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2024-06-02

红色经典活动方案(精选13篇)

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篇1

今年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宁夏广播电视总奖于7月上旬至10月联合举办《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活动,请予以协助支持。

附件: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XX年五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活动方案通知

抄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抄送:马学文副书记,李东东常委,郑小明副主席。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办公室XX年5月16日印发

附件:

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将于7月上旬至10月联合举办《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活动。

一、活动定位

1、活动主题: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2、活动目的: 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红军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牢记xxxx;唱响主旋律,激励广大群众团结、拼搏,共建和谐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活动基调:传承、飞扬、鼓劲。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承办单位: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经济频道。

协办单位:卫视频道、公共频道、影视频道、经济频率、交通频率、都市频率、宁夏广播电视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华兴时报。

成立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三、关于《红色经典歌曲》“红色先锋”歌唱演员选拔活动设计

1、选拔活动力争创新

我们将把舞台和录制地点搭建到农村、社区、工厂、学校、部队、工地、机关和观众零距离接触,实现评委与观众最大化的结合,为《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选拔优秀人才,同时扩大《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的宣传,提升演唱会的文化品位,让红色经典歌曲真正走到群众中去,重温长征精神,结合实际更好的领会党中央提出的“xxxx”。

2、本次选拔活动分五个步骤进行

活动宣传推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海报;

选手报名:选手演唱歌曲曲目,需在组委会规定曲目中选择;

初试:选出每周10进3选手;

周赛:每周10进3(以此类推);

月赛: 每月10进3(以此类推,每月10进3选手有资格参加“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并颁发证书、纪念品、纪念奖)。

四、选拔赛事

1、关于评委构成:

评委构成:音乐人、著名歌手、乐评人、电视艺术文化学术界的专家及共同组成群众评委(专业人士三人、群众评委二人);

比赛类别:比赛类别为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组合演唱、小合唱六个类别,不分职业歌手和非职业歌手。

参赛选手年龄:年龄不限。

2、比赛项目:

演唱比赛:每位歌手初赛时演唱一首曲目,周赛、月赛时演唱两首曲目,曲目长度规定在4分钟以内,超长扣分。曲目在组委会规定曲目中选择。

知识考核:进入周赛、月赛的歌手进行综合知识考核。考核知识范围限定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基础知识范围之内。

演唱伴奏带:参赛均采用伴奏带,伴奏带由参赛歌手自备,dat数码带、cd盘、md盘等均可。伴奏带可带人声伴唱。允许人声现场伴唱和特色乐器现场伴奏,伴唱、伴奏由参赛歌手自己准备。进入周赛、月赛的歌手可更换曲目。其伴奏带需提前交大赛组委会。

3、评分办法

记分标准:按百分制记分,总分100分。其中演唱99分,综合素质1分。

4、比赛程序

比赛分选拔赛、周赛、月赛三个阶段进行。

a、选拔赛

报名条件:年龄不限、身份不限。

比赛目的:从报名群众中选出符合周赛条件的选手,每周选出10名,按时间顺序安排比赛时间。

b、周赛

比赛条件:初赛胜出选手,每周安排10名参加比赛,3名胜出,获得周赛资格。

比赛目的:周赛胜出的12名选手参加月赛,3名选手胜出。

比赛及录制地点:农村、社区、工厂、部队、工地、学校等。

比赛揭晓:本媒体以及其他合作媒体。

c、月赛

比赛条件:周赛胜出选手,每月安排12名参加比赛,3名胜出。

比赛目的:月赛胜出的12名选手参加《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并获纪念品。

比赛及录制地点:农村、社区、工厂、部队、工地、学校等。

比赛揭晓:本媒体以及其他合作媒体。

d、奖项设置

比赛经过20场——26场决出15名获胜者,获得参加《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特邀演员,并颁发证书、奖品。设最佳台风奖、最有潜质奖、最佳表演奖

、最佳上镜奖(重奖)。比赛设评委纪念奖、一、二、三等奖,其他奖项(待定);

奖品设置:(待定)

e、赛事规模

本次活动在周、月赛的热力持续下,把《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推向高潮,本次活动宣传手段动用平面海报、展版、横幅、挂件等,舞美、灯光绚丽时尚,比赛全程将有多家媒体宣传。

五、关于本次活动的时间

本次《红色经典歌曲》主题晚会暨“红色先锋”歌唱演员选拔活动,启动时间拟定7月上旬,历时3个月,最后主题晚会拟定于10月21日在宁夏体育馆举行。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活动启动时间:XX年7月4日(推广宣传)

2、活动报名时间:XX年7月10日

3、活动初试时间:XX年7月16日

4、活动每周第一轮10进3选拔(录像)7月19日

第二轮10进3选拔(录像)7月26日

第三轮10进3选拔(录像)8月2日

第四轮10进3选拔(录像)8月9日(以此类推)

5、每月第一轮10进3选拔(录像)8月16日(以此类推)

6、活动合唱方队组建排练时间:9月上旬

7、活动演出排练时间:10月8日

8、活动演出舞美、灯光装台时间:10月16日

9、活动演出彩排时间:10月18—10月19日

10、演出时间:10月21日

11、播出时间:10月22日

六、主题晚会演出阵容

1、老一代有影响的艺术家

2、本次活动选拔歌手

3、一线建设者、普通劳动者等

4、各市县、工矿、部队、学校组织合唱

 

