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创新

2024-09-14

海洋科技创新(精选12篇)

海洋科技创新 篇1

摘要:海洋科技查新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 也是鉴定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分析科技查新与海洋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进而论述了海洋科技查新在当今海洋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科技查新,科技创新,海洋科学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业务。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 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 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 并做出结论[1]。科技查新的实质是对科研工作新颖性的鉴定, 而新颖性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活动通常具有选择性, 需要在多种技术方案中进行选择, 而技术的新颖性是选择的依据之一。科技查新能够把握技术的新颖性, 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的海洋科技查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机构之一, 是国家认定的38家国家一级查新咨询单位之一, 也是国家海洋局内唯一一家从事海洋查新的单位, 开展海洋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已有20余年的历史。海洋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为海洋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与验收和申报各种奖励提供客观评价依据, 内容涉及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各个专业, 它对海洋科技项目立项决策、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评定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科技查新与海洋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进而论述海洋科技查新在当今海洋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海洋科技查新与海洋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1.1海洋科技查新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

海洋科技查新是科技立项和成果评价工作的支持系统, 可显著提高科研立项的准确性和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性, 避免重复和成果鉴定失准, 有力促进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海洋科技查新可以了解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确定海洋科技的发展前景。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讲, 海洋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决策, 必须依据当前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就需要有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料作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海洋信息资源中, 获取这些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正是海洋科技查新。原国家科委在1987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2]。2000年后又相继出台了《科技查新规范》和《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等。在1992年8月拟订的国家《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3]中第二条将科研立项、申报成果奖励、专利和科技成果鉴定等都列入了查新范围[4], 须有经原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这些文件和规定对海洋科技查新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洋科技查新因此而成为一项具有法定性、严肃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咨询服务工作, 使海洋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创新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等过程具有科学依据。

1.2海洋科技查新服务于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科技查新之所以能够服务于海洋科技创新, 是因为查新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拥有丰富及时的文献信息资源。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 学科越分越细, 各个学科不仅在纵向上发展迅速, 而且在横向上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作为查新机构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拥有自己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还拥有了综合型文献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资源文献信息量大, 内容涉及广泛, 报道及时, 这是保障海洋科技查新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服务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第一个优势。

其次是具有先进的检索手段。在网络化的今天, 传统的手工检索已经被信息时代简便、快捷、高效的检索手段所取代, 可以通过国内外各种全文数据库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相结合的方式, 向海洋科研工作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而且, 有些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也提供了网络入口检索方式。网络信息检索可通过浏览器、搜索引擎对各种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网络上庞大的文献数字化资源提供了丰富、准确、及时的文献信息, 可以满足用户对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要求。

第三是具有高素质的查新队伍。海洋科技查新不仅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信息服务工作, 而且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信息活动, 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要具有扎实的查新专业知识、广博的海洋科技知识、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的情报检索技巧、熟练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查新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海洋科技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各个查新机构都要求其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大部分海洋科研人员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不及查新人员的广泛和专业, 这决定着他们获得的信息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和研究创新决策的准确性。

2海洋科技查新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海洋科技查新可促进海洋领域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海洋科技查新能够准确把握技术的新颖性, 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其结论是挖掘国内外海洋科技领域某项研究空白点的事实依据。20余年来, 海洋科技查新为申请国家“863”、“973”项目以及在海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气候异常研究、海洋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海洋安全与海洋防卫战略研究和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等海洋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支持, 这不仅节约了海洋科研人员查阅文献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又可以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海洋科技项目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 为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提供参考。

2.2海洋科技查新可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等的公正性

海洋科技发展迅速,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而各领域的项目评审专家知识面和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也受专业和信息源的限制, 显得不够宽泛和及时, 若无查新部门提供可靠的科技查新报告作为评审的客观依据, 单凭专家小组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难免会有不公正之处, 得出的结论亦可能存在偏差。这样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又妨碍了成果的推广应用。海洋科技查新是通过检索出的国内外最新最密切的相关文献信息为依据, 经过与查新委托项目的内容进行一一对比分析, 给出客观公正的查新结论, 成为成果评审专家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和申报奖励等新颖性评估的客观依据, 保证了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客观公正性。

2.3海洋科技查新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得到信息的支持, 海洋科技查新是海洋科技人员及时获得国内外可靠信息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在海洋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前, 首要的工作是充分了解该项目在国内外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弄清该项目是否有人研究过, 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已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尚未攻克的难点等, 才可避免重复立项和低水平立项。随着海洋领域学科分类越来越细, 信息源于不同的载体已成为普遍现象, 这给海洋科研工作者获取有用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有关研究表明, 技术人员查阅文献所花的时间, 约占其工作量的50%, 若通过专业查新人员查新, 则可以大量节省科研人员查阅文献的时间。查新机构一般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技术、设备和智利资源等优势, 这条途径可以打破地域、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 具有完善的计算机检索系统, 能提供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的全面服务。通过海洋科技查新还可了解其海洋科技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 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指导作用, 使海洋科技创新工作少走弯路。

笔者曾接到一个海上事故快速反应搜救及影响分析系统开发研究项目的立项查新。通过审读和分析该查新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要点, 反复多次检索国内外海洋专业文献数据库和网上信息资源, 并将检索出的密切相关文献与查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要点等进行一一对比分析, 发现该申报项目缺乏创新内容, 新颖性不突出, 项目立项的条件不足, 将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连同查新分析报告一起提供给查新用户, 并建议取消对该项目的立项申报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研究内容完善该项目的创新点再进行申报, 所提出的建议得到用户的认可, 并欣然接受。通过这个实例说明, 查新不仅避免了研究人员重复的无效劳动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 更重要的是使研究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 能够及时获得该研究项目当前在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及更多有用的信息, 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 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捕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点进行研究和创新。这个查新实例也充分体现出海洋科技查新对海洋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海洋科技查新不仅能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且强化了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有助于海洋科技人员吸取信息资源中的技术精华, 使它们在原有的技术层面上进一步创新, 使之更具特色, 更具新颖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海洋科技创新需要海洋科技信息的支持, 离不开海洋科技查新这一重要环节, 海洋科技查新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Z].2001.

