD试验筛查,胸片、痰涂片、痰培养确诊。结果:确诊4例病例,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结核病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做好疫情管控、规范传染病报告、加强沟通协作、科学防控,才能及时、规范的处置学校内发生的结核病疫情。
【关键词】肺结核;暴发;学校;PPD试验
永康市某中学高三年级(4)班于2012年5月~2012年6月20月间共发现肺结核病4例(菌阳1例,菌阴3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永康市某中学位于永康西北,全校高一至高三年级共有16个班,学生925人,教职员工85人,住校学生887人,高三年级有6个班,305人,高三(4)班有学生52人(调查时实际在校只有38人,除病例外,其余10名学生因报考体艺类专业等原因已提前离校),住宿学生公寓楼,每个寝室8人,通风、卫生状况良好。
1.2 病例情况 4例病人的X线胸片均显示浸润性病灶。2例发生不同程度低热、咳嗽、咳痰及盗汗等症状,其中1例痰检阳性;其余2例为PPD筛查后经胸片诊断确诊,自觉症状不明显。除痰检阳性1例和调查失访1例未试验外,其余2例PPD试验结果呈强阳性。
1.3 诊断标准 肺结核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菌阴肺结核为三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其诊断标准为:①典型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②抗结核治疗有效。③临床可排除其它非结核性肺部疾患。④PPD(5Iu)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⑤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测显阳性。⑥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⑦BALF粒出现抗酶分支杆菌。⑧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肺结核病变。具备1~6项中的3项或7~8项中任何1项可确诊。
1.4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试剂由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1204。吸取试验液0.1ml,含5IuTB—PPD,采用孟都氏法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观察结果,硬结平均直径在5mm以上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在20mm以上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1.5 采取的措施 ①病人要求居家隔离治疗,对患病学生纳入肺结核现症病人管理系统(DOTS),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落实随访督导。②对PPD试验强阳性者实施化学预防,采用异烟肼300mg/每日,连服6个月。③宿舍和教室等场所进行消毒,配备痰盂、垃圾桶等设施。④学校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肺结核防治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学校卫生督查。⑤建立班主任向校医务室报告学生健康状况责任制度。学校医务室对校内传染病疫情加强监测,建立报告责任制。
2 结果
2.1 流行经过 2012年5月2日该班一名女生,18岁,因发热、咳嗽、盗汗等症状曾到个体诊所就诊,被诊断为“支气管炎”,近一个月未俞,后到中心卫生院就诊,以疑似“肺结核”转诊于市疾控中心,经X线复检胸片显示右中肺浸润性病灶、PPD(5Iu)试验强阳性、痰检阳性、血沉40mm/h,经2HRZE/4HR方案治疗。2012年6月10日,该班一名男生因发热、干咳、盗汗、乏力到本市中医院就诊,胸片显示左上肺浸润性病灶、血沉45mm/h,而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该患者到金华结核专科住院治疗(对该生的调查未能进行)。市CDC根据疫情报告,对该校全体师生排查可疑病例过程中发现二例。4例患者为:男性1例,女性3例,其中有2例女生住同一寝室,接触最为密切。
2.2 接触者排查情况 市疾控中心所于2012年6月15日对该班学生、教师、宿舍管理人员、部分病例亲人、病例所在宿舍及毗邻宿舍等接触人员进行胸片检查和结核菌素(PPD)试验共110人,发现新病例2例。
2.3 接触人群PPD试验结果 该班PPD试验38人,阳性35人,阳性率97.4%,其中强阳性24人,强阳性率63.2%;任课教师及宿舍管理人员10人,阳性6人,阳性率60.0%,其中强阳性4人,强阳性率40.0%;其他接触人员62人,阳性26人,阳性率41.9%,其中强阳性13人,强阳性率21.0%,见表1。三类接触群体阳性率、强阳性率比较X2值分别为31.00、17.97,p值均<0.05。说明三类不同接触人群PPD试验结果其阳性率、强阳性率随与病人密切接触机会的增多而增高。
3 讨论
近年来,我市肺结核患病率持续升高,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学校作为一个人员密集的特殊场所是肺结核防制的重点,高三(4)班共发病4例,罹患率高达7.6%,本次学校内肺结核局部爆发对我市肺结核防治工作教训深刻,必须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1 本次疫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体诊所及校医务室未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而导致结核病疫情的误诊漏报。实践证明仅靠因症就诊还不能满足结核病可疑者的转诊报告制度,加强归口管理,才能提高结核病例发现率,推动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进展。
3.2 肺结核防治知识在学校宣教不够,部分患者不但没有积极治疗隔离传染源,还有意隐瞒病情继续入学上课。据报道:规范强化宣教是提高病人治管水平,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提示我们今后应加强宣教工作。
3.3 从接触人员的PPD试验结果显示,与病人密切接触者的阳性率比一般接触者显著增高,提示除发病者外還有一部分人受本次疫情波及感染,一方面可以证实这起疫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流行强度。同时表明与病人密切接触是引起本次肺结核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
[2] 仲崇桥、一起校内肺结核暴发调查处理〔J〕。《医学动物防制》2008,8(24)
