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2024-05-26

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精选13篇)

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篇1

从前有一条蛇,它非常的懒惰,动物们每天劳动栽树,蛇不愿意劳动,动物们指责蛇的懒惰,大象族长以命令的口气说:“除非你没有双手,不然的话别想偷懒。”

蛇回到家里想留着这双手也没用,还要干那么多的活,一气之下砍掉了自己的双手……

第二天,蛇对大象说:“看——我没了双手,这下不用在干活了吧!”

大象说:“没有双手你还有双脚,你可以用你的脚来干活。”

蛇郁闷的回到家里把自己的双脚也砍断了。

第三天蛇对大象说:“现在我没了双手和双脚,没办法在劳动了,我无法继续做些什么!”

大象说:“不——你还有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可以替代你的双手双脚。”

蛇非常的生气,因为它不能将自己的身体砍断,那样会使它失去生命,上帝决定处罚蛇的懒惰,让它们一直没有双手双脚,所以到今天,蛇的子孙一直没有手脚。

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篇2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龙和蛇的故事访周龙 篇3

其实北京对于周龙来说并非他乡,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如今尽管定居在美国,但周龙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只不过这次回来,周龙是为了自己作曲的首部歌剧《白蛇传》在北京的首演。排练时间非常紧张,身为作曲家的周龙要和演员、导演都住在一起。于是渔阳饭店这间十几平米的客房,也就成了周龙临时的安身之处。

周龙是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魁梧、声若洪钟,行为低调而不善言谈。身为中央音乐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的重要人物,尽管经历过学工学农和上山下乡,也有过美国餐馆里的刷盘子生涯,但这些在今天看来有点“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周龙的口中都是一带而过。“如果陈怡在就好了,她能给你讲得活灵活现。”面对媒体,周龙经常是和妻子陈怡一同接受采访,这对蜚声国际作曲界的“神雕侠侣”总是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目光。相比于低调内敛的周龙,性格开朗热情的陈怡确实更加适合担任“发言人”的角色,周龙通常只是在一旁为妻子“敲边鼓”而已。

“从哪说起呢?那还是从头说起吧。”周龙点燃烟斗,略作沉思,堪萨斯城烟叶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我想想,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大牌老师”教出的学生娃

周龙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周龙未出娘胎就开始听西洋歌剧和国外的艺术歌曲,可以说音乐几乎是融入在他的血液当中。如同所有艺术家庭的小孩一样,周龙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逼着学钢琴,但也如同所有贪玩的男孩一样,小时候的周龙永远不会安分地坐在钢琴前。有一次周龙被反锁在家里练琴,看着窗户外面的小朋友玩得开心,情急之下,他竟然破窗而出,结果胳膊被玻璃划得血淋淋的。钢琴没学多长时间,也不好好练琴,父母看他实在没有耐心,也就不勉强他学下去。小时候钢琴没打好基础,后来在高考时周龙差点因为钢琴不及格被刷掉,这是后话。

没过多久学校开始学工学农,周龙先是到北京第三轧钢厂当学徒工,初中毕业后又下乡到了黑龙江鹤岗务农,在劳动中的一次意外受伤让周龙的人生重新回到了音乐的轨迹上。

受伤后,周龙回到北京修养。当时家里觉得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总得学个一技之长。于是母亲就找到了自己在音乐学院的一些老同事,让周龙跟他们学点音乐知识。

周龙的第一位老师是严良堃,这应该算是他的启蒙老师。尽管从小就学过一些钢琴,但是从严老师开始,周龙才真正系统地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当时严老师对他也很严格,完全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教起,同时又教给他一些简单的指挥知识。后来周龙又跟着黎英海和顾淡如夫妇学习作曲理论和试唱练耳、跟随樊祖荫老师学歌曲写作,而罗钟镕则引领他进入乐队写作的大门。周龙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罗老师送了他一本袖珍本的《佩尔金特组曲》,对他说:“小子,你可得好好学。”

当时周龙的这些老师都很“大牌”,基本上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能够跟随他们学习,一来得益于周龙母亲的关系,同时也因为“文革”期间乐队停演、学校停课,这批老专家无事可干,这本是时代造成的损失,对周龙来说却是一种幸运。在养伤的几年的时间里,周龙尽管还没进音乐学院的门,但其实已经把音乐学院的作曲系的课程学的差不多了。19岁那年,周龙考进了张家口市文工团,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作曲”生涯。

在学习和讨论中恋爱

进入音乐学院使周龙的命运真正意义上迎来了重大转折,在这里,周龙不但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理论知识,而且还遇到他的人生伴侣——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同班同学陈怡。

