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儿童故事

2024-07-11

红色经典儿童故事(精选7篇)

红色经典儿童故事 篇1

十大红色经典儿童电影

这是童年时代美丽的回忆。当时光流逝到无法回首时,这些曾经的记忆会变得愈来愈深刻。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看客因为少时爱看电影,也看了不少电影,于是便择选十部红色经典儿童电影,以作为回忆甜而怅惘的纪念,也作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一种表示。

一、《鸡毛信》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时间:1954年

编剧: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导演:石挥

主要演员:蔡元元、马立、蔡安安、舒适、李保罗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爸爸老赵是民兵连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个小羊倌,也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一天,平川炮楼的敌人出来抢粮,村里的人看到海娃拉倒了消息树,都纷纷退到山上去。海娃正赶着羊向山里走,忽然遇到他爸爸,海娃的爸爸老赵得到了炮楼里自己人递出来的消息--炮楼里只剩下猫眼司令官和几个看家的日军、伪军。

老赵拿出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和一封信,要海娃送到三王村交给八路军张连长,叫张连长赶快带队伍去攻打炮楼。海娃看到信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十分紧要的事,就已放羊做掩护,携信立即上路。没想到在山沟里就遇到了敌人的队伍。海娃急中生智,把鸡毛信紧紧绑在头羊的尾巴上。敌人看中了海娃的羊群,还强迫海娃给他们带路。为了老羊头尾巴下的鸡毛信,一路上海娃忍受着日军伪军的打骂。太阳下山了,敌人的队伍开进了平西庄,到处开枪,翻缸倒罐搜粮食。晚上,伪军怕海娃逃走,把他推到屋子最里边一个墙角睡。过了半夜,海娃跨过睡的象死猪的敌人,逃出门来,取出鸡毛信,溜出了村子。可是在路上却发觉鸡毛信不见了,于是海娃又回头去找。在村口海娃找到了鸡毛信,但却被伪军给抓到了。伪军强迫海娃带路到龙门村去。海娃把敌人带到一条山路上,敌人的骡马不能爬陡峭山坡,海娃越走越快,来到了山腰。敌人发觉走错了路,开枪打伤了海娃。海娃忍痛跑到山顶,倒在地上。危急时刻,张连长出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日军和伪军全部被消灭,海娃也得救了。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立即带领队伍攻下了炮楼,活捉了猫眼司令。海娃回到了龙门村,他比以前更勇敢更警惕的站在山头放哨。

其他: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

二、《小兵张嘎》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时间:1963年 编剧:徐光耀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主要演员:安吉斯、吴克琴、张平、葛存壮、王澍、于绍康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生长在白洋淀附近的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和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敌抓走,决心报仇,想找到游击队跟他们一起生活。可他没有枪。为缴获一支枪,他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误当作汉奸,闹了笑话。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真的缴获了一支“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去,他竟违反纪律,将枪藏进树上老鸹窝里。攻打敌人街楼时,他偷偷从养伤的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料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审问时,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设法逃出,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钟亮。战斗后,嘎子把枪主动取回交公。区队长正式宣布接收他为八路军小侦察员,并把这支枪交他使用。

三、《闪闪的红星》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4年

编剧:集体,王愿坚、陆柱国执笔(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李俊、李昂

主要演员:祝新运、高保成、薄贯君、刘 江、赵汝平、刘继忠、李雪红 内容简介:

1931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被土豪胡汉三吊打的潘冬子也得到了解救,他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4年秋,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冬子的父亲潘行义临行前给他留下一颗红五星,告诉他红军不久就会回来的。红军走后,胡汉三率领还乡团返回柳溪乡,冬子随母亲转入深山老林,与敌人展开斗争。不久,留下来领导群众的红军干部吴修竹,给大家带来了有关遵义会议的喜讯,增强了苏区人民坚持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在一次战斗中,冬子亲眼目睹了母亲为掩护乡亲们转移而英勇献身的情景,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了。在党组织和革命前辈的教育帮助下,冬子迅速成长起来。在游击队和敌人交战时,他机智地用柴刀砍断竹索,掀掉桥板,切断敌人退路,迫使其投降。他冒着风险给游击队筹盐,还利用在米店当伙计的机会,搞沉敌人的粮船。对于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他能沉着自如地对付。为了配合游击队的行动,他勇敢地砍死了睡梦中的胡汉三。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在江南敌后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吴修竹、冬子和游击队员们。冬子终于戴上了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其他: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四、《红孩子》 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 时间:1958年 编剧:乔羽、时佑平导演:苏里