[3] 林秉崇、黄少华,一起高中学生肺结核暴发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7,14。
[4] 栾树茂,一起学校肺结核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2009,12,11(24)。
结核病的流行概况及干预对策 篇3
1 流行概况
1.1 全球结核病现状
目前全球约1/3人口 (17亿) 感染结核菌, 现患结核病人数为2 000万。每年新发现病例800万, 其中75%的患者年龄为15岁~20岁, 1/2为传染源。每年死于结核病人数280万, 占各种原因死亡数的7%, 为传染病单发病种死亡最高者。95%新发现病例、99%死亡病例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估计今后10年, 每年约有900万新发现病例[1]。全球每天约有8 000人死于结核病, 每年全球死于结核的人数超过300万。每年近17万儿童死于结核病, 因结核病死亡的妇女超过100万。死于结核病的成人超过艾滋病、疟疾、腹泻、热带病死亡的总和。新发肺结核患者中艾滋病感染者占12%.新发病例中多耐药患者占3.2%[2].
1.2 中国流行概况[3,4]
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结核病疫情在实施控制项目后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在全球仍属高流行区, 2000年第四次全国257个点抽样调查显示, 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 痰涂阳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22/10万, 菌阳患病率为160/10万, 估计全国有50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80%在农村) , 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175万, 菌阳肺结核患者200万。全国结核病病死率9.8/10万, 每年死于结核病达13万人, 为各种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总和的2倍。肺结核患者, 结核菌初始耐药率为18.6%, 继发耐药率为46.5%.在全国200万菌阳肺结核患者中耐药患者55.5万, 即全国1/4菌阳肺结核患者为耐药患者。2000年全年龄组结核感染率为44.5%, 估计我国有5.5亿人已受结核菌感染。1990年—2000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年递降率仅为5.4%, 涂阳患病率年递降率仅为3.2%.另外, 结核患者中农村比城市高, 其患病率分别为393/10万和130/10万, 农村比城市高3倍。青壮年占很大比重, 15岁~45岁占67.2%, 死亡病例中占50.4%.与1990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比较, 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下降了21.3%, 年平均递降率为2.4%.而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疫情十分严重, 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197/10万, 呈蔓延趋势;估计现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65万。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的1/4, 而传染性肺结核患病人数却占全国的1/3.
2 干预对策
2.1 早期发现患者
发现和治愈患者是消除传染源的最有效措施。发现患者除一般通过就诊活动发现病例外, 还可通过普查、筛查、线索调查来发现患者。WHO不主张通过普查方法来发现患者, 而一般采用患者就诊被动发现病例。为加大患者发现力度, 我国《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目标是:2001年—2010年全国要发现和治疗传染性肺结核患者400万, 平均每年要发现和治疗肺结核40万[5]。目前, 全国每年发现和治管肺结核患者20万, 今后每年的任务要在此基础上翻一番, 任务十分艰巨。为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进行广泛宣教, 增强全社会自我保健意识, 增加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就诊率。通过痰菌检查是发现肺结核患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最直接的方法和决定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多采用Ziehl-Neelsenl法:300视野内未发现抗酸杆菌为阴性;300视野内发现1~2条为可疑;100视野内3~9条为阳性 (+) ;10视野内1~9条为阳性 (++) ;每视野1~9条为阳性 (+++) 。值得提出的是:痰涂片阴性, 而痰培养可能为阳性[6]。有报道, 每毫升痰内有300个以上的结核杆菌, 痰涂片阳性的可能性很小, 但痰培养可能阳性;每毫升痰内有1 000个结核杆菌时, 直接涂片才有4%的阳性机会;每毫升痰内有5 000个结核杆菌时, 才有可能涂片阳性。由此可见, 痰涂片阳性的患者是大量排菌者和主要传染源, 这也是结核病防治重点[7]。X线检查是目前肺结核诊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它可反映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范围状况及病变动态变化。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包括透视、间接摄影 (缩影片) 和X线胸部摄影 (胸片) 。
2.2 彻底治疗患者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平均治愈率到2005年达到80%, 到2010年达到85%.因此必须保证所有患者都能得到规范的治疗, 使用统一的化疗方案。
2.2.1 督导短程化疗 (dirextly observed treafment short course, DOTS)
