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税收(共8篇)
科技创新税收 篇1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徐州市国税局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访谈
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是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保持经济科学健康增长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源泉。近年,省委、省政府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决定,并出台了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税收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杠杆,国税部门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今天,我们特地对徐州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平和具体分管此项工作的高云增副局长进行了专访,主题是“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记者]: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赵新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乃至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支点。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转变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重大决策。随后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苏发[2006]13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6]52号)、《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6]53号)、《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实施细则》(苏国税发[2006]107 号)、《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苏国税发[2006]109号)等一系列鼓励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文件,这都为促进全市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政策依据。
[记者]:目前在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都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赵新平]:经过梳理,大致包括二十项相关优惠政策,具体包括:软件生产企业增值税超税负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软件生产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新办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政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优惠政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再投资优惠政策、其他企业投资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软件生产企业的退税政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加速折旧政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所得税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过渡期优惠政策、技术转让收入减免税政策、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创投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政策、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政策、捐赠非关联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的扣除政策、转制科研机构减免税过渡政策、企事业单位购入软件的折旧摊销政策等。
[记者]: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那么纳税人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这方
面的具体政策?
[赵新平]: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国税机关都把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税收宣传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办税服务厅公布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并对上述优惠政策梳理汇编成一本小册子,在全市国税系统各办税服务厅免费发放宣传册,详细介绍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二是充分利用每月一次,尤其是九、十、十一月的“政策宣讲解读日”,重点宣讲解读科技创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负责人及办税人员全面了解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办理程序,确保及时准确落实到位。三是主动了解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计划及研发意向,下发《科研项目研发项目(计划)调查表》进行广泛调查,切实提供纳税服务;四是组织专题培训,联合科技、地税部门开展分类培训,既要培训办税人员,还要培训法人代表,同时采取税企互动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沟通,切实保证培训效果;五是充分利用咨询窗口、网站答疑、纳税服务热线等形式,及时就税收优惠政策中的相关问题为纳税人解疑释惑,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需要向上反映的问题应通过新企业所得税法跟踪问效机制及时传递上报;六是以市、县局为单位,对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普遍开展“送税法上门”服务活动,由市、县局分管领导带队主动上门进行“一对一”辅导,提高个性化服务的效果,同时走访科技、经贸等部门,了解科教创新、技术研发的面上情况和具体项目。通过上述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个企业都通晓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记者]:作为职能部门,国税部门是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贯彻落实上述优惠政策的?
[赵新平]: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服务经济、服务纳税人为己任,将“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列为全局重点工作推进项目之一,实行项目化管理、责任制考核,通过推动与市科技局、地税局等部门在工作机制、政策管理、宣传辅导等方面的协作联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贯彻。近两年,我局累计落实软件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各项科技创新政策税收优惠10268万元,其中软件企业超税负返还1033万元,办理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8519万元,其他优惠716万元,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记者]:国税部门今后打算如何进一步做好上述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赵新平]:各级国税机关要进一步确立全局意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促进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服务重点,改进服务方式,务求服务实效。一是严格依法治税,营造优良税收法制环境。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强日常税收征管,不得随意设置对科技创新创业的许可项目,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方便科技企事业单位依法纳税。继续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及减(抵)免税责任制,加强执法考核,强化执法监督,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切实维护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制止干扰科技企业正常经营和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创建良好的税收环境。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税收政策环境。我们将认真学习政策,深入研究政策,广泛宣传政策,把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用准、用足、用活、用好。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增强对科技企业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把握,针对科技企业税收管理和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和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转变工作作风,营造优良税收服务环境。我们将
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程序,完善全程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对科技创新企业常规涉税事项的办理,实行“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只要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可即来即办,对于不能即来即办的涉税事宜,由窗口受理后,实行内部协调运转,全程限时办结,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纳税人。同时,主动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监督,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四是加强部门协作,营造优良社会服务环境。加强同发改委、科技、地税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搭建政策交流平台,建立经常性、制度性的联合调查、联合办公和信息交换机制,统一政策口径,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同时,及时合作研究和解决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记者]:请介绍一下软件生产方面的优惠政策。
[高云增]:鼓励软件生产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软件生产企业增值税超税负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即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软件生产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软件生产企业自获利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记者]:什么样的软件企业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高云增]:软件企业要享受税收优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取得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二、以软件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其他相应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单纯从事软件贸易的企业不得享受。
三、具有一种以上由本企业开发或由本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或者提供通过资质等级认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服务。
四、具有从事软件开发和所需的技术装备和经营场所。
五、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六、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软件收入的8%以上。
七、年软件销售收入占企业年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以上。
[记者]:企业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高云增]: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第172号)已出台,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的其他指标,如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记者]:创业投资企业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优惠政策应符合什么条件?
