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故事

2024-07-17

爱因斯坦的故事(通用17篇)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1

爱因斯坦的故事

你看我像一座山峰吗?我这个人身高不管怎么站都成不了山峰。而且,没有一座高峰不是被人征服的,我们不要做高峰,而要做登上山顶的人!安徒生的故事

一天,安徒生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安徒生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杨振宁的故事

一个名人,一个普通人,为原子弹流的眼泪里饱含着一样的乡情。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诚信的故事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有关诚信的故事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名人诚信小故事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古代诚信小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朱德的故事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

刻苦学习的故事三则

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这样。

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古代求学故事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2

“时钟上的针指向12点钟, 在这个位置如果把长针和短针对调一下, 它们所指示的位置还是合理的.但是在有的时候, 比如6点钟, 时针和分针就不能对调.否则会出现时针指12, 而分针指6,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问针在什么位置时, 时针和分针可以对调, 使得新位置仍能指示某一实际上可能的时刻?”

爱因斯坦说:“这对于病人确实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趣味而不太容易.只是消磨不了多少时间, 我已经快解出来了.”说着他在纸上就解起来了.

爱因斯坦画了个草图.钟盘上共有60个刻度.分针运转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设所求的时针的位置是x点y分, 此时分针在离12点有y个刻度的位置, 时针在离12点有z个刻度的地方.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不定方程组:

其中x1和x是不大于11的正整数或0.

让x1和x取0到11的各种数值时, 可以搭配出144组解.但是当x=0, x1=0时是时针、分针同时指向12点;而x=11, x1=11时算出y=60, z=60是11点60分, 即12点.这样x=0, x1=0与x=11, x1=11是同一组解.因此, 这组不定方程只有143组解.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3

他tā小xiǎo时shí候hou不bù爱ài说shuō话huà,但dàn喜xǐ欢huɑn搭dā积jī木mù,玩wán卡kǎ片piàn。

一yī天tiān,小xiǎo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生shēnɡ病bìnɡ了le,父fù亲qīn拿ná来lái一yī个ɡè小xiǎo罗luó盘pán给ɡěi他tā解jiě闷mèn。

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发fā现xiàn罗luó盘pán中zhōnɡ间jiān那nà根ɡēn针zhēn轻qīnɡ轻qīnɡ抖dǒu动dònɡ着zhe,一yī直zhí指zhǐ着zhe北běi方fānɡ。

他tā把bǎ罗luó盘pán转zhuǎn向xiànɡ右yòu侧cè,指zhǐ针zhēn指zhǐ向xiànɡ北běi方fānɡ。

他tā又yòu把bǎ罗luó盘pán捧pěnɡ在zài胸xiōnɡ前qián,扭niǔ转zhuǎn身shēn体tǐ,可kě指zhǐ针zhēn还hái是shì指zhǐ向xiànɡ北běi方fānɡ。

他tā满mǎn怀huái好hào奇qí,一yī定dìnɡ要yào探tàn究jiū出chū其qí中zhōnɡ的de奥ào秘mì。

一yī次cì工ɡōnɡ艺yì课kè上shɑnɡ,爱ài因yīn斯sī坦tǎn做zuò的de小xiǎo板bǎn凳dènɡ很hěn粗cū糙cāo。

他tā从cónɡ抽chōu屉ti里li拿ná出chū两liǎnɡ张zhānɡ更ɡènɡ难nán看kàn的de小xiǎo凳dènɡ子zi。

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篇4

盛名之下的爱因斯坦每天忙于应付不计其数的大学请他作演讲,搞得他疲惫不堪!爱因斯坦每次到大学去都是由专职司机理查开车送他,一到会场后,理查就在台下听演讲,一直做了30来次听众,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从头听到尾。

理查是位风趣的美国人,一天他向疲于奔命的爱因斯坦提建议:

“您实在太辛苦了,也一定讲烦了,您的演讲内容我可以背下来了,我想下次演讲时让我穿着您的衣服,让我来代您演讲直到被发现为止,可以吗?”

“妙啊,反正那里认得我的人也不多。”同样富于风趣的爱因斯坦回答道。

此后的`那场演讲,穿着爱因斯坦衣服的理查对于相对论的解说没有任何差错,他把爱因斯坦的表情和动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爱氏则打扮成司机,不仅开车送理查来演讲,而且坐在台下认真听讲。

然而,就在演讲结束,理查准备下台时,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

一位教授模样的先生站起来,像发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

真的爱因斯坦静坐在会场的角落,心中吃惊不小,但他表情上还是若无其事。

假的爱因斯坦却轻松地对那位教授说:

“你的这些问题很简单,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喂,理查,你上来帮我做些说明吧!”