DOTS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控制结核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和手段。DOTS是指医务人员在6个月~8个月期间监督患者服用每一剂抗结核药物。第一类为长程化疗, 以异烟肼 (INH) 、链霉素 (SM) 组合为基础加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 或乙胺丁醇 (EMB) , 疗程12个月~18个月。第二类为短程化疗, 以异烟肼、利福平 (RFP) 或利福喷丁 (RET) 组合为基础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 强化期加吡嗪酰胺 (PZA) , 疗程6个月。化疗的目的是杀灭结核菌, 促使结核病治愈, 正确应用药物, 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和遵循化疗原则是治疗的关键。结核病治疗原则要早期发现患者, 早期治疗, 按疗程服药,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原则上采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 以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 增强疗效。药物剂量过大会产生不良反应, 剂量过少则起不到有效作用, 反而增加耐药性的发生。
2.2.2 耐药性研究[8]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是指至少同时对INH和RFP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由于这类患者同时耐至少2种最有效的抗结核病药物, 不仅治疗困难, 还有可能不可治愈而持续传播耐多药结核菌, 增加原发性MDR-TB发病的可能性, 造成严重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隐患。WHO估计全球每年有30万MDR-TB新病例。目前, 约有5 000万人感染了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而我国2 000年耐多药率已达10.7%, 其中初始耐多药率为7.62%, 获得性耐多药率为17.1%.结核病的耐药趋势是当前结核病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已开始建立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核病耐药性监测网, 2006年—2007年开展了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 为结核病的防治和临床提供了参考依据。
2.3 保护易感人群
卡介苗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疫苗之一, 但针对成年人的预防效果尚不确定, 其保护率在0%~80%.应尽早对新生儿接种, 最迟在1岁以内。对于每年新感染率超过1%的流行婴儿和儿童人群, 或者暴露于传染源的高危儿童, 如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仍推荐接种卡介苗。这对减少儿童结核病的发病和死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异烟肼不能预防感染, 也不能消灭感染, 但能预防发病, 特别能防止原发结核的合并症。药物预防的对策: (1) 新发现排菌患者的家庭接触者, 尤其是婴幼儿; (2) 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者, 特别是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 (3) 较广泛的陈旧性病灶未经正规治疗者。目前结核病预防仅限于口服异烟肼, 成人每日顿服300 mg, 儿童每日按5~10 mg/kg, 疗程一般半年至1年。
2.4 建立防治系统[9]
根据我国结核病疫情, 为搞好防治工作, 仍须强调建立、健全和稳定各级防疫机构, 负责组织和实施治、管、防、查的系统和全程管理。首先应该明确控制结核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政府的人力与经费投入应满足现代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控制工作, 把结核病列入重点疾病控制规划, 制定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2001~2010年) 》, 提出了“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共同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结核病控制指导原则。并要求对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行分类指导, 对西部地区和贫困人群给予重点帮助;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积极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实行肺结核患者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所有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 每次服药都要在医护人员的直接面视下服用, 并进行记录, 以保证患者的正规治疗。医务人员直接观察下的短程化疗, 已是“DOTS”策略的核心。建立持续不间断抗结核药物供应系统, 国家对抗结核药物的生产、供应实行有效管理, 以保证药品质量并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建立结核病登记、报告和评价的监控系统, 及时掌握全国结核病信息, 以不断指导和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羲.呼吸系统疾病非典型表现与诊治[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6:9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新闻社防治结核病专辑[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2003:1-5.
[3]黄秀清.结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预防医学, 2002, 8 (1) :4-6.
[4]杨继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7-198.
[5]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表彰大会资料汇编[Z].2001:14-16.
[6]周林, 李祥蓉.结核病的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0 (6) :11-12.
[7]汤永春.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0 (6) :3-4.
[8]王撷秀.耐多药结核病的预防[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39 (8) :511-512.