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篇2

将近90高龄的金泽民老人讲述了他从13岁参加新四军起, 跟随罗炳辉师长“三打来安、盐城”打击日寇, 追随陈毅、粟裕将军参加“淮海”、“渡江”等解放战役的故事。

129路驾驶员——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袁健用大量的图片, 讲述了长征历史。

坊前 (线区) 党支部书记从成长篇、学习篇、创建篇、发展篇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63路争创“红色先锋号”的历程。自今年以来, 63路全体员工在公司党组织的引领与党员的带动下, 挖掘沿线的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落实于每一项为民服务工作中, 让“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在红色品牌争创工作中生根开花, 让红色文化精神激励全线员工努力打造着无锡市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红色先锋号”。

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赵宏对63路争创红色先锋号的做法和大家的争创热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63路的驾驶员们要发扬长征、抗战精神, 传承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色革命传统, 展示公交人的良好形象与红色信仰。

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篇3

关键词:“红色经典”;卡里斯马;意识形态;演讲话语

中图分类号:I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4-02

通常来讲,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历久弥新能够经受得住时间淘洗并揭示出某种生命之真谛的作品。经典一度被视为能够跨越时空、民族、地域的界限而直抵人们内心的典范性作品,似乎这些作品具备了纯粹艺术的所有特质,而并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任何绝对的话语都注定备受批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明了的。而艺术与社会文化语境中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文化研究的兴趣所在,“文化研究更多地秉持了知识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的。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经典问题被还原为权力问题或从权力的角度进行理解,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因此带有极大的政治性”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讲,一部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不可否认有群众运用集体智慧加以选择的力量支撑,但此一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显然是更值得关注的。这些关于革命岁月的文学作品能够经过改编走上今天的文化舞台并被冠之以“红色经典”的美称,能够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荧屏大放异彩,很大程度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红色”特征符合了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诉求,从而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因为“红色”所以“经典”。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特征首先体现在积极塑造卡里斯马式的人物。于震海大义凌然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杨子荣独入虎穴穿杨射柳的英雄身手、朱老忠坚毅果敢勇于斗争的毅力无不让观众心生震撼,但这些人物并不是生就的“卡里斯马”,于震海也曾“觉悟不高”有着浓重的男重女轻思想,认为大事“娘们不应该过问”;朱老忠也曾为了报仇而盲目蛮干,空有一身武艺却扳不倒恶霸地主冯兰池,仍然像当年的父亲朱老巩一样面对地主的欺压有心无力。这些出身贫苦心有所想而又难以成功的人物,他们的成熟与其说缘于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不如说是受到了代表着正确方向的共产党的启迪,受到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正是党代表的适时教诲让这些具备卡里斯马潜质的人物摆脱原有的小农思想的局限,放弃固有的表面化的斗争方式,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面认清现实找到出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从而迅速成长为现实的卡里斯马人物。因此,这些典型人物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关系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即人物的“卡里斯马权威作用”正是共产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正确性的印证,也正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这一前进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如此一来,“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对于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与当下政权的合法性之间产生了不言自明的关联。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还表现在运用“演讲话语”对民众进行宣教。卡里斯马人物的能言善辩睿智多谋使得他在面对茫然无措亟待启蒙的民众时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布道者”的角色,因此,在“红色经典”作品中“演讲”话语和场面并不少见。《苦菜花》中,来自抗日民主政府的姜永泉在审判恶霸地主王唯一的大会上对着台下的群众讲到:“乡亲们,从今天起,崑嵛山区的天下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了!换句话说,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了……大家都别怕!有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撑腰,谁要是再当汉奸帮日本人,咱们就坚决镇压他!”《山菊花》中,开篇第一集就是反动政府处决共产党员孔志红的情景,遵从于“红色经典”的惯例,面对断头台下簇拥的百姓,革命者就义前总会有一段慷慨激扬的陈词,在戛然沉默的反动势力面前,给民众做最后一次演讲:“乡亲们,共产党就是要赶走日本人、推翻旧社会,让咱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翻身当家作主人呐!现在共产党已经带领着工农红军在全国各地为我们打天下呢!并且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同样的场景在桃子先子等革命者英勇就义的那一刻再次上演。《红旗谱》中,严江涛在集市上面对众人宣讲反割头税的场景也是群情激扬。这些“演讲”具备共同的几个特点:主体多是高瞻远瞩、顺应时势而又英勇睿智,他们有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身后那个强大的群体——“组织”给予他们以十足的自信和乐观,但是“这种乐观主义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一种话语,一种叙事,即一种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②;受体毫无疑问就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他们是隐忍的沉默的而又乐于接受启蒙的;连接主体和受体的就是有着鲜明的主题、高亢的语调“演讲话语”——革命、共产党、贴心人、穷人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等等具备华丽重叠的能指与宏大高远的所指的语汇充当着演讲的关键词。