[高云增]: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创业投资企业要享受以上税收优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经营范围、工商登记名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要按规定完成备案程序;
三、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
四、创业投资企业申请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时,所投资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当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经费须占本企业销售额的5%以上(含5%),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合计须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含60%)。
科技创新税收 篇2
一、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从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出发,李芸芸(2010)主要以湖北作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通过政策分析指出了湖北税收政策中存在着税收优惠对象范围狭窄、方式单一、对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比如把税收优惠对象扩大到所有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和项目上,加大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支持。曹燕萍、刘雅利(2009)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失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想要减少创新失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就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科技创新“试错”的税收宽容政策。他们在对我国税收政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试错”的税收宽容的政策的相关建议。
从税种的角度来看,郝志军、韩伟爱(2010)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税收政策以激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他们认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环境的改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上述三种税种以外,营业税、财产税等税制也需要完善。黄遵顺(2009)从企业所得税的角度对税收激励政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八大方面,主要有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技术转让收入减免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无形资产税前摊销等。从以上八个方面的归纳可以看出,国家从税收方面鼓励科技创新的力度是较大的,企业如果能全面了解和运用这些优惠政策,将会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吴寿仁(2009)认为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所以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他总结了目前我国关于个人所得税上面的一些优惠政策,针对股权奖励免税、个人资助科研机构的支出可税前抵扣、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的奖金免征个税等政策提出了一些落实政策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从税收的成果来看,张桂玲、左浩泓(2005)对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激励政策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一个总结,他们认为我国已经建立了税收结构比较合理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体系,而且该政策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二、税收优惠的有效性研究
(一)从定性方面
王少华(2006)认为我国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他通过对政策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针对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单一性,在采取直接优惠方式的同时,更应注重间接优惠。二是对于税收优惠重点的不全面性进行改进。三是对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杨绍媛(2006)对我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评价,她认为我国现行的优惠政策存在着滥用税收优惠、有些政策只重结果而不针对创新过程等问题。
毕金平(2008)依据限制基本权利正当性理论对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进行考察,发现我国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正当合理性方面存在着法律保留原则没有得到遵守和我国税收激励优惠制度的激励效果差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制度的立法层次、改善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实施的外部因素等建议。
梅玉华、方重(2009)通过对“负企业所得税”税式支出的运作机制的分析,得出了“负企业所得税”税式支出的激励效应只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即第一,负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效应。第二,负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具有有效的调控效应。第三,负企业所得税在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
(二)从定量分析方面
李丽青(2007)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所处的区域都对企业的R&D投入有一定的影响,而各种税收优惠措施与企业R&D投入的相关性并不高,其中科学实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关税政策、四项技术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对专家学者的奖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企业一般用不着这些政策。
邓晓兰,唐海燕(2008)以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分析了税收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R&D投入与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变化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显著,增值税对于企业R&D投入存在滞后效应,并且这种因果关系长期而稳定,而且R&D投入对税负水平短期变化并不敏感,现行的增值税对企业R&D的激励作用有限。
孔淑红(2010)以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逐步回归法对税收优惠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税收优惠对科技创新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中部地区,税收优惠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张济建,章祥(2010)以9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我国R&D税收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的R&D投入的激励作用最大,其次是研发费用扣除政策和工资税前列支政策。
马伟红(2011)在税收激励与政府资助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税收激励与政府资助对企业R&D投入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税收激励和政府资助都对企业的R&D投入有影响,而且税收激励的影响作用更大,R&D税收弹性为-0.13,即企业所得税每减免1%,企业的R&D经费就上升0.13%。政府资助的弹性系数为0.016,即政府资助每增加1%,企业R&D投入上升0.016%。
三、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国外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我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的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多可用的经验。
李丽青,师萍(2005)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分析,然后与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我国在税收激励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例如通过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的R&D投入强度。
黄国斌,田志康(2008)认为美国和英国的R&D税收抵扣政策对创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总结了英美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企业规模水平、混合政策等方面的税收政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根据我国的情况指出了我国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何伟(2008)通过分析外国税收激励政策的设计重点,认为我国税收激励政策应突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同时他认为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特点在于激励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环节的整体性、激励力度的高强度性及激励方式的综合性。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税收激励政策。
张源(2011)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国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方面的普遍做法,比如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费用列支、准备金制度等,再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外国的好的经验,提出了注重税收政策的总体整合和协调、体现目标导向的多层次税收激励政策等有利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四、总结
从以上的对当前研究的现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应当通过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进行干预,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而且不少学者建立了模型,对税收激励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却出现了结论各异的情况。因此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证研究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的研究,找出更适合实际的结构模型,对税收激励提出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芸芸“.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师,2010(6):183-184
[2]曹燕萍,刘雅利.论企业科技创新中“试错”的税收宽容[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157):74-78
[3]郝志军,韩伟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税金融,2008(2):87
科技保险与税收筹划 篇3
【关键词】 科技保险;税收优惠;税收筹划
高新技术企业、软件技术企业、科研单位转制企业或研发机构等科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经营活动中,会比一般企业面临更多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研发中断、民事赔偿责任等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帮助科技企业化解这些风险,解除其后顾之忧呢?