牛结核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篇4
1 牛结核病病原学的流行性特点分析
牛结核病的病原体是分枝杆菌中的牛分枝杆菌所引发的一种疾病, 其中病菌还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感染对象是人, 使人也可能产生牛结核病;禽分枝杆菌会使家禽、牛或猪都发生感染。牛分枝杆菌呈棍棒状, 短且粗, 不会产生芽孢和荚膜, 不会发生运动, 这种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 使用一般染色法很难着色。如果是在含有牛血清或是鸡蛋的固体培养基上, 其生长需要在3周以后才会进行, 其形状是粟粒大小的圆形菌落, 比较细小且干燥。这种牛结核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尤其是在圈舍不通风、卫生差且阴暗潮湿的情况下极容易感染此病。其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没有接受治疗的结核病人或是患有结核病的病牛, 这些通过尿液、大便等排出体外再经过空气、水等传播途径而扩散感染到其他健康牛群[1]。
2 牛结核病的有效防控措施
2.1 加强做好预防工作, 并研发防控牛结核病的新技术
人们在近几年来对结核病的防控意识逐渐增强, 开始发现对动物结核病的控制是人类结核病的重要前提。动物的大范围饲养, 其流动性大, 而且野生动物的活动也逐渐频繁, 牛结核病的流行性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此, 必须重视做好预防为主的疫苗免疫工作, 并针对疫病情况不断开展各种结核新型疫苗的研究, 发展更加先进和有效的结核疫苗。
2.2 对牛结核病的牛群进行隔离扑杀, 净化污染牛群
在大范围牛群养殖过程中, 如果检验出阳性牛, 必须及时进行扑杀或隔离饲养, 然后在经过稳定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定期检疫;如果发现开放性结核病病牛时, 必须进行及时的扑杀和控制, 并注意按照深埋或焚烧的无害化方式处理尸体。健康而优良的高产奶牛或是部分种牛患病, 可通过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来予以治疗。对潜在可能发生牛结核病的病牛要做好隔离措施, 并做好定期起码一个月以上的复查, 一旦发生有任何不良反应和病况要继续隔离并缩短复查的周期, 直到牛群恢复正常[2]。
2.3 做好牛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为了有效控制这种牛结核病的感染, 必须对牛舍和养殖牛的周围环境进行定期全面性的消毒工作, 其消毒每年不低于4次, 以此来消灭潜在的传染源和各种传播媒介。另外, 饲养场地或牛舍进出口的位置要设置消毒池, 并置放有效的消毒剂, 随时进出的人员、车辆、兽医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规范式的消毒。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牛结核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养殖牛群的经济效益, 所以必须重视对这种疾病流行性特点的了解,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的人兽共患疫病, 这种疫病当前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传染病, 其已被列为检疫扑杀对象, 而且这种牛结核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食品安全以及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对牛结核病进行有效控制, 必须采取检疫和扑杀政策来加以控制, 但不同的国家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重点对这种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行性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牛结核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郭爱珍, 陈焕春.牛结核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奶牛, 2010, 23 (11) :38-45.
牛副结核病的流行和诊疗措施 篇5
本病1895年首次被发现, 1906年人工感染犊牛成功, 1961年获得本菌的培养物。目前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 特别是奶牛饲养量较大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据报道, 自1972年以来, 我国一些地区的奶牛牧场、种公牛场等均有本病发生, 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 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1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体是副结核杆菌。本菌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从公牛的性腺也曾发现过牛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患副结核病时, 子宫感染率达50%以上;有人从有临床症状的牛的胎儿组织 (肝、脾、肾、小肠) 分离到了副结核杆菌, 从而证实了本病可通过母牛子宫传染给犊牛。由于病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因此可以存活数月。副结核杆菌主要导致奶牛发病, 其中犊牛最易感, 除牛外其他动物也可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或带菌动物。病原菌污染饮水、草料等, 通过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牛体内。病牛可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一部分病例病菌经血流或牛乳、尿液排出体外。试验证明, 皮下或静脉接种也可使犊牛感染。
虽然幼龄牛对本病最为易感, 但潜伏期甚长, 可达半年到1年, 甚至更长。一般在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特别是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 易于出现临床症状。高产奶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为严重;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发病少。饲料中缺乏无机盐、矿物质, 可促进本病的发展。此外, 品种不同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明显的差异。