这种演讲式的话语不但响彻广场、集市等公众场所,还通过“私人交流的公共化”渗透到私人领域。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作品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饭桌上、灶台旁、睡床上……“演讲”话语已经渗进革命者生活的角角落落。这种有着显明的广场色彩的演讲话语进入到私人交流中,继续向受体更是向观众描绘广场演讲中所展示的革命的美好图景。一方面,这种宣讲使预设的意识形态得到完满表达,另一方面,透过从广场到集市再到私人领域内那些蒙受布道者教化的懵懂的脸庞、那些闪烁着羡慕的急切目光、那些因醍醐灌顶而流淌着的笑容,“红色经典”完成了对于卡里斯马人物高大英明形象的进一步映衬,而这种形象的高大英明则仍然归结为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观念的顺应时势,归结为它所代表的前进道路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完美契合——这一切无疑构筑起“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坚实的“红色”特质。而这种“红色”特质恰恰是当下消费主义勃兴宏大叙事惨遭解构之后的电视剧作品中所稀缺的,因此也是主流话语期待已久的。“红色经典”之所以火热,与其说是因为作品“经典”,不如说是因为“红色”,所以“经典”,进而“火热”。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2]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303.

注释: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项目号10YKZ004)研究成果之一。

红色征文活动方案 篇4

一、征文主题与内容

本次征文以“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主要内容是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我校工作的崭新面貌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形象,展现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风貌。

二、参赛对象

广大师生,均可参与本次征文活动。

三、组织机构

本次征文由学校教导。

四、征文截稿时间

征文截稿时间为4月13日。

五、征文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征文活动,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师生积极撰写文章,各班推荐3篇作品参评。

2.征文应围绕“缅怀革命烈士”这一主题,抒发真情实感,体裁不限,既可论述、议论,也可叙述(真人、真事),还可以是经验总结等。题目自拟,篇幅以300-500字为宜。

3.征文应紧密联系实际,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真实原创(所有文章应为作者创作,严禁抄袭)。

4.征文格式要求:以标题为3号黑体,正文为小4号宋体。征文首页左上角请注明“缅怀革命烈士”字样,署名及单位写在文章标题下。

六、征文评比方法

1.学校将聘请有关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工作。分别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优秀奖若干篇,对优秀论文予以表彰奖励。

红色之旅活动方案 篇5

为了更好的让党员接受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精神的熏陶,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活动更有实效、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根据上级有关教育精神,我协会决定于**年11月19日组织我院党员去八一纪念馆等地方学习参观。

二、活动内容:

1、早上八点从学校准时出发,预计九点到达目的地,开始参观活动,大约参观两小时,预计11点结束。

2、11点准时从八一纪念馆出发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途中吃饭,下午一点返回学校。

3、此次参观时间活动正式结束。

三、活动对象:

信息工程学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志协成员

四、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

参加此次活动的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将获得一份课外实践证明,此证明将作为部分入党

材料依据。

五、乘车安排:

参加人员集合一起乘公车(232)

六、需准备物品:

1、信息工程学院党旗

2、信息工程学院院旗

3、所有学生党员佩戴党徽

4、相机

5、午饭问题:

参观人员自带午饭

七、需准备资料:

1、安排好各项活动负责人,人数确定后分组

2、参观实践后总结

3、安排好负责摄像人员

八、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之后,参加者开会总结

九、活动应急方案:

1、党员参观活动期间,出自身身体和公务外,不得擅自离开,离开必须向小组负责人报告,经同意才准许。

2、活动期间各成员手机必须保持开机,并保持必要的联系。

3、活动过程中如有突发情况,应及时向组织领导人汇报。

4、活动过程中应该听从统一安排,遵守时间和参观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杜绝意外情况发生。

广东华理工大学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篇6

一、活动名称: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二、活动背景:

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和诗文创作过程中了解、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个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特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经典诵读大赛。

三、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诵读中华传统的优良学风。

四、活动宗旨: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五、活动主题: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诗文朗诵

六、活动对象:参赛对象1-8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时间:2014年5月16日下午15:00开始

八、活动地点:学校操场上

九、注意事项:

(1)、比赛顺序在周四上午由政教处组织抽签决定,每班班长抽取。

(2)、正式比赛时班级必须提前10分钟到场。

(3)、若诵读需要配音乐,应提前将音频材料交于寇敏老师,并做好详细标明。

十、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徐俊辉 副组长:何八荣 郭 风

成 员:吴 林 樊 琛 胡 君 王早平丁汉军 肖 艾

2、人员安排

(一)主持人:汪军(负责学生主持)

(二)后勤:寇敏,负责音响设备,背景音乐的播放。

(三)算分及登最后得分人员:胡金玲 周飞勇

(四)摄像:王爱玲

(五)奖状:关华章

(六)计时:王华(以5分钟为限)时间到举牌

(七)场地:唐华

(八)评委:

樊 琛(点评)赵秀丽 胡 君 余成珍 王祥林 洪喜之 张玉玲

十一、奖项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中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十二、评分办法:

本次比赛采用十分制进行评分,组织7名评委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打分,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将评委有效分相加除以有效分评委数,即为选手所得分。

油建学校政教处

关于“红色经典”的几点思考 篇7

人们通常所说的“红色经典”, 也称作“革命历史小说”。从“革命历史小说”这个题目可以看出, 这种文学样式肯定是以革命历史为创作题材的, 准确的说是1950、1960年代产生的包括样板戏之内的“革命历史小说”。如《红日》 (吴强, 1954) 、《红旗谱》 (梁斌, 1957)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1961) 、《山乡巨变》 (周立波, 1960)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 1958) 、《烈火金钢》 (刘流, 1958) 等。