读《爱因斯坦的故事》有感 篇5

——读《爱因斯坦的故事》有感

淮河路小学 六一班 邢若昕

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有人觉得爱因斯坦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与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笨,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会成为如今闻名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啊!他们都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足,却无人在意他的长处……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篇6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他当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20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刻,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

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 篇7

关键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激光冷却,磁陷阱,临界温度

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从何而来

在自然界中, 按统计性质分类, 粒子分为玻色 (Bose) 子以及费米 (Femi) 子。划分原理为其自旋为整整数粒子还是半整数粒子, 前者为玻色子, 例如光子、费米子以及π介子等, 服从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而后者为费米子, 例如电子、质子、中子等为费米子, 服从于费米-狄拉克统计。与1924年6月24日, 作为印度的物理教师-玻色将一份手稿送给爱因斯坦, 试图通过假定相空间来脱离经典电动学而对普朗克定律系数8м2/c3、假定基本区域为h3, 随后爱因斯坦将其翻译为德文并发表, 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研究, 爱因斯坦在1924年与1925年两年发表了关于玻色的两篇文章, 将玻色对光子的统计方法推广到某类原子, 在文章中, 他对这类原子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有一定可能性聚集并存在于一种极低的能量状态下, 也就是本文研究的标题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当时并没有任何一种物理系统认为与其现象有关, 直至1938年F.Lmndon指出, 超流现象与超导现象可能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有关联, 这一猜想引发了物理学术界的思考, 从此物理学术界开始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重视起来, 并加以研究, 但是经发现, 超流与超导均是在特殊情况———即在强相互作用体系中, 因为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关系中, 所涉及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 所以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或者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才能比较同理论, 由于环境要求较高, 一直未能进行试验证实。

终于, 在20世纪80年代, 科学技术有了极大了发展进步,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终于被科学家们在气体试验中实现, 一共历时70年, 于1995年, 中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实验室被大家所看到, 同年7月13日, 由美国科罗大多大学与国家标准局合办的实验谈体物理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 170毫微度的碱金属铷在绝对低温下出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同年11月麻省理工学院的跌过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在钠蒸汽中发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并与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 国内外对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的进展和动态

在1924年, 爱因斯坦便通过一定的研究从理论层次提出预想, 当温度达到了足够低的程度时, 理想的玻色子便能够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在此之后, 许多的科学家便都想通过实验来对这一预想进行证实, 然而, 年代的技术与条件的限制, 使得在此后的70年之内, 都并不能够通过实验对爱因斯汤的预想进行验证。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国的卡尔·维曼与埃里克·康奈尔同一批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生组成了JJLA小组来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尽心研究, 时间长达6年。在1995年的7月, 在原子铷的蒸汽之中将该种凝聚进行了实现, 同年的8月, Rice大学的Hulet小组通过实验在锂原子之中观察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 11月, ketterle小组也在钠原子之中观察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 这三大研究成果, 可以称之为在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道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1995年之后, 全球有许多的专家与该领域的学者都投入到了对其的研究之中, 到今天为止, 已有30多个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在其中, 绝大多数便是将铷原子蒸汽作为研究的样品。在1998年的6月,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在钠原子之中观察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 氢原子曾经被当做是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最为理想的研究原子, 在50年代便有研究人员以其作为研究的对象, 主要由于氢原子体质较轻, 在同样的温度之下其热波长较长, 这就比较容易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要求, 然而, 氢原子的系统在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实现的过程中, 由于偶极弛豫会随着温度出现下降而不断地对系统的原子数进行减少, 并出现一些特殊的困难, 导致了氢原子系统的实验研究落在了别的原子系统试验研究的后面。MIT在氢原子之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研究, 这也是该实验研究的一大重要进步。

在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进行实现后, 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便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着, 一方便是对当前的实验技术进一步地完善, 使得物资波相干放大输出的稳定与连续性能够被实现, 便于对新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度地开发, 并且, 还能够对物质检测的手段进行完善, 另一方面则是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关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关注。到现在为止, 对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之中许多基本的认为研究人员们仍然仅仅有着较为模糊的认识, 例如爱因斯坦凝聚态是如何形成的?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玻色-爱因斯坦的性质是怎样起到影响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相变的特性是怎样的?对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超流性质的认知?其与光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其在碰撞方面的特性是怎样的等诸多的问题, 当前都无法做出十分权威的解答, 但有实验产生了玻色-爱因斯坦的凝聚态, 便能够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深入地研究。

在我国国内, 虽然并未有实验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方面的实验, 但我国有着许多的研究小组在理论到实践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论文等, 然而, 总的来说,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竞争是处于劣势的, 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 更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争取赶上领先国家的研究水平。

