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2024-07-14

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共2篇)

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篇1

党中央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后,作为一个有着近30年党龄的党员,我充分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接受度党的再教育的一次好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8个月来,我坚持自觉参与、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4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采访并报道了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下面,我就将个人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理论过程中用心学习、用心信仰、用心宣传、用心写作的粗浅体会简单谈一谈:

首先,要用心去学。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学习实践活动第一位任务是学习,学习是前提、是基础。中央提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要让党员干部受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这是管长远、管根本的。正所谓,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理论要被全党所接受、并变成自觉的行动,就要认真学习,通过真学,达到真懂,从而完整系统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中,重视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除了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理论书籍之外,还坚持每天上网关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上的各种信息,如专家的访谈文章、《党政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学习文选》等理论文章。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有了新的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且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也是每个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是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上就会更加自觉,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会更高。8个月来,我每天利用晚上睡觉前两个小时和早上早起床两个小时上网学习,平均每天上网学习的时间在五个小时以上,节假日和星期天我更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在注重网上学习的同时,我还每天坚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上下载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的理论资料,先后下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理论资料400多万字。从而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实践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要用心去信。理论富则党强,对于一个党员来说,理论富才能思想强。思想强关健就表现在坚定地信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上。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指导发展的方法论。

但是,信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理论上和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坚信和拥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上、落实到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上,落实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落实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落实到对子女的教育上。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上,我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女儿是个大学生党员,本科毕业后去了西方国家留学,接受的是西方国家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女儿在西方国家教育的背景下,继续接受党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和女儿有个约定,要求女儿每天要写一篇留学日记,通过邮箱发给我,就每天给女儿发一篇国内党建方面的学习体会,通过邮箱发给她,这样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既能互相提高,也能达到教育女儿的目的。

譬如,女儿留学刚出去,就给我发邮件说,老爸,奥运结束了,中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所有的人都知道,胡总书记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是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我很好奇。中国的民主将走向何方?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重心在哪?之后,我就及时就这些问题与女儿沟通交流,通过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时帮她解惑释义。去年9月20日,女儿发

邮件说,“老爸:我们这两天读了很多关于民主的东西。很多对共产主义的批判。我觉得‘老西’就是要给我们洗脑”。于是,我就把我写的关于民主还是中国的好等体会文章和我从网上下载的关于中西方民主比较、民主反思方面的数十篇文章发给她学习。女儿学了这些文章就回邮件说,“哈哈,爱死你了老爸,你发的这些文章很有说服力,你要定时给我发这些文章,让我多

多学习,这样我就能更好地拿起批判的武器,坚定共产主义的立场,顶住‘老西’洗脑”

又譬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以后,我就给她介绍中央部署在国内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和进展情况,并把我写的一些学习体会文章发给她,女儿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就回邮件说,“希望老爸以后多多发一些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这样我就能多了解一些、多接受一些党的教育”。今年1月4日,人民网观点频道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了我的一篇学习体会文章,题目是《总书记的“不折腾”,为何难倒国际媒体?》,文章发表的当天晚上,我就通过邮箱发给了女儿,女儿看了当即就通过qq告诉我,“哈哈,老爸,咱俩太默契了,我正在苦苦思考胡锦涛总书记说的‘不折腾’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就给我发来了答案,太好了、太棒了、太及时了”。