国家科技部与保监会于2006岁末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29号)(下文简称“通知”),旨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并选取地方财政予以支持的城市作为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外部影响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风险而设置的保险。科技保险通过不同专业的保险公司承办,用财产保险产品、寿险和健康险产品、信用保险系列产品多方位、全过程地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研发、人员、贸易链、信用链等方面的风险,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一、科技保险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保险的险种是由保监会和科技部共同分批组织开发并确定的,第一批险种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等6个险种。
(一)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
采用索赔发生制承保方式,同时提供事故追溯期和30天延长报告期。
(二)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物质损失险/物质损失一切险
针对投保标的均为研发设备的特点,物质损失险和物质损失一切险综合了传统财产险和机损险的保险保障范围,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技企业全面的转嫁风险。同时,“二合一”的模式能够简化流程,便于客户理解条款和索赔。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营业中断险
研发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研发资金是逐步投入的,并且资金使用随着项目进展是动态的,所以研发中断保险的保险期间采用了工期制设计,便于保险金额的确定和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出口信用保险
针对出口企业在经营出口业务过程中由于境外的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一种特殊保险。在限额审批方面,同等条件下实行限额优先;在保险费率方面,给予公司规定的最高优惠。
(五)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团体保险
保险金额的设置可由投保人灵活确定。住院医疗费用保险A款可以选择增值保障:境外医疗费用保障。
住院医疗费用保险B款承包区域为世界范围,提供的保障有:疾病住院津贴、重症监护津贴、手术定额津贴。
(六)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被保险人员的年龄上限(70岁)较普通意外险要高,能够满足科技企业老年科研人员的保险需求;放低了参保人数的限制。
除通用的基本保障范围外,主险条款还提供了可选择的增值保险保障,分别是:住院医疗补偿、住院津贴、重症监护津贴、烧烫伤保障和家庭关爱金。
承保区域为世界范围,可以为高管人员和研发人员赴境外学习、出差或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保险金额的设置可由投保人灵活确定。在一张保单下就可以实现不同被保险人投保的不同保险金额,能够满足科技企业不同职位员工的差异化的保险需求,且保险金额可以达到数百万。
二、科技保险优惠的财税政策
《通知》中规定:目前的6个险种作为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其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等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中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实行100%税前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中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包括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该文件把(财税[2006]88号) 和(保监发[2006]129号)有机地衔接起来,把(保监发[2006]129号)文件中规定的第一批6类高新科技保险研发险种的保费支出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到了实处。
举例说明:企业投保100万的财产保险,假定选择的是普通的商业财产保险,计税金额为100万元,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如果需要投保的财产归于科技保险投保范围的,企业选择投保科技保险,除100万元全额在税前扣除,另外还可加计扣除50万元。
基于企业为增加职工福利保障而投保的社会基本保险以外的补充商业保险,如住院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在税前是不允许扣除的。但企业为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投保的科技保险之住院医疗费用团体保险以及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根据相关的文件及政策,不仅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还可以根据实际发生额加计50%予以扣除。鉴于企业出差人员乘坐飞机时购买的20元每份、7天有效的航意险,大多数单位并未按照所得税税法的要求,在汇算时予以调整,也是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的。如果投保了科技保险中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均是一次性投入,不仅可以省下不菲的航意险费用,而且没有纳税调整的税务风险。
三、科技保险的前景
2007年7月,第一批试点城市与国家科技部、中国保监会签署了科技保险创新试点的《科技保险合作备忘录》。该批试点城市: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武汉、苏州高新区等6个城市(区)先后出台了关于科技保险财政配套资金的具体政策办法,各地均根据情况规定了科技保险保费的补贴条件、补贴方式和补贴比。进入2008年,包括西安、上海、成都、合肥、南昌、沈阳等10多个城市已先后向保监会提出成为第二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区)的意向。随着科技保险试点城市的进一步延伸,高新技术企业所在地一旦列入科技保险试点城(区),投保科技保险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所在城市政府给予的保费补贴,还可将支付的保费列入企业研发费用进行税前加计扣除,减少应纳所得税额,增加净利润,切实享受到科技保险为企业带来的税收优惠。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对科技保险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持观望态度,2007年科技保险保费收入约15.87亿元,风险保额超过685亿元,参保的高新技术企业1 100余家,参保企业的比例甚至未达到全国高新企业总数的3%。科技企业多属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出于严格成本控制考虑,加上保险意识不强,多数企业尚未购买任何保险产品,而部分企业虽已投保,但由于各种原因,对科技保险尚不了解,而只投保了传统的商业保险;或是因为科技保险目前的险种不能完全满足科技企业的投保需求,以及试点城市财政补贴的申请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导致部分科技企业推迟投保计划。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一些保险公司已针对高新企业的特殊需求设计出高新企业雇主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新险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对自身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利用外部机构的相关保险产品转移企业自身风险将会成为科技企业的首选:企业投保后,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分散企业的风险和责任,增强赔偿能力,减少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随着科技企业逐步成长与成熟,企业管理人的保险理念及风险转移意识日臻强化,科技保险会与普通保险一样日趋占有科技企业的市场份额。
四、结论
科技保险除对企业的风险保障外,针对企业财税方面的优势,现以前面的举例说明,企业参加普通商业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100万元保险费,准予税前扣除;同样的金额,企业投保科技保险,根据《通知》中规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150万元,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税率15%计算,投保科技保险能使企业所得税减少流出金额7.5万元。企业为职工投保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按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若选择投保科技保险当中的相关险种,不仅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且可以通过研发支出科目归集核算加计扣除,企业得实惠,个人得保障。
出于税收筹划方面的考虑,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在内部控制方面增收节支,而且还要开阔眼界,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勇于接受对企业有利的新生事物,积极推进科技保险。这于国家、于企业都是发展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文栋. 科技保险的定位与作用——基于科技创新支持手段的比较研究.
