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模式

2024-08-04

主体模式(精选12篇)

主体模式 篇1

我国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师讲, 学生学, 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核心的, 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注意联系社会生活, 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 坚持完整的学习结构, 将语文学习放之于生活中进行,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素质。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了“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基本以课堂讲解, 学生负责听取和吸收的单向吸收的模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违背了现代教育事业的本质。

二、初中语文课堂主体教学的实践

(一) 小组合作的主体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大都是文字叙述的东西, 很多学生会觉得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 但是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或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方面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 当我们讲解一篇现代文的时候, 大都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熟悉文章内容, 然后分段进行分析, 最后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那么, 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上步骤首先把班级的学生按照每行或每排分成几组, 按照第一步, 分组分角色的进行朗读, 让每一个学生对文章都有了解, 然后在分组进行对文章分析, 概括段意, 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讨论结束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说说本组组员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 最后教师进行引导, 把每一个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总结, 完善学生们对本篇文章讨论的结果。在这一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合作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 也达到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

(二) 教学“换位”的主体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教”, 学生“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换位即学生讲, 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举个例子说说,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这一课的时候, 带领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初步的引导本课大概所讲的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每一个同学对理想理解的都不一样, 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 在这样换位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 而且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集中到课堂上来, 最后老师对学生讲解不足和不透彻的地方做详细地分析, 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通过这样换位教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才能从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 尊重主体的个体差异, 实现平等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广阔的空间, 是一个发挥个人想像的课堂, 而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特点、思想、思维结构都不是千篇一律的,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或思维结构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观点等, 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在课堂上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略差一点的学生, 当他们有疑问、有困难的时候, 都要耐心的、及时的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 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四) 理论联系实践, 强化主体参与的意识

初中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存在, 不能以教师文本, 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课堂效益。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的理论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越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 不仅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这一课时, 无论教师用怎样华丽的语言去讲解, 学生都无法体会到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 因此我们采用实践的教学手段,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学生们亲眼看看植物冒出绿芽、冰雪开始融化的场景, 让学生亲身体会春的美好, 感受到春天来临时万物的变化。然后回到班级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春’, 并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象总结春的特点, 那么, 我相信通过学生主体亲自体验和感受, 对本节《春》的内容理解的一定会很透彻, 要远比教师口述春天特点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总结:

当今时代,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 客观上要求语文应该是开放而现代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初中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 关注学生生活, 开放语文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充当学习主人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让初中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

主体模式 篇2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创新培养模式 践行主体德育 篇3

落实主体为主,积极实践主体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要实现自我教育,没有自身的主体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保姆强加的方式,始终以学生自主需要为立足点,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意识、主动感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促成自主实践。只有这样,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才会成为可能。

落实主体为主,新洲一中注意从入校军训和起始年级抓起,集成特色军训、校园生活及学习指导、礼仪教育等特色校本活动,积极引导新生和高一年级学生开展互帮、互学、互评、互补、互促的“五互”活动,着力培养自觉、自理、自善、自律、自强的“五自”精神。

新洲一中每年“三月春风募捐”近10万元善款,学生自主筹划,自主组织,自主募捐;每年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近40个项目,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评价。

学校从2002年起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已历十二载。通过纪律仲裁委员会、卫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委员会、生活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机构,学生自主组织,自行设计,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普遍实行学生干部公开竞选制度和班级轮流值周制度,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实践证明,充分凸显自主性,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自主管理,让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种子永驻学子的心间。

注重科学规划,努力彰显德育系统性

有效德育,必须是科学谋划的德育,必然是系统缜密的德育。新洲一中打造有效德育,注意通盘筹划,系统推进。具体做法是,按照年度德育总体目标,以学历年为时间单元,结合节庆、节令及校情、学情赋予每月不同的德育主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框架。如,9月为“开学月”,结合军训、入学教育、“推普”等开展“励志周”、“立行周”、“推普周”等活动;12月为“安全月”,与警务、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合作开展守法、交通、用电、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活动;2月为“立德月”,在新学期伊始开展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5月为“艺术节”,开展集体荣誉感、科技、审美、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同时,在长期的探索中,学校注意“五个结合”:在目标上,既要考虑社会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在内容上,既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科学整合,以突出学校德育个性;在途径和方法上,讲求全过程性和科学性,既“内得于己”,又“外施于人”;在过程中,讲求全覆盖,“德言、德行、德风”处处皆风范,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注意过程生成,不断强化德育实践

德育的实效性只有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呈现。德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明是非、懂道理。如果德育仅仅停留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的德育只能是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长期的实践中,新洲一中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公民性发展和艺术及审美发展,不断探索“主体德育”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七大德育实践系列”:学科教学渗透系列寓德于教,常规活动系列人性人本,专题活动系列集成高效,生活与养成教育系列规范长效,社团活动系列多样常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关照身心,环境育人系列浸润无声。源于实践、面向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七大系列” 共同构成一个彼此衔接、互促互进的整体,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深化,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习得,道德习惯在实践中养成,道德价值观在实践中确立。

新洲一中特别注重突破课堂教育教学这一实践难点,注意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养成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注意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精心渗透,在“点”上下功夫,即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抓住生长点,找准结合点。二是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普遍采取入境、动情、激思、砺志“四步曲”,通过情景再现,过程重设的“情景剧”“课本剧”“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知识串联、情感交流、激发思考、浸润心灵,以培养学生自主心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