主要演员:陈克然、宁和、王和永、陆贞冀、关敬熙、张延、赵滋民 内容简介: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卫队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及其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离家去找红军,被细妹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卫团团长黄静波带着白军焚烧了李家坳,屠杀了全村的老百姓。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团长黄静波。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其他:本片于1979年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插曲《共产儿童团歌》。

五、《地下少先队》 出品:天马电影制片厂 时间:1959年 编剧:奚里德 导演:高衡

主要演员:刘安古 姜自强 顾帼一 康安声 姚金石 内容简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经受着失业、饥饿和白色恐怖的威胁,学生们也在为自己的生活和减免费担忧。上海某弄堂中学的学生,正在注视着学校减免费的名单。结果,依靠黑暗势力的阿飞学生吴关根等得到了全免,而家境贫寒的学生江大成和吕小可却只免了三分之一。不公平的待遇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懑和不平,失学的危机笼罩在学生们的头上:《新少年报》通讯员江大成为了解决学费问题,把同学们召集起来,与学校展开了斗争。阿飞学生吴关根偷听了江大成的讲话后,密告给反动的朱校长,朱校长在伪警察局吴督察的密令下,借口江大成出售《新少年报》,把他开除。江大成在党的地下工作者杨明老师的诱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江大成的影响下,吕小可、陈玉珍、何贵生都参加了地下少先队。他们把被查封的《新少年报》改为墙报在学校出版,把革命的道理传播给同学们。地下少先队的孩子们机智勇敢地开展了对敌斗争,他们在深夜来到朱校长的办公室,收听新华社广播,把解放军胜利渡江的消息印成传单,以卖报做掩护,秘密发传单,贴标语,唤起人们的斗志。他们发出的警告信像炸弹一样震动着敌人,使特务吴督察和朱校长惊慌失措,地下少先队的孩子们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在紧要的关头,杨明老师挺身而出,掩护了孩子们,但却引起了敌人对他的怀疑。江大成得到敌人要逮捕杨明老师的消息,正要去报告,杨明却来到他家,布置迎接上海解放的任务。特务突然赶来追捕杨明,在孩子们的掩护下,杨明安全转移。终于,他们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在雄壮的少先队队歌声中,一批新队员正在举行入队仪式。当江大成为小伙伴带上红领巾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他决心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他:插曲《少先队队歌》。

六、《烽火少年》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5年 编剧:颜一烟 导演:董克娜

主要演员:王京春、邱英之、马精武、牛世钧、方辉 内容简介:

1943年的冬天,华北某地一支八路军游击队在配合主力部队取得重大胜利后,前往根据地苏家庄。途中,他们在密林里发现了腿部受了枪伤的孩子小松。小松是在父母被日寇杀害后,只身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小松一看眼前的人都穿着日本军大衣和大皮靴,立即仇恨满胸,想要逃走。指导员张伟把小松带到苏家庄,安排他在子弟兵的好妈妈郑大娘家养伤。慢慢地,小松解除了疑虑。当他知道这支队伍就是八路军游击队,张伟就是游击队的指导员时,心情十分激动,他向亲人倾吐了心中的仇恨,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打日寇,为亲人报仇。小松参军后,组织上让他当马倌,小松认为放马报不了仇,杀不了敌人,不愿干。在指导员和同志们的启发下,他认识到在游击队里做什么都是为了抗日,他决心当好革命的小马倌。小松机智勇敢,但缺乏对革命纪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一次,他放马时随便开枪打野羊,惊动了敌人,影响了战斗部署。指导员向他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在党的关怀教育下,小松渐渐成长起来。在一次伏击战中,他发现了杀害他亲人的日寇黑田,但为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他严格地执行了纪律。日寇受挫后,黑田下令洗劫苏家庄,杀害了郑大娘。这更激起了小松的仇恨。为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岭西镇,小松接受了取情报的任务。他机智地利用惊马通过敌伪岗哨,利用羊群冲散民夫队,和郝爷爷取得联系,完成了任务。在“引敌入瓮”的战斗中,小松在去东山的岔道上,巧妙地迷惑了敌人,将黑田牵人了游击队的伏击圈。小松和指导员并肩作战,围歼日寇,指导员为掩护小松而受伤,这使小松深受教育。小松顽强地追击日寇,终于亲手打死了黑田。在革命战争的锻炼下,小松成长为抗日小战士。其他:插曲《祖国祖国我爱你》