二、“红色经典”的命名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 换句话说, 先是出现一系列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洗, 后来人在反观这些作品时把它们称作了“红色经典”。这些把它们叫做“红色经典”的人应该为90年代的大多数人, 如果仅仅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 它是政治教化的结果, 某些人操纵的结果, 未免有些牵强。“红色经典”首先是作为一个名词来流行, 因此, “红色经典”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杨经建曾经在《“红色”的经典:对于经典化文学遗产的价值确认》:“‘红色经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 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我这里用‘红色经典’这个称谓, 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 只为行文方便, 并非意味着事先肯定了它们的经典地位。”[1]

所以, 对于“红色经典”这个名称的种种阐释, 不应该是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任务, 对它的研究已经超出文学的范畴。这个名称的出现时间, 怎样流行开来的, 是否合适?这些问题没有文学意义。也许有人会说, 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首先就要对“什么是红色经典”搞清楚, 否则连“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何去研究它的意义呢。表面上看这种思路符合文学研究的逻辑, 但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红色经典不是某一作品的名字, “红色经典”是一系列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它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不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经典更多指某一部作品, 而不是一类作品。

总之, “红色经典”这个名词没有合适不合适一说, 它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也许可以从语言学来讨论它, 但从文艺学角度来思考它没有多少价值, 文学研究工作者对于“红色经典”的探讨, 应转变方向, 注重对每部作品进行价值解读, 看其是否合乎经典标准, 而不是简单的说“红色经典”是不是经典而争论不休。“事实上, 对经典的研究是为了寻求经典本身的当代意义, 并通过当代人的阐释而使其价值重新定位。情况往往是, 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种价值体系的弱化乃至解体。因为时间的差异必将带来性质的差异。而彼事物要在此时代获得价值和意义, 就必须被不断地作出符合此时代的阐释和理解, 这就是历史评价的现代化原则存在的逻辑基础。因此, 对“红色经典’, 进行经典化理解并不能因为过去和现在对其简单化评判而放弃这一追求。

三、“红色经典”的评价

所谓评价也就是对其的价值判断, 而“价值”一词内涵丰富, 可以是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等。而文学研究者重点是在于发现文学作品及文化现象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当然不是说完全忽略其他方面的价值, 其他方面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或附属资料, 而不是文学关注的对象。“红色经典”不仅可以从文学、文化方面来解读, 还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来解读, 只是后者已不是文艺学研究的范畴。

1.“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

文学的意义或价值往往是被赋予的, 它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 每个时代对于其价值的评定标准也是不同的。“红色经典”中的许多作品描绘了50、60年代的生活, 真实再现了革命场面, 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一切对于我们现代人了解过去有很多的帮助, 因此, 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另外, 塑造了一批喜闻乐见的农民形象和英雄形象, 他们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2.“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把一种文学样式或作品称作经典, 事实上是“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 并且其引人瞩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2]因此, “红色经典”的流行和广泛传播, 必然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 无论是50、60年代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当今社会, 人们面对物质的充斥, 越来越开始关注人精神层面的思考, 也就是对人自身的关注。“红色经典”描绘的是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 (饥饿、战争等) , 人的生存现状、生活智慧、生命的光辉。这些东西会给现代人一种回归感, 让人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

具体来说, “红色经典”是一种有别于现代商业文化的文化。首先, 它无论是从艺术思想上还是艺术形式上, 都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红色经典”几乎全是在体现人民大众如何生活、生产、革命, 这样的文学容易激发国民的凝聚力。其次, “红色经典”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人物, 他们是正义的化身, 普通大众对于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往, 而且这些英雄也会成为人民行事的榜样和楷模。再次, “红色经典”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会感染一批人,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是其遭受困难、厄运时, 勇敢面对, 积极解决的力量源泉。

总而言之, “红色经典”是有一定的阐释空间的, 不同时代的人对它的解读得出不同的意义也是正常。如果对它的解读仅仅限于一两个层面, 那作为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从何谈起。“红色经典”的意义是需要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建构的, 而这种建构才正体现了作品的可读性, 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经建《“红色”的经典:对于经典化文学遗产的价值确认》.中国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

红色经典,传统名校 篇8

经过60年的风雨兼程,石家庄七一学校经历了历史,更见证了很多历史时刻。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更留下很多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正是这些珍贵的传统财富,和一代又一代“七一”人的不懈努力创新,让现在的石家庄七一学校,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石家庄七一学校已经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建设者,桃李芬芳满天下。

由于石家庄七一学校的特殊历史背景,当年的学校对于老校友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成长的全部回忆。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让这里的学生无法回家,很难与父母见面团聚,他们把七一学校当做了自己的家。当时的学校教师,除了要教授知识,更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他们在学生的心中就像自己的父母,而同学就是兄弟姐们。这奠定了他们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还有同学间无比深厚的感情。让他们这一生,都关注自己的母校,与同学、学校紧密联系。(感谢校方和老校友提供珍贵的历史照片)