[2]《科技查新教程》编写组.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3.

[3]佚名.科技查新与创新[J].科技智囊, 2008 (12) :71.

[4]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10-12-07) [2011-02-10].http://www.cas.cn/jzd/jyb/jwjhb/jgjscyygwj hb/dseq2001/200012/t20001207-1680305.shtml.

海洋科技创新 篇2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因为海洋的各种优点,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其中,石油污染是最为严重的!

石油及其炼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污染。其对环境,生物,水产品所造成的污染都是致命性的!国家对此,制定有关法规,制止海洋活动过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严格控制沿岸炼油厂和其他工厂含油污水的排放。监测监视海区石油污染状况,改进油轮的导航通讯等设备的性能,防止海滩事故。发生石油污染后,可应用围油拦等把浮油阻隔包围起来,防止其扩散和漂流,并用各种机械设备尽量加以回收,对无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喷洒各种低毒性的化学消油剂。鉴于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术和方法尚待改进,港湾和近海地形复杂,因此,目前尚难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恶劣的气象条件,则大部分石油无法回收处置。而除此之外,金属,农药,放射性物质,有机废液,生活污水,热污染和固体废物,等等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危机越来越紧迫……而污染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不可避免的,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人们的求利心切!由此看来,应对海洋污染迫在眉睫!研究方略,制作措施,防污减污至关重要,但毋庸置疑,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大家热爱海洋的强烈内心!

如何应对海洋污染?纵使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可能技术性的问题我们无法接触,根本的措施我们无法参与,无法对国家社会做多大的贡献。但既然心是最重要的,我们能不能再诚实点,再真实点,用这颗炽热的心去做更大的影响呢!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海洋科技创新 篇3

关键词:海洋科技创新博弈改革国家实验室

山东自建国以来就是国家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区域,——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责无旁贷。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正式筹建之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轮海洋科研资源整合的尝试,为最终以青岛为主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由驻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5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单位共同发起,以其优势科技资源为基础,由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组织并与以上单位主管部门共同建设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1、海洋是人类文明蓬勃永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1.1海洋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级

历史已经证明,自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临海国家,近海则强、远海则弱已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衡量标志。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把海洋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制订了内容宏大、目标高远的海洋政策和方略。我国也基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保证国家海洋资源安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我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参与国际海洋科技竞争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以促进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的发展,以陆地为依托的海洋权益纷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新世纪海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从人类文明进程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来看,海洋和陆地是一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向海洋领域的渗透和扩散,这种关系更加明显。步入21世纪的海洋开发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一是海洋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前沿领域。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海洋科研与开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上升到各国高层决策范围,并进行战略性规划安排,二是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开发重点正在由一产为主的传统海洋开发向二、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海洋开发转变,海陆各行业间的融合和共生日渐紧密;三是开发空间从滩涂和近海向深海远洋梯次拓展,海洋经济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四是海洋科学研究形成跨洋洲、跨国家的联合竞争局面,学科交叉和相互借鉴不断深入;五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世界各海洋国家已形成共识,并正在从陆海大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方面研究新的举措。

1.3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唤陆海一体化

人类共有一个地球,海洋和陆地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两极,共同承载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自从世界经济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口趋海移动的态势持续加速,目前,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我国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也将达到60%。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环游地球,再到英国产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国人民近现代遭遇到的种种磨难,世界上许多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都是由海洋权益驱动或由临海国家和地区引发的。海洋中蕴藏丰富的生物、矿产、化学、能源、滨海旅游和空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远洋运输的低成本和辐射面,大大超过航空、高速公路和铁路。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陆海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2、山东具有雄厚的海洋科技资源

2.1海洋创新资源丰富

山东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区域,经过几代海洋人的奋斗,山东海洋科技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海洋科技力量已具备了从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到高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从近海到外海、远洋,从各分支学科到综合性海洋普查的能力。

山东省现拥有56个中央驻鲁和省市属海洋科研、教学单位,海洋界两院院士18名,科技人员1万多名,高级人才2000多名,约占全国的60%以上,博士点55个,硕士点150个,博士生导师360名,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0个。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6家,海洋科学观测台站9处,其中国家部委级6处;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远洋科学考察船6艘;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

青岛拥有26个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机构,拥有国内接近半数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东方海洋科学城。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5家发起单位集中了全国近70%的海洋界院士,承担了科技部已经下达的15项973计划海洋项目中的12项。

2.2海洋科技成果丰硕

山东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海洋项目持续增长,每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都数以亿计,继续在我国海洋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仅2003~2007年,全省共承担市级以上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1724项,总经费129460.21万元;319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20项,省部级225项。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到2007年共授奖9人,海洋界占据5席,充分表明了海洋科技在山东科技界的主体地位。这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构成了山东乃至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主体,既缘于山东多年来集聚形成的雄厚的海洋技术、人才优势和较为完备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也表明山东海洋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队水平,奠定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跟踪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瞄准国家需求,占领海洋高技术制高点的坚实基础。

3、我国整合海洋科技资源的尝试

3.1较大规模的三个轮次的整合

第一轮次:20世纪80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多次来青岛视察工作,敏锐地看到了青岛的海洋科技特色。万里倡议整合青岛海洋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国家海

洋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后虽由于诸多原因暂且搁置,但万里的倡议为青岛海洋科技资源的整合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海洋界逐渐意识到整合是一条出路,是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时机成熟,有了更强大的推动力量,集聚青岛的海洋科技资源对发展国家海洋事业非常有利。

第二轮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政府建立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赋予其组织协调省内和国家驻鲁海洋科技力量,从事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服务的职能。省政府的出发点与万里副总理的想法基本吻合,也与本文所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设想基本一致。这一波整合进行了8年,由于正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推进时期,政府部门都在缩编减人,海工院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一直没有落实,缺乏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协调职能。