3 对前景的展望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对于基础的应用与研究的重要的意义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奇特的性质使得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了现代的物理学主要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通过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研究的嘉盛, 将会使得人们对于当前物理学之中一部分基本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认识, 并且, 对其应用进行开发, 也十分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纪元。众所周知, 当光进入到介质之中时, 其速度将会出现变慢的现象, 但一般来说, 只会降低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的水平, 然而, 在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下的“冷凝物”作为介质时, 可以将光速降低到零。将光速进行降低有着许多的用途, 例如在未来对于光学的计算机进行研究, 降低光速便是其中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并且, 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现象可以对将红外线转换成为可见光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并且, 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能够对现有的原子钟进行改善, 若是作为原子钟的原子蒸汽直接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之中进行铨叙, 将会有着更加尖锐的共振跃迁的信号, 这就能够使得对于时间计量的精度可能再次提高100倍左右, 达到1/1015的水平之上。另外, 通过对原子数的相干方法-原子激光的实现, 十分可能对于高新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巨大影响。综上, 笔者认为, 玻色-爱因斯坦的研究对于21世纪的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再次进步都将会起到巨大的影响,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

[2]严子浚, 等.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1.

[3]张怀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 2001, 121.

爱因斯坦的难题 篇8

有五间房屋排成一列,所有房屋的外表颜色都不一样,所有的屋主来自不同的国家,所有的屋主养不同的宠物,喝不同的饮料,抽不同的香烟。

(1)英国人住在红色房屋里。

(2)瑞典人养了一只狗。

(3)丹麦人喝茶。

(4)绿色的房子在白色的房子的左边。

(5)绿色房屋的屋主喝咖啡。

(6)吸Pall Mall香烟的屋主养鸟。

(7)黄色屋主吸Dunhill香烟。

(8)位于最中间的屋主喝牛奶。

(9)挪威人住在第一间房屋里。

(10)吸Blend 香烟的人住在养猫人家隔壁。

(11)养马的屋主在吸Dunhill 香烟的人家的隔壁。

(12)吸Blue Master 香烟的屋主喝啤酒。

(13)德国人吸 Prince 香烟。

(14)挪威人住在蓝色房子隔壁。

(15)只喝开水的人住在吸 Blend 香烟的人的隔壁。

问:谁养鱼?

是德国人养鱼。推理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房子颜色——红、黄、绿、白、蓝表示为:C(1,2,3,4,5)

国籍——英、瑞、丹、挪、德表示为:N(1,2,3,4,5)

饮料——茶、咖、奶、酒、水表示为:D(1,2,3,4,5)

烟——PM、DH、BM、PR、混合烟表示为:T(1,2,3,4,5)

宠物——狗、鸟、马、猫、鱼表示为:P(1,2,3,4,5)

由(9)可知N1=挪威。

由(14)可知C2=蓝。

由(4)可知,如C3=绿,C4=白,则绿房子居中,因而(8)和(5)矛盾,所以C4=绿,C5=白。

剩下红黄只能为C1、C3。

由(1)可知C3=红,N3=英国,C1=黄;由(8)可知D3=牛奶;由(5)可知D4=咖啡;由(7)可知T1=DH;由(11)可知P2=马。

那么:

由(12)可知啤酒只能为D2或D5,BM只能为T2(或由T5可知D1=矿泉水)。

由(3)可知茶只能为D2或D5,丹麦只能为N2或N5。

由(15)可知T2=混合烟,BM=T5。

所以剩下啤酒=D5,茶=T2,丹麦=D2。

然后:

由(13)可知德国=N4,PR=T4,所以,瑞典=N5,PM=T3。

由(2)可知狗=P5,由(6)可知鸟=P3,由(10)可知猫=P1。

得到:

爱因斯坦的故事读后感 篇9

一段“他遇事爱思考,爱研究,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使我深受启发:“爱因斯坦是爱动脑这名话的吗?已经说了,应该是吧。为什么说他爱动脑呢?

第二段就证实了这名话,换旧画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思考起来,摔了下来,然后又不痛苦思考起来,从梯子上摔好下来,然后又不痛苦把问题记了下来,我太惊讶了,我们平时有爱因斯坦的这样的意志吗?没有,一点儿都没有,我们平时头痛肚痛就要请假,没有,没有,有因斯坦太棒了!

