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名人小故事(共12篇)
爱因斯坦名人小故事 篇1
爱因斯坦名人小故事
“相对论”妙解
有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唔,这就是相对论!”
比甲壳虫聪明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问:“爸爸,你是怎样成了著名人物的.?”
爱因斯坦听后,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瞧,甲壳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能意识到。”
旧大衣
一天,爱因斯坦在纽约大街遇见一位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应该添一件大衣了。瞧,你身上的大衣太旧了!”
“这有什么关系,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回答说。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已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了,可他仍然穿着那件旧大衣。
那位朋友见到他,又劝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何必呢?”爱因斯坦说:“这里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
爱因斯坦名人小故事 篇2
“时钟上的针指向12点钟, 在这个位置如果把长针和短针对调一下, 它们所指示的位置还是合理的.但是在有的时候, 比如6点钟, 时针和分针就不能对调.否则会出现时针指12, 而分针指6,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问针在什么位置时, 时针和分针可以对调, 使得新位置仍能指示某一实际上可能的时刻?”
爱因斯坦说:“这对于病人确实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趣味而不太容易.只是消磨不了多少时间, 我已经快解出来了.”说着他在纸上就解起来了.
爱因斯坦画了个草图.钟盘上共有60个刻度.分针运转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设所求的时针的位置是x点y分, 此时分针在离12点有y个刻度的位置, 时针在离12点有z个刻度的地方.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不定方程组:
其中x1和x是不大于11的正整数或0.
让x1和x取0到11的各种数值时, 可以搭配出144组解.但是当x=0, x1=0时是时针、分针同时指向12点;而x=11, x1=11时算出y=60, z=60是11点60分, 即12点.这样x=0, x1=0与x=11, x1=11是同一组解.因此, 这组不定方程只有143组解.
爱因斯坦与方程的小故事 篇3
“时钟上的针指向12点钟,在这个位置如果把长针和短针对调一下,它们所指示的位置还是合理的. 但是在有的时候,比如6点钟,时针和分针就不能对调.否则会出现时针指12,而分针指6,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问针在什么位置时,时针和分针可以对调,使得新位置仍能指示某一实际上可能的时刻?”
爱因斯坦说:“这对于病人确实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趣味而不太容易. 只是消磨不了多少时间,我已经快解出来了.”说着他在纸上就解起来了.
爱因斯坦画了个草图. 钟盘上共有60个刻度.分针运转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设所求的时针的位置是x点y分,此时分针在离12点有y个刻度的位置,时针在离12点有z个刻度的地方.
时针走一点时,分针要转一圈,也就是要转60个刻度. 如果时针指向x点钟,分针要转x圈,要转过60x个刻度. 现在时针指向x点y分,分针从12点起已转过了60x+y个刻度. 由于时针运转的速度是分针的十二分之一,所以时针转过的刻度是z=个.
把时针、分针对调以后,设所指时刻为x1点z分,这时时针离12点有y个刻度,y=个.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不定方程组:
z
=;
y
=.
其中x1和x是不大于11的正整数或0.
让x1和x取0到11的各种数值时,可以搭配出144组解. 但是当x=0,x1=0时是时针、分针同时指向12点;而x=11,x1=11时算出y=60,z=60是11点60分,即12点. 这样x=0,x1=0与x=11,x1=11是同一组解. 因此,这组不定方程只有143组解.
比如,当x=1,x1=1时,解出y=5,z=5,说明1点5分时,两针重合,可以对调;
当x=2,x1=3时,解出y=15,z=11,就是2点15分与3点11分两针可以对调.
爱因斯坦的朋友十分钦佩他的解题能力.