七、《两个小八路》 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8年 编剧:李心田 导演:朱文顺

主要演员:马刃、李建军、史可夫、李瑛、李文伟、郑在石、包斯尔、隋红旗 内容简介:

1943年,八路军某部独立三团的小通讯员孙大兴,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大兴和小武分别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下来。这时的刘集已被日军的三岛中队所占领。敌人将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的行动被老靳和刘大爷察觉,他们准备通知我军,在敌人运输路上截粮。与此同时,大兴和小武也发现了敌人的行动,两人背着老靳和刘大爷,夜间放火烧了敌人的囤粮。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党组织的安排,引起了敌人的怀疑。两个小八路受到老靳和刘大爷的严厉批评,使他们懂得了执行党的纪律的重要性。狡诈的三岛察觉刘集有八路,派特务化装到刘集,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老靳和靳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这件事使大兴和小武更加明白了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三岛蓄谋着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队伍。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去侦察敌情,大兴巧妙地钻进敌人据点,摸清了三岛的真正意图。敌人搞换防,让伪军穿上日军服装,是为了迷惑我军,便于集中日军兵力,妄图消灭我独立三团,这个重要的军事情报必须立即送到我军团部。为保护情报,老范英勇牺牲,老靳为掩护两个小八路也被捕。芦苇荡里,大兴为把情报尽快送到团长、政委手中,毅然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跑去,自己留下吸引敌人。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并派班长王玉成带一个班由小武引路去营救大兴。三岛中队受到我军歼灭性的打击。在解放刘集时,凶残的三岛被两个小八路击毙。大兴和小武又雄赳赳地行进在八路军的队伍中。

八、《黄河少年》 出品:长春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5年 编剧:雁翼

导演:陆建华、李光惠

主要演员:刘继忠、李俊海、史可夫、成梅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少年赵志燕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担任送情报、带领儿童团站岗放哨的任务。一次,上级决定配合主力部队攻打马头镇敌人,派赵志燕把有关信件送给游击队队长。途中,赵遇敌被捕。他临危不惧,设法逃脱,并在交通员和儿童团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送信任务。战斗打响后,赵志燕又引开了敌人火力,掩护游击队突围,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进行。

九、《英雄小八路》 出品:天马电影制片厂 时间:1961年

编剧:周郁辉(根据陈耘同名话剧改编)导演:高衡

主要演员:洪兆森 卢宁 吴立民 何立己 内容简介:

50年代,盘踞在台湾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经常对大陆进行军事挑衅,福建沿海许多和平的村庄被炸毁,许多村民被炸死。上级领导为了保证群众的安全,决定将学校的学生转移到后方。生活在福建前线的中小学生国坚、林燕、铁牛、小明、小华人小志大,勇敢刚强,从小对国民党军队的暴行恨之入骨。他们要求留下支援前线,并且像董存瑞叔叔要求参军时那样,再三向公社赵书记央求。但赵书记仍然不同意他们留在前线,劝导他们服从命令,并派一辆汽车将他们送往后方。机灵的孩子们在半途中佯装肚子疼,巧妙地逃了回来。在路上他们见到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一直跟踪到营部,原来是到阵地视察的解放军团长。在营部他们遇到了赵书记,孩子们向赵书记要求一定要留下来,并保证一边参加前线工作,一边努力学习。赵书记见到孩子们决心很大,只好答应孩子们的要求。在执行任务中,孩子们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有一次年纪最小的小明负责坚守电话机,因为贪玩和胆怯在敌人打炮前没有及时地敲防炮钟,赵书记和林老师没有责备他,而是不断勉励、帮助他克服缺点。孩子们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阵地参加修工事,运炮弹,帮助民兵看守监督岗,敲防炮钟,给解放军叔叔送茶水、送饭、缝洗衣服鞋袜,在狂风暴雨的黑夜,还为解放军叔叔烤干衣服。同时他们还抓紧学习功课,与后方的同学比赛。在实践中,孩子们锻炼成为坚强勇敢的小战士。敌勾结,并冒充小明妈妈多年未见的、从南洋回来的弟弟。国坚看出破绽,一面派小明向赵书记报告情况,一面冒险陪特务上军事要地狮子山,暗中监视特务的行动。由于公社党委的周密策划和孩子们的机智勇敢,终于将特务和暗藏坏分子生擒。敌人不断加强对我沿海进行军事骚扰,公路大桥被炸断了,为保证运输,公社党委决定紧急抢修。林老师为抢修桥梁在敌人炮火中不幸牺牲。孩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向团长献上红领巾示报仇的决心。接着,我军以猛烈的炮火攻击敌人阵地。突然,团指挥部通向三连的电话线被炸断了,电话员小虎受了重伤。在紧急关头,孩子们手拉手,以身体接通了电话。当三连的炮火又向金门岛发射时,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微笑。