周龙和陈怡同岁,两人都是1953年出生。岁月在两个年轻人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相似的痕迹,当周龙在北大荒的农场中开拖拉机时,陈怡也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郊区插队;而当周龙在张家口文工团创作毛主席语录歌时,陈怡也进入广州市京剧团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员。1977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同为24岁的陈怡、周龙,又同时幸运地抓住了机会,从南北两地,一起走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课堂。相同的年纪,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志向,最终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在当时班上的这拨同学中,数陈怡和叶小纲的钢琴好,其他许多同学写了作品自己都没法弹,就去找他们帮忙试奏。陈怡是个热心人,当时又是副班长兼生活委员,负责一些发粮票之类的事情,所以周龙也愿意找她帮忙。这样接触久了,二人慢慢产生好感。后来还是作曲系的党支部书记李瑞莲老师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觉得两人也挺合适,就给从中撮合了一下,结果成就了这对日后叱咤世界乐坛伉俪。相比于今天,那个年代的校园里的爱情非常单纯和含蓄,即便在从不缺乏浪漫元素的音乐学院也是如此。尽管也有花前月下,但周龙和陈怡的恋爱大多还是在讨论作品,互相提意见中渡过。那时候大家都想着以学业为重,尽管没有现在年轻人的恋爱那么丰富多彩,但也充满温馨和甜蜜。

陷入爱情的陈怡和周龙不但没有影响学业,相反,两人的成绩都很出众。毕业那天,快人快语的陈怡提出来:“既然毕业了,那就去结婚吧。”于是两人跑到街道办事处领了结婚证。周龙和陈怡也成为作曲系77级惟一修成正果的一对。夫妇又先后拿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如今,他们又同时任教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尽管都已是名满天下的作曲家,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互相看作品、提意见的习惯。通过他们的努力,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的作曲系已经成为美国十大作曲专业之一。周龙和陈怡为这所学校吸引了许多美国以外的学生,而以前只愿意到东、西海岸求学的美国本土学生,现在也愿意到中部的堪萨斯城去学习作曲了。

目前,周龙和陈怡在堪萨斯城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平时除了教学就是上课,陈怡的社会活动比较多,而周龙则更喜欢自己静下心来潜心创作和教学。

同是属蛇的俩人冥冥之中和《白蛇传》结了缘。《白蛇传》的脚本作者林晓英早年从新加坡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积累了许多财富。她的丈夫酷爱歌剧,退休后两个人就到世界各地去看各种歌剧。为了送给丈夫一个生日礼物,文学创作出身的林晓英决定为丈夫创作一首咏叹调。当她拿着《白蛇传》的歌词找到周龙后,周龙立刻被她语言中唯美的韵律所打动。最终呈现了一部四幕歌剧。当聊起来三人同岁,都属蛇。陈怡生日是年初、周龙是年中,林晓英年末,三人蛇头蛇身和蛇尾,正好是一条蛇。

本报记者 张蕾

火车上传来“北京喜讯”

1977年12月,那个被青春点燃的冬季,全国570多万年轻人从农村、工厂、部队带着风尘一路走来,怀揣奋发的意气和对美好前程的向往走进考场。周龙和众多走进大学校园的幸运儿一起,也抓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今回想起这段往事,周龙依然唏嘘不已:“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如果当时我没坐那趟火车,或者在火车上一觉睡着了,那也许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故事还要从张家口说起。当时在团里周龙写过一些舞蹈音乐、合唱以及小型的歌剧之类的,但写得最多的就是毛主席语录歌。经常有了最新语录,第二天就要写出来,这倒练就了周龙写旋律的功夫。张家口地处三省交界处,在这里周龙接触了大量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二人台等民间艺术,几年的时间下来,他也汲取了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养分。就这样在文工团干了几年,直到1977年,转变命运的机遇来到了周龙的面前。

当时周龙被团里派去呼伦贝尔采风,住在蒙古包里,和牧民一起放牧,记录他们唱的蒙古民歌和长调。采风结束后返程的途中,列车广播中的一则消息让周龙兴奋不已——全国高考恢复。原本昏昏欲睡的周龙顿时睡意全无,他决定不回张家口了,直接到北京去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中断了11年的高考首度恢复后,积攒多年的力量同时爆发。当时报考作曲系的有上千人,周龙至今还记得去报名时中央音乐学院楼道里攒动的人头和那些充满渴望的眼神。

距离考试只有一周的时间,周龙投入到紧张的备考当中。作曲考试周龙不怕,但钢琴是他的弱项。一周内周龙没干别的,就照着谱子没命地练两首曲子:《土耳其进行曲》和《国际歌》。好在最终钢琴勉强通过,周龙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有关蛇的儿童故事 篇4

两条毒蛇遇在了一起,彼此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第一条毒蛇说:“我前几天用我的毒液毒死了一只羊,还没到几分钟就死了。”

第二条毒蛇说:“切!你那算什么,我前些天在河边毒死了一条水牛,一分钟不到就死了。”

第一条毒蛇不甘心的说:“我昨天毒死了一只老虎,只用了几秒钟就死了。”

第二条毒蛇也说:“我昨天毒死了一头狮子,我刚一发射毒液,它就死了。”

就在这时,狮子和老虎出现在了两条蛇的后面,把蛇踩在脚底下说:“听说我们两个被你们给毒死了。”

两条蛇求饶说:“求求两位大王放了我们吧!那是我们吹牛的。”

儿童睡前故事狮子故事 篇5

年轻的狮子选择了一个最美的地方留了下来,这里有富足的食物和最美的风景,起初年轻的狮子非常的兴奋,它觉得这就是它要找的幸福。

慢慢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狮子开始厌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它想念自己的家人,想念那做森林,它决定回家,回到家的狮子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大家非常想知道这个狮子眼中所看见的风景。

可是这个年轻的狮子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去找了老猴子,它对老猴子说:“长者,为什么我得到自己想要的却没有那么开心呢?”