名人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的故事 篇4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到处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着,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爱因斯坦的成功小故事简短 篇5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已满四岁的爱因斯坦还学不会说话,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他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上学后,爱因斯坦仍然显得很平庸,学校的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
有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游泳,有的爬山,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静静地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爱因斯坦母亲的身边,忐忑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是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吧?”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讲:“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使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
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在爱因斯坦对罗盘的探索中,已经孕育了一颗做出伟大发现的种子。
从爱因斯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家长对孩子热切的期望、坚定的信心和无私的帮助,将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证。
经典名人故事精选小故事 篇6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他非常重视画人点睛的技巧。古书记载说,他曾给人家画扇面,扇面上是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像,但都没有点上眼珠,就把画给了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说:“怎么能点上眼珠呢?点了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这种传神点睛的艺术造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的结果。顾恺之从小死了母亲,稍长大一点,他每天缠着父亲追问母亲的长相。父亲被儿子的情思所感动,便不厌其详地叙述了母亲的长相和衣着。顾恺之把这一切都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八岁那年,他忽然向父亲要笔墨,说要给母亲画张像。父亲说,你连母亲的样儿都没见过,怎么画呢?小恺之说:“我就凭您 说的画,一天画不像画两天,两天画不像画三天,一定要画像了为止。”
于是,顾恺之每天都在精心作画,画好了就给父亲看,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篇7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是一张制作得很粗陋的木板小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就这个呀!”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道:“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但他却坚定地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有的,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张更为粗陋的木板小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张,木板小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张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向他投来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名人小故事 篇8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6标准检测孩子心理健康
No.1 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No.2 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No.3 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No.4 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No.5 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No.6 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盘点儿童心理健康12个禁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
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
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无控制力
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十一,忌忧郁沉默
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第十二,忌依赖
名人小故事 篇9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 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6.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7.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8.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9.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10.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11.欧阳修
欧阳修 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12.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13.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15.陆游的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16.孔子和韦编三绝
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8.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0.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21.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察觉,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名人读书小故事 篇10
童第周19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名人成长小故事 篇11
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下班时,他都会抱一大摞数学著作,回到宿舍研究。同事们发现,华罗庚拿起一本书,先不翻书,而是对着书闭目沉思。
有人忍不住了,问:“小华,你为什么不看书,却对着书发呆呢?”华罗庚诚恳地回答:“我想在读书之前,先猜想一下作者的思路和书的内容。”
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12
1。87米的张亮穿着花睡裤、灰色背心,努力把自己蜷成一团在狭小的床上打滚,踢着长腿。耍了会儿赖后他一个鲤鱼打挺,干脆利落地笔直站起来,询问面前的儿子天天:“如果你现在是村长的话,喊完‘集合’后你比较喜欢哪种小孩子?”天天低头嘟囔着:“喜欢听话的。”“现在你理解村长的感受了吧?咱俩试一下,你是张悦轩,我还是你爸爸,”张亮拍拍手,“集合!”天天立马雀跃着跑到面前。
这段角色互换的睡前谈话,发生在《爸爸去哪儿》第二期的结尾,被很多观众啧啧称道。1982年出生的模特张亮是五个爸爸里年龄最小的,也是知名度最低的,如果不是这档节目的火爆,相信没太多人认识这个细嘴长眼长着标准东方面孔的帅哥,虽然他贵为国内首席男模,是中国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第一人。以至张亮自己都自嘲:“大家都问我是不是火星冒出来的?”