十、《报童》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9年

编剧:钱江(根据邵冲飞、朱漪、王正、林克欢原著改编)导演:钱江 赵元

主要演员:韩淑清 孙铭 王笑 李振华 高当忠 内容简介: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对日本的投降阴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茂林地区向我新四军发起突然袭击,致使我抗日将士受到重伤亡,叶挺军长被俘。重庆《新华日报》报童石雷的爸爸妈妈也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小报童们悲痛万分。可石雷却一点儿都不知道,他正在和一个喊卖国民党《中央日报》的流浪儿蛐蛐谈心,告诉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受苦的人。当石雷从周副主席的警卫员小何处得知有妈妈捎来的信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还准备了几样小礼物备送给小伙伴们。直至石雷从李大姐手里接过母亲留下的那封溅着鲜血的没写完的信时,才知道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蒋介石为掩人耳目,利用新闻检查所扣压《新华日报》的社论的稿件,并利用停电阻挠报纸的出版。紧急关头,周副主席带来了发电机。周副主席关心着每一个报童的欢乐和苦难,告诫他们要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国民党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并逼迫重庆各大报纸将这消息登在头版头条。周副主席闻知,痛斥何应饮,并奋笔疾书。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封馆,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没收报纸,殴打、关押报童。

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率报社全体人员和报童,冲破封锁,上街散发报纸,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以石雷、草莽、腊月为代表的《新华日报》报童,成为“新华军”的小尖兵,顽强地和敌人斗争。

红色经典儿童故事 篇2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英语,中年级课堂,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故事进行铺垫教学, 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各年龄层的孩子都爱听故事, 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 而且故事中充满了令孩子向往的童话世界。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熟知的经典故事,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抵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教授4B Unit 9 Breakfast一课时就引入了Snow White的故事, 选用白雪公主进入七个小矮人家中的那段情节, 巧妙地插入fork, knife, plate等新授单词和What’s for breakfast?等Part A的句型。在一起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单词、短语及句型, 由“Snow White is so kind and helpful.Seven dwarfs are so lovely.Do you like them?And Helen likes them, too.”导入文本教学。学生在掌握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基础上, 再去学习A部分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所以, 运用故事进行铺垫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运用故事进行情境教学, 带领学生体验身临其境

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我们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前提下, 恰当地联系教材进行新授, 对降低小学英语遗忘率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 哈利波特这个人物相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们都梦想成为哈利波特, 拥有各种神奇的魔法, 小学生更是不例外。在教授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 就全部围绕哈利的魔法学校、魔力教室等展开教学,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带领学生和哈利一起闯关, 连闯关的名字也都是“魔力眼”“魔力耳”等。在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单词的重复都表现得非常自然, 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语言方面的困难也随之迎刃而解, 最终也就达到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三、运用故事进行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小学英语课是实践活动课, 而不只是知识课。小学英语课堂中每一个教学步骤, 都是一个活动, 整节课就是由各种不同的活动组成的“活动包”。因此, 在设计课时, 要围绕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将各项活动与故事有机整合, 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3B Unit 11 A good idea一课时, 我选用了羊羊运动会的故事, 贯穿猜谜的活动, 分别引出喜羊羊、懒羊羊等爱好的运动项目:swimming, r unning, jogging, skating, skiing和重点句型: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在新授和巩固的环节中, 我都采用了实践活动的原则, 让学生一边说唱单词或歌谣, 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都投入了无与伦比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 我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 强身健体, 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四、运用故事进行情感教学, 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知识是抽象的,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故事为基石, 创设具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五、运用故事进行趣味教学, 提高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童话故事对小学生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 情节曲折生动, 将故事融入教学中, 可以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变成有趣的英语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表演故事的欲望, 并且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它是根据儿童的特点,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手法编写的故事。故事的美, 不仅体现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 更体现于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当中。总之, 故事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 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为小学生提供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输入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而不倦,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篇3