第三轮次:本世纪之初,青岛市结合建设海洋科学城加以运作。青岛市政府在最近一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在大幅缩减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反而为青岛市科技局增设了基础科研处和引进协调处,加上原有的海洋科技处,市科技局直接以海洋科技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处室达到3个。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一波整合走得并不平坦,以一市之力托起这件艰巨而宏大的任务,无论是张弛有度地跨越体制门槛,还是协调管理服务能力和经验,以及资金实力,都有些勉为其难。

3.2科教体制改革的参照物——杨凌模式

杨凌农业科教体制改革是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亲自领导下进行的,为我国科教体制改革树立了样板,被称为“杨凌模式”。

杨凌位于陕西西安,总面积94平方公里,有“绿色硅谷”之称,具有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条件。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我国农耕文明史即由此发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2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等10家农科教单位、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其中两院院士3名,杨凌被称作“农科城”。1997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18个部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领导和建设。1999年9月,把原十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

“杨凌模式”的核心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体制障碍,全新整合科技和教育资源,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一是推动层次规格最高。国务院直接领导,分管科技和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具体负责,国家10多个部委参与共建,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全力推进,领导和组织保障无与伦比。二是历史渊源较深。杨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业是中国的根本,在杨凌打造园区合一、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技术农业有机融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对传承历史、寻根问祖、扬威世界意义重大。三是重组难度相对较小。10家农科教单位在各自行业和部委系统中,都很难称得上最优秀或独一无二的,整体剥离的难度非常小,体制问题基本构不成有效障碍。

3.3海洋领域三次整合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从前文所述三次整合的起起落落,对照杨凌模式的成功运作,不难看出其步履维艰的原因可以认为缺天时、乏地利、欠人和。

所谓缺天时:一是没有高层推动。杨凌模式是由上而下、多部委强力联合逐级展开的,海洋科技的整合更多地是由下而上、以游说为主缓慢推进。在我国目前的大环境下,像这类需要对体制和机制动大手术的事情,离开了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二是重组难度非常大。国家驻青的这5家科研教学单位都是各自系统中实力最强的,称得上是“国家队”,哪一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放手,也都有独立做大做强的底气和决心。三是科教体制改革推进力度太大所造成的军心不稳。前几年以减人减钱为主旋律的国家科教体制改革,让各单位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不敢轻举妄动。国家既然明确不能给予切块专项经费支持,只能靠残酷竞争获得有限的科研经费,倘若脱离原有系统,没有了固定经费来源,连生存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发展了。

所谓乏地利:一是青岛并不占绝对优势。关于“海洋科学中心”的建设地点问题,除青岛外,上海、广州、厦门甚至大连都在积极酝酿,他们的省长、市长亲自跑到相关部委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竞争非常激烈。青岛如果不能拿出足够多的王牌,想独占鳌头难以说服高层下定决心,这个说服过程注定是比较漫长的。二是选址有难度。青岛地价连番上涨,无力在寸土寸金的沿海一线,划出大片土地专门建一个大型海洋科研基地。曾经打算划出小麦岛建这个中心,由于小麦岛地处青岛东部新区的重要位置,不仅面积狭小,征地难度也很大,根本无法满足中心建设规模的需要。

所谓欠人和:一是5家单位刚开始时分歧大于共识。每家在各自领域都是强者,成立时间长,人才济济,研究成果丰硕,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所以都争取在这个“中心”里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致使协商和平衡难度非常大。二是行政管理所囿。山东省目前科技投入总额不高,用财政经费支持青岛的渠道不畅,力度不足;青岛市虽计划单列,在现有国情下独立运作略显单薄。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障碍,只能用发展的眼光,采取发展的方法,通过协商、对话和谅解逐步加以解决。事实证明,只要各利益集团主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为了中国在激烈的海洋科学和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就能舍小家顾大家,抛却局部利益满足全局利益,使这项事业真正由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4、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

4.1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

总体目标: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以大幅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共建单位的优势力量建设完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我国海洋领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心,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培养中心。

具体目标:3~5年内完成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建成比较完整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世界八大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一。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由世界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在5~6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10~15年时间内成为特色鲜明(近海环境、海洋生物、深海研究等)、手段先进、管理创新、具有显著原创能力的国际一流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任务:一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促进海洋科学发展;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海洋战略高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三是强化实验

基地建设,大幅提高科研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汇聚国内外优秀学者,加强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国际海洋科学学术中心。

4.2主要建设内容

包括7个公共科技平台、8个功能实验室、人才队伍、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大型专用设备基地五个方面。选择青岛即墨鳌山半岛作为建设地址,拟将滨海大道以东的小岛湾海岸陆地区域即鳌山半岛南海岸以及小管岛,共约5平方公里作为海洋科研基地,整体规划为中国海洋科技城和中国深海科技城核心区域。从东向西呈点块状分设七大功能区,分别是国家海洋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公共科考船码头、海洋科研院所区、水产种苗基地区、综合生活区以及发展预留区。

5、博弈特征

任何社会经济行为都具有博弈的成分,组织内外不同人的意愿是多种多样的,来自部门和地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组织中的问题持有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异的观点都是完全正常的,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博弈的行为主体。就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构建来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利益相关者在维护本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与其他各方展开了充分的博弈,围绕该创新模式框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拉锯战,最终在纷繁复杂的动态变化中达成了相对的平衡。

从科研人员总数、高级职称人员、院士、博导及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站、省部级实验室以及科研产出等情况综合分析,5家单位的各自权重见图1。

图1中,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两家权重占55%,另外3家合计占45%。这与5家单位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从酝酿、磋商到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即整个运作过程以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为主体,其他3家单位辅助、配合、响应,有主有次,有合有分,共同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使命。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构成了整个博弈的主角,他们达成的平衡又成为与其他3家博弈的起点和基础。

根据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总体框架,运用斯沃特(SWOT)分析原理,从中选择了8个关键要素,分析5家单位对每个关键要素的战略选择。打分采取5分制,分别是-2,-1,0,+1,+2。其标准为:对组织不利的打成“-”号,对组织有利的打成“+”号,对组织既不有利又无不利的打成“0”。具体打分见表1。