节目中,他平等相处的育儿方式在五个爸爸中最受好评,播出四期,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从11万涨到了220万,连专家都在报纸上一板一眼地肯定:“张亮是一个情商很高的爸爸,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知道采用什么方式能收获最佳效果。”
不能再重复父辈的悲情
其实张亮对“父亲”这一角色一无所知。现在想来他很庆幸25岁就做了爸爸,当时他没车、没房,刚从地下室出租屋里搬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那是他刚入模特行业的第二年,他不知道,名利大门正缓缓开启。当妻子告诉他这个意外的惊喜,他只是出于本能点了头,至于养活这个小生命需要怎样的成本和代价,他想都没想。
“如果现在再考虑是否要孩子,我可能会有很多顾虑。”张亮说自己身边的很多朋友年过三十,经济条件已趋成熟,反而更担心无法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而犹豫不决。“我当时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换尿布都是百度出来的。”张亮懵懵懂懂就成了模特圈里罕见的年轻父亲,身边没有任何朋友可以交流育儿经,他之所以跟儿子成了好哥们儿,恰恰是因为自己当时也不过是个孩子,“我算是跟天天一起成长的。”
不过,天天在节目开始的表现并不好,他在五个孩子中最先发难。抵达灵水村后,先是为了要交出iPad大发脾气,又在大家参观要住的房子时站在门口不肯进,百般抱怨“屋子好恶心,好臭”,甚至后来张亮在他鞋上洒了水也要闹腾一番。张亮倒是对儿子的洁癖表示理解,“这些房子在农村已经废弃三四十年了,而且我们住的那所好像在抗战时期被烧过,还有那么一股子味道。要知道在外面他想去洗手间的话,我一定要把车停在一个星级酒店,马路边那种公共的卫生间,他是决不肯进去的。”
天天算是有点遗传他儿时的少爷脾气。在15岁之前,张亮是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少爷,家在房山,父亲开煤矿,母亲专职操持家务。时,他每个月已经有三千块的零花钱,比很多上班族的工资还高。富裕生活的终结几乎是一夜之间,父亲重病住院,每天住院费上千,不到三年就耗尽了家里全部积蓄。
张亮的教育方式几乎跟父亲背道而驰。像每个典型的80后一样,他的父母因为年代原因并没怎么读书——母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不过是严厉配合而已。
他有个孪生姐姐一直同班,不幸的是,姐姐每次考班级前三名,他是倒数三名。在以成绩为孩子一切衡量标准的九十年代,从小到大,他都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有次考试,姐姐考了100分,他只得了20多分,心想回去一定要挨骂,不如索性收买姐姐,就央求她说放学后请吃冰棍儿,瞒过家长这次考试。吃完冰棍儿后他高高兴兴去游泳,刚进家门父亲阴沉着脸过来,问考得如何,他装糊涂说没有考试,父亲上来就是一脚,打完他才知道姐姐回家就打了小报告。
有了儿子后,张亮下决心要让儿子做一个无拘无束快乐的人。他送他去普通公立幼儿园,不强迫给他报任何兴趣班,甚至提前替他考察好的小学,也是负担不太重以创造性教育闻名。天天喜欢骑单车、游泳、玩电子游戏,所以他才会抱着iPad死活不松手。张亮唯一给孩子报的特长班是绘画课,还是那种启发式教法,比如一上课老师就会要求小朋友画出自己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画出来要求大家临摹。
张亮的教育方式也是这种启发鼓励式的。天天开始不愿去幼儿园,张亮就跟他商量,“先去幼儿园学知识,回来教给爸爸好不好?”儿子不肯参观屋子,张亮始终没有不耐烦,边摆出一副“我理解你感受”的表情,边协商尝试各种办法,先循循善诱“这里有鸟快来看”,又建议“要不你像我一样憋气”,然后付诸行动“我扛着你进去吧”,成功后还不忘转移注意力调侃,“你真重,比妈妈还要重了。”
最好爸爸炼成记
在这种没有压抑气氛下长大的天天,在张亮面前可谓畅所欲言,不用担心爸爸会突然翻脸,摆出一副权威压制他。也因此天天在想象力方面特别突出,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让张亮哭笑不得自己常常“被这个二货带着走”。
在灵水村他们住在农户家,院子里架子上的葫芦绑着绳子,张亮想趁机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种植方式,就问天天知不知道是为什么?没想到天天语出惊人,说这是“西瓜荡秋千”!还有一次,天天抱着一只鸡在门口玩,张亮问:“这是公鸡还是母鸡?”天天很干脆地回答:“母鸡!村长说了小冠子是母鸡,大冠子是公鸡!”张亮顺口说:“那是女孩子,给她起个名吧!”天天想了想:“寇静!”张亮无奈,“寇静是你妈!你能换个名字吗?”