2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较长, 一般为6个月、1年以上或更长些, 在2~5岁时才表现临床症状。体温常无变化。食欲起初正常, 精神良好, 逐渐食欲减退, 渐进消瘦, 眼窝下陷, 精神萎靡, 经常倒卧。泌乳量逐渐减少, 最后停止。副结核杆菌到达肠道后, 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在其中繁殖, 引起肠道的损害, 最初在小肠, 以后逐渐蔓延到大肠。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大量上皮样细胞逐渐变厚, 形成皱襞。同时肠黏膜腺体受到压迫而导致萎缩, 影响消化、吸收等正常活动。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 以后逐渐变为经常性的反复出现的顽固性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有气泡, 混有黏液和血液凝块。当排便呈水样时, 可出现皮肤粗糙, 被毛粗乱, 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等症状。腹泻有时可暂时停止, 排泄物恢复常态, 体重有所增加, 但再度发生严重腹泻而不止时, 一般经3~4个月因机体过度衰竭而亡。感染本病的牛群每年死亡率可达10%以上。对病牛血象研究表明, 患本病后血红蛋白减少, 血钙和血镁下降。若有牛在数月至1年以上呈慢性下痢或呈反复而顽固性下痢, 机体渐进性消瘦时, 则应首先怀疑本病。
3病理学诊断
3.1病理剖检变化尸体外观表现营养不良、极度消瘦。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上。消化道的损害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 回肠损害尤为明显。肠腔内容物甚少。有时肠外表无大变化, 但淋巴结肿大, 肠壁常增厚, 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肿大, 呈索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黏膜色黄白或灰黄色, 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态, 黏膜上面紧附有黏液, 稠而混浊, 但无结节和坏死, 也无溃疡。肠黏膜常增厚3~20倍, 并产生硬而弯曲的皱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而变软, 切面湿润, 上有黄白色病灶, 但无干酪样病变。
3.2病理组织学变化肠黏膜固有层和肠黏膜下层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增生。小肠病变轻时, 增生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有少量的上皮样细胞, 主要出现在黏膜固有层。严重病例, 增生更为广泛, 除黏膜固有层以外, 在黏膜下层也有厚厚的一层增生的细胞, 其中以上皮样细胞占大多数, 仅在黏膜肌层有薄薄的一层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排列非常紧密, 偶尔可见巨噬细胞。此外, 在黏膜肌层和浆膜层血管的外围, 也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浸润。
肠绒毛变粗呈棒状, 或消失。肠腺受压萎缩、变性或消失。在黏膜下层, 水肿十分明显。黏膜肌层同样水肿, 实质结构疏松, 由于水肿液的积聚呈现大量空隙。大肠变化和小肠基本相仿。病情较轻者, 小肠黏膜固有层出现较明显的增生反应。增生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大肠的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及小肠明显, 并以浆细胞增生占优势。重症病例, 肠黏膜固有层增生反应不如黏膜下层明显, 增生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肠壁上的淋巴滤泡, 仍保持固有结构, 细胞成分仍以淋巴细胞为主, 中间混有极少数吞噬病菌的上皮样细胞。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窦内上皮样细胞大量增生, 有时出现少量巨噬细胞。在淋巴结输入淋巴管一侧的皮质窦和髓质窦内上皮样细胞较多, 并吞噬有病原菌。还可见到坏死和钙化病灶。其他器官特别是肝脏中常有由巨噬细胞构成的小肉芽肿, 有时有巨噬细胞。
4病原学诊断
4.1病料采集和处理取病肠段或回盲瓣、病肠淋巴结, 将肠段剪开, 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刀刮取黏膜约10~20g。肠淋巴结可先除去周边脂肪, 切取10~20g并剪碎。刮取和剪碎的组织放入消毒的带铜纱网的乳钵中研磨, 边磨边加0.5%胰酶水溶液40m L, 使成混悬液, 用1mol/L Na OH溶液调p H为9.0, 放在烧杯中, 在磁力搅拌器上于室温下搅拌1h进行消化。然后以5000转/min离心30min, 去上清, 沉淀物加20m L生理盐水, 再加等量10%草酸和0.02%孔雀绿水溶液, 置37℃水浴中30min, 不时摇振。再离心 (5000转/min) 30min, 去上清, 取沉淀物供分离培养及制成抹片, 待抗酸性染色后镜检用。取粪便样品 (选带黏膜及血块的) 2g, 加生理盐水40m L, 摇振使之充分散开。取粪水4.5m L加7.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0.5m L, 使药液浓度为0.75%, 4℃下过夜。取出弃上清, 不用离心, 取沉淀物供培养和镜检用。
4.2细菌学检查对可疑病牛于生前取直肠刮取物 (于肛门内30cm左右处) 或取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粪便以及病料的沉淀物制成涂片标本, 经抗酸性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镜下可见到成丛、成团排列的特征抗酸性菌具有诊断意义。4.3分离培养本菌初代培养较为困难。在含有蛋白质的4%甘油及10%结核分支杆菌素或已死的结核分支杆菌、草分支杆菌浸液等培养基有利于初代培养生长。初代分离培养时, 可采用改良Dubos氏培养基。菌种传代可用Wastou Reid (W.R) 培养基和改良Herrold培养基。分离培养时, 将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于改良的Dubos培养基上, 每份病料接种3~5管, 接种后, 先将试管斜放于37℃恒温箱内数日, 然后再立起来进行培养。每周观察发育情况1~2次。初代分离培养于培养后5~6周可长出细小灰白色菌落。钩取菌落做涂片镜检, 可见成丛、成团排列的抗酸性染色阳性 (红色) 短杆菌。
4.4分离菌的鉴别可将初代分离的培养物, 接种于含有草分支杆菌素的改良Dubos培养基一管, 另设不含草分支杆菌素的一管为对照, 培养3~4周, 如前者生长, 后者不生长时, 则初步认为是副结核分支杆菌 (少数菌株也有例外, 即在后者也能轻度生长) 。为进一步鉴别, 可试做生长温度鉴别试验, 即在W.R马铃薯培养基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于43~44℃下可生长, 而牛分支杆菌及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在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上副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 但在牛体内有时可分出的胞内分支杆菌可以生长。