强化自我实现,坚持德育生活化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是现代德育的新理念之一。德育生活化强调以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活动中,去践行,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积淀情感体验,迸发心灵火花,激发道德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最终达成自我实现,拥抱世界、拥有自我的目标。

在生活中注意习惯养成。通过“班级量化管理”精细化,对学生的升旗、早操、午休、晚寝、宣传、集会、班团活动、卫生、违纪督查、好人好事、大型活动、自行车摆放等生活细节进行考核引导,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着力行为习惯养成。

在生活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常态化的校园纪律巡查、班级值周、楼道值日、水电安全节约监督以及系列化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板报、演讲、国旗下讲话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使命感及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

在生活中强化主体互动。通过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经典诵读、文明礼仪宣传、诗歌创作、废旧电池回收、校园花木“领养”、访贫问孤、励志感恩、防火防震逃生大演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着力“五种能力”培养及综合素养提升。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责任重大,使命更光荣。大力推进有效德育,打造人民满意教育,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一中)

医院评审主体模式的探讨 篇4

1 海外医院评审主体模式概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泰国、我国台湾、巴西和南非这10个国家(地区)的医院评审工作开展的较为成熟,各有特色,在当地具有一定代表性,故本文从医院评审的起源、承担机构(开展项目)、机构性质、筹资模式和管理模式这几个方面对其评审主体进行了总结,详见表1。

从这1 0个国家(地区)的文献对比中可以看出,除英国、德国和巴西(资料不全)之外,所有国家(地区)的医院评审都采用了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主体模式。而在这些国家(地区)中,除美国的医院评审和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关系,是纯自由的和市场化的之外,其他国家(地区)的评审工作均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下进行。英国和德国分别采用政府作为评审主体以及营利性质的公司作为评审主体的模式。

评审机构的筹资渠道有政府预算,如英国、巴西;有营利性评审收费,如德国;有非营利性的评审收费和捐款,如南非、日本。

管理模式以理事会居多,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理事会多由行业学(协)会、保险公司、科研机构、消费者代表等利益相关方组成。政府作为评审主体的国家相应的采用行政管理的模式开展评审工作,如英国。

2 国外医院评审主体模式分析

国内外的医院评审机构,无外乎三种类型:完全独立的医院评审机构,如美国、德国;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医院评审机构,如泰国;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评审工作,如英国[17]。

2.1 以独立的第三方作为评审主体

这种模式是目前被采用最广泛的方式。首先作为第三方,其评审无论是着重于医院绩效或者患者安全都不容易受到利益或行政指令的影响,更能够代表公众权益,评审结果的公信力比较高。其次,承担评审任务的多为科研机构或专业的学术团体,能够为评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从根本上保障评审的科学性。再次,其评审目标多为促进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评审结果不具有处罚性,医院易于配合和接受,有利于保障评审的真实性。

注:在机构性质一栏,1代表独立、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机构;2代表政府;3代表营利性公司。

如果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其资金来源和储备不充足,可能会对评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如JCAHO的国际部开展的许多海外项目中可能存在着放宽评审标准以吸引更多医院参加评审的问题。由于其资金很多来源于商业提供者和保险公司的捐助,可能会对其构成一定影响。而且学术团体中许多参与评审的专家均同时在各大医疗机构任职,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评审制度规避评审员人为的偏向性,真正保证第三方的公正和公平,是一直都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果是营利性质的机构,其本身具有的营利性质可能会对评审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评审公信力的下降。

2.2 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作为评审主体

这种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的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引入第三方对医院进行评审和监督,能够更好地保证评审的公平性,同时受政府委托又使得评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第二,建立了实体机构,无论从组织机构还是人员上都能对评审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进行保障;第三,将政府从繁琐的技术工作中抽离出来,使其能够真正地利用医院评审的工具对医院的整体绩效进行监督和管理;第四,第三方组织是一个专业化的组织,它具有专业化的医院评审队伍,这不仅有助于医院评审标准的科学设计,而且有助于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咨询服务的规范性[17]。

但是,一般来讲,在这种模式下评审办法的制定、评审标准的更迭、评审员的任免、评审结果的发布都需要经过政府批准,管理的层级多,制定和审批的周期长,不利于评审办法和标准的及时更新。评审标准的制定亦会受到当时卫生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引起重点内容的变化,影响评审标准的延续性。评审结果也可能会受到行政指令的干涉,而降低其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比性。

2.3 以政府作为评审主体

政府的重视和参与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或评审开展较晚的国家(地区)评审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政府拥有在短时间内调动优势资源的能力,可以迅速有力地将评审工作开展起来。而且政府作为主导机构可以更好的把控评审的引导方向,可以在支付程序中优先选择通过评审的项目,并将评审作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工具更好地利用。

评审工作专业复杂、细致繁琐,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支持,一般的政府机构的人员配置难以达到日常评审工作的需求。如果采取临时组建专家组的方式,又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评审员不固定,评审的随机性大,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公立医院一般都归属政府管理,再由政府组织评价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政府评价的结果往往又和医院的人财物的配置挂钩,容易出现医院弄虚作假的现象。政府的换届选举也会影响到医院评审重点关注领域的持续和稳定。