第二年,王后请他去比利时访问,欢迎委员到火车站后,大家没有看到他,最后在熙熙壤壤的大街上发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简朴,从“头发灰白蓬乱的者人”“步行”可看出来,向爱因斯坦的谦虚、低调的品质,是我们每个应该学习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精选600字 篇10

爱因斯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的60个外国人之一,他的事迹广为人知,他的一句话家喻户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本人就是实践这一句话的典范。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头脑里做思想实验发现的,而后才被科学实验证实的。有一本书叫《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的学术自传,书中写到: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当时牛顿力学碰到了一些问题,大家都解决不了,但他却解决了。因为他能够在某些方面背离牛顿力学之 经,叛离牛顿力学之道。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爱因斯坦自己也说,他为什么能够突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框架,是受到马赫怀疑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实际上他就有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特别是在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实验观测和已有的理论有所矛盾的时候,你怎样来突破,你要有思想的武器,你敢不敢突破。恩格斯也说过,怀疑和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主要的武器 。我想这样一种理念是很需要的,现在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有想像力的人才能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 对权威的人和理论有怀疑精神的人。

爱因斯坦的镜子 篇11

在他16岁那年的一个秋天,父亲把正要去河边与人一起去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今天我与你的杰克大叔在清扫工厂的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你杰克大叔在前,我随后,一级一级的爬上去,下来时,杰克大叔依然在前,我在后,下来后,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一点烟灰都没有。

我看到杰克大叔的模样,也以为自己身上一定和他一样脏,于是,我就到河边洗了又洗,而杰克大叔看见我干干净净,也只是到河边草草洗了洗手,就溜达着大模大样地上街了。众人见了杰克大叔的样子,浑身是灰,都捂着肚子,笑出了眼泪,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讲完了故事,爱因斯坦和父亲都笑了起来。最后,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人生,只有把自己当做一面镜子,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如果拿别人当镜子,白痴或许能把自己照成天才呢!你这么小,以后的路还很漫长,为什么要与那些毫无出息的孩子们鬼混呢?”

爱因斯坦听到这里,无言以对,惭愧得面红耳赤。从此,爱因斯坦发奋读书,他做事认真思考,决不人云亦云,当时,德国正处于希特勒的血腥统治,很多年轻人都报名参加了法西斯的军队,杀害无辜,四处侵略。而爱因斯坦则走着与人相反的道路,毅然放弃了德国国籍,并且到“敌国”做了一些和平演说,其思想和行动险遭杀身之祸。二战结束后,世界正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独特的提出了轰动世界的理论——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能量与质量的关系,他的一系列理论被世人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爱因斯坦时时以己为镜,遇事独立思索而不独断专行,勇于创新而不闭门造车,终于映照出生命的光辉。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12

1915年末,爱因斯坦在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发表研究成果,其核心内容就是用引力场方程描述处于时空中的物质是如何影响其周围的时空几何。在科学史研究领域,多以此为广义相对论诞生的标志,并将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誉为世界物理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广义相对论对物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其引发了诸多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部分是从广义相对论的定律中直接导出的,而有些则从广义相对论发表至今经过长久的研究才逐渐变得明朗。这个物理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伟大的革命性成果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境界与方法。了解爱因斯坦的思想境界与方法,对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今对爱因斯坦的思想境界与方法,略说如次,期冀对后学者有所启迪。

一、志趣:以寻求真理,造福人类为己任,为自己前行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科学是个美妙的东西———如果无需靠它维生的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在于他能得到什么。”“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只有利他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爱因斯坦自幼接受宗教教育,受时代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上帝”等种种意识始终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占据着崇高的位置 (尽管他也有自己极具理性的选择,如他曾明确表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宗教授予我们所有人向往的理想。它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谁敢否认这一点?若我们选择的职业, 能让我们把自己最好的给予人类,我们就不会在其重压下蹒跚行走,因为这是献给万物的。”1 爱因斯坦正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高尚的志趣。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所居的德国是战争的发源地, 他生活的周围充塞着战争的鼓吹者。但爱因斯坦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的头面人物与军国主义分子沆瀣一气,发表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多达93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 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2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同胞们推举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爱因斯坦为同胞们的热情深受感动,但他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再强调:“方程式对我更重要,因为政治只看眼前,而方程式是永恒的。”3

上述事例都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的高尚志趣:以寻求真理,造福人类为己任,为自己前行的动力。

二、博学:视野开阔,胸襟博大,奠定获得研究硕果的坚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提醒自己一百遍,我的生活,不管內在或是外在,都是以他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努力的成果为基础。所以我必须尽力奉献自己,希望能以同等的贡献,来回报长久以来从他人身上所获得的一切。”

爱因斯坦早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并不愉快。他功课属平常。由于他性格内向,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4但这些遭遇并不能阻挡爱因斯坦自己坚定地走上博学善思的成长之路。10岁时, 他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时,他自学欧几里得几何, 并开始怀疑欧几里得的假定。13岁时,他开始读康德的著作。……他在哲学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方面)的广博学识和深入思考,成为他日后获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谈到研究心得的时候,爱因斯坦指出:“在我看来,现在有许多人—甚至包括科学家—似乎都只是见树不见林。关于历史与哲学背景的知识,可以提供给那些大部分正受到当代偏颇观念所左右的科学家们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性。依我来看,这正是一个工匠或专家,与一个真正的真理追寻者之间最大的区別。”

