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2024-08-12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通用12篇)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1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以《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珍视生命体验

《詹天佑》一课主要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表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强烈的爱国思想。文章内容浅显,通俗易懂,因而,我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读感悟。如,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他们用笔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由于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们边读边想,边想边画,他们读思结合,手脑并用,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纷纷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从詹天佑的话语中体会到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有的从詹天佑的行动中感受到他身先士卒、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有的从詹天佑的思想中领悟到他一定要为祖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对此,我总是积极地肯定,并加以热情的赞扬。因为,无论哪一种见解,都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生命体验,都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展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组织学生充分阅读,使他们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设活动情境,展示心灵自由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一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如,在教学本课的第五、六自然段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模仿举办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采访活动。活动伊始,我向学生介绍:“各位工人师傅们,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的主持人。今天把各位请来,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当年你们和詹天佑一起修筑京张铁路的有关情况……”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场采访。学生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与“主持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师生在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双方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交流。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尽可能多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自身先要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敢于跳出教材和教参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针对文中的一句话——“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大家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想象一下外宾们会怎样连声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思考以后,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詹天佑及其留下的伟大工程作了一番热切的赞叹,言辞生动,想象丰富。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熏陶,同时,还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使课堂妙趣横生,笑声不断,洋溢着丰富的人文气息。

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2

从小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谈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文章作者]上官敏燕 [文章来源] 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精讲多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讲理论,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上机。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的经验是: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是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平时经验的积累。

2、计算机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要鼓励学生把这种工具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学以致用”是学生进行成功体验的最好方式。例如在辅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课外活动时,我对用一个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只作了少许讲解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我的安排是如果学生在使用中有问题,我再具体解答。但经过短短的几个机时之后,我就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这个软件上做我的`老师了,他们不仅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我讲过的方法绘图,还摸索出其他的方法。我发现学生在用计算机绘图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我对学生未来的主动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具体讲也就是:1、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2、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3、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就要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去帮助学生达到目的。

例如,在指法训练上,我首先就对指法练习软件进行了精心挑选。挑选的标准有两个:1、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指法习惯;2、界面要活泼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训练时间和要求上也作了仔细安排。第一个学期除了专门用几节课来练指法外,以后每节上机课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总的要求是速度可以慢一些,但指法一定争取练准。到第二学期,在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指法后,就可以转向速度训练;训练形式改成只规定训练任务而不限定时间,任务完成得快的学生就有机会在计算机上做他想做的事,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训练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例如:给学生介绍了WORD 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设计,自己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摆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第二个问题“小块文字进行编辑”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都知道WORD 2000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想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他们巧妙利用“绘图” 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于是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了,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形”和“虚线线形” 他们还将文本框的方框线进行随意美化。但是,有的同学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而只想在里面写文字,他们就想出将“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 “白色”。还有其他诸如对所插入的WORD 2000艺术汉字不满意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如将艺术字的线条颜色、字体颜色和填充颜色进行改变等等。线条颜色和字体颜色有四十中调好颜色和自己调颜色以及“带图案颜色”等等,至于填充颜色,花样就更多。除了四十种现成颜色,还可以自己调色,可以有填充效果,填充效果又包括过渡(双色、单色、预设);纹理(预设纹理、其他图形纹理);图案(各种效果)和图片(任何来自文件的图片)填充等等。于是,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将这些技巧都最科学地表现在自己的作业中了。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三到四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给他们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报中,学生之间则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品质教育

语文是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很多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但是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之下,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在提高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很难再有显著的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经过无数教育实践者的探索之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体性不足,而很多教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加大力度开展课堂教学,反而收到了相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的分量越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空间就越小,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完全丧失,在课堂上完全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失去了自我意识,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瓶颈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不高,由于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习历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高考的压力时刻伴随学生的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高考分数的奴隶,在学习中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根本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而这种学习情绪时间久了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其实并不困难,由于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在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财富,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其实也不乏这些珍贵的文化积淀,而教师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这些文化瑰宝的充分利用,例如,教材内容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辞赋以及具有很强时代性和教育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斗争性和教育性都很强,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时代的背景进行渲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所受到的屈辱,学生会从心底泛起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对学生自发地驱动自己的内在学习动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体意识不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挥主体意识的客观条件。