3 我国医院评审主体模式概况

从1989年开始,我国的医院评审工作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第一周期全国范围内的医院评审中,我国主要采用了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评审主体模式,即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评审的组织和领导,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地区)、县(区、市)四级卫生行政部门各自成立各级的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20]具体进行评审工作。各级评审委员会均为虚设机构,主要由相关专家组成,这些专家多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平时在医院工作,评审时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进行评审工作。经过10年的实践,这种模式的评审工作被暂停。究其原因,除了评审本身在方法和标准中存在的缺陷之外,还和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评审主体模式相关。我国的医疗机构绝大部分都是公立机构,由卫生部进行评审就会存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之嫌,缺乏其他利益相关部门的监督,所以难以保证其公平公正。而且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是虚设机构,评审员不固定,难以保证其对标准把握的一致性和开展工作的稳定性,进而对评审质量造成影响。

在卫生部主要医院评审工作暂停之后,部分省市仍进行医院评审工作,例如浙江省。而江苏省用基本现代化医院建设代替医院评审,但依然是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院评审主体。2 0 0 8年海南成立了“海南省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监管中心”,该中心不具有法人资格,组建监管中心的决策是由省卫生厅做出的,其设施设备和运行费用由省卫生厅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对监管中心实施科层制管理方式[21]。2009年上海市卫生局对医院评审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委托上海市医院协会组建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具体负责医院评审工作[22]。中心在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委员会和办公室的领导下,有1 0名专职人员[2,3],实质也是卫生行政部门对中心实施科层制管理。这两个省市只是停留在第三方监管,还不是第三方机构评审。但第三方监管和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审具有类似的职能和优势。

2011年,卫生部在发布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评审组织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组建或是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适宜第三方机构,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第一次认可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至于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评审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是隶属关系还是合同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4 我国医院评审主体模式探讨

2 0 1 1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文件,预示着中国医院评审进入常态化进程,因此需要对医院评审长效机制进行研究。医院评审主体模式是医院评审长效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目前卫生部在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设有卫生部医院评价评审项目办公室,办公室在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领导下工作,专职人员少,承担组织起草各级各类医院评审标准以及相关信息监测等职能,卫生部对办公室的管理是科层制管理。面对全国的医院评审工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专业性要求高,不仅需要专业组织开展医院评审工作的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标准制定和修订,同时需要一个专业组织负责对医院迎接评审,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以确保医院评审的长效机制。因此建议借鉴国外大部分国家(地区)的模式建立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建立国家医院评审研究院或研究所,在卫生部的指导、监督下承担以上这些职能。作为政府服务的公共实体,对政府负责,由政府筹资,这是行政改革的一个趋势。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以“决策”与“执行”相分离原则,推行“执行机构”化改革[24]。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医院评审研究院(所)机构不是隶属关系,转为契约关系,对它进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发挥决策作用。

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在此次医院评审工作中多数成立了医院评审领导小组,卫生厅医管处设立办公室,组建医院评审专家委员会,负责医院评审的具体实施,与第一周期评审工作的组织架构基本一致。只有上海市卫生局组建了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具体负责医院评审实施,以“第三方监管”模式探索医院评审的不同主体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初显成效,提高了评审效率,减少了行政影响,规范了评审工作,增加了评审结果的公信力。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政府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也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医院评审主体模式。

医院评审组织的筹资是保证医院评审组织正常运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1995年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评审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申请评审的医疗机构应向评审委员会缴纳评审费,评审费只能用于开展医疗机构评审活动的正常支出,评审委员会对医疗机构的不定期重点检查不另行收费。”但在第一周期这部分评审费只是包括评审专家的住宿费和专家费,不包括医院评审委员会运营费。为了确保医院评审工作的长效机制,医院评审组织的筹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来自捐款或收取包括运营费在内的评审费。

主体性教学模式学习总结 篇5

高一物理组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这一思路下,我们高一物理组开设了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上试验课、示范课,所有的物理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我物理组举行教研活动,基本上围绕主体性教学示范课进行,一位为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最后组织评课。通过全组教师的认真学习、研讨,教师们对主题性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1)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授课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现在的更广泛的学习来源和多渠道的知识信息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习和知识来源更具有无限扩展性。

(3)变传统教学的问题只有唯一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再现和模仿为现在的学生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

(4)变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论的自由”。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篇6

一、如何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放在第二位置,把学生推向前台,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维。

二、如何实施“主导一主体”的教学思想

1.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教学文言文时,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议论性的文体,学生不易掌握,可提炼出其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寓言故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另外,可以变背景介绍为背景故事。

2.示范诵读与学生诵读

“读”可以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可以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了解文言句子的停顿与节奏,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

(1)教师范读与学生诵渎相结合

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读音、准确句渎的引导。当然也可先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2)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

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常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益处。

3.改讲解式为学生研讨

要能顺利进行研讨,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指导学生预习。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手头都有一些有关文言文参考资料,那就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爱翻阅手头资料的特点,巧妙地将讲授课变为研讨课。其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普遍的发言,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讨论疑难,解决疑难。