[2] 刘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
[3]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
[4]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5] 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29号).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篇4
关键字:财政 税收 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税管理难以控制
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管理人员受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对有关财政税收管理的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甚至有的不能坚持原则,不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上。加上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许多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会造成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监督监管不够到位
由于我国机构改革的推进,一些地区削弱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力量,不少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人员被撤并,导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管理滞后。不少地方存在着没有设立财政税收管理机构,没有落实专门的管理经费,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问题。
3.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实际上,许多地方和单位虽然成立了民主理财领导小组,但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而是领导指定的,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4.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来往是出现转移流程不规范、转移周期长、资金使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地方。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进行支出的具体管理。中央已经通过分税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减少了纳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来协调我国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个财政平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在这当中,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着需要尽快改善并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这也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频发支出不透明、财政截留、贪污腐败现象的一大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财务问题由于从支出项目繁杂、设计部门较多,核查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要在转移支付的源头把好。
5.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十二年来,国家大规模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税等农村不合理收费被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税制改革的成果,这里面的一大原因就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地方大量的公务员队伍还没有进行有效地精简,个别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各种税费摊派到百姓头上。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中屡见不鲜。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否则,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就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还会变本加厉、循环往复。不仅不利于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和财政平衡,严重的还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1.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通过改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漏洞的手段。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加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还要对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力,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由,使得地方支付财政税收管理改革加速进行。
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的方。
3.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权,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 加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4.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总结:
对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思考 篇5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在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
一是基层税收征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税收管理员职能设置宽泛之间存在矛盾。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数量较多,每月既要确保纳税人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又要完成新办企业的户籍调查、一般纳税人认定等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上级部门临时布置的工作事项。时间、精力远远不够。
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重点事项不突出和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加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税收管理手段。但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和突击性工作,对深层次的税源分析、税源预测、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工作无暇进行。制约着基层税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别与税源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基层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管理员已无法适应重点税源个性化管理、中小企业行业化管理的税源管理要求。
四是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偏重执法,对风险应对的职责划分不清,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的手段普遍不足,征纳双方涉税风险居高不下。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配置征管人力资源,合理分解税收管理职能
按管户、管事适当分离的原则,科学整合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分局根据岗位要求,把现有税收管理员按年龄、知识结构划分为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两类,并赋予不同职责,将日常的责任区管理与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分离。注重挑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税源管理员,主要负责辖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提醒等工作。责任区管理员主要负责实地调查、数据维护、核查、执行等工作。
(二)设立两级税源管理岗,实现联动管理模式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创新,节省制度转换成本,分局在不打破原有科室、岗位格局的基础上,采用科室内岗位职责“内分离”的方法,在职能科室专设一个“税源管理综合岗”;在各管理科增设“税源管理员”,并分别明确相应的工作责职,使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责任区税收管理中真正分离出来。