很多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效果,过度地占用课堂时间,将课堂内容安排得过满,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即便是学生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殆尽,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将主体意识慢慢恢复起来。例如,在学习一些比较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理论的角度去学习这些文章,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要对这些文章的深层含义有所感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地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于这些文章的感受和认识,这种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于文章再学习的一个过程,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些主体参与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的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加强学生内在品质的教育,唤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语文的教育更深一层的含义可以扩展到对于学生的品质教育和文化教育,而主体意识的培养亟须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需要有学生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在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过硬的文化知识储备只是顶住这个压力的一个片面的辅助,真正强大的内心才是学生顺利完成高考,实现自己人生理想飞跃的关键性帮助,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也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生内在品质培养的文章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可谓是信手拈来,教师只要对这些文章的深层含义加以重视,并借助这些内容来不断地感染学生,学生的意志和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提高。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是描述成功者的文章,这些成功者在起初都是平凡無奇的普通人,甚至有很多人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如:身体残疾、学习条件困难等等,这些人都是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而披上了成功者光辉的外衣,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反思和崇拜,也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的古文,其中很多都饱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家天下思想,这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是当代年轻人所欠缺的,也是我们亟须唤起的民族意识。这些文章都能够深刻地感染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更加坚定学习的信心和明确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畅怀.培养学习语文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1).

(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4

20世纪90年代末, 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动下, 公共选修课开始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

首先, 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开设有一定任意性, 缺乏对公共选修课明确的理论定义和实践规范。教师申请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采用的教学形式, 与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学识与人格、教学风格与专业知识等因素紧密相关, 加之对公共选修课认识上的偏差, 致使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追求“新鲜、实用、有趣”, 而且缺乏全校整体范围内对课程开设的统一论证和规划。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也与其设立初衷有一定的差距, 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其次, 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上, 每个学期学生需要修满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学分。因此大部分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填满学分空档的工具, 公共选修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是“选”而不“修”, 为了修满学分, “很积极”地去选课, 实际上对课程的选择明显带有市场化和功利化倾向, 如感觉难学的或者教师要求严格的课程肯定不选, 费神的课程不值得选, 时间、精力、金钱无不体现对成本和效益的精打细算。有时在备选的多数课程选课名额已满的情况下, 不得不随意选择一门有空位的课程, 否则无法完成学分任务。学生的公选课学习就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 保证课程考勤和课程作业, 顺利拿到学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 学生习惯于跟随教师的教而学, 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更有甚者, 连基本的跟随学习都无法保证, 随意逃课, 上课开小差做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公共选修课俨然成为师生头疼的“鸡肋”。

再次,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实际中,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如何以统一的步调引导学生进入公选课课程的学习状态, 弥合专业之间的差异, 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在现有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中, 注重教师的传教作用, 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体, 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师的教而进行, 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堂秩序、课堂考勤、课程成绩来进行评价。因此, 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就是如何组织一堂有序的课堂教学, 谈不上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