是的。学习,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喧嚣扰攘的现实世界中怎样把握自己、丰富自己和提升自己?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伟大教育家荀况就已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爱因斯坦的言谈和实践,以其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充分印证了荀子的论断,也为我们学业的修习、事业的开展提供了颇具启示意义的例证。

三、辨析、简化与提炼:爱因斯坦研究方法的精髓所在

爱因斯坦有许多简短而有力的名言。如: “一个从未犯错的人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科学的全部不过就是日常思考的提炼。”“原子能的释放并没有创造新的问题。”“真正有价值 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在混乱之中发现简单。”“只有大胆的臆测,而不是事实的积累,才能引领我们往前迈进。”“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所面临的未知的圆周也一样。”“任何一个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复杂,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则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气。”“一个人最高的本领就是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就是你没有完全明白。”“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

所有这些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箴言,都是爱因斯坦在生活实践中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对纷繁复杂的现象经过艰辛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辨析、简化和提炼中得出来的真知灼见。而他许多重大成果的取得,归根结底就是他将辨析、简化和提炼的方法进行到底的卓越过程。且说他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大致过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即《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相对论很快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爱因斯坦就对研究对象繁杂的表象进行辨析和简化,将注意力集中到两个使他不安的问题上,即引力问题和非惯性系问题。对于引力问题,狭义相对论对于力学、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物理规律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解释引力问题。牛顿的引力理论是超距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瞬间传递,即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这与狭义相对论依据的场的观点和极限的光速冲突。对于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与以前的物理学规律一样,都只适用于惯性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找到真正的惯性系。从逻辑上说,一切自然规律不应该局限于惯性系,必须考虑非惯性系。狭义相对论很难解释所谓的双生子佯谬 (“佯谬”也就是“悖论”),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来描述,就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在宇宙飞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据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时钟变慢,等哥哥回来,弟弟已经变得很老了,因为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而按照相对性原理,飞船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 地球相对于飞船也高速运动,弟弟看哥哥变年轻了,哥哥看弟弟也应该年轻了。这个问题简直没法在狭义相对论中予以回答。也就是说,狭义相对论只处理匀速直线运动,而对于上述哥哥要回来必须经过一个变速运动过程,则无法处理。正在人们忙于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则以其“在混乱中发现简单”的独特努力,集中精力于“日常思考的提炼”,正在接近完成广义相对论。

1907年,爱因斯坦撰写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长篇文章《关于相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第一次正式提炼出等效原理。此后,爱因斯坦关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断进行提炼和发展。他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做为等效原理的根据,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爱因斯坦进而提炼出封闭箱的说法:在一个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 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做加速运动的空间中, 这是解释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说法,而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个自然的推论。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这四篇论文中,他提炼出新的看法,证明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了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首先将以前适用于惯性系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将只对于惯性系物理规律同样成立的原理称为狭义相对论原理,并进一步表述了广义相对论原理:物理学的定律必须对于无论哪种方式运动着的参照系都成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爱因斯坦用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秒的偏转。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1.7秒的偏转。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上述科学史上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爱因斯坦取得成果的过程,还有广义相对论不断被证实的过程,都是充满了对于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进行辨析、简化和提炼的过程。

对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诙谐地解说道: “把你的手放在滚热的炉子上一分钟,感觉起来像一小时。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整整一小时, 感觉起来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这样的解说,没有玄妙的演绎,没有绷紧的神经,没有繁难的演算,没有生硬的说教。有的只是生活中的浪漫和温情,依然是经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领悟后经过辨析、简化和提炼而得出的真知灼见。

爱因斯坦还说:“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也将我变成了一个权威。”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具相对论精神的思想告白。是的,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地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篇13

今天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我知道了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城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读书很吃力,常常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还问一些老师答不上来的“奇怪”的问题,以至于一位老师预言他长大后不会有什么出息。但这些都没有令他退却,依然照自已的意愿努力学习和钻研。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便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并立志长大以后要去探索和揭开这个“谜底”。最终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在西方乃至世界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以前我是一个经常半途而废的人,妈妈让我学毛笔,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好奇,就很认真的去学了,可好奇心一过,就觉得学毛笔枯燥无味,一点也不想学了,今天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也不一定都是聪明的,但通过自已的努力和探索,最终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爱因斯坦的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长大了也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爱因斯坦读书小故事 篇14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15

我执教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 努力达到此种教学追求, 并践行此种教学行为。现就部分教学片段进行了记录与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看看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爱因斯坦, 心里想到了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这样想呢?找一找具体的语句, 告诉同学们, 好吗? (生投入课文阅读之中, 课堂上一片阅读之声。)

生:老师, 我觉得这句话是小女孩心里的想法:嘿!这个人简直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

师:和这位同学找的一样的举手。 (学生大都举起了手, 师将此句话抄写在了黑板上。)

师: (指着“童话”二字) 同学们, 你们都看过哪些童话?