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发动机”和“整合器”,侧重依据上级风险管理要求,对重点行业及系统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并指导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开展工作;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是分局开展风险管理的“中转站”,侧重在日常管理中主动对辖管企业开展典型剖析,对零散风险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并指导责任区管理员开展工作。
(三)以基层管理平台为依托,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
分局积极依托省局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网上办税厅,加强对上级各类预警、风险信息的比对、筛选、过滤,注重拓宽两级税源管理员职能范围,强化其直接应对职能,从而来优化税收风险的应对流程。
1、有效过滤重复风险信息。对上级各类风险信息统一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接收,结合已完成的风险应对结果,筛选、过滤以前已处理过的重复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直接应对,不再向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进行任务派送,减少了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和责任区管理员的重复识别、应对环节,提高了流转速度。
2、高效应对一级风险信息。对于经评定为一级的风险信息,由税源管理综合岗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经科室和分局审批后,以发送提醒单为主要手段作直接应对处理,并完成基层管理平台、市局联动信息平台的反馈操作。同时,为提高直接应对一级风险信息的效率,我们构建了“网上办税服务厅低等级风险应对模块”,专门用于批量发送纳税提醒单。而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该模块回复整改、自查结果。责任区管理员则可以通过该模块查询风险信息应对结果以及纳税人的查看和回复情况,结合日常工作加强后续管理。
3、强化二级以上风险信息应对。对于确定的二级以上风险信息,我们注重细化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处理等环节各类人员的职能,着力提高二级以上风险信息的应对质量。一是由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对二、三级风险信息,标注科室、管理员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方便甄别。同时分类别、分科室制作《业务传递单》,向各科税源管理员进行派送。二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员接收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下发的风险信息后,对其进行案头分析,经分析确定属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信息,由本岗位做直接应对处理;经分析无法排除风险的,制作《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注明分析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后,向责任区管理员传递;经分析需调高风险等级的,向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反馈。三是责任区管理员接到税源管理员的《案头分析工作底稿》,按照所注要求采取约谈、督促纳税人自查或[莲山课 件] 实地核查等防范性应对措施。四是分局评估员接到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传递的由两级税源管理员评定为四级的风险信息后,按评估流程做应对处理。
(四)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员作用,提升基层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效能
合理明确税源管理员职能,加强深度税源管理,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是我们这次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核心环节。
1、注重发挥税源管
理员的分析识别职能。在确定重点风险行业,制定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时,各管理科税源管理员加强案头分析,对辖区内的行业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认别和排序,分局则根据管理科税源管理员的分析结果,结合上级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借鉴其他单位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选择特点最明显、风险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重点行业或重大税务事项,来启动行业风险管理计划。
2、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归集提炼职能。在日常征管中,税源管理员在做好行业税收风险信息分析识别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中的岗位优势,对责任区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评估中所反映的异常情况,结合省、市局下发的法定风险信息源和公开的第三方风险信息,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归集提炼。对于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形成风险信息源的,形成《案头分析工作底稿》,建议将其归入分局风险信息特征库。对于不能形成风险信息源但有助于规范行业管理的风险信息,在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的协助下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寻找此类企业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建立行业管理办法的建议,提高了分局行业管理、重点税源管理、重大税收事项管理的针对性。
3、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的指导监督职能。我们在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税企联防排除涉税风险长效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税源管理员在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指导监督职能,对已经形成的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风险指标,做到定时检查、分析、复核,适时提醒责任区管理员开展涉税风险调查、发出纳税风险提醒,从而确保分局行业税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践,分局提高了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行业税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防范:
首先,制度创新后,由于设置了两类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和人员配置变得更为合理,基层税源监控分析、提醒服务等工作内容得到重视和加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加明确。同时责任区管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深度税源管理,提高了征管资源利用率和税源监控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将税源管理的重点事项与一般事项进行分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分局内部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解决传统制度下的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执法风险和控制不廉行为的发生。
第三,两级税源管理岗的设立,形成了“分局税源管理综合岗——管理科税源管理员——责任区管理员”的层级税源管理联动模式,特别是管理科税源管理岗的设立,使分局层面的税收联动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增强了科室、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税源联动管理效能。
第四,实践证明,在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和优化税收风险应对流程后,大量低等级风险信息由分局税源综合岗直接应对,使分局税源管理科和专业评估科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重点风险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资源配置的效能,提升了分局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税收 篇6
发布时间: 2010-05-28 09:44:48 字体:【大 中 小】
宋韶山