5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若必须引进外场牛, 则引入前应作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牛体检查, 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注意合理搭配日粮, 尤其是在犊牛及育成牛阶段, 更应合理饲喂, 保证牛只健康, 提高抗病力。一旦牛场中出现消瘦、顽固性腹泻病牛, 应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阳性牛, 应扑杀。对病牛的厩舍、用具、垫草及粪尿残留物应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6治疗方法
结核病流行趋势 篇6
关键词: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传染的主要方式是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下时方始发病。该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除少数可急性发病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1]。在历史上,结核病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艾滋病毒感染的传播,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缓慢,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所回升[3]。结核病是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因此,控制结核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控制工作任重道远。但只要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实施现代、科学的控制策略,长期、不间断地与之斗争,结核病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
本次调查通过对某市2001-2010年10年间结核病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的研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结核病感染与流行特征,评价结核病流行趋势,旨在为结核病管理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出科学的依据,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某市结核病防治所2001-2010年的结核病人发现、登记、治疗、管理等上报资料以及结核病控制项目相关资料。所有资料在Excel下进行整理,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群分布
2.1.1 不同性别分布
2001-2010年间,男性新发肺结核9 497例,发病率为79.67/10万,构成比为65.08 %;女性新发肺结核5 096例,发病率为45.45/10万,构成比为34.92 %。男性、女性发病率之比为1.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P<0.01)。详见表1。
2.1.2 不同年龄组构成比
某市2001-2010年期间,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5~54岁及65岁以上年龄组肺结核患病人数较多,构成比分别为54.91 %和25.71 %,0~15岁最低,仅为1.63 %。详见表2。
2.1.3 不同职业构成比
职业分布中,以农民病例数最高,为7 687例,占发病人数的52.68 %,托幼机构最少,为71例,仅占发病人数的0.49 %。详见表3。
2.2 时间分布
2001-2010年某市共登记报告新发肺结核病例14 593例,平均发病率为61.91/10万,其中,2005-2008年患病人数较多,均超过2 000例,2008年后逐步下降。根据定基比、环比分析可见,肺结核发病趋势为:2001-200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10年呈平稳下降趋势。详见表4。2001-2010年中,第二季度发病人数最多,构成比为29.81 %,见表5。
2.3 地区分布
2001-2010年某市新发肺结核患者旗县发病人数较市区多。市区发病率54.69/10万,构成比45.13 %;旗县发病率69.68/10万,构成比54.87 %。见表6。
2.4 痰检情况
某市2001-2003年痰检较少,2004-2010年痰检比例有所提高,且涂阳病例增多。详见表7。
3 讨论
3.1 肺结核新发患病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根据2001-2010年10年间结核病三间分布数据资料分析,共发现肺结核患者14 593例,痰检病人10 870例,其中初治涂阳病人6 125例,占41.97 %,涂阴病人4 745例,占32.16 %。新发肺结核患者发病率2001-2005年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发病率达到89.99/10万,2005-2010年间呈现逐步递减趋势。
3.2 中青年男性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
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新发肺结核患者发病率的比较发现,0~15岁年龄组构成比最低,仅为1.63 %;25~54岁及65岁以上年龄组肺结核患病人数较多,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4.91 %和25.71 %。中青年男性在社会劳动生活中,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人群,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要群体,此人群中结核病的高发会严重影响家庭收入和创造社会财富。因此,结核病成为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主要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制约社会的发展。
3.3 关注高危群体,提供全面支持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中,农民是肺结核的高危发病群体,发病人数7 687例,占发病人数的52.68 %。目前,很多农民未能及时享受到国家的干预措施,导致发病人数较多。因此,应针对性地加强、加大对农区的宣传力度,以农民能够接受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提高农民对结核病的认知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发现率,进而提高就诊率和治愈率,改善因病致贫家庭的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研究发现托幼机构新发肺结核患者71例,占发病构成比0.49 %。虽然<15岁年龄组结核病发病人数较少,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国家日益强大的希望,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儿童结核病的发病情况,不可懈怠。加强适龄儿童卡介苗的接种率,同时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得到规范、全程的卡介苗接种,是保证儿童肺结核低发病率的重要条件。