60年过去了,如今的石家庄七一中学继承了优秀的历史传统,不断创新进步。在各界的关怀下,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1995年跨入省重点中学行列;200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认真落实“绿色教育”理念,成为全市唯一一所连续五年获得“石家庄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称号的学校;2011年的高考更上一个新台阶,本一上线300,二本以上上线514人。近几年更是不断获得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由于学校成绩突出,2009年国庆盛典上,校长尚小朋同志代表全国中小学教师登上教育部彩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红色经典活动方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红色经典歌曲、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少年儿童的组织的历史,重温中国少年先锋队知识; 2.听名人讲红领巾故事,自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3.观看社会各界、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少先队员的珍贵照片、视频资料,使全体少先队员懂得感恩,引导全体少先队员确定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发愤图强,争当“四好少年”。活动过程:

预备部分:中队会开始仪式

1.中队长:全体起立,稍息,立正。

2.中队长: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小队长:报告中队长,第___小队应到___人,实到___人,报告完毕。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

3.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申请活动开始。

中队长:报告中队辅导员,六(3)中队活动,应到40人,实到40人。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请允许活动开始。报告完毕。

中队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并预祝此次主题中队会圆满成功。4.中队长:谢谢辅导员。

下面进行第一项:出旗,全体立正,敬礼。(礼毕)第二项:唱队歌。

一、导入:

邱月姣: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年级入队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我们已经成为拥有近六年队龄的老队员了。

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1岁生日,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少先队也走过了61年的光荣历程。

亓凡:红领巾、队旗、队歌、呼号,组成了我们少先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懂得了中国少先队光荣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为祖国建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小英雄。

邱月姣: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中队会,就是要了解中国少年儿童组织的有关知识,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亓凡:下面我宣布“追忆红色经典 争做四好少年”中队会开始!(播放《少先队片头》)第三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辅导员丁老师带领我们重温少先队知识。

二、主要部分

(一)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少先队建队日)看来,这难不倒大家。好,作为奖励,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播放《共产儿童团歌》)

这首歌的名字叫《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珍贵的资料一起来回顾中国少年儿童组织的光荣历史!(播放《奋斗的航程》)

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 6.3 2.简单了解了中国少年儿童组织的光荣历史,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

(1)现行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名是什么?哪一年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原名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78年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2)少先队的呼号是什么?

(我们的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3)少先队组织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少先队的队旗是少先队组织的标志。队旗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队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队旗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

(4)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该佩带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二)同学们,真不简单,真不愧是合格的少先队员!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是很多同学的追求,成为少先队员的这段经历也必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来听一听一些名人对自己少先队时代的回忆。(播放视频《我的红领巾故事》)

作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努力为红领巾增添光彩,但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这是老师上周在校园里拍下的一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红领巾佩戴不规范的照片》)更令人生气的是,有的队员不但红领巾佩戴不规范,还存在不认真完成作业、说脏话甚至打架等不良行为。

通过听了名人们的红领巾故事,再看看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小结:大家刚才认识的很到位,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应该给红领巾和队旗抹黑。

(三)我们少先队员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健康成长时刻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我们来看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播放幻灯片)(播放视频《国家领导人关怀》)

胡锦涛爷爷的贺信给了全国少先队员很大的鼓舞,刚才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和资料,我们应该怎样争做四好少年呢?(引导学生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具体)

三、总结:

今天同学们对自己“争当四好少年”都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希望同学们把这些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活动的最后,让我们齐唱《四好少年歌》 结束部分:

感谢丁老师为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我们一定努力争当四好少年!第四项:呼号(全体起立、请举起右拳)

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第五项:退旗(敬礼)(礼毕)

2013红色经典合唱比赛方案 篇10

活动目的:

为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展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提高我校的合唱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用高尚的艺术引导人,用完美的艺术塑造人,寓德育与活动之中,学校特举办红色经典歌曲合唱比赛,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比赛时间:5月17日

二、比赛地点:学校操场

三、比赛规程:

1.参赛曲目为爱国歌曲一首。

2.参赛人员:各班全体学生。

3.比赛要求:

⑴歌曲内容积极向上,红色经典。

⑵节奏整齐、音准正确、音色统一、具有一定合唱艺术效果。

⑶精神饱满、富有朝气。

⑷服装整齐、尽量统一。

⑸学生指挥,节奏准确。

⑹人数齐全,全员参与。

4.奖励办法:

评比分开中学组、小学组。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四、评分标准:

1、评分内容包括

精神风貌(台风,组织,纪律,服装,化妆,歌曲内容等),演唱效果,表演形式

2、评分标准

本次合唱比赛总评分为100分,评分标准如下:

1、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台风好,上下台纪律良好行动整齐。(20分)

2、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主题思想,通过合唱进行体现,具有良好感染力。(20分)

3、演唱形式丰富,音准节奏掌握良好;声音协调。(30分)

4、现场演出效果和谐完整,富于艺术感染力及艺术创新。(30分)

五、其它事项:

1、评分总分为100分,计算得分时,综合全体评委的得分总和为参赛班级的最后得分(满分100分)。

2、各参赛班级歌曲伴奏音乐为MP3格式,用U盘于4月26日前交到政教处统一编排。

3、于2013年4月19号前报比赛歌曲到音乐老师处。

曲江区乌石学校政教处

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篇11

【关键词】红色经典改编

正如福柯先生所言:“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入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期“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进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作为经典。它的魅力在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赋予其新的意义,所以在消费文化时代“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从《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苦菜花》等一系列“红色经典”的改编实践来看,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消费文化时代既能对“红色经典”解构出新的意义,又能保持住“红色经典”之所以为不同于别的经典——自身的“红色”本意,且为受众所普遍认同。