二、启迪: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角, 而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导演, 学生不是被动吸收知识, 而是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 实现创造性学习的个体。在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为归宿的公共选修课中, 实行主体性教学模式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二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和锻炼;四是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在自己原有基础上, 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70年代的认知主义理论和9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人本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 这一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 对教育理念、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主体性教学模式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最突出的特征, 是“以不同方式强调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不同程度上把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不断演变, 认识视角也发生根本性的转换, “即由各种形式的‘客体本位’转移到‘主体本位’, 由对自然和物的关注转移到对人自身的关注”, 作为反映主体之规定和特质的“主体性”原则被凸现出来了, 与此相伴, 个体本位意识也得到了承认和增强, 人的地位和价值问题愈益受到人们的瞩目, “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了重视和普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体性教育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推行则是人本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在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受, 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借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 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能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做出相应的选择。因此, 在公共选修课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这一特点, 设置合理、充足的课程备选资源, 给予大学生依照自己兴趣、主动选择课程的自由, 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 没有这种自我发展的愿望, 就没有学习的根本动力, 也就无法实现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初衷。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教育的过程实质是实现将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或者经验内化为个体素养的过程, 从而帮助个体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恰恰为教育过程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加工过程对知识生成或知识结构的作用, 它既强调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也不能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下, 教师应该进行公共选修课课堂角色的重新定位, 相信并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做好学生知识建构的服务者;学生亦需要完成角色转换, 要认识到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 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方案: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一) 以学习兴趣为导向

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强烈的探究兴趣指引下, 自我追求成功的过程。

首先, 要端正对公共选修课地位的认识, 学生选课应该本着以拓展知识面的原则、以学习兴趣为导向进行相关课程选修, 摒弃以往那种为完成公共选修课学分而盲目选课的错误做法。

其次, 探索多种课程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要求在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上, 应该不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增强公共选修课的实效性。

再次, 要实现以上两种效果, 必须保证公共选修课备选课程的多样性, 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反馈, 了解学生对现有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评价, 了解学生当中对公共选修课内容有什么新的需求, 结合学校师资实际, 来增开新的课程。

(二) 以教学情境设置为基本框架

公共选修课主要仍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公共选修课应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手段,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在课堂中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平台,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其主体参与的意识, 通过教学情境的体验来领悟知识的真谛, 教师也能够在学生的探讨与提问中汲取科研灵感。一般来说, 公共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来自理、工、文、管、经等各个专业, 教师首先应该对选修此课程学生的专业背景情况做详细的了解, 以便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更具有普遍性, 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更深刻理解情境设置。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个体的知识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获得的,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把教学情境的设置放在教学研究内容的重要位置。如在知识产权法公共选修课上, 可以按照狭义上的知识产权所包含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三部分内容, 针对不同行业涉及到的不同的知识产权内容, 结合已经掌握的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来源, 将全班分成几组, 布置课外文献阅读, 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各小组的自主学习成果,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相互提问, 深刻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通过创设这一教学情境,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过程。

(三) 以主体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根本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以及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与反应, 进行教学方法单一的或者综合的运用。一些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方法、多向互动式方法、启发式方法、角色扮演方法、情景模拟方法、自我设计方法、共同归纳方法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难点, 把主体性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渗透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行动的指导和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 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也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必经途径。如在理解著作权这一基本概念时, 可以启发学生列举一下日常生活中涉及著作权内容的实例, 对学生的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著作权的概念进行分析, 判断举例是否恰当。学生通常首先会想到文学创作、论文等文字作品。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 如思考一下, 娱乐活动中是否存在通过独创形成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这样就很容易想到音乐作品、电影作品也属于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而且这一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一直参与其中, 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知识学习, 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大有裨益。鉴于公共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单纯的理论讲授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失去兴趣,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让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成为对课程教学过程参与的源动力, 才能发挥出公共选修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现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有益尝试, 也必将为教师、为学生带来很多收获。从教师的角度看, 在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强调主体性教学模式, 即是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开设的公选课, 多是与其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 能够启发教师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会有新的思路和灵感。从学生的角度看, 通过公共选修课的途径拓展知识面是对主干课程学习的有益补充, 也能培养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摘要:文章通过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反思, 指出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借鉴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提出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建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闰青.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主体性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7) .

[2]、刘放桐.“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J].学术月刊, 1999 (10) .