老猴子意味深长的说:“孩子,当你怀揣梦想踏上征程时,你是开心幸福的!可当你得到了想要的生活,却再也开心不起来。这是因为幸福不是拥有,而是怀揣梦想不断的追求。”

儿童睡前故事书文字故事 篇6

小朋友高高兴兴一起玩。可是没有朋友和我一起玩,我很孤独。我的小鸭子也想去和大家玩。

小朋友在一起聊天,多开心。我一个人站在旁边。没有朋友和我说话,我很孤独。

小风筝飘在天上,和我一样孤零零的。孤独就像一只风筝,只有自己飘在天上。

我不喜欢孤独,我要去找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就不会孤独。我去找朋友一起说说话。

我和朋友在一起,朋友就会和我在一起。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研究 篇7

1.儿童故事的人物分析。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 不仅能丰富故事的内容, 还能增强趣味, 吸引幼儿, 满足幼儿的要。

选取幼儿园教材中小、中、大班儿童故事158篇, 对故事中的人物类型进行统计, 分为动物、人物、植物,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人物类型, 就记次。具体结果如下:

由表1、图1可知, 在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人物类型以动物为主, 其次是人物, 再次是植物。

幼儿个性活泼, 小动物的形象、性格和塑造的个性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天性, 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合幼儿阅读。

在小、中、大班儿童故事中, 动物、人物和植物的人物类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不是固定的, 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经过统计, 具体结果如下:

相较于小班, 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故事中人物、植物形象出现的次数、比例明显增加。

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地分为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和叔叔阿姨这些角色进行统计, 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种角色, 就记一次。具体结果如下:

幼儿由于年龄小, 父母是他们最亲近和熟悉的人, 因此, 幼儿园教材中选取爸爸妈妈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角色。

2.儿童故事的主题、内容分析。

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不同, 单一、简单的故事主题, 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清晰地抓到主题, 以故事《爸爸回来了》为例:

通过对3个爸爸下班后渴望喝水、擦脸、休息的描写, 使幼儿了解爸爸上班是很辛苦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看到爸爸后的不同做法及爸爸表现的态度。故事主题十分明确, 就是爸爸上完班后很累很热, 作为孩子, 应该体谅爸爸、关心爸爸。

儿童故事的内容通常有教育、认识和愉悦作用。再如故事《团结树》, 通过讲述喜鹊、兔子、猴子和大象种树奉献的过程 , 教育幼儿要和同伴团结、和和气气的, 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3.儿童故事的种类分析。

儿童故事种类很多。笔者从题材这一角度出发, 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动物故事, 对选取的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选取的158篇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 其中动物故事所占比例多, 为55%, 其次是生活故事29%, 后是历史故事16%。笔者觉得历史故事所占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 通过让幼儿阅读以定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

4.儿童故事的修辞手法分析。

儿童故事除了拥有有趣的人物类型、曲折丰富的情节外, 还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笔者从这三个主要修辞手法对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如下:

统计发现, 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拟人这修辞手法运用得多, 其次是象征, 后是夸张。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较多地运用拟人这修辞手法, 有很大好处, 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儿童故事在幼儿园的实行现状。

语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行时间基本上是周次, 但是其中儿童故事出现的频率只能达到两周次。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增加儿童故事的教学, 但没有实施, 只有30%的教师有过明确的设想。在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活动时,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注意力只能注意二十分钟, 有48%的教师每次组织儿童故事时间为二十分钟。

2.儿童喜爱的儿童故事类型。

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 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动物故事最感兴趣, 但他们认为幼儿园教材中比较缺少历史故事, 可以适当增加。教师认为幼儿最喜爱的是动物形象。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37%的教师认为人物故事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3.儿童故事教学手段。

大部分教师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影响大的方面是想象力。大部分教师通常使用角色表演法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建议

1.教师、家长要认识儿童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儿童故事对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教师在固定的教学计划之外, 可以为幼儿适当增加儿童故事的数量。同时, 儿童故事也是家长在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此外, 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不定时地给幼儿阅读儿童故事, 或者陪着幼儿一起欣赏儿童故事书。

2.家长、教师要选择幼儿喜爱的儿童故事。

教师在选择幼儿喜爱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 为幼儿选择一定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 还能让幼儿认识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历史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历史, 丰富知识面。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动物故事。家长选择的动物故事中动物的形象要丰富, 激发幼儿阅读欲望, 使他们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的阅读, 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3.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

儿童睡前故事书阅读故事 篇8

一天,小兔子心情好极了,它蹦蹦跳跳地来到芦苇丛,摘下一片叶子做成芦笛吹起来。“滴滴答答滴滴答……”芦笛欢快地唱着,歌声悦耳动听。小兔子高兴地亲了亲芦笛,“真好听!”