山东省茌平县国税局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模式,成立了驻厂税收管理办公室,构建了“点线”式税源管理体系,实施了“个性化”纳税服务措施,协助企业建立了“全覆盖”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大企业税收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1-4月份,实行驻厂管理的信发铝电集团上缴税款5.21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82%,同比增长212%。目前该集团的平均税负率为3.3%,超出全省同行业税负率0.94个百分点。
一、转变工作模式,管理服务实现“三零”目标
(一)驻企办税,在空间上实现“零距离”。2007年5月份,该局通过考试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4名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组成了国税局驻信发铝电集团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驻厂办),具体负责信发集团企业税源调查核实、信息采集、评估分析、纳税服务等日常税收管理工作。驻厂办与集团财务部门在同一楼层,连通了到县局的局域网专线,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可以代为办理税收优惠审批、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固定资产抵扣审核等涉税业务。
(二)更新理念,在服务上实现“零障碍”。根据大企业实际需求,驻厂办明确了“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促进管理、以管理提升服务”的理念,把工作的重心转变到服务企业发展上来,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确定工作重点与方向。制定了《驻厂员工作制度》、《税企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驻厂服务规范》、《服务承诺》等制度,明确了驻厂人员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限和服务标准,规范了驻厂人员的工作行为和作风纪律,使驻厂人员自觉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消除企业的顾虑和担忧,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企业的信任支持。
(三)健全制度,在管理上实现“零缝隙”。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驻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税源调查核实操作指南》、《税源监控操作指南》、《纳税评估操作指南》,明确了驻厂管理的范围、管理方法以及工作要求,明确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的内容、时限、方式、方法、流程及结果的处理,坚持实行驻厂工作月分析、季讲评,做到了信息采集及时全面,调查核实准确深透,日常监控重点突出,评估分析有的放矢,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四环节上下衔接,融合联动,相互促进,在监控管理上实现了“零缝隙”。
二、把握经营特点,构建“点线”式税源管理体系
信发铝电集团主要生产碱、电石、聚氯乙烯、氧化铝、电解铝、铝锭、铝杆、预焙阳极等产品,从其产品关联度来看,基本上是围绕铝、电产业做文章。从其产业链条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一条主产业链、两条支产业链。主产业链条是碱、石灰和乙烯加工→氧化铝粉加工→电解铝加工→铝制品深加工;两条支产业链一条是煤→发电→碱、电石、铝产品加工、密度板、预焙阳极;另一条为石油焦→预焙阳极→电解铝。三条产业链条相互交织, 除部分产品外卖外,上游产品大部分为下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企业生产经营关联高,根据这一生产经营特点,驻厂办确定了以“一组流程、一个链条、三个环节”为框架,以集团企业监控分析为点,以集团产业链条监控分析为线,以关键环节监控分析为辅助的“点线式”税源管理体系。
(一)绘制“一组”生产工艺流程图,明晰调查监控节点。驻厂人员根据实地调查摸底和日常监控掌握的信息,结合税源监控要点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一是分行业制定了电解铝、氧化铝粉、发电、铝合金棒、铝合金轮毂等14个生产工艺流程图,在图表中详细标注每个行业的主要生产工序及每个工序的工艺加工方法及主要耗料,从原料投入到生产加工,再到加工成产品入库各环节的生产周期、耗料比率、在产品率、半成品率、完工率和残次品率等主要生产经营信息。二是根据产业关联度绘制了《信发集团关联交易流程图》,将集团关联产业链条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描绘出来,形成企业链条,通过明晰企业链条,达到利用上游企业分析控制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分析反向控制上游企业的关联关系来有效实施点线式监控分析和关联交易分析。
(二)把握集团产业链,实施“点线”式链条分析。根据信发集团链条式生产经营特点,以集团企业分析为点,以产业链条分析为线,以评估分析上游企业控制下游关联企业,以评估分析下游企业反向控制上游企业,利用上游产品电力在碱、电石和预焙阳极加工环节的投入产出比,矿石、碱、石灰在氧化铝粉加工环节的投入产出比,氧化铝粉在电解铝加工环节的投入产出比及电解铝在铝锭、铝杆加工环节的投入产出,递次测算出下游企业的生产量,根据库存量倒挤出销售量,再根据当期的市场销售价格测算出当期应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企业纳税申报表中的销售收入进行对比分析,防止了企业内部销售不收入或延迟做收入现象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集团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2008年7月份,驻厂人员利用投入产出比对集团的发电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其部分电力集团内未作销售收入,漏提销项税53万元,经企业财务人员约谈,是集团内部电力调配引起的,在集团企业自备电厂普遍存在,后对其他企业查证情况属实,并责令所有进行了调整,共补提销项税款108万元,从此防止了此类现象的发生。2009年3月,通过在审核分析信源铝业原材料购进情况时,发现其购进的预焙阳极数量与上游企业华信碳素发出的预焙阳极数量差异悬殊,经实地调查,确认华信碳素发出产品未作收入,补提销项税额312万元。
(三)抓好“三项”关键环节,具体实施监控分析。一是抓好运输发票抵扣管理。针对集团企业运输发票抵扣税额特别巨大的现实,驻厂办以“四小票”比对系统和分析预警系统为依托,加大对异常票、大额运票、汇总开具运票的评估分析,通过实施红色预警、典型剖析,加强运输发票与购货合同、付款凭证、验收入库单、同期货运价格的审核比对,有效地遏制了运输发票虚抵的现象。2007年,发现比对不符运票562份,转出进项税417余万元;2008年1—8月份,发现比对不符运票7份,转出进项税9万元。2009年至今未发现有不符运票。二是抓好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加强所得税评估分析,侧重于税前扣除项目审核分析,及时督促企业依法如实申报纳税,防止了个别企业在申报缴纳所得税时多列成本费用,人为调整利润延迟缴纳所得税的做法。2009年5月份,通过发起自定义评估,发现华信碳素计提折旧额偏大,经约谈核实企业多计提折旧冲减利润,补缴了企业所得税784万元。三是抓好关联交易分析。针对集团企业之间产品内部销售较多和资金拆借频繁的问题,加之集团部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集团企业关联交易的监控分析,加强集团企业内部销售价格与对外销售价格、同行业同期销售价格的比对分析,分析关联交易销售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控制销售价格由盈利企业向亏损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转移利润逃避所得税的问题;加强借款利率与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比较分析,评价其借款利率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拆借资金转移利润进行避税的问题。2008年7月份,驻厂人员发现华兴公司销售到信发聚氯乙烯公司的电石12768吨,每吨销售价格比外销价格低695.8元,因信发聚氯乙烯公司正处于税收优惠期,责令华兴公司按公平成交价格补提销项税151万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887万元。
三、注重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纳税服务
除了提供现场办税业务之外,驻厂办深入调研企业需求,推出了五项“个性化”服务项目,有效提升了纳税服务水平。
一是政策告知服务。利用在集团内部局域网络,开设了“国税之窗”税企信息交流平台,由企业动态、税法园地、税企交流等栏目组成。通过该平台,驻厂办及时发布与集团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办税程序以及税收筹划优秀案例,并在线回答企业财务人员提出的各项涉税疑难问题,交流探讨新出台的法规政策。这样企业人员既能够及时了解政策变动,也能够及时解决日常遇到的涉税疑难问题。
二是嵌入式服务。定期组织税企联席会议,积极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参加企业的厂务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规划制定,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重大动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计。2008年7月份,驻厂办在一次厂务会上了解到集团准备利用企业生产排放的大量粉煤灰、电石渣等废料新上一个资源利用项目。会后,驻厂办人员积极与企业沟通,详细讲解了该项目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提醒企业必须经相关部门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并在国税部门依法办理减免税手续后,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该项目投产运行后,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620万元,及时享受增值税减免81万元。