4.注重文言文的审美愉悦

教学活动,我们要让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魅力,让学生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自由游弋。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鉴赏文言文、发挥主体审美能力的良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注重文言文形式美的魅力。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方面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朴实无华,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教学中,就要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2)注重人物性格的魅力。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于文言文上,其喜怒哀乐的性格情感皆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老师应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人物中深受感动。

(3)注重文章的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为作者“动之以情”,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心境,领会那份“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的从容态度。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具有优秀思想情感的文章,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城市物流主体与管理政策模式 篇7

一、城市物流及其内涵

1.城市物流的定义

综合对城市物流体系的理解,本文拟提出城市物流定义。城市物流是指在特定的城市管理政策环境下,物流服务供给者改变物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满足服务需求者的物品实体转移过程,通过持续的物流服务最终满足城市单位与居民的物质需求。可以说城市物流就是民生物流,在城市范围内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商贸物流、消费物流、部分制造供应物流和逆向物流

2.城市物流的内涵

城市物流的组织与实施,是在既定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特定的城市管理政策环境下完成的,如城市对货运车辆吨位的限制,对车辆限行时间和区域的规定等因此,城市物流是在一个市场资源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竞争进行配置的市场结构中运行的,在实际的物流过程中,将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如交通拥堵、噪音和环境污染等这也决定了城市物流健康发展需要城市物流管理政策的制度保障。

城市物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区域内单位与居民的物质需求城市的稳定与发展体现在满足单位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城市物流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基本服务性质。从单个企业来看,城市物流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物流活动,但从整体城市运行角度,城市物流为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单位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料。

城市物流是在市场主导的条件下完成产品的实体物流过程,物流服务供给者通过提供物流服务,获得收入实现利润物流服务需求者在不同的物流服务水平下,通过比较与选择,购买相关的物流服务,从而促进物流服务水平渐次提高城市管理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来规范城市物流经营环境,提供良性竞争平台而不是代替企业进行具体物流活动。

二、城市物流的四个主体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物流系统的主体是指物流服务行为主体即物流企业由于城市空间布局限制,城市区域内的物流组织与实施较其他物流系统更为复杂。城市物流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一般物流系统的服务供给方(物流企业)和需求方,由于城市物流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和噪音污染等方面产生影响,因而城市管理者在制定物流管理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到物流活动参与者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平衡城市居民的利益诉求。因此,评价和分析城市物流系统,必须将以上参与者纳入考量范畴,综合实际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城市物流主体可分成4类:(1)物流服务供给者;(2)物流服务需求者;(3)城市管理者;(4)城市居民。

与传统物流系统(如图1)比较,由于城市管理者与城市居民利益的加入,城市物流活动变得更为复杂,由简单的企业经济行为转变成在城市环境中追求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社会综合考量,如图2。

1.物流服务供给者是指在城市区域内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物流活动的经营实体,如快递物流企业提供终端配送服务

2.物流服务需求者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因生产或生活需要,对物资和产品产生的运输、仓储或配送等需求的单位或个人,如商贸零售企业包括超市、便利店等。

3.城市管理者是指具有城市管理权力的行政机构,通过制定城市物流管理法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城市物流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道路、配送仓库用地等为城市物流活动提供基础支持。本文所界定的城市管理者只局限在与城市物流直接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商务厅局、交通厅局等机构。城市管理者通过管理政策的延续性,来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4.城市居民在城市物流系统中具有双重性。在特定时间T内,在城市区域内独立于城市物流系统外的城市居住人群。其出行需求和居住舒适需求与城市物流活动,如服务供给者的车辆运营,可能会产生冲突。在特定时间T+1,城市居民亦可能是物流服务需求者。我们将不产生直接物流服务需求的自然人或单位组织,以自提(如手提、自行车或家用轿车等)方式来实现的物体空间转移不计入物流服务需求。

城市物流四个主体的利益取向不同,决定了各主体之间为了不同的目标实现会发生冲突。物流服务供给者的目标是通过最经济的成本提供物流服务获得利润;服务需求者的目标是得到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城市居民的目标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包括新鲜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物美价廉的商品、安全的居住环境等等;城市管理者的目标则是城市正常运转、税收、提供公共设施等。因此冲突在所难免,如,城市物流供给者的货运车辆通行与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会产生冲突。

三、城市物流管理政策如何作用到各主体?

由于城市区域的资源聚集性特点,城市物流活动不可避免会出现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城市物流政策的制定需要在明确各功能主体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政策对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协调和规范。参与到城市物流活动的各个主体的目标不一致性,需要城市管理者注重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在政策实施中更为有效地平衡各主体利益,最终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1.如何制定有效的城市物流管理政策?

目前,城市管理者如发改委、商务部(厅/局)、交通运输部(厅/局)等部门,从不同的规范主体和目标制定出相应政策,来实现对城市物流的管理目标,如图3。因此,各宏观部门的管理目标一致性就非常重要,从不同侧面来实现一个大目标——保证城市物流的高效运转,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保障城市民生。这就需要从更高层面对城市物流管理政策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各功能主管部门的管理政策在实施效果上的一致性,不论是哪一个部门的管理政策,都是聚焦在协调城市物流供给者、需求者和城市居民的关系和利益上,如图4。

2.如何避免城市物流管理政策失效?