生:《犟龟》。

生:《猜猜我有多爱你》。

生:《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哦, 这么多。

生:《苹果树上的外婆》。

生:《白雪公主》。

生:《绿野仙踪》。

生:《丑小鸭》。

师:新教育实验真好, 同学们能有机会读这么多的童话。那老师想问一下:你觉得童话里的人物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物很有趣。

生:有的人物会动脑筋、很聪明。生:有的人物意志很顽强、有理想。

生:有的人物还怪怪的。

……

师:那你觉得小女孩所说的爱因斯坦是从她童话中走出来的人物, 是属于哪种类型?

生:很有趣。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同学们能将句子找出来吗? (生相互交流)

生: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生:衣服又肥又大, 整个人像裹在一个大被单里。

生: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

师: (师板书) 这样的穿着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有趣。

生:滑稽。

生:很可笑。

生:穿得太自由。

生:衣着随便。

师:所以, 爱因斯坦给小女孩的印象是——

生:嘿!这个人简直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

师: (让生齐读) 小女孩什么神情?

生:惊讶。

生:惊奇。

生:奇怪。

生:不理解。

师:为什么不理解?

生:一个大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好, 就用惊奇的语气读一读此句话。 (尝试读, 交流读, 展示读, 每一边进行简单的评议。)

师:同学们, 老师一开始在介绍爱因斯坦的时候, 就告诉你们: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对于人类贡献太大了, 无人能及。可他穿着为什么会这样呢?文中的小女孩很不理解, 教师出示语句:

这个人连衣服也穿不好, 怎么谈得上伟大呢?

(老师、同学们细读此句, 品评此句。要求学生读好反问语气, 知道小女孩的态度。抓住“连、能“两词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找出相关的语句, 试着解开小女孩心中的疑惑。 (生投入课文再阅读之中, 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

生:老师, 我觉得爱因斯坦之所以这么不讲究穿戴, 是因为他太珍惜时间了。

师:哦, 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一边走路, 一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师:同学们, 你们也找到了吗?一起读一读, 说一说爱因斯坦可能在思考什么。

生:思考一道题目如何解。

生:思考一个实验怎么做。

生:思考原子弹如何制造。

师:说得好, 那书上为什么用“好像”一词呢?

生:因为爱因斯坦想什么, 想没想, 谁都不知道。

师:对, 我们又不是孙悟空, 能钻到铁扇公主的肚里。如果能钻到爱因斯坦的肚里, 一定知道他在想什么, 想没想。那他想没想呢?

生:想了, 他将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包括走路。

师:说得好, 应该是这样, 应该去掉“好像”一词, 表示我们的肯定语气。来, 去掉以后一起读一读, 读出对爱因斯坦的敬佩。

他一边走路, 一边在思考。

师:同学们,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他一生惜时如金, 爱时如命。

接着老师白板出示三个带有图片的故事, 讲爱因斯坦如何珍惜时间。 (一是带小孩时, 边带小孩边看书, 居然将摇篮车撞上了马车;二是在桥上等人时, 边看书边等人, 结果别人迟到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 忘记了自己是在等人;三是临终时说的话。)

师:能说出珍惜时间的成语吗?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

生:争分夺秒。

生:不分昼夜。

生:尺璧寸阴。

生:时不我待。

师:说得真多, 愿同学们都能像爱因斯坦一样对待时间, 不, 要超过他。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不过, 取得的成就也要超过他, 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出示学校的训词:坚信自己是最棒的。 (生读)

师:同学们真厉害, 这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从珍惜时间开始, 以后就要好好地做一做时间的主人了。不过, 老师提个建议, 再珍惜时间也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 走路都在看书, 走路都在思考, 因为那样太危险。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讲, 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都宝贵。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 一起读一读爱因斯坦的成功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时间。 (生读)

师:世界上任何一种成功, 都是以时间作保证的, 不珍惜时间一切都是空谈, 爱因斯坦也不例外。此时的我们, 想对爱因斯坦说句什么?