这时,小狐狸也来了,小狐狸垂着脑袋,耷拉着耳朵,连声叹气:“唉——唉——”小兔子问:“小狐狸,你怎么了?”小狐狸伤心地说:“我今天一整天运气都不好,晒的衣服被风吹走了,我赶去追也没追着,还摔了一个大跟头,手臂和腿上都划破了……”

小狐狸摘下一片叶子做成芦笛吹起来:“呜——呜——”奇怪,这回芦笛没发出快乐的滴滴答声,却发出尖锐的像哭泣一样的声音。小狐狸吹了芦笛后,心情畅快多了,它亲了亲芦笛说:“芦笛芦笛你真好,你陪我一起哭泣,我哭出来后,心里没有那么难过了……”说着,小狐狸又吹响了芦笛:“呜——呜呜——”

“奇怪,”小兔子说,“为什么我的芦笛滴滴答欢唱,而你的芦笛却呜呜呜哭泣呢?咱俩换了吹吹。”小狐狸和小兔子交换了芦笛,小兔子吹小狐狸的芦笛,却发出了“滴滴答”的欢唱声;小狐狸吹小兔子的芦笛,发出的还是“呜——呜呜——”哭泣的声音。

小狐狸和小兔子想了想,明白了,这是懂心情的芦笛。你快乐,芦笛陪你一起唱歌、欢笑;你伤心难过,芦笛陪你一起哭泣。

聪明的小兔子和小狐狸在这片山坡上开了一个心理诊所,专门让心情不好的小动物们来放松心情。懂人心情的芦笛可是大大地发挥作用啦!

★ 儿童经典睡前故事

★ 儿童睡前故事合集

★ 妈妈儿童睡前故事

★ 经典儿童睡前教育故事

★ 儿童睡前故事5岁

★ 经典九岁儿童睡前故事精选

★ 儿童女孩睡前故事

★ 关于讲儿童睡前故事

★ 合适儿童睡前故事

牛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牛 篇9

这头公水牛的全身上下都是灰褐色的毛,当太阳照到它的身上时,全身的毛就变得油亮亮的,显得它特别有精神。它的头上有一对弯弯的、漂亮的牛角,一双亮闪闪的大眼睛,一张时常吧嗒吧嗒作响的嘴巴,看上去凶巴巴的。可当你接近它,了解它了,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很可爱的。

牛的可爱,表现在它的老实、勤劳和吃饭中。

牛的老实,一点都不亚于狗。它的主人叫它往东它就向东,叫它往西它就往西。在吃饭时,不用主人嘱咐,它就独自下地,用犀利的目光寻找藏在稻谷下的杂草。要是不小心吃到一根稻草,它就会用尾巴甩来甩去,抽打着自己的屁股,好像在惩罚自己。

牛的勤劳,不逊于马。它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与主人踏着早晨第一缕阳光走向田间,开始一天的劳作。无论多苦多累,牛也一声不吭。

经过一天的辛苦劳作,牛已经累得站都站不稳。不过当主人叫它吃饭时,它又全身充满力量,一下子跑到草料堆前吃起来。牛吃饭的样子常常使我们好奇:它站在草料前,低下头,用又粗又长的舌头把草料卷进嘴里,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白色的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还时不时从鼻子里喷出一股热气。在闲着的时候,它还会从肚子里把草料翻出来,继续嚼。我看着看着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嚼起来,真好玩!

我老家的这头牛可爱吧!

作者|广西 四年级 蓝浩嘉

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篇10

五年来, 孩子在教师的呵护、支持、磨砺中, 悄然成长。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 在他们的孩童时代, 或许应该给他们留下点什么?让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细微的事情;让每个孩子都要学会记录自己的“脚印”, 记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件小事。等他们长大了, 关于童年的记忆, 一定会很远很长……

因此, 笔者把孩子们每天的日记载入我的生活中……

一、观察日记——细节的刻画

细节的刻画是写作素材生动的重要条件。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要选准观察角度, 让细节生动起来。

这天的日记, 笔者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擦黑板的同学的动作。先让一小个子男生上来擦黑板, 孩子轻松地擦去了够得着的部分, 黑板上方的字, 由于孩子的身高不够, 只能跳着擦。在孩子们的笑声中, 小家伙跳了好多次, 终于擦完了。笔者又请另一位高个子女生上来“表演”, 女孩不慌不忙走上前, 拿起板擦, 轻轻挥动, 从左往右, 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笔者告诉孩子们, 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写好文章。作文的要求是以“×××开始擦黑板了”为开头, 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完成日记。

精彩语句:

瞧!小李开始擦黑板了。只见他右手拿起黑板擦, 左手紧紧地按着黑板, 像是怕黑板逃了似的。他使劲挥动着右手, 不一会儿黑板的下方就被他擦得像用水洗过一样干干净净。可上面的呢?这对于没我高的他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愣了一下, 突然, 眼睛一亮, 松开左手, 双腿下蹲, 做出了准备跳跃的动作。突然他用力地高高跃起, 同时大幅度地挥动着右手, 样子有点滑稽, 像一个小丑, 但总算是擦到上面了。他很高兴, 跳得更起劲, 挥得更卖力了。黑板终于擦完了, 他上下左右地打量了一遍, 确定已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 摸了摸头上的汗, 把黑板擦放回了盒子, 一脸轻松地回到了座位。 (学生1)