[3]、侯才.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J].长白学刊, 2005 (1) .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5

【摘要】 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Q201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立足于课堂消化吸收基础理论知识,以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为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特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参加课堂内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主体实践主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国情,透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几年来,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

1、专题参与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以专题为中心,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关键点的一种新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做法是从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等)出发,并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专题,并组织、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然后分组进行互动交流,最后依据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通过专题的准备、策划和凝练,切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课堂主体参与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展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如山东的学生代表展示特色说书、东北的学生代表展示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等。这次亲身体验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介绍家乡文化特点的人生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俗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热情。

2、学生授课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规划板书亲临课堂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第一章第5节《科学发展》作为以学生讲课为主授课形式,在学生热情参与和老师、学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师主导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能引导学生求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意识;三是能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四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身临其境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置当时情境、学生自编并模拟情景、感悟当时急切心态、教师引导总结、反思前进等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提高了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今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怎样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呢?一所最好的大学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他人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事情,要靠自己来处理。因此我们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环节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环节中:一是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实践调研题目,让学生个体和分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去调研并撰写调研提纲、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体会。如根据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了当前几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后住房问题等等。二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社区、农村等实地考察调研,并组织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三是组织学生听学校组织的报告和讲座、其他单位组织的公益讲座等。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调研活动中既需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需要分组团体写作完成,发挥了团体的协作作用。二是切实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国情等。三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1、结合思政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科学合理、取舍等当的规划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坚持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学专业、心理特点分层分级的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到务实高效,切实让学生真学到知识、真学会知识、真懂知识、真会用知识。

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选题,并探求务实高效的操作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结合点,根据文、理学生的具体特点、专业特点、理论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一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选题,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还要探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操作形式,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学长访谈、名著选读、精彩课件等。

3、在“备”上下功夫。一是课前悉心布置与分类指导。在确定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活动后,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案、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课堂上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后做出鼓励式评价和纳入期末考试总评。通过教师鼓励性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另外,并把学生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学生的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范围。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6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直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1]它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一年来,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我尝试将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积极运用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里,以《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主体性课堂教学前提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是指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和自觉的学习态度。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前提。

1、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课堂学习场景。创设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洋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实践]在教学中设计引入问题题组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已知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3、已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问题4、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在问题1、2的对比下,通过问题3设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矛盾,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学生先是产生了困惑,继而质疑——能做吗?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学生在质疑中引发了争论和猜测,知道了要想使问题接解出,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同时也营造一个共同发展,和谐交流的氛围,通过对话、争论、讨论、研究、质疑、辩论等多种方式的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思考]学生们的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受兴趣的驱动。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头脑中积极思考,在操作中积极探索,直到问题最终被解决。巧设问题,是向他们提出挑战,他们因而感到好奇,同时渴望能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这是一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

2、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愉快的学习情趣,是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可以使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也实现了从厌学、死学、苦学向要学、乐学、善学的转变。

[实践]我让学生自己添加合适的条件,编写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在编题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数学符号的复习、理解,数学语言的使用等知识和技能自然融入其中.学生对自己编题这种学习方式感到很好奇,他们对自己编的题能否解出来,非常感兴趣,也很关注别人编的题自己是否都会解,课堂上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思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堂自主学习形式,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尊重个体差异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 [3]。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实践]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过(1,3),请你添加合适的条件,能求出满足条件的函数解析式.一个学生添加的条件是:对称轴是x=1,顶点是(1,2),求这个函数解析式.我没有否定学生添加的条件,而是诱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寻找错误所在——“图象过(1,3),顶点是(1,2)”,在我的启发下,这个学生将问题纠正为: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过(1,3),对称轴是x=2,顶点是(2,2).显然学生修改后还存在问题,我让这个学生说出解题过程,我在黑板上板书。解完我提出问题:条件中对称轴是x=2還没有用,题目就解出来了,说明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明确了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时候,所给的条件应该是独立的条件.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性”教学,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出发,寻找根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主体性课堂教学重点在把握好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