生:爱因斯坦先生, 你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爱因斯坦先生, 我也要珍惜时间, 改掉浪费时间的坏毛病。

生:爱因斯坦先生, 我要向你学习, 学习你勤于思考的精神。

师:同学们, 爱因斯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珍惜时间的品格。好,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现在还有话要说吗?

这个人连衣服都穿不好, 怎么能谈得上伟大呢?

生:衣服穿不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好好思考, 爱因斯坦真伟大。

生:如果人都将时间花在穿戴上, 哪里有时间学习思考呢?我觉得思考比穿好衣服更重要。

生:老师, 我有不同的观点, 我觉得思考固然重要, 可如果能在思考的同时, 穿好衣服不是更好吗?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一个人穿得好好的来到人面前, 精神, 好看, 多好的一件事啊!

生:对, 我支持他的观点, 科学发展, 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包括穿好衣服嘛!

师:给点掌声, 说得太好了。最近老师在国外考察, 也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 出示在黑板上:

穿着与化妆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师:你们说是不是呢? (生答略)

师:同学们,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贡献点什么, 不然, 白白地来这世界上走上一遭, 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 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 包括穿衣。那么, 爱因斯坦明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他后来有没有变化呢?这堂课我们就感受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 走进爱因斯坦的故事, 再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下课。

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作为技术工具的达成训练任务, 而且肩负着人文情怀的熏陶与养成任务。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 就是结合得很好的课例。我在教学中, 以思想达成教育为突破口, 切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学生不仅能获得语言文字的训练, 也将“伟大”一词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1.将“伟大”思想植根于语言训练的内容之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并在训练中使学生获得与提升语文的能力。不过, 理解、分析、积累、迁移这些语文工具性的训练都可以结合思想教育进行。 (1) 体现在词语的探求上。比如“蓬乱”“一塌糊涂”等词, 都是课文中学生必须知其意的词。教学中, 我通过比较、观察图片, 让学生充分理解“蓬乱”和“一塌糊涂”等, 并在理解中知道爱因斯坦是由于将时间看得太重要了, 时间大于他生命的其他任何内容。同时, 我还通过词语拓展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关于“时间”一词, 是本课训练的一个重点。我通过列举法、事例法、典故法, 让学生获得关于时间的大量词语, 知道“惜时如金, 爱时如命, 不分昼夜, 争分夺秒, 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词, 并从词语的理解中, 感受爱因斯坦不放过点滴时间的伟大。 (2) 体现在句式训练上。我让学生进行反问句式转换训练, 进行了“去词后句意是否变换”的训练, 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 (3) 体现在描写训练上。我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和小女孩的心理进行对比训练, 让学生在观察中、在比较中, 感受课文的语段描写方法。

2.将“伟大”植根于语文训练的方法之中。 (1) 用解决“认知冲突”来完成训练。本课教学中, 我在两处有意运用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认知需求, 经历认知过程, 从而获得认知。一是让学生思考“他一边走路, 一边好像在思考什么”一句中可不可以去掉“好像”一词, 使师生共同在人物性格与气质解读中, 感受爱因斯坦是思考的人;感受爱因斯坦最大的成功之处, 就是在于无时无刻的思考, 在于思考的着迷。这种思考的持续与着迷正是爱因斯坦的“伟大”所在。二是理解“这个人连衣服也穿不好, 怎么能谈得上伟大呢”这句话时, 要学生正确看待“穿衣与伟大”的矛盾冲突之处。伟大是源于思考, 而穿衣偏偏要花费时间。让学生首先知道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爱时如命的时间态度, 抛开这一点, 伟大并无可能。

(2) 用“换位假设”来完成训练。爱因斯坦的伟大, 光靠单向训练是难以一下子达成训练目标的, 要让学生在文本探寻中学会换位思考与理解, 从深度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所在。比如, 在对爱因斯坦的外貌把握上, 我让学生进行假设。一是如果爱因斯坦过于注重打扮与整理, 他还能拥有多少时间, 由此设计了一个表格, 让学生填写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划分, 看看可利用的时间有多少。二是如果自己是爱因斯坦, 在穿着打扮与时间思考研究分别选择的结果。我还让学生针对“人人都爱美, 世界会怎样”的话题进行讨论, 知道“美”是共同的, 不是纯粹个体需求与喜好的。

爱因斯坦的抉择 篇16

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的德国,爱因斯坦是一个难得的理性主义者。1914年,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有九十三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文化界名流,联名发表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可耻辩护。爱因斯坦挺身而出,签署了由柏林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尼科莱起草的《告欧洲人书》,希望“善良的欧洲人,团结起来”反对这个战争。但在反战宣言上签字的仅有四人,尼科莱在服兵役时还受到降职惩罚。由此可见,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在德国之猖獗。