这套书的三个关键词很醒目:“红色”“经典”“儿童文学”。

红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含义和指向是明确的。红色是热血的颜色,是国旗的颜色。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象征着奉献和革命。红色当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关。红色者,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也。而中共党史出版社,本身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名成立的出版社。它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举世皆知。正如党史学者李忠杰所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另一种形式的展示。红色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大概是党史社推出这套丛书的初衷吧。

“红色”续接“经典”,表明丛书策划者们除了注重作品的内容、主题、价值取向,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是否都经历过历史的检视和时间的考验,更在意所选的这些红色作品在艺术品质是否上乘,是否经得起读者的咀嚼、品评和回味。何谓“经典”?老实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未必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想,但凡称得上经典作品的,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素。比如,典范性、普适性、独创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典范性——作品艺术提炼的高度概括。其文学诉求提升了人类认识的高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预示着某种趋势的终极走向。普适性——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思考和呈现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在拥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独创性——文学作品最宝贵的是个体的独创性。没有千千万万个个体作家的独特创造,就不可能有整体文学的发展。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无论种族、地域、文化有多少差异,人类基本的欲望、渴求、认知、感受是共通的。真正的好作品、经典作品,必定内置了人类心灵共鸣的密码,必定含纳、承载了人类情感的张力。当然,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经典作品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呈现过程。有些曾经被称为是经典的,现在已不再是经典;而有些在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的,又被后人誉为经典。这是常有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也是相对的。

把“红色”“经典”与“儿童文学”放在一起,显而易见,希冀的是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熏陶。在我国,红色儿童文学主要是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这几个特定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的文学书写。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时,创作者之多,创作面之广,风格之多样,影响之大,读者之众,实不多见。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小说家,比如华山、徐光耀、王愿坚、管桦、刘知侠、李心田、颜一烟、萧平、邱勋等。红色儿童文学创作的另一个小高峰出现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代表性小说家有颜一烟、张品成等。

考虑到精品需要相应的时间筛选,本丛书除张品成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其余作品均创作于距今四五十年以前。但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皆称得上是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可谓部部有影响、篇篇有特色。许多作品在当时不仅家喻户晓,而且作品的名字本身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比如,中长篇小说中的《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闪闪的红星》《微山湖上》等,短篇小说中的《七根火柴》《党费》《三月雪》《海滨的孩子》《永远的哨兵》等。可以说,许多读者是看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这些红色儿童文学作品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质地影响、左右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这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红色儿童文学,能够赢得今天青少年们的喜爱。

红色经典故事 篇4

12岁的雨来住在芦花村,他的游泳本领最高。秋天,雨来被送上夜校。老师教大家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交通员李大叔来他家躲避,雨来把他藏到缸底的洞里。自己往后院跑,被鬼子抓住。经过一阵挣扎,雨来怀里露出识字课本,鬼子要他说出课本哪来的和李大叔的去向,雨来都不告诉他。鬼子见他不愿讲,就用糖快和金戒指利诱他,只要雨来说出李大叔在哪儿。雨来每次都回答:“我什么也没见。”鬼子生气了,用手使劲扭雨来的耳朵,在他脸上打两巴掌,并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又一块。可是雨来非常坚定,毫不屈服。鬼子无计可施,只好决定枪毙雨来。傍晚,还乡河边传来枪声,大家都以为雨来牺牲了。其实他并没有死,原来雨来趁鬼子不注意,跳进水里向远处游去。,雨来跳入水中成功脱险。

雷锋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

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年仅22岁,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八月十七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近十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红色经典小故事 篇5

1949年5月,温州解放,盘踞沿海岛屿的国民党残部为了封锁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经常派飞机来轰炸,派匪特潜入破坏交通工具。

7月间,招商局温州分公司(今温州港务局)仅有刚刚由温州军管会调拨来的一艘百吨级的“台航八号”汽船,为了免遭空袭破坏,隐蔽在东门外灰桥浦。张自霖自告奋勇与另外两个海员担任守护任务。当时,灰桥浦很僻静,常有匪特破坏,他们三人又是赤手空拳,面对困难,都没有退却半步。张自霖还向温州分公司军代表蔡南星表示,一定完成好任务!