一、“红色经典”——特定时代的产物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并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是在某一时期成形并积淀下来经得住时间考验并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或作品。当“红色”和“经典”互为前提、相互链接时,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概念就诞生了,蕴涵这种概念的任何艺术样式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只是因为“红色”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背景,而必然把这一系列的作品创作时代都框定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时代。早在建国之前,为响应毛泽东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大批反映解放区事业和解放区人民的优秀作品涌出,如《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建国后,在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下,产生了以《红旗谱》、《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以《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等为代表的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文革”期间在上述作品的基础上产生了众多样板戏,走上舞台的“红色经典”一时登峰造极。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左右中国社会的一元思潮逐渐为多元思潮所冲击和取代,“红色经典”也伴随着受众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逐渐进入低谷。但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随其后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界端。以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为标志,沉寂多年的“红色经典”重新走上银幕和舞台,一时间改编“红色经典”系列的热潮风起云涌。

二、被戏说、泛化的“红色经典”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一边是大众文化市场对“红色经典”改编使得“红色经典”的变脸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理论界对“红色经典”经典地位的质疑。[3]《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红色经典被戏说和泛化的倾向。无论是对经典的戏说还是泛化,乃至网上泛滥的“红色搞笑”都暴露出“红色经典”在被改编过程中的低俗化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着质的变化,一味地题材复古未免有守旧之嫌。但在原著内容有限的基础上肆意扩大空间,并假借还原英雄人物本身情感的名义过于强化情感戏从而“稀释”原著,影响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的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大致表现为如下方面。

1、误读原著,忽略史实

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部分“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但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意味着要违背原著的本意,甚至不顾史实,肆意歪曲。《林海雪原》的改编引出一场官司,《红色娘子军》的定位是青春偶像剧,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戏,这些不尊重原作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的原则下的再造都是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史实的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当前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体会“红色经典”的深层内涵,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合理臆断来推测“红色经典”,于是,当前的“经典”全然变了味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影视界,情感剧、功夫片充斥市场并红极一时,对历史本就隔阂的演员们根本没有功夫来品味“红色经典”,因此,在塑造和扮演“红色经典”中的人物时往往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从而难避误读原著、违背史实之嫌。

2、误导观众,刻意“人性化”

在“红色经典”改编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还原性的精神,这对于客观地反映英雄人物及历史真相不无裨益,但是刻意地将英雄人物“人性化”“生活化”,无疑又是对“红色经典”的另一种曲解。“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在于它们的取材和故事背景大多来源于革命经历,其人物形象大多有其原型甚至都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它们能够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因此,经典才在当时社会上和民众中广为流传。改编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却更多地突显夸大“人性化”成分,使“红色经典”原著所反映的故事和情操黯然失色,甚至于经改编后的少数影视作品不堪入目,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广大青少年观众。更让中老年观众无法忍受。当年的“红色经典”太过严肃,但或许正因其严肃和正统才将理性与道德观念植入人们的价值体系当中,使社会多了一份秩序和祥和。而如今对“经典”另类消费的曲意迎合下的改编脱离了英雄生活的土壤、违背了其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既定形象,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

3、误解市场,“泛娱乐化”

近年来,“红色经典”在不知不觉中褪色和变味,其严肃性、教化性已然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和搞笑的成分。《林海雪原》原小说中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了一个嬉笑怒骂的世俗伙夫。可是该剧的编导却认为“以电影的长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肯定是要加很多的内容,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动,把以往脸谱化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以符合当今受众的审美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以说笑逗乐和戏说为基调对“经典”进行开发和改造,并不惜牺牲英雄的既定高大威猛的形象,采用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的这类剧目打破了观众的既定消费意向和观念,观众并不买

账。

大量“红色经典”的改编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种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乃是由于“红色经典”被肢解和戏谑后的必然结果。“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正面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岁月”的回忆,让精神和信仰不至迷失在经济浪潮中。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无可厚非,但其“红色”和“经典”之精神及内涵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滥用红色、歪曲经典甚至篡改历史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三、对“红色经典”改编的修正

1,加强调控,促使影视文化的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

针对当前对“经典”的歪曲和戏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点名批评了《林海雪原》等电视剧“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红旗谱》也曾一度被叫停。界内外人士一致认为对“经典”改编要慎之又慎。“红色经典”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这一类作品现代人只能诠释,不可以随意翻新。“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迎合了当年的社会政治热情,还因为其符合了当时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普遍期待,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家园和思想、行为导向。新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仍应不失其教化意义,寓教于乐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偏重“娱乐”甚至“泛娱乐化”,“经典”的教化功能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于误导观众。因此,“红色经典”要继续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处理好教化与娱乐的功能的统一关系。