这天中午, 笔者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 挑选一个孩子, 仔细观察他 (她) 吃饭时的动作, 提前观察, 提前构思, 观察两天后, 开始练笔。动笔之前, 先说两句, 这是动作专题训练之一, 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吃饭时的“趣”, 如果是单纯的动作描写, 不配合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恰当的形容词、修辞手法等等, 那么笔下的人物形象就会很单调, 没有感情, 只有动作, 充其量就是一个机器人。

精彩语句:

小陈开始吃饭了。只见平日里文静俊美的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只虾, 翘着兰花指把虾的头轻轻地拉下来, 再用另一只手慢慢地、轻轻地把虾身上的壳剥下来。最后, 她把虾放进嘴里, 闭上眼睛, 细细地品味…… (学生2)

我同桌吃饭呀, 真是叫那个夸张。他的饭碗里, 永远是米饭和菜拌一块儿, 堆成一座小山。只见他把嘴巴贴在碗边上, 张开他的“血盆大口”, 从小山丘上刮下一些米饭塞进自己的嘴巴里, 然后重复做着这两个动作, 直到他的嘴巴塞不下为止…… (学生3)

此外, 笔者还让学生观察小乌龟、小刺猬, 用细节刻画的方法来描述它们的外形或动作。这一系列的训练, 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基础上, 紧扣中心,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体验, 加上适当的指导, 写作素材就真实而充实。

二、状物日记———真切的体验

如何把状物类的文章写好呢?比利时诗人莫里斯·卡列姆的一首小诗《我学写字》:

当我学着写“小绵羊”,

一下子, 树呀, 房子呀, 栅栏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弯卷起来, 像羊毛一样。

当我拿起笔把“河流”,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就溅起了一片水花,

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

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

两只蝴蝶旋舞着,

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

要是我写上“我的爸爸”,

我立刻就想唱唱歌儿蹦几下,

我个儿最高, 身体最棒,

什么事我全能干得顶呱呱。

我们写状物日记, 也要让小绵羊在笔下欢蹦乱跳, 让河流在日记本上尽情地流淌, 让草地上开满鲜花, 蜜蜂和蝴蝶尽情歌唱……

这天的日记题材, 来源于五小瓶韩国糖。笔者把五个小瓶子放在手心, 在教室里走一圈, 孩子们伸长了脖子猜测着, “老师, 香水吗?”“我猜是糖。”“肯定不是, 你见过这么迷你的糖吗?”……小周周的屁股早已逃离了凳子, 等着我转过去, 一把抢过一瓶, 扬起黑乎乎的小手用力摇了起来, 憨憨地说:“老师, 有沙沙沙的声音呢!”

当我把一部分倒出放在投影下时, 孩子们纷纷赞叹, 这糖太迷你了, 不光是由于糖的形状特别, 更是因为光照下颜色更加亮丽。当孩子们排队上来挑一颗时, 全体沸腾了。他们选着自己喜欢的颜色, 小心地放想手心里, 正面看, 侧面瞧。孩子们不时地伸出舌头舔上一舔, 又放回手心。看过了, 也尝过了, 孩子们要求我继续放在投影上让大家欣赏, 回味。

精彩语句:

我细细地打量着那瓶子, 只见它戴了个大草帽, 肚皮透明发亮, 里面有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小刺球”。 (学生4)

蓝色冰糖十分小, 仿佛天上的星星, 小巧玲珑。它的做工十分精致, 基本上每颗都是一模一样的。摇一摇, 发出轻轻的“沙沙”声, 十分动听。我拿起一粒蓝色冰糖, 闻了闻, 香香的, 把它放到嘴里, 甜甜的, 有一股蓝莓味, 令我回味无穷。再看看那美丽的瓶子, 仿佛和冰糖一块甜了。 (学生5)

看, 那有几个小小的糖罐子, 颜色非常的鲜艳, 一罐粉红, 一罐橙黄, 一罐湛蓝, 一罐翠绿, 还有一罐居然是耀眼的金黄。走近一看, 原来透明的罐子里边有一颗颗诱人的小糖果, 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取出一颗看看, 小小的糖果做成一个四不像, 像花园中五彩的花朵, 又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 (学生6)

有滋有味地批阅完孩子们的日记, 发现他们写得还真不错, 写无论是糖的外形还是颜色, 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把这几小瓶糖写得比我眼睛看到的漂亮得多。孩子有了这些真切的感受后, 才能写出生动的东西来。

三、丰富的想象———灵动的生活

丰富的联想能够拓展作文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让素材超越时空的限制, 反映更为广阔的生活天地, 从而在学生心里播撒一颗颗创作之种。

笔者的办公桌上有两盆豆瓣绿, 一盆生机勃勃, 一盆一枝独秀。一枝独秀的这盆在国庆节八天时间里, 经过重重磨难, 仅存的一株, 现在长得特别绿, 特别高。我想让孩子们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一株豆瓣绿顽强的生命力, 让孩子想象在八天中, 它是如何挺过来的。

精彩语句:

一天, 我们的主人没有来给我们浇水, 我和兄弟姐妹们口渴极了, 艰难地度过了这一天。接着, 一天, 两天, 三天, 四天……主人四天没来办公室, 姐妹们都快不行了, 她们个个脸色腊黄, 生命垂危。我和其他的姐妹们也蔫了一半。第六天, 大家纷纷倒下, 我伤心极了, 悲痛地昏睡了一整天。第八天早上, 一束晨光透过门缝, 老师们三三两两地进来, 当然也包括主人。

老师们十一放假, 主人八天都没来管我们, 我们好渴, 好饿, 我们哭, 我们闹。没过几天兄弟们都倒下了, 眼看周围一片死寂, 我差点也跟着倒了去, 我哭了, 哭得那么伤心, 那么绝望。 (学生7)

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 学生可以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 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思维、真情感、真表达的日记。想象有多远, 思维就有多活, 文章就有多美。只要我们努力给孩子一块肥沃的日记土壤, 给孩子一篇自由的想象天空, 为孩子播撒一颗颗个性创作的种子。

儿童故事睡前小故事4个 篇11

清晨,两个好朋友一起采露珠喝。

中午,他们就躲在花树中间的叶子下聊天啃叶子。

晚上,他们就躺在最高的叶子上,一起看星星。

就这样,喝呀、吃啊,小蜗牛变成了大蜗牛,小毛毛虫也变成一只大毛毛虫啦。

有一天,大蜗牛背着大大的壳又去找大毛毛虫玩,他慢吞吞地走了很久,才来到大毛毛虫的家。

“大毛毛虫,出来玩啊——”还没走到大毛毛虫的家门口,大蜗牛就开始大声嘁。

没有人回答!

咦?大毛毛虫的家门口挂着一个好圆好圆、好大好大、好白好白的茧子。

“大毛毛虫,你在里面吗?”大蜗牛围着茧转了几圈。

还是没有人回答!

“也许大毛毛虫出远门了。”大蜗牛嘀咕着回家了。

现在,没有大毛毛虫陪他采露珠、聊天和啃叶子——大蜗牛觉得日子过得还真是没意思呢,他总是想,也许大毛毛虫明天就回家了,于是,他天天都会爬上高高的花树去看看。

一天过去了,一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大蜗牛觉得时间过去了好久好久——

这天,大蜗牛又来到大毛毛虫的家门口。

又圆又大又白的茧上破了一个小洞!大蜗牛把头伸进去瞅了瞅:“奇怪,什么都没有?”

“你在找我吗?”身后,传来一个轻柔的声音。

大蜗牛转过身,哇!一只美丽的蝴蝶正舞动着翅膀冲他微笑着。

“你是?”大蜗牛问。

“我是你的好朋友毛毛虫啊!”蝴蝶说,“就是陪你一起采露珠、一起聊天,一起啃叶子吃的小毛毛虫,我们喝呀吃呀,后来我变成了大毛毛虫,你变成了大蜗牛——”

儿童睡前小故事故事精选3个 篇12

一缕风钻进窗缝,把房子里正在打瞌睡的巨人给冷醒了。巨人睁开眼睛,看见一只鸟在敲窗子。

巨人走到窗前,他惊讶地揉(róu)揉双眼,发现一个小孩,挂在树枝上,小孩身上只有一件披风,看来快要冻僵了。

巨人急忙把窗打开,把小孩轻轻捧在手心,带进屋。小孩甩(shuǎi)甩头,抖抖披风,屋里的植物便长出许多新叶子。

巨人弄东西给小孩吃,并且用热水为他洗澡。小孩舒舒服服地泡在水里,脸上露出微笑。这一笑,屋里的花全开了。

巨人这才明白,原来他就是“春天”!

巨人对春天讲话,春天都用笑来回答。春天指指书架上的一本书,巨人就拿起书为春天讲故事。春天听完故事,在巨人的怀里睡着了。巨人从来不曾感觉这么温暖,他兴奋得整个晚上都没睡。

第二天早上,村里的孩子看见巨人的房子周围闪着金光。孩子们很好奇,便都跑来,趴在窗子上偷看。他们发现房子里面有个小人儿,小人儿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光。

他们看得发呆,突然一声大吼传来:“你们在这儿做什么?”巨人用狮子一样的吼声大叫:“这是我的家,你们这些不懂礼貌的小野兽,统统给我走开!”巨人跑到门口把村里的孩子都赶走了。

接着,巨人走进屋来,“乒乓、乒乓”把门窗紧紧关上,还把春天的披风也“咔嚓”一声,锁在箱子里,高高地摆在书架上。

春天知道巨人不想让他走,但他非走不可。否则花儿怎么开?草儿怎么长?树儿怎么发芽?河水怎么解冻?还有那冬眠的松鼠和小熊……

春天趁着巨人休息的时候,把几本书堆起来,踩上书本,顺着叶子往上爬。他爬呀爬呀,刚刚爬到箱子边,就被巨人发现了。

巨人把钥匙拿走藏好,春天拿不到披风就走不了。巨人为了让春天高兴,动手做了一个玩具木马。可是春天只是摇摇头。

春天一直望着窗外,巨人的心情也好不起来。他对春天说:“我不肯让你走,你会恨我吗?”春天摇摇头。

巨人接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你来了以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幸福,我害怕你离开,我会受不了寂寞的痛苦,所以才想把你留住。”春天又摇摇头,用手指着窗外。

巨人顺着春天的手望去,白茫茫的大地,没有一点动静。那些没事找他来问东问西的村民、常来捣蛋的儿童,都不见人影。这情景令他心痛……

巨人转过头来,当春天看着他的眼睛时,他突然感觉有一股力量,从心中涌上来,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比别人高大,心却反而小,你把春天锁在家里,外面冰天雪地,你也出不去,等于锁住了你自己。你和世界比,是很小,但你的心,可以和世界一样大!”