与女儿交流的这些情况使我认识到,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不仅自己要用心去真信,而且也应该教育家人和子女去信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真心拥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要用心宣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始终认为,学习、信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运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年来,我克服了家庭分居两地,上不了网等多方面困难,自费买了笔记本电脑和无线上网设备,坚持每天利用晚上睡觉前和早上早起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一到两篇学习体会文章。两年中,我没有睡一个完整的觉,没有陪家人过一个休闲的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里,我先后撰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文章1300多篇,390多万字。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等中央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350多篇。尤其是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8个月来,我撰写学习体会文章240多篇,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等中央主流媒体上发表160多篇,其中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官方网站上就发表了近30篇较有影响的文章。如,我撰写并发表在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网站上的文章《总书记对“安塞”的批示,寓意深远!》、《“第二批单位”如何“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借鉴“典型”经验,搞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九常委”集中调研“学习实践活动”的启示》等文章,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九常委”集中调研“学习实践活动”的启示》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除此之外、我还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开设实名博客,昨天,在互联网上点击我的实名在百度上搜索,瞬间就能搜到我的文章22400篇相关文章的网页。其中,我开设的人民网强国博客目前已发表博客文章就近1500多篇,约500万字。同时,还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党建和政府网站建有个人时政评论文集,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为此,我先后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为优秀资深网友,被人民网评为十大优秀博客、十大魅力男博客,连续三年进入最受关注的十大博客候选人名列。并先后获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六个全国级奖项。

第三,要用心去写。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用心去学、用心去信、用心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离不开用心去写。只有用心去写,才能达到深化学习理解、升华思想境界、提高宣传效果的目的。因此,围绕用心去写的问题,我有三点体会:

一要乐于吃苦。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创造性地创新劳动,更是一种硬功夫,而要练就这样一种硬功夫,关健就是要乐于吃苦。因为,要写作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就要做到勤写勤练,就要做工到起早贪晚,因此,没有一种乐于吃苦的精神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上网聊天、过牌或玩游戏。前面说过,一年365天,我几乎没有歇过一天节假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而是把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写作上。有时,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地苦思冥想,正是这种乐于吃苦的精神和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写作态度,才使我能够几年如一日,写出了大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文章。

二要功于勤奋。我们常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搞宣传,搞写作,更离不开勤写,勤练笔。只有勤写,勤练笔,才能不手生,才能熟生巧。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坚持每天必写一至两篇文章,从不间断,就是每年的元旦、春节,我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写作,时间久了,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不写点东西总觉得少了点意义,总觉得这一天过得不完整。事实上,正是这种长期养成的写作习惯,才使得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越写越熟、越写越被媒体看好。

三要善于积累。在我看来,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平时,我每天都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从网上下载积累学习资料,尔后根据自己的习惯,分门别类地整理存档。在我的电脑文档里,除了分年按月整理的常规文档分类外,每年我都还按照时政、民生、法律、金融、经济、三农、军事、党建理论、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等20多类文档资料。前面提到,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就先后下载了400多万字理论资料,随着学习资料的日积月累,知识面宽了,眼界开阔了,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四是精于敏锐。大家都知道,搞宣传是需要讲时效性的,尤其是写时政评论性的文章,更要追求时效性。在我看来,自己写得文章让媒体看好,除了文章质量上乘、文章的思想性强、文章的角度选得好外,精于敏锐,讲求时效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媒体用稿时往往按照同样题材的稿件,先用早发和首发的稿件,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自己的稿件竞争力和命中率,就必须从文章时效性上做下功夫。这就要精于敏锐,平时注意关注重大新闻。包括关注高端新闻。比如全国性的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都是重大新闻素材。再就是关注民生新闻。因为民生话题的新闻,往往也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宣传话题,另外就是要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关注了这些重大新闻和重大新闻事件以后,要尽可能早地在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评论,为此,我一般都是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写作,早上7点以前把写好的稿子发出去,这样时效性提高了,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宣传文章的时效。

我虽然在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是,我深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博大精深,真正把握其核心和精髓,树立起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并付诸于人生的实践当中,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模范,宣传的模范,实践的模范。

注重信息的时效性 篇2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共同发展过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术。教学各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整体的体现出教学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课堂内涵。