实际中,城市管理政策很容易出现“管理重影”问题,即城市管理部门由于不同的部门职责,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都存在差异,因此,城市物流管理政策会出现不同层面、不同的逻辑过程,对同一个系统主体的影响出现不一致情况,这样将对物流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图5虽然在协调不同的物流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不同部门的政策都能以关注民生和城市发展为着力点,但那只会削弱管理政策的部分作用。“管理重影”中最极端情况就是各政策之间作用的相互抵消,即发生“管理对冲”,一部门的政策作用力被另外一项政策全部或部分抵消。

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为城市物流提供基础设施要素,主要有:(1)物流节点是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转运中心、集散中心、配送仓库等;(2)货运通道和交通设施,连接主要物流节点的货运通路包括公路、河道、轨道等。城市管理者要使城市物流健康发展,另外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做好城市物流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具备以城市公共服务支持为出发点的理念,城市物流管理政策才是真正的行之有效。如图6。

四、城市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是各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城市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民生需求,将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图7。

城市物流企业的效率和成本,决定了整个城市物流的效率和成本。城市物流的总成本是依赖于各个城市物流供给方的成本控制。其传导机制:如城市物流政策管理不规范,导致城市物流效率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高,会将部分成本转移,推高城市“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导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蔬菜等价格偏高,从而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福利提供,最终还将影响到国家的CPI指数。

坚持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的选择 篇8

一、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的提出和现实意义

双主体税制机构模式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邓子基在80年代中期提出, 其观点是“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多税种、多次征、多环节调节的复税制体系”。在198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完成后, 双主体税制模式初现框架, 1985年, 流转税比重为46.7%, 所得税比重为34.3%, 两者有接近的迹象。但自从1994年执行新的工商税制以来, 流转税比重上升, 所得税比重下降, 流转税与所得税比重失调。这种以增值税为核心的流转税为主体的模式, 重效率, 轻公平, 将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税收作为国家主要聚财手段和调控工具, 只有充分发挥其功能才不负众望。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恰恰可以解决我国单主体税种的问题。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之所以选择流转税与所得税这两类税种, 是由这两类税种的特点决定的。流转税比较容易计征与管理, 税源相对稳定, 是一种有效的税收收入来源, 并且流转税负担普遍, 具有隐蔽性, 在形式看上, 流转税是由生产者或销售者缴纳, 实际上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卖价中, 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其具有隐蔽性, 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发对, 政府课税阻力小;所得税同样具有较强的收入潜力, 并且有着收入再分配功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流转税在聚财方面的作用正好得以发挥, 而所得税按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征收, 所得多者征税多, 较为公平, 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这两个税种若互相补充, 在增加国库收入和调节收入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再设置辅助税种, 将构建起富有效率的税种结构体系, 将流转税和所得税并列为主体税种, 是适应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的。

二、双主体税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发后, 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 各项改革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人均GDP快速增长, 生产力水平提高, 国家工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 税务机关征管水平、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等, 均为双主体税制结构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并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

1可发挥流转税与所得税各自的优点, 配合得当, 可产生互补作用。流转税的优势在于聚财稳定, 征收便利;所得税的优势在于较为公平, 可调节收入分配。二者各有所长, 若合理配置, 当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从而奠定优良税制结构的基础。因此, 一味主张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是脱离国情的, 若实施只是欲速不达;固守以流转税为主的传统模式, 不作相应改革, 亦不能发挥出所得税的优势。

2适应我国税收征管水平、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企业与个人收入水平。流转税在我国实行已久, 为人们所习惯, 且税务机关对流转税征管比较有效率, 所以流转税一直以来始终占据主要位置;而所得税比重上升必须具备一定得条件, 如商品经济发达, 企业效益较好, 国民人均收入较高, 税收征管及企业财务管理也要求有较高水平。现在我国已具备相应的条件, 提高所得税比重已是大势所趋。但此举绝非以排斥流转税为前提, 所得税比重逐渐向流转税比重靠拢, 两者应同样受到重视, 这是与我国生产力状况和经济背景、现实社会条件相符合的。

3双主体税种适应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基础。使税收涉及社会在生产各环节、各领域, 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本人认为双主体税制模式的观点是务实和有效率的, 在现实条件下, 双主体税制模式不应作为一种过渡模式, 只要符合效率和国情, 将来中国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后, 税种结构仍可采用双主体税种模式。

近年来, 国际上税制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由偏重所得税转向适度重视流转税, 流转税的比重悄然上升, 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 所得税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这表明, 以流转税为主或是以所得税为主, 绝非衡量税制结构优劣的标准, 一个国家理想的税制结构模式应是符合国情,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发挥税种的全面功能。

三、坚持和推进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为推进双主体税种结构的形成,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降低增值税的税率。近几年, 增值税的比重基本在40%左右波动, 仅此一个税种, 即对整个税收收入的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影响, 这种过分依赖于某一税种的状况并非理想。我们降低增值税的税率, 不仅可以改善流转税比重过高的问题, 更能减轻企业负担, 给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以便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第二, 我们必须在强化所得税征管方面进行努力, 如企业所得税尽可能减少优惠, 严格控制税收减免, 增加企业所得税的刚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改进征收模式, 加强征管;开征社会保障税和遗产税与赠予税, 补充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 这样既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又可以提高所得税比重, 还能减少贫富差距, 可谓一举三得。第三, 决策部门应该在政策导向和目标制定上明确构建双主体税种结构模式, 在这个基点上进行运作才有针对性, 才能提高税收整体效率。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再认识 篇9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定位