三是提醒服务。发挥驻厂办职能作用,及时提醒企业在财务管理、帐务核算、纳税申报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帮助企业改进完善措施,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和处罚。驻厂以来,共向集团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有效提升了集团财务核算与税收管理水平。
四是辅导服务。针对集团部分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生疏及政策变动频繁的状况,把纳税辅导服务贯穿于日常监控管理工作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办税能力和水平。驻厂以来,先后举办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出口业务核算申报、发票领购认证等专题培训班,共培训财务人员270余人次。
五是跟踪服务。设立办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的税务登记、涉税优惠资格认定、发票领购、出口退税审核等涉税事项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2009年4月份,华宇氧化铝有限公司有10份比对不符的“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协查未及时收到复函,造成企业有923万元进项税无法抵扣,驻厂办人员主动稽查到外地进行调查,最终让企业依法抵扣了税款,使企业避免了损失。
四、激活预防意识,建立“全覆盖”税务风险内控机制
通过调研发现,大企业主观上往往没有偷漏税的意愿,税务风险通常不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地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基本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此,驻厂办积极与企业决策层沟通,达成税企双方协同防范税收风险的共识,在集团内部成立了“税收风险管理办公室”,确定了“一横、一纵、两交叉”的税收风险内控长效机制,全面覆盖企业面临的各项涉税风险。
(一)横向梳理风险,确定内控关键环节。在驻厂办的辅导下,集团财务部门开展了税收风险自查活动,各子公司从税务规划、经营决策、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8个方面,对涉税风险进行全面梳理,经过汇总、统计、清分、整理,共查出了8大类96项涉税风险点,同时对涉税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初步评估了涉税风险点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对涉税风险点进行优先排序,分为红、黄、蓝三类。红类代表影响程度严重,有12项风险点。黄色代表影响程度一般,有49项风险点。蓝色代表影响程度较低,有35项风险点。
(二)纵向分析问题,建立预防长效机制。按照风险点评估结果,对红黄蓝三类风险点制定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人员、时限、措施、责任、处罚上体现优先级别,确保将优势力量集中到重点风险的解决上来。将《企业税收风险汇总》、《企业税收风险解决方案》下发到集团每个分公司,对每一项涉税风险点进行纵向分析,深入查找对应的业务流程、会计程序以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截至目前,该集团共下发风险内控专项管理办法13件,对61项红、黄级别的风险点进行规范、控制、管理,同时将全部风险点的具体描述、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理成《集团税收风险管理手册》,下发至各分公司相关部门。以红色风险点-滞留票为例,2009年1-9月份该集团共发生进项税发票滞留13起,造成集团减少进项税额抵扣760万元。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集团购货发票管理混乱,部分子公司的购货发票甚至在采购员处滞留达3个月。对此,集团制定了《购货发票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了购货发票索取、上缴、货物验收入库与款项交付的具体流程和时限,从源头上防范了滞留票事件的发生。自推行该办法以来,该集团连续8个月没有出现一起滞留票事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如今,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非常的优秀, 此时的财政是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的, 用到人民群众之中的。虽说当前的经济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不过由于改革活动的高度发展, 之前的财税制度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利现象, 要切实的结合当前的具体状态和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外的优秀知识来分析, 不断的完善我们国家的该项体制, 只有这样才可以合乎发展的规定,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1 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无法有效的开展管控工作
在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 管控工作者受到业务和行政的两项管控活动的干扰, 此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利现象。关键的体现在对相关活动无法做好管控, 有时候无法落实理念, 不能够将法规条例牢记心中。同时因为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不具有综合化的监管机制。此时很多的管控工作者缺少危机意识, 进而就容易引发违规等现象。
1.2 不能够将监督落实到位
因为我们国家积极的开展结构革新活动, 很多区域的财政管控力度受到影响, 非常多的管控组织和工作者被撤销, 此时就使得管控组织不牢固, 工作者的热情太差, 管控不合理。很多区域虽说设置了管控机构, 不过因为资金欠缺, 而且工作者数量不足, 导致活动也无法有效的落实。
1.3 没有实现管控工作的民主意义
如今, 个别区域和组织未有效确保管控活动的民主性。政务公开,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 财务公开, 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具体来讲, 很多区域和机构虽说设置了相关的领导组织, 不过没有经由全民选举, 导致其无法发挥出监督的意义。
1.4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很多的具体状况我们得知, 国家机构间的该项资金运转是导致活动部护理, 运作时间过久, 使用性不高, 违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国家政府关键的掌管收入, 而所在区域的机构负责其实际的使用方面的管控工作。国家经由分税体系的落实, 切实的提升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 使得纳税机构的违规活动变少, 提升了支付水平, 确保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序。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其中, 还有非常多的不利现象要靠着我们来完善。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 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 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 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 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 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 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第二, 在将支付转移的时候, 没有综合化的监管体系, 此时就使得支付时期发生一些不利现象, 比如贪污等问题。此时导致的财务现象因为多集中在设计等机构之中, 此时其核查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所以在转移的时候要从根源之中对其掌控。
1.5 无法处理好胡乱收费的问题
最近一些时间之中, 我们国家的该项税收改革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零三年的时候, 去除了很多不当的收费, 切实的鼓励了群众的活动积极性, 不过由于还是存在一些胡乱收费的问题, 此时导致改革的成就受到影响, 其中关键的一个缘由就是因为当前的革新活动发展到了攻坚时期, 很多区域的公务员组织太过庞大, 一些机构为了确保收入, 就将费用分摊到群众身上。此种问题时常的出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区域之中。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 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 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 要不然的话, 胡乱收费的问题不但无法被处理好, 还会愈发的严重。不但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还会引发很多社会方面的不利现象,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2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设置并且不断的发展该项体制, 不但是我们国家基础形势的发展规定, 同时还是经由革新工作整治当前管控活动中的不利现象的关键措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 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 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 加强统筹管理, 减少财务问题, 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 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应对区域机构的支出能力加以约束。不但要给与他们适当的权限, 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管控, 确保革新工作能够顺畅有序的开展。