一、导入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和展示.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现在我们汉语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设计中常采用“图片加导语”或“图片加问题”等形式,那么在“出示的图片”中,图片怎样选择比较合理、有实用性、实效性?数量的多少怎样定呢? 案例分析:一位数学老师要讲《多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时,他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利用美国五角大楼的图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传递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但看了他后面的几张图我就有些茫然了,一张五角大楼被撞击的图(911),一张人们(911)受到惊吓四处躲避。导入是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服务,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与多边形有关,而与爆炸没有任何关系。偏离了本节课的要讲的内容。可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雨伞、钟表、多边形门、螺母等图形,图形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再配上教师简洁的导入语,学生对这节课将要学什么就心中有数了,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教学案例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本课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本课主题是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面对灾难的顽强不屈,父亲坚韧不拔的意志。讲课老师也采用了图片导入,开始就依次出示了4张关于地震的图片,给大家的感觉这节课是讲与地震有关的知识,而与本课的内容、主题联系不起来。加上授课教师的导入语也都是关于地震的。我一直在思考依次出示4--5张这样的图片,这样的导入语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二、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

1、问题的设计:(为什么设计,解决那个教学目标)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我们汉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本节课教授新知前的一个教学步骤,其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脉络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构也是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问题的设计上根据文章结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哪个方面考虑,解决什么教学目标而设计,是否合理、实用这应是我们设计问题的理念。以前有位老师在讲《四合院的精神》时,让同学问带着问题读课文,大屏一次出示了12个问题,每段都涉及1-2问题。在这个环节设计这么多问 题,是否合理,是否实用,是否有实效?设计这么多的问题为哪个教学环节服务?想解决什么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时间怎样把握?

《石榴的故事》一课,设计3个问题,目的是解决分解划分文章层次的难度。

新疆石榴树,石榴果,产地分别是什么?叶城石榴的特征? 文中讲述一个关于石榴的故事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石榴的象征意义,维吾尔族为什么喜欢给女孩起“阿娜尔古丽”? 学生带着以上3个问题读课文,我就会问,第一个问题在课文那几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会回答1---3自然段。第二个问题在课文那几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会回答4--6自然段。接着我还会问1---3自然段和4--6自然段讲的事情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不一样就不能放在一起,这样文章层次问题就解决了。1--3自然段讲的是什么?4--6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段意?这样本课的难点解决了,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同样设计3个问题,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分解划分文章层次的难度。

1、曾经的大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大瀑布状况如何?

3、瀑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比较少,学生已接受,问题具有概括性,学生有时间精力,尽量的读好回答好,不会因为问题多,学生会有负担,时间紧我能读完,能找到吗?(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里不讨好。目前我们汉语课堂提存在的问题归纳有(1)集体式: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更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2)单一式: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3)盲目式: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记得有次听课一位老师也是讲《地震中父与子》在讲解课文过程中,老师突然叫起一名学生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名科学家。”老师听完说坐下,就接着讲课了。这就是典型的盲目式提问,老师也不知道提问的目的,也没有点评。(4)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地再好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堂活动---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现在上课,好像一节课少有或没有合作探究学习就落伍了,就不是一节优质课了,于是乎,你也合作探究,我也合作探究,这也合作探究,那也合作探究,有时甚至会“为了探究而探究”。合作探究需要充分的学习时间作保证,各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状况存在差距,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一现象(1):教师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探究。小组内一两个学生刚说出点看法,其他同学还未来得及讨论,老师就急着问:“讨论出来吗,谁来展示一下?”久而久之,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机会。即使是那些优等生,短时间内讨论的结果也是片面的,肤浅的。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学习气氛很好,实际上收效甚微,绝大部分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看客。现象(2):教师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就规定时间运作,教师会说:快,半分钟、一分钟。”学生还没转过来围城小组,或者还有讨论呢,老师就问:“那组来说一说”。结果没人举手,老师怕影响教学效果--冷堂,或者怕影响课堂时间的安排,老师就自己讲了,这样的讨论只是形式有何意义?如此何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让我们在教学中为讨论做好准备工作。(1)准备好有价值的问题。(2)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和机会。(3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4)解决学生讨论中的问题的应急预案。(5)建立合理的合作探究的评价体系。我们还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平时多关心,多辅导,合作探究时多指导,用心和他们交流,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合作探究更精彩,合作探究才有意义,合作探究才有价值。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客服实习报告下一篇:蔬菜中残留农药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