总体来看,5家单位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大于分歧。他们对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认识和新建4大公用科技平台都持完全支持态度,因为他们每家都需要却谁也无力单独完成。其他6项视其自有资源的拥有量、独立运作的可能性、稳定支持的力度而略有区别,但仍然以合作共赢为主基调。

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作为这场博弈的主角,显然必须达到一定平衡后才有可能向前寻求进一步突破。这两家单位作为我国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中的海洋科研主力,都有来自其主管部委的稳定支持,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应该说他们在自我发展与参与共建的战略选择中,有共同的特点,具体情况见下图(打分规则为10分制)。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家都选择自我发展,可以发挥出5成的发展潜力;如果一方自我发展,另一方选择参与共建,参与一方有8成的发展潜力;若都参与共建,双方都有9成的发展潜力。因此,选择参与共建是他们的最优解。

另外3家单位在整个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主动权和话语权相对较少,但其实力却不容低估,同样是各自系统中的王牌力量。这两支力量就构成了另一场博弈的主角,同样存在自我发展与参与共建的战略选择。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图中同样可以看出,无论哪一方选择自我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是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只有参与共建才会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毫无疑问大家都会作出对自己最合适最有利的选择。

6、结论

海洋科技创新 篇4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笔者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角度,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国家战略新布局, 是最感鼓舞的地方。在现代化布局方面,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五位一体”, 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三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 到了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 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 这个总体布局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突出经济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在现实国情下,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

2012年6月27日-9月27日, 笔者有幸作为首席科学家参加了我国北极第5次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在科考过程中, 除了安排完成预定的科考任务外, 笔者特别关注北极海冰的变化。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过去30多年中, 这一地区的气候正在快速变化, 而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 我国出现了冬季雨雪异常以及春季和夏初干旱, 均与北极气候变化相关。2012年是北极海冰融化特别严重的一年, 在“雪龙”号向北挺进时, 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也出现了大量的冰间水道或水塘, 北冰洋的变化令人震撼, 今年夏季北极海冰量也创史上最少纪录。可见, 从人类生活的地球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对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状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今社会高速发展, 人类为了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开始大规模进军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海洋经济持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成绩面前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力度的不断加大, 也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正常状态, 破坏了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 影响了岸滩的冲淤变化, 改变了海岸的形态, 破坏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 十八大报告将涉及海洋的内容放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

加以论述, 这表明海洋工作也必须在党中央确立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导下, 不断引导海洋经济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确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 大幅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同时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控制并逐渐恢复海洋生态支持力, 坚持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道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 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海洋科研单位和海洋工作者,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引领海洋科技发展, 科学认知和利用海洋。不断深入认知海洋, 并不断拓展海洋认知空间。要充分利用“908”、海洋公益专项等成果和资料,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要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洋监测技术、深远海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学科方向,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依靠科技的发展, 才能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争取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难点, 形成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从全局的高度做好统一管理、规划和协调工作;紧密跟踪和把握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加紧制定涵盖各个产业和各个区域的统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按照既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特色、又促进区域互补合作的原则, 合理布局各个产业, 有效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三是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实现海洋生态安全。从全国来看, 我国海洋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完善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体系, 建立海洋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采用“绿色核算体系”, 加强在海域使用、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立法及理论研究。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 要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前正在推进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山东半岛建设成全国性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推进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方面, 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意见》中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优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培育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 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 通过半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引领沿海地区树立正确发展理念, 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 全民参与保护海洋环境,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参观大丰海洋科技馆作文 篇5

沿着海底观光遂道,走进了海底世界,里面有圆圆像扇子的鳐鱼,像飞镖一样的蝶鱼,有凶猛的.鲨鱼,走路慢吞吞的海龟。最有趣的是还有美人鱼表演呢!她有时跳舞,有时和我们打招呼,有时还和鲨鱼玩呢!

在热带植物园,我看见了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我还看见了一棵高大的香蕉树,上面结满了香蕉,我恨不得要摘下来尝尝呢!

在生物科技海洋里扬帆启航 篇6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贤俊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工作多年,1998年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温州市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在这里,他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现实的产品;也是在这里,他看到了生物科技行业蕴藏的无限商机。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1月,凭借在伊利康工作的资金积累,王贤俊创办起了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传统行业发达的温州,选择生物科技作为创业的起点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自信。王贤俊说:“在很多人眼里,温州人都是做皮鞋、服装的。我们公司的不少客户起先都质疑温州也有做生物的公司,不抱信任态度。弄得我也很尴尬。”选择创办维日康,王贤俊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所学的是生物专业,期望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通过市场运作的价值实现来增强科学钻研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专注并善长于传统行业的温州人也能领导一个成功的生物科技公司。

科技创业,市场和技术两大因素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正是对市场执着的关注带给了维日康的所有人以信心、活力和希望。在王贤俊如炬的目光里,我们读到了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具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拥有全球最大药品市场的美国对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需求每年都提高约6%;更何况诊断试剂尚处起步阶段的国内,维日康正在从事的事业更是有着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发展,诊断试剂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王贤俊对公司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如今,维日康已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公司的主导产品体外诊断试剂已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美誉并占据着一定份额,营销网络遍布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东北地区,正在逐步向华中华南以及西部地区延伸。

搞技术出身的王贤俊视技术为企业的生命力,如今的维日康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保持持续创新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公司规定每年度至少研发出5个新产品并推向市场,满足企业发展与市场的双向需求。主导产品乙肝病毒(HBV)PCR-D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作为一种新兴现代检测手段,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研发的新产品“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匀相法检测试剂”则在去年8月被列为温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性能达到了与国外同类产品一致的水准。

起步不过1年有余的维日康如今已是“邻家有女初长成”。2003年7月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重点企业”;2004年年初,刚刚被创业园授予“2003年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称号的维日康通过了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喜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成为了全国第1543家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

创业的确不易,远远不止做成一笔生意、攻克一项科研那么简单。从技术研发到管理企业,对王贤俊是个全新的挑战。“以前在伊利康虽然也是个高层的管理人员,但毕业还是在为别人打工。如今自己创业做老板,会面临许多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些你都是不能逃避的,因为你是老板。”年轻的王贤俊坦言这是他创业以来的最大的感受。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停止不前就意味着落后,王贤俊丝毫不敢懈怠。谈及未来,他满怀豪情:“维日康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竞争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力度,拟用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年销售收入逾亿元的现代化生物科技企业,成为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海洋科技创新 篇7