节目最初爆发性释放完情绪后,天天就一路能量饱满,表现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在第一期“找食材”环节时,王诗龄让天天帮忙拿东西,他很爽快地答应,看到田雨橙拎那么重的东西,哪怕很累了还是会跑过去主动帮忙,对于五岁半的孩子来说,已经很有担当。甚至第一天吃晚饭时,也只有天天注意到了摄像师没有吃饭,喊着:“程叔叔,一起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亮在团队中也是明显的“奉献者”角色。因为厨艺精湛,他的新绰号是“亮长今”,第一天就掌勺了大家在农家的晚餐,在之后也很细心地教其他爸爸切菜。石头炫耀自己在没有Kimi的陪同下自己找到锅时,他悄悄教育他:“你和Kimi是一个团队的,这是集体功劳。”在宁夏沙坡头湖里捞鱼时,他想到王岳伦没捞到可能不好向女儿交差,自己捞了一条后悄悄递给了王导。
这大概也跟张亮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父亲生病后,家里只能供他和姐姐中一人继续读书。张亮选择了辍学,做了粤菜帮厨。工资一千多块,他省吃俭用拿出一部分来给姐姐做生活费,自己则住在潘家园一处地下室。房间在地下三层,一开门一股死老鼠味,为此他常常是早出晚归,尽量避免呆在家中。
他16岁就学会了养活自己,20岁时他经历了第一次失业。兜里揣着1100块钱,他辞去了枯燥单调的厨师工作,搬到了工大桥。那地儿后来拆了盖了欢乐谷,他还回去看过一次,“我当时就在那个跳楼机正下方。”后来他找了一个在耐克做导购的工作,店铺在公主坟,为此他每天5点半就得出门,走到平乐园站去坐52路,7点40到店。
幸运女神终于眷顾到这个乐观勤奋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做模特的朋友一天内接了两个活儿排不开时间,就让他去面试。虽然当时没选上,但被一个经纪人看中留了电话,一周后叫他去了另一个面试,成了。那是,他做兼职模特走一场秀可以拿150块钱,对他来说已是天价。第二年正式入行,之后一帆风顺。
可以说天天出生后,正是张亮事业开始起步之时。工作越来越忙碌,他却保证一个月要陪儿子一周,在走秀的淡季,他会带上全家一起去海岛度假。有时晚上12点在外地收工,第二天早晨8点又要匆匆赶往另一座城市,张亮依然会选择先飞回北京家里,哪怕只呆上四个小时看看儿子熟睡的脸庞,出门前在他额头印上一吻。虽然儿子可能压根不知道爸爸回来过。
几个爸爸私底下交流的时候,都说张亮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从节目里也可以看出,他跟儿子经常欢快击掌,默契十足,显然平时就很亲近。两人都很擅长情感表达,出门时天天一直担忧自己会表现不好,反复问爸爸“相信我会听话吗?”张亮的反应完全是“我当然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谁相信你。”天天则常常把“爸爸我爱死你了”“爸爸你做饭最好吃了”挂在嘴上,在爸爸PK时得了最少的票数(一根狗尾巴草)时,他拔腿就往外跑,被错怪后委屈地回答:“我只是想自己找一根狗尾巴草给你……”
这一幕让很多观众瞬间泪奔,但最动容的还是在第四期结尾的谎言测试游戏中。爸爸们故意摔破孩子细心呵护的鸡蛋,孩子们要么发脾气告状,要么又哭又闹,唯独天天丝毫没有埋怨“坏叔叔”田亮,还让他“快走”。他先是对爸爸撒谎,戳穿时解释“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是他打碎的”,并主动将过错揽自己身上,“对不起,打我吧”。而在面对爸爸的关心时,他边擦眼泪边反过来笑着安慰爸爸“没关系”。
【爱因斯坦名人小故事】推荐阅读:
名人读书故事:名人读书小故事10-29
名人小故事11-01
名人节约小故事11-09
哲理名人读书小故事09-01
感恩的名人小故事09-14
名人的勤学小故事11-16
名人立志的小故事08-27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05-13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