张自霖说到,做到。9月26日深夜,有匪特十数人持枪闯上台航八号轮船威胁三位水手,迫令他们起趴往瓯江口资敌。张自霖暗示另外两位水手缠住敌人,自己乘敌人疏忽,不慌不忙地退到船后梢,轻轻放下绳子,悄悄地滑下去,钻到水里,泅游过去,到解放军驻地报告。解放军立即出动会剿。匪特闻讯惊慌逃走,使台航八号没有遭到丝毫破坏。第二天,军代表蔡南星立即召开局务会议作出决定,并呈报上级,对张自霖勇敢、机智保护国家财产的事迹“除予在本地报纸加以表扬外,拟另给奖金一万元,以资鼓励”。

11月18日,张自霖随台航八号第三次接受支前任务,军运到温岭县江厦港。当时,船上船员不敷,仅3位正式海员,临时从别处调来的一批支前海员,技术操作都不很熟练。染病多天的张自霖见支前任务重,正式海员缺,就向军代表蔡南星要求随船支前。军代表见他身体有病,没有批准。后来听说他已经上船了,就派人去叫,叫了两次都没有叫回来。傍晚,台航八号靠近宝华码头(今安澜码头东侧),支前会的同志都到码头协助工作。军代表亲自找上船,做张自霖的思想工作:“前两次的台航八号军运,你去了,是应该去的,而且是必须去的。这次你有病,决不能勉强去,还是回局休息。”张自霖却坚决要求说:“我病不要紧的,过几天回来养病不迟,眼前人手这么缺,我保证一个顶俩,担任两个水手所做的工作。”

红色经典故事读后感 篇6

金湖县金北镇中心小学四年级 祁媛

红色经典故事是什么?带着满肚子的疑惑,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原来是红军的故事。对红军,我可是非常崇拜的!读了好几位偶像的事迹,我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首先是《子弹在飞——上甘岭狙击手传奇》。这普通的步马枪叫莫辛纳甘,解放军叫它“水连珠”。这枪很普通,但它的四位主人用它创造了辉煌。其中,“狙神”张桃芳曾在名敌人,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这种枪真的不太好,有些性能不足,也不适用于狙击。可是张桃芳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将这枪用得出神入化。志愿军,就是这样勤奋、能干。

其次是《在战火中成长的女性团队》。在红四方面军的妇女团,有数千名女兵随队转战,她们承担起那些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任务。张琴秋是军校政治部主任,英姿飒爽,在川军一团包抄四军总医院时,她沉着安排,将敌军缴械。后来,张琴秋任妇女独立师师长。这是红军的聪慧、妇女的精英。

然后是《雪山小太阳》。这名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女战士只是个小卫生员,却是个能让战士们振作精神,能为战士们驱赶寒意的重要开心果。她拿到了一件大红毛衣,却又将它递给了那位受伤的战士,拼命将他拉起,而她却献出了生命。她只是一个小卫生员,还很年轻,却不惜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名受伤的战士,她是多么欢喜得到那毛衣!红军不怕死亡,英勇奉献,快乐、坚持,是多么让人敬佩!

还有《两爬雪山》。孙文莲是那么小的女孩子,已经经历过生与死的较量。她不惧鬼神,是多么勇敢!为了坚持,愿意吃辣椒到流眼泪,这是多强的毅力!最后是《寻访“革命母亲”常大娘》。她自己剪掉了冻烂的脚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忍受疼痛的能力!她忍受了一切:恶劣的环境、叛徒的拷问、挖地道的艰辛„„这太不容易了!所有的战士都认她作娘,她也像亲娘似地对待战士。

红军,这个神圣的名字,让人敬佩、崇拜。红军做的事、红军的精神,谁能比得上!我们要学习红军的精神!至少,我读了红色经典故事,被感动了。

关于“红色经典”的几点思考 篇7

人们通常所说的“红色经典”, 也称作“革命历史小说”。从“革命历史小说”这个题目可以看出, 这种文学样式肯定是以革命历史为创作题材的, 准确的说是1950、1960年代产生的包括样板戏之内的“革命历史小说”。如《红日》 (吴强, 1954) 、《红旗谱》 (梁斌, 1957)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1961) 、《山乡巨变》 (周立波, 1960)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 1958) 、《烈火金钢》 (刘流, 1958) 等。