1 海洋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

1.1 标准的定义和特征

标准, 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形式发布, 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具有统一性、公开性、广泛适用性和约束性等特征。按照标准的专业分类可将其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1.2 海洋技术标准

海洋技术标准, 是指针对海洋领域中需要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等。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 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如HY/T094-2006《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产品标准是指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 针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如HY/T053-1999《微孔滤膜》;方法标准是指以试验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如HY/T051-1999《中空纤维微孔滤膜测试方法》;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以保护人和环境为目的制定的标准, 如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标准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完善, 目前正在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279项, 其中技术标准占到217项。

1.3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相对于技术标准的公开性和广泛适用性, 知识产权属于权利人拥有的私有权利, 其与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

2海洋科技创新使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日趋明显

2.1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呈现出科技投入大幅提高、科技活动产出稳步增长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的趋势。在海洋科技政策环境方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将海洋技术列为5个战略重点任务之一,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8个重点高新产业之一, 国家海洋局“十一五”期间先后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在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方面, 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日益重视, 海洋科技研究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多, 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以及沿海地方政府通过不同方式加大海洋科学技术经费的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国家投入海洋科研经费超过20亿元;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 2007年全国主要海洋科研机构共发表论文3 491篇, 科技专著73种, 专利申请受理数271个, 专利授权数197个, 其中发明专利100项。

2.2 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使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日趋明显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技术标准中涉及的知识产权 (主要是专利技术) 日趋增多, 专利技术持有人并不愿将专利技术写入标准, 担心一旦标准发布实施其专利知识产权会受到侵害。目前标准制定过程中, 对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只是在标准中声明“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等类似的免责条款, 而没有明确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使知识产权持有人难免产生顾虑,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协调发展。如, 我国“863计划”海洋领域支持的海洋监测高新技术仪器标准课题, 项目成果形成了多项高新技术仪器专利, 同时对这些仪器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 如HY/T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和HY/T091-2005《极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浮标》等, 这些标准必然会涉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 技术标准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其作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功能不能充分实现, 通过标准达到技术垄断来保护国内自有技术的力量被削弱。如, 2006年2月, 欧盟安全委员会通过新的CR法案 (Child Resistance Law 儿童安全法案) 。CR法案是一种技术法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WTO/TBT) 中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可以将其理解为“强制性标准”。该法案要求售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装上儿童安全锁。而要想达到该要求, 则必须使用关于“安全锁”装置的专利技术。事实上, 打火机的安全性和价格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个法案的实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打火机挤出欧盟市场。CR法案使温州打火机企业遭受了重创。

3应对原则和措施

3.1 应对原则

笔者认为,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实质上是标准公共性和知识产权专有性的冲突。因此, 一方面要完善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利, 以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专利许可制度, 最大程度地鼓励专业技术得到利用并创造更多利益。在保护原则上, 应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先, 专利许可制度次之。

3.2 具体措施

3.2.1 建立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评估和确认制度

海洋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评估和确认制度, 确认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是否必须设计知识产权内容, 如果不采用该知识产权是否会影响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 由专业技术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充分评估和确认, 并在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向行业标准管理部门提交评估报告。同时, 在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 要建立知识产权的信息披露制度, 标准管理部门应及时对采用的知识产权进行通报。

3.2.2 建立并完善海洋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根据《标准化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 制定《海洋技术标准专利许可管理办法》。知识产权许可制度主要包括:在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 标准才可发布和实施;标准发布和实施之后, 发现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要征求专利权人的许可, 如果没有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 则标准不能被采用;标准中应明确专利声明条款, 告知标准的使用者可能会在第几章第几条款涉及哪些专利;要求专利权人的许可文件要在标准管理部门备案等。

3.2.3 完善技术标准的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功能

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一般利用专利技术和标准化工作的特点, 通过“专利联营”等手段将技术专利写入标准, 巧妙地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技术标准战略中, 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链条, 从而实现在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优势。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排他性, 一旦以专利技术为核心建立的技术标准得到普及, 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并可以保护本国技术发挥技术壁垒的积极作用。如, 在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时加入我国的专利技术, 就可以抑制国外技术长驱直入, 并在实施该标准时通过交叉许可, 以合理的、非歧视性条件从对手那里获得专利许可, 为减少所付专利使用费创造条件。

3.2.4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逐渐完善。如, 规定了所有知识产权的领域, 设立了永久禁令、法律赔偿、政治保全和财产保全等保护措施, 设立和完善了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厅和聘请了专业法官。司法部门应继续完善这种司法机制, 不断提高法官专业素质, 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审判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逢征虎, 白殿一, 徐有刚, 等.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国内外标准目录 (2008)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3]海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统计资料 (2007年) [R].北京: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 2008.

[4]汤海荣.海洋技术标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浅析[J].海洋技术, 2008, 27 (3) :118-120.

[5]张平, 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6]杨帆.国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海洋科技创新 篇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系, 依托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而成, 现拥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机电装备技术”、浙江省重点学科“轮机工程”、“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并开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以“海洋机电”为主要特色, 以“海洋机电装备技术”、“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以及“海洋工程流体动力学”等三个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 在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的设计与控制技术、水下多通道低功耗高阻抗数据采集技术、海洋环境全断面自动监测技术、深海探测电视抓斗技术以及人工上升流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工程系目前建有“船港机械装备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船用动力产业”浙江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现有总值3000余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室面积2200平方米, 图书资料17.5万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及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近三年,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项目21项;发明专利21项;三大检索论文一百余篇。

浅谈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篇9

1 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

21世纪人类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海洋领域内的竞争,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一个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速度, 首先决定于国家政策的保障程度及国家精神风貌对群体创新意识的影响。当今海洋科学技术已经从生产力体系中的直接因素变为主导因素, 而资源和生态环境与海洋科技的互动关系则主要表现在海洋科技既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 同时又能够极大地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而推动和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 海洋科技竞争力将决定海洋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 已成为维护领土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繁荣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所在, 而建设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和促进科技创新也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显然, 海洋科技发展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 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因此而成为必然。根据世界海洋大国竞争的发展态势和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 构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并迅速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以求取得实际成效, 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已迫在眉睫。