巨人愣了一下,他的心就像阳光下的冰块,快速融化。他拿出披风,把破洞的地方,一针一针缝好,再给春天穿上。

巨人打开窗,春天对他微笑,好像是在说:“朋友,我会回来。”

雪停了,空气变得渐渐柔和,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雾,照射在春天的身上。看啊,春天又回到人间。

蛇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 篇13

一、故事性绘本整体的连续性与节奏感

在诗歌、电影和音乐之中, 节奏韵律是我们体验到或者领会到整个过程中每一段变化的速度或速率的起伏。一本绘本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情节的铺排以及故事各要素所展现出的速率, 对整个故事的平衡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故事都要设置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需要克服和化解的困难与悬念。一本绘本要获得成功就要面对节奏韵律的问题。想要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对读者加以引导和深入。如果绘本中图画构图平淡且没有节奏韵律, 画面没有视觉节奏冲击且重复单调, 敦促读者继续翻阅下去的动力便会减弱, 更不易对深入故事并产生共鸣。因此故事所要传达信息的轻重缓急及叙事性表现在画面的连贯与节奏韵律控制, 决定着绘本作品的成败。如果画面不连贯, 没有节奏韵律的控制, 就无法表现出一个故事的戏剧性的起伏。因此, 连续的画面韵律与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连续的画面韵律与节奏感能够引导读者的眼睛, 以一个正确的顺序循序渐进, 从而进入作者所创作的绘本世界。

二、创作过程中, 故事性绘本画面页的视觉节奏与韵律控制

一本绘本能否让他的读者对故事保持兴趣, 叙述故事的连贯性和节奏韵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用不同方法来控制:改变图书页面中的视角, 内容及图画大小, 配图表现角度或者改变图画的板式设计。这些变化可以波动读者的情绪和视觉化兴趣。例如, 紧凑的剪切图画紧凑排列可以增强故事戏剧化, 以至高潮迭起的故事形象。

要简单明了的看出一本绘本的画面节奏, 可以将绘本的每一张翻页打开, 连在一起看, 便会一目了然。可以清楚的看出图文的排列关系。例如意大利画家朱丽安诺的《小石佛》, 书页连在一起看, 就会发现他的图文配置, 先是一张跨页的全景展示整个故事的氛围, 然后局部小图搭配单页的图画, 再后来便是单页的图画搭配局部的小图, 接着又是一张全景。如此对称, 以此类推, 形成了简单明了的像是在数拍子的画面及阅读节奏。森久保贤太郎在《图画书的世界——作品介绍与入门讲座》一书中, 就讲到了这种节奏:画面如何排列呢?把一定的节奏作为图画书展开的手法之一, 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图画书通过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这样的排列方式不断地重复, 让人产生一幅幅看下去的兴趣, 并预想接下来的场面, 盼望着翻页, 渐渐地接近故事的高潮。

《好饿的小蛇》是一本两拍子结构的绘本。书中两个画面重复, 如果作业面是1, 右页面是2, 那么连起来整本书就是以“1·2、1·2、1·2”的结构重复, 年纪较小的幼儿比较喜欢这类图书, 故事内容简单, 有一个重复的结构, 容易读懂, 便于记忆, 容易找到规律预测出结果, 增加幼儿阅读的兴趣。《第五个》是德国画家诺尔曼·荣格的作品。门开了, 出来一个, 进去一个, 还剩四个。反复以三个画面为一段的方式呈现, 配合着画面的明暗产生一种有趣的三拍子节奏。书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幼儿恐惧心理, 文字极简洁, 并且十六个画面里, 有十五个是一模一样的, 就仿佛是一架固定不动的照相机拍下来的连续画面。整本书的文字和画面以“1·2·3、1·2·3”的节奏重复着。而整本书还穿插着另外一种节奏, 视觉色彩的变化节奏“明·暗、明·暗”的转变。

图案变化, 视觉角度的变换, 色彩强弱丰富的变化有助于保持读者的兴趣和新鲜感。如果绘本中既要有效地排列好图画的顺序, 又要避免重复的描述, 适当的变换角度, 图案和色彩的变化非常重要。它使绘本内容更加丰富, 可读, 增强画面氛围。而无论是二拍子或是三拍子、四拍子、视觉色彩如何变换的绘本, 重复变换到最后, 一般都会“重复”到一个故事的高潮。例如《好饿的小蛇》重复到第五次达到故事的高潮, 小蛇吞下了整棵大树。《第五个》重复到故事的高潮, 换面转换角度, 视觉、色彩、图案也明朗起来。