一战失败后,德国人非但不觉醒,反而在国家主义的泥淖里越陷越深。犹太人作为一战失败的替罪羊,不断受到各种攻击。爱因斯坦因其和平主义者形象和犹太人身份,成为众矢之的。一些反犹分子成立了一个“德国自然哲学研究小组”的组织,专门从事攻击爱因斯坦的活动。他将此戏称为“反相对论有限公司”,对其诽谤和攻击进行毫不留情的批驳。

爱因斯坦对德国政治形势十分敏感。在纳粹党夺权阶段,他就意识到纳粹运动已无法阻挡。1932年秋,他感到在德国已无容身之地,于是对妻子爱尔莎说:“离开别墅前,好好多瞧它几眼吧,你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了。”稍后便前往美国访问并停留。次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

1933年3月2日,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发表文章攻击爱因斯坦。他于3月10日在美国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声明说:“只要我还能有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3月20日,纳粹政府查抄了爱因斯坦的别墅;28日,他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4月12日,爱因斯坦给普鲁士科学院写下一封信,他表示:你们希望我在国外為德国说好话,但这“将会违背我一生信仰的公正和自由的原则……不但会使道德趋向野蛮,文化的价值也会因此断送”。

选择权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人格独立的基本标志。只要不侵害他人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信仰和价值观的权利。在纳粹暴政之下,如爱因斯坦这样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尚且背井离乡,失去了作为公民的全部权利,更何况普通民众?极权主义对人类尊严和权利的摧残是全方位的。当一个人无从选择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随时可能面临无可逃离的灭顶之灾。

1940年10月1日,爱因斯坦获得美国国籍。对于德国,失去的不仅是爱因斯坦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丧失了对世界必须承担的基本道义。而失去祖国的爱因斯坦,却依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关于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的小故事 篇17

这封信没有写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谁呢?原来她就是比利时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出嫁之前是巴伐利亚公主,是爱因斯坦的老乡和好友。更确切地说她是爱因斯坦的音乐之友。爱因斯坦每次到比利时来都要拜访这位王后。王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爱好科学、文学,更喜欢小提琴。她的生活朴素,思想开通,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比利时人都很爱戴她。不少人叫她为“红色的王后”。

有一次,比利时皇家的汽车奉命去火车站接爱因斯坦教授。司机在头等车厢门口等着爱因斯坦下车,可是等旅客都走光了也没有见到爱因斯坦的影子。汽车司机只好空车回宫,向王后报告说教授并没有来。

可是,过了半个小时,爱因斯担身穿一件旧雨衣,手拎着那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来到了王后避暑的夏宫。原来爱因斯坦没有坐一等车,他坐的是三等车。教授从来最喜欢坐三等车,因为这样可以混在三等车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认出来造成麻烦。

他从三等车厢下车之后,自由自在地走出了车站,边走边问路。等走到王宫大厅的时候,里面已经坐着三个人正在焦急地只等待着他——第一小提琴手了。只要爱因斯坦一到,四重奏就立刻开始。爱因斯坦担当首席小提琴手。王后陛下是第二小提琴手。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那末他是怎样开始学习音乐的呢?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贤慧母亲。她爱好音乐,并是爱因斯坦的音乐启蒙老师。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弹着琴键,弹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一曲结束,她回过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听琴呢!他听得是那样的入迷。年轻的妈妈感到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她很高兴地对小爱因斯坦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学教授模样!喂!亲爱的小家伙。怎么不说话呀?”小爱因斯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不答一句话。那时他只有3岁。

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并不是什么艺术的享受,而是艰苦的劳动和体罚。甚至一连几个小时进行反复的、机械的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

有时小阿尔伯特感到麻烦。

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他休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学习小提琴的技巧并不是通过正规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奏鸣曲来学习的。他认为热爱就是的导师,从此他爱上了莫扎特。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她为科学家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小提琴参加科学论战每当荷兰莱顿大学特邀爱因斯坦去参加物理讨论会时,爱因斯坦总爱住在他的朋友、大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家里。爱因斯坦从柏林来到荷兰,从吵闹的都会来到古老而幽静的小镇,实在感到清静和愉快。当他听到四周大大小小的风车在悠然自得地随风转动并唱出“伊伊呀呀”的歌声时,他心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埃伦菲斯特的家里,小提琴也常常参加科学家们激烈的科学论战。埃伦菲斯特和爱因斯坦由于某个问题在激烈地争论着,埃伦菲斯特思路是那样的敏捷,那样的善于抓问题的本质。如果他发现爱因斯坦的话语中那怕有一点点漏洞,也会一下子抓住不放。当然,爱因斯坦也不是一个次手。在唇枪舌战中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就想休息一会。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探讨下一篇:男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