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并和谐发展的师生、生生关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1、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过程的进展,和谐的生态课堂,师生关系不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课程追求的理念”[3]因为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思考时间都相对增加,思维的空间开阔,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

2、生生互动

教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交流的场所,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组间成员的竞争和共享,可以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它除了体现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以外,还可以体现在班内外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主体性课堂教学关键在灵活教学、激励创新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生的创造性是其“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四、主体性课堂教学难点在多方式多渠道地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学生成功的体验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保证。评价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做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点,乐于接纳同伴的意见,敢于对同伴提出批评和建议,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谐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实践探讨 篇7

一、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的原则

1. 层次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需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开展, 旨在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都获得进步。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差异, 学习能力的不同, 层次的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充分把握层次性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开展分层次的多维度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在教学测评中也需要把握层次, 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各自的提高, 贯彻主体性教学的政策方针。

2. 积极引导、激励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政治课堂的理论知识较多, 比较枯燥, 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 进行师生互动的学生也寥寥无几,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为了打破常规教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需要充分的采用教学策略和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如视频、图片、小故事等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积极的点拨学生, 引导学生, 充分的进行师生互动, 鼓励不喜爱发言提问的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 调动课堂的活跃氛围, 设置提问互动的环节,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有效的互动,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 彰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不仅是让学生注重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理解、掌握、运用, 更是教授学生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单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永远不够的。此外, 由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相对枯燥, 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等, 为了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改变课堂教学的沉闷, 调节课堂气氛, 就需要教师重视实践性原则, 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践的重要性, 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策略

1. 主体发展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 它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政治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主体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获得更多的实践的体现, 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精髓。例如, 在学习“储蓄、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章节知识时, 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分组调查研究, 试着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投资行为;在学习辨证唯物主义“矛盾”知识时, 就可以让学生罗列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分清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掌握它们各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对于人物的评价也要是非分明、明辨主次, 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此外, 进行学生的主体发展训练, 除了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外, 还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 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主体发展的意识。

2. 点拨引导, 激情示趣, 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 课堂是教师一人的舞台, 但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 新课标的到来, 课堂教学的也得到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逻辑思想、理论性特别强, 尤其是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这些部分内容的授课中, 大多枯燥, 因此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如播放录像、图片或者自主设计小品表演等等, 或者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进行提问, 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后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引导, 让学生在专注于教学活动的同时, 主动认真地学习。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精讲结束后, 鼓励和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中学到了什么, 下次课堂上继续讨论, 这样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良好途径。

3.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 同时也是教学成果的载体, 其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开展主体性教育, 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唯有自主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 而且能学以致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 都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训练, 根据具体的情境创设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自行的进行有效的训练, 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自主训练的机会, 同时还增强了其自信心。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在学习了“矛盾”这一章节后, 教师可以就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如:矛盾不是千篇一律的, 不同的矛盾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这一哲理的成语或俗语很多, 你能举例说明吗?又或者让学生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知识与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进行详细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自主性的问题探究, 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还能够帮助学生主体得到发展。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中, 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课堂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 学生也不是被动学习, 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帮助学生开展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的运用良好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育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实践学习,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热情,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在教师的点拨下, 进行良好的有效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考中的重要一个科目, 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科目, 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授课中, 需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的积极学习。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实践探讨, 首先是介绍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的三个原则, 包括层次性原则、积极引导、激励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其次是重点讲述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的策略, 包括主体发展策略, 点拨引导, 激情示趣, 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策略, 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策略。从这些方面充分的体现高中思想政治主体性教学实践, 希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关森.政治课教学主体性原则教学实践浅淡[J].政治课教学, 2000, (11) ;58-59.

[2]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 2001, (2) :22-24.