三、速度与节奏——分镜图创作

一般的绘本组成有24~40个页码, 分镜图通常是制作绘本的第一个步骤, 也是计划书中绝对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按照书页的顺序, 连续地表现整个故事的发展, 画出分帧格式的故事版, 也就是一系列缩小的书页示意图。分镜图就像是电影的各个分镜头, 把每段故事的情节表达在各页面, 创作过程中, 同时思考每一段落该如何表现, 如何连贯, 如何转折, 如何突出情节重点, 如何引导读者阅读, 如何制造节奏韵律。一本绘本从构思版样、草图、配色稿……都要一一推敲, 不仅要考虑到画面本身的美感, 更要思考画面页面彼此之间的连贯性, 每一张图画、一段文字在整体布局之中的位置和比重, 包括图画的细节, 所营造的气氛, 都要十分细密。分镜图可以简单明了的表现出初步的图文搭配与跨页的相互关系, 构图及对整个故事内容的把控。经常来讲, 一本绘本的成败, 基本上在分镜图制作的阶段, 就被决定了。

分镜图可以很粗略, 方便作者根据故事的发展备注、修改与考究。分镜图以鸟瞰的角度, 总览整个叙事脉络, 从而以不同的策略设置来创造视觉上的动感和故事进行的快慢, 方便对比, 检查故事节奏和页面结构相似或突兀的地方。

四、结语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并不会刻意去看绘本画面的连续和

浅析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

杨钢王秀杰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衍生很多包装设计的元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兴盛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包装设计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其它媒介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近些年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 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在这种世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 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就显得颇为重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新时代的艺术特征, 有效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促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包装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

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 积累和总结的一种社会经验,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 它能强烈的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气质和风貌特征, 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 有着明显的传承性, 虽然各个历史时期会有所相异———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变化, 但是在整个大民族的背景下还是相一致的。包装设计,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杰作, 从字面意思上来讲, 包装就是包裹物品的外衣,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包裹住物品, 但作为包裹物品的操作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在包裹物品过程中必会融入人的思想, 这样说来包装和人的思想、文化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民族的存在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尤其是在今天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 一个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将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条件之一。包装设计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为了保护、促销产品, 围绕着产品所进行的一系列包装活动, 就是包装设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交易也是越来越密切。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广泛的被世人接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 而且对其它国家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包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形式, 对世人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古往今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 包装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 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明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包装所需要传达的文化性也要越来越强。

1.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节奏韵律, 甚至未能察觉到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但创作者必须掌握画面的连贯性和节奏性, 以及让读者进入他安排的画面韵律中。读者未必感觉到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但有读完绘本产生的共鸣和感动。

视觉元素就是通过人的视觉所能具体观察到的东西, 它在一件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吉祥图案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传统是指由前人留下来的, 具有一个民族特色的物资和非物质的文化, 它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吉祥图案是指具有喜庆、祥和、美好色彩的图形, 它的表达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吉祥图案常用的表达方法有象征、寓意、谐音夸张、变形等等。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历史的发展, 文化的沉淀, 在几千年岁月变迁中, 吉祥图案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主艺术符号, 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积淀。尤其是近阶段来, “中国风”文化的盛行,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进一步追求,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中国大地上呈现了一幅复苏的局面。这也正好迎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彰显民族气质, 这也正是一个民族能更好的在世界之林站稳脚跟的一个必要条件。传统吉祥图案具有极强的艺术特色, 这为包装设计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创意活力。只有真正的领会到传统吉祥图案的内在含义, 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 设计出富有民族气息的现代化设计。

吉祥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说简单的直接应用整个图案就可以的, 而是理解吉祥图案的文化, 对图案的构图、结构等等加以理解和创新。简单的直接应用只是最表层的东西, 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深层意蕴上的升华, 追求一种“神似”。这就要求在对吉祥图案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处理好图案的解构与重构并加以创新, 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包装设计。

(2) 材料艺术

在包装设计中, 材料的应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元素之一。在对包装设计创作过程中, 材料也是表达创作意境的重要媒介之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表现力, 因此所表现的感情也是不同的。材料应用的得当, 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相契合, 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 才会更好的激起受众者的共鸣。例如:草编文化, 纵观历史文化, “草编”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草编在包装设计中最初本是用以保护物品在传递和移动过程中以防物品受损害而运用的一种保护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思想文化也逐渐的融入其中, 这就是草编艺术。草来自于大自然, 有着非常强烈的自然气息, 能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地感觉;其中再融入人们的思想文化, 给“草编”一种感情, 这样把整个思想

摘要:有好的节奏韵律感, 读者就能被创作着引导, 进入绘本的世界。本文以儿童绘本设计创作的角度探析对儿童故事性绘本版面设计的连续性和节奏感的控制。以经典绘本为例, 分析如何在创作过程中突出画面节奏感, 以及分镜图创作过程中对画面连续性和节奏的控制。

关键词:绘本,版面,节奏

参考文献

[01][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43

[02][英].马丁·萨利斯伯瑞.英国儿童读物插画完全教程[M].谢东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03]河合隼雄, 松居直, 柳田帮男.林真美译.绘本之力[M].台湾:远流出版社, 2005

[04]郝光才.好绘本如何好[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朋友圈经典语录下一篇:剧情片《焦裕禄》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