教育乃立国之根本, 兴国之大业;然而半个世纪以来, “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情地滞束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弊端和失败之处。主体性教学, 最早在1982年, 由钱梦龙同志首先提出, 它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 ,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尝试;也是人的发展观的变革。一直以来, 在教育者的心中, 总认为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很少人能认识到, 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时代, 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 学生自主猎取的各种知识, 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 都可以成为老师的教学资源, 这一段时间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理解中, 我渐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起初接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时, 我有点不太认同, 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 似乎找到了那么一点点感觉, 发现同学们课堂上积极性是高了, 主要是因为每节课都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上课, 声形并茂, 也避免了以往做哪些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恐惧。物理是一门科学, 属于科学的范畴, 初中物理教学是引导学生初涉科学的大门, 其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习惯的养成在这一时期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种学习背景下运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不仅符合教学要求, 更符合学科本身要求。

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物理学科因其学科特点更看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实践, 针对物理教学而言,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本学科教学的一个合理而恰当的诠释。这是从小处认识, 从大处认识, 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符合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 因为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长期以来, 教育不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 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 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理念的创立前提就是人具有主体性, 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 从承认和尊重出发, 引发激励、激发的各种教育措施,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能力, 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的主人。从而靠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等。也就是说, 首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的施加于每一个学生,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完成被动状态所完成不了教育目标和宗旨。主体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以激发主体意识为起点,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里所涉及的“学”, 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 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在这一环节中, 首先, 教师要确定内容和进度;其次, 要给出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如果让学生的预习更多的通过活动去进行 (这里的活动基本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 必将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和兴趣, 调动自身资源参与预习, 这样的预习才是真正的学, 否则教师看到的是学生的“假学”。另外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 我们把学生预习的必学那部份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 做到“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 这样就能有效的祛除部分后进生的抵触心里。因此,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要求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 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自学。

三、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过分使用多媒体淡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

新课改之后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可厚非, 但过分依赖它, 逢课必用, 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播放课件和简单的介绍, 这样的教学, 吸引学生的不是课堂生动鲜活的内容, 更多的是设计精美的声、像、动画、滚动的字幕等形式的东西, 有时候反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顾此失彼, 降低了课堂效率。传统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方法自有其生命力, 切不可失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而淡化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精华的继承。

2.过分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化

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下, 基本要求堂堂课用课件, 但有些内容则无需使用, 或者说不能滥用, 我觉得如果是有毒、有危险或者是抽象的不便于学生操作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声像理所当然, 例如在做氢气、氯气光照爆炸实验前可播放动画演示爆炸的情景, 从而加深学生对危险实验的认识, 又使学生得到启迪, 使实验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这就显示了多媒体教学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如果化学上一切内容都用课件代替, 长期以往, 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哪里来呢?所以切不可用之失度, 否则将会导致教学手段的单一化。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目标和模式 篇10

作为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经济政策影响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自然也要受到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决定。作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上的立场目标和内容自然也会有些区别,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必须首先划分调控的主体, 研究不同调控主体的利益诉求、目的、调控方式和调控手段等。

一、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和目标

根据区域宏观调控的动力来源不同, 区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分为区域宏观调控的国家主体和区域宏观调控的地方主体两类, 相应的不同主体的目标自然也有所区别。

(一) 区域金融调控的国家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区域金融是中观尺度的金融活动, 但是由于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及其经济影响的高风险性, 区域金融必须考虑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金融活动的宏观关系问题。因此, 在区域金融调控中必须包括区域内部之外的金融调控问题, 即区域与国家金融的关系问题和区域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 单纯依靠中观的视域下的地方政府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中, 国家是一个重要的调控主体。站在国家的角度, 国家的金融调控也必然应该包括区域金融调控。

国家的金融调控中涉及到区域金融问题的调控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国家金融调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挥金融与经济的互动效应, 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然而, 任何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都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各个区域的经济健康运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此运用区域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应该为一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 即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将成为一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都努力追求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然而,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但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活动自身反而有着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倾向, 因此要克服这一缺点, 只有加强金融调控, 发挥金融活动的积极作用, 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结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区域之上的国家通过调控才能实现,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国家进行区域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

3、保持区域金融调控体系的健康运行, 理顺金融调控传导机制。

区域金融调控是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具体化, 是中央金融调控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枢纽。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央宏观金融调控在行使调节职能时就需要由区域金融调控体系作为中央金融调控的具体执行者, 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以便中央金融调控及时进行调整。因此, 以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调控应该注意建设和完善区域金融调控, 以使得整个金融调控体系能够健康运行, 调控措施能够有效发挥功效。

(二) 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点上,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有了与中央政府不完全一致的利益诉求。在区域金融的发展上, 中央政府更侧重整体金融活动的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这种总体效益最大化优势是建立在对某些区域利益损害的基础之上的。而地方政府虽然要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 负有遵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责任, 但它们更侧重对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为了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区域金融调控上, 由于利益诉求的不一致, 地方政府有着与中央政府不一样的目标。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点:

1、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区域金融调控由于调控的范围和属性不同于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 属于中观尺度的金融调控范畴, 而且区域金融调控不需要考虑本币币值的稳定和外汇收支的平衡, 主要目标便是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区域经济起飞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的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区域经济成熟阶段, 即步入经济稳态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技术、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创新和发展。

2、相机配合国家金融调控。

区域金融调控的总目标必须服从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 在不与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相冲突的前提下, 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 进行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利益的区域金融调控。一方面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 如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金融供给进行紧缩控制, 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扩展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与宏观调控方向相逆进行本区域金融调控。如, 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放松金融供给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扩张政策, 或者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紧缩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紧缩政策。

3、培育和发展健全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的金融市场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一般存在的功能小、品种少、层次低、发展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发达区域的金融市场一般相对发达,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面对激烈竞争, 发展永无止境。因此, 区域金融调控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

二、区域金融调控的模式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分为国家主体和地方主体, 而且它们的调控目标也不尽然一致, 因此在考虑区域金融调控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选择。

(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大国的金融活动和大国的经济一样都存在区域性, 也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和金融差异就要求金融调控必须区域化。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就要发挥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主体作用, 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区域化的方式来实现区域金融调控的目的。具体而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金融政策区域化。

在区域化视角下, 一国金融政策的制定不应是简单统一的“一刀切”, 而应根据各个时期、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客观需要, 采取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简单统一性货币信贷政策固然可以保持宏观调控的一致性, 但在经济基础条件与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 它将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反会损害区域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形成地域间的“剥削”, 引起经济区域间的不同产出, 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最终要付出巨额的制度成本。只有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才能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 金融政策的区域化应该包括:有差别的区域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利率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再贴现政策、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服务政策等。

2、金融监管区域化。

由于区域间的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条件下, 对金融监管的化解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多, 而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 其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少, 因此统一的监管政策使其实际绩效在区域间表现为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松, 欠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因此, 加强区域金融调控就应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监管。

3、金融调控组织与责权体系区域化。

一国金融组织制度的构造, 既要体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的要求, 也要体现国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宏观金融调控部门在实行统一的调控法规, 完善统一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 必须构筑能体现区域特点的中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具体来说, 应该给予各区域中央银行这样两项权力:第一, 在金融政策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第二, 在金融监管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政策制定与自主权。

(二) 以地方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在区域化视角下,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应该拥有自主调控本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权利。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根据中央金融调控部门的金融调控政策, 以及本区域的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状况, 在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措施, 完善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机构与责权体系, 通过实施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更好地促进本区域内金融的健康运行乃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途径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金融监管体系, 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监管法规等。

在具体调控方法层面,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虽然应该拥有更多的区域金融调控自主权, 但是这种放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因为地方政府和地金融调控部门与中央政府和中央金融调控部门毕竟是有区别的, 他们不可能像国家宏观金融调控那样, 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工具和其他间接信用控制手段, 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的方法只能更多地依靠一些直接调控方式。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更多地运用直接调控方式, 针对区域经济中的信用结构和质量进行调节控制, 通过影响信用的方向和用途来达到调控目标, 如直接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信用控制。这些金融调控措施和方法虽然中央金融调控部门也可以运用, 但是由于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具体调控中比中央部门更加能够找到和抓住明确的、针对性的市场主体, 以及可观察的中观或微观经济、金融指标, 所以其实施效果将会更加可控和明显。

实施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在加强金融调控力度的同时, 应该加强对自身调控体系和调控工具的建设。比如, 在中央银行放权的基础上区域“央行”建立健全区域内的金融调控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 培育和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建立区域金融调控的实施、评价体系, 及时评估、总结调控措施的效果, 检查区域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程度, 依据区域经济、金融参数在调控期内的变化, 及时对区域金融调控的具体措施进行纠正;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判别区域金融调控的效果和调整方向, 确定区域金融的调控方案。

(三) 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和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各有利弊, 任何单纯的以国家为主体或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将难以实现最好的区域金融调控效果, 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

实施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越结合起来, 但是二者要结合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既要发挥原有的中央金融调控的权威性, 保持和维护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稳定, 但同时也要使中央金融调控部门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差异, 给予各地区充分的灵活自主权, 还要照顾到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中的积极性, 使区域金融调控在各区域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达到区域金融调控的最佳效果, 但同时也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结合, 适当地约束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调控的不良干预, 削弱地方政府将区域金融财政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姚景超.区域金融调控:货币资金流动的角度[J].新疆金融, 2005.5.

[2]赵晓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3]李成.非均衡经济中区域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1.9.