[3]缪兴秀.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及其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1) :12-13.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8

一、高校思政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内涵及特征分析

主体性实践教学,指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入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完成课堂教学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尊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旨在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所制定的相关活动。主体性指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从内涵角度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主体性实践教学的特征主要有:

1)环境民主性。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以顾问的身份帮助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并教育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顾问的有效方式。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也发展成为自由、公平、民主的协商关系。

2)活动开放性。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活动的支持,活动是自由开放的:主体心态积极向上,没有消极情绪;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与教师做掌握的知识范围;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学结果评判公开、共正。

3)过程体验性。依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参加相关体验性活动,亲身感受活动的魅力,从而提升认知,开发思维,为良好思维与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

4)发展全面性。发展是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指的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发展的优势。

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影响

思政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具体而言:首先,教学内容陈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且教师灌输的都是已经明确的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认识,加之学生产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其次,教学方式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旨在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以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能力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管理评价封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旨在强调管理的服从与统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管理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课时短、学生多等,所以考试内容、答案都有统一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存在的差异性。从教学评价角度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忽略方法与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背诵,阻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这种管理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以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思政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各个高校的关注与重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但部分高校在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后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思政理论课重要性的良好认识。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的心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的这种低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及阻碍了教学进度。因此,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点内容,其旨在强调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虽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造与发明,但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从方面多层次考虑与处理问题,以及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与开阔自己的眼界。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与发挥,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与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教育与指导,即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实践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完善,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主体性实践教学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依据学生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但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引发的教学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高校需要在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实践,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主体性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旨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可以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其优势尤为突出,所以加强高校思政课主体性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

[2]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9

一、初中地理学科概述

初中地理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的特点, 而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是地理学的基础, 尽管其在实际内容上被划分到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然而其自然科学属性仍然不能忽视。中学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的地理环境相关知识, 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树立“生本”意识

目前, 很多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生本”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不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同时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对此,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学生热情

将其看做是“副科”, 对其不够重视。同时一些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科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常常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使得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为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转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当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解特别行政区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如向学生展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会晤的照片,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领土的完整性和不容分割性, 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在讲解亚洲人文环境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我国传统的节日, 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 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独特性, 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学生的情感和课堂教学有机统一, 有效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

2.肯定学生价值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性, 应当肯定学生的价值。首先, 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程度, 注重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展开, 同时利用相关教学资源,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地势地形”相关知识时, 可以采用借助数据资料、图片以及黑板报等方式, 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特征。具备一定教学条件的学校, 教师还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我国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特征向学生展示, 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家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势地形特征。其次,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再次, 教师应当注重情感评价的应用。初中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这一心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可以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在设计相关地理问题时, 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还应当转变传统的应试评价方式, 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技能实践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突出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以人为本

1.利用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解“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高山下沉、海平面上升以及同一地域内部环境的变化等相关图片,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由自主产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想法。同时, 教师也应当抓住学生的疑问点, 将学生引入相关的地理知识理论学习中, 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突出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表现环境,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多元的教学道具来开展初中地理教学, 发挥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主体性。如教师在讲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以及地域特产等相关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传统、陈旧的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一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热情, 肯定学生价值, 树立“生本”意识,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毕志华.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科教导刊, 2013 (21) .

[2]王洪琴.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2 (5) .

[3]耿丽华.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7) .

[4]朱丽花.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兴趣[J].中国文房四宝, 2013 (4) .

[5]卢保利.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兴趣[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15) .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10

1 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校内学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建设委员会调研, 招生就业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了解到我校学生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质上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且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然而, 这种评价在认识和客观上的片面性必然导致评价内容的片面性[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间的互动活动, 只强调教师一面, 片面性不可避免。从课堂评价内容来看, 一般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 尽管它具有多面性, 但却是片面中的多面性 (即从教的方面思考的结果) 。由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 教师往往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和客体, 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 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萎缩, 而且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尤其缺乏职业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加以渗透。因此, 树立广义实践教学观念, 开展实践教学, 构建主体性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资源, 提高学习效能, 增强社会竞争力, 缩短职业适应期, 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 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 实现学生由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进而办出职校特色。