3.4 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干预措施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农区肺结核患病人数较多,占总发病数的54.87 %。由于经济落后和对结核病知识的相对匮乏,加重了农区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资金的投入力度,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及督导力度,全面提高较为落后地区的防控水平和大众的认知水平迫在眉睫。
3.5 适时加强宣传、防控结核病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春夏之交容易传播和扩散,某市由于地处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沙较大,易于结核病的传播、扩散。2001-2010年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以第二季度构成比较高,为29.81 %。因此,在结核病高发季节,应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提高自我预防的能力。
总之,某市2001-2010年结核病疫情处于稳定状态,发病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参考文献
[1]严碧涯,端木宏谨.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5.
[2]梅建.结核病流行现状与控制策略[J].上海医学杂志,2003,15:103-104.
结核病流行趋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4月我科住院的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180例。意识清楚, 能独立思考问题。其中男108例, 女72例;年龄12~74岁, 中位年龄40岁。
1.2 方法
在查阅有关文献, 并反复进行专家咨询基础上,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 (1) 一般资料, 发现结核病的时间, 第一次发病时间, 住院次数、体质和是否有结核病接触史; (2) 家庭中是否有结核病患者、如有, 调查其用药情况, 包括时间、方法、药物名称; (3) 患者及家庭人员对结核的防护意识共3个方面20项内容。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护士询问患者或家属并及时填表统计。
2 结 果
(1) 肺结核发病率为63%。 (2) 农村结核患者多, 结核病是一个“贫困病”越贫因地区患者越多, 80%患者在农村, 其次是外出打工人员。 (3) 耐药患者增多, 因治疗不当或经济困难, 引起的患者耐药率高达41%, 而他们传播引起患者的耐药率为28%。 (4) 180例患者对结核的认识情况, 见表1。
3 讨 论
3.1 易感人群
我国属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 10年来传染性肺结核疫情居高不下, 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多有很大关系, 外出打工人员居住条件简陋, 人口集中, 加之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染病。但危险性较大的人群包括HIV感染者、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糖尿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及老年人。
3.2 多种耐药病例增多
(1) 治疗不规则, 滥用抗菌药或免费药, (2) 直接感染耐药结核菌。多种耐药患者不但治疗难度加大, 病死率增加, 且易导致结核病流行。
3.3 患者及家属防护意识淡蒲
对肺结核传播途径认识不够, 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能定期进行肺部健康体检, 对卡介苗的预防接种重视不够[2]。
4 对 策
4.1 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的防控政策
提高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质量, 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健康体检。对人口多、服务半径大、患者就诊不便的地区, 设置痰涂片筛查实验室, 准确识别结核病高危人群,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早隔离。
4.2 控制传染源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尤其是痰菌阳性患者, 对他们要防止痰液污染。结核病患者咳嗽时用手帕掩口, 最好将痰吐在纸上然后烧掉, 日常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lh或70%酒精较为有效, 结核菌接触后15~30min即被杀死, 牛奶必须经过低温灭菌才可饮用。
4.3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结核病的空气传播机制, 主要预防咳嗽飞沫传染和尘埃传染。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要戴口罩;肺结核患者不能在面对健康人2米距离内咳嗽、打喷嚏、喊叫;病室应经常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用紫外线消毒, 尽量减少传染性微粒的浓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并避免久留[3]。
4.4 加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结核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措施并未完全了解, 甚至存在误区。通过指导门诊患者就诊, 宣传、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对住院患者进行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要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同时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帮助规划饮食、锻炼和活动。做为医务工作者, 还要对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 提高全民对结核消毒及其预防措施的认知程度, 以减少结核的传播和发病, 这对促进人们的健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结核病,防护意识,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国志.结核菌感染高危人群的免疫预防[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学术会议, 2006:18.