我们试以成功改编红色经典的个案《小兵张嘎》为例。改编成电视剧的《小兵张嘎》经省级审查机构初审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终审,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还就此召集部分专家举行了“《小兵张嘎》与‘红色经典’改编研讨会”,与会者肯定了电视剧《小兵张嘎》对原作的改编和再创造(尽管该剧播出后各界对其也不乏诟病)。首先在主题立意上,它保留并强化了原作的时代背景,用区队的小规模战斗和嘎子的自觉抗争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起来抵抗外寇的。与原作相比,电视剧《小兵张嘎》继承了原作基本精神,讴歌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对并不熟知那段历史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次《小兵张嘎》在承载教育功能的同时,始终注重保留儿童剧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创作者在嘎子、胖墩、佟乐、英子这几个人物身上注入了现代气息。体现出当下孩子们的眼光、智慧、语言。甚至处事方式。由于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孩子天真的本性,因而这种现代气息不会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反而让人有认同感。

2,努力做到红色经典的革命性、经典性、艺术性和适时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经典”会继续有广阔的前景,毕竟它为几代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信念支撑,并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持续追求与国人精神的“后花园”。但是面对当前“红色经典”的泛娱乐化我们也不无忧虑。如果红色经典被放任“戏说”,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所谓的“经典”会是何等模样。“红色经典”固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常谈常新,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新的血液来升华。我们认同“红色”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演技术不断更新,追求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尽可能地精益求精,但如何保证其主题及基调的不褪色不变质,是当今文艺界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首当其冲面临的一件大事。

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保鲜”与“时尚”两个不同阶位的概念。“保鲜”是对于“红色经典”本身的主题而言的,是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这个主题不能被冲淡:“时尚”则是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多姿多彩的。“红色经典”之于“时尚”,犹如烹调过程中食物与佐料,“红色经典”不容稀释,不宜被浓墨重彩地去包装,否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也势必会冲淡“原汁原味”。因此,“红色经典”的“保鲜”要尽可能地突出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感,要将多少年来人们对英雄所积淀的那种尊敬和崇拜的情感升华提炼、萃取挖掘,而非在庸俗化方向来大做文章。既要“经典”不变色,又能为当代人所乐意接受,绝非是将“红色经典”娱乐化就能为之的,也非去娱乐化就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时尚和翻新的过程中对“红色经典”进行适度保鲜便成为当前文化消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辨析 篇12

20世纪60年代初,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即消费时代。而在中国, 从1978年里程碑式的改革开放开始, 特别是到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 中国社会也开始出现西方消费时代的种种特征。而与消费时代孪生的是大众文化。

作为一个文化的新生儿,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襁褓里得到了茁壮成长。它嗷嗷地向世人宣称:这是一个大众狂欢的时代。同时, 它也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丰富和活跃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使娱乐和流行具有文化意味, 从而拓宽了文化的疆域;另一方面由于它固有的消费主义、世俗化、娱乐性等特征而消解了传统价值和崇高庄严。

二.关于红色经典

我们很难给“红色经典”下一个相对准确和肯定的定义, 只能很宽泛地认定“红色经典”是指那些岁月久远的、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这其中包括小说、电视、电影和歌曲等。对于这些艺术形式来讲, 因为统称为“红色经典”, 而拥有了两大共性:其一、在性质上它们都是“红色”的;其二、在程度上它们都是“经典”。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和一个艺术概念的结合体, 红色经典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不尽相同。毕竟, 它诞生于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它深深地刻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当时的创作理念是“文学为政治服务”, 因此红色经典过分强调政治因素, 而忽视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在作品中, 刻画、塑造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如正面人物形象偏向于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完人和通体透明的“高大全”式的神人, 反面人物形象普遍猥琐无耻, 嘴脸丑恶可憎, 特别在银幕上更是一目了然。另外, 故事情节过于单一, 缺乏跌宕起伏, 故事的结局也了然于心。并且具有极强的政治说教色彩。

不管人们如何批判“红色经典”的瑕疵, 也不管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如何缺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 “红色经典”是创作者在怀着满腔热情、执着地追求革命理想主义下的真诚阐发。它的存在对于我们整个中国的历史、对于整个文学史及对于唤起人们民族记忆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红色经典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处境及其原因

大众文化和红色经典所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是相悖的。当这两种文化狭路相逢时, 就必然发生冲突, 而“狭路相逢, 勇者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当大众文化的浪潮大面积地吞噬红色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时, 便引发了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红色经典的改编。

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 单单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两年间就有近40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 共约850集[1], 如《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已经拍出的改编剧收视率高, 引来的叫好声热烈坚定, 叫骂声也不绝于耳。2004年, 由于国家广电总局对红色经典改编市场进行了规范整顿的政策, 红色经典改编热虽然有所下降, 但已拍成的剧一直都在各电视台轮番播放, 同时仍然有一些改编剧获准拍摄, 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几年, 红色经典改编一直都余热未了, 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特别是目前, 正值建国60周年之际, 在晚上电视剧的黄金时段, 最少也有两到三个卫星频道播放红色经典改编剧。

其实, 红色经典的改编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改编。那次改编的特征是严谨地遵循原著的核心精神, 体现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