二、“红色经典”的命名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 换句话说, 先是出现一系列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洗, 后来人在反观这些作品时把它们称作了“红色经典”。这些把它们叫做“红色经典”的人应该为90年代的大多数人, 如果仅仅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 它是政治教化的结果, 某些人操纵的结果, 未免有些牵强。“红色经典”首先是作为一个名词来流行, 因此, “红色经典”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杨经建曾经在《“红色”的经典:对于经典化文学遗产的价值确认》:“‘红色经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 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我这里用‘红色经典’这个称谓, 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 只为行文方便, 并非意味着事先肯定了它们的经典地位。”[1]

所以, 对于“红色经典”这个名称的种种阐释, 不应该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任务, 对它的研究已经超出文学的范畴。这个名称的出现时间, 怎样流行开来的, 是否合适?这些问题没有文学意义。也许有人会说, 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首先就要对“什么是红色经典”搞清楚, 否则连“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何去研究它的意义呢。表面上看这种思路符合文学研究的逻辑, 但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红色经典不是某一作品的名字, “红色经典”是一系列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它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不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经典更多指某一部作品, 而不是一类作品。

总之, “红色经典”这个名词没有合适不合适一说, 它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也许可以从语言学来讨论它, 但从文艺学角度来思考它没有多少价值, 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红色经典”的探讨, 应转变方向, 注重对每部作品进行价值解读, 看其是否合乎经典标准, 而不是简单的说“红色经典”是不是经典而争论不休。“事实上, 对经典的研究是为了寻求经典本身的当代意义, 并通过当代人的阐释而使其价值重新定位。情况往往是, 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种价值体系的弱化乃至解体。因为时间的差异必将带来性质的差异。而彼事物要在此时代获得价值和意义, 就必须被不断地作出符合此时代的阐释和理解, 这就是历史评价的现代化原则存在的逻辑基础。因此, 对“红色经典’, 进行经典化理解并不能因为过去和现在对其简单化评判而放弃这一追求。

三、“红色经典”的评价

所谓评价也就是对其的价值判断, 而“价值”一词内涵丰富, 可以是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等。而文学研究者重点是在于发现文学作品及文化现象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然不是说完全忽略其他方面的价值, 其他方面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或附属资料, 而不是文学关注的对象。“红色经典”不仅可以从文学、文化方面来解读, 还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来解读, 只是后者已不是文艺学研究的范畴。

1.“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

文学的意义或价值往往是被赋予的, 它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 每个时代对于其价值的评定标准也是不同的。“红色经典”中的许多作品描绘了50、60年代的生活, 真实再现了革命场面, 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一切对于我们现代人了解过去有很多的帮助, 因此, 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另外, 塑造了一批喜闻乐见的农民形象和英雄形象, 他们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2.“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把一种文学样式或作品称作经典, 事实上是“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 并且其引人瞩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2]因此, “红色经典”的流行和广泛传播, 必然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 无论是50、60年代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当今社会, 人们面对物质的充斥, 越来越开始关注人精神层面的思考, 也就是对人自身的关注。“红色经典”描绘的是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 (饥饿、战争等) , 人的生存现状、生活智慧、生命的光辉。这些东西会给现代人一种回归感, 让人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

具体来说, “红色经典”是一种有别于现代商业文化的文化。首先, 它无论是从艺术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 都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红色经典”几乎全是在体现人民大众如何生活、生产、革命, 这样的文学容易激发国民的凝聚力。其次, “红色经典”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人物, 他们是正义的化身, 普通大众对于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往, 而且这些英雄也会成为人民行事的榜样和楷模。再次, “红色经典”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会感染一批人,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是其遭受困难、厄运时, 勇敢面对, 积极解决的力量源泉。

总而言之, “红色经典”是有一定的阐释空间的, 不同时代的人对它的解读得出不同的意义也是正常。如果对它的解读仅仅限于一两个层面, 那作为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从何谈起。“红色经典”的意义是需要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建构的, 而这种建构才正体现了作品的可读性, 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经建《“红色”的经典:对于经典化文学遗产的价值确认》.中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

上一篇: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下一篇:年明德学校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简报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