构建国家海洋创新体系, 其核心是要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促进海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该体系既要着眼于近期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 又要考虑中长期海洋科技的发展;既要立足国内现有基础和条件, 又要尽快适应海洋科技创新自身规律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海洋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既要在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又要注重创造有利于海洋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并注重创新意识的建设和发展。目前, 只有从整体上推进才能使我国在现有体制和基础上构建起功能齐全并符合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体系, 在推进这一工程中应突出重点和抓住关键, 更重要的是要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提升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 不断调整创新体系建设思路和战略, 把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考虑。

为此, 构建和发展国家海洋创新体系, 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下, 在目前已有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国家海洋局的层面上对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 进一步从资金、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各方面强化建设, 推进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快速发展, 促进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保障我国在国际海洋竞争中的坚实基础和有利地位。

2 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1 国家对海洋科技的创新需求

我国是一个陆地国家,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拥有300万km2的海域, 500 m2以上的海岛有6 900多个,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和实施海洋强国目标, 需要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这对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以及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06年9月召开的首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面向经济建设、海洋安全和海洋管理, 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要取得突破, 调动全国海洋科技力量建设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近些年来, 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海洋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2.2 维护海洋权益、海洋利益和国家安全

海洋权益事关沿海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历来为世界各海洋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 环中国海周边有11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大多数与我国在海域划界上存在争议。同时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 海洋权益也在不断扩展, 维护海洋权益、海洋利益和加强海防安全等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此, 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适应国家的海洋军事行动和国防安全十分重要。

2.3 促进海洋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世界上发达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80%, 而我国目前在30%左右[2]。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预测2015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可达22 000亿元, 海洋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2%增至5%左右, 海洋科技进步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应达60%;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可为发展我国高新海洋产业注入活力[3]。

2.4 为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提供必要技术支持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临海产业群的崛起, 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研究海洋环境和生物容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可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提供急需技术支持, 还可带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产品等海洋环境产业的发展。

2.5 为国家海洋主体工作服务和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海洋主体工作——海洋综合管理已逐步深入, 通过对海洋自然条件的研究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促进海洋可再生资源生产力的提高, 并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基础, 通过海洋监测和监视、规范标准和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划以及通过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海洋技术对海洋环境和资源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域功能规划和保护规划, 研究适合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框架、法律制度和模式, 参与国际一切海洋事务等都离不开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强有力的支持。

2.6 为国家海洋科技研究地位奠定基础

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涉及国家利益中的民族生存、政治承认、经济收益、主导地位、知识产权和世界贡献, 作为世界海洋大国, 我们应该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此外, 适度参与一些全球性海洋科学研究项目, 为世界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自主进行必要的全球海洋科学研究, 体现大国地位, 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的特殊利益等都需构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3 构建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几点对策

3.1 高度重视

把海洋科技工作置于海洋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以及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战略选择;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十分强烈地依赖于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海洋事业的必然要求, 海洋科技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体现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使海洋科学技术在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和海洋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中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把加快发展海洋科技作为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3.2 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和社会参与, 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益的科技投入体系[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开拓经费渠道, 统筹安排合作项目的资源与投入, 用于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要逐年稳定增加;建立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机制, 重视和发挥其在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中坚作用;着力加大对基地和队伍的稳定支持, 并根据国家重大项目需求填补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空白,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海洋研究基地;吸引国外资金, 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合作项目。

3.3 大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是人才。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 实施海洋学者计划、海洋科技人才工程和优秀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结合国家重大海洋专项, 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 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流动以及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 有目的地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 形成汇聚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海洋人才资源, 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 努力打造海洋优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重视海洋社会科学和战略研究人才培养, 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海洋战略科学家和海洋科技管理专家;建设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和团结协作的科技创新队伍,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

3.4 推进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部和省 (市) 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基地、区域特色明显的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关键技术实验室, 新建2~3艘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以满足今后10~15年内我国近海、大洋和极地的资源环境科学考察的需要, 加快建设立体的和实时的海洋环境观测系统, 选择和建设一批海洋科学野外研究站, 并进入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序列, 建设国家级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和海洋自然科技资源保藏中心, 从而充分发挥自然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3.5 全面推进海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海洋科技创新需要公共共享平台的支撑, 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要, 也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 大力营造共享氛围[5], 主管部门直接引导, 促进重大仪器设备和海洋科学考察船舶等海洋科研设施共享以及重大调查专项和重大科学项目的信息共享;规范和建立资源共享制度, 制定相关资源采集和协调机制, 完善共享标准, 打破资源分散和封闭的状况, 建立健全共享激励与考核机制, 以确保建立整合资源、高效运行和良性循环的保障体制。

3.6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效实施和拓展双边海洋科技合作协定, 广泛开展区域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 推进区域性海洋科技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以我国为主的区域合作研究计划;统筹协调和组织参与全球性的重大海洋科技计划, 力争在重点领域的国际研究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探索政府搭台, 国内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应济, 张本.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133-144.

[2]马志荣.我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面临的机遇、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6) :95-97.

[3]林岳夫.对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N].中国海洋报, 2006-01-17 (A2) .

[4]张广海, 刘佳, 李雪.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海洋科技政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8 (5) :7-9.

海洋科技创新 篇10

刘赐贵指出, 2011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作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指示, 这不仅是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寄予的殷切期望, 也是国家海洋局做好服务和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在胜利闭幕的2012年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 这是对海洋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2011年, 汪洋书记在会谈中指出, “广东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 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11年12月, 有幸参加广东省委举办的以“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 听取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发言, 深受鼓舞和启发。所有这一切, 都充分证明广东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刘赐贵表示, 2011年7月, 国务院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提出全面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探索海洋保护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 推进陆海统筹, 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质生活圈, 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上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召开的海洋科技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 也是为研究和思考今后如何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进一步做好推动和服务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工作。

刘赐贵就海洋科技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出5点意见:一是要高度重视海洋科技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要从长远的角度审视示范区的作用, 国家海洋局有关部门更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思考;二是要高度重视海洋科技重大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省、市、县, 各个层面都应该有具体的项目, 没有项目的带动, 发展海洋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三是要高度重视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努力使海洋产业的发展同资源的承载能力、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产业素质的要求, 意义重大;四是要高度重视粤港澳三地海洋科技协作, 要在海洋人才培养上、在科研创新上、在成果转化上加强协作,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要高度重视做好服务与推动工作, 对大家在座谈会上谈到的建议和看法, 我们都要认真加以梳理, 从海洋工作的实际出发, 主动服务, 做好促进工作。

陈连增表示,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海洋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海洋局也将充分利用海洋行业公益性专项, 集中安排一批项目, 重点支持和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刘昆对国家海洋局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表示感谢。他表示, 刘赐贵局长提出的5点意见, 对于广东以海洋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将按照刘赐贵局长的指示精神, 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整合优势科技资源, 加大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优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 努力将广东打造成“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

海洋科技创新 篇11

一、威海市海洋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中国沿海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是中国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中国北方对外经贸的进出口通道,也是中日韩黄海经济圈“大金三角”的重要节点。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2012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海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1亿元、268亿元、347亿元,三个产业结构比例为19∶ 35∶46;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威海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从海洋渔业看。威海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和鲍鱼、牡蛎、河豚鱼、虾夷扇贝、石鲽养殖基地与远洋捕捞船队。2012年,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777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同比增长9.2%。

(二)从船舶工业看。目前威海市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全市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44家,整船制造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2012年,整船完工量达149.7万载重吨,生产船段46万吨,实现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4.5%。

(三)从海洋运输业看。目前全市共有威海港、石岛港等商业港口12个、51个泊位,华能电厂、好当家等专用港口9个,有港口经营许可的渔港码头21个。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6200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8.4万标箱,增长13.4%;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91亿元,同比增长11%。

(四)从滨海旅游业看。威海市正处于传统海洋观光向现代蓝色休闲度假游转变的重要战略期,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7.5%。

(五)从海洋工程业看。近年来,文登南海新港、威海金线顶区域整体开发、威海新船重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大乳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石岛新港扩建等涉海工程项目稳步推进。2012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同比增长10.5%。

二、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附加值低不利于行业做大。虽然海珍品获得各类认证的名牌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有号召力的品牌并不多,产品附加值没有实现应有的水平,品牌效应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特别是当前不少海珍品养殖加工企业处在原料型产品的生产状态,对海珍品精深加工开发研究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使海洋渔业特别是海珍品养殖业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偏少。海洋食品、海洋药品和海洋保健品产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短线产品多、长线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四多四少”问题。虽然拥有不少发展势头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但是数量上仍然偏少,形不成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高新技术和产品积累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海洋生物药品、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妆品等功能性产品和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能源、海洋酶工程研发等新型高端产业上,总体还处于初级或空白状态。

(三)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从整体情况看,威海市海洋产业尚处在由低到高的转型发展期,亟须政府在规划、技术、人才、资金、制度和环境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虽然全市各级对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与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还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提高。

(四)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持续投入能力不足。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对企业的持续投入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在国家紧缩银根、控制流动性的形势下,不管是采用新技术、新项目的新建企业,还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的传统企业,均缺乏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的支持。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也存在审批难、周期长的特点,对企业自身资质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五)饱和养殖对近海及海岸带环境构成压力。威海市原始海岸线占整个海岸线的65%以上,是全国海岸线保护最好的地市,但随着开发和利用的不断加大,保护和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多数适养海湾养殖开发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状态,养殖自身污染问题有所加重,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陆地工厂化养殖设施有失美观,传统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存在对海域环境构成药物污染、病毒病菌污染、生物种质污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海岸带及近海的整治修复力度,正在着手清理部分海湾不健康养殖,实施了一批海岸带修复工程项目,但仍存在传统养殖渔民转产转业压力问题。

三、进一步促进威海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发展定位。威海市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水产品产量、产值和渔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已连续三十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海洋医药与制品产业大而不强,海洋装备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优化提升海洋生物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以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并重,以海洋装备和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协同创新、集聚发展、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在保持高效健康养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着力扶持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两个产业发展,将两个产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列入重点支持范围,给予连续扶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增长。

nlc202309020407

(二)不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研究各类海洋产业发展的前景、方向、目标和措施,在发挥好中央、省、市各级资金政策作用,形成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合力的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资金、科技发展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等涉企专项资金也要重点投向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项目推进方面,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在企业用工方面,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搞好企业与院校对接,破解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在促进融资及投资方面,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财银合作方式,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同步跟进,加大信贷投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三)加快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坚决摈弃不顾生产力水平实际而盲目追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速度和规模的做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有开发、有保护、有利用,切实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同时,全力引导整合各项科研资金,集中资金支持引进重点技术和项目,并引导企业加快高层次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攻克急迫性、应用性、关键性的重大课题,力争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掌握海洋高技术话语权和产业发展主导权。

(四)逐步健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发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探索建立海洋科技政策和科技立项科学决策机制,组建多学科多部门专家领导组成的联合决策咨询组织,努力为制定海洋科技政策和规划、计划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建设省级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海洋渔业技术领域、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技术领域以及海洋新兴产业技术等重点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建立海洋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发布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项目等有关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同时积极鼓励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等建设完善,共同构建有利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努力提升产业的聚集程度。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引导骨干企业延伸一批,筑牢海洋优势产业项目基础,通过优质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园区、支撑区域,打造真正具有科技优势、先导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海洋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上下游紧密结合的海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海洋科技创新 篇12

海洋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国际地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 海洋科技成为发达国家竞争的新领域。美、日、英、法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 以期在新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并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而创新能力是海洋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它决定了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海洋科技创新才能逐步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最终增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4]。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 (2013-2017) 的提出, 浙江海洋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也日趋明显。