2 主体性教学体系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师生互动, 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与规范。在教学评价上,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以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主体性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2.1 自主性

主要指学生体现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能力等。教师则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使其获得成功体验, 从而不断激励自己, 认识自己, 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2.2 主动性

主要指学生能表现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教师则应创设竞争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求知, 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2.3 创造性

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也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不可低估的一点。

3 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整体思路

以学为镜, 评价实践教学水平, 能够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评价标准不同会引发不一样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是为了学, 是为了不教。因此, 基于主体性教学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评价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 并以其来反映实践教学状况, 反映教师教学状况, 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以学为镜能使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理性分析, 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激励教师与时俱进, 认真上好每一堂实践课。

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 运用教学评价手段加强教师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教师教学工作作出客观评价, 既可以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了解自身不足, 自觉调控自身行为,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又可以促进学校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校更加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 主体性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探索

4.1 主体性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强调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呈现的状况为参照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本标准由2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成。2个一级指标教师主导性评价占50分, 学生主体性评价占50分;教学有特色, 有创新点, 生动、有趣的可获得额外1~5分加分;情感目标中渗透医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获得额外1~5分加分;总分最高为 (100+10) 分, 见表1。

每个二级指标按A、B、C、D 4个等级进行判断, 其中A、B、C、D分别表示优、良、可、差。每个等级可根据评价要点从整体上进行考量, 并在评价表相应栏内画“√”。

4.2 主体性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1) 知识目标的达成。尊重差异, 主体性实践教学认为没有差生, 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因而教师应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做到心中有“人”, 因“人”施教。

(2) 能力目标的达成。 (1) 主动学习能力。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还是自主探究获得的。这将促进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 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3]。 (2) 合作学习能力。主体性实践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 既为学生主体发展提供了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互为师生的机会, 又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3) 情感目标的达成。 (1) 职业意识的有机渗透。主体性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注陶冶职业道德情操。持续增加的护患纠纷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医德教育。 (2) 体验成功的愉悦。传统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揭短”, 不少学生积累的是学习失败的体验, 强化的是消极的自我意识。而主体性实践教学重视学生个人感受, 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促使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瞿蕾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6) :595~596.

[2]马醒花, 岳凤桐.职业学校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J].纺织教育, 2006 (3) :40~42.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11

(一)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讲理论,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上机。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的经验是: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是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接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平时经验的积累。

(二)计算机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要鼓励学生把这种工具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学以致用”是学生进行成功体验的最好方式。例如在辅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课外活动时,我对用一个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只作了少许讲解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使用。我的安排是如果学生在使用中有问题,我再具体解答。但经过短短的几个机时之后,我就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这个软件上做我的老师了,他们不仅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我讲过的方法绘图,还摸索出其他的方法。我发现学生在用计算机绘图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我对学生未来的主动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具体讲也就是:1.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2.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3.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就要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去帮助学生达到目的。

例如,在指法训练上,我首先就对指法练习软件进行了精心挑选。挑选的标准有两个:1.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指法习惯;2.界面要活泼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训练时间和要求上也作了仔细安排。第一个学期除了专门用几节课来练指法外,以后每节上机课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总的要求是速度可以慢一些,但指法一定争取练准。到第二学期,在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指法后,就可以转向速度训练;训练形式改成只规定训练任务而不限定时间,任务完成得快的学生就有机会在计算机上做他想做的事,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训练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例如:给学生介绍了WORD 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设计,自己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我讓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摆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这样图片就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第二个问题“小块文字进行编辑”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大家都知道WORD 2000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想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他们巧妙利用“绘图” 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于是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了,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形”和“虚线线形” 他们还将文本框的方框线进行随意美化。但是,有的同学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而只想在里面写文字,他们就想出将“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 “白色”。还有其他诸如对所插入的WORD 2000艺术汉字不满意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如将艺术字的线条颜色、字体颜色和填充颜色进行改变等等。线条颜色和字体颜色有四十中调好颜色和自己调颜色以及“带图案颜色”等等,至于填充颜色,花样就更多。除了四十种现成颜色,还可以自己调色,可以有填充效果,填充效果又包括过渡(双色、单色、预设);纹理(预设纹理、其他图形纹理);图案(各种效果)和图片(任何来自文件的图片)填充等等。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主体性研究