[2]卢仲武, 陆仕昌, 范兰珍,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初治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137-138.
中学生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均为江西省永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资料,永丰县人民医院进行胸透或胸片检查。对永丰县某中学学生3511名进行检查,其中男生1714名,占48.89%,女生1797名,占51.2%。所有病例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PPD试验方法
采用皮内注射法,于左前臂下段掌侧皮内注射0.1 ml(5TU)PPD,72 h后观察结果,测量硬结的横径及纵径,≥5 mm为阳性反应,≥20 mm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反应,<5 mm为阴性反应。
1.2.2 胸透和胸片检查
检查人员全部胸透,PPD试验强阳性反应者或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3周以上者,一律拍胸部平片。
1.2.3 痰源涂片抗酸,染色镜检
对胸片有阴影及活动性病灶者采集即时痰、夜间痰和晨痰进行镜检。
1.2.4 人员
参加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由永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永丰县人民医院专业人员承担,调查前分别对PPD试验,胸透、胸片的技术要求进行培训,严格掌握各项诊断标准。PPD试剂、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系北京市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2004050301)生产,有效期内使用。
1.2.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PD试验结果
按照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3种类型进行统计,强阳性率3.8%、阳性率10.9%。PPD强阳性反应率:高三年级>高二年级>高一年级,高一与高二年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三年级与高二、高一年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肺结核病人确诊结果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12例,患病率为341.8/10万,其中男生8例,占66.7%,女生4例,占33.3%;其中新发涂阳7例,涂阳患病率为199.4/10万,新发涂阴4例,重症结核(空洞)1例,肺结核患病率高三年级高于其他年级,与高一、高二年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二与高一年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与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强阳性率比较,P<0.05;△与高一年级学生强阳性率比较,P>0.05
*与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患病率比较,P<0.05;△与高一年级学生患病率比较,P>0.0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笔者所在县某中学学生PPD试验强阳性率3.8%,各年级差异有显著性,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936.9/10万,涂阳患病率541.8/10万,比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分别高2.6及4.4倍,说明该校学生肺结核患病率及涂阳率处于较高水平,这与中学生机体发育特点、课业负担重、社会及家庭的压力、营养不足、居住环境拥挤、室内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提示结核病仍然是威胁学校这个特殊群体的常见病,针对该校学生肺结核发病率高,以及生活设施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查出的12名肺结核学生建议休学治疗,我县采用新涂阳肺结核全程督导,6个月标化方案2H3R3Z3S3/4H3R3规则治疗的治愈率达92.27%,高于我国防治规划要求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治愈率85%的标准[3],全程督导短程化疗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最有效的干预措施。(2)对PPD试验单纯阳性学生,口服异烟肼预防。(3)加强该校结核病疫情的报告与主动搜索。(4)新生入校及时查体,防止散在结核点者入校。(5)改变学生居住环境,室内经常通风。(6)定期“84”消毒液喷洒地面,消灭致病杆菌感染。(7)加强室外活动及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及自身免疫力。(8)加强结核病防治常识宣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是特殊人群,由于正值青春发育阶段,免疫功能不稳定,属于肺结核的高发人群[4],本次调查显示我县某中学肺结核患病率处于一定的较高水平;因此,卫生行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一辖区为单位的医院、学校医务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建立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预案;同时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居住与学习环境,做好入学前的健康体检,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例进行及时隔离与规范治疗,是防治学校结核病的最根本和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办公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手册[S].第2版.1995:22-23.
[2]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小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66.
[3]蔡琰,顾兴荣.提高农村地区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的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