而综观时下很大一部分红色经典的改编作品, 主要有以下两点失误和偏颇。

(一) 庸俗化倾向明显

这些改编作品打着“人性化”、“生活化”的幌子, 实质上是将英雄人物庸俗化。其中最典型的也就是骂声最多的改编为电视剧版的《林海雪原》和新编小说《沙家浜》, 在剧中, 杨子荣成了一个喜欢喝酒和哼着流氓小曲的江湖伙夫, 他居然与匪首坐山雕成为情敌, 陷入了“三角恋”。他对旧情人槐花余情未了, 并且是为了旧情人的儿子才有智取威虎山的行动的。而少剑波与白茹的情感戏也被极度地渲染放大了, 在他们中间给增加了一个苏军少校萨沙, 又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在新编小说《沙家浜》中, 智勇双全、正义果敢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 被描写成了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 她既是伪军司令胡传魁的姘头, 又是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的情妇。另外郭建光在胡传魁面前“居然也有一种摇头摆尾的哈巴狗的样儿”。

(二) 恶俗化倾向明显

这种恶俗化的红色经典改编作品主要是以网络为介质来传播。通过“戏拟”、“拼贴”等后现代的手法撕裂原作中的能指和所指, 在恶搞中达到纯粹消遣、娱乐, 甚至消费的目的。代表作是网络短片《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这两部短片都有一个相同点:所有的画面都出自电影原作, 只不过对白、配音已被完全篡改。前者出自《闪闪的红星》, 后者出自《铁道游击队》。在《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中, 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成了参赛选手, 经历了考场上的种种黑幕。最终, 潘冬子得奖了, 加入了走穴大军。潘冬子的父亲叫做潘石屹, 是个地产大鳄。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央视节目“非常6+1”, 她的梦中情人是李咏。恶霸地主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 他不仅操纵着评委, 而且也是大赛各种新花样的创造者。另外, 该短片中不少台词粗俗至极;在《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中, 英勇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员们摇身变为以“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歌手着手组织队伍去参加“隆力奇杯”青年电视歌手比赛。在这个过程中, 这些“歌手”满口脏话、满腹牢骚。除了这些, 原片中的反面人物之间的对白被篡改为在谈论青歌赛的种种黑幕, 内容恶俗得不堪入耳。

大众文化是我们这代人乃至几代人必须经历的一种时代文化, 这个文化新生儿正一路嬉戏玩耍, 一路淘气地拿着后现代主义之笔涂鸦我们的生活, 涂鸦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经典。面对这景象, 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一种难以避免的困惑与迷茫: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的未来走向在哪里?人类的文化历史向我们彰示, 无论哪个时代, 我们都需要经典。我们之所以需要经典, 是因为经典积淀了人类的智慧, 蕴涵了民族精神, 可以不断启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像红色经典这种主要由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体制的合力所产生的经典。诚然, 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具有可写性的文本。每一代人都有权利结合自身的境遇, 对经典作品给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事实上, 许多经典正是经过不断阐释和改编才获得了长久而广泛的传承。然而, 重新阐释并不能肆意妄为, 极尽一切戏谑恶搞与颠覆消解之能事, 而必须保持一定的底线, 必须对其中的底蕴内涵负责。或许, 下面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接受经典, 既要有感情, 还要有理性, 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时代要求的部分, 当然可以采取客观的态度。现在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 我看就根本没有这种感情和理性。所以对经典是珍惜、尊重, 还是功利的消费、利用甚至亵渎, 既是检验改编者价值立场的重要标尺, 同时也是改编的边界所在。”[2]改编红色经典要找到原著与现代生活的最佳契合点, 让红色经典的核心精神从鲜活的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 担负起社会启蒙的重任, 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 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作为主要由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学体制的合力所产生的红色经典, 在当前语境下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何寻求红色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契合点, 如何传承红色经典的核心精神, 都将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大众文化,红色经典,改编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N].北京:人民网, 2004-5-26.

小学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方案 篇13

一、红色教育影响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校通过“走进红色历史”报告会、“塑红色课堂”观摩、“游红色旧地”、“读红色经典”等培训活动,在教师中营造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气,培育教师忠诚奉献、勤劳吃苦、团结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园精神,让教师志存高远,神采奕奕,敢与强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书,更会育人。让教师充分利用校本和社会区域资源,深挖学科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使“红色精神”通过课堂,逐渐进入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校园环境熏陶

针对确立的红色教育主题,我们将重新设计校园文化,将校园里、走廊中、教室内全部以红色人物的事迹介绍、革命故事为主题,做全面的展示,营造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

三、系列活动感染

1、听革命故事。每学期,学校都请老干部、老革命军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回忆当年的腥风血雨,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一个个动人的革命故事,化作对孩子的无声教育,滋润孩子的心灵。

2、看红色影片。学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或班会时间观看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影片;或者让教师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家观看红色电视或电影。

3、唱红色歌曲。学校利用音乐课、课前5分钟等时间,举行校园红歌会,教唱红色歌曲。

4、读红色书籍。学校为学生提供反映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书、小说、诗歌、回忆录等书籍让学生阅读,从而刚感受革命先辈的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祭革命烈士墓。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陈店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让少先队员献上最诚挚的敬礼,并擦拭墓碑,清除墓碑周围的杂草,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理想信念。

6、网上祭英烈。通过网上祭英烈教育,让学生或说、或写、或做,感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

7、编红色教材。为使红色教育制度化,有成效,学校将组织人员编写以红色教育为题材的校本课程。

上一篇:《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下一篇:关于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