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分析 篇11

摘 要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抽象,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者说利害关系人——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等多方博弈的产物。本文根据会计准则自身的基本属性以及交易费用、产权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提出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并对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团体指定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团体模式的优点设计出一种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政府 民间团体 制定模式

一、有效会计准则主体模式的分析

根据会计准则自身的基本属性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和公共选择等相关经济学理论的要求,本文认为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公正性

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具有公正性,这是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社会性以及产权制度理论等多方面提出的根本要求。

(二)效益性

交易费用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这样一个基本要求: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应该具有效益性。

(三)权威性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安排,是促进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催化剂”,应该上升为一种法制性的约束,应该具有强制性。

有了上面对了制定机构特性的三个特征要求,下文就来评价一下政府制定和民间团体制定模式的利弊。

二、政府主体模式利弊分析

政府主体模式,是指政府或政府部门通过运用立法和行政权力来制定会计准则,以直接控制各种会计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的模式。由政府制定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可以解决众多企业、每个企业众多的股东、债权人和工人与一个以上的经营者、政府之间关于会计准则谈判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更具有规模效益,效率也更高。

同时政府制定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政府制定模式下,政府强大的行政权力使其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行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进权力意志,对他人权利的行使也同样施以权力干预,从而可能使政府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利总是超出合理的界区,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力则不是丧失,就是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具有规范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作为规范者,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最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而作为投资者,又必然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要维护政府的某些特殊利益,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政府“制度性缺陷”。其次,从效益角度分析,政府制定模式存在着交易费用较大问题。政府总是面临一个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信息不完全又会产生会计准则时滞问题,为了获得信息,政府就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维护这些机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会计准则制定与变迁交易费用的一种——管制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正是高额的管制成本,阻碍着政府管制的有效实施。再次,从公正角度来分析,政府制定模式下存在的执行者的权利问题,有悖于会计准则公正性标准。

三、民间团体模式利弊分析

民间团体模式,就是指民间团体自行或者在政府授权监督下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民间团体制定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优点:①从会计准则公正性来考虑,民间机构通常与会计职业界保持较密切的关系,有较多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利于提出一套“有序、系统及内在一致”的理论框架,在技术上保障准则的高质量:民间机构也通常包括多方利益主体,能代表较广泛的利益,因此其制定的准则较能为各方利益主体接受,有利于提高准则的执行效果。②从效率来看,民间机构由于吸纳了会计职业界的代表,能较好的考虑到相关的准则执行成本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但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同样存在下列缺陷:①从权威性来看,民间组织制定的规范法律效力一般较差,其权威性不如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②由于参与准则制定是一件成本很大的活动,而且会计准则又是带来外部性公共产品,因此每一个相关者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能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在制定过程中会保持理性的等待和观望态度,这使得参与准则制定的代表往往成了特定利益代表。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的启示

政府制定模式和民间制定模式的选择,除了取决制定机构的本身的公正、效率、权威等因素外,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于资源配置方式和政治文化传统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第一,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像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那么完善和发达,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银行等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而银行是通过日常交易方式直接取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督,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使我国缺少了产生民间制定模式的投资者准则制定代表;第二,从政治文化传统来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是典型的以政府参与为主的立法模式,所有的法规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统一性,这极大地限制了会计团体在准则制定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政府制定模式。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 篇12

1.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理论依据

1.1 语言习得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语言习得理论基础上, 它强调语言习得的内化过程, 强调进行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活动以学生能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从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出发,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造条件, 将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和全身心投入的心态迁移至教学过程中去, 从而实现目的与手段, 教学与发展的一致。

1.2 发生认识论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认为, 应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地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同时还要为学生构建学习需要的心理活动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新课程, 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1.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中的过程, 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 学生应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让他们通过不断地说和写来进行语言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最终使语言学习者把所接受的思想及感情信息转为真正的言语行为。

2.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2.1 学案教学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学习方案。学案教学中, 学生有知情权、参与权, 避免过去学习时的被动与盲目。在教学中以“学案”为依托, 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拓展延伸”四大板块。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 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2.2 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安排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教师事先对所选材料中语言难点, 文化背景知识做出较详细的注释, 给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使学生可以独立接触相关材料, 减少对老师的过分依赖,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很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2.3 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自主学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课堂所学, 将知识吸收内化;另一方面, 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成就感, 收获到除了学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课外自主学习方面, 教师首先应对课外自主学习给予一定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课外自主学习意识, 同时在课堂上对课外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检查、督促, 采取不同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

3.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

3.1 学案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很多教师往往会把语言课上成知识训练课。学案不单纯是知识点落实的依托, 而是能力培养的桥梁与纽带。所以在使用学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 应本着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去感受语言、体会语言、运用语言的想法, 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既有学生互动, 也有师生互动, 既有语言知识的学习, 又有语言知识的运用。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既习得了语言知识, 又习得了语言能力。

3.2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太顾及与别人协同合作, 其他学生由于不好意思打断而使得小组讨论成“一边倒”的趋势。个别学生由于过度焦虑, 担心会被教师提问, 所以在别的同学发言时, 不能专心听讲, 而去匆忙准备自己的发言, 影响讨论质量。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在设计任务时, 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 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时所需的一些语言结构和词汇。在组合小组时, 有意把不开口的学生任命为组长, 也可以同时采取复述的方式, 让那些被动的学生描述他听到的其他学生的发言内容, 对听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不得不提出问题, 这样可使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别人的发言内容。

3.3 课外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课外自主学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确实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 只有那些语言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才会较好的完成课外自主学习的任务。所以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采取阶梯式的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应凡, 李晨.利用情境教学,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2]陈坚林.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2) .

[3]王厉.原版英文电影教学的优势及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9 (6) .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流行文化下一篇:煤层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