高职教育是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其中, 思政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情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 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逐步引入到高职思政课教学中, 实践教学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传统观念的残余桎梏、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性表现在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基础。目前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展开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但部分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是学生的兴趣缺失。不少学生都是抱着学技术的心态, 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归类为“副科”, 认为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结果, 能及格通过拿到学分就大功告成, 这种情绪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故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目光, 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自身具有比较强烈的理论性, 且时代感不那么明显, 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这时, 教师可采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迹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艰辛的奋斗历程、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体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科学思想带来的精神动力, 教师可从旁引导, 讲述这些思想在当下仍旧尤其重要实践意义,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观结束后教师可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让学生寻找毛泽东思想应用于现代化建设和指导实际生活的例子, 实现学生实践性学习的充分调动, 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二、巧妙建构学生成就动机

构建成就动机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动力,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 心中或多或少都萦绕着自卑感与挫败感, 有些时候他们厌倦学习反而是因为太想获得成功, 想证明自己引发的无力感, 教师应当注重对这一现象的发掘, 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巧妙构建学生实践学习中的成就动机, 让学生体味成就感, 转变人生态度。提到成就动机, 最容易想到的是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这种小竞赛形式, 比赛形式有其显著优点, 如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等等, 但应注意主题的选择和良性竞争意识的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 应选择有价值的、切合社会热点的问题作为比赛主题如通俗文学与传统名著的重要性比对、网络的实用性与娱乐性等, 以期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实现积极引导。良性竞争意识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高职学生仍处在一个冲动的年纪, 实践活动中也有可能因为些许不愉快争得面红耳赤, 遇到这种现象, 教师应从旁协助, 力求学生通过交流沟通解决问题, 实现合作意识与良性竞争意识的提升。此外, 还可借助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成就动机, 例如尊老爱幼道德课节学习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参与志愿实践活动, 没有什么比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 在与老人沟通、陪孩童玩耍、给老人和孩子们表演节目的过程中, 学生的内心也将收获喜悦, 在掌声与期待中体会心灵的满足, 这种成就感源于精神情感, 使人充实、发人深省, 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有利的引导作用。

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 大部分学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时间就要步入社会, 融入更大的社交网络, 而这时高职生的年龄依旧是比较小的, 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首先, 教师可通过讲述名人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选取的人物尽量为实业家和技术工人如马云、老窦等, 让学生有期盼感和代入感。在树立职业目标后, 教师可布置实践调查任务, 让学生亲自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职业出路、工作范围, 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分配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形成后, 重要的就是专业知识技能与职场素养训练, 知识技能由专业课培养, 思政课可以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的提升服务。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展会志愿服务活动, 在活动中拓宽学生视野, 让学生体会责任感和工作的紧张感, 可让学生简单撰写实习报告进行总结, 将实践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深化。

四、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面, 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动手能力,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更是有其显著意义。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基础水平较差、知识储备量较少, 但其创新意识较强, 甚至会超过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 并且, 大部分高职生都喜爱标新立异, 喜欢自己琢磨、研究一些东西,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 因势利导, 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向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比如网络道德的学习中, 教师可针对目前网络信息不安全的现象, 让学生出谋划策, 减轻这一烦恼。当然, 思政课教学本身的目标并不是期待学生真的做出创造发明, 只是希望通过这一头脑风暴的过程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思维的锻炼。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调动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任务,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同时, 还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及时修正,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音, 蒋晓云.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36) .

上一篇:学习效率打败学习时间下一篇:无源光网络(P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