1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的概念由熊彼特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5]。尽管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并未提及“科技创新”,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 因而也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6]。

自创新理论引入中国以来, 学者们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虽然对于科技创新的概念, 学者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的来看, 其所表达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即:科技创新是科学知识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技术、工艺和技能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显著效益的创造[7]。

海洋科技是科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国家、企业、科研机构的学习与研发, 逐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探索海洋科学技术的国际前沿领域, 突破技术难关,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8]。

海洋科技创新对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海上浙江的建设供技术支撑。与陆地资源相比,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更大, 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更强。因此, 海上浙江的建设必须以海洋科技创新为依托。其次,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需要依托海洋资源, 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 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海洋科技创新。第三, 海洋科技创新为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可能。海洋生态环境脆弱, 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 海洋生态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海洋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如对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的生物治理、为保护濒危海洋生物物种而运用海洋灾后修复技术修复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

2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由海洋科技投入能力和海洋科技产出能力两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了多个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海洋科技投入能力主要反映海洋研究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海洋科技投入水平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海洋科研机构是指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拥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的研究人员, 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 并长期有组织地从事海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9]。它的数量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科技创新的硬件条件。从业人员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则反映了海洋科技投入的人力情况。从业人员指由海洋科研机构年末直接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总数, 包括固定职工、国家有编制的合同制职工、招聘人员和返聘的离退休人员。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停薪留职人员。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指从业人员中的科技管理人员、课题活动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 他们是从事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科研经费收入反映了地区海洋科技科学研究资金投入情况。

海洋科技产出水平反映了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程度和转化水平。它包括海洋科技课题数量、海洋科技论文数量、海洋科技著作数量以及专利授权数量。这里所说的海洋科技著作主要是指正式出版的科技专著、教材以及科普著作。专利授权数是指在该年专利管理部门授予该单位专利权的职务专利的总件数。

注: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从业人员、科研经费收入数据均来源于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单位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收入与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研经费由计算得出。

资源来源: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 虽然北京非沿海地区, 但各类资源在北京高度集聚, 研发研究的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在国内最多。在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北京迅速聚集科研力量, 无论海洋科技投入还是产出均遥遥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 呈现出强劲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除北京以外其它均为沿海地区, 这11个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山东、上海和广东。该层级中各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第二层级包括辽宁、天津、福建、江苏和浙江。该层级中各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弱。第三层级包括河北、海南和广西。该层级中各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归纳为:

第一, 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总量与产出能力均十分有限 (如表1、表2所示) ,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弱, 难以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 浙江省海洋科研机构总量充足, 科技活动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数量较多 (如表1所示) , 但科研产出总量少 (如表2所示) , 产出效率低 (如表3所示) 。

第三, 浙江省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量少, 且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特别在成果应用方面较弱, 专利数量匮乏。

2.2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 海洋科研人才严重匮乏。由表1可知, 浙江省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数量较少。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北京、山东、上海、广东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数量分别为10968、2940人、2919人和2299人, 是浙江省海洋科技人员总数的9.55倍、2.56倍、2.54倍和2.00倍。浙江省不仅海洋科研人才总量不足, 且缺乏领军型人才, 没有形成高端引领。因此, 尽管科技人员人均占有科研经费数量不少, 但成果产出却与之难成正比。

(2) 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总量少, 且科研结构具有不合理性。2010年, 浙江省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总量少, 占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总量的3.13%, 仅略高于辽宁、广西、河北、海南。在浙江省海洋科研课题中, 基础性研究较少, 仅为20.36%, 多为科技服务, 占31.55%。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总量的不足及基础研究的缺乏, 极大地限制了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海洋科研机构分散, 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浙江省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校院所有近20所, 包括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以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在涉海研究机构中, 独立研究机构数量较少, 大多分散于高校, 形成教学与科研联合体。但在研究的过程中, 各研究机构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 没有整合科研力量, 形成合力, 大大减少了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机会。

3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3.1 制定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由美国、日本等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经验可知, 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对海洋科技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浙江省必须紧紧围绕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核心战略, 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 制定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并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对海洋科技战略和发展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2 拓展融资渠道, 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

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充足的经费投入为前提条件。这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是个难题。在这一方面浙江省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美国海洋科技经费来源形式多样, 除以国家投入为主外, 还有部门、企业和社会捐赠, 以及银行存款、基金和有价证券投资、技术转让等形式获得的收益[11]。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浙江省应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 企业、社会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在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同时, 增加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 采取配套资金或专项资金的形式, 专门用于支持海洋科技研发。可以制定相关政策, 把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入到海洋科技发展中, 用以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此外, 还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采取减免税等形式减少海洋科技研发成本, 鼓励海洋科技创新。

3.3 建立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海洋产业的高技术门槛决定了海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浙江海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表现突出, 面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 必须提高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浙江省高校必须肩负起培育海洋科技人才的重任, 这既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须与海洋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 开设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 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习惯, 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二是要重视海洋科技人才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对海洋科技人员培训与深造的支持力度, 鼓励他们到国内外海洋科技力量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和培训, 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技力量的联合协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海洋科技强国的沟通与交流, 以会议、访问、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往来, 逐步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对于国内海洋科技力量较强的省份, 如山东省, 可以直接引进或聘用海洋科技专家, 参与到我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中。

3.4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

首先, 要加强海洋科技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建立起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市场预测、决策支持、项目孵化、投资融资、客户服务全方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平台[12]。目前浙江已经完成了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 接下来应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其次, 要加大对海洋科技成果宣传和保护, 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海洋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采用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办法。

3.5 加强海洋科技的统一管理

在浙江省域范围内, 每个区域的海洋资源条件和特点均不相同, 其海洋科技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要在浙江省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协调省域范围内各个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 实现互助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统一, 最大程度地提升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此外, 还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建立开放式数据管理体系, 实现资源无障碍共享, 提高海洋科技管理效率[13]。

摘要:分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剖析, 指出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存在的人才缺乏、研究结构不合理以及研究力量分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制定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建设人才队伍、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海洋科技统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对策。

上一篇:化学塑料管下一篇:图像去雾增强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