2.2 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 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 (市) 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 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 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 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 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
2.3 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 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 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 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 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 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 合理的采用“合同制”, 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 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论在什么时代, 人们都会关注体制方面的改革工作, 积极的落实制度革新工作, 能够显著的带动经济的进步, 带动社会的发展。确保中央和区域的机构之间有效的协调是创新工作的关键着重点。
2.4 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针对税务机构来将, 明确国税与地税间的关联, 确保其彼此有效的协调, 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 除了极少数省份外,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 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 双方要共同探讨, 合力解决问题, 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3 结束语
从创新角度促进财政税收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创新;财政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6
一、目前不同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的状况
不同地域因为分税制的实行而逐渐的被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很好的促进了区域财政的发展,每个地区的财政规模都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我们也需要客观的看到不同区域财政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地区财政已经表现出难发展的情况,例如历史包袱越滚越大、收税发展存在大量虚假情况、收支矛盾越来越明显、无法高质量进行财政收支等。
二、导致地方财政税收无法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历史包袱越滚越大。因为历史的原因,地方财政税收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背负的问题越来越多。中央财政困难问题在通过分税制财政改革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环节,但是却也导致了区域性财政困难的情况,部分地区不得不一年年的往身上挂账,导致财政系统超负荷运行,积重难返。(2)无法快速转换思想。因为计划经济的长久影响,导致很多地区领导在进行财政分配的过程中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频繁出现超支的情况,对整个区域的财政经济的良好运行和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3)财政资金没有在体制内运行。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互相就款项进行争夺,直接动摇了财源的根本,导致地区财政和经济的发展都备受阻碍。(4)各项配套设施无法与时俱进。因为配套设施没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财政收支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庞大的行政机构,冗杂的人员,导致政府财政效率过低,绝大部分单位都还没能进行社会化改革。(5)地方政府未能明确经济体制关系。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能够对当前的经济体制关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导致地方财政需要为很多额外的支出来买单。(6)因为政策原因导致的收支变化。我国政府频繁出台各项税收及政策法规的调整,导致地方财政税收收支矛盾加剧,地方财政发展困难。(7)财政支付太过随意。部分地区政府倾向于财政拨款进行项目投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当地市场,对当地民企起到了排挤的作用,而且地方财政税收也日渐紧张,阻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8)地方财政监管存在漏洞。地方财政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频繁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这也是阻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解决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对于经济和地方的财政税收之间的关系要客观明确。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职能和市场功能之间的关系。政府财政所发挥作用的地方应当是不与市场能力范围相重叠的地方,凡是市场没有办法实现的作用,政府财政都应该有能力实现,进而达到两者共同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需要按照政府的相关分工,对该地区政府的职责范围和内容进行明确,确保在职责范围内,政府财政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是需要对政府财政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根据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体制是需要进行转变的,无论是何级别的政府财政都不可避免,所以需要针对此构建稳定的公共财政体系及相关的运行机制。第三是需要将财政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方式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要在尊重市场能力的前提下,为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确定运作方式,以保证其能够保证市场主体之间最基本的公平竞争和确保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运营。
(二)重新确定新的政府理财制度。首先是要创新财政支
出。其重点应当集中在范围的拓展方面,并且对各个单位的公共采购制度进行完善,并且按照社会化标准对单位进行改革。对于国企改革需要遵循适时进退的原则,创新我国政府投融资制度,并且对政府的投融资范围进行重新的划分,以求可以更好的应对社会保障模式的转换和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补贴范围进行控制,对税式支出的规模进行控制,创新税式支出和財政补贴的制度。第二是要对财政收入制度进行创新,对税制结构进行改进,对当前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对政府实际可用财力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包含国有资产收益以及变现收入,可以更好促进政府投资制度改革。
(三)对地方财政税收的运行质量进行控制。在保证妥善处理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财政综合预算制度,对预算制度进行精细编制,确保高效、法治、规范和统一的进行政府理财。
总结: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并且具有社会主体特色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对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需要持续的进行创新,对创新改革财政税收的相关措施要严格落实,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也为我国财政税收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